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课件热门

02-09

上课之前充分备好课堂所需的教案和课件非常关键,每位教师都要负责编写教案和制作课件。教案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手段。我们非常认可“孙权劝学课件”这篇文章,强烈推荐您阅读一下。希望这些资料能够对您有所帮助,祝您成功!

孙权劝学课件 篇1

【课文品读】

《孙权劝学》是一篇极其简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节的文言短文故事主体只有两个部分,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文章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表现人物,推进故事对话言简义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人物寥寥数语,就表现出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在情节的安排上,亦别具风格吕蒙学习的起因是“孙权劝学”,学习的过程略去,学习的结果是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通过“论议”“结友”来表现孙权善劝、吕蒙勤学和学有所成直接描写、侧面衬托、留白再塑、繁简结合等手法的巧妙运用,让这一篇小短文既充满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教学创意】

趣学文言故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背诵课文,领会文章给人的启示。

(2)了解作者、作品及相关资料。

(3)通过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的对话描写,品味文章用对话来刻画人物、剪裁内容的表达效果。

(4)对比阅读,比较《孙权劝学》和《伤仲永》的异同,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参与、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刻苦治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于国于己都意义重大的道理,从而勉励同学们重视学习,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教学难点】

1、美读课文,力求声情并茂,读出人物个性,读出文章特有的意味。

2、理解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体味这段话的情味。

【教学方法】

朗读法、表演法、比较阅读法、合作探究法。

(一)导入

我有个学生,他总是不肯下功夫学习,我劝他应该好好学习,他说自己的事很多,况且又不想当学者,不学也罢。我很想好好跟他讲讲道理,可又不知该怎么说,大家看看我应对他说些什么呢?东汉时,吴国的国君孙权也遇到这种情况,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是怎么做的?

学生回答

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二)作者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卒谥文正,追封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历史。

(三)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老师范读或播放录音。

学生听读,注意字音,标出节奏,停顿,注意体会语气。

学生用心体会。

(四)读懂文意,读出语气

1.大屏幕出示课文内容,并标出重点字的拼音。

2.标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一字多音,古今异义的字或句子。

3.老师解释文本中的重点字及句子的意思。

4.老师将课文翻译一遍。

1.学生读懂并记忆。

2.学生试着翻译课文。

3.学生注意纠正错误。

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五)品析课文

1.出示重点句段

2.分角色朗读。

(六)感悟反思:

学了课文,你从孙权劝学、吕蒙就学、鲁肃赞学中明白了什么道理或得到哪些启示?

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结尾这一笔有什么作用?

(七)拓展与延伸:

1、有两则成语出自本文,你能找出来,并造句吗?

2、《孙权劝学》和《伤仲永》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异同?

从内容上看,两篇文章都与学习有关,但正好一正一反,从不同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吕蒙是中年好学,学有所成;仲永是少年不学,一事无成。

孙权劝学课件 篇2

【教学目的】

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重点】

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

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媒体】

投影片

【教学步骤】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看注释试翻译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司马光的故事)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三、检查预习

1、学生结合注解翻译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介绍、教师补充文章作者及文中的历史人物。

⑴司马光,宋代历史学家、文学家。

故事:①砸缸,表现其聪明、机智。

②圆枕,表现其勤奋、惜时。

总结:正因为有这两点,司马光才创作了《资治通鉴》这一辅佐君王治理天下的历史巨著。

⑵文中的历史人物:

孙权,东吴国君,少年英主形象

吕蒙,权之大将

鲁肃,孙权的谋士,著名的大臣

四、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活动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请找出孙权劝吕蒙学习的语句。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揭示学习的必要性)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学习的目的、方法)

卿言多务,孰若孤?(忙,不是理由。委婉的批评。)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现身说法,读书的益处。)

总结:作为一代英主,劝学于部下,本身就包含了他对吕蒙的器重、期望、关心和爱护。况且他句句中肯,字字真诚。

2、再找出劝的结果:

蒙乃始就学。(吕蒙听劝求学的行动,表现他知过能改、坦诚豪爽的武将风度。)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鲁肃情不自禁的惊叹,表现他为朋友的进步而高兴的豪爽和儒雅的风度。)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学而大有长进后的得意对答。)

总结:吕蒙由一员不爱学习的武将到愤而求学并学得卓有成效,以致连见多识广、学识渊博的鲁肃都惊叹不已,结友拜别。可见孙劝之善劝。全文围绕孙权劝学组织材料,详略得当、性格鲜明、中心突出、语言简练。写作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

五、在重点学习、反复朗读上面七个句子之后,学生根据课下注释阅读全文,贯通文意。思考这个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的改变,按剧幕、场划分的原则可以分为几幕?怎么安排?

第一幕(地点)孙权的宫中(人物)孙权与吕蒙

第二幕(地点)吕蒙军帐中(人物)吕蒙与鲁肃

把故事分作两幕,分四个小组来表演。

1、第一轮用现代汉语来演绎这个故事,要把对人物的理解(包括他们的表情、心理、动作)都想象出来。共表演两次。

2、第二轮用文言文句式来表演,注意人物的语气。共表演两次。

在学生一轮一轮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自身的想象力及表演才能,也可发现他们在古代文化方面知识的欠缺,及时补充、学习。其中结友而别时,他们有的握手,有的作揖,有的鞠躬,引起大家阵阵的笑声,至今犹在耳边。

六、体验反思

笑声中课就要结束了。想一想,鲁肃为什么要与吕蒙结友?这个故事给我们以怎样的思索?

有的同学说:读书长知识,有见识。

有的说:读书可找到好朋友。

有的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总结:读书学习在一个人的发展和完善中起重要的作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思维精密,哲理使人思想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学使人善辩。这也是司马光记述这个故事的目的'所在。

七、最后,齐声诵读,试背全文

八、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一、二、三。

2、写写这篇文章给你的启示。

【教学反思】

通过这次教学活动,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活动或者教学游戏在学习过程中的意义。它不仅可以让我们牢固地记住这个故事而且还调动了大多数同学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我想,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故事性较强、较形象的文言叙事短篇或许有一定的启示性。但是,当堂的即兴表演,对于上课思想集中、程度较好的学生能记住故事大意和文言句式,表演起用语自如,效果较好;而那些基础较弱的同学则只能记住故事的大意而对于文言句式就显得有些吃力。

孙权劝学课件 篇3

作者司马光,北宋大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这是司马光主编的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二百九十四卷,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共三百多万家。“孙权劝学”选自此书的六十六卷,题目是编者加的。

文中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是国君,劝学,鼓励学习的意思。

吕蒙,三国时吴国的一员大将,当初不曾学习文化,后听从孙权的劝告,多读史书、兵书,学识渊博,令人刮目相看。

本文描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

1. 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2. 理解文中的语气词: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1. 作者:

唐诗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

2. 主题:

这是一首抒发离别之情的五言律诗,诗人的好友要离京到蜀州去就职,所以写此诗相赠别,诗中表现作者博大广阔的情怀和对友人的深厚感情。

4. 句意:

(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

2. 主题:黄鹤楼是一个充满神奇,颇为迷人的地方,幸运者得道乘鹤升天,登临者借景吊古抒怀。当任途失意飘泊无依之际的崔颢登临此楼,自然会有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寞之感,加之神话传说的触动,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而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表达了诗人的思乡的愁绪。

4. 句意:日暮时思念起遥远的故乡,烟波中涌动着不尽的离愁。

作者:

唐诗人,刘禹锡,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至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前后约22年,因贬地离京城遥远,实际上到第二年才能回到京城,所以说23年。

2. 主题:

在回京途中,经扬州,遇白居易,相会时,白居易在宴席上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本诗则是刘禹锡的答诗,作者在诗中回顾二十三年被贬生活,感情沉郁悲愤,胸怀豁达豪放,表达了诗人乐观向上,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

