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

01-28

阅读书籍是人类最亲密的伴侣,当我们沉浸于作品之中之后,我们会意识到内心只有一个真正的爱。撰写读后感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美。我为大家精心整理了“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希望它能解答一些疑团,感谢你的阅读,希望我的作品能给你一些启发!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篇1】

我思故我在,我苦故我思——读白岩松《痛并快乐着》有感1000字:

读完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一书,让我想到两句话:我思故我在,我苦故我思。痛,并快乐着!多么深的领悟!谁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

白岩松虽然头顶着着名主持人的光环,但是一样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坎坷。他8岁丧父,由母亲独自一人养大;他大学毕业后,面临找工作的问题,身在北京无关系无人脉,凭本事考取的职位,却被人背后做了手脚,一系列的痛苦经历,折磨着白岩松,也在考验着他的意志力。

名人之所以能成功,或许正应了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当白岩松面对磨难时,也彷徨过,无奈过,而后却是顶住压力继续前行。当他回首过去,忆起那个拆他台的小人时,宽容地说“理解他当时的想法”,善良使人成长,也会帮助人收获更多的幸福。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白岩松在报社当了几年的编辑,看似是远离最初的梦想,实则却是给后来铺平了道路。文字编辑的功底深厚,决定了他后来去着名的《东方时空》栏目任职。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岩松从编辑改行当主持人,面对的挑战也很多,首先是普通话过关,别人是科班出身,他却要从头学起,也曾经历过诸如罚款的事。

人在高处不胜寒。身为央视主持人,不能在工作上出现任何错误,因此这份别人看着光鲜的工作,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白岩松曾有过几天几夜不合眼的经历,风餐露宿更是常事,为了采访跑新闻还面临过人身安全等问题,面对种种压力他患上了失眠症。没有过患病经历的人无法体验其中的滋味。一夜无眠,想睡睡不着,从黑夜熬到天明,熬的是人的心血和精神。失眠和心病有关,心病只有心药医。

身体的痛苦,催发了白岩松的思考。如何从痛苦,压力中走出来,获得属于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于是,他开始默默探索,寄情阅读,沉醉音乐,爱好足球……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虽然业余时间寥寥,但是正如鲁迅先生说的“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白岩松喜欢读书,读后感.好书能启智,能解忧答疑。白岩松爱音乐,他说“就算全世界背叛了你,美好的音乐也不会背叛你”,他用古典音乐为自己疗伤,泄压,在音乐中抚平自己纷乱的心。了解白岩松的观众知道他是一个足球爱好者,他挥洒着汗水,驰骋在绿茵场上,他是阿根廷队的粉丝,他喜欢马拉多纳……足球让白岩松找到真实的自我,挥汗如雨,奋力拼抢,最后的输赢已不重要,中间的过程才是令人难忘的。

白岩松成功摆脱疾病的困扰,开始在事业上有所突破。采访一个个的成功人士,从他们的身上找到闪光点,分享给广大观众学习和思考。每一期的《东方时空》,我会如约守候在电视机前,听白岩松侃侃而谈,时光虽然已经流逝,但是美好的记忆依然浮现在眼前。

如今,在书店播放的视频中再次见到白岩松,人依旧那么儒雅,言谈中依然那么激情澎湃。告诉自己,这就是当初喜爱的主持人,他用痛并快乐着的一些事,证明了人生离不开勤思苦学,有梦想有良知的人是不会走空的。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篇2】

可能平时刷微博的时候看到白岩松的一些段子,让我对他留下一些不错的印象,或者也是因为他作为新闻媒体人的职业比较特殊,让我想要进一步了解,于是逛网上书城的时候偶然看到他的这本书就买了。

书中记录了些对白岩松比较重要的事情,或者让他记忆深刻的事情。而时隔多个月以后,我看到书架上《痛并快乐着》这本书,还能让我记忆犹新的就是“理智情感”这一节的内容,应该是当初对这一节的内容感受太深刻了,以至于我把它当标题了。

