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十一篇

01-09

教师的职责之一是编写教案和课件,但这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完成的任务。教案是有效管理知识传授过程的工具。下面将详细介绍有关“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信息,仅供您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如果您需要具体的实现方案,请与专业人士进行咨询!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2、3、5倍数的特征,熟练应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感受知识应用价值,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重点难点】

1.会正确判断2、3、5的倍数。

2.会运用2、3、5倍数的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整理导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花吗?你都喜欢些什么花?学生回答。

师:小明的妈妈也非常喜欢花,有一天她去逛花店:玫瑰3元/枝,郁金香5元/枝,马蹄莲10元/枝,她买了一些马蹄莲和郁金香,付给售货员50元,找回了13元,小明的妈妈马上就知道找回的钱不对。你知道她是怎么判断的吗?(多媒体出示教材练习三第12页第7题图片)

引导学生分析:由于妈妈买的是马蹄莲和郁金香,马蹄莲10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10的倍数,也就是整十数,而郁金香5元/枝,所以它的总价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或5,两者合起来的总价一定是几十元或几十五元,因此,服务员找的钱数不对。

小结:5的倍数的和还是5的倍数。

那么:2的倍数的和(还是2的倍数),3的倍数的和(还是3的倍数)。

师:同学们灵活地利用了5的倍数的特征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了不起,这节课我们就来针对这些内容进行相关的练习。

板书课题:2、5、3的倍数特征的练习

【归纳提高】

1.2、5的倍数,都只要判断哪个数位上的数就可以了?3的倍数怎样判断呢?引领学生回顾,梳理2、3、5的倍数特征。

2.你能否一眼看出下列各数一定有一个什么因数(1除外),为什么?

2940、305、850、723、9981、332、351、1570.

3.什么叫奇数?什么叫偶数?

4.(1)在8,35,96,102,3.2,111,840,1060,14中,奇数有( ),偶数有( ),是3的倍数有( ),是5的倍数有( ),同时是2、5、3的倍数有( )。

(2)的三位偶数是( ),最小的二位奇数是( )。

(3)同时是2、3、5的倍数的三位数是( ),最小三位数是( )。

【课堂作业】

学生独立做教材第12~13页练习三第8~12题。

【课堂小结】

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对2、3、5倍数的特征进行了练习,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实际上运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的实际问题,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善于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相信大家还会有更多的收获!

【课后作业】

1.阅读了解教材第13页练习三后面“生活中的数学”和“你知道吗?”

2.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框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走进乡村

我们在都市生活习惯了,有的人可能非常希望能去乡村看一看田园风光,今天我们就一起跟着这幅图来感受一下乡村的风景吧。

看,这幅图上有些什么?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1、这幅图上还有许多数学图形呢?从图上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你能大概地画出你找到的图形吗?试试看。

2、把你找到的图形进行分类,采用标号的方式进行。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可以根据边来分,看,这些图形都是四边形,你能把这些四边形再分类吗?你认为这里什么图形很特殊?

3、板书: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老师这准备了几根小棒,你能选几根拼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你认为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四条边?

4、在第21页的点阵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5、第21页填一填,找一找,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在这些平行四边形中,你觉得哪个比较特殊?特殊在哪儿?

如果用一个圈把平行四边形都放在里面的话,请你也画一个圈来表示长方形、正方形。如果平行四边形的外面再画一个圈,你觉得这应该是什么?再用一个圈画出梯形的地盘,应该怎么画?试试看。

三、总结。现在再试着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一个梯形,再把它旋转。

教学反思:先从图中找出认识的图形。分类--为什么这样分类--找出这类图形的共同点--探索出平行四边形、梯形的定义。这样课的结构好,让学生在理解与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的方法,学会学习。

课时2

教学准备:平行四边形、梯形纸片、框架、剪刀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比较,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2、通过实际操作,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基本教学过程:

一、认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特性

看,老师带来了几根小棒,可以作为图形的边,请你挑选合适的小棒,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二、自主探究,形成数学模型

1、你打算挑选什么的小棒?

用螺丝固定后:拉拉看,你发现了什么?

(1)平行四边形的框架容易变形;

(2)变来变去还是平行四边形。

再来拉拉看,指令:变小,变大,变得最大。原来就是长方形。

看来随便玩一玩都能发现好多数学的问题。

生活中你见过运用平行四边形的这个特性的情况吗?

2、如果是其它图形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特性呢?

试一试梯形、三角形。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

三角形有稳固性。

生活中见过运用这样的特性的情况吗?

分析怎样利用这两种图形特性的优势,避免这样的缺点。

3、我们再来看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可以拉动吗?为什么不可以了?

不过我们也可以来研究它。拿出平行四边形的纸片,你能剪出两个平行四边形吗?还能剪出什么?能剪出两个三角形吗?看一看这两个三角形的大小和形状怎么样?

一张三角形的纸片,能剪出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吗?【nNS88.COm 活动范文吧】

4、第23页。第2题。(1)下面哪两个图形能拼成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剪下附页1图形1中的图形试一试。

(2)下面哪些图形可以看成是由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的?

5、如果把一个梯形,一条边不断地变小,一直小到一个点,就是什么形状?一直大到和下底相等,就是什么形状?

三、总结。你对这几种图形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教学反思:

02、课题:动手做

内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高

课时:1

教学准备:让学生带软尺

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做成一个长方形,找到高,体验高的基本特征。

2、会画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的高。

3、根据图形的高和底画图形。

基本教学过程:

一、一、创设情境

1、有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版,想做成一个最大的长方形桌面。可以拼,该从哪里锯开呢?

