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观后感(模板9篇)

12-24

相信大家增长不少见闻吧。想要随时记录自己心里的想法,那么就要学会写观后感,写观后感是体现我们自主学习探究世界的一种方式,您有为印象最深的作品名写过观后感吗?下面的“大国重器观后感”是我们收集整理供你借鉴的内容,希望我的探讨能够丰富您的知识!

相信大家不少都有自己印象深刻的作品,例如《哈利·波特与魔法石》,我在观看之后产生了极大的共鸣和思考。首先,这部作品引领了一个全新的魔法世界,迅速吸引了我的注意力。作者用细腻的描写和丰富多彩的魔法元素,展现了一个令人陶醉的奇幻世界。而且,通过哈利·波特的成长历程,我从中领悟到了坚持信念和勇敢面对困难的重要性。

此外,我还深受《傲慢与偏见》的触动。该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爱情、婚姻和社会阶级的复杂关系。作为一部社交喜剧,它既有幽默诙谐的对话,又有深入探讨人性和价值观的深度。我被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坚持和勇气所感动,并思考了婚姻与幸福的真正含义。

在写观后感时,我会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分析作品。我会试图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主题和观点,并阐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思考。通过写观后感,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同时也提升了我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思维。

希望以上对《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和《傲慢与偏见》的观后感能够给您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同时也欢迎您和我分享更多您观后感的精彩作品!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1】

xx年10月26日,公司办组织10月份的党员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和领导干部观看了大型纪录片《大国重器》纪录片,感触较深。

《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工业的巨变,让我们又一次直击徐工核心制造的雄厚底蕴,身为徐工人,高兴啊!徐工铲运机械事业部张涵在微博上第一时间晒出了自己的感受。

在《国之砝码》中,徐工王民董事长那句在世界工程机械的最高顶峰上,我们必须要有位置激荡着所有徐工人的内心。话语背后,是中国装备制造人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突破。在技术创新的这片沃土上,徐工一直深耕创造,不遗余力。大型技术研究中心、核心零部件实验室等。从当年的蹒跚学步到今天的世界第一,徐工已将技术创新的基因深植全球,依靠先进的技术创新,国际大佬对徐工的技术垄断被一一冲破。放下镜头里的精彩,我们更要看到中国工业的未来。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迈进,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科技广度、创新高度、核心深度是中国工业留给徐工的万亩技术良田.深铸强国重器,放飞强国之梦,中国制造再创新高;智领技术先机,成就国之大器,徐工创造风华正茂!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2】

11月6日,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

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现在我们都在学习《大国重器》,这让我不得不想起清末的洋务运动,而洋务运动接下来还有预备立宪、戊戌变法和摧毁了封建社会的辛亥革命。如果眼光再延伸一点,甚至能让我想起日本的明治维新。大国重器的蓬勃,让我借助现代的传媒手段,通过些许的想象,看到在洋务运动时期的江南制造总局、轮船招商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等等兴旺起来的民族实业,也能透过记忆中路过的风景看到的荣宗敬荣德生们满怀救国大义的一腔热血,还有我自己曾经待过的湖北自强学堂,路过的汉阳铁厂遗址。

回到《大国重器》。我看到了很多高精尖的设备,看到了高端制造业中聪慧的善于创新的现代工人,也看到了国内这些走在行业前沿的领军企业如何在国际商业环境中冲锋陷阵。就连欧洲人在北车集团面对即将出厂的CRH系列动车组也在感叹,这才是欧洲的大工业梦想啊!可是很遗憾,我依然只看到“器物”层面的革新和创造,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我没有很深的体会。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心中还有很多感想要说,而我要提的是,中国高端技术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产业是必不可少的民生文化;并且,它与美国、西方乃至整个星球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科技创新、市场竞争,及国力、国民智慧、毅力的较量。这句话其实在一开始要说的,“中华的全体为高端产业奋战在第一线的工人们、技术员、工程师们,您们辛苦了,你们的故事,比衣着华丽的明星们要耀眼、感人得多,你们憨厚的面孔,其实展现着朴实无华的东方面孔的美……辛苦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这个世界,追赶的时间、追赶的是速度,这个世界,不管哪个领域,我们要用勤劳、坚强、勇敢和实力来赢得人们的尊重和钦佩。加油!还有很多感想要说,从今天起,我学会了尊重科研的这一群人,制造产品的这一群大众,我敬爱你们,尊重你们的贡献,钦佩你们的勤劳,加油。现代化,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富强,我们不能停止我们追赶世界的脚步!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3】

