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推荐五篇)

02-25

我们一生中读过许多优秀的作品,阅读了作者写的作品后,我的心里充满着感动。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品,而优质的读后感应该包含对作品内容的深刻理解和个人感悟。今天推荐的一篇网络文章介绍了“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的相关内容,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您培养更加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1

读《遥远的向日葵地》时,我问自己:戈壁滩是什么样子的呢?无需亲历也可以想象的荒凉和炽热;那片向日葵地,是作者李娟母亲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的土地。可就是这样一片贫瘠的土地,却孕育着李娟这样丰富的灵魂,和她那看似平淡却动人心弦的文字……

她的文字总让人忍俊不禁,就算没有水喝,就算没有房子住,就算背后总有一个骂骂咧咧的外婆……夜幕降临了,就让我们一起跟着作者,走进向日葵地,带着她的鸡、鸭、兔子、猫、傻大个子丑丑和温柔胆怯的赛虎,一起去散步吧!让我们去感受这个世界的安静,感受大地的凉意,感受生活本身的诗意。是的,你以微笑面对生活,生活便会回报以微笑。

她用有趣的眼光观察世界,世界自然也变得有趣。她爱向日葵地里的一切:每一朵花、每一棵树、每一粒沙……她捡着石头,却又心疼无处落脚的海鸟;她一边插起稻草人,一边怜悯它的孤单;她甚至怨恨自己吃了麻雀的冬粮。

她爱这片向日葵地。能不爱吗?城里的生活,无非就是让外婆苦等下班的她,对外婆承诺完成不了的事情。可在这里,她却有两只狗的陪伴,一群人的关爱,还有那片金黄的微笑:向日葵的花开得金黄,白桦林和牧草堆变得金黄,人们的身上也沐浴着金黄……

难道没有忧伤吗?有!那里的人们有多少希望就有多少失望,作者自己说,所谓“希望”,就是付出努力有可能比完全放弃强一点点……可是向日葵永远面朝太阳,所以看不到背后的阴影。李娟,和她的亲人们,乐观阳光,热爱生活,活出了自己的“向日葵”!

读此书前,我从未想象过那样的生活:我不知道什么叫作“地窝子”,李娟的妈妈只是不想刮一阵风头发就白了,吃着饭饭上全是土,但她只是想买一顶蒙古包都会被骂;我也不知道种一片向日葵地,补种了四次也有可能颗粒无收,我们只会欣赏葵花的美丽,葵花籽的清脆,却不知道农人的艰辛;我更不知道,当沙尘暴来临时,大家会是怎样的心情……

于是,我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在我不停地抱怨生活的时候,有个人正在那片遥远的向日葵地里,愉快地歌唱。

戈壁滩就是这样的,它适合种向日葵。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2

生活在阿勒泰乌伦古河岸的李娟一家,靠着种植向日葵为生,承包者彼此间离得都比较远,李娟家直接支了一个蒙古包,在葵花地边的空地上,养着鸡鸭鹅兔狗,每天的生活就是照看着一百亩地,生活是一眼望不到边的空荡。

在《遥远的向日葵地》这本书里,李娟记录了她们朴素的生活细节,比如:勤劳乐观的母亲,高龄多病的外婆,大狗丑丑和小狗赛虎,还有整日悠闲行走的鸡鸭鹅群,以及她家日夜守护的最大财产——向日葵地。

李娟的母亲是一个对向日葵地赤身相迎、肝胆相照的女人,在那片那寸草不生的戈壁荒漠上,万物寂静,母亲却在冷漠、尘土飞扬的北疆一角种起了向日葵。母亲未能一次将向日葵种起,鹅喉龄、大旱、暖冬都会使向日葵失去生长的希望,尽管这会一次次的令母亲沮丧,但母亲还是一次次地重新播下种子,坚强而又执着。

母亲热爱着她的向日葵地,在贫瘠荒凉的沙漠中,播种着她的热情和希望。她终日锄草,间苗,打杈,喷药,无比耐心。

对李娟而言,她的母亲是一个“擅于到来的人”,而自己却是一个“擅于离别的人”,当作者与母亲分隔再见时,母亲总会带着大大小小的行李,不知倒了几辆车。李娟在书中说,她的母亲像一个被各种包劫持的人,这将力大无穷,满满爱意的母亲,展现在我的眼前。

母亲,是如何将这一堆东西弄上弄下带来的呢?这成了千古之谜。但这也许就是母亲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爱吧!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3

娟的文字,质朴而宽广如同她笔下的乌伦古河岸的茫茫土地一般,这本《遥远的向日葵地》也是如此。

这片向日葵地就在乌伦古河岸的戈壁滩上,是笔者母亲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在荒野中,窄窄一条水渠所聚拢的这么一点点生气”。作者用她那朴实细腻的笔调记录了劳作在这里的人们和他们朴素而迥异的生活细节。她将那茫茫戈壁描绘的如此令人心驰神往,却从未把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坚韧的性格剥离。

