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合集九篇)

02-08

写作是我们一生中需要不断学习的一项技能,作文可以锻炼我们组织语言的能力,写作文要多看范文。那么,如何才能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小编特别编辑了“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合集九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1

在生活中,很多东西并没有说出来的那么简单,只有自己去实践,才能真正体会其中的真谛。正是所谓实践出真知、出真知、出真知,看似完美的理论,没有实践的洗礼,就不可能开出美丽的花朵。我们要敢于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主观认识,从中学习,在主客观统一中改造世界,提高自我。

毛泽东的《实践论》正是诠释了实践的重要性。

1937年7月,正值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阻碍了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这是毛主席一生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也可以说是中国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因为这篇文章拯救了当时的中国。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阐述了四个基本问题。第一,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二是认识的辩证过程,即从实践认识过程到实践过程。

第三,批判“唯理论”和“经验论”。第四,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这样的一种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也为迷惑中的人们指明了参与社会实践的方向。

在《实践论》中,毛主席凭借着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深刻的揭示了“知和行”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真理,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个形式,循环到无限。实践是认识的前提和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同样,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理解和评价。如果我们想知道正确的答案,我们最好自己练习。

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又服务于实践的。这种能为实践服务的知识是一种理性的知识。它是人们在头脑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

理论**于实践。只有我们付诸实践,才能对事物有理性的认识。无论任何人要认识任何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否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但是,人的生命和力量是有限的,不可能什么都亲自去实践,但是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的优秀理论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实践。

但我们必须选择正确的理论,因为只有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们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否则,我们就会被引向歧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通过感性认识所达到的理性认识是否科学,能否成为真理,认识或理论是否真实,不在于主观感受如何,而在于客观社会实践的结果。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我们需要把它重新付诸实践,以检验它是否符合预定的目的。如果预先确定的理论在同一实践中成为事实,理论就会成为客观真理,认知过程也就相应地完成。如果经过实践检验,理论与客观实际不符,就需要继续理解,纠正错误认识,最终获得真理认识。

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如工农分开思想,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已经认识到,在学习车的坠落和爬升过程中,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到最前面;人们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计算和测试,将卫星送入太空,将国力推到了顶峰。

《实践论》是毛泽东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可以给青年尤其是“80后”或成为“泛90”的当代大学生以重要启示和指导。在学习上,要多动脑勤动手,比如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一个个“哑巴英语”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

在与人交往中,要真心诚意,客观的对待他人。以后参加工作,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积极参与。许多事情都必须靠我们自己去实践,才能得到真实正确的感知,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才能达到知行一致。

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以纸上谈兵的方法开展工作,只能造成挥泪的结局。知行一致,需要实践先行。毛主席的文章拯救了中国大部分地区,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正如毛主席所说,我们要知道、实践、认识、再实践,重复这个循环。不管我们做什么,我认为我们都会取得最终的成功。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2

毛泽东是公认的世纪伟人、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没有研读毛泽东的《实践论》之前,看到这几项崇高的评价,只有顶礼膜拜的份儿。

参加中青一班的第九堂课,听了陈培永老师的“毛泽东《实践论》与领导认识力提升”这堂课,课后自己又捧读了《实践论》,再回看这些评价,毛泽东之所以伟大,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单纯的思想家或简单的革命家,是因为他把毛泽东的思想体系,用于成功指导了中国革命的伟大实践,把《实践论》从纸上落到了地上。纵览其一生,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知行录,就此而言,可谓一个纯粹的伟人。

《实践论》是毛泽东1937年4月至7月在延安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讲授哲学时所用《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第二章第十一节,与《矛盾论》并称“两论”。

任何伟大思想著作的诞生都必须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1937年前后,一方面,中国的政治局势正处在重大的历史转折时刻,开始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国内外各种矛盾、形势错综复杂、变化多端。另一方面,我党的革命也处在重要路口,经历了1924年和1934年两次惨痛失败后,左右倾的错误路线还没有及时地批判,其不良影响还严重存在。

中国革命形势的巨大变化需要全党在观念上进行一次大的转变,从认识根源上清算“右倾”机会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错误。面对这种情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不能不着手批判过去的错误路线,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来教育全党、统一全党的认识,迎接新的革命形势。《实践论》和《矛盾论》的诞生,正是在此紧要关头。

