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心得感想四篇

01-11

编者向您推荐一篇富有启发的文章,题为“论文心得感想”。希望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们能够获得内心的自由和解放。当我们反思所得,或许能写一篇心得体会,分享从中领悟到的收获。由于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每个人的心得体会各有不同。

论文心得感想 篇1

在当今这个趋向于良性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大背景。走进企业,闪耀光芒,为被人做嫁衣,已不能充分体现当代大学生的价值。由此更多的大学生把日光与激情投入到了创业的达洪流,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来体验自己创业的快感和激情。尽管如此,创业之路却并非康庄大道,此途中,人们不免经历着社会的荆棘的考验,面临着随时被铲的威胁,所以选择创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那么,到底怎样选择创业呢?选择哪个创业项目才能让我们的梦想腾飞呢?创业的过程又应怎样应付自如呢?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你在决定创业之后,你就要遵守创业的普遍规则。

1.选择创业就像一个新生儿。

选择创业项目就和抚育一个孩子一样重要。任何项目的身就和新生儿一样,有一个怀胎、孕育、出生、发育的过程,这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而创业者对一个具体项目,就像一个父亲对孩子一样,有一个认识、理解、通透、把握的过程,这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由此决定了创业的过程是人与项目长期相处融洽的过程,也决定了选择项目必须立足长远。

2.选择创业就是一种自我剖析

选择创业项目需要一枚金牌“知己知彼”。知己,就是清醒的审视自己的优势、强项、兴趣、知识积累与结构、性格与心理特征等。知彼,是对社会未来发展趋势的认识,稳定的,恒久的,潜在的需要。只有选择自己的优势项目,自己的强势项目,自己感兴趣的项目,以及自己专业知识所熟悉的项目,我们才能先别人一步,才能更接近成功。

3.选项决定命运

有这样一个例子,软银公司的孙正义曾经当过一周的世界首富。至于个中原因,看看他的创业之初吧。在他大学毕业从美国回到日本,选出了50个左右的创业目标,紧接着他用了一年时间逐个进行考察,写出了几尺厚的资料,最后才选择了做软件。选择目标不仅是一种智慧的较量,还是一种人生的角逐。既然如此重要,那就必须经过一个充分的论证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舍得花时间,花力气,静下心来,认真的调查研究,寻找事实根据。由孙正义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认真选择创业是何等重要。

4.选项要独树一帜

选择的项目一定要独树一帜,也就是特色。特色就是项目生命的根子,生存的权利,活下去的条件。可以这样用四句话总结:别人没有的,别人没发现的,与人不同的,强人之处的。“别人没有的”,此可以说是某种资源与某种特定需要的枢纽,也可以是某种公认资源的新商业价值。就像一个迷路的人,他看到了一种奇怪的,还未出市场的花卉。于是他就开始培养,出售这种花卉一样。“强人之处的”,一个项目不论哪一方面,哪怕是在哪一个点上,只要它能做到高人一筹,那就是特色。这个点可以说是成本,也可以说是质量或所开发领域等。有谁能想到“世界500强”排名第一的是一家叫沃尔玛的零售企业。它的特色就在于它能把管理费用控制在销售额的2%。据说,他们总部的办公室像卡车终点站司机休息室由此可见,他们为保持那点点优势,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啊!

以上只是需要大餐的点心而已,真正的可口菜肴孩子后面呢。真正想创业,我们还需要更加充分的条件,正如宋家有云,打仗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呢,更何况创业这种涉及各个领域却不见硝烟的战争。

创业就像一个新生儿,教会他爬,还不行,还要教会他走路。所以创业具备了这几个基本原则还不行,还需要知道创业投资的几个步骤,且听我一一道来。

1.排除己所不能,成其为己所用。

有两个村庄,各有一百户人,第一个每家有一棵树,第二个每家有十棵树,而你是柴商,必须买一百根木柴,。你能力好可以把第一个村庄所有树都买下来,能力不好,只把第二个村庄的1/10的树买下来,都是一百根,你知道怎么做吧。

2.拿出一杆神笔划上一个圈

明白事情可长期做的可行性。把社会恒久需要的,已初露端倪的大趋势划出来。例如,由环境保护引发治理江河,导致关闭中小造纸厂,造成纸制品的.供不应求,形成市场不平衡,市场空白。如果再用再生纸做资源去填补,会怎样呢?

3.列出一个序

把所有可能做的事情都列出来,再回首看看那如流水东逝的沧桑几十年。看看那些做强、做长的企业

是生存在哪些行业,从这些行业之间,从很大程度是可以证实行业与发展的联系的。比如房地产、医药保健品、建材、装修、交通、教育、通信等等。那么,再把这大的范围定在这里,再选出自己通过分析后认为可能实行的若干项。

4.画龙点睛

纵观历史事业的成功史,我们不难发现成就事业的公认法则是集中和持续在已经缩小的范围内。尽管如此,可以做的事还是很多。这时比较优势的道理是有用的-——认真审视自己的强项,优势和兴趣所在。这时,也许我们会发现同时有几个同等选择与他人相比的优势都是比较有利的。这时,机会成本的概念也是有用的——用同样多的时间,同样多的付出。哪个对所对应的事业会有更多大的前景收益呢?比较个中优势会发现很多人都渴望创业,但都苦于没有资金的困境。想要创业,我们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降低成本创业。那么如何才能降低成本创业呢?首先必须要做好心理准备,拥有敢于吃苦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要勤奋,要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要有良好的规划和人生设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优势。做到扬长避短,善于借势。

然而,对于现在的大学生,很多都会有这样的顾虑:没有足够的资金,不能开展一个自己理想中的创业项目。如果总是从一些低廉的小生意做起,那难免会使人丧失创业激情,这样有怎能好好创业呢?但是回顾创业历史的长河,我们会不难看到诚,比尔盖茨等巨人在小生意的李成真乘风破浪。由此看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创业激情呢?下面就看看几个低成本的创业途径吧。

智能型创业

如果你拥有特殊的技能和知识,这时你就不需要大的资金投资,只需要进行性智力投资,包括你的特有专长或者某方面的突出技能。如管理才能,行销才能和专利等等。诸如此类,举不胜举。律师,高级工程师,职业经理人,发明家等等。在一种广义上的方向来看,个人的智能和专长更是一种资源。

2.服务型创业

这样的行业一般是不需要多少资金投入的。如家政服务,搬家公司等等。这就需要你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充分的挖掘利用,整合资源和信息。其实就是要求你有善于借势的能力。这里的重点就是你能能利用别人的资源,成就自己的事业。正如现今比较流行的风险投资,他就是一种人的智力资源和别人的资本资源想结合的,特长典型。而这里的智力资源范围包括专利,技能,如创新点子等等。

其实,还有很多服务型行业是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的。如中介公司之类。还有一个更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先不考虑创业,而是在打工过程中创造个人品牌。如一些有名的职业经理人,行销专家,发明家等等。然后利用自己无形的资产和别人的有形的资产结合,达到无本创业的目的。

现在的我们,作为新时代大背景瞎的大学生,各自怀着自己创业的激情和梦想,都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一家属于自己的创业项目,自己的企业,拥有成功的为来。

所以在我们准备创业之前,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准备,相信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不管遇到何种困难,都应该满怀激情,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论文心得感想 篇2

本课题是在我的导师李会庆研究员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导师严谨的科研思路、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敬业的精神、对科研工作敏锐的洞察能力是我毕生学习的楷模。在此,对导师三年来对我学术上的精心指导与生活上的关怀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衷心感谢山东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赵仲堂院长、王永杰副书记、姜希宏副书记、李士葆老师等在业务与生活等方面给予的关心与帮助。感谢姜宝法教授、王束玫教授、贾存显老师、王洁贞教授等在我学习上提供的帮助。

感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生物中心高雪芹老师、黄海燕老师等在我实验中给予我的无私帮助。

感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化验室邢杰大夫和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皮肤病防治所检验科的李娜大夫等在标本采集中提供的帮助与支持。

感谢章丘计划生育服务站、诸城计划生育服务站、岱岳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无棣计划生育服务站的领导与有关人员在现场调查与标本采集过程中提供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感谢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基础所流行病研究室的刁玉涛老师在科研工作中提供的支持与帮助。

感谢师兄弟、师姐妹王志萍博士、郑国华博士、陈会波博士、周英智博士、杨艳芳博士、房学强博士、郑薇硕士和黄克锋硕士在我学习与生活上的关心与帮助。

感谢我的家人对我学习和生活上的全力支持和关怀。

最后感谢在我学习、生活及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予过我关心和帮助的所有老师和同学。(刘洪庆博士)

论文心得感想 篇3

四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导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从论文题目的选定到论文写作的指导,经由您悉心的点拨,再经思考后的领悟,常常让我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设计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设计中曾经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本研究及学位论文是在我的导师郑建立副教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他严肃的科学态度,严谨的治学精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郑老师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两年多来,郑教授不仅在学业上给我以精心指导,同时还在思想、生活上给我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此谨向郑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在此,我还要感谢在一起愉快的度过研究生生活的电工楼105各位同门,正是由于你们的帮助和支持,我才能克服一个一个的困难和疑惑,直至本文的顺利完成。特别感谢我的师妹叶秋香同学,她对本课题做了不少工作,给予我不少的帮助。

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的谢意!最后我还要感谢培养我长大含辛茹苦的父母,谢谢你们!

论文的所有研究工作从论文的选题、实现条件到论文的写作等阶段都是在简弃非副教授和张勇副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两位导师在作者研究生学习期间在学术和生活等方面的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指导。两位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术知识、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以及宽容的待人风范使作者获益颇多。谨向两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

感谢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给我上课的老师们,特别是研室的梁荣光教授、赖汉闻老师、吴坚老师、张国强老师、巫江虹老师等。

感谢我认识的师兄弟、师姐妹们。需要一一感谢我的同学们,有幸与你们同学是我读研的最大收获:感谢给我带来的不一样的体验的李国超、孙绍云两位军队的老大哥;感谢陈会平,本论文撰写得到你不少帮助,从你身上学到不少东西;感谢我的合作者胡永飘;感谢给我帮助的叶子波;感谢双重校友刘海燕;感谢带给我多彩生活的梁立明;感谢关心和帮助我的冯长溪。同时还要感谢宿友叶艳辉。

论文心得感想 篇4

初二,我接了八班的语文教学任务,这个班是一个很特别的班级,特别的是很多老师不愿带他们班,学生一点规矩都没有,整个班级还没有形成有序的秩序,很多课基本老师无法正常进行,从初一到现在的初三,班主任更换了三个,英语老师换了三个,政治老师换了三个,历史,物理换了两个。班级总成绩从初一到现在一直是年级倒数第一。初一上语文是我带的,是唯一一门不是倒数第一的科目,期中第一,期末第三。语文初一下,因身体不适换了一个老师接应,语文成绩一下子和其他各门课一样位居倒数第一了。从此,更是稳居不定。初二再接手这个班,我的第一次目标是和全班同学一起制订的:努力倒数第三,后来期中考试居然倒数第四了。

期末考试目标是再进两名,结果居然是年级通行班级第三了,我的语文渐渐走上了正轨,孩子们对语文的兴趣和对我的感情比其他门课都好。虽然他们班的总分排名还是倒数第一,但我语文的教学已经可以游刃有余了,并且和他们相处,多了一些轻松和自由。我和他们像朋友一般相处着,在我眼里他们班没有一个不良少年,只是调皮活泼的多了点。带着对他们理解和欣赏的感情我慢慢的明白了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育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统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为了不放弃每一个学生。在八班,我努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

实验之初,我根据自己班每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把他们分成不同层次的学习组: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组合成为“直接辅导、互助学习组”;学习能力较强,完成常规学习任务的组合成“间接引导,自主学习组”;学习任务完成后还有余力,常感吃不饱的优秀学生组合成“特殊引导,创造学习组”,接着,再实施异步教学,从而在分层教学活动中,对后进生以“乐”激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进行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中,让中等生力争优秀。优等生更加优秀。

一位教育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我们要教给孩子们的仅仅是知识,那就直接告诉他们好了。(教学论文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出现后进生“陪读”,中等生“门前冷落鞍马稀”,优等生“一言堂”的局面。怎样让后进生、中等生也成为活动的主体,也能享受成功的喜悦?优等生要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适时在小组中开展当当“小老师”,让有进步的学生都能当“小老师”,都能体验“小老师”的滋味,都能适时组织小组开展活动,展现自己的才能,得到别人的监督,在自我实践和小组成员的客观评价中找到自我、肯定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就能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热情和自信心,使他们形成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的内驱力,不断求知、不断创新。在一段时间的实验之后,我发现,让一部分人频频发言,一部分人“坐冷板凳”的现象彻底消失,大多数的课堂都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得,有所获。

如在上《芦花荡》这篇课文内容理解的提问上,就这样设置了层次,引导学生参与:对后进生要求用讲故事形式复述,中等生要求用自已的话概述主要内容,要求优等生能用简炼准确地语言概括主要内容。在教学《湖心亭看雪》一课时,也注意了在设问上的分层:后进生回答文中写景的句子是哪些?请找出来。中等生回答写出景物什么特点。优等生有感情的朗读并回答写景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由于课前设置了分层目标,使分层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可学性,又有驱动性。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行动,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每个学生都能在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发展,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因此,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强大的变化,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学生间的互动,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自始至终处于自主学习的状态中。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初读课文后都会发现一些问题和提出一些问题。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和解决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要给学生适当的帮助,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和开展辩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我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就预先按学生学习的接受程度,给学生分好了学习小组,每组都安排有优中差学生。分组讨论:文中几次提到背影?每个背影的作用是什么?重点写了哪个背影?三个问题有层次,有梯度。在后进生,中等生,优等生逐一解决三个问题的过程中,每个孩子都动脑、动口、动手,都进行了独立思考,在讨论中学生逐渐学会了思考、学会了表述,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由此可见,正是因为有了学生之间的积极对话,才有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等一系列个性化的语文素养才得以提高。

学生的作业能准确、完整地反映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教学反馈信息的学主要形式。由于课内时间的客观局限,同样分量,同样难度的作业很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同

步完成。若老师统一要求,不仅使老师难以调配教学活动,又使“优生吃不饱”“差生受不了”。长期下去,会造成优生感到简单而课内无所事事,纪律涣散,学习兴趣降低;差生则感到负担过重不能按时完成,留下作业的尾巴,逐步导致厌学情绪。因此,教学中对学生的课内作业可以坚持“优生多而适当提高难度,差生少而适当降低要求”的原则。

如学完课文后,我们把课内作业从数量上进行分层要求:差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二分之一,即完成大部分基础知识题;中等生完成优生作业量的三分之二,即完成全部基础知识题和部分双基综合题;优生则完成所有基础知识题和双基综合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查漏补缺,杜绝课内作业课外做,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现象发生。比如,我在让学生背诵文言古诗词时,差生有时很难背全。我就划出一些重点语句让其背诵。优等生,我就额外的补充一些名篇给他们背诵。

再如,写作文时,我对后进生的要求是语句通顺、能扣住主题,对中等生的要求则是主题鲜明,材料安排合理,语言力求生动、优美,错别字少,对优等生的要求是主题有新意,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材料安排恰当,正确使用标点,无错别字。这样,每次作业,后进生不望而生畏,优等生一也不觉得乏味了。

本期,在评价时,我们遵循了弱化差别、淡化分数竞争的原则。采用“等级评价”与“百分评价”相结合的“双轨制评价”方法。从基础知识的掌握、朗读水平、思想素质、思维能力、作业完成情况、说话能力、参与合作精神等方面进行评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感觉自己在各自的原有水平上都有所进步,保持了良好的学习心态,产生成功的喜悦,从而为持续发展和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在努力的找寻一些方法去调动所有的学生的学习劲头,最怕的是落后的学生彻底的放弃,所以照顾到他们的需求,给他们一个可以摘得到的苹果,远比高高悬挂的苹果更有实际意义。不放弃一个孩子,这是我唯一的宗旨,愿八班越来越和谐。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读论语心得体会四篇


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整理了“读论语心得体会”的相关资讯供您阅读,如果您在阅读本文时感到一些教益那就是我的心愿。当我们对同一件事物产生不同想法的时候,我们的所思所想都可以记述下来。通过总结得出的心得,反映着我们的思维和想法。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1)

《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孝悌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是我对《论语》中孝悌思想的一些心得体会:

1. 孝悌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在《论语》中,孝悌的思想被强调了很多次,其中最为突出的思想是“父母在,不远游”。这意味着父母在的时候,子女不应该轻易离开他们,而应该尽一切努力来照顾他们和陪伴他们。同时,“兄弟如手足,姐妹如衣服”也强调了兄弟和姐妹之间的互相帮助和扶持的重要性。

2. 孝悌不仅仅是对待父母和兄弟姐妹的态度,更是一个人的行为和品德的表现。在《论语》中,孔子强调“行己有耻,使于四方”(《学而篇》),这意味着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耻,并且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同时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3. 孝悌思想还涉及到家庭和社会层面。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以孝治国”(《学而篇》),这意味着一个国家应该以孝悌为核心价值观,以此来推动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同时,《论语》中也提到了一些有关孝悌的社会规范,如“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学而篇》),这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耻,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

综上所述,孝悌思想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在《论语》中,孝悌的思想被强调了很多次,其中最为突出的思想是“父母在,不远游”。同时,孝悌思想还涉及到家庭和社会层面,它强调了一个人应该以自己的行为为耻,并且为社会做出贡献。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2)

诵读《论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经典之一。通过诵读《论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深刻的心得体会。

《论语》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如儒家思想、仁爱、孝道、忠义等。这些思想不仅适用于当时的社会环境,也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对于我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诵读《论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论语》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思想,让我受益匪浅。同时,《论语》中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如勤奋、谦虚、诚信、孝道等,这些精神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对我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通过诵读《论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魅力和魅力。《论语》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让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魅力。同时,《论语》中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如仁爱、孝道、忠义等,这些道德规范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对我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最后,通过诵读《论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论语》中的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哲理和思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论语》中还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如儒家思想、仁爱、孝道、忠义等,这些思想也适用于现代社会,对我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结起来,通过诵读《论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同时也获得了一些深刻的心得体会。我相信,这些心得体会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3)

看了陈家昌的《论语》导读,行走在孔子的《论语》的字里行间,让我受益匪浅。

《论语》中对于教育思想方面的内容对我启发很大。在教育对象的选择上,他主张“有教无类”,不分贵贱、贤愚,机会均等。用今天的话来说,孔子非常尊重学生。在教育的方法上,孔子主张“因材施教”,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触类旁通,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必须注意循序渐进。本学期我所教的课文中,讲的就是孔子与学生的故事,再次重读孔子的《论语》,让我再次接受了教育。在教育的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进行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义礼净化人们的灵魂,协调人们的社会行为之外,其重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仁义之心的“仕”、“君子”,以为当时的社会服务,这就是他著名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

