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读后感(汇集14篇)

02-29

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我脑海中涌现出了许多新的想法。读后感是我们阅读作品时真实情感的体现,编辑们的辛勤付出制作出了这份令人满意的“长征读后感”,我希望在您的决策中我的建议能够为您提供一个优秀的参考!

长征读后感【篇1】

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一路上困难重重,红军战士们与敌人奋勇作战,壮烈牺牲。一首毛泽东所写的《七律·长征》无不再现出了红军战士们不怕苦、不怕累、坚韧不拔的高尚品质。

我仔细阅读了《长征纪实·珍闻实录》一书,每一个故事都让我感动万分。故事中哪怕是一双草鞋、几粒小黄豆,都可以让战士们捡回一条命,让战士们有勇气作战,有意志取得战争的胜利。

我是一个年仅十二岁的女孩,在故事《13岁女兵爬雪山》中,主人公小董的岁数与我相当,但是在她们的身上那沉重的担子,我是永远也了解不透的。13的女兵小董跟着部队队伍上雪山,山上氧气稀少,越往上爬就越难受:头晕眼花,呼吸困难、身体发软,一种又一种的情况频频出现在她身上,但她仍不喊一声累不喊一声苦,硬是歪歪扭扭地紧跟着大部队。最终小董凭借着自己的坚强意志,成功地翻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大雪山。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气候温和,十分的舒适,住在杭州的人们根本就适应不了雪山的气候,更何况是一个只大我一岁的女生,她可以勇敢地面对自己眼前的困难。若是换了我,一定登不到半山腰就放弃了,就算我咬咬牙也翻不过整座雪山。小董在登雪山的过程中,天公不作美,雪下得像一只凶狠的豹子,咆哮着,但小董在那时并没有却步,而是努力着抬起那如有千斤重的双脚,马不停蹄地翻过一座又一座的雪山.平时我们爬山最少也要休息两三次呀!拿我与小董相比,我现在的生活态度实在太微不足道了。

长征的路上有着一个一个的英雄人物,他们克服困难,有的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我感动不已。我庆幸我能生活在这么美好的社会下,能在党的光辉下无忧无虑地成长,我是社会的宠儿,我要做党的好孩子,珍惜生活,好好学习,长大后好好工作,把自己练就成一只能搏击长空的雄鹰来报效祖国、报效伟大的共产党。

长征读后感【篇2】

确实,傅雷先生教子做人都非常严格,不落半点马虎,其实也是令人尊敬的那份恳诚,与学识的比重。

“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意。”“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有多少世代的人追求的无非是完美。

但完美是永远无法追求的,因为人们的理想和幻想是无穷无尽的。所谓完美,犹如水中之花,镜中之月,总是遥不可及。”“经历一次折磨,一定要在思想上提高一步。

以后在作风上也要改善一步,这样才不冤枉。一个人吃苦,遇到钉子都无所谓。只要他吸取教训,所谓的生或教育或社会教育就是一回事。”如此一比较,现代父母的溺爱,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不时还有家庭中的口角争纷。

虽然傅聪那时还有一定的封建传统性的教育,但傅雷夫妇的出发点是好的,传承了教育之本。两者即本质一样,成果却天差地别。也许前者懒惰,而后者勤奋成功。

正如傅聪所说“那时我和父亲之间已经像朋友一样了!后来出国几年,自信心也多一些。”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自信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这就是我从中学到的:一个人只能面对现实和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终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傅雷,我读到了他的恳诚;傅聪,我读到了勤奋;朱梅馥,我读到了善良;而我的父亲,我读到了用心良苦。

长征读后感【篇3】

唐淑媛

这个周一我们进行了一次研学游,体验红军长征生活。怀着一颗对革命先辈崇敬的心,我们都穿着红军的衣服,在老师和教官的带领下踏上了体验之路。

虽然“天公不作美”,一开始就下着小雨,但我们没有退却,在雨中我们按照教官的指令,进行爬草地、跳障碍、过窄桥、扔“手榴弹”四项训练。虽然有点辛苦,但同学们都情绪高涨,坚持做好每项训练。因为这些训练和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比起来,差的远啦!