3. 名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 句意:

沉船旁边千船万帆意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诗句借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他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一种乐观向上,豁达坦然的生活态度,蕴含哲理。

1. 作者:

唐诗人杜牧,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 主题:

诗人泊舟于秦淮河岸边,眼见灯红酒绿,耳闻淫歌艳曲,触景生情,借古讽今,写下了这篇悲愤的七绝诗,抨击那些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名句: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4. 句意:

卖唱的歌女不知道亡国的悲和恨,对岸酒楼里还在唱着《后庭花》。

此句表面上斥责商女,实际上抨击花天酒地,昏庸的统治者及达官贵人。

2. 主题:

这是一首用诗写的回信,通过归期的问询和回答,抒发了诗人羁旅他乡时对友人思念的深情。

3. 名句: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 句意:

不知什么时候,我能与你坐在西窗下,秉烛夜谈,重谈今天在巴山夜雨中思念你的情景。

一. 填空题。

1.《桃花源记》的作者是 。全文以 为线索。把故事写得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

2. 根据课文填空。

(1)夹岸数百步, , ,落英缤纷。

(2)复前行, 。

(3)问今是何世, ,无论魏晋。

(4)未果,寻病终。 。

3. 成语 、 出自《桃花源记》。

4.《口技》的作者是 朝的 ,课文节选自《 》。

5.《口技》以 为序,条理清楚。

6. 根据课文填空。

(1)又一大儿醒, 。

(2)满坐宾客无不伸颈, , , ,以为妙绝。

(3)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 ……

(4)于是 ,奋袖出臂,两股战战, 。

(5)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

(6) ,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7.“与君离别意, ”,是 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诗句。

8.“今日听君歌一曲, ”是刘禹锡的《 》里的句子。

9.“晴川历历汉阳树, ”是 的《黄鹤楼》中的句子。

10.“ ,隔江犹唱《后庭花》”是 的《 》里的句子。

二. 选择题。

A. 会宾客大宴 会:适逢,正赶上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但是

15. 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这是诗中的颔联,意在展望未来风光。

B. 这两句一改前面伤感的情调,变为慷慨昂扬的气概。

C. 诗句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哲理。

D. 作者在诗中用“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但并不悲观。

A.《桃花源记》带有传奇色彩,而非实事实记。

B. 文中描绘的桃花源景象,是作者想象出的理想社会。

C. 作者逃避现实,无力与黑暗的社会现实抗争的思想是值得批判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缺乏一定的现实意义。

D. 写渔人离开后,太守等人先后探访桃源未果,更加增添了桃花源的神秘感。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8. 解释下面三个加点字在文中意思:

19. 第二段文字中画线句描写了美好的乡间图景,请从下列三个方面分别指出“美好”的含义(不抄原文,简要概括回答)

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们生活 。

20. 读第三段,你认为桃源人为什么“叹惋”?

21. 本文作者陶渊明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时代,他为什么在这里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的现实社会相对的美好境界?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3. 用“/”划后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A.“俄而”是表示时间的词语,具有衔接前后事件的作用。

B. 这段文字写声音的顺序是由小到大,从屋内到屋外。

C. 这段用五个“百千”极力渲染火场和大厅里声音的嘈杂,从而表现口技者技艺高超。

D. 这段主要内容是写表演者以口技摹拟失火、救火时发出的各种声音。

25. 文中有关宾客的描写,属于什么描写?能否删去?为什么?

二.

11. C 12. C 13. A 14. B 15. A 16. C

17.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 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18.

21. 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黑暗社会的否定。

23.