读孔子的《论语》,让我想到了我们今天的教育教学实际,发现孔子的很多教育思想在今天仍被继续沿用,仍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一部经典著作。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爱好;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了学习方法,提出了“学”是“思”的基础,“思”又能使“学”不断深化和扩大,阐明了学和思的辨证关系,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学思结合。再如今天的因材施教、循序渐进、举一反三等等这些教学原则、方法在《论语》中都能寻找到痕迹,除了教学,孔子关于做人也有自己的独树见解。他强调做人要正直磊落,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在孔子看来,一个人要正直,只有正直才能光明磊落。然而我们的生活中不正直的人也能生存,但那只是靠侥幸而避免了灾祸。他还强调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做人还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即:我每天都要再三反省自己:帮助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讲信用了?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强调从自身出发修养品德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孔子强调做人还要重视全面发展。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做人。

总之,《论语》博大精深,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将继续行走在《论语》的字里行间,寻求教育的真谛。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4)

上午没课,去图书馆借了本书,于丹《论语》心得,看了看,觉得也没说啥,挺浅显的。但于丹对《论语》的人生之道的见解对我挺有启发的。

"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的"十有五而至于学"是他自己的一个起点,也是他对于学生的一种要求。在今天这个信息时代,可学的东西实在太多了,现在的孩子已经不只是十五向学了。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最大的苦恼时信息太多,到底如何选择呢,"过犹不及"是孔子的观点。再好的东西都有它的度,与其贪多嚼不烂,还不如把有限的知识融会贯通,融入自己的生命。

"三十而立"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走到三十,应该是人生"合"的阶段,就是既不像十来岁是觉得眼前一片光明,也不像二十多岁时觉得一片惨淡。三十而立的"立"字,首先是内在的立,然后才是在社会坐标上找到自己的位置。所以"三十而立",我的理解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的社会坐标来衡量自己是否已经成功,而是由内在的心灵标准衡定你的生命是否开始有了一种清明的内省,并且从容不迫,开始对你做的事情有了一种自信和坚定。超乎功利去做一件内心真正认定的事情,这大概是"立"的一种见证。

"四十不惑"是人生最好的时光。一个人在三十岁以前是用加法生活的,就是不断的收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比如:经验、财富、情感、名誉等等,但是,物质的东西越多,人就越容易迷惑。所以,三十岁以后,就要开始用减法来生活了,也就是要舍弃一些不是你真心需要的一些东西。

"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说到这个时候已经有了一种内心的定力,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不为外物所动了。

"六十而耳顺",此时,你能做到最大限度的尊重他人,你能理解任何一个事情存在的道理,你能倾听各种声音,并站在别人的出发点上去了解他为什么这样说。这种境界就是我们常说的"悲天悯人"。

我想,我们大概就应该如此做人吧!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5)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的语录体散文,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论语》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由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记录整理而成的一本书。整本书共分20篇,分别是《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该书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著作。同时,该书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

对于《论语》,我也只是大概地读了几遍,没有去深入地考察研究,但即便是这样,也在字里行间被孔子的言行深深地感动,为他的宽宏仁爱的胸襟和超人的智慧折服! 也许会有许多现代的年轻人对于这本老祖宗留下来的书不屑一顾,觉得都已经是21世纪了,那种老朽的思想早已经不适合我们现在了。其实正好相反,生活在物质欲盛行的年代的我们越是应该静下心来好好读读这本《论语》,听听我们的老祖宗给我们讲讲仁爱、孝顺、诚信、和为贵等的为人处事的道理。这样我们才不会被无尽的物质欲望冲昏了头,离我们的本真越李越远。其次,论语里面的一些学习方法和技巧等,到现在看来还是很有实用性的。当然,毕竟是那个时候的著作,里面的一些思想在现在我们看来是片面的或者完全是错误的,所以,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读这本书,取其精华,取其糟耙。对于这本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我们现代人是很有必要一读的。下面我就大概地讲下我读这本《论语》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要善于学习,虚心求教

《论语》里面虽然大都是讲中国伦理道德和我们民族传统的文化思想,但也有些孔子关于学习方面的经典论述,这些论述到我们现在看来都是非常有理的,都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学习的地方。例如,《论语》里面讲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这些告诉我们现在应该抓住机会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质,以后进入了社会才能游刃有余,才能有所作为。学习首先要勤奋,其次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勤奋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种方法,就是要勤学、勤记、勤思,“温故而知新”,从以前学过的内容里面再发现新的知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是“思”的基础,“思”要在“学”中进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和才干,就必须认真读书和思考,两者不可废,要养成经常思考问题和总结自己的习惯。

孔子很重视学习的态度,不仅要求我们要“敏而好学”,还强调我们要终身“好学不厌”,要有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同时他提倡我们“不耻下问”和虚心求教,鼓励我们时刻反省自己,及时发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然后加以改正。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里的“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自己的人,大多时候是我们身边无数的普通人。对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人的“善者”之处,我们就要及时吸收借鉴过来,进而提升自己:对于“不善者”之处,我们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因为每个人都是有自己的优点,都有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几句话,却道出了我们学习的最重要的方法和态度,很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好好品味和学习。

二 、要对人仁爱,孝顺守礼

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我们知道“仁”是孔子思想中的核心的观念和价值。孔子认为“仁”是君子的本质所在,告诉我们要做一个正直诚信的君子,首先必须要学会仁爱。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意思是指在家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时,则谦恭有礼,对人如兄弟一般,谨慎而诚实可信,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现代人一般都希望得到他人的关爱,得到他人的尊重,但他本人首先却没有做到对别人给予关爱和应有的尊重,这种事是值得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提倡仁爱,提倡我们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个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要先学会去关

爱他人,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关爱。

其次,孔子对孝道和礼节非常注重。《为政》里有句话孔关于孝道的话,即“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这段话的意思是讲:“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要依礼服侍他们;父母不在世了,我们要依礼埋葬他们、依礼祭祀他们。”《论语》里对孝的语录是比较多的,这也说明了我们这个国家历来是重视“孝道”的。从这段话里,我们还是看出了孔子在各种各样的孝道里提倡的以顺为主的思想。再如,“今之孝者,是为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即说如果对父母在感情上不尊敬和爱戴的话,仅是物质上的奉养,又与犬马有什么区别呢?这些话就告诉我们要多关心长辈,常回家看看,而不单只是给点钱给父母就算了。不过,孔子对“孝”的有些阐述在我们现在看来是不合理的,例如孔子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三、要正直诚信,广交良友

孔子很提倡正直诚信的品格,经常提起君子这个名称。孔子认为,君子主要是用来指有道德、有修养的,具有完善人格的和高尚的情操人。在我们现在看来那也就是一个正直而诚信的人。对于君子所具有的正直诚信的品格,孔子有很多的论述。例如,他说:“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认为君子的生命是向上发展和延伸的,小人的生命是是向下发展和延伸的,孔子道出了君子一个正直上进的品质。孔子又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他看来君子应该是正直的,光明正大的,是没有什么见不的人的东西的。孔子很重视人的诚信问题,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可见诚信对于我们是多么重要,一个人不讲信用,就像大车少了輗,小车少了軏,车子还怎么能走呢?孔子教导我们,无论是个人的修身养性还是待人接物,无论是做学问、教学生还是治理国家,诚实守信都是一个应当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

《论语》里写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可见孔子对朋友之间的交往是很看重的,在他看来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要实现自己的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是不可缺少的。当然,孔子择友的标准很严格的。“无友不如己者”,告诉我们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对于与人交往时,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从人际交往来说,“和”指与不同类型的人交往,“同”是指只与气息相投的人交朋友。朋友相交重在一个“信”字,论语里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我觉得这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前提,没有“信”根本不能交往,何来朋友。孔子告诉我们要广交良友,诚信交友,因为在人生的各个阶段,我们都需要朋友的相伴,那样我们才不会孤独和无助,我们的人生才更加地顺畅,更加地有多彩。

四、要自然平和,泰然处世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泰然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和苦难。论语里的一则让我记忆深刻,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孔子所谓的人生更高的境界是什么呢?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他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他依然是内心快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这种自然、平和、泰然处世的心态绝对是值得生活在当代的我们去追求的。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隐含着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在我们工作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岗位,做好本职工作是前提,不追求我们做的工作要多么伟大的,只要跟我们的实际能力相符合就可以。

令我印象很深刻的是《论语·先进》“侍坐”。孔子和他的几个学生谈论他们各自的理想。在孔子的其他学生都说出自己的“远大”理想后,曾皙却对孔子说自己的理想是,“暮春者,春风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雾,咏而归”。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是在匆匆忙忙周而复始的工作节奏中,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灵的声音则恰恰被遮蔽了。正如于丹老师所说,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远,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的内心愿望。你的内心越淡定,越从容,你就越会舍弃那些激烈的、宏阔的、张扬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

这会使你走到社会角色中的时候,能够不失去自我,能够有担当,能够做到最好。也许不同于“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那样的沉重,它却是所有那些人生大道社会理想得以实现的内在基础。

论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由它可以映射着我们的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论语》从多种角度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特征,作为两千多年前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和我们今人依然有许多共同之处。对于生活在充满物质欲的21世纪的我们,其中的许多思想是我们的精神楷模,是我们应该去追求和学习的。

对于论语给我们的启示,许多人都各有各的看法。于丹在《论语心得》中阐明:“《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我最欣赏的,就是于丹教授对《论语》的这种简单、快乐的感悟。所以,有时间就去读一读《论语》吧。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6)

1、真正让我们睿智,不是聪明和才智,而是一颗伟大的心灵。

2、世界需要热心肠,最可怕的就是冷漠太多了。

3、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快乐就没有学习。

4、从心所欲,不逾矩。做内心真实的自我

5、任何修行都离不开快乐

6、皆自明也,明白自己的使命(做人最开心)

7、行善坐卧千生佛,做恶空烧万柱香。

8、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9、是要让人来穿衣服,而不是让衣服来穿人

10、智者察同,愚者察异

11、吃苦了苦,苦尽甘来

12、一个人只有保持初恋般的热情和宗教般的意志,才能成功

13、朋友之间过度关切,显得谄媚;过度客套,显得生疏。

14、心态不好,说穿了就是心太小了。心态的“态”字,拆开来就是心大一点,心若每天大一点,心态怎会不好呢?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7)

1 . 人生最善良的行为是奉献。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放得下。人生最大的欣慰是布施。

2 . 做事不必与俗同,亦不宜与俗异。做事不必令人喜,亦不可令人憎。

3 . 你目前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4 . 我愿我的祝福是小溪,悄悄地流淌在朋友的心上,绵绵不绝;我愿我的关怀是枫叶,轻轻地摇着秋日的气息,吹送朋友们的问候,国庆快乐!

5 . 生活中可以没有诗歌,但不能没有诗意;行进中可以没有道路,但不能没有前进的脚步;工作中可以没有经验,但不能没有学习,人生中可以没有闪光,但不能有污迹。

6 . 没有运动,生活等于昏睡;没有思考,生活等于盲从;没有节制,生活等于毁灭;没有快乐,生活等于凝固。

7 . 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我们要学会去努力。

8 . 人不求福,斯无祸。人不求利,斯无害。

9 . 举手之劳何足挂齿?!生活中其实有很多这样的人:付出的不放在心上;得到的却永远铭记!

10 . 给生命一个微笑,用微笑面对人生。就如苍鹰自信地去搏击长空,就如河流欢快着去融入大海,我们的生活将因微笑而美丽,人生将因微笑而成功。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8)

《论语》论理,理论人生,理论孔子儒家思想,理论人生沧桑百态。自古文学家孔子,受万民敬仰,成立儒家思想,得意门生队排长龙。作为一部先圣的经典,《论语》给后人的启迪和价值是说不尽的。

《论语》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在初中、师范的课本里读过,在参加自学考试时,大学语文我也自认为对有关《论语》的内容有所了解。最近看了于丹教授《论语》,才发现自己所理解的浅薄。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这七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于丹教授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翻译《论语》,并在其中穿插了很多能够吸引人也能震撼人心灵的小故事,去注解去阐明去领会《论语》,《论语》不再高深莫测,不再那么令人难以领会。

毋庸置疑,“孔夫子”在中国有着接近“神”的地位。我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柳诒征曾直言不讳地赞颂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孔子主张勤俭而爱人。勤俭爱人体现出孔子思想具有人民性的一面,孔子主张轻徭薄税,弟子冉求帮助季氏聚敛财富,他愤然宣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孔子一向崇尚节俭,即使“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也“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他主张治理国家“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世所继承,在中国封建社会为保证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孔子坚持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都体现了其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我不如老农,我不如老圃,这是实事求是;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是一种乐观。孔子会以最博大的胸怀,去接容包纳世间万物,这就是我们所不及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

两千年前的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具备着各种谋生技能、又具备着对于生命意义有深隧洞见的哲学家及教育家。他一方面具备着各种礼、乐、射、御、书、数的专业知识,又具备着经营管理政治的理念,又对教育的目标有着明确的方向指引,因着他的众多的知能,他成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咏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发每一个人都可以从他的智能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掩卷长思时,才意识到《论语》里满是人的七情六欲和喜乐哀愁,被历史神话的“圣人”原来离我们并不遥远,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去追寻。

不得不说《论语》是本韵味无穷、值得用一生细细咀嚼的语录集,孔子是值得有志者用一生去努力复制的榜样。咿呀学语时,半懂不懂地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乐无穷;青葱年少时,装腔作势地笑谈“唯小人与女子难为养也”,乐在其中;风华正茂时,抛出一句“道不同,不相为谋”,掷地有声;如今,在网络文化“神马都是浮云”的感染下,也加些调侃的语气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变成了口头禅。或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对着苍茫河水轻声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理解他对生命价值的体悟;我们也会侃侃而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他的思想化为自己的实践;我们也能体味为什么北宋名臣赵普会说“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时,我们或许会觉得,与其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如说我们是孔子的后人。《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和理性的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海阔天空。

这就是孔子!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9)

从孔子谈起,自他成名后,人们都尊称他为万世师表,殊不知他在三岁时父亲便去世了,他还因此常常受到族人的歧视。在那个时代,既没有造纸术,也没有印刷术,流传的著作全靠传抄,倘若自己想保留别人的作品,就必须一字一字地刻在竹片上。而孔子对书籍的热爱不浅,当时的《易经》便是孔子刻的,所以他经常翻阅,以至于结实的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倘若没有远大志向,不热爱自己的事业,孔子怎会以如此坚强的毅力支撑自己前行?

“夫英雄者,胸有大志”。范仲淹幼年不幸,他出身贫寒,年少时只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读书。每天晚上,他都用糙米煮好一盆稀饭,等到第二天凝成冻后,用刀划成四块,早上两块,晚上两块。生活如此艰苦,他却毫无怨言,专于研读,终有所成,还为后人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受赞誉。

现在看来,至少名人少年多立志这句话并没有错。然而经历了挫败后,对“弘毅”的觉悟或许更加深刻。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10)

一直以来不断在提醒自己要挤时间看看书,可总是被这样或那样的事牵绊,春节放假才终于拿起了放在枕边的被搁置多时的《论语》。读着这些熟悉的文字,一种淡然浮上心头。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意思大家都明白。苏格拉底曾说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真正的哲学家,一生孜孜以求的是生命的意义,他们把这种意义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在对人生的不断反省中,他们认识了生命的价值。与西方不同的是,论语里的“吾日三省吾身”的反省不是如苏格拉底所说“关心自已的灵魂”,也不是在上帝面前忏悔自己与生俱来的原罪。在儒家的思想中,并没有一个万知万能的上帝存在,生存、生命、自然是和谐而美好的,人本身没有罪孽可以忏悔。因而,它所关注的是现实性的,是人与人群之间的纽带,是建立合理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在社会的大视野中寻找自我,完善自我。“君子日参省乎已,刚知明而行无过矣”,反思自己的目的,是为要达到知行合一,说穿了,是一种生存智慧,行动智慧。在教学中我们不也是常常这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么?正是在不断的`反思中,我们得以及时学习,及时修改自己的教学行为。生活也是如此。反思后则奋进,发现问题则深思,存在问题就修改,找到经验就升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我们要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你可能在灯光下静静深思,也可能遥望星空,夜不能寐。我思故我在,吾日三省吾身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更还多了一个头脑!

在《论语》中,孔子告诉他的学生应该如何去寻找生活中的快乐。子贡曾经问老师:“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假如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向富人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傲气凌人。这怎么样?老师说,这很不错。但还不够。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叫做“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更高的境界是,一个人不仅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思想传承下来,对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文人诗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读论语心得体会(篇11)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晓之旨,闻者不如晓之旨。”我们可以从中选出有益的东西,也可以从中选出令我们受益无穷的东西。

“天下之事,闻者不如晓之旨。”我想,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有所选择。我想,我们的教育,应该是为了孩子们的发展,为了学校的未来。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的去思考,努力的去创造,去发现问题,去探讨问题,努力的去寻找答案。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努力的去探索,去发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让他们学会学习的本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有丰富的知识,我们必须对学生负责,学生的成绩是我们教学工作的生命力,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仅要让他们学会,更要让他们学会,让他们能够学会学习。

论语的心得感悟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幼儿园教师在工作过程中,都需要提前寻找一些资料。资料意义广泛,可以指一些参考素材。参考资料有利于我们完成相应的学习工作目标。那么,你知道幼师资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吗?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论语的心得感悟,相信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论语的心得感悟 篇1

学习了于丹的《论语》心得使我受益匪浅。我就从作为一名普通老师的角度就于丹《论语》心得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心灵之道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所以一个老师的心灵思想直接影响一批学生的思想观念。于丹在“心灵之道”中这样说道:“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而且要用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弥补遗憾。”因此我们在与学生接触的时候要先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不要把自己不良的情绪传染给学生。平静自己烦躁的心情,于丹是这写到的“当不幸降临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它尽快的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不仅我们有一个好的心态,还要把这种好的心态传播出去教育学生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更加重要。要使学生明白在这个时代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坦荡荡的胸怀。

二、处世之道现在我们生活的环境是相对独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我们如何和自己周围的人相处呢?如何适应这样的社会?于丹在“论语”心得中是这样说的:“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距离和独立是一种对人格的尊重,这种尊重即使在最亲近的人中间也应该保有最美的境界。”

除了有正确的交际观点,我们在为人处世上还要自我做起。在与别人交谈或评价他人时要先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资格去评价他人。所以我们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时时刻刻要遵循于丹“论语”心得中提出的“多思、多想、多听、多看、谨言、慎行”。在工作中努力做到少说多做,做事要积极,说话要谨慎。在遇到问题和处理问题时说话要用脑子,做事要考虑后果。用这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处世心态要约束自己要求自己。并贯穿到教学中去,使学生能从自己的观念中提前适应社会。无论以后在社会中做什么工作都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三、君子之道于丹在“论语”心得中就孔子提出的“君子”谈了自己的三点认识,她认为作为君子要具备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做一个善良的人,不怨天、不尤人。第二种境界是无恒产而有恒心。第三种境界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首先是第一种境界,我认为做一个善良的人不只是“君子”应具有的境界。而且还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做人的标准。可能我们无法做到不怨天、不尤人。但是于丹告诉我们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让我们的有限生命在苛责外在的世界中度过。另外不要只一味的抱怨外界的环境,我们自己的身上也需要这种“苛责”。

论语的心得感悟 篇2

孔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儒家思想,传承了五千年,为中华第一大家。《论语》这本书是孔子一生智慧的结晶,里面蕴含了许多道理,让人受益终生啊!读了《论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

孔子认为,要学习,首先应当提升自己的素养,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句话的意思是:年轻的人,在父母身边要孝顺父母,离开家要敬重兄长,言语谨慎守信,博爱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只有自身素养提高了,在学文化知识,这样才是对社会有用的人。

其次,我们应该常常复习学过的知识。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来远方,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了知识能反复的温习它,不也是件愉快的事吗?有志同道合的人远道而来,不也是件快乐的事吗?别人不理解我,我并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修养的人吗?学了知识,要反复的温习、巩固,这样才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再次,应当善于思考。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的意思是:只学而不思考,就会受蒙蔽而无收获;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只有学习和思考一起结合,才能体现出学习的效果。

最后,应当真诚坦白。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由呀,我教给你的你懂了吗?懂了就是懂了,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明智呀!

