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厚与薄教案

02-05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的一部分,老师还没有写的话现在也来的及。教案编写应该注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写一篇教案课件要具备哪些步骤?我们强烈推荐“数学厚与薄教案”它是一篇好文章,我们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自己!

数学厚与薄教案 篇1

同学们,我们要想熟练地进行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且能够进行合理地简便运算就必须要牢固掌握哪些知?(必须掌握好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方法和运算定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

教师板书课题: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

请同学们回顾一下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点。

请积极举手说一说想起了哪些知识点?看谁想得多?

教师表扬发言积极的同学,然后指出上述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

能否用一个知识结构图描述上述各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呢?

(设计意图:用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思维,用表扬鼓励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很快进入复习状态。)

回顾整理,建构网络

1、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尝试建立知识结构网络。

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情况。

请各小组成员介绍本组的讨论情况。

师生共同分析,评价各小组建构的知识网络图。

3、师生共同分析建构出一个更加合理,更加完善,保罗更多相关知识的知识结构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对第一单元和第三单元的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交流后梳理成知识网络,让每一个小组成员介绍讨论构建情况。然后,师生共同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知识网络图。这样使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数学厚与薄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按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或图形进行比较、排列和分类,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在比较、排列、分类活动中,体会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

2.培养同学们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分类能力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3.经历参与分类的全过程,在分类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能按含有两个因素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师生都分别准备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其中两个圆和两个三角形涂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谈话:你是谁?家里有谁?老师想了解你们?请自我介绍。想了解老师吗?出示一张儿子的照片,“这是我儿子,他是我们家新增的一员,那我们全家都有哪些人呢?”

出示全家福照片,简单介绍,学生观察:这是我哥哥和他们的孩子,这是我姐姐姐夫和儿子。师:这些人,可以根据什么分类?(大小,男女)

二、新课

师:人可以按男女,大小分类,这些图形又可以怎样进行分类呢?请小朋友们分一分。

1、在黑板上贴出四个圆和四个三角形,杂乱地排列。

学生自己进行分类活动。

教师:分好了吗?哪一组的小朋友愿意上来说一说你们是怎样分类的?

学生到讲台上汇报。如果学生说出按形状进行分类,教师要求学生把黑板上的图形按形状分一分,并注明这是按形状分的。

教师: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抽按颜色分的学生汇报,边说边用黑板上的图形分一分。

教师:还有其他的分法吗?

展示两种分发:

①形状○○●●▲▲△△②颜色●●▲▲△△○○

师:我们看第1种分法,是怎样分的?生:是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一起。师板书:形状相同。

师:第2种是怎样分的?生:是按颜色分的?师板书:颜色相同。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会按形状或颜色分类了。

2、师:现在还能继续分类吗?生:能师:请大家分一分吧。

1)分完后请生板演:○○●●▲▲△△

师:和他一样的请举手。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先请他说一说。

生:因为都是圆圈,黄色和红色可以分开···(师引导说出刚才我们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一起,接着我们又把颜色相同的分在一起,最后这些图形就怎样?颜色形状都相同了)

⒉)师指:我们再看这边又怎样接着分呢?请生板演。

●●▲▲△△○○

我们看,这一次又是怎样分的呢?生:把形状相同的分在一起。师:大家评一评可以吗?师:对,刚才我们已经把颜色相同的分在了一起,这一次就把形状一样的分在一起。

3、对比两种分发,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汇报1:不管用的哪种分发,都分了两次。师:第一次分成几类?

2:第一次分了两类,第二次分成了四类。师:结果是怎样的?把颜色形状都相同的分在了一起。

3:越分到后面,种类越多,每一种的图形越少。

师:只符合一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多一些,同时符合两个条件分出来的图形少一些。

师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同时符合两个条件的分类。

三、巩固练习

1、图片可以这样进行分类,咱们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这样分类。

书3题,怎样分类?有的分成两类,有的分成四类。分别展示。小白羊有几只?师小结:前一种是咱们上学期的符合一种条件的分类,后一种是咱们刚刚学习的符合两种条件的分类。

2、完成书p472题。学生读题,师:题目有什么要求呢?生:有两个要求。师:首先要求什么?能飞。第二个要求是什么?生:有羽毛。师:我们应怎样做呢?生:把符合两个要求的圈起来。请同学们自己完成。

3、p484题。生独立做,集体讲评。

4、师同学们再来看看老师的全家福,你能回答上边的问题吗?

