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01-18

电影能够激发我们的创作灵感,观后感不仅是对一部作品的评价,写观后感时需要围绕基本观点来提供事实和推理。那么,如何撰写一篇关于某部作品的观后感来分享自己的心得和感悟呢?本文将为您提供关于“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的最新情况。请将这篇文章加入书签以便于下次查阅!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

_月15日,经典电影《海上钢琴师》4K修复版登陆全国院线。此前的_月12日,《海上钢琴师》超前鉴赏会在惠州壹洲国际影城举行,获得好评如潮,不少观众被影片感动,在结束时留下了眼泪。“每个人都能从电影中看到不同的东西。”有观众在观影后表示。

《海上钢琴师》1998年上映后立即风靡全球

《海上钢琴师》是意大利著名导演朱塞佩·托纳托雷在1998年推出的一部文艺巨作,上映后立即风靡全球,斩获美国金球奖等全球各类大奖22项,中国权威影评网站豆瓣给出了9.2分的高分,影片中悠扬动人的钢琴曲以及动人心弦的海上传奇故事打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虽然过去了20__年,《海上钢琴师》仍然显示出了其跨越时代的生命力,这部电影充满了浪漫拉丁色彩,没有激烈精彩的枪战打斗的场面,也没有俊男靓女,只讲述了一段平凡人的传奇,却意外成功地打造了美国式的平民英雄1900,获得了众多口碑与赞誉。

《海上钢琴师》讲述了一个被抛弃在“弗吉尼亚号”头等舱钢琴上的弃婴1900在蒸汽船上成长为一名以海为家的天才钢琴师,并最终殉船于海底的故事。在看似虚构的一个艺术家的悲剧中充满了人的生存隐喻,留给我们的是对人生命和存在的无尽的思考。yJS21.cOm

4K技术修复还原了影片原始色调

据了解,这部经过在与海共舞的酣畅淋漓中体会影片散发的最极致的浪漫。

观众称“这是一张迟到了20__年的船票”

《海上钢琴师》在1998年全球公映时,曾和国内大银幕缘悭一面。这次4K修复版登陆国内院线,有影迷称“这是一张迟到了20__年的船票。”

据介绍,《海上钢琴师》于10日举办了全国超前点映,上座率场均第一,领跑整个11月档期中其他新作,使得电影获得淘票票电影41万观众的“想看”期待指数,淘票票点映开分更是高达9.6分,不负经典传奇口碑。《海上钢琴师》还在全国50城举办了媒体业务看片会,观众们也毫不吝啬溢美之词,在社交网络第一时间分享观后感:“这部经典的作品从小到大已经不知道看了多少次了,每次看完都会被深深地感动。一艘船,代表了一个天生的音乐精灵的全部世界。”

超前鉴赏会上,有影迷感叹,曾经一度不能理解男主角1900始终不下船的抉择,而如今随着阅历的增长,终于看懂了电影所蕴含的哲理:“十几年前在宿舍看的时候,怎么也理解不了他为何不肯下船。现在再看,忽然明白坚守比突破可能更需要勇气。”更有人表示被1900的勇敢彻底戳中了泪点:“我们没有你的勇气,我们只能依旧在人海中沉浮,抓紧或者松手,相逢或者失去。”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2】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电影《海上钢琴师》是由意大利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执导的一部作品。这部影片给人留下了深刻而难以忘怀的印象。影片展现了人性中复杂的情感和不同的人生命运,深入探讨了爱、音乐、艺术和人生的意义。以下是对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影片讲述了一个关于音乐与爱的故事,主角阿闵尼在海上的巡回演奏中,遇到了一个神秘的女子达兰妮尔。她的美丽和神秘引起了阿闵尼的注意,两人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由于命运的捉弄,他们的爱情并没有得到圆满的发展。影片通过阿闵尼的回忆,带领观众穿越时空,了解到他们之间的故事是如何开始和结束的。


电影中的音乐是整个故事的灵魂。阿闵尼是一位杰出的钢琴师,他的音乐才华令人惊叹。每次他抚摸钢琴上的琴键,音符都散发着一股魔力。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他对音乐的热情和执着。音乐无疑是阿闵尼与达兰妮尔之间传递情感的桥梁,也是他们爱情故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阿闵尼的演奏中,观众可以看到音乐对他的整个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音乐带给他快乐和激情,使他感到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无论是在繁华的酒吧,还是在雪花纷飞的海上,他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音乐成为了他沉默寡言的语言,也是他与外界交流和沟通的方式。