论语的心得感悟 篇3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有很多困惑,论语“为人处世”的三种态度给我们提供了正确方法,用你我的公正,用你我的率直,用你我的耿介,用你我的磊落,用我们自己高尚的人格,坦然面对一切。还有就是要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把握好与人交往的分寸,让自己快乐的心阳光般辐射着他人,让身边的人一样快乐着。

于丹所谈的“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个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书中有一段对于理想与现实关系的分析,很是经典。神于天,圣于地。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很多的规则和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进行自己行为的拓展,也如论语中所讲,一个人:“心中有眼中就有”,一天充足的阳光、一杯热气腾腾的茶,这些表面看来或许毫无价值的东西,就是我为自己设定的关于理想的那个淡定的起点。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选择一个朋友就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于丹在讲论语时,谈及交友就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偏辟、

友善柔、友便妄,损矣。为人正直,坦荡刚正,顶天立地的朋友,他的人格可以映校你的人格,他可以在你怯懦的时候给你勇气;他可以在你犹豫不前的时候给你一种果断,这是一种好朋友;宽容的朋友,当我们不小心犯了过错或者对他人造成伤害的时候,有时候过分的苛责还有一种批评,都不如宽容的力量来得恒久。更容易让我们从内心找到自己的弊病,找到自己的缺失。学识渊博的朋友,当你在这个社会上感到犹豫彷徨有所踌躇的时候,可以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偏辟、善柔、便妄三种坏朋友,我们在生活中可能会遇到需要理智判断的时候,他却先自盲目下定了结论,造成永远无法挽回的后果。优柔寡断的朋友往往会干扰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犹豫不决错失良机。而那种不择手段来谋取个人利益的小人,往往会让你我付出惨痛的代价。交什么样的朋友,怎样与朋友相处,考验的是我们的眼光和智慧,《于丹论语心得》,不正是这样一位正直、坦率、宽容的朋友吗?

论语的心得感悟 篇4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著作。又称《老子》,被道教作为重要经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此刻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其中有不少和生活有关的处世哲理,乍眼一看不觉什么,当真的去结合生活中那些或大或小的经历,才感到哪份如--般的玄奥。

道德经虽不长,却也有很多的方面,哲学、政治、军事及人生诸方面都有不少的论述,自我多少能理解的,能产生感悟的,其实并不多,道德经给我最大得感悟,便是在它的一个“虚”字。就好像数学中的0一样,讲究的是处下,是低调,是一无所有,其实却意味着∞的存在,有句话叫机会只留给那些有准备的人,“虚”便是这样的一种准备状态,手上不固执的占有什么,才能随时拿起什么。

当0做为分母时,整个式子的结果便是∞。它告诉我们生活要留有空隙,以坚持灵动,就像画画留白一样,一幅画的成功,不在于它画出了什么,而在于它没画出什么,在于它隐含了什么,同样,一次人生的珍贵,不再于一个固定的形式,路线,而在于,再于那存在于未来不可琢磨变数,那份能经过自我不断奋斗而产生的改变。。。

诸多经典,若是每一天都翻来覆去的看,纵然熟悉,却也会有枯燥,放下,再拿起,才是趣味无穷,小别胜新婚。对于道德经,犹有这种感觉。

论语的心得感悟 篇5

天下君王至于现任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于世,学者宗之。这是古人司马迁对孔子的称赞,而现今中国有夫子庙,国外也有孔子学院。这些种种无疑不是对孔子在教育事业贡献上的肯定。而在《论语》一书中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在书中洋洋万言中,我想每个人都能够读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我今天也将从以下几点谈谈我得到的一点简单的东西。

一、因人而异,循循善诱

这两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我所想谈的是在我上班的这段时间里,遇到很多有趣的学生,有调皮捣蛋的,有沉默寡言的,有我行我素的,对于这些学生,刚开始对于他们,我可以说是无计可施,但是通过时间的推移,慢慢地我发现他们总想着做一些事来吸引别人,只不过做的这些事大多都不是很好的事,有时我就扮演和他们一样的角色去和他们交流,在这些交流中,我懂得了一些词需要我们老师去践行,一些事需要我们老师去做,那就是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去善待学生的错误,要去用关心融化学生的不足。对于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走进内心,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让学生对本学科燃起希望之火,在音乐课堂中找到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

二、相互切磋,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赵校长也曾说过:班级的前十名孩子的智商不亚于我们老师前段时间上课有位小女孩跑到我面前问我老师你会唱小星星么?当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难道考我没看过抖音?我就说了不会啊!那位学生又说那我来教你吧,然后他就开始唱了,她唱了几句我就和她一起唱了,这时学生就说,老师你骗人,你不是说你不会唱么,我没有说话,最后这个小插曲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了,事后想想如果学生当时提出的歌我不会唱那就真的变成她教我了!后来我发现这个切磋的小插曲后我和那个小女孩在无形中距离被拉进了,同时她在平时的课上表现的也很积极!

三、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友善的朋友从身边来,那是世界快乐的事了,这是我在工作这段时间里对这句话的理解,第一,和学校里的老师做朋友,朋友不仅仅只在处室内,还要在校园内,相遇时的点头微笑,谈谈工作,谈谈学校生活;第二,和社会上志同道合的人做朋友,一起讨论共同的兴趣,共同的喜好,一起交流学习增进自己,那会是一种享受;第三和学生做朋友,做好良师益友这个角色,增进彼此的距离,不疏远,拉近彼此的关系,不生疏,同时引导他们如何去生活,去学习,如何快快乐乐的成长!

万世师表,三尺讲台,站上去的是一份沉重的责任,古人亦如此,今人亦不甘平庸!

论语的心得感悟 篇6

《论语》内容广泛,记载了关于哲学,艺术,文学,政治,教育等几个方面的言论,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着作,也是了解中国文化绝对不可不读的作品。一直以来,我都没有细心地品读过这享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誉的着作。今年寒假,郑校特意挑选了这部书给全校教师学习,让我进一步亲近了孔夫子的思想。细读《论语》,它不时激发着我思考,使我迸发出一丝丝的感悟。

孔子重孝,“孝”是中华__的传统美德,是为人之本。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孝道也占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论语里有很多处都在讲孝道,“父母在,不远游”,“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中国古语说“父慈子孝”,为什么在论语里,只看到关于子孝的讨论,却看不到关于父爱,母爱的内容为什么孔子只提子孝而不提父慈我的理解是,父母爱子女是天性,不需要提。尤其中国的父母,对子女更是爱的深,只是他们很少直白的表达出来而已。

论语没有关于父母之爱的讲述,实属正常,因为实在没有必要去讲。需要讲的是对孝的提醒,为什么呢因为“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就拿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来说吧,这好像是在说费话,子女怎么会不知道父母的年龄但是,走在大街上,随便问一个人,你家孩子多大了他一定会给你一个精确到月份的答案,但是你问问年青的人,他的父母多大是哪一年生的看看有几个能答上来的父母之年实际是代表了子女对父母关心多少的问题。

父母那样的关心我们,而我们对父母的关心有多少知道父母是哪年生的吗知道他们喜欢吃什么吗知道他们爱看什么样的节目吗知道父母内心中的希望吗

就拿我自己来说吧,当我真正体会到父母之爱的时候,我已经十四,五岁了。记得在那以前,我的父母对我的生活处处操心,对我的事情样样提醒,我反而觉应自由受到了干涉,就像其他大多数的子女一样,甚至对父母有一种反感。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真是“该当何罪”啊

大学毕业那一年的夏天,我妈妈去检查身体,得知患了糖尿病,那时她检查出来的血糖值是11。7,医生建议我妈妈马上住院治疗。我得知消息的那一刻,心里非常害怕,因为我知道,肯定是病情严重才需要住院的。我真想马上跑到妈妈的身边紧紧地抱着她,可是,那时我还在学校上课。我无时无刻地牵挂着我的妈妈,尽管她在电话里一直跟我说叫我不要担心,她的病情并不是我想象的那么严重。那是我第一次对妈妈如此强烈的牵挂。因为我很怕改变现状,很怕失去任何的一份爱,所以我要更好的爱我的父母。

自从那时开始,我十分关注我妈妈的饮食,什么可以吃,什么不可以吃;吃什么对她的病有好处,吃什么对她的病有害,我都了如此掌,还定期提醒她检查血糖值,有时间就多陪在她身边。幸好我妈妈现在的血糖值都很稳定,但每天都要吃药。以后,我一定会更好地关爱我的妈妈,我的爸爸,我身边的每一个人。

论语里说,孝是仁之本,而孝,首先是要了解,关心自己的老父老母。我想我现在做到了,至少比以前好了很多。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即:“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曰:“事父母能竭其力”,讲的是:“做子女的侍奉自己的父母应竭尽心尽力。”

论语的心得感悟 篇7

于丹《论语心得》就是要揭示《论语》在今天的广泛意义,是《论语》的古意今解,古语今用,透析《论语》的泛化价值和教育意义。《论语心得》在于“心”,心灵感悟,这种心灵感悟来自于丹自身对《论语》的品读和对人生的感受,而心灵感悟,是需要用心来读来解的,也需要用心与人对话的。于丹教授讲《论语》,不在《论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的解释作文章,而在《论语》的整体性,直指当今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通过诠释经典中的智慧,找到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从人生之道、处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娓娓动听,感性自然,颇多警句,深入透辟,哲理隽永,耐人寻味。于丹用她女性独特的魅力和方式向我们讲述《论语》的柔柔之美,恬恬之性,拳拳之情,深深之意,跨越时空,与古圣人直面对话,倾谈处世之道、交友之道,字字句句,发人深省,沁人心脾,变深奥而浅出,化腐朽为神奇。《论语》的深奥难懂,在于丹《论语心得》,则以浅显动人的故事,朴素的语言,妙语连珠,通俗易懂。而且少了许多女性的花拳绣腿,多了许多直言告白,于丹一曲《论语》心得,唱得人心舒畅;一番《论语》感悟,解读的眼明耳顺。于丹《论语》“论剑”,激荡着学者的情真意切,荡漾着女性的细腻温馨。

于丹《论语心得》故事连绵,跌宕起伏,环环相扣,有理有据。于丹所述故事,不囿于《论语》和孔子,而多哲理故事,老和尚背姑娘过河的故事道出了“仁者不忧”的境界;国王寻找哲学问题答案的故事诠释了“仁爱之人”的气度……每一个故事就是一章《论语》,就是为人的启示,就是处世的经典,读之受益终身。

于丹向我们展示了圣贤的仁爱,透视了君子的道德,崇尚一种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浮躁而闲情逸致,少争斗而宽容和谐;知满足而淡私欲,晓道德而远邪恶。于丹话《论语》心得,不仅阐释古人的仁德风范,而且穿透今人的心灵世界。于丹《论语》心得,春风化雨,却又震撼人心。于丹《论语》心得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以智慧诠释人生,以人生诠释人性,以人性安顿人心。于丹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告诉了我们一个宏大的宇宙观,全方位地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向我们传递着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启迪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安宁的生活态度。

品味《论语》,是一种享受,品味于丹,是一种情趣。读懂古文《论语》显现的是知识的渊博,而读懂于丹《论语》心得则是一次人生的升华。

“《论语》告诉大家的东西,永远是最简单的。”这是于丹在她的《论语心得》一开始就告诉大家的。读《论语》不必要字字有解,句句有义,不要把古人的思想想的太复杂,我们可以把艰涩的古语简洁化,把复杂的思想单纯化,其实,道理就这么简单。

于丹说:“中国人的学习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我注《六经》,另外一种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方式读得很苦,需要皓首而穷经呢,把头发都读白了,把所有的书读完了,可以去批注了。了解了这一切。但是更高的一种境界叫做《六经》注我,就是真正好的学习是融会了所有的典籍以后,用它来诠释自己的生命。”这也就是于丹要告诉我们她的《论语心得》的目的意义就是“《论语》注我”——借《论语》来诠释自己的生命。

论语的心得感悟 篇8

记得,第一次接触《论语》有关内容还是在初中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其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已是耳熟能详,琅琅上口之句。当时,我作为受教育者在品读这些语录时,感受到的是一种学习的态度、思想和方法。

而今,再次接触《论语》,其实也不是正文,而是殷海华编著的《教育智慧品读》一书,我已成为一名教育者,编者站在素质教育的高度,本着“取其精华”“古为今用”的指导思想,带领我们重新审视的是《论语》中所体现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指引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去学习、借鉴。

本书从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师生关系和教师素质这六个方面展开对《论语》中的教育智慧的阐述与引领。通读过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并引起共鸣的有这样几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重在学习,贵在实践

这是《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它的意思是要求学生不仅仅要精通书本知识,更需要亲身实践体验,否则最多只能够做个眼高手低之徒。它从属教育目的范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死记书本,而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举一反三“地灵活运用知识。而反思现在的教育方式,不管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及社会各界人士还存在片面的教育思想即职位了分数,为了出人头地。只重视书本知识的掌握,只能塑造出高分低能的学生,它再次给我们以警世:我们的教育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这也是提高学习效率、注重实效的最佳手段。著名诗人陆游也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行要躬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才能好学

孔子的这句话揭示了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之间的关系。不同的人在同样的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思考和钻研,而不是被动等待接受知识灌输。作为低年级的一名数学教师,理解并运用这一条宝贵的教学经验是极为重要的。那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呢?我想,需要做到的有这么几点:创设生动活泼有趣的教学情境;设计具有思维含量并符合各层次学生的问题;联系实际展开体验式教学;捕捉“闪光点”鼓励学生取得的微小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等。这样,当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时,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就愿学、爱学、乐学。而且学得活、学得好,有创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身教胜于言传

孔子这句话强调了教师自身的表率作用。教师应该以自己豁达的胸怀,自信的人生态度,乐观的情怀感染和教育学生积极面对人生,达观地学习和生活。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除了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树立科学的人生观。教师是学校里最重要、最直观、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一个老师自身的魅力在教育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陶行知先生曾这样说过:“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以此来勉励自己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为社会培养出言行一致的人。

矛盾论心得感悟


你收集了多少关于感言的经典模板呢?当在毕业之际或者军训结束的时候。感言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去表达这些难忘的想法,感言给我们勇敢表达内心想法的宝贵机会。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了成为最好的自己不断努力整理出了今天的“矛盾论心得感悟”,还请您收藏本文!