在《长征》这部电影,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们不怕苦、不怕累。在长征途中,战士们饿了就吃野草、树皮;渴了,喝河水。湘江战役、强渡乌江、四渡赤水……有多少红军战士的牺牲才换来长征的伟大胜利。红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军衣在雪花漫天飞舞的雪山上行走,每个战士都迎着风走着,不敢停下来休息因为他们知道一坐下来就会永远站不起来。这样艰苦和恶劣的自然环境是我们新时代的小学生无法体会到的。

通过这次的体验长征生活,我深刻体会到,比起当年红军长征的艰辛,我此刻遇到的困难不算什么。我要勇敢面对困难,想尽办法克服,成为像红军一样的人。

长征读后感【篇4】

从苦中实现涅槃

——读《长征》有感

说起长征,给我的第一印象只能用一个字表达,那就是“苦”!红军战士在雪地、草地、泥泞中匍匐前进,一路艰难险阻。想起时不禁让人感伤而又欣喜,伤感于那些年轻生命被那片恶毒天煞给夺去,欣喜于那些能够活下来的顽强战士继续着革命之路,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书中生动、清晰、直接的文字展示了令人难忘的历史。十几岁的王瑞用自己的经历讲述了自己痛苦快乐的回忆。我想他是幸福的,因为他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的一段奇迹,经历了大苦大难、枪林弹雨的长征后,幸运地活了下来,同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伟大领袖并肩作战,最终取得了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

革命道路上有一种痛苦,就是失去亲人、朋友、爱人;有一种痛苦是与自己出死入生共患难的战友们一个个倒在自己面前时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痛与苦,无法用言语表达。痛苦的经历使他的生活得到了磨炼和升华,这是痛苦的延续。王瑞只是许多红军战士的一个小小缩影。像他这样的革命英雄不计其数。

为了革命的成功,有多少人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正是因为有这样一群“可爱的人”,有这么一群大公无私、英勇顽强、舍生取义的革命军人,才使革命的火种星火燎原,才使革命的精神发扬光大,才使革命的果实涅槃而生,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强的基石。

王瑞同志入党时,政治委员问他,“将用什么来承诺你的誓言”,他坚定的回答让人感觉到了一个伟大无产阶级革命者发至内心的表达:“用家人的灵魂,用自己的血、用肉、用骨头来承诺!”,语言简单、朴实、明了,道出了一名革命军人临危不惧、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这是一种坦然,更是一种凛然!

70多年前的沉浮,70多年前的悲苦,造就了70多年后的繁荣和民族复兴;七十多年前,他们为了祖国,为了后辈而英勇战斗、血染沙场,七十多年后的我们幸福安乐的踏上了康庄大道,我们不能忘记先烈们,忘记那一批批坚强的革命军人!他们以自己的生命和鲜血为我们今天的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现在我们也成为了“他们中的一员”,年代不同、背景不同,但目的、宗旨相同。做为新世纪的战士,我们要学习和发扬长征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作为一名合格的武警战士,我们更应该做到军事技术精,政治思想强,作风纪律严,更应该发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军旅生涯中用切实行动去实现伟大理想,牢固树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争做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

长征读后感【篇5】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长征》的七律诗高度的形容了红军长征的情景,前几天观看了《我的长征》,红军长征的经历又重新在我的眼前。影片的片头以著名的老电影演员王心刚饰演的王瑞,在乘飞机的途中,时空由现代回到解放战争时期,影片通过时空倒转的手法,通过王瑞的回忆,记述了红军长征的事件。

王瑞,一个16岁红军小鬼,诠释了那些历史上的著名事件,遵义会议,四度赤水,飞夺泸定桥等等。当红军辗转行军,危机重重,九死一生的时候,几乎没有人能够知道去哪里?为什么要走?连___也说不知道该怎么走,他说,我知道那是错误的,所以不要跟着错误走,而其他人的的回答是:跟着走!或者跟着___走。

在遵义会议的时候,面临着红军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各位领导人都很焦急,但是影片没有直接表现出那种紧张的气氛,而是通过王瑞去送宵夜时,被毛泽东骂,之后再通过另一位领导人对王瑞的解释说:现阶段的情况很紧张,毛泽东他们在没日没夜的开会,你打断了他的思路,所以他才会对你凶的,表现出来。会开完了,第二天早上毛泽东同王瑞偶然相间了,毛泽东想起那个小鬼就是昨晚被自己凶过得人,于是跟他聊了起来。期间,毛泽东看王瑞口袋里鼓鼓的便问那是什么?王瑞便掏出来那四只红色的蜡烛,毛泽东要他好好保存,以后会有用的。在看电影的过程中,老师要我们注意那红色的蜡烛,在红军长征胜利后,红色的蜡烛又出现在荧屏中,但与前次不同的是,这次的红色蜡烛是点燃的。我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红色是否代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点燃的蜡烛是否代表了中国红军长征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红军用鲜血换回来的。蜡烛一般是代表着奉献精神,红色的燃烧的蜡烛也代表了红军的奉献精神。

