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汇总六篇

01-28

我觉得写一篇观后感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悟。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思考,要认真地思考和写作,这样才能更好地领会作品的内涵。通过写观后感,我们可以更有目的地观看电影,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

关于观后感的写作格式,一般来说,起始部分应该简要地介绍一下电影的背景、导演和主要演员等基本信息。接下来,在内容部分可以通过几个关键点来展开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可以谈谈电影的主题或故事线索,表达自己对人物角色的喜爱或厌恶,讨论电影所探讨的核心问题等等。在结论部分,可以总结一下自己的整体感受和观影体验,也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或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篇观后感的主题是"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是我花费一些时间整理的内容。非常感谢你对我的作品的关注,我会一直保持创作的热情,希望能够为你带来更多有价值的内容。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1

辛亥革命,无论是从书上还是从老师的口中,都对他的历程、意义、影响和作用有了字面上的理解,并把这段漫长的理史认作旁观者。广州起义,武昌起义,我知道他的存在在我的脑海里,但我不能一直有一种深刻的感觉,因为我的脑海里没有他的场景,他只是作为一种抽象的文本记忆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我无法体验那段历史的悲剧,我对他们的兴奋也不一样。

虽然有时候我想强迫自己去想象这一幕,想流下一两滴悲伤或喜悦的眼泪,可惜我做不到。在我看这部电影之前,他在我的脑海里只是一段很长的历史,用文字描述,客观存在。

直到看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这部电影是根据孙中山和黄兴领导的同盟会改编的。为了推翻腐朽的清朝,拯救中国,1911年发动了武装起义。这是一部展示辛亥革命的全景电影。

电影的一开场就带给了我一种悲壮的气氛,那位**的伟大女性秋瑾带着沉重的枷、拖着沉重的脚镣缓缓行走在赴死的街道上。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这一刻在心底喜极而泣”这是他死前的心里独白,如此的崇高令人尊敬。

而电影《辛亥革命》在她喷洒四散的鲜血中拉开了他沉重而伟大的序幕。

这部电影,有太多的地方让我流泪,有太多的人,让我佩服。

广州起义,当我看到喻培伦举着炸弹高叫冲进敌群,同归于尽时,炸弹**时,身后的那一声声嘶力竭的呼喊。让我流下了眼泪。也让我不禁思考,是什么给了他们如此无谓的信念,正如孙文在讲演上所说“这些死去的年轻人,有的才华横溢、有的家境优越、有的新婚燕尔。

他们何以不惜身家性命、不惜成败利害、甘死如饴?只因信仰二字”是的,信仰,这是多么宝贵的东西,这些年轻人用生命去坚持他们的信仰,尽管他们家境优越、却甘死如饴。有这样的年轻人,辛亥革命的伟大荣誉,民族的伟大荣誉!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广州起义失败后的情景。这么多士兵的是体横躺在那里。到处都是,到处都是。徐宗汉步履难行,跪在地上,抱起一个个牺牲了的战友,低头无声,冰凉的雨水从空中倾泻而下,夹杂着眼泪从她的脸颊滑下。士兵们的血迹还湿着,还有枪声的痕迹。

他们离我们很远,但我认为士兵心中的革命精神仍然存在,革命的火焰仍然在他们身上燃烧。今天,也许他们不会后悔。他们遗憾的是革命没有成功,没有放弃亲人。

黄花岗烈士林觉民的《与妻书》,我们曾经学过,结合这部电影,更让我感动悲痛不已

清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游说孙中山阻止西方财团勇敢地反对旧制度和父亲向清**贷款,最后与父亲自杀。

当然,我最佩服的是辛亥革命的领袖孙文先生,他的无私,他的勇气和他所做的一切。它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他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我们世世代代的尊敬和崇拜

当历史的文字被完整的以画面呈现,那战争的血腥,那年轻生命的消逝,那动荡年代里坚定地信仰,那心系祖国的情怀,那为革命牺牲,无畏赴死的精神,使得辛亥革命在我的脑海中变得有血有肉,我不仅仅看到“辛亥革命”这四个立于纸上的汉字,开始感受到了那些历史中人,他们的伤痛,他们的无畏,他们心底里那份坚决的信仰,他们一颗热爱民族的赤诚之心。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2

