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课件九篇

02-05

笔者特意就“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的主题为大家编辑了这篇文章,希望提供的资料能够对大家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果起到一定的帮助。教案与课件是老师们为课堂事先准备的重要内容,因此若想教案更好地发挥作用,老师们就需谨慎对待。优秀的教案是成功教学的重要前提。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1】

1.读懂课文,能讲译,能理解课文的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本事。

一.引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咏雪》,文中主要赞颂的人物是谁?(东晋才女谢道韫)赞美了她什么呢?(聪明有才学。)我们此刻来学习《陈太丘与友期》,看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二.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然后再叫一个学生单独读,读后让学生评论正误优劣。

1.读懂课文并翻译。

2.讨论“研讨与练习”中一、二两题中属这课的资料。

3.学生提问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4.若学生没有提出以下问题就由教师提问: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主旨是什么?

○2本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

○3在《世说新语》中《咏雪》列入“言语”,《陈太丘与友期》列入“方正”,这是为什么?

四.先让学生读无标点的原文,再叫学生自读课文,看谁能先背诵。

五.学生课堂做练习,如有时间就课内订正。(或留作课外作业。如有时间可让学生即兴表演。)—————下课!

1.为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3.翻译下列句子。

○2待君久不至,已去。翻译:(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都没到,(他)已经走了。

好一齐走,却把别人丢下,独自走了。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翻译:(父亲的朋友感到惭愧,便从车上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我的家门。

5.填空。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南朝宋(朝代)人刘义庆(姓名)组织编写的。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待了时间“寒雪日”、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

6.课外自读理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1.为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音。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待君久不至,一已去。

○3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4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填空。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朝代)人(姓名)组织编写的。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练地交待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要素。

6.课外自读理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日痴如此,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2】

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道理。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批评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自己却“入门”“不顾”的行为。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之一,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2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 简介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三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陈太丘与友期:期,约会,约定时间。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非人哉:不是人哪。

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3】

一、学情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主要描写了陈元方和来客的对话,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让学生对文本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信”与“礼”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结合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分析人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熟读能诵;学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故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学会辩证的看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文词语;

2、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二)教学难点:针对文章的内容,谈自己的理解与体会。

四、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

五、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才华横溢的谢道韫,并且请同学们回去找了一些有关聪慧少年的故事,哪位同学愿意起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学生回答)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再来结识另外一位聪明、机智的少年——陈元方。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快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字音义;

2、慢读;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1、解读;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期”、“舍去”、“乃”、“顾”等。

2、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回答以下问题,并复述故事内容。

(1)本文描写了几个人物?重点描写的是谁?

陈太丘、友人、元芳;重点描写友人、元芳。

(2)文章是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人物的?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3、分角色朗读,请男女各两组学生分别扮演元方和友人,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四)品读课文,深入探究

1、“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称谓?

“君”是对别人的敬称,“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是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谦词。

2、元芳与友人分别是怎样的人?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元芳:懂礼、聪明、识义、个性率真。

友人:无信、无礼、不知自省、知错就改。

3、你认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不失礼,因为友人无信无礼在先,这种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元芳的个性率真。

失礼,友人已经感到惭愧,知错就改,应该原谅他,而且他是父亲的朋友,是长辈。

4、请同学们说一说学习本文之后有什么收获和启示?

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知错就改;学会聪明机智的应对他人。

(五)小结

同学们,古语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学习古文的其中一个目的就在于此,从古人的身上找优点加以学习,从古人的身上找缺点,引以为戒或加以改正,让我们一起做一个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人吧!

(六)、课外作业:

1、翻译并背诵《陈太丘与友期》

2、请你收集10条关于“诚信、礼貌”的名言,抄在本上。

3、如果有一天,友人与陈太丘又碰面了,发挥你的想象,想一想,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写一篇小短文。

(七)、板书设计

陈太丘与友期

刘义庆

元芳:懂礼、聪明、识义、个性率真。

友人:无信、无礼、不知自省、知错就改。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疏通并理解文意,争取背诵下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教学重点:

诵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请发表你的看法。(开放性)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通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将学生分小组讨论,集合小组智慧培养学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发放学案,学生做好预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的时候,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有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船家说:“船小负载重,客官必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船家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才有得。”同学们,如果你就是这个年轻人,你会舍弃哪个背囊呢?你会留下哪几个背囊呢?为什么?好的,既然大家都觉得诚信应该留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关于诚信的一则文言文,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既聪明又讲诚信的小朋友陈元方,请大家翻开书129页,一起学习《陈太丘与友期》

二、初读感知

1、首先,给大家五分钟时间,对照课文下面的注释自由朗读课文。

2、在黑板左边抄下来,思考题:

(1)文中主要讲了哪几个人,讲的一件什么事?

