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集合

02-24

我们在读书的时候或多或少都写过作文,写作文可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头脑,平时多注意积累可以帮助我们写作文,一般写作文都是什么样的呢?为满足你的需求,小编特地编辑了“苏东坡传读后感集合”,仅供参考,我们来看看吧!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讨论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

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开朗、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他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格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之前,我对苏东坡并不了解多少,在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

为官,一生只要安安稳稳,脚踏实地就可以了。例如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而在于苏轼面对生活,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苏轼的一生,艰辛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与王安石斗智斗法。对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暂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快乐或是艰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这就是苏轼为民着想的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3】

用豁达凝练成笔上飘扬的旋律,他将至情融化为笔下流淌的华彩,他将痛楚抑成意奔涌的篇章。他,就是苏东坡。

苏东坡,具有一个多才多艺的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他有高度的智商,有热情而浪漫的赤子之心,终生保持天真、淳朴。他是个秉性的乐天派,是瑜伽术的练习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伟大的书法家,是诗人,是佛教信徒……人间有味是清欢,苏轼终其一生“不是被贬,是被贬的路上”,身处逆境却能品出生活之甘甜。他乐观而豁达,虽然不断被贬,但是,无论在哪儿,他热爱生活的.心态从未被改变。苏东坡更是一位喜欢吃的美食家,他加调料制作的猪肉美味无比,百姓称其为“回馈肉”,他还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即使生活困难,他也抱着极为乐观的心态,继续他的美食生活,也继续用他的仁心爱百姓。美丽西湖,是多少中国文人的梦。

苏轼虽被贬于此,却没有悲怆自怜,愤愤不平,而是潇洒任平生。他知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于是,他储藏心灵,淹没痛苦、忧伤,横卧西湖。被贬岭南时,他写出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的诗句。官场的风雨再大,生活的风雨再艰辛也无法阻挡他心灵前进的步伐。不要咀嚼生活的苦难,不要埋怨生活的不公,牢骚太盛,人生太短,而苦难太长了,我们不必要去过于计较生活。一切随缘,拥有一份淡然处之的心态。不要勉强自己,别为难他人,顺其就好,随遇而安。要懂得,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像苏东坡一样。

苏东坡的人生境界,无疑,是极高的,极富有智慧。因为他有着一种成熟的人生态度,他幽默,他敢于自嘲,敢于淡然地面对生活中所面临的苦难,苦中作乐,有着高尚的精神境界。苏东坡诗曰:“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林语堂写道:“他的肉体固然会死,可他的精神会在下辈子,可成为天空中的一颗明星,可滋养万物,可维持众生。”是的,几千年了,苏东坡的躯体早已飞散至云端,可他的文学作品的价值与其高尚情操仍闪闪发光。

苏东坡,这个传奇人物,我将以他为榜样,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4】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我一直相信,缘分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更是人与书之间的缘分。中学时代,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是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另一本像是《朱元璋传》(不确定,但前一本很确定)。反应是,我怎么会对这种书感兴趣呢?!

遂不以为意。然而喜好确实是个很有意思的东西,随着知识的增长和阅历的增加,你会自然而然的对一些东西产生兴趣,甚至是以前不感兴趣的东西。比如说这本书……

多少年之后,初到杭州,求学于此。这期间,我和朋友们沿着西子湖畔漫步,来到了苏堤南端,旁边就是苏东坡纪念馆。其中有一段引用的林语堂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话是这样的: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月夜的流浪者,诗人,小丑。但是这还不足以道出苏东坡的部……我若说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看完这番话,很有共鸣。多么有趣的生活啊,这不是你想要的生活吗?生活潇洒,洒脱,做各种有趣有趣的事。

**的理性兼具孩童般的心灵,做着自己想做的事而又不出格。他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同情心和知识分子阶层的道德修养,不违背良心。这样的人生,堪称完美!

之后与好友漫步于林木茂盛、郁郁葱葱的苏堤之上,堤上有六个拱桥,甚是美观。一千年后还能享受到苏东坡提供给我们如此的雅致的环境,不禁更加感慨他的伟大,对他的崇拜也剧增,所以那天回去之后就毫不犹豫的把《苏东坡传》给买了下来。

看完后,确实是本好书,对自己很有启发:人生还可以这样有趣,原来心灵可以是如此美妙,同时也进一步明白了应当怎样做人。林语堂先生,这位学贯中西,兼具西方浪漫与东方雅致的江南才子,以他优美的文笔把这位极为有趣惹人喜爱的文坛巨匠活生生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让读者回味无穷!

下面就简单的说说自己的感悟:

首先,苏东坡是个学者,他对人和事的态度告诉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不是让自己变得更清高—你们这群凡夫俗子我才不跟你们玩呢—而是变得更加包容,更加随和,更加的平易近人,是一种对这个不完美世界的包容,对万事万物的包容。“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的这句自我评价可以说是对此意一个很好的概括!而巧合的是英国著名诗人拉迪亚德·吉卜林在他那首经典的诗《如果》里面也写到:

如果你能与人民和睦相处,却拒绝随波逐流;或与王者同行,但别忘了老百姓的本性可以看出,在这个话题上,东西方思想已经达到了统一。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寻找美的眼睛。对这个道理苏东坡可以说是践行的最好的,即使是被贬到偏远落后的地方,他仍能见到、感到别人即便在天堂也见不到感不到的美。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所说:

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蓝天、白云、村舍、竹林、小路、山川、河流、小桥、星辰这些意象**都有,在苏轼眼中只要它们随机的自由组合好在哪都是一幅美景!

