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课件

02-06

本文将根据您的要求,承诺提供一篇符合您需求的"五年级数学课件"。每位教师在授课前都需要仔细规划好教案和课件的内容。现在是撰写教案和课件的时候了。编写教案需要着重注意知识点的有序组织和布局安排。在此特别提醒您关注以下重要提示!

五年级数学课件(篇1)

一、激趣导入,引发探究

1、课前带学生唱“找朋友”歌,做“找朋友”的游戏

师:生1请问你找到的朋友是谁?

生1:生2

师:生2你愿意做生1的朋友吗?

生2:愿意

师:生1和生2互为朋友。(板书互为)

师:谁来理解一下这句话?

生:生1是生2的朋友,生2是生1的朋友。

师:能不能单独说生1是朋友,或者生2是朋友呢?

生:不能,只能说谁是谁的朋友。

师:类似这样的互为关系,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

生:同桌关系、邻居关系、兄弟关系……这些关系都是相互的。

师:在数学王国中是否也存在这种互为关系呢?比如……

生:约数和倍数的关系、互质关系……

今天我们学习的倒数,也是属于这种互为关系。(板书倒数)

认识倒数

1、打开书52页,看书上的数形图,让学生观察每个同样颜色平行四边形中的两个数,说说发现了什么?

2、同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教师介绍:

乘积是1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

4、让学生讨论“互为倒数”的含义。(即:其中的一个数叫做另一个数的倒数。)

5、让学生举出两个互为倒数的数,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让学生了解“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试一试

让学生写出每个数的倒数。交流时,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练一练

五年级数学课件(篇2)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方法。教材主题图创设了“冰雪天地”为学生展示了雪地里活动的场景。从活动区域指示牌上可以看出滑雪区、滑冰区和冰雕区,场景中还给出了三条信息:滑冰区有72人,滑雪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这些信息给学生提出问题提供了数据,由此引出相应的例题。例题呈现了学生交流不同的解题思路以及整理混合运算的画面,以鼓励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积极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实例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法则等知识,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1、使学生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地计算。

2、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知道算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根据算式的意思来说明运算顺序。

教学重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加减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认为什么样的景色是最美的?(鸟语花香、晴空万里、茫茫草原、雪景……)今天,老师带大家到冰城哈尔滨去看看。(课件出示)

咱们一起到“冰雪天地”去看一看吧!

1、说一说图中的人们在干什么?“冰雪天地”分成几个活动区?每个区有多少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从图上可以知道:滑冰区有72人,滑水区有36人,冰雕区有180人。同学们仔细想一想,你们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吗?

同学们真棒!根据三条信息就可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还能够解决问题。

同学们,咱们到滑冰场去看一看吧!(课件出示)下面请听滑冰场的负责人向大家介绍:小朋友们,欢迎你们来到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你们也进去看一看吧!

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滑冰场有多少人在滑冰吗?

1、列式计算,并跟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2、反馈交流。

72-44表示什么?28+85又表示什么?

说说哪一种方法好?为什么?(方法(2)可以少写一个中间数,因此更简便。)

4、运用方法(2)列式。

如果老师把题目改一改,滑冰区今天上午有78人,又进来50人,下午离开37人,现在有多少人呢?

请学生自由列式计算,然后全班交流。

说一说每一步的意思。

5、小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学习这两题以后我们来观察这两题的计算顺序,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吗?(有加有减,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冰雪天地”参观得差不多了,我们该回到学校去了。路比较远,咱们就乘公交车吧!

1、(课件出示)咱们在“城南站“上车,公交车上原有乘客36人,下车12人,又上车15人,现在车上有多少人?

(1)请学生快速地列出算式。

(2)完成后同桌说一说每一步算式的意思,运算顺序又是怎么样的?

2、到校了,我们去图书室看会儿书,请听图书管理员阿姨为我们介绍:同学们,今天真是个好日子,借故事书的人特别多,图书室有故事书98本,今天借出了46本,返回25本,你知道现在图书室里有多少本故事书吗?

3、小结: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觉得自己哪里还掌握得不够好?