俗话说的好:“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大国重器,以其先进的创新实例,展现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成就,让我们再次看到了民族工业创新的实力,也更加坚定了振兴中国工业的使命。该片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情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械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首先这绝对是个带给人正能量的记录片,它让我们众多的工科生热血沸腾,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世界,让我们真正了解中国的机械制造业。以前说到制造业,我脑海里的印象是粗笨的大机器,是落后的人口密集型产业,是大车间里一排排的工人。这是我第一次获得对中国的制造业这么详细的了解。制造业包含大器件更注重小细节,虽然这些话在平日里也总听到,但通过这部片子确实让我体会更多,感触更深。

中国的装备制造业虽然起步晚,落后先进国家一大截。但经过几十年的快速追赶,我们已经有了不少能和先进国家比肩的技术和产品,有些甚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实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这些在我国北部发展起来的企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引进技术、购买专利到自主研发的发展过程。这些大型装备制造业对一个国家的竞争实力贡献很大,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工业竞争力。这种掌握核心工业技术的能力才能让国家在国际对话中挺直腰板,不受制与别国。

落后时期,我们总是处于学习、模仿的阶段,在外出交流学习或者引进技术的过程中受到了很多轻视或者排挤。在该片中,中国工程师展现出的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简单平凡的生活习惯、坚持不懈的钻研态度最让人肃然起敬,不断追赶世界的脚步。他们穿着朴素的工作服,说着简单质朴的话,每天奔波在巨大的车间或工厂,面对缄默无言的机器,默默无闻地进行着不断重复的研究或试验。他们是中国亿万工人中最普通的一个,有些人或许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但他们依旧在工作岗位上长期钻研,他们工作的场所和穿戴可能没有白领或者其他产业部门来得光鲜,但他们的研究成果可能为国家节省一个天文数字的成本,或者让中国的工业势力又往前推进了一步。与他们这种”相对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气度和等待相比,我们这些心浮气躁的学生,真应该好好反思了。

虽然《大国重器》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装备工业的巨变,为我们展现了伟大的工程师的精神,但更多的是紧迫感和不足之处。从该片中,我们能感受到,即使我国世界领先的企业,其依赖的创造的大部分依然是粗活。还有很多核心技术尚未掌握,还是很依赖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还是有一些领域即使有了技术但没有支撑的设备投入生产。我所了解到的高端设备很多都是进口的,设备用的实验也太都是进口的,还有各种尖端科技的研究和普及能力等等。这说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未来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新一代大学生,要有宽广的视野和博大的胸襟,找准方向脚踏实地地坚持,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4】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的工业国家,中国有许多工业产品已经是世界第一,中国已经由弱变大,下一步是由大变强。看看那些企业负责各个项目的中国人年轻,自信的面孔。我相信这一天应当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大国重器》最近刚在中央2台播完,我是通过网络电视台看完这6集的。观后感可归纳为4个字:振奋,自豪。

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工业基础很差,经过几十年的追赶,我们国家在许多方面已经赶上发达国家,(当然,没赶上的也不少)。在这方面,50,60,70,80,90年代的中国人都付出了许多。中国许多老牌企业:上海汽轮机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济南第二机床厂等等,历经风雨,掌握了世界一流技术,终于成为行业巨人。后来的振华重工,徐工,山推,正泰电器,双良等企业集团也后来居上,成为世界着名的企业集团。

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的工业国家,中国有许多工业产品已经是世界第一,中国已经由弱变大,下一步是由大变强。看看那些企业负责各个项目的中国人年轻,自信的面孔。我相信这一天应当在我有生之年可以看到。