(2)题目为“陈太丘与友期”为题而正文主要写的却是陈元方与友人,丘与友期,题目是否合适,为什么?

3、点两个学生当堂朗读,让其他同学点评。(优缺点,你最欣赏他读的哪一句,哪一句没有读好,该怎么读)

通过评议,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朗读应该注意的问题: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语气注意:不通否,读fǒu通假字

4、全班朗读

要想把课文读得好,我们还要明白课文的内容,可能大家在预习的时候会遇到一些字词顺的翻译不太明白,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一起解决,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把难点字音提出来先在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由小组代表提出后全班一起解决。重点词句:

尊君、家君、君

君:有礼貌的称呼对方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期行”和“期日中”是不是同一个意思?

不是期行: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

三、译读课文:

清楚了重点词语的意思,我们请一位同学把全文翻译一遍。点名回答

(1)译:陈太丘和(一位)朋友相约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中午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他的朋友)才到。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没来,(他)已经离开了。”客人便发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出行,(却)丢下人家而离去。”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一同出发),中午(到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客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的径直走入家门。

(2)解决思考题:(1)主要讲了陈元方和友人,相约日中,友人失信,友人骂元方父亲,元方反驳,友人知错的事情。(2)古人很多文章是没有题目的,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一般题目与课文主题相扣,而这篇文章是将事件发生的原因拟为题目,不是事件的内容和事件结果,体现了人们的另一种拟题思维。

四、分角色朗读:

我们把元方与客人的对话读一遍。左边组读客人的话,后边组读元方的话,老师读旁白。

(一)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客的两处语言分别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呢?生:第一处:询问,很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很高。

师:元方会用什么样的语气回答呢?

生:第一处:很有礼貌,客气的说。第二处:声调不高,但是义正严词。

师:非常好。

下面,老师请几个同学用这种语调读一下,注意读出自己的感情。

(二)师:对于元方的回答,客人的反映是什么?

生:“惭”,“下车引之”。

师:这说明了什么呢?友人为什么会羞愧?

生:元方说的话很有道理,有说服力,客人知道自己错了,要表示歉意。

师:元方接受了客人的歉意吗?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没有,他头也没回就进自己家门去了。

师: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友人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元方:聪明,诚实,刚正不阿(入门不顾)

友人:不讲信用,无礼,知错能改(友人惭,下车引之)

五、品悟课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学到了什么道理呢?点同学回答,引用名言来回答,在右边写上学生所说的名言,边说边写。要求学生抄在积累本上

有关诚信的名言:言不行者,行不果——墨子

民无信不立——孔子

当信用消失的时候,肉体就没有生命——大仲马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莎士比亚

生命不可能从谎言中开出灿烂的鲜花——海涅

(三)师:你对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怎么看的?赞成还是反对?我们先来举下手,赞成的举手,反对的举手。

看来,大部分的同学支持元方,不过也有一部分的人认为元方做的不好,我们先来听听反对的意见。

生1: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友人已经放下架子主动认错了,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不应该不给别人台阶下

生2:我不同意,客人做得很过分,古代讲究孝,友人在儿子面前骂父亲就是不对的,所以不应该原谅。

生3:我们要注意到元方只有七岁,心里是不能原谅就怎么样做,我们应该为他的元方的坦诚,率真而鼓掌!

师:我应该为你们的精彩辩论而鼓掌,大家一起给自己一次响亮的掌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元方的做法,符合了他年龄的特点,也反映出了他的坦诚,率真。当然,我们也希望元方能够原谅友人,给他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对吗?老师想用一句名言来表达:比陆地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雨果师:让我们带着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把课文再读一遍,一定要读出感情。

六、背诵课文:

这篇百来字的课文,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有没有信心把它背下来呢?有没有信心,大声的告诉我。好,现在,我们全班一起试着把它背下来好不好?