五年级数学课件(篇3)

教材分析:

《倒数》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倒数的意义,即什么是倒数;二是倒数的求法。为了使学生对倒数意义的理解更深刻,教材列举了8道两个数乘积为1的乘法算式,设计了“算一算”的活动,目的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际计算更直接地感受这组算式中积的特点,从而在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发现这些算式的共同特点。教材中的文字内容,易于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强调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教材中的“试一试”环节,及时巩固新知,教师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想一想”环节,解决1和0的倒数的问题。“练一练”环节 ,进一步理解和巩固倒数的求法。

学情分析:

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学生在理解倒数的意义时,对“互为”一词,会有一些困难,要联系本人和同学们相互成为好朋友来理解,强调倒数的互相依存性。学生对乘积是1,理解时可能会只关注得数是1,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差、商为1时,两个数不互为倒数”。因此,在教学时要创设必要的情境,让学生易于接受。

同时,结合以后学习的需要,教师适当补充带分数、纯小数、带小数这些数的倒数的求法,在掌握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迁移学习,逐步掌握“先变形,再换位”的方法求倒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清楚地知道倒数的概念,能求一个数的倒数。

2、过程与方法: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养大家愿意交流合作,喜欢数学的情操,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培养同学们动手动脑能力,以及判断、推理能力。

2.理解倒数的意义。

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激趣质疑、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理解“互为”。

师:当碰到好朋友的时候,美国人会热情的拥抱,我们中国人一般会怎样做呢? 生:握手。预设

师:现在谁愿意来前面和老师握握手,他就会成为老师最好的.朋友。 (师生共同表演握手的动作。)

师:新的学期又开始了,经过这几年的相处,我们都互相成了朋友。谁能告诉大家,你是怎样理解“互相成了朋友”这句话的?

生:“互相成了朋友”就是说我们是老师的朋友,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预设

现象!你们想知道吗?猜猜看,谁能 举 2出这样的例子。例如把倒过来就 变成 3

2、分组讨论:

(1)、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预设:

3、小组交流,教师点评。

4、引导归纳倒数的概念: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教师板书,学生口述。) 5、倒数的概念中哪些词比较重要?

同学们可真是火眼金睛啊,关键词都找出来了!让我们再大声说一次什么是倒数。(生齐说概念 )倒数还有什么特点呢?(分子和分母相互颠倒)

6、教师小结: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乘积必须是1,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总结: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8、你发现了倒数的哪些秘密,和大家一起分享好吗 ?

、明明与红红谁说的对?

五.小结:

1.最后,让我们来回忆一下,这节课你们都有哪些收获?你是怎么学的?还有哪些没明白的地方吗?

2.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只有我们善于观察,做一个有心人,我们一定能从中体会到

1.1的倒数是( ),5的倒数是( ),1.75倒数是( )。

2、小丽今年8岁了,爸爸的年龄是小丽年龄的倒数的240倍,小丽的爸爸今年多少岁了?

七、板书设计:

五年级数学课件(篇4)

—用课标理念解读小学数学教材

沧源县国门小学教师李秀清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也是教师沟通学生和学生学习的载体。读懂教材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和基本素养,是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基础。众所周知,备好课是教师上好课的关键,而上好课则需要我们教师深入地解读教材,教师对教材的解读,深度、准确度制约着教学的有效性,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差。那么如何解读教材?解读教材的方法途径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持课标理念解读教材是一条有效的方法途径。

一、用课标理念作支撑点解读教材

新教材与传统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新教材大多数有情境图、例题、练习题几个部分组成。从层面上看,似乎很简单,而照本授课,效果却很差。究其原因,原来新教材身后蕴含着诸多的教育功能和新理念,如果不深在其中,就很难发现作者的编排意图,教材蕴含的思想内涵以及数学本质等。其实,人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为孩子们提供了乐于思考、乐于学习的精致素材,为学生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和拓展的空间很大。可是,由于教师个体对教材的解读存在着差异,有些数学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解读上是肤浅的、不到位的,很少有自己的思考,所以,导致一些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基以这些原因,我认为解读教材,要用课程标准理念作支撑点,用教师用书,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辅助手段。因为教材是实施课程标准的基本载体,而课标理念诠释着教材的方方面面,因此,依据课标

理念解读教材,能使教师把握方向,围绕重心,很好地解读教材。读懂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

二、用课标理念作导向解读教材

教材是教师教的依据,也是学生学的对象。数学教材承载着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问题解决与运用等。面对数学教材,教师需要深入其中,把握实质。解读好教材才能教好学生,从而帮助学生学好数学。我的做法是:

1、通读教材,整体感知。

拿到教材要大概通览一下,整体感知。一共有多少个单元内容?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重点?哪些内容是本册的难点?哪些内容是教学关键,应注意什么问题?课程标准把小学阶段的数学内容分为: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各单元内容属于哪个内容范畴?每节内容教材怎样呈现?选用什么主题图或什么例题?练习题怎样安排?课程标准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有怎样的`要求?要达到怎样的目标实现?要掌握哪些知识与技能?获得哪些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

2、细读教材,理解文本

“解读文本”是我们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解读文本是否到位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能否确立,课堂教学能否有效等,我通常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读懂文本,搞清文中插图和旁注文字、提示语。

现行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插图,包括实物图、情境示意图、表格图、线段图、几何图等,在插图旁还标注文字、提示语,这些有机的编排能配合数学学科的特点进行思想教育,能沟通数学与社会、自然的联系,能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着数学的思想方法。

如:一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图形拼组》一节内容,在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础上,通过比一比,折一折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把长方形的宽对折再对折剪就成了一个正方形,正方形再沿着对角线对折就变成了三角形,大小相同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圆可以剪成长方形等,渗透了数学转化思想。

教材中还常出现解题指导思想、方法等的旁注文字,提示语,它能帮助教师正确分析难点,突出重点、指导教法,启发学生深入分析思考,指导学生学法,掌握知识要领。

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统一单位》,这个统一单位是在一年级第一个学期比长短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学会了比较两个物体的长短,一段要对齐,再看另一段长出的那个物体长,没有长出的那个物体短。物体到底有多长?你知道我们使用的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吗?学生的本能可能会用小手比划,除了这个方法你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吗?学生想不出别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出教材里的方法,可以用几个硬币的长来表示,也可以用几个回形针的长度表示,或者是几个三角形的长度来表示等等,在实践活动反馈交流中,学生就会发现,同样的长度怎么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原来是标准量不一样,可是要相同的结果怎么办?学生自然会想到要统一单位。这个就是单位的形成过程。经历用不同的标准量测量物体的长度,感知体

验统一单位的重要性。教材里出现了解题的思想、方法,帮助我们掌握知识的要领。

〈读懂例题的地位作用,充分利用情境图,开阔视野,培养能力。

例题教学是数学教材的核心内容,它具有典型性、规范性。而例题中的情境图的构建,是解开知识的一把金钥匙。解读图形,能还原知识的原型。如: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个内容《数一数》。主题图选用的是一幅美丽乡村小学情境图,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对新的环境既陌生而又好奇,教材选用了美丽的情境图,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就会打消学生的陌生感和紧张感,同时拉近学生和教师的距离,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中。另一方面选用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教材丰富的教学资源,给学生创设观察和探究的空间。

〈解读教材整体结构,了解新旧知识衔接,注意预设

与生成。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它具有严谨、逻辑性强等特点,前后知识间相互联系,一环紧扣一环呈交替螺旋上升。因此,在解读教材时,我们要做到瞻前顾后,了解知识结构,疏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为新生内容找到迁移的落脚点、衔接点,促使知识的发展,为后续学习扫清障碍、埋下伏笔。

如: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个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一节内容。由于教材的局限性,不能把所有的知识及蕴含的精神

都呈现出来,只抛出一句话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米尺来量。如果你不联系前面的知识统一单位,你就找不到知识的落脚点、衔接点及生长点。你的教学只会是孤立的,零散的,无序的。教学时我们可以这样处理,同学们,前边我们学习了统一单位,知道度量物体的长度要统一单位,前边我们统一用小正方块度量物体的长度,下边请同学们用你的小正方块量一量纸条的长度,或是量一量桌子长边的长度,活动完后交流反馈。学生活动结束后教师提问:你遇到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说:“小正方块不够用”,或者有的可能会说:“量的时候麻烦浪费时间”等。教师要及时引导,你有什么好办法吗?学生没有办法回答,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遇到这种情况,人们早就帮我们想出了办法,发明了米尺。瞧,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出示米尺引出正文,这样,很好地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正确处理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深读教材,活用教材