于是 / 宾客 / 无人 / 变色离席。

25. 侧面描写。不能,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烘托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

孙权劝学课件 篇4

《孙权劝学》节选自《资治通鉴》,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以下《孙权劝学》语文教案,欢迎也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子停顿。

(2)、利用课文注释读懂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3)、在熟读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和中心。

(4)、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文章开卷有益的主旨,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让每位学生都能成为“乐知者”。

重点与难点

(1)、理解、运用文中的成语“吴下阿蒙”、“刮目相待”。

(2)、理解文章主旨。

(3)、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4)、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二、作家、作品、人物简介(多媒体显示)(提醒学生注意划线部分)

1、司马光(1019――1086),北宋杰出的史学家和散文家,字君实,陕州夏县涑(sù)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世称“涑水先生”。自幼嗜学,尤喜《左氏春秋》;及长,学识更为渊博。仁宗(赵祯1023--1063,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1038—— 1040)初中进士,英宗(赵曙1064—— 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神宗(赵顼,1068——1085)熙宁(1068—— 1077)初拜翰林学士(唐时始设此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兼顾问,参予机要,宋代以后权位日低)、御史中丞(官名,始于周期,东汉以后专司弹劾之任)。他在政治上是保守派,顽固地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而曾自请任西京御史台(御史府长官),退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继位后任尚书左仆射(yè)(秦始设,后分左右,即正副宰相),上任后立即废除新法,数月后,卒。追赠太师,温国公,谥(shì)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

2、《资治通鉴》简介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司马光初成战国至秦二世八卷,名为《通志》,进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1084)完成,历时19年。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全书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取材除十七史以外,尚有野史、传状、文集、谱录等222种。帮助编撰者有刘攽、刘恕、范祖禹等,各就所长,分段负责,先排比材料为“丛目”,再编成“长编”,然后由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内容以政治、军事为主,略于经济、文化。全书贯1362 年史事,有“考异”以明取材不同之故,有“目录”以备查阅之用,为历史研究工作提供了较系统而完备的资料。注释主要有宋末元初人胡三省的《资治通鉴音注》。清初严衍著《资治通鉴补正》,为《通鉴》拾遗补缺,刊正错误,也做了一些工作。

3、关于吕蒙

吕蒙(178――219),三国汝南富陵(现在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字子明。少依孙策部将邓当,当死,代领其部属。从孙权攻战各地,任横野中郞将,后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初不习文,后听从孙权劝告,多读史书、兵书,鲁肃称其“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鲁肃卒,代领其军,袭破蜀将关羽,占领荆州。不久病死。

三、正课

(一)、读一读

1、老师范读或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朗读停顿,准确断句。

3、学生再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如:(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

(2)、“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惊讶的语气)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二)、译一译

1、参考注释,根据平时的积累,疏通文义,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1)、重点字词:[初]当初。[谓……曰]对……说。[掌事]掌管国家大家。[孰若]与……相比如何。[遂]于是,就。[但]只不过。

(2)理解下面句子含义。

a、蒙辞以军中多务。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这是一个状语后置的句子。以:拿,用,介词。

b、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应理解为: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c、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待:相看待

(3)根据学生翻译情况教师进行修正补充。

(三)议一议

1、吕蒙是怎样从“吴下阿蒙” 而变为让人“刮目相待”的?

(听从了孙权的劝告,“就学”。)

2、孙权又是怎样劝学的?体会他的语气、神态和心理。

(1)、“卿今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 (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3、鲁肃为什么会对吕蒙 “刮目相待”?

(因为他从与吕蒙的谈话中,发现吕蒙才略大增,与先前的“吴下阿蒙”判若两人。)

4、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

(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

5、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6、 “刮目相待”后,鲁肃有何举动?说明了什么?