七、课堂小结: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哲人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间的“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都表明了诚信的重要。而作为学生的我们更应该摆正自己的立场,信守诺言,把诚信美德发扬光大,成为一个文明的好学生。

八、作业设计:

课文中的陈太丘一直都没有出现,我们假设这样的一个场景,这位友人某天遇见了陈太丘,他将对陈太丘说什么呢?发挥你们的想象力,续写这个故事的结局,字数要求一百字内。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5】

(1)文言词语,领悟文意。

(2)背诵全文

(3)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①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②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陈太丘与友期》

一、导入

出示司马光砸缸的画面,表现了少年司马光的机智聪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表现机智聪明少年的文章《陈太丘与友期》,选自《世说新语》。

二、复习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三、课文学习

1、听读课文,注意停顿;

2、全班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3、感知文意,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4、抢答下列红体字的意思

1.陈太丘与友期行2.期日中3.太丘舍去

4.去后乃至5.元方时年七岁6.尊君在不

7.待君久不至8.相委而去9.则是无信10.下车引之11.元方入门不顾

四、文言常识积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

古今异义:

1.陈太丘与友期古:约定今:日期

2.太丘舍去古:去,离开今:前去,前往

3.下车引之古:拉今:引用

4.元方入门不顾古:回头看今:照顾或顾客词类活用:日期(名词) 约定(动词) 名词活用作动词。

五、拓展思维:课文中“君” “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六、问题探究:

1.把文中缺少人称的句子补充完整。

2.你怎样评价元方和友人这两个人?

3.结尾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七、课堂延伸

学了这则文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在人际交往中,它给我们一个什么启示?请用几句话写出自己的想法。

八、课外延伸:有关诚信的名言积累

九、作业:

1、默写《陈太丘与友期》;

2、整理本文的重点实、虚词;

3、请你收集10条关于“诚信、礼貌”的名言抄在练笔上。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6】

教学目标:

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懂得做人要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道理。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

品味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和动作的词句,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元方批评父亲的朋友“无信”“无礼”,自己却“入门”“不顾”的行为。

教时安排: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讲述“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是北宋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之一,他是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他的名声,从幼小的时候已经开始传开了。据说他七岁那年,就开始专心读书。不论是大伏暑天,或者数九寒冬,他总捧着书不放,有时候连吃饭喝水都忘了。他不但读书用功,而且很机灵。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子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这件偶然的事情,使幼小的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2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

二 简介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1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2《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三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陈太丘与友期:期,约会,约定时间。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太丘舍去:舍去,不再等候而走了。

尊君在不:尊君,令尊,你父亲。不同“否”,没有。

非人哉:不是人哪。

下车引之:引,拉,表示好感。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完整地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利用不同的方式朗读课文,感悟故事内容;通过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3、情感与态度:传承古人重诚信、知礼仪的优良品德。

学情分析: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本文是学生继《咏雪》后的另一篇文言文,尽管他们对文言文词语的积累有限,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基本能理解课文内容的,把握人物形象,从而让学生明白懂礼守信的可贵。但个别重点词汇的意思,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内容分析:

《陈太丘与友期》是《世说新语》“方正”门中的一篇,文中讲的是汉末名仕陈元方七岁时,面对父亲的有人的无力无信,义正言辞地加以反驳的故事,“无信”“无礼”二词为全文的核心。

教学环节与活动:

一、导入:

1、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关于他们的美德,至今流传。相信同学们也知道这样的故事,下面就请交流一下你所知道的故事。

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孔融让梨》等。

2、今天我们再来认识这样一位小朋友,请大家翻课文《陈太丘与友期》

(板书课题:陈太丘与友期)

二、走进课文

1、听老师范读课文一篇,注意字词读音。

2、同桌分角色对读课文,全班齐读。

3、请一位同学来复述故事情节。

4、疏通文意:先自己对照课文的注释,用加字法或换字法翻译课文,并将难以理解的字、句、勾画出来,然后在小组上讨论解决。最后将难词、难句整理出来,全班一起交流解决。

5、比一比,看谁译得快。

(将课文中重难点的字词标上红色,让学生举手抢答)

6、合作探究

A、火车接轨:每人一句翻译课文

B、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C、小组讨论:客人和陈元方分别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何以见得?结合课文分析。

板书设计:

客人:无信、无礼

对话赞扬元方懂礼识仪、正直不阿

元方:斥客

结果:客认错,元方入门不顾

7、各抒己见: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说说你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A、并不失礼------以礼待客(称父亲友人“君”可以看出),客人竟然无信、无礼,对待这样的人就应当“入门不顾”,同时它这一行为也体现了元方“刚强正直”的品质。(学生说,教师引导总结,并在黑板上板书:刚强正直)

B、失礼--------客人感到“惭”,并“下车引之”说明他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想求得别人的谅解,那我们就应当原谅他,谅解他。元方的行为实际上是“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8、归结:俗话说“人无完人,谁能无过”,而元方当年仅有七岁,我们更不能用成人的要求来要苛刻地要求一个孩子,但他那种“刚强正直”的品质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对于父亲的友人,他知错能改,我们应当用宽容的胸怀来对待他,更何况宽容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得饶人处且饶人”。