电影中的情感描写非常细腻和真实。尽管阿闵尼少言寡语,但他的眼神和动作能够充分表达他的内心世界。他对达兰妮尔的倾慕和深情使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爱意。而达兰妮尔的神秘和不可触摸性也给全片增添了一份悬念和吸引力。她的突然消失和再度出现令人难以捉摸,给整个故事增添了更多的扣人心弦的情节。


影片中的画面非常唯美,给人一种宛如置身于海上世界的感觉。无论是白昼还是夜晚,海上的景色都令人陶醉。托纳多雷对摄影的运用非常到位,通过镜头的变焦和切换,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尤其是在钢琴的演奏场景中,镜头带给观众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自己也置身于其中。


电影《海上钢琴师》不仅仅是一部关于音乐和爱情的电影,更是一部反思人生的哲学作品。通过阿闵尼的角度,观众思考了自己对人生意义的理解和感悟。影片通过音乐和对话传达了对生活和爱情的思考,让观众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和人际关系。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充满魅力和内涵的电影。它用音乐和美丽的画面讲述了一个唯美而感人的爱情故事,同时引发观众对人生意义的思考。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无论是在音乐还是在爱情中,我们都能从中汲取灵感和勇气,追求自己心灵的愿望和渴望。通过观看这部电影,我深深被情感和音乐所打动,也被人生的意义所震撼。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3】

《海上钢琴师》很经典的一出电影,是一定该看的,只在自己的世界里坚持自己的人.哪怕生命就这样消逝.只留下一点声音的碎片,1900,也许我们都一样害怕脚踏实地的生活,害怕乌烟瘴气的世界.

有些电影是你看过之后,心中涌动万千却无从下笔,是你满脑子的思绪却不知从何整理,《海上钢琴师》就是这样一部让我欲罢不能欲言又止的电影。看完影片之后,我的唯一感觉是孤独,真孤独。可是1900真的孤独吗?后来的很多时候,我都觉得他不孤独,他有满满的用之不尽的音乐的灵感,有无数的才华和无数。

1900出生在船上,也从来没有下过船,虽然它有无数个机会可以这样做。直到最后这艘退役的老船即将用6吨半的炸药被炸掉时,他也没有选择下船,虽然max尝试过劝说。“整座城市。。。那么大,一眼忘不了尽头。无穷无尽,麻烦你告诉我,它的尽头在哪里?走上舷梯一切都很好,我穿上你送我的大衣,信心百倍,看上去也一定很帅气,对于下船毫无疑问,使我停下的,不是我所见,而是我所未见,你能体会吗?那些我看不清的东西。在那延绵不断的城市中,我能看见一切,可就是看不见尽头,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尽头,尽头正是我所未见。比如说这个钢琴,琴键有开始,也有终结。傻瓜也知道只有88个键,它们是有限的,在这88个琴键上你可以弹奏出无穷无尽的音乐,我就喜欢这样,我也只能这样生存,但你们把我送上舷梯,把我推向一架有着无数个琴键的钢琴,没有尽头。可琴键是无穷的,我又该怎么演奏呢?我只能说我坐错了的方,那是上帝才能演奏的钢琴,老天啊!你有没有看见那些街道,成千上万的街道。怎样才能从中选一个,选一个女人,选一栋房子。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选一片属于自己的风景。选一种自己的活法。沉重的世界压在你的肩头,黑漆漆的看不到头,要你离开这里,到那个陌生而有无穷的世界里。你难道就不感到害怕?我在船上出生,。。。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过大的船。。。我不能下船!”1900在弗尼吉亚号爆炸的前夕,拒绝了max的劝说,说出了上面的话。我们从中也许能领会出他拒绝下船的原因。这不能简单的用怯懦来定义。

不管怎么说,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它不但讲述了1900传奇的一生,也穿插了许多出色的曲子,实在是我们不能错过的一杯佳酿。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4】

1998年,吉赛贝·托纳多雷执导了他的第一部英语片——《海上钢琴师》,获得金球奖最好作曲和欧洲电影奖最好摄影奖。而真的的让吉赛贝·托纳多雷名震江湖的是1988年的《天堂电影院》,影片不但获得奥斯卡和金球奖最好外语片,同样在欧洲各大电影节上也屡获殊荣。而为这部《海上钢琴师》操刀配乐更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意大利最具风格,著名的资深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这位大师参与制作的各国电影配乐已不下400部,故被音乐界冠以最多产的作曲家美誉。