影片中的一幕幕场景使我记忆深刻,遵义会议后,正是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红军才能摆脱敌人的一次次围剿,红军知道了自己往哪里走向胜利的方向走;影片中以浪漫的手法——王瑞姐姐的歌声去打动那些彝族同胞,以以诚待人的方式终于取得彝族同胞的信任。

红军需要渡过天险大渡河,三条小船无法渡过千军万马,而为了能够抢渡泸定桥,红军战士不畏艰辛,王瑞所在部队奉命沿江而下,抢夺距安顺场渡口三百二十里的泸定桥,只有这样,红军才能通过天险大渡河,北上抗日。晚上,下着大雨,悬崖下的羊肠小道,道路泥泞难行,红军战士饿着肚子强行前进,因为对岸就是去增援的敌人,如果让增援的敌人抢了先,后果不堪设想。好在雨越下越大,对岸的敌人不能再走,只好停下来宿营。而红军战士们凭着顽强的毅力,仍旧冒雨、踩着泥泞前进。日以继夜赶赴目的地,红军组织的突击队,攀着铁索桥,冒着对面桥头堡敌人的枪林弹雨,匍匐前进,勇敢顽强地冲向被敌人拆成只有十三根铁索地泸定桥,最后勇士们冲破了敌人在桥头堡的火墙,为他们身后千万个红军战士顺利通过泸定桥铺平了道路。王瑞最后一位亲人姐夫肖德昌牺牲了,从悬空的铁索上中弹跌落到汹涌咆哮的大渡河激流中;他的彝族兄长达尔火——这位参加红军才二十多天的小伙子在把弹痕累累的红旗插上桥头堡时,也被流弹击中,挺立在桥头堡一动不动,手里仍旧高举着那弹痕累累的红旗,一个个赤血男儿怀着革命的激情和对革命胜利的渴望,克服重重困难使国家转危为安。敌人的枪炮是猛烈的,却始终打不倒战士们勇敢的心,自然条件是恶劣的,但依然撼不动他们对革命胜利的憧憬。为了革命,他们甘愿献身,为了新中国,他们不惧死亡,他们用热情和鲜血缔造了中国革命的辉煌明天。

红军长征是艰辛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磨练了中国共产党,也为红军保留了后续力量,成为了后来的精英领导。同时,通过长征生存下来的红军也是伟大的,我想我们应该牢记这段历史,牢记为中国革命事业献身的共产党。

长征读后感【篇6】

今天,我终于读完了《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这本书,它讲的是在革命时期,红军战士越过重重山川,抗击重重敌兵,走完了二万五千里,实现了战略转移。读了它,我被红军敢于战胜各种各样困难的大无畏精神深深地折服了。这让我想起学游泳时的经历。

我刚学游泳时,水性很差。碰巧当时的报纸刊登了有人溺水身亡的消息,这使我害怕游泳。我来不及下水了。即使我下去了,也没人敢放手。开始,教练扶着我练憋气,他怎么说我就怎么做。

每天下课后,我都认真练习。可我的心里总有一丝阴影。教练知道我的恐惧,他说,只要你放开练习,就没有不可逾越的困难。

有了他的鼓励,我练的很起劲,等手脚的动作练好时,我觉得自己会游泳了。所以,自心地跳入水中,但总是以失败告终。教练叫我慢慢来克服困难。

我按照他的要求,努力地把头沉入水里,没想到嘴竟然张开了,喝了一口水,呛得我难受极了。在教练的反复指导下,我坚持不懈,反复练习,掌握了必要的游泳要领,终于能够游泳了。通过读《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联想到我学习游泳的经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勤奋,敢于拼搏,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长征读后感【篇7】

2016开学第一课观后感(三)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在人们的议论中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的独特魅力就像是最完美的神话。它突破了时代和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

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奋战湘江,过赤水河,巧渡金沙江,过大渡河,抢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占领了拉斯口二万五千里长征,二万五千里血汗洗礼。

所到之处,**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

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一步一步艰难地走在充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走向光明和胜利。

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素、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

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出斑驳的痕迹,留下悲壮的回声。在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当我们回顾历史时,不禁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长征精神却有照千古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多彩的光芒。

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和品格的注脚,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和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百折不挠、百折不挠的栋梁。

现在,党的领导集体正在带领全党全国人民进行新的长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进入21世纪,我们仍然需要努历史现中华民族全面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腾飞的现代历史主题。为此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

