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精选8篇)

12-29

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杰出的幼儿教学工作者能使孩子们充分的学习吸收到课本知识,为了防止学生抓不住重点,教案就显得非常重要,教案有助于让同学们很好的吸收课堂上所讲的知识点。优秀有创意的幼儿园教案要怎样写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精选8篇)”,还请多多关注我们网站!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特别是通过对诸葛亮筹划安排草船借箭部分内容的研读,感受诸葛亮足智多谋,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识人心的本领。

3.学会妒、督、寨、擂、呐、丞等生字及由这些生字组成的新词,认识瑜、幔等生字。

教学重点

1.了解草船借箭一事的起因及经过。

2.扣住课文语言,感受人物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有条件的,阅读《三国演义》第42回至第46回。了解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形势以及周瑜为什么妒忌诸葛亮。

教师准备:制作本课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意境、感悟精彩

1.创设意境,渲染气氛。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断和主题曲。

2.调动积累。你们熟悉《三国演义》中的哪些主要人物,哪些主要故事?

3.尝试交流,整体感知。

(1)谈话: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精彩故事。(出示课题:草船借箭)老师相信,许多同学都熟悉这个故事,谁来介绍一下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

(3)对学生的交流进行评价。

二、切入中心,领悟神妙

1.划出课文的中心句。请同学认真阅读全文,划出课文的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品读感悟,周瑜临终感叹:既生瑜,何生亮!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哪里。

3.学生自主学习。边读边画边体会。

4.交流、对话:

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品读句子: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角色换位,对比体会:这场大雾,诸葛亮、鲁肃都看到了。他们各自心情会怎样?心理会怎么想的?

角色扮读。

(2)联系课文上下文来体会。课文中这些地方能看出诸葛亮事先算准了这场大雾。如,第二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搬箭。

第四自然段的

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个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第六自然段的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第七自然段的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5.小组自学交流诸葛亮懂地利的情节。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默读课文,圈画相关的句子或重点词语。

(2)交流体会。

(课文中的相关句子:

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第八自然段的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本句中逼近一词尤其能反映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理由一:逼得太近,曹操必能识破秘密;理由二:距离曹军水寨远了,又不能受到箭或受箭面积不大。度的把握全在智慧。)

三、课外延伸

1.阅读《三国演义》第40回、46回、90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重点品读诸葛亮识人心的课文内容。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10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3个字,会写妒忌、军事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4.试着阅读名著《三国演义》。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曲)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关于三国的故事,最著名的莫过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这本书吗?你最喜欢里面的哪些人物?(生自由讨论发言)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很多同学都喜欢诸葛亮,谁能说说喜欢他的理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今天我们学的这篇课文也和诸葛亮有关。(板书课题)看了课题,大家有什么想问的吗?(草船借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草船借箭?借到了吗?怎么借的?)现在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来读一读课文,到课文中去寻找你想知道的答案。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着重指导: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师指导正音。

(2)注意:忌的上面是己,不要写成已;督的下面是目,不要写成日。

(3)(出示生词)指定学生带读。

3.学生正确流利地齐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描写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段落,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些什么。

起因(1~2自然段);

经过(3~9自然段);

结果(10自然段)。

这篇课文主要讲: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与诸葛亮约定在三天之内造好十万只箭,想借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阴谋。

四、小结。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但是诸葛亮却将计就计,承诺三天就能办好。接下来,他如何在三天内成功造好十万支箭呢?且看下回分解。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了为什么会发生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并初步了解了四个人物,那么,请你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给故事中的四个人物进行排名,你觉得可以怎么排?(学生自主排名,展示)

每位同学都给四个人物打了分,尽管答案不同,但是有一点是毫无异议的:从谋略和智慧的角度,诸葛亮排第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真让人佩服。

二、深入体会,感知人物形象。

1.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线画出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从中体会后再小组交流。

(学生读课文并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对天气预测准确。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兵,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①会不会是凑巧赶上大雾漫天呢?联系上文说说。(诸葛亮说:只要三天。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找到文中这两处,引导学生诵读,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从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知道这天有大雾。)

②我觉得第一天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唆,前两天没有动静,是否可以删去,直接写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组织学生讨论)

小结:不能删,因为通过具体写前两天没动静,我们才能把时间快速流逝与诸葛亮从容的行为作对比,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从容不迫、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

(2)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隙,使受箭面积达到最大。)

(3)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军士擂鼓呐喊,既是为了造声势,又是为了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和方向。)

