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读后感范本

01-04

读完某一作品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通过阅读作者所写的作品,我收获颇多。这时就有必须要写读后感了,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诞生的呢?小编为您找到了以下与您需求相关的资讯:“如何写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希望你对这篇文章感到满意!

论教育读后感(篇1)

wzn6835

据统计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有九百多万,并且录取率达到70%,也就是说进入大学的有将近七百万,这些人就是我们所说的大学生了。在中国,无数人为了考入大学倾尽全家之力,一考再考的人也不在少数。那么,大学生的价值是什么?

为什么国家和社会需要更多的大学生?为什么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大学生?我们每个人也希望走进大学?

因为即使是现在这个可以说“大学生多如狗,研究生遍地走”的时代,社会仍然普遍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分子。这就是为什么父母要我们读书。在我们的父辈这一代还有许多人知识水平不高,他们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踏入更高的学府就读,学历不高,在社会中或多或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因此他们希望我们通过大学改变自己的前途和身份地位。

即使是大富之家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被当作是暴发户,所以千方百计送孩子上名牌大学;普通家庭希望孩子找到一份轻松的工作,所以他们也要求孩子上大学。可以说,我们进大学多少抱着父母对我们的期望,但我们做了什么!我们是否让父母感到了欣慰?

有多少人考上大学不是为了专心学习,而是为了吃喝玩乐享受生活,这真是当今大学生的悲哀!!如何成为社会的精英,如何承担起建设未来社会的责任?

正是因为大学生被当作社会精英,所以“人家对于你们作为大学毕业生的,总希望会与平常人有所不同,和大多数没有念过大学的人有所不同。他们预料你们言行会有怪异之处。”这是胡适先生在一百年前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的,对于今天的大学生来说也是有着深刻意义的。

那么“大学男女学生与众不同的这个标志是什么呢?多数教育学家都很可能会同意的说,那是一个多少受过训练的脑筋,——一个多少有规律的思想方式——这会使得,也应当使得,受大学教育的人显出有些与众不同的地方。”“你们四年的研究和实验工作一定教过你们独立思考、客观判断、有系统的推理,和根据证据来相信某一件事的习惯。

这些都是,也应该是,一个人是大学生的标志。”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懂得独立思考,能够根据事实做出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自己的处事原则,而不是人云亦云。古语有云:

谣言止于智者。应当说大学生即使不是一个智者也可算作半个,但是,如今社会上的不实言论有多少是我们所传播的,甚至直接是由我们捏造的。我们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将其夸大成狂风暴雨,弄得全世界沸沸扬扬,这难道应该是一个大学生的所为吗?

昔日大学生前辈们以爱国为口号,掀起五四运动,激发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精神觉醒,今天的我们却以谣言来败坏社会风气。这岂是当代大学生应有的风采!我们应当做的是“成为更好的公民,更聪明的选民,更有智识的报纸读者,成为对于目前国家大事或国际大事一个更为胜任的评论者。

”而不是谣言的创造和传播者。

既然进入大学就是为了培养独立思考和客观判断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这样的习惯呢?

第一,我们要学会自找问题。胡适先生说大学生“那应当有一个或者两个或更多足以引起兴趣和好奇心的疑难问题,借以激起他们注意、研究、**,或实验的心思。”“这种自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方式最重要的用处,是在于用来训练我们的能力,磨练我们的智慧。

”第二,我们要学会读书。胡适先生说:“为什么要读书?

有三点要说:第一,因为书籍是我们过去所知道的智识和经验的记录,我们学习时应该接受人类的遗产;第二,为了读书,你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对环境,过上思想资料的生活。”如何读书?