二、动手操作

6、动手剪下附页1图2中的图形。

7、你认为应该沿着什么样的线条剪?还可以怎样剪?

8、画一个平行四边形,请你做一下设计师,用图形来表示设计意图。

这条线是怎样画出来的?(从两条对边之间画垂直线段。)

三、数学概念

1、这条线段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这条边就叫做底。发现底和高有什么关系?(垂直)还有哪条边和这条高也垂直吗?(也是底。)

2、你还能画出一条高吗?(检查三角板的摆放)

3、梯形也有高,判断:下面哪条是梯形的高?必须是从平行的那组对边之间画的?

4、三角形也有高,你觉得三角形的高指的是什么?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

5、练习:第25页第1题。

三、运用概念

1、第25页练一练第1题。

2、第2、3题。

3、可以画指定底与高的图形吗?

四、总结。

教学反思:动手做一做对于孩子掌握高的概念,形成高的表象非常有效,他们很容易就能掌握高的特点--垂直。帮助他们总结高的概念,可以总结一些关键词语,比如:垂直(重合)、对面(边或顶点)。

注重孩子画高方法的培训,让他们熟练地画高。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2.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探索、研究数学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一个数连续减去或除以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或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难点:

学生自己探索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改为除以两个数的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购物:

一个电脑桌497元,一种电脑椅203元,另一种电脑椅235元。带1035元买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还剩多少钱?

学生自己选择条件,独立解答。

汇报:

(1)1035-235-497

1035-497-235

(2)1035-(497+235)

(1)1035-497-203

1035-203-497

(2)1035-(497+203)

二、新授

板书:

1035-235-497

1035-(497+235)

1035-497-203

1035-(497+203)

观察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你还能举出这样的几组算式吗?

教师板书。

学生发现规律,并相应进行语言描述,初步总结减法性质。

观察这几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两个数的和。

谁能试着用字母表示?板书:

a-b-c=a-(b+c)

小练:

(1)一本书一共有234页,我昨天看到第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有看?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汇报时对比不同的解法,找出最优解法。

在其他的运算中是否也有这样的规律呢?

a+b+c=a+(b-c)

abc=a(bc)

abc=a(bc)

究竟哪个是对的呢?请小组合作验证。

小组合作验证;可以采用代入数字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举实例的方法等等。

小组选择自己认为可能的规律进行验证。

最后验证出第三个是正确的。

小练:

(1)填空:

436-236-150=436-(□+□)

480-(268+132)=480〇268〇132

1000-159-□=1000〇(□+441)

□-(217+443)=895-□-□

1624=16(□〇□)

210(76)=210〇(7〇6)

□(257)=350〇(□〇□)

(2)判断:

638-(438+57=638-438+57

901-109-91=901-(109+91)

113-36-64=133-(36+64)

3456-(481+519)=3456-481-519

3514=35027

3000425=3000(4+25)

三、巩固练习:

P39/做一做1、2

简算:(1)1245-(245+673)

(2)1275-(164+36)

(3)480-82-18

(4)673-84-71-45

(5)8133

(6)210(76)

四、小结

学生谈收获,以及本节课的重点和做题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作业:P41/2-4、P47/6

板书设计: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一、复习铺垫

列式计算,并说明运算顺序

324+78-157 135÷3×59

二、探究新知

1.学习只有加、减法的运算顺序。

师:“温故而知新”,回顾了以前学过的相关知识,让我们来看一看这幅图中描绘的是哪里?人们都在做什么?(出示课本2—3页主题图。) (是一幅冰天雪地的景象,人们在滑冰、打雪仗等。)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图中的数学信息? (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

师:根据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你提的数学问题用什么方法解答?

师:同学们把你提的数学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和同桌说一说。

学生活动。

师:现在我们把观察的视角集中到滑冰场来,全班齐读例1。

生齐读: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师:再次默读,并找出题中的有关信息。(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

师:从这些信息中你读懂了什么?或者说你看出些什么解题的方法? (上午原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这里应该用减法计算。) (又有85人到来,从这里知道应该用加法计算。)

学生回答同时进行课件演示。

师:怎样求“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同学们在作业单1题下尝试列式计算。

学生完成例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方法1:分步列式

72-44=28(人)

28+85=113(人)

方法2:列综合算式

72-44+85

=28+85

=113(人)

师:谁能说说,在这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求出的是什么?再算什么?求出的又是什么?在解答这道题目时,也有部分同学分步列式,根据先算72-44再用差与85合并,分布也能改写为综合算式。(用课件进行演示)

师:同桌合作,一个同学说出运算顺序,一个同学倾听并判断对错。

出示:右边说,左边听100+45-65;左边说,右边听120-84+16。

学生活动。

师:观察这些题目,它们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运算顺序又有什么共同点?

师:把我们的发现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法、减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学习只有乘、除法的运算顺序。

师:例1的学习小朋友们通过努力找到了解题方法,掌握了运算顺序,现在来看看例2。全班齐读题目。

生:“冰天雪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

师:同样再次默读一遍题目,找一找题中的信息。 (3天接待987人。) (还有“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的6天。)

师:我们先把这些信息用图画直观的表示出来。(课件演示)

师:题中“照这样计算”表示什么? 你会先算什么呢?

师:(课件边演示边提问)6里面有几个3,也就是有几个987?