“接触一件事情,也许短时间内会有一个是与非的判断,但随着对这件事情了解的深入,是与非的轮廓会慢慢模糊起来,再想下一个判断,内心的冲突就多了起来。”

人是有情感的动物,大概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之一。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带着当下的情绪去做评价做判断,去表达我们的心情和态度,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跨过现在的情绪,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些,更宽阔些,才能找到一种更好的状态。

举一个书中的例子,也是让我记忆犹新的那个例子。

「1997年,张金柱酒后驾车逆向行驶,将一个孩子撞飞,不治身亡;孩子的父亲和自行车则被卷在车下拖着狂奔,留下一条1500米的血路。

一个活人在自己的轮下,车身上有被拖者求救的血手印,而张金柱已然能开出1500米,人性已经在这段距离中丧失了,更何况他还是一名公安干警,并且曾经是局长。一个生命的丧失,灭绝人性的做法,让人愤怒的执法者腐败……这一切纠缠在一起,让张金柱在很多人心里被判了死刑。

但不管有多少人在自己心中对张金柱宣判了死刑,最后对他的审判还是依据法律由法院来公正进行。

最后的宣判出来了:“张金柱被判处死刑!”这样的判处几乎让所有关注此案的善良人都松了一口气:”张金柱该死!“

但在这样的气氛下,有些细节被忽略了,在宣判结果出来后,张金柱的两位律师发表了公开信,认为张金柱虽有罪,但罪不该死。他们曾到北京向八位法律专家请教,得出的结论一样:张金柱罪不该死。

另外,判决书中有“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这样的词句,这更让很多人担心在对张金柱的审判当中,司法是不是在一种新闻和民众包括另外一些无形之手的庞大压力之下做出死刑的判决呢?

“我是被你们记者杀死的。”这是张金柱的一句名言。

白岩松说,对张金柱个人的憎恨是强烈的,从情感上来讲,张金柱最后命丧黄泉是自作自受,一点儿都不会让人可怜。但是作为一个记者,必须去倾听超出个人情感好恶的理智之声。

然而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已经成了“记者”,通过微博转发、朋友圈转发,分分钟完成了舆论传播的过程,相比之前更高效,但也却带来了更多的不可控性,因为我们都太容易被情绪左右,都太难超越情感去做理智判断。

白岩松说,记者只不过是记录事件的人,一旦拥有了生杀大权,即便愿望是善良的,也依然希望结果的出现是一句社会固有的一套程序来取得。

因为一旦社会的固有程序受到民众或新闻媒体随意左右,从表面看,这一件事情顺应了民意,但最后真正得不到保护的还是民众与新闻媒体自己。

在自己开始写文章以后,对这个感触更加深(或许某种意义上我开始自媒体之路吧),虽然公众号目前只有几百订阅用户,影响力还没有多大,但内心经常会有一些理智与情感的冲突。

很多时候在写人写事的时候,用词会很斟酌,对一些事件或者人物的判断更加谨慎,有时候如果无法完整了解事情的始末,就干脆放弃不写了,因为我害怕我的表述也没有保持理性,也带上了很多的个人情绪。

我一直有个原则:一般不通过第三者去了解一个人或一件事,因为我知道每个人在传达信息的过程中都是加入了自己的情绪和态度的。就像“你比划我猜”的游戏一样,中间经过的人多了,到最后就变得“面目全非”了。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篇3】

原创: 闲云

最近读了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心有所感,记录下来。

人性在进化?

白岩松采访上海社会学院欧亚研究所的赵欣珊教授,问:”为什么这个世纪的的科学技术进步得很快,然而这个世纪的人们却依然需要十

8、 19世纪的志愿者来安慰他们的心?”教授答:”人性的进化是很慢很慢的。”

人性在进化吗?琢磨过之后我的脑子里闪过一个大大的问号。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物质生活突飞猛进,我们的精神与心灵呢,是否也得到了同步的发展?

