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主论》读后感

02-04

《君主论》读后感。

作文水平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保存作文相当于对回忆的珍藏,好文章都是改正的。写完作文后,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更加完善。怎么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的作文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君主论》读后感",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君主论》读后感【篇1】

大学生《君主论》读后感【一】

《君主论》的内容立论基础至少有两点:一是人性本恶,二是为达目的可以牺牲手段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指出了君主的主要特征以及在选择臣民和管理国家时应考虑的因素。

基于这一前提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不难理解书中一些反对当前和谐社会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论点的由来,也会有另一种对君主和国家本身的衡量。整本书读完后我的感受如下:

1.原文有一个论点是:“当我们的力量没有作好准备抵抗命运的时候,命运就显出它的威力,它知道**还没有修筑水渠或堤坝用来控制它,它就在那里作威作福。

如果你想想意大利,它就是这些变化的地方,你推动这些变化,你会发现它是一个没有运河或堤坝的平原。”这句话尽管是针对君主统治的,但同样适用于普通人的生活。

大多数时候,我们愿意相信命运,因为我们没有准备,也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从君主的角度来看,即使其统治地位是通过继承获得的,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著名明君主,你仍然需要做好与命运抗争的准备。在大家都在准备只有你一个人选择相信命运的情况下,你的结局必然是被外力所改动。

任何发生在君主身上的小变化都是巨大的。

2.作者这样评价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

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所以,君主要统治王国,“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正是因为这样,作者认为君主应该是“狐狸”和“狮子”的统一体,表面伪善,内心狡诈**,也就是说话可以表现出高贵的品格,但是做事不必如此。

他还主张君主要认识到手段独立于道德规范和技术问题,可以独立研究。君主为了夺取政权、维护统治,甚至“可以行欺诈之术,不顾信义、不避恶行”。

从这些表述都可以看出,作者是手段高于道德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归结他通过这本书宣传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为达目的不折手段。这本书后来对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乎是墨索里尼纳粹**的指导思想。

作者本身也因此被诟病颇多。

《君主论》读后感【篇2】

《君主论》读完了,照例要集中写一点什么。

在我的书架上,跟《君主论》放在一起的还有之前已经读完的《商君书》和《韩非子》。这三部书及其作者在历史和现实中从来都是不缺乏非难的。最极端的非难来自那些通常被称为道德家或者自认为是道德君子的人们,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主张人性本善的。而这三部书及其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是被大多数的道德家们公认为是主张人性本恶的,在道德家们看来,这就是这三部书及其作者的原罪。

道德家们说人性本善是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然后提出了一系列属于善的范畴的具体概念:对国家的善叫做忠,对长亲的善叫做孝,对朋友的善叫做义……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善,并且任何人也希望自己拥有善的名声,道德是很有市场的。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善,这叫趋利避害之心;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善的名声,这叫爱美之心。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人也皆有爱美之心。欲望产生需求,需求形成市场,市场和需求刺激生产,或者换个说法:欲望产生需求,需求刺激生产,需求和生产交互作用形成市场……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不难看到,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本身不是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道德家是要投人性之所好的,道德市场的产生是至少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的:一是人的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使得道德的阐述、解释、传播、评价等等可能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了这两个必要条件,道德家们才能够依靠他们有关道德的阐述、解释、传播、评价等等,成为一个在社会中能够养活自己的甚至因此成名成家进而受人尊敬的人。

关于上面两个必要条件,道德家们是不会公开进行阐述、解释、传播和评价的。在他们那里,他们代表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善来观察、分析、反思和批判这个世界,他们不侍奉人间任何的权威,他们只信善,他们因信而处于道德金字塔的顶点,他们是道德的化身,他们有权呼吁、引导和领导这个世界向善。对他们来说,谈论人的原始欲望是可耻的,分析社会经济分工则是堕落的。他们的口中称颂的是道德王国,他们书中描绘的是通往完美世界的道德路径,整个世界都应该停下来聆听他们的教诲。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善,是不允许讨论和质疑的,不准问,问就是不懂、不信和不善。

关于上面两个必要条件,被道德家们定为有罪的前面三部书及其作者确是十恶不赦的。在他们那里,他们从人皆有之的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开始来观察、分析、反思和批判这个世界,他们自甘侍奉人间的政治强权,他们相信即便是不信善的人也有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他们以这样的人之本性驱使人们实现正当目的,作文为此他们不在乎失去一些美名,同时他们也承认如能不失去所有的美名则更佳,他们自认为通过自己的方法能够让一个政治强权变得既能够维持国内的秩序,也能够抵御外来的入侵,而它治下的民众则都可能借由将个人的力量汇聚到这件事上获得经济上的奖赏乃至政治特权。他们称颂的是懂得利用人的本性的明智强权,是通过为强权服务获得经济奖赏和政治特权的统一的社会规则,他们书中描绘的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的有序结构,社会都应当沿着这个路径前进。

道德家们是不侍奉政治强权的,政治强权则需要和他们一同侍奉那个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善,而道德家们又是善的化身,可见,道德家真正想说的是“被侍奉不应当是政治强权,而是我们”。再看三部书及其作者,他们不讳言自己是侍奉政治强权的,同时他们言明了政治强权应该怎样(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明智),可见,三部书及其作者旨在建立健全一个符合他们理想的明智政治强权,如此他们才甘于处于其治下(这样的强权也才有资格保有对包括他们在内的民众的统治),在他们的逻辑当中,自己就是世俗大众的一员,世俗大众平等地处于政治强权的治下。综上,在逻辑上,道德家们口头上主张平等而他们的逻辑却将自己优先于他人;被道德家定了罪的三部书及其作者则是将自己作为世俗大众的一员置于自己主张的明智强权治下,因为他们同时也认为,如果不能做到这个同一的政治强权,迟早会败光自己,并且他们不认为这样有什么值得惋惜。

从言行一致这个标准上看,道德家们——而不是被他们定了罪的人——才是比较不实诚的那一个。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笑话。

《君主论》读后感【篇3】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巅峰之作,主要论述了君王应该怎样进行统治。这是一部影响历史进程的巨著。作为管理系的学生,我读过这本书。这是我读这本书的想法。

在第六章《依靠自己的武力和能力成为君主的新君主》中,马基雅维利写到“在一个全新的君主国里,由于君王也是新上任的,我以为统治起来的困难的大小,就取决于征服者即君主的能力的大小。那些由布衣成为君王的人,如果不是得意于自己的能力就是得意于命运所赐,很明显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会有助于将困难减轻,然而,那些很少依赖命运的君王,很可能就能做到长治久安。”从这段话中可以知道马基雅维利把君王的成功归于两点——能力和命运。

在历史上有很多君主都是靠好的命运登上一国之主,但也有很多君主是靠自己,像摩西、居鲁士、罗慕洛、提修斯,还有一些才能和他们相提并论的人们,大都是凭着自己的才能而并非依靠命运登上君王的宝座的。马基雅维利又写道“但通过他们的行迹和生活,我们可以断定,他们所依赖的是机遇并非命运,机遇为他们选择的形式赋予了内容。没有机遇,他们的意志力很可能就会浪费,但若没有意志力,机遇也会白白地放过。

”马基雅维利的思想经过几百对现代的社会也有借鉴作用。在现代的社会中,就业压力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许多许多的中国人都关注着如何找到一个好的职业、如何使自己升官······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能力、机遇、意志力。

这三个不是分开的,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一个人有这三样东西,他离成功就不远了。但是很少有人能三者兼具,我认为“机遇”这是最难的,它就像是中奖的彩票,发生在一个人身上的概率非常的小。没有那么多的机遇,那就提高自己的能力、磨练自己的意志力,当你的能力和意志力都超过周围的人那你就比别人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提出了惊世骇俗的观点: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王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马基雅维利写到“所有的国家,不管是新的国家、旧的国家或是半新半旧的混合国,其立国的根本乃在于健全的法律和优良的军队,因为没有优良的军队,法律就无法健全;所以有一支好的军队必然有健全的法律。

”在我看来,君主必须把统治建立在牢固的基础之上,军队是这个建立这个基础的因素之一,但没有像马基雅维利那样对军队作用的突出。国王必须有自己的军队来维持他的统治,但不应该用它来通过残暴和勒索来赢得胜利。

在军队的观点上,现代的学生——我很不同意马基雅维利的看法,这看法的不同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所处的年代不同。马基雅维利生活在16世纪的意大利,那时候由于世界**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经济发展迟缓,政治上处于封建割据、领土**的境地;而此时欧洲的法国、英国及西班牙等国已经建立了统一的民族国家,这些强国趁机而入,使得整个意大利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之中。马基雅维里写作的目的是使意大利免受包括教皇在内的北方列强的侵略。

所以在他看来,军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有强大的军事支援,这个国家才能无敌。

在第十六章《慷慨与吝啬》中,马基雅维利写到“被人们称为慷慨或许是件好事。但我认为,一旦你因慷慨而出名,你就会因此受苦;即使你明智而恰当地运用这一品质,不为人所知地慷慨行事,也不会赢得人们得人可,甚至得不到相反的名声。所以,一个人为了希望在人们面前享有慷慨之名,就不得不大肆挥霍,以至于常常会将自己的财产耗尽。

到最后,为了继续想保持住慷慨之名,他讲必然会额外地加重人民的负担开始横征暴敛,不择手段地攫取钱财。”“一个君王如果利用慷慨来沽名钓誉,就一定会危害自己,所以,一个明智的君王应当对此慎思,不必介意吝啬的名声。”

马基雅维利的这些观点和我们一般想的君主很不一样,一般的人们都会想一个好的君主必须是慷慨的,但是马基雅维利认为一个好的君主不必介意吝啬的名声,慷慨的君主只会危害到自己。事实上,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君王创业所费的财物,有的是自己的,有的是老百姓的,还有是别人的。

如果财产是国王的,他可以非常慷慨;若财物是老百姓或者是别人的,那听他就没有权利来慷慨了。而且一个君王的慷慨都是建立在对他子民的剥削之上,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之中有很多慷慨的君王但他们存在的时间都不长,都被农民起义推翻了,因为他们的慷慨使很多百姓不能好好地生活,他们的慷慨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君主应该是个残忍的人还是善良的人?马基雅维利写到“君王对于残酷这个恶名就不应当太介意,只要能使自己的臣民团结一致和同心同德,他的一丁点残酷行为,比起过分的仁慈导致邪气纵横、杀人越货存出不穷而言,算是仁慈多了,因为后者是使整个社会受到损害。君王执行刑罚只是针对个别人而已。

”在这个问题上,我的观点是君主的残酷和仁慈应该自己把握,不能只用一个残酷或仁慈来概括。在论语中有中庸一说,其实君主在在处理大小事务中,特别是涉及到需要君主残酷或仁慈的,根据实际情况来对待犯了错误的人,可以杀鸡儆猴,也可以赦免犯人让其感激君主。

马基雅维利的观点也许在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不大一样,但是我们可以从中得到教训和经验,来思考现代社会应当如何发展。

《君主论》读后感【篇4】

从这些表述都可以看出,作者是手段高于道德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归结他通过这本书宣传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为达目的不折手段。这本书后来对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乎是墨索里尼纳粹独裁统治的指导思想。

作者本身也因此被诟病颇多。

3.虽然此书的核心是君主统治可以不折手段,但在书中作者也提到: “如果可能的话,他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是如果必须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同时还提醒君主:

“为了自己安全的必要,可以偶尔使用残暴手段,除非它能为臣民谋利益,其后决不再使用”。

不管以上诸多论点的正确与否,我的理解是:意识形态的内容其实很主观,人往往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愿意看到的内容,在有某种需要时,利用自己看到的内容作为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是君主的常态,也是人的常态。全面、辩证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是阅读这本书时的一种基本、合理的态度。

《君主论》读后感【篇5】

君主如何笼络住民众的心呢?这就是我所看到的第二个方面。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草从何而来,自然是取之于君主所拥有的土地的民众。

当然,粮草只是一个特例,对应着税收等一系列来自民间的东西。君主如何取舍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马基雅维利指出,君主希望他的人民害怕他,但不恨他。

君主手握生杀大权,适当的显示自己的威严,在一定的威严下,更易于奇的统治,但这种统治要适度,不然类似于武王伐纣、揭竿而起这样的事例也是数不胜数。

在文章的一开始,马基雅维利就对于所获的领地的管理,为君主提出了一些意见,如派遣殖民和驻扎军队,蒙古大军当年攻打到黑海沿岸,但却很快的土崩瓦解,可见管理对于君主的统治有多么的重要。驻扎军队的成本自然是高呼想象的,于是就建议派遣殖民,新疆建设兵团的建立一方面解决了战后军人的安置问题,另外一方面又起到了类似于殖民的作用,可谓是一举两得。同样,在日本获得台湾为其殖民地之后,在台日本人一度超过了台湾总人口的2%,以至于在台湾光复后,对台湾的经济社会文化起到的不可磨灭的影响到现在仍旧可见一斑。

但是,在日本攻占东三省之后,同样派遣了大量的殖民,却没有收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怎样派遣殖民,派遣怎样的殖民,派遣何种数量的殖民,对已占有的土地原住民是采取教育同化,还是入乡随俗等,仍旧需要进一步**。

《君主论》读后感【篇6】

就守信方式而言,笔者的观点也与人们的看法不同。“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英明的君主就会可以也不应该遵守信义。”因为他认为人性本恶,既然人们对君主不信守承诺,那么君主也同样无需对他们守信。

三、国家兴衰

国家的兴衰问题上,及意大利的君主们为何失去了他们的国家这一问题上,作者尖锐地指出,分析了原因。一是军队的软弱,二是军主自身的软弱。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即希望自己的国家能从野蛮人手中解放出来。君主,一个聪明能干的君主,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四、局限

实际上这本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马基雅维利写这本书就是为了引起君主的注意,他教唆君主“要有些兽性”,但其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他没有考虑到。他把君主可能会使的手段和伎俩都公之于众,还用最**的想法解说君主各种做法的原由,让君主再也不能使用。

用了会被看轻会被唾弃,不用又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他让一个君主左右为难。

《君主论》在欧洲的政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当时的欧洲这处在一个历史的交替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迫切地需要政治上的突破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一时期,封建帝制即将崩溃,**集权的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教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开始淡化。作为那个时代的君主也迫切的需要一个政治理论上的引导,所以《君主论》符合了当时的历史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说,政治是一种科学和艺术,可以有规律地概括为一种社会现象。君主作为最大的政治主体,就是要团结自己同盟者打击敌人。《君主论》整篇就是一个政治艺术体现,马基雅维利基于自身政治目的,夸大的直白让那个时代的君主无法接受,但它仍然时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君主论》读后感【篇7】

君主制理论一直是一部颇有争议的著作。在西方,这部书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最独到、最精辟最诚实的“验尸报告”。

一、马基雅维利其人

马基雅维利(1469-1527)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是律师,其家只有一小块地产。1498年至1512年,马基雅维利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国务卿。1513年佛罗伦萨共和国被摧毁时,马基雅维利被迫生活在农村,过着贫穷的生活,开始专心写书。

马基雅维利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学者。他的研究兴趣广泛,在政治、文学、历史、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

在人类历史上,在群星璀璨的政治哲学家中,或许没有人能比马基雅维里更富有争议了:有的时候,他是声名狼藉的魔鬼,莎士比亚称之为“阴险狡诈、口是心非、背信弃义、残暴无情的马基雅维利”;有的时候,他是备受推崇的先驱,不仅恩格斯对他赞誉有加,而且拿破仑更把《君主论》视为枕中秘籍。总的来说,这些评价毁多于誉,而且“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

二、《君主论》的写作背景

14、15世纪的资本主义生产在封建社会内部不断壮大,随着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封建主义的政治统治、经济限制和思想禁锢,严重的阻碍其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发动了一场文艺复兴运动,提倡人道主义。《君主论》便是这次文艺复兴运动中极其重要的一部作品。

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包含了两对矛盾现象:一是学术专著,二是特殊时代的宣传作品。

马基雅维利写作《君主论》之际正值意大利处于内忧外患十分严重的时期。整个意大利半岛被分成五个大国。教皇的世俗权力扩大,成为意大利许多统治者之一,他本身没有力量统一意大利,却有足够的力量阻止其他统治者去做。

法国人、西班牙人和日耳曼人不断入侵又使意大利人饱受外国强权欺凌的痛苦,渴望稳定安全的生活,意大利的有识之士盼望祖国统一,马基雅维利就是其中一员。

三、《君主论》的主要内容

《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是马基雅维利最小但却最有名的著作。全书共有26章。前11章论述了君主政体应如何统治和维护,强调用权力保护国家是容易的,君主应以残酷和敲诈取胜; 第12—14章阐明了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是君主惟一的专业。

最后12章是整本书的重点,充分展示了马基雅维利的统治。这本书是写给洛伦佐·梅迪奇殿下的,但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他死后5年,《君主论》自1532年印行至今,广泛地引起了各种强烈的反响,从西方到东方,从宗教界、政界、学术界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书中讨论了什么是王国,王国有那些种类,讨论了君主们如何夺得王国的政权,如何维护政权,又怎样丧失了政权,阐述了一个君主要官运亨通,应具备的才能和条件,以及统治的方式、政治权术的理论。他主张,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所谓的“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的原则。

四、我看《君主论》

“关于我的忠诚老实,应该没有疑问,因为我一直保持忠诚老实,我现在不会改变它。像我一样,一个忠诚、诚实、善良43年的人,不能改变他的本性;我的贫穷证明了我的忠诚、诚实和善良。”——马基雅维利

引用马基雅维利的一句话开始写我的感想,因为,我个人觉得我看完这本《君主论》之后并没有觉得马氏有多么的丑恶、魔鬼。相反,我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敢于直言,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毫无疑问,读过这本书的人不应该否认他在这本书中所写的是完全真实的!

但是,当他说实话时,为什么他会受到这么多的指示?那么,从《君主论》中,我想到了什么呢?概括起来就有以下几点:

(一)人性的善恶

有人称马基雅维利为“**的导师”,他以人性恶为基础提出他的学说,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荀子,他们都有相似的思想。荀子提出了“性恶论”,认为人性是丑恶的,应该要接受教育等各方面的教导,然后才可以去除那些人本性中的恶劣本质,变成一个所谓的好人。而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人类的本性总是忘恩负义的,是变化多端、弄虚作假、怯懦软弱、生性贪婪的。

”他深刻地分析了人性,认为人类的本性都是忘恩负义、朝三暮四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险、追逐免得的贪得无厌者。他们都是我们现在经济学上所说的“理性经济人”,都具有自私自利的倾向。在《君主论》里面,关于人性的自私写得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人容易忘记他父亲之死,而不容易忘记他没有拿到的遗产”。

它深刻而无情地描述了人类的冷酷无情。面对自己的利益,他们只知道自己是否有利润而不顾他人。

“当你对他们施以恩惠时,他们是整个儿属于你的。当这种需要离现实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愿意奉献自己的财产、生命和子女,可是一旦这种需要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因此,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不应该完全依赖别人许下的谎言而缺乏其他的必要准备,否则它就会灭亡。

(二)行事的手段

马基雅维利提出,“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通过法律,而另外一种是通过武力。前者是人类独有的,后者是野生动物独有的。

但是,由于前者通常不足,因此有时有必要诉助后者。”因此,君主应该是半人半兽的,他应该懂得如何更好地使用这两种本性。

对马基雅维利来说,最终目标是最重要的,但手段是无关紧要的,超出了道德规范。于是,他认为为了目的,可是不择手段,因为“君主只要能够征服并维护自己的统治,那么他所采用的手段就总会被人们认为是光明正大的,并会收到每个人的认可,肤浅的人往往被事物的表象和结果所蒙蔽,而且这个世界充满肤浅的人。当大多数人都能站起来的时候,少数人却没有活动的空间。

”也不管你的手段是善或恶,不管是巧取或是豪夺,只有达到目的,手段就会被证明是光明的!

(三)依靠自己的能力

在这本书中,马基雅维利也多次提到能力对君主的重要性。他说,“只有那些依靠你自己和你自己的能力来防卫,那才是可考、确定和持久的。”于是,我想到,不仅仅是君主,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应该要培养自己的能力,积蓄自己的力量,我们不能事事依靠他人,我们遇事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

因为别人是不可靠的和长期的,没有人可以随时在你身边,可以随时帮助你。“世界上最不确定、最不牢靠的东西莫过于没有自己的力量支撑的名声或者权力了。”“那些凭借能力而成为君主的人,得到国家统治权很难,但是得到以后要保有它则相对容易。

”因为能力是一个君主所必须具备的有力条件,它是稳定不变的,当一个人凭借自己的能力成为了君主,虽然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很艰难,但是国家在他的统治下,要继续保持良好的运转下去就相对来说简单很多。

(四)善纳忠言

中国有句古语“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而马基雅维利也认为,一个人特别是作为君主听取忠言是非常必要的,而且是作为一个是否是贤明君主的标志之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唐太宗与魏征之间良好关系的典范,唐朝开创的盛世与唐太宗的听取忠言不无关系。

而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也提出“君主应该常常征求臣民意见,不过这只限于他想这么做,而不是别人想这么做。”一位贤明的君主应该是一位眼看四方、耳听八方的人,了解到臣民们的想法或更好的建议,而且根据他们的意见作出坚定的决策。“无论来自何处的良好忠言,都因君主的圣明而产生;而不是臣仆的忠言塑造出圣明的君主。

”(五)君主的道德

“仔细考虑每一件事情,我们会发现某些起初看似美德的行为,如果君主照着做可能会招致灭亡,而另外一些行为初看起来是恶行,可是君主坚持做下去,却能给自己带来安全和福祉。”他在很多章节仔细分析了君王的残暴与仁慈,慷慨和吝啬,守信与违信,他认为统治者如果恪守各种美好的品德,是不能很好的统治国家,甚至会导致灭国的。此外,如果一个君主保持他的地位,他必需做一些不道德的事情,使君主更好地统治国家。

“如果遵守信义将对自己不利,或者使自己当初做出这个承诺的理由已经不复存在,英明的君主就可以也不应该遵守信义。”面对自己的统治的时候,道德对于君主来说只是非常不重要的事情而已。马基雅维利将政权与道德明显区分开,因此人们把《君主论》的出现称为近代政治学的开端。

五、总结

经过非常仔细地研读了《君主论》,我真是受益匪浅。很早之前就有很多老师推荐过这本书,然而就是没有抽出时间去认真地读。还是非常感谢老师给我们布置的这个作业,让我有机会与马基雅维利的深刻君主论思想发生碰撞,产生思想的花火。

虽然我的思想还很幼稚,但经过仔细阅读,我至少有了一些更深入的思考。

最后,我想引用《君主论》的一句话:“命运只是我们行为的半个主宰,剩下的一半或者将近一半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是的,命运至少还有一半是掌握在我们手中的,即使有一些事情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却能够去改变那剩下的一半。

我们应该主宰我们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把人生交给别人来决定!以此自勉!

《君主论》读后感【篇8】

《君主论》与《圣经》齐名,被称为**的圣经,这本书的立论基础是人性本恶论,他所描述的人性之恶,主要是以西欧资本原始积累背景下的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丑恶现象为蓝本的。要是高中时期的我,读完君主论,一定会对其十分推崇,然后心中坚信着人性本恶的理论,最后干一些愤世嫉俗的事情。但现在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健全大脑和未完成良知的21世纪大学生,我不同意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

之前,我对孔子那一套“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觉十分不耐烦,但是对类似于像君主论这样:告诉我,我该怎么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宣扬“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样极端做法的书籍非常感兴趣。但经过一系列的事情,我觉得我的想法是有问题的。世界不像我想的那么黑暗。也许是因为我没有踏入社会,没有看到社会的阴暗面。

但不管社会有多黑暗,我认为社会总会有正义。下面我简要介绍君主论。

《君主论》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涵盖了君主制权力的形式、管理和维护。

在第一部分(1-11),作者讨论了君主政体的类型和获得它们的途径。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

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运气获得,通过犯罪。

在第二部分(11-14),作者讨论了军队的类型和君主在军事事务中的责任。军队包括:增援部队、混合部队、雇佣军和他们自己的部队。

从政治角度看,任何军队都代表着一定的利益集团,军队为自己的实质性领导服务。因此,要使军队忠诚,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他军队是建立在其他利益基础上的,不能反应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在军事方面,英明的君主应该:

整顿军队训练士卒,思考战略,博览历史,分析成败。

第三部分(15-23),论述君主如何维护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

第四部分(24-26)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其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和政治,并建议当时的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这部分有关于“命运”的精彩论述,“命运也就是时势,如果一位君主的行为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昌盛,反之就会败落。”

这本书的逻辑看似严密,但是实在是经不起推敲,你能通过这本书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失望,对国民十分没有信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作者介绍了君主应该怎么做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马基雅维利说:“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

当你对他们好的时候,他们就属于你。当需要还很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给自己的财产、生命和孩子,但是当需要来临的时候,他们会背弃你。” 。

他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正义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

“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死活更值得关心。因此,他建议君主应该在仁慈和残忍之间选择残忍,而不是总是仁慈,但是不要让一个人的名字对自己残忍而没有仇恨。

他从历史中得到具体的做法,所有被杀的人都要经过正式的审判和定罪,这样才能保证威严、表面上的仁慈和正义。

在君主论这本书中,马基雅维里建议君主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从而达到政治目的的人。比如《君主论》第十八章中写道“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但那些只依赖狮子的人并不明白这一点。

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坏的,他们对你不值得信任,你也不必对他们值得信任。

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君主论》读后感【篇9】

读《君主论》有感

每本书的完成,不仅需要一位伟大的作家,更需要作者创作背后的灵感和源泉。在一本著作风靡全球的时候,如何能让读者吸引眼球呢?靠的不仅是名声浩大,还需要的是作者的个人魅力及写作背景。

只有文化间的冲击与共鸣,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或一个国家的命运。意大利著名作家马基雅维利就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本书——《君主论》。

这是有争议的。它问世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基雅维利一度被称为“暴君的导师”此书也曾被列为禁书,但19世纪70年代,又被认为是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给予很高的评价。究竟是怎样一本书,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下面就谈谈我对看完此书的感想。

对本书的解读,时代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分裂势力十分严重。城邦国家之间的仇恨使意大利在中世纪失去了商业和贸一的主导地位。结果,意大利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西班牙、法国和德国蹂躏了这个国家。在这个支离破碎、不稳定的社会里,马基雅维利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意大利的分裂。

因此,《君主论》一书的起源也是基于此社会现状上的。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国家处于如此混乱的局面时,找到一条新的出路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想说的一点。

马基雅维利一生也很传奇。在创作《君主论》时,是他自己思想,观念的一次表露。据有关资料显示,他成年后曾在佛罗伦萨共和国服役14年,但1512年梅迪契家族复辟后被解雇,次年被驱逐出境。

在此后就隐居山林,开始创作。《君主论》就是在此时完成的。这本书是他在结束仕途后写的,表达了他对君主的忠诚和崇拜,旨在赢得君主的青睐,并再次登上政治舞台。

不幸的是,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政权发生了变化,共和国推翻了旧政权,统治了意大利。而马基雅维利也因此,最终抑郁而死。这也可以看作是重要的一点。

作家对生活的追求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是很普遍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因素之下,《君主论》应运而生。那么其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呢?

作者的政权观又是怎样的呢?其实《君主论》主要是研究统治者统治技术的政治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将统治者的统治规则和道德法令分开。他主张国家的权力。他认为统治者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考虑他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只要是有效的、适合治理的,即使是违背社会公德的,也是可行的。

因为在国家破亡的危急关头,一位强有力的君主来治理和统治意大利是当务之急。因此,在这本书中,他以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渊博的知识,分析了各种君主在夺取政权和执政过程中的方法、原则和能力,希望能给君主们一些启示,给君主履行职责、统治和弘扬国家带来一些启示。在诸多因素中,他认为君主和国家军队的军事责任是最重要的。

拥有自己的军队是关乎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而君主的个人道德和能力也应处于重要地位。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国家是福是祸,人民是好是坏,都与之有关。作者还在书中分析了意大利的君主们为什么丧失了他们的国家的原因,并对自己的国家从野蛮手中解放出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在军队方面,作者做出了完整,准确的讨论。“所有的君主国,不论是新君主国,旧君主国,还是混合君主国,其执政之基在于良好的法律和优秀的军队”。在剖析了雇佣军,援军,混合军队的种种缺点后,以威尼斯人的经历为鉴,他指出“在任何一个君主国没有自己的军队,它就是不稳定的。

世界上最不确定、最不可靠的东西是没有自己力量的名誉或权利。”作者看到自己的国家曾在雇佣军的战争下,一步一步走向失败,衰落,深刻体会到组织一支由臣民,市民或属民组成的军队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军事艺术是统治者的唯一艺术。

它不仅可以使生来就是君主的人保持自己的地位,而且可以使许多生来就是平民的人成为君主。反之,不懂或较少考虑军事问题时,君主就会亡国。”作者一语道破君主统治的要害,军事无疑是统治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保障。

在君主个人品德及能力方面,作者指出君主的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之间的比对,及君主的守信之道和君主的惯常行为是有益还是无益的。“明智之君宁愿被人指责为吝啬,它虽然名声不美,但不至于给君主找来憎恨,追求慷慨的名誉必然招致贪婪之名,而贪婪之名会同时给你招来坏名声和人们的憎恨。”因此,作者认为君主不该慷慨行事,否则就会受到人们的轻视。

但该慷慨时却不能吝啬,通过你的慷慨来拉拢人心,是士兵及人民忠诚于你,使你美名远扬。因此君主要正确运用慷慨与吝啬,在必要的时候显示二者的好处,由此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于仁慈,作者也指出不可滥用这种仁慈,而残酷也并非全是坏处。

“除了极少数情况外,残酷但有为的君主,比那些仁慈但是国家混乱,凶杀,劫掠层出不穷的君主而言,他其实要仁慈的多。”因此,这二者是相对而言的,要就事论事,因情况不同而决定。就守信之道而言,作者的观点也与人们认为的不同。

“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英明的君主就会可以也不应该遵守信义。”因为他认为人性本恶,既然人们对君主不信守承诺,那么君主也同样无需对他们守信。“一个君主,特别是一个新君主,不可去践行那些受人们尊重的好品格,为了维持统治,他经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与人道和无道背道而驰。

”如此之外,君主还应与自己的人民,臣子保持好关系。做一个爱才之人,尊敬臣子,使他富足,与他共同分享荣誉,分担职责,是臣子对君主忠贞不渝,这也是巩固自己统治的必备条件之一。但是对于君主周围的人来说,我们也应该睁大眼睛,避免奉承,抵御这种癌症。

君主要有自己辨别好坏的能力,分得清良好忠言与溜须拍马。“无论来自何处的良好忠言。都因君主的圣明而产生,而不是臣仆的忠言塑造出圣明的君主。

”在对自己的国家的兴衰问题上,及意大利的君主们为何失去了他们的国家这一问题上,作者尖锐的指出,分析了原因。一是军队的软弱,二是军主自身的软弱。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即希望自己的国家能从野蛮人手中解放出来。君主,一位贤明能干的君主,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在那些备受外国蹂躏的地方,人们怀着怎样的热爱和对洗刷国耻的渴望,人们抱着多么坚定的信念,满怀赤诚,饱含热泪来欢迎这位救世主!”在饱受掠夺和压迫后,作者用自己的比写下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对解救无辜人民的渴望,对获取自由的渴望。

《君主论》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欧洲各君主国之间的争霸及争夺,也为我们还原了欧洲历史在政权,国家演变过程,剖析了君主的统治与领导,用不一样的思想观念为人们解释与传授作为一名君主及一个君主国的治国之道和繁荣稳定。马基雅维利他关心的是治国之道,兴邦之术,强国之策,未达到目的,“政治手段和军事措施几乎是他关注的唯一课题”。读完《君主论》,他的这一思想就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其实,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可以借鉴和学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表达的思想值得一代一代地学习和继承。

《君主论》读后感【篇10】

《君主论》读后感

《君主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尼科洛·马基雅维利所写的一本政治学经典巨著,该书曾经引起了极大的争论和讨论。这本书首次阐述了现代政治理论中“真实政治”的概念,是一本政治实用主义的代表作。

读过《君主论》这本书,我深感受益匪浅。书中的内容揭示了人类社会运行的真实路径和政治竞争的一般规律,为我们认识现代政治学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尼科洛·马基雅维利通过对当时欧洲各国政治乱象的分析来归纳出“如何成为一位成功的君主”的法则,将其分为两类,即“仁义之道”与“权谋之法”。

首先是“仁义之道”,它要求君主以“仁慈、诚实、勇敢、谦虚、公正”等品质统治国家,这种方式追求的是人性的光明面,对于一些民主国家来说,这样的思想也是十分贴近现代价值观的。但这种方式对于皇帝来说就殊为不足,尼科洛·马基雅维利认为,用“仁义之道”来谋求权利会使一个君主成为一个对待国家问题时软弱无能、对对手过分信任而导致国家被反噬的倒霉鬼。

其次,是“权谋之法”,这种方式要求君主以各种手段——保持强大的实力、降低朋友的影响力、削弱敌对势力、追求增加权力、利用敌手之间的矛盾来加强自己的统治等来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这种方式追求的是国家经营的实用目标,而非道德目标。历史上不错的皇帝往往都是这种方式管理国家的,如秦始皇、汉武帝等。

最后,在整个《君主论》中,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始终强调自己是一个忠实的理论拥护者,他认为实用主义是一种可以信赖和利用的方式,而自然、人性和人道这些观念是不能成为政治原则的。他旨在揭示出真正的权力游戏规则,而非道德准则,在《君主论》中几乎没有美好的形象可以看到,只有各种丑陋的权力斗争。这种犀利的风格确实让人感到有震撼力,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现代人看待现代政治的新视角,同时也对于我们如何面临现代复杂的政治格局和时常变化的政治形势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总之看《君主论》对我们现代人有很好的理论启示和现实意义。这本书以其犀利、明快的文字,警惕着我国政治家和公务员们不能偏离国家的历史如同导航般磨练我们,使我们看到了需要跨越的门槛,在现实的行动中达到必要的修炼,规划和发人深省的能力。

《君主论》读后感【篇11】

11. 《君主论》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惊世骇俗之书,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作为第一部政治**而为世人瞩目。

在人类思想史上,还从来没有哪部著作像《君主论》这样,一面受着无情的诋毁和禁忌,另一面却获得了空前的声誉。有人说它像一本“恶棍手册”,因为它触及了道德信念在政治思考中的位置,在很长时期内受到了猛烈的攻击。马基雅维利大胆地点出人类许多劣根性,正好作为统治者利用之处。

他对人性的假设无法容于**教文化下的社会。然而无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他所提到的内容都是切实存在的。直到20世纪末,人们才开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

在西方,《君主论》被列为最有影响和最畅销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最独到、最精辟、最诚实的剖析。作者本人也被称为第一位将政治与伦理分开的政治思想家。

12.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在打破了旧的、自欺式的政治家观点的同时,创立了新的政治学观点,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君主论》读后感【篇12】

很快就读完了,因为写得不但有内容,而且没什么罗嗦话。

最后一章,写得挺煽情。他说出了写此书的目的,是想献给当时复辟了的王室,以便它能领导人民把当时被外族侵略的意大利解放出来。最后十来章,他写了君王应该具有的品德。可是,每每,他总是说,其实君王不必真的具备这些德行,只要装装样子让大家能看到就可以了,而应该把心思放在国家更长远的方面、不必在这些虚名上费心。在我看的这本书的最后,有一篇罗素写的对马基雅维里的简评。他显然没能超越马氏的高度,这也难怪,因为他不是搞政治的,充其量只是业余发烧友。罗素还在用好人、坏人、好政府、坏政府来讨论政治,并且愤愤不平滴说:可能只有马基雅维里才能欣赏那个操蛋的希特勒干的那个龌龊的焚烧国会案。马基雅维里,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在讨论政治的时候,把个人和社会角色分开,把个人的情感、道德与政治手段分开,从而开创了有如牛顿力学之于物理学一样的政治学的大概轮廓。后来的马克思,虽然在社会阶层分析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个人的倾向性强了。

读完《君王论》之后,再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发现容易懂多了。米尔斯煞费苦心来定义的个人的困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结构、必须求助于社会的想像力等等,其实就是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已。要是他看过《君王论》并象我这么有启发的话,一定不会那么饶舌费事滴去写这个想像力。

我要再读一遍想像力。

扩展阅读

君主论读后感11篇


你可以在以下资料中获得关于“君主论读后感”主题的有用资料。读书能够让思想拥有翅膀,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获得丰富的知识。当我们结束一本好书并且吸收了大量的知识,这时我们需要撰写一篇有关读后感的文章,那么请参阅本文!

