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悬崖之上观后感七篇

12-29

下面是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精心整理的“悬崖之上观后感”,那么您是否考虑如何避免撰写出千篇一律的作品名观后感呢?观后感是观众在电影或电视作品中所体验的感受和受到的影响的一种反馈,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请您参考以下是本文提供的参考资料!

悬崖之上观后感 篇1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持末代皇帝溥仪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伪满”政府哈尔滨特别警察局特务科屠戮地下抗日组织及爱国人士,犯下了滔天罪行。故事就在这样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展开了。

影片中,日本人有一个秘密杀人场,据说进去后的人没有一个能活着走出来。就在1930年的秋天,那儿发生了一起越狱事件。一个月后,日本人把这个秘密地点炸掉了,而越狱活下来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王子阳。地下党员接到了一个特别的任务,就是要送王子阳出境,让他在国际社会发出声音,在国际上揭露日本人的罪行。这个行动的代号就叫“乌特拉”。在“乌特拉行动”中,许多英雄的共产党人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整个影片没有宏大的场面,没有热血沸腾的热战镜头,每个人物都在自己的角色中抱着向死而生的决心,肩负着历史赋予他们的伟大使命,为完成使命而不放弃每一次生存的机会。尤其是张宪臣被捕后,面对生不如死的摧残和折磨,依旧保持顽强的意志力逃出敌人魔掌的故事镜头让我难以忘却。

故事的最后,周乙问:“你知道乌特拉是什么意思吗?”刘浩存答:“俄语里是黎明的意思。”乌特拉行动,它不只是一个代号,它还代表了一种信仰,一种中国终将走向光明的信仰,一种中华民族终会在世界舞台发光发热的信仰,一种代表了勇往直前,生生不息的精神的信仰。

英雄不问出处,他们是无名的英雄,是新中国成立的幕后英雄,他们没有浴血奋战在炮火前线,但是他们的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潜伏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为人民点亮了天空的明灯。也许在那英雄的墓碑中根本找不到他们的名字,但我相信无名英雄们已变成了天上的星星,他们已经看到了用他们自己生命换来的光明的今天。

悬崖之上观后感 篇2

如果有一天,你站在了悬崖边上,后有穷凶恶极的“豺狼虎豹”,前是万丈深渊,你会如何抉择?

电影名《悬崖之上》,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场景,在民族大义与个人生死之间,你会作何选择?

电影中,四位经过严格训练的共产党特工小队,在执行秘密任务时,因叛徒的出卖,深陷困境,最后在敌网中与敌人周旋,种种的经历都宛如在悬崖边上,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战斗与博弈。

《悬崖之上》剧情跌宕起伏,充满着人情关怀,为国为民的民族大义,看到那悲壮的电影情节我不禁感动落泪,为叛徒的出卖感到愤怒,为共产党人面对酷刑不屈的感动。

这部电影中讲述的只是小部分中国革命先辈为民族大义和国家存亡所做出的牺牲,但革命人的精神不变,他们代表了广大的革命先辈,没有他们的牺牲,哪来我们今天的岁月静好!祖国的强大是无数先烈前辈的无私奉献所换来的,正是因为有无数的爱国志士,他们不畏惧,不胆怯,在国家存亡之际敢于牺牲,将自己的生命立足于悬崖之上,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这部影片让我感慨万千,许多的革命烈士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不屈服于敌人的酷刑,这是中华民族不亡的精神所在,当下的我们,使命依然艰巨,中国正处于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我们要传承先烈的精神,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国!

“今天的岁月静好,是有他们曾经的负重前行。”

悬崖之上观后感 篇3

昨日,家里人带我去看了张艺谋导演的电影《悬崖之上》。

这部悬崖之上,讲述了几位共产党与地下党之间的“追与躲”。张艺谋终究还是那位独一无二的导演,很显然他并不打算走那种纯悬疑路线,他直接把正面人物和反派“写在脸上”,非常直白,没有给你猜想的空间。镜头的一个个场景紧揪着心,自己的心情也随着剧情不断变化,不得不说这部电影是很有代入感的。

在这部电影中,张艺谋请来了很多演技精湛的“老演员”:张译,朱亚文,秦海璐等。包括《送你一朵小红花》的马小远也来了。四位经过严密训练的共产党特工小队在执行“乌特拉”秘密行动时,因遭到叛徒的出卖,最后深陷困境,与敌人不停地周旋,种种经历宛如站在悬崖峭壁边上,充满各种惊心动魄的战斗和心惊胆战的情节令人吸引,这也正是这部电影的亮点之一。

无论是张宪臣坚守革命,忠于党的钢铁般的意志,还是潜伏在地下党默默帮助共产党的周乙,各种正面角色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去学习。一个个情节铺垫,一次次激烈战斗,都别有深意,让人反复揣摩,陷入思考。故事的结局我很喜欢天光初明,冬雪过去,两位共产党的壮烈牺牲,既惋惜,悲痛,又值得。叛徒得到了他应有的死亡,乌特拉任务顺利完成,王子阳平安回家,王郁与自己的两个孩子相认。正如张宪臣所说:“到了黎明,都会好的。”