凭着信仰去革命

老实说,我很少看现代史电影和电视,不是因为别的原因,就是怕被政府的软弱无能得罪。但这次老师布置了作业,只好硬着头皮看了《辛亥革命》。看完后,心情长久不能平静,待稍平静后,遂作观后感。

首先震撼我的就是秋瑾赴刑场时那坚定的眼神:“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死并非不足惧,亦并非不足惜,但牺牲之快、之烈,牺牲之价值竟让我在这一刻自心底喜极而泣。

”镜头掠过,有迷惘的男人、微笑的女人、恐惧的孩子还有安静吮吸着母乳的婴儿。这一刹那,我好像突然理解了为什么那些革命志士能够前赴后继地为革命事业而抛头颅洒热血,就是因为他们和秋瑾一样心怀国家,心存信仰。

为了这个信仰,秋瑾抛却家中幼子就为了成全所有的孩子有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林觉民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里沉睡着八十六位英雄先烈。

信仰到底是什么,有着何种魅力?

中学时就背诵过林觉民的:“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每背至此处,总是泪眼婆娑,其实当时还不理解其中的深意,只是被他对妻子的浓浓情意所感动。看过这部电影后,又让我对这篇文章有了新的认识:林觉民此番一去是抱着必死的心去的,虽然他心有不舍,放不下深爱的妻子与蹒跚学步的孩子,可正是因为这种爱让他必须去赴死;林觉民对妻子的爱已经达到“与其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的地步,但却不得不先死的悲情。

写到此处,我不得不停下笔,重新翻出《与妻书》大声朗诵起来: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这是何等的悲壮——明知举事不定成功,却付出生命的代价去做。

或许这就是信仰,这就是信仰的魅力所在!

剧中最具喜感也最振奋人心的的当属成龙饰演的黄兴在赶赴革命战场时打出“黄兴到”的旗帜,飞身马上的画面。这张照片一出来,我们就对革命充满信心。可是袁世凯这个玩弄权术的政治投机家终究窃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

对于这一历史实实,许多人痛斥孙中山的软弱无能,他向强大的势力妥协。但通过这部电影,我看到了他的无助和无私。无奈:面对袁世凯的步步军事进逼,是把刚刚取得的胜利果实葬送还是交给袁世凯作权宜之计?

他选择了后者,并且制定《临时约法》对袁世凯进行权力约束,但他对袁的阴险与狡诈认识不够,袁岂是你一纸约法可以约束得了的;无私:面对权力(中华**大总统)哪个男人不贪恋?可孙中山先生却把它无私地交给了“可以维护民主共和”的人,正是因为他这一无私的决定,中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向着民主国家一步一步地迈入。M.yjs21.cOM

电影看完,我有些真的明白什么是“革命”,革命是秋瑾的“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革命是林觉明的“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革命是孙先生的“让我们这个即将强盛起来的民族不再受到列强的侵略与掠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东方”。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3

工程管理一班

革命自然是十分复杂,尤其是在那个年代,那个帝国主义贪婪无厌而又狡猾无双、封建主义虽略显苟延但却根深蒂固、资本主义萌芽伊始却又夭折频仍的年代,革命更是艰苦复杂。

但是影视作品素有化复杂为直观的能力,于是,影片《辛亥革命》出炉,使得辛亥革命繁复复杂的经过能被大多数不擅长历史纵横思维、不喜欢烹煮历史书的人快速了解,而且能心有所得,比如我。

影片《辛亥革命》以秋瑾凄壮而又不失希望的的赴死词创造一个壮烈而又发人深省的场景。

“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尽知革命为何物,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

”——秋瑾。

场景之中,头带枷锁,秋瑾拖着铁链在地上淅沥而行,围观者者甚多,其中有老人、壮年、小孩,有给孩子哺乳的母亲。

不知革命党人被砍头之事有何可观之处,竟惹着如此多人围观,甚至有母亲不怕血腥抱着孩子一边哺乳一边观看。如此看来,砍头只是在那时当属平常之事,当早已司空见惯,百姓当早已麻木。

不知秋瑾的死,是否真的能对病入膏肓的人民有醍醐灌顶之效?或者说有一点点提醒只用?

