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帝观后感十篇

12-24

关于“末代皇帝观后感”,我们找到了一些相关信息。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我们的思维也随着剧情的发展而改变。为了记住那些深深触动我们的点点滴滴,我们需要用心写下自己的观后感。观后感有助于更好地表达我们的情感和想法。你是否担心写作品名的观后感?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1

历史长河里波澜不惊的一朵水花,在风雨欲来的昏暗天光里,摇曳出一片巨浪。

爱新觉罗·溥仪的一生,恍若南柯一梦,梦里时空交汇,撕扯着他的灵魂游离在一个被牛鬼蛇神占据着的光怪陆离的世界。

从无到有,从有到无。

看过太多的观后感,都是在分析《末代皇帝》这部传记电影和历史映射出来的社会背景的关系,

我本身不是一个深通历史的人,所以我仅仅想说一说溥仪本身的故事。

看完影片后我最感叹的,莫过于溥仪丰富而充沛的一生。

是的,我愿意将这两个向上的形容词,用在他的身上。

我知道很多人在为溥仪悲哀的一生而感叹,大概是用了“悲哀”这个词吧,我忘记了,总归是略显悲剧的一生,一生都在拼命逃离,一生都在被迫接受,一生都在求而不得的境遇里徘徊游荡,最终归于平寂。这样看来,也确实难以逃得过“悲哀”二字吧。

我从悲哀中,重新赋予了他两个词。

丰富。充沛。

就像我之前看到过的一句评论:“他的人生光是凭我贫瘠的想象都可以预见的跌宕起伏”。谁也不能否认,时光和历史赋予他的印记,是我们所有人都无法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

从封建时代,殖民时代,到日本侵略,最后到新中国觉醒的社会主义时代,时代在变迁,而他所处的地位,决定了他的一生注定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充满丰富的变化,当然这种丰富变化的好坏自是另当别论了。

在时代变革的操控下,不管是为了成为真正的皇帝,亦或是能够获得心灵的自由,他都在人们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角落里,默默盘算着,像一只困兽般,将蓄谋已久的充沛精力,都用在时时为了冲破牢笼而跃跃欲试上面。

从最初懵懂无知的孩童,到最后迟暮白发的花农,从被迫接受到试图改变,在我读过太多的人物传记里,没有比他更丰富的人生经历了。

懵懂无知时成为时代的掌权者,禁锢在紫禁城中成为那个时代中看似权力最大但是却被束缚最紧的人,接受西方新式教育后想要获得自由想要变革却无力冲破紫禁城的渺小无力,伪满洲国时内心放大的野心推动着他最终成为傀儡皇帝,在接受改造的时候选择在厕所自杀时内心的惶恐和不适,__时期看到帮助过自己的监狱长被批而惶恐不安,最终买了一张票,回了自己家的平静。

他所有的精力和力量,都化作时代的润滑剂,时代推着他踽踽前行,而他也在不断挣扎中,推着时代向前发展。

或许仍然是悲哀的一生,但是始终是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丰富和充沛,吸引着无数人为他的经历而感叹,这大概就是末代皇帝最后的荣耀吧。

我用小四的一段话来结束这篇杂乱的小记。

“我们活在浩瀚的宇宙里,漫天漂浮的宇宙尘埃和星河光尘,我们是比这些还要渺小的存在。

你并不知道生活在什么时候突然改变方向,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你被失望拖进深渊,你被疾病拉近坟墓,你被挫折践踏的体无完肤,你被嘲笑、被讽刺、被讨厌、被怨恨、被放弃。

但是我们却总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跳动的心。

我们依然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的努力着。

这种不想放弃的心情,它们变成无边黑暗的小小星辰。

我们都是小小的星辰。”

看过很久的一部电影,一直都执着于一句话。

哪怕人生是一场悲剧,也要活得热烈而丰富。

于是有了溥仪悲哀而又丰富充沛的一生。

也有几分“好风光不如梦一场”的意思吧。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2

电影的第一幕,是溥仪在候车站割腕的情景。

画面切到晚清时期,慈禧太后临近驾崩时,年幼的溥仪被从家中带至皇宫。至此,他便被封为皇帝,万历皇帝。他走到父亲身边:“阿玛,回家吧。”可他父亲只是对他重重地磕了个头。