解读文本后,教师应根据解读文本中获得的信息资源,进行疏理小结,理清思路。确定“教什么”,制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难点。着手设计教学方案,拟定教学流程,牢牢把握“怎么教”。设计出简单、实效、生活化的可行的教学过程,真正体现活用教材,也就是说不是直接照本宣科把教材转化为教案,而是在对教材有深刻的解读的基础上创新设计、大胆取舍、整合转化、使复杂问题简单化,精读活用,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

五年级数学课件(篇5)

教学重点:在现实情景中理解正负数及零的意义。

教学难点:用正负数描述生活中的现象。

课前准备

小黑板和多媒体展台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一、教学例1

1、情境引入。

电脑播放天气预报片头

师:老师收集了某天三个城市的最低温度资料,并用温度计显示。

2、教学用正负数和0表示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

出示图片:上海4摄氏度

师:那一天上海的最低气温是多少度?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老师介绍温度计的看法。

出示图片:南京0摄氏度

师:南京呢?和上海比,南京的气温怎样?

出示图片:北京零下4摄氏度

师:和上海比,北京的气温怎么样?

同时出示上海、南京、北京三地的气温图片。

师:上海和北京的气温一样吗?

师:在数学上怎样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的呢?

3、介绍正负数的读写法。

师:规定零上4摄氏度记作+4摄氏度或3摄氏度,规定零下4摄氏度记作-4摄氏度。

教学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法

师:+4读作正四,再写的时候,只要在4前面加一个+--正号,+4也可以写成4。-4读作负四,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4。(教师板书)

师:现在,我们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4℃,北京的气温是-4℃。

师生活动

思考与调整

4、练一练

(1)选择合适的数表示各地的气温

师:你还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记录温度吗?

师:看屏幕上的温度计,选择适当的卡片举起来。

(卡片上分别写有+12℃、-12℃、30℃、+30℃、-30℃)

哈尔滨:零下12摄氏度,漠河:零下30摄氏度,海口:零上30摄氏度

对于海口学生有两种不同的选择:+30℃和30℃

师:对于这两种选择你有什么看法?

(2)小小气象记录员

师:我们一起来当气象记录员,一边听天气预报,一边记录气温。

课件演示:赤道零上40摄氏度,北极零下26摄氏度,南极零下40摄氏度

二、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

师:从上面的资料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地区有温差,在我国同一地区同一天也有很大的温差。

出示教科书上的你知道吗

师:新疆吐鲁番是我国还把最低的地区,你知道它的海拔高度是多少?

出示海拔高度图。

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以海平面为标准,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

师: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地方的海拔高度吗?

小结:用正负数还可以区分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

三、描述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出示:+3,-3,40,-12,-400,-155,+8848

师:你能将这些数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成几类?小组讨论。

四、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教学得与失:

课题

五年级数学课件(篇6)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3页的例1、例2,练一练和第6页练习一的第1~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了解负数的产生的背景,初步认识负数,知道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2、让学生初步学会用正、负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现象,如温度、海拔高度等。

3、使学生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负数的意义,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负数小于0。

教学难点:体会正数和负数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过程:

一、初步认识负数,教学读写方法

1.情境引入: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节目片头。谈话:随着这熟悉的音乐,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在节目中老师收集了几个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气温资料,并通过温度计来显示。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引入,能有效地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对于新知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学习例1:

(1)认识温度计。

温度计显示南京的温度,学生看温度计读出多少摄氏度。引出摄氏度和华氏度的介绍。说明我国是用摄氏度来计量温度的。

提问:南京的气温是多少怎么读呢?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样的一小格表示多少摄氏度呢?5小格呢?10小格呢?

问:好,现在你能看出南京是多少摄氏度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结合课件说)这是零刻度线,表示0℃。

提问:出示上海和北京的图片以及温度表。问:上海的气温是多少?北京呢?

