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心得体会集锦

02-16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1)

“灯如昼,人如蚁,总为赏元宵”,放眼广州,元宵节的欢乐气氛在城市各处洋溢。商场内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寺庙里轻烟袅袅,人们忙着拜神祈福;越秀公园里华灯高挂,游人如织……元宵节里,广州的节日气氛浓厚。热闹的元宵节,最经典的是那份传统味道——赏月、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挑灯笼、看舞龙舞狮……一幅“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的欢腾图景在中华大地铺展开来。几千年来,这些传统民俗代代相传,是元宵节的“指定动作”,也是流淌在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身份标识,弥足珍贵。

曾有人调侃年味变淡、佳节不复,而细心的人会发现,年复一年,那些饱含文化内涵的节日,不但没有被遗忘,反而在时光的淘洗中,越来越受民众欢迎。尤其是包裹着民俗内涵的节日庆典,更是拥趸者众。据报道,春节过后组织举办灯会的多个景区已进入预订高峰。除了知名景区的传统灯会,今年国内多个水乡古镇古村落也推出大规模的元宵民俗节庆活动,深受民众欢迎。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历史文化悠久,在元宵节里“大秀家底”。今天正式开罗的广府庙会,首次尝试巡游+汇演的形式,展示千年广府文化,吸引无数街坊。这是民俗的嘉年华:不仅有《五羊仙舞》首次亮相、南国红豆竞芳菲,还有“龙狮队”、“沙湾飘色队”等夺人眼球。热闹的巡游队伍大张旗鼓、走街串巷,蔚为壮观。这是活跃广州的缩影,也是一张生动的地方文化名片,不仅丰富和活跃了民众生活,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也让外来游客了解广州、爱上广州,增强了文化影响力。

除了广府庙会,省内不少地方的民俗活动同样异彩纷呈。惠州西湖花灯展、佛山“行通济”等同样是民众喜闻乐见的传统品牌活动。这些大型活动一方面有深厚的民意基础,它们如一位故知,如约而至,伴随当地民众走过一个个佳节;另一方面它们在传承中创新,印刻着时代内涵。年年花灯展,年年均不同。技术、设计更新换代,不同的造型、不同声色效果令人应接不暇。在安全形势严峻的当下,坚持举办这些大型活动,管理者也煞费苦心,值得点赞。加强安保投入、实行交通管制、增加安检、设置医疗应急救治……多部门联动,多方位投入,公共管理在一次次大型活动的考验中提升,“文化惠民”在一次次节庆活动中兑现。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传统元宵节的热闹如约而至。小家庭里的一颗汤圆、一个灯笼,大社会里的一次巡游、一场庙会,都是你我对传统文化的共同坚守。乐见全城欢度元宵节,让我们再次为璀璨的中华文化举杯!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2)

不知不觉新年已经过去了半个月,又是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好几年没有出去看灯了,不是不想去,没有人陪,一个人去逛有什么意思,看着街上一对对的男女或一个个家庭一起出去玩,真的很羡慕,由于工作原因也没有回家过节,平常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感觉,现在终于深深体会到那句“每逢佳节备思亲”的真正含义了,这次不想再让自己孤孤单单的一个人过了,下午我去了表哥家,我们早早的吃完饭就和哥哥嫂嫂还有外公出来看灯了,虽然天气不太好,还是没有减少我们的兴致,有人陪的感觉真好|!

我们把街上各个单位的花灯看完后,就去专门放烟花的地方了,我们这里每年政府都会组织在我们市内的一个公园广场放烟花,我们找了一个最好的观看位置,终于等到放烟花的时间了,我们迫不及待啊,在这之前也有个别单位放了,但是都不如此时的烟花美丽而且在天空中好大的一片,当第一个烟花绽放在夜幕中时,所有的观看者都发出了欢呼,真的好美,接连不断的放了差不多有一个小时,花样也很多,我看着那些夜幕中绽放的美丽,心里不仅是赞叹它的美丽,同时也因它的短暂而感到遗憾,有很多的感想,是啊,我们的生命也许在浩瀚的宇宙中就如那烟花一样,只是那么短暂的一瞬间,美丽过后夜空剩下的只是一片寂静,每当一个烟花绽放的时候我都会很快乐消失后我都会很失落,我们的生命,爱情等等,都如这烟花般,既然我们存在这个世上就应该像烟花一样把自己最美的留给世界,即使仅仅是那么短暂的一瞬,也无憾!

