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设计教案

03-01

为了促进学生掌握上课知识点,老师需要提前准备教案,老师在写教案课件时还需要花点心思去写。 教案课件能够反映出教师的创造性和智慧,使学生受益,如何写出一篇好的教案?以下是一篇精彩的介绍“公开课设计教案”的文章赶快来看看吧,本文阅读后相信您的知识将会得到补充!

公开课设计教案 篇1

(一)开始部分(3分钟)

1.课堂常规:体委整队,报告人数,师生问好,教师简要介绍教学内容,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7分钟)

1.花样跑

方法:学生成两路纵队绕排球场地慢跑三圈,期间插入高抬腿跑、小步跑等动作。

2.徒手操:老师喊节拍带领依次活动头部、肩部、胸部、髋关节、膝关节、手腕脚踝、压肩、压腿。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教师边做示范,边提示动作要领,语言激励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要求:拍节准确,动作到位,有节奏感。

(三)基本部分(30分钟)

1.导入

老师:同学们好!在刚刚过去的16年里约奥运中,女排精神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先来看一看夺冠时的视频,好,视频看完了,哪位学生来说一下你的心情呢?

大家说的都非常的不错,里约奥运是中国女排时隔12年后再次获得世界冠军,让中国女排重回世界的巅峰,同学们想不想像这些姐姐们学习为国争光呢?今天就让我们从排球的最基础的技术—正面双手垫球学起!

2.示范

教师进行正面与侧面示范。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前两排蹲下。

3.讲解

动作要点:

垫球的站姿:双脚开立与肩同宽或略大于肩,双脚向前,膝盖弯曲保持身体有弹性,身体前倾。

双臂及手的摆放:双手重叠,双臂伸直,双肩放松。

4.练习

(1)原地做垫球的徒手模仿练习。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2)一人持球于腹前,另一人做垫球动作或垫吊球,体会击球点和击球部位。

(3)自抛一次、自垫一次的方法进行练习,动作熟练后逐步过渡到连续向上垫球。

纠错:在刚刚的练习过程中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在垫球的时候,会有屈臂的现象,这样会导致垫球方向和力度都不够准确,大家可以来进行徒手模仿练习,或者用“信号法”来提示对方。

(4)个人技术熟练后,可进行两人对垫或者三人垫球。

5.检验—优生展示

组织教学:以体育小组为单位,每组推选出两名代表分享技术动作。

6.教学比赛—垫球接力游戏

组织教学:方法:将参加游戏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人数不一定相等),每组选出一名技术掌握的队员,站在与本组队员面对面约3米左右远的地方,本组其他队员成纵队站立。游戏开始,这名技术好的队员把球抛向对面队员,对面队员用双手垫球方法垫给技术好的队员后,自己跑回纵队最后,技术好的队员和本组其他队员继续对垫,并计算连续对垫的次数。当教师发出停止垫球号令时,以连续垫球次数多的队为胜。

规则:纵队站立的学生按所站位置依次垫球,不能漏人;游戏过程中只能用手垫球,否则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出现“连击”现象时算失误,重新计算次数。

(四)结束部分(5分钟)

1.放松活动—配乐放松操

组织教学:四列横队体操队形

要求:放松活动,身心充分放松。

2.课堂小结:教师总结学练情况,表扬先进,激励全体学生。

3.宣布下课、师生再见、回收器材。

公开课设计教案 篇2

本节课我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定性和定量评价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结果,环节的教学中对有思维或者言语闪光的学生及时给予言语、掌声等鼓励,没有达到要求的提示、鼓励他们再动脑思考;环节学习任务告一段落后,有简单的说话、做思考题、背诵等进行总结评价,对于发言、背诵、做习题等完成得比较好的,要给予积分登记,便于每个单元教学反思和单元检测成绩统计提供补充和参考的资料。

《泊船瓜洲》公开课教学设计方案

1、课题的选择。

本人从参加工作以来一直担任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所以对小学高年级教材比较熟悉。对于古诗词的教学也教过了不少,但是以前的教学目标设计比较简单,大概就是读熟古诗、背诵古诗,理解古诗句的意思,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至于教学效果,只要学生能背诵默写古诗,能解释诗句意思,回答诗句中心思想就ok了,所以这次试以新课程三维目标来设计三维目标。作为一次尝试而已。