既是男的又是大人的有()个;既是女的又是大人的有()个;既是男的又是小孩的有()个;既是女的又是小孩的有()个;

四、课堂延伸总结:

增加两个老人,又可以怎么分呢?师:分类的知识很丰富,以后再学习。

反思:

由于本节课是全校数学老师作为课例研究的原始课在进行研究,所以本节课被老师们从多个方面的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小结。因此,本堂课的优点和缺失非常清晰的呈现了出来。

我的引入环节设计非常成功,使后面的课堂教学水到渠成,学生们参与积极,大胆地发表不同的见解,很多发言出乎我的意料。引入环节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要润物无声,最佳的教育效果产生在最自然的教育中。本课的引入环节的设计体现非常充分。我用亲切的语言询问学生的姓名和家人,又把握住学生对新老师的好奇心理,反问他们想了解老师吗,提起了孩子们的兴趣。当展示出全家福照片,让孩子们分类时,就非常自然地进行了旧知的复习。

2、我这样设计引入环节还有一原因,在陌生的班级上课必须与学生快速建立关系,老师必须把握住引入环节在短时间内与学生建立起感情。我采用提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并非常自豪地展示了自己小儿子的照片进行介绍,使学生们更加激励地参与到我们的谈话中。

3、同时,我认为建立感情是双方面的,引入环节的激趣也是双方面。不仅要激起学生对本堂的兴趣,还要激发老师在课堂上的激情,只有师生双方都充满热情地投入课堂,课堂才会充满勃勃生机,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课堂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本堂课让我体会最深的是通过这种课例的研究形式使我更加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其中最需要加快改进的就是精简课堂的提问。在本节课中,我提问太多,其中无意义的判断性问题占了很大比例。我认为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平常的随堂课中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精问、少说、多听。

数学厚与薄教案 篇3

1.出示问题: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2.学生同桌进行讨论。并将讨论结果记录下来。

3.集体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小数的加减法和整数的加减法遵循相同的运算规律,即都满足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小数的加减法需要特别注意小数点的位置,必须将两个数的小数点的位置对齐,才能相加减。

4.同学们,要想保证计算的正确率就必须做到什么?

教师讲明:首先要认真细心地进行审题,然后再计算,计算后要进行检验。

5.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对小数的加减法进行检验呢?

师(出示教科书第125页第4题):请同学们看这一题,你能用什么方法进行检验呢?

指名学生回答后,让学生进行检验。

这一题正确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检验的?

师生交流。

6、出示练习题

计算并且验算。

7.83+1.6780×6.4

6.12—3.581435÷35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并检验。

集体订正。

7.出示:4000÷25一13×12

64一(7.2+5.9)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的题,属于什么运算?指名学生回答。

那么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同桌进行交流。

师小结:整、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都是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如果有括号就先算括号内的运算,再算括号外的运算。

学生独立计算上面两题。

8、完成练习二十一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由于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的意义相同,在计算方法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因此让学生比较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旨在使学生巩固小数

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并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此外,还注意了复习验算方法,鼓励学生用多样化的策略进行验算,进一步培养检验的习惯。)

数学厚与薄教案 篇4

如何进行教学设计的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如何评价教学设计的好坏,一般应该看教学过程中是否强调了下面四个基本要素,是否解决了三个重要问题? 这四个基本要素是: 1.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每一个局部和环节,又是教学评价的主要依据之一。在教学过程设计中,教师首先必须确定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调控教学信息,完成教学任务。2.学习特征

分析教学对象的初始能力和教学起点。3对教学资源的分析 4 对教学评价的分析。

此点必须周密考虑,做出评价设计。做到确定评价对象和目的明确,评价内容和目标必须具体,制定出评价标准。还要充分的获取定性,定量的资料,最后进行价值评判。

三个主要问题:

1.学生必须学习到什么?

2.为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应该如何进行教学?(即根据教学目标的分析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根据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起点,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策略,教学方法)。3检查和评价预期的教学效果。

一节好课的特征必须照顾到教学的十个教学环节:确定学习需要和学习目的;选择课题和任务;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科内容;阐明教学目标;实施教学活动;利用教学资源;提供辅助性服务;进行教学评价;预测学生的准备情况。

教学评价的功能

教育心理学和教学论专门研究了教学评价对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

1、诊断功能

2、激励功能

评价对教学过程有监督和控制作用,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和强化。通过评价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经验和研究都表明,在—定限度内,经常进行记录成绩的测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很大的激发作用、这是因为,较高的评价能给教师。学生以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可激发他们向更高目标努力的积极性;即使评价较低,也能催人深思,激起师生奋进的情绪,起到推动和督促作用。3.调控功能

评价的结果必然是一种反馈信息,这种信息可以使教师及时知道自己的教学情况,也可以使学生得到学习成功和失败的体验,从而为师生调整教与学的行为提供客观依据。教师据此修订教学计划、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指导;学生据此变更学习策略、改

进学习方法、增强学习的自觉性。教学评价有利于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随时得到反馈调节的可控系统,使教学效果越来越接近预期的目标。4.教学功能