(4)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诸葛亮是笑着说这句话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诸葛亮的自信、镇定。(齐读)诸葛亮在笑什么?这一笑表现了什么?小声诵读,仔细思考。(自由汇报)

小结:如此谈笑风生,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兵,只会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这一笑表现了诸葛亮的自信、大度、胸有成竹、运筹帷幄。

(5)诸葛亮算得准不准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出示: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6)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可见,诸葛亮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周密、滴水不漏,你们说诸葛亮神不神?(生齐答:神。)妙不妙?(生齐答:妙。)

(7)什么时候曹操才知道上当了?出示: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了这样一句话:(生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

(1)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有雾的天气,其借箭的妙计才能实施。

(2)利用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兵,只得放箭。

(3)考虑周全,安排巧妙,诸葛亮用二十条船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3.请同学们自己组织语言,用几个词语来概括诸葛亮的才干。

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

一夜浓雾满长江,

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

孔明今日伏周郎。

这首诗是后人用来赞扬诸葛亮的智慧的。引导学生齐读,同时指出:这首小诗精炼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经过,其中的骤雨飞蝗用来比喻曹军射来那么多的箭。

三、拓展延伸,读后感悟。

1.在学习课文之前,大家觉得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人,那么学了课文之后,大家对文中的人物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诸葛亮:有胆有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才智超群。

周瑜:嫉贤妒能,心胸狭窄。

鲁肃:忠厚守信,顾全大局。

曹操:生性多疑,谨慎小心。

2.思考:诸葛亮借箭成功,除了自身才智,还有哪些因素?(天时、地利、人和)

四、小结。

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对诸葛亮的谋略和智慧都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理解。回家以后,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吧!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教学反思

本课是精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比较多。首先,在情节的理解上,讲解详细有层次,学生可以一步步掌握内容;其次,在人物特点的分析中,通过抓住重点语句去体会;最后,安排学生讨论、总结人物特点,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一段,分析诸葛亮周瑜的几轮对话,感知周瑜妒忌甚至要加害诸葛亮的表现。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状况。 教学重、难点:

分析对话,体会文中周瑜、诸葛亮的人物特点,感知周瑜的妒忌之心。 教学准备:

(三国演义)草船借箭部分影像资料 ppt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意境。

1、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

2、朗读课文,检查课文分段情况。

(1、2自然段) (3—5自然段) (6—9自然段) (10自然段)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第一段中你最喜欢的句子。

(1)领悟“妒忌”。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观看(三国演义)草船借箭周瑜与诸葛亮对话部分影像资料。

2、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从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学生分为两组,分角色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师读旁白。

(2)、学生3人一组,分角色读课文,并记录共有几轮对话,为每一轮对话编上序号。

3、周瑜和诸葛亮共有六轮对话,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

三、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诸葛亮也立下了军令状,那么事情又会怎么发展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4

一、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关键的词语

通过上节课的研究学习,你认为课文中的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理解神机妙算

1.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2.讨论交流。

知天文

(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怎样的心情?(吃惊)

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呢?(暗自高兴,因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在三天前就已料到的。)

②你从哪里看出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三天前就料到的,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出示: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的时候,诸葛亮秘密把鲁肃请到船里。

学生自由读,在读中体会诸葛亮早在三天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③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

(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④怪不得周瑜长叹道: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我比不过他。

懂地理

(1)划出诸葛亮的借箭的路线,说说理由。

出示:天还没有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2)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要先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再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读句子,体会诸葛亮的考虑周密,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以及他的巧妙安排。

识人心

(1)识曹操

出示: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靠近。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他在笑谁?这是一种怎样的笑?(笑自己的神机妙算,笑曹操的不敢出兵,笑周瑜的自不量力,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幽默的笑,宽厚的笑。)

(2)识鲁肃

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暗藏杀机,鲁肃又是周瑜的心腹,为何还要请鲁肃帮忙?他不怕鲁肃向周瑜告密吗?请同学们仔细的讨论一下。

三、进一步体会人物的特征

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的非凡才干。而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干,想设计陷害他。课文第二自然段是一段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对白,师生对话,体会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还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周瑜分别是个怎样的人。

重点: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什么是军令状?诸葛亮为什么要立军令状?在军队下的状书,不能做到就要受到军法处置。一是诸葛亮是为了顾全大局,二是诸葛知天天文、懂地理,已知道三天后必有大雾,可利用这一机会向曹操借箭,已胸有成竹。)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周瑜为什么高兴?妒忌诸葛亮挺有才干,暗藏杀机,下了军令状完不成那就要受到军法制裁。)

四、总结全文

草船借箭的成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料事如神、宽宏大度、谦虚礼让的大将风度。使得气量狭窄、妒才忌能、才气输诸葛亮一筹的周瑜不得不叹服。(出示: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5

一、欣赏名著,品读经典

1.谈话: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老师知道了同学们特别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同学说,诸葛亮通晓天文,有的说他懂得地利,还有的说诸葛亮之所以能借到箭,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知人心。的确,课文精彩描述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这也是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的重点。如果老师让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或最能展现自己才华的学习方式来欣赏、探究课文描述诸葛亮知人心的内容,你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来探究?