君主论读后感 篇1

马基雅维里提到“君主如果表现出上述那些被认为优良的品质(指乐善好施、慈悲为怀、言而有信、勇猛强悍、和蔼可亲、诚恳、纯洁自持、容易相与、稳重、虔诚之士---引者),就是值得褒扬的。但是由于人类的条件不允许这样,君主既不能全部有这些优良的品质,也不能够完全地保持它们,因此君主必须有足够的明智远见,知道怎样避免那些使自己亡国的恶行,并且如果可能的话,还要保留那些不会使自己亡国的恶行(贪得无厌、残忍成性、食言而肥、软弱怯懦、矜傲不逊、淫荡好色、狡猾、脾气僵硬、轻浮、无信仰之徒---引者),但是如果不能够的话,他可以毫不踌躇地听之任之。”于是,君主的权威与尊严这样得来也就一脉相承了:“人们爱戴君主,是基于他们自己的意志,而感到畏惧则是基于君主的意志,因此一位明智的君主应当立足在自己的意志之上,而不是立足在他人的意志之上。他只是必须努力避免招仇惹恨…”。

论君主应当怎样守信时,我对于作者如此的直白感到吃惊:“任何人都认为,君主守信,立身行事,不使用诡计,而是一本正直,这是多么值得赞美呵!然而我们这个时代的表明:那些曾经建立丰功伟绩的君主们却不重视守信,而是懂得怎样运用诡计,使人们晕头转向,并且终于把那些一本信义的人们征服了。君主必须懂得怎样善于使用野兽和人类所特有的斗争…必须知道:怎样运用人性和兽性,并且必须知道:如果只具有一种性质而缺乏另一种性质,不论哪一种性质都是不经用的。”

君主论读后感 篇2

只要结果是自己的目的,过程则视情况而定。

“当机运发生变化,而人们仍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方式时,如果它们协调一致,他们就会成功;如果它们不协调,他们就会失败。事实上,我这样认为:大胆果敢胜于小心谨慎,因为机运之神是一个女人,想要制服她,就必须打击她、压倒她。我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大胆果敢的人而不是冷漠行事的人赢得。因此,同女人一样,机运始终是年轻人的朋友,因为他们不那么小心谨慎,却更加勇猛,能够更加大胆地支配她。”

机运的拟人化有待商榷。“只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人类事务是如何进展的,常常就会发现,一些事情的产生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是上天绝对不希望对它们进行预防的。

如果我说在罗马(在这里有如此大的德能、如此虔诚的信仰以及如此良好的秩序)发生了这种事情,那么它们会更频繁地发生在缺乏上述事物的城邦或地区,也就没有什么好惊奇了。因为这一插曲对于说明上天在人类事务中的力量非常有用,所以提图斯·李维以非常有力的字句详尽地阐述了它……当提图斯·李维说了上述所有这些混乱之后,得出结论说:“当机运女神不希望其强大的力量受阻时,她会蒙蔽人的心智到这样一种程度”。

没有什么比这个结论更真确了。因此,通常处于大不幸或大幸运境况下的人们不值得过多的赞扬或指责。因为大多数时候会看到,那些人之所以走向毁灭或者变得伟大,是因为上天赐予他们的某种巨大便利给予或者剥夺了他们成功地〔富有德能地〕采取行动的机会。

机运女神非常善于此道,当她希望完成伟大的事业时,她所选择的那个人将具有如此大的勇气和如此大的德能,以便他可以认识到她带给他的那些机会。因此,以同样的方式,当她希望实现重大的毁灭时,她就挑选那些会助成这种毁灭的人。如果有人可能抗拒这种毁灭,她就要么杀死他,要么剥夺他顺利行动的一切手段。

这是极其真实的:人类能够顺从机运女神,却不能对抗她;能够编织她的纱线,却不能折断它们。但是,他们永远不应该放弃,因为,既然他们不知道机运女神的意图,而她走的道路迂回曲折且不为人所知,那么,他们应该始终抱有希望,既然有希望就不应该放弃,无论他们处于何种运道,无论他们遭遇什么样的艰难困苦。”

“人应当尝试一切事情,无所畏惧;上帝也喜欢强者,因为我们看到,他总是借强者之手来惩罚弱者。”窃钩者贼,窃国者诸侯。历史由各种势力的博弈塑造,而最后获取胜利的人可以书写历史,掩盖最初的博弈。当然,争斗、博弈一直在持续,演化不会停止。

当大胆果敢没有超越限度(近似废话,因为限度有时事后才能确定)时,显然比小心谨慎之人获得更多。就考察现实来说,大多数人太小心谨慎了,这往往错失良机,或许这该责怪演化环境赋予他的心性。在观察太过狂妄而不判断时机的人时,作文可以看到接下来可能的灭亡。

然而,就总体而言,小心谨慎或者说胆小怯懦的人太多了,这往往不利于满足非常规的目的,这或许有助于基因的延续(演化论可以提供解释)。

君主论读后感 篇3

这本是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和洛克《政府论》的合编版。

看到\上帝\两个字,总是会肤浅地想到神鬼和唯心。其实在西方哲学概念里,\上帝\代表着自然或者说自然的法则(自然法)。他不是不可语的怪力乱神,而是人之所以为人所具有的理性和自由。

马基雅维利笔下的君主具有分裂的人格。他们接受\半人半兽\的怪物的训练,像狮子一样凶猛,像狐狸一样狡猾。他们凭借运气,自身的能力或者他人的帮助继承君主国或者建立新的君主国。但要想维护统治,就必须组建自己的军队,重建自己的律法和制度,尽最大努力争取人民的拥戴,安抚并找机会削弱贵族的势力。马基雅维利认为人民自私且无知,所以君主没必要具有慷慨诚信善良等品德,而只需要假装具有这些品德来麻痹人民。他要通过官员惩罚人民,以此来分散人民对强权统治的注意力,而赏赐人民的事要由自己掌握,好让人民在得到小恩小惠后对自己感恩戴德。写的东西虽然厚黑,但是还蛮实在的。毕竟政治应该是什么样和政治实际上什么样不能一概而论。

洛克笔下的人类生存状态和卢梭的不同。卢梭把人类生存状态分为独居的自然状态和联合的社会状态。洛克则三分为群居的自然状态、联合的政治状态、不受自然法和实在法约束的战争状态。在群居的自然状态,他肯定人们通过上帝的授权和理性的指引来服从\父权\的统治,但\父权\并不产生\君权\那种生杀予夺的效果。借此,他驳斥\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提出\天赋人权,人生而自由\。但每个人都有自由的时候,人们实际获取的自由非常有限。一个人自由的索取并且自由的防御他人侵犯的时候,他人享有的自由也如此之多。在自由交叉的地方,势必产生摩擦或者战争。这种战争状态的持续,会使人冒险放弃自己的生命权,转而接受暴政来保护私有的财产。当然人们总会发现暴君依靠强力取得政权,但并不会以为人民谋福利为实行统治的最终目的。他们觉得被欺骗,也开始变得聪明起来。大家订立社会契约,让渡自己一部分的权利充实一个统一的裁判机构,用法律划定每个人权利的边界,给每个人在权利范围内正当行为的自由,使人类进入自由民主的政治状态。洛克把政府权利三分为立法权,执行权,对外权。他这里的执行权好像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混沌未分的权利状态。。。

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赶鸭子上架了,但我确实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去理顺他的思路了。我绝不敢说我读懂了什么,但我自信我确实学到了不少。这种学习,不是学理论,而是学方法。。。

君主论读后感 篇4

在什么立场上我们在谈政治道德?

在第8页他谈罗马人洞察先机,不给安条克人任何机会。“兵者,诡道也。”这位西方的韩非子,完全是在谈军事学。也就是爱德蒙嗯.伯克说的邪恶的马基亚维利政策准则。或者弗朗西斯.培根说的,他不记应该做什么。

分析法王路易十二犯了6个错误,既壮大了教会,又丧失了自己的盟邦,但是最终他自不量力去挑战威尼斯。最重要的情况是,路易十二没有审时度势,所以失去了入侵意大利的机会。

不管是借鉴历史,还是创造新说,马基亚维利已经打破了古代欧洲政治的道德理想范型啊,一个哲学家王的出现。宋襄公不擒二毛的做法,被彻底扬弃了。为了接地气,为了能在复杂的欧洲中国环境中生存,虚伪和愚笨的政治道德必须放弃。

这也是先秦诸子谈的法先王还是法后王的问题。

所以在36页也毫不忌讳的在谈论防范人民的问题。因为“贵族要的是压迫平民。”但是君主要善于团结平民,因为当时的谚语说,以人民为基础是在泥巴上盖房屋。翻译者吕建忠选择了一种食古不化的翻译方法。把英语当中十分简单有力的表达翻译成了诘屈聱牙。比如:第一章君主国的种类及其建国的方法。

古往今来统治过人类的国家和政权,不外共和国和君主国两种。君主国可能是世袭的,即同一个统治家族代代相传,不然就是新建立的。新建立的君主国可能是全新的,如法兰切斯科·斯福尔扎统治的米兰公国,不然就是世袭君主国征服的领地,如西班牙国王征服那不勒斯王国。像这样被并吞的领地,可能早已习惯接受君主的统治,不然就是向来为自由之邦;并吞则可能通过自己的或别人的武力,不然就是凭机运或才能。

其翻译就向其献辞一样辞费但是却不明所以。牺牲了清晰性而获得词语的装饰,又有什么东西可以有益于读者呢?

君主论读后感 篇5

作为一本经典著作,《君主论》一直被视为政治治理方面的古典名著。在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领悟到了很多有关君主和政治的深刻道理。以下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非常现实和实用。它并没有对君主的定义和角色进行抽象的探讨,而是以一种非常直接的方式,讨论了君主在政治方面的职责和作用。它阐释了君主应该如何保持权力和掌握权力,以及如何有效地行使职责。无论是在当代还是在历史上,这些问题都非常重要,对于所有的政治领袖都是至关重要的。

其次,我对书中所介绍的不同君主类型也有很深的感悟。如书中所言,“有些拥有国家的统治者却不能算作全衷的君主,因为在名义上面这些统治者或许是君主,但在实际上却缺少一些君主应有的品质。”这段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真正的君主应该具备的品质不仅在于权力的掌握,还在于他的德行与智慧。只有既有权力掌握的能力,又有德行与智慧的统治者,才能够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君主。

此外,在这本书中,我还发现了与人性和政治权利有关的深层次探讨。君主得以成为统治者,往往是通过掌握政治权利实现的。而通过对于政治权利的探讨,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政治权利和人性之间互动的复杂关系。作者提出了政治权利的理论,强调了重要性,并提出了君主应该如何处理权利的问题。这反过来又让我想起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面临的决策问题,成为我在管理领域中用以权衡的重要知识点。

总体而言,《君主论》是一本生动的读物,它直接面对人们在君主政治方面遇到的问题,深入剖析问题的本质,为读者提供了宝贵的政治管理经验。同时,作者对于人类政治权利探究也是书中的一大亮点,这种深刻的道德思辨也可以让我们对于人性和政治权利有更深层次的认识。真是一本值得每一个政治领袖认真阅读,理解和反思的深刻经典著作。

君主论读后感 篇6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

马基雅维里

读罢《君主论》,思想受到冲击最大的还是马基雅维里对于一个君主宁愿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达到目的建议感到十分惊讶。

以下是摘自《君主论》中的两个片段:

人们实际上怎样生活同人们应当怎样生活,其距离是如此之大,以至一个人要是为了应该怎样办而把实际上是怎么回事置诸脑后,那么他不但不能保存自己,反而会导致自我毁灭。因为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置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摘自《君主论》第十五章)

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然而那些单纯依靠狮子的人们却不理解这点。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恶劣的,而且对你并不是守信不渝的,因此你也同样地无需对他们守信。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摘自《君主论》第十八章)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要我们成为高尚的、有道德的人,在中国,便是成为儒家理想中的君子,讲究仁义礼智信,愿意牺牲,热爱和平,追求社会的公正与正义,有崇高的价值追求,而马基雅维里却否定了这些伦理道德规范,在他看来,利他主义和公道都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象狮子那样残忍,象狐狸那样狡诈。君主不妨对行恶习以为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

这两种价值观的种矛盾冲突该如何解决?

依我浅薄的知识看来,人性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兽性,半人半兽性,人性,超人性。对于马基雅维里所说的君主自然属于第二种类型,对于儒家所讲的圣人就属于最后一种了。而像是我们这些普通人,则多属于第三种了。对于这个冲突我想试着用以下三类讨论加以解决。

为君以术:作为君王,应当会玩弄权术。马基雅维里是历史上第一位使政治脱离伦理学而独立的政治家。在当时神学束缚下的社会中能大胆提出这一见解实属难得,这点在本书中对于君主国类型的划分以及对君主品行的建议和治理国家的方法中都不难看出。这也导致了许多政治历史学家对其诟病。

但我们仔细想一下,什么是君主?君主因何而存在?在当时国之兴衰很大程度系于一人身上的背景下,某种程度上来说,君主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他要维系整个国家运行,而国家之间的关系是没有道德伦理可言的,必须使用丛林原则,使自己成为狮子和狐狸,通过权术这个工具,为自己的国家争取最大的利益;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用国家机器进行暴力统,确保人民不敢肆意作乱;他要维系整个国家的运行,必须使自己坐稳宝座,牢牢握住军权,搞朝廷内部的斗争,铲除异己。试问,不耍权术阴谋的君主如何统治国家?

为圣以德:作为圣人,用道德作为工具,感化群众。同法律的约束力不同,前者是让群众心甘情愿归顺,并且能获得一种价值感,而后者则是通过威慑,让群众产生畏惧感,但两者都是将社会引上有利于它发展的轨道。这是一种出凡入圣的境界,也正是因为出凡,所以也仅仅只是少数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为人以中道:这里的人当然指的是芸芸众生,应当学会中庸之道。我们没有君主的命,也非有圣人般的觉悟。那么,马基雅维里的话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借鉴意义呢?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是马基雅维里的名言。手段即工具,要学会怎么运用工具,用工具为自己的目的服务,而非为工具所驾驭,过犹不及,这便是中道。道德对于一个人应该是目的,因为它能提升一个人的幸福感和归属感,权术应该成为手段,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采取的战略性妥协。耍手段是必要的,但应有限度,以原则为底线,不能逾越。马基雅维里是根据君主的具体责任和所处环境教授他为君之道,并非直接教我们普通人为人之道,而中道则是处于君道与圣道之间的人道。

君主论读后感 篇7

其作者马基雅维利是西方政治学史上最富争议的人物之一,以主张为达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而著称于世。他是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的政治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希望通过这部书得到君主的赏识从而获得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据说,《君主论》的第一个中文节译本译名叫作《霸术》。作者通过对君主国·军队·君主及其统治等问题的探讨来宣扬强权与铁腕的治世之术。他主张政治非道德化,认为君主应兼具狮子的凶残和狐狸的狡猾,为了夺取政权、维护统治,可以行欺诈之术,不顾信义、不避恶行。也就是说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思想的中心。马基雅维里主义也因之成为权术和谋略的代名词。

《君主论》的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前面十一章)探讨了君主国的种类·获得方法以及如何统治保有的问题,针对不同特点的君主国提出了相应的统治方法。

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十四章)作者探讨了军队的问题。通过对军队种类·特点的详细分析,告诫君主:必须建设和依靠自己能够直接掌握的强大的军事力量,只有“臣民、市民或属民”组成的本国军队才是最值得信赖的。君主“永远不要让自己的思考离开军事训练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十五章--第二十五章)是对君主治世之术的建议。最终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理想的君主:他应该是“狐狸”和“狮子”的统一体,表面伪善,内心狡诈凶残,”每一句话都要表现出高贵的品格,但是做事不必如此。“,君主要认识到:手段是独立于道德规范之外,是可以独立研究的技术性问题。它与目的并不构成任何道义上的联系。这一部分内容历来饱受争议,却恰恰体现出了帝王之术的精髓:为了国家和政权的长远利益不必在意一时的得失和毁誉。

君主论读后感相关:

君主论读后感 篇8

很快就读完了,因为写得不但有内容,而且没什么罗嗦话。

最后一章,写得挺煽情。他说出了写此书的目的,是想献给当时复辟了的王室,以便它能领导人民把当时被外族侵略的意大利解放出来。最后十来章,他写了君王应该具有的品德。可是,每每,他总是说,其实君王不必真的具备这些德行,只要装装样子让大家能看到就可以了,而应该把心思放在国家更长远的方面、不必在这些虚名上费心。在我看的这本书的最后,有一篇罗素写的对马基雅维里的简评。他显然没能超越马氏的高度,这也难怪,因为他不是搞政治的,充其量只是业余发烧友。罗素还在用好人、坏人、好政府、坏政府来讨论政治,并且愤愤不平滴说:可能只有马基雅维里才能欣赏那个操蛋的希特勒干的那个龌龊的焚烧国会案。马基雅维里,作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他在讨论政治的时候,把个人和社会角色分开,把个人的情感、道德与政治手段分开,从而开创了有如牛顿力学之于物理学一样的政治学的大概轮廓。后来的马克思,虽然在社会阶层分析上很下了一番功夫,但是个人的倾向性强了。

读完《君王论》之后,再读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像力》,发现容易懂多了。米尔斯煞费苦心来定义的个人的困扰、历史的发展、社会的结构、必须求助于社会的想像力等等,其实就是自然人的社会化过程而已。要是他看过《君王论》并象我这么有启发的话,一定不会那么饶舌费事滴去写这个想像力。

我要再读一遍想像力。

君主论读后感 篇9

正如马基雅维利写的那样凡是想要获得君主恩宠的人们,向来都是把自己认为最宝贵的东西或者自以为君主最喜爱的东西作为献礼,马基雅维利确实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对伟大人物事迹的知识在《君主论》一书中都奉献了出来。

这本书从很多方面探讨了君主该如何保住自己的权利,如何治理国家,这么多方面中,我对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该成为一个怎样的君主,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很感兴趣,所以我想着重谈一下我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

要我以前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太简单了,当然是慷慨的,仅就词性而言答案就不言而喻。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一个慷慨的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他自己又不会种田赚钱,用的都是人民上缴的东西,他凭什么慷慨?而且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变成了奢侈,而到最后君主为了保持住自己慷慨的名声势必不得不横征暴敛,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这样就会使人民怨恨这个君主,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马基雅维利说: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如果说慷慨不能使我坐稳江山的话,那么吝啬之名又何妨?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凶杀,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

以上就是是我对《君主论》这本书一些浅薄的想法。

君主论读后感 篇10

《君主论》读完了,照例要集中写一点什么。

在我的书架上,跟《君主论》放在一起的还有之前已经读完的《商君书》和《韩非子》。这三部书及其作者在历史和现实中从来都是不缺乏非难的。最极端的非难来自那些通常被称为道德家或者自认为是道德君子的人们,他们当中大多数是主张人性本善的。而这三部书及其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是被大多数的道德家们公认为是主张人性本恶的,在道德家们看来,这就是这三部书及其作者的原罪。

道德家们说人性本善是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然后提出了一系列属于善的范畴的具体概念:对国家的善叫做忠,对长亲的善叫做孝,对朋友的善叫做义……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善,并且任何人也希望自己拥有善的名声,道德是很有市场的。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能够获得他人的善,这叫趋利避害之心;任何人都希望自己拥有善的名声,这叫爱美之心。人皆有趋利避害之心,人也皆有爱美之心。欲望产生需求,需求形成市场,市场和需求刺激生产,或者换个说法:欲望产生需求,需求刺激生产,需求和生产交互作用形成市场……类似的说法还有很多。不难看到,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本身不是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道德家是要投人性之所好的,道德市场的产生是至少需要两个必要条件的:一是人的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二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的社会分工使得道德的阐述、解释、传播、评价等等可能成为一个专门的领域。有了这两个必要条件,道德家们才能够依靠他们有关道德的阐述、解释、传播、评价等等,成为一个在社会中能够养活自己的甚至因此成名成家进而受人尊敬的人。

关于上面两个必要条件,道德家们是不会公开进行阐述、解释、传播和评价的。在他们那里,他们代表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善来观察、分析、反思和批判这个世界,他们不侍奉人间任何的权威,他们只信善,他们因信而处于道德金字塔的顶点,他们是道德的化身,他们有权呼吁、引导和领导这个世界向善。对他们来说,谈论人的原始欲望是可耻的,分析社会经济分工则是堕落的。他们的口中称颂的是道德王国,他们书中描绘的是通往完美世界的道德路径,整个世界都应该停下来聆听他们的教诲。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善,是不允许讨论和质疑的,不准问,问就是不懂、不信和不善。

关于上面两个必要条件,被道德家们定为有罪的前面三部书及其作者确是十恶不赦的。在他们那里,他们从人皆有之的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开始来观察、分析、反思和批判这个世界,他们自甘侍奉人间的政治强权,他们相信即便是不信善的人也有趋利避害之心和爱美之心,他们以这样的人之本性驱使人们实现正当目的,作文为此他们不在乎失去一些美名,同时他们也承认如能不失去所有的美名则更佳,他们自认为通过自己的方法能够让一个政治强权变得既能够维持国内的秩序,也能够抵御外来的入侵,而它治下的民众则都可能借由将个人的力量汇聚到这件事上获得经济上的奖赏乃至政治特权。他们称颂的是懂得利用人的本性的明智强权,是通过为强权服务获得经济奖赏和政治特权的统一的社会规则,他们书中描绘的是一个社会各阶层各司其职各尽其力的有序结构,社会都应当沿着这个路径前进。

道德家们是不侍奉政治强权的,政治强权则需要和他们一同侍奉那个自有永有不证自明的善,而道德家们又是善的化身,可见,道德家真正想说的是“被侍奉不应当是政治强权,而是我们”。再看三部书及其作者,他们不讳言自己是侍奉政治强权的,同时他们言明了政治强权应该怎样(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明智),可见,三部书及其作者旨在建立健全一个符合他们理想的明智政治强权,如此他们才甘于处于其治下(这样的强权也才有资格保有对包括他们在内的民众的统治),在他们的逻辑当中,自己就是世俗大众的一员,世俗大众平等地处于政治强权的治下。综上,在逻辑上,道德家们口头上主张平等而他们的逻辑却将自己优先于他人;被道德家定了罪的三部书及其作者则是将自己作为世俗大众的一员置于自己主张的明智强权治下,因为他们同时也认为,如果不能做到这个同一的政治强权,迟早会败光自己,并且他们不认为这样有什么值得惋惜。

从言行一致这个标准上看,道德家们——而不是被他们定了罪的人——才是比较不实诚的那一个。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笑话。

君主论读后感 篇11

《君主论》读后感

《君主论》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政治家、思想家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重要著作。该书探讨了政治与统治的本质,剖析了君主在政治运作中应该如何行事,引起了当时的广泛关注。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汲取智慧,尤其是那些关于权力、道德、智慧和策略等方面的思考。

《君主论》是一本与政治领袖密切相关的书籍。其中提到,国家的前途命运是由国君所决定的。实际上,这一点对于任何时候任何国家来说都是如此。领袖需要学会掌握自己的权力,而不是成为其他人背后的宠物。领袖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方式,并形成自己独特的战略和决策能力。马基雅维利认为,领袖必须开创自己的经济政策、外交政策、军事政策和宗教政策。这些政策必须以国家的利益为中心,而不是领袖个人的意愿和偏好。

在资本主义发达的今天,国家利益与人类福祉之间的冲突似乎越来越明显。马基雅维利认为,这种冲突本质上是难以避免的。考虑到力量和资源的不平等,领袖们经常不得不铤而走险来保障自己的权益。马基雅维利建议领袖要保持“中庸之道”、“以忍为贵”,以在权力斗争中保持生存并指导下一步行动。同时,他认为,“众人之福”与个体的追求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在“众人之福”与个体的追求之间,领袖必须保持平衡。因为过度关注个体的幸福忽略了公共利益可能会引发深刻的社会问题。所以,领袖们必须在个体权利和公共福利之间保持平衡。

此外,《君主论》中还有许多有趣的观点和故事。例如,马基雅维利在书中谈到了一位名叫西洛·长吉老爹的广受欢迎的领袖。为了打破长久以来的统治,统治者必须想方设法代表新权力。他强调:“游戏的规则永远是改变的!”

总之,马基雅维利用《君主论》提供了许多深刻的思考。未来的领袖不仅需要了解这些观点,还需要将这些观点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决策和领导风格中。领袖需要在不断变化的政治环境中不断调整自己的路线,以确保国家的复兴和繁荣。像马基雅维利一样,领袖应该谨慎管理国家资源、制定合理政策、坚持真理、遵循法律,这是所有聪明和有远见的领袖都应该学习的东西。

最新君主论读后感


作文是我们学生生涯中必不可少的话题,写作文可以把虚拟的想象变成笔尖上的文字。平时积累大量素材,写作时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引经据典,如何让学生爱上写作?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最新君主论读后感,更多相关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

君主论读后感 篇1

马基雅维利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课耀眼的明珠,他在人类历史让第一次将政治学和伦理学区分开来,《君主论》是他的主要作品,成书于1513年,当时梅迪奇成为弗洛伦撒的主人,马基雅维利被免去了一切职务,他赋闲在家写了<;君主这本书,并将其献给梅迪奇以求一官半职,但是这并没有让梅迪奇对他产生多少好感,最后马基雅维利忧郁而死。

《君主论》在欧洲的政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当时的欧洲这处在一个历史的交替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破企鹅的需要政治上的突破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一时期,封建领主制度即将崩溃,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教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开始淡化。作为那个时代的君主也迫切的需要一个政治理论上的引导,所以《君主论》符合了当时的历史发展的需要。

《君主论》对历史上和当时的事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论述了君主国都是以何种形式的来,如何维持,以及君主如何统治自己的军队,大臣,如何处理国家间的关系等。但是,由于马基雅维利写作《君主论》的出发点并不是站在一个理论领导者的角度来诉说,而是欲通过此书以换取一官半职,在书中不免有些偏颇的言论。不过,这并不影响整书的历史价值。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不自然的从哲学方面论述了国家改革的客观性,他说“随着统治年代的久远并且连续不断改革的记忆以及造成改革的原因也不是会被遗忘消失,因为买次改革总是会为下一次变革留下再次进行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改革时不能避免的。当然马基雅维利并不是这个出发点,他认为作为君主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要确立自己的政治文化与思想在人民的大脑处于主题地位,在一个新的执政者上台的时侯首先在政治文化层面上树立一面旗帜,其他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要在这面旗帜下去运作,这样人们曾能愿意接受他的领导,服从他的管理。

当然,这也应该是在新政权建立时给予人民一定物质利益的前提下。从当时的历史来看,马基雅维利捍卫资产阶级获得的政治利益,反对改变现状。

在二战后两极对抗的格局下,政治意识形态的竞争将这一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竞争双方向自己的人民表明他们的政治制度时最优越的时候,改变就意味着死亡。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安全感也在这个政治思想下变得稳固强化。在现代战争中,国家广播电视台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是政治思想斗争对整个战争形势的影响。

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意识形态竞争越来越激烈,

两极分化格局结束后,政治体制的渗透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警觉。

马基雅维利说:作为一个君主,如果只有善会灭亡,君主必须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狮子一样凶猛。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人们普遍认为人性是忘恩负义的、易改变的、不可信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竭尽所能。

因此,作为君主,保持政权稳定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都是一种手段。在国际舞台上,外交能力的较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对外政策的对抗。君主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如同狐狸一样狡猾,他洞察不可预策的国际形势,使他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生存下来。不过韬光养晦的政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主权的时候,强硬的外交立场时必须的,对待敌人要像狮子般凶狠。

“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

这句话完全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翻版,只不过听起来更加令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马基雅维里指出:“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

”意思是说,对于威胁到统治安全的势力,绝对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心狠手辣,斩草除根;谁纵容自己的敌对势力,谁就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马基雅维里认为,这是一条“永远没错或者罕有错误的一般规律”。是规律就得遵守,否则必遭惩罚。

“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

暴力对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的“唯一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军事训练在和平年代比在战争时期更值得注意;国家的主要基础是法律和军队,没有良好的军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而有了良好的军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当君主树立的“信仰”对人们失去约束力量的时候,必须动用武力来说话,迫使人们就范。

武力使人类社会的秩序产生了深刻变革,“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唐人皮日休这句话,我以为其精辟程度并不亚于马基雅维里。

“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

因为人本来就是邪恶的,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生死更值得关注。这是一种“精彩”而刻薄的“性恶论”观点。《君主论》里有很多权术,正是基于这种“性恶论”而提出来的。

君主必须比所有人都凶恶,这样才能保证他的统治地位。拿破仑的“亲密战友”塔列朗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和拿破仑密谋发动“雾月政变”,最终

终却出卖了拿破仑。塔列朗的人生信条是:“与人为善便是恶,作恶多端才是善。”

“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君主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多重性格。君主不是君子,但却必须是伪君子。君主是人性和兽性的统一体,虽然干的是男盗女娼的勾当,但却要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君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统治为标准,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马基雅维里对君主本质的深刻理解,连君主都害怕。

这部献媚之作,生前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处,但在他死后四百多年,《君主论》却被作为礼物献给墨索里尼,并且在德国,成为希特勒施行专制极权统治的“思想奶娘”。

“君主务必把担待责任的事情委诸他人办理,而把布惠施恩的事情自己掌管。”

马基雅维里认为,如果君主不能赢得人民的爱,他至少应该避免引起人民的仇恨。把坏事交给奴才去办,而好事则留给自己来做,人们就会觉得,君主总是好的,只是奴才把事情搞砸了。历史上“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有趣现象,大多得益于这种高明的笼络术。

牺牲几个贪官污吏,借以保证君主统治的体制安全,这就是“清官政府”、“好皇帝政府”的奥妙所在。要有唱红脸与白脸的分工。

“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论来自任何人,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君主的贤明产生于良好的忠言。”

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君主永远都是正确的。即使这种权利被别人发现,也只能通过国王的口说出来。世界上有不少“永远正确”的东西,实质就是权力正确。

任何人的智慧劳动成果,都可以贴上权力标签,集中到君主一个人身上,以此树立君主的威信——所谓“权威”,不过如此。

马克思说,政治是一种科学和艺术,可以有规律地概括为一种社会现象。君主作为最大的政治主体,就是要团结自己同盟者打击敌人。《君主论》整篇就是一个政治艺术体现,马基雅维利基于自身政治目的,夸大的直白让那个时代的君主无法接受,但它仍然时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君主论读后感 篇2

一本真正的好书理应这样

尼克罗.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代表之作,是一部毁誉参半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这本被称为**的圣经的书,是许多君主的床头或身上必带的书,其实,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必看的一本书,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君主,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适合我们日常的生活。

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

下面,让我们用看一本人生哲学的眼光来看一下这本伟大的著作——《君主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的简介,该书论述了君主应该如何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依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主在统治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和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凶猛。上述是原书的简介,接下来让我们用人生哲学或者说是成功学的眼光看一下这几句话。

首先,每个人都要懂得发展自己,个人能力是所有人立身于社会的资本,只是拥有能力,在这个社会上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学会用最合适的方式发挥自己的能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拥有狐狸那样的智慧和狮子那样的勇气,这样才能立身社会。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主体,领略书中的人生哲理。

一、《君主论》对不同类型的君主国做了明确的区分:如世袭君主国、混合君主国、依靠自己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由于幸运而获得的新君主国、世民君主国和宗教君主国等等。它启发了执政的君主如何借鉴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自己的君主政体。