一路回望,闪烁着动人光芒的,依然是几千年前那些圣人先哲的思想与言论。虽然它们离我们很远,但它们照耀着我们,用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温暖着我们。相反的在今天,人性中一些宝贵的东西正在渐渐丢失,渐渐被遗忘,比如正直、善良、真诚……我们能说,人性在进化吗?

我们动的越来越少,头脑越来越麻木,因为世界上真正的东的东西越来越少。让我们乐观一点。像赵鑫珊教授和白岩松教授一样,我们相信人性在慢慢进化。我们期待着。

不说谢的朋友

白岩松采访著名学者张中行,问:”您曾经有个朋友生活比较困难,每到年节的时候,您都邮钱给他,可他在这一辈子都没对您说过一个”谢”字,但您仍然把他当成生平最好的朋友?”张老答:

”能交到两个永远不说谢的朋友很不容易,人生能交这样几个朋友最好,你得到人家的关照不说谢,人家得到你的关照也不说谢,心里边想就应该是这样子……”

面对张的回答,白岩松的第一反应是反省自己是否有不用说谢谢的朋友。他对结果感到满意,因此采访继续进行。读到这段话时我也思考了同样的问题,还好,生活中,我确实还有一二知己,可以以心相照,可以彼此信任,相互支持。

这让我感到了活着的美好。进而我想,真情真是这个世界上最可贵的东西,亲情、友情、爱情都是我们生命里不可或缺的营养,因为有它们的滋润,我们的生命才会更健康,心灵才会更丰满。而那些蝇营狗苟、名利纷争,只会让生命变得畸形,发生病变。

不用说谢的朋友,你有吗?别因为匆匆赶路,而丢了自己的真心。

相信未来

当蜘蛛网无情地抓住我的壁炉,

当灰烬的烟雾叹息贫穷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

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

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

写在荒凉的大地上:相信未来。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黎明温暖美丽的笔,

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诗人食指在1968年写成的这首《相信未来》,激励一代又一代的人去热爱生活,追逐梦想,照亮一代又一代人在黑暗中探寻的眼睛。可有谁知道,写这首诗的人,食指,这个相信与热爱未来的诗人,却在写这首诗后不久,因精神**症住进了北京市郊的一个福利院,至今没有痊愈。我们都不想看到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诗人太相信未来?还是因为诗人不再相信未来?命运和食指,以及所有喜欢这首诗的读者,都在开一个残酷的玩笑。

可是,就算诗人食指住进了精神病院,就算……我们依然要以孩子般的纯真,固执的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就是相信希望和光明、爱、真、善和美。如果我们不相信未来,我们还能相信什么?如果没有什么值得相信的,我们活着是为了什么?

梦想中的世界

在本书的后记中,白岩松说:”我真的希望有一种魔法,让我们在接受了以后就沉沉睡去,很久很久之后,我们在一片清晨的和风中醒来,……人群中涌动着一种和善温暖的气息,人们的脸上没有刻下沧桑的皱纹,没有算计别人的心计,没有经历过苦难的愁容。醒来的我们……终于开始击掌庆贺:

所有的苦难都过去了,我们梦想的世界就在我们面前。”

梦想中的世界多么诱人啊!这样的世界会到来吗?它离我们还有多远?因为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所以人类老早就在自己的心里建了一个精神家园——中国人有桃花源,西方人有伊甸园。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在我们这个贫穷的世界里,有许多苦难是由于人性的软弱造成的。有这样一句话,说每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天使与一个魔鬼,天使占上风了你就是天使,魔鬼占上风了你就是魔鬼。那么,让我们把心中的魔鬼放入十八个地狱,把天使永远献给我们心中的圣坛。