我是谁生命中的烟花?谁又是我生命中的那幕烟花呢?我愿意为他绽放我的美丽,哪怕是一瞬!只要我们彼此有爱就足够!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3)

斗柄回寅,大地回春。还有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徜徉在春节的喜悦气氛之中,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更是成为全民追捧的新晋“网红”,吃汤圆、猜灯谜,一些地方和企业更是别出心裁,想出了许多元宵节新的“打开方式”,尤其是受奥密克戎变异毒株传播链的影响,今年倡导、鼓励公众就地过年的新形势下,传统风俗更有温馨的滋味。无论时代怎么变,新习俗始终在创新中丰富着传统文化的内涵,也因此让团圆有了更为幸福的感悟,让家国情怀有了更为温暖的厚度。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家强。司马迁在西汉时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宋代欧阳修《生查子》中有“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佳句,孕育了“中国情人节”的浪漫情怀。过去提起元宵节,不过就是吃汤圆、看花灯,到了今天,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气氛越来越浓,反映出的是中华儿女“文化自信”越来越强。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一些地方过年时的传统民俗活动日渐式微,节日的仪式感有所淡化,过年的丰富内涵难以彰显。说到底,就是大家所说的“没年味儿”了。其实,大家如果有细心留意,就会发现近年来传统节日的热度在中华大地不断上升。比如冬至节气,大家会在朋友圈中送“安康”,朋友之间都会问上一句“吃饺子了吗”。而且,随着时代潮流变化,人们也赋予了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例如重阳节古人多是登高、赏菊,如今不少“80后”“90后”中华儿女更多把这一天当作孝亲敬老节,会给父母买礼物,从忙碌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去陪陪父母喝茶、逛街。这些新鲜变化,无不发映出传统节日人气越来越旺,越来越多中华儿女爱上了“我们的节日”,从这些传统节日中发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带有本土特色的节庆节目,让这些节日更有亲切感。

春节是一个最能唤起民族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认同的节日,也是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高峰期,更是彰显极具感染力的“文化自信”的时期,特别是年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千百年的文化印记和民族符号,各地通过开展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展示着老百姓图平安、念吉祥、共奋进、求幸福的共同心愿。过去,很多地方最讲究的是不逛庙会就不算过年,逛庙会一直作为节日之中传统保留项目,成为人们必不可少的一道节日文化盛宴,而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人们过“文化年”的需求持续升温,在红灯笼、春联、福字、年画等传统年俗元素的烘托下,“互联网+传统文化”,给传统佳节带来了新的“佐料”,把“年味儿”搬到了互联网上更多人愿意在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活动中欢度新春佳节,收获充实而精彩的过年的味道。比如,以前游子们挤火车回家过年,而今高铁四通八达,甚至“打飞的”回家都不再是梦想;以前距离遥远无奈写信过年,而今借助网线视频拜年越来越成为“新年俗”。通过数字文化网络平台,“互联网+传统文化”使元宵佳节既保留了传统风格也兼具了时尚元素。越来越多群众足不出户便可感受到节日的快乐。

拥抱“我们的节日”,不断增强“文化自信”。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一朵璀璨的奇葩。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继承好、弘扬好、延续好传统文化,既是文化进步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传统文化在春节、元宵佳节大放异彩,也激励着近14亿中华儿女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在新时代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这也激励着追梦路上的中华儿女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不断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在强大文化自信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4)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一天,全国各族人民闹花灯、燃焰火、放鞭炮、舞狮子、划旱船、踩高跷……欢度元宵佳节,而且家家户户吃“元宵”。

关于元宵节,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到了汉文帝时,已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正月十五吃元宵,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宋代,民间就流行一种元宵节时吃一种新奇食品“浮元子”,后称“元宵”。

元宵又名“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据说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食,或油炸,寓意“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说起“元宵”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说的是汉武帝时朝中有个奇人叫东方朔,诙谐幽默,足智多谋,而又心地善良,人称智圣。有一年冬天,长安城接连下了几场大雪,东方朔奉命到御花园给皇帝折梅花。他刚走进园门,突然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欲投井自尽。东方朔立即向前将她扶起,因为其故。宫女说:“我叫元宵,家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进宫后,我再也没有见过家人。每到过年,我更加思念亲人。觉得自己不能在父母跟前尽孝,真是生不如死,便想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后,深表同情,并告诉她说:“我一定设法让你和家人团聚。”