了解:上海的气温是4摄氏度,南京的气温是0摄氏度,北京的气温是零下4摄氏度。

(2)产生认知冲突。

提问:北京的气温和上海的气温一样吗?(出示3个城市的的气温图片)

了解:一个在0摄氏度以上,一个在0摄氏度以下,正好相反。

提问:那你们知道在数学上是怎样区分和表示这两个温度的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在温度计上的位置显示,突出了0摄氏度这一分界线,让学生体会4℃和-4℃是一对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为了区分零上4摄氏度和零下4摄氏度,零上4摄氏度用+4℃表示,零下4摄氏度用-4℃表示,自然使学生认识到引进负数的必要性。】

(3)介绍正数和负数的读写方法:

人们规定零上4摄氏度记作+4℃,零下4摄氏度记作-4℃。+4这个数读作正四,书写这个数时,只要在以前学过的数4的前面加一个正号,+4也可以写成4;-4这个数读作负四,书写时,只要先写-负号,再写4。

现在我们还可以说那一天上海的气温是+4℃,北京那一天的温度是-4℃。你会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下面的温度吗?

3、练一练巩固气温的表示方法。

(1)学生用正数或负数的数字卡片表示图片上的温度。完成练习第2页的试一试。

(2)看图写一写温度,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2题。

4、小结:

提问: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零上的温度怎么表示?零下的温度呢?

得出:以零摄式度为界线,零上温度用正几或直接用几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几来表示。

二、感知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过渡说明:气候状况与地形特点、海拔高度等有关。

1、学习例2,课件出示例2直观图。

认识海拔高度的表示方法,介绍含义:海拔高度是指某地与海平面比较,得到的相对高度。(同步出现与海平面的比较)

提问:你从图中能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交流,回答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米;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155米)。

提问: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吐鲁番盆地比海平面低。大家再想想,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表示这两个海拔高度吗?

学生尝试表达,并说含义。

追问:你是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来记录的呢?

小结:以海平面为基准,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8844.43米;比海平面低155米,可以记作:-155米。

2、练一练

(1)用正数或负数表示海拔高度:完成第6页1题。

(2)说说下面的海拔高度高于海平面还是低于海平面:完成第6页2题。

三、归纳正数和负数的意义。

1、分组讨论

说明:我们用这些数分别表示零上和零下的温度以及海平面以上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课件同时呈现:温度计和海拔高度图,其中0℃和海平面用红色线标出)提问:你能将它们分分类吗?按什么分?分组讨论。推选代表汇报。

2、描述意义

学生分类,汇报。

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

小结:像+4、19、+8844.43这样的数都是正数,像-4、-11、-7、-155这样的数都是负数。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分类,从分类中进一步感知正数和负数的意义。这样的教学安排既改善了学习方式,又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

3、体会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关系。

提问:你会比较正数、负数和0的大小吗?

小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

提问:0是正数还是负数?

说明:0在实际生活中用来表示基准,比如海平面、零摄氏度等,它是正数与负数的分界线。因此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练习。

(1)完成第3页练一练第1题。

先读一读,指出下列各数中的正数、负数,并把它们填入相应的圈内。

-5+268-40-120+103

(2)完成第6页第3题。

写一写,每人写出5个正数和5个负数。

教师引导同桌互相读一读写的正数和负数。

(3)阅读你知道吗?第9页

了解中国是最早使用负数的国家。

【设计意图:适时介绍有关负数的知识,让学生了解负数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创造和使用正、负数的。学生在了解负数发展史的过程中,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四、寻找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

1、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负数,并说说负数所表示的实际意义。

提问: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负数?学生举例。(出示准备好的部分图片)

说明:用心观察,大家会发现负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很广泛的。

2、第6页练习一的4、5题。

3、完成练习一第6题。

让学生在书上画图,展示部分学生的作业,共同评议。引导比较这里的温度计和例题是不一样的。

五、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

相机出示图片,边说明:像0摄氏度以上与0摄氏度以下、海平面以上与海平面以下,地面以上与地面以下、存入与取出、比赛的得分与失分。股票的上涨与下跌等是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数与负数来表示。课后请同学们收集有关负数在生活中应用的资料,下节课进一步研究。

【设计意图:这里出现的每一对场景,虽然有着不同的具体的内容,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是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学生通过系统感受这些具有相反意义的量,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年级数学课件(篇7)

教材版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教材

教学内容:

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完美的圆》第一个信息窗《交通中的圆》P2-6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圆,并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面积计算,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继续学习圆的知识,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和绘制简单扇形统计图打好基础。本单元最大特点是提供丰富的生活情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圆的本质特征。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这是圆的本质特征,考虑到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并没有直接给出圆的形状,而是提供交通工具中的、建筑物中的、降落伞等圆形物体,为学生学习圆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直观经验,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圆的无处不在,通过画圆,组合完美图形,也让学生体会到了圆的完美之处,从而证实了希腊科学家说得圆是完美图形这句话。