(与吕蒙结友,说明鲁肃对吕蒙的赏识、认可。)

7、孙、蒙对话与蒙、肃对话在情调上有区别吗?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显得郑重亲切,表明了君臣的关系;蒙、肃皆为同僚,对话则有一种调侃的趣味蕴含其中。)

(四)练一练

1、解释“吴下阿蒙”、“刮目相待”并造句。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 :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也作“刮目相看”。刮:擦。

(造句随堂提问)

2、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呢?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作为肩负建设祖国重任的中学生来说,知识对我们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今天的学习生活呢。联系课文,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

四、课堂小结

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本文在写作上以对话为主,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希望同学们多读书,不断完善自己。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六、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劝学 就学 赞学

孙权 ——→ 吕蒙 ←—— 鲁肃

(善劝) (肯学) (爱才)

吴下阿蒙 ————→ 刮目相待

启示:肯学、勤学

附原文与翻译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 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语气词,通“耶”)!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ù)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多音字)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朗读节奏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课件 篇5

1.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理解积累文言文词汇。

2.培养学生朗读、翻译及合作探究的能力。

3.体味人物语言的情味。

4.体会“开卷有益”的主旨,启发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1.体会“开卷有益”的主旨,启发学生不断努力学习。

(充分利用课前预习提示和课下的注释,同时还要利用手中的工具书,广泛地查阅相关资料。)

A.第一步曲:“读一读”(文言学习三步曲“读一读,悟一悟,背一背”。)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不认识的字查工具书解决,要求:①读准字音。②读好停顿和语气。

2.指名朗读,教师正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3.教师范读。

4.全班齐读。

5.小组相互评读。

1.先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现代汉语。四人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先标注疑问,再问教师。(提醒学习方法:调序法、加字法、换字法;文言文翻译三字原则:信、达、雅。)

2.小组推荐发言人解决本文翻译,本小组其他成员适时补充。

3.教师强调特别注意的'几个词语和句子:

①初:当初 但当涉猎:但,只;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 熟:谁;哪一个 若:比得上 就:从事 论议:讨论评议 吴下阿蒙:当年在吴县的阿蒙,指没有学问。现在多用于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有长进,或地位高升以及从穷苦而变得富有了,都可用此语。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见:认识。

1.《孙权劝学》是一个著名的劝学故事,题目中最关键的词是“劝”,那么孙权是如何劝得呢?请同学们选读文中相关的语句。同位互读,看你们能否体味出孙权劝的口吻、神态及心理呢?并相互说说。

3.劝学的结果如何呢?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那么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4.吕蒙学有所成,他自己高不高兴?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5.吕蒙听从劝告就学,从“吴下阿蒙”到“刮目相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请同学们自由表演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和心理。之后,我们将分角色朗读课文,要做到声情并茂。)

7.分角色表情朗读。

8.从本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C.最后一步曲:背一背(请同学们在背的过程中,进一步品味文意,理解人物形象,一定要做到理解性背诵,切忌死记硬背。)

孙权劝学课件 篇6

1、了解作者及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1、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特别是“博士”、“但”、“往事”、“邪”、“更”等词。

2、揣摩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明代的杨慎在其诗《临江仙》中写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三国时期,出现了许多的英雄人物,吕蒙就是其中之一,吕蒙虽然骁勇善战,但有一个缺点:不爱读书。他的主上孙权曾屡次劝他读书。经过多次的劝说,吕蒙不再是“吴下阿蒙”,让人“刮目相待”。我们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孙权是怎样劝吕蒙学习的(板书:孙权劝学)。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西夏县(现属山西省)涑水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历时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名为《通志》,宋神宗以它“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书名《资治通鉴》。“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1)认读:读准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2)听读:听录音,注意字音、停顿、节奏,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注意: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读yé,通“耶”)!

即更(读gēng,重新的意思)刮目相待。

(3)解读:边大声朗读课文边根据课下注释逐句理解课文大意,有不理解的,同桌可以相互讨论。

(4)释疑:交流讨论不理解的字词或语句,教师点拨。注意:古今异义词、成语。

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

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

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孙权为什么“劝”,是怎么“劝”的,“劝”的结果怎样?请仔细揣摩文章中人物对话的语气来谈。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果断,神态郑重严肃,既严格要求,又充满关心、期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耳”(前一句表反问语气,对吕蒙辞学有责备、恼怒之意,后一句则说得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足见对吕蒙的关心、爱护。)