2016开学第一课观后感(四)

拂着六月的微风,沐浴着七月的麦香,我,一名年轻的机关工作人员带着青春的气息站到了这里,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和大家一起高唱廉洁之歌,我感觉无比的荣幸和自豪!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追忆长征路,弘扬廉政曲》。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桥边、大渡河畔珍藏了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留下了他们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河记录着他们胜利后的笑容;三军会师,**载歌载舞恭贺他们创造人间神话。七十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

七十年后,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会做出怎样的回答?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历史,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丈量长征,而是用心灵会长征精神,弘扬长征精神,培育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长征途中,先辈们踏上了中国的沃土,高举民族复兴的旗帜,心中怀揣着飞翔祖国的梦想。正是这种信念把他们紧密地团结在一起,筑起了一座不可摧毁或压碎的钢铁长城。正是这种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困难、危险、希望和蓝天。

今天,虽然前面没有雪山和草原,但前面的路依然漫长而曲折。改革开放、西进东进、国家开放、世界一体化,这些先进的科技之风,自然吹进了一些乱七八糟的邪气。于是人们在懂得了“向钱看”的同时,腐败就不知不觉地滋生起来,且越来越严重,一个个**倒下,又一个个**站起来,再倒下、再站起来,层出不穷,数额也越来越大。

小官小贪、大官大贪、无官不腐、凡官必腐的定论似乎在不断地验证着。

也许在座的有些同志会说,我们只是普通干部职工,和那些**显爵相比,廉政是不是离我们还很远?是啊,我们的工作虽然很平凡,但是社会的腾飞与发展,却离不开我们勤奋工作,廉洁从业。也许还有人认为,廉洁对于我们这些基层干部来说过于空洞,它是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与自己无关。

是啊,我们的岗位虽然很普通,但无论我们在哪个岗位,都要要珍惜这份工作,只有在日常工作中问心无愧,才可以在年终总结时心安理得地写上一句话:我是一名称职的林业工作者!我无愧于党和人民!

与**腐败相对的,翻开中国这幅具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漫长画卷,我们不难看到:凡是清正廉洁、务实为民的清官廉吏,总是受到百姓的崇敬与爱戴。如北宋时代的包拯,刚正清廉,千百年来家喻户晓;明朝的海瑞,一心为民,两袖清风,博得举国爱戴;清代的于成龙,一身清廉,蜚声朝野。

当今时代,我们身边也涌现出了一批批令人肃然起敬的优秀楷模。下面我为大家介绍的这个人啊,或许就能告诉你什么是清政廉洁!他曾经是云南**地委书记,一个受人敬重的“大官”。

退休之后完全可以享受许多人羡慕的安逸闲适的晚年生活,可他偏偏一头扎进家乡的荒山,用20余年的时间,用生命的余热,把曾经的荒山秃岭变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为官30余载,他把全部的心血和热情都用在了为人民群众办实事上,回家的时间极少。他的小女儿第一次看到她父亲回家时,她祖母病了,当她八岁。

他的老伴一直是农民,组织上多次提出把他家人转为城镇户口,他坚决不同意:“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我们全家都乐意和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他就是杨善洲,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我们就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杨善洲植树造林20多年来,遇到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到他收获劳动成果时,已将价值3亿多元的大亮山林场无偿移交给当地**,没有任何奖励。这是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共产党员的奉献境界。

他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甘为群众忘我奉献一生。

他没有惊天的壮举,没有可歌可泣的悲壮,却用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塑造了清廉公仆的形象,谱写了一个为官者“不争名、不夺利、不贪财”的廉洁赞歌。作为一名林业工作者,我们应该以杨善洲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有人说,廉洁是一棵松,在万木凋零的冬日,为人们送上一丝绿意;有人说,廉洁是一盏灯,在黑暗冰冷的夜晚,为人们添上一份光明。此时此刻,我们深感庆幸,在搭往让腾飞的早班车上,我们竟是这般的及时,就连美丽的夕阳也在为我们敞开着无限的希望。那么就让我们乘着廉洁建设的**,用我们的实际行动鞭挞现实中的腐败,来歌颂生活中的清廉,用我们的青春和热血回报这方热土,用我们的智慧和勤劳建设活力!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长征读后感【篇8】