这无疑是君主建国之初首先考虑的原则。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有许多种,有的人是富二代,有的人是穷二代,但是,有些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新富,有些人靠运气获得成功,有些人纯粹是啃老本。但你想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类人时,你应该参考一下那些已成功人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成长成自己真正适合的那类人。也许我们大多数人现在不是我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做到并付出自己的努力,我们肯定会得到回报。

因此,成功的第一部分是制定明确的目标。

二、君主立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要把基点放在自身的力量上,凡是这样做的,日后保持自己的地位,就没有多少困难。这是马基雅维利巩固其权力地位的第二条原则。

其实,我们做人也理应这样,要成功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方能获得成功,取得我们的地位,这样做,才能没什么困难的保持自己的地位。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正是自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靠人不如靠己,只有自己的能力才是自己的力量,别人的终归是别人的,可借用不可完全信赖。历史上通过别人获得成功最终又归于失败的历史数不胜数,所以,我们要成功就要努力,就要靠自己的能力。

三、《君主论》赤裸裸地将君王的政治行为和伦理行为截然分开,直言不讳地否定一般公认的道德。它认为,人们必须认世到世界上有两种战斗方式,一种是使用法律,另一种是使用武力。前者是人类特有的理性行为,后者是动物行为。

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前者常常使人无法跟随自己的心,迫使人们诉诸后者。这就要求君王必须懂得如何善于运用野兽的行为进行斗争,做君王的如果总是善良,就肯定会灭亡,他必须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狮子。狮子不能防御陷阱,狐狸不能抗拒豺狼,所以,君主做狐狸是要发现陷阱,做狮子是要吓走豺狼。

这段话似乎有点片面,但其中有一定的道理。自古以来,有句老话说国王被敌人打败了。纵观历史,每个成功的人都是有道德的人。我一直信奉性恶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当可以为恶且事后可以伪善时,大多数人都会去做。

历史是由胜利者(我们从历史中了解的道的人)撰写或控制的。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历史上有些人是虚伪的。不过,我们当前是法治社会,个人力量面对国家机器的时候犹如螳臂当车,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方式去达到我们的目的,一个人,如果太善良,会被社会淘汰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狮子一样凶猛,或者像狐狸一样聪明,像狮子一样勇敢。在生活中,我们做事时不能只凭借一腔热血,我们需要深思熟虑后通过合适的方式去做,然后,当我们遇到任何难题时,我们都不应该当时我们的信心,我们的勇气,坚定地一直走下去,我们一定会成功。

四、《君主论》主张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事业或统治目的,不要怕留下恶名,应该大刀阔斧,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那些非用暴力解决不了的事,不必要守信义,伦理道德可以抛弃不管,因为目的高于手段。当守信是好事时,国王应该守信。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时,或者原来自己守信义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任何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对不能,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它还告诉君王:“必须学会将这种品格掩饰好。”必须习惯于混充善者,做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目的高于手段。对这句话,我是非常赞同的。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捉老鼠都是好猫。

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只要你成功了,人们就会认同你。这个社会有时如此简单:弱者吃强者,是这生存。

人们永远看不到结果,看不到你所做的努力和采取的手段。但是,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却不能像真正的君主那样不顾社会伦理道德,毕竟我们处于国家统治之下而不是统治国家。即使我们能像一个真正的君主那样去做,我们也需要掩盖它,因为社会更喜欢伪君子而不是真正的人。

五、《君主论》还主张君主应当显得虔信宗教。使宗教在国家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这并不是因为宗教的真实性,而在于它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君主论》中关于教会王国的论述中指出:

“教会王国在取得政权以后,便受到宗教习惯的保护,这种君王不需要有军队,因为他们有人心所不能企及的崇高大义所支持。”他们显然是由上帝所树立,也是由上帝所把守着,如果轻易地对它加以评论,那就是狂妄无知的行为。

这段话并不是说我们真要信奉宗教,而是说我个人都要有信仰,有追求,这种信仰不只包括宗教,还包括科学,某个伟大人物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但当我们有信念和追求,我们的心就会充满力量,我们将是不可战胜的。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底线,做一个有原则的人,这样才能被社会接受。

心中有力量、坚持到底的人,即使没有突出的才华,也会受到尊重。

六、在政治手段问题上,马基雅维利认为,用注定要失败的方法去追求某个政治目标是徒劳的,即使为了一个很好的目的,也必须要选择能够实现它的手段。手段问题不应与最终的善恶有关,而应以纯科学的方式处理。成功的意义是实现目标,不管它是什么。

假若世界上有一门“成功学”,专门研究恶人的成功,肯定会和研究善人的成功做得同样好。因为**的成功案例比圣人的成功案例多,有时更多。如果这门学科建立起来,对圣贤和恶人都同样有用,因为一旦圣人参与政治,他们就必须像恶人一样,希望自己能成功。

这段话初步理解,好像是说圣人参政后会像恶人那样,为达目的不则手段,希望自己成功。事实上,这段话告诉我们,无论善恶,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不止在政治方面,各行各业总有一些我们界定的善人和恶人,抛开善恶不谈,本质上他们都是成功的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成功之道。

因此,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设定目标,然后向所有能帮助我们成功的人学习。最后,我们会成功的。

如果一本好书,每个人读来都有自己的理解,那这就是一本好书,《君主论》就是一本真正的好书。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历经近五百年仍旧不过时,给我们以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从人生哲学或成功学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给了我很多启发,使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稳。

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

君主论读后感 篇3

君主论与领导艺术

——读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有感

每一位君主都有一套深藏不露的帝王之术,那是他们秘而不宣的“管理艺术”。我很佩服马基雅维利,他很勇敢,勇敢地把君主深藏于心的帝王之术暴露于阳光之下。层层剥落,使这些隐藏的东西充分展现在人们面前。

同时他也是务实的,能够正确的看待这些被世人所不齿的“坏东西”。我们应该感谢马基雅维利的勇敢,他肯定了君主的霸权,为这些未被承认的主导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现代的领导艺术是什么,我认为就是领导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管理”技巧和方法。正是因为它的**性质,这种管理方法被应用导艺个非常艺术的名字-领导艺术。这样的领导艺术是得不到人性本善论者的认可的,但它却是一套非常可行也非常有必要的领导方法,也是由于这种可行性,使之在黑暗之处被运用的风生水起。

许多人对马基雅维利的这套“领导艺术”是存在误解的。许多没有读过原著,道听途说的人把马基雅维利的这套方法概况为“不择一切手段,实现自我目的”,这种说法是存在误解的。马基雅维利虽然主张可以采用“恶行”

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恶行”不是经常性的手段,而是具有条件的,是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妥善采用”的。引用书中的内容来说就是“如果可以把坏事称为好事的话,妥善使用的意思就是说,为了自己安全的必要,可以偶尔使用残暴手段,除非它能为臣民谋利益,其后决不能再使用。”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制理论与现代领导艺术有许多共同之处。君主制理论的**也为现代领导艺术提供了许多借鉴。

书中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章到第十一章的内容中,马基雅维利论述了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君权的方式。君主制包括世袭君主制、混合君主制、公民君主制和教会君主制。获取君主国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军队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幸运获得;依靠**之道获得。其中,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军队获得的君主制最为稳定。书中这样写道“最不倚靠幸运的人是保持自己的地位最稳固的人。

”依靠别人的能力和幸运取得的君权是不稳固的,原因在于这两者都是变化无常,毫不稳定的。

马基雅维利的论述为我们现代领导艺术提供了借鉴。作为领导者,只有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用自己的魅力赢得别人的认可,才能稳住自己的位置。如果你依靠别人的力量或运气走上领导岗位,总有一天你会落马的。

因此,作为现代社会的雄心勃勃的青年,我们应该在地上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在该学习的阶段,去寻求其他的手段一蹴而就。也不要抱着迷信的心理,相信星座运势或者普卦算命,真的以为自己是大富大贵命,不需要努力也能获得成功,毕竟天下没有无回报的付出。

第二部分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马基雅维利主要论述了军队的类型和君主的责任。军队的种类包括自己的军队、雇佣军、援军和混合军队。除了军事责任,君主不应该有其他责任。君主也应该考虑和平,即使在和平时期也要备战。一是采取行动,二是思考。

马基雅维利认为,雇佣军和增援部队是没有帮助和危险的,只有拥有自己的军队才是稳定的。

在这个问题上,也让我想到了现代领导艺术。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军队姑且看成是领导下属的秘书之类的人物,或者是自己非常看重但却又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东西。在领导决策中,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依靠力量都放在他们身上,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考虑,反倒会被这些“谋士”牵着鼻子走。

如果你依靠雄心壮志的力量,不讲忠诚,这样的依赖会把你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关于马基雅维利对君主在军事方面责任的论述,我是不赞同的。但是如果把这样的想法放到马基雅维利的生活时代,我是没有质疑的,正如领导学里的方格理论,每个领导者在不同的时期都应该具备不同的“技能”,而这样的技能在不同的时期会发挥相应的巨大作用。在这一点上,如果把这样的考虑放在现代的领导理论中的话,是十分不合时宜的,现代的领导者都讲究综合素质,领导者可以在某一方面特别精通,但却不能对其他方面的素质一窍不通。

作为领导者们就是要有全方位的才能,既要有十分强的沟通能力,也要有强大的工作能力,更要有巧妙迎合上级的技巧等等。

第三部分是从第十五章到第二十三章。作者讨论了君主如何维护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就国内而言,明智的君主应当急民众之所急,赏罚分明;就君臣而言,亲贤臣,远小人;就国际而言,敌友分明,立场坚定;这样才能够赢得尊重,维持国家运行,甚至繁荣发展。

“一个君主如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并且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或者不使用这一手。”马基雅维利对“世人特别是君主受到赞扬或者受到责难的原因”这段内容的论述个人认为是十分经典的。君主有较高的地位,所以他有引起赞扬或责难的品质。

“君主必须有足够的明智远见,知道怎样避免那些使自己亡国的的恶性,并且如果可能的话,还要保留那些不会使自己亡国的恶性,但是如果不能够的话,他可以毫不踌躇地听之任之。”而且没有必要为那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

现代社会的领导也是如此。正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他们的行为才会暴露在公众面前,所以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受到致责和赞扬。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自己的立场。

领导者的目标是实现组织目标。只要目标实现,就不会造成重大事故或社会问题,值得自我肯定。没有必要因为利益损害者的责难而感到愧疚,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领导者必须站在战略层面上,为大局着想,切不可被鸡毛蒜皮的小事所牵绊。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自以为鹤立鸡群,自以为自己很有个性,完全不必理会世俗的眼光,对于这部分人,我们所讲的理论就不能适用了。

第四部分也就是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六章的内容,马基雅维利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了其过去、现在的国家和政治,并劝告当时的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这部分有关于“命运”的论述是很精彩的,“命运也就是时势,如果一位君主的行为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昌盛,反之就会败落。”

对于现代的领导者而言,要站在战略层面上不仅要从全局利益考虑,还要从长远考虑。从长远考虑,也就是要顺应时势,把握时代的特性。“一个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的君主,才会事业昌隆,反过来说,一个君主悖天行道,事业就会日薄西山”。

跟不上时代的领导者,是要被时代所抛弃的,我相信这个道理没有谁会不清楚,在这里就不多做论述了。

马基雅维利的论述很经典,我也被深深折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马基雅维利不过是这些主张的收集整理和提炼研究的总结者,这些主张的原创和践行者是历朝历代的君主和统治者们,政治活动中的尔虞我诈和残酷无情与之相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历史上那些即使是最伟大最受人民拥戴的统治者也有其极端冷酷无情的一面,他们所作出的一切亲民爱民的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的手段而已。

每一位君主心中都有一套帝王之术,那是他们深藏心底秘而不宣的利器,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马基雅维利是泄露天机者,他将一些见不得光的东西不加掩饰的曝于阳光之下,尽管他是集大成者,也注定了他不容于世的悲剧性结局。

马基雅维利为我们开启了思考问题的另一途径,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如果把政治学课本上的满纸道德仁义和社会理想比作阳光和清风,那么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就好比一场激烈的暴风雨,你可以说那糟透了,但事实上我们总是离不开这糟糕的暴风雨。或许,这正是因为世界上仍有大片让阳光和清风无奈的阴霾还存在的缘故吧,该是有场大风把他们吹散了p>

哲政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

季勇琼***

2013年5月26日星期日

君主论读后感 篇4

《君主论》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涵盖了君主制权力的形式、管理和维护。

第一部分论述了君主政体的类型及其实现途径。君主制包括世袭,混合,公民和教会。 获得君主制的方法包括:

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运气获得,通过犯罪。可以说,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的君主国最为牢固,作者对君主国权力的**进行了深入分析,教读者如何对当时的形势和权力分布进行分析,并协调这些力量。

第二部分论述了军队的类型和君主的责任。军队包括:增援部队、混合部队、雇佣军和他们自己的部队。

从政治角度看,任何军队都代表着一定的利益集团,军队为自己的实质性领导服务。所以,要让军队效忠,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他的军队都是建立在其他利益基础之上,无法反应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在军事方面,英明的君主应该:

我们应该重组军队对士兵的训练,考虑战略,阅读历史,并分析成败。

第三部分论述了君主如何维护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就国家而言,英明的君主应该是人民急需的,奖惩分明;就君臣而言,亲贤臣,远小人;就国际而言,敌友分明,立场坚定;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尊重,维护国家运转,甚至繁荣发展。

第四部分,作者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了其过去、现在的国家和政治,并劝告当时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这部分有关于“命运”的精彩论述,“命运也就是时势,如果一位君主的行为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昌盛,反之就会败落。”

在这里我想谈谈我对这本书的一些看法。

1.君主应该是一个慷慨的人还是一个苦难的人?

仅从词性上看,作为一国之君必然应该是位慷慨的人,但是看了马基雅维利的分析,我觉得他讲得很有道理。君主慷的其实都是他人之慨,君主没有个人收入,他凭什么慷慨?中国古话讲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便是君主的慷慨。

慷慨如果拿捏不当的话就会引起民怨,那么君主之位自然就坐不安稳了。隋炀帝“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因为他太慷慨了,人民实在受不了了,纷纷造反,慷慨的君主没逃过惨死的命运。马基雅维利说:

“如果君主是英明的话,对于吝啬之名就不应该有所介意”。如果慷慨不能使我稳定,那么吝啬的名字呢?

2。君主应该是个残忍的人还是善良的人?

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这不仅是我想起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是一个军事奇才并且是一个大智大勇的人,但是早年贫穷惨痛的经历让他不信任**,尤其是对**深恶痛绝,明朝开国初期,朱元璋为了整顿官风甚至制定了**超过60两就判处死刑的法律,因为这条法律而被砍头或锒铛入狱的不计其数,甚至有一届新科学子全部被削官的记录,按说建国伊始官风应该比较清明,可是明初的**之风却屡禁不止,这不禁让我怀疑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朱元璋执行刑罚难道不够严苛吗?我认为,这恰恰是中国的一句老话,太多是不够的。

君主是应该严厉,但是在大多数时候他应该表现出他仁慈的一面让他的臣,他的民都有安全感,朱元璋恰是因为太严厉,有时候许多****并不是为了个人受益,像民族英雄戚继光,,对于这种作为君主就应该放过,而朱元璋却一概论处,这才是屡禁不止的原因啊。君主说不清,国家怎么能稳定?因此,残酷的君主可能不会像马基雅维利所认为的那样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稳定。

当有人阻碍甚至威胁到安稳的统治时,就应该狠下心来抓住时机将对手铲除,最好能短时间内一次性消灭干净,而不是长时间的一个接着一个的消灭,不然社会长时间被白色恐怖所笼罩,无法正常生产生活,阻碍国家发展不说,群众也很可能造反。而短时间残酷,在人们心目中一时间会产生巨大的震撼甚至恐惧,但人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其他不太相关的少数人的生命财产的丧失,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淡忘。所以很长痛不如短痛。

3、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马基雅维利认为被人敬畏好。因为冒犯我爱的人比违背我害怕的人容易。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一个不会给人带来威胁感的君主在外界逼迫的情况下是最容易被他的臣民首先抛弃的,在和平的时期,这样的君主会给人安详的感觉,可是在战乱时期呢?

同样,在和平的时候,一个令人敬畏的君主或许会让人惶恐不安,但是他同样可以坐稳江山,而在战乱的时候,这样的君主会让他的人民觉得自己会被保护,因为我们有一个让人生畏的王,他的臣民会思量背叛他要付出多少的代价,所以不会轻易的背叛,所以乱世出枭雄而英雄总是死于枭雄手下,因为他们太容易被人先放弃。皇帝自古称孤道寡,只是被敬畏的了。虽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但我想这和时代,和君主的能力也是有关系的,只要实在承受范围内,闹革命掉脑袋的事还是少有人干的。

君慈而思反,因为君主没有底线的包容着,君苛而安,因为代价太大能忍则忍。马基雅维利说,被爱是基于他人的意志,而被恐惧则是基于君主本人的意志,这是关键。

以上就是是我对《君主论》这本书一些浅薄的想法。

君主论读后感 篇5

马基雅弗里没有想到的

吴婧基础08法医

马基雅弗里没有想到的

呼和浩特010110

摘要:因为作者著书的原因和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导致《君主论》本身具有局限性。而对马基雅弗里个人对很多事物的认识也不能苟同。因此对这本书的可读性我表示怀疑。

关键词:局限性哲学认识矛盾

一、简介

《君主论》是讨论君主国是什么,它有什么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会丧失的一部书籍。

二、感想

1、《君主论》的局限性

、因著书原因而来的局限性

马基雅维里写这本书是为了引起君主的注意。当然,我并不否认所有的文章都是为了求官而写的。许多伟大而杰出的人也写下了这方面的作品,写下了深刻而真诚的思想。

这些人无论是以什么目的写文章都是在负责的说话。而马基雅弗里不是这样,他的说法中看不到他的真诚思想,他教唆君主“要有些兽性”的话对社会造成的影响他没有考虑到。

马基雅维里声称,他完全是为了君主,他应该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为了君主。但是他并没有这样做。

首先他没有完全为君主着想。如果他想到君主,就不能给君主写这样一篇赤裸裸的文章。他把君主可能会使的手段和伎俩都公之于众,还用最**的想法解说君主各种做法的原由,让君主再也不能使用。

用了会被看轻会被唾弃,不用又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办法按马基雅弗里的说法不用就会亡国。他让一个君主左右为难。君主又怎么会因为一个让自己左右为难的文章而中用这个写文章的人呢?

其次,他没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不明白人民根本不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他把百姓当作了傻瓜。

他说,只要一个人作弊,总能找到愿意被骗的人。他说只要君主看起来有道德。君主应该伪装好自己。

他不知道人们的眼睛是明亮的。即使把戏不错,很多人都会上当受骗,但一个人的觉醒可以燎原!即使这个国家的大多数人都能被君主欺骗,君主怎么能依靠这群傻瓜来对付那些能看穿他的聪明人呢?

如何能保证这些被你欺骗的臣民不会被伎俩更高的人骗去成为别人的臣民别人的力量?相信人容易欺骗是一种自我欺骗。他不了解人民,不能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谈

、在时空方面的局限性

因为《君主论》是为了当时的君主出谋划策的的小册子当然不会面面俱到,书中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当时当地的君主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书中用来证明他的观点的例子也是当时欧洲发生的事情。

例如,他认为世袭君主制比新建立的君主制更好,因为他生活的时期。马基雅弗里想不到当一个君主国世袭统治到将近三百个念头的时候所面临的问题比一个新建的君主国要多得多。马基雅维利没有想到当时君主制面临的问题:

全国因安逸而懈怠,到处都是急需要改进却依旧按照着习惯办,因为所有人都懒于改变,松散而不景气,荒淫而无危机感,以危为安。一个发展到及至的君主国,一个看似繁荣却不堪一击的君主国,一个世袭到疲倦的君主国是那时的欧洲的马基雅弗里想不到的。

另一个例子是,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除了在战争中接受军事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客观的思想和职业。一个忽视军事能力的君主征服了一个国家,一个精通军事能力的人可以赢得一个国家。这是因为当时的欧洲国家非常小。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统帅,统帅是君主。

因此,马基雅维里认为,作为一个将军,君主必须注重军事能力的培养,有了军事能力,就会有一切。但这个说法是具有局限性。众所周知,项羽的军事能力是高超的。刘邦没有什么军事能力,但他的士兵不如他的将军。

这是马基雅弗里想不到的。

此外,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生活在两条法律之下。他不会想到澳门和香港的局势。

2。马基雅维里的哲学思想值得商榷

①、对道德的认识。

马基雅为历认为,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一直是约束他人,而不是要求自己。他错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讲道德,他不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他不知道道德是为了王子自己。

他还曲解了君主有时做不道德事情的原则。说到道德,君主就不再讲道德了。那是因为生活可以说更多的道德。这样的不讲道德大家会理解会原谅是因为这个君主平时积的道德。

这并不像马基雅维利所想的那样,是因为君主对人民的欺骗和君主对人民的信任从他的伪装中被偷走。信任和原谅是窃取不来的,只要存在那便是真有资格得到的。君主不是想不讲便不讲,而是不得以才那样做的。

不是骗取而是不得以。心里基础不同即使做出同一件事人民也会瞧得很清楚。装是不会长久定会被识破,时间越久越危险。

②、对武的认识。

马基雅维里认为真正热爱和平的人会悲惨地死去,所以君主应该热爱军事。事实上,真正热爱和平的人必须懂得武术。军事的意意是为了和平。“武”字的原意是停止战斗。

因为只有有强大的军队,其他国家才能停止对你动武的念头,从根本上遏制战争。军事不应该是为了侵略和扩张。无论侵略扩张的军队有多强大,都会被打败。

③、对分寸的认识。

马基雅弗里认为残酷和仁慈是需要并存在一个君主身上的,也就是说他认为一个君主最好是同时被爱戴被畏惧的,如果只能选其一的话他认为更应该选择残酷也就是选择被畏惧!我想他是这么说的,因为当时有太多懦弱的君主,所以善良可以被认为是冒犯。如果当时有更多的**君主,就会有人像马基雅维里强调残酷一样,呼吁宽恕。

什么样的背景会出现什么样的需求。不是说君主是善良还是残忍,只要适合当时的背景就行。不是马基雅维利在说选择残酷是更安全的。 在残酷的时代,残酷只能强加于您的对象。

安不安全在于合不合适。不管我们选择哪一个,我们都不应该走极端。我们应该在残酷和善良之间把握一个适当的平衡,这时时合时代背景的。在慷慨与吝啬是间也是这样,马基雅弗里认为如果是自己的钱应给节约,如果是百姓的钱别人的钱应该毫不吝啬甚至不留余力的表示慷慨。

如果一味拿别人的钱慷慨谁会把你当朋友,只能那自己的钱撑起慷慨的样子。所以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应该选择吝啬。即使是担着恶名也要选择吝啬。

但是一个吝啬的君主,谁会认为值得为他工作呢?总自己享有而不犒赏将士甚至饿着冻着将士,谁能保证这些将士不会来强抢你逼你慷慨?能赢得感激的慷慨不做却要等着被迫的没人领情的慷慨去作?

一味慷慨不知节约固然是不对的,但以为吝啬君主靠谁来帮自己?一个好的君主必须介于仁慈与残忍、慷慨与吝啬之间。如果只有一个君主能够实现,他就不是一个好君主。不管哪一个丢失了,都是一个缺陷和致命的。

3、《君主论》为什么出名

因为他说了别人不敢说的话。。人们会景仰冒死进谏的忠勇之士,但却会唾弃颠倒黑白为恶人辩护的律师虽然他维护了那个恶人的申辩权。而在西方,即使是这样的反道德书籍也会因为其激烈的评论而流传至今。

就是不涉及道德的部分里,他的“国家以人民为基础才可以坚固”的理论在有“以人民为基础比如在泥沙上筑窝”这样谚语的国家里才会引起轰动,而一直知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国度里当然击不起思维浪潮。他的好多论断的依据都是人的本性是**的,人会比忘记父亲的死更难忘记财产的丢失。而这些论断在“士可杀不可辱”并且最大的侮辱就是父亲被辱的国度里当然是不成立的。

三、评论

我认为《君主论》这本书的可读性令人质疑。很多显而易见的道理作者都没有想到。总是歪曲对一件好事的理解,比如君主的力量、道德和技能。

他一边把正确的正义的事情解读成**,另一边却在鼓励着君主们那样去做。他告诉大家君主是**的才能长久,却还奢望一本说君主不能做好人的书让君主喜爱从而认可他提拔他。马基雅维里在我看来充满矛盾,他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理解不值得提倡。

结束语我认为《君主论》在政治学术方面的观点具有局限性,在浩瀚的学术著作中只能是一本很渺小的册子,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做一本行政学学者的必读书。《君主论》在哲学问题上的认识有问题,要想从中参考对国家和军事的理解应当慎读。在写作方面,我们不应该以这本书为榜样,用不负责任的话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参考文献:

《行政学之研究》

《汉书》

《公共行政学》

《领导力》

《行政规范》

君主论读后感四篇


阅读完作品心中的感受一定会很多很多。 撰写读后感需要把握重点,尽量避免涉及无关乱花费篇幅,这篇“君主论读后感”是作者用心创作的希望您会喜欢,如果您对此话题非常有兴趣请持续关注我们的网站!

君主论读后感【篇1】

《君主论》是尼可洛·马基雅弗利所著的政治理论著作,书中针对君主治理的方法、策略和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作为一本经典名著,它不仅深刻地剖析了政治运作的精髓,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思考。

第一部分:了解《君主论》

《君主论》是尼可洛·马基雅弗利于1513年创作的一部政治著作。通过对古代罗马的历史和当时君主制国家的实际情况的研究,马基雅弗利对于君主制政治制度以及如何有效的治理国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全书中,马基雅弗利提出了政治思想中的“实用主义”观点,强调了政治实践中的实用、利益、权力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或统治者必须具备许多特点,例如机智、勇气、果断、残忍和革新等能力。

第二部分:书籍的精髓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弗利提出了很多以后成为治理国家经典的理论和观点。其中,最闻名最具有争议性的推论就是“为了统治国家对道德和信仰没有约束力”这一结论。

尽管这一结论引起了争议,但是马基雅弗利在书中更深刻的论述了日常政治中的实用性和权利的重要性。在比较早期的行政学中,马基雅弗利同样提出了一系列的重要理论。他认为统治者需要精通兵法和宝剑之术,以便对付敌人。

第三部分:对书籍的反思与感悟

阅读《君主论》给人很深的印象就是它所涵盖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融入了作者深邃的思考和治理国家的经验。作者善于从具体的人事事件中得出普适的行政原则,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在现实中,政治家或管理人员的决策通常受到种种制约。但是,《君主论》想表达的意思是,权力是必然的,而制约因素也是自古以来一直存在的,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低成本地实现正面的效果便是《君主论》所想告诉我们的。在我们日常行政和实践中,具有普遍的积极作用。

总的来说,《君主论》是一本非常经典的政治著作,它深刻阐述了政治运作中的法则、策略和成功之道。阅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运作,也可以为我们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人物提供援助。

君主论读后感【篇2】

读《君主论》有感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论述了君主应该如何进行统治和如何维护统治,就我而言,因为我希望我的未来不涉足**,所以治国之道对于我来说比较遥远,但这并不代表这本书对我来说就毫无益处,恰恰相反下面就对我在读这本书时让我勾起的联想做一简要描述:

看译者序的时候让我触动的是他的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对理想的追求。当马基雅维利被罢官后,举家迁往佛罗伦萨附近的一个小村,一家七口生活拮据,他白天下地干农活,而夜晚却坚持探索治国之道。

对马基雅维利来说,研究治国之道是他的理想。为此,他不感到疲倦,忘记了所有的烦恼,不怕贫穷或死亡。在罢官之后他完全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改善家人的生活上,然而他却没有,他之所以做出追随于理想的选择,一定是认为相对于其它,理想才是最重要的。

我感觉到的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大家似乎越来越关注“理想”这个词,都觉得实现理想就是达到人生的最高目标。然而,每个人对生活的定义和选择都是不同的,不一定局限于某一套目标。

我认为生命是一段时间的总和,在这段时间里,我有意识并且能够对周围的环境产生影响。尽管大多数杰出的贡献都来自于那些执力于自己理想的人,但那些专注于自己小世界的人并不可耻。人的生命和精力是有限的。把一件事当作放弃其它重要事情的最重要的手段。

我曾经看到过一则故事:一位跨国公司的高管在他42岁的时候,有机会升职为那家公司的副总裁,这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而他也非常清楚如果错过这次也许就再没有这样的机会了,然而当她的妻子提醒他,他现在的工作量已经非常大了,如果再增加工作量他将会错过更多和他的家人共度的时光,他将错过女儿的第一场舞台剧,儿子的第一场棒球赛……最后,高管放弃了升职。我不想强调家庭是最重要的,但每个人的想法和优先顺序都不一样,他们的选择自然也不一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这样的消息:某个地方的学生学习环境很差,但他克服了许多困难,进入了某个学校,实现了自己的童年梦想。每每这个时候不尽就会感叹真厉害,为什么自己不能像人家一样自立自强。

我们都想象着自己能成为武则天、爱迪生这样的人 ,因为他们优秀并且永载史册,但却忽略了也许我们内心深处并不觉得权利、创造性的发明就是我们生活的中心,既然这些并非是最重要的,那么我们不能变成像他们一样的人也就是合情合理的了。

对我而言,小时候妈妈在外面上班没有办法照顾我,就一直住在姥姥家,每天到周末妈妈来看我,临走前我都会拦着她的自行车希望她不要走,可是她没有办法只能告诉我,妈妈要去上班赚钱,当时的我就决心一定要赚很多很多的钱,不想妈妈再为此离开,初高中学习也是本着这个目的,上了大学之后一度视野开阔了许多,让我对以前的记忆有一个重新的审视,我最开始的愿望不过是希望陪伴在父母身边,然而过去在家里只知道自己忙自己的根本没想过好好陪陪父母,现在在外上学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以后工作了可能就更没时间了,所以后来我的目标就是在我在家的时候,就全心全意陪伴他们,一起包饺子,一起看电影,一起开始记录美好的回忆。当我做出改变的时候,我惊奇的发现,不仅父母对于我的改变很吃惊,家里的形势竟然也整体趋于更为和谐,那时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一个人的改变也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受此事件的启发,我希望自己聪明、乐观、善良,有健全独立的人格,愿意与他人分享。

君主论读后感【篇3】

14.15.凭心而论,马基雅维利不过是这些主张的收集整理和提炼研究和总结者,这些主张的原创和践行者是历朝历代的君主和统治者们,政治活动中的尔虞我诈和残酷无情与之相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在历史上,即使是最伟大和最受欢迎的统治者也有着极其冷酷无情的一面。他们一切爱民爱民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措施。

每一个君主心中都有一套御术,这是他们的秘密武器。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马基雅维利是泄露天机者,他将一些见不得光的东西不加掩饰的曝于阳光之下,尽管他是集大成者,也注定了他不容于世的悲剧性结局。然而,马基雅维利的历史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他使“政治的理论”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由此揭开了政治思想上新的一页,他实现了政治学和伦理学、神学的彻底分裂,自此政治学研究开始以政治的典型形象——权力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出发点及最终目的。

用马克思对其的评价来说,他对政治理论的研究和观察已经脱离了道德的束缚,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而不是像前人一样只从神学中得出国家的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马基雅维利与古代、中世纪的政治观念划清了界限,成为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

君主论读后感【篇4】

从这些表述都可以看出,作者是手段高于道德的忠实维护者,人们归结他通过这本书宣传的“马基雅维利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为达目的不折手段。这本书后来对墨索里尼和希特勒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几乎是墨索里尼纳粹独裁统治的指导思想。

作者本身也因此被诟病颇多。

3.虽然此书的核心是君主统治可以不折手段,但在书中作者也提到: “如果可能的话,他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是如果必须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同时还提醒君主:

“为了自己安全的必要,可以偶尔使用残暴手段,除非它能为臣民谋利益,其后决不再使用”。

不管以上诸多论点的正确与否,我的理解是:意识形态的内容其实很主观,人往往都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和愿意看到的内容,在有某种需要时,利用自己看到的内容作为一种实现目的的手段是君主的常态,也是人的常态。全面、辩证地理解这本书的内容,应该是阅读这本书时的一种基本、合理的态度。

《君主论》读后感汇集


这篇文章是我们的编辑精心打造的“《君主论》读后感”,相信一定能够让您感到满意。阅读完作品后,我对书中所描绘的世界深深着迷,内心无比向往。写一篇读后感来表达自己的震撼感是再好不过了,希望您能从本文中得到一些灵感!