作为上个世纪50年代出生的中国人,我们这一代经历了太多的风雨,对旧中国历史的了解,让我们心底有着历史的阴影,忧患意识是每个50年代人都挥之不去的历史烙印。希望祖国早一天强大,人民富足的愿望是我们这代人一生奋斗的动力。今天我们这代人都已进入老年,但是看到了我们为之奋斗的国家,终于成为世界名副其实的大国。我们在前辈的基础上为祖国添砖加瓦,后来者在我们的基础上,建造起工业强国的大厦。

很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挤时间看看《大国重器》,尤其那些热衷于追星的年轻人。在今天的社会里,那些娱乐至死的年轻人,保不定也是兢兢业业的从业者。个性自由和国家责任应当是今天中国人的人生信条。以强大的国家实力维护世界和平,造福人类是中国必然的大国责任。从中国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对世界各国还是很有研究价值的。那些盲目信奉欧美治国理论的人,应当从中悟出点东西。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5】

片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借鉴和学习

1、严谨的工作态度或许比技能更为重要,讲到铝合金焊接时,那位女焊接教练如是说。焊品如人品,她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我们车间的工人缺乏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要逐步完善生产管理机制,完善监督制度,营造严谨的生产环境,促使每一个劳动者自觉养成严谨的生产习惯。

2。陕鼓百万吨乙烯压缩机叶轮设计师、攻克转子焊接技术的铝合金焊接指导员刘霞,这些高技能人才都是女员工。我们可以在影片中看到一种信息传递给我们——女性员攻克以在机械行业引领高端技能。

三。拉小提琴的高级焊接技师一定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以工厂为家的工作精神。他对创新的理解值得学习。他说:创新不仅是科学家的事,也是我们工人在实际工作中生产高科技产品的事。这也是一个创新,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创新。

今年,我们车间从第一台25mw背压机组、第一台30mw凝气机组到第一台25mw高温高压机组的成功投产,渗透着每一位员工的智慧创新。

四。在影片中,一名工人将自己的工作数据记录了很长一段时间,最后汇总成册并编译成软件。我们车间可以说不乏这样的工人师傅,他们心中装满了图纸,装满了一个个实际的解决方案,我想如果把这些经验汇总起来,然后把它规范化、标准化,一定会形成一项很了不起的智慧创造。

5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表示,企业从大到强的五大战略任务是:①创新驱动;②基础支撑;③高端引领;④绿色发展;⑤走出去战略。这与公司的发展战略和着力加强的目标不谋而合。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深化改革的决定,对公司的发展来说,都是好消息。相信在公司高级管理层的科学决策下,一切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人才、知识、技术、管理和资金都将迸发出来,充分流动,形成合力,尽早实现公司的整体发展目标。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6】

作为一个机器人,我们要不断的工作和创造,不要整天埋怨,只有创造出另一个辉煌才能支撑中国的栋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家的强盛在于工业,工业在于装备制造,装备制造在于创新,创新在于人才。

大国重器开篇里有着这样一句话:“我们制造,推动繁荣和成长;我们创造,走向自立和强盛;我们前行,让梦想变为现实。”这是每一名机械人的荣耀,也是支撑着他们的动力。

目前,就我了解看来,我国的工业水平虽然已经达到了世界的先进的水平,但还绝对算不上顶尖,较之工业更发达的美国和德国还有着很大的差距,仍有着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作为学习机械的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很多方面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要以强烈的危机感鞭策自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争取有利的**地位和竞争优势。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7】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这部系列片,感触很多。

首先,虽然这么多企业获得的这些成就都很值得说道,但除非是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员,知道这些企业的国人是非常少的。可见,这些企业已基本上市。宣传这些企业,一是树立全国可借鉴的模式,二是鼓励更多中国企业在当代企业转型中实现自主,三是为中国向制造强国转型指明方向。

其次,宣传主要是制造一些先进设备,目的性强。这些企业在一些领域非常典型,站在世界一流水平,甚至是界最先进水平。这充分的说明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制造业水平上的极大提升,从一个基本没有重工业基础的制造业弱国,到现在的制造业大国,我国的很多企业的领导者和基层的技术人员经历了很多,也有了非常多的发展,应该说是基本上完成了进入跨国企业行列的初始积累并逐步进入国际市场。