天使越多,我们离梦想的世界就越近。

《炸裂志》读后感——癫狂的城、弥乱的人

年华年少本无知

第一次听到《炸裂志》这本书,是在2014年阎连科获得卡夫卡文学奖的时候。当时看到这个名字觉得很新颖,之觉得这个名字取的很霸气,于是非常好奇。

四年后,当我在ibook中读完这本书时,我以为我是对的。

书如其名,确实“炸裂”。在我写这篇博文之前,我登上了知乎,阅读了其他读者的评论。我发现这本书的评论基本上是褒贬不一的。

有的人说这本书是东施效颦,没有《百年孤独》的恢弘构局。有人认为这本书埋下了许多毫无意义的语言。

坦白说,我几乎没有读过其他“神实主义”的书籍。即便是那本名著《百年孤独》,我也就对那个“多年以后”的景点开头,以及开篇那个玻璃还是镜子的东西有点印象,后面就没有读下去了。

所以当我阅读《炸裂志》时,整体感觉还是很震撼的。有本土化的细节,将中国本土情怀中那些众所周知又避而不谈的污秽写在了纸上;也有真真假假的情节,仿佛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个真实案例。

在这本书中,有很多方法可以把虚拟和真实结合起来。其中大部分是虚构的,但也有纪实内容。例如,在描述第三方的辉煌时,我们使用了自改革开放以来的许多国际事件以及与中国有关的事件。

《炸裂志》的写法很新颖,真真假假疯疯癫癫,甚至连作者本人都把自己列为书中的一个人物。

读这本书的时候,你要去品位分析,试着抓住风吹草动,找到一些真实的影子。讽刺,讽刺的是哪个城市;隐喻,又喻的是哪位领导人。整个“炸裂村”到最后的“炸裂市”,仿佛都是一个政治隐喻,但又不是一个笑话。

如果说在现实中,唯一能找到**阴影的城市是改革开放的领头羊深圳。但除了发展速度,其他大多数描述似乎与深圳不符。于是我不得不去思考,究竟我所看到和了解的深圳,那个以“创新”、“敢为天下先”、“拓荒”等等积极形象出现的深圳是真实的,还是像炸裂一样基于“不择手段”、“污秽”、“龌龊”等不良的事实建成的城市,又经过洗白变成一个积极向上的大城市。

怎么说呢?“炸裂”真的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实体。它承载着很多人的希望,很多人的梦想。

但反过来,它摧毁了许多人的希望和梦想。我想没有多少人能猜到**是如何变成一个超级大都市的。即使我读完整本书,我也很难猜到。

整本书可以说不仅是一件荒诞的事情,更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故事集。它牵扯到无数的故事,从开头所有村民做同一个异梦,出门寻物,到结尾孔明亮被刺杀,孔明耀带市民出征,可以说一切都是那么不真实。

我不知道是不是受了很多国内情绪逆转剧的影响。我读这本书的重点一直是朱颖和孔光明的故事。从朱颖拼命嫁入孔家,在迎亲的车上对四弟孔明辉那让人不寒而栗又尚存温情的提示,到最后评选超级大都市时朱颖的绝地反击,两夫妻恩怨情仇,既让人爱,又让人恨。

我还是不能理解甚至不能理解一个问题:朱颖,你爱孔亮吗?

如果爱他,为什么还要一定要耍手段去拆散孔明光和大嫂,为什么要用技巧挑逗孔东德和孔明光,最终逼死孔东德?

如果你不爱他,为什么你恨孔亮离开?你为什么那么依恋你孩子的父亲?

当朱颖因为孔明亮和孩子的见面而开门时,我很震惊。这是一个很好的结局,但也许不是我们想要的结局。公平呢?

公平去哪了?朱颖牺牲了自己,牺牲了那么多女孩的清白,牺牲了复仇的伟大事业,牺牲了丈夫理想的实现。也许我不能说,但我期待的绝地武士呢?

所有的恨,终于这样解开了?

是的,如果公平的话,孔明亮公平吗?他一生的执念,为炸裂从一个村奋斗到超级大都市,在最后的最后,却落得这样一个下场?

