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读后感(精选7篇)

01-28

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在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中,我们沉醉其中。写读后感能够让学生的思想更加成熟。为了方便阅读和使用,编辑为大家整理了“孩子挑战读后感”。

孩子挑战读后感 篇1

----傅新潆

(正正妈妈 2015.7.23)

《孩子挑战》这本书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有用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每一章都有一些真实生动的人物例子。发生在孩子和父母家里的事情,细节、动作和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非常贴近、生动。

再加上对事物的分析讲解以及解决办法都对我们有指导意见。作为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地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父母的必修课,也是我们不断追求的学习。这本书通过实例生动地解释了如何实现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平等和尊重:

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父母永恒的挑战。

这本书具体描述了儿童行为不端的行为及其背后可能的目的,并给出了指导。例如,有四个错误的目标:过度关注、权力斗争、复仇和自我放弃。

然后通过好多章节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现。很多案子也有我和我孩子的影子。他们也是我经常犯的错误。这里有几个例子要分析。

我经常在孩子犯错误后立即指出他的缺点。我不给他继续尝试的机会。如:孩子希望自己洗手,我会觉得自己洗手会弄湿衣服或者把水弄的到处都是。

我就对孩子说:“正正,你自己别洗手了,不然会弄得到处都是。”结果是我帮他洗了手。

原来,他想自己洗手,自己也能洗手。然而,我通过语言和行为打破了他洗手的意图。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

他一次做不好也没关系。他可以继续努力,给他更多的信心。他自己会做的很好的。

我和正正出去玩滑梯,我经常会提醒他:“在小朋友后面排队。”“不要碰到别的小朋友”“小心,危险”“等小朋友滑下去再滑”“咱们去玩个别的吧”经常说类似的话,怕他受伤也希望他遵守规则,不放心孩子。

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这是一种过度保护孩子,剥夺孩子自由的方式,总是以我为中心,这样他就可以照我说的去做,到处拦住孩子,让他的心变得胆小。生活中会发生各种各样的事情。孩子们应该学会独自面对各种困难。孩子们需要更多的自由和空间,我们所做的就是默默地陪伴他们,必要时保护和引导他们,而不是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他们。

有时候和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吃东西前要洗手,你怎么还记不住呢?”每次这样说下次还这个样,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违反了规定,但是引起了妈妈的关注。

在这个时候,也许我们不应该用语言来处理它,而应该用行动。不强迫孩子改变而是决定自己的行为。我可以说:

“如果不洗手,我就不和你一起吃饭。”然后离开餐桌。如果我们不洗手,就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

如果我们多谈,我们会争论的。最后,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就掉进了孩子的陷阱。所以,如果我们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行为。

以上只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但还有很多。读完这本书,我真的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学会了很多应对方法。日后可以加以借鉴和运用,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

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我通常不鼓励孩子。在这本书中,我们被教导要鼓励孩子,而不仅仅是表扬他们。总之,将来会有很多学习。最后,我想从这本书中借用一些经典的词汇与大家分享。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现在做对了,我们就朝着进步的方向前进;

三。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是合理的;同时,你可能会发现你犯了与书中的父母相似的错误。如果我们找不到自己的错误,我们就无法学习。

四。每天一点点的进步,在一起,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这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有更多的经典。我希望你有空时能从这本书中受益匪浅。我想我以后会提高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与孩子一起面对更多的挑战,也是我们作为家长的责任和义务,为他们创造一个快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孩子挑战读后感 篇2

《孩子挑战》第一章读后感800字:

这一章的章节名是“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那我们需要弄明白的第1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处境是“两难”的处境。不考虑文章中提供的材料性内容,下面我将根据我们学生时代学的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把整个第一章的内容分段,然后分节理解。

第一章的内容包含23段,我们可以将这23段内容分为4个小节。

第1节的划分为第1段至第9段,这一节主要讲的是现代家长遇到的诸多困境,作者通过诸多现象的描述来说明这一点。

第2节的划分为第10段至第12段,这一节主要讲的是造成这种困境的两种常见的流行的但是不正确的原因分析。

第3节的划分为第13段至第17段,从这里开始,作者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节作者分析的是因为社会发展所以造成了我们现代家长的这些困境。