作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作者的生活不仅是一场修行,理想和现实总要分清楚的,在地广人稀,土地贫瘠的世界里,人们只得逐水而居,艰辛耕作,一切都为了生计。那片母亲补种了四茬的向日葵地,一次又一次被鹅喉羚糟蹋殆尽,好不容易长大的秧苗又遭遇了旱灾,紧随而来的又是虫害。等到了开闸放水的季节,还得整日整夜的照看着,就只差与人掀起锄头拼命,好不容易挂盘了,牛群冲进来一通乱啃。等到深秋,收获后利润还比不上成本。而母亲却不甘心,来年再种。即使如此,置身于葵花地的母亲却像女王般自由,光荣,权势鼎盛。这便是现实,可现实从未与理想脱节。那些生长在戈壁的人们,如同扎根在这片土地的向日葵。受尽挫折,却还能萌芽生长,笑着面对阳光。这便是大地最雄浑的力量--万物生长。向日葵代表着希望与理想,满载着人们内心的希冀与执着。而向日葵远远不止开花时的灿烂壮美,更多的还是等待,也蕴含着到来与离别。李娟笔下书写的向日葵的播种、育苗、生长、灿烂,歉收或是丰收,其实分别对应着人们的到来、成长、隐忍和离别。这里人们的生活围绕着它来展开,那金灿灿的向日葵背后却有如此令人窒息的负担--生活的重担与理想的破灭。人生的道路,不也似这向日葵艰辛的成长历程吗?王国维提出过人生三境,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他对于人生三境界的阐述,可以概括为迷茫、执着、顿悟。绝大多数人都无法走完,这便是由于人生路上的挫折。怎样面对挫折,就会得到怎样的结果。正如文中的情节,向日葵地闹灾,很多人都放弃了,最后颗粒无收。而母亲却坚持下来,虽然最后收成不好,却也挨到了花开时节,这便是差别。有的人面对挫折,泰然自若,不忘初心;却有人轻言放弃。最后的成功,必然不会属于放弃者。在文中母亲,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也令我极为尊敬。在到达戈壁的第一年,一次辛苦劳作之后,还仿佛变魔术似的带回了一束野花,如视珍宝,这可谓是苦中作乐。经过一次次的打击,还连续播了四茬向日葵,最后虽然成熟,却也是赔了许多。问到她时,她却豪言壮语:“____,幸亏咱家穷。种得少也赔得少。最后打下来的那点葵花好歹留够了种子,明年老子接着种!老子就不信,哪能年年都这么倒霉?”读到这时,不禁使我莞尔一笑,却感触颇多,母亲的身上,正是有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所具有的坚韧的性格还有几分乐观增添风采。这种坚强而乐观的性格也深深扎根在我心上。李娟的记忆,是那一大片金灿灿的向日葵地。即使到了现在,还“有无数条通向记忆的那片金色的田野,却没有一条路可以走出”。而正是这些烙在记忆深处的经历,塑造了我们为之奋斗的人生。也在我们心中浮现出一位眺望远方的少女,伴随着她,在阿勒泰涌出的金黄中,满怀希望,展望未来hellip;hellip;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4

妈妈特别喜爱李娟,她说李娟是近年来最好的散文作家,走到哪儿就把她的书带到哪儿。不论是《我的阿勒泰》,还是《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她都赞叹不已,向我极力推荐。暑假里,她又迷上了《遥远的向日葵地》这本书。妈妈推荐的书向来都很精彩,于是她一看完,我就赶紧借过来看。

和我想的一样,这本书还是介绍阿勒泰的生活。书中的“向日葵地”在阿勒泰戈壁滩的乌伦古河南岸,是作者的妈妈承包耕种的一片贫瘠土地。我虽然没有去过阿勒泰,但是去过新疆,翻越过天山,见识过在新疆广袤大地上人类的脆弱和渺小。在《遥远的向日葵地》这本书里,作者用细腻、平静的笔调写出了在戈壁滩生活的困难情景,虽然生活条件和耕作都很艰辛,我从书里却看到她妈妈朴素、坚强和乐观的一面,这实在不容易,我亲切地叫她“娟妈”。

娟妈承包的是一块极其贫瘠的土地,她年年都在这里种向日葵,可是每年收成都不好,有时还要倒赔一些钱。那些向日葵要么因为旱灾而干死,要么被经过的鹅喉羚给糟蹋殆尽。如果是我,可能会怨天尤人,可能会马上放弃,还可能会另谋出路。可娟妈不一样,她不屈服于命运,依旧坚持耕种,即使今年没有收成,也不会甘心,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下一个播种的季节。