元宵听后,遂放弃轻生的念头,回到宫中,等待与父母妹妹团圆。

有一天,东方朔独自出宫,他来到长安街上,在闹区摆了一个占卜摊。这时有不少人前来求他占卜卦吉凶祸福。不料,每个人占卜的签语都是一样:“正月十六火焚身”。

消息传开,人们议论纷纷,人心惶惶,大家陆续前来向东方朔求问解救办法。东方朔慢条斯理地告诉大家:“正月十三傍晚,火神爷派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奉旨火烧长安城,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皇帝想法解救。”

说完,东方朔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捡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太监立即禀报给皇上。

汉武帝接过红贴,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武帝看后大惊,急忙请东方朔解读红贴。东方朔沉思良久,然后对皇上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宫女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正月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

武帝听后,十分高兴,立即传旨按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凡。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循声寻找父母,终于和亲人团聚了。

人们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今后每年的正月十五,家家户户做汤圆供火神君,同时正月十五全城挂花灯,放烟火。宫女“元宵”做的汤圆,于是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正月十五这天就叫做元宵节。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5)

图书馆闭门谢客、春节和元宵活动取消、贺岁片撤档……远离聚会安心宅家,成为这个春节特别的标签。然而在这份全民的安静里,涌动着共识,充满着力量。在这场波及全国的战“疫”中,没有一个局外人,面对疫情,社会各界积极行动起来。武汉血库告急,江西启动赣鄂血液联动保障机制,不少市民献上爱心,为武汉战“疫”出一份力;爱心企业自发向封闭管理小区免费配送蔬菜,得到小区居民由衷称赞;退休老党员自发穿上红马甲,与乡镇社区干部一道,走村入户排查、参与设卡值守、为湖北返乡人员测体温、拿着大喇叭义务宣传……

信念和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援鄂医疗队驰援湖北,体现着信念。众多医护人员和基层工作者“逆行”的身影里,体现着信心。对更多的公众来说,爱护好自己和家人,就是此刻对国家对社会的大贡献。虽是元宵佳节,但目前疫情防控工作仍然处于关键时期,防疫工作不能停下脚步。“门虽封禁、人情犹暖,一方有难、八方来援”。封闭管理、减少人员聚集不能将关爱隔绝。自从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打响之后,广大基层工作者作为“逆行者”,在绝大多数人元宵节“宅”在家中的时候,他们仍然穿梭在街头巷尾,传播着对居民群众、隔离人员的关爱。他们为居民和观察人员送来汤圆,让他们在疫情笼罩下的元宵节同样感受到暖暖的温情。街上的热闹少了,但人们心中的温暖没少。疫情面前,这是一个特殊的元宵节,广大基层干部舍弃小家团圆,只为赢得大家安康。

去年元夜时,舞龙灯闹元宵。今年元夜时,你宅家我守候。元宵节不团圆,是为了日后更好的相聚。今年的元宵节在全国上下合力抗击疫情中度过,病毒无情人有爱,这个元宵很温暖。相信只要我们心有大爱、众志成城,就一定能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早日迎接春暖花开!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6)

竹子噼里啪啦的声音传入耳中,仿佛在提醒我:“懒,别起来,今天是元宵节!”是的,我差点忘了,所以我穿上衣服来到外面,看烟花。

我看到他们像导弹一样,冲向浩瀚的天空。几秒钟后,天空呈现出一朵朵绚烂的花朵,就像子弹雨林,更像是一位女神。花。

“张洁洁,该吃汤圆了!”妈妈叫我进屋。我以闪电般的速度冲进了屋子。我妈妈为我准备了热气腾腾的饺子。我狼吞虎咽,仿佛又感受到了过年的气氛。

吃完汤圆,我们一家人就去祭祖了。回到家,我听到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今年元宵将上演鼠年直径最大的月亮。”又大又圆的月亮已经出现了,暖暖的月光洒在河面上。

下午的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外面的商店都关门了,人们回家吃甜蜜的团圆饭,我们家也一样。