2.学生片刻沉思后汇报,老师梳理、概括出以下几种学习方式:

(1)读:有感情地朗读。

(2)说:选择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再加上自己的想像,有声有色地说一说。

(3)演:邀请几个同学或者老师,分角色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4)评:评说诸葛亮神机妙算──知人心。

(5)写:根据看过的电视剧,展开想象,扩充、编写诸葛亮知人心的某些场景。

3.学生讨论确定各自的学习方式,可以个体学习,也可以合作学习。

4.师生互动交流,及时指导,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式、学习策略。例

(1)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如果选择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学习方式,请按照自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进行个性化朗读,以求达到声情并茂、人物形象活灵活现的效果。

(2)说:采用说一说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你准备怎样说?

(交流要点:①主要的情节和内容要讲清楚。②可以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适当的创造,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对话,要加上一些生动的提示语和有趣的细节等。③语言要自然、流畅。不同人物的语言,要用不同的语气和语调,表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④说话时态度大方,要注意听众的反应,能用目光和手势与他们进行交流。)

(3)演:如果选择演一演的学习方式学习诸葛帝知人心这方面的内容,该怎样演呢?

(交流要点:①要编好剧本。把课文内容改为剧本,有些语言要适当改变。②选择好演员,分配好角色。③各自熟悉台词。④准备好简单的道具。⑤注意:一可以演具体片断:比如,第二自然段的对话交锋;第七自然段的饮酒取乐;二可以串演整篇课文内容。)

5.请同学各自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学习伙伴,欣赏名著,品读诸葛亮知人心这方面的课文内容。

6.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自由欣赏、品读:引导学生围绕神机妙算──知人心进行汇报,教师参与、互动。

以第七自然段为例──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针对这个片段,如果是采用表演探究的学习策略的同学,教学情境可以这样创设:

师:《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演演看,诸葛亮他这时怎么笑?

(可能是:诸葛亮向北岸望了望,从鼻孔里轻轻哼了一声: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曹操轻蔑的嘲笑。)

(可以是:诸葛亮面对南岸,仰天大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对战胜周瑜后,抑制不住的爽朗的笑。)

(可以是:诸葛亮看着眼前的船只,听着擂鼓、呐喊声,微微一笑,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这是自豪、自信的笑。)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朗读把笑的不同内涵读出来。

二、营造对话,塑造人格

1.同学们能不能用恰当的成语或四字词语来概括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学生上台板书)

2.用关联词说话训练。

提供几组关联词:

因为所以如果就只有才虽然但是一就

谈话:老师提供几组关联词,同学们尽量多地选用这几组关联词,结合刚才你们概括出来的表示人物性格特点的词语,把草船借箭这个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介绍完整。

3.汇编诗歌,体味经典。

师:把故事编成了文字:

草船借箭不寻常,

要论成败有文章。

都督周瑜欲陷害,

孔明先生巧应对。

妙算天文雾漫天,

通晓地利蒙曹操。

洞悉人心妙计成,

箭如雨下满载归。

神机妙算诸葛亮,

世世代代美名扬。

喜欢的同学读一读,也可以背诵下来。

三、链接名著,拓展文本

请同学们自由畅谈读《三国演义》的原著后的体会,如空城计;第五十回诸葛亮智算华容,关云长义释曹操;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战东吴兵,孔明一气周公瑾;第五十五回玄德智激孙夫人,孔明二气周公瑾;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铜雀台,孔明三气周公瑾。

四、作业超市

1.接龙复述故事。

2.把文本演绎成课本剧。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6

【设计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的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草船借箭》一文,无论是从课文主题、人物形象看,还是从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看,都是实施研究性阅读教学模式的极好载体。

【设计特色】

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通读课文,把握研究主题

在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全部到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哪个词语最有研究价值。经研究后一般会认定为神机妙算。