2、采用的教学设计模式。

这节课我采用“学教并重”的模式进行教学组织

(1)教师激情导入,剖析课题,与学生一起商定学习步骤和方法。“读、说、背、做、写”的学习方法。

(2)学生查找资料(学生能找到资料的途径可能有限,不可能有多大效果),通过读诗,小组讨论,发言交流,跟老师一起归纳总结等系统学习活动,师生共同协作,完成学习任务。

3、选定的教学对象的特征分析。

我班学生认知起点比较低,优等生并不多,所以学习目标还是主要考虑大部分学生,这是起码的教学公平。其次学生的学习方式习惯以“听”的方式进行,这是从一年级开始以来逐年形成的方式,为了改革这种传统方式,所以这节课要注意抓好小组的合作学习,要求每个同学都要在小组内发表意见,相信坚持小组合作学习,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往被动接收式转变为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来。

公开课设计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理清文章的思路。

2、研读作者关于九个故事的议论,解决疑点,读懂这篇含蓄甚至隐晦的文章。

3、在研读过程中理清思路,揣摩语言,概括要点,筛选信息,把握文意。这样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解难,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意思。

4、理解难句含义。

难点重点:

1、第一部分(前两个自然段)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2、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伊索(约公元前六世纪)古希腊寓言作家。传说原为奴隶,后获得自由。善讲寓言故事,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的寓言陆续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成为现在流传的《伊索寓言》,其中《农夫和蛇》、《狼和小羊》等寓意深刻,常被引用。有各种文字译本,对欧洲文学中的寓言创作,影响很大。

三、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总体结构、研讨。

四、学生朗读1、2自然段,质疑解难。

课文开始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1、“它至少给予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2、“觉得有好多浅薄的见解,非加以纠正不可”是不是反语?

六、引导学生对九个故事进行研读、解决疑点。

1.学生读蝙蝠的故事,让学生研读后,说一说寓言的原意是什么,作者提出了什么新的见解(以下八个故事,研读的步骤同此)。

明确:原意是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附炎趋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作者议论“人比蝙蝠就聪明多了。他会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学生读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家和学者等。”作者指出了作家与亲朋好友、批评家和学者的关系。请仔细分辨,这里的“蚂蚁”指什么?这里的“促织”指什么?

3.学生读狗和自己的影子的故事,研读、讨论。

作者议论“不自知的东西,照了镜子也没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4.学生读天文学家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他只望着高处,不管地下”结果“失足掉在井里”,原意是讽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一心想往上爬却必然摔跤的人。

作者议论“下去之后,决不说是不小心掉下去的”,“就是下去之后,眼睛还是向上看的。”作者对“天文学家的故事”的体会是什么?

5.学生读乌鸦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乌鸦把孔雀的长毛披在身上,插在尾巴上,到上帝前面去应选”,原意是讽刺伪装者,它惹起众怒,下场可悲。

作者的议论:“这只乌鸦借来的羽毛全给人家拔去,现了原形,恼羞成怒,提议索性大家把自己天生的毛羽也拔个干净,到那时候,大家光着身子,看真正的孔雀、天鹅等跟乌鸦有何分别。这个遮羞的方法至少人类是常用的。”这句话讽刺的是什么人?

6.学生读牛跟蛙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牛有我这样大吗?”原意是讽刺不自量力、夜郎自大的人。

作者的议论,“我们每一种缺陷都有补偿,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各得其所,当然会相安无事”是反语吗?

7.学生读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老婆子贪。已不足,希望她一天下两个蛋”,原意是讽刺贪婪,讽刺急于求成。

作者议论,“大胖子往往是小心眼”。是什么意思?

8.学生读狐狸和葡萄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原意是讽刺狐狸得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以此自我安慰。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别人取得了成绩,心存嫉妒,便说那成就并没什么了不起。

作者议论,“诉苦经可以免得别人来分甜头”。用意是什么?

9.学生读驴子跟狼的故事,研读、讨论。

明确:“狼信以为真,专心寻刺,被驴踢伤逃去”,原意是赞扬驴的机智,讽刺恶狠的愚蠢可笑。

作者的议论,“医生也是屠夫的一种”。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六、课文第三部分(最后一段)怎样理解?

1、作者真的认为“《伊索寓言》是不宜作现代儿童读物的”吗?

2、“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作者的观点恰恰相反,作者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这与卢梭的看法针锋相对,你是如何理解的?

4、为什么在“我是相信进步的人”之后又连带一句“虽然并不像寓言里所说的苍蝇,坐在车轮的轴心上,嗡嗡地叫:‘车子的前进,都是我的力量”’?