在我的理解,《实践论》通篇体现了八个字:体用结合,知行合一。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体”,又引领着中国革命“用”的实践;既廓清统一当时历史时期思想认识这个“知”,又从根本路线上解决了“行”的问题。

对此,毛泽东有精辟阐述,“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出发,通过实践获得理论认识。它必须回归实践。

”他又指出,“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3

小论毛泽东《实践论》

于我而言,相比于《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些著名的思想报告,我对毛主席的《实践论》知之甚少,因此,我也花了许多时间大致看了一遍这部伟大的著作。实际上,一些高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我并未十分理解,也只能了解个一二,不过也就这一两点见解,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了。

1931年至1935年,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主意占据党**达四年之久。同时,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迫使**战略转移,进行了25000里的艰苦长征。使得共产党的实力大为削弱。

1937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著名的报告《实践论》,旨在通过对教条主义与经验注意,这两种思想的强烈批判。毛泽东同志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相互关系,正确地把握了中国的革命道路。不仅如此,与我个人成长而言,亦是大有帮助的。

在读完《实践论》之后,我对理论与实践两者的关系以及知行同一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毕竟理论上升为实践才是理论存在的价值。

《实践论》题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中明确的说明了认知的重要性。毛主席说过,“通过不断阐述认识与实践的联系,从而更能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阐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原因。

列宁也没有讲清楚。

以我愚见,并不能把认识与实践十分正确地表现出来,通过对《实践论》的阅读,我从中也获得了一些很有价值的参考。知识与实践密不可分。我们说,知识与行动的一致性是一致识为基础的,实践在知识的整个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如《实践论》中所述一样,首先,认识是源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首先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和外在的联系,这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通过人的思维,人们掌握了事物的本质、整体和事物的内在联系,感性认识发生了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 ”,所以,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

认识不断深化,都是基于实践这一理论。

在实践中,人们对一个客观过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认识运动在确认之后就完成了,而对这个过程的认识还没有完成。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因此,知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

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矛盾和斗争,人类认知运动的发展也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的过程是无限的,人类认知的过程也应该是无限的。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毛泽东同志对于这句话给了更加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认识与实践的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会出现一些漏风,《实践论》不仅深刻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使我深受启发。

一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因此,能从认识中把实践很好地表现出来更是难上加难。但,如果有系统地深刻地学习,则什么时都会变得好与处理。

我们的大学生活便是如此。正确的认识、价值观、人生观,把知识和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大学生活更美好。比如,大一的时候,我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不亚于高中的学习,我认真地在每一门课上实践,把自己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和课后的一些事情上,用一半的努力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大大的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比如认识到了大学生活的不同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我以实践于平常的生活当中,得到了大速的发展。尽管有些没有统筹规划的很好,但将实践论中的一些理论“硬”搬到自己的大学以及平常的生活当中,也是有些收获的。

一样的,如果不能很好的将认识融于实践,则是浪费了自己的认识了。正如书中所诉,“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小时候自己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

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只有自己亲身实践,方能达到一些重要的结果。

认识与实践相结合,虽然说是那么轻巧,实则做起来有一定困难。《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但如果我们照搬这一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副作用。

毕竟毛主席并不完美。他不能为将来做计划。从书中也不难看到一些局限性。如何取长补短,如何将《实践论》运用于实际,还有待我们大学生好好地去专研。

而我,也只是发表一些愚见罢了。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4

《实践论》是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代表著作,写于1937年(丁丑年)7月,1950年12月29日发表。文章从认识论上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露了“左”右倾错误,着重批判了王明等“左”倾冒险主义分子的唯心论和先验论。指出一切机会主义都具有主客观分离、认识与实践分离的特点。

《实践论》继承、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毛泽东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宝库的重要贡献。1951年收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

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后让我深刻的了解到,《实践论》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毛泽东在马克思辩证维物主义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具体的社会实践,深刻的揭示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