作者前面讲了很多很多,其实就是为了在这里引出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与上古社会相比,西方社会已经向前发展了很多,但是现代家长依然是按照传统规范来教养孩子的,而这种传统规范与现代社会大趋势的民主理念是冲突的。因为随着整个社会民主理念的提升,孩子也明显的感受到了,所以孩子们会要求他们能够和大人一样享有平等。而作为家长,我们不仅在行为上,甚至在思维上都还没有接受这一点。

应该也是在这里,作者说明了“两难”的处境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第12段最后一句话:传统方法已不适用于今日,而同时,我们还没学会新方法。

第18段至第23段划分为第4节,在这一节,作者开始深入阐述家庭中的“民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否认了民主是绝对的自由,把放纵当成民主的做法。作者认为:民主是自由与规范并行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不能是以往的那种完全没有自由家长强权的方式,也不能是极端的完全没有规则来约束孩子,结果让孩子成了小霸王的那种状态。

具体怎样将自由与规范并行,应该就是这本书之后将要详细展开的部分了。

孩子挑战读后感 篇3

文/nadia

这本书读过两遍。当然,一遍又一遍,感觉是不同的,收益是巨大的。

首先,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题目,英语叫做《children:the challenge》,汉语翻译为《孩子:挑战》。

孩子与挑战之间为冒号。冒号的意思是解释说明。我的理解是,抚养孩子的过程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成长的过程。

这个过程不是我们生孩子,让他随意成长,根据主观判断解决问题;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习孩子的学习与思考方式,学习如何更积极的与孩子相处,学习如何用更加科学和正确的理念去引导孩子,因此整个过程对每一对父母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是一种需要用学习去战胜的挑战。

其次,本书中大量的案例给了我一种置身其中的感觉。全书三十八章,每一章中都有近乎十几个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背景的案例,常常这些孩子发生的事,就好像我们家姐姐妹妹刚刚发生过的,让我感同身受,引起无数共鸣。而本书针对儿童的各种情况,都给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案,整本书就像一本红色的书,方法集,很实用。

除了上面两点大的感受,我再结合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并且以一个在我们家常见的场景为背景,谈谈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几个点。

“家庭星座”是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了解孩子》中第一次提到。当时看到这几个字,我的脑海里似乎浮现出了一片星空,浩瀚无垠,由一个又一个不同形状的家庭星座构成,而每一个家庭成员就是构成星座的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浩瀚星海,我的家庭也在其中。

书中说:每个“家庭星座”成员的行为模式,由他们对自己家庭位置的想法来决定。同时,每个人的行为模式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人的行为。

在这段时间里,我们家的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我的两个孩子也很快重新定位了自己。

我们家通常有六口人,祖父母,父母,姐妹。姐姐上幼儿园时,每个成员的家庭地位基本固定,家庭关系相对稳定。爸爸妈妈在对两姐妹,不论是物质付出,还是精神陪伴方面都几乎平衡。

但是我姐姐上小学后,这种关系开始破裂。姐姐读小学之后,因为之前没有上过幼小衔**,所以在刚开始阶段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给姐姐。我每天早晚都去接我妹妹。我一个人上班,下午回家辅导姐姐的作业。

读拼音、读课文、听写、口算,这些工作都应该有家长陪同。所以我每天陪伴妹妹的时间只有晚上吃过晚饭,姐姐写好作业,带姐妹俩下楼玩的这段时间。我妹妹似乎已经看到了她在这个家庭中的地位,并得出了她的结论。她开始采取行动。

每天,我姐姐的作业都变得很难。妹妹缠着我,我抱着她陪姐姐写作业,如果让妹妹去找爷爷奶奶,妹妹就会一直在地上打滚,哭闹,并且喊着:“妈妈都不管我,妈妈都不管我了”。

妹妹一哭,她就觉得自己受了影响做作业,于是战争爆发,一片混乱。

从上面的场景中,我似乎能看到“发展人际关系时,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其中给自己定位“。姐姐发现妈妈的陪伴对她来说少了,于是她开始想方设法吸引妈妈的注意,引起妈妈的注意。家庭星座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还是上面的场景。如果你继续往下看,姐妹之间的战争就开始了。如果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已经声嘶力竭地喊,并且开始批评挑起事端的那一个,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控制局面。但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尝试将书中的一些工具应用到上述场景中。