矛盾论心得感悟 篇1

矛盾指导工作,工作需要矛盾

———《矛盾论》学习心得体会

《矛盾论》这篇既《实践论》之后的哲学论文,曾指导了我国的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思想堡垒作用,今天通过认真学习领袖的哲学思想,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这篇力作不仅对现今的生产生活和工作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今后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从实例论证,在我们烟草的日常生产和工作中,专卖的打假、打私和烟贩的不法活动之间的矛盾,紧俏烟销售和货源组织之间的矛盾,烟叶生产收购等级标准和烟农的期望值之间的矛盾,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操作和提高效率之间的矛盾等等,如何解决好这些矛盾,辩证法的宇宙观就是教导我们善于去观察和分析矛盾存在的原因,如何找到解决矛盾的突破口,如何制定适合解决矛盾的方针、政策和路线,如何在解决矛盾中促进我们行业各项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第二部分论述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或绝对性有两方面的含义,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件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由于我们受于工作经验、文化背景、知识底蕴、社会环境和性格差异的影响,对于各项工

作从不同的角度来考虑,就会产生不同的实施效果,这些不同的实施效果本身也就是矛盾的本身,从一定意义上讲,这说明矛盾的普遍性,也说明矛盾存在于一切运动之中,无论对于矛盾如何解决,归根结底也就是集思广益,从不同的方面促使矛盾的解决,从而在矛盾中完成工作,完成行业的使命,使行业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得以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也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考验。第三部分讲矛盾的特殊性。伟大领袖在文章中提到“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研究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特殊性,不但必须在其联结上、在其总体上去看,而且必须从各个阶段中矛盾的各个方面去看。”这也具体体现了其严密的逻辑结构:各个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各个运动形式在各个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各个发展过程的矛盾的各方面→各个发展过程在其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各方面。

深入到我们工作的实际中,行业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工作任务,每个工作任务都需要具体的人来负责,每个具体负责的人工作思路又不尽相同,从而造成矛盾的特殊性,例如一个部门不了解另外一个部门的情形,一个人不了解另外一个人的处事态度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只了解个体一方,不了解总体情况,只考虑顺利的一面,不考虑困难的一面,只掌握现在,不深入剖析将来会产生什么影响等等。这就需要我们认清矛盾的普遍性即包含于一切特殊性之中,无特殊性也就没有普遍性。在工作中把握大局,着眼长期发展,统筹兼顾,加强

沟通和协调,中和工作中矛盾的特殊性,杜绝各自为政,能有效解决研究问题的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第四部分是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在复杂的事物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

在我们实际工作中,不免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矛盾,如何抓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我们在加强自身修养和认识中得以体现。就像古代诗中提到的“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一样,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其他附属的次要矛盾也就会迎刃而解,工作也就会得以顺利开展。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又能保证严格规范呢?从很大程度上讲,严格规范是行业稳步推进的前提保证,认真学习、研究、贯彻相关的文件要求,加强自身要求,不让该解决的事情在我这里拖延,严禁消极懈怠,有问题有矛盾向上级汇报,同具体实施方沟通协调,做好中间的桥梁和纽带,及时传递信息,这是提高工作效率。那么执行者就是解决矛盾的关键,执行者严格规范操作,保障了效率提高,提高效率了,也促进了严格规范的实施。

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我们中国人常说:“相反相成。”就是说相反的东西有同一性。“相反”是两个矛盾的相互排

斥,或相互斗争的。“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连接起来,获得了同一性。在我们烟叶收购过程中,烟农的思想比较简单,同一亩土地生产的烟叶,去年和今年相互比较,是否增收就这么简单,我们行业在收购过程中坚持以质论价,优质优价,维护国家利益,而由于烟农每年的种植管理以及烘烤等方面的不确定严肃,导致每年的烟叶等级质量各有不同,那么收购中烟农所谓的“压级压价”这种问题也就出现,这时相反的两个方面如何相成,那就是我们的“国标”,国标从维护国家利益和烟农利益上达到了一个统一,把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同一起来,有效解决了矛盾,促进行业良性发展。

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作者明确了“我们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对抗促使真理的出现,在我们工作过程中,如果没有争执,没有对抗(这里的对抗不是指恶意的对抗,而是指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意见),每个人把自己的想法埋藏在心中,自己做自己的事情,最后就会出现一件工作会有各种的处理方式,矛盾得不到有效解决,指令得不到有效执行,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盘散沙,行业也就没有了竞争力,也就不可能取得长足发展。

第七部分,伟大领袖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作者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总之,这篇论文值得我们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

矛盾论心得感悟 篇2

《实践论》和《矛盾论》学习心得

最近在公司的组织下,有幸再一次研读《实践论》和《矛盾论》,虽然牺牲了休息时间却享受其中,感受到了知识无可比拟的魅力和学习的快乐,同时也获得了超越学习本身的价值,因为这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精华,是指导我国革命战争和经济发展的伟大理论,更是我们世界观的指南针,工作和生活的标尺,是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钥匙,是认识论和方法论普遍于实际的链接。

首先,从《实践论》来看。毛泽东指出:“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是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为朴素的也最为深刻的解释,是真正马克思主义者的认知和对马克思主义意义重大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基础,人的认识主要来源于物质的生产活动,这可以从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得出结论:人类每一次生产资料甚至生产工具的变革都会引起新的社会思潮,因而从物质生产活动而衍生的阶级斗争、科学艺术活动等究其本质都是人类社会实践的诸多形式,《实践论》正是对这一观点的高度概括和具体细化。《实践论》告诉我们:要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自己去尝一尝,而不是理论上知道诸如“甜甜的、脆脆的、淡淡的梨子香等”,理论空行,有朝一日天下就没有梨子树了,没有了实践,理论就成为教条主义的行头。在工作中,要杜绝这种现象,而要杜绝这种现象就要求我们把工作落到实处,把工作实效看做自己的工作考量标准,比如:我们信息管理部门是一个较专业化的部门,工作人员要面对公司整体提供技术支持服务,而有时我们面对的是一线的销售人员,有时我们面对的是公司的财务专业人员,有时我们面对的又可能是新员工......这就使我们的工作沟通处具有复杂性和变化性,而信息化工作其主要输出性信息是一些程序,这些程序包括操作性程序和技术性程序,程序的特征是固定性,这一特征正是我们工作沟通的困难所在,如果单一地把系统理论告知我们的沟通对象,其效果可想而知,很可能就是无效沟通带来的工作零实效甚至负实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把《实践论》运用到工作中来,把我们的理论具体到实践中,不同的工作情况下使用适用的方法,以达到工作目标为要求,在工作中寻求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到哪山唱哪山歌”。毛泽东的《实践论》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体现,更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升华,人类的理性认知来源于感性认知,感性认知有待于发展成为 理性认知,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毛泽东的《实践论》把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做了非常清晰的论证,树立了我们辩证的科学的世界观,而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也正是缘于这一理论的指导。

今天的社会发展重任历史性地落在了我党的肩上,作为企业的一员要以《实践论》这一理论作为指导以努力工作来实践这一理论。

其次,从《矛盾论》来看。作为毛泽东哲学思想的重要成果之一,《矛盾论》展示给我们的是世界的本质即“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一理论引导我们认识世界,认识矛盾,从而掌握解决矛盾的方法,矛盾论的应用在我们日常工作和学习中可以说是时时可以见到,处处可以用到,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原理等,对于我们的思想都有很大的帮助与启发。《矛盾论》首先提出了两种宇宙观;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 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因此,具体地了解事物矛盾这一个法则,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其次阐解了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存在是无处不在的无时不在的,而且是出于无限变化中的,可以说矛盾的解决是社会发展的标志,比如: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缘于无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促进了社会发展;再次让我们了解到矛盾的特殊性,矛盾具有质的区别,比如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等等诸多的矛盾,如何看待这些矛盾,就要从矛盾的特性入眼,不带主观随意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工作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矛盾,比如技术矛盾,时间矛盾,主次矛盾等等,这时我们要运用《矛盾论》来解决这些问题往往会行之有效的;就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来说,很多时候由于主次矛盾不分会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一些困扰,这时要有认识:在工作中要以工作的顺利完成为主要要求,而在做工作时要对主要工作和次要工作有认知;最后在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两方面指出:对抗是矛盾斗争的形式,但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认识这一点极为重要,我们国家经济在发展,社会趋于稳定,一切在以“建设和谐社会”为主旨的指导方针下有序行进,这说明我们进入了一个有矛盾无对抗的社会时期,无论企业、个人都在沿着发展的轨迹和谐发展。这正是百姓之幸事,国家之昌盛。

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让我们解决问题时有了正确的理论指导,我读后从中受益匪浅。但学习不能走本本主义道路,对着书照搬照抄,而是要勤思考多实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决定。要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的指导下,结合工作的实际情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把工作做得更好;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矛盾论心得感悟 篇3

读了《毛泽东选集》的《矛盾论》之后,让我感觉受益匪浅,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以下是我的心得体会:

一、全文构思严谨,有一个缜密的逻辑结构。

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两种宇宙观——即形而上学的见解和辩证法的见解,这是论述矛盾的世界观基础。这个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由于毛主席对党内绝大多数同志的认识水平已经作了客观的分析,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已经被很多人所承认,因此,关于这个问题只需要很少的话就可以说明白;而关于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则还有很多的同志,特别是教条主义者,弄不清楚。为了这个缘故,当着我们分析事物矛盾的法则的时候,我们就先来分析矛盾的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再着重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的问题,最后仍归到普遍性的问题。毛主席对于客观情况有一个正确的分析,对全局有一个得心应手的把握。因此,毛主席对第二部分的矛盾的普遍性写得比较简略,而重点写第三部分——矛盾的特殊性。第四部分讲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毛主席在这一部分开头指出“在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还有两种情形必须特别地提出来加以分析,这就是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可见,第四部分是对第三部分的细化。毛主席在这一部分的最后一段说明了研究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跟研究矛盾特殊性的关系。“在研究矛盾特殊性的问题中,如果不研究过程中主要的矛盾和非主要的矛盾以及矛盾之主要的方面和非主要的方面这两种情形,也就是说不研究这两种矛盾情况的差别性,那就将陷入抽象的研究,不能具体地懂得矛盾的情况,因而也就不能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的方法。”这样就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巧妙地联结到了一起。第五部分讲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是对前面内容的深化。第六部分讲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又是对第五部分矛盾斗争性的细化,毛主席明确了地回答道:“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第七部分,作者进行了总结。这七个部分层次关系清楚,逻辑结构明晰;部分与部分之间、论点与论点之间衔接过渡自然。这充分表现了毛主席高屋建瓴的思想和统领全局的能力。

二、例证丰富。

三、毛主席是一位马克思主义者,他对马克思、列宁等革命导师和先行者的著作阅读广泛、理解深刻,可以熟练地援引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同时,毛主席的国学根基也非常深厚,对古籍中的典故可以信手拈来,对《汉书》、《资治通鉴》、《水浒传》、《山海经》、《淮南.》等典籍都有引用。并且,毛主席所列举的例.中,主要关于革命的例.(因为当时所处的历史条件和写作针对的对象),但不局限于关于革命的例.,还有关于自然科学等等的例.。这些足以见出毛主席知识的渊博。可见渊博的知识是进行创作的前提条件。

三、语言准确而生动。

这是一篇哲学论文,对于论文而言,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篇论文语言的准确、精炼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作者通篇用的都是常见的词汇,但却十分精确地表达出了毛主席的思想内涵。同时,毛主席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体现在生动性上,毛主席能够用很通俗幽默的语言阐明深刻而严肃的哲学命题。如在讲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这个道理时,有这样一段。“为什么鸡蛋能够转化为鸡,而石头不能够转化为鸡呢?为什么战争与和平有同一性,而战争与石头却没有同一性呢?为什么人能生人不能生出其他的东西呢?没有别的,就是因为矛盾的同一性要在一定的必要的条件之下。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条件,就没有任何的同一性。”这些语言是老百姓都能看懂听懂的话,离人们的日常生活非常之近,毛主席用这么活灵活现的语言诠释了深奥的道理足以见出作者用语之生动。相比之下,时下一些所谓的论文给自己披上了一层艰深晦涩的外衣,自以为这样就能够显出自己的学识和水平。这些作者忘记了论文的宗旨。我们作研究写论文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向人们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和结论因而促进理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这些作者弄了一条厚厚的面纱把自己乔装打扮起来,自己以为很美,殊不知已经隔绝与别人进行目光对视和交流的机会,结果是于人于己都没有任何好处。

总而言之,这篇论文值得我学的东西太多了,应该好好品味和领悟。毛主席的文章留给我们的不只是写作技巧和哲学思想,更是他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思想感动和鼓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而不断奋斗!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更应该学习《毛泽东选集》的文章,只有如此,才能更坚定我们为祖国未来而不断奋斗的信心,更好地建设好我们的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共产主义!

矛盾论心得感悟 篇4

学习矛盾论心得体会

《矛盾论》概括了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的斗争,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今天,我们学习《矛盾论》,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和唯物辩证法思想,用科学的观点认识事物,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用科学的观点来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是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处理我们工作、生活中的问题,敢于正视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和不足。矛盾是无处不在的,当我们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时,肯定不能以消极怠慢、怨天尤人的情绪来面对,而是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要从思想上正视问题的存在,不能怕问题,更不能对问题视而不见。我们要用科学的方法协调解决好各种关系,发扬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的精神,通过集体的力量更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是用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的原理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在工作中,善于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在纷繁复杂的事务中,区分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权衡轻重缓急。问题越多,越要有规划,越要沉得下心去整理,去分析,使得自己的行动有轻重缓急,有重点,有计划,有目标,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看问题,也就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这样,我们就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工作中的矛盾问题,例如安全生产与人员配置之间的矛盾,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矛盾,管理模式与新员工之间的矛盾等等。我们应该看到,虽然企业发展出现了困难,但是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歇,我们应该从其他方面,如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等角度解决矛盾问题,从而使解决困难的过程成为企业升级革新的过程。

矛盾论心得感悟 篇5

《实践论》《矛盾论》

一、历史背景

(一)、《实践论》写作的必要性

1、从认识根源上清算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 中国共产党自建党以来走过了一段传奇而又曲折的路程。它在实践中取得过巨大的成功,也经历了1924年和1934年两次惨痛的失败,这两次挫折虽然主要是由于敌我力量对比悬殊造成的,但外部反动势力对中国共产党的巨大打击是通过党内路线错误而得手的。其中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四年统治,更把党几乎引向毁灭的边缘。具有历史意义的遵义会议结束了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的统治,但它是在红军长征途中举行的,只能对当时最迫切的军事问题和中央领导机构问题作了变动,其他问题还来不及解决。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一次政治局会议谈到博古时说:“遵义会议纠正了他的错误,然而没有指出宗派主义、冒险主义,这个问题是路线上的错误。”可见,全党需要对党内存在的种种问题从根本路线上进行通盘的审视。

2、中国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

1937年前后,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1937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以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自由的新的历史任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责任更大了。如何适应形势变化,制定相应的政策策略,如何帮助全体党员和干部提高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认识水平,增强党的路线方针的自觉性,学会运用科学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而正确地指导革命实践,就成了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艰巨而又迫切的理论任务。然而,党内的思想并不统一。关门主义(也就是宗派主义)、冒险主义以及作为它们共同思想基础的教条主义,仍然阻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订和执行。这些问题如果不能从思想理论的高度上加以解决,中国革命就不能前进一步。因此,为了胜利地肩负起新的任务,党在这时必须从根本问题上来解决党内长期存在而没有彻底解决的思想问题。党内思想问题的最本质的问题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的问题,即关于唯物论辩证法的问题,关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问题。在党的历史上,各种机会主义在这个最本质的问题上是和马克思主义完全对立的。曾经有一部分犯教条主义错误的同志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否认“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真理,而只是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书籍中的只言片语,去吓唬人们。还有另一部分犯经验主义错误的同志长期拘泥于自身的片面经验,不了解理论对于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见革命的全局,虽然也是辛苦地——但确是盲目地在工作。这两类人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曾经在1931年至1934年使得中国革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而教条主义者确是披着马克思主义的外衣迷惑了广大的同志。为了揭露党内存在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特别是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的错误根源,以利在政治问题上和各种机会主义进行有效的斗争,毛泽东认为不能回避哲学阵线上的斗争,必须在哲学阵线上击败他们。为此,毛泽东1937年7、8月先后发表了《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曾以这两篇论文的观点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作过演讲。

(二)《实践论》写作的可能性

1、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超越前人的经验和极其深刻的教训

一方面,中国革命是在十月革命之后的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义革命,这一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员人在思想理论战线上的工作,不是要独立地创造一个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而是首先学习已经有了的并且被俄国十月革命实践所证明了的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中国革命也积累了极其深刻的经验和教训。中国革命的国情特别复杂:毛泽东当年判定说:“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而又经过了1924年至1927年的革命。”这一判定表明中国革“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微弱的资本主义经济和

严重的半封建经济同时存在,由此造成了极为复杂的阶级关系。

二、命有以下特点:

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国家”,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同时入侵中国,它们之间不统一,由此造成了它们所支持的各派军阀的不统一。

三、“中国是一个大国”,大有大的好处,大也有大的难处。

四、“中国是经过了一次革命的国家”,准备了革命的力量,但阶级对抗也特别尖锐,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革命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往往更深刻、更丰富、有更多特点,对这些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并上升到哲学高度,形成具有本国特色的哲学思想就可以反过来指导中国革命。

2、暂时的平静使毛泽东在延安有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特别是在1936年下半年和1937年上半年,国民党西北军吃了红军的几次败仗,剿共态度更不积极了,陕北局势相对稳定,国内翻译出版的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和文章已经能传送到这里。西安事变(1936年月12月)又促成国共两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毛泽东就挤出不少时间,不分昼夜,发奋研读了不少西方哲学著作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书籍,有了一些心得体会并需要把这些心得体会整理出来。卢沟桥事变(1937年7月7日)前后的几个星期里,军队陆续开赴前线了,此时(延安)抗大正准备办一个青年干部培训班,这批青年学生经过3个月的短期训练,准备在今后几年做政治辅导工作,班上需要作关于哲学基础的讲演,在党中央的坚持要求下,毛泽东又腾出时间来收集材料,比较集中地对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和理论概括,用几个星期时间写了一些简明而基本的讲义,《实践论》和《矛盾论》就这样完成了。“两论”在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的日常实例结合起来,并具体地、灵活地、巧妙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如果说,《实践论》是从认识上来揭露党内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教导共产党员要把自己的思想纳入实事求是的轨道,那么,《矛盾论》则是从方法论上来揭露教条主义者形而上学的错误,教导共产党员要把自己的思想纳入唯物辩证法的轨道。在培训班上毛泽东用两个小时左右时间,来具体讲述《实践论》和《矛盾论》。讲解时毛泽东自己认为《实践论》比《矛盾论》更重要。

3、从当时社会环境来看,《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有着诸多的有利条件。

第一、从国外社会环境分析,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苏联哲学界对德波林学派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消除了、割断了党内教条主义者思想理论的国外根源,这是一个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

第二、从国内社会分析,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不仅给毛泽东同志写作“两论”提供了环境条件和可能性,而且提出了从哲学世界观、方法论上肃清“左”的影响,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和战斗力的必要性,这为“两论”的写作创造了前期难得的国内环境,从延安根据地具体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分析,陕甘宁边区革命化生活和干部、战士学文化、学哲学的热潮,为“两论”的写作创造了特殊环境。

二、内容讲解

(一)实践论

《实践论》极其生动和完整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根据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创造性地发挥了关于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关于革命理论在实际革命斗争中的意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关于真理问题的基本原理。全文集中论述了四个问题。

第一,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错误,阐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毛泽东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认识的来源。没有实践,就没有人类的认识。毛泽东还分析了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即生产实践活动、阶级斗争、科学实验,其中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个是阶级性,即它是为无

产阶级服务的;另一个是实践性,强调了理论依赖于于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 第二,系统地阐明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从而回答了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问题。毛泽东分析了人的认识发展总过程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以及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分析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明确指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三,深刻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问题的基本原理。毛泽东论述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之间的辩证关系,论述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知与行之间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思想,并进一步阐明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穷尽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了认识真理的道路。

第四,联系中国革命的实际,批判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指出它们表现形式虽有不同,但是在思想方法的本质上都是一致的,即认识的主观片面性,它们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都把片面的相对的真理夸大为普遍的绝对的真理,揭示了“左”右倾机会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总之,《实践论》深刻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违背辩证唯物论的错误实质,并用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思想武器来批判和克服它们。《实践论》是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贡献。它深刻地论述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行关系问题。它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教育全党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观点,为延安整风运动作了理论准备,为中国共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

(二)矛盾论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对对立统一规律的内容及其在唯物辩证法科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作了全面深入系统的阐述和发挥,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政治上“以扫除教条主义思想为主要目标”。全书共七章,包括六大问题和一个结论。第一,阐明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宇宙观的根本对立,指出形而上学或庸俗进化论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而唯物辩证法则是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坚持外因论或被动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外部原因引起的;唯物辩证法则坚持内因论,认为事物的发展是由事物的内部矛盾引起的。第二,阐明了矛盾普遍性的含义:其一是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具体分析说明了自然界、社会和人的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存在和发展。 第三,阐明了研究矛盾特殊性的三种情形,即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有特殊性,每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长途中的每一个过程都有特殊的矛盾和特殊的本质,不同质的矛盾只能用不同质的方法来解决。论述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是与普遍性相联结的,特殊性包含了普遍性;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阐明了矛盾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这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第四,进一步阐明了矛盾特殊性中的两种情况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出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在矛盾的两方面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并说明了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重要性。第五,阐明了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是矛盾的统一性、一致性、互相渗透、互相贯通、互相依赖、互相联结、互相合作,它表现为两种情形:其一,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其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