《君主论》读后感 篇1

马基雅维利在这本书中主要讨论君主制。他把君主制分为两类:世袭君主制和混合君主制。对于世袭的君主国,他并没有进行太多的讨论,世袭的君主往往基于传统能够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除非异常恶劣,是不会遭遇到人民的反抗的。但是对于新的君主国,一定会遇到很多问题,之所以领土扩大,一定是占领了以前是别的君主国的地盘,首先遇到的困难就是民众的反抗,其次就是语言习惯文化上的差异。

民众的反抗往往是基于对与新旧君主的对比,如果新君主没有他们预想的那样给他们带来的生活上的繁荣,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己被欺骗,从而发生动乱,如果这股反抗势力和旧君主的势力结合,就会产生复辟,发生复辟之后再想夺回统治权就会难上加难——毕竟,不管是民众还是君主都会从中得到经验教训,大大增加了占领的难度。为此,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解决办法:首先就是将旧君主的势力斩草除根——这点在中国历代的政治斗争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贯彻,株连九族这一刑罚是这个思想在另一层面上的应用;另外,就是要保证前后政权的衔接,这样民众的反抗势力就会少很多,我认为在我国建国初期,1949年到1956年之间的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度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极大的缓和了资产阶级的反抗势力。

基于语言和习惯上差异的新君主国,马基雅维利给出的统治对策是移民,就是将本国的国民移民到该地,把本国的语言文化带到新的国土,从而同化当地的人民,另一方面要注意周边没有强大的国家可以插手本国的事情,在这里,马基雅维利特别强调了防微杜渐的重要性,也就是要预防周边国家形成强大的势力。

在第四章中,马基雅维利分析了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大流士国王没有背叛他的继任者的原因。从我的角度理解,这里马基雅维利分析的是在封建集权之下,高度的**集权和具有一定分散性**集权的各自优缺点。高度的**集权,意味着人民有较高的忠诚度和向心力,因而往往难以攻下,但是攻下之后,对君主的忠诚可能会有一种的惯性,也就使得新的君主一旦站稳了脚,就很难被重新取代;一定分散性的**集权,即诸侯们各自为政的若干统治区域,也许基于内部矛盾纷杂很容易被各个击破,但是这些被攻下的地方有着各自的中心,因而很难在短时间内培养忠诚度。

亚历山大所占领的大流士属于第一种情况,所以他死后可以保持他的权力。

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相信自由和民主,我们如何保证他们在被征服后不会崛起?马基雅维利认为,其中一个方法就是消灭。在马基雅维利眼里,民主和自由是统治的天然的毒瘤,这是马基雅维利书中的一个实用但是却不仁的措施,和后面君主统治内政的许多观点一致,马基雅维利的措施被认为是不择手段。

中国几千年来的统治一直都是法家和儒家共存,但是正统的思想都是儒家的仁治,讲求的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民本思想。支持人民以稳定统治,不仅是不道德的政治手段,也是不人道、反人性的。

当然,即便是在马基雅维利看来,这种做恶的手段也需要节制,在《论以**之道获得军权的人们》一章中,马基雅维利是这样写的“为了自己安全的必要,可以偶尔使用残暴的手段,除非它能为臣民谋利益,其后决不在使用。”残暴的手段使用太多了,最终会遭致不能自保。

从第十五章开始,《君主论》主要讨论的内容是君主的品行问题。这一部分似乎教导君主不要相信传统的道德教条,而是说他的行为必须与实际的政治利益相关。前些年中国有本书很流行,叫《厚黑学》,李宗吾写的,在这本书中,李宗吾是以一种讽刺的口气在写中国社会现状,想要成功吗?

只有两个办法,脸厚心黑。《君主论》的对象不是普通大众,而是君主,可谓是君主的“厚黑学”。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兵不厌诈。军事上的欺诈,讲“礼”的周朝之后,军事上的欺诈已经成为一种惯用的战术。但在与人民打交道时,要想建立一个既有权力又有权威的政权,就要相信人民。

在《君主论》最有争议的一章《论君主应该怎样守信》一文里,马基雅维利彻底践踏了所谓的道德仁义,以回归兽性的方式讲述了君主该如何学习像狮子和老虎一样,只要是有利的,就不用去守信,“要做好准备,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首先,君主应该像狮子一样,能够抵抗豺狼,像狐狸一样,能够理解陷阱。大部分君主都能做到狮子,但是很难做到狐狸,因为周围的人都是狡诈的,所以,要想像狐狸一样识破陷阱,君主就不能够讲信义。

“但君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关于君主的品行方面,马基雅维利在后面讨论了君主“应该避免受到蔑视和憎恨” ,“恨”的对立面应该是“不恨”,如果民众对不恨君主,那么他们就不会揭竿而起反抗君主的统治,但这样不会培养出太多的忠诚度,故在后面一章马基雅维利讨论了“君主为了受人尊敬应当怎样去为人”。

在《论应该避免受到憎恨与蔑视》这一章里,马基雅维利首先提到了,1.君主应当避免贪婪,霸占臣民的财产和妇女,也就是保证民众的财产和体面。2.

君主应该努力在行动中表现伟大、英勇、严肃庄重、坚忍不拔,如此君主就能获获得敬重而免于大家的攻击。三。君主反对一切国内阴谋的主要有效途径是不被人民憎恨。

因而“当人民对君主心悦诚服的时候,君主对于那些阴谋无需忧心忡忡;如果人民对他抱有敌意,怀着怨恨的话,他就需要提心吊胆”。4.其他国家的君主只需要同贵族和人们斗争,罗马的皇帝必须要容忍军队的残暴与贪婪,但这是一个平衡木,军队好战争,人民好和平,因而需要保持这种平衡不至于偏向哪一头而导致政权的灭亡。

在《君主为了受人尊敬应当怎样为人》这一章里,马基雅维利讨论了君主的行为规范,例如,要依靠他的行动去赢得伟大人物与才智非凡的声誉;要表明自己珍爱才能,给人们荣誉;要参加一些社会的集会,在保证自己威严的同时做出谦虚有礼和宽厚博济的典范等等。此外,在这一章里,马基雅维利还讨论了一国在同别国结盟时候需要注意的问题,当两个比较强大的邻国交战,一定要放弃中立的位置,支持其中一国,以避免在日后被两国同时针锋相对,另外,在结盟的时候避免同比自己强大的国家结盟,这样会使得自己成为强国的俘虏。我本人并不研究国际政治,但我认为这些原则在国际政治博弈下仍然是切实可行的。

《君主论》中其它的一些章节中也有许多引人深思和给人启发的内容。比方说,类似于中国的“忠言逆耳利于行”,要避开谄媚者;如何遴选大臣;君主的军事责任等等。因为我的能力有限,我不能一个一个地深入。

《君主论》一书尽管受到后人的谴责,但是500年后它仍然传承了下来。许多历史上有名的统治者都非常推崇本书,拿破仑在滑铁卢战争中失势,人们清扫战场上时在他车上发现了《君主论》,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在遭暗杀时,随身都带着一部《君主论》,也是因为此《君主论》被称为“**者手册”。至今,《君主论》仍然是一部毁誉参半的书。

从本书的写作角度来看,马基雅维利在撰写《君主论》的时候,欧洲大陆上战争频发,君主之间的纷争不断,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基雅维利能够从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中发现和总结君主强大的方法和手段。这是《君主论》所处的历史背景,也是其伟大的历史条件。与此类似的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形成一个较大的核心国,诸侯国之间的战乱不断,谋士们不断根据当时的现状进行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研究和探索,诸如法家、《孙子兵法》等思想也是在彼时产生。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这些古老的学说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失去其光辉,却成为了后来思想的源泉。正如我今天读到的《君主论》,也许和当时马基雅维利写书时的意思不尽相同,但我确实从中获益匪浅。

《君主论》读后感 篇2

14-17世纪是一个空前的思想解放时代。文艺复兴已经从星火逐渐发展为草原之火,燃烧着统治欧洲几千年的**教文化和制度。就政治而言,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生动地反映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观点。

马基雅维利(1469-1527)出生在意大利福萨一个衰落的贵族家庭。他父亲是个律师,家里只有一小块房地产。1498年至1512年,马基雅维利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国务卿。1513年佛罗伦萨共和国被摧毁时,马基雅维利被迫生活在农村,过着贫穷的生活,开始专心写书。

马基雅维利学术渊博,多才多艺。他的研究兴趣广泛,在政治、文学、历史、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主要著作有《君主论》(又译做《霸术》、《君王论》、《帝王论》)、《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书》(又译做《论李维》、《李维十论》)、《兵法七卷》、《佛罗伦萨史》、《曼陀罗华》等。

除《君主论》以外,令他名声斐然的还有《李维十论》中阐述的共和主义思想,然而,令马基雅维利声名鹊起的主要是《君主论》一书。

马基雅维利的惊世之作《君主论》于1513年12月问世之后,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影响了很多后世的政治家,他在书中的政治哲学理论被称之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他也一度被斥之为“暴君的导师”,《君主论》也因此被列为**,直至19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名誉。

《君主论》时逢统一的法国入侵四分五裂的意大利,马基雅维利站在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作家的角度,忧心而焦虑地阐述统一国家和强力君主的重要性。他旁征博引,用26个章节论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权术思想

人们对《君主论》的第一印象就是马基雅维利的权术思想,中国人也总是会想到《资治通鉴》,内容不外乎是治国之道,只不过时代背景的不同,内容方式也会因之而有所不同。在文艺复兴的背景下,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是一种非道德的政治理论。**在宗教世界中,神学占据正统和主导地位,宗教、政治、道德和伦理相互交融,因此不反对君主制的神授。马基雅维利决心打破这种成见。

他致力于摆脱神学伦理道德的束缚,将政治和神学道德拨离开来,建立所谓“非道德的政治论”。他认为,君主的政治行为不应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而应以实际效果为原则。“一个君主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是否使用这一手或者不使用这一手。

”凡是有利于政治统治及权力获得巩固的事都是可行的,欺骗是君主在政治生涯中第一等重要的事情,由此马基雅维利进一步分析君主如何应用人性和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君主论》第十八章中讲到,因为世界上存在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是通过法律,一种是通过武力。前者是人类特有的手段,后者则是野兽所特有的,由于前者常常有所不足,故而有时必须借助于后者,“如果君主必须掌握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应该必须同时效仿狮子和狐狸”,“君主必须是一只狐狸以便于及时发现陷阱,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于吓跑豺狼”,也就是聪明的君主要善于采取暴力和欺骗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除此之外,马基雅维利还提到,君主应当对外经常做弱小邻邦的保护者,同时对内必须保护公民的私人财产,他特别告诫统治者不要强占他人的财产, 否则会招致人民的憎恨而导致灭亡, 因为“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

2、军事思想

马基雅维利在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阐述自己的军事思想,这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他曾经组建过“国民军”,对博尔贾也赞不绝口。兵民是成功之基础,马基雅维利极不赞同当时意大利普遍采用的雇佣军、援军制度,“除雇佣军外,外国援军是另一类没有益处的军队”,“如果外国援军打了败仗,受援者跟着倒霉;如果他们打了胜仗,受援者就有可能成为外国援军的俘虏”。如果没有好的军队,就没有好的法律。同时,如果有一支好的军队,那里就会有好的法律。

所以他迫切希望建立自己国家的国民军,这样才能完善国家机器,进而建立强大统一的意大利。

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军事训练外,君主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和想法,也不应该把心思用于研究其他的事情,因为军事艺术理应是统治者的唯一艺术,“这门艺术的效力,不仅能够使天生为君主的人保持住自己的地位,还多次使平民出身的人登上君主之位”,反之,如果君主沉湎于安逸生活,较少考虑军事问题时,他就会亡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古今之外的治国之术异曲同工之处,即业精于勤荒于嬉。君主任重而道远,他肩负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兴衰,所以他必须时刻学习和经营着自己的权力和权术,他必须时刻避开献媚者,必须知道残酷与仁慈,以及被爱戴和被畏惧哪个更有利。

3、统一思想

马基雅维利引用彼特拉克的诗句来呐喊:“反暴虐的力量,将拿起枪,战斗不会太长!因为古人的勇气并没有在意大利人心中消逝。

”外敌的入侵,国内的四分五裂令马基雅维利忧心匆匆,命运的不济让他也倍感惆怅,唯有付诸情感于文字中,急切地呼喊君主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我难以表达,在那些备受外国蹂躏的地方,人们怀着怎样的热爱和对洗刷国耻的渴望,人们抱着多么坚定的信念,满怀赤诚,饱含热泪来欢迎这位救世主!......请你那显赫的王室,怀着从事一切正义事业所需要的勇气和希望,担当起这个责任”,这种迫切的呐喊时至今日都能让我们感到马基雅维利对时局的忧虑,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渴望,即使他有多么偏激,但至少,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者,他对统一国家的渴望如同他的那些争议颇多的思想,同样不掺杂矫情,真真实实地摆在世人面前,他敢说,他就是坦荡的。

我们习惯于从宏观的角度看待事物之间的一般联系,也习惯于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观察事物的具体特殊性,所以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君主论》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也总是众说纷纭,他的思想观点曾被彻底打入深渊,也曾被大肆追捧,逝者如斯,相信《君主论》的精髓永远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

《君主论》读后感 篇3

另一个例子是,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除了在战争中接受军事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客观的思想和职业。一个忽视军事能力的君主征服了一个国家,一个精通军事能力的人可以赢得一个国家。这是因为当时的欧洲国家非常小。一个国家只有一个统帅,统帅是君主。

因此,马基雅维里认为,作为一个将军,君主必须注重军事能力的培养,有了军事能力,就会有一切。但这个说法是具有局限性。众所周知,项羽的军事能力是高超的。刘邦没有什么军事能力,但他的士兵不如他的将军。

这是马基雅弗里想不到的。

此外,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国家不可能生活在两条法律之下。他不会想到澳门和香港的局势。

马基雅为历认为,人们对道德的追求一直是约束他人,而不是要求自己。他错了,他不知道为什么要讲道德,他不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道理!他不知道道德是为了王子自己。

他还曲解了君主有时做不道德事情的原则。说到道德,君主就不再讲道德了。那是因为生活可以说更多的道德。这样的不讲道德大家会理解会原谅是因为这个君主平时积的道德。

这并不像马基雅维利所想的那样,是因为君主对人民的欺骗和君主对人民的信任从他的伪装中被偷走。信任和原谅是窃取不来的,只要存在那便是真有资格得到的。君主不是想不讲便不讲,而是不得以才那样做的。

不是骗取而是不得以。心里基础不同即使做出同一件事人民也会瞧得很清楚。装是不会长久定会被识破,时间越久越危险。

马基雅维里认为真正热爱和平的人会悲惨地死去,所以君主应该热爱军事。事实上,真正热爱和平的人必须懂得武术。军事的意意是为了和平。“武”字的原意是停止战斗。

因为只有有强大的军队,其他国家才能停止对你动武的念头,从根本上遏制战争。军事不应该是为了侵略和扩张。无论侵略扩张的军队有多强大,都会被打败。

马基雅弗里认为残酷和仁慈是需要并存在一个君主身上的,也就是说他认为一个君主最好是同时被爱戴被畏惧的,如果只能选其一的话他认为更应该选择残酷也就是选择被畏惧!我想他是这么说的,因为当时有太多懦弱的君主,所以善良可以被认为是冒犯。如果当时有更多的**君主,就会有人像马基雅维里强调残酷一样,呼吁宽恕。

什么样的背景会出现什么样的需求。不是说君主是善良还是残忍,只要适合当时的背景就行。不是马基雅维利在说选择残酷是更安全的。 在残酷的时代,残酷只能强加于您的对象。

安不安全在于合不合适。不管我们选择哪一个,我们都不应该走极端。我们应该在残酷和善良之间把握一个适当的平衡,这时时合时代背景的。在慷慨与吝啬是间也是这样,马基雅弗里认为如果是自己的钱应给节约,如果是百姓的钱别人的钱应该毫不吝啬甚至不留余力的表示慷慨。

如果一味拿别人的钱慷慨谁会把你当朋友,只能那自己的钱撑起慷慨的样子。所以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应该选择吝啬。即使是担着恶名也要选择吝啬。

但是一个吝啬的君主,谁会认为值得为他工作呢?总自己享有而不犒赏将士甚至饿着冻着将士,谁能保证这些将士不会来强抢你逼你慷慨?能赢得感激的慷慨不做却要等着被迫的没人领情的慷慨去作?

一味慷慨不知节约固然是不对的,但以为吝啬君主靠谁来帮自己?一个好的君主必须介于仁慈与残忍、慷慨与吝啬之间。如果只有一个君主能够实现,他就不是一个好君主。不管哪一个丢失了,都是一个缺陷和致命的。

我认为《君主论》这本书的可读性令人质疑。很多显而易见的道理作者都没有想到。总是歪曲对一件好事的理解,比如君主的力量、道德和技能。

他一边把正确的正义的事情解读成**,另一边却在鼓励着君主们那样去做。他告诉大家君主是**的才能长久,却还奢望一本说君主不能做好人的书让君主喜爱从而认可他提拔他。马基雅维里在我看来充满矛盾,他对许多哲学问题的理解不值得提倡。

我认为《君主论》在政治学术方面的观点具有局限性,在浩瀚的学术著作中只能是一本很渺小的册子,没有足够的说服力做一本行政学学者的必读书。《君主论》在哲学问题上的认识有问题,要想从中参考对国家和军事的理解应当慎读。在写作方面,我们不应该以这本书为榜样,用不负责任的话来引起人们的注意。

《君主论》对历史上和当时的事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论述了君主国都是以何种形式的来,如何维持,以及君主如何统治自己的军队,大臣,如何处理国家间的关系等。但是,由于马基雅维利写作《君主论》的出发点并不是站在一个理论领导者的角度来诉说,而是欲通过此书以换取一官半职,在书中不免有些偏颇的言论。不过,这并不影响整本书的历史价值。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不自然的从哲学方面论述了国家改革的客观性,他说“随着统治年代的久远并且连续不断改革的记忆以及造成改革的原因也不是会被遗忘消失,因为买次改革总是会为下一次变革留下再次进行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改革时不能避免的。当然马基雅维利并不是这个出发点,他认为作为君主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要确立自己的政治文化与思想在人民的大脑处于主题地位,在一个新的执政者上台的时侯首先在政治文化层面上树立一面旗帜,其他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要在这面旗帜下去运作,这样人们曾能愿意接受他的领导,服从他的管理。

当然,这也应该是在新政权建立时给予人民一定物质利益的前提下。从当时的历史来看,马基雅维利捍卫资产阶级获得的政治利益,反对改变现状。

二战后两极对抗格局下,政治意识形态的竞争将这一思想表现淋漓尽致,竞争的两方都在向自己的人民表明自己的政治体制时最优越的,改变就意味着灭亡。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安全感也在这个政治思想下变得稳固强化。在现代战争中,国家广播电视台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是政治思想斗争对整个战争形势的影响。

在意识形态的竞争中,国家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政治体制的渗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在两极格局结束后的高度警惕。

马基雅维利说:作为一个君主,如果只有善会灭亡,君主必须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狮子一样狡猾。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般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忘恩负义的,是易发生改变的,是没信誉的,人们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

因此,作为君主,保持政权稳定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都是一种手段。在国际上,外交能力之间的较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外交政策的对抗,君主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就像狐狸一样狡猾,对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洞若观火,这样才能在纷繁的国际关系中生存下来。不过韬光养晦的政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主权的时候,强硬的外交立场时必须的,对待敌人要像狮子般**。

“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

这句话完全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翻版,只不过听起来更加令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马基雅维里指出:“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

”意思是说,对于威胁到统治安全的势力,绝对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心狠手辣,斩草除根;谁纵容自己的敌对

权力,会为自己培养一个掘墓人。马基雅维里认为,这是一条“永远没错或者罕有错误的一般规律”。是规律就得遵守,否则必遭惩罚。

“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

暴力对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起着重要作用。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的“唯一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军事训练在平时比战时更引人注目;国家的主要基础是法律和军队,没有良好的军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而有了良好的军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当君主树立的“信仰”对人们失去约束力量的时候,必须动用武力来说话,迫使人们就范。

武力使人类社会

的秩序产生了深刻变革,“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唐人皮日休这句话,我以为其精辟程度并不亚于马基雅维里。

“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

因为人是天生的**,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生死更值得关注。这是一种“精彩”而刻薄的“性恶论”观点。《君主论》里有很多权术,正是基于这种“性恶论”而提出来的。

君主必须比所有人都****,统治地位才能有所保障。拿破仑的“亲密战友”塔列朗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和拿破仑密谋发动“雾月政变”,最终却出卖了拿破仑。塔列朗的人生信条是:

“与人为善便是恶,作恶多端才是善。”

“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君主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多重人格。君主不是绅士,但他一定是个伪君子。君主是人性和兽性的统一体,虽然干的是男盗女娼的勾当,但却要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君主可以做任何事情。君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统治为标准,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马基雅维里对君主本质的深刻理解,连君主都害怕。

这部献媚之作,生前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处,但在他死后四百多年,《君主论》却被作为礼物献给墨索里尼,并且在德国,成为希特勒施行**极权统治的“思想奶娘”。

“君主务必把担待责任的事情委诸他人办理,而把布惠施恩的

事情自己掌管。”

马基雅维里认为,如果君主不能赢得人民的爱,他至少应该避免引起人民的仇恨。把坏事交给奴才去办,而好事则留给自己来做,人们就会觉得,君主总是好的,只是奴才把事情搞砸了。历史上“只反**不反皇帝”的有趣现象,大多得益于这种高明的笼络术。

牺牲几个**污吏,借以保证君主统治的体制安全,这就是“清官**”、“好皇帝**”的奥妙所在。要有唱红脸与白脸的分工。

“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论来自任何人,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君主的贤明产生于良好的忠言。”

这段话的意思是君主总是对的。即使这种权利被别人发现,也只能通过国王的口说出来。世界上有不少“永远正确”的东西,实质就是权力正确。

任何人的智慧劳动成果,都可以贴上权力标签,集中到君主一个人身上,以此树立君主的威信——所谓“权威”,不过如此。

马克思说,政治是一种科学和艺术,可以有规律地概括为一种社会现象。君主作为最大的政治主体,就是要团结自己同盟者打击敌人。《君主论》整篇就是一个政治艺术体现,马基雅维利基于自身政治目的,夸大的直白让那个时代的君主无法接受,但它仍然时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君主论》读后感 篇4

读《君主论》有感

每本书的完成,不仅需要一位伟大的作家,更需要作者创作背后的灵感和源泉。在一本著作风靡全球的时候,如何能让读者吸引眼球呢?靠的不仅是名声浩大,还需要的是作者的个人魅力及写作背景。

只有文化间的冲击与共鸣,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或一个国家的命运。意大利著名作家马基雅维利就为我们带来了这样一本书——《君主论》。

这是有争议的。它问世后,引起了激烈的争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马基雅维利一度被称为“暴君的导师”此书也曾被列为禁书,但19世纪70年代,又被认为是欧洲历代君主的案头之书,给予很高的评价。究竟是怎样一本书,会有如此大的影响?

下面就谈谈我对看完此书的感想。

对本书的解读,时代背景是非常重要的。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分裂势力十分严重。城邦国家之间的仇恨使意大利在中世纪失去了商业和贸一的主导地位。结果,意大利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西班牙、法国和德国蹂躏了这个国家。在这个支离破碎、不稳定的社会里,马基雅维利主张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结束意大利的分裂。

因此,《君主论》一书的起源也是基于此社会现状上的。作为一个政治家和思想家,当我们看到我们的国家处于如此混乱的局面时,找到一条新的出路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我想说的一点。

马基雅维利一生也很传奇。在创作《君主论》时,是他自己思想,观念的一次表露。据有关资料显示,他成年后曾在佛罗伦萨共和国服役14年,但1512年梅迪契家族复辟后被解雇,次年被驱逐出境。

在此后就隐居山林,开始创作。《君主论》就是在此时完成的。这本书是他在结束仕途后写的,表达了他对君主的忠诚和崇拜,旨在赢得君主的青睐,并再次登上政治舞台。

不幸的是,在这本书出版之前,政权发生了变化,共和国推翻了旧政权,统治了意大利。而马基雅维利也因此,最终抑郁而死。这也可以看作是重要的一点。

作家对生活的追求反映在他的作品中是很普遍的。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因素之下,《君主论》应运而生。那么其内容到底是什么呢?到底是怎样一本书呢?

作者的政权观又是怎样的呢?其实《君主论》主要是研究统治者统治技术的政治著作。在这本书中,作者将统治者的统治规则和道德法令分开。他主张国家的权力。他认为统治者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考虑他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只要是有效的、适合治理的,即使是违背社会公德的,也是可行的。

因为在国家破亡的危急关头,一位强有力的君主来治理和统治意大利是当务之急。因此,在这本书中,他以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渊博的知识,分析了各种君主在夺取政权和执政过程中的方法、原则和能力,希望能给君主们一些启示,给君主履行职责、统治和弘扬国家带来一些启示。在诸多因素中,他认为君主和国家军队的军事责任是最重要的。

拥有自己的军队是关乎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关键。而君主的个人道德和能力也应处于重要地位。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国家是福是祸,人民是好是坏,都与之有关。作者还在书中分析了意大利的君主们为什么丧失了他们的国家的原因,并对自己的国家从野蛮手中解放出来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在军队方面,作者做出了完整,准确的讨论。“所有的君主国,不论是新君主国,旧君主国,还是混合君主国,其执政之基在于良好的法律和优秀的军队”。在剖析了雇佣军,援军,混合军队的种种缺点后,以威尼斯人的经历为鉴,他指出“在任何一个君主国没有自己的军队,它就是不稳定的。

世界上最不确定、最不可靠的东西是没有自己力量的名誉或权利。”作者看到自己的国家曾在雇佣军的战争下,一步一步走向失败,衰落,深刻体会到组织一支由臣民,市民或属民组成的军队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军事艺术是统治者的唯一艺术。

它不仅可以使生来就是君主的人保持自己的地位,而且可以使许多生来就是平民的人成为君主。反之,不懂或较少考虑军事问题时,君主就会亡国。”作者一语道破君主统治的要害,军事无疑是统治的最高要求,也是最基本的保障。

在君主个人品德及能力方面,作者指出君主的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之间的比对,及君主的守信之道和君主的惯常行为是有益还是无益的。“明智之君宁愿被人指责为吝啬,它虽然名声不美,但不至于给君主找来憎恨,追求慷慨的名誉必然招致贪婪之名,而贪婪之名会同时给你招来坏名声和人们的憎恨。”因此,作者认为君主不该慷慨行事,否则就会受到人们的轻视。

但该慷慨时却不能吝啬,通过你的慷慨来拉拢人心,是士兵及人民忠诚于你,使你美名远扬。因此君主要正确运用慷慨与吝啬,在必要的时候显示二者的好处,由此巩固自己的统治。对于仁慈,作者也指出不可滥用这种仁慈,而残酷也并非全是坏处。

“除了极少数情况外,残酷但有为的君主,比那些仁慈但是国家混乱,凶杀,劫掠层出不穷的君主而言,他其实要仁慈的多。”因此,这二者是相对而言的,要就事论事,因情况不同而决定。就守信之道而言,作者的观点也与人们认为的不同。

“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英明的君主就会可以也不应该遵守信义。”因为他认为人性本恶,既然人们对君主不信守承诺,那么君主也同样无需对他们守信。“一个君主,特别是一个新君主,不可去践行那些受人们尊重的好品格,为了维持统治,他经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与人道和无道背道而驰。

”如此之外,君主还应与自己的人民,臣子保持好关系。做一个爱才之人,尊敬臣子,使他富足,与他共同分享荣誉,分担职责,是臣子对君主忠贞不渝,这也是巩固自己统治的必备条件之一。但是对于君主周围的人来说,我们也应该睁大眼睛,避免奉承,抵御这种癌症。

君主要有自己辨别好坏的能力,分得清良好忠言与溜须拍马。“无论来自何处的良好忠言。都因君主的圣明而产生,而不是臣仆的忠言塑造出圣明的君主。

”在对自己的国家的兴衰问题上,及意大利的君主们为何失去了他们的国家这一问题上,作者尖锐的指出,分析了原因。一是军队的软弱,二是军主自身的软弱。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即希望自己的国家能从野蛮人手中解放出来。君主,一位贤明能干的君主,是他们唯一的希望。

“在那些备受外国蹂躏的地方,人们怀着怎样的热爱和对洗刷国耻的渴望,人们抱着多么坚定的信念,满怀赤诚,饱含热泪来欢迎这位救世主!”在饱受掠夺和压迫后,作者用自己的比写下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对解救无辜人民的渴望,对获取自由的渴望。

《君主论》为我们展示了古代欧洲各君主国之间的争霸及争夺,也为我们还原了欧洲历史在政权,国家演变过程,剖析了君主的统治与领导,用不一样的思想观念为人们解释与传授作为一名君主及一个君主国的治国之道和繁荣稳定。马基雅维利他关心的是治国之道,兴邦之术,强国之策,未达到目的,“政治手段和军事措施几乎是他关注的唯一课题”。读完《君主论》,他的这一思想就得到了最好的证明。

其实,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问题,可以借鉴和学习。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表达的思想值得一代一代地学习和继承。

《君主论》读后感 篇5

----杨建

学生时代会看诸多乱七八糟的书,或怀着猎奇或怀着功利或怀着打发无聊时间的目的刷过世界名著系列、人物传记系列、人文史哲类等书籍,《君主论》被誉为“欧洲版《韩非子》”、“现代西方政治学基柱”,其作者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是文艺复兴重要的政治哲学家,顶着这大帽子的《君主论》自然也在我的书单里。五月份的时候在家盘点存书库存的时候,翻到了这本小册子,顺手再看一遍,体会着这个阶段看书的感悟。

阅读《君主论》必须了解作者以及其所处的环境,网络百科告诉我以下内容:尼可罗·马基亚维利是意大利的政治哲学家、**家、诗人、和浪漫喜剧剧作家。1498年,他在统治佛罗伦萨共和国的十人统治集团人执,随后被派往国外执行外交任务。

共和国于1512年垮台,长期统治佛罗伦萨政治的美第奇家族重新掌权。由于马基亚维利意外不当地卷入一场谋叛该家族的阴谋,因而遭受逮捕和折磨。获释后,他被逐出城市,退休到佛罗伦萨以南7英里的圣安德列的一个小农场。

在马基亚维利(machiavelli)沮丧的余生中,他专注于写作,其中一些试图说服新统治者恢复他在**中的职爱地位。1527年,他被推翻后被驱逐出境,同年去世。

《君主论》序言部分“尼科洛马基雅维里致伟大的洛伦佐德梅第奇殿下”是作者向当时统治者推送自己的政治主张。全书提出了“君主国是什么,它有什么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会丧失”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马基雅维里一反前人教条式的说教,从历史经验出发,基于**教原罪理论,预设性本恶,认为国家的产生是出于人性中的恶的需求,并非宗教或者神的意志,从而提出君权人授的理念。

他把政治和伦理分开,认为政治的基础不一定是伦理,而是权力。书中的许多论据都是反常识、反道德的,然后实际被国家战略所采纳——实践证明是有效的。所以理解马基亚维利可以让你看到一个全新的真实世界。

本书最有印象的两个观点:“人本恶”和“手段为目的服务”。马基亚维利写道:

“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当你对他们好的时候,他们是属于你的。

正如我在前面谈到的,当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奉献自己的财产、性命和自己的子女,可是到了这种需要即将来临的时候,他们就背弃你了。”(马基亚维利著《君主论》第十七章)。只有认识到人性的恶,才能引导人性,避免人性带来的最坏后果。

手段为目的服务:《君主论》的核心是如何建设强大的国家,并且为达成这个高尚的目的的各种方法。本书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让人们看清现实,知道自己的目标在**,并且知道有时候为了达成美好目标需要用的方法。

映射到工作和生活中,总是提前想到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从而避免出现问题。始终开动脑筋想着如何把工作目的达成,为此需要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方式,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保持进步。这正应和了“青春建功中国梦”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每个阶段看书的感悟都不同,这本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小册子说尽了诸多真相,毁誉参半,十几岁的时候认为书中充斥的是西方资产阶级政治自由思潮的肆无忌惮,大学时候再看惊叹于作者的脑洞大开,惊叹于书中观点的反传统;去年,当我看到它的时候,我的眼睛里满是我评论的好素材。再看一遍,记录下这一刻,就像这次活动的主题——脚踏实地,仰望星空。

《君主论》读后感 篇6

马基雅维利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课耀眼的明珠,他在人类历史让第一次将政治学和伦理学区分开来,《君主论》是他的主要作品,成书于1513年,当时梅迪奇成为弗洛伦撒的主人,马基雅维利被免去了一切职务,他赋闲在家写了<;君主这本书,并将其献给梅迪奇以求一官半职,但是这并没有让梅迪奇对他产生多少好感,最后马基雅维利忧郁而死。

《君主论》在欧洲的政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当时的欧洲这处在一个历史的交替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破企鹅的需要政治上的突破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一时期,封建领主制度即将崩溃,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教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开始淡化。作为那个时代的君主也迫切的需要一个政治理论上的引导,所以《君主论》符合了当时的历史发展的需要。

《君主论》对历史上和当时的事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论述了君主国都是以何种形式的来,如何维持,以及君主如何统治自己的军队,大臣,如何处理国家间的关系等。但是,由于马基雅维利写作《君主论》的出发点并不是站在一个理论领导者的角度来诉说,而是欲通过此书以换取一官半职,在书中不免有些偏颇的言论。不过,这并不影响整书的历史价值。

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不自然的从哲学方面论述了国家改革的客观性,他说“随着统治年代的久远并且连续不断改革的记忆以及造成改革的原因也不是会被遗忘消失,因为买次改革总是会为下一次变革留下再次进行的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就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改革时不能避免的。当然马基雅维利并不是这个出发点,他认为作为君主要维持自己的统治,就要确立自己的政治文化与思想在人民的大脑处于主题地位,在一个新的执政者上台的时侯首先在政治文化层面上树立一面旗帜,其他的政治文化,社会文化要在这面旗帜下去运作,这样人们曾能愿意接受他的领导,服从他的管理。

当然,这也应该是在新政权建立时给予人民一定物质利益的前提下。从当时的历史来看,马基雅维利捍卫资产阶级获得的政治利益,反对改变现状。

在二战后两极对抗的格局下,政治意识形态的竞争将这一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当竞争双方向自己的人民表明他们的政治制度时最优越的时候,改变就意味着死亡。人民的国家荣誉感,安全感也在这个政治思想下变得稳固强化。在现代战争中,国家广播电视台成为主要的攻击目标,是政治思想斗争对整个战争形势的影响。

国家之间的竞争在意识形态竞争越来越激烈,

两极分化格局结束后,政治体制的渗透已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高度警觉。

马基雅维利说:作为一个君主,如果只有善会灭亡,君主必须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狮子一样凶猛。在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人们普遍认为人性是忘恩负义的、易改变的、不可信的,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竭尽所能。

因此,作为君主,保持政权稳定是第一位的,无论是好的一面还是坏的一面,都是一种手段。在国际舞台上,外交能力的较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对外政策的对抗。君主外交政策的灵活性如同狐狸一样狡猾,他洞察不可预策的国际形势,使他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关系中生存下来。不过韬光养晦的政策并不是任何时候都是有用的,在关系到国家根本利益,关系到国家主权的时候,强硬的外交立场时必须的,对待敌人要像狮子般凶狠。

“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

这句话完全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翻版,只不过听起来更加令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马基雅维里指出:“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

”意思是说,对于威胁到统治安全的势力,绝对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心狠手辣,斩草除根;谁纵容自己的敌对势力,谁就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马基雅维里认为,这是一条“永远没错或者罕有错误的一般规律”。是规律就得遵守,否则必遭惩罚。

“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

暴力对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的“唯一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军事训练在和平年代比在战争时期更值得注意;国家的主要基础是法律和军队,没有良好的军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而有了良好的军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当君主树立的“信仰”对人们失去约束力量的时候,必须动用武力来说话,迫使人们就范。

武力使人类社会的秩序产生了深刻变革,“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唐人皮日休这句话,我以为其精辟程度并不亚于马基雅维里。

“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

因为人本来就是邪恶的,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生死更值得关注。这是一种“精彩”而刻薄的“性恶论”观点。《君主论》里有很多权术,正是基于这种“性恶论”而提出来的。

君主必须比所有人都凶恶,这样才能保证他的统治地位。拿破仑的“亲密战友”塔列朗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和拿破仑密谋发动“雾月政变”,最终

终却出卖了拿破仑。塔列朗的人生信条是:“与人为善便是恶,作恶多端才是善。”

“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君主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多重性格。君主不是君子,但却必须是伪君子。君主是人性和兽性的统一体,虽然干的是男盗女娼的勾当,但却要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君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统治为标准,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马基雅维里对君主本质的深刻理解,连君主都害怕。

这部献媚之作,生前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处,但在他死后四百多年,《君主论》却被作为礼物献给墨索里尼,并且在德国,成为希特勒施行专制极权统治的“思想奶娘”。

“君主务必把担待责任的事情委诸他人办理,而把布惠施恩的事情自己掌管。”

马基雅维里认为,如果君主不能赢得人民的爱,他至少应该避免引起人民的仇恨。把坏事交给奴才去办,而好事则留给自己来做,人们就会觉得,君主总是好的,只是奴才把事情搞砸了。历史上“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有趣现象,大多得益于这种高明的笼络术。

牺牲几个贪官污吏,借以保证君主统治的体制安全,这就是“清官政府”、“好皇帝政府”的奥妙所在。要有唱红脸与白脸的分工。

“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论来自任何人,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君主的贤明产生于良好的忠言。”

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君主永远都是正确的。即使这种权利被别人发现,也只能通过国王的口说出来。世界上有不少“永远正确”的东西,实质就是权力正确。

任何人的智慧劳动成果,都可以贴上权力标签,集中到君主一个人身上,以此树立君主的威信——所谓“权威”,不过如此。

马克思说,政治是一种科学和艺术,可以有规律地概括为一种社会现象。君主作为最大的政治主体,就是要团结自己同盟者打击敌人。《君主论》整篇就是一个政治艺术体现,马基雅维利基于自身政治目的,夸大的直白让那个时代的君主无法接受,但它仍然时有很大的政治意义。

《君主论》读后感 篇7

默认类别2009-09-01 15:24阅读788评论0

字号: 大大中中小小

niccolò machiavelli(尼古拉?马基亚维利),写出了《君主论》的意大利人,不管是他本人,还是他的书,都是值得传世的。

马基亚维利在16世纪写了《君主论》,他希望在那个混乱的年代了,这本书的思想可以知道掌权者夺回意大利,重整意大利雄风。

看完这本书后,我不自觉的把脑子里关于欧洲的印象过滤了一遍….