登基仪式上,紫禁城内满是大臣、太监和宫女。一叩首、再叩首、三叩首。而他只听到了蝈蝈的叫声,他穿越人群,循声来到一个太监面前。太监满脸谄媚,递过装了蝈蝈的罐子:“若皇上喜欢,这就是皇上的了。”这时,他三岁,眼中只有一只蝈蝈,江山在他心中只是一个不明所以的名词。

六岁,与皇弟练字时,皇弟不小心说出口:“你已经不是皇帝了。”在溥仪的追问下,皇弟带他爬上皇城的屋顶,只见一群卫兵护送着辛亥革命成功后的民国大总统登上城阶。“我还是皇上吗?我不明白,我一点儿也不明白。”少年,听到城外学生因割让土地而起义的呼声。学生们很气愤,他也很气愤,可他不被允许踏出城墙外一步,即使是他亲生母亲过世也不能过去。

青年,立志于改革朝廷,没想到第二天就被太监烧了账本。

之后,他以为自己是大清江山的主人,却做了日本人的傀儡。

解放后,他坐上了从俄国回来的火车,猜测自己难逃一死,便躲在狭小的卫生间里割脉自杀。可笑的是,他没有死在火车上,还有更多的屈辱等待着他。

所有他爱的人他都追不上,所有的门都对他紧闭。

儿时的乳娘被送走,他苦苦追赶,未果,只得落寞:“她不是我的乳娘,她是我的蝴蝶。”母亲去世,他骑自行车想出城探望却被哨兵拦在城门。他气愤,却又无可奈何。婉容皇后离开,他起身追去,却只看得轿车的背影渐渐远去,大门慢慢闭上。不论友情、亲情或是爱情,刚尝到拥有的滋味,便很快被剥夺。他寂寞,他实在是太寂寞了。YJs21.CoM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电影结尾时,故宫管理员的孩子问:“你是谁?”“我是中国的皇帝。”孩子无邪:“如何证明?”年近花甲的他慢慢地越过栏杆,从皇座下摸索出一个竹罐,像孩子一样笑着递给了小童。小童诧异,打开破旧的竹罐,竟有蝈蝈从里头爬出,唱着当年一般的欢快的歌。回头溥仪早已不见人影。

魔幻现实的手法,把时间拉回他三岁时,从太监手中接过竹罐的那一刻。可这之间,不知已经过了多少韶光,好像这一切都如一场幻梦。那是他与那个王朝的小秘密,人生短短十几年,也不过如蝼蚁。

他就是这竹罐里的蝈蝈,从他登基那一刻起,就永久地被囚禁在了这皇宫之内。最后蝈蝈爬出,获得自由的那一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刻。

纵然贵如天子,他也只得像浮萍一般顺着历史的江流而游,在命运面前显得那么无力:他什么也不能改变。看完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回家都需要买门票的人,如何不让人感慨。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3

《末代皇帝》是于1988年拍摄的电影,我看这部电影是在20xx年,但我觉得这部电影的画质、质量不亚于当今的任何一部大作,我在想,中国八十年代就能拍出这么优秀的电影着实不易,可当我看到从编剧到导演都是英文字母组成的名字时,我陷入了沉思。

看完这部电影我是悲哀的,我的悲哀不是表现在我对溥仪的怜悯,而是我对中国电影的怜悯。我悲哀的原因不是因为这部电影多么糟糕,而是因为它拍的实在是太好了。一部人物传记类的电影,肯定要了解这个人的一生,要想了解这个人的一生就要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按理来说中国的`历史剧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应该拍的很好,但却让老外占尽了风头,这就好比中国人去英国编排戏剧《莎士比亚》赢得了巨大成功一样,这对于英国人来说肯定是耻辱的,同样,外国人编排的《末代皇帝》取得成功同样也需要每个中国人的深思。

在看近几年中国人拍摄的历史剧,每部剧商业价值气息浓厚,完全违背了真正的历史,更可悲的是,越是歪曲历史,越是滑稽慌谬的历史剧越受中国观众的喜爱,大家看电影完全没有带着学习的思想,而只带着娱乐的心情。这无异于对民族文化的侮辱和民族历史的践踏。

我只能期盼中国有一天能真正拍出属于自己的,扬名海外的历史题材电影,以张扬我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源远流长的历史。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4

