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起跑线观后感

02-03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说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自己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心里会很有成就感。通常好的作文会让人停留下来多看几遍,换做是你,你会怎么样写作文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最新起跑线观后感,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起跑线观后感【篇1】

一年一度的升学季又将来临,招生热与择校热也愈演愈烈。而这种拼尽财力人脉竞相往名校,尤其是私立学校钻的现象可谓是不知凡几,虽然对这种做法不置可否,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无独有偶,对名校的追逐热潮,在印度也不容小觑,最近热映的《起跑线》这一影片就是这股热潮的真实写照。这部影片通过描写一对男女主人公入学难的波折经历突出了对教育最本真的东西的见解、分析和追求。

《起跑线》中女主人公的爸爸是一位富甲一方的大亨,虽然财力雄厚,但是因为经营的是时装店而被所谓的“贵族”嫌弃,即使搬到了市区的市中心,拥有一栋豪宅,为了女主人公能够顺利融入“贵族”群体,交到朋友,还特地迎合“贵族”的各种生活习惯,小到穿什么衣服,摆放什么家电,聚会时喝什么酒,怎么喝,甚至将自己的日常语言——印地语,硬生生改成了高大上的英语。用“贵族”的语言来解释,即最顶尖的学校不允许说印地语,只能说英语。只有贵族才会说英语,只有会说英语才能有机会进入外企,机关单位,出人头地。否则,即使有再多的金钱,也只是低人一等,长大后只能止步于服务行业。看着女儿被同龄伙伴排斥,女主人公的妈妈二话不说,不惜在一所知名的培训机构投入重金,旨在让女儿在短时间内全方面提升。除此之外,父母也进入了特训,为升学的家长面试临阵磨枪。

只不过千算万算不如天算,虽然做了很多仿真演练,也灌输了很多所谓的“先进教育理念”,如当问到该如何向孩子介绍“贫困”一词时,标准答案是“Sharing is caring.”(分享即关爱),正式面试时,却因为父亲标准答案的卡顿、颠倒等显而易见的“差错”致使女主人公在排名前五位的名校中都名落孙山。实在不忍放弃就读名校的机会,一个偶然的契机,女主人公的父母得知每所名校都会有5%的名额分配给贫困生,于是,为了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使出浑身解数搬到贫困区,伪装成贫困家庭,一开始,生活处处碰壁,且随时都有陷入穿帮的境地,幸运的是,得到了好心邻居的种种帮助,使得在“贫困生”的核查阶段顺利通过。戏剧性的是,女主人公偷来的入学机会,恰恰是这位一起玩耍,学习的小伙伴——男主人公的,男主人公的爸爸甚至为了帮助女孩“筹课外活动费”,冒着生命危险冲向马路上的汽车,为的就是用那撞得鲜血淋漓的双臂所换来的抚恤金来挽回女孩的读书机会。后来,女主人公的爸爸幡然醒悟,真正的教育,不是看学校是否像五星级酒店般设施豪华,也不是这所学校是否出过多少政客名人,而是这个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是否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把同伴当成家人,即使生活再困难,也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美好期待,用光明正大的方式勇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本部影片以女主人公为明线,男主人公为暗线,通过男女主人公的入学波折,讽刺了社会上的所谓教育公平,已经沦为权钱交易的牺牲品,最后女主人公一家被男主人公一家的行为所感染,其实感染的并非只是女主人公一家,而是每一位为人父母和关心教育的人,花言巧语,阴谋诡计总会被人不耻和遗弃,勇敢与爱心才是立足之本。让我们怀揣赤子之心追梦!

起跑线观后感【篇2】

《起跑线》在教育批判和情感共鸣之间取得了完美的平衡, 幽默地展示了社会等级对教育的影响。

虽然原片名“Hindi Medium”的意思是印地语教学--影片中涉及到了印地语与英语的辩证,但电影的主题却是国际化的。故事发生在印度,但同样适用于中国, 几乎全世界的观众都可以很容易地将这个故事与自身联系起来。

拉吉 (伊尔凡·可汗) 和米塔(萨巴·卡玛尔) 夫妻俩在德里月光集市附近拥有一家知名的婚纱店。虽然钱不愁花, 但过度保护孩子的米塔担心他们的中产阶级地位会限制学龄前女儿皮娅 (可爱的蒂希塔·塞加尔)未来的机会。米塔说服不情愿的丈夫搬到了一个更高档的社区, 希望这样能帮助皮娅进入该地区声望很高的一所小学。

虽然这一家完全有钱提升他们的生活方式, 但却缺乏相匹配的文化水平和社会资本。拉杰在音乐和食物方面的品味使米塔在她想结交的名流面前难堪。皮娅因为英语不流利,没有孩子愿意和她玩。当夫妻俩向少数几个他们认识的有影响力的人物寻求帮助时, 却被告知私人推荐入学是禁忌。贿赂呢?想都别想。