读书时应该做到“四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眼到是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认清楚,不要走马观花;口到是看到好的文章要朗读熟读,甚至于背下来;心到是要搞懂每一个字、词、句的意思,遇到不懂就使用工具书查询,不可不求甚解;手到是摘录自己觉得重要的句子,写下自己的感受。

第三,我们要学会自修。“灌进去的知识学问,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可靠的知识**于自学。自学能力是学习的唯一条件。

不培养自学能力,就不可能求知。”而要想学会自修,必然要具备以下两种修养“一工具的求得……第一种工具是语言文字……第二种工具是科学的基本知识……”“二良好习惯的养成。良好习惯的养成,即普遍所谓的人品教育,品性人格的陶冶……,‘勤谨和缓’……。

勤,就是不偷懒,不走捷径,要切切实实,辛辛苦苦的去作。……谨慎是谨慎,不是粗心,不是放纵。……还有,不要发脾气,不要武断。

……缓,这个字很重要。不要忙,不要轻易得出结论。……”语言文字和科学的基本知识是我们在小学和中学学习的,在大学更重要的是陶冶品性人格,养成良好的习惯。

此外,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学校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学校尤其是大学,应当给学生以自由学习的环境,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而不是像小学一样,安排得一板一眼。大学应该有更多的选修课,这样学生可以自由选择。

对于社会来说,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心学习的环境是必要的。****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可以上溯到东汉的太学生**,翦伯赞写道:“知识青年,往往出现为革命的先锋,这在中国史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中国知识青年第一次出现在政治斗争的第一线是东汉末年的太盛。”,作为学生首先的应该是学习,但是青年学生更有一颗爱国之心,有一腔报国热血。社会和共产党不应该责怪我们的冲动,而应该反省我们做错了什么,没有做什么。

“社会若能保持一种水平线上的清明,一切政治上的鼓吹和设施,制度上的评判和革新,都应该有成年的人去料理;一群未成年的人(上学时的男人和女人)应有权放心学习,社会不需要他们在学校生活之外从事活动。”****的产生,是不应用强力镇压的,而应该改革社会制度,使社会实现公平。

大学只有短短的四年时间,看是漫长岂是很短,很快我们即将踏上工作岗位,那么作为一名准教师,应该知道教师的素质要求,好衡量一下自己是否达到,在接下来的大学生活中弥补不足。

“师范,就是教师的模范,他们至少要有两方面的理想:人格方面;是要爱自由和爱独立,比生命还重要,做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把自由独立看作最重要的,这样的人格才算圆满;另一方面,知识就是爱真理,追求真理,为真理牺牲一切,为真理受苦,爱真理胜过爱你的生命。”这是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如果一个老师不爱真理,因强权而传授歪理邪说,那么学生怎么还有未来?

国家怎么会由有未来?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老师怎么可以顽固不化?那只能培养一群书呆子,老混蛋。

老师以自己的言传身教影响学生,因此必然要有自由独立、热爱真理的理想和信念,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力的学生。

教师的教育并不是仅仅只停留在学校,不能认为学生一毕业就不关自己的事,而应该是学生在离开学校之后仍然保持继续学习的欲望。要知道学生在离开学校以后,最普遍也最容易的就是“溜回到怠惰和懒散方式的思考和信仰”,如果这样的话,那么十几年的教育不就毁于一旦了吗?因此教师应当使得学生在离开学校后仍然继续学习思考,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们有一个或者多个足以思考一生的问题。

问题从何而来?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寻找。

五四以来,大学生喊出了“新生活”的口号,“新生活”是什么?胡适先生回答“新生活就是有意思的生活”“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我们今天做到了吗?

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不必太在意,但是我却认为“人生固然不过一梦,但一生只有这场做梦的机会,岂可不努力做一个轰轰烈烈像个样子的梦?岂可糊糊涂涂懵懵懂懂混过这几十年吗?”

论教育读后感(篇2)

 让教育回到原点

--读周国平《论教育》

教育何为?哲学家周国平在其《论教育》一书说: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健康、善良的生命,活泼智慧的头脑,丰富高贵灵魂的人。从这一目标出发,周国平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从一个哲学家的视角为当今的中国教育把脉,直陈当今中国教育的痼疾,并为之开出了拯救的药方。