在北京故宫参观的时候,脑海里不断回放起电影《末代皇帝》中的经典画面——年少的溥仪在一眼望不到头的长廊内飞奔,长廊两边则是高达数米的红墙。他在不停地奔跑,只为了追上被强行送走的阿嬷(奶妈)。最后,他来到了偌大的太和殿广场上,广场上空无一人,只剩下斜阳投下的影子,以及几声乌鸦的啼叫。

终其一生,末代皇帝溥仪的命运都像这场追逐戏一样,无奈且徒劳。他不但无力追逐自己想要的东西,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无法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当他年少时,他以为作为皇帝,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让其它人做什么,其它人就会做什么。但是,当阿嬷被送走时,他无法与她见上最后一面;当他的生母去世时,他被禁止离开紫禁城前去吊唁;当他想要清算紫禁城内太监官僚的贪污情况时,他们则联合起来把库房付之一炬;他三岁登基之后的第一次离开紫禁城,也是在军阀的枪炮逼迫下成行的;他以为日本人会帮助他建立一个独立平等的满洲国,没想到自己成为了日本侵华的傀儡与工具;当他反日的皇后(妻子)被日本人强行送走时,他能做的也只是不停地奔跑,然后面对紧闭的宫门与守卫的士兵。在奔跑的时候,他一定会想起几十年前,他正是像这样想要追上被送走的阿嬷;当面对紧闭的宫门时,他也一定会想起几十年前,他正是像这样被拦在紫禁城的宫门内,无法前去吊唁刚刚离世的母亲。

我非常喜欢像《末代皇帝》这种史诗般的电影,类似的电影还有《阿甘正传》《霸王别姬》《活着》等。在我看来,《末代皇帝》的结尾让人有一种时空交错的魔幻感,这让电影主题得到了升华。尤其是电影的最后,年老的溥仪在刑满释放后,自己购买门票进入紫禁城。他在太和殿中自己曾经坐过的龙椅后面,找到了一个旧时的小盒子。当盒子打开时,一只在他年幼登基时玩弄过的蛐蛐钻了出来。在我看来,这只蛐蛐正是溥仪的象征——他从登基时候开始,便被禁锢在「盒子」内;直到老年经过解放和改造之后,他才完成作为个人的「解放」。

最后,抛去故事剧情不谈,作为最后一部、也是最知名的一部在故宫内取景(包括内景与外景)的电影,《末代皇帝》也非常值得向对故宫建筑、对清宫文化感兴趣的朋友推荐。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5

由意大利导演贝尔托鲁齐指导,著名摄影师斯托拉罗摄制的影片,在1988年奥斯卡上获得9项大奖,无疑又是一部惊世之作。

贝尔托鲁齐,被人们称作诗意导演,心理导演。很善于用独特的影视语言,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主观性。他曾说过,中国的这段历史让他着迷,他愿意用的的能力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影片正巧符合他对历史的看法:人是历史的人质。因此他对浦仪的同情心大于厌恶感,从影片中也不难体会到。

这部电影出彩的地方是影调的运用,摄影师斯托拉罗也的声名也提高到新的高度。在浦仪在看守所接受审问时,画面采用青蓝的冷色调,仿佛观众也在冰冷的监狱一般,起到了亲临感。在浦仪回忆童年时,画面采用了暖色调,寓意了小皇帝被禁锢于皇宫,和被皇宫所保护。影片还不忘了对光线阴影的处理,在浦仪小时候和被放逐做傀儡时运用了阴影和阳光的不平衡感。使观众体会到浦仪的那种挣扎和辛酸。只有在和英国师傅学习先进理论时,在看守所自己得到心理解脱时,阳光才回到了浦仪的脸上。从这部电影可以清楚的体会到光线对电影的作用。

本片以门为引子,用门的视觉形象来表现浦仪在前半生中充当傀儡被禁锢的历史悲剧,表达了他人是历史的人质的历史观。在回忆与现实转换时也运用了很多精彩的剪辑技巧,比如相似物转场,相似音转场,人物的相关性等等,如不是采用这种高超的时空转换式,是很难自由转换的。

电影不仅可以还原再现历史,也可以表达和解释历史。因为这就是电影!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6

我想说,看完这部电影后,最大的感觉就是恍如隔世,我仿佛就像溥仪那样经历了60余载的人生,从清末登基,到伪满登基,再到建国后的思想改造,60年仿佛白驹过隙,回顾起来历历在目,然而,都像是一场梦。

