红色家书心得体会(分享四篇)

12-17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 篇1

我怀着崇敬之情阅读了《红色家书》,革命先烈在战乱年代留下饱含深情的墨笔和背后的动容故事都真真切切的感动着我。其实共产党人也是血肉之躯,也有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也有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然而所不同的是,他们有一种坚定的革命信仰,无法顾及自己的家庭,甚至牺牲生命。这种铁骨柔情的一面在家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一封封家书中,有对父母望爹娘,休把儿挂念,养玉体,度残年的牵挂,有对妻子我用全部精神为革命而努力,没有和你享过一日的安闲快乐的日子的愧疚,有对子女继续我的光荣的事业的叮嘱,有对亲友切不要因燕雀之讥或怙惜之爱,痛哭不已,致伤德体的安慰真豪杰未必无情,革命先烈对亲人挚友的真情流露,却没有悲天怜人的伤感,在字里行间依然能感受到共产主义事业终究要胜利的到那天我们会在九泉之下开欢庆会的必胜信念。即使面对敌人的屠刀也是从容不迫,为求主义实现而奋斗,为谋群众利益而牺牲,这是舍小义就大义的家国情怀,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初心使命,是共产主义者锤炼出的坚定信仰。正是由于无数共产党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挺身而出,舍家忘我,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才有现如今祖国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人民幸福安康,意气风发走进新时代。(教师范文大全 m.Jk251.cOm)

作为基层党员干部,更要以家书为镜,从民族脊梁的呐喊中坚定信仰,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一要心中有党。无数革命先辈用鲜血筑牢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根基,无数仁人志士对党的事业前赴后继,唯有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走向富强,新时代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对党的宗旨、主义和理想深信不疑,对党的政策、路线和方针坚定贯彻。二要一心为民。古人尚有云,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们就要以人民的利益论好恶、定是非,沉下身子多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解决人民疾苦、回应群众期盼,真真正正成为人民公仆。三要心存敬畏。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在复杂的社会中抵御灯红酒绿的诱惑,知道红线在哪里,知道什么事情不能做,知道什么人不可交,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敬畏党纪国法的人,才能成为人民群众欢迎拥护的人。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 篇2

前不久,江西省委书记、省长刘奇同志在井冈山干部学院调研时,向全省党员干部推荐《红色家书》,并号召“每位同志都要认真读一读红色家书”,这是我读《红色家书》的初衷。

国将不国,何以为家,在此国难当头之际,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身陷囹圄。《红色家书》,大多是在就义之前,于牢狱中写给父母、妻子儿女、亲友的。人非草木,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时候,即使是早将生死置之度外,也同样惦念父母年高却不能长伴膝下,思量妻子芳华却不得不独自撑起一个家,不忍儿女尚幼却要寄人篱下。可为了革命的最后胜利,虽百死犹未悔。“灿英吾爱:亮东奔西走,无家无过,我事毕矣,望善抚吾儿,以续余志。亮。”这是郭亮最后的话,把严刑拷打当家常便饭,视死为告老还乡,一纸遗书,寥寥数语而已,然一字一语,先国后家,不禁垂泪,令人敬佩。

《红色家书》记录了革命先烈们在面对巨大困难所表现出的决心与笃定。在我党事业的初期,对面数千万倍于己的敌人,那是蜉蝣与天地斗争,然而革命理想高于天,坚信五湖四海的星星之火,终将汇集成莽莽燎原。以身许国的王孝锡是一个,这位25岁的青年,誓将“一腔热血要浇遍地球西东”。以笔墨书报做枪的王器民是一个,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然在遗书里向妻子高喊“继我志呵!继我志呵!”这一声呐喊,叫醒了妻子,更叫醒了饱受国民党压迫的万万国民。一封家书,代表一个灵魂,更代表一个团体,他们都是共产党人,他们是鲁迅笔下的“大写的人”。

读一段家书,思一分社稷,就我个人而言,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努力向革命先辈们学习,自觉用红色精神筑牢思想根基,补足精神之钙,更好为人民服务。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 篇3

重读红色经典,再树人生信仰——《红色家书》读后感心得体会:

打开《红色家书》,褐色的纸张仿佛经过漫长岁月的沉淀,向我们慢慢展开历史的画卷。阅读每一篇家书,行里字里句句啼血,没有一篇是表达自己想要活下去的愿望,而重在对自己的儿女同胞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期望,表达自己对中国光明未来的坚定,他们身上蕴含着钢一段的精神,用自己的铁肩担负着中国的未来。人们不禁要想,国家危难之际,一个人能迸发出多少力量?