郭宁宇

近期我看了一部电影叫《长征》。这部电影是一个纪录片,它记录了工农红军因为李德同志坚决排斥毛主席游击战的思想,而导致第5次“反围剿”的失败,进行战略大转移的过程。

红军长征起初的7天7夜,因为渡过湘江的时候遭敌军轰炸,人数从8万人锐减到了4万人左右。长征的开始便是翻雪山,在雪山上,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能穿暖吃饱的都是他们的领导,这段路上全靠自己的意志力强不强和身体能不能扛得住。有的人走着走着鞋子就穿破了。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昏了过去,掉下了悬崖,丢了自己的性命。红军过草地的时候,我看到有一位老爷爷身体已经十分疲惫,只能在草地上爬行,就快到达目的地的那最后一刻,他撑不住了,实在太饿了,吃了口草根,喝了口泥水,结果他被活活饿死了。但后来,红军坚持了下来。

这部电影让我觉得,红军们的生活条件远远比不上我们。他们走的是沼泽地,爬的是雪山,吃的是草根,喝的是泥水,受伤便是牺牲。而现在的我们,天天有大餐吃,穿漂亮的衣服穿,有零食吃,有饮料喝,有风景看,有车坐。前几天我们还因为研学游的路上走了太多路而叫苦叫累。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真心觉得真不应该,我们走的路程顶多十里,而红军走的是25,000里,我们连他们吃的苦的1/10000都不到,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能让红军的精神丢失了,将来的主力军是我们,中华未来的主力军也是我们,我们要踏踏实实学习,不给社会添乱,目前只有做好小事才能练成大器。

长征读后感【篇9】

血液透析工作非常专业,与临床护理工作有很大的不同。“血透病人是一分治、九分护理。生命线的建立者是医生,维护靠护士。

”为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护理技术,血透护理组,她们努力钻研业务,做到知识更新、技术过硬;她们团结协作、勇于奉献、高度负责;她们以良好的服务态度、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使得各项工作达到了规范化要求,全科无患者的投诉,患者经常低蛋白、水肿、年龄大,血管条件差,,对护士扎针技术要求高,她们扎得一手好针,经常收到患者的表扬信或口头表扬,为病人提供全程的优质护理服务,塑造了良好的行业行象。医生护士的工作是平凡的,但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医院的形象,尤其是血透室护士,经常废寝忘食地工作,常年节假日都得不到休息,且急诊就是无声命令,经常是半夜被叫到医院参加急性药物中毒,多脏器衰竭等急危重病人的救治工作。血透室工作尤其辛苦,她们科室和其他科室的三班倒不一样,一天需要四班倒:

上午一班,下午一班,前半夜一班,通宵8小时连续血透一班。病人在线血透通常需要4个小时,一般病人从打针上机到透析完下机至少得5个小时,两班病人上下机时间间隔不到1小时,在如此短暂时间内,护士要完成机器消毒、透析器安装、被套枕套床单更换、透析液检查等准备工作,还要打开房间的9扇大窗户换气,一个护士要管理七八个病床,护士们工作起来像前线战士打仗一样。她们却在工作中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做到了主动热情地为病人服务,在肾内科血透室这个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

尽职尽责地完成着“白衣天使”的使命。作为一名血透护士,工作更加具有特殊性。面对这些维持性血透病人更需要有一颗关爱和同情的心,他们患病后社会地位、工作、家庭关系大多发生很大变化,对自己生命、事业、前途忧心忡忡,再加上疾病带来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这些问题都可能转化为精神负担,因此她除了要做好日常护理,还要做好病人心理护理,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鲁迅先生曾说:“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一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这段话仿佛是专门为长征医院血透室护理组人员所写的注解。

她们为医院建设倾注心血,以革命阶级情谊温暖人心,将病人视为衣食父母,将解除病痛视作责任和义务,对技术精益求精,探索求实。作为一名护理工作者,我深深地感到,我应该向血液透析室的同事们学习,把病人的痛苦作为自己的责任,愿意献身于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奋斗!

风湿免疫科

2016.02.25

长征读后感【篇10】

何世豪

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体会到旧中国的那些心酸。红军战土在漫漫长征路上忍受着骄阳,忍受着冰天雪地。漫漫长征路上有枪林弹雨,有暗流,有饥饿,有疾病等困难。在荒芜的山路上,有他们的身影。在冰天雪地的雪山上,有他们的足迹。在二万五千多里的长征路上,有他们的汗水和鲜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怕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毛爷爷写的《长征》,我一遍一遍不厌其烦的朗读着,眼里忽然多出了一种叫”泪”的东西。

他们不怕困难,他们有那样坚强的意志,正如郑燮写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学校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假如战士们怕吃苦,怕受累,又岂有现在在的“长征”之说红军是长征精神的灵魂。我们要让长征的精神永垂不朽!我哼着儿时的歌谣,安然入睡,我爱你中国!