即使在专业的入学顾问 (蒂洛塔玛·索姆) 的帮助下, 拉杰和米塔也没能弄清楚、没办法掌握住无数的标准规则和地位的象征标志。最重要的是, 学校滥用权力建立了一套荒谬的官僚体制。

当入学顾问与他们分享一个入学面试家长普遍会被问到的问题时, 影片提出了对社会等级制度最严厉的控诉: "你将如何向孩子介绍贫困的概念?"这些精英学校的孩子们享受特别优待和庇护, 以至于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穷人, 即使是在德里这样拥挤的城市。

附近的穷人家已经知道, 这个系统就是针对那些非上层人而设的, 拉杰和米塔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当得知精英学校25% 的名额是预留给经济贫困的学生, 通过抽奖碰运气竞争时,他俩发现了一个漏洞。夫妇俩决定暂时做穷人, 以求赢得其中一个名额, 于是再次搬家。m.YjS21.CoM

虽然编剧兼导演萨基特·乔杜里表述了拉杰夫妻俩的行为应受谴责, 但同时又合乎逻辑, 采用诙谐幽默的方式确保观众不会失去对角色的喜爱。拉杰夫妻两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使他们处于了一种特别绝望的境地, 特别是在印度, 子女继承父母的工作是很常见的。他们的成就足以为女儿设计一个更广阔的未来, 冲破月光集市婚纱店的局限, 但这样做意味着打破根深蒂固的阶级阶层。

当然,萨基特·乔杜里阐述阶级和社会资本等复杂想法的方式值得称赞, 但更具有意义的是他解释了公立学校的重要性。当地公立学校的负责人向拉杰夫妻解释说, 中上层家庭把孩子送进私立学校, 那么公立学校的资源就被剥夺了。

导演还通过迪帕克·迪布里亚尔的角色希亚姆--帮助拉杰一家适应新 "贫困" 身份的善良邻居, 针对贫困问题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希亚姆解释道, "生活在贫困中是一种艺术," 而且他和妻子图尔西 (斯沃蒂·达斯) 还给拉吉和米塔传授了一套全新的社交技巧, 以适合他们地位的下降。希亚姆坚称, 穷人不想要施舍, 他们只想要自己的权利。仅用 "权利" 一词奚落所谓的 "机会" 就已经足够了。

最后,《起跑线》也犯了许多宝莱坞 "问题电影" 的惯病。用一段不合时宜的歌舞打断了高潮的酝酿, 而高潮是拉杰发表了一场其他人完全没有理由倾听的演讲。导演试图用一些听众 "缓慢鼓掌" 的转变来扭转这种陈词滥调, 但这其实是想通过两种方式达到同一效果。

多亏了伊尔凡·可汗强大的个人魅力,才圆满完成了这场套路式的演讲又不至招人反感, 这部电影也巩固了他作为思维型男主角首选的地位。萨巴·卡玛尔完美塑造了米塔的复杂性, 甚至使她最令人发狂的品性也合情合理。导演萨基特·乔杜里做得很成功的另一件事就是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出发准确刻画了每一个角色。而像迪帕克·迪布里亚尔和阿莫瑞塔·金格 (饰演预科学校校长) 这些担任配角的优秀演员确实也为影片增色不少。

起跑线观后感【篇3】

清明假期,与妹妹一起去看印度电影《起跑线》。影片主要是围绕孩子的教育展开。主人公是一对中产阶级的夫妇,住在小城市,生活过的比较富足。然而,随着为女儿选择学校,他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为了让女儿接受最好的教育,他们在大城市里买了房子,开始了为孩子上学的拼搏之路。如咨询培训班,学习面试的技巧;为了让孩子能够交到朋友,在家举行party,结果事与愿违。男主人公为了给孩子报名,半夜就去排队,然而还有比他更早的。一番折腾之后,孩子未被录取,原因是他们的虽然有钱,但是因为是服装店老板而未被录取。学校有给贫困生的名额,他们就又搬家去贫民窟。最后孩子被学校录取,然而另一个贫民的孩子没有被录。主人公为了弥补,开始资助公办学校。男主人公觉得他们剥夺了贫穷孩子上学的名额,于是去找校长说明情况。然而,结果却是校长很赞成他的做法,愿意接受富人的孩子而不愿接受穷人的孩子,穷人的孩子在这最好的学校是待不下去,没有足够的金钱。故事的最后,男主人公在孩子们的毕业典礼上向大家坦白了自己所做的,承认自己过错的同时也指出了教育被商业化了。最终男主将女儿送到公立学校就读。影片主要反应的是急功近利的教育,教育被商业化,有钱人的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全英文教学,而穷人的孩子只能送进进基础设施很差的公立学校。