《实践论》中说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用来指导实践的,而实践是用来检验理论的。列宁说“实践高于(理论)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偏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不管是开展工作还是认识自然都是由点到面,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结合理论,用实践来积累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自己的直接实践经验再结合别人的经验(学习来的知识)来对事物进行判断,这样才能更加科学、客观的认识事物和开展工作。

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要接受外部信息,主动观察和形成对事物表象的认识,即感性认识。当我们积累一定的资料,加以整理、归纳、总结,就会得到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即规律。形成了对规律的认识,这才到了理论层面。当然,理论也需要实践检验,也就是说,实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事求是的,是与时俱进的。

一切认识都具有其时代局限性。

《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

”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

《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

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它不能被人们单独理解,也不能用一句话来解释,因为人们对每个特定发展阶段具体过程的理解只有相对真理。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5

1937年,正值中国革命的关键时刻,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误导了党和军队的革命决策,严重阻碍了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就是为了揭示这种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危害,纠正当时党和军队的错误指导思想,突出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中实践的重要意义,而写出《实践论》。

《实践论》开篇就批判了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这是毛泽东根据中国的客观实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情况作出的评价。

同时,《矛盾论》又讲到"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一方面,中国共产党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领导,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全军;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内的部分先进的思想分子和革命战士根据马克思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运用以及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说明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教条化和经验主义。

在阐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时,毛泽东首先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一切其他活动。"毛泽东承认生产活动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同时又提出了"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

“这样的观点纠正了一些人狭隘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也为迷茫中的人们参与社会实践指明了方向。

有人说毛泽东的《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确实如此。毛泽东在《哲学是认识论》(1964年)中说,通过对知识与实践关系的不断阐述,实践可以得到更加深刻的表达和解释。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阐明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的原因。列宁也没有讲清楚。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只讲清楚了唯物论,没有完全讲清楚认识论。

"在整个《实践论》中,毛泽东都没有脱离认识而独写实践。

认识与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我们说,同样的知识和行动需要一致识为基础,实践在整个知识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首先,认识**于实践。

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事物的本质、整体和内在联系都有了深刻的把握,感性认识也有了飞跃,成为理性认识。此外,“知识需要深化,知识的感性阶段需要发展到理性阶段”。知识的飞跃离不开实践。

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战争的领导者,都是这样。

"认识--实践--再认识"是《实践论》的实践路线。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自己,而是实践和改造世界。因此,就认识而言,它是为实践准备的,是为实践服务的。

实践的成功与否既知行能否一致很重要的就是在于是不是很好的运用了认识的成果。古语云,"吃一鉴,长一智"若长一智的是别人,就有必要听听老人的意见了,"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早在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对于这句话给了一个深刻准确的诠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于是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达不到,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在失败中得到教训、改正思想,然后取得成功,此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失败者成功之母"。

邓小平上台后的一系列实践也证明了毛泽东当时的解释是正确的,在这里找到了一个很好的例子。

实践出真知。《实践论》谈到,"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生活也是实践。人们是在学车的一次次跌倒和爬起中体会到如何掌握方向、如何保持平衡、如何将自己推向前方的;人们是在一次次演算、一次次试验后将卫星送上太空,把民族力量推向高峰的。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6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于1937年7月在延安写作的,总结了中国革命的教训。《实践论》主要批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论述了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和基本的观点,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并以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为原理,阐述了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和总规律。《实践论》首先说明了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而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人的社会实践其内容正是生产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等等。

因此认识对社会实践同样有着依赖关系。

《实践论》这篇著作,在当时大大提高了全党的理论水平,为1942年开展的整风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他还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提供了思想支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文献。

《实践论》文题虽为“实践论”,但其论述的过程却始终不离开认识。通过不断地阐述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可以更深刻地表达实践,解释实践。在读完《实践论》全文之后,我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知道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说人们从实践中证实自己的认识就,如果在实践中失败,就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总结教训。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说过:

实践高于认识,因为实践不仅具有普遍性,而且具有直接的现实性。我们也知道认知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认知的感性阶段,既感觉和印象阶段;第二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即把握事物的本质、事物的整体和事物的内在关系。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

感性与理性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但又不是分离的。它们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的。

关于正确深刻理解**问题。《实践论》谈到,“理智只解决现象的问题,理论解决本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离不开实践。