世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黑暗的角落中默默付出,替你负重前行,为我们撑起美好的未来。

悬崖之上观后感 篇4

做为张艺谋指导的电影,在色彩这方面是无可挑剔的,基本所有的室外镜头都伴随着狂舞的雪花,在画面感的塑造上可以看出导演有很高的追求。

电影一开始,便是特工们降落伞降落的场景,大雪覆盖的丛林中,四个白色降落伞缓缓落下,随着镜头的旋转和音乐的响起塑造出了一种肃杀感。故事背景发生在日本关东军驻扎东北时期,故事地点发生在哈尔滨,张译朱亚文秦海璐刘浩存扮演的四位特工分为两组执行代号为“乌特拉”的任务,他们从降落开始便与敌方特务周旋,最后通过共产党在敌方阵营中的卧底于和伟的帮助完成任务,可惜最后只有刘浩存生还,其他几位特工都在执行任务中英勇就义。

既然都是讲特殊时期特工完成任务的故事,我难免联想到之前看过的一部韩国电影——由黄政民李政宰主演的《特工》。个人认为,在剧情方面这部《悬崖之上》是没有那部韩国电影来的扣人心弦和细致入微的,但在画面感上却是张艺谋的电影胜出一筹。那么接下来就谈一谈这部电影的优缺点。

画面感已经说过下面不再赘述,这部电影最精彩的部分其实在前半段,可以说导演将张译这个角色的塑造可以说非常成功,除了有的地方剧情略显唐突,这个后面再说。张译扮演的特工张宪臣可以说是四个人中最有经验最可靠的特工,他对敌人心狠手辣,面对危机能从容应对,通过开头和沙溢的斗智斗勇已经把这个角色的胆魄和智慧形象立起来了,接着通过后面被捕面对敌人拷打也守口如瓶把他坚韧的一面塑造出来,可惜的是,最后那段他意识到自己逃不出去想牺牲自己保护于和伟的剧情稍显力道不足,让观众已经调动起来的情绪没有爆发出来,但整体而言这个角色是成功的。

其次,于和伟塑造的卧底角色可以说是剧中最大的亮点,他在敌我中间斡旋,从容不迫,帮助几位特工逃离危险,还要时刻提防被上司猜疑,可以说于和伟和张译扮演的两个角色撑起了整部剧。

然而,其他几位角色的塑造就有些失败了,他们或多或少都存在导演编剧为了推动剧情牺牲了些人物动机合理性的情况,这只能归结于导演和编剧的掌控力不足,因而必须为了推动剧情而舍弃一些东西。

悬崖之上观后感 篇5

中午12:40分,“乌特拉”行动结束。当然,是电影结束。

一开头就是在冰雪皑皑的东北,情节扣人心弦。4个在苏联接受过特训的共产党特工,接受代号为“乌特拉”的任务,秘密回国。从他们落地那一瞬,就已经一步步走进敌人的包围圈中。他们怕吗?怕。怕有人背叛,暴露,生活在水深火热中,有时刻会失去生命的危险。

影片中有许多激烈打斗的场面,残暴、血腥、无情,残酷到我捂住自己的双眼,但这是把真相赤裸裸的摆在所有人面前。后面有人遭到酷刑,全身遍体鳞伤,被注射大量迷幻剂。有人说,他是判徒,只是在无意间透露了一些机密。但他们遭受了多少痛苦,痛苦到无法控制自己的言行,他们是真正的英雄,用自己的身躯为后辈们铺下了一条平坦的道路。

“我们现在所处的和平,是曾经无数人魂牵梦萦的光明。”

为了党,为了国家,知道自己的儿女在宾馆门前讨饭,在一旁默默看着自己的战友受刑,眼里饱含泪水却也只能故作镇定的样子。眼看战友被杀害,为了不暴露自己,在车内用颤抖的双手,默默吸着烟。现在的生活,是当时无数人所追求的。

当其中一个人把身旁的剪刀毫不犹豫刺向敌人的时候,才发现战争、革命就是如此无情,在敌人迫害烈士们的时候,我们一样铁血无情,与敌人一战到底。他们活在黑暗中,却看到了光明的道路,才会有莫大的勇气与信心,将斗争坚持到底。

电影无论从哪方面来看,几乎无可挑剔,且真实,深入人心。值得一看。

悬崖之上观后感 篇6

昨天晚上,爸爸带我去看了一部影片。电影讲的是一个抗日战争时的故事。

电影开头呈现了一幅雪地森林上空四人降落的画面,随后又以第一视角体现降落之难,仿佛告诉观众这个故事不简单。画面一转,一个共产党在恐惧前妥协,成了叛徒,将行动供给敌人。四人小组分头行动,前往哈尔滨执行任务。路上,两组都遇上了来接头的“同志”(其实是特务),一组根据语言击败特务,二组却没有。为了提醒二组,一组只好在火车上的卫生间留下符号提醒二组。