师:现在在同学中有了不同的思考方法,请你在作业单的2题下自己列综合算式解答出这道题。

学生完成例题,教师巡视指导,指名板演。

方法1:987÷3×6

方法2:6÷3×987

师:分别说说在这两个综合算式中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结合题意叙述。

师:同桌合作,一个同学说出运算顺序,一个同学倾听并判断对错。

出示:右边说,左边听12×50÷4;左边说,右边听35×6÷7。

学生活动。

师:观察这些题目,它们的算式有什么共同点?运算顺序又有什么共同点?

师:把我们的发现一起读一读。(课件出示)

生齐读: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乘法、除法运算,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师:我们把今天学习的只有加、减法的算式和只有乘、除法的算式放在一起对比,它们的运算顺序有相同处吗? (有。)

师:那么这两个结论你能把它们变得更简洁一些吗?同桌先交流一下。

师:全班同学再来把我们归纳出的结论读一读。

生齐读: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运算,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计算下列各题:

780÷3+160÷4 580-3×36+4 880-(3+160÷4)

学生独立算,并指名说过程和结果。

2.列综合算式计算

(1)有20箱苹果,平均每箱45千克,有15箱梨,平均每箱30千克,苹果比梨多多少千克?

(2)有20箱香蕉和一些草莓共1350千克,香蕉每箱45千克,草莓每箱30千克,共有多少箱草莓?

四、全课小结。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2、通过看一看、估一估、量一量使学生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3、使学生联系实际感受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升与毫升的认识,并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反思

整理知识,引出练习内容。

一、组织回忆:

师:前两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新的知识?

师: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板书:1升=1000毫升

根据学生对自身生活经验的利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升和好升的认识。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组织练习:

1、组织完成练习二第1题:

(1)指名读题

(2)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3)集体订正。

让做错的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错的。

2、组织完成练习二第2题:

(1)生独立完成填在书上。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3、组织完成练习二第3题:

(1)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为什么3升大于2500毫升?

4、组织完成练习二第4题:

(1)实物投影出示第四题图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四个量杯,请几位同学分别说一说它们各有多少毫升的水。(指名口答)

(3)请每位同学思考,这4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根据自己对升和毫升的感受在书上连一连。

学生对升和毫升的有关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课堂效果较好。

通过活动使学生感知液体的多少,加深学生对容量的体验。

加强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学习估算容量的方法

通过练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估测力。

5、组织完成练习二第5题:

(1)出示第五题图

(2)如果我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说说你的理由。

(3)如果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

6、组织完成练习二第6题:

(1)请每位同学默读第六题的第一小题。

(2)明确要求后,请每个小组按照书上第六题的步骤做一个讲师液体的器具。(小组操作,师巡视指导)

(3)接下来,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容器,先估计它们的容量,再用你们的器具量一量。

(4)小组汇报。

三、小结、课后延伸:

练习二,7

学生观察并回答。

说说自己的理由

学生思考并交流。

每个小组按照书上第六题的步骤做一个讲师液体的器具。

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三个容器,先估计它们的容量,再用你们的器具量一量。

板书设计:练习二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能正确地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

(二)能把整万或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

(三)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亿以内的数位顺序。

教学难点:

大数的改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在下面○里填上>、

999○1010;601○564;687○678

提问

1、第一组两个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三位数与四位数比,四位数一定比三位数大,因为三位数比一千小,四位数大于或等于一千。)

2、第二、三组数都是三位数,你是怎样比较的?

(两个三位数比较,百位上数大的那个数就大;百位上相同,十位上大的那个数就大。)

二、学习新课

教师谈话:我们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比较大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亿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板书课题:比较数的大小)

1、出示例题。

提问

①五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六位数位是什么位?七位数位是什么位?

960万和166万,谁大谁小?

9600000>1660000。(板书)

①这两个数各是几位数?

②这两个数都是七位数,位数相同的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先比较哪位上的数?

③两个数左起第一位百万位上分别是9和1,

由此来看,位数相同,从高位开始比较。

③同学们推想一下,七位数与六位数比较呢?八位数与七位数比较呢?那么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怎样比较大小呢?

(如果两个数的位数不同,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七位数比六位数大,八位数比七位数大。)

出示第二组数:1220000,450000。

提问:谁大谁小?

启发学生逐步总结出完整的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提问

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有几种情况?位数不同怎么比?

②如果位数相同怎么比?先要从哪一位比?如果左起第一位上的数相同,怎么比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中关于比较两数大小方法的结语,举例说明。

教师说明:“位数”是指一个数用几个数字写出来的(最左端的数字不能是0),有几个数字就是几位数。如99864是五位数,101010是六位数。“左起第一位”是数位,数位是指一个数中的数字所占的位置。如99864左起第一位是“9”,“9”是在万位上,101010左起第一位是“1”,“1”在十万位上。“数位”与“位数”是不一样的。

练一练

(1)比较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说说是怎么比的?

70080○70101;98965○100000

(2)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404004004004400050004

指导学生做第(2)题时,先比较位数的多少,再把位数相同的几个数进行比较,也可以把这四个数排成一竖行,相同数位对齐。如

可以看出:400400,40400最小。再把它们从小到大编成序号,按序号进行排列:40400

2、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出示50000,让学生读数。

教师指出:这是一个整万的数。像这样整万的数,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比较简便。

提问:万位在右起第几位?整万的数万位后面有几个0?

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只要把后面的四个0去掉,加上一个万字就行了。例如50000写成5万,或50000=5万。又如1800000写成180万,或1800000=180万。

练一练把下面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250000

(2)3200000

(3)1994年我国共生产自行车40450000辆。

其中第(3)题强调单位名称,即4045万辆。

巩固反馈

1、总结性提问

(1)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2)怎样比较两个整数的大小?