毛泽东还具体分析了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可变动的、暂时的、相对的,而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第六,阐明了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指出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不同性质的矛盾应该采取不同的形式加以解决,并分析了对抗性矛盾与非对抗性矛盾、对抗与非对抗的辩证法。

第七,对全书作了简单的总结,指出研究矛盾辩证法主要是为了反对和防止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错误。

《矛盾论》精辟地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共产党和一切革命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的思想武器。《矛盾论》的发表,为中国共产党奠定了辩证唯物论思想路线的基础,极大地帮助了中国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进行思想方法上的革命,有力地反对了危害革命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这两种主观主义的错误思想,是中国共产党进行党的建设的理论基础。

三、历史地位

1、《实践论》《矛盾论》使全党从哲学的高度认识了中国当时的形势和特点

毛泽东先后在1935年12月和1936年12月写下《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两部重要著作,分别从政治路线、军事路线、思想路线上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并及时地回答了党所面对的重大而紧迫的问题,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毛泽东指出:“目前形势的基本特点,就是日本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全国人民的生存已受到严重的威胁。“这种情形,就给中国一切阶级和一切政治派别提出了„怎么办‟的问题。反抗呢?还是投降呢?或者游移于两者之间呢?”他指出:中国的工人和农民都是要求抗日的,而且是中国革命的最坚决的力量;小资产阶级也是要反抗的。现在他们眼看就要当亡国奴了,除了反抗,再没有出路;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他们具有两面性:既不喜欢帝国主义,又害怕革命的彻底性,但在今天殖民地化威胁的新环境下,他们是有变化的可能性的。即使是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在日本炸弹的威力圈及于全中国的时候,在斗争改变常态而突然以汹涌的阵势向前推进的时候,也是要发生破裂的。基于对现实状况的分析,毛泽东得出结论:“目前是大变动的前夜。”“当着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党的基本的策略任务是什么呢?不是别的,就是建立广泛的民族革命统一战线。” 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这部著作中毛泽东又指出:战争是有规律的。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规律的东西。战争的胜负不仅取决于作战双方的军事、政治、经济、自然诸条件,而且还取决于双方的主观指导能力。他写道:“„拼消耗‟的主张,对于中国红军来说是不适时宜的。„比宝‟不是龙王向龙王比,而是乞丐向龙王比,未免滑稽。对于几乎一切都取给于敌方的红军,基本的方针是歼灭战。”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这两篇著作以实践为主要源泉,对中国国情的分析非常准确和科学,充满着实事求是的创造精神,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的、辩证的哲学思想。1937年7、8月毛泽东又在《实践论》、《矛盾论》中把这些哲学思想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为具体政策和策略找到了理论依据。这一思想又通过青年干部传播到了全党和全军,使全党全军能从哲学的高度来理解和把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和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为这一时期党的各项政策的贯彻执行扫清了思想上障碍。

2、为延安整风作了理论准备,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打好了思想基础 很长时期以来,党内一大部分同志相信党中央的具体决策是正确的,但又无法完全理解中国为什么不走俄国革命同样的道路,甚至怀疑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只是一场农民运动而已,所以不能在思想上彻底消除疑虑。《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著作从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出发,论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倡导具

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两篇文章又指出了教条主义是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的共同认识论根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不同于俄国革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找到了哲学基础,使全党坚定了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的信心,也为延安整风特别是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作了重要准备。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党内再也没有出现过路线错误和斗争,消除了思想斗争带来的内耗。

四、现实意义

1、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理论中国化,使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新的活力

中国有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但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是在封建社会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到来,传统文化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只有注入新的内容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为无产阶级革命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换一个角度讲,也就是对中国文化注入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时代的灵魂,使传统文化得到批判与扬弃,并创造与构建新的中国文化。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就是用中国人的语言和风格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发展,从而改造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成了能够为中国人所掌握、所运用的思维方式,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植根于中国人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中,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深深扎根。凭借这种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中华民族才能不断揭示自然规律和社会历史的本质和过程并在一定客观条件下把握、选择自己前进的道路。凭借这种合乎人类进步,为大多数人谋幸福的世界观、价值观,才使中华民族具有空前凝聚力和进取心,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2、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成为我们革命和建设一贯坚持的辩证唯物主义原则和方法。

《实践论》和《矛盾论》是毛泽东与教条主义斗争的成果,以“两论”为起点毛泽东结合总结中国革命实践的经验,逐步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思想路线,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向。提出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理论联系实际等一系列方法论。正是有了这思想路线和这些方法论的指导,中国民主革命才摆脱了种种错误思想的干扰,最后走向胜利。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又一再证明: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要能够切实地贯彻执行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就一定成功。遗憾的是我们在工作中常常只把它当成一句口号,不去理解其丰富的内涵。更谈不上在实际中切实地贯彻执行了。其实我们建设时期的每一次错误都印证了这一点:由于我们不加消化地全盘照搬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模式,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失去了活力;在接下来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又照搬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理论和作法,使一些改革流于形式或失败。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的一些地方、一些部门、一些企业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工作就能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可我们总是一再地犯“一刀切”的错误,错失了发展时机的同时也错伤了人民群众积极性。

3、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社会中的各个阶级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分清主次,在不同的革命时期采取不同的政策和策略,这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与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杰出贡献。

阶级矛盾不再是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矛盾分析的方法和阶级分析的方法依然可以指导我们的改革,剥削阶级不存在了,但根据物质利益的不同,人可以分为不同的阶层。一项改革措施出台前必须弄清楚改革的目的是什么,谁应该受到保护,支持者是谁,依靠力量是什么,会触及到谁的利益,这也是改革的首要问题。今天,随着改革的深入,如何兼顾各阶层利益的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避免非对抗性矛盾转化为对抗性矛盾,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课题,以人为本说到底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群众为本,就是让改革的成果被最广大人民群众享用,我们相信党在新时期会在实践中对毛泽东的矛盾学说和阶级斗争学说有新的发展。

矛盾论心得感悟 篇6

学习《矛盾论》有感

最近公司安排、组织学习毛泽东选集中《矛盾论》这篇论文,自己在之前也曾仔细地读过《矛盾论》几次,虽然对其中的理论只能理解部分,但是依然觉得毛泽东的这片文章深深的哲理性,还有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革命状况下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今再次读来,更能透过深入浅出的文字悟懂更多做人处事的道理。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曾在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作过讲演。文章中提到事物的矛盾法则,就是对立统一的法则。也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而且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以下就对学习《矛盾论》谈一下自己的收获和感想:

1、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都是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所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2、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就是用孤立的、静止的和片面的观点去看世界。这种宇宙观把世界一切事物,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看成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变更的原因。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

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

3、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

4、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矛盾是普遍的、绝对的,存在于事物发展的一切过程中,又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

5、矛盾的特殊性:任何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本身特殊的矛盾。这种特殊的矛盾,就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这就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别的内在的原因。人类认识的两个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

6、因为一切客观事物本来是互相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人们不去如实地反映这些情况,不认识事物的互相联系,不认识事物的内部规律,所以这种方法是主观主义。我们必须牢记列宁的话:对于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共性是绝对性;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地暂时地存在的,所以是相对的。

7、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须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

8、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每一种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这就是所谓同一性。而且在一定的条件之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9、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静止的状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矛盾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而对立的互相排除的斗争则是绝对的。矛盾的斗争无所不在,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在同一性中存在斗争性,在特殊性中存在着普遍性,在个性中存在着共性,在相对的东西里面有着绝对的东西。

10、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对抗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在人类历史中,存在着阶级的对抗,这是矛盾斗争的一种特殊的表现。矛盾和斗争是普遍的、绝对的,但是解决矛盾的方法,即斗争的形式,则因矛盾的性质不同而不相同。

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自然界有矛盾,人类社会更有矛盾。人不可能脱离矛盾而生存,矛盾是客观存在的,人们始终都生活在矛盾当中。也就是所有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一切事物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

时有矛盾。文章中说“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中的不断地自行产生并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停止,生命亦即停止,死亡即将来临”,这观点很正确,但值得关注的是,旧的矛盾结束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因为同化、异化的矛盾运动停止了,仍然存在着物理的、化学的矛盾运动。所以,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由矛盾个体组成的社会乃至整个宇宙都存在矛盾。

我们通过学习《矛盾论》对事物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相对性、个性、共性、同一性、斗争性,使我们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对唯物辩证法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使我们在发展的道路上少碰钉子,少犯错误,更好的指导我们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使我们在处理日常事务中更科学、更合理。

矛盾论心得感悟 篇7

伟大的著作 不朽的篇章

——《矛盾论》学习体会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于1937年8月写成的文章,本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在思想上、理论上清楚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余毒,树立唯物辩证法的正确宇宙观及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路径。实践证明,文章收到了预期的效果。同时也证明了文章观点的正确性及著作的伟大。《矛盾论》写成离今已有近80年的时间,文章丝毫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褪色。文章通篇充满了唯物辩证的思想,尤其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矛盾作出精辟分析和深入解读,使人读后深受启迪。文中提出的许多观点,对现在以及今后仍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现将学习的几点体会概要如下:

一、正确的宇宙观是打开认识事物的金钥匙。人类一直追求对未知世界的认知,在整个认知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对立的宇宙观。一种是形而上学的宇宙观,一种是辩证法的宇宙观。辩证法的宇宙观,古代就产生了。但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由于受历史条件和理论限制,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就被形而上学所代替,直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扬弃前人的哲学思想的基础上,才创造出唯物辩证法宇宙观。形而上学宇宙观静止地、孤立地、片面地看待事物;唯物辩证法宇宙观,运动的、联系的、全面地看待事物,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这两种认识世界的宇宙观在近代相互对立,在中国也比较突出,尤其是在中国革命的认识上尖锐对立。在形而上学宇宙观的指导下,党内教条主义盛行,照抄照搬苏联的革命模式,把共产国际的指示奉为圣旨。先后犯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王明为首的左倾冒险主义,中国革命遭受大革命的失败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使革命遭受重大损失。在纠正左倾和右倾的错误后,特别是1938年后,中国革命以唯物辩证宇宙观为指导,逐步掌握了中国革命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革命不断取得成功,并最终取得胜利。

二、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根源之所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世界处于运动之中,列宁说:运动即矛盾。可见,矛盾普遍存在于事物当中。在推动事物运动变化上,形而上学者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决定于事物所处的外部环境,外因起决定作用。辩证唯物主义者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矛盾虽普遍存在,但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一物体区别他事物的特殊本质。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矛盾又具有各自的特点。封建社会的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是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间的矛盾。正是矛盾的特殊性,推动了事物向不同的方向变化运动,才使得世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多样性。那么,矛盾是如何推动事物运动变化的呢?矛盾双方的同一性与斗争性中给我们提供了答案。事物的矛盾双方,既同一又斗争。同一性是暂时的,斗争性是绝对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矛盾的同一性,为事物的运动变化提供数的扩张和量的积累。同一事物的矛盾双方自始至终相互斗争,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事物在矛盾的斗争性作用下发生质的变化。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矛盾观点,要善于发现和找出事物内部的矛盾,促进事物朝着有利于工作的方向运动变化。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列宁称之为马克思主义的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也是我们在一切实际工作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本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变化着的客观实际,从实际出发才能贯彻到底。众所周知,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解决矛盾的方法也不可能千篇一律,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如果不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企图用一种模式去解决不同的矛盾,是注定要失败的。那么,如何才能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呢?首先是具体分析和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其次是具体分析和解决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的矛盾;再次是具体分析和解决同一事物双方矛盾的特点。这样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被复杂多样的矛盾遮蔽双眼,才能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奠定前提和基础。

四、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世界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决定了事物矛盾呈现出复杂多样和矛盾的程度不同。有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有的矛盾是次要的,有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在纷繁复杂多变事物中,要推动工作发展,解决现实问题,要善于在多样的矛盾中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后,剥削阶级作为整体被消灭,阶级矛盾已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党的八大报告指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可惜的是,在国际国内形势出现变化后,我们一度放弃了这一主要矛盾。在我国几十年的建设、改革实践中,凡是坚持这一矛盾,我们的工作就取得成效。凡是偏离这一主要矛盾,工作就遭受损失。这一主要矛盾,将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在初级阶段的不同阶段,物质与文化需要的侧重点将有所不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起始阶段,物质需要处于主导地位,主要解决人们的温饱问题,工作重点是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我国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人民的物质需求就有所下降,文化需求有所上升,工作重点也将作出相应的调整。在继续巩固经济成果的同时,积极推动文化等产品的供给应是我国当前和日后工作重点。

由于个人的水平和哲学功底有限,不能尽说文章之精要。提出的几点浅见,也是挂一漏万。表述上若有不妥之处,恳请给予批评指正。

矛盾论心得感悟 篇8

《矛盾论》毛泽东哲学代表著作。它是作者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原是1937年7~8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所讲的《辩证法唯物论》的第三章第一节。于1952年暂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再版时移入第一卷。该书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从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等方面,深刻地阐述了对立统一规律,发挥了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

《矛盾论》这篇哲学论文,是毛泽东为了克服存在于中国共产党内的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作为那个时代的思想指导,它不仅仅帮忙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走向胜利,在现今社会仍是不可多得的精神向导,具有无可替代的现实好处。那里,我着重以我个人生活经验观之。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列宁说‘就本来的好处讲,辩证法是研究对象的本质自身中的矛盾。’‛开篇之句,便是告诉我们,在研究这个法则时,会涉及广泛的方面以及诸多哲学问题。这正说明了毛主席的严谨:哲学论不可能随随便便几句话便能阐述清楚的,务必综合事物的各个方面来全面看待。随后 毛主席从对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方面、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以及斗争在矛盾中的地位这些问题的讨论最终很好的阐释了矛盾论。这其中有很多话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的来说,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差异就是矛盾,无可避免。原定的计划与未知的偶然相矛盾,远大的理想和无情的现实相矛盾,繁忙的都市生活节奏和碧溪垂钓、静赏夕照的闲情也相矛盾。由《矛盾论》而引发联想,则知生活之中无处不存在着矛盾,绝对的平和与纯净只是理解上的片面与偏差,存在于理想国度之中。

矛与盾,其实不可分割。矛盾的一方推动另一方前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正因为有了诸般念想,人性因而渐趋复杂成熟。换而言之,了解了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也有助于更清楚地认识世界与生活,对各种矛盾作出正确的决定,采取效的方法,将矛盾之差异的级别化减到最小程度,化解对抗,使生活与思想在矛盾之中螺旋前进。

矛盾论心得感悟 篇9

毛泽东《矛盾论》读后感

近期,读了毛泽东同志1937年8月写的一篇文章——《矛盾论》,这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刚走进大学不久的大一学生来说,不仅内心欣然,而且收获颇丰。

很多的时候,我面对生活中、学习中的一些问题,时常有太多的疑惑:如今太平盛世的和谐年代,为什么总会听到怨天尤人、牢骚满腹的声音?为什么如花的年龄却不思进取贪图享受安然于舒适的生活?为什么做了好事却受到别人的指责?为什么电视里时常报导最美司机、最美教师之类?为什么„„原本一切的一切在我看来都习以为常的,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却让人惊惧的吓人,或激动的莫名,诸如此类,我开始有些迷惑、犹豫、懈怠。但读了《矛盾论》后,毛泽东同志的一番剖析,使我豁然开朗,似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任何事物都有着它一定的矛盾,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高等数学的主要基础之一,就是矛盾„„” “就是初等数学,也充满着矛盾„„”“在数学中,正和负,微分和积分。在力学中,作用和反作用。在物理学中,阳电和阴电。在化学中,原子的化合和分解„„等等”身边的一切都在运动发展过程充斥着矛盾的统一、对立。现在看来,这就是自然,这就是社会与人生。

就让自己来说吧,由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再到大学,一直专注于自己的学科学习,从来没有什么人生哲理性问题的思索,对问题的判断非黑即白,视野狭隘,懵懂无知,此时才有了一点点的拨开云雾见蓝天的感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迷惑,哪来清晰?没有辛苦,哪来甘

甜?没有投入,哪来收获?„这真切切,实在在的矛盾,就是事物运动发展的过程,来得是那么自然、贴切,就像身体的一部分,抬脚走出去必定要收回来,只是人就那么往前挺进了一步,正如“一切过程的矛盾着的各方面,本来是互相排斥、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过程里和人们的思想里,都包含着这样带矛盾性的方面,无一例外。”可是,在这种“一面互相对立,一面又互相联结、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互相依赖”中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这对我来说,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在每一阶段都要试图努力发现自身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力争让真的、善的、美的因素能够战胜假、丑的、恶的因素,从而推动自己永远充满着激情,饱含着热情,向健康的一面发展: “日知其所亡,月不忘其所能”“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成为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似的温文儒雅之人。

实践论心得感悟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在平日里的学习中,幼儿园教师时常会提前准备好有用的资料。资料是时代的记录,它是产生于人类实践活动。有了资料的协助我们的工作会变得更加顺利!那么,关于幼师资料你了解哪些内容呢?由此,有请你读一下以下的“实践论心得感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实践论心得感悟(篇1)

学习《实践论》《矛盾论》收获感悟

提纲

体会一:“两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体会二:“两论”是指导中国革命事业的典范

体会三:“两论”是推动工作科学化的典范

(一)《实践论》的三大启示

启示一:结合认知促进实践。

启示二:结合实践升华认知。

启示三:结合经验知行合一。

(二)《矛盾论》的两大启示

启示一:做到未雨绸缪。

启示二:树立正确的人际观。

正文: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实践论》《矛盾论》(以下简称“两论”)发表85周年。“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标志性成果、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代表性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两论”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伟大的理论意义和强烈的现实价值。读了“两论”后,主要有三点体会。

体会一:“两论”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范

“两论”最初是毛泽东同志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毛泽东同志的“两论”充分考虑了广大干部的思维习惯和语言习惯,运用短小精悍的表述方式,把深邃的理论转变为通俗易懂的语言,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变为形象的生活逻辑。在《实践论》中,善用喜闻乐见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方式。一是善用例子和典故,运用“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知识里手”等反讽性的典故和词汇来解释“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二是善于通俗易懂的比喻,用“吃梨子”的比喻,来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三是善用成语,如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来比喻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等等。《实践论》它以朴实的语言、生动的例子、形象的比喻和通俗的民间传说等,将复杂的认识问题、实践问题,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一一表达出来,克服了哲学著作远离大众生活的抽象性、思辨性和神秘性,理论的活力跃然纸上,感染性和传播力都极强。在《矛盾论》中,讲到内外因关系的时候,举了鸡蛋和石头的例子:“鸡蛋因得到适宜的温度而变成小鸡,而温度不能使石头变成小鸡。”这个比喻新颖、贴切,使人一听就懂等等。因此,“两论”形成了新鲜活泼的中国风格,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气派、中国话语和中国特色,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成功典范。