现时已经是旋律优美和风格隽永的迷人乐章。

就像这部影片的中文译名与”钢琴师”有关的电影一样,钢琴演奏是电影的一大重心,何况这部电影刚开始正名就是”海上钢琴师的传奇”,它所描写的钢琴家1900是一个飘迫于大洋间的传奇爵士乐手,自然,在影片中是必不可少精彩的钢琴演奏,而且是爵士乐的钢琴演出来,莫里克奈的'爵士音乐作品,向来就有鲜明出色的个人风格影片中主人公1900所弹出基本上都是轻快俏皮,演奏精彩又富有娱乐性的作品,而《Danny’sBlue》是一首慵懒闲散,情调迷人的蓝调作品,是我最喜欢的作品之一。影片除去莫里克奈本人的创作外,也特别邀请AmedeoTommasi,GildaButta等钢琴演奏家,演出Jelly Roll Morton及Scott Joplin等当代名家的爵士音乐作品,打造出浓浓的年代环境,当然,莫里克奈捕捉早期爵士音乐神韵的方法之传神,当然也不言而喻了。

莫里克奈的大师级地位早已无庸置疑,《海上钢琴师》再一次印证其宝刀不老的实力,音乐风格随便贴切的悠游于各种范围间,让古典的音乐方法变得平易近人,直探人心,而且完美的将各种音乐素材重新结合再造,一次又一次为人带来新的音乐创意与音乐感受,不愧是一代大师。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5】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2]一张旧相,一片流年. 今天终于下来看了它. 真的很好看. 很喜欢里面的曲子. 奔放,柔情.

所有的个人情感因素都能在**中反映出来,这真的很好。难怪它在1999年获得了最佳成绩奖

tim roth.

对我撒谎的男主角。我一直很喜欢他。他有很强的个人魅力。也许是那个流氓~

再就是结局.

又是一部让人很揪心的结局. max 最后还是尊重 td的选择, 让他与船同沉.

但是就是这样的一个结局让我实在难受.

我是那种不能看着朋友在我眼前挂掉而我还能那么转身离开的人. 更何况在那种那么平淡是环境中.

我觉得,要换做是我是max, 我绑也要把td绑走.

但这将违背td的意愿。这种分离是最不能接受的

这种类型的戏真的很好看. 很合我胃口. 演员很好. 剧本又能把人物刻画的很鲜明.

就像一个元素丰富的**加上一个高品质的耳机

所有细节都清晰地呈现出来,不失整体感

让人不禁会沉浸其中. 心情随着剧情跌宕起伏.

好吧. 寥寥草草写了一篇不算观后感的观后感. 我不怎么会写这东西.

只是觉得好. 有必要记下些什么. 就写了.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6】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叫1900的男孩子,从贵族变为弃婴,从弃婴有了父亲,从失去父亲到成为天才钢琴师,最后死在自己生活了一生的船上的故事。

在190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在船靠岸之后,一个水手在人们散去的豪华宴会厅中,捡着可以再次利用的烟头,无意间却发现了这个被遗弃的孩子。那时候的人们,尤其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水手,对于有钱贵族们的那种生活嘴上说着嫌弃,但是内心却又有着无限的憧憬。水手在捡到了这个孩子之后,似乎是看见了贵族的血缘,于是水手给这个弃婴起了一个很长很长的名字,只想在名字上找一些贵族的安慰。

终于有一天,再豪华的船也终没有抵抗过时间的摧残,开始变得破烂不堪,所有人都开始厌恶它,甚至埋下了无数的'炸药,准备炸掉这艘船。而只有1900却执念的选择待在船上,在最后,他终于说出了自己没有下船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看见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看不见。相比与船上的孤独与寂寞,相比于大海的蔓延无边,这座陆地却更加的令他恐惧,满城的钢筋水泥,什么都看不见。

他说:至少钢琴只有绝望,比起孤独更加可怕。

所以直到最后那艘船被炸毁,他也没有选择下船,也许所有人都认为他被船禁锢的一生,是不自由的,但他可以坚守住自己的执念,至少他的心是自由的。

你永远都猜不透一个人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尽管你跟他在一起了多少年,你可能始终都不了解。你只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只知道他的的秉性,但却永远都不知道他的恐惧、他的不安、他的绝望。就像麦克斯到最后也没有理解1900一样,如果理解了,麦克斯也不可能含着眼泪离开,应该是微笑的。