长征读后感【篇11】

今天下午,我一回到家就打开cctv第一频道,等待着8点钟开播的《开学第一课》。

时间犹如溪水一样飞快地流逝着。《开学第一课》开播了。开始,tfboys就上台演唱了《开学第一课》这首歌。

歌声停止后,电视里传来上课的铃声,何炅、撒贝宁、董卿老师三位老师登台亮相。

首先,撒贝宁老师给我们讲述《三棵柳树》的故事:80年前的一天,红军历经漫漫征程,终于来到了四川的若尔盖大草原。在红军里,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他叫候德明。

候德明的老家是湖南,他从老家出发的时候,从柳树上折了一根青翠的柳枝拿在了手里,而这一路,他一直拿着这根柳枝。但在长征途中,他和父亲分居了。一直照顾他的是红军叔叔阿姨。走到四川的时候,候德明生了重病,没法再走了,红军叔叔只好把他留给了当地藏民。

候德明把自己手中的一直拿着的这根柳条,插在了茫茫草原上。80年过去了,当年的孩子已经成了耄耋老人。而当年的这根青青的柳条也长成了青翠的柳树,当地的百姓都管它叫红军柳。

接着,董卿老师告诉我们,柳树有顽强的生命力,就像当年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们,他们告别各自的家乡,经受了战斗、饥饿、寒冷,各种各样的生死考验,最后用自己的双脚完成了艰苦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何炅先生说,虽然80年过去了,但长征精神仍然激励着我们。长征总是在路上。我们这一代人应该走一个好的长征。

后来,他们邀请了近百年的红军:94岁的梁天田、99岁的胡正光和104岁的秦华礼。

不一会儿,候勇出来了,讲了长征从哪来又到哪去,打了六百多场战斗,原本是99万人的,后来被打剩三万余人。毛泽东主席带领红军战士们翻越了岷山,又创作了《七律·长征》这首诗。

之后,撒老师用手机和发报机、收报机做比较。他把发报机比做“千里眼”,手报机就是“顺风耳”。他又请了红军当年的通信员——胡正先胡老先生分享了红军长征的事情……

《开学第一课》给我带来心灵的震撼,是的,长征永远在路上,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我们的长征路。

长征读后感【篇12】

纪录片《长征》观后感


《长征》是一部描绘中国革命历程的纪录片,它以其纷繁复杂的历史背景、生动的剧情和真实的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电影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征途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同时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和勇敢无畏的精神。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革命历史和人民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纪录片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展示了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它不同于传统的历史纪录片,充满了戏剧性和情感因素。通过真实的影像、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访谈,观众可以亲身感受到长征途中的困苦和挑战。电影不仅展示了红军如何穿越险恶的山脉和河流,还展现了他们与敌人作战的场面。纪录片的背景音乐也很出色,它既能表达电影的紧张氛围,又能让观众深入体会到红军战士的内心世界。


观看《长征》让我对中国革命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电影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长征,这是一段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通过电影,观众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时期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以及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领导下的人民力量如何坚持不懈地战斗。电影还展示了红军在长征中获得的胜利和取得的成就,这些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纪录片还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和勇敢无畏的精神。长征是一段艰苦的历程,红军不仅要面对艰难的自然条件,还要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他们始终坚守信念,团结一致,毫不退缩。电影中的许多镜头展示了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英勇奋斗的场面,这让观众们深受鼓舞。


观看《长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部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情感共鸣的纪录片,它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和真实的画面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观影体验。通过电影,观众不仅可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长征的重要性,还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坚忍和勇敢。这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纪录片,它不仅让人们了解历史,更能激发人们对困境和挑战的勇敢应对和坚韧精神。


《长征》这部纪录片给观众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历史和人民力量的机会。它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真实的画面和出色的音乐为观众创造了一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观看这部纪录片让我对中国革命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民在困境中的坚韧不拔和勇敢无畏的精神。《长征》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纪录片,它的制作精良和内容丰富,值得一看。

长征读后感【篇13】

本届《开学第一课》定名为“先辈的旗帜”,邀请多位亲历长征、平均年龄逾百岁的老红军参与节目,讲述长征故事、弘扬长征精神,给青少年以价值观的启迪和引导;同时辅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文艺表演和互动游戏,力争给全国中小学生献上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第一课。以下是编者分享的长征第一课精神。欢迎大家前来参考!