体会二:“两论”是指导中国革命事业的典范

毛泽东同志学哲学、讲哲学的目的不仅仅为了成为哲学理论家,更重要的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两论”创作的指向是“改造世界”的实践。两论”是为了从哲学高度总结中国革命的这样一个历史经验和教训而作的,是适应于当时的需要而不得不写的,主要为了批判和清算,甚至严重危害到中国革命发展的这样一种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的这样一个而作的哲学著作。当时,党的错误的思想路线主要有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路线,它主要的是针对革命领导权的一个问题。在北伐战争时期,它放弃了对革命领导权的把握,甚至压制工农运动,取消土地革命,大搞阶级调和,反对任何斗争策略,放弃革命武装,对反对派实行的是全面的一种退让。这样一种错误,它就导致我们对党的领导权的放弃,也最终在思想路线上出现了很多问题。另外一个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思想。

这样一个左倾思想,它长期拒绝中国革命的一种经验,不研究中国革命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和神圣化,把共产国际的各种决议,甚至苏联经验神圣化。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两论”的产生同中国革命由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转变也密切相关,也是为即将来临的抗日战争和争取未来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做思想理论准备,为全党提供最锐利的思想武器和理论武装。

体会三:“两论”是推动工作科学化的典范

(一)《实践论》的三大启示

《实践论》中提出,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这就是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工作中,按照实践论的方法有效地推动工作。

启示一:结合认知促进实践。

在工作中,要用好间接经验,一方面,善于学习一切知识和理论,为实践做好认知储备。同时,反对空洞理论和只听雷声不见雨点、只听口号不见行动等行为。另一方面,善于学习前人的认知理论和运用他人的成功经验来改造客观世界,提高实践的针对性和准确性。比如,我们在起草经济工作的文稿时,可以学习一下中央、市委以及兄弟区县关于经济工作是如何抓、抓住怎么样等方面的文稿。

启示二:结合实践升华认知。

在工作、生活中,不犯生搬硬套理论陷入教条主义错误,要避免不相信理论的指导作用只凭经验做事,从而陷入经验主义错误。比如,10月12日,举办了全区改革信息联络员培训会,邀请了市委改革办的处长和区委改革办的负责同志授课,不论是从思想意识还是工作方法上都学到了很多关于改革工作的理论知识,但不能照搬,要根据自身的工作特点,活学活用所学理论,做到举一反三。

启示三:结合经验知行合一。

在反复认知和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一项工作完成之后及时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拓展认知的广度和提升认知的高度不断完善认知,做到知行统一,为下一次的实践奠定更为完善的理论基础。

(二)《矛盾论》的两大启示

《矛盾论》中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时还区分为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启示一:做到未雨绸缪。

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结合我们的工作,当着手一项全新的工作或者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局面时,我们不要盲目的用主观思想去判断,或者用轻易的以往经验拍脑袋办事情。在工作和目标达成的不同阶段都会随着事物的发展及周围的变化产生新的问题,便产生了新的矛盾,要多考虑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或者目标的实施过程相对立的一面,尽可能的考虑到不同的细节,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对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问题有解决预案,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工作取得预期的效果。

启示二:树立正确的人际观。

《矛盾论》指出,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条件会相互转化,即矛盾的同一性。也就是说在人际交往中,要树立一个正确的判断,任何人都有缺点,都要优点,只要客观、全面对待,在不违背原则的前提下,能够和睦相处、愉快相处。

学习《实践论》《矛盾论》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李瑞怀的哲学著作做了很好的回答。学无止境,学用哲学也是如此,学哲学,用哲学,永远在路上。

实践论心得感悟(篇2)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

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⑵。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了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资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话,那末他们就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辨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期,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辨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阶段。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

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是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为了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

动,下面再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他

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

这时,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

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

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并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

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战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

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就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

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

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

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

证法。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

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

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

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运动过程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侯,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侯,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侯。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任何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社会的人们投

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

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想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例如,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某一工程计划的实现,某一科学假想的证实,某一器物的制成,某一农产的收获,在变革社会过程中某一罢工的胜利,某一战争的胜利,某一教育计划的实现,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然而一般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但是不管怎样,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

界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依社会运动来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如同上面已经说到的,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然而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

故。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一切顽固党的思想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

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

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

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

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

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种根据科学认识而定下来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在中国均已到达了一个历史的时节--自有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

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

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地球上已经有一部分实行了这种改造,这就是苏联。他们还正在促进这种改造过程。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都正在或将要通过这样的改造过程。所谓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须要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

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

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实践论心得感悟(篇3)

毛泽东的《实践论》写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当时党内出现了两种妨碍革命发展的思想,即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了推动革命的发展,毛泽东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观点去揭露党内的这种错误思想,从而著成此书。又因重点是揭露看轻实践的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故题名《实践论》。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实践,从而使我们更好的参与实践,收获成功。

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地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联系。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根据我个人的看法,这篇文章主要的结构是这样的:

一、介绍马克思认识论的基本观点。毛泽东在写这篇文章时,他开始向人们说明:人的认识是由实践产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里简要介绍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并简要的介绍了认识论的主要观点。

二、进入文章的精华部分,比较详细的分析人的认识如何从实践发生,又如何服务于实践。这里,他认为认识应该是这样的,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 对于认识的深入过程,毛泽东通过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和对战争的例子,更加透彻的说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的逐渐深化活动。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 这里,毛泽东谈到认识的能动作用,即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三、概括全文,从时代责任讲起,提出当时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任务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深层次的领悟事情的本质,也就是理论,才能更好的掌控事物。也就是所谓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离不开认识。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

认识来源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身的感官得出事物的各个表象、各种片面以及事物的外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而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以及战争的领导者对战争的认识等,皆是如此。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成功,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新发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结晶。它科学地解决了几千年来中国哲学史上争论不休的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用科学的认识论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为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哲学基础。作为新世纪青年的我们,应该继承这种实事求是的精神,并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

实践论心得感悟(篇4)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求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用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来教育我们的孩子,培养出一批批合格的社会小公民。十余年的教学生涯,让我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的快乐,同时也领悟到要一名教师成功的真谛——走近书本。教师的快乐,来自读书,教师的成长,源于读书。去年,被评为了珲春市级地方课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认定,让我受益匪浅。特别是在上学期读书期间,获得了一本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具有指导性意义的书籍——《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为我的课堂教学又一次指明了方向。

《有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出发点,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改进,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怎样才能达成有效教学,并理论联系实际,列举了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设创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地进行有效性课堂教学,为我们的教学指引了方向。通过阅读陈教授的著作,结合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教学工作实际,有以下体会:

一、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课前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先学和自学,培养他们的学习责任,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和遇到的问题,必须自己勇敢的去承担。通过自学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时不等不靠,不依赖别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有效教学赢得了时间。

二、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结果要有效果,有效益,必须是在师生共同配合下完成。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我觉得教师应善意地信任学生和理解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爱。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责任,下定决心、树立信心、克服困难,取得成功。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的喜欢你,喜欢你的课堂,有效教学在和谐的氛围中得以实施。

三、善于发现和总结。

《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一书,是他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和总结而成的。我们的教学也是如此,自己的综合素质,让有效教学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总之,通过阅读《有效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我在工作中有了很大改进,实践教学的课堂效果也越来越好。

实践论心得感悟(篇5)

学习《矛盾论》和《实践论》的心得体会

矛盾是推动工作创新的“动力”。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这是《矛盾论》告诉我们的。现实工作中,我们正是坚持对具体的事物作具体的分析,才推动了一项项工作的创新。因此,只要在工作中善于捕捉矛盾,善于把握矛盾,善于剖析矛盾,善于利用矛盾,就一定能够推动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它各方面的创新,不断推动工作向前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矛盾也就是生产力。

矛盾是开启科学思维的“钥匙”。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的过程中,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矛盾具有多种特性,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既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同时还区分为主要的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把矛盾的这些特性掌握了,我们也就掌握了科学思维的“钥匙”。因此,坚持用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也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观察事物、分析事物,有助于接近客观、远离主观,真实地反映事物的相来面目,有利于加深对事物内部规律的认识,实现科学思维、立体思维,这一条用在我们建筑施工管理中也同样适用。

《实践论》中关于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对于社会方面,都是一步又一步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实践,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有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一方面,我们要注意积累工作中的认识和经验,另一方面,一个人的知识,不 1 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我们要注意需学习他人的经验,采取拿来主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帮助我们工作的完成。

矛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既然矛盾不处不在,既然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那么在处理人际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上就要坚持多从事物内部找原因。矛盾具有同一性,可以相互之间转化,也就是说,矛盾既具有积极的内核,又具有消极的内核,其结果之所以不同,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对待,去处理。只要把握行当,处理有度,就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只要我们坚持用矛盾的观点来处理人际关系,我们就会减少矛盾、化解矛盾,转化矛盾,促进和谐。

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我们反对思想上的顽固保守,也反对空谈盲动。我们要注意在实践中学习,并且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认知能力,我们就会从不懂不会到少懂明白,再到清楚明了,做好工作。

综上所述,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我将进一步加强对《矛盾论》、《实践论》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坚持用崇高理想鼓舞自己,用坚定信念鞭策自己,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人生最大的价值。

实践论心得感悟(篇6)

根据学校的工作安排,近段时间,本人认真学习了《实践论》,这编文章是毛泽东同志于一九三七年七月写的。《实践论》主要以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为基本线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内容,本质特征和重要意义,坚持和发展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毛泽东在《实践论》中阐述这以下四个基本问题:(1)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2)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3)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4)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首先,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人生价值和理想的实现,都离不开社会实践。

实践不仅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认识的基础。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活动。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活动的实践,是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基础。

其次,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总结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我想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就应该有这种实践态度。

《实践论》对于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无论是在学习上,工作上,还是生活中都要明确实践的重要性,要以实际行动去获得对外界的认知,更好地运用我们的知识去解决遇到的问题。就算失败了,我们也能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而下次碰到同种问题就不会在犯同样的错,才能离成功更进一步。我们要认真学习它,并领悟其中的思想,应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功。

实践论心得感悟(篇7)

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了理论的认知,我们还得把它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够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使其具有现实意义。正如毛泽东所说,“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源于西方,可是西方社会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并未把其运用到制度建设中去,所以对其而言,科学社会主义顶多就是个出色的理论,而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而对于我们这个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我们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的指导思想,指导着我们的社会建设,对于我们的社会进步有着无法忽视的重大意义。而我们在运用科学社会主义指导我们的社会建设的同时也在实践中不断地为其补充着新鲜的血液,使其散发着活力。

可见,一个理论只有把它运用于实践中去才能够使其不只是一个空架子,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够使其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实践论》一文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实践对于得到正确认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让我意识到了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必要性。就我来说,我总是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最好的,却往往只是知道而已,而没有付诸行动,因而没有得到自己理想的结果。今后,我将把自己的想法切实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让自己做到最好。

实践论心得感悟(篇8)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也许是出于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也许是源于自小接收的教育理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也许是高中的思政课堂上,曾多次听老师提到毛泽东的《实践论》。故在老师说看一篇马列恩毛全集,写一篇读后感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毛泽东的《实践论》。

也许是今日无事,也许是出于想尽快完成任务的目的便从百度搜来读了一下,没想到为完成一个任务却让自己感触颇深。从客观的角度,从大的方面来说,我个人觉得它有重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初步的了解及把握了《实践论》的基本内涵。总的来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是一部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著作,是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系统地论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学文的都知道: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的辨证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实践。因此,认识的辩证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在感性认识中获得的丰富的材料,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整理,将符合实际的部分上升为理性认识,去指导实践活动和接受实践的检验。

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汇编


当我们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有了新的观点时,我们可以撰写一篇重点性的心得体会。在完成课程作业时,老师常常要求我们写下自己的学习心得。那么,在写心得体会时,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内容:

1. 简明扼要地描述学习或工作的内容:在心得体会的开头,我们可以简短地概括自己所学或参与的工作的内容,以使读者对整个文章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 分析与反思学习或工作的过程:接下来,我们可以回顾学习或工作的整个过程,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心理变化。可以描述自己的困惑、挫折、成长和收获,表达自己对所学或工作的理解和体悟。

3. 总结学习或工作的收获和成果:在心得体会的结尾,我们可以总结自己在学习或工作中所获得的收获和成果。可以提及对问题的解决、目标的实现以及自己的成长和进步等方面的具体体验。

注意:在写心得体会时,要尽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避免直接照搬资料或书籍中的内容。同时,要注意文笔流畅、条理清晰,让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并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

最后,希望本文所提供的相关内容能够帮助您解决问题,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

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篇1】

近期,我校组织开展了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创新驱动、科学发展”的学习讨论活动。通过学习,我深刻认识到,要做好本职工作,就必须坚持工作不忘学习,学习必须与工作密切结合,才能行之有效,才能创造性地开展好自己的工作。

结合自身实际,经过认真反思,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教师必须过好学习这一关

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首先必须形成自己的思想。这思想怎么来,只能通过学习来。要成为一名与时俱进的合格教师,就得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并用自己先进的思想来指导自己的业务。要勤于学习,利用一切机会和时间参加相关的理论和业务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知识,将思想与行动统一起来;要善于学习,注重方法,持之以恒,增强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既要学习相关领导讲话精神,还要学习身边的典型,在学习中努力增长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觉悟。

二、教师必须守住师德这一关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爱岗敬业、爱生爱国,应该是所有教师基本的素质。教师应该以自己良好的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给学生以精神的导引,应该让学生通过濡染教师的言行获得人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时刻注重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道德教育,帮助每一个学生完善人格。

三、教师必须捍卫学识这一关

“学高为师”,教师只有博学多识,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教师要自觉坚持接受继续教育,始终站在知识的前沿和学科教学的前沿。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沐浴在教师阳光的普照中,更要用适当的方法和技巧让每一缕阳光照射进每一个学生的心房。既要让学生增长知识,更要让学生启迪心智,形成能力。

四、教师必须掌控情感这一关

师者,父母心也;良师,益友也。关爱学生,师生如子弟,这是一个优秀教师必须的情感要求。教师的教育对象是有情感的有个性的有情绪波动和不可预测性的人,教育的整过过程都需要教师倾注爱和关心,需要教师像父母一样对学生在生活、心理、情感等各方面关怀备至;要像朋友一样懂得他们的需求,并尊重他们的选择,要让他们愿意把自己的老师当做可以信赖的倾诉对象。教师爱自己的学生,就要真正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学生在自我价值的体现中获得人格和人生的完美。教师要掌握与学生交流的技巧,要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拉近与学生的情感和心理距离,以满腔的热情关爱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

我们要以本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为契机,更新观念,坚持学习,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为祖国的未来培育出更多优秀的人才,为祖国建设增砖添瓦!

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篇2】

4月3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我们要以这次为契机,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奋进新征程凝心聚力,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

此次主题教育是我党运用新的思想理论武器,成就更大辉煌的又一关键举措。因此在这方面下到功夫、做足文章意义重大。尤其对于基层党组织,更应该做实做细,因为只有落到“位”,才够“味”。

思想认识上落到“要位”,主题教育才够“韵味”。思想意愿是推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对主题教育认识足够深刻,才能在源头处重视起来。党的建设是一切事业的根本,如果没有足够坚实的信仰根源、思想基础,那么党建只能是空中楼阁。每一次主题教育都是思想的升华、信仰的加固,是征途上的加油站、充电桩。我们服务于民的理论基础和基本要求均来自于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工作。我们为什么开展这项工作?这项工作到底有什么意义?只有主题教育工作做到位,效果足够明显,党员才能明白其中深意。因此,对待这项工作,一定要足够重视。用力夯实主题教育基础,今后的工作才有思想保障。

路径方法上落到“实位”,主题教育才够“风味”。有了端正的态度,就要拿出有效的方法。基层党组织必须根据自身特点,来制定主题教育。有完善的运行机制,有完备的组织机构,更要有形式多样,能够发挥实效的教育模式。在内容上,一定要高低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就是要中央的精神结合地方的特色,做到落地有声,且声声入耳,句句在心。远近结合就是要做到媒体的例子和身边的例子相结合,做到遥相呼应,且应和得当,深入人心。形式上,不墨守成规,敢于突破,敢于创新。要将“守正创新”的思维深刻融于主题教育。立足实际、立足岗位,扬长避短、扬长补短,不拘泥于形式,常引入时代元素,坚持问题导向、结果导向。

恒心韧劲上落到“常位”,主题教育才够“余味”。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方法找到了,就要运行下去,而且要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主题教育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一定要步步为营、步步扎实。每一次主题教育不是此起彼伏、首尾接续,而是协同推进、统筹并举。时代在发展,思想在进步。我党要继续为人民谋福祉,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就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对内部不断进行思想强化教育,敢于查摆问题,从痛处难点入手。而这一切的基础,就是把主题教育工作做好做实做长久。只有根系牢固,大树才能直冲云霄。只有常态化开展主题教育工作,才能不断优化党员思想,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

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篇3】

思想大解放讨论活动剖析材料

最近,**组织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县第十次党代会精神,掀起了思想认识和扩大讨论的热潮。

解放思想,首先要有思想。思想是一种认识,一种客观事物在我们头脑中认知的反映,并通过语言、文字、动作表达出来,是一种“思”与“想”的结合。我认为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我们才能形成自己的思想。

我们不仅要学习政治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更重要的是学习业务知识,提高业务水平,统一思想和行动。所谓解放思想就是要使自己的思想认识,随不断发展的客观实际变化而变化,敢于实践、勇于探索,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作为一位侨务工作者,我觉得更应该要认真履行好自己的职责,敢于解放自己的思想、清醒自己的头脑,使我们的思想永具革命性!解放思想,我认为首先要摆脱害怕解放、拒绝解放、无序解放的误区。

一是害怕解放。主要是有“怕”的思想,怕出毛病、怕犯错误,怕别人责备。在工作中有时会有很好的建议、措施,但由于“怕”的思想在作怪,不想说,不敢说。

二是拒绝解放。主要是有与己无关的思想,认为解放思想是大到一个地区小到一个部门一把手的事情,对自己来说认为没有解放思想的必要,按领导指示做就行了,拒绝解放。

三是乱解放。就是不知道什么叫解放思想,不知道从**着手,更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主要是平时学习不够,思想不够敏锐,思路不够开阔,思考不够全面。