想了想,一年一度的元宵节不仅是看电视还要看电视,太单调了。这次想和爸妈一起去南湖公园赏灯。我询问了他们的意见,他们同意我的看法。

来到南湖公园,想起了“千灯如夜”这首诗。我的目光立刻被那盏花形的灯所吸引,五颜六色,耀眼夺目。十万盏灯连成一条长长的直线,顺着它们走下去,点亮了我的心灯。

又是一声枪响,众人赞叹不已。夜色中,微微扬起的脸庞也变了五颜六色,也露出了幸福的笑容。它们不像花朵。美丽的烟花!生活多么美好!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7)

我们刚刚送走快快乐乐的新春佳节,转眼间又迎来了热热闹闹的元宵节。提起元宵节,大家都不陌生,这一天的晚上。我们都会观灯展、猜灯谜、看烟花、吃元宵。但今年的元宵节比往年更热闹,令我终身难忘。

下午五点半左右,我们一家来到了紧靠东湖的向海大道,这时天已经黑了,但向海大道的东侧却是灯火通明。各式各样的彩灯沿街一字排开,有“五谷丰登”、“与时俱进”以及走马灯、激光灯,还有天上飞的孔明灯……数不胜数。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金社裕农的彩灯“大展宏‘兔’”。

大约在晚上7点钟左右,在东湖开始放烟花,首先看见一个光电直冲空中,之后听见“轰”的一声,烟花爆裂了。随着震耳欲聋的声响,仿佛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花瓣越开越大、越来越亮,整个大地如同白昼,如梦如幻,美丽极了,只见星花越来越低、越来越暗,转眼间天空中只剩下烟云般花瓣的痕迹缓缓的飘香远方。这时一颗颗烟花又从烟花筒中喷发,犹如一串串珍珠、一颗颗流星、一朵朵菊花、一条条瀑布……一朵朵光芒四射、灿烂无比的烟花,在天空中飞舞,各式各样,五光十色,夜空顿时变得光彩夺目,此起彼伏,人们也惊叫不绝。

晚上八点,我们回到了家,奶奶端上来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一个个汤圆像珍珠一样,我夹起一个放到嘴里,软软的、粘粘的,咬一口,甜甜的汁流变满嘴,我一口气吃了好几个,爸爸妈妈看见了,开心的笑了,我们边吃汤圆边看元宵晚会。

这个元宵节使我度过的最快乐的节日,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元宵节心得体会(篇8)

在文化传播层面,央视元宵晚会延续春晚“奋进新时代、欢度幸福年”的主题,同时结合传统元宵节特点,主打“金猪闹春”,“闹”与“乐”成为两大关键词,围绕传统文化、艺术表演、联欢特色三大主线展开。以此充分发挥中华传统节日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的功能,增强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方面做出了引领和示范。

在休闲消费领域,人们燃灯放焰、看灯赏月、共吃元宵,赋予了古老节日现代的仪式感。此外,不少社区居民在假期举办包汤圆比赛、灯笼手工制作,并通过喜猜灯谜、做游戏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元宵节的由来及习俗。可以说,元宵节正在逐步接轨现代社会规范与生产生活方式,并以其古老的价值理念释放新的影响力。

在时代巨变中,站在文化变迁的视角审视传统节日,元宵节如何与现代生活更好对接,仍然需要找准定位、继续创新。

增强文化自信和对国家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是其重要保障之一。从农耕社会走到今天,支撑节日习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规范发生了根本变化,曾经有序的节日系统逐渐变为零星的时间符号。就元宵节而言,如果不能将它独有的情感寄托和精神价值现代化,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加以传承和弘扬,就很难让它“活在当下”,就不能真正成为一个“节日”而只是“假期”。

元宵、花灯、舞龙是附着情感的物质载体,如果只追求物质上的花样翻新,节日就会失去凝聚力。新时代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变,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仍需要不懈努力。如何“打磨”作为文化表达载体的传统节日,是当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新故相推,日生不滞”。一个传统不是因为古老才有价值,相反是有价值才古老。元宵节传统的价值经历了千年岁月的锤炼与淘洗,历久弥新。今天,在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网络化的新时代环境之下,元宵节传统民俗迎来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发展的新机遇,积极看待传统节日习俗在当代的变化与发展,背靠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古老的元宵节将以青春的姿态,不断吸纳新的节俗元素,柔软而持续地更新着自己的民俗传统。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