用因果循环来解释整本书的故事发展,更为恰当。所有荒谬的背后,都有联系。从孔、朱家老一辈的仇恨,到孔家四子的不同发展,再到朱颖、程菁,每个人都跳不出来。

从年轻人爬火车到最后一任市长,孔明明到底变了吗?并没有改变,因为他办公室的收集室把他卖了。变了,因为他忘了家。

从那个渴望**师,到最后成为校长,从在大嫂小翠间反复的孔明光,到底变了没?没变,因为他还是那么爱教育。变了,因为他的心死了。

从那个军旅生涯有功无劳的兵将,到那个挥金如土的英雄,孔明耀到底变了没?没有变化,因为我永远记得军人的荣誉。它变了,因为他从一个孩子变成了一个爱国者。

从那个文弱至极的读书人,到那个城建局的局长,孔明辉到底变了没?没变,因他看得最清楚,也抽离最难受。它变了,因为他手里拿着更多的黄色日历。

全书的结尾,还有一段刻奇,为全书的癫狂画上了一个句号。在那狂热的庆祝活动中,那些独自行走、冷静思考的人成为了祭品。

也算是,最后一个,讽刺了。

变与不变,最是迷人。

读亡羊补牢有感50字

篇一:读《亡羊补牢》有感

今天,我读了《亡羊补牢》的故事。这个故事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发现错误要及时改正,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劝告,只要改正错误,到任何时候都不晚。

篇二:读《亡羊补牢》有感

朱雨帆今天我读了一个成语叫亡羊补牢,讲了是一只羊丢了他没有在意当第二只第三只丢了时他才想起补一下栅栏,从此羊再也没丢过了。

这个成语说,如果你失去了什么,你不能失去它的第二次或第三次。

篇三:读《亡羊补牢》有感

王雨薇星期天我在家读了一本书,叫《亡羊补牢》。

故事的内容是:一个人丢了一只羊,邻居劝他,他不听,结果,又丢了一只羊,就赶紧把羊圈补上。

读了这个故事我懂得了:要随时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出了差错应该设法尽快补救。

篇四:读《亡羊补牢》有感

《亡羊补牢》说的是有一个放羊人丢了一只羊,他仔细一检查,发现羊圈有一个大窟窿,他没听邻居的话,不修羊圈,后来又丢了一只羊,他赶紧拿来工具把羊卷修好了。

后来再也没丢过羊。这个故事让我知道,如果有错,我必须改正。

篇五:读亡羊补牢有感

我看了一个小故事叫做亡羊补牢,主要讲的是有个人养了几只羊,因为羊圈破了所以丢了一只羊,但他却不知修补羊圈,直到再次丢羊,才修补羊圈的故事。

告诫我们;接受别人的意见,做错事及时纠正,为时不晚。

篇六:读《亡羊补牢》有感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篇4】

回望中的道路总是惊心动魄的。

——题记

已经好久没有在看完一本书后有想写读后感的冲动,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读完“央视名嘴”白岩松写的《痛并快乐着》这本书后,一种抑制不住的想要宣泄的情绪便笔端流淌。

这本书主要记载了他从1990大学毕业后十年间的工作和成长经历,真实的还原了其“三十而立”的所思所想,以及从他身上折射出来的时代变迁和个人独特人格魅力的日渐成熟。那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一段难忘的经历充斥着他的大学生活。“那时候,很多青年都感觉自己好比一朵浮萍”,不知该如何开启自己的美好人生,但他最终抓住了机遇的尾巴。

但世事变化无常,造化弄人。曾因一份匿名信他又重新返回了校园,他宽广的胸襟和独具深度的话语,令我对他肃然起敬,深深被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了。

电视屏幕上的他是一个正义、睿智、犀利的人,又不乏平易近人,他用他独特的方式,诠释着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还原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实事,讲述着异样的人生百态。它完美地展显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是一种魅力。有一次他也整夜睡觉,下午无聊的事候可以坐在麻将桌旁,和同学们做一些看似荒唐的事情。