解放思想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要落实到自己的具体行动上来,联系自己的实际工作,我觉得解放思想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要勤于学习。应时刻不忘学习,正所谓“学海无涯”,“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屋”。首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利用休息时间、利用工作之余,切实做到工作学习两不误;其次要会学习,要有方法,学习要有针对性,更要有时效性,切实做到学以致用;最后,要坚持学习,持之以恒,不浮躁,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要深入系统地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重要思想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时时关注国家新的政策方针,刻苦钻研自己的业务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头脑。在学习上,要向领导学习,向同志和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通过不断的学习,深刻思想,从而创新工作思路,以更好地满足海外华侨、华人、港澳同胞的需求,适应新时期侨务工作的需要。

二要善于思考。“学而不思则罔”,一个人仅仅学习而不思考,那将等于什么也没有学到。思考是一种能力,要根据掌握的第一手资料,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按照正确的方法进行加工,去粕留精,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在工作中不会一帆风顺,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此时要正确认识形势,把握大局,妥善处理矛盾。面对工作中的服务对象,一定要注意沟通的方式和方法不能一成不变,要动脑,想自己想什么。要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和工作经验,根据工作职责,积极思考如何开拓工作局面。

三要勇于实践。就是要牢固树立“为侨服务”的理念,要将学习与行动结合起来,我在工作中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接待中做好“诚信”服务,尽心负责地为来访侨眷做好宣传和服务。

二是主动帮助侨眷解决困难,提供更好的服务。

四是敢于转变。我们在工作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面临着各种考验,通过学习,认真总结,积极主动解决认识上的问题,转变工作作风,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热情周到地为侨眷做好服务。

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在视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到达。只要我们勤学习、善思考、勇实践、敢转变,彻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将所学所思在实践中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升华,从自身做起,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服务,我们的经济一定能够得到持续、稳定发展,我们的社会一定会更稳定、更和谐。

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篇4】

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2

6月3日,我局团总支按照区委、区**的要求,开展了解放思想大讨论。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是深入学习十七大精神和“****”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的根本思想**。

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是党的十七大的亮点。***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大讨论活动告诉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一定要解放思想,打破陈旧观念,并且能够按照法律法规和工作程序积极开展工作。这里把解放思想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并对解放思想的伟大意义作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宝”的全面判断,值得我们认真领会和准确把握。

会议指出,当前,“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主题教育活动是摆在广大团员青年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广大团员青年要以务实和创新的精神认真投入到主题教育活动中去。一是创新共青团工作理念。二是在工作方法上要创新。

三是在工作机制上要有创新。各级团组织在组织深入学习的基础上,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六个坚定不移”,着力解决思想不够解放、观念不够创新的问题,从根本上转变不适应、不符合服务经济、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思想观念,逐步建立自我运转能力更强,团员参与程度更深,社会化水平更高,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团建运行机制。

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根据自身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解放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应以求真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教导我们要独立思考,任何问题都要问个为什么,不能一知半解,要理解透彻,不拘泥于成规。解放思想是一项非常严肃的活动。我们对每一项活动都要非常谨慎。

不应当也不可能随心所欲的胡思乱想,总要以客观实践的发展为依据,用实践来检验已有结论的对错,用实践来衡量过去的法规制度是否有效,用实践来对照我们的主观世界是否需要进一步改进。

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篇5】

七月份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大讨论活动开展以来,通过这段时间的集中学习教育,使我更新了观念,理清了思路,政治理论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

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必须自觉坚持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检察实践,在结合实际、解决问题、深化改革、推动工作上下功夫,把大讨论活动的成效体现在思想有新认识、工作有新举措、队伍有新面貌上来。

一是通过活动进一步端正执法理念。检察机关要自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密联系检察工作实际,在借鉴国外法治成果的同时,注意抵制西方法治思想的负面影响;在坚持社会主义法治优良传统的同时,注意纠正不合时宜的落后观念,使正确的思想得到坚持,错误的思想得到纠正,模糊的思想得到澄清,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思想得到及时更新。

二是通过活动进一步增强执法能力。回顾、查找和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通过在执法活动中坚持和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着力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打击预防犯罪的能力,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的能力,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

三是通过活动进一步加强检察队伍建设。检察机关开展此项活动要与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结合起来,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贯穿于干部队伍的选拔、任用、奖惩、培训等各项管理措施中,促进干部队伍建设的正规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建设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执法公正、作风优良的检察队伍。

通过学习我充分认识到了开展解放思想、推动跨越大讨论活动的重大意义,深入扎实开展教育活动,用正确的执法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工作,认真履行法律监督职责,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顺利实施十二五规划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篇6】

从大范围来说:解放思想是促进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实现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的重大举措,是抢抓机遇、应对挑战的迫切需要,是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重要保障。

从我们学校的小范围来说:学校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了这次思想解放大讨论活动的重要意义,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学校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学校教育发展的做法和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学校发展的弊端,使我们的思想有一个大的解放,作风有一个大的转变。这样,才能让我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才能推动我们的学校工作,也才能使我们学校的领导们看到我们一线老师的实际想法,从而得到一套真正联系上下老师关系的、英明的、更有效的、更人文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切实的促进学校的发展。

目前,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有很多困惑需要我们去解决,比如讨论中我们发现学生们的课业负担很重,面临升学的压力很大,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们的思想较过去相比也有很大改变……因此,如何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打造我们学校的“品牌”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的一名普通的员工,我想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学校的想法,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业务,争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精讲精练,提升学生的成绩和能力,同时,也应该为学校对外的一些业绩作努力,因为这是学校的另一面旗帜,只有这样,大家团结一心,老师勇于创新,努力工作,领导积极支持,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关心,学校的这面大旗帜怎么能不迎风飘扬呢?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着手去做:

首先讲团结

1、教师团结

“团结就是力量,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不仅要团结我们学校的全体老师,我们还要想办法团结一切我们可以团结和利用的力量,大家为了一个目标共同努力,才会取得骄人成绩。教学方面:比如校内公开课的开展问题,怎样才能使得这项工作真正的发挥作用来呢?我想没有必要每个星期都有各门课程的开课,因为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大家都是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时间,而且对于教学评价也是小范围的,还不如一个学期只开4、5节课,一开学就由学校规定上课的老师和时间,尽量让全体老师参与,甚至是可以请外校的教研员或是教研室的来共同讨论教学方法,解决教学难题,为下轮教育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达到了资源共享。这样不仅学校可以在宏观上调控学校的教师培养对象,对他们进行有效的、有目的训练和培养,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给教研室的老师创造来我们学校发现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机会,不仅有目的,有效果,还更能促进学校的外向发展。我觉得也不是一件不好办的事情。

任课教师方面:我觉得没有必要拘泥眼里的看法,很多时候我们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我们应该放开自己的思想包袱和压力,“小马过河”一样先应该放开胆子让那些新教师试着用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新时代的教学方式来做一做,也许他们会带给你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哦!

还有,平时老师和老师之间的关系我想作为领导没有必要一定要“插上一脚”,第一,大家都是大人了,有很多时候也无非是一些小事,大家产生误会是很正常的,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时间久了,有很多误会也自然会明了了。领导没有必要在没有了解具体的事实的情况下就作出明确的表态,我想那么那些不良的行为自会少了。作为领导这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则,那就是要本着事实做决定。第二,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的存在是一种小人行为,这也是很正常的,因为不管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还是现在新时代的人们,大家怎么鞭刺也都无法阻止这样的人的存在,它是社会的负面效应,是不良的产物。但是,我们有理由漠视他们的行为和不尊的说法,特别是领导更应该用凡事“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来解读学校里的各位老师的行为,用大度的、宽容的心态来面对所有的老师,不要一下子就对哪一个老师有怎样的目光或是想法,那么学校的老师们也不会斤斤计较了。正所谓的“粗放经营”政策,相信我们的学校的各个关系都能融洽。

2、师生团结

我们更加充分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之一。而爱心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用真诚的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与学生以心换心,用心去教,使学生感到老师不仅是“良师”,而且是“益友”,让他们充分产生自信,改掉缺点,热爱学习,勤于学习,按照教师的教导逐步走向理智和成熟。

我是班主任,每天跟学生接触,我就是在平时课下时间,放学路上有时候跟他们一起走,这样便走边聊,有时候聊学习,有时候他们就说自己身边的事儿,时间久了,他们觉得老师与他们距离并不遥远,他们能从聊天中感到老师并不讨厌他们,反而是很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于是他可以每天在快乐中学习,对老师布置的任务也不反感。

其次讲实干

不仅要干实事儿,而且要巧做事儿。过去乃至现在都有这种现象,就是老师学生通过题海战术,通过拼时间来追求教学成绩。最后弄得学生非常累,能力非常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校应多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学习新理念,用新课改的精神指导教学研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人为本,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拓宽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空间。我想这方面学校是做的比较好的。还有教科研,不同学科的教师应努力尝试改变过去老的教学模式,不断创新,不断挑战自己,在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上进行了大胆尝试和研究,现在各学科都在努力改变自己,在改变过程中有些学科还没有找到更适合自己的方法,但是只要肯钻研,我想会有一个好的结果。这方面我觉得学校的支持力度还是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的。

最后讲勤奋

我们老师经常拿爱迪生的话,“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家百分之一的灵感,”来告诫学生要勤奋,同样在教学岗位上,再优秀的老师如果没有勤奋的工作作保障,肯定不会取得好的成绩。用自己的辛勤,拼搏的态度来感染周围的每一位教师,感染学生。付出了就会有收获,经过辛勤努力,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也会有成果。还有一个勤就是“勤充电”。每学期,学校就组织全体教师进行了读书活动,互相交流读书心得。通过勤读书,读好书,不断转变思想,转变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育教学中的弊端。

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一定会上一个新的台阶,再铸黄宅二小的辉煌。

这就是我的作为一个很普通的老师也不是很成型的理论说法,相信它肯定存在很多的缺陷,只是我自己还不是很成熟的一些说法而已,倘若学校领导看了有不满意的地方还请多多谅解,当然,我也相信领导终究是领导,一定会有自己的解释和看法的。

资本论的心得感悟


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挑选的和“资本论的心得感悟”相关的内容。 感言是记载我们内心情感和人生变化的历史文献,我们在参加开学典礼或者学习培训结束的时候。心中会产生不少的新的感想,非常有必要写一篇感言,感言让每一次心跳都更加强烈。感谢您一直对我们的支持希望您能将我们的网站收藏并关注起来!

资本论的心得感悟(篇1)

金水区凤凰台小学牛志强

从《绿化树》里知道了《资本论》对张贤亮的影响,那个时期,读《资本论》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读了好多遍。从我学生时代的政治课本上可以看出,政治经济学的感觉总是很无聊的。只是因为那位在黑板上画出小人拿铁锹挖墙角形象的孟老师,让我对这门学科存着小小的兴趣。

现在才知道,那时学的东西竟然都**于《资本论》。

马克思的语言是形象而且富于思辩的。在马克思以前,为什么两千多年来人类智慧对于“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方面进行**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结果,而对更有内容和复杂形式的分析,却至少已接近成功”?这是因为“已经发育的身体比身体的细胞容易研究些”。

“并且,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再看下面这个例子:

“居民在西米树上钻个孔,确定树髓已经成熟时,就把树放倒,分成几段,取出树髓,再掺水和过滤,就得到完全可以食用的西米粉。从西米树,你通常可以得到300磅得西米,有时500到600磅。那里的人们去森林砍面包,就象我们去森林砍木头一样。

”“利润的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的东西比维持劳动所需要的东西多。”

这不过是旧话重提;但穆勒想补充一些自己的东西。

“或者换句话说,资本提供利润的原因在于,食物、衣服、原料和劳动资料等存在的时间比生产它们所需要的时间长。”

在这里,穆勒把劳动时间的长短和劳动产品的长短混为一谈。按照这种看法,面包业主永远不可能从他的雇佣工人那里取得同机器制造业主相同的利润,因为面包业主的产品只能持续一天,而机器制造业主的产品却能持续二十年或更长的时间。自然,如果鸟巢存在的时间不比造巢所需的时间长,鸟只好不要巢了。

看看后一段,马克思举了三个例子来反驳穆勒的观点。

他的研究方法与我们所学的一些数学方法非常相似。“物理学家是在自然过程表现得最确实、最少受干扰的地方考察自然过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证过程以其纯粹形式进行的条件下从事实验的。”。。。。。。

“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我记得,数学的某些推理,就是从最简单、最纯粹、最不可能出现的形式出发进行研究,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次附加条件,得出对现实问题的解。在进行这个过程时,我们要用很多“如果”来强调这个形式的独特性和非现实性,但由此得出的推理却是严谨而实用的。

关于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它可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马克思说的是自然规律,但这句话对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不是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吗?

黑格尔说,世界上所有腐败的事物都是有正当理由的。只单独看这一句话时,我感觉是“存在即合理”的翻版。但如果再看之前那一句,“在我们这个富于思考的和诡辩的时代,假如一个人不能对于任何事物,即使是最坏的最无理的事物说出一些好理由,那他还不是一个高明的人。

”,会发现,这个合理性并不是那么的“合理”,它只是一个“高明”的人强加于事物身上的“合理”,完全带有这个高明人的感**彩。

马克思说,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而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两人观点真正是本末颠倒,然而马克思和黑格尔分析问题的方法却又是那么相似。

事物的存在是矛盾的结合,没有矛盾,事物就不存在。矛盾不会得到解决,如果非要去解决矛盾,只能是“创造这些矛盾能在其中运动的形式”。每天被琐事烦恼纠缠的人,真的需要创造一种适合矛盾运动的形式,让自己身处其中,心中有片境地。

有一句话叫作“事在人为”,还有一句话叫“想通了是天堂,想不通了是地狱”。

资本论的心得感悟(篇2)

对分工的理解和感想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巨著《国富论》中提出的经济理论,从根本上推翻了支配西欧各国达二百余年的以国家干预和**垄断为致富之道的重商主义信条,论证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为西欧各国、尤其是英国的产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大发展,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对后世影响深远。

《国富论》一书总共有五篇三十二章,由于阅读速度与理解能力有限,在此我主要谈谈自己对《国富论》中第一篇的1—3章有关分工问题的理解与感想。

第一章论分工

在这一章中,亚当·斯密主要论述了分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的具体原因。有很多例子,例如:制针业的分工等等。

亚当·斯密的论据很精彩,但也显示了他的资产阶级思维方式。

撇开这些不谈,我认为其单单从劳动生产率提高,人们所占有的物质生活资料的丰富,社会总财富增加就判定社会进步了,分工有巨大作用,有欠妥当。试想一下,分工越细意味着人们所做工作越繁琐越无聊,人们的工作认同感和幸福感必将呈下降趋势,虽然短期内人们抱着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能够抵消这种工作无聊带来的反感,但这种矛盾会随着社会发展,人类个性解放变得越来越突出。在21世纪,越来越多的人拥有很高的物质生活水平,但他们越来越悲观和失望。

不能说分工导致人们对世界缺乏新鲜感和激情。我不禁要问人类社会在追求什么?要让这个世界的人们过得更好经济学家关注的不应该只是经济。

第二章论分工的起因

在这一章中斯密说:“分工是人性中某种倾向的必然结果,虽然这种倾向是非常缓慢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是一种没有强烈功利色彩的、物物交换、以货易货和用一种东西交换另一种东西的倾向。”我也由此想到,不论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还是现在演进的愈发完善的的市场经济理论都是根基于人性某中倾向的,研究人在这种倾向的驱使下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然而,悲哀的是人类因为想要变得更好而从事各种的活动最终成为自己的枷锁,我不认为这种潜在的矛盾会一直潜行下去。

亚当·斯密在这一章中把分工说成是必然结果,其间有很多独到见解,这样的思维深度不得不让人惊叹。在这么多复杂的现实中,他是如何处理本质的联系的?你能轻易地让人们同意他吗?

逻辑严密,举例恰当、易懂。我所需要学习的。

第三章论市场范围对分工的限制

在这一章中亚当·斯密论述了市场的大小影响交换能力,分工受到交换能力的限制,并重点讲述了水运拓宽市场,由此对世界各国的巨大影响。与此相对应市场范围限制的不仅仅是分工,似乎市场中的所有活动都受它限制,然而市场发展到这种地步却并非市场本身作用的结果而是人们自己选择的结果。总结这一章后我发现用一个广阔视野看问题不可或缺,同时用“同一种眼光”去总结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也许我的想法很幼稚,或者缺乏证据。但确是我所想。

资本论的心得感悟(篇3)

长期以来,我一直认为给工人放假和福利待遇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这是美国企业家福特首先发现并提出的。最近看《资本论》发现资本论中也有类似观点,只是表述不一样,马克思的观点是:工人的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

联系到我们的实际,前一些年我们总说内需不足,消费不足,但是现在网络消费兴盛,我们的消费起来了,问题却又是我们“生产力水平跟不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买个马桶盖都要出国买。

现在问题来了:

1。消费是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条件,但如果消费全是国外产品怎么办?那国内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

2。如果是简单的扩张和再生产,只要能挣钱,就会上马。这种扩张和再生产肯定行不通。那么消费的扩大再生产如何进行经济产业的升级呢?

如何进行产品的改造呢?这个产品的升级改造是如何影响消费的呢?有没有经济规律曲线?

在我国,老百姓打拼十多年,收入只有一套房,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因为这个钱再码放之前一直是储蓄,既没有被用来消费,也没被用来投资(起码普通老百姓都是攒钱买房,不是从资本兑现的钱去买房),这是浪费。

其次,这么大的一笔钱就是一栋房子。与投资买房相比,它促进的资金循环非常有限,对经济的刺激也非常有限。现实中,人们常说房价促进经济繁荣,对此我持怀疑态度。因为资本的流通必然增值。

你房子带动的增资最终会在房子里体现出来。你的房子带来的增资不可能是200元,最后卖给你100万元。但是为什么还会这样?商人肯定不傻。

我怀疑这是地方**搞的鬼。

再一次,老百姓花十年多的钱去消费一套房子,也就是说,老百姓在一两年的劳动时间里生产的产品需要他用十年以上的劳动时间来换取。这是一种剥削吗。国家要解决这个问题。

许多年前,我们在高中时代听老师讲过剩余价值学说,但从没读过《资本论》的原著。我想即使当时读了也不会理解,因为我们还没有亲眼见过或经历过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一直是西方资本主义不受欢迎的形象。

在中国,近三十年也倍受冷落,《资本论》很少有人去读了。

我以前一直以为《资本论》是纯经济学著作,光那么厚,就让人望而却步。不久前前,从新闻得知,在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在许多人特别是西方国家的人们当中,掀起了一股重读《资本论》的小热潮。我想知道,为什么那么多接收了长期西方教育的人会重新审视这项革命工作?