(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语气殷切。)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既感到十分惊讶,又由衷为吕蒙的进步感到高兴,惊异、赞许之态呼之欲见。)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感叹语气,并非对鲁肃不满,而是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

请三位同学分角色扮演孙权、吕蒙与鲁肃,然后进行对话表演。要注意模仿人物语气,体会说话时人物的心境,演完后学生作点评。

从本文中,我们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能“好读书,读好书”。

请同学们将本文与《伤仲永》一文进行对比阅读,写一二百字论述学习的重要性。

孙权劝学课件 篇7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2、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3、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重点:

1、疏通文意,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熟读课文,做到能当堂背诵;

2、明确吕蒙接受劝告后发生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难点:

品味人物对话的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分析人物性格。

三国时期,孙权手下有一大将军叫吕蒙,英勇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孙权十分器重,但他才疏学浅,还不爱学习,每次孙权劝他学习,他都推三阻四,这不今天孙权又来劝说他了,那么我们一起走进《孙权劝学》去看看他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让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司马光及《资治通鉴》的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多媒体显示如下:

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现山西夏县)人。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1、教师配乐示范朗读的方式,让学生听清读音,注意句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和句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指出读音和句读方面的错误。

4、展示标有正确读音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字音。

5、展示标有正确读音和句读的大屏幕,以学生齐读的方式读准句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同桌之间互相讨论,疏通文意,

2、全班以分五大组的形式每组探讨两句话的翻译,小组之间开展竞赛,合作共同完成课文的翻译工作。

3、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师生共同解决。教师大屏幕展示重点字词的翻译。

师:文章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下面就请同学们找出你感兴趣的人物的语言自由练读。

孙权: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不悦、责备。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归纳成语:吴下阿蒙 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现在演化成一个成语,泛指缺少文才,学识的人。

刮目相待 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摩擦。刮目,擦擦眼。相待,相看待。

我们学过《伤仲永》,你认为方仲永与吕蒙有何不同?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你觉得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能背则背,不能背就读,课堂在课文的吟诵声中结束。

文中有多处省略,请同学们发挥想象,扩写《孙权劝学》,完善人物形象。语言可用文言,可用白话,也可文白夹杂,字数不限。

文中有多处空白,为学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话省略了许多未说的内容;“蒙乃始就学”,如何学,本文没说,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吕蒙究竟谈了些什么让鲁肃大惊?这些内容尽可以让学生去想象、去补充。学生在补充时可文言可白话,可文白夹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

教学反思:

《孙权劝学》是一篇 自读课文,故事性很强。这篇文言文课文词句方面的障碍少,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从施教过程看,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处。

成功的地方有:

1、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

2、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课文理解并不难,疏通理解时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提出疑难词句,学生与老师一同解答,这样便于因材施教,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也能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疏通课文时,让学生利用注释,翻译课文,有利于纠正学生对着翻译书翻译的习惯,有利于培养即席说话的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3、在“再现故事,品析人物环节”,把读出人物语气作为分析人物性格的基础,适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使学生在朗读中获得理解文本的能力。

4、引导迁移,适度拓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旧知,总结归纳,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本课在教学的最后设计了拓展延伸的环节:我们学过《伤仲永》,你认为方仲永与吕蒙有何不同?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你觉得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这样有利于学生在比较中达到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也对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一个正确的引导。

不足之处:

1、重视了基础知识的学习。尤其是文言词语、句子翻译,但文言词语的解释有点多。建议只抓住几个重点词语与句式即可,可节省一些时间。 2、在品析人物环节,指导有一些欠缺,课前设计的师生合作朗读和学生扮演人物进行对话在具体实施的过程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这是本次授课的一大遗憾。

孙权劝学课件 篇8

1、了解《资治通鉴》的有关常识。

2、积累文言词汇、文中的成语,理解文意。

3、正确朗读全文,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分析人物性格。(重点、难点)

很多伟大的领袖都强调过学习的重要性,列宁说:“学习学习再学习。”毛泽东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都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早在三国时期有位伟人也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那就是吴国国君孙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孙权劝学》,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板书:《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1)掌握本文有关文学常识。

(2)正确朗读全文,尝试读出人物语言的身份情态。

(3)识记本文涉及的两个成语的现代含义。

(4)根据书下注释尝试翻译全文。

(时期)杰出的()家和()家()主持编纂的一部()体通史,记载了从()到()共()年间的史事。书名是当时皇帝宋神宗定的,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

(1)孙权是谁?