周国平先生认为,真正的教育首先是生命教育。所谓生命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享受生命,敬畏生命。如其书中所言,只有当一个人懂得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的道理,他才会真正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并尊重他人的生命以及其他一切生物的生命。而当今中国教育对学生的生命教育除了几句安全常识教育之外,在我们的人文学科中,大多在向学生鼓吹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以身殉道以身殉国的献身精神,过分强调个人的牺牲精神而弱化对个体生命珍惜的教育,这种生命意识缺失的教育,即使培养出的学生身体再健康再强壮再英勇,在奥运会和各种国际竞技比赛中拿的金牌再多,但因为不知道热爱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其实都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为什么在如今校园里各种暴力事件、自杀与他杀事件屡有发生,其实都是生命教育缺失的严重后果。

其次,真正的教育应该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周国平先生认为,智力教育的核心是对学生智力品质的培育。一个真正健全人的智力品质主要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对学生好奇心的保护,二是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三是对学生自主学习和享受智性快乐能力的培育,四是对纯粹的兴趣和非功利的探索精神的培育。但当今的中国教育将智育演变成了纯粹的知识技能传授和应试技能技巧教育,抛弃了对学生智力品质的培育,学生从教育中获得的只是知识技能,而不是人生的智慧。正因为如此,尽管我们培养出的学生知识基础非常扎实,能够在各种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屡屡获得大奖,但是却很难培养出强烈创新精神和博大人文情怀的世界级的大科学家、大文学家和大发明家。

第三,真正的教育还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灵魂的教育。周国平先生认为,灵魂的教育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应该是灵魂丰富的教育,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美育;另一个方面应该是灵魂高贵的教育,即我们所说的德育。美育原本是通过培养学生对自然、对艺术的欣赏、对情感的经历和体验,从而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具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最终达到丰富灵魂之目标。但当今的中国教育,把美育演变成了让学生学一点吹啦弹唱或者是书法绘画的技能训练,目的是为了考级。从根本上使学生丧失对美的欣赏和体验的能力,导致学生精神贫乏,审美趣味低俗,人文精神丧失。而同样道德教育原本是要从社会和个人两个层面上教育培养学生,人之为人,时时处处都要有做人的尊严,要有做人的准则,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亵渎人性的事情。但当今的德育恰恰成了学校教育学生维护社会秩序,强调个人要服从于集体、个人要服从于组织,个人要服务于国家,做一个顺从的好公民。正是这种简单而片面的美育和德育,导致如今教育所培养出的许多人,几乎不知道什么是美好的人性,什么是人类应有的美德,一些人身上人性的美好几乎完全泯灭,只剩下了一个人作为生物的兽性,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上,无所信仰,无所敬畏,无所不为。

在当今这个教育问题让人莫不扼腕叹息的时候,敢问中国教育路在何方?周国平先生从一个旁观者清的角度告诉我们,其实并不难,只要让教育回到原点,然后认准一个正确的方向坚定不移地朝前走,而不是今天一个口号,明天一项禁令,后天一种改革,在那里瞎折腾。

论教育读后感(篇3)

教书先育人----读《教育自主论》有感

阅读,阅读好书,思考好书带给我们什么。这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启发会让人受益无穷。

它会开阔你的视野和思想。《自主发展教育论》这本书拿在我手上的时候,我留意了关于作者的介绍,宋庆泮同志这位长期研究教育的老前辈,在教育战线上奋战在前、笔耕不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他对教育的理解和具体的理论知识使我受益匪浅。

同时,也启发了我对教育有更多的理解。

作为一名教育一线的年轻教师,通过读这本书,更加感觉到,培育我们的下一代不能仅仅教会他们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关注孩子身心的发展,科学的、系统地、有艺术性的给与学生指导,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自主发展的人。这才是教育的真谛!正所谓“教书容易育人难”一个“育”字岂是教会知识这么简单呢?