观那围观者眼神之间却又若有暧昧,似有所感,其中真意,在语文老师的角度看来的话自然可读者甚多,大概是秋瑾代表的革命者们唤醒了梦寐不堪的国人们,最终取得胜利云云。

监斩官之所以能为官,自然有些见识,只是那点见识似乎只能使他明白,革命者死亡是必然的事,只能徒增悲伤,只能让秋瑾白白死去,只能让这浩浩清朝的天下徒增两个失去母亲的孩子,于是,为了让秋瑾心有所愧,甚至后悔,他提醒道:

“这两个孩子就要失去母亲了。”

可惜,秋瑾似乎冥顽不灵,似乎纲常败坏,似乎道德沦丧,也似乎心中智慧无双,看到了什么不可逆的光明的未来,她只是狠狠或者坚定的驳斥监斩官:

“我的死是为了天下所有的孩子。”

监斩官似也不忍,奈何封建桎梏积深使他身信为天下先而叛逆者,唯死尔。

于是刀落,影片的楔子结束,辛亥革命正式开始。

为了简单起见,在此,我姑且把影片《辛亥革命》看做是两个男人的故事。

其中一个走出大厅,名叫孙文。在正厅外,他富有革命智慧,性格坚强,善于讲话。他赴国外,以富有智慧,直入本心的演讲集纳了无数华侨的募捐,更是尖锐地使舌辩四国银行代表于欧洲,致使清**抵路换钱之丧权辱国计划被搁置,使得清**没有足够的补给去攻打另一个男人。

这另一个男人名为黄克强,主内,此人有经韬纬略,擅领兵布阵。他起义于广州,虽败,但是革命之风因此刮遍全国。后来,他甚至在全国通了电,领导国民革命党,与清**作战。

最后,这两个男人汇合于南京,与袁世凯合作,逼垮了清**,在南京建立了新**。

至此,《辛亥革命》落下帷幕。

影片之中多有或悲壮或惨烈的镜头,往往使得观众带入情感进而愤怒或流泪。

比如,广州起义失败后,烈士们被抛尸于寒水之中,这份惨烈如何表现?显然,张黎和成龙两位导演都精通此道,他们在片中以一个特写,一个张觉明在水中飘荡,鲜血自其尸骨中扩散到水中的特写来表现此等效果,结果是让人满意的,至少让我感觉到了那份悲凉和痛楚。

孙文言:革命,革的不是帝国的命,不是清**的命,不是封建的命,而是自己的命,广大人民自己的命运。在这方面,我不想做太多的遗憾,只有当它是一中对事物发展本质规律的认识,反映了一种历史唯物主义。

睹物思人,观戏学史。革命者们自然是富有智慧的,在那个教育如此不堪的时代,他们居然能养成如此洞彻明晰的思维,实在让人感叹。

他们的智慧由何而来?究竟何为学习?我们如今又该如何学习?

既然要观片有所感,自然不能只感那历史之神奇,革命之悲壮,因为结果只能是历史发展自有必然性,革命者们自然是勇敢而且不畏牺牲的;不能只感人民之痛苦,孙文之智慧,因为痛苦是必然的,孙文凭其智慧化痛苦为力量故而取得成功;不能只感旧时国民之麻木,鲁迅之必要性,因为国民认知严重缺失故容易麻木,需要有智慧的鲁迅来唤醒他们。

而是更要在这恢弘纷繁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到对当下、对自己有启发的规律、教训。

肤浅说来,就是得好好学习。只有那些充满智慧的人才会有理想,才会有勇气为之奋斗!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4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5篇

最近我看了电影《辛亥革命》,对辛亥革命有了许多了解。

大家都知道辛亥革命又称十月革命,____年的10月10日,武昌起义,伟大的辛亥革命在孙中山先生的倡导下,很多文人志士聚集到香港,他们为革命而奔波,奋斗,离开温暖的家,离开他们的亲人,只身投入革命,他们中诸多人为革命付出了年轻的生命。这是我们后人所佩服和称颂的。随着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的日益临近,让我们了解辛亥革命对中国的影响吧!