(3)怎样把整万的数改写成以万作单位的数?

2、发展性练习。

指导学生做10页2、3题。

第3题指导性提问

(哪个数最小,哪个数,用什么方法比较的?)

3、课后练习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在具体的情境中确定位置的方法。

2、通过练习,熟练掌握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3、在练习过程中,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数对确定位置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

1、提问:怎样用数对确定位置?

2、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和数对有关的问题。(板书课题)

二、基本练习

组织学生完成教材第100~103页“练习十五”习题。

1、第2题。

这道题在巩固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时,引导学生对表示同一列和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进行观察和分析。

让学生认识到:表示同一列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一个数都相同;表示同一行瓷砖位置的数对第二个数都相同。

2、第3题。

这道题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是开放的,如这些红花的位置都在偶数列,第2到第6行之间;这些红花的排列是对称的,第6列或第4行可看作对称轴;这些红花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图案,中心在(6,4)……让学生畅谈自己的发现,能让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充分展开。

练习时,先让学生用数对表示红花的位置;再让学生说说红花位置的排列规律。

3、第5题。

(1)课件出示第5题平面图。

让学生看图,用数对表示实验小学和文化馆的位置。

(2)提问:图上(6,2)和(2,6)表示的位置相同吗?

(3)小明从实验小学到文化馆,要向东走几格,再向北走几格?他从实验小学到电影院可以怎样走?

4、第6题。

这道题是根据数对来画路线。画路线时先在方格纸上描出点,再连线,连线时要按题目要求的顺序来连。

小乐从家到学校的路线有许多种画法,可以让学生先在图中画出一条路线,再描出相应的点,最后用数对表示出这些点所在的位置。

三、综合练习

1、第7题。

第(1)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个年级二班信箱的位置,再用数对表示出来。

第(2)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列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列,只能确定都在第4行,所以王洁是四年级的学生。

第(3)题,这道题出现的数对是(4,○),行数用符号表示,不能确定是第几行,只能确定都在第4列,因此可能是四班的。

2、第10题。

(1)组织学生观察国际象棋棋盘的示意图,说说是怎样记录棋子位置的。

(2)学生独立记录棋盘上“黑王、黑车、白兵”的位置。

(3)观察思考c6。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较大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进一步掌握面积单位间的换算的推想过程,加深对面积单位的认识。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推想.估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面积。

2.做下面的题,并说一说是怎样推想的。

5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13平方米=( )平方分米

500平方厘米=( )平方分米 4200平方分米=( )平方米

指名说一说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

通过测量来计算课桌桌面的面积。

3.课件或投影仪展示84页体育场的画面。

我们来看看下面这幅图,体育场面积的应该怎样测量呢?(学生在小组内议一议,互相说说并提出方法)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体育场.林场.首都天安门广场面积都很大,测量这种较大的土地面积时,我们常常用到比平方米更大的单位,那就是公顷和平方千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公顷.平方千米(板书:公顷.平方千米)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认识公顷:

师:公顷是较大的面积的单位,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同学们在草稿纸上算一算。

生: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

师: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平方米也就是1公顷

板书: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1公顷=10000平方米

现实生活中究竟有多大呢?(10000平方米就是1公顷。如果我们的教师是50平方米,200个这样的教室的面积才是1公顷。)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小组中议一议。

2.认识平方千米:

平方千米是比公顷还要大的面积单位。请同学们想一想,1平方千米有多大面积呢?

生1: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000000平方米。

生2: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板书: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3.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

师:平方千米与公顷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

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

师:1公顷=10000平方米,而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

生:100个,即1平方千米=100公顷

板书:1平方千米=100公顷

如果画面上的体育场约是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是1平方千米。

4.课件展示:

我国的陆地面积是( 960万)平方千米。

北京天安门广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广场,面积约是(40)公顷。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常用的面积单位有( ),测量土地的面积时,常用( )作单位。

2.边长是( )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边长是( )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3. 5公顷=( )平方米 10平方千米=( )公顷

20000平方米=( )公顷 10000公顷 =( )平方千米

6平方千米=( )公顷 50000平方米=( )公顷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公 顷、平 方 千 米

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公顷

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千米=100公顷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三角形边的关系》是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四课内容,是小学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新增添的内容,是在线段、角、顶点、三角形分类等三角形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的延伸。为今后学习三角形面积和应用提供了重要条件。

学生分析:

从接触三角形以来,都是针对已成立的三角形进行学习和研究的,从未涉及到:“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陌生领域。在生活实际中缺乏鲜活实例和经验,固而学生在学习该段内容时,会有与生活实践相割裂的感觉。学生对较抽象的问题无法明白其含义。所以这段知识的理解对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学生不够自信,没有勇气参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不足,无法完全独立的进行探究活动。需要老师以学生体验过程为主,以感知探索的方法为重,给予指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发现并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归纳、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分析数据,体验探索和发现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及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探索问题的方法和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提高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对数学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气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最近几天咱们一直在围绕哪种图形进行学习?

(生:三角形)。

师:什么是三角形?

(生: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

师: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生:边。)

2、解释课题

今天咱们就来共同研究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奥秘。

二、探究活动

1、用4组不同长度的小棒围三角形,初步感受能否摆成三角形与小棒的长度有关。

①师:刚才咱们说了“由三条线段首尾相接围成的平面图行就是三角形”,那么如果用小棒代替线段来围三角形,得用几根小棒?