在我的记忆中,中世纪的欧洲是这样的:高耸的城堡,长长的教堂钟声,巨大而美丽的庄园,黄色而古老的皇宫;豪华的官邸举行着一场纸醉金迷的盛宴,巨大的皇宫殿堂正在热烈地讨论国事,或是在国王面前垂涎谄媚。。

但是,一直以来对中世纪的欧洲印象最深的是——整个欧洲到处都是诸侯国,似乎,一直以来都是属于四分五裂状态。不,确切地说,应该是这样的——似乎总是分分合合。

一个国王,把他的或许是通过阴谋夺得的,或许是通过世袭或许是通过其它方式取得的国家,分封给他的儿子们,国王还没死的时候,儿子们拥有的只是封地,整个国家还是属于国王,尽管儿子们在自己的封地上有自己独立的政治,经济体制。但是,当国王死后,太子继位的时候,事情好像就变了样,儿子们不服从不服从或不屑于新王的统治,以各自的领地为基础,各自称王,也就是说,他们自己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彼此之间又有血缘关系。因此,原来的一个大国要么成了一个名存实亡的国家,要么就根本分裂开来——陆地上到处都是国家。

当分裂了一定的时间以后,又有人(大部分都是贵族或军队首领)揭竿而起,把各个国家统一起来,重新建立一个新的大国……然后,一切又如以前一样周而复始。

我总觉得中世纪的欧洲有一种混乱、浑浊、玉须打磨的感觉。

大约过了一千年,资本主义从意大利萌芽并蔓延到整个欧洲大陆之后,这种情况最终会得到改善。

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和不断发展,文艺复兴也逐渐兴起和蔓延,延续了千年的社会制度,已经无法适应任何时候都没有任何声音的现实。结果,整个欧罗巴大地陷入前所未有的紧张状态,战争更加频繁:陆上和海上的战争从未停止;君主、教皇、信徒、军事领袖、野心勃勃的平民和各种野心家都加入了领土竞争。

欧洲大陆进入了黎明前的无限黑暗当中。用“多么美丽”来形容那个遥远的时代是绝对完美和无与伦比的。

本来是很不喜欢那种狼烟滚滚,枕戈待旦,纷乱不已的时代的,可是如今通过史书回眸那一段历史,却觉得血脉喷张、心驰神往。

那该是一场多么动人心魄的角逐啊,那里的场面该是多么的惨烈啊!那里该是进行着多少的阴谋诡计,那里该是有多少的匕首毒药,那里该是有多少憧憬着成功的人的心血,那里该是浸染着多少阴谋家,野心家的鲜血啊!成王败寇,那里,该会体现的多么淋漓尽致啊!

在那样一个年代里,《君主论》这样的书,教一个君主该怎样通过各种手段成为真正的君主的书,无疑是那些角逐者的最爱。

《君主论》论述了君主们应该怎样对待世袭君主国、新君主国、混合君主国;该怎样对待军队:是雇佣军队——那些欺弱怕强,贪生怕死,不可信赖的人组成的队伍,还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完完全全终于君主,国家和人民的队伍;该怎样对待贵族和贫民;该怎样对待各种美德,如慷慨,仁慈等——在很多时候会给导致君主失去国家的品质;该这样对待不好的品质,如吝啬,言而无信等——很多时候却会让君主保住国家;以及该怎样挑选,对待大臣等等。

尽管君主论在社会上备受批判,马基雅维利也被人与凶险狡诈,背信弃义,残暴无情等词联系在一起,可是无可非议的是,马基雅维利以及他的著作却是确确实实地放映了君主们最本质的思想,书中的思想也确实是当时的角逐者胜利的源泉之一。

历史和现实表明,《君主论》和马基雅维利尽管受到很多的批判,可是他们确确实实又拥有无数的追随者——包括古往今来的无数政客!

在马基雅维利时代,当浓烟滚滚,马倚枕,血染红天,古老的城堡、美丽的庄园、巍峨的碉堡、翻云覆雨的天空会变成什么样?它应该是美丽的欧罗巴大陆重生的故事。

《君主论》读后感 篇8

《君主论》与《圣经》齐名,被称为**的圣经,这本书的立论基础是人性本恶论,他所描述的人性之恶,主要是以西欧资本原始积累背景下的现实社会中人的各种丑恶现象为蓝本的。要是高中时期的我,读完君主论,一定会对其十分推崇,然后心中坚信着人性本恶的理论,最后干一些愤世嫉俗的事情。但现在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拥有独立人格、健全大脑和未完成良知的21世纪大学生,我不同意这本书中的一些观点。

之前,我对孔子那一套“仁政,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感觉十分不耐烦,但是对类似于像君主论这样:告诉我,我该怎么达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宣扬“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这样极端做法的书籍非常感兴趣。但经过一系列的事情,我觉得我的想法是有问题的。世界不像我想的那么黑暗。也许是因为我没有踏入社会,没有看到社会的阴暗面。

但不管社会有多黑暗,我认为社会总会有正义。下面我简要介绍君主论。

《君主论》这本书共有二十六章。其内容基本涵盖了君主制权力的形式、管理和维护。

在第一部分(1-11),作者讨论了君主政体的类型和获得它们的途径。君主国包括:世袭的、混合的、市民的、教会的这么四种,获取君主国的方式包括:

通过自己的军队和能力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运气获得,通过犯罪。

在第二部分(11-14),作者讨论了军队的类型和君主在军事事务中的责任。军队包括:增援部队、混合部队、雇佣军和他们自己的部队。

从政治角度看,任何军队都代表着一定的利益集团,军队为自己的实质性领导服务。因此,要使军队忠诚,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己的军队。其他军队是建立在其他利益基础上的,不能反应和执行君主的意志。在军事方面,英明的君主应该:

整顿军队训练士卒,思考战略,博览历史,分析成败。

第三部分(15-23),论述君主如何维护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

第四部分(24-26)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其过去和现在的状况和政治,并建议当时的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这部分有关于“命运”的精彩论述,“命运也就是时势,如果一位君主的行为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昌盛,反之就会败落。”

这本书的逻辑看似严密,但是实在是经不起推敲,你能通过这本书感受到作者对人性的失望,对国民十分没有信心,然后在此基础上,作者介绍了君主应该怎么做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马基雅维利说:“关于人类,一般地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危难,追逐利益的。

当你对他们好的时候,他们就属于你。当需要还很远的时候,他们表示愿意为你流血,给自己的财产、生命和孩子,但是当需要来临的时候,他们会背弃你。” 。

他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受利害关系的左右,趋利避害,自私自利。因此,利他主义和正义是不存在的。人们偶尔行善只是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都是“忘恩负义、心怀二志、弄虚作假、伪装好人、见死不救和利欲熏心的”;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

“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死活更值得关心。因此,他建议君主应该在仁慈和残忍之间选择残忍,而不是总是仁慈,但是不要让一个人的名字对自己残忍而没有仇恨。

他从历史中得到具体的做法,所有被杀的人都要经过正式的审判和定罪,这样才能保证威严、表面上的仁慈和正义。

在君主论这本书中,马基雅维里建议君主成为一个吝啬的、残酷的、不择手段耍权术从而达到政治目的的人。比如《君主论》第十八章中写道“君主既然必需懂得善于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就应当同时效法狐狸与狮子······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但那些只依赖狮子的人并不明白这一点。

所以,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的时候,或者原来使自己作出诺言的理由现在不复存在的时候,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假如人们全都是善良的话,这条箴言就不合适了。但是因为人们是坏的,他们对你不值得信任,你也不必对他们值得信任。

一位君主总是不乏正当的理由为其背信弃义涂脂抹粉······君主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且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君主论》读后感 篇9

一本真正的好书理应这样

尼克罗.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是资产阶级国家学说的代表之作,是一部毁誉参半的作品,同时也是一部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这本被称为**的圣经的书,是许多君主的床头或身上必带的书,其实,这也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必看的一本书,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君主,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都适合我们日常的生活。

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

下面,让我们用看一本人生哲学的眼光来看一下这本伟大的著作——《君主论》。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本书的简介,该书论述了君主应该如何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依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主在统治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和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凶猛。上述是原书的简介,接下来让我们用人生哲学或者说是成功学的眼光看一下这几句话。

首先,每个人都要懂得发展自己,个人能力是所有人立身于社会的资本,只是拥有能力,在这个社会上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学会用最合适的方式发挥自己的能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拥有狐狸那样的智慧和狮子那样的勇气,这样才能立身社会。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主体,领略书中的人生哲理。

一、《君主论》对不同类型的君主国做了明确的区分:如世袭君主国、混合君主国、依靠自己武力和能力获得的新君主国、依靠他人的武力或者由于幸运而获得的新君主国、世民君主国和宗教君主国等等。它启发了执政的君主如何借鉴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建立自己的君主政体。

这无疑是君主建国之初首先考虑的原则。

这段话告诉我们,人有许多种,有的人是富二代,有的人是穷二代,但是,有些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新富,有些人靠运气获得成功,有些人纯粹是啃老本。但你想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类人时,你应该参考一下那些已成功人的经验,再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成长成自己真正适合的那类人。也许我们大多数人现在不是我们想要成为的那种人,但是只要我们愿意做到并付出自己的努力,我们肯定会得到回报。

因此,成功的第一部分是制定明确的目标。

二、君主立国要依靠自己的能力,要把基点放在自身的力量上,凡是这样做的,日后保持自己的地位,就没有多少困难。这是马基雅维利巩固其权力地位的第二条原则。

其实,我们做人也理应这样,要成功只能依靠自己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方能获得成功,取得我们的地位,这样做,才能没什么困难的保持自己的地位。每个人都是自私的,正是自私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所以,靠人不如靠己,只有自己的能力才是自己的力量,别人的终归是别人的,可借用不可完全信赖。历史上通过别人获得成功最终又归于失败的历史数不胜数,所以,我们要成功就要努力,就要靠自己的能力。

三、《君主论》赤裸裸地将君王的政治行为和伦理行为截然分开,直言不讳地否定一般公认的道德。它认为,人们必须认世到世界上有两种战斗方式,一种是使用法律,另一种是使用武力。前者是人类特有的理性行为,后者是动物行为。

面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前者常常使人无法跟随自己的心,迫使人们诉诸后者。这就要求君王必须懂得如何善于运用野兽的行为进行斗争,做君王的如果总是善良,就肯定会灭亡,他必须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狮子。狮子不能防御陷阱,狐狸不能抗拒豺狼,所以,君主做狐狸是要发现陷阱,做狮子是要吓走豺狼。

这段话似乎有点片面,但其中有一定的道理。自古以来,有句老话说国王被敌人打败了。纵观历史,每个成功的人都是有道德的人。我一直信奉性恶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当可以为恶且事后可以伪善时,大多数人都会去做。

历史是由胜利者(我们从历史中了解的道的人)撰写或控制的。所以我们可以假设历史上有些人是虚伪的。不过,我们当前是法治社会,个人力量面对国家机器的时候犹如螳臂当车,但是,我们仍可以通过一些合法但不合理的方式去达到我们的目的,一个人,如果太善良,会被社会淘汰的。

这就要求我们要像狐狸一样狡猾,像狮子一样凶猛,或者像狐狸一样聪明,像狮子一样勇敢。在生活中,我们做事时不能只凭借一腔热血,我们需要深思熟虑后通过合适的方式去做,然后,当我们遇到任何难题时,我们都不应该当时我们的信心,我们的勇气,坚定地一直走下去,我们一定会成功。

四、《君主论》主张一个君主为了达到自己的事业或统治目的,不要怕留下恶名,应该大刀阔斧,使用暴力手段解决那些非用暴力解决不了的事,不必要守信义,伦理道德可以抛弃不管,因为目的高于手段。当守信是好事时,国王应该守信。当遵守信义反而对自己不利时,或者原来自己守信义的理由不复存在的时候,任何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对不能,也不应当遵守信义。

它还告诉君王:“必须学会将这种品格掩饰好。”必须习惯于混充善者,做口是心非的伪君子。

目的高于手段。对这句话,我是非常赞同的。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捉老鼠都是好猫。

不管你是什么人,也不管你采用什么方式,只要你成功了,人们就会认同你。这个社会有时如此简单:弱者吃强者,是这生存。

人们永远看不到结果,看不到你所做的努力和采取的手段。但是,我们可以采用一些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却不能像真正的君主那样不顾社会伦理道德,毕竟我们处于国家统治之下而不是统治国家。即使我们能像一个真正的君主那样去做,我们也需要掩盖它,因为社会更喜欢伪君子而不是真正的人。

五、《君主论》还主张君主应当显得虔信宗教。使宗教在国家中占有显要的地位,这并不是因为宗教的真实性,而在于它是联系社会的纽带。《君主论》中关于教会王国的论述中指出:

“教会王国在取得政权以后,便受到宗教习惯的保护,这种君王不需要有军队,因为他们有人心所不能企及的崇高大义所支持。”他们显然是由上帝所树立,也是由上帝所把守着,如果轻易地对它加以评论,那就是狂妄无知的行为。

这段话并不是说我们真要信奉宗教,而是说我个人都要有信仰,有追求,这种信仰不只包括宗教,还包括科学,某个伟大人物甚至还包括我们自己。但当我们有信念和追求,我们的心就会充满力量,我们将是不可战胜的。同时,我们也要有自己的底线,做一个有原则的人,这样才能被社会接受。

心中有力量、坚持到底的人,即使没有突出的才华,也会受到尊重。

六、在政治手段问题上,马基雅维利认为,用注定要失败的方法去追求某个政治目标是徒劳的,即使为了一个很好的目的,也必须要选择能够实现它的手段。手段问题不应与最终的善恶有关,而应以纯科学的方式处理。成功的意义是实现目标,不管它是什么。

假若世界上有一门“成功学”,专门研究恶人的成功,肯定会和研究善人的成功做得同样好。因为**的成功案例比圣人的成功案例多,有时更多。如果这门学科建立起来,对圣贤和恶人都同样有用,因为一旦圣人参与政治,他们就必须像恶人一样,希望自己能成功。

这段话初步理解,好像是说圣人参政后会像恶人那样,为达目的不则手段,希望自己成功。事实上,这段话告诉我们,无论善恶,都有值得学习的东西。不止在政治方面,各行各业总有一些我们界定的善人和恶人,抛开善恶不谈,本质上他们都是成功的人,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成功之道。

因此,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设定目标,然后向所有能帮助我们成功的人学习。最后,我们会成功的。

如果一本好书,每个人读来都有自己的理解,那这就是一本好书,《君主论》就是一本真正的好书。这本书中的许多观点历经近五百年仍旧不过时,给我们以醍醐灌顶的感觉。我从人生哲学或成功学的角度来看待这本书,它给了我很多启发,使我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稳。

这是一本真正的好书。

《君主论》读后感 篇10

《君主论》曾经是“臭名昭著”的“极权统治说明书”,但后来,该书客观存在的价值慢慢被发掘,《君主论》读后感[专题]。在阅读和学习本书时,请采取扬弃虚实的态度。

下面是《君主论》读后感范文四篇,请参考:

范文一一个想流芳百世的君主肯定希望自己留下一个仁慈的美名,可是在马基雅维利心中,残酷从某种角度来说才是真正的仁慈,“他比起那些由于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劫掠随之而起的人说来,是仁慈得多了,因为后者总是使整个社会受到顺还,而君主执行刑罚不过损害个别人罢了”。对于马基雅维利的这个观点,我不敢苟同。我觉得他说对于有罪的人要严厉残酷的打击,这点本身没有错,姑息养奸只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可是如果君主本身是昏庸的,他认为有罪的人恰是无罪的,那么作为一个残酷的君主肯定就会滥杀无辜,人民也会人心惶惶,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怎么可能会稳定呢?所以说残酷的君主未必如马基雅维利认为的那样能给人们带去更大程度上的稳定。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

如果说两者只能择其一的话,我和马基雅维利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他认为被人敬畏好。为什么呢?我想他是这样想的,如果有人威胁让我去打我的老师,不去的话就会对我拳打脚踢,那我肯定会按他的威胁做,因为冒犯一个我爱戴的人比忤逆一个我敬畏的人简单多了。

那么依次类推,人民反抗一个他们爱戴的君主比反抗一个他们敬畏的君主要简单多了,道理是对的,可是如果人民爱戴一个君主的话,人们为什么还要反抗他呢?如果人民非常敬畏一个君主,敬畏到怕有他的统治自己的生命就不能保证的话,人民事很可能造反的。就像人们爱戴李世民,所以根本就没想过要反他,君主之位自然就坐得稳了;人们虽敬畏秦二世,可最终为了保全自己不得不反,秦始皇期望的千秋万世就可怜的终结于二了。

有人把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提到的一些观点称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之后马基雅维利主义就成了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强权至上主义的代名词。我虽然对马基雅维利提出的很多想法并不是很不赞同,但我还是认为做君主毕竟不是做一般的人,还是需要一些像马基雅维利说的吝啬,狠毒的品质去管理国家和人民的。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残酷的人还是仁慈的人? 当有人阻碍甚至威胁到君主的统治时,就应该狠下心来抓住时机将对手铲除,最好能短时间内一次性消灭干净,而不是长时间的一个接着一个的消灭,不然社会长时间被白色恐怖所笼罩,无法正常生产生活,阻碍国家发展不说,群众也很可能造反。而短时间残酷,在人们心目中一时间会产生巨大的震撼甚至恐惧,但人们最关心的是自己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其他不太相关的少数人的生命财产的丧失,随着时间的推移,便会淡忘。

所以很长痛不如短痛。

君主是受人爱戴好呢还是被人敬畏好呢?别忘了李世民的仁政的基础也是建立在军队上的,李家的天下是军队打下来的,唐朝之所以灭亡离不开对军队控制权的丧失。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群众的力量团结起来是无比强大的,甚至强大的军队也无法与之抗衡,但君主不能像控制军队一样管制人民,但他能通过军队,法律,刑法等使人们产生敬畏,但又不至于引起人们的憎恨,产生反抗的情绪,从而维持统治。

马云说,被爱是建立在他人意志的基础上,而被尊敬是建立在君主本人的意志志上,这是关键。

范文二《君主论》的内容立论基础至少有两点:一是人性本恶,二是为达目的可以牺牲手段的正当性和合理性。在这两种理论的基础上,作者**了君主的主要特征以及在选择臣民和管理国家时应考虑的因素。

基于这样的前提和作者的时代背景,就不难理解书籍当中一些与目前和谐社会以及中国的传统价值观相违背的论据是从何而来,对于君主和国家本身也会有另一个角度的量度。整本书读完后我的感受如下:

1.原文有一个论点是: “当我们的力量没有作好准备抵抗命运的时候,命运就显出它的威力,它知道**还没有修筑水渠或堤坝用来控制它,它就在那里作威作福。

如果你考虑意大利——它是这些变动的所在地,并且推动了这些变动——你就会看到它是一个既没有水渠也没有任何堤坝的平原。”这句话尽管是针对君主统治的,但同样适用于普通人的生活。

大多数时候,我们愿意相信命运,因为我们没有准备,也没有能力改变现状。从君主的角度来说,即使其统治地位是通过世袭得到的,如果要成为受人景仰、名垂青史的明君,仍然需要做好与命运抗争的准备。在每个人都准备只相信自己命运的情况下,你的结局必须被外力改变。

君主身上发生的任何微小变化都是巨大的。

《君主论》读后感 篇11

11. 《君主论》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惊世骇俗之书,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作为第一部政治**而为世人瞩目。

在人类思想史上,还从来没有哪部著作像《君主论》这样,一面受着无情的诋毁和禁忌,另一面却获得了空前的声誉。有人说它像一本“恶棍手册”,因为它触及了道德信念在政治思考中的位置,在很长时期内受到了猛烈的攻击。马基雅维利大胆地点出人类许多劣根性,正好作为统治者利用之处。

他对人性的假设无法容于**教文化下的社会。然而无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他所提到的内容都是切实存在的。直到20世纪末,人们才开始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它。

在西方,《君主论》被列为最有影响和最畅销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最独到、最精辟、最诚实的剖析。作者本人也被称为第一位将政治与伦理分开的政治思想家。

12.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在打破了旧的、自欺式的政治家观点的同时,创立了新的政治学观点,为后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君主论》读后感 篇12

在我读完《君主论》后,我有很多的启发与感受,马基雅维里在14世纪就已经提出了现在为我们所适用的学说和方法,这让我非常的震撼。虽然有很多人认为他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并以“马基雅维里主义”这种贬义词来界定他,但他的思想的确还是有可鉴之处的,接下来,我主要谈及三点。

第一是在****与地方**的关系上,《君主论》中提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君主后裔统治下生活的世袭国里保持政权,比在新的国家里困难小得多。因为君主只要不触犯他的皇宗皇祖的制度,如遇有意外事件,则随机应变,这就足够了”以及“世袭的君主得罪人民的原因和必要性都比较少,因此他自然会比较为人们所爱戴。除非他异常恶劣,惹人憎恨之外,他的臣民自然而然地向着他,这是顺理成章的。

而且革新的记忆与原因,由于统治已经年代久远并且连绵不断而消失了;因为一次变革总是为另一次变革留下可以继续进行的条件的”,这两段话可以结合当现代,在我们谈及百姓对****和地方**的满意度的调查中,从**开始省、市、县、乡人们的满意度依次递减,这也是由于百姓的个人利益与**之间没有直接的冲突,**下达指令后,是由各地**执行,所以百姓对****的满意度要高于其他的地区**。因此,人们对总书记的工作更加满意。

第二是在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失败的经历上,在《君主论》中提到,“如果一个人由于人民的赞助而成为君主的话,他应该同人民保持友好关系。因为他们只想摆脱压迫,君主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到。但是一个人如果同人民对立而依靠贵族的赞助成为君主的话,他头一件应该做的事就是想方设法争取人民……我只是断言:

君主必须同人民保持友谊,否则他在逆境之中就没有补救的方法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虽然进行了了农奴制的改革,但却是不彻底的,改革中提到“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赎金数额为土地实际**的两三倍,农民支付一部分,其余由**以有偿债券的方式代付,农民必须在49年内还清本息。”在这场改革中,沙皇想要连带土地解放农奴,让农奴无偿获得他们一直所经营的土地在一场改革中是不可能的。

由于土地的产权原本属于农奴主,农奴的经营权与农奴的义务相结合。沙皇想要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贵族和农奴都满意,在巨变的同时维持国内局势安定,显然是不能实现的。因为他选择了贵族,而抛弃了最大的集团农奴,因为人民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领导者同人民保持友好关系才是治国的基本之策。

第三,在当今世界的法制建设中,不仅有成文法,还有暴力机构协助执法和打击犯罪。《君主论》中说,“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方法是运用法律,另一种方法是运用武力。

第一种方法属于人类,第二种方法属于野生动物。但是,由于前者常常不足,我们必须诉诸后者。因此,君主必须懂得如何善于运用野生动物和人类独特的战斗方法。

”这一点跟现在世界上所有国家法律的构成是相同的,领导者虽然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违法的人或事物总是存在的,所以需要暴力机关来辅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警察等司法部门的人员。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非常有效和有价值的存在。

以上就是我对《君主论》的初略的体会。

国关2015级

国际政治黎智

君主论读后感14篇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遍人间书,在读作品时,内心都会被震撼到。 读后感需要提供对书籍本质的洞悉。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提供了一篇关于“君主论读后感”的文章您一定不要错过,有需要的同行请品味这篇优秀的文章!

君主论读后感【篇1】

《君主论》是尼古拉·马基雅弗利写的一本论述政治哲学的经典著作,被誉为政治学的奠基之作。在这本书中,马基雅弗利对于政治的本质和君主的职责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引发了后世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的广泛关注和研究。读完《君主论》,我深深感受到了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启示,下面是我的读后感。

首先,《君主论》强调了君主的必要性和权威性。在马基雅弗利的理论中,君主是国家的核心,是整个国家的代表和领袖,负责管理和指挥国家内外事务。只有当君主具备足够的权威和领导能力,才能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君主的权威不仅建立在他的军事实力和政治手段上,更建立在他的道德和品德之上。只有一个具备道德并行善事的君主,才能够赢得人民的敬重和信任,从而得到足够的支持和合法性。

其次,《君主论》对于如何维护统治和消除叛乱做出了很多深入的探讨。马基雅弗利认为,君主应该借助各种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去消除内部和外部的敌对势力,同时也要保障人民的安全和利益。他强调了讲究时机和应变的重要性,只有不断地寻找变化,才能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政治形势。此外,马基雅弗利提出了很多政治策略和手段,如瓦解敌国联盟、宣扬“人民本位”等,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和借鉴的空间。

再次,《君主论》提醒我们要具备足够的历史和时代意识。它凸显了历史和现实的联系,强调君主要恰当地把握历史和时代的潮流和趋势,才能更好地制定国家政策和发展战略。同时,马基雅弗利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规律和特点,揭示了权力和人性的复杂性和变化性,从而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到了人性和社会的本质。

总之,《君主论》是一部有思想深度和历史价值的经典著作。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政治和社会的认知更加深刻了,对于如何实现民主和权力分配有了更加明确的思路和方向。同时,我也更加明白了一个君主的职责和作用,他的权威和品德对国家和社会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论是做出人生选择,还是参与社会和政治事务,我们都应该学习和借鉴马基雅弗利的经验和教训,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君主论读后感【篇2】

君主论与领导艺术

——读马基雅维利《君主论》有感

每一位君主都有一套深藏不露的帝王之术,那是他们秘而不宣的“管理艺术”。我很佩服马基雅维利,他很勇敢,勇敢地把君主深藏于心的帝王之术暴露于阳光之下。层层剥落,使这些隐藏的东西充分展现在人们面前。

同时他也是务实的,能够正确的看待这些被世人所不齿的“坏东西”。我们应该感谢马基雅维利的勇敢,他肯定了君主的霸权,为这些未被承认的主导艺术提供了理论基础。

现代的领导艺术是什么,我认为就是领导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管理”技巧和方法。正是因为它的**性质,这种管理方法被应用导艺个非常艺术的名字-领导艺术。这样的领导艺术是得不到人性本善论者的认可的,但它却是一套非常可行也非常有必要的领导方法,也是由于这种可行性,使之在黑暗之处被运用的风生水起。

许多人对马基雅维利的这套“领导艺术”是存在误解的。许多没有读过原著,道听途说的人把马基雅维利的这套方法概况为“不择一切手段,实现自我目的”,这种说法是存在误解的。马基雅维利虽然主张可以采用“恶行”

去实现自己的目的,但是这样的“恶行”不是经常性的手段,而是具有条件的,是要在适当的情况下“妥善采用”的。引用书中的内容来说就是“如果可以把坏事称为好事的话,妥善使用的意思就是说,为了自己安全的必要,可以偶尔使用残暴手段,除非它能为臣民谋利益,其后决不能再使用。”

马基雅维利的君主制理论与现代领导艺术有许多共同之处。君主制理论的**也为现代领导艺术提供了许多借鉴。

书中的第一部分,也就是第一章到第十一章的内容中,马基雅维利论述了君主国的种类以及获得君权的方式。君主制包括世袭君主制、混合君主制、公民君主制和教会君主制。获取君主国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军队获得;依靠他人的军队和幸运获得;依靠**之道获得。其中,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军队获得的君主制最为稳定。书中这样写道“最不倚靠幸运的人是保持自己的地位最稳固的人。

”依靠别人的能力和幸运取得的君权是不稳固的,原因在于这两者都是变化无常,毫不稳定的。

马基雅维利的论述为我们现代领导艺术提供了借鉴。作为领导者,只有依靠自己的能力和素质,用自己的魅力赢得别人的认可,才能稳住自己的位置。如果你依靠别人的力量或运气走上领导岗位,总有一天你会落马的。

因此,作为现代社会的雄心勃勃的青年,我们应该在地上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不断完善自己,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不是在该学习的阶段,去寻求其他的手段一蹴而就。也不要抱着迷信的心理,相信星座运势或者普卦算命,真的以为自己是大富大贵命,不需要努力也能获得成功,毕竟天下没有无回报的付出。

第二部分从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马基雅维利主要论述了军队的类型和君主的责任。军队的种类包括自己的军队、雇佣军、援军和混合军队。除了军事责任,君主不应该有其他责任。君主也应该考虑和平,即使在和平时期也要备战。一是采取行动,二是思考。

马基雅维利认为,雇佣军和增援部队是没有帮助和危险的,只有拥有自己的军队才是稳定的。

在这个问题上,也让我想到了现代领导艺术。在这里,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军队姑且看成是领导下属的秘书之类的人物,或者是自己非常看重但却又不在自己掌控之中的东西。在领导决策中,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依靠力量都放在他们身上,一个人如果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考虑,反倒会被这些“谋士”牵着鼻子走。

如果你依靠雄心壮志的力量,不讲忠诚,这样的依赖会把你自己置于危险之中。

关于马基雅维利对君主在军事方面责任的论述,我是不赞同的。但是如果把这样的想法放到马基雅维利的生活时代,我是没有质疑的,正如领导学里的方格理论,每个领导者在不同的时期都应该具备不同的“技能”,而这样的技能在不同的时期会发挥相应的巨大作用。在这一点上,如果把这样的考虑放在现代的领导理论中的话,是十分不合时宜的,现代的领导者都讲究综合素质,领导者可以在某一方面特别精通,但却不能对其他方面的素质一窍不通。

作为领导者们就是要有全方位的才能,既要有十分强的沟通能力,也要有强大的工作能力,更要有巧妙迎合上级的技巧等等。

第三部分是从第十五章到第二十三章。作者讨论了君主如何维护国家。在涉及褒贬、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被人爱戴与使人畏惧、是否守信、遭人鄙视与憎恨等方面,君主应该以国家利益和人民立场为重,为维护国家利益,甚至不惜任何代价。就国内而言,明智的君主应当急民众之所急,赏罚分明;就君臣而言,亲贤臣,远小人;就国际而言,敌友分明,立场坚定;这样才能够赢得尊重,维持国家运行,甚至繁荣发展。

“一个君主如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并且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或者不使用这一手。”马基雅维利对“世人特别是君主受到赞扬或者受到责难的原因”这段内容的论述个人认为是十分经典的。君主有较高的地位,所以他有引起赞扬或责难的品质。

“君主必须有足够的明智远见,知道怎样避免那些使自己亡国的的恶性,并且如果可能的话,还要保留那些不会使自己亡国的恶性,但是如果不能够的话,他可以毫不踌躇地听之任之。”而且没有必要为那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

现代社会的领导也是如此。正是因为他们的立场,他们的行为才会暴露在公众面前,所以无论你做什么,都会受到致责和赞扬。所谓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问题的方式和自己的立场。

领导者的目标是实现组织目标。只要目标实现,就不会造成重大事故或社会问题,值得自我肯定。没有必要因为利益损害者的责难而感到愧疚,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领导者必须站在战略层面上,为大局着想,切不可被鸡毛蒜皮的小事所牵绊。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自以为鹤立鸡群,自以为自己很有个性,完全不必理会世俗的眼光,对于这部分人,我们所讲的理论就不能适用了。

第四部分也就是第二十四章到第二十六章的内容,马基雅维利从历史的角度,以意大利为例,分析了其过去、现在的国家和政治,并劝告当时的君主争取意大利的解放。这部分有关于“命运”的论述是很精彩的,“命运也就是时势,如果一位君主的行为符合时代的特性,他就会昌盛,反之就会败落。”