七、在研读九个故事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把握中心思想。

要证明自己的观点,就要讲根据,讲理由。讲理由好像很难,其实并不难,其中包括运用我们熟悉的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的复句或一群句子。仿照下面的句子,表明自己的观点,讲明自己的理由。

卢梭认为寓言会把纯朴的小孩教得复杂了,失去了天真,所以要不得。我认为寓言要不得,因为它把纯朴的小孩教得愈简单了,愈幼稚了,以为人事里是非的分别、善恶的果报,也像在禽兽中间一样公平清楚,长大了就处处碰壁上当。

示例:我认为寓言可以让孩子们读。因为寓言通过短小的故事把人类的智慧和善良教给孩子们,教得具体生动、亲切感人。孩子们读了寓言,会认识到人世间的喜悦与悲伤、成功与失败都像寓言中讲述的那样,蕴含着有益的哲理。他们长大了就会时时处处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热爱劳动、热爱生活。

公开课设计教案 篇4

一、读中动手、听中想象

1、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找出课文中描写海燕的语句。(学生初读课文,完成任务)

2、学生朗读文中描写海燕的句子。

3、教师根据自己的感悟配乐朗读《海燕》,学生听读,想象意境。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方式可以是齐读,也可以是朗读某一语段)

二、交流中思索,品读中感悟

学生放声读课文,同时思考下列问题:

1、当时的环境如何?(提示:可按时间顺序,即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来思考。)

2、结合描写海燕的语句思考:在那样的环境下,海燕是什么形象的化身?

3、在这样的环境下,你们面对海燕会产生什么样的感情?

学生读课文,思考,全班交流。

三、精读课文感悟体验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暴风雨来临之前,海燕是大海的主角,那么,海面上还有其他海鸟吗?写海燕为什么还要写其他海鸟?

2、暴风雨来临之前,海面上的景象是如何变化的?把海燕置于这样的环境中又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合作交流,班级交流。

(二)结合写作背景,理解象征手法

1、学生介绍写作背景,教师做补充,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2、引导学生分析其他形象,学习象征的表现手法。

3、列举常见的青松、红旗、鲜花等事物的象征意义。

四、作业设计:

1、写出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乌云”、“狂风”象征

“海燕”象征

“太阳”象征

“蜜蜂”象征

“杜鹃”象征

2、《海燕》这首散文诗主要是写海燕,而诗中还写了海鸥、海鸭、企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多次提到海燕的“笑”,刻画了海燕怎样的形象?

4、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海燕怎样的性格特点?

(1)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

(2)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海燕》导学案3》全文共877字

公开课设计教案 篇5

【教材说明】

六年级第十一册 P137页 人教社课标版

【教材分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

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操练

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

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

峨峨泰山 洋洋江河

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

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

皎皎明月 徐徐清风 蔼蔼云雾 袅袅炊烟 依依杨柳 青青草色……

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

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教师在黑板中上板书课题,生食指书空。)

2.齐读课题。

教师加节奏,再读,注意节奏。

“绝”是什么意思?(断绝)面对这个“绝”字,你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要“绝”?什么时候“绝”?……)

是呀,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著名的演奏家,琴应该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文中找到答案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整体

(一)读通课文

1.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名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正音,如有必要,个别难句如“伯牙谓世再无知音”可带读(视情况而定)。

3.教师范读课文。

4.说说老师在哪些地方停顿?试着用“/”标记。(教师在黑板右板书“/”)

(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

5.学着老师的样子,按照正确的停顿,自己再练读一遍。

练读后再指名读,教师评价。

全班齐读,教师评价。

(二)读懂课文

流利了,课文中有一些难字、不常见字,你又是怎么理解它们的呢?

(学生举例,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黑板右板书:看注释、查字典、自己琢磨……)

教师小结: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你们看,这位同学,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2.追问:那课文的大意也知道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指名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于欣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里想到流水,钟子期如痴如醉,击掌称快道:“妙极了,这琴声宛如奔腾不息的江河从我心中流过!”不管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钟子期去世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比钟子期更了解他的知音了,于是,他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

3.再读全文。

理解了课文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一定读得更好!

三、品读课文,感悟“知音”

(一)品读课文第一部分。(前四句)

1.同学们,刚才老师说了,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你能围绕“知音”,把课文分成两部分吗?