师:是不是只要给你3根小棒你就一定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师:怎么验证咱们说得对不对呢?

(生:实际动手摆一摆、围一围。)

师:那好,课前咱们都准备了几组长度不同的小棒,接下来咱们就来摆一摆。在动手之前咱们先来一起看一看“活动要求”。

②课件出示“活动要求”。

学生自读活动要求,师:清楚活动要求了吗?开始吧!。

③学生动手摆一摆并完成活动记录表。

④汇报活动结果。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是不是只要是3根小棒就一定能摆成三角形?(生:不一定。)

师:在刚才的4组小棒中,那几组能摆成三角形?哪几组摆不成三角形?你觉得能否摆成三角形跟小棒的什么有关?(生:小棒的长度。)

2、进一步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①课件分别演示4组小棒摆三角形的过程。

②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出示第3组小棒(2,3,6)。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最后会出现什么情况?(2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重合并且没能首尾相接。)

师:为什么这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生:小棒太短了。)

师:为什么太短了?(生:2厘米加3厘米都不到6厘米,有缺口,接不上。)

师板书:2+3

师:这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吗?(1,2,5 2,2,8)

师:咱们来观察一下这几组小棒之间的关系,什么情况下的3根小棒摆不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③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师:既然你们觉得小棒太短了围不成三角形,那我现在把2厘米的小棒延长1厘米,这时就成了第4组小棒(3,3,6)的长度,你们刚才摆成三角形了吗?

课件演示。

师:出现了什么情况?(3厘米和3厘米的两个短小棒与6厘米的小棒刚好重合。)

板书:3+3=6

师:那么3,5,8这3根小棒能摆成吗?5,6,11呢?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也摆不成三角形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等于长小棒时也摆不成三角形。

④小结

师:咱们能不能用一句话概括摆不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

⑤探究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师:现在咱们知道了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小于或等于长小棒时摆不成三角形,那大家能不能大胆猜测一下,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生: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师:是这样吗?咱们再来看看能摆成三角形的那两组小棒的长度,算一算是否验证了咱们的猜想。

学生算一算验证猜测。

师:那么怎样的3根小棒能摆成三角形?

归纳:两根短小棒长度之后大于长小棒时能摆成三角形。

3、进一步探究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

①师:这是咱们摆成三角形的那2组小棒。当我们用小棒摆成三角形后,小棒相当于三角形的什么?(生:三角形的边。)

②师:请你算一算,比一比。

学生同桌两人交流。

个别学生汇报计算结果。

③师:那么三角形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思考。

④归纳总结

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板书)

师:这就是三角形边之间的关系。刚才咱们是从这两个三角形发现的这个结论。现在咱们利用课前画的任意三角形来算一算,看是不是任意一个三角形都具备这样的规律。

(学生计算验证)

三、随堂练习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规律。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下面陈老师准备了一些习题,敢不敢试一试?

1、淘气从家到学校有两条路可以走。从下图中你能看出那条路近吗?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说你的理由。

《三角形边的关系》教学设计

2、完成“练一练”1-3

四、布置作业

练一练。4

五、全课小结

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教材9-10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与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的异同。 教学准备:课件、正方形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一位小数表示( )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 )分之几。

2.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是 (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或()。

3.小数点后面的第二位是 ( )位,它的计数单位是 ( )或()。

4.0.307的3在( )位上,表示 ( );7在( )位上,表示( )。

5. 1米=( )分米,1分米= ( )米;

1千克=( )克,1克=( )千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一) 比较整数部分相同的小数的大小。

1、在一次跳高比赛中,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得分如图所示。两人的得分哪一个高?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内交流。0.69 ○ 0.8

2、引导:运用转化法和画图法可以比较小数的大小,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比较大小呢?(运用计数单位的有关知识比较大小)

(二)比较整数部分不同的小数的大小。

1、三位选手跳远的得分评委也打出来了。你能说说谁跳的远吗?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 )>( )>( )

2、引导:因为2.97比3.13和3.08都小,我们知道:整数部分小的那个数就小,那3.13和3.08如何比较呢?

(三)我们来总结。

(1)、根据上面我们比较的过程,你能说明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吗?在小组内试一试,看谁说得好。

(2)、结合在小组成员的比较方法,完成下面的填空。

(3)、比较小数的大小,先比较 部分的大小, 部分大的这个数就大;如果部分相同,就从部分的 位比起, 位上大的数就大;如果 位也相同,就从下一位比起。

三、巩固运用,拓展提升

1.在数轴上找到9.8和10.1的位置,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比大小。

0.839 ○ 0.96.07 ○ 6.7 5.45 ○ 5.63

4.03 ○ 4.009 7.217 ○ 7.22 7.19 ○ 71.9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小数。

5分米 =( )米 37厘米 =( )米

5元4角 =( )元 150克 =( )千克

在□里填数字,使它分别符合下列要求:

(1)使这个数最大,这个数是( );

(2)使这个数最接近31,这个数是( )。

板书设计: 比大小

0.8>0.693.13>3.08>2.97

比较小数的大小: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小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相同,再比较百分位上的数,依次类推。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问题情境中巩固第一单元小数加减法的计算和混合运算,使学生能养成正确计算的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充分合作交流,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情感与态度:在活动情境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更加感受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

教学难点

应用所学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活动一:我会做

通过开火车或全班抢答的形式完成:

0.7+0.231-0.560.17+0.33

0.9-0.60.75+0.251.9+8.1

5-0.424.3+2.315.9-3.7

集体订正。

活动二:我能行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

3.8+3.549.5+4.85-6.36

3.05-2.95.6+2.7+4.4

85-34.74.6-(1.75+2.08)

4.02-3.5+0.9870.8-1.25-1.75

5-4.19+2.83

活动三:我最棒

1、地理知识题。

培养学生口算小数加减法的能力。

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矗

这是对小数混合运算的检验和巩固,从学生的喜好出发,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计算,从中渗透小数的简便算法,养成正确的计算方法。

(1)地球表面的总面积是多少?