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这说法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正是许多人忽略了的真理。比如说游泳、骑自行车,一个人因为不会而不去游、不去骑,总在一旁看别人做,那么他永远也不可能会。

又比如说我们学英语,因为说得差而不说,总是把话放在心里念,那么我们就不可能说好英语。许多事物,必须我们亲身实践才能得到真实的、正确的感知,正所谓“实践出真知”。以旁观者的心态,是不能学到东西的。

首先,认识**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然而,知识的飞跃离不开实践。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无产阶级对资本主义的认识,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战争的领导者,都是这样。

然而,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自己,而是实践和改造世界。因此,我们应该承认**和实践,并回归实践。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运动在获得理性认识之后,又一个更为重要的过程,这是从理性认识到指导实践的又一次飞跃。

获得性认识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发展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延续。在从感性走向理性的过程中,理论是否符合客观真理是无法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

认识运用于实践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运动便是完成了,对于过程的推移来说认识并没有完成。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实践活动也会随之变化和发展。因此,知识也应该不断地变化和发展。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阶段变化发展时,认识就要继续,就要适应新的情况。

客观过程的发展充满矛盾和斗争,人类认知运动的发展也充满矛盾和斗争;社会实践的过程是无限的,人类认识的过程也是无限的

于是,我们得出,在单个对于某一客观过程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认识中,通过实践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我们又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知行统一观: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循环以至无穷,并且每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我们的实践证明,我们不能一下子理解自己的感受,只有理解了才能更深刻地感受。理智只解决现象的问题,理论解决本质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离不开实践。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她们的实践中取得了“知”。

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我们不应该有任何虚伪和骄傲。我们需要的恰恰相反——诚实和谦虚。如果你想要知识,你必须参与改变现实的实践。

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如果你想知道原子的组织和性质,你必须进行物理和化学实验来改变原子的状况。如果你想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就必须参加革命。

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

关于真理的绝对与相对的问题。这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哲学问题。“没有绝对真理”,这句话如果是正确的话,那这句话本身是否看作是绝对真理呢?

这似乎存在着不小的矛盾。《实践论》认为:“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绝对真理是存在的,但不能被人单独认识,不能被某一句话阐述,因为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

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战争的领导者也是经历过无数实践的人。他们在一开始只经历了很多战斗经验,却损失了很多。

然而由于这些经验,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穿整个战争内部的东西,即那个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

人类认识发展的一般过程和规律是通过实践发现真理,通过实践证明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实践、认识、再认识、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是辨证法的整个认识论,这是辨证唯物主义的知识和实践的统一。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7

王锦在通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仔细思考后,觉得受益良多。我觉得他的很多观点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下面我想就此阐述一下个人观点。

首先谈的是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在此,又提出了生产活动这个词语,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也就是说,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人也在逐步发展。

生产活动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除了生产活动以外,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只要是社会上的人们参与的活动,就可以称之为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真理标准。

因为对社会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在实践过程中,就会逐渐的发现自己的认识和社会中真实存在的情况是不是符合的,如果符合,那么可以说就是人们的认识被证实了,如果说是不符合的,那么说明可能是认识的错误性,也可能是实践的某个环节出现了错误。但这意味着社会实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才能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是真理。

此外,毛主席又谈到了人们若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与客观外界的规律相符,当发生不符合的情况的时候,就会在实践中失败,这时候就要纠正自己的思想,使之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相符合。从失败中吸取教训,以便在下次发生认知错误时降低认知错误的概率。但是这种从失败中总结出来的教训,又要防止像毛主席所说的经验主义的错误。

举个简单的例子,进入一个全是学霸的理科实验班,你会发现他们的数学成绩都很好,学霸的经验告诉你数学很简单,这是他的经验,但是在你实践的过程中,你会发现数学非常难,因为你不是学霸,自然不能像学霸那样有那种经验。但如果你听了学霸的经验,片面地认为数学其实很简单,也就是说,你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毛主席还说,在实践过程中,经验是必要得,经验主义是绝对必要得。

重要的是《实践论》对教条主义的批判。与经验主义相反,教条主义者只谈理论,不联系实际,把一切都放在理论上。

毛主席在《实践论》中又详细的阐述了认识的几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认知的感性阶段,即感觉和印象阶段。在这个阶段的理解不可能很深刻。