对于现代的领导者而言,要站在战略层面上不仅要从全局利益考虑,还要从长远考虑。从长远考虑,也就是要顺应时势,把握时代的特性。“一个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的君主,才会事业昌隆,反过来说,一个君主悖天行道,事业就会日薄西山”。

跟不上时代的领导者,是要被时代所抛弃的,我相信这个道理没有谁会不清楚,在这里就不多做论述了。

马基雅维利的论述很经典,我也被深深折服。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马基雅维利不过是这些主张的收集整理和提炼研究的总结者,这些主张的原创和践行者是历朝历代的君主和统治者们,政治活动中的尔虞我诈和残酷无情与之相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历史上那些即使是最伟大最受人民拥戴的统治者也有其极端冷酷无情的一面,他们所作出的一切亲民爱民的举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而采取的手段而已。

每一位君主心中都有一套帝王之术,那是他们深藏心底秘而不宣的利器,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马基雅维利是泄露天机者,他将一些见不得光的东西不加掩饰的曝于阳光之下,尽管他是集大成者,也注定了他不容于世的悲剧性结局。

马基雅维利为我们开启了思考问题的另一途径,他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如果把政治学课本上的满纸道德仁义和社会理想比作阳光和清风,那么马基雅维利的观点就好比一场激烈的暴风雨,你可以说那糟透了,但事实上我们总是离不开这糟糕的暴风雨。或许,这正是因为世界上仍有大片让阳光和清风无奈的阴霾还存在的缘故吧,该是有场大风把他们吹散了p>

哲政学院

政治学与行政学

季勇琼***

2013年5月26日星期日

君主论读后感【篇3】

读了马基雅维利所著的《君主论》,对这个所谓“恶魔的导师”有了一些更直观的了解。事实上,马基雅维利只是把一些政治原则直接摆在世界面前,没有修改。

《君主论》的内容主要有四部分。第一部分(前11章)论述了君主政体的类型、取得方十一及如何维护和统治。君主制要么是世袭的,要么是通过武力、运气或能力获得的。

不同的获得方法有不同的统治方法。第二部分(第十二章-第十四章)论述了军队存在的问题和攻防方式。阐述了军队的类型,雇佣军、增援部队、混合部队和国内部队的特点,最后得出结论:

君主必须建设和依靠自己能够直接掌握的强大军事力量,君主“永远不要让自己的思考离开军事训练的问题”。最后一部分(第15章-第25章)是关于君主在统治过程中应该如何做。本文论述了君主是残忍还是仁慈,是爱是怕,如何守信,如何避免被人轻视和憎恨,如何对待部下和选拔好官。

最后(第16章),马基雅维利提出了本书最重要的意义:把意大利从野蛮人手中解放出来。这章和前言“致洛伦佐·梅迪奇殿下书”一起,前后呼应。

《君主论》给马基雅维利带来了无尽的指责和诅咒。开头我提到有人叫他“恶魔的导师”, 莎士比亚也曾评价他为“凶残的马基雅维利”,这主要是因为他的所谓政治无道德论的权术思想。告诉君主不要因为对某些恶行的责备而感到不安,对于残酷的恶名也不应该有所介意; “君主必须像狐狸一样能识别陷阱,又必须像狮子一样能惊骇豺狼”这是他在书中最著名的一句话,这成为人们攻击他的一个证据。

甚至相应的产生了所谓的“马基雅维利主义”,即达成目的可以排除道德因素,不择手段。

记得原来看《明朝那些事儿》,书中作者曾经说过:“好皇帝不一定是好人,好人一般是当不了皇帝的。”一个君主,一个皇帝。

身为一个普通人的属性就退到第二位了,统治者的属性就排到第一位了。这是不公平,但是这是封建社会所必然会造成的悲剧。当一个国家的最高权力都交给一个人时,这个人就会被这个巨大的权力扭曲。

普通的民众关心君主什么?他们只关心君主能否使国家富强,能否过上好日子。其他的方面,也许只会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像明朝的奠基人朱棣,作为皇帝和统治者,不可能不成功。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

明朝发展到顶峰。然而单纯从普通人的属性去看。朱棣就不那么成功了,甚至说很恶劣。

他与侄子争夺王位。嗜血成性,杀了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多人。历史上,有很多好皇帝都不是好人。人们更多地看到了他的成就,他的闪光点,那些残忍和不道德的行为只是他们身上的一些灰尘。

政治总是血腥的,充满阴谋,虚伪和谎言。马基雅维利只是把政治恢复到最原始的状态,并用平始的语言表达出来。古代中国一直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推崇备至。

然而实际上却是“外儒内法”,而法家思想创始者韩非子却没有引来那么多非议,这确是一个有趣的现象。转回正题,我不认为马基雅维利是什么所谓“恶魔的导师”,他是一个勇敢的人,他不怕自己不被人理解,不怕自己的名声会受到损害,把他的经验倾囊而出,只为他最爱的祖国。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正是如此。

人性中重来就是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在我看来,甚至恶的方面会占据更多。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而是应该努力克制自己的恶,去发挥自己的善,让善成为自己的一种本能。

能做到这点,也就可以称为是一个好人了。而作为一个统治者,他最大的善就是让自己的国家富强,人民安康,军队善战,而为了统治者的“善”,去做普通人的“恶”,我想也是可以接受的,因为这是为了更大的利益。正所谓大礼不辞小让。

书中作者也提到对残酷的恶名不应介意,是因为 “比起那些过分仁慈、坐视发生混乱和劫掠”而使整个社会和国家受损害要好得多。

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简单粗暴,所以马基雅维利的观点更有用。他的观点就像一场风暴,冲走了人们无法理解的政治迷雾。也许有些人不喜欢暴风雨,但有了他的存在,雨后的阳光会更加美丽。

君主论读后感【篇4】

一开始接触到《君主论》这本书的时候,记得那时是高一的时候,平时课业比较少,喜欢无事的时候跑去图书馆,一蹲就是一整天,起码也是一整个下午。那时候的抱负可比现在强大而且强烈多了,以为有一天自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政治家,因此,会觉得自己应该提前学一些这方面得东西,于是就在某个下午拜读了这本书。那时候不是全部看的懂、理解得了,即使是现在仍然是一知半解,不过比那时却有了更多的认识。

下面就让我论述一下我的吧。

《君主论》的思想材料是共和国时代马基雅维利在政治、外交、军事实践中早已积累起来的,其创作则是在美第奇家族重新统治佛罗伦萨时期。那时,马基雅维利经过多方营救出狱后,大约从1513年六七月份开始,在年底以前写成,修改并定稿是在1513年以后了。尽管马基雅维利想通过这部著作获得美第奇家族执政者的青睐从而谋得一官半职,但这却是他对意大利几百年来政治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总结概括,同时也是他自己从政多年经验的总结,全面而又集中地体现了马基雅维利鲜明的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反映了意大利资产阶级关于建立统一的**集权民族国家的愿望。

马基雅维利关心的主题是:讨论君主国是什么,它有哪些种类,怎样获得,怎样维持,以及为什么丧失。或者说是国家兴衰的原因和政治家维持统治的手段。

他关注的是治国之道、兴国之术、强国之策和衰落之因。因此,本书主要论述政治手段和军事政策。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直言不讳的否认一切道德。他认为: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是正确的。

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君主应彻底抛弃道德,运用权力,采取软硬兼施的措施。背信弃义的手段双管齐下。他认为,一个君主,尤其是一权利尚未巩固的君主,应该懂的怎样善于使用野兽和人类所特有的斗争方式,并建议君主应当效法狐狸与狮子,“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陷入陷阱,而狐狸则不可能够抵御豺狼”。

因此,“他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识别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已是豺狼惊骇”。

君主所处的环境,就决定了他的多重性格。君主不是君子,但必须是一个伪君子。君主是人与动物本性的统一体,是一个伟大的伪装者,一个虚伪的好人。

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君主的一切行为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统治为基础。也就是说,在君主的世界里,只有统治,一切都是围绕着统治这个主题产生和运行的。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该遵守信义”。

马基雅维利认为,如果君主不能赢的人民的爱,那么他至少应该避免引起人民的仇恨。因此,“君主务必把担任责任的事情委托于他人办理,而把布惠施恩的事情自己掌管。”把坏事情交给奴才去办,而好事则是留给自己来做,人们就会觉得,君主是好的,只有奴才才会把事情搞砸。

在历史上,“只有反**不反皇帝”的有趣现象,大多得益于这种高明的笼络术。“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论来自任何人,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君主的贤明产生于良好地忠言。”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君主永远都是正确的,即使这种正确被别人发现了,也只能通过君主的嘴巴说出来。

世界上有不少“永远正确”得东西,实质就是权利正确。任何人的智慧劳动成果都可以贴上权利的标签,集中在君主身上,从而树立君主的威信。,

由于马基雅维利这些超越正常道德规范的约束观点,使他在16世纪中叶以后的欧洲遭到排斥,声明极为不佳,人们称之为“政治魔鬼”、“**的导师”、“吹捧**的无耻之徒”。但当时的意大利世风日下,道德沦丧,阴谋、武装、联盟、行贿和背叛构成那一时期意大利的表面历史,“所有的好的人不是惨遭杀害就是被放逐或是受到各种折磨,而那些最不道德的人却一个两个的飞黄腾达”。马基雅维利的不考虑道德的政治思想是指这种不道德的现实。正是这种不道德的现实让他看到,只有统治者采取不道德的治理手段,才能成功实现意大利的统一。

初看这本书,觉得整本书都是在介绍君主的处境,讲的是作为一个君主应该做什么,应该避免什么,怎样才能够让自己的国家繁荣昌盛,这些东西似乎和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距离很远,没有任何的交集,但是接着读下去之后,仔细考量起来,还是有一些东西是在我们的小生活里面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译者的序言中提到古今有许多手腕强硬的任务都是十分推崇《君主论》中的观点的,其中有英国资产阶级领袖克伦威尔、德国统一的名相卑斯曼、法国皇帝拿破仑还有希特勒和墨索里尼,还有很多很多。他们中的许多人被称为暴君,他们无法逃脱被历史抛弃的命运。他们可能没有完全遵循马基雅维利的思想。虽然他说君主需要像动物一样学习,但他也说不道德的人不能被列为伟人。

在此书中,我最喜欢看的就是马基雅维利关于性恶论那一针见血的论述,个人认为这里才是整本书的最精彩最出色最吸引读者眼球同时也是公认的最具有争议的地方。

他所认为的人都是自私的,马基雅维利提到:“关于人类,一般的可以这样来描述: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灾难,追逐利益的。

当你对他们有好处的时候,他们是整个属于你的。当需要还很遥远的时候,他们会表示愿意为你流血,把自己的财产、生命和孩子都给你。但当需要来临时,他们会背弃你。”他认为,人类愚不可及,总是有填不满的欲望、膨胀的野心,总是会受到利害关系的左右,总是习惯于趋利避害,自私自利。

因此,利他主义和公道都不是存在与人类之间的。人们的偶尔行善只是一种伪装,为了赢得名声和利益。人是忘恩负义得,即使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败,因为作恶更利于自己,说谎更能取悦他人。

“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更快些”。在他们看来,失去财产比失去亲人更痛苦,更不能接受。

在现在看来,尽管许多评论中,《君主论》被人们当做是一本教人行恶的书,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更加应该从中学习到的是,我们国家,现在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依然被少数国家、个体所孤立以及敌视,通过研究西方的《君主论》可以让我们更深入的去了解敌人,更加有经验的去解决对于我们国家的在国际社会的种种不利形势。

君主论读后感【篇5】

[摘要]《君主论》是一部颇受争议作品,却在政治学说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阐述的君主统治术思想,宣扬“政治无道德论”,又称为了后世学者攻击的目标。笔者阅读后,就其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解读。

[关键词]《君主论》;读后感

马基雅维利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一课耀眼的明珠,他在人类历史让第一次将政治学和伦理学区分开来,《君主论》是他的主要作品,成书于1513年,当时梅迪奇成为弗洛伦撒的主人,马基雅维利被免去了一切职务,他赋闲在家写了《君主论》这本书,并将其献给梅迪奇以求一官半职,但是这并没有让梅迪奇对他产生多少好感,最后马基雅维利忧郁而死。

一、《君主论》内容概述

《君主论》在欧洲的政治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当时的欧洲这处在一个历史的交替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破企鹅的需要政治上的突破以维护自身利益。这一时期,封建帝制即将崩溃,**集权的民族国家开始形成,教会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开始淡化。作为那个时代的君主也迫切的需要一个政治理论上的引导,所以《君主论》符合了当时的历史发展的需要。

《君主论》对历史上和当时的事件进行了精辟的分析和总结,论述了君主国都是以何种形式的来,如何维持,以及君主如何统治自己的军队,大臣,如何处理国家间的关系等。但是,由于马基雅维利写作《君主论》的出发点并不是站在一个理论领导者的角度来诉说,而是欲通过此书以换取一官半职,在书中不免有些偏颇的言论。不过,这并不影响整书的历史价值。

《君主论》赤裸裸地将君王的政治行为和伦理行为截然分开,直言不讳地否定一般公认的道德。它认为,人们必须认世到世界上有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是使用法律,另一种是使用武力。前者是人类特有的理性行为,后者是动物行为。

在当时的社会现实面前,前者往往使人无法随心所欲,迫使人们求助于后者。这就要求国王必须知道如何利用野生动物的行为进行战斗。如果国王总是仁慈的,他一定会死。他一定是狡猾如狐狸,凶猛如狮子。狮子挡不住陷阱,狐狸挡不住豺狼,所以国王要找到陷阱,狮子要吓跑豺狼。

君主论读后感【篇6】

君君臣臣之间的斗争,无论是本国,还是国外,无论是现在的政治斗争,还是古时的,虽然所在的空间和时空不同,可能所用的手段和方式也不同,但是有一样是亘古不变的——那就是权力!

纵观中国五千年历史!!

禹因治水有功,得到虞舜的重用并禅位于禹,便开创了夏王朝。禹结束了“禅让制”,取而代替的是“世袭制”。《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提到,在人们已经习惯了在君主后裔统治下生活的世袭国里保持政权,比在新的国家里困难小得多。

因为君主只要不触犯他的皇宗皇祖的制度,如遇有意外事件,则随机应变,这就足够了。正如他所说,在夏王朝时代,启在位的时代就发生伯益叛乱,启之子太康当政期间战乱纷纷,最后被东夷的后羿夺取统治权,后,太康弟之孙少康,恢复夏朝的统治地位,且国势向上相对稳定,历经八代的统治,政治仍稳定,经济繁荣。因此,一位君主如果具有通常的能力,依此方法,总是能够维持他的地位的,除非遇有某种异乎寻常的格外强大的力量,才可能被篡位。

但是即使他被夺权了,当篡夺者一旦发生祸患的时候,他就能够光复旧物。

约在公元前16世纪,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氏族——商在黄河下游崛起,其首领成汤深得民心;在大臣伊尹、仲虺等人的大力辅佐下,开始了伐桀的战争。先消灭了个葛、韦、顾、昆、吾等夏的盟国,翦除了夏桀的羽翼,后又在有娀之墟与鸣条两次大败夏桀军队。成汤回到师毫邑后,正式登基,诸侯前来祝贺,商朝正式建立。

商王朝也经历过鼎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 武丁之后的商朝,开始逐渐走向了衰亡。武丁之子祖庚、祖甲相继即位后,在政治上没有才能,又荒淫无道,致使社会混乱,民不聊生。而自祖甲之后的六个国王(廪辛、康丁、武已、文丁、帝已、帝辛)则比祖甲有过之而无不及。

到商纣时,商朝终于走向崩溃的边缘。商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他溺爱美女妲吉,逐项废除、痛斥商容、比干、微子、箕子等英明**,将政务完全交给费仲等弄臣。正因为如此,商代不仅大臣贵族反对纣王,而且诸侯诸侯与其他国家也相互割裂。

后来,在周武王的领导下,西周民族在牧野一举击败了商军,结束了商朝600多年的统治。结合商王朝历史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都体现去,君主不能给予除自己以外的其他人过大的权力,否则,它就是你灭亡的前兆。因为一个人的野心会不断的壮大的,《君主论》中说到,一个草根阶级的人成为统治者,他不是一开始就是野心家,他一级一级的向上爬,就像登山一样,从山脚往上爬的时候,觉得:

哇,好高好远,我肯定爬不上去的。但当我们一步一步接近山顶时,我们想:嘿,还有几步要走,我要坚持。

所以,无论一个人怎样为你或国家作出贡献,你都可以报答他的精神和物质财富,但不要给他权力,因为政治斗争离不开这个权力话语。同时,应该提出的事,我国,在战争中,常常会强调“天时,地利,人合,而人合乃至关重要”。这句话不仅可以用在战场上,也可以用在商场和官场上。

马基雅维利在他的君主制理论中也提到了这一点。一个依靠外部力量巩固政权的新君主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他不仅要受到帮助他的人的限制,还要受到受到伤害的人的尊重。比如,在目前的公司管理中,如果上级不受下级的尊重和信任,那么他有多大的能力只是一个空壳,因为没有人能帮助他实现,而他不足以独自完成事情。总之,无论是怎样的一种情况,人合是管理者必不可缺的。

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帝制国家。战国末期,强秦武力消灭了剩下的六国,统一了全国。赢政二十六年,秦王改前朝的分封制为**集权制,取“三皇”之皇,“五帝”之帝,自称始皇帝,是为秦始皇。

第一个皇帝把世界分成三十六个县,由朝廷任命**,而不是采用世袭制。朝廷中有宰相、使臣、太尉、将军、廷尉等官职。他还下令统一六国文字和度量衡,以秦国总理李斯修订的《小传》为全国统一字体,通过大规模移民,消除方言障碍。

二十一年来,第一任皇帝颁布了统一的度量衡诏书,规定了货币制度、土地制度、车轨制度等多种订制制度。为了减少匈奴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第一皇帝派蒙恬将军率领30万兵力北上匈奴,连接修缮六国城墙,逐步修筑长城。复制和粘贴这一历史事件,我不禁与mikiyavili产生共鸣,他说:

我们不能因为避免战争而犯大错误,因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为我们认为拖延只会使我们处于不利地位。我国有56个民族组成,其中汉族的居大多数的,因此,我国历史上,多数王朝是由汉人统治的,而清朝非如此,爱新觉罗氏入主中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明朝的腐败,但是,中国自古有句俗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崇祯得知努尔哈赤在同一女真部落的时候,并没有采取任何措施阻止,还对努尔哈赤加官晋爵予以封赏。我想这个就是他承受亡国之痛的必然结果。

西汉是我国第一个统一强盛的帝国。在西汉统治的近四百年的历史中,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的改革,使国力强盛、人民安乐,呈现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西汉第一个君主是汉高祖刘邦,从小到大,关于刘邦,听到他的小人本质要比他某些优点要多得多,我想,刘邦的本质或许是有那么些痞子样吧。我们跳过三国,晋,隋等朝代,先讲讲由唐高祖李渊建立起来的强大王朝——唐朝,这个朝代,可能是离我们比较近的时代,我们对这个朝代的事件可谓是耳熟能详了——比如,“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尽管刘邦在怎么卑鄙无耻,我们还是会记得他说我们的汉高祖刘邦;尽管李世民诛杀了与自己对立的大哥李建成,及四弟李元吉,进而迫使其父李渊退位,是如此的不仁不义、不忠不孝,但是我们还是记得,他是我国史上比较开明的皇帝——唐太宗。

在这里,我不得不再次感叹,我们又一种共鸣——对于一个君主来说,他不仅不必拥有各种美德,而且还保存着那些不会使他亡国的**。对于马基雅维利描述君主不必是具有美德的,我印象极为深刻,就好像,我在看《家的n次方》中,赵雯说过这样一段话:

那什么叫做有耻啊,我有耻了二十多年只不过是一人见人踩的小虾米,我就无耻了这么一小下眼见就要出名了你说这耻不耻的我还有必要理吗?顺便告诉你一个真理:小虾米的有耻一点都不金贵,那些名人大腕的无耻还真没有多少人记恨,就现在这个时代里吧,只要你敢出名就有人敢顶礼膜拜,甭管你是怎么出的。

或许传统的人们会说这是歪理,可是,这个放在现实的生活中,你会发现,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真理。同样的,马基雅维利说,君主可以不是仁慈的,这样的话,在儒家学说侵泡了几千年的中国来说,一直提倡以仁德治天下的我们来说,马基雅维利是没有道理可言的。但是,我们不妨听听他的看法,他说:

在残酷与仁慈方面,君主对于残酷这个恶名不必介意,所应重视的倒是不用滥用仁慈,因为仁慈会带来灭顶之灾,“被人畏惧比被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但君王要掌握好使用残暴手段的限度和范围,即损害行为要一下子干完,对臣民的财产和他们的妻女不要染指。在守信和天信方面,君主应当效法狐狸和狮子,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掉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抵御豺狼。

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清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使豺狼惊骇。他还认为,当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或原来使自己做出承诺的理由不复存在时,一位英明的君主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但君王又必须深知怎样掩饰这种兽性,并必须做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要显得具备一起优良品质。

我们不得不承认,马基雅维利在政界的造诣,他是一个有自己独特思想的政治家。在他的君主论中,我知道了自己思维的顽固,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多元化。马基雅维利基于人性恶**为君之道,我佛曰,善恶,乃一念之间!

此时的善在那一刻不时善,此时的恶也不是恶!所以,为君之道,用顺应而生,而非固有模式应对!世界没有完全一样的事或物,亦或人,因此,我们要学会如何好的去面对事情,就应当使我们自身的能力变强。

君主论读后感【篇7】

读书笔记2

许多读过《君主论》的读者,一定都认为作者尼科洛的大胆和决绝近乎残忍的“治国”手段不近人情,与我国过往历史上强调的“以仁治国”有极大出入。但是,纯粹的仁义用来治国却只是理想国度的治国手段,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被称为暴君的不少,被称为仁君的确实不多,但能以暴治国却能把国家治理好的却少之又少,我想秦始皇算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如果马基雅维里知道秦始皇,我想他也一定会把秦始皇这一君主列入他的“头号君主人物”,加以分析。

马基雅维里这一本《君主论》最能说服人的不是他精辟甚至偏激的语句,而是他充分利用了他所能了解和熟知的君主们的故事,包括他们的崛起和执政,他们的事例成为马基雅维里证明他“独特”理论的有力例子,难怪所有君主都争相模仿学习。

一、以伪善来治理国家

“目的,为手段服务”这句话大家一定不会觉得陌生,这是马基雅维利的名言,也是《君主论》的结论,这句话引起学多人的诟骂,有的认为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是恶魔,将所有善良的人印象**,因为在书中第十八章中尼科洛·马基雅维里提到

“人们总是认为,君主严守信义,正直坦率,不用诡计,这是多么值得赞美呀!然而,我们这个时代的经验表明,那些功勋卓著的君主不注意信守诺言,却懂得用诡计让人目眩,最终战胜那些盲目守信的君主。

那些知道狐狸策略的人是成功的,但是君主必须知道如何隐藏野兽,成为一个伟大的**和伪君子。人们是那样的头脑简单,目光短浅,为眼前的利益所支配,因此想要进行欺骗的人总可以找到受骗者。

因此,一位君主事实上根本不必具有我前文所列举的那些优秀品质,但是却有必要显得具备这一切,我甚至敢于断言,如果具备这些品质并身体力行,那将深受其害,而如果总是显得具备这些品质,那将受益匪浅。

因此,一位君主必须有一种精神准备,虽是顺应变化,当然,如我所说,如果可能,他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是,一旦需要,他又必须懂得如何作恶。”

我想看到这段话君主们私底下都倒吸一口冷气了吧,这样直插君主心底的评论揭露了所有统治君王的谎言,让所有君王的假面具在世人面前揭开。看到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话,我想所有曾经盲目相信国王的人一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甚至不敢相信。

二、权力高度把握治理国家与民众

马基雅维利崇尚于对民族**集权的国家,《君主论》提到:对人们应该要么爱抚,要么铲除,因为人们会对所受的轻微侵犯进行报复,而对所受的重创就无能为力了,所以,人们对他人的侵害应该是那种不用担心受到报复的侵害。”他的思想表明,避免担心受到报复的侵害,就要断绝一切可能出现的复仇情况。

马基雅维利还说“征服自由之邦而不彻底毁灭,固大谬也,以其积怨可毁身耳。”也表明了,君主根本不该选择仁慈,因为就算能保持仁慈的美誉,总有一天还是会被其他人的残忍所伤,君主只能选择残忍,利用自己手中握有的军事权力来治国,而不是用一种“以善治国,普度众生”的态度来治理民众。因为马基雅维利认为“人之初,性本恶”,他认为人总是自私和寻求自身利益的,是忘恩负义、不知回报、忘记自己被剥夺的财产和妻女比忘记杀父之仇要困难很多。

所以他说“一个合格的君主总应该秉承善道,但是到了必要的时候他也应该懂得如何做恶。”

所以,一个君主应该懂得掌握手中强大的权力,要懂得认识陷阱,设下陷阱,将国家和民众玩弄于自己的手中。

三、崇尚武力,利用战争是首要治国手段

在当今时代大家都高举“和平”。用和平作为号召力能吸引许多人的爱戴和支持,近期的美国**选举“拉拢活动”上,和平绝对是各候选人的主题。几乎所有伟大的爱国者都会说“i love peace”,但是武力,战争却仍是当今世界政局上看似隐藏却又确实存在的“**”。

从《君主论》中不难看出,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中并不排斥战争,但他却强调必须“师出有名”,这倒和我国历来的战争思想不谋而合,他的书中写道:“正义之战三要素:王权的威信,正义的理由和正当的意图。

”所以得以看出,马基雅维利是不会放纵一些非正义的战争,他也认为对于民众还是要以善征服,但是他却同时强调,为了维护君主的权利有些时候 “当人们不再相信的时候,就诉诸武力逼其就范”。

其实纵观今日的时局,尤其是美国小布什,任内先打阿富汗,再打伊拉克,一到选举就急忙提醒国民世上还有****存在。其实小布什最应感谢拉丹他们一伙,要不是这长胡子老头闹出个“9。11”,小布什还要伤脑筋为战争找借口呢。

大家要知道,当初将小布什捧上**宝座的,是军火商和石油企业。小布什为了感恩,哪能不“意思意思”,就打几场仗呗。正为借口发愁,正巧拉丹发动了“9。

11”。布什高兴得直拍大腿,马上打阿富汗。打完了,军火商高兴了,可石油企业还没油水呢,还瞪着小布什。

没办法,小布什只有故技重施,硬说伊拉克与基地有关联,又打了伊拉克。这下子,后台们可皆大欢喜了。而那些在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包括他国的,本国的;还有那些无家可归,家园被毁的无助的人们,小布什和后台商人们是不大考虑的。

布什试图做的不是操纵战争,而是找到发动战争的合理理由。即使他成为一些人批评的对象,每个人都会害怕他,因为他有权力。这跟马基雅维里的思想是一致的。

四、君主的 “素质”

在他看来,君主的职业只能是战争和军事。除此之外,其他内容也可以忽略不计。见他的书第14章

“君主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之外,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其他的思想,也不应该把其他事情作为自己的专业,因为这是进行统帅的人应有的唯一的专业。”

他认为,这一项专业是所有为王者必须学习也必须精通的,他甚至给各位想成为君王的人指出一条“明路”:学习战争、军事制度和训练,让你的脑袋里只有这些内容,并且精通,你一定能成从普通老百姓一跃而高踞王位。此外,他认为君主的思想必须随时关注军事,特别是在和平时期。熟悉军事知识和国家地理知识可以帮注军主更好地了解自己国家的领土和如何布署军队。

同时,他也认为,就算是用武力来征服他人,军队的士兵也不是自己的盟友,就看他在书中第十二章中提及的:

“依我说,君主用来保卫本国的军队,或者是他自己的军队,或者是雇佣军、援军,或者是混合的军队。而雇佣军和援军是无益的,并且是危险的,一个人如果以这种雇佣军队作为基础来确保他的国家,那么他既不会稳固亦不会安全,因为这些雇佣军队是不团结的,怀有野心的,毫无纪律,不讲忠义,在朋友当中则耀武扬威,在敌人面前则表现怯懦。他们既不敬畏上帝,待人亦不讲信义;毁灭之所以迟迟出现只是由于敌人的进攻推迟罢了。

所以你在和平时期被这些雇佣兵掠夺,在战争中被你的敌人掠夺。这是因为,除了一点军饷,他们既没有忠诚,也没有任何其他理由把他们送上战场,这不足以让他们愿意为你牺牲生命。当你不打仗的时候,他们愿意为你打仗,但是如果有战争,他们会逃跑或离开。

”君主需要具备的最大素质便是“军事能力手段”,除此之外,其他都是不重要的。而对于别人的信任也是不必要的,信任一个人将让你不断对他仁慈,最后可能将自己的性命也奉上了。他在书中第七章中提及“公爵例子”有一句话表明了他的思想“如果任何人相信给以新的恩惠就会使一个大人物忘却旧日的损害,他就是欺骗自己。

”他并不认为需要相信别人,而是用恩惠来引诱并控制别人。他不应该用恩惠来安抚曾经受伤的人心,而应该断绝对方一切报复的手段,其实简而言之,便是让所有他曾经伤害的人消失。这也跟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最残酷,最不近人情的刑罚“诛九族”有相同之处。

君主所具有的不是信任人的素质,而是一些令人依附他的“手段”。这种手段在《君主论》书中也提及:

“占领者在夺取一个国家的时候,应该审度自己必须从事的一切损害行为,并且要立即毕其功于一役,使自己以后不需要每时每日搞下去。这样一来,由于不需要一再从事侵害行为,他就能够重新使人们感到安全,并且通过施恩布惠的方法把他们争取过来;反之,如果一个人由于怯懦或者听从坏的建议不这样做,他的手里就必需时时刻刻拿着钢剑,而且他永远不能够信赖他的老百姓,而由于他的新的继续损害,人民不可能感到安全。因为损害行为应该一下干完,以便人民少受一些损害,他们的积怨就少些;而恩惠应该是一点儿一点儿地赐予,以便人民能够更好地品尝恩惠的滋味。

”对于损害只能一次性,如果要长期侵害不如一次性赶尽杀绝,而恩惠却不能一次过大,譬如能赏赐黄金万两改为千两,下次继续赏赐,恩惠一点一点地赐予能让民众时时刻刻惦记君主的好。这应该能算是一种抓住人心的手段吧?

君主论读后感【篇8】

国王必须既有狮子的意志,又有狐狸的狡猾。为了实现政治目标,他可以为所欲为。”

————《君主论》

马基雅维利出生在一个破碎的贵族家庭。由于家境贫寒,他几乎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但是他的父亲贝纳尔却嗜书如命,不惜血本设置了一间私人藏书室。它包含许多希腊和罗马哲学家的书籍,一些修辞大师的著作,以及许多意大利利史卷。

正是这样,马基雅维利才能读懂这些书,为以后的政治思想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年轻的马基雅维利参加了反对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的起义,并在共和国首席秘书的支持下成为自由执政委员会的十名秘书。他主要负责监督国防和外交事务。正是这种外交手段使他能够看到佛罗伦萨以外更广阔的世界,并取得了他杰出的口才。

可是命运女神总是喜怒无常。西班牙军队占领了佛罗伦萨,共和国领导人相继逃离,被驱逐的前统治者美第奇家族也返回了家乡。马基雅维利没有和共和国领导人一起逃跑。

他留在佛罗伦萨,等待美第奇一家回来。他向美第奇家族祈祷,希望他继续为国家服务,但事与愿违。美第奇家族以莫须有的罪名将马基雅维利逮捕入狱。

虽然经过多方营救,他虽不在狱中却也不能返回公共生活,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折磨。在接下来的14年里,他一直写信给美第奇家族和教皇,以显示他的忠诚。其中就有《君主论》这本书是献给美第奇家族的领导者的。

可是都毫无音信石沉大海。在这漫长的14年当中,他白天劳作晚上读书,就如中国古代贤士一般,或如性情旷达的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一般。在他临终的最后一年,他终于获得了美第奇家族的批准返回公共生活,可是这一年,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大败罗马教皇,罗马教廷支持的美第奇家族再次被佛罗伦萨人民推翻和驱逐,佛罗伦萨共和国恢复其统治。

然而,马基雅维利再次被指控为叛徒,并再次被驱逐出公共生活。也就是在这一年,马基雅维利凄惨去世。

400多年后,马基雅维利的梦想逐渐实现,意大利终于实现了统一。就像许多著名的人物一样。马基雅维利在生前并不如他逝世之后出名。

因为大多名人都是预言家一样的存在,他们的思想超前。并不是同一时代的人们所能认知的。

人们在后来漫长的时光当中,对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评价最多的便是这是一本充满**言语的书,是受到恶魔的启示后完成的书。但我想说的是,这本书不能称为**,而是一本描述现实的预言书。人们是在400年后才开始热议这本书的,所以往往大多数读者都是根据自己的认知以及自身的时代背景所受教育来评价这本书,从而使得很多人对《君主论》这本书有所误解。

在马基雅维利时代,意大利还没有完成统一,只是一个由城邦组成的小国。而亚平宁半岛在英国、法国、西班牙这些强国的中间,封建**主义。没有人会想到16世纪的意大利会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

世界**中心在这个时候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经济收到严重影响,意大利版图上还有五个小国家不停处于抗衡制约状态,**不稳定,还受到强国的威胁。马基雅维利作为一个额外的**,目睹了这种掠夺性的局面,也经历了一场大**。使得他希望国家统一,从而强大起来。

《君主论》中的很多观点是基于“人性恶“的基础上提出的,作者片面的把人性归结为虚伪贪婪·自私自利·忘恩负义、损人利己,“人们容易忘记父亲之死而不易忘记遗产的丧失。”他认为即使最优秀的人也容易腐化堕落,因为作恶事更有利于自己,讲假话更能取悦于别人。人民具有服从权力的性质。君主需要的是残酷,而不是爱。

人要在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象狮子一样残忍,象狐狸一样狡猾。君主不妨对行恶***常,不要因为残酷的行为受人指责而烦恼;“慈悲心是危险的,人类爱足以灭国”。 马基雅维里还指出:

国王必须能够像狐狸一样识别陷阱,他必须能够像狮子一样吓唬豺狼。受人敬爱不如被人惧怕,“一个君主被人惧怕比起被人爱更为安全些”。“君主对人们要么爱抚他们,要么除掉他们。

君主必须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马基雅维里有句名言:

“只要目的正确,可以不择手段”。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只要目的能实现,任何手段都是正当的,保证事业成功才是君主的头等大事。诚实、慷慨、忠诚和善良是值得称赞的,但人类的条件不允许这样做。

“一个君主如果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使用或不使用这一手,也不必要因为对这些恶性的责备而感到不安。”因为“一些事情看来是恶行,但是照办了却会给他带来安全和福祉。

凭心而论,马基雅维利不过是这些主张的收集整理和提炼研究和总结者,这些主张的原创和践行者是历朝历代的君主和统治者们,政治活动中的尔虞我诈和残酷无情与之相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在历史上,即使是最伟大和最受欢迎的统治者也有着极其冷酷无情的一面。他们一切爱民爱民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措施。每一个君主心中都有一套御术,这是他们的秘密**。

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马基雅维利是泄露天机者,他将一些见不得光的东西不加掩饰的曝于阳光之下,尽管他是集大成者,也注定了他不容于世的悲剧性结局。然而,马基雅维利的历史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他使“政治的理论”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由此揭开了政治思想上新的一页,他实现了政治学和伦理学、神学的彻底**,自此政治学研究开始以政治的典型形象——权力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出发点及最终目的。用马克思对其的评价来说,他对政治理论的研究和观察已经脱离了道德的束缚,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而不是像前人一样只从神学中得出国家的自然规律。

”正因为如此,马基雅维利与古代、中世纪的政治观念划清了界限,成为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

君主论读后感【篇9】

君主论《君主论》是主要研究统治者统治技术的政治著作,马基雅维里将统治者的统治准则和道德律令截然分开。他主张国家的权力,认为统治者在某些情况下不能考虑他的行为是否道德,只要这种方法是有效的,有利于他的统治。他明确主张,“目的总是证明手段正确”。

君主应当在野兽中选择狮子和狐狸,“由于狮子不能够防止自己落入陷阱,而狐狸则不能够抵御豺狼,因此,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君主与其让人尊敬,不如令人敬畏。此外,君主应绝对控制武装精良和高素质的军队。马基雅维里认为雇佣军是意大利所有灾难的根源。

《君主论》这本书描述的是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它就好象是教我如何去做一个高深莫测的“坏人”——一个有领导魅力的管理者。

一个出色地管理者而非君王

德国的城邦非常自由,它们的村镇居民也很少,它们总有办法让老百姓常年在那些事关城邦存亡和老百姓的行业中工作.它们的军事素养也是声名远播,并有许多制度以保障这种素养。因此,一位拥有坚固得城邦.