(2)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多多少?

2、体育题:强强跳了多少米?

3、比一比:

(1)哪辆小汽车的车身高?

(2)哪辆小汽车的车身长?

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比的?

4、生活题:

(1)买1份鸡翅和1份蔬菜汤,大约需要多少钱?

(2)我有5元,买1份冰激凌和1份爆米花,够吗?

(3)买1份粟米棒和1份薯条,付了10元,找回3.25元,对吗?

(4)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并解答。

5、实际题:

我能摘下这顶帽子吗?

提醒学生在计算时注意单位。

解决时引导学生找到关键性词,帮助审清题目。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问题时,先让学生估计,再进行计算。

注意联系实际来想,还要考虑臂长。

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3页的例8,练习二十二的第9-12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会用查表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提高学生计算的灵活性。

教具准备:教师把例8的价格表画在小黑板上。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练习二十二的第11题。

教师记时间,看3分内有多少学生没有做完。对做得又对又快的学生要给予表扬。集体订正时,注意了解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做到心中有数。

2.复习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可以采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

教师:一个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怎样移动?(小数点向右移动。)分别移动几位?(分别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8。

教师:我们在买东西时,有时会看到这样的情况:售货员把某些商品的售价根据数量的不同排出售价表,这样在卖东西时就可以很快求出总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查表进行计算的方法。

出示小黑板上的面粉售价表。

教师告诉学生:这个面粉售价表上标明的是每千克2.14元的面粉从1千克到9千克的售价。

教师引导学生看售价表。指名说出1千克到9千克的售价各是多少元。

教师:我们要买1到9千克的面粉,就可以从表上直接查出应付多少钱。现在我们看一看要买9千克以上的面粉,怎样用这个售价表很快算出要付的钱数。

教师:如果要买10千克的面粉,应付多少元?同学们能根据售价表很快算出得数吗?让学生适当讨论。

如果学生说出用加法进行计算,教师应肯定是对的。然后再让学生想一想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教师可以指一下1千克的售价对学生做适当的启发。使学生明确:用1千克的售价乘以10就是10千克面粉应付的钱数,也就是

2.1410=21.4元。这种方法比较简便。

教师:如果要买40千克的面粉,应付多少元?(应付85.6元。)

你是怎样想的?(先在售价表中查出4千克的售价8.56元,然后再把8.56扩大10倍,就可以求出应付的85.6元。)

这是利用什么规律?(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

教师;如果买70千克面粉,应付多少元?(应付149.8元)

如果买100千克面粉,应付多少元?(应付214元。)

教师:如果买25千克面粉,应付多少元?

让学生讨论应该怎样计算。也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指名说出不同的计算方法。如果学生中没有使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教师可启发学生:

我们已经学会了用查表的方法计算整十、整百千克面粉的价钱,能不能利用前面的知识使这道题的计算简单一些呢?

25可以看成几十与几的和?(20与5的和。)

5千克面粉应付多少钱会求吗?(在表中可以直接查到。)

那么,25千克面粉应付多少钱该怎样求呢?(把20千克的价钱与5千克的价钱合起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

2.基本练习。

做例8后面的做一做。

教师说明要求,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计算的情况,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习二十二的第9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对求3.6米花布的总价怎样算可以进行讨论。

2.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2题。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个别辅导,集体订正。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做练习二十二的第18题。

四、小结(略)

五、作业

练习二十二的第10题。

课后附记: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9

四年级数学上册《小数的意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测量、猜想等学习活动,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2、理解小数的意义,能说出小数各部分的名称,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正确能读写小数;

3、在合作与交流中的过程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完成目标而采取的活动方式的组合。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尝试法、引导发现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小数的含义是属概念教学,较为抽象、凝炼,根据学生对概念的认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这一规律。

1、从生活中了解小数,明确要用小数表示的必要性。

2、从已有的生活经验中,理解、抽象小数的意义。

3、 通过观察、测量,让学生充分感受、体验小数产生于生活,从而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4、了解小数在生活中的普遍存在及广泛运用,体验数学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和乐趣。

教学学法:

1、学会通过观察、测量、归纳,可以发现生活中处处都存在小数 。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通过指导独立看书,汇报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合作交流的好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创设“5.1”假期情景 ,使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念相吻合

1、在假期里你买了什么物品?花了多少钱?

2、老师买了一本书,同学们猜一猜要多少元?

从同学们的回答中归纳出不能用整元数表示的这种数,要用小数表示。引入课题。

这样的设计,旨在把枯燥的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发起学主的学习兴趣,点燃他们求知欲望的火花,从而进入的学习状态,为主动探究新知识聚集动力。

二、明确目标 探索新知

同学们都知道小数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那么同学们想了解小数的什么?

我预设学生的提问(预设)

1、小数是怎么来的。(怎么产生的)

2、什么叫小数?(小数的意义)

3、小数是怎么读的,怎么写的?