影片的结局是一种理想状态,但现实中很多人还是拼尽全力让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学校。这反映的问题主要是教育资源严重失衡,地区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关于教育,现实当中有许多的问题,重点学校门槛很高,其背后就是经济的较量。如高昂的择校费。在应试教育的选拨制度下,分数是仍然是最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催生出了各种各样、良莠不齐的辅导班,家长为孩子根据需要为孩子报班。针对以上问题,可从以下方面入手解决:一是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政府除了投入资金加强基础设施之外,还要加大培训落后地区的师资力量。二是制定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不以成绩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从多方面评价学生,使学生全面发展。三是家长们要转变观念。如根据孩子们的兴趣选择兴趣班和学校,不要盲目跟风。

起跑线观后感【篇4】

“速度”是领先的主宰

——读《人生起跑线》有感

爱山小学 502班孟奕雯

烈日之下,红色的速胶跑道上,那一条白色的,前面标着“1”“2”“3”“4”“5”的跑道线便是赛场的起跑线。

站在起跑线上的有小花、发发、欣欣、强强等。这些人让我仿佛看到了现实中各种各样的人。

小花,一个朴实的山村娃。她的家庭是平的,但她有一颗水晶般纯洁、透明的心。有一次,她来到城里的一个培训班参加比赛,但同样差劲的老师却住进了医院。

为了给老师收医药费,小花只好放弃了培训班,利用自己的时间工作,做别人的零工挣钱。

发发,一个大老板的儿子。他爸爸是一个腰缠万贯的大富翁,从小就对发发十分溺爱。在生活环境的影响下,发发发成了一个拜金、骄傲的孩子。

在他看来,有钱能使鬼推磨,自己的爸爸是个大老板、大富翁,自己也就高人一等。

欣欣,一个学习压力非常大的女孩。她的妈妈将她的课余生活安排得满满的。双休日不是上这个班,就是上那个班,从清早开始“充电”,一直到深夜,所有时间都塞得满满的。

强强,一个十分自卑的男孩。他的学习成绩很好,但他的家庭很穷。他总觉得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因此,他逐渐变得极其自卑,尤其是在像发发那样家境好的孩子面前更是把头埋得低低的。

四个孩子,代表我们这一代,让我看看跑道上每个冲出起跑线的人的速度。

起跑线,就是起点。世间万物都有自己的起点,自己的开始。从古代的生物到今天的人类,也不例外。

当然,每个人的起跑线都不一样。比如说小花和头发。小花只是个普通乡下孩子,家里也比较清贫,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朴素的布衣裳,用的是城里人看不上眼的土玩意儿;而发发可就大不一样了,他出生在富人家里,是个有钱的“公子哥”,吃的是山珍海味,穿的是高档流行的品牌,用的是时髦新潮的东西。由此可见,小花的家庭背景远不如头发,但谁的头发和小花更优秀呢?

发发和小花谁更受人喜欢?——当然是小花!这些让我们证实了一件事:

起跑线与终点是有距离的。人与人在奔跑的过程中就有快慢的差别,那就是距离。距离与速度有关。

起跑线只是终点,很快就会有一个好的开始。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绝对没有错。但是不要忘了,它仅仅是成功的一半。

成功,还有另一半呢。

如果你把兔子和乌龟放在距离终点线50米的起跑线上,它们同时出发,当然,兔子先到终点线。它们的起点相同,是由于速度不一样,结果也不同。

是的,之所以兔子会赢,靠的就是速度。“速度”,就是成功的另外一半;“速度”,就是通向终点的关键。

“速度”是一种态度。每个人的速度是不同的。如,当你有了良好的家庭背景,就等于给你加速了,应该好好地珍惜这现成的机会,让它来为你的成功道路奠定一个优越的基础。

千万不要像发发那样,非但不好好把握,反而让这个优势给害了。如果你的家庭状况不好,不要担心,其实这是在考验你。在这个节骨眼上,最忌讳的就是像强强一样自卑。

因为自卑就是承认失败,失败,放弃。不管怎样,我们都要昂首挺胸,只有仰望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要相信,只要抬起头,就会加速,才能把在起跑线上输的那么一点点全部赢回来。

“速度”也是需要努力拼搏的。不管你的家境好不好,努力拼搏是必须的。

别人给你提出的意见就是赛场上拉拉队的“加油”声,它们是你前进的动力。一旦它们消失了,你便没有了力量的源泉;

遇到的困难就是跑道上的绊脚石,大大小小,多多少少,不管怎么样,只有想办法跨过去,才能够继续前进,如果没有勇气战胜它,那么便只能停留在原地,看着一个个对手飞一般地超过你,冲向终点;