辛亥革命是一场真正的人民革命,是一场光荣的革命。他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拉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帷幕,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辛亥革命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国内许多工业集团纷纷兴办工厂和银行。它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壮大了无产阶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辛亥革命开创的政治经济生活新局面,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发展的社会条件。它促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传播,为先进知识分子后期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奠定了思想基础。它为中国共产党培养干部、教育群众、锻炼群众。

辛亥革命的失败,为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革命提供了启示。它极大地促进了民族的觉醒,埋葬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促进了现代化进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辛亥革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资产阶级革命史上的地位一样。它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是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近现代史的分水岭。它使革命乐章以正义的声音风靡华夏,感染着千千万万中国人起来战斗,最终让中华人民淬火重生。

它的历史地位不容置疑,其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或许在更远的将来会被我们的后人看得更清楚。

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是我们祖先的鲜血。他们的进取精神、不屈不挠的精神、融入世界的精神、妥协宽容的精神,我们永远铭记在心!

最近**了热播的《辛亥革命》,了解了100年前的中国在满清统治下,种族歧视非常严重,对汉民族施用种种惨酷的压迫;到了清末**腐败不堪,官吏肆意搜刮民财,人民的生活已到穷途末路了。加上帝国主义不断向中国做经济、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受到这种侵略辱,不仅人民无以聊生,连国家也面临覆灭的命运。孙中山先生看到这种情形,知道民族已经面临存亡的关头,如果不推翻满清**,便无法拯救中国。

于是便集合许多同志进行革命工作。

孙中山先生决心进行革命时才二十岁。当时,他以学校为革命宣传基地,利用行医、看病的机会,逐步扩大,吸收同志。

抗日战争前四年,孙中山先生组织兴中会,成立了革命组织。从此,轰轰烈烈的革命行动一劳永逸地展开了。

孙中山先生发动的革命前后有十一次。其中以第十次的「黄花岗之役」最为壮烈,牺牲也最惨重;而促使清朝皇帝退位,建立中华**的一役则是孙中山领导的第十一次「辛亥革命」(武昌起义)。孙中山所领导的十一次革命如下:

第一次革命:前五年陆浩东在广州战役中牺牲。

第二次革命:1900年广东惠州战役中,史监如牺牲。

第三次革命:公元一九0七年四月十一日的广东潮州黄岗之役。

第四次革命:同年4月22日惠州七女湖之战。

第五次革命:同年7月27日钦州保卫城。

第六次革命:同年10月26日广西镇南关战役。

第七次革命:公元一九0八年钦廉之役。

第八次革命:同年三月的河口之役。

第九次革命:1910年1月广州新军战役。

第十次革命:公元一九一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的黄花岗之役,七十二烈士壮烈牺牲。

第十一次革命:1911年10月10日(宣统三号)武昌起义,推翻满清起义。

宣统三年八月十九日,驻军武昌的新军工程第八营熊秉坤首先发难。随后各营纷纷响应,革命军如彩虹般强大,势不可档。武汉三镇首先光复,各省也纷纷光复。

清廷眼见大势已去,只好宣布退位。三千多年的君主政体,至此终于结束。

武昌起义发生在农历八月十九日,也就是十月十日。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特别而难忘的日子。

1911年10月10日,革命军发动了武昌起义,不仅开创了中国政局的新里程碑,也为中华民族翻开了新的一页。

十一国庆我去影院看《辛亥革命》,座场里就我一人,让我颇为困惑,还以为走错了场子,如坐针毡地等了几分钟,广告结束影片开放这才定下神来。心想完了,就这票房,成龙亏了。到了家先上网查了票房:

《辛亥革命》首周票房,即上映23号到周日25号,票房1850万,而《建国大业》《建党伟业》首周票房都顺利过亿。看网上各位看官的影评都提到主旋律这仨大字,我就疑惑,《辛亥革命》算不算一部主旋律电影。《辛亥革命》讲中华**的建立,讲十八星大旗迎风飘扬,讲同盟会光复会会员;讲的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讲的不是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讲的不是共产党党员。