想要拥有发现美的眼睛关键要有一颗美妙的心灵,读完苏轼的文章往往会情不自禁的拍手称妙,写的这么美,这么妙,惊叹其心灵之如此美妙!因此,苏东坡文章的魅力不仅在于文风,更在于其心灵之美。这就在于他的情感的自然表达,这是与他的本性相一致的,凶猛的。而想要使自己的心灵优美,最关键的是要有一颗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一颗心无杂念的孩童般的心灵。

苏轼无疑全都具备了。有了真性情,再加上他那过人的才华—既有真性情,肚子里又有东西,那他就完美了。苏轼把这两点结合到了极致。

一颗美好的心不足以成就苏东坡的功绩,他乐观豁达的态度也是必不可少的。林语堂对他评价的第一印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一生仕途坎坷,历尽挫折。放在一般人身上可能就会一蹶不振,但苏东坡终非常人。

对他来说,生活就是继续,遇到挫折,更乐观地面对生活,更积极地寻找世界的美丽。既然官场上不如意,那我就在别的地方寻找成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过着隐士般逍遥自在的生活:散步、读书、耕种、酿酒、与好友游山玩水喝到微醺之后再写出上好的文章……有意思好玩的事情多着呢,生活终归是精彩的,只要你用心去发掘和经营。

在我看来,正是由于苏东坡有一颗孩童般的心灵,使他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所以心灵才能如此美妙,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一个真性情的人。乐观豁达的态度,让他乐观面对生活,找到生活的美。再加上自身的天分、过人的才华和极高的道德修养,一个名垂千古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的苏东坡也就不足为怪了。

苏东坡传读后感【篇5】

才情万丈,高山仰止

读《苏东坡传》有感

胡思瑶在小学语文课本上第一次见到苏子。“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我感受到他的才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让我感受他的哲思;我的语文老师也是我的班主任,她以寿司为偶像,我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高中时期的一篇《赤壁赋》更是将他睿智豁达的形象跃然纸上······

进入大学,初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在其自序中的这段话可谓精妙:“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如果苏轼生活在现代,他一定是个大明星。当然,他靠的不是“颜值”,而是他的才华。尽管书中对他如何苦读诗书,如何积淀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但是他的才气早已熠熠生辉,到后来他信手拈来的一首诗抑或是一篇词都能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扬四海,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件事便是苏子入京考试时,获得了主考官欧阳修的高度赞赏,然而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书中还有一件有趣的事:当时的首相问周围的人:

你觉得是我的奏章写得好还是苏轼曾经当朝时写得好?身边的是从不假思索:您写的好,只不过每次书写时您总要翻阅各种典籍,而苏先生不需要翻阅任何书籍便能洋洋洒洒写下长篇大论。

当然最欣赏他的莫过于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无论是贬谪惠州,还是移居荒芜的海南岛,他都能朗诵诗歌,尽情享受。我想这于他博览群书,心胸开阔密不可分吧。

人们常说“幽默”是一种品质,幽默的人总是充满魅力。苏子便是如此。记住书中有两个有趣的故事。

陈慥,号季常,是苏轼的好友。苏东坡曾在一首诗里开他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地心茫然。

”因为这首诗,在文言文中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这个名字也就千古流传。另一个便是苏东坡因看不惯程颐的做法,曾经这样对他说道:“伊川可谓糟糠鄙俚叔孙通。

”讽刺程颐就是从烂泥中爬出来的叔孙通(叔孙通,西汉大儒,为刘邦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朝堂礼仪),不懂装懂,假学究,为人过于死板,太迂腐。读到这里,我不禁赞叹苏子的智慧!

都说才子多风流,当然苏轼也不例外。书中提及苏轼与妻子、侍妾朝云,还有一个他一直深爱却最终无缘走到一起的堂妹的爱情故事。多才多艺的苏轼更是当时无数少女**心驰神往的仰慕对象。

无数歌妓们更是倾其所有望苏子题字写词。不过无论苏子的情史多么的丰富,最触动我的还是那首他在爱妻二十六岁病逝后写下的词《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聊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直读到心里,让**泪,那种深情流露在字里行间,让人感动。

原谅我的无言以对失去爱人的悲痛。尽管诗中描述的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景物,可是当我置身其中,仿佛能够与苏子感同身受。书中所描述的苏夫人在识时务,明利害上远胜于丈夫。

她识大体,常会告诫丈夫要堤防那些泛泛之交,以及告诉丈夫速成的友情往往是靠不住的等等。尽管在作者笔下对这位女子的描述不多,但我依然能够感受到这位女子的不平凡。作为苏子的亦师亦友,在二十六岁的韶光年华,竟香消玉损,苏子怎会不痛彻心扉呢?

但书中越来越多提到的是苏子的政治生涯,官海起伏,苏su也无法逃脱阴谋,小人的阴谋。坎坷的仕途也使他身心疲惫。晚年的苏轼也一度沉迷于“修道成仙”之路,修炼瑜伽,崇尚瑜伽。

可见,在时代的影响下,他的思想也受到了限制。

在我看来,苏子更适合做一个纯粹的学者,一个沉溺于自然景观、享受生活的乐观主义者!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