终其前半生,溥仪都在皇权笼罩下不得逃脱。小时候被困在紫禁城,长大后被困在新京长春,皇帝这个名号就像是一条麻绳,把他捆绑得紧紧的。

我又想起溥仪小时候,周围的太监都是这么教育他的:你是皇帝,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是一个皇权达到顶峰的时代,整个紫禁城都被一片昏黄的封建气息所禁锢。在这种近乎变态的教育下,小皇帝自然就会生出一副极度自尊自大的性格。然而,他做了大半辈子的皇帝,却几乎没有掌握到什么实权,终究只是个傀儡,先替清朝背黑锅,再替日本人背黑锅。他做着那个主宰者的梦想,却终究无法企及。

电影中的那个蝈蝈是个喻示,在一开始的时候,它满身青绿。在电影的最后,溥仪拿出了他曾经藏在龙椅下面的小笼子,小红领巾打开笼子,蝈蝈爬了出来,早已变成了一身枯黄。蝈蝈被关在笼子里一生,得不到自由,当它重见天日的时候,那位曾经做了大半生皇帝梦的人,早已化身成蝈蝈了。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7

溥仪这个人,我相信很多人都有争议,有些人觉得他很无能,有些人觉得他很可怜,也有些人很羡慕他能做皇帝,每个人对他的看法都不一样。前几天看了一部有关溥仪的一部电影《末代皇帝》,让我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也让我对他的人生有了新的看法。

这部电影是外国人所拍摄,当我开始看的时候,就很佩服导演能对中国的文化如此的了解。这部电影讲述了溥仪的一生,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人的大起大落和他的绝望与无奈。溥仪从三岁的时候就当选为皇帝,当时的他根本不知道皇帝这一次意味着什么,也不懂一个末代皇帝将要面临的曲折,只有他那份天真和对世间事物的好奇,这让我一开始就对他怀有同情心。

虽然溥仪做了皇帝,有了充裕的物质享受,但是也是最孤独的,他没有家庭没有朋友,有点只是紫禁城那华丽的牢笼,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对于国家和天下他也做不了任何决定。当他弟弟和他说外面还有个皇帝的时候;当他母亲去世的时候,他想跑出去却被拦下的时候;当他看到紫禁城外面传来阵阵的呼叫声的时候,他明白了自己只是一个被软禁的皇帝。电影中溥仪几次绝望的看着城门,大声叫着:“Openthedoor!“却被无情的拦下,。溥仪的一生都被一道门禁锢着,既想挣脱又充满了依赖。那些牢笼既是束缚他的围城也是给他保护的外壳,正如他透过宫门看到紫禁城外面的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景,贫民、乞丐、学生,他自知无法适应那种生活,但又想摆脱被那种被囚禁的生活。让人觉得实在可悲。

溥仪青年的时候给他的老师说过,他想改变这一切,改变这里的规矩,但是他却无能为力,成年后的他,另一个牢笼关住了他,那就是满洲国。他被日本人所利用着,他也明知自己被利用着,他却想反利用他们,重新建立自己的国家,但是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老年的时候,他被监狱所关押着,关押了xx,直到最后他才被放出来,但是监狱的生活也可以说是他的觉醒期。从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岛一个被人唾骂的囚犯,让他经历大起大落,囚犯的生活彻底改变了他,最后他成为了一名花匠,过着平静的生活。

电影的结尾是他一个人去了自已以前生活的地方,还告诉了门卫的儿子,自己是中国的皇帝,并且从龙椅下拿出他一直藏着的蝈蝈,看到电影的最后,让人会有种莫名的悲伤,溥仪就像这蝈蝈,本来属于大自然的,却被关在笼子里,蝈蝈是人的玩物,溥仪却成为历史的玩物。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8

两个月前我看了一部名叫《末代皇帝》的电影。这部电影是一九八七年由意大利的贝尔多鲁奇导演,中意联合摄制的。放映的时间比较长,三个多小时。拍摄的费用也很高,达五十亿美元左右。这是一部在美国很有影响的电影。在第六十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发仪式上荣获了九项金奖。

《末代皇帝》写的是清朝最后一个皇帝博仪的一生,内容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1。慈禧太后降旨后,三岁的溥仪成为天子。这部分是描写他在故宫的生活。