他走了,却只留下了残破不堪还有微弱音乐的碟片,碟片里面留下的,是他仅有的爱情。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7】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由意大利导演贾科莫·托纳多雷执导的电影,根据亚历山德罗·巴里科小说改编而成。本片通过一个惊人的音乐天才故事,展现了音乐的魅力和情感的纠葛。影片以生动细腻的描绘、优美动人的钢琴旋律及令人沉思的剧情,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二战结束后的上世纪50年代,讲述了一个钢琴天才朱利欧在海上的传奇经历。朱利欧从小对音乐有着超乎寻常的天赋,在一次海难中成为一名孤儿后,他在海上漂泊流离,遭遇各种艰难险阻。在某次意外中,他与一艘受损的豪华游轮相遇,并被请上船演奏钢琴。在演奏过程中,朱利欧邂逅了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女子,两人之间产生了特殊的情感纠葛。


影片中的钢琴音乐极具感染力,它不仅是故事的背景音乐,更是故事的灵魂。通过景气动人的旋律,音乐向观众传递了情感与力量。特别是当朱利欧在船上演奏某些乐曲时,整个环境仿佛与他融为一体,音乐的旋律穿透了岁月的薄纱,将观众带入另一个世界,令人陷入深深的沉思和感动之中。


影片通过描绘朱利欧的一生,展现了一个音乐家内心的挣扎和艺术追求。朱利欧无法抵御音乐的诱惑,无论是在孤岛上还是在豪华游轮上,他都将钢琴视为生命的一部分,对音乐付出了所有的热情和执着。他也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痛苦,包括对音乐的追求和对爱情的追求之间的选择。这种内心的矛盾和纷乱刻画得非常细腻,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对主人公的困境和选择感同身受。


影片中的画面布置和摄影技巧也非常出色。电影展示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海洋景色和环境,通过与音乐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视听盛宴。尤其是在船上演奏场景中,音乐与环境的完美融合,加上精美的摄影技巧,使得观众仿佛置身于船上的音乐会现场,全身心地享受着美妙的乐曲。


小编认为,电影《海上钢琴师》通过其细腻的情感描写、深入的内心表达和精妙的音乐搭配,向观众展示了音乐的魅力和生命的意义。它让观众思考音乐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引发观众对生活、对艺术的更多思考。这部电影无疑是一部令人印象深刻且发人深省的艺术作品。而对于那些对音乐、艺术和人生的追求有着浓厚兴趣的观众来说,《海上钢琴师》必将成为一部不容错过的经典之作。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8】

科研处图书馆周俊延

一九零零年的第一天。油轮维珍尼亚号载着熙熙攘攘的欢呼人群在纽约港靠岸。喧嚣过后,船上除了船员所剩无几。

挖煤工丹尼偷偷跑到餐馆寻找客人留下的贵重物品,但一无所获。失望之余,他在钢琴架上发现一个漂亮的婴儿。他抱起婴儿,看见他的目光清澈,皮肤白净。

丹尼对这意外的收获感到非常惊讶,于是他带着这个名叫1900的孩子,来纪念新世纪第一天这个孩子被他收养。善良的丹尼非常爱1900,教他读书,不让他受苦。但因为没有任何出生证明之类的文件,丹尼害怕1900会被别人抢走,不许他离开船舱一步。

1900年,消防员丹尼·布德曼在一次海上事故中后脑勺中枪。船员们接替丹尼·布德曼继续筹集1900英镑。

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琴声惊醒,循着琴声到舞厅里一看,竟然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地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展开了在维珍尼亚号邮轮上演奏钢琴的生涯并显示出举世无双的钢琴天赋。他可以随心所欲地演奏出无穷美妙的音乐,那些原创的旋律似乎就在他脑海中诞生了。

几年后,1900年的他成了维吉尼亚人的钢琴家,尽管他从未下过船,但他享有盛名。在暴风雨中,他遇到了晕船的麦克,他们坠入了爱河。从此,麦克成了他一生的知己。

麦克十分欣赏他的音乐才华,但也同时对他固执的不肯下船走上陆地感到困惑。他希望1900年能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才华,得到世界的认可,名利双收,过上好日子。但对1900而言,世人向往的生活对他而言太过遥远,无法理解,也因此根本不具备诱惑力。

尽管弹钢琴比爵士乐的鼻祖劳尔(raul)要好,使1900年声名鹊起,但唱片发行商希望为他录制唱片,确保他名利双收,但他的内心依然平静,他满足于生活和音乐的快乐

有一天他遇到一个朴素而迷人的女孩。那天他正在录唱片,女孩看着窗外,四只眼对着他,他立刻爱上了她。随兴而发弹奏了一曲为爱情的柔情似水的曲子。

女孩下了船几周后,1900非常痛苦,他想找到她。麦克的劝说和对爱的渴望打动了他。他最终决定下船,登上一片陌生的土地。那天所有的船员都和他挥手告别,他穿着麦克送给他的大衣,缓慢的走下船梯,走到一半时,他茫然的看着诺大的纽约市,凝视了一阵,他突然拿起礼帽抛向天空,然后回头,返回了船上。

他对麦克说:"我再也不下船了!"