第一部分:伯牙遇到知音,欣喜万分。

第二部分:伯牙失去知音,悲痛欲绝。

板书:子期 欣喜万分 伯牙 悲痛欲绝

2.默读全文。思考:茫茫人海,为什么伯牙独独把子期当作知音?

派生问题思考:伯牙作为全国闻名的大琴师,难道没有人称赞过他?别人是怎么夸奖他的?(想象说话)

3.钟子期又是怎样称赞的呢?

教师引读: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正因为钟子期听懂了自己的琴声,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想象说话。

请同学们想象:伯牙的琴声还会描绘哪些自然景物?钟子期又是如何称赞的?

指名回答: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教师引读: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指名回答:(3人)伯牙鼓琴,志在 ,钟子期曰:“ !”

不管伯牙琴声中表达了什么,钟子期都能感受得到并由衷地称赞。用课文里的句子说,这就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一个所念,一个必得,心有灵犀一点通,所以伯牙才把子期视为——“知音”

4.“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伯牙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欣喜万分。

5.“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得到人生的知己,岂一个喜字了得!来,让我们伴着《高山流水》的乐曲,轮读课文的1—4句,读出伯牙得遇知音时的欣喜若狂。

(二)品读课文第二部分。(最后一句)

1.配乐,教师讲述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

子期和伯牙因琴相识,相见甚欢,并约好明年中秋老地方见。第二年八月,伯牙千里迢迢赶到汉阳江边,久等不见子期。于是,弹起《高山流水》,仍不见子期。伯牙到处寻觅子期,遇一老者,老人说:“子期去年染病身亡。死前有嘱咐‘请把我葬在江边,此生不能听到伯牙操琴,让我九泉之下聆听他的琴声!’”知音死了,伯牙的琴还有谁能欣赏得了呢?伯牙悲痛万分,久久伫立在子期墓前,长歌一曲后,把琴摔个粉碎,至死不再弹琴。

2.请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3.用一个字来概括他当时的心境,那就是——悲!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那就是——悲痛欲绝!

4.知音已死,岂一个悲字了得!摔破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满面春风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请再读最后一句。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弦绝琴,终身不复鼓。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悲痛欲绝的伯牙摔破自己的瑶琴,并写下一首短歌,来祭奠自己的知音子期,祭奠这一段旷世友情,请听: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抔土,惨然入我心!

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学生齐读。

2.“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好一个“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同学们,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断了自己的前程;断了自己的心弦;断了自己的希望……)

钟二人这一段友谊的?

学生齐背课文)!

五、课外作业,巩固运用

必做: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选做(从以下题中,选择一道完成):

一星级:听一听乐曲《高山流水》。

三星级:读一读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一书中有关“伯牙绝弦”的故事。

五星级:将课文《伯牙绝弦》改写成一个400字左右的故事。

附:板书

25 伯牙/绝/弦

喜 知音 悲

子期 伯牙

公开课设计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快乐的含义:独处一人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学会为别人付出更是一种快乐;游戏快乐,学习也快乐。

课前准备:

生字,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

2、听写生字。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指名分段朗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和。

1、教师范读。学生可以轻声跟读。

2、数一数这篇课文有几段话,用手势告诉大家。(四段)

3、课文读给同桌听,说一说你觉得怎样最快乐?

三、深入理解课文详情。

1、分小组朗读课文,想一想:比较一下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许多人的快乐?读后,小组汇报交流。

2、小组汇报:

⑴一个人,挺快乐;

你做哪些游戏是很快乐?(折纸船、跳绳、画画??)

你一个人在家时干什么?(看电视、看书、玩玩具、打扫卫生??)怎样才能读出你快乐的心情?练习读;指名读;集体评议。

⑵两个人,真快乐;

⑶三个人,很快乐;

⑷许多人,更快乐。

为什么大家一起玩时最快乐?(人多可以做更多的游戏)谁来读读课文最后一句话,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表达出来。齐读第四段。

3、原来快乐就在我们身边,你有什么新玩法?

如:我和()一起玩挺快乐,我喜欢和()一起玩最快乐。

4、练习表演读:

一人读第一段,由他邀请同伴一起读第二段,由此顺延,最后全班一起读第四段。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一课,你懂得了什么?

2、教师总结:独处一人是一种快乐,与他人相处也是一种快乐。你想天天快乐,可以每天做一会儿自己喜欢的事情。只要有了好心情,怎么都快乐!