勤奋是你手中的指挥棒。你应该每时每刻都把它紧紧地握在手里。一旦它掉下来,你必须马上把它捡起来继续跑。它让你重新加快速度,飞速冲到终点。

在阳光的照耀下,红色的速胶跑道上,那一条白色的、前面标着“1”“2”“3”“4”“5”的分道线便是赛场的起跑线。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一定要记住:“速度”才是成功的主宰。

起跑线观后感【篇5】

导语:大家最近有看《起跑线》吗,今天本人跟大家分享几篇关于起跑线的观后感,想大家喜欢。

篇一:起跑线观后感最近几年的印度电影总能给我带来不小的惊喜,印度电影《起跑线》也是如此哦。看过这部电影后,我觉得特别的感动,特别的欣慰。

在印度这样的社会,孩子的教育已经成为父母的头等大事。他们认为,只有良好的教育才能提供一个好的出路,结识更多的上层精英,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让孩子上好学校比什么都重要。家长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对孩子公平吗?你考虑过他们的感受吗?他们的童年会快乐吗?会留下阴影吗。

在影片的结尾处,剧情终于反转喽,充满着无限的正能量哦,让人看了不由得觉得很感人,很满足,给予了人们很大的希望,让做家长的人们终于找到了教育孩子的出路。不要太注重教育的硬件,好的教育可以出现在各种环境中。做教育前,先做人,唯有人品过关了,交出的学生才会在社会上有很好发展,才可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哦。

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观众能从中吸取教训,拓宽思路,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第二章:看完起跑线,从怀孕开始。孩子很难养活,教育资源被抢走。孩子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对父母的紧迫感贯穿于中国和外国!

这似乎是富人的烦恼,不择手段,想尽办法去达到目的。穷人似乎没有那么多事。得到就得到,得不到就顺其自然吧。

这也许也是为什么富人是富人,穷人只能是穷人!可是,穷人有啥办法呢,生活就是这样对待我,为了生存,为了温饱我已用尽全身的力气,哪有余力去做别的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并不想这样,可是不得不。尽管如此,我还要十分善良,冒着生命危险去帮邻居的孩子凑学费。除了善良,我一无所有,所以,我一定要十分善良。

我不批判善良,善良是一定要的,无论穷富,只要为人,都要保持这样一个心,已区别于兽。善良善良,人人都说,可从未有人给它一个度,一个框架。可是,你一定要善良,但也请不要太善良。

你拿了一袋米,分给无米下锅的邻居一点,是善良。你冒着生命危险为邻居的孩子筹集学费,不管你的妻子会怎么做,如果你死了,或孩子们要上学?是善?

但是这种为善行为值得提倡吗?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因此,请先照顾好自己。有时候人是自私的。而且,这种自私不会伤害别人。自己一无所有,还把机会让给别人,只能怒其不争,不哀其不幸。

第三条:看完起跑线后,我觉得**在电脑里保存了很长时间,终于在一个下午不忙的时候看到了。

电影里的父母主人公,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德里top5的幼儿园,绞尽脑汁,拼尽全力,又心酸又搞笑。这部电影大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我相信大多数90后中国人会有很多共鸣,比如我。我看到了许多小时候的影子:

我的父母为了让我在初中早期的大军浪潮中有竞争力,从4岁起,每个周末、假期,我都在各种课外班和上各种课外班的路上度过。从小到大,我上了14所课外机构的奥林匹克数学课,还上了手风琴、舞蹈、唱歌、游泳、乒乓球、篮球、写作、绘画、英语。。。能学的基本上都学了,很遗憾我妈并没有送我去学相声。

我父亲开玩笑说,我小时候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自己的脚印。现在回想,不只是我的足迹,跟随在后面的,还有我父母的身影。

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我的良心还在,但我选择服从。

男主在结尾的演讲里说:“如果一个法国人或者德国人英语说错了,我们不会认为有什么问题,但如果一个印度人说错了,那么他就会被认为是废物,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废物。”

至此,我再一次深刻地体会到熔炉里讲的:“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能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是多么难能可贵。

篇四:起跑线观后感连续两天都看关于教育方面的电影昨天泰国的《天才枪手》今天印度的《起跑线》 我来说说《起跑线》的观后感: 为了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煞费苦心都想把最好的给孩子这点和我们国家的大多数父母一样。

当不懂茫然的时候,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 这时候就需要理智的判断,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而因为妈妈的急于求成,导致爸爸运作了很多非常规手段,一步错步步错,一个谎言需要无数谎言来补漏。 电影还呈现了富人和穷人为了孩子能进名校竞争。穷人需要付出更多,最终可能不会赢。

最后,好在爸爸三观正直,意识到胜之不武,主动承认错误,校长的反应让他意想不到,才晓得校长也是生意人,所以在演讲时,说出了“教育失去了其本质,现在教育是门生意了”这样的经典台词!

我想说的是,最贵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适的位置。最合适的就是最正确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我们要因材施教。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