时代在不断发展,人才的竞争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白热化局面,作为教育者,我们肩上的使命感将决定着我们国家未来的前途。看看我们的孩子。有没有太多的隐患?在我所教的班里,有一个韩国的孩子,他无论做事还是学习的自主性都高于其他孩子,很讲时间效率。

有一次在和父母沟通的过程中,引起了我很多的思考。原来,韩国的父母相信一句话:孩子从小就有独立意识,长大后才能独自应付各种生活。而且他们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把信念坚决的落实到行动中去。

使孩子们始终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不论这是否事出偶然,我都意识到韩国家长的正确引导是极为明智的举措,倘若韩国所有的家庭都如此重视这一点,而且能够很好的实施,那么不难想象,他们孩子自身的素质一定会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与此同时,我们国家的教育若不能使孩子自身潜能得到发展,甚至人为的阻止了他们激发自我超越自我的能力,那么,未来的他们站在世界的舞台上与其他民族的孩子同台竞技的时候,是否会留下深深的遗憾呢?

可以说,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有爱国之心,我们都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换来学生最大的收获。但说到我们的教育过程,我们也有很多困惑。从我自身而言,缺乏具体的行之有效的策略就是问题之一,也正源于此,我更要感激自己认真地读了宋庆泮同志的这本书。

他给了我具体的理论指导,为我的教育教学开辟了更多的创新领域。对于书中的第二编“教会学生自我管理”我进行了反复研读,不仅使我懂得了道理,学会了方法,更为可贵的是让我从中悟出了更为深刻的教育内涵。真的就像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的,“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规定了给与学生的各种知识,但是却没有规定给与学生最重要的一样东西,那就是:

幸福。我们的教育信念应该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中培养出来的人都能快乐地度过一生。

”而我通过读书找到了让学生获得幸福的途径,那就是充分的让孩子得到自主发展的教育。“管理自己的目标、管理自己的事情、时间、行为等等”这些不仅对于孩子,甚至对于教育孩子的成年人们又何尝不是金玉良言呢?

通过阅读,我进一步了解了教学的原理,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幸福是我一直的追求。选择了教师这一行,我就有责任担起一份复兴我中华民族的使命,如果教师都不能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和育人取向,那将是我们民族的悲哀。《自主发展教育论》让我自己手中的教育圣火更加熊熊燃烧,我作为新一代的年轻教师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以书中理论为指导,努力实践,努力学习,以求得更大的进步!

生活中有一种幸福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那就是为自己的追求而奋斗!我想我脚下的教育之路才刚刚铺开,我一定会毫不后悔地坚定地走下去!

论教育读后感(篇4)

已经很久没有静下心来,认真的品读一本好书,这段忙碌的时间罅隙里错过了很多生命的精彩。

翻开《周国平论教育》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这么多的`文字叙述,怎么读下去啊?可是慢慢地,他精彩的文思,幽默的言谈,丰富的阅历,不知不觉就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无法自拔,深深地融入其中。

周教授的思想中,有四点深深地打动着我,让我那么直接地感受,生命与生命直接的触动。

一,“应该静下心来,听一听你生命的声音,听一听它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当这样一句话直跃眼帘时,只有我自己知道,内心的触动有多深。扪心自问,我的生命真正需要什么?这一刻,我茫然了,在很久以前,我的理想是老师,因为真正喜欢,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为这个伟大的理想一直努力的拼搏,努力的丰富自己。终于经过披荆斩棘,我进入了教师这个伟大的队伍里。可是,当理想与现实不断地产生冲击时,我又该如何地调试自己?

生命需要什么?一直以来,我就是过着这样的生活,上学,读书,找工作,工作,从没有想过这是不是我要的。显然的,这些都是我要的,但是我觉得周教授的话很对,幸福的生活,“一是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并使他感到幸福”,“二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用它来养活自己”。撇开第一点不讲,我觉得第二点我已经做到了,可是我并没有如想象中的那样幸福,为什么呢?

未工作之前,读了很多伟大的教育理论,也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只有优生,很多东西是因为有了比较才有了差距。可是,当生活中,那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自己独特地方式在自己眼前展示属于自己的与众不同时,我赫然发现,以前所学的理论,以前淡然的心态,在他们面前全然崩溃瓦解。我还没有找到验证真理的方式。或者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都需要一个独立的教育理论,他们之间有相同之处,但是大部分是不同的,这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了解一个孩子,用心去问问他们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而这,几乎透支了我所有的体力与精力,让我几乎忽略了,我正在做的事是我所爱的,而不是工作。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只把我所爱的事业当成了工作,机械地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才一年的时间,是什么让我失去了当如的热情?