学情分析及我的思考:

虽然孩子对圆有一定认识,但是前面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小学生对空间几何的学习还是感到比较抽象,只有准备充足的学具,让孩子多动手,多操作,自己探索图形的特征,自己得出结论,才是最重要的。

1、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合作探索中理解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为了体现课程标准这一新理念,注重根据孩子不同特点以及已有认知水平,精心设置数学活动,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帮着学生在自主交流和探索中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体验。为此我设置了让学生创造圆的活动;让学生动手剪圆;用圆规画圆;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设计美丽图案等活动。

2、数学来源与生活,应用与生活。

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起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让学生感觉数学和生活是连在一起的。游戏:趣味套圈;寻找生活中的圆、设计美丽的图案等都是生活中的数学。

3、本课流程:

为此我设计如下流程图:设置情景――――――谈话引入

提出问题――――――合作探索

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直径、半径。理解并掌握圆的简单的特征,

2、知道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圆的半径决定。

3、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的特征解释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圆的简单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折、量、比、算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2、通过生活中圆的物体的多样和圆的知识用途真多让学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体验圆的完美。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用圆规画圆

教具准备:课本情景图,圆规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圆规、直尺、三角板、剪刀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一:设置情景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都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生:汽车、轮船、飞机、自行车等等

师:出示情景图,这些交通工具你都看见过吗?

生:电视上看见过,有古代的马车,黄包车,自行车,摩托车,汽车和飞机。

师:不管古代近代还是现代的的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轮子都设计成圆形的呢?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自行车架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的吧?

生:增加稳定性。

师:那你你来猜想一下为什么轮子都设计成圆的吧?

生:减少和地面的摩擦吧;我想与圆形的特点有关系吧:跑的快...

师:看来我们要研究研究圆的有关知识了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索:

1、利用已有知识自己创造圆,初步感受圆。

师:先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工具自己创造一个圆,能行吗?

师:展示创造好的圆,并说明你是怎么创造的?

生:我是把矿泉水瓶放本上,用笔围着它的下面画一圈造的;

我是用绳的两端系两根笔,一枝固定,一枝旋转一周就造成了一个圆;

我是自己用纸对折,再对折,剪了一刀就成了一个近似的圆;

我是用圆规画的圆)

(因为学生在认识圆之前,已经对圆有大量的生活经验,所以让学生想出多种办法得到圆,就能使学生感受到圆其实离我们生活很近,它就在我们的身边。)

2、尝试画一画-----用圆规画圆。

师:用圆规怎样画圆?谁能把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

生:画圆的时候要先确定位置,点上一点,一端固定在一点上,用手捏住圆规的头,将圆规略微倾斜一点,另一端旋转一周,一个圆就画好了。

师:说的太好了,那请用学们用圆规自已尝试画几个圆。

师:大家画的圆的位置都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生:因为固定一点的位置不一样

师:看来这个点能决定圆的位置,(板能决定圆的位置)

师:请同桌再互相比较一下你们刚才画的圆大小完全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会不一样?

生:因为我们圆规的叉开的大小不一样。

生:圆规的两脚开得越大,所画的圆也就越大,圆规两脚间的距离能决定圆的大小。(师板书:能决定圆的大小)

(建构主义认为,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不应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而应是学生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身有意义的学习活动而主动获得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

3、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师:其实,圆和其它图形一样也有它各部分的名称,像这些能决定圆的位置和大小的部分我们称它们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的去看书,等一会儿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自学能力怎样。

生:看书自学。

师: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什么知识?

学生反馈圆心、半径、直径定义(让学生上台画、板书字母表示半径直径和圆心。

师:出示课件,那让我们来找出圆的直径或半径。

(自学能力从心理学上讲,既是一种优良的心理品质,又是一种个性特征。未来的新型人才是会自学的人,所以我特别注意去培养他们)

4:再次合作探索

师:准备好圆规,按老师要求画圆,r=2cmd=3DM

师:下面请把刚才你画好地圆剪下来,在其中一个圆里找到圆心O,半径R和直径D.

师:明白了圆各部分的名称,下面请小组合作动手玩玩你们手中的圆,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作为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动手操作去发现去总结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师: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吧?