二、精读课文,领悟研究策略

教师引入:请同学们自由读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以诸葛亮知天文为例,教学过程设想如下:

1.谁来说说,你从课文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

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

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诸葛亮会暗自高兴。这场大雾,我在三天之前就已料到。)

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得意的语气。)

2.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你得再往前面读一读,你得联系联系上文。谁找到了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口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议论。)

3.只有这样写,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这就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周瑜的一声叹息: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

三、回读课文,类化研究体验

在读好周瑜的长叹一声之后,教师对研读的策略做如下概括:刚才,我们通过抓住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真正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同学们,用联系的方法来研究问题,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读书能力。请大家用这种方法,再次研究雾中借箭这部分内容,看看你还能从哪些句子的联系中读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学生研读,教师巡视。读后组织交流。

1.以识人心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中,写诸葛亮说话的地方有11处之多,但只有这个地方写到了诸葛亮的笑。你们说,诸葛亮他在笑谁?(联系鲁肃的吃惊,指出他在笑鲁肃的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幽默的笑;联系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指出他在笑曹操的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轻蔑的笑;联系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指出他在笑周瑜的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潇洒的笑、胜利的笑。)

(2)老师觉得诸葛亮的话并没有说完。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这是话中有话、话后有话呀!你能把诸葛亮没说出来的话写出来吗?(学生练笔,写后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例示: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箭一定会像下雨一样;

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一定会叫弓弩手朝我们射箭,这10万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们真是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课文为什么把这些话写出来呢?(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含蓄,留有回味的余地。)

2.以懂地利为例,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引导学生找出:(1)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2)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放回20多里,追也来不及了。)讨论:诸葛亮是怎样算准借箭的地理位置的。

【评点】本案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直入研读专题:神机妙算最具研究价值,以此突出重点,集中了研究主题,并以此辐射全文,收以一当十之效,摆脱了多余的情节分析、繁琐的提问设计、僵化的章法讲解的传统模式,培养了学生的研究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又充分体现了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由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从根本上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充满了人文情怀。

(周一贯评点)

[作者简介]王崧舟,男,1966年10月出生,浙江上虞人。中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大学本科学历。浙江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浙江省特级教师协会理事。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先进工作者、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先进个人、浙江省优秀青年教师、绍兴市优秀教师,其事迹先后被收人《当代中国人才库》《中国专家人才库》。

王崧舟醉心于小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追求,先后师从朱作仁、周一贯等我国当代著名的小学语文教育专家研修语文教育心理和语文教学艺术,凭着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坚实功底,逐步形成了一种灵巧而扎实、雅致而简洁的教学风格。他主张以发展学生的语感素养为核心,从个体生命的高度深化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他认为一堂好的阅读课应该关爱生命、着眼发展、依学定教、发扬民主,以读为本、以情感人、强化语感、鼓励创见、引导质疑、敏于点拨,并独创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先后主持《电化教学与语感培养的研究》《语文习题导练模式的研究》《中国当代小学作文教学流派的研究》《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自读感悟开放引导教学模式的探索》等省部级立项课题的研究究,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理论先行、注重实证、模式创新、服务课堂的科研特色。出版学术专著《小学作文教学改革与流派》一书,在省级以上教育刊物中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计算机促进语文教学模式变革的探索》获浙江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继续教育与名师培养的实践和研究》获浙江省1999年度基础教育优秀教科研居果二等奖。有关的实验课便、课题论文及CAI课件还先后荣获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平比一等奖。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7

一设计思想

由于《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因此,整合教学资源,对学习本课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课内外结合,将学生的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之中,广泛利用学校、家庭、社会中的图书、音像、图片、生活卡片、网络等多种资源,全方位地认识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等人物形象。

二、教学过程

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

生:揭示课文出处-------《三国演义》。

师:谈谈你对《三国演义》的了解。

生:《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已经看过三遍,我对其中的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孙权、周瑜等人物都有很多的了解。

师:今天我们只对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的有关资料向大家介绍。

生:我对《三国演义》的了解是从统一方便面食品公司发行的三国风云录的人物卡片开始的,一开始的兴趣是喷香的方便面,(同学大笑)后来却只对卡片感兴趣了。如:我最喜欢的人物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躬耕于南阳,好为《梁夫吟》,刘备三顾茅庐而得之。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留下无数万古传颂的故事。他一生鞠躬尽瘁,后来史官称:治世之良才,管(管仲)、萧(萧何)之亚匹。他的攻击力1800,防御力2200,智谋力3300,步兵A,马兵A,弓箭A,水军B,阵法:一字长龙阵、二龙出水阵、云龙三现阵、两仪四象阵、六丁六甲阵、七星连珠阵、八门金锁阵、河洛八卦阵、十面埋伏阵、混元一气阵。

生:我最佩服也是诸葛亮,我对他的了解是看了《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有两场戏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场是三顾茅庐,还有一场就是草船借箭,就说草船借箭吧,诸葛亮神机妙算,知道第三天午夜有大雾,真是通晓天文地理,利用江面浓雾,不费一兵一卒,不用一竹一翎,巧得十万支箭,那才真叫人佩服呢!