板书设计:

怎么都快乐

一个人,挺快乐  折纸船 踢毽子 听广播

两个人,真快乐  下象棋 打乒乓 讲故事游戏快乐

怎么都快乐             跳皮筋 掰手腕 过家家 学唱歌  学习也快乐

许多人,更快乐  丢手绢 赛拔河 ……

课后反思:

《怎么都快乐》是以快乐为主题的一篇儿童诗歌,整篇文章充满着童真童趣,是一篇让孩子很喜欢的儿童诗歌。在备课时我发现了这首诗歌的生字词大多是以“动词+名词”的.形式出现,例如:“折纸船”“丢手绢”“踢毽子”等,而动词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词,因为每次教学动词的时候我都会叫他们加上动作做一做以加深孩子们对词语的印象,而这首诗歌如果解决了这些形式的词语就基本上能读通读顺课文了,所以第一课时我就反复地让孩子们读这些词语再加上动作,自己再出一些同种类型的词式给他们训练,举一反三,很快地他们不仅记熟了而且也理解了意思,这时候再来读通读顺诗歌,基本上都过关了。而且也在无意中让他们体会到了快乐,一举两得。这让我明白了,有些课文你只要找准了一些关键词句,那么就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公开课设计教案 篇7

课前说话:同学们,学完轻叩诗歌的大门主题单元,想必你们已经积累了不少诗词佳句,课前我们来个小游戏,老师说诗句,你们接下句。你们知道这些诗歌的内容是写什么的吗?(友谊),除了诗句还有不少词语也是写友谊的,如莫逆之交,布衣之交,(你们还知道哪些呢?)今天坐在后面听课的老师也是我们一面之交的朋友,对于他们我们应该送上什么礼物呢?对啊,交朋友首先要做到坦诚相待,大胆展示你们风采,给朋友留下深刻的印象。好吗?

一,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你们知道什么是知音吗?人们常说,人生苦短,知音难求,人的一生要找到与自己心心相息的知己的确不容易,春秋时期,楚国的俞伯牙和钟子期是怎样成为知己的呢?让我们一起到《伯牙绝弦》中去探讨吧!(课前板书课题, 作翻书记号)

二、揭示课题:

谁来读一读课题?(读得好)这个弦字的字音很难读,但他读得很准确,咱们一起读。清晰响亮,字正腔圆,非常棒!绝是什么意思?(断绝)你怎么知道的?(看文后注释)知道题目的意思吗?(伯牙因为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再也不弹琴),对,看注释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法。(板书1;借助注释)刚才这位同学没有直接说“伯牙断绝了琴弦”,他解释得真好!为什么呢?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把它翻译过来,而是用了我们能够理解的经常用的一种表达方式。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这个题目的意思,他真会读书。我们学文言文就要这样,要学会变通。(板书:2学会变通)(打印出来)

三、范读引路:

1、请大家自由地读一读这篇古文,读不懂的词句就看一看下面的注释,想想它的意思,然后反复多读几遍,争取把它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

古文已经和我们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说说你的初步印象(都是难的印象)

你们数数这篇文言文有几句话?只有五句话,就讲了一个故事。所以说文言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涵意深刻,所以它们读起来有点深奥。第一次感觉有难度很正常,接触多了,你就会发现它很美有很有意思,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下面我们再来读一遍,这一遍在读的时候,注意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这样吧,邹老师带着你们读好吗?音乐起,领读。

2、看来大家读得挺起劲儿,能不能自己找找那感觉?自由读。(板书3反复诵读)

3、检验朗读:老师想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读,第一次接触文言文,邹老师还没有作任何讲解,他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给这位同学鼓鼓掌。请四人小组朗读。看来,同学们的朗读没问题了,我们一齐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伯牙绝弦”,读。

五遍总已经有了,那么,文中的意思是不是已经自现了呢?

四、研读交流:

(一)品读伯牙绝弦的原因:

1、考考大家吧,文章的题目是《伯牙绝弦》,课文中还有哪个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幻灯出示句子“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讲一讲?(生:钟子期死了以后,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听懂他的琴声了,就摔破了他心爱的琴,终生不再弹了。)

刚才那个同学说是伯牙觉得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知音。我们从哪个字读到“觉得”的意思?一齐说。(学生齐答:谓)所以后面要稍做停顿。谁再来读?(学生读)