直到很多年后,战争结束后,离开维吉尼亚人的麦克才发现老维吉尼亚人即将被炸毁。他相信1900年就在船上,经过多次挫折,他终于找到了他。但1900年决定不下船。世界如此广阔,他害怕陌生。这艘船对他来说是一切。麦克最终悲伤的离去,在远处目送维珍尼亚号和1900一同被炸弹粉碎。

麦克离开后,从那时起,很少有人会记得这位从未踏上土地的天才钢琴家和他传奇的一生。

出生在船上,长大在船上,死在船上。这是1900年海军钢琴家传奇而朴素的生活。这也是他的命运!

我看完这部小说,很多情节都让我为1900的凄凉身世而感叹,同情他的孤独。每当我感受到他的才华,欣赏他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这部小说让人们更加明白莎士比亚的名言: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给人们看。“在默默流泪的痛苦中,我感叹1900年的命运,1900年和麦克之间真诚的友谊,以及不断变化的世界。

孤独的寂寞与海上的漂泊就是他的宿命,1900最终也没有选择登上陆地,而是与他的船--他的躯壳、他的身体一同沉没。他坚持自己的信仰,就像一首杰出的乐曲。在华彩谢幕总比继续工作好。

不是所有的人都不畏惧死亡,人的生命很宝贵,活着我们就可以感受生命中的喜怒哀乐,生活在一个从小就适应的世界,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正确面对失意和挫败的态度,以及如何调试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坚强的一面,唯有信念让我们坚持自己,面对自己......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9】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影片看罢,我不知是该悲叹还是该敬服,那个钢琴天才的传奇一生。

一个弃儿于1900年在一艘轮船的头等舱的钢琴上被黑人矿工发现并从此收养,他从小就表现出无与伦比的钢琴天赋。成年之后,他的琴艺登峰造极,但盛名之下的1900厌倦尘世的繁杂纷忧,他放弃了唾手可得的荣誉,毕生都未离开过那艘船,直至船被销毁。在不为人知的角落,在凄美的音符环绕中,伴着一道火光与爆炸的声浪,他平静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钢琴与轮船,仿佛成了他的宿命。

在心灵的极度震撼中,1900这个人物引起了我的深思。

1900作为一个弃儿被黑人矿工收养,他的存在几乎无人知晓。不出意外的话,他长大后也会继续成为一个矿工,然后卑微的死去。但音乐的天赋和对钢琴的热爱使他不愿意屈服于命运,即使外界一位钢琴家向他发起挑战甚至辱骂,他也不卑不亢,以自己的超强实力赢得了旁人的尊重,令那位钢琴家自叹弗如。他敢于追求内心向往的执着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但真正令我感慨万千的却不止于此。纵观美与陋,颠倒众生,1900虽然看破却无法被接纳,他的悲剧是偶然,似乎也是必然。

在1900的背后,我看到了另一个相似的人——陶渊明。同样是厌倦了尘世纷扰而愤然隐居,孤清于世,他同样有满腹的才华不得施展。还有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他们都是人们心中难以超越的典型。我在观察世界本质的同时也深深的体会到,“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我们若能超越自我,披荆斩棘,亦能在红尘中做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其实人性就是如此简单,我们要有平常心,世界就是自己心灵的映像。固然人生在世不称意,为何不能放下执念,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呢?