开学第一课长征精神观后感篇1:9月1日晚上8点,我和爸爸妈妈**了**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节目以“先辈的旗帜”为主题,围绕“长征精神”,为我们讲述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节目分为“信念不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坚持不懈”四节课,节目主持人撒贝宁、董卿、何炅将带领同学们一起聆听长征故事,学***精神,在展现长征精神的同时寻找长征与当下的结合点,给青少年以价值观的启迪和引导。

在第一个篇章《信念不移》中,撒贝宁以《三棵柳树》的感人故事作为开场白,也为整节课的“致敬长征”主题定下基调。第二个篇章《勇往直前》的主持人何炅,则邀请“独臂将军”贺炳炎之子,讲述这位传奇英雄的故事。

董卿接棒第三个篇章《百折不挠》,对话将军的后人们,讲述了许多红军百折不挠的故事。第四篇章《坚持不懈》,撒贝宁将提出“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传承长征精神”的思考。

今年的《开学第一课》还邀请了多位经历过长征的老红军,他们平均年龄都超过百岁。革命年代,他们用自己的双脚踏上长征,用自己的意志书写长征精神。

每一个讲故事的老红军,都在亲戚的帮助下走上舞台,向童鞋们讲述长征的伟大事迹和裹在老人背上的坚强信念。

节目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全场观众一起起立唱起了国歌,看着五星红旗缓缓升起,开始了长征精神的传承仪式。

看完节目后,我打心眼里敬佩那些红军爷爷:我们走了半个小时就叫苦不迭,他们走了八年也没有一个人喊累;我们穿着防晒衣喝着冰水,他们穿着磨破的军装嚼着草根。因此,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尽最大努力为祖国服务!

开学第一课长征精神观后感篇2:9月1日晚,由**电视台主播的大型节目《开学第一课》如约而来。看了之后,我特别震惊了世界,在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中,8月初

6万多人减少到3万多人。有多少生命和鲜血。

在长征的路途中,会有敌人在前面堵,后面有敌人追,天上有飞机炸,红军只好一边行军一边打仗,很多人都阵亡了,有时候,红军无吃的,无喝的,可为了生存下去,他们只好吃野菜,吃树皮,吃泥土,甚至连自己的皮带也煮了吃。他们爬雪山时会从山顶滚到山脚。他们将被寒冷的雪覆盖并冻死。

在这样艰苦的生活中,红军看起来不像一只缩小的乌龟。当它看到困难时,它就会撤退。他们斩关夺隘,抢险飞渡,杀退了千万阻力,翻越高耸入云的雪山,跋涉了辽阔无垠的草原,这种神勇艰苦的精神,充分地显示了中国工农红军无比的生命力,表现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无坚不摧的战斗力量。

长征虽已过去,但长征精神永远不会过去。

每当我遇到困难,长征的精神就会激励我。

有一次,我在做一道数学题时,可把我给难住了,它像一座火焰山,挡住了我的去路,也像一个高大无比的巨人,让我难以战胜,还像是一座高大的珠穆朗玛峰,让我难以攀登。我想了半个多小时,但还是没想到。我正要放下笔。明天早上找个同学一抄。

这时,我想起了长征:红军只要有一点时间学习,没有课桌,就用石头当课桌,没有墨水,就用树枝当墨水,没有书,就用沙子当书。在一次战斗中,一个红军看到一本教科书将被炸弹炸毁。他冲向那本书,牺牲了自己,但那本书仍然完好无损。

我有书和笔,纸和桌子。我还能输给他们吗?我真的认为。最后,我想到了这个问题。长征的精神真的像一把香蕉扇,扑灭了熊熊燃烧的山火。就像一个超人帮我打败了巨人。

还像是一架飞机,带我飞过了珠穆朗玛峰。

长征精神不仅是学习鼓励我,更是在生活中帮助我。有一次,我在早上跑步,但是当我跑到一半的时候,我又出汗又气喘吁吁。我想休息一会儿再跑。

但我想起了红军过黄河时的情景:红军握着铁链,一个个爬上去。对面的敌人还用枪打他们,可红军并没有逃跑,还是继续攀爬,有的被子弹打中了,可他们没有松手还是一个劲地向前攀爬。

我跑步难道有红军渡黄河那么累?这一点累算什么?”我双手前后的摆动着,脚使力的蹬,一边跑一边想:

今天我要是跑不到家去,我就不是中国人。”我跑啊跑啊,终于跑到了家。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的困难还有很多,我要用长征精神永远激励着我。“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高声朗读着毛主席的这首诗——《七律长征》。这是一首赞美红军的诗。