一个是第十七章的”退出冲突“,另一个是第二十四章的“不参与战争”。该书说:同胞竞争非常普遍,甚至在有多个孩子的家庭中也被认为是常态。

姐妹俩开始一打我一下,我还你一下,有时候会比较激烈,妹妹抓破姐姐手,姐姐推倒妹妹,等等不同形式的战争。我选择了坚持书中的指示,离开现场,不要太在意我的两个孩子,让她们自己解决问题。往往隔上几分钟,当我再回到房中,她们已经停止了战争,开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两个人又开始玩在一起。

我不禁对这本书在教育和管理儿童方面的科学性和有效**到惊叹。

我只是还原了我们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某一个场景,就发现《孩子:挑战》这本书给了我相当多的指导。事实上,这本书中提到的38种工具几乎涵盖了儿童教育的方方面面。

孩子挑战读后感 篇4

《孩子挑战》这本书是我目前为止读过最有用的一本书。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家发生的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再加上对事物的分析讲解以及解决办法都对我们有指导意见。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这本书通过实例讲解生动的阐述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如何做到平等和尊重:以及如何更有效的应对孩子的各种状况。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本书具体阐述了孩子不当行为的表现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例如四个错误目标: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然后通过好多章节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现。很多事例也有我和孩子的影子,也是在我身上经常犯的错误,下面就几个事例简单分析一下。

我经常在孩子犯错以后立即指出孩子的缺点,没有给他继续尝试的机会。如:孩子希望自己洗手,我会觉得自己洗手会弄湿衣服或者把水弄的到处都是。我就对孩子说:“正正,你自己别洗手了,不然会弄得到处都是。”结果是我帮他洗了手。本来他想自己洗手,他有能力自己洗,我却通过语言及行为打碎了孩子想自己洗手的意图。我们常常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带来的感受,孩子却因此受挫。我们应该给孩子更多的空间。一次做不好没关系,可以让他不断尝试,给他更多的'信心,他会自己做的很好。我和正正出去玩滑梯,我经常会提醒他:“在小朋友后面排队。”“不要碰到别的小朋友”“小心,危险”“等小朋友滑下去再滑”“咱们去玩个别的吧”经常说类似的话,怕他受伤也希望他遵守规则,不放心孩子。看完书才觉得这是一种过度保护孩子的方式,剥夺了孩子的自由,总是以我为中心,要让他按我说的去做,处处拦着孩子,让他内心变得胆小。生活中一定会发生各种情况,孩子要学习怎样去自己面对各种困难。孩子们更需要自由和空间,而我们做的只是默默的陪伴,在必要的情况保护和指导,而不是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有时候和孩子说“我跟你说过很多次了,吃东西前要洗手,你怎么还记不住呢?”每次这样说下次还这个样,这是我们身边普遍存在的现象。他违反了规定,但是引起了妈妈的关注。这时候我们也许不应该用语言去应对而是应该用行动。不强迫孩子改变而是决定自己的行为。我可以说:“如果不洗手,我就不和你一起吃饭。”然后离开餐桌。如果再不洗手,我们不需要说话,只要行动就可以了。如果多说话必然争执起来,最后如果孩子哭了,我们就掉进了孩子的圈套。所以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就先改变我们自己的行为。

以上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读过此书,真的发现了自己身上存在的问题,也学到很多应对问题的方法。日后可以加以借鉴和运用,这本书真正体现了正面管教的核心理念: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还有我平时也不太会鼓励孩子,本书中也有教我们多鼓励孩子,而不只是赞美。总之,以后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在最后我想借用本书的一些我认为的经典的话与大家分享。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在当下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就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迈进。

3、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很有道理;同时,你也会发现,自己犯了和书中父母类似的错误。如果我们没有发现自己的错误,就无法学习和进步。

4、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

这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还有更多经典的,希望大家有时间也看一看这本书,肯定会受益匪浅。我想以后我也会改善自己的语气和态度,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和孩子一起面对更多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做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给他们创造愉快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阳光下健康快乐的成长。