我想是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让我还没有调整好自己,让我忘记了教育是一件“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事业,我太心急了。

生命需要什么,无疑的,需要满满的爱,需要和爱的人在一起,做自己爱做的是事,并通过它来养活自己,我觉得,我正在幸福的路上。

二,“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当读到这句话时,我就想到了一个孩子曾给我的美好。

那是去年得冬天,我们正在做课间操,二楼办公室空调的外机正在滴水,我们班的小朋友指着天空,告诉我“老师,你看,天上有个水龙头!”多么美妙的童趣,多么纯洁的心思,至今想起来都会开心的笑。

小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非常丰富的,我不要也不愿意做“阻挡他的阳光”。

记得上初中时,我的老师曾和我们说过,“你们的小学老师把你们送到我的手中,你们都是半成品,是谁扼杀了你们的想象力?”至今这句话我还记忆犹新。

现在我也是小学老师,还是一年级的老师,对于纯洁如白纸的他们,我真心不想给他们抹上任何颜色,我想让他们像一颗小树一样,按照他们的方向,找到属于自己的阳光,自由地生长。于是,我就遇到了一个问题,我该以一个什么样的规矩去圈住他们,才不至于阻挡他们的阳光。我想,这大概需要用尽我毕生的年华去慢慢考证。

“城市里的孩子没有童年”,他们每天都奔赴在各个补习班之间,很辛苦,几乎享受不到童年的乐趣。有时候,我就想,他们还很小,尽管升学压力很大,但是,我们不应该过早的把这种属于成人之间的竞争压倒他们身上,他们该花更多的时间走出房门,更好的玩,更用心的感受这个时间的美好。“无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

我的童年就是玩过来的,没有书本,没有压力,有的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清澈见底的小溪,树影婆娑的倒影以及我们摸虾捕鱼的身影。很快乐,很美好,以至于在那之后的求学道路上,甚至是人生中,都是我一笔很大的财富,是我灵感的源泉。

每每看到有家长送孩子去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时,我都很惋惜,现在的孩子恐怕再也享受不到我那时的青葱岁月了吧。

三,“做一名真正地读者”

在读书节期间,学校门口挂上了“读书,是对孩子最智慧的抚养”。每次见到,我都感慨万千。这句话很美丽,在于它的“智慧”。读书,可以让人心灵宁静,可以让人精神充沛,对于孩子来说,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学到很多我们大人教不会的东西。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我想想到的,应该只是一小部分吧。

我现在的遗憾就是我以一个数学老师的身份带六班的班主任,我总觉得我在班级的时间太少,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太低,孩子们背得古诗太少。我正在慢慢改变这个现象,一有时间,我会带着他们和我一起读书,可是往往我读到入迷处时,会被他们吵闹的声音吵醒。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以至于他们手中的《寓言故事》,《木偶奇遇迹》吸引不了他们。可是这些书本,几乎伴我走过了我所有的童年。也是在那个时候,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所有我觉得一本好的启蒙书很重要。

如果我一位孩子的母亲,我会在他识字之初,每天都手捧书本,让他在耳濡目染中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四,“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我的高中数学老师,她总是面带微笑,和蔼慈祥地看着每一位学生,我从来没有看过她大声的发过一次脾气。我之所以会选择数学教师这个职业,在很大程度上,她就是我奋斗的目标。

可是现在想来,我和她之间的距离,总是相差太远,我总会在不经意间就莫名地大声地训斥学生。有时候,我也想心平气和地和孩子们好好地讲道理,可是我总是发现,我说的那些所谓的道理对于他们无关痛痒,他们总是在转身的下一秒,忘记我讲得每一句话。而每当我很生气的训斥他们时,他们会哭,会怕,会知道老师生气了,这样的行为是错的。所以比之前者,后者好像更有效果。