2。他在天津的日子和他同侵略中国的日本军队合作的通敌行为。

3。他受中国共产党的教育而成为一个相信社会主义的普通人。

我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很难说清,有些方面我觉得它很有意思,有些方面我感到它很不好。我认为《末代皇帝》不一定是真实地根据溥仪的生活或历史事实拍摄的,这就是我最不喜欢的部分。

倒是第一部分虽然也很可能不是根据事实拍摄的给观众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大概中国观众不这么认为,因为他们都去过故宫,但是对于外国人来说。是非常新鲜,很有意思的。而且还使我了解到这点:虽然一个皇帝有那么大的权力,他已经不是人,他在人们的眼里是伟大的夭子,他无论说什么,别人都得照办。但是实际上他也是当时社会的牺牲者。这是因为他没有什么自由,当皇帝就跟在监狱里似的。三岁的孩子当了皇帝,没有母亲,连一个真正的朋友也没有。紫禁城高高的红墙紧紧地围住了他,他虽然是皇帝,但没办法逃离那个地方,很使我同情他,到底他也是人呀。

第三部分也很有趣。描写溥仪怎么从一个没用的人在新中国成为一个劳动者。很动人的场面是看到他那么爱护他所养的花。这是因为他所爱的人老了或死了,妻子疯了,他生活很寂寞,所以他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花上。

电影最后的场面也给人留下了很探的印象。一天,博仪信步来到如今已成为旅游胜地的紫禁城,望着那些他很熟悉的宫殿,回廊,感慨万端。

我已经说过,对这部电影,我怀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有些方面我认为它很有意思,因为有许多华丽的场面,但有些方面我又认为它并不好,因为不是根据历史事实拍的。总的说来《末代皇帝》值得看。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9

带着一种同情的心态慢慢看完了《末代皇帝》,从来不知道一个人的命运可以可以曲折成那样。看其一生,仿佛自己也历经了沧桑,心渐渐染上了一层愁绪。

open the door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词,这句台词是溥仪内心深处的呼喊。他向往紫禁城以外的世界,他的心在欧洲,在牛津。溥仪说他要去欧洲,要去牛津大学。可是他连紫禁城都走不出去,小小的他,注定要被困在紫禁城一生。

紫禁城那么小,小到永远是斑驳的红的墙,辉煌的金銮殿。可是紫禁城又那么大,大到推开一道门还有一道门。这个地方困住了溥仪一生的美丽,誓言,信仰,追求。

不是每一个末代皇帝都像桀纣那样暴力,不是每一个末代皇帝都像李煜那样不理国事花前月下。溥仪,他的抗争在历史下显得苍白无力。即使他只是一个小小的紫禁城内的皇帝,他也想把他的紫禁城治理好,他把一千多的太监驱逐出去。他要节省开支,可是,不久他自己都被赶出去了。可见,他的悲剧却是已经注定了的。这就是历史,历史从来不会为谁而改,我们和溥仪一样,都是历史轨迹中渺小的一粒尘埃。

三岁被送入皇宫,被推上皇位,从此与亲人分离,从此失去了快乐的童年。少年的时候,他想要做个真正的皇帝,却始终只是一个傀儡,是一个符号象征。外面是一个民国,他却只是紫禁城里的皇帝,一个连紫禁城都出不去的皇帝!母亲死了,他只是平静的说了一句我母亲今天死了吧?然后一个人推着自行车一个个宫门的走,朱红庞大的门,门外是喧闹的大街,有衣衫褴褛的乞丐,有玩耍的孩子,他想出去,可是恭敬的侍卫关起了大门。

他绝望的喊着open the door。门外有他的母亲,有他的自由,有他的理想啊青年时,他想建立自己的国家,却被日本利用,在东北建立了伪满洲政权,做了日本人的傀儡皇帝,成为了民族的罪人。当染上毒瘾的婉容被日本人带出总督府时,他在雪地上一路狂奔,那是不是他爱的女人已经不重要,却是那个爱他的,唯一的,仅有的,所有的。同样,朱红伟岸的门又一次紧闭,open the door他一个人喃喃着。中年之后,他以为自己是一个罪犯,以为难逃一死而割脉,却又重获自由,柳暗花明。一次又一次,命运戏弄着溥仪。

从紫禁城到天津,再到满洲国,再到监狱。溥仪的一生,被历史牵绊着的,就是这个万年皇帝。CCTV6的主持人在影片结束后对《末代皇帝》有一段总结性的话,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当他想回家时,他被关在如牢笼的皇宫中;当他已习惯这种生活时,却被强行逐出;当他不懂是非时,他当上皇帝,整日无所事事;当他想做个好皇帝时,关东军却野蛮粗暴地压迫他;当他渴望外面的世界时,森严戒备的宫门挡住了一颗蓬勃向上的心;当他没有自理能力时,却要做一个凡人去生活。命运多么会嘲弄人啊!