就在提醒将要成功之时,扮成醉鬼的叛徒插队进卫生间,改了记号。没过多久,一组的另一个同志被带着检查。但随后到来的一组同志与其配合,把特务扔进了冰天雪地之中。但二组同志浑然不知特务就在身边,还把“被抓的人是同志”这一消息告诉特务,并下了火车。

在检票时,一组的一个同志伪装成特务检票,将自己的两张票与两个乘客的票换了。回头找人时,却找不到另一个同志,只好先下车。另一个同志也从窗户翻下车,却伤了一条腿。两人最终成功会合。

二组却随着特务来到“安顿场所”,与更多“同志”会合。

这时,一组收到了真正上级的命令,一个同志上街买破译书,却被特务抓住,受了许多次电刑,仍不屈服,不肯透露半点秘密。在医生来打迷幻剂时,打倒看守和医生,与潜伏在国民党中的同志联络,准备逃跑,却被抓回,打了一针迷幻剂后,说出与另一个同志联络的方法。

随后,敌人派出许多特务盯梢,潜伏的同志乘机做了记号。二组的一个同志吃了毒药,导致食物中毒,引开特务,告诉另一个同志周围是特务。潜伏的同志使二组信任自己并说出补救方法。在出院后,特务在咖啡中下催眠药,咖啡被内应搅乱,并称他人离开或沉睡,告诉同志逃脱的方法。

当晚,一个成功逃脱,另一个却受到阻挠并服毒自尽。第二天,内应被抓,关在禁闭室中。到了20号,找到了“内鬼”,真正内应被释放。共产党也成功完成这次任务。

这次行动叫“乌特拉行动”。“你知道‘乌特拉’是什么意思吗?”“俄语里是‘黎明’的意思。”“是啊,黎明到了,就都好了。”这一段对话在剧中出现了两次。在那个时代,有多少人因找不到方向而放弃,又有多少在为了“黎明”而坚持不懈地奋斗呀!他们为了国家的“黎明”、人民的“黎明”舍生忘死;他们坚贞不屈,经历一次次严刑拷打却不说一点儿秘密。他们勇敢、机智、顽强、忠诚,不惜牺牲自己来换取人民的解放。

那个时代,甚至整个封建时期,就如一个漫漫长夜。在那个时代,每个革命都坚信“有黑夜,就有黎明,黎明到了,一切都好了”,他们也一直在追寻“黎明”。

向每个追寻“黎明”的革命先辈致敬!

悬崖之上观后感 篇7

今年的五一假期成了五天,还算挺长的。于是就跟同学去看了期待已久的《悬崖之上》。

《悬崖之上》是一部谍战片,讲述的是英勇的地下党员在隐蔽战线上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故事。故事的背景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在苏联接受训练的四个地下党员要在哈尔滨执行代号“乌特拉”的秘密任务——救出从日军手下逃出的共产党员,护送其出国,让其在国际上揭露侵华日军的罪行。

但是党组织中因为有人叛变使他们陷入重重危机,掉入了特务科为他们布下的天罗地网中。剧情的进展扣人心弦,讲述他们四个人如何逃脱监控和如何完成任务。

电影中的演员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经验丰富的老特工张宪臣冷静、敏锐,通过三言两语就一下子识破了特务装扮的接头人。特工小兰一看就年龄非常小,虽然很青涩但是她很聪明机灵,她那一对乌黑的大眼睛透出了对信仰的忠诚和对胜利的坚定。在敌中卧底的周乙足智多谋,临危不乱,把敌人哄得团团转。

该影片画面还挺血腥的,双方的斗智斗勇,敌人的残忍酷刑,地下党员的无私奉献让我不经想起或许当时那个年代前辈们所经历的比电影中的更加残酷,他们不仅忍受着物质环境的匮乏,还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威胁,为了国家、人民能够和平、幸福,他们不惜自身安全潜入敌营获取情报,不断伪装自己,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要知道,他们也是普通的人,他们也有父母、爱人和孩子,也有自己的家,可是,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宁肯牺牲自己的家人。剧中地下党员张宪臣和王郁是一对夫妻,他们因为工作需要去了苏联,他们的孩子交给老乡抚养,结果收养孩子的老乡被日本人打死了,孩子从此流落街头。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总有那么一些人行走在刀口浪尖,生死边缘,他们的英雄事迹值得被大家知道,他们的名字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我的脑海里又浮现出一大一小两个地下党员行走在哈尔滨白雪皑皑的宽阔道路上,张宪臣问他的战友小兰:“你知道乌特拉是什么意思么?它是俄语当中的词,是黎明的意思,天亮了,就好了”。如今天真的亮了,山河已无恙,华夏不复殇,英雄的魂魄回到了他梦想的家乡。我们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