李大钊先生参与了无数次的变革,最终选择了一条真正能够拯救中国、积极参与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他毕生致力于救国运动,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在反动分子张作霖的围追下,**进监狱。

在给同胞们写了一封信,告诉他们要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和繁荣之后,他们平静地迎接了死亡。先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将自身的名利安危抛之于脑后。舍生而取义者,应为如此吧。

每封家书中少的不过寥寥几行,多的也仅有几百字而已。可每行字都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身上沉重的担子,感到他们坚如磐石的信念,他们本应和我们一样,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会感到对生的渴望,对死的恐惧,可是什么令他们变得在死亡关头依旧临危不惧,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将自身安危抛于脑后,将国家将人民挂在心间?

翻开历史画卷,一股铁锈和鲜血的气味令人震惊。抬头看去,你能看见远处的人影吗?是否能感到心灵的一阵悸动?是否能感到血液为此沸腾?

读后感·历史终将过去,任何人物都将在时间的车轮下湮灭,可革命烈士的身影不曾远去,他们的精神存留在每个人的心中,刻在每个人的骨子中,融于每个人的血脉中,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推动我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永夜初晗凝碧,中国沉睡在暗无希望的黑夜中时,一些人觉醒了,以身作烛,以微小的光茫,点亮国家的曙光,结束了漫长的黑夜。梦中的星星狂野地挂着,现在抬头,还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指引我们前进。作者:

红色家书心得体会 篇4

邓贞谦狱中绝笔——《红色家书》读后感心得体会:

每个人都有进取心,但太容易沉沦。今天,当我手捧邓贞谦的狱中绝笔“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我的那颗进取之心又重新炽热起来,而且是从未有过的温度,是那般滚烫。

1921年,在江西省萍乡县,年仅14岁的邓贞谦辍学到店里当学徒。两年后,他考入萍乡中学继续深造。这个看似普通的孩子是不能被看不起的。在学校里,他和许多进步的青年基极组织和参加爱国活动,为革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更令人钦佩的是,他愿意放弃在北京师范大学读书的机会,投身革命。1928年1月,他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革命的火花。

邓贞谦是比较年轻的无产阶级革命者,或许没有很高的知名度,说出来也并没有太多人认识他,但邓贞谦这个人不容小觑,他的思想觉悟特别高,能及时的意识到革命的重要性,以至于他在中学时便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肩负着强国复兴的重担,或许邓贞谦正是对于“祖国建设者”这一身份有着极大的担当意识,才能有决心放弃北师大的录取,全身心地去建设祖国。邓贞谦创立的斑竹山革命根据地,开创了pingbei工农业武装割据,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奠定了坚实的革命基础。

不幸的是,邓贞谦的身份在国民党的全力搜查下被**。与毛泽东谈话后,邓贞谦带着一些**作为活动经费,在回萍乡的路上路过南坑,他很不幸。但作为一个真正的英雄,邓贞谦不沉湎于言辞,不怕酷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保守着革命的重要秘密。

临死前,他写了一封关于自己家庭的信,这封信不是写给家人的,而是写给无数为国家复兴而奋斗的革命者的。书中,他这样写到:“要革命就要很坚决的,很有勇敢的,毫不犹豫的站在无产阶级方面去杀戮一切豪绅统治阶级。

”我想这句话已经充分体现出邓贞谦对革命的坚定态度。他自知命不久矣,但他仍不放弃革命必胜的希望,呼吁广大青年群众奋起斗争,做天下的主人。

“杀不尽头颅,流不尽鲜血。”邓贞谦牺牲时年仅21岁。21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是一个浪头,但邓贞谦用21年创造了不朽的人生篇章。

我们是和邓贞谦同龄的学生。也许我们没有这么高的思想觉悟,但我们有振兴国家的责任。当今时代,人民军队发展很快,国家需要像邓贞谦这样有抱负的年轻人。所以我们不能再犹豫,不能再犹豫,要回应时代的召唤,要倾听国家的召唤,让勇气战胜怯懦,让进步战胜不安。

筑梦,向着星辰大海!作者:叶浩楠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