第二阶段就是运用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表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而是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在这个阶段,人们已经可以使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第三阶段是理性认识阶段。此时,我们已经了解了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及其规律性。

理解事物之间的内在关系,即达到对理论的理解。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辨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

《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它不仅深刻而又系统的阐述了认识与实践的密切关系,同时也对一些与实践相关的问题给予了精辟独到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的的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实践论》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事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要不急不躁,由表及里,全面观察,有感性到理性,理解事物的演进变化,分清事物彼此间的区别联系,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具体地说就是在对任何事情没有做出深入了解、分析的前提下,都不要急于作出任何结论。在应对、处理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先要观察事物的外在属性,尽可能多地从不同侧面观察事物的特性,详细的描述事物的外在特性要素,从感性上对其进行整体感知。其次,更重要的是观察事物的内在属性,**事物的内在属性,并尽可能多地提及事物之间的内在特征。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内外因素的结合。外在因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内在因素是根本。我们在认识事物发展的时候,不仅要分清事物发展所处的阶段、地位,运用普遍的、联系的、全面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之。对事物的外在形式,表象的东西进行观察、分析进而上升到事物内部特性的认识,即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认识论实践的第一次飞跃。

经过实践理论的第一次飞跃,我们应该使实践认知理论回归实践,接受实践检验,进一步指导实践。学习、认识和观察事物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和实践指导的过程。我们从别人身上学到正确的东西,并用它们来指导我们的实践。相反,我们在实践中也要检验别人理论的正确性?

重复往返,不断深入。正确的理论不断地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实践,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的理解和发展。在认识的过程中,理性认识还依赖于感性认识,我们必需坚持反对“唯理论”即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经验是靠不住的。

“经验论”错误在于不知感性才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的真实反映,这两种认识错误多我们都是不利的。而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事物要完全地反映整体,反映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这就需要我们用脑子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实践论》所述的,认识与实践是相互统一的,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要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实践中运用这一原则,就必需坚持从实际出发,言无不尽的原则。在实践中,要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首先要认清自己。只有“认识你自己”才能改造你自己,进而认识和改造世界。认识和改造世界是上帝的任务。在这个过程中,要坚持知行统一。

因为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我们了解世界是为了改变世界。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需正确认识世界。这需要我们提高自己观察处理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勿犯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要以身作则。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按照毛主席《实践论》中所说的那样,立足实践,科学的认识这个世界来知道我们更好的生活,也为国家付出,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8

读了毛泽东的实践理论后,文章《毛泽东实践论》写于1937年7月,是毛泽东最杰出的哲学著作之一。读完之后你感觉如何?以下文章是毛泽东对实践的反思。

文章用浅显的语言全面分析了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即知识与实践的关系,向当时的中国人民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层面上的关键知识,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相当大的历史意义。在阅读了实践理论之后,我有了很多想法。首先,《实践论》是一本以实践论为基础,以知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反映社会和生活的书。

其次,系统论述了革命反思的动态理论。详细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再次强调,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

它说明社会实践有许多形式,如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艺术活动,阶级斗争对人们的认知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实践也是知识的源泉,是推动知识发展的动力。只有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才能知道了解外界真相的标准。

这篇文章是一篇优秀的哲学**,充满了思辨的哲学。同时,由于毛泽东是一位作家,流下了中国文人的鲜血,这篇文章自然充满了文学气息。大部分文章是毛泽东对马克思“认识论”思想本质的阐述,引用了中国革命实践的例子,语言相当流行。

因此,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马克思《认识论》思想用中文写的“哲普书”。本文的特色是用中国人熟知的俗语典故来分析马克思著作的深刻性,加深人们的认识。同时,也可以多处介绍经典,分析、综合马列著作中的资料,阐明自己的观点。

实践理论具体论述了基于实践的认知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指出人的认知运动首先经历了从实践到认知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认知过程的第一次动态飞跃。通过实践获得的理性认识必须回归实践。