开学第一课长征精神观后感篇3: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今天是9月1日新学期第一天,晚上8点,我**了央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节目围绕“长征精神”,为同学们讲述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位99岁高龄的老红军,那一定就是“信念”。过去,我们依靠简陋的装备,收发了无数重要情报,挽救了数千名红军战士的生命,清除了途中遇到的各种通讯障碍。这种对革命的信仰,带着一把火,照亮了整个旅程。

如果信念可以按时间来计量的话,那么这位老人,在用将近一生的时间去坚守它。94岁的红军在寻找革命时期的领导人杨政委时,曾经转向电视节目等平台,但屡次没有消息。现场几次说到情动处,老人声音哽咽,这份执着实在令人感动。

坐在椅子上的红军战士是今年104岁的秦华礼。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祖国的通信事业,前半生坚持通信建设,在艰难的红军长征途中负责传送重要情报。后半生建设通信教育,培养了十几万通信人才。

这位白发苍苍,英姿飒爽的红军战士,正是被称为“铁军团长“的指挥官,耿飚同志之女--耿莹。她为我们讲述父亲带领的红军部队,用超强的意志力战胜了万千险阻,完成了这段“人间奇迹”般的征途。

二万五千里长征,将成为人类历史上坚不可摧的丰碑,永远铭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我想我们现在进行的也是一次新的长征。如果我们继续发扬烈士长征精神,就能取得新的胜利。

长征读后感【篇14】

《淬火成钢》从1936年4月周恩来与张学良密谈合作开始讲起,直至山城堡大战结束。可贵的是编剧并没有简单地再现长征会师过程,也不是将主旋律脸谱化,而是通过铁家父子、王家兄弟、程家姐弟等一大批虚构的红军指战员的成长经历和爱情纠葛来结构故事。同时又兼备对历史的尊重,不戏说、不轻薄,将个人历史和国家、民族历史融为一体,并以独特的视角进行观察和开掘,这就使该剧的文本立意高度超越了简单意义上的战争片,不仅从根本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强烈文本风格,也凸显了其强大的社会价值。

《淬火成钢》原名《三军大会师》,该剧的策划是从2003年开始的,至今已有十余年。下苦功夫精心制作,不仅使历史事实有了生命,也使影视剧的表达更具视觉化和触摸感。

红军长征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北上抗日。《淬火成钢》与类似题材影视作品不同的是,作者把抗日作为一条主线,写进了这部电视剧,这就使长征有了新的意义和境界。

电视剧中的历史是作者心中的历史,它具有强烈的主观性。特别在人物塑造上,它不是简单的重复历史,而是基于理解后的一种升华。比如该剧没有把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历史人物写成先知先觉的神,而是把他们写成和我们一样的人。他们之间也有激烈的争执,也同样在战争中遇到过挫折,但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我们也从中获得了感悟。

剧中还讲到了何月娥与铁强的情感纠葛。其实在这里,爱情线仅仅是故事的依托,电视剧重在表现红军更加丰富的情感世界,那就是对祖国、对人民的无比热爱以及由此生发的挥洒青春和热血的大无畏精神。

剧中小人物塑造也颇有深度。比如赵子龙和宋大胡子,尽管他们的戏不多,但作者没有把他们简单化,而是通过他们对革命的若即若离,展示了他们对革命的认识过程和心灵的挣扎。

该剧还用简化凸显复杂。《淬火成钢》是一部非常复杂的战争片,它既要表现抗击日本侵略,面对国民党部队的围追堵截,又要展示面对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和严酷的雪山草地等恶劣的自然环境,然而作者并没有追求所谓的情节曲折、离奇,而是有意把情节简化,从而凸显三军会师。情节的简约,形成了电视剧对战争的表现强度,不仅增强了其审美的情趣,也完成了另一种意义上的.坚守。

《淬火成钢》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小事”的使用。“小事”是电影表演的灵魂,在电影表演中,“小事”不仅能使人物形象增加质感,而且还能给角色赋予艺术的美感。这样的“小事”也同样发生在历史人物身上,增强了其审美的丰富性。“小事”还使反面人物防止了脸谱化。

总之,《淬火成钢》是一部具有历史高度、社会高度、人生高度和思想高度的电视剧,它把人的个性的丰富性、具体的历史性和人性的复杂性,都真实而有感染力地展现出来了。在他们的故事中,革命具有明确的方向,革命者的生活轨迹因此而厚重,并焕发出意义和光芒。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