并且不被人民怨恨的君主,就不会收到攻击。一个孔武有力得君主总能克服这些困难,他会给臣民以希望,使他们相信灾祸不会持续太久,他会使臣民对敌人的残暴心生恐惧,他会把自己认为过于放肆得人巧妙得地控制住,此外,敌人来犯之时,定会再沿途烧杀抢掠,这时如果士气高昂,决议抵抗君主就不该犹豫不决,由于君主得抗敌行动导致他们的房屋家产遭受毁损,这使君主有负于人民。所以,对于一位明君来说,如果通盘考虑了全部情况,只要不乏粮草,防守得当,再受困之时使人民自始至终保持意志坚定,使不难做到的!

依我看来读这本君主论并不是说要当一个英明地君主,更多的是说去当一个出色地管理者,这对我学管理,我觉得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想上一段所从文章引出来的这一德国城邦的君主,他能把他的臣民引到同一阵线上,使他的臣民的思想上总是那么的坚定地站在他的一方!这就是他的厉害之处!

这也体现着他的领导魅力,这是我们所要学的!

《君主论》中至今闪耀的思想光辉

马基雅维利以“人”的眼光研究政治问题,首要前提便是对人自身的肯定。他强调人的作用,反对宿命论的消极世界观。“许多人认为人类智慧是不能改变命运的,对此他们没有必要费心劳神地干事业,只能听天由命、随波逐流。

但是人类的主观意志并非完全不顶用。其实命运主宰着我们一半的活动,而我们另一半的活动是由我们自己支配的” “命运就像一个女人,想要征服他就应该痛打她,将她击翻在地” (第二十五章)。可见,马基雅维利并没有否定命运(法)的作用,看到客观规律和外部条件对社会和生活的制约,但他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他认为对待机遇也是如此,“机会使选择的形式有了内容。没有机会,他们的意志力就没有用武之地;而没有意志力,机会只有徒然溜走”“所以,机会成就了这些人的伟业,而卓越的才干使他们得以洞察机会,并利用这些机会,使祖国日益昌隆”(第六章)。马基雅维利非常清楚机会与人自身能力之间的关系,强调两者的结合。

它是当时一种绝对的人文主义思想,至今仍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其次,马基雅维利赞同这样的发展观:只有顺应时代潮流,才能成功。“一个与时俱进、顺应潮流的君主,才会事业昌隆,反过来说,一个君主悖天行道,事业就会日薄西山”“我的结论是:命运千变万化,人们往往墨守成规;顺应潮流者兴旺发达,逆流而动者势衰运退”。

我们今天讲与时俱进,没想到500年前,马基雅维利早已参透了其中的道理。

此外,马基雅维利主张居安思危,“君主不应对军事训练掉以轻心,而且在和平时期比战争时期更应注重这个问题”(第十四章)“我们那些享国多年后来又将其丧失的君主们不应去抱怨命运,而应归咎于自己的庸碌无能。在和平时期从不思考可能的变故(风和日丽之时想不到暴风骤雨,这是人们共同的缺点)”(第二十三章),因而,他欣赏预见性,主张防微杜渐,“一个君主不能在灾祸初露端倪时观察入微,那就不是明智的君主,只可惜,具备这种能力的人少之又少”(第十三章)。同时,马基雅维利承认矛盾的普遍存在,主张趋利避害,“根据事物变化的规律,人们在躲避一种不利因素时势必会遇到另一种不利因素。

但谨慎的人知道如何区分不利因素的性质并选择危害性最小的不利因素以趋利避害”(第二十一章)

然而,在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有人认为马基雅维利陷入了唯心主义。但是,从《君主论》来看,我得出的结论是马基雅维利是唯物主义者。我们都承认他是现实主义、功利主义的。

任何观点都出自现实又回归于现实,他也主张直面现实,拒绝幻想,“我的目的是给那些能够理解它的人一些有用的东西,所以我觉得最好直面事物的现实层面,而非耽于对它的幻想。人们的实际生活与应当怎样生活相去甚远,一个人如果沉迷于应当怎样办,而将实际抛诸脑后,那他学会的不是如何自保,而是自我毁灭”(第十五章)。他的历史观也是唯物主义的。有些人可能认为他过分强调人的主观意志,这确实给人以种英雄史观的感觉。但他并没有忽视历史客观规律的作用。正如我在这一部分所说,他强调人的客观规律、客观条件和主观意志的结合。

马基雅维利

马基雅维利最后的结局并不好过,落到为各方猜忌排斥的地步,在贫困交加、志不得伸中离世。他的愿望也是经过了漫长的300多年才实现。为什么呢?

看《君主论》时我就在想:如果我是君主,看了马基雅维利的书,会犹如守财奴发现金子一般欣喜若狂,但我绝不会重用马基雅维利。他把人性把现实看的太透了。

这样的一个臣子在身边,就算他如何爱国、如何忠诚,都不能使我放下心来。我的想法是对的,伏尔泰一语道破:“因为他泄露了天机”“他从不对自己的思想加以掩饰,而把自己看透的权力政治中的权术和盘托出;他聪明绝顶,但还没有聪明到善于隐藏自己的聪明并消除别人疑惧的地步”(《君主论》导读)。

他的性格暴露和理想追求,使他无法顺应或改造现实,也导致了他未能发挥才化的悲剧结局。但我认为这是他爱国主义和对意大利忠诚的结果。这位伟人是历史的宠儿,但他也受到历史的惩罚。上帝对每个人都公平。

(貌似有宿命论思想了)。

[1]“革新的记忆与原因,由于统治已经年代久远并且连绵不断而消失了。”

一旦人们习惯了某种统治秩序,他们的反抗意识就会处于惰性状态。这对统治者来说,是最安全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办法,一是封闭,二是“洗脑”。

统治者一方面对外界的消息进行严密封锁,一方面则源源不断地灌输现行制度合理性的观念,致使治下之民记忆缺失,认为现行的统治秩序就是天底下最理想最美好的政治模式,从而放弃了对更优越的社会制度和更合理更公平的社会秩序的了解与追求。

[2]“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

这句话完全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翻版,只不过听起来更加令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马基雅维里指出:“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

”意思是说,对于威胁到统治安全的势力,绝对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心狠手辣,斩草除根;谁纵容自己的敌对

势力,谁就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马基雅维里认为,这是一条“永远没错或者罕有错误的一般规律”。是规律就得遵守,否则必遭惩罚。

[3]“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

暴力对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的“唯一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军事训练在和平年代比在战争时期更值得注意;国家的主要基础是法律和军队,没有良好的军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而有了良好的军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当君主树立的“信仰”对人们失去约束力量的时候,必须动用武力来说话,迫使人们就范。

武力使人类社会

的秩序产生了深刻变革,“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唐人皮日休这句话,我以为其精辟程度并不亚于马基雅维里。

[4]“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

因为人本来就是邪恶的,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生死更值得关注。这是一种“精彩”而刻薄的“性恶论”观点。《君主论》里有很多权术,正是基于这种“性恶论”而提出来的。

君主必须比所有人都凶恶,这样才能保证他的统治地位。拿破仑的“亲密战友”塔列朗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和拿破仑密谋发动“雾月政变”,最终却出卖了拿破仑。塔列朗的人生信条是:

“与人为善便是恶,作恶多端才是善。”

[5]“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君主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多重性格。君主不是君子,但却必须是伪君子。君主是人性和兽性的统一体,虽然干的是男盗女娼的勾当,但却要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

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君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统治为标准,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马基雅维里对君主本质的深刻理解,连君主都害怕。

这部献媚之作,生前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处,但在他死后四百多年,《君主论》却被作为礼物献给墨索里尼,并且在德国,成为希特勒施行专制极权统治的“思想奶娘”。

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共产党宣言》诞生于1848年2月,全文共分为四章:资产者和无产者;无产者和共产党人;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这四章是对马克思主义主要思想的完整、系统、严密、渐进的阐述。它的诞生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解放道路。

哪些思想是《共产党宣言》所要坚持的基本思想?恩格斯在1883年和1888年曾先后在《共产党宣言》的德文版和英文版序言中指出,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主要是: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因此人类的全部历史(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之间、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这个阶级斗争的历史包括有一系列发展阶段,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了解了《共产党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对于分析社会历史,分析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分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对于坚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都是十分必要的,完全正确的,是马克思主义应当坚持的。

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地位、观点和方法,与时俱进,敏锐地把握时代、形势和实践的新变化,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发展阶段,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曲折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新环境下,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君主论读后感【篇10】

只要结果是自己的目的,过程则视情况而定。

“当机运发生变化,而人们仍然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方式时,如果它们协调一致,他们就会成功;如果它们不协调,他们就会失败。事实上,我这样认为:大胆果敢胜于小心谨慎,因为机运之神是一个女人,想要制服她,就必须打击她、压倒她。我们可以看到,她宁愿让大胆果敢的人而不是冷漠行事的人赢得。因此,同女人一样,机运始终是年轻人的朋友,因为他们不那么小心谨慎,却更加勇猛,能够更加大胆地支配她。”

机运的拟人化有待商榷。“只要好好地考虑一下人类事务是如何进展的,常常就会发现,一些事情的产生和意外事件的发生,是上天绝对不希望对它们进行预防的。

如果我说在罗马(在这里有如此大的德能、如此虔诚的信仰以及如此良好的秩序)发生了这种事情,那么它们会更频繁地发生在缺乏上述事物的城邦或地区,也就没有什么好惊奇了。因为这一插曲对于说明上天在人类事务中的力量非常有用,所以提图斯·李维以非常有力的字句详尽地阐述了它……当提图斯·李维说了上述所有这些混乱之后,得出结论说:“当机运女神不希望其强大的力量受阻时,她会蒙蔽人的心智到这样一种程度”。

没有什么比这个结论更真确了。因此,通常处于大不幸或大幸运境况下的人们不值得过多的赞扬或指责。因为大多数时候会看到,那些人之所以走向毁灭或者变得伟大,是因为上天赐予他们的某种巨大便利给予或者剥夺了他们成功地〔富有德能地〕采取行动的机会。

机运女神非常善于此道,当她希望完成伟大的事业时,她所选择的那个人将具有如此大的勇气和如此大的德能,以便他可以认识到她带给他的那些机会。因此,以同样的方式,当她希望实现重大的毁灭时,她就挑选那些会助成这种毁灭的人。如果有人可能抗拒这种毁灭,她就要么杀死他,要么剥夺他顺利行动的一切手段。

这是极其真实的:人类能够顺从机运女神,却不能对抗她;能够编织她的纱线,却不能折断它们。但是,他们永远不应该放弃,因为,既然他们不知道机运女神的意图,而她走的道路迂回曲折且不为人所知,那么,他们应该始终抱有希望,既然有希望就不应该放弃,无论他们处于何种运道,无论他们遭遇什么样的艰难困苦。”

“人应当尝试一切事情,无所畏惧;上帝也喜欢强者,因为我们看到,他总是借强者之手来惩罚弱者。”窃钩者贼,窃国者诸侯。历史由各种势力的博弈塑造,而最后获取胜利的人可以书写历史,掩盖最初的博弈。当然,争斗、博弈一直在持续,演化不会停止。

当大胆果敢没有超越限度(近似废话,因为限度有时事后才能确定)时,显然比小心谨慎之人获得更多。就考察现实来说,大多数人太小心谨慎了,这往往错失良机,或许这该责怪演化环境赋予他的心性。在观察太过狂妄而不判断时机的人时,作文可以看到接下来可能的灭亡。

然而,就总体而言,小心谨慎或者说胆小怯懦的人太多了,这往往不利于满足非常规的目的,这或许有助于基因的延续(演化论可以提供解释)。

君主论读后感【篇11】

14-17世纪是一个空前的思想解放时代。文艺复兴已经从星火逐渐发展为草原之火,燃烧着统治欧洲几千年的**教文化和制度。就政治而言,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生动地反映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和观点。

马基雅维利(1469-1527)出生在意大利福萨一个衰落的贵族家庭。他父亲是个律师,家里只有一小块房地产。1498年至1512年,马基雅维利担任佛罗伦萨共和国国务卿。1513年佛罗伦萨共和国被摧毁时,马基雅维利被迫生活在农村,过着贫穷的生活,开始专心写书。

马基雅维利学术渊博,多才多艺。他的研究兴趣广泛,在政治、文学、历史、军事等领域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的主要著作有《君主论》(又译做《霸术》、《君王论》、《帝王论》)、《论提图斯李维的前十书》(又译做《论李维》、《李维十论》)、《兵法七卷》、《佛罗伦萨史》、《曼陀罗华》等。

除《君主论》以外,令他名声斐然的还有《李维十论》中阐述的共和主义思想,然而,令马基雅维利声名鹊起的主要是《君主论》一书。

马基雅维利的惊世之作《君主论》于1513年12月问世之后,就引发了激烈的争论,影响了很多后世的政治家,他在书中的政治哲学理论被称之为“马基雅维利主义”,他也一度被斥之为“暴君的导师”,《君主论》也因此被列为**,直至19世纪70年代才得以恢复名誉。

《君主论》时逢统一的法国入侵四分五裂的意大利,马基雅维利站在政治思想家、历史学家、作家的角度,忧心而焦虑地阐述统一国家和强力君主的重要性。他旁征博引,用26个章节论述自己的政治主张。

一、权术思想

人们对《君主论》的第一印象就是马基雅维利的权术思想,中国人也总是会想到《资治通鉴》,内容不外乎是治国之道,只不过时代背景的不同,内容方式也会因之而有所不同。在文艺复兴的背景下,马基雅维利的政治思想是一种非道德的政治理论。**在宗教世界中,神学占据正统和主导地位,宗教、政治、道德和伦理相互交融,因此不反对君主制的神授。马基雅维利决心打破这种成见。

他致力于摆脱神学伦理道德的束缚,将政治和神学道德拨离开来,建立所谓“非道德的政治论”。他认为,君主的政治行为不应受到道德规范的约束,而应以实际效果为原则。“一个君主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是否使用这一手或者不使用这一手。

”凡是有利于政治统治及权力获得巩固的事都是可行的,欺骗是君主在政治生涯中第一等重要的事情,由此马基雅维利进一步分析君主如何应用人性和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在《君主论》第十八章中讲到,因为世界上存在两种斗争方法,一种是通过法律,一种是通过武力。前者是人类特有的手段,后者则是野兽所特有的,由于前者常常有所不足,故而有时必须借助于后者,“如果君主必须掌握运用野兽的方法,他应该必须同时效仿狮子和狐狸”,“君主必须是一只狐狸以便于及时发现陷阱,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于吓跑豺狼”,也就是聪明的君主要善于采取暴力和欺骗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自己处于不败之地。

除此之外,马基雅维利还提到,君主应当对外经常做弱小邻邦的保护者,同时对内必须保护公民的私人财产,他特别告诫统治者不要强占他人的财产, 否则会招致人民的憎恨而导致灭亡, 因为“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

2、军事思想

马基雅维利在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阐述自己的军事思想,这与他个人的经历有关,他曾经组建过“国民军”,对博尔贾也赞不绝口。兵民是成功之基础,马基雅维利极不赞同当时意大利普遍采用的雇佣军、援军制度,“除雇佣军外,外国援军是另一类没有益处的军队”,“如果外国援军打了败仗,受援者跟着倒霉;如果他们打了胜仗,受援者就有可能成为外国援军的俘虏”。如果没有好的军队,就没有好的法律。同时,如果有一支好的军队,那里就会有好的法律。

所以他迫切希望建立自己国家的国民军,这样才能完善国家机器,进而建立强大统一的意大利。

除了战争、军事制度和军事训练外,君主不应该有其他的目标和想法,也不应该把心思用于研究其他的事情,因为军事艺术理应是统治者的唯一艺术,“这门艺术的效力,不仅能够使天生为君主的人保持住自己的地位,还多次使平民出身的人登上君主之位”,反之,如果君主沉湎于安逸生活,较少考虑军事问题时,他就会亡国。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古今之外的治国之术异曲同工之处,即业精于勤荒于嬉。君主任重而道远,他肩负着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安危兴衰,所以他必须时刻学习和经营着自己的权力和权术,他必须时刻避开献媚者,必须知道残酷与仁慈,以及被爱戴和被畏惧哪个更有利。

3、统一思想

马基雅维利引用彼特拉克的诗句来呐喊:“反暴虐的力量,将拿起枪,战斗不会太长!因为古人的勇气并没有在意大利人心中消逝。

”外敌的入侵,国内的四分五裂令马基雅维利忧心匆匆,命运的不济让他也倍感惆怅,唯有付诸情感于文字中,急切地呼喊君主建立一个统一的国家,“我难以表达,在那些备受外国蹂躏的地方,人们怀着怎样的热爱和对洗刷国耻的渴望,人们抱着多么坚定的信念,满怀赤诚,饱含热泪来欢迎这位救世主!......请你那显赫的王室,怀着从事一切正义事业所需要的勇气和希望,担当起这个责任”,这种迫切的呐喊时至今日都能让我们感到马基雅维利对时局的忧虑,对挽救民族危亡的渴望,即使他有多么偏激,但至少,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者,他对统一国家的渴望如同他的那些争议颇多的思想,同样不掺杂矫情,真真实实地摆在世人面前,他敢说,他就是坦荡的。

我们习惯于从宏观的角度看待事物之间的一般联系,也习惯于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观察事物的具体特殊性,所以有不同的看法。对于《君主论》和马基雅维利主义也总是众说纷纭,他的思想观点曾被彻底打入深渊,也曾被大肆追捧,逝者如斯,相信《君主论》的精髓永远发挥着它的积极作用。

君主论读后感【篇12】

14.15.凭心而论,马基雅维利不过是这些主张的收集整理和提炼研究和总结者,这些主张的原创和践行者是历朝历代的君主和统治者们,政治活动中的尔虞我诈和残酷无情与之相较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在历史上,即使是最伟大和最受欢迎的统治者也有着极其冷酷无情的一面。他们一切爱民爱民的行为,归根结底都是为维护自己的统治而采取的措施。

每一个君主心中都有一套御术,这是他们的秘密武器。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马基雅维利是泄露天机者,他将一些见不得光的东西不加掩饰的曝于阳光之下,尽管他是集大成者,也注定了他不容于世的悲剧性结局。然而,马基雅维利的历史功绩是不可否认的,他使“政治的理论”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由此揭开了政治思想上新的一页,他实现了政治学和伦理学、神学的彻底分裂,自此政治学研究开始以政治的典型形象——权力为研究对象和研究的出发点及最终目的。

用马克思对其的评价来说,他对政治理论的研究和观察已经脱离了道德的束缚,开始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而不是像前人一样只从神学中得出国家的自然规律。”正因为如此,马基雅维利与古代、中世纪的政治观念划清了界限,成为近代政治学的奠基人。

君主论读后感【篇13】

《君主论》是一部政治哲学史。它的语言简单易懂,但思想深刻独特;它的文章短小精悍,但是实真实;它的推理简单深刻,给读者很大的思考空间;它的思维清晰明了,给读者一个非常清晰的版面设计。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的有些表述深受诟病,例如君主应狡黠如狐,也要凶猛如狮;如果限制君主讲诚信的条件不存在,那么君主就没有必要守信用,同时君主也不能一味的守信用,要学会随事而变;如果君主想自己的王国能长期稳定,那么君主不能只会行善,也要学会作恶,但是不能为民众轻视,更不能为民众痛恨等,但是我确认为他的思想似一把匕首,深刻剖析了君主的内心;他的语言如一双眼睛,敏锐洞析了君主的行为。

《君主论》是一部深深扎根于现实土壤的哲学著作,文章中的语言犀利,露骨的展现了自己的思想,语言很少加以修饰,就是通过事例来证明自己思想的正确性。马基雅维利在《君主论》中言辞恳切地告诫君主要学会居安思危,关注内忧外患;君主要学会用人和远离谄媚者,主君要树立自己在民众中的权威性。作为一部对世界有着重要影响的作品,在中世纪,这部作品受到时代背景的限制,但在一定程度上,它突破了时代的藩篱,对政治发展的思路有了新的、独到的见解。

据说,这是人类历史向科学研究迈出的严肃一步,是人类智慧在政治、思想方面最精彩的表现。我认为这是人类理性与实践的结晶,打破了神学的思维困境。

《君主论》从三个方面布局全书,它讲述了王国的获得、王国的维持与管理及王国的衰落,思路清晰的展现自己对“主君”的思考。正如b.罗素所言:

“《君主论》旨在从历史及当代大事中,发现出那些国王如何取得、如何保有以及如何丧失之道。”在讲述王国取得的时候,他列举了世袭的王国、混合式王国、教会国王、市民王国等王国类型,在世袭王国中,他认为国王要谨守成章,不逾定制,乃长久治理之道。在混血王国,他认为君主有两件事要注意:

一是彻底断绝和消灭旧统治者的血统;二是不改变旧习俗。在公民王国里,他认为这是普通人和贵族利益的博弈,可能有三种情况:绝对**、绝对自由或相对混乱。

为了维护王国的权力,首先,他认为国王应该建立自己的常备军,而不是依赖雇佣军或其他国家的增援。他们是无用的,甚至是危险的。就国王自身而言,他要慷慨与吝啬兼有,要残暴与宽厚兼有,要失信与守信兼有,同时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表现出适当的性格,国王不能一味的追求贤惠与善良,可以说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与柏拉图《理想国》中所强调的贤人治国理念背道而行,或许这就是现实土壤中开出的思想花蕾。同时君主要学会想贤人请教,但是不能失去自己的权威,他只能允许臣民在自己同意的前提下献言或者国王可以与上层的少部分智囊团自由交流,君王的旨意不断更改,结果会被人轻视。

君主要学会远离谄媚者,牢牢掌握军队的权力。

同时,他还阐述了不同君主以不同方式获得王国的不同特点。对于君主失去自己的王国,他说:“绝不应该埋怨命运,而应该责怪自己的疏忽与无能。

”如果君主想要长守疆土,他就要努力的完善自己,善用人才,控制人民。最后,他告诉我们要学会与命运抗争。人们不小心去冒险,因为命运是女人。如果你想杀她,你必须打她,虐待她。如果一个人能够随时代与环境之变易而变易其本性,那么他从来的佳运便不会背弃他了。

这句话给了我很多灵感。即使生活让我伤痕累累,我也会用一个更坚强的我来迎接未来的挑战。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马基雅维利。在政治方面,马基雅维利提出了三个问题:目的、手段和权利。

政治上最重要的三件事是民主独立、安全和妥善安排的宪法。他很深刻的透析了政治的发展问题。

再我的心里,马基雅维利是一位杰出的实践理论家,他的理论绝不会是空穴来风,他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写出一部思想的巨著。他的政治伦理思想摆脱了道德的束缚,在思想殿堂里像一匹脱缰的野马奔跑。但是《君主论》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第一它是也给美第奇家族的谄媚书,马基雅维利渴望自己被重用,书中不可避免有些思想是顺应统治者,不能完全表现自己的真实思想。

第二《君主论》不能完全摆脱时代的限制,中世纪的思想家尚未认识到人性的力量,书中一味地强调君主要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而不择手段,忽视了以人为本的重要性,暗淡了人性的光辉。我没有理由去评判一个大家的作品,我只是在袒露的我的想法,读完《君主论》和《理想国》,我陷入了矛盾的困境之中,一种是基于理想的现实主义著作,而另一个是基于现实的理想主义作品;这也预示人类对政治追寻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要站在路人的肩膀上去眺望更远、更高的政治理想。

刘庆2016年4月27日

君主论读后感【篇14】

可以说这本书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

在谈《君主论》之前先说一下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在此之前也稍有耳闻。我发现在马基雅维利的个人介绍中提到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很有意思的是1498年马基雅维利出任佛罗伦萨共和国第二国务厅长官,后又兼任共和国执政委员会秘书,1512年美第奇家族推翻共和国复辟后因一起反对美第奇家族的政治密谋蒙冤入狱,获释后隐居庄园,《君主论》和《论蒂托·李伟的最初十年》就写于这一时期。在他晚年,他曾担任美第奇政府的官员。1527年,美第奇政府垮台后,他被驱逐出境,同年去世。

马基雅维利把《君主论》献给美第奇家族的掌权人以求一官半职。《君主论 》被称为邪恶的圣经,是很多君主的的床头或身上必备书

马基雅维利被认为是西方思想史上遭受最多批判的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政治生活的道德基础产生了重大的威胁。说实话,对《君主论》一书我并没有十分深入的研读,所以也只能浅显的谈些个人的看法。

现在我就自己很感兴趣的几点谈一下感想。虽然他的很多观点不符合现代思想的观点。但我读下来,不适的地方还算少。

君主应该成为一个慷慨的人还是吝啬的人?在《慷慨与悭吝》这章中马基雅维利就很坦率地讲到“为了不过多的掠夺百姓,为了能够保全自己,为了不是自己陷于穷困潦倒而被人们所轻视,为了不是自己变成敲诈勒索之徒,君主不应该介意招致吝啬的名声,因为这是他能够继续统治的恶德之一。”我想这样的恶德比所谓的慷慨真的是要好得多了的。

历史上似乎很少有因为吝啬而导致下台的君主,反而那些慷别人之慨的最后很多都走向了横征暴敛贪婪而被推翻的下场。中国就有太多这样的事例,那些沉醉在声色中的帝王君主哪个不是慷慨极致呢?所以,似乎慷慨并不能使君主永远保住王位,但吝啬却不能使君主保住王位。

在二十三章中,马基雅维利谈到了怎样避开谄媚的人。这似乎是出于他想从洛伦佐·美第奇那里得到一个职位的愿望。他说到“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论它来自哪里,都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良好的忠言产生于贤明的君主。

”我特别赞同这句话。在以前学唐代历史的时候,讲到开元盛世,就有唐太宗与魏征的故事,魏征这样的忠臣固然难得,但恐怕太宗更算是难求的明君了吧!我一直认为英明的君主是前提,因为君主有主动权。

要想国家治理的好主要还是看君主自身的,不管说是明智也好还是英明也好,这种品质是伟大的君主不可或缺的。

在谈到君主应该如何守信时,马基雅维利认为君主的正确态度是在有利或不利的时候守信。君主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多重性格。

君主不是君子,但却必须是伪君子。君主是人性和兽性的统一体,虽然干的是男盗女娼的勾当,但却要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君主可以不择手段。

君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统治为标准,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一个英明的君主是要找到愿意上当受骗的人。这与很多国家所谓的愚民政策似乎有着某种切合点。

《残酷与仁慈、爱人爱戴与被人畏惧的比较》一章中马基雅维利讲到“使人们畏惧君主,他应当做到:即使不能赢得人们的爱戴,也要避免人们憎恨他。”把坏事交给奴才去办,而好事则留给自己来做,人们就会觉得,君主总是好的,只是奴才把事情搞砸了。

历史上“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有趣现象,大多得益于这种高明的笼络术。牺牲几个贪官污吏,借以保证君主统治的体制安全,这就是“清官政府”、“好皇帝政府”的奥妙所在。要有唱红脸与白脸的分工。

他的这句话让我豁然开朗,我想起了历史上君主的鼎盛时期,比如乾隆时期的贪官和王公。这么聪明的君主怎么能让这样的贪官横行几十年呢?虽然我不知道当时君主的思想和考虑,但我在这里只能看到一点路。

马基雅维利说:“关于人类一般可以这样说,他们是忘恩负义、容易变心的,是伪装者、冒牌货,是逃避为难、追逐利益的。”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马基雅维利是一个性恶论者,这也是他认为违反道德的统治不可避免的真正根源。

因此君主治国不一定恪守道德。知道什么时候做狐狸什么时候做狮子是君主成功的关键,也是所有政治艺术的秘密。英明的君主知道何时该仁慈,何时该残酷。

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面孔。在这一点上,我相信即使你没有掌权,你也会自动成为这个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支持者。

他同时表示,虽然君主没有必要具备各种传统美德,但要显得具备这些品质是非常必要的。直白的语言,难怪连君主都不能坦然面对。正如德国哲学家利奥·施特劳斯所说“加入我们承认,我们倾向于同意关于马基雅维利传授邪恶这个老派的简朴的观点的话,那么我们不会是在危言耸听;我们只会使得我们自己暴露在敦厚质朴或者至少是无害的嘲讽面前。

”有时候事实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更倾向于传播另一种在他们自己看来是美好的追求,不可否认,尽管我们有时放弃了它,但自由的选择总是会让我们选择那些看起来高尚的东西。喜欢,我们喜欢听一些流口水的歌,但是如果你问我们哪首歌更优雅,大多数人都知道如何回答。

以上是我看完《君主论》以后一点小小的感想。读完这本书后,我在很大程度上同意马基雅维利的观点。看书要结合它的历史背景,《君主论》产生有它很大的历史渊源,当然在现在也是有很大借鉴意义的,特别是在很多人都在反思儒家文化是否使中国孱弱这个问题上,《君主论》值得一看。

当然,请先不要看太多对它的评价。

商君书读后感


阅读完商君书读后感之后,内心会感到非常充实和满足。接下来,我们可以将一些新的思考和想法写在读后感中。本篇文章是由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精心搜集整理而成的,如果您对相关话题有更深入的了解需求,请继续阅读下文!