根据学生提的问题,师生分析问题

1、师生小结小数的意义

(1)象“0.1、0.3、0.9”这些小数叫1位小数。(分母是10的分数,可以写成1位小数。1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

(2)象“0.01、0.04、0.18”这些小数叫2位小数。(分母是100的分数,可以写成2位小数。2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

(3)象“0.001、0.015、0.219”这些小数叫3位小数。(分母是1000的分数,可以写成3位小数。3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2、学习小数的写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考考你”;(练一练)第1题

2、用米做单位测量同桌的高度;

3、菜市场买菜统计表。

【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使学生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小结

1、了解小数的历史。(小资料)

【了解小数的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学了小数这节课,能谈谈你知道了些什么吗?

五、作业布置

1、从生活中记录一些小数,明天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2、完成《作业本》

布置实践性的作业,使学生把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体验教学就在身边,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四年级数学上册《栽蒜苗》教案

一、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1.学生复习条形统计图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栽了蒜苗,还记录了它在15天内生长情况的数据,昨天,大家把自己栽种蒜苗的数据进行了整理,制成条形统计图,举在手里,展示一下。

展示一学生的条形统计图

生汇报图中数据

2.提出问题,学生探究作图

师:如果我们还想了解它从第3天到第15天整个的生长变化的情况,该怎么画呢?老师这有几种统计图,请你仔细观察,看哪一种更合适。(师出示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生任选其一。

能不能在你作的条形统计图上作一些修改或补充,把它变成这种统计图呢?

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再在图上试一试。

学生作图后展示,汇报作了哪些修改,表示什么意思?

3.生成新知,揭示课题

师抓住学生将条形上的点连线,对比评价,选择优秀的作品,用多媒体演示由条形统计图演变为折线统计图(描点,连线)的过程

提醒同学们:变成真正的折线统计图还要把原有的条形统计图擦掉

揭示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读折线统计图,体会特点

1. 读点

师:图中的点表示什么呢?

生说点的意义,(课件显示并标数量)

2.读趋势,

师:同学们都读出了点所表示的数量(板书数量),由点连成的线呢?

生说表示蒜苗从矮长到高的生长趋势。

读局部趋势,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快,从第几天到第几天长得慢(板书趋势)

3.估计

根据这一趋势请你估计蒜苗第1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

4.预测

预测第20天大约长到多少厘米,并说说你的想法。

三、独立制图。

师:我们会读折线统计图了,那你会画折线统计图吗?怎么画呢?

出示笑笑蒜苗生长情况统计表,你能将它制成折线统计图么?

学生独立绘制笑笑的蒜苗生长情况折线图

汇报评价

说说图中的信息

对比自己与笑笑的蒜苗生长趋势,哪些地方相同,哪些地方不同

四、运用延伸

1.出示 北京地区5月新增病人的统计图

(1)从上图中你能说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吗?

(2)你能与同学说说产生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吗?

2.出示小玲家室内气温的变化统计图

(1)小玲每隔( )时测量一次气温

(2)这一天从8:00到16:00的气温从总体上说是如何变化的?

(3)请你再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尝试解答。

3、出示百货大楼一年销售冰箱的总数量统计图

根据趋势,作出决策

师:如果你是销售经理,根据今年销售趋势,明年你有什么打算?大约进多少?为什么?

五、课外拓展

下课后收集生活中的折线统计图,下节课交流

四年级数学上册《正负数》教案

教材内容: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并初步认识了分数和小数的基础上,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初步认识负数。通过教学,一方面可以适当拓宽学生对数的认识,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另一方面也为学生在第三学段进一步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以及进行有理数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①收集生活素材来渗透负数的概念。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②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③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正数、0、负数之间的大小有个直观的认识。

④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培养自主探求新知的良好品质及实际应用能力。

学者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大部分属于中上水平,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教学策略:

(1)通过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了解负数的意义。负数的产生和发展源于生活的需要。因此,教学本节课应注意为孩子们提供众多丰富的生活中的正负数现象,既让学生引起探究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生活中,体验到数学的无穷魅力和价值。

(2)借助直观手段理解相反的分界点与“0”的关系。本课的难点在于学生不容易理解负数、正数与0的关系。如何突破难点,直观教学手段是关键。这其中温度计的观察和海拔图的使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逐步从直观到半直观再过渡到比较抽象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

(3)开展有层次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主动建构,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印存折明细记录贴入,观察支出(—),存入(+),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

“+”表示( )

“_” 表示( )

他们表示的意思是

{填相同还是相反}

2、上网收索今天的天气预报,记录哈尔滨,和福州的气温数据。

哈尔滨( )表示—--------------------------------------------

福州( )表示—--------------------------------------------

它们是以(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16°表示--------------

—16°与—16°表示两个(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比较:+16°( )—16°{填>,

3、带有“+”的数有-------------叫----数

带有“-”的数有------------- 叫----数

+16读作--------------------—16读作

4、思考:0是正数还是负数?

5、收集生活中不同用法的负数,并说说表示什么?

二、讲授新课

1、检查

(1)+500表示存入500,—500表示支出500,它们表示的意思是(相 反 ){填相同还是相反}

(2)打开天气预报图

哈尔滨( —9°~~~—19° )表示—----今天气温零下9度到零下19度之间,气侯寒冷,下雪,结冰。------

福州( 11°~~~~~6° )表示—----今天气温零上11度到零上6度之间,气侯较温暖 ,看不见下雪,结冰的现象。------

它们是以( 0 )度为基准,例如:+16°表示--零上16度-----—16°表示----零下16度----

+16°与—16°表示两个(相反 )意义的量。

哪个地方的气温高,哪个地方的气温低?