也有很多前辈,总是旁敲侧击的或是直接告诉我,要注意教育学生的方法。这个道理我也懂,可是有的学生,适合你温文尔雅如沐春风的教育,而有的学生,藤条教育似乎更有效果。

有时候,自己发过脾气,再想想,真的没有必要和孩子生气,尤其是这个职业,自己将要做一辈子,难道就打算这一生都这样度过?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上云卷云舒”,我想,“永恒,是一种从容的心境”。

论教育读后感(篇5)

读完整本书,我不禁反思我们的教育和日常教学。当我们的孩子学习得很好时,他们似乎还可以。 他们为什么总是有问题?心理问题和人格问题是教育中最致命、最关键的错误。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们在工作中过于注重前两项,而忽略后两项。当代著名的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与心理学家斯普朗格指出:“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线教师,我从阅读中觉醒,我知道如何面对未来的工作,如何面对自己和现实。在我面前有两条路,只有一条路我不能选择,那就是放弃。只有一个方法我不能拒绝,那就是学习和成长。

目标,建立价值生活,行动,创造更好的生活。我们生命价值的体现需要通过阅读和学习不断的体高和提升。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会通过阅读来培养自己。可以说,生活是美好的,工作是幸福的!只有那些真正热爱工作的人才能在工作中真正快乐!希望我们正在做的每一位老师都能用自己的努力做一个快乐的老师!

论教育读后感(篇6)

爱因斯坦在美国高等教育300周年纪念会演讲《论教育》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这段话在教育界流传甚广,当我读完《论教育》全文之后,觉得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厘清,因为爱因斯坦这篇讲稿对教育的理解可以说是20世纪以来对教育的经典论述之一。

教学的价值是培养独立思考的人

爱因斯坦在这篇关于教学的价值是“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的演讲中说:“如果青年人通过体操和远足活动训练了肌肉和体力的耐劳性,以后他就会适合任何体力劳动。脑力上的训练,以及智力和手艺方面技能的锻炼也类似这样。

因此,那个诙谐的人确实讲得很对,他这样来定义教育:‘如果人们忘掉了他们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就是这个原因,我对于遵守古典、文史教育制度的人同那些着重自然科学教育的人之间的争论,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

”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是专读文史;教育转型之后曾提出过“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有评论说“高考语数外”偏重于文科,莫衷一是。而爱因斯坦“一点也不急于想偏袒哪一方”,他认为“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素质能力的形成是最重要的。“一个由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志愿的规格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的社会。

相反地,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实际上,有了“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素质,无论从事什么领域的工作都会游刃有余,并不完全要书本知识基础有多雄厚。学校教学最终“剩下的”是能力素质。在今天的教育背境下,如何理解这段话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涉及到教学价值。

这些年,经合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提出“核心素养”。经合组织1997年启动了“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

于是“核心素养”成为热门话题。笔者以为“核心素养”所涉及的正是爱因斯坦所提出“人们忘记了在学校所学过的每一件事后剩下的”东西,“剩下的”这些东西是课程教学之外获得的能力。爱因斯坦所说的“培养独立工作和独立思考的人”的素质,正是学校教学过程中最有价值的东西,其中包括:

认识、方法、逻辑、思维、价值、道德、伦理以及观察、研究能力等等,这些并不是课程本身的内容,但它确实在学校教学过程中植根于学生的生命并形成一种素质能力,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爱因斯坦所强调的“剩下的”东西的价值,即教学的价值所在。

上个世纪之初,西学东渐,我国的教育随社会一起转型,中国教育有很大的进步。我父亲刘百川先生,1956年曾著《全面发展的教育》一书,这是国内最早研究全面发展的专著。他在这本书中写道:

“要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即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这也是属于学校教学过程所剩下的。他说:

“只有认识、情感、意志同时起作用,才能形成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可见,我国基础教育从很早起就注重这些素质能力的养成。

论教育读后感(篇7)

最近,我拜读了华东师范大学熊川武、江玲教授的《理解教育论》,得益匪浅,下面谈谈自己的感想。

教育是一种态度。教师如何对待学生,如何对待知识,都体现了教师的教育观。我们经常说理解万岁。但一般来说,理解是强者对弱者的同情,而不是从平等的立场进行精神对话,因此很难达成共识。