合上双眼,优美的旋律似乎还萦绕在我耳边。虚与实,这是我们终生都在探究的一个谜,美的不真实。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0】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叫1900的男孩子,从贵族变为弃婴,从弃婴有了父亲,从失去父亲到成为天才钢琴师,最后死在自己生活了一生的船上的故事。

在190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在船靠岸之后,一个水手在人们散去的豪华宴会厅中,捡着可以再次利用的烟头,无意间却发现了这个被遗弃的孩子。那时候的人们,尤其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水手,对于有钱贵族们的那种生活嘴上说着嫌弃,但是内心却又有着无限的憧憬。水手在捡到了这个孩子之后,似乎是看见了贵族的血缘,于是水手给这个弃婴起了一个很长很长的名字,只想在名字上找一些贵族的安慰。

就这样,1900从小生活在这艘豪华大船的最底层,混迹于各种男人汗臭味中,跟着父亲挖着一锹又一锹的煤,在与父亲猜测一场又一场的赛马比赛中,他自己在渐渐长大。

一次意外,父亲离开了他,他再一次成为了孤儿。

再次成为孤儿的他,得到了船上的特殊关照之后,渐渐长大,并渐渐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于是,钢琴又成为了他的陪伴,也成为了他此后一生的陪伴。

也许就是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假装贵族的穷人、谋杀亲夫的妇人,所以当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喜欢虚荣、喜欢追逐名利,但这些在一直生活在海上的1900看来,你们根本就是在自寻烦恼。就像他最后自己说的:夏天的时候考虑冬天,冬天的时候又开始想着夏天,明明的就是在自寻烦恼。

一直以来,音乐,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一个姑娘,于是他心中也有了爱情的萌芽,他可以半夜去偷偷亲她、可以在大雨中偷偷看她,但却始终无法直视她,始终无法把自己心中属于她的那首曲子,送给她。他也曾试着下船去找她,但是最后一步却选择迈回了船上,所有人都以为他当时看见了什么。

终于有一天,再豪华的船也终没有抵抗过时间的摧残,开始变得破烂不堪,所有人都开始厌恶它,甚至埋下了无数的炸药,准备炸掉这艘船。而只有1900却执念的选择待在船上,在最后,他终于说出了自己没有下船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看见了什么。而是因为他什么都没有看见,什么都看不见。相比与船上的孤独与寂寞,相比于大海的蔓延无边,这座陆地却更加的令他恐惧,满城的钢筋水泥,什么都看不见。

他说:至少钢琴只有绝望,比起孤独更加可怕。

所以直到最后那艘船被炸毁,他也没有选择下船,也许所有人都认为他被船禁锢的一生,是不自由的,但他可以坚守住自己的执念,至少他的心是自由的。

你永远都猜不透一个人的心里究竟在想什么,尽管你跟他在一起了多少年,你可能始终都不了解。你只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只知道他的的秉性,但却永远都不知道他的恐惧、他的不安、他的绝望。就像麦克斯到最后也没有理解1900一样,如果理解了,麦克斯也不可能含着眼泪离开,应该是微笑的。

他走了,却只留下了残破不堪还有微弱音乐的碟片,碟片里面留下的,是他仅有的爱情。

海上钢琴师观后感【篇11】

电影结束了,黑白字幕缓缓划过,我却不忍关掉视频窗口。凄婉的小号声,声声切入心中,悠扬,却沉甸甸地压在胸上。心中的忧伤像是浓茶,久久不散。我不肯失掉这珍贵的悲哀,把时间条拉回他在虚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遗弃在船上,被锅炉工养大,他叫“丹尼·布德曼·TD·莱蒙·1900”。他是天生的钢琴才子,在船的舞厅里,他在风暴中与钢琴起舞,他在音乐会上用音乐描述人心,他是钢琴的灵魂。然而,他被环境束缚在船上,尽管世界从他身边经过,他却不敢走进这个世界。

他一生都没有离开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亚号”。他也曾爱慕那位平凡但出尘的姑娘,却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却在舷梯上望着无边的世界迟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正走进他内心的朋友,却拒绝与他下船而选择死亡。

如他所说:“世界是一架拥有百万琴键的钢琴,那是上帝的钢琴。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怎么选择其中的一条?怎么选择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一个人生?我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一种方法死去。”于是,战争结束后,他留在船上,在无声的演奏中和破旧残废的船——他的世界一起爆炸殆尽。

一架钢琴,琴键是始,琴键是终。幸福是他心中的远方,生活的梦想始终存在,可他一生畏缩至死。究其原因,是因为他所缺失的与命运抗争的尊严和信心,使他习惯了孤独,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为了一个永远存于心中的悲剧。

看罢,我不由得想到远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问自己:“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但内心还未告诉我答案。尽管我也像其他人一样学习着,努力着,可我是否只是简单地为活着而活着,心中却没有那样一个自由与诗意的远方呢?还是,尽管我心中有这样的一个远方,却因理想与懒惰的矛盾而踌躇不行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