补充:认识数轴表示

—16 0 +16

(3)生汇报

带有“+”的数有------------- 叫正数 注:也可省略“+”号

带有“-”的数有------------- 叫负数 注:不可省略“—”号

+16读作-正十六-------—16读作—负十六--------

(4)0是正数还是负数?把你的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小组汇报。

总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负数的分界点。

(5)、举生活中正负数的例子

例如:盈利与亏选,上车人数与下车人数,地上成数与地下层数,水位升高与下降,相反方向的距离等。

学完这节学生还有疑难问题吗?,提出,由同学,小组解决,最后困难由老师及时解答。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0

情感目标: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用并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技能目标: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并结合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分一分、画一画等学习过程,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精神。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比较、操作等活动,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了解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体会到平行四边形的不稳定性及三角形稳定性,认识这些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教具

各种平面图形、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建立模型

活动一:看一看

1、创设情境:

师:人们常说春光无限美,现在正是踏青的好季节,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乡村,先领略一下好风光吧。(课件演示)

2、观察、交流:从图中找出你认识的图形,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3、结合学生发言展示找出的图形

活动二:分一分

1、把你找出的图形进行分类,并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2、把下面的四边形进行分类。

(1)独立操作后交流

(2)看书中淘气的分法

(3)思考:淘气为什么这样分?

3、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让学生从画面中找一找自己认识的平面图形,既鼓励学生从生活的空间中发现图形,又为图形分类做好准备。

在分一分活动中,注重学生对分类标准的表述,分类的标准不唯一,只要合理就可以。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1)齐读书上的概念

(2)结合具体图形说说怎么理解的

活动三:画一画

1、在点子图上画出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三角形

2、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图形的特征

活动四填一填

1、下面图形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2、着重讨论图形③和⑤,引导发现特点

3、看书上的集合图,引导理解

解释与应用

活动一:实践活动

1、拉一拉,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

2、看一看,说一说(课件演示)

活动二:练一练

1、只剪一刀

2、拼一拼

课堂小结:如果让你以今天这节课为内容写一篇数学日记,你想写些什么?(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小节本课内容。)

如果班上有学生和淘气的分法相同,就以此为例,引导学生找出每类图形的特征

通过填一填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特性

结合实例体验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特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操作,体验已学过的图形之间的联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篇11

1、教学内容:P22例3P24练习四题1、2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本课呈现的是学生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的情境,目的是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如图,以北京为参照物,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30的方向上,而以上海为参照物,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30的方向上。对这块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是有所感受的,教学时要关注学生找好参照物,能清晰的说出物体的方向。

做一做是两名学生合作判断对方所在方向的活动情境,使学生进一点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使学生学会以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

(2)、在学生学会确定任意方向的基础上,使学生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3)、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

4、教学建议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掌握了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并在学习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的时候,已经初步感受了方位概念的相对性。因此,在教学本课内容时,可以先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说一说这些城市的位置关系,在汇报中选取比较典型的例子,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在描述两个城市位置关系的时候会有两种方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做一做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采用场景活动的方式进行探究,并告诉学生东偏南45可以说是东南方向。另外,如果在这里只教学45的方向,会削弱学生对方向相对性的进一点体验,所以在学习了45的例子后,应再安排其他度数的方向,让学生通过多次活动体验方向的相对性,达到教学目标。

第四课时

1、教学内容:P23例4P25练习四题3、4、5、6

2、教材分析及重难点

例4是一个校园定向运动路线图,让学生根据路线图说一说每一赛段所走的方向和路程;做一做则是根据同伴的描述,画出路线示意图,这两块内容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练习四的第3、4、5、6也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教学重点:

体会定向运动行走过程中的观测点在不断变化。

教学重点:

根据观测点的变化来重新确定方向标观察物体的位置。

3、教学目标

(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路线图。

(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4、教学建议或教学思路

教学前,教师可以在学校里设定几个同一起点、终点,中间检查点不相同的路线,并把其中一条路线画成路线图,在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整个比赛的路线(方向和距离),再把学生分成几组,按照各自的路线图从起点出发,寻找各自的检查点,比一比哪组用最少的时间找到终点。而做一做,则可以先了解学生生活中熟悉的街道,形成描述性文字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画出路线示意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这两个活动也可以放在本课学习后,作为一个单元知识的总结实践活动来操作。

教学实践与反思

1、整体把握,抓住重点

一下:学习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三下:认识东、南、西、北等八个方向,观察、描述和交流的过程中体验方位的知识。

四下: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统计图。

本册重点: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2、重视操作,关注学法

明确在说具体位置时,一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向。--靠近哪个方向就把那个方向放在前面。(例1图)

3、看图和画图要关注

参照物:如例4图,参照物分别为教学楼、1、2。

单位长度:长度单位的含义。

偏离的角度:()偏()()度。

坐标:整体。

画图要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画面整洁,标出1厘米表示多少实际距离,标出角度和实际长度,并要正确摆放量角器。

*极坐标:在平面内取一个定点O,叫极点,引一条射线Ox,叫做极轴,再选定一个长度单位和角度的正方向(通常取逆时针方向)。对于平面内任何一点M,用表示线段OM的长度,表示从Ox到OM的角度,叫做点M的极径,叫做点M的极角,有序数对(,)就叫点M的极坐标,这样建立的坐标系叫做极坐标系。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十一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