三、拓展延伸:摘录《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中一则故事,请学生边读边翻译文段,说说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做事要注意观察,认真思索。)

四、简介《世说新语》的资料。(学生根据预习到的资料介绍,教师补充)

五、看图片,让学生读一读课文,看谁背得快。

六、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及翻译。

2、搜集有关“诚信”的名句。

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评价:

课堂上学生积极发言,小组讨论热烈,能把课文中的一些词语准确的翻译出来。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比较准确,教师加以适当点拨。对于课外的拓展延伸,学生的文言文翻译理解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巩固。这节课能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篇十八::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8】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③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能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难点: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随身扩音小喇叭、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由“自古英雄出少年”导入

(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曹植作《七步诗》、王冕四岁学画、王羲之七岁通书法)

2、出示课题

3、出示教学目标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读课文(自读的要求和步骤)

(步骤:1、粗读,读准字音。2、再读,结合注释粗通文意。3、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4、品读,提疑问,写评注。

要求:1、读书声音要洪亮。2、不懂的字词要翻检工具书。3、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重点实词下加点,重点虚词下画着重号,疑难句子下画线,疑难问题写上评注。)

三、翻译课文

1、译读技巧

留:人名,地名,物名,职称等,可照录不翻译。

补:在翻译文言文时应补出省略成分

换:用现代汉语去替换文言词语

加:按现代语言习惯加字,把单音节词语变成双音节词语。

2、老师点出重点字、词、句子(先提问学生,后出示答案)

与友期(约定)行期日中(中午时分)太丘舍去(放弃)

去后乃至(才)元方时年七岁(当时;年龄)门外戏(嬉戏)

“尊君在不?”(尊称,您的父亲;“不”通“否”表示疑问)

待君(待:等待;君:尊称,“您”)非人哉(语气词,啊)

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去:离开)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父亲)

则是无信(信用)下车引之(拉)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句子: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学生比赛翻译

(先以座位行或列开火车的形式翻译,后出示全篇译文)

4、译读积累

课文中“尊君”“君”“家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尊君:您的父亲(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君:您(有礼貌地称呼对方)

家君:我的父亲(谦词,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5、根据课文内容分角色朗读(让学生自由组合形式进行分角色表演:旁白、友人、元方)

四、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形象

1、你认为元方和友人分别是什么样的人?

(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你欣赏元方吗?欣赏他哪些方面呢?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元方:聪颖机智、有正义感、童真无邪

友人:无信无礼、勇于自责、知错能改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意见A:以其人之道还其人之身;B:接受友人的道歉。大家对人物有不同的认识是很正常的,但《论语》中…白话文 …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内自省也。关键是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3、假如你是元方、友人或者陈太丘,遇到文中的情况,你会怎么做?

(元方应该给父亲的朋友解释道歉的机会;友人应该向元方说明不守时的原因,争取得到同情;陈太丘不等朋友自己先出发应,该嘱咐儿子等友人的时候告诉友人他先去的原因,或者等到友人来才出发,不管怎样都应该有所交待。)

五、共同探究

这则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发?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我们要学会聪明应对他人。

六、比赛背诵(以学习小组或个人形式背诵)

七、拓展延伸

1、诚信故事《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

这时敬慕季布为人的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够有这样的好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

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出处《史记·季布来布列传》

2、诚信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真诚到永远——海尔著名广告语

你必须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相报——李嘉诚

八、课堂小结:做人诚信相伴,你将一生无憾

九、布置作业

1、搜集诚信相关的成语及典故

2、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学习收获

陈太丘与友期课件【篇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全面正确评价人物。

能力目标:培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情感目标:了解古代聪明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中华民族守信、有礼等传统美德。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1.课文的朗读、背诵。

2.文言词语的积累。

3.把握人物性格,全面正确评价人物。

教学难点

1.自主阅读文言文,自行提出并解决问题。

2.感悟守信、有礼等美德的现实意义,反思自身日常行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步骤

一、导入引趣

cai课件:播放出自《世说新语》里的成语故事——《道旁苦李》,展示七岁少年王戎的聪明;引出《世说新语》一书(教师出示实物书),简介此书作者、特点,并向学生

喜欢《陈太丘与友期课件九篇》一文吗?“幼儿教师教育网”希望带您更加了解幼师资料,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陈太丘友期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