第三,企业的领导者和技术工人有很大的空间。一方面是对他们在促进中国制造业发展中做出的贡献,更主要的是为中国众多的企业领导和广泛的技术工人树立一个先进典范,告诉他们只要'真的'想要完成一个目标,凭着中国人的能力和智慧,这个目标一定能够完成,只是实现的时间的长短不一。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做人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最后,这些企业大多打破了某些领域的垄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功。如今的大企业大多已经发展了多年,很多人没有勇气在垄断的领域里创业。这部纪录片的宣传不仅宣传了正能量,也让人们有了打破垄断、开拓创新业务的信念。

总的来说,我看到了装备工业的几个发展方向,一个是整体的、大规模的、集成化的装备制造,一个是材料和零部件的基础装备零部件的制造和加工,二是小型精密仪器设备的制造和加工。但无论是那一种,只要有成为世界一流的愿望,就必须实现更高的效率、更高的精度和更低的成本。最重要的是要有独立和先进的核心技术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被别人控制,拥有光明的未来。未来,制造装备行业可能竞争异常激烈,但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黄金才能走出火海,实现自身的升华。

我们不仅要成为一个制造大国,更要成为一个制造大国,实现中国梦,实现共产主义。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8】

历史的车轮碾压出岁月的痕迹,见证着中国制造业艰辛的发展历程。30年前国务院颁布《关于抓紧研制重大技术装备的决定》,那时的中国,贫穷而落后,不过他们知道一个国家要想不受制于人,有些东西必须自己制造,无论是过去还是将来,那时的中国有一句口号“自力更生”,他们宁可饿着肚子也要打下中国的基础。

在《国之砝码》中,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那个普通的焊接工人杨建华,他用智慧的双手,丰富的经验,坚持不懈的摸索,制造出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外壳,他用一名普通工人的创新与汗水打破了外国产品多年的垄断,制造的大型压缩机超过800台,为国家节省6亿多美元的进口投入,这是一个多么不容易的创新啊。

当看到中国徐州徐工集团时,我的内心充满着自豪,因为我是一名徐工人。还记得徐工集团第一次参加宝马展时,当时的.国外制造业已非常发达,而中国还是以进口国外产品为主,当中国工程师看到德国先进产品时,问他们:“我们可不可以拍张照片?”而他们的回答是你们可以全程录下来,但又悄悄的说反正你们永远也做不到。这是多么的嘲笑与讽刺,而正是这句话激励着中国工程师10年。往前走海阔天空,他们用辛勤与汗水铸就了10年后工程机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xx年宝马展中夺下最大订单,展现了徐工产品卓越的品质,令德国专家对中国产品的态度有了戏剧性的变化。

大国重器观后感【篇9】

“我们制造,推动繁荣和成长;我们创造,走向自立和强盛;我们前行,让梦想变为现实……”——这是国内首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每一集的开篇语,它拉开了中国前所未有的装备制造业的展示帷幕,引领着我们走入机械制造的核心,一起见证机械制造推动国家走向自立自强的生动历程。

《大国重器》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小到大,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 纪录片分为《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一系列六个专题的故事,每一个专题的观看,都让我受益匪浅。

第一集:《国家博弈》

在人类进化的长河中,250万年的工具制造史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从荒野时代的生存需要,到战争时代的霸权,再到和平时代的繁荣与发展,工具制造对人类生活的意义从未改变。今天,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一直是实体经济的竞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

在世界范围内,机械制造每天都在创造奇迹,机械制造业的竞争反映了国家之间的博弈。2009年,中国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已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业国家。

这一集中主要讲述了中国瓮福集团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提振了约1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gdp增长,带动上百家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当全世界的港口都在使用着中国的港机设备时,振华港机又走向更高更远的远洋海工装备,具有国际水准的深水钻井平台、海上石油铺管船、大型海上浮吊已经制造完成;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收购了有“风车王国”之称荷兰的风电制造企业达尔文公司,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下一代太阳能和陆地、海上风电设备的研制,在未来国际核心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的故事……