师:(相机调查),在读《赤壁之战》和《草船借箭》之前就对三国有关知识有所了解的同学请举手。

生:(全班除一人外,都举起了小手)

师:读过《三国演义》原著的同学有多少?

生:(有24人,占全班总人数的39%)

师:知道并能说出草船借箭故事的人有多少?

生:(有41人,占全班总人数的64%)

师:好,我们接着交流你所收集的资料,我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把你收集到的资料告诉你们一学习小组(四人一组)的同学,记住每人只有两分半钟,所以只你介绍跟本课有关的内容。

生:(四人一组大家争先恐后地说)

师:(参加各小组交流旁听,留意周瑜、鲁肃、曹操的资料。巡视一周后待全班交流。)

师:时间到,请同学们停下,我请位同学来说说周瑜,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先要介绍你从哪儿了解到的?

生:我家有本《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鉴赏辞典》,我从那上面了解到的,下面是我摘抄的一部分:三国史上英雄辈出,江东的周瑜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经叱诧风云、挥斥自如地指挥了赤壁之战,具有超群的军事素质;曾经竭忠尽智、卓有成效地辅助了东吴政权,具有杰出的王佐之才。他年少气盛,聪颖过人,沉机果断、富于韬略,却又心胸狭窄、忌刻好胜,雅量不足。性格弱点,制约并阻碍着他的才智的发挥,也折磨着他的身心,终于金疮迸裂,英年早逝。

师:课文中有没有说明周瑜心胸狭窄,雅量不足的表现呢?

生:读课文的第一、二、三自然段。

师:这足以说明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而要假公济私,加害诸葛亮。

师:请问诸葛亮在借箭过程中要感谢两个人,你知道是谁吗?

生:鲁肃、曹操。

师:他为什么要感谢鲁肃呢?

生:我是看《三国演义》原著的。我认为他首先要感谢鲁肃,因为正是鲁肃忠厚老实,没有告诉周瑜而私自调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有三十名军士,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要是告诉了都督,都督哪能容忍他帮助诸葛亮调用呢?这样一来诸葛亮也就只能望雾兴叹了。

师:请读这一部分课文,体会鲁肃的忠厚老实。

生:(学生默读课文)

师:那诸葛亮为什么还要感谢曹操呢?

生:我跟曹操是老乡,我们同为安徽亳州人,去年春节回家,我特地去参观了曹操家族墓地,并对曹操有了一些了解,曹操这人,牢笼人心而又嫉妒贤才,刚愎自用而又机谋权变,刻薄暴虐而又豪爽多智,聪明而又愚蠢,坦诚而又虚诈。草船借箭的故事中,诸葛亮就是利用了曹操疑心重,知其不敢冒险进攻的心理,而不费一点气力就借箭成功的。大家说是不是该感谢曹操哇。

生:是,是,是------(大家异口同声)

师:分学习小组谈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以及对诸葛亮的认识。

生: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

生:有大将风范,遇事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生:以大局为重。

师:请大家谈谈你搜集资料的经验。

生:我请爷爷给我讲故事,因为我爷爷是人文学院的历史教授。

生:我上网打开网站,输入草船借箭词条,用了0.13秒钟,搜索到相关资料5850条,共10页。

生:我去了图书馆。

生:我打开书柜找到了《三国演义》认真读了其中的第46回草船借箭。

生:

师:善于积累生活中的资料,快速查找资料,是我们生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我们要培养并提高这方面的能力,为生活、学习服务。

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 篇8

一、素质教育目标

㈠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

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

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㈡能力训练点

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㈢德育渗透点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㈣美育渗透点

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二、学法引导

㈠教师教法

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㈡学生学法

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㈠重点

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㈡难点

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㈢解决办法

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朗读课文理解问题。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频道小编推荐: |

喜欢《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精选8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儿园教案,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五年级草船借箭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