孩子挑战读后感 篇5

她,有一群独特的研究对象,那就是出生于民主社会的孩子;

她,有一套别致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方法论+案例;

她,是一部适合所有与孩子打交道的大人阅读的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孩子的一些讨喜或者不讨喜的行为是孩子本身的性格,所有的人都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都讨厌调皮捣蛋的孩子,但是由于我们没有真正的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导致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不恰当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不恰当行为,有时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或者看似表面上问题解决了,实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伤害了孩子内心的自尊。书中的大量案例,详细说明了孩子隐藏在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针对不同动机教育者应该有哪些可应对的方法。面对孩子的行为上的各种问题,我们很自然的直接从行为结果上入手,希望能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却往往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冰山。李玫瑾老师曾说,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其实问题早就有了。因此,在孩子犯错时,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首先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先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要学会耐心的寻找原因,多与孩子沟通,努力成为孩子亲密的伙伴。

在1—10章这部分,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章:孩子的错误目标。

感到气馁孩子的错误目标有四个:通过得到过度关注,寻求归属感、权力之争、报复、自暴自弃。在工作过程中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家长流露出对孩子的无奈,说出的孩子表现,就涵盖在这四种目标之中,家长们对待孩子的错误态度,对孩子的不了解,导致孩子就会以其中一种方式反映出来,所以问题出在对待者本身上,李玫瑾老师也说过,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大人的问题。现在急需转变成人的教育观念,只有我们教师先转变观念,学习教育方法,才能做好家长的引领,才能家校合作,最大程度上给予孩子更健康更有质量的教养方式。

这本书中讲到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我们现阶段对惩罚的误解,我们误以为用惩罚这种方式和手段,能够真正让孩子改掉那些让我们头痛和烦恼的行为。其实,打骂和惩罚孩子,无非是掩饰自己的挫败感,对孩子来说,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惩罚只会激起孩子更加强烈的反抗和挑战,让孩子会一再重复错误的行为,最终我们崩溃和无可奈何。

我们对奖赏的误解,奖赏并不能给孩子归属感,只会放大孩子的欲望,通过奖赏的方式,短时间内是可以赢得与孩子之间的合作,但当我们不再给孩子奖赏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当他们发现做事情没有好处时,也就会拒绝合作和贡献。一个错误的价值观就这样被我们培养起来,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欠他的,如果不得到好处,他们就会想着“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

最后,《孩子:挑战》这本书被它的读者封为“画的全是重点”的书,此书金句满地,我在其中挑选了一些叩动我的`金句子,因为在实践中真的有让我感受到“是的,确实是这样”:

1、一个只有得到别人关注才快乐的人,不是真正快乐的人。真正的快乐不需要建立在他人的关注上,而是发自内心,感受到内在的满足。

2、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长处而不是短处上面。

3、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4、没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长,成长需要力量和坚强。

5、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我们不能担负为孩子做决定的责任,这个责任和权力是孩子的。

6、只有当我们信任孩子,信任他的能力时,才能真正表现出对他的尊重。

7、我们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停告诫他们……这样的方式事实上是在表现出我们对孩子没有信心,这会让所有人沮丧和气馁。如果我们的关注点都在负面事情上,我们怎么可能期望孩子找到通向正面和成功的方向和力量源泉?

8、由于我们不断对孩子进行指正,不但会让孩子觉得他经常出错,而且还让孩子变得害怕出错。

9、我们越急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就越有可能让这个习惯更严重。我们要降低坏习惯的重要性。

孩子挑战读后感 篇6

乐乐在安静的夜晚的娓娓道来,让我可以暂时放下孩子的屎尿屁,与孩子作斗争的焦躁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例子仿佛也看到自家孩子的点滴,原来妈妈们都是如此,让我觉得自己并不是孤军奋战,自己原来并不孤独……先干了这碗鸡汤!

有时我会担心对孩子管理太严会妨碍孩子手脚,太放纵孩子会养成坏习惯。但我更害怕的是,因为我的无知,我不了解孩子,也不懂得如何去爱他们。所以我认为受教育最重要的是做父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多地了解孩子,见证他成长的圣洁和丰满。

《孩子挑战》这本好书,让我又一次提起笔记录和进步,也让心中有所慰藉。孩子们,给我们生活中很多挑战,让我们培养自己变得更好!