群众是被烦到了,一听又是主旋律便不想去看,而这无非是**玩的伎俩。**我们需要这部电影上映,我们需要表现出一种宽容,我们想告诉大家,我们的电影产业是非常自由的,我们应该去纪念它。但**不逼你看,你爱看不看,不像《建党伟业》逼着你看,把变3哈7下延迟档期,甚至听传言把《武侠》票改《建党》票所以大家就说了,《辛亥革命》票房惨淡,群众开始厌烦主旋律电影,产生审美疲劳。

你看说得多好,第一《辛亥革命》被归到主旋律电影里,这是群众自己归进去的,****默许,第二开始厌烦是从《辛亥革命》开始的,前两部都尚未形成审美疲劳,所以都是《辛亥革命》惹的祸,我就是不去看!我觉得票房很糟糕,所以我想支持这部电影,不管是好是坏。虽然法定节假日没有半价票给学生,但我也硬买了建国大业。我没有去,但这次我去了,可能是出于同情

废话不多说,进正题,写观后感。大家都说张黎是个好导演,豆瓣还有人写了篇《我要给张黎立一块贞洁牌坊》,写得好自大好感人,为了表扬张黎把司马迁陈寿班固吴晗易中天明月等等人的贞洁都**了一遍,就为给张黎立块贞洁牌坊。我觉得他也是个好导演,但我孤陋寡闻对他了解不多,只看过他拍的《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的杨氏兄弟刻画得真给劲儿,这部电视剧只是被网友称为招安之作,所以以后要看看他没被招安的作品《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

再说《辛亥革命》,每一小段确实拍得到位,只是将个个事件顺叙地合起来,就有些流水账,每段该怎样衔接自然倒是个大问题,或许是拍电视剧拍久了,电视剧好像不怎么为衔接和事件主次的问题操心,看《人间正道是沧桑》的衔接就是直接切到下一个场景下一个事件,让人觉得紧凑而有紧张感。而《辛亥》这么衔接就突兀了就让人喘不过气来了,有时候到了煽情的桥段,我马上就要掉下泪来的时候,它却跳到下一段,让我不得不把泪花收回去,紧凑感做过了就显得有些不从容了,应该等等观众的情绪反应,再切,也不迟嘛。

影片开头就是秋瑾姐姐上刑场,大脚镣嘡啷在青石路上铿锵作响,我此番赴死,是为革命,中国妇女还没有为革命流过血,当从我秋瑾始,纵使世人并不知革命为何,竟让我狠心抛家弃子。我此番赴死,正为回答革命所为何事,革命是为给天下人造一个风雨不侵的家,给孩子一个宁静温和的世界,纵使这些被奴役久了的人们早已麻木,不知宁静温和为何物此独白写得太好!让人不禁会去进一步想什么是革命。

请问什么是革命?这个词离我们太远了。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是代。我们担心汽车和房子,我们喜欢钱和马。我现在跟你谈革命,你会觉得我是本地人。革命,其实不只是政治,今日之大学生都巴不得远离政治,我若说革命他不只是政治,你或许愿意往下听。

革命,他不只是暴力,是牺牲,是制度,她还是理想,是浪漫,是青春,是爱情!____年冬,已婚的秋瑾提出休书,抛弃丈夫和两个孩子,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为革命奔走呼号,而她与家人的诀别看似无情冷血,让人觉得她更像一个刚烈的女权主义者,而其实怕连累家人,别忘了她也是身为人母,与自己的孩子分离,要付出多大决心你看秋瑾的**,一定觉得她很美,那种美,美得那么有个性,看她的**照、带帽照,活像一个假小子,而你再看她双眼,透着一股子纯洁,那股子天真倔强甚至让我想起我高中时的女友,也是她这样的男孩子气。秋瑾亦是诗人,可以说每一位革命党人都是诗人,她有好多诗作留世,比如《对酒》这首诗:

千金不惜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

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尤能化碧涛。

这诗什么背景?当时秋瑾在日本留学结识一群如徐锡麟这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有天在酒馆吃饭秋瑾看中一把剑,在场的朋友便买了宝刀送她(我更愿相信是徐锡麟送给她的),可是宝刀太贵,以至于付不起酒钱,又不能吃霸王餐,于是秋瑾把自己的貂裘大衣给当了付账。一腔热血勤珍重是说各位要注意安全,干我们这行的要珍重自己的性命(我也更愿这句是写给徐锡麟的秋写这句是喃喃地对锡麟说,你要好好活着)。

洒去尤能化碧涛。笔锋一转,写得慷慨激扬即使热血哪一天不小心给洒了,也能化作碧涛般汹涌澎湃!秋瑾和徐锡麟之间是该有一段感情的。

后来徐锡麟安庆起义失败被抓,她也被出卖,但她毅然拒绝离开,她遣散众人,独守大通学堂,清军包围学堂,秋瑾**。是为革命殉,亦是为爱情殉,或许是因为徐锡麟的失败,让秋瑾心灰意冷,索性以命相许,许给革命,许给徐锡麟!

感后感写到这有些跑题,以上的许多观点出自蒋勋先生的《孤独六讲》里的革命孤独一章,有兴趣的可以去读。

再说林觉民,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影片里胡歌饰。找宁静演秋瑾合适,找胡歌演林觉民也合适。看看林觉民的**,就是一副细皮嫩肉的小白脸模样嘛,而胡歌也演出了他的风流倜傥。

在我印象里,姓林的人都长的好看,古代有林觉民有林觉民堂侄女林徽因,现代有林青霞林志颖。我总以为,拍历史题材的影片讲究还原历史,也讲究导演演员依据史料的想象发挥。胡歌演绎得好,演出了些许坏坏的公子气,这是演员本身有的气质,亦是张黎选对了人。

片中张鸣岐审林觉民的那一段台词编排的好:

张:林觉民,你一表人才,家境也不错,可为何非要和乱党裹在一起?

林:张鸣岐!你为何躲在暗处,你怕什么?

张:我怕什么

林:你怕我年轻。我选择了死,可是我依然年轻。你虽然苟活,可是你已经老了。

张:年轻人,朝廷也不容易呀。

林:朝廷?朝廷把香港割给英国,把台湾割给日本,这是朝廷该干的事?这样的朝廷留有何用!

张:我审你,今天倒成了你审我了

林:因为你对我无从审起!

张:本官有意对你法外施恩

林:不必了!我们一同举事,一同赴死,我不能例外。

张:可你这么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林:大清索我的命,我诛大清的心!

台词好,演得更好。以上只是文字,你若去影院听两人的语气,去看两人的神态,肯定更觉得好。张黎没把张鸣岐编成一个凶神恶煞的清朝官吏,而是把他编得有些惜才,不知道历史上张是个怎样的人,总之我觉得起码没有脸谱化。

很新的。林觉民的《与妻书》大家基本都熟悉,好像高中语文书里有,但当年我也没好好念书,没记得。现在百度出来看,看罢,眼里含了些泪,好感人这里只登最后两段即翻译: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

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我平素不曾把我的志向告诉你,这是我的不对的地方;可是告诉你,又怕你天天为我担忧。我为国牺牲,死一百次也不推辞,可是让你担忧,的确不是我能忍受的。我爱你到了极点,所以替你打算的事情只怕不周全。

你有幸嫁给了我,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有幸娶到你,可又如此不幸生在今天的中国!我终究不忍心只完善自己。

唉!方巾短小情义深长,没有写完的心里话,还有成千上万,你可以凭方巾领会没写完的话。我现在不能见到你了,你又不能忘掉我,大概你会在梦中梦到我吧!