娟妈的这种精神,对我来说真是太重要了,我得好好向她学习。因为最近我也遭遇了挫折。今年秋季有篮球比赛,学校会从校队中挑选队员代表学校参赛。我自信满满地想:我在篮球训练营练习了那么久,这一年来也拿到了一些奖,技术比以前进步了许多,应该能被选上吧!可前几天,小林告诉我,我和他都落选了。这简直是“晴天霹雳”啊!为此我闷闷不乐了几天,甚至自暴自弃地想:如果就连区里的校际比赛都不能参加,我汗流浃背地练球干什么呢?还不如在家里吹着空调看电视呢。但如果和娟妈比起来,我这个挫折真的不算什么。比赛每年都会有,就算今年不能参加,只要我的球技有进步,还有机会参加明年的比赛呀!只要不放弃努力,永远都有机会和高手过招!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坚持下去。

这本书里,还有一个令我印象深刻的内容,就是打电话。那个时候,娟妈在新疆南部荒野上种向日葵,而李娟在北边牧场生活,她们之间的距离是两百公里,所以她们只能靠电话来关心对方的生活。但是新疆的信号很不好,电话很难打通,即使打通了,她们母女俩也无话可讲,可如果打不通,双方都会特别担心。我觉得这段话十分真实,因为我离开家去参加夏令营的时候,也特别想念爸爸妈妈,总是很想和他们打电话,如果他们没有接电话,就会急得哭起来。我想起我还在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刮台风,恐怖的暴风雨让白天变成了黑夜,时不时闪过一道明晃晃的闪电,还有响彻云霄的雷,让人心惊胆战。当时,整个幼儿园的小朋友都回家了,只有园长陪着我,我心里害怕极了。突然,工作繁忙的妈妈打来了一个电话,虽然风雨声很大,我听不太清楚她说的话,但只要听到她的声音,我就感觉她是在温柔地安抚我,瞬间感觉不再那么恐惧了,耐心地留在幼儿园等她来接我回家。

看《遥远的向日葵地》时,我一会儿哭一会儿笑,手不释卷,一口气就看完了,看完之后,感受良多,受益匪浅。这本书特别值得大家用心品读。

遥远的向日葵地读后感 篇5

初见这本书是被书的封面深深吸引,加上书名,很是好奇这会是怎样一个美丽的故事。但是读了几页发现有些无聊,感觉就是戈壁里一个枯燥乏味的平常故事,没什么意思。但是当我读完整本书以后,我深深地被这种“平常”所吸引,甚至想去亲身感受一下这种平常的戈壁生活。

作者用平淡的口吻述说着这片向日葵地的孤寂和热闹。本是荒芜孤寂,草木难生的地方,却因为作者这一家子变得鲜活生动了起来。有不爱洗澡的小白狗,赛虎;有偷鞋子的牧羊犬,丑丑;有活泼可爱,像狗一样粘人的兔子;有穿的花花绿绿,缺胳膊少腿的鸡;还有不会游泳的旱鸭子,真是好不热闹。当然还有整个戈壁最鲜活,最闪亮的作者的母亲,既有戈壁大漠的那种豪放粗犷又有四川女人的那种烟火气。作者通篇没有对母亲说一个爱字,但却在每一个字里行间,都饱含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恋。作者这种朴实无华的文字,更好地衬托出了这块土地的壮美,让你忍不住想立刻投入它的怀抱,近距离地一睹它的芳容。作者的文字虽平淡,却又不失幽默,荒无人烟的大漠,漫天飞舞的风沙,相差极大的昼夜温差,没有人烟,没有通话信号,就像生活在一座孤岛。本是犹如一潭死水一样了无生趣的生活却因作者的幽默变得有趣起来,尤其是对丑丑的那段描述,用作者的家乡话说“就是把我笑惨了”,特别是他舔鸡,舔兔子的那一段,让我瞬间就爱上了这只可爱的“闯祸精”。其实这也很符合作者四川人的精神,无论生活多么艰苦,却总是可以自得其乐,再难熬的日子也过得悠哉悠哉的。

最后想说说外婆,作者对外婆的描述不多,但是所有关于外婆的描述都和我自己的外婆重合。其实从一开始阅读,我就想起了我自己的外婆,当时她和我的外公也是因为修铁路,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我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一种幸运。我的外婆在她离世前,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并且再次和自己的兄弟姐妹相见团聚。不过时间是残忍的,半个世纪的分离,让一切都沧海桑田,物是人非。所以我也在思考,是一直带着希望念想活到最后都没能实现,比较痛心,还是努力去实现了这些念想,却发现一切早已不是你心中所想的,哪样比较痛心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