生:通过对折我们组发现圆有无数条直径。

通过画一画,我们组发现圆有无数条半径。

通过测量,我们组得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直径都相等,所有半径都相等。

通过比较我们组得出直径长度等于半径的两倍。

我们组通过对折发现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师:你们真是太伟大了!发现了这么多真理。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我为自己能多给孩子们一点玩的时间而庆幸。)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基础练习,巩固半径直径关系

师:下面来做一道关于圆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题目:

直径(D)

半径(R)

圆形桌面

90CM

压路机前轮

0.62M

自行车轮

7.1DM

钟面

120MM

2、综合练习,巩固对圆、数对、平移知识的综合应用。

格子纸上给出一个圆,A、用数对表示圆心的位置B、将圆向右平移3格,再向下平移2格C、以另一点为圆心画一个圆,使其半径使上图中圆的2倍。

3、拓展练习:

师:学校要举行趣味套圈比赛,场地设计如下

12345678

你认为合理吗?不合理该怎样设计场地?把你的设计方案在操场上演示。

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师:生活中很多地方都用到了圆,你能找找生活中的圆吗?小组合作讨论后交流

(孩子眼睛是敏锐的,有的看书已经看到了航天飞机用到了圆,建筑物用到了圆,自动喷灌机用到了圆,一棵大树的树干是圆,甚至也想到了石块投入水中激起的涟漪是圆形的,成人不得不佩服孩子惊人的观察力。)

师:是啊,我们在生活和生产中,随处都可见到圆的踪影,感受着圆的魅力,无怪乎希腊数学家称圆为:完美的图形。

师:现在谁能回答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的?

生:这是由圆的特点决定的,车轴相当与圆心,辐条相当与半径,每条半径到圆心的距离都一样,便于车子平稳前行。

圆是完美的曲线图形,没有拐弯处,便于滚动。

五: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习的愉快吗?有哪些收获?

回家后用今天学的圆的知识自己设计一副美丽的图案,展示给爸爸妈妈看。

板书设计:

交通工具中的圆yjs21.cOM

圆心(O):决定圆的位置。

同一个圆里半径(R):无数条,都相等决定圆的大小

直径(D)无数条,都相等D=2R

创新之处:

创新谈不上,如果说和以前老教材在教法设计上有什么不同的话,我认为我比较重视以下两点:

1、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方法直接支配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是数学的灵魂。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中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比如学生提出交通工具的轮子为什么设计成圆的时,我让他们先猜想,然后一起回忆自行车架为什么设计成三角形的原理,让他们通过对比,类推,顺利进行新知识的构建。

2、在玩中学数学--关注学习过程

所谓玩,在本节课中其实就是让学生充分活动,有独立的动手操作学具活动,有合作探究的图形特征的交流活动,有观察猜想的思维训练活动。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只是接受现成的数学知识,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许多东西是教师难以教会的,要靠学生在活动中去领会。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是有效的学习。本节课我就特别注重了活动教学的精心设计。

教学后记

二度设计:上完这节课,虽然感觉设计的比较合理,学生配合也相当顺利,但是还有点不满足,如果把用圆的知识设计美丽图案放在刚学完圆规画圆以后,效果会怎样呢?我在另一个班级上这节课就把我的设想大胆尝试一次,放手让刚会画圆的孩子们尽情玩圆规,随便涂鸦,没料到孩子们的接受能力如此快,一副副栩栩如生的画面出现了,美丽的花瓣,漂亮的屋顶,甚至20xx年北京奥运字样的五环旗、象征中国国宝的大熊猫等作品都诞生了,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兴奋极了,在活动中既创造了自己得意的作品,从中还发现了圆的位置由固定的一点决定,大小由圆规叉开大小决定等难能可贵的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审美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

教师简介

作者:烟台市莱山区实验小学郝美荣

小学高级教师,一直从事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曾获莱山区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称号。是第一批课改的实验者.曾多次参加过国家、省、市多级课改培训。教学中让孩子们喜欢数学一直是我们教研组追求的最高境界。本人执讲的《圆锥的体积》一课获烟台市优质课二等奖,多次在莱山区举行观摩课,公开课;《我对数学课程改革的认识》曾在《山东基础教育》刊物上发表过。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