商君书读后感(篇1)

《商君书》中的重农思想

商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法家。商鞅变法使秦富强。可以说,商鞅为秦的建立做出了很大贡献,为秦的世界统治奠定了基础。同时,秦朝以法家思想建立的**集权君主制是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一些思想内涵对今天的中国仍有很大的影响。

《商君书》是关于商鞅的的重要著作,研读《商君书》对于了解商鞅和他的思想有重要的作用。《商君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重农思想,《商君书·农战》指出农业是“治国之要”,说“民不归其力于耕,则食屈于内”,《商君书去强》“ 国作壹一岁,十岁强;作壹十岁,百岁强,作壹百岁,千岁强。千岁强者王。

”由此可见发展农业的重要性,所以商鞅提倡重农思想。

他的农本思想与对农业的激励政策对于富国强兵和后来秦的统一起所起的作用是非常之大的。为了壮大统治阶级的经济基础,商鞅提出农战并重。首先,商鞅认为农业是人民的衣食,是改善经济的基础,是赢得战争的物质基础,是巩固封建统治的前提。

商鞅提出只有提倡农业才能使人民富裕。商鞅认为,发展农业生产是实现国家富强和世界统一的根本途径。农业战争思想政策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是商鞅重农思想政策的核心内容。

《商君书》与农业相关的有《垦令第二》《农战第三》《算地第六》《立本第十一》《徕民第十五》等篇,其中农业的思想是贯穿全书的。

开篇的第二就是《垦令》,可见商鞅对农业的重视度。发布垦令,促使土地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垦,提高粮食的产量,富国强兵。“无宿治”“訾粟而税,则上壹而民平。

上壹则信,信则官不敢为邪。”“无以外权任爵与官,**不贵学问,又不贱农。”“禄厚而税多”等垦令二十条,最后的落脚点都为“农则草必垦矣”。

根据这20条法令,内容非常丰富,涉及行政管理、地方税收、官方征收、劳动管理、粮食销售、音乐服装管理、禁止就业、取消宾馆和矿产资源等

国有,酒肉价格政策,处罚制度,居住制度,军事管理,税收政策,粮食运输制度。

为了发展农业,第一步就是加强对官吏的管理,要求官吏要“勤政”,通过勤政使**的官吏没有时间到老百姓那里去谋取私利,**官吏没有时间到老百姓那里谋取私利就能保证老百姓利益不受损害,老百姓利益不受损害就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从事农业生产。并且不要因为外围的势力而给人封官授爵,这样老百姓就不会看重学问,也就不会轻视农业,就会努力务农而不偷懒。各县的政策措施必须统一,使提拔的**不能美化自己,免职的**不能掩盖错误,被撤换的**不能改变制度,减少志愿者数量,减轻农民负担,促进生产发展。

同时,要改革税收政策,统一税收标准,按粮食产量征收土地税。土地税标准统一,农民负担公平,农民热爱自己的职业。增加酒肉税,使卖酒肉的商人减少,农民不能喝酒,大臣不能吃喝太多,浪费政务,国家不能浪费粮食。这些方面都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加强对劳动力的管理,商鞅认为,大量闲散人口是破坏农业的因素之一。要使更多的人力投入农业,一是按照吃闲饭的人口数目来征收税赋和摊派徭役,从而使游手好闲的人去务农;二是不准雇工,一方面使得达官贵人的子女不能光吃闲饭而不劳动,另一方面也使佣工没有什么地方混饭吃,从而使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增加;三是建立固定的居住制度,即老百姓不能擅自搬迁,这样就可使农民安土重迁、专心务农。商人与农民均不得买卖粮食。

农民不得买粮,那么懒惰的农民就会勤奋耕作;商人不得卖粮,不管在丰年和荒年都无利可得。

这样,国家的粮食就不会浪费,农民也不会因为粮食走私而四处游荡。为保证送粮的车辆来去迅速,规定运送粮食的车既不能受雇于人,也不准雇佣别人,车辆与所载粮食数量必须与车辆登记时相一致。这样就不会因运粮而影响农业生产。

如果国家统一管理山、林、湖等资源,讨厌种地的人就没有地方吃。这些人一定会从事农业工作,使荒地得到开垦,农业得到发展。形成农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就是要使农业更好地发展。商鞅主张,不让噪音和奇装异服在所有县里流行,让农民外出打工时看不到奇装异服,在家休息时听不到噪音,让他们精神不懈怠。禁止不利于农业的奇谈怪论的流传。

取消旅馆,奸诈、欺骗、蛊惑农民的人就不能旅行,开旅馆的人就不能谋生。他们都会去务农,所以农业会发展。通过刑罚惩治打架斗殴、争吵辩嘴、游手好闲、挥霍钱财、阿谀奉承等五种人。不允许向罪人表达感情、送饭,让他们不依赖,保证农民不受伤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以上几个方面,构成了商鞅农政思想的一个完整体系,这个完整的体系是需要政治“法”来强制人民去执行,需要经济手段去调节的。商鞅农业政策的实施需要政治、经济等政策的配合。我们不能孤立农业政策和他强调农业的思想,片面地对待它们。

总的来看,商鞅把农业提高到治国的主要地位,主张发展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统治,达到富国强兵。为此,商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农业生产个要素问题的措施和主张。土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前提。只有大规模的土地复垦,才能保证农业种植面积,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最终增强经济实力。

劳动者是生产力三要素中最重要的,是农业生产发展的根本保证。《商君书·徕民》提到引入劳动者,不准移动迁徙,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劳动者数目,同时促进农业生产的稳定。在当时社会生产力低下的历史条件下,如果人民不愿意从事生产,如果土地资源及时丰富,时土劳的。

所以要提高劳动者积极性,商鞅采取奖励耕战的方法,“制土分民”,用官爵的办法来调动老百姓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惩罚那些舍本逐末、荒废农事的游惰之民。

为了保障农业的发展,商鞅还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对包括商业在内的一些行业进行约束。致力于做到“民不贵学问,又不贱农”。主要表现在废除旧的土地国有制度,“开阡陌封疆”,发展土地私有制度,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是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的个体小农经济,使农业经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商鞅以来,重农抑商的思想和政策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

不可否认,商鞅的重农政策是符合时代背景的。当时,世界处于不断的兼并战争和社会动荡之中。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可能决定一个国家的生存。

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直接体现了国家的经济水平。良好的农业生产可以提供充足的粮食,供应征战储备。同时农民定居于一个地方又可以为战争提供兵力。

商鞅改革扩大了耕地面积,改善了生产技术,促进了粮食生产,为秦战争的胜利和世界的统一打下了物质基础。后来,重视农业的思想得到了改进和推广,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但重农抑商的政策和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贵族的利益。

《商君书·垦令》 “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赋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无得取庸,则大夫家长不建缮。”可以看出其实为了发展农业是触动到了贵族阶级的利益的,这也引起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促使国家的动荡加重。

包括《商君书》中“去强”的原则,这必然会遭遇前所未有的变革压力。我们知道,商鞅到处树敌,最后死了五匹马。

但回想商鞅变法的整个过程,重农思想也只是为了国家的强大的考虑的。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并没有从人民本身出发,带有局限性。为了发展农业,颁布的法令很少被农民自己考虑。

它将对农民实行固定的管理,限制自由,大大增加了农民的重大农业任务负担。同时,各种奖惩措施也相当严格。人们为了达到奖惩的标准,往往忽视了人的伦理道德,加剧了社会成员之间的冷漠。社会高度重视功利和自身利益,社会和谐被打破,国内团结受到影响,人民反抗起义,社会不稳定,国家衰落加速。

“尚农除末”,严厉打击商业和手工业,这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后来近代中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原因。这种极端的重视生产效率的做法,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大跃进”也是看以看见影子的。当时,为了提高生产力,动员全社会成员参与炼钢,重视农业生产,急功近利的迫切需要使中国经济倒退。

《商君书》的重农思想的提出和实施是商鞅变法的一大亮点,这一抹亮光从两千多年前至今一直有着其闪亮点。在当时,重农思想就是为统治者王权国家服务,它本身就带有局限性。虽然在当时起到了作用,带领秦大一统,但是确实是加深了人民的重担,加大了社会的矛盾。

而要让重农思想发挥正能量,必须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真正做到重视农民的利益,重视人民利益,改革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地方,让某些好的理念焕发新的光彩。

商君书读后感(篇2)

半年前在网上看到一个学者讲《商君书》的,说《商君书》在很多朝代里面只有君王才能读,引起我的极大的兴趣。。。最近在网上下载一个老版本的,看了一下。有很多地方确实不可理解。比如他提出了,国强民弱,国弱民强的观点。开始让我很迷惑不解。

仔细想来,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一个国家的财富被政府拿的多的时候,民众就拿的少一点。当民众财务上不自由的时候,谈什么理想,谈什么抱负都是瞎扯淡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你一直穷下去,你就一直独善其身。反观富人是非常自由的,可以用脚来投票。这个国家不想待了,我去别的国家。富人都是能力强的人,一旦他们走了,这就是《商君书》上所谓的去强,当有能力的人都走了,这个国家就会更容易管理,更容易统治。

《商君书》上强调一个国家要强大,需要的不是人,而是奴隶。看过《商君书》,你就会对中国种种的现象有很好的解释。

商君书读后感(篇3)

又在网上看见所谓品人专家批判明朝皇帝的帖子了,美其名曰不带民族偏见,应当承认康熙雍正强于明朝皇帝,还道历代帝王就属明代最差。事实果真如此吗?若明朝的皇帝个个昏暴懒庸,大明自朱重八起事以来何以维持近三百年之久?

嘉靖数十年“不理朝政”又何以自如地驾驭群臣,稳坐皇位四十五年之久而仅次于万历?论到康熙雍正的勤政爱民,明太祖八天内批阅一千六百份奏章,事事亲历亲为,又**比不上康雍二帝?做皇帝有做皇帝的艺术,人尽其用才是棋高一招。

勤奋放在个人奋斗也许是美德,可用于帝王身上则是政体不健全导致帝王必须亲历亲为的败笔。真正伟大的皇帝,如刘邦,可以是流氓,但只要他有非凡的凝聚力,他就可以利用世界上所有的人才,这才是真正的皇帝。

此位专家还颇为喜爱卖弄学识,商鞅也不幸被其所品,落得个残忍滥杀,针对百姓的恶名。商君的确是主张用权术统驭百姓巩固政权(故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立官贵爵以称之,论荣举功以任之,则是上下称平。上下称平,则臣得尽其力,而主得专其柄),可是统驭百姓不等于反对百姓;巩固政权也不等于牺牲人民,权术更不等同阴谋,这个逻辑关系一定要理清楚。

整本书中,商君都在讨论如何富国强民,这是一个很好的证明。当得起暴君酷吏之名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其初衷是为了盘剥百姓而自己得益,以压迫榨取为目的。有句话形容的很恰当,商鞅是个一生“尽公不顾私,极心不二虑”的人。

在他的心里,强国和利民是统一的方向,需要君主和百姓心无二致地齐心努力。

商鞅或许是把人心简单化了。在他眼里,人民生来就为追名逐利,并无二致(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他对于名利的论述甚为详尽:

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民之生,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

奚以论其然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下失臣子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而为之者,名也。

故曰名利之所凑,**道之。

一个个人民在商鞅严重俨然变成了一台台机器,只会按照大自然为他们编写好的程序,也就是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温饱解决了就追逐名利的复制品。因为他总结了人性的朴素,商鞅主张用权力奖惩来调节人们单纯的喜怒哀乐,使之无一例外地成为忠于国家的助推器。

如此实用主义的论断自然招致非议。商君此论,将诗书礼乐,天道人伦至于何地?人与野兽何异?

但请仔细想想。如果你身边的事情不足以参考,那就以史为鉴,好好照顾它们。当人类,特别是一些特立独行的人,被湮没在人海中,他们是如何跳出追逐名利的怪圈的?谈到法律系统,愤世嫉俗一点我甚至能说,法律,尤其是过于宽松的法律,不是给予善类保护,也不是给予恶类警示,而是给予恶类或企图作恶的人类一个公式计算自己如何能通过卑劣行径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不被法律制裁。身边的例子不胜枚举,路上的司机有几个不曾暗忖自己最多能开到多少时速而不被交警拦截?

人类在作为一个整体接受评判的时候,为温饱等基本问题困扰的时候,温饱解决之后思索淫欲的时候,享有荣华富贵却贪心不足的时候,在太多太多的时候千万不要高估了自己,我们就是商鞅笔下的千篇一律。

抛开大众定律不谈,特殊如千古赞颂的人物就能逃脱追名逐利的本性吗?未必。读明史认识了方孝儒,那个死忠为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形象,那个宁可被诛十族也拒绝低下高贵头颅的人物,我想没有人会不为之动容。

我们唏嘘于方孝儒的坚贞不移和永乐帝的心狠手辣,男丁一律诛杀女眷无外充官。可是当我们把方先生放到他所在的历史环境来看,贯穿他的一生联系各类事实来看,却又能得出另一种结论。首先,他效忠的是建文帝而非大明王朝,更非天下百姓,就像他自己所声称的那样,因为历史证明朱棣是一个比朱允炆称职百倍的皇帝。

此种愚忠守之何益?全名而已。第二,朱棣南下节节胜利的时候,方先生正在深宫之中同建文帝研究复古,研究更改官名,应战不力加上识人不明,此其二过。

其三,在大殿直面朱棣之时,方先生竟说出诛十族亦何惧的赌气之言,无端端地葬送了朋友门生的性命,所为何来?还是名声。名声他终究是得到了,直到现在人们提起方孝儒都心生敬佩,可是因他丧命的亲友家眷呢,却是永远地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了。

书生误国,看来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想起了建文帝,不知南京城破之时其心境是否与李后主同地异时的心境有着相似之处,附上后主破阵子一首: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商君书》“更法篇”集中反映了秦国商鞅的更法思想,展现了以商鞅为代表的变法进取思想和以甘龙和杜挚为代表的墨守成规思想之间的斗争,揭示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即欲治理好国家,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变法更礼。

探索《商君书》更法思想,把握中国更法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性,挖掘中国更法思想的深厚土壤,寻求更法的内在规律,从中吸取营养促进中国当代的立法建设。

秦孝公继位后,在与大臣们讨论改革的过程中,他首先提出了改革的目的和关注点,更有礼貌。《更法篇》曰:“代立不忘社稽,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

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这就是说,立国的基本条件是治国育民。立国之道,根本在于变法,更为礼貌。变法就是改变旧时法律,制定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法律制度。

更礼就是更改旧有伦理道德,使之适合君王“使民”的要求。变法更礼的实质就是要“因时制宜,役民以法”,以达到国家富强,百姓得益的最终目的。

秦孝公曾担心老百姓对变法更礼有非意,因而对是否实施变法更礼犹豫不决。商鞅劝道:“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在商鞅看来,不下决心,就一事无成。只要变法是为了国家富强,更礼能使百姓得益,就应当机立断实施变法更礼,迟疑和犹豫只能错失良机。

商鞅还认为谋划治国方略非得圣贤聪明之人不行,变法更礼更离不开具有远见卓识的有识之士。商鞅引用俗语说:“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

”商鞅主张变法更礼必须具备主体条件,即变法者是圣贤聪明的君王。君王应当顺应历史潮流果断变法更礼,同时教化百姓守法循礼。

与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更礼主张针锋相对的甘龙坚决主张沿袭秦国的旧有法度礼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安。

今如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在甘龙看来,圣贤聪明的君主不应变法更礼,因为根据旧有法度治理国家,依照先秦民俗教化百姓,容易使官吏习惯,百姓安宁,如变法更礼,恐天下人非议。杜挚从功利角度也反对变法更礼: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五邪”。在杜挚看来,如果不能充分地满足百姓的利益就不应变更旧法,没有足够的功效就不可改换礼制。

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变法更礼不可随心所欲。法律的特性不是求变,而是求适合和稳定,只要对社会的发展仍能发挥规范的正能量作用,就要维持它。

商鞅对杜挚的观点予以反驳,提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变法原因,揭示了法律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内在规律。他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义、神农,教而不诛;皇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制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

在商鞅看来,前代法度和教化各不相同,无从效仿;各帝王的礼制也各不重复,无法遵循。古时各代均是适应时势需要,依据社会客观情况而创立新法度和制定礼制。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对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商汤、周不遵循古法却走向兴盛,殷纣、夏桀不改变旧礼制却引致灭亡。反对古制未必应该受到非议,遵循旧礼并不值得赞美。秦孝公最终被商鞅的更法思想说服,颁布了开垦荒地的“恳草”法令,开始了他变法更礼的治国举措。

在秦孝公及商鞅以变法更礼为核心的治国思想体系中,维护君主权威是目的,注重变法更礼是工具,关注民意是“役使”百姓手段,从根本上说有其落后和不科学之处。但如果挖掘为国家富强而顺应时事变法更礼和关注百姓意愿这一理念和思想本身的当代意义,却对我国完善修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现代国家建设和治理不仅需要维**制权威,还要适时修法,修法更得顺应国情民意形成制度化,最终达到法律和民意和谐统一。

先秦只有法家实现了其学说主张,对**的乱世进行了强有力的改革,十分有针对性,而且对后世政治影响深远,也是唯一对后世政体有用处的思想。而在战国各国的变法潮流中,只有商鞅变法是最成功的,商鞅之法在秦国实行了二十余年,秦国“兵革强大,诸侯畏惧”,但也正因为商鞅之严刑峻法,治标强而有效,但不治本,在历史上商鞅也落下了个“作法自毙”的难听嘲讽。最典型的“史家绝唱、无韵离骚”《史记》的太史公曰:

“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迹其欲干孝公以帝王术,挟持浮说,非其质矣。且所因由嬖臣,及得用,刑公子虔,欺魏将卬,不师赵良之言,亦足发明商君之少恩矣。

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与其人行事相类。卒受恶名於秦,有以也夫!”

个人觉得司马迁的评论这才叫刻薄,别忘了司马迁正是受害于汉所沿秦代之法“宫刑”才愤而著书,每每思及身受宫刑,他自己说“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秦法谁炮制的?商鞅。

他能对商鞅有好评价吗?鄙人还认为,以道德来指责或评***人物是肤浅的行为,谋略和学说本身无善恶,运用到国家政治中不可简单以道德来评价。

商鞅的思想在当时非常可贵,主要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圣人不法古,法古则后于世”(《商君书开塞》)的先进的发展变化的历史观。商鞅很犀利大胆的认识到现实社会的出路不在于法古,而在于变法更礼;他亦认识到每一朝代都各具其时代的政治特点,这些特点主要的决定于当时历史条件;

二、人性功利论

商鞅认为人的一生就是在好利的本性支配下,追逐名利的一生。“民之性、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由于利益,儒家所提倡的礼仪对人的行为不起任何约束作用:

“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商鞅以人性功利论为富国强兵的国策提供了指导思想,所以后人多简单粗暴的评论其为功利主义。商鞅对人性的理解,历来见仁见智,我个人倾向是比较认同的,有其合理的一面。

三、双刃之“法”

在法家诸多流派中,商鞅以重视法律而独成一家。虽也谈术与势,但其法制理论更为细密。其提出的主要作用:

“法能定分”(《商君书定分》),以立法明分,即人与人之间的财产分界,而反对以私害法,秦法对私斗处分是极严极重的;“法能胜民”(《说民》篇)商鞅明确提出法律是君主权柄(权制断于君),主要功能就是强制民众和镇压民众。商鞅仅仅把民众看为是肉猪一样的统治对象,并建议“焚诗书”,采取“偶语者弃市、谤者族”的高压苛法,也为秦朝埋下了祸根。后世韩非发展完善为“禁心、禁言、禁事”直接执行彻底愚民,剥夺言论自由;“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为秦始皇焚书提供了理论指导。

商鞅的苛法,来自于他对人民道德品质的最恶打算,他认为所有的人民都是奸民,君主应当充分认识民众奸猾的本性“以良民治,必乱至削;以奸民治,必治而强”,有了这样的想法,他在秦国推行了“轻罪重罚”的主张。“去奸之本,莫深于严刑”,以杀止杀,以暴止暴,这样的施政手段,一旦君主智蒙,必然不可避免的出现**酷刑、民无宁日的悲惨局面。然后,后来发生的事我们都知道了。

四、耕战之策

奖励、以法保障耕与战,其主张接近残酷,但就当时环境来说也是解决**,走向一统的最可行措施。这个就不多说了~

综上所述,商鞅的法治在先秦很有典型性,他提出的“刑无等级、一断于法”的主张,在当时的思想家中领先历史一步。最后他的以身殉法,在思想史中留下了一个触目惊心的痕迹。无论你是否赞同他的政治主张,但是不可否认,于自己的学说,他是一个义无反顾的殉道者;于自己的君主,他是一个大无畏的喋血忠臣,于自己的时代,他更是一个敢作敢为的英雄,值得敬佩。

商君书读后感(篇4)

《商君书》“更法篇”集中反映了秦国商鞅的更法思想,展现了以商鞅为代表的变法进取思想和以甘龙和杜挚为代表的墨守成规思想之间的斗争,揭示了君主的治国之道,即欲治理好国家,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积极变法更礼。

探索《商君书》更法思想,把握中国更法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性,挖掘中国更法思想的深厚土壤,寻求更法的内在规律,从中吸取营养促进中国当代的立法建设。

秦孝公继位后,在与其大臣讨论更法的过程中,首先提出变法更礼的目的及顾虑。《更法篇》曰:“代立不忘社稽,君之道也;错法务明主长,臣之行也。今吾欲变法以治,更礼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议我也”。这里是说,立国的基本条件是治理国家和教化百姓,变法更礼是立国的根本途径。变法就是改变旧时法律,制定适合时代要求的新法律制度。更礼就是更改旧有伦理道德,使之适合君王“使民”的要求。变法更礼的实质就是要“因时制宜,役民以法”,以达到国家富强,百姓得益的最终目的。

秦孝公曾担心老百姓对变法更礼有非意,因而对是否实施变法更礼犹豫不决。商鞅劝道:“疑行无成,疑事无功,君亟定变法之虑,殆无顾天下之议之也”;“法者,所以爱民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在商鞅看来,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终将一事无成。只要变法是为了国家富强,更礼能使百姓得益,就应当机立断实施变法更礼,迟疑和犹豫只能错失良机。商鞅还认为谋划治国方略非得圣贤聪明之人不行,变法更礼更离不开具有远见卓识的有识之士。商鞅引用俗语说:“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贤者更礼,而不肖者拘焉。拘礼之人,不足与言事;制法之人,不足与论变。君无疑矣。”商鞅主张变法更礼必须具备主体条件,即变法者是圣贤聪明的君王。君王应当顺应历史潮流果断变法更礼,同时教化百姓守法循礼。

在传统中国,法和礼都是强制性行为规范。法律是统治国家的规范,礼制是奴役百姓的规矩,实际上都起着法律作用。法律的主要作用是用来爱护老百姓,礼制的重要功效在于方便办事。只要能使国家富强,老百姓得益,就不必沿用旧时法度,也不必遵循以往礼制。变法和更礼实质上可以归结为更法,但就更礼来说,更法当然也要顾及到百姓对更法的意愿。这种法律与道德并举,役民与顾民共虑,是既上体现一种“依法治国”统一法律理念的传统。 ,这种理念初步揭示了变法与治国的内在逻辑关系,奠定了中国更法思想产生、演变和发展的深厚土壤,是商鞅变法更礼思想的“亮点”。

与秦孝公和商鞅的变法更礼主张针锋相对的甘龙坚决主张沿袭秦国的旧有法度礼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劳而功成;据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今如变法,不循秦国之故,更礼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议君”。在甘龙看来,圣贤聪明的君主不应变法更礼,因为根据旧有法度治理国家,依照先秦民俗教化百姓,容易使官吏习惯,百姓安宁,如变法更礼,恐天下人非议。杜挚从功利角度也反对变法更礼:“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臣闻法古无过,循礼五邪”。在杜挚看来,如果不能充分地满足百姓的利益就不应变更旧法,没有足够的功效就不可改换礼制。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变法更礼不可随心所欲。法律的特性不是求变,而是求适合和稳定,只要对社会的发展仍能发挥规范的正能量作用,就要维持它。

商鞅对杜挚的观点予以反驳,提出“三代不同礼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的变法原因,揭示了法律与社会发展关系的内在规律。他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伏义、神农,教而不诛;皇帝、尧、舜,诛而不怒;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制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在商鞅看来,前代法度和教化各不相同,无从效仿;各帝王的礼制也各不重复,无法遵循。古时各代均是适应时势需要,依据社会客观情况而创立新法度和制定礼制。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对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商汤、周不遵循古法却走向兴盛,殷纣、夏桀不改变旧礼制却引致灭亡。反对古制未必应该受到非议,遵循旧礼并不值得赞美。秦孝公最终被商鞅的更法思想说服,颁布了开垦荒地的“恳草”法令,开始了他变法更礼的治国举措。

在秦孝公及商鞅以变法更礼为核心的治国思想体系中,维护君主权威是目的,注重变法更礼是工具,关注民意是“役使”百姓手段,从根本上说有其落后和不科学之处。但如果挖掘为国家富强而顺应时事变法更礼和关注百姓意愿这一理念和思想本身的当代意义,却对我国完善修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现代国家建设和治理不仅需要维护法制权威,还要适时修法,修法更得顺应国情民意形成制度化,最终达到法律和民意和谐统一。

商君书读后感(篇5)

《商君书》绝对是神器,绝对值得细读,我发现一个秘密,毛泽东的绝大部分行为和运动都可以从《商君书》找到影子,我猜中国封建时代绝大部分有作为的皇帝都读过这本书,并且是非常秘密地去读(即夜读)!

这本书配合《韩非子》和《慎子》来读,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领悟,好好研读吧,治国治民和做生意赚钱的原理其实是一脉相通的,《商君书》里面的好多思想都可以应用于商业经营中,假如能吸取其精华用之,会非常的不得了。

《商君书》虽然是神器,但也并非没有缺点,关键在于读书的人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要因为《商君书》是神器而全盘吸收,也不要因为《商君书》思想的局限性而全盘否定,这正于古人所言浩荡长江水,我只取一瓢饮;思想本身是无罪的,关键在于读书的人如何运用如何吸取精华。好好读吧,只要吸取《商君书》中哪怕只有几个精华思想并且矢志不渝的用之实践,用于企业管理与商业经营,可以帮助个人致富发财;用于政治改革和社会治理,可以实现富国强兵。

最后再重申一遍:尽信书不如无书,一个人读书人在读书的过程中必须以自己为中心,以自己的价值观和独立思考去辩证地看待书中的思想,对自己有用就吸其精华,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就去其糟粕,这样会更好。

商君书读后感(篇6)

又在网上看见所谓品人专家批判明朝皇帝的帖子了,美其名曰不带民族偏见,应当承认康熙雍正强于明朝皇帝,还道历代帝王就属明代最差,事实果真如此吗?若明朝的皇帝个个昏暴懒庸,大明自朱重八起事以来何以维持近三百年之久?嘉靖数十年“不理朝政”又何以自如地驾驭群臣,稳坐皇位四十五年之久而仅次于万历?论到康熙雍正的勤政爱民,明太祖八天内批阅一千六百份奏章,事事亲历亲为,又哪里比不上康雍二帝?做皇帝有做皇帝的艺术,人尽其用才是棋高一招。勤奋放在个人奋斗也许是美德,可用于帝王身上则是政体不健全导致帝王必须亲历亲为的败笔。真正伟大的帝王,如刘邦,自身可以是流氓草包一个,但只要具备超凡的凝聚力,却能网罗天下英才尽数为之所用,这才是真帝王。

此位专家还颇为喜爱卖弄学识,商鞅也不幸被其所品,落得个残忍滥杀,针对百姓的恶名。商君的确是主张用权术统驭百姓巩固政权(故君子操权一正以立术,立官贵爵以称之,论荣举功以任之,则是上下称平。上下称平,则臣得尽其力,而主得专其柄),可是统驭百姓不等于反对百姓;巩固政权也不等于牺牲人民,权术更不等同阴谋,这个逻辑关系一定要理清楚。贯穿全书,商君都在论述如何富强国家造福百姓,这就是很好的证明。当得起暴君酷吏之名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其初衷是为了盘剥百姓而自己得益,以压迫榨取为目的。有句话形容的很恰当,商鞅是个一生“尽公不顾私,极心不二虑”的人。在他的心里,强国和利民是统一的方向,需要君主和百姓心无二致地齐心努力。

商鞅或许是把人心简单化了。在他眼里,人民生来就为追名逐利,并无二致(民之生,度而取长,称而取重,权而索利)。他对于名利的论述甚为详尽:

夫治国者能尽地力而致民死者,名与利交至。民之生,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此民之情也。民之求利,失礼之法;求名,失性之常。奚以论其然也?今夫盗贼上犯君上之所禁,下失臣子之礼,故名辱而身危,犹不止者,利也。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苦其志意,劳其四肢,伤其五脏,而益裕广耳,非性之常,而为之者,名也。故曰名利之所凑,则民道之。

一个个人民在商鞅严重俨然变成了一台台机器,只会按照大自然为他们编写好的程序,也就是饥而求食,劳而求佚,苦则索乐,辱则求荣,温饱解决了就追逐名利的复制品。因为总结出人性的简单,商鞅主张用权术赏罚来调控人心的简单喜怒志欲,使其无一例外地变成忠心为国的助推器。

如此实用主义的论断自然招致非议。商君此论,将诗书礼乐,天道人伦至于何地?人与野兽何异?可是请仔细想想,身边的事情不够参考就以史为鉴好好照照,人类,尤其是当个别特立独行的人类湮没于滚滚人海之中时,何曾跳出过追逐名利的循环?谈到法律系统,愤世嫉俗一点我甚至能说,法律,尤其是过于宽松的法律,不是给予善类保护,也不是给予恶类警示,而是给予恶类或企图作恶的人类一个公式计算自己如何能通过卑劣行径最大化自己的利益而不被法律制裁。身边的例子不胜枚举,路上的司机有几个不曾暗忖自己最多能开到多少时速而不被交警拦截?人类在作为一个整体接受评判的时候,为温饱等基本问题困扰的时候,温饱解决之后思索淫欲的时候,享有荣华富贵却贪心不足的时候,在太多太多的时候千万不要高估了自己,我们就是商鞅笔下的千篇一律。

抛开大众定律不谈,特殊如千古赞颂的人物就能逃脱追名逐利的本性吗?未必。读明史认识了方孝儒,那个死忠为国,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的形象,那个宁可被诛十族也拒绝低下高贵头颅的人物,我想没有人会不为之动容。我们唏嘘于方孝儒的坚贞不移和永乐帝的心狠手辣,男丁一律诛杀女眷无外充官。可是当我们把方先生放到他所在的历史环境来看,贯穿他的一生联系各类事实来看,却又能得出另一种结论。首先,他效忠的是建文帝而非大明王朝,更非天下百姓,就像他自己所声称的那样,因为历史证明朱棣是一个比朱允炆称职百倍的皇帝。此种愚忠守之何益?全名而已。第二,朱棣南下节节胜利的时候,方先生正在深宫之中同建文帝研究复古,研究更改官名,应战不力加上识人不明,此其二过。其三,在大殿直面朱棣之时,方先生竟说出诛十族亦何惧的赌气之言,无端端地葬送了朋友门生的性命,所为何来?还是名声。名声他终究是得到了,直到现在人们提起方孝儒都心生敬佩,可是因他丧命的亲友家眷呢,却是永远地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了。

书生误国,看来这句话并非空穴来风。

商君书读后感(篇7)

《商君书更法第一》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秦孝公想要变法,征求身边臣子的意见。大夫甘龙和杜挚表示反对,认为官吏和人民都习惯旧法,应依据旧法治理国家。而商鞅则极力支持变法,他认为法律与政策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需要,而不能一味效法古人。秦孝公对于商鞅的说法大为赞赏,决定变法。依据《史记》,新法组织五家为一伍,十家为一什,实行连坐政策,爵位、俸禄都依军功大小而定,奖励耕织生产。法令实行十年,秦国人民十分高兴。路上不会拾取别人的遗物,山中没有盗贼,家家富裕。人民勇于替公家作战,而厌恶私人打斗,治安情况有很大好转。变法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商鞅与秦孝公的讨论反映了与时俱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这种思想可以从很多方面得到验证。庄子认为,万物的量是没有穷尽的,时序是没有止期的,得失是没有一定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因此,世上万物都具有局限性,既不存在绝对正确的事物,也不存在绝对错误的事物。一件事情的成功与否,是由时间、空间等多方面因素决定的。所以,一切事情都受限于时间、空间、历史条件。韩非在《五蠹》一章中写道:刑法不过是结合当时人情风俗行事。所以政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措施也要适合已经变化了的政事。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

有很多实例可以表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非常重要。减灶与增灶,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却都取得了成功,原因就在于将领能够结合具体情况、利用敌人的性格特点。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兵攻打韩国,齐王派孙膑抵抗庞涓。孙膑利用庞涓的骄傲自大,采用减灶法来麻痹他 。孙膑进入魏国领土后,最初建十万个炉灶,第二次建五万个炉灶,第三次建两万个炉灶。致使庞涓以为齐国军队溃散,率兵追赶,最终中了圈套,被孙膑打败。三国时期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计划退兵,又担心司马懿追赶。他利用司马懿谨慎多疑,采用增灶法让司马懿产生疑虑。 命令道:营内一千兵,首日掘两千灶,次日掘三千灶每日退军,增灶而行。致使司马懿误认为蜀军表面退兵,实际在暗中添兵,因此不敢发动攻击,诸葛亮得以安全退军。由此可见,结合具体情况灵活制定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大家都知道守株待兔的故事。宋国农民平白无故在树下捡到一只撞死的兔子,就放弃农活,等在树下,希望再捡到兔子,但他没有如愿。他不懂得变通、一味因循守旧,是注定要失败的。

尽管《商君书更法第一》中讲述的事件离我们已经很久远了,但是其中商鞅倡导的与时俱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对于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从国家的角度来说,现在许多中国人都在提倡学习美国,但是美国与中国存在着历史、社会背景、发展状况等各方面的差异,适用于美国的政策未必全部适用于中国。只有对于中国的境况进行透彻的了解与分析,才能制定出最适合中国发展的政策。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如今社会竞争压力大,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技之长。有一些家长看到别人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孩子学什么,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每一个孩子都具有独特的天赋,家长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天赋,寻找到适合他学习的东西。一味的顺应大流,对于孩子的发展是没有裨益的。

从学习的角度来说,学生的特长与弱点各不相同。有的人适合学文科,有的人适合学理科;有的人适合学代数,有的人适合学几何;有的人适合死记硬背,有的人适合理解性背诵;有的人适合在早晨学习,有的人适合在晚上学习。每名学生应该结合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科目和学习方法。

总而言之,当今是一个技术进步快、环境变化大的时代,认真领会《商君书更法第一》中阐述的与时俱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的思想,对于我们的工作与生活都大有裨益。

商君书读后感(篇8)

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在于科学技术的提升,而科技的提升也不仅仅只是科技提升而已。人类想要通过科技发展来发展人类社会,同时要需要各方各面的配合,甚至在通过一个方面的配合的情况下令科技提升的同时提升这个方面的发展,以至于达到科技发展和这个方面发展的、螺旋发展上升连锁良性发展模式,所以说社会发展其实是一个包含科技发展在内的多方面螺旋发展模式。而人类的社会发展而主要有科技发展、劳动经济、生活空间的物质发展,和思想主义、阶级划分、社会制度的精神发展的这么六大发展方面。

其中三大物质发展具有不可抗力的前进性,而精神发展才是人类主要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源动力,尤其是社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促使我们人类真正前进的最主要的根本。

中国在伏羲部落入主中原与女娲部落结成华夏之祖后,中国华夏人便一直着力建设完善的社会制度来发展好自己的生活。就在尧、舜、禹建立了初步的道德规范、法律法规、社会制度后,中国才在夏建立的国家下真正开始大发展。直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期,中国各种思想才完成了第一次厚积薄发的跃进。

而《商君书》就是在春秋战国这样一个思想活跃的氛围中,出现的中国第一部社会制度的奠基之书。

在《商君书》中通过社会关系和问题的各种现象、与商鞅对这些事情的理解,创造出了商鞅系的社会制度体系——君主郡县体制。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