第二集:《国之砝码》

先进的机器制造,强硬的是一个国家民族的脊梁,从百万吨乙烯工程的自主制造,到高端数控机床实现突破,再到工程机械的全面超越,中国的机器制造已经开始从学习走向创造,国际垄断逐渐被冲破,国家经济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本期节目主要讲述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徐工集团,他们突破了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以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格局。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只有实现了技术突破,才有资格勇敢地与外国人讨价还价、说不。

第三集:《赶超之路》

装备制造一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丰富的天然气,明亮的城市,不再遥远的城市旅游,使人们的生活舒适便捷。这一切,有的来源于造船领域中最亮的那颗明珠;有的得益于水电、火电、核电等国际领先的成套设备;有的来自速度,高速铁路列车让人们实现了朝发夕至、一日千里的飞驰梦想……中国装备制造的赶超之路,就是中国人日益追赶美好生活的富足之路。

本期节目主要讲述唐山客车厂、北京机床一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他们比蓝的好,不仅消化了原有的技术,而且创新达到了更高的水平。后来,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过程中,我国装备企业悄然坚持和前进。

第四集:《智慧转型》

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变革,一场革命,它每分每秒都在改变着中国。从观念转型带动结构转型,不断突破行业边界,以总包和服务赢得先机,让机器充满智慧,让销售走向极致,突破中国制造“空壳化”,这是迈向高端制造的国际路径。我们将进入一个微妙的世界,探索供需链的紧密结合,揭示解决这一切的动力和变革的难度。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

陕鼓集团转型为系统服务商和能源转换总承包商,不仅使危机的到缓解,而且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增加了利润。沈阳机床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模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真正的世界级自主创新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怎样取得?它如何推动中国装备制造业超越、速度和效率?世界顶级制造企业拥抱中国机器的时代已经开始。

随着我国机械制造能力不断向高端稳健增长,创新能力也开始大规模显现。这将展示产业升级带来的创新动力,以及创新驱动如何帮助中国企业一步步走向世界高端制造业领域。创新驱动是关键。

在创新驱动战略下,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迈进。

在创新驱动战略下,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从装备强国做起

第六集:《制造强国》

从浩瀚的宇宙,到蔚蓝的海洋,到辽阔的大地,从传统制造领域到世界潮流的前沿,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今天已经不一样了。全球第一的制造总量,令世界瞩目。未来10年,将建立完善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体系,基本掌握高端关键技术,产业竞争力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今天,中国正以自己的方式试图缩短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这一集主要告诉我们,沈阳新松已经在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线上安装了移动机器人。无锡刀锋正泰集团以对质量的严格要求走向世界,他们都用自己的努力缩短了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看完这部纪录片,我很震惊。我看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学到了很多机械行业的知识,对我未来的职业规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里面有几个细节可以让我深有感触:

1、装备制造业不被国人关注。虽然我们国家有这么多企业获得的这些成就都很值得说道,但除非是与之密切相关的人员,知道这些企业的国人是非常少的。

2、机械行业女职工也可以引领高端。影片中的高技能人才多为女性,如曾攻克转子焊接技术的陕鼓百亿吨乙烯压缩机叶轮设计师刘霞。

三。严谨的工作态度比技能更重要。谈到铝合金焊接,焊接教练说,焊接产品就像人的素质一样,需要外表一样,内在一样。很多车间工人做不到这种工作态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生产管理机制和完善监督制度,使工人养成严谨的习惯。

4、经验汇集也是一种智慧的创造。日常工作经验、工作数据等产生的实际解决方案可以被收集、标准化、标准化,产生大量的技术知识,很多教科书都无法学习。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制造业水平大大提高,从一个没有重工业基础的薄弱的制造业大国到现在的一个制造大国,这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我们不能就此松懈,还需为实现“强国梦”而继续奋斗,改变大而不强,攻克高端制造难关,我们看到了中国制造的决心,也感受到了迈出的坚定步伐。短短6个小时的视觉知识盛宴,坚定了我作为机器人继续奋斗的决心。

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任重而道远。追赶,已是实现强国梦的强烈诉求,这一个个敢为人先的故事,理应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动力。立足当下,把创造奇迹的精神和严谨、负责的态度带到工作中,是我们每一个机械人所要坚持的!

不断提高技能,持续完善创新,中国在路上,我们在路上!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