这是知识过程中的第二次动态飞跃,也是更重要的一次飞跃。它还深刻地指出,主客观分离、知识与实践分离是“左”与“右”偏差的认识论根源。它强调人类的认知过程已经反复经历了这两次飞跃,一个客观过程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认知运动已经完成,但人类的认知运动还没有随着过程的推移而完成。

人类认知发展的全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是无限的。

每个练习和认知周期的内容已提高到更高的水平。在实践理论中,作者讨论了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关系。他指出,在宇宙绝对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每个特定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所以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特定过程在每个发展的特定阶段都只有相对真理。

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就是绝对真理。

文章强调,客观现实世界中的改革运动永远不会结束,人们在实践中对真理的认识永远不会结束。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终结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作者特别强调主客观、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反对一切背离历史的“左”和“右”的错误思想。

文章还讨论了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问题,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以下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即改造他们的认知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主客观的统一。

毛泽东实践论读后感 篇9

文摘: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这种形式来回无限,每一个实践、认识周期的内容都比较先进。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整体认识论,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正文:1976年9月9日,同时代的伟人毛泽东离开了我们,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中国。伟人的悲哀,留给中国的是心痛,是永远难忘的悲哀。

回首毛泽东的一生,不难发现,作为政治家,革命家,毛泽东毫无疑问是成功的,是伟大的,他从山村农家一步步走上中国的政治舞台,他和他的战友们率领中国人民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他领导了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长达27年。可是,毛泽东的成就难倒仅在于此吗?不,不是的,事实上,我们都清楚,作为中国骄傲,人民骄傲的毛泽东更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而《实践论》便是其经典著作之一。

众所周知,1937年7月,中国革命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党内出现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种极坏的思想,阻碍了革命的发展。为了揭露这一不良现象,促进中国革命的发展,毛泽东写了这篇著命的文章。统观全文,我们可以发现,《实践论》主要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立场出发,具体地论述了实践及其在认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以实践为基础,阐释了知识发展的辩证过程,论述了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辩证关系,批判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它还深刻地指出,主观和客观相**,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是“左”右倾错误的认识论根源。人类认识发展的全过程是: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无穷无尽的,每一个实践、认识周期的内容都比较先进。这一正确思想的确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实践论》通过阐述认识的发展过程,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了人的认识究竟是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的。

首先,认识**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通过自己的感官获得事物的表象、片面性和外在联系,即对事物的感性认识。然后,随着社会实践的继续,人们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事物的内部联系,感性认识达成飞跃,成为理性认识。

当然,认识的飞跃,是绝对不能离开实践的。认识的不断深化,无不基于实践这一基础。

其次,知识形成后,要在工作实践中不断调整对工作内容的认识,逐步修正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意识,形成理论指导。

最后,我们必须明白,一切通过实践得来的“真知”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当一个过程从某发展阶段推移到另一个发展阶段时,这些实践的认识都会随之而变化的。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与实践的统一是实践→认识→实践→认识的统一,这种统一是无止境的,每一个新的循环都代表着更高的内容。

此外,《实践论》不仅深刻而又系统地论述了认识与实践密切关系,同时还告诉了我们实践一定要注意进行总结。

总结的过程是一个认识飞跃的过程。我们要善于借鉴自己的实践经验,在重新认识的环节上下功夫。无论是学习还是总结,都要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在结合中升华,在结合中创新,在结合中发展。

这样,我们不断地把碎片升华成系统的、简单的、理性的,然后回归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发展。

《实践论》这篇文章的出世不可否认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在当时那个动乱的时代,那个经验主义与教条主义妨碍革命发展的时代,《实践论》的问世对中国革命斗争经验进行了科学的总结,为中国革命最终取得胜利指明了方向;并且从哲学高度揭露和批判了教条主义,为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它还阐发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标志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已经系统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此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在《实践论》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走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他们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新的伟大实践,探索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途径;之后又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后更是高举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实践论》在中国的传播,还大规模地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同时对于人们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方面也有着很强的指导作用。而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正确把握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多联系实际,少说空话,避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须知“实践出真知”。

总之,《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阅读完《实践论》后,我觉得自己的世界观更为清晰,对辩证唯物观点的理解也更为透彻了。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研读《实践论》,认真领悟其中的深意,并将之应用于我们的实践,我们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收获丰收的果实。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