最后拿来书中一句感受很深的话与大家共勉: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很大的勇气。我们需要有勇气去爱并试着放手。我们需要有勇气接受自己和孩子的不完美。我们要有勇气承认错误,接受孩子的错误

孩子挑战读后感 篇7

《孩子:挑战》读后感范文

感谢同学推荐给我这本书,孩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挑战,也让我们修炼自己成为更好的人。有时候我们会害怕,怕对孩子管理太严格阻碍了孩子的手脚,又怕太放纵孩子养成坏的毛病。但我们更怕的是因为自己的无知,而不懂孩子,不懂得该怎样爱孩子。所以最需要受教育的其实是为人父母,只有这样才能更懂得孩子,去见证他成长的神圣和充盈。

书中每一章节里都有一些真实鲜活的人物事例。孩子与家长之间发生的故事,细节动作语言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很贴切很生动。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事例进行详细的的分析讲解,然后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对我们做法有指导作用。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但是孩子们之间又有很多共性的东西。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如何更好的给予孩子爱和自由,是我们家长的必修之课,也是不断追求学习的目标。让孩子尊重规则、承担责任、赢得合作,这是我们家长面对的永恒挑战。

文章中的很多事例有我们和孩子的影子,也是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妈妈要求小力先写完作业再吃饭,而奶奶却总怕孩子饿着,一会给小力送个苹果,一会给送块饼干,一会又端杯水放在桌上,小力是一边吃一边喝,就是没心写作业。看到这种情况,小力妈妈非常生气,怪奶奶只知道娇惯孩子。

很多年轻的父母因为自己工作的原因把孩子交给祖父母带着,但又不认同祖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于是在教育孩子方面经常和祖父母发生冲突,破坏了家庭的和谐。祖父母喜欢孙子,他们有特殊的地位,可以只宠爱而不用担负太多教养的责任,若是爸爸或者妈妈被祖父母的溺爱所困扰,智能说明他们对自己没有信心,不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影响力有多大。我们需要做的是改变自己,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

每天早晨起床,小易和妈妈总要经历一场战争,三番五次的喊都喊不起来,快要迟到时,小易才在妈妈的拉扯下穿上衣服,急匆匆的送去学校,迟到是经常的事情,小易回家便和妈妈闹:“都是妈妈的错误,我又迟到了。”第二天早上,同样的剧目还是上演。

其实妈妈只要给孩子一个闹钟,告诉孩子不再负责叫他起床和准时送他去学校,因为是他去上学,而不是妈妈上学。妈妈不在催促孩子,放手尊重孩子,如果他们拖延或者迟到也不介意,我们只管做好我们自己的事情,该起床起床,该上班上班。孩子其实比我们想的要聪明,他们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读后感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只是多想一些,然后那个合理的自然结果就出现了,我们只需要问自己:“如果我不插手,会发生什么?”迟到了,自然有老师惩罚,不吃饭,自然会饿肚子。

吃晚饭时,小明边吃边玩,妈妈总怕孩子饿着,追着喂饭,其实孩子不吃饭或许是真的不饿,或许是想得到父母的关注,不吃就不吃好了,一顿饭不吃不会饿坏孩子的。但是要记住,两顿饭之间是不允许吃东西的,这样下次在吃饭时,小明就知道要好好吃饭。

吃东西以维持生命,这是人类的本能。当孩子吃饭出了问题,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来问题,吃东西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做好自己的事就好,不用企图用说教来说服孩子吃饭,不用管孩子这些闲事。孩子可以选择吃或者不吃,他可能饿或者不饿,这都是孩子自己的事情,我们要学会放手让孩子自己承担这些后果。

这只是比较典型的,其实还有好多好多事例,这本书真正体现的理念是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和善而坚定,不惩罚、不骄纵,平等尊重。

分享几句经典:

1.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2.生活,只有当下的时刻。如果我们在当下做了正确的事情,我们就是在朝着进步的方向迈进;

3.每天改善一点点,加在一起,就会大大增加生活的乐趣作者:任淑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