我顺手拿起那本静躺在我书柜上许久的《资本论》,随便打开一页翻看,第一眼,就深深吸引了我。《资本论》并不是深奥难懂的经济理论,是平常易懂的 ,更是无比贴近现实社会的,书中引用的事件,无不在真实生活中得到应验。于是,我立马沏茶,在新居的书房里匆匆读了起来。

《资本论》在我心中掀起巨大波澜,他真的是一部底层工农群众的《圣经》。他带给我的第一感受是:毛泽东是对的!

我明白他为什么坚决不走资本主义道路,把资本主义消灭在萌芽状态。《资本论》不仅总结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性质和一般规律,而且揭露了许多血淋淋的事实。读到具体事件,我在想,这是100多年前的英国吗?

这分明就是近30年的中国。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后的国家避免那样血腥的事情发生。我现在把我感受最深的几段话抄在这里,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资本主义生产的自然规律,引起社会的对抗。这种对抗的发展程度,无论高低,本身都不是我们这里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是,法律本身就是铁的必然趋势。

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但对于那些不太发达的国家来说,展示了自己的未来形象。”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揭露近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一个社会即便已经发现它的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一个法令来废除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够把生育的痛苦缩短并且减轻。”

类似的章句还有许多,一下子不能如数摘抄,我会在回帖中贴出那些振聋发聩的语句和结合现实社会的感想。

如今,资本家们在惶惶不可终日,疯狗般反对国进民退之时。突然想起,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一个名叫马克思的德国犹太人预言了他们的埋葬地!!!

于是,政要显贵们也纷纷捧起《资本论》,迎接革命导师在当今世代的华丽出场!——

现在流行的观点是马克思已经过时了,因为现代金融的发展在马克思时代是不可想象的。但真正的情况是,马克思从来没有过时,因为他奠定了现代经济学的基础,具有高度的哲学。他让我们思考,为什么我们需要经济?

我们应该怎样运转我们的经济?我们的财富是如何来的?这些财富怎样分配才是正义的?

而现代金融是怎样的呢?要找准全系统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因此,我同意卢麟元先生提到的经济领域的游牧民族。

历史又有了一次大轮回,只不过从军事上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抗争,转变到经济领域。我也发现很多经济学家对军事领域非常感兴趣,甚至深入研究。甚而美国的西点军校就能出产美国最顶尖的经济学家。

这就能说明现代金融的性质。他们研究很多的,就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这是容易理解的,毛泽东才是古今中外最伟大的游击大师。

但是中国人忘记了,所以在金融领域,我们损失惨重。

事实上,经济学最强调辩证法。在后毛泽东时代,我们失去的最宝贵的财富是辩证法。因而我们开始唯 gdp 论。我们现在也在惊叹****十年的辉煌。

但实际情况是怎样呢?中国的gdp是外国人创造的,他们利用中国的资源榨取无数中国人。中国的繁荣与中国人民无关,也不能增强我们的力量。

现代军队与现代大工业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考验着一个国家的组织能力。这也成为一些人说的综合国力,因而有着雄厚工业基础的苏联,有着抗衡纳粹的德国的雄厚实力。

改革开放的话语在中国已经成为神圣的,但开放的合法性是什么?原来的技础是我们需要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只有通过对外开放才能获得。实际上现在检讨改革开放,我们就需要切切实实的检验一下,我们究竟获得了哪些我们梦寐以求的技术?

我们为什么需要外国资本,也要遵循同样的道理,我们用这些外汇能够买来我们需要的东西,否则这就是一堆废纸。我们也可以用所谓的外国投资来检验我们取得了什么成就?我想大底不过一堆奢侈品,一些洋垃圾吧。

到了现在,我们的外汇,基本上买不来外国的优质资产,那这样的开放又有什么意义呢?只不过让几个富人可以到国外旅游罢了。

谈了这些,我们可以回到当初毛泽东为什么不开放上面去了。外国人为什么需要中国开放,是因为他们要掠夺中国的资源,中国的劳动力。但毛泽东不允许他们剥削后,他们就不来了,他们就要封锁中国。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创造财富的根本法则,我们同时坚持按需分配,这就减少了财富的耗损量,加快了财富的周转速度,能够最高效的实现资本增值。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也充分说明了计划经济在效率上无与伦比的能力。现在一些人指责计划经济的部分,实际上谈论的是腐败导致的问题,这不是计划经济本身内在的东西。

如果这样讲,那市场经济同样可以说成赌场经济。

但马克思也把经济领域看成是人的领域,是各种社会关系的集合物。社会主义经济大的原则讲清楚了,出现了问题,最首先是人出了问题。现在统计数据已经表明, 1989 年苏联的粮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大丰收,产量直到现在还无法超越。

但也正是从那时候起,苏联出现了粮食短缺,这就是人为制造的危机。《来自上层的革命:苏联体制的终结》观察到的很重要的现象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最高领导层,他们享有的物质财富比不上发达国家的普通商人。

物质上的极大落差加上不停的***主义的政治宣传,让整个上层背叛了社会主义。研究这段历史,也成为中国一些学者要先崇高,再物质的根据,但这是本末倒置的。

经济学可以说是一门科学,但正如马克思揭示的,要讲求力量对比。就拿毛泽东时代吃不饱这件事情来说吧,如果按照经济科学,以中国当时的经济效率,中国的汇率会很高,也就是钱会很值钱,中国普通人能够通过世界市场取得他们需要的东西,这是日本能够做到的。但整个世界不接受这种法则,中国的劳动被屏蔽了,中国并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

要想被接受,只能接受西方的游戏规则。我们也看到了,苏联是怎样在西方规划的改革中,失掉了他们 90% 以上的财富。社会主义的失败也是整个集团的失败,因为它们在经济上并没有压倒资本主义,它们还是受压迫者。

这也是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国家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进化而来的原因。这样的进化,保证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上强大的能力,这样才能保卫它们的胜利果实。

这个世界是个经济为王的世界。美国控制了世界货币,也控制了整个世界。货币的背后是什么?

其实是**人,**人僭越是资本时代最大的问题。所以,从最本质的层面来说,控制了货币,也就是控制了各国权贵。各国权贵会在世界货币指挥棒下翩翩起舞,把一国的战略制高点泄露给对方,让对方的游牧大军洗劫一国财富。

所有的一切都回归到人的层面,经过数轮的洗劫,无数的人将变成无产阶级。他们不停地受教育、不停的抗争,最终会成长为伟大的阶级。为着全人类的幸福,去牺牲、去奉献,在打碎了所有人身上的锁链后,实现全世界的解放。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马克思说:“我眼在自身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资本论》是以阐述马克思自己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发展,灭亡的规律的学说为主题,同时也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说进行必要的批判,它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都是以资本主义方式为研究对象,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

《资本论》这门科学的开头是艰辛的。一:《资本论》开头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而不是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育的机体。

细胞不仅体积小,而且形态,结构也不同于已经发育的机体。解剖分析资本的细胞,进而找出由细胞到集体的内在联系,这比观察已经发育的机体难得多。二:

《资本论》研究的对象是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自然现象可以用化学的物理的方法进行直观的分析研究,这比直观分析研究要难的多。

马克思《资本论》分为三卷,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指出,社会再生产过程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统一组成,社会生产关系也相应的有这四个环节统一组成。《资本论》的第一卷研究的资本早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所有制,工人劳动的个人所有制形成,资本家阶级工人阶级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地位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发展变化规律;第二卷研究在流通过程中所发生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包括但割资本的存在形态及其循环周转的规律,社会总资本内部,各部门之间以及社会生产社会消费之间的分割比例和交换关系的规律;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的各个产业,资本之间,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之间,职能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在生产分配交换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剩余价值在资本家和地主阶级之间的分配规律以及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因此《资本论》在全面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的经济科学,其中重点是研究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交换关系。

资本论的心得感悟(篇4)

三.我的学习收获

1. 通过本学期对《资本论》的学习,我逐渐养成了一种对经济问题的抽象力,即抽离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这同时也是一种经济学思维的培养。例如,从商品抽象到使用价值,再从使用价值抽象到价值。

通过这种抽象,我们可以对复杂的经济事物和经济现象进行简化和概括,最终得出本质而深刻的结论。

2. 在老师的指导下我掌握了三大经济学对比学习的方法,即微观经济学(以《国富论》为代表),宏观经济学(以《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为代表),政治经济学(以《资本论》为代表)三种思维角度,这不仅让我对《资本论》本身有了更为具象的了解,也通过纵向的比较了解了其他经济学著作的重要思想。

三。培养将周围事物和现象与经济原理联系起来的能力。经济学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只有当我们对经济学有敏锐的认识时,我们才能及时发现其中的奥秘。

比如中秋月饼证可以与价值符号相联系,即月饼证正在发展成为一种变相货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货币市场的安全。

四。培养从两个维度和角度看待经济现象的能力。西方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提到和用来比较的两个经济维度。

比如从使用价值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是件好事,它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分工,提高了效率,促进经济发展,然而,从价值角度来看,各种劳动都可以抽象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而分工的出现使得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得到不同的回报,所以是不公平的。

5. 利用图表分析经济问题。经济问题往往非常复杂。借助图表来简化复杂问题是必要的。

6。用创新思维思考经济问题,如碳排放权的**化、文化产品的经济意义等,因为只有在学科的生长点上不断主动思考、主动创新、思考和研究,才能跟上学术前沿。

阅读和学习《资本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一部当之无愧的经济学巨著,它值得我们一直学习,品味下去,也必然使我们终身受益。相信有了老师教给我的各种经济学思维和学习方法,我对《资本论》的理解会越来越深,也会越来越多地把资本论的思想精华用于经济学的学习和实践中去。

资本论的心得感悟(篇5)

心得体会:读《资本论》有感(最新)

最近啃完的这本《资本论》着实有些难懂,但又让我感到几丝亲切,因书中有些内容与我学生时代时,接受的政治课教育有呼应之处。不同的是与以往政治课上不同的是这本书的内容高深、难懂的多,更重要的是我的心态不同,怀着一种自发学习、独立的思考和客观批判的态度,读完之后深受启发。马克思先生希望人民反对资产阶级,通过暴力争取权利和自由。

他提出剩余价值论的观点,并以次观点为基础,通过对广泛历史事实的辩证分析,阐述了资产阶级摧毁传统农业社会、又在其基础上建立工商业社会、残酷剥削无产阶级的过程。读到最后,我认为《资本论》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巨著,更是一门革命学说,它充满了人类反压迫的精神,它试图教会每一个人成为社会的主人,教会每一个国家构建平等合理的社会。

马克思是伟大的,无论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对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于社会国家,他的思想促使无产阶级起来卫自己的利益而斗争;对于资本主义国家他的思想鞭策着资产阶级不断改良社会体制,提高民主与协商的程度从而使西方国家的众多民众拥有高品质的国家福利生活。

马克思是伟大的,不仅对于过去的历史,而且对于今天和未来。以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要想深刻的理解当今中国社会,《资本论》可以给你一个很好的方向。”《资本论》是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典,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开山之作。

要想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有高度的继承和发展,就要学好《资本论》,这本书所阐明的基本理论、原则和方法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理论体系逐步构建。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更要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和学科体系增砖添瓦。

读书时,您必须思考和收获。从个人的角度出发,从《资本论》中我能学到什么呢?

资本论的心得感悟(篇6)

这学期我很幸运的选修到了趣说化学这一门课,平时上课时听课虽有几分困难(因为我是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个别老师的讲课很有内涵深度),但是最后老师叫我们看的这一本《中国现代化学史略》,我还是认认真真的看完了。

在我看来,这本书主要讲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讲诉了中国现代化学的发展,从近代晚清的秀才略懂化学的皮毛到现代我国化学的巨大。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

其次,它还讲述了一些化工专家的生活和历史,这让我很感动。当然,不仅仅是他们在化学方面的杰出成就,还有他们在即便艰苦卓绝、困难不堪的环境中也毫不放弃自己对化学的喜爱、对知识的探索。这些无一不使我震惊。

因为我并不是本专业的学生,对中国化学的发展了解并不是很多,所以即便是对这本可以称之为精华的书的知识,我也没有多大的感受;但是相反的,对于作者在书中所写的这些化学专家的生平和他们所具有的优秀品格,我很是欣赏和佩服。下面就我看到的特别有感触的几个人物谈谈我的认识。

我们大家都熟悉的是清朝由于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到晚期中国早已落后西方很多,加之人们思想的局限,很多人都是碌碌无为。但也有一批人思想开放,想出国求知,解救贫穷落后的国家。其中让我感动的就是晚清秀才丁绪贤、张子高等人,他们剪发出国,走科学救国、教育救国之路,并赋诗曰“此去何为者?

兴亡匹夫责。同胞若有志,曷共奋前途。”慷慨激昂、斗志无穷的诗词总是催人泪下!

此后,这些留学生在国外辛勤耕耘,回国后在教育上帮助国家,任教并输出了一批优秀人才,真正实现了科学救国的志向。现在,对于我们这些有能力进入大学的人来说,我们不应该学习他们努力工作和努力工作的优良品质吗?可是,看看我们周围,总有那么一群人,每天花着父母辛辛苦苦挣得的血汗钱,却丝毫不知道努力学习,趁青春年少拼搏。

这真的让人惭愧!

我敬佩的第二位是侯德榜先生,他是侯氏制碱工艺的创始人。我还记得高中老师给我们讲过侯的制碱工艺,比如合成氨制碱(现在几乎忘了)。那时老师告诉我们侯德榜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不仅制作出了社会需要的碳酸钠,而且极大的节约原料,副产品也还可以再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在我看来,我更佩服的是他的个性。他一生功绩卓越,为中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世界制碱工业的权威。但是他却从不居功自傲,“常和工人们钻锅炉,跑下水道,**有问题,他就出现在**。

”所以他的儿女们总是说“他对工作简直着了迷”“他年轻时整天在工厂,到了晚年,又只认得他的办公桌。”多么质朴的话,却道出了一个伟人的伟大!

当然,这本书还有其他的感人之处,但我还没有看到。当然,我们也应该把从书本中学到的东西用在生活中,学会创造一个超级美好的生活!若是有空,再看看这本书吧!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相信图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资本论的心得感悟(篇7)

记得在上大学前很少听说过《资本论》这本著作,也没有很认真地读过马克思的书。但是中学时每个学期都会上关于马克思列宁主义相关的政治思想课,如此之多以至于让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思想之类的课程产生了免疫,我也不例外。并不是说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反感或者反对,只是本能地面对着从小学到中学都学习过的相同的相对来说又有点枯燥的知识,就会想当然得认为我们大学学的思想政治读物基本也是那种风格不太喜欢去读,只会应付式地学习。

但是上了大二下学期上毛泽东思想概论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布置我们去看马克思经典著作,然后就推荐我们读《资本论》,虽然由于时间关系只读了《资本论》所有的序言部分,却发现其实我固有的那种思维和免疫让我之前离一位智者、一位伟大的智者很远很远。

由于我自身读的内容不多,仅仅是序言部分,所以也很难对《资本论》这本巨著作出很深刻的评价。但从一个角度来看,我觉得这本书代表了马克思不朽的灵魂。。

第一,其实《资本论》并不像又专又红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一样。它的思想是正确的和伟大的,但它的语言是非常新鲜和强大的。例如第一卷序跋写到 “在其他一切方面,我们也同西欧大陆所有其他国家一样,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

除了现代的灾难而外,压迫着我们的还有许多遗留下来的灾难,这些灾难的产生,是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活人使我们受苦,死人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尖锐的语言直指资本主义生产的弊端。

第二,《资本论》中马克思的语调是非常客观真实的而且很严正和谦卑的 。如“我以上简短地叙述了自己在政治经济学领域进行研究的经过,这只是要证明,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样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的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人口中,就像在地狱的人口中一样,一定有这样的需求:

"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在1872年的跋中道“任何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但对于我从未屈服的所谓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

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罢!”卡尔·马克思。当你读到它时,你会不自觉地被他的自信和谦虚、认真和科学态度所感染。

我们会发现马克思勇于面对问题,勇于实践他所追求的正确理论。现实当前的社会中具有想法的人非常之多,但是当面对着各种质疑声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惊慌失措从而招架不住,最后都放弃了自己的主见。然而,我们都知道,成功的人是那些有思想有头脑,但有勇气坚持实践的人。

文字对于作品来说就像一个人的语言,《资本论》的语言就像马克思在我们面前述说着他深邃和充满灵光的思想。尽管有时候会有些难以理解但是还是让人回味无穷的。有时候很想问自己:

如何才能让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相信你追随你呢?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严谨而雄辩的逻辑推理,向别人阐述自己所要证明的观点为我提供了答案。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写道“人们对《资本论》中应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这已经由各种互相矛盾的评论所证明。……一个**不能再是孩子了,否则会变得幼稚。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感到愉快吗?

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儿童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固有的性格不是以其纯真性又活跃在儿童的天性中吗?为什么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得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

有粗野的儿童和早熟的儿章。许多古代民族都属于这一类。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

他们的艺术魅力对我们来说,并不与这种艺术成长的不发达社会阶段相矛盾。这种艺术倒是这个社会阶段的结果,并且是同这种艺术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分不开的。”通过用生活中鲜活的例子来解释证明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

其实这种“假定条件、设定问题、分析问题,得出证明结论”的分析思维已经被后来的人运用得屡试不爽。

想要从别人的批判中证明自己的理论和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用这些批判的观点中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地方,让别人的质疑声不攻自破。在《资本论》中就运用了这个方法。“例如,巴黎的《实证论者评论》一方面责备我形而上学地研究经济学,另一方面责备我——你们猜猜看!

——只限于批判地分析既成的事实,而没有为未来的食堂开出调味单(孔德主义的吗?)。关于形而上学的责备,季别尔教授指出,就理论本身来说,马克思的方法是整个英国学派的演绎法,其优点和缺点是一切最优秀的理论经济学家所共有的。

”莫·布洛克先生在《德国的社会主义理论家》(摘自1872年7月和8月《经济学家杂志》)一文中,指出我的方法是分析的方法,他说:"马克思先生通过这部著作而成为一个最出色的具有分析能力的思想家。"

总之,读完了《资本论》的所有序论后了解到,其最基本的观点就是:“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它可以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作为唯一能联系马克思伟大的两大理论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纽带的资本论所包涵的内容是非常之多的,涉及到的面试非常之广的。没读完作品的我既不足以作出过多的评价,也无法进一步**相关内容。虽然如此,但是我相信我自己已经起航,也将在《资本论》的海洋里寻求跟多的感悟和启发。

喜欢《论文心得感想四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论文心得感想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