学校里老师自然是占优势的,学生一般也会怕老师。假如我们经常进行换位思考,相互理解,至少做到“平等对话,相互言说”,这样就能拉近师生的关系,更易在情感上达成共鸣,重新激发起学生努力向上的精神,释放其身上蕴藏着的独特的个人潜能,并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只用心去理解每一个学生,而自己的学生却不理解你,那就不成功。只是老师单方面的一厢情愿,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理解教育最重要的是把感情放在首位。要把学生教好,教师要用爱心与学生沟通,走进学生的心灵,在师生之间架起一座相互理解和信任的桥梁。浓浓的爱是师生心灵的桥梁。这样,教师的话语才能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教师的痛苦才能被学生理解。因为彼此的爱,彼此的信任,彼此的理解,教师才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津津有味。

师生之间因为爱而互相理解,因为互相理解而爱得真诚,彼此之间没有任何芥蒂,师生之间也就能从各种由误解造成的烦恼与痛苦中解放出来,十分惬意地享受教育,享受幸福和快乐。这才是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最想看到的。

《理解教育论》一书就是将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与实践方法介绍给大家,展示实施理解教育所带来的师生同益的教育境界。《理解教育论》一书详细论述了理解教育的理论基础,重点论述科学理解论、人文理解论、实践理解论,考察其理论源流的同时,分析了各流派理论的适用性与有限性。在此基础上,本书把理解教育逐步构建起来,在第四章“凸显理解的教育世界”中,作者从描述教育世界的理解本性开始,围绕理解的观念、理解的环境、理解的实践展示理解教育的风采。

比如,作者认为理解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需要老师放下架子,放下所谓的尊严,与学生交朋友,以换位法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味学生的感受,以“孩子心”理解孩子,引导孩子。为此,熊川武教授提出了“为师不忘童年梦,常与学生心比心”的教育心得,旨在提醒教师,自己也有过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学生生活,如果能够记住自己的童年,保留一份童心,教师更能够与学生心心相印。

此外,该书还提到了理解教育的独特性,特别强调理解教育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特别是对后进生的促进。同时,熊川武教授认为,让学生通过学习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整个教育行动,与学生相互启发,是教师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例如对迷恋网吧且屡教不改的学生,有的老师便让班委会组织主题班会,让迷恋网吧的同学主持会议,要求大家讨论“怎样帮助迷恋网吧的同学”。

学生往往能说出让教师意想不到的良方,使教师获益匪浅。同时,这些学生也从“自诊疾病”中受到教育,从而回心转意。他还认为,在理解学生的过程中,同情心是消除误解的重要武器。

有同情心的教师既是理智成熟了的教师,又是“永远不会长大”的教师。前者意味着他们已经完成了必要的社会化过程,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并在学生面前表现出冷静、深刻和理性。后者意味着他们童心未泯,有孩童的幻想与语言,乐学生之乐,忧学生之忧。

这样的老师不会忘记自己幼稚的童年,也不会把学生幼稚但很正常的行为当成错误的行为。他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朋友和伙伴的关系,而不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不难看出,近年来,教育界流行的反思教育和理解教育,本质上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体现了对人和生命的尊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本是脑力活,巧用情智才成功”,致力于研究和推广理解教育理论的熊川武教授在谈到理解教育时提出,理解是教育的资源和质量。说理解是教育资源,是因为理解是教育人的有效手段。

如果充分发挥认识的认知性、道德性、情感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就会得到提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只要他处于理解教育之中,他都必然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因而能被别人更好地理解。同时,理解是影响其他教育条件更好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在其他教育条件总体稳定的情况下,发挥更好理解作用的学校,教育效果越好。

说理解是教育的之量,就是说师生之间理解质量的形成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如果教师和学生的素质形成良好,教育目的基本实现。

总的来说,理解教育理论在我国仍然是一种新的教育理论,自诞生以来在我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它在理解教育领域的创新和影响值得人们关注。当今社会,教育的低效和粗心是由许多误解造成的,如观念的误解、行动的误解、彼此的误解和自我的误解。要改变这种局面,根本途径是消除误解,增进了解,走理解教育之路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