写到这里太悲痛了!辛未年三月二十六日深夜四更,意洞亲笔写。

家中各位伯母、叔母都通晓文字,有不理解的地方,希望请她们指教。应当完全理解我的心意是好。

各位可以去读一读,相比今天的爱情,实在让我们汗颜!革命党人也有家有世,他们放了好端端的日子不过,他们扯着嗓子奔走呼号宣扬革命思想,用本来拿笔拿折扇拿尿布的手去拿枪拿手榴弹跟官兵们搞暴力,他们傻不傻,疯不疯?我总觉得秋瑾林觉民这样的人,跟顾城海子这样的人,是一类人,唯有一死,才能解心头积恨抒发一腔热血,也唯有一死,才得以永远年轻永远理想永远活在我们心里永远传为佳话。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5

红棉小学六(二)陈芷晴

辛亥革命,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它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在100年前,战争的硝烟蔓延在各地。

革命联系的不只是性命,还是命运。今年的纪念辛亥革命的电影《辛亥革命》上映,它的上映让人们都更加了解辛亥革命。

电影主要记叙了在晚清末年,中华民族到了危亡之际。改革运动失败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决定推翻清**。此后,革命党人多次发动起义,秋瑾等革命党人牺牲,革命陷入低潮。1910年,孙中山召集海外同盟会骨干,在广州发动起义。

黄兴与徐宗汉,秘密潜入广州。但是,广州战争以失败告终,因为敌人很少。林觉民等革命骨干牺牲,黄兴重伤。徐宗汉等冒死在黄花岗掩埋了72具烈士遗骸。

孙中山和同盟会成员为武昌起义的成功而欢欣鼓舞。黄兴和徐宗汉立即被派往武昌,以鼓舞革命军的士气。阳夏之战异常激烈和艰难。在各种反动势力的进攻下,黄兴撤退到长江下游集结力量。

最后打败清廷,孙中山被推选为首任大**。中华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结束了两千八百年的封建统治,谱写了人类社会民主的新篇章!

电影还原的是历史史事实主题电影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历史真相。这部电影展示了100年前的战争,使的观众们似乎又回到了辛亥革命。这部电影注重细节和表现,让观众有同样的感受。

谁终将声震人间,必长久深自缄默;谁终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虽然有一大批革命战士在革命中牺牲,但有些人的死轻于鸿毛,有一些重于泰山。他们的牺牲带来了和平,他们的牺牲没有白费。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爱国之人。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百姓。我们都爱我们的祖国母亲,我们虽不用效仿孙中山,从一个医生,变成革命带领者,国家大**,但我们的爱国可以轰轰烈烈也可以平平淡淡。

我们也可以为社会出力,让祖国美丽。

革命烈士们,爱国战士们。你们为群众获得幸福,获得尊严。你们用生命保卫国家,平息浓浓的烟火。不管你是名兵还是无名兵,你都是一样的。你们都是中国的恩人。

电影辛亥革命观后感 篇6

今天,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去观看了这部电影——《辛亥革命》。这是每个不了解《辛亥革命》意义的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一部电影。很多的年轻人不了解历史,不理解革命的意义和价值,就不会懂得,中国人现在的哪怕一点点的幸福和进步,都离不开那些曾经先辈们曾经为整个民族的未来做过什么。

《辛亥革命》以秋瑾就义开始,广州起义的准备、过程与失败,孙中山在美国的募捐演讲,试图回答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革命?为什么一个母亲宁可牺牲生命要去革命?为什么参加广州起义的`共和取代君主专制。当孙中山被奉献生命的所有人进行了感人的辩护:从秋瑾、广州起义烈士、武昌首义将士,以及旧体制内的同情者,清朝驻英大使的女儿唐曼柔,为孙中山游说西方财团停止对清廷贷款勇敢地站在旧体制及父亲的对立面,最后随父亲一起自杀的女性。林觉民的《与妻书》代表了年轻的革命党人,为什么抛妻弃子、放弃富裕的家庭、个人的前途,去进行看不到前途的革命……因为革命代表了中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即使明知自己看不到胜利,也要为革命奉献的精神中国近现代历史最感人之处,就是很多富裕家庭、包括旧体制家庭的年轻人,甘愿抛弃优越幸福的生活,投身到理想、奉献给革命。我们向他们致敬!

在中国,只有彻底的共和、民主才能洗刷报效祖国。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