但他毕竟被人们记住了,这与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从北京第一次申办奥运会使败到重新加入wto,到香港和澳门回归,到1998的全国洪灾,所有这些都将使我的心澎湃。十年前的白岩松同样谈到了环境污染问题。书中不仅谈到环境污染,更动情的描写了人心污染的可悲。

人心污染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五千年灿烂的文化似乎只是今天出现的一个场合或一种形式,很少有人真正被刻进人们的心里。国民素质降低了,人与人之间变冷了。

书中的一个又一个故事反映了人性在不同层面上黑暗、善良、宽容的一面,也反映了公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

痛苦和幸福,痛苦也许是我们在这个大踏步的社会里,被这样那样的激流擦亮了棱角和伤痕,痛苦是一种觉悟,一种思考,一种总结,是我们应该有的。幸福也应该是一种权利,一种义务,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

至此,希望诸君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管正经历着怎样的挣扎与挑战,都要相信自己,相信明天。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念过去,不畏将来。

白岩松痛并快乐着读后感【篇5】

《痛并快乐着》是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创作的书.

这本书是从19xx年1月1日写到世纪交替。写作时间的跨度正是白岩松从高校踏入社会后所开始的理性之旅。他表示:“我不能因为现在做电视节目主持人而被很多观众认识,就把自己在19xx年以前跟许多人一样的人生道路(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写得仿佛很与众不同。只是我在工作中接触到的人和事才有必要写出来与读者和观众去沟通。我个人只有一双眼睛,书中写的是我有幸看到的、感受到的事情。很多章节看似写事,实际上是写大家的心情,于是也就有了《痛并快乐着》这个书名。”

《痛并快乐着》是一本随笔集,书稿在华艺出版社还处于最后的编校过程 之中。看过其中的几个章节之后,我心里颇不平静。虽然在看他的文章之前,想到了白岩松 会谈自己对于社会生活的感慨与忧思,而且会像他的主持一样谈得比较坦承;也想到了由于 他本人的涉猎广泛,话题会比较宽泛。但是仍然没想到他会以那样透彻的力度,对自身及社会予以如此大胆的剖析,蕴涵在字里行间的真诚和勇气甚至到了让我这个读者感动的`程度。 透过随笔,白岩松像是在与自己的心灵之间进行一场对话,言辞犀利,读来是一种畅快的震 撼。

《痛并快乐着》包含了白岩松从19xx年毕业至今十年的所见所感。这十年中,白岩松 一直活跃在广播电视领域,尤其加入《东方时空》的工作后,特殊的身份,更是令他得以涉 身各项社会重大事件的最前沿。他说:“毕业对我来说很重要,那也是使书中的内容变得有 价值的开始。我没有权利拿这之前的个人经历来浪费读者的时间。而这之后的十年中,说得 大点儿,我有幸有机会亲眼看到改变在我身边一步步的发生。”

“我是一双眼睛,在这十年中我所看到、想到和希望表达的,我都会在文章中表现,这 本书是我画的图。当然,必须强调的是,这一切归根结底写的还是人。”白岩松讲到:“这十 年来最大的收获是我的思想由希望一夜之间一切都变了,而到现在认为不要急。无论对我自身,还是国家发展都必须是这样的态度。”

读了他的随笔,你会发现“痛并快乐着”既是白岩松现时自身的状态,也表达了他对于 人生,对于社会存在的普遍状态的理解,并且还是一种他希望读者在阅读他作品时所得到的 感觉。

对于这本他认真酝酿和创作了两年,浓缩了他各种观点的作品,白岩松内心对读者也抱 有一些期望。他认真地说: “我有三个希望:一是希望读者能读得慢点儿;二是希望读过之 后还能回头再读;三是希望读者能够边读边愣愣神儿,想想自己的事儿。”

“我希望大家看完书以后多了解我,能有很多人就书中的某些事和我具体地聊一聊。”

痛并快乐着

我是璀璨星空中的孤星,但我并不孤独。

我是茫茫人海中的寻梦人,我对梦有着美好的憧憬。

我是崎岖人生路上的步行者,但我并不畏惧退缩。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