我们总以为我们知道了历史事实,是我们创造了历史。其实,历史背后有那么多的真相识我们所不知道的。没看《末代皇帝》以前,我也很鄙视溥仪。我认为他是一个卖国贼,怕死鬼。可是看了之后,我深深的触动了。溥仪投靠日本人,是因为国民党背信弃义地掘了满洲的皇陵,慈禧的尸体被撕成几块,脖子上的项链做了宋美龄的结婚礼物。而他的决定背后,是日军哈尔滨的细菌试验厂。这是他所不知道的。在监狱中的溥仪,看着记录片,惊愕的缓缓站起。溥仪在满洲,也是坚决的回绝过日本人的无理要求,他在国会上愤怒的说,满洲国和日本一样是平等的,只是没人听他,这是我们所不知道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永远只是事实,而不是真相。溥仪只是历史进步的一个小小的牺牲品而已。如果没有了溥仪,历史上也会有另一个溥仪将其代替。从来都是历史创造了英雄,同样,也是历史创造了溥仪。我们同情溥仪的同时,更多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

末代皇帝观后感 篇10

在同学家作客,我在上网,朋友则拿着遥控器不停地换着电视频道。刹那间,我停止了上网,回过头去,叫朋友倒退二个频道。那肯定是在放电影《末代皇帝》。因为只有这部电影的配乐,让我能在短短一至二秒种内听出来。它是我个人认为的所有电影中最好的配乐。自从《末代皇帝》诞生以来。其配乐的主旋律似乎已经成为了西方人心目中标准的中国声音。至少在近年来的很多描写中国的西方影视和音乐作品、乃至是电子游戏配乐。都不约而同的使用了相同感觉的音乐。而这种类似的旋律其根源来自于《末代皇帝》。其影响力可见一斑。

其实几年前我已经看过这部电影。可是当我在电视机里再次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的心情仍然是很激动的。因为这是一部值得一看再看的电影。不只因为那完美的配乐,还有那真实的场景,真实的人物,以及那一段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的历史。可能是因为溥仪前半生住的北京的皇宫和东北的“皇宫”我都去看过吧,我似乎更能理解溥仪的命运是一段什么样的命运。当溥仪站在讲台上高呼“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的时候,我被感动了。应为我也曾经坐在那个会议厅的椅子上面对着空空的讲台。我们似乎是一对从未相逢的老朋友,曾经擦肩而过。而今天相遇了。

我们总应该对历史抱以一些敬畏,不管那是段什么样的历史。很多人我们不应该忘记。当我们津津乐道的谈论慈禧凤冠上的珍珠镶嵌在蒋夫人的鞋子上的时候,我们同样应该知道,正因为如此,溥仪才投靠了日本人。当我们谈论溥仪投靠了日本人时候,我们还应该知道,他居然有勇气大声告诉日本人:满洲国与日本应该是平等的!他是一个人,我们不能把他缩为一个符号。他是一个有着我们一样的情仇爱恨的普通人。他生存在一个无奈的世界。他和光绪一样,生来就已经注定了自己的命运,拼命想做点什么。却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可怜的皇帝!

其实我们远没有资格去同情晚清的皇帝。他们承受着常人受不了的压力和苦难。清庭的腐败其实和他们个人没有关系,他们也是受害者。而同治中兴,戊戌变法,也有他们的重要的功劳。他们并不懦弱。他们没有放弃。他们每天零晨两点起来批奏章。没有一天休息。他们热爱他的国家、他的民族。可是他们无能为力,真的无能为力。但历史却不能给他们一个起码的坐位。太不公平了!

说些题外话,为什么西方人对我们中国的历史把握地要比中国人还要深?真的是因为有些人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吗?不是。在历史前面,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其实都是旁观者。记得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一书中,作者茅海建在前言中感叹道,中国第一档案管中有大量的清宫档案,都是研究清史的好材料。馆中条件优越,查档免费,还有空调。但是在案前埋头苦读的都是日本人,西方人。很少有中国人。也许这就能说明问题所在了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