(2)劝谁学习?

(3)为什么劝?

(4)吕蒙进步惊人。

抢答,按组加分,纠错加分。

2、再读释义。

(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口述)、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2、分析文中人物语言展示人物什么身份、性格、心理。评价的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该人物语言(自由朗读文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板书、评价)(自学3分钟,小组合作2分钟)

如果孙权劝学无效,吕蒙不学习,结局会怎样?(展开你的想象运用简短的话语进行说明)

课堂实践后发现的问题:

1、学生对于文学常识的审题过于仓促,导致很多同学都没有完整的回答出本题答案,在下次的授课中,应先给学生10秒钟的审题时间,之后再进行抢答。

2、据题生疑中学生又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怎样劝的”,也应该给予确定。

3、朗读由原来的三读:初读理解大意;再读释义;三读析人;增加到四读深入理解,设置在人物分析之后,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4、人物分析,学生板书的答案书写不是很规范,无条理,所以改用表格的形式,更加明晰。

5、题目《孙权劝学》既交代了人物也交代了本文情节,吕蒙就学和鲁肃鉴学亦是如此。所以在讲解人物形象时同时也交代了文章情节。

6、文章情节有详有略,由此应该引到文章写作手法的讲解。

7、课文翻译中本文有三个语气词需要注意强调“邪、耳、乎”。

8、学案设计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不够明确,应当加强。

孙权劝学课件 篇9

(利用多媒体)

1、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2、播放动画故事《司马光砸缸》

3、显示春秋时代的一个故事: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根据以上三则资料,提问:(多媒体显示)

(1)、由这首歌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回答:这首歌是《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我们能想到有关三国的一些人物和故事。

(2)、对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么,谁知道司马光是怎样的一个人?

(指名同学介绍)

(3)、请哪位同学用现代汉语说说这则故事的意思?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老师总结:这是师旷劝晋平公学习的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中的师旷很巧妙地点明,老年时读书虽然赶不上少年和壮年时,但与摸黑走路相比较,还是好得多。从而成功地说服了晋平公,达到了劝学的目的。

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活到老,学到老。人生学无止境,任何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同时也说明,开卷有益的道理。

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确,乱世出英豪。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多媒体显示课题)《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孙权劝学课件 篇10

医学知识:

2.手术切断可引起肛门失禁;肛管直肠环。

3.肝总管,胆囊管和肝面下缘构成胆囊三角(Calot三角),是手术中易发生误伤的危险区。

7.蛔虫成虫寄生于小肠中下段。

8.胆绞痛;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向右肩部放射。

9.胆道蛔虫病;突发上腹剑突下钻顶样疼痛。

10.上消化道出血指___以上部位出血Treitz韧带。

11.胸腔闭式引流,引气:锁骨中线第2肋间或腋中线第3肋间;引液:腋中线和腋后线件6-8肋间;引脓:脓液最低处。

12.麻疹出疹始见于耳后发际。

13.痈好发于,颈部和背部。

14.管状淋巴管炎多见于四肢以下肢最多见。

15.异位妊娠流产多见于壶腹部。

16.异位妊娠破裂多见于峡部。

19.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皮肤硬结最先出现在小腿。

20..胰腺癌好发于胰颈和胰头。

23.颈椎病病人好发部位:颈4-5、颈5-6、颈6-7,其中最常见部位:颈5-6。

31.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最常见的出血部位:皮肤黏膜。

医学知识练习题:

相信《孙权劝学课件热门》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师资料,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孙权劝学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