评价本身也是一种数学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将获得长进,甚至产生飞跃。如测验就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经验,它要求学生事先对教材进行复习,巩固和整合已学到的知识技能,事后对试题进行分析,又可以确认、澄清和纠正—些观念。另外,教师可以在估计学生水平的前提下,将有关学习内容用测试题形式呈现,使题目包含某些有意义的启示,让学生自己探索、领悟,获得额的学习经验或达到更高的教学目标。

谈高中数学教学设计评价

新课改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相应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我认为评价教学设计好坏应看是否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数学厚与薄教案 篇5

同学们,昨天我们在数学广角里玩了好多游戏,高兴吗?还想去吗?这节课我们再来玩一玩,喜欢吗?这个游戏的名字就叫“猜一猜”。

1、出示桔子和苹果

请一个同学和老师合作做游戏。

2、考老师

师:请到前面的同学双手拿水果,让老师猜猜你的另一只手里拿的是什么水果?

师:你们会玩这个游戏吗?你和你的同桌任意选两样东西一起来做这个游戏。

3、师:刚才的游戏太简单了,再玩一个难一点的。(找3个人)三种水果分给他们。

生1:我拿的不是桔子,也不是梨,你们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

生2:我不是桔子。

生3:猜猜我拿的是什么?

师:说说你们是怎么猜的?

4、小组玩游戏。

5、师:接下来我们来猜数字,按照刚才的方法我们来猜猜卡片上的数字,也可以用别的方式提醒伙伴。

6、师:还想玩吗?请3个人站到前面来,分别戴上三顶帽子,根据下面同学的提示猜猜自己头上的帽子是什么颜色的?

这节课你们高兴吗?那你学会了什么?

如果有四种物品,你还能猜出来吗?下课后可以和小组同学研究。

数学厚与薄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零指数幂和负指数幂公式并能运用其进行熟练计算.

2.培养学生抽象的数学思维能力.

3.通过例题和习题,训练学生综合解题的能力和计算能力.

4.渗透公式自向运用与逆向运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思维观点.

二、重点·难点

1.重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难点

理解和应用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及作用,用科学记数法表示绝对值小于1的数.

三、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l)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请用式子表示.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①69600

②-5746

(3)计算:①

2.导向深入,揭示规律

由此我们规定

规律一: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同底数幂扫除,若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

例如:

可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来计算,得

由此我们规定

一般我们规定

规律二:任何不等于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3.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例(2)

(3)

(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2)

解:(1)

(2)

练习:P141 1,2.

例0.0001写成10的幂的形式.

由学生归纳得出:①大于等于10的幂的指数的绝对值.

问:把0.000007写成只有一个整数位的数与10的幂的积的形式.

解:

像上面这样,我们也可以把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例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0.0000000125

解:

解:

(吨)

答:木星的质量约是 吨.

练习:P1421,2.

四总结、扩展M.YJs21.COm

1.负整数指数幂的性质: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数的规律:

(1)绝对值较大的数,n是非负整数,n=原数的整数部分位数减1.

五、布置作业

P143A组4,5,6;B组1,2,3,4.

参考答案

略.

六、板书设计

投影幕

引入:

例2

例4

例3

例5

例1

练习

练习

数学厚与薄教案 篇7

1、创造情境、复习导入

(l)幂的运算性质是什么?请用式子表示、

(2)用科学记数法表示:①69600

②-5746

(3)计算:①

2、导向深入,揭示规律

由此我们规定

规律一: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都等于1、

同底数幂扫除,若被除式的指数小于除式的指数,

例如:

可仿照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来计算,得

由此我们规定

一般我们规定

规律二: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p是正整数)次幂等于这个数的p次幂的倒数、

3、尝试反馈、理解新知

例1计算:(1)(2)

(3)

(4)

解:(1)原式

(2)原式

(3)原式

(4)原式

例2用小数表示下列各数:(1)

(2)

解:(1)

(2)

练习:P1411,2、

例3把100、1、0.1、0.01、0.0001写成10的幂的形式、

由学生归纳得出:①大于1的整数的位数减1等于10的幂的指数、②小于1的纯小数,连续零的个数(包括小数点前的0)等于10的幂的指数的绝对值、

问:把0.000007写成只有一个整数位的数与10的幂的积的形式、

解:

像上面这样,我们也可以把绝对值小于1的数用科学记数法来表示、

例4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下列各数:

0.008、0.000016、0.0000000125

解:

例5地球的质量约是吨,木星的质量约是地球质量的318倍,木星的质量约是多少吨?(保留2位有效数字)

解:

(吨)

答:木星的质量约是吨.

练习:P1421,2.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数学厚与薄教案》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数学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