2、这样一读,就觉得你们读懂了意思,所以读出了恰当的停顿,咱们全班孩子一起来读。(学生齐读)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他彻底地放弃了弹琴。而且,这里的绝弦绝不是一般的绝弦,它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怎样?(从此永不弹琴了。)察其言,观其行才能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为什么伯牙会有如此举动呢?我们还得了解文中人物的特点开始。

(出示句子)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同学们,我们再来读一读第一句。

师:谁读出了他们的特点?(伯牙是个琴技高超的人)你从哪个字读出的伯牙弹琴技术很高?(善)(4师板书:善)这个善与现在的意思相同吗?(在这里“善”是擅长的意思。)钟子期擅长听伯牙的琴声。

我不相信,得有事实证明,你从古文中的哪些句子在告诉我们伯牙善弹琴,而子期善听,用笔标记出来。不动笔墨不读书,(学生用笔勾)谁来把你标记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刚才我看到很多同学都勾的这两句,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伯牙善鼓琴,也能感受到子期善听呢?你从哪个字和哪个词能感受到呢?谁来说说你的意见?

板书志字),伯牙弹琴,他弹出巍峨高山。志是想的意思,你从哪里看出伯牙的琴声有高山的意境?为什么会想到高山呢,你们从课前查找资料《伯牙学琴》的故事中就能找到答案。

2、当伯牙鼓琴,心里想着高山的时候,子期的心中浮现了怎样的高山呢?谁看到了?(钟子期看到了高高的泰山)哪个词让你感受这山特别的高?

(峨峨)那好,咱们把这高高的感觉读出来,谁来读?

(一名男生起来读)孩子,我感觉这山还不够高,女孩,你来!听他这么一读,你看出了什么?请把你看到的读出来了。山高了,你朗读的水平也高了,咱们一起来读。(学生齐读)

师:还有哪个词让你感受到子期善听?(我从钟子期曰:“善哉!“善哉”这个词听出来的。)“善哉”用今天的话说是什么意思?假如是你听到伯牙的琴声,你会说什么?(伯牙,我听了你的琴声,我知道你的心就好像比泰山还要高。)

所以,善哉!这个“善哉”是什么意思?(太好了,十分的好,妙啊!)

师:妙哉。妙啊,那咱们就把那种妙哉,妙啊的感觉带到这句话中去读。

(自由有感情地读)老师也要对你说,善哉!(请几个同学读)咱们一起来赞美赞美!(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想象画面,)咱们一起读这句。

4、请同学们看这四个句子,观察“善”字,课件出示四个句子,比较“善’字。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第一个表示善长,第二个“善”表示好啊!这里的两个“善”字意思不一样的,这里相当于现在的一字多意,借助注释,读懂意思,读出情感就能体会其中的意思变化。

5、那你们能运用这个方法读出这句话的意思吗?

出示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他弹琴弹出什么,想到什么,钟子期都能说出来。那你从哪个字读出了伯牙心中有所想。我从“所念”中听出伯牙心中所想。刚才上文中也有一字和念字意思相近的,是哪个字?(生:志)咱们把这个“念”圈一圈。师:读书就得这样,读着下文念着上文,(板书7联系上下文)那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能读懂什么?

生:我从“必”字,读懂钟子期每次都听懂了伯牙的琴。

师:我们的课外资料里也有介绍,伯牙是音乐家,他的琴声里肯定不仅仅是泰山、江河吧?还会有哪些景色?

生1:还会有鸟语花香。生2:春天百花盛开。生3:冬天白雪皑皑。……师:是啊,也许他的琴声还表现了“清风徐徐”(再次出示词语读一读)现在你就是伯牙,我们都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生答:“善哉,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师: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生答:“善哉,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这就是知音。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生答:知音。

身在宫廷,伯牙虽然是著名的乐师,名满天下,可是没有人听懂他的音乐,只有钟子期才听出伯牙的志向,伯牙的胸怀。这子期才是伯牙的知音哪,这知音二字(师板书:知音)概括了千言万语,同学们,此时的伯牙是怎样的心情?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伯牙是非常高兴的心情。)是啊,是眉稍眼角都带笑,你把这高兴之情读出来。还有什么心情?再读一读。好一个喜出望外的伯牙,同学们,此刻的伯牙可能是春风满面,喜出望外。因这世上知音难寻,可他得到了。“所以伯牙所念”咱们一起读。(老师意味深长地引导)可能伯牙也是百感交织,喜极而泣,因为知音难寻。所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咱们再来读

(二)播放音乐,出示图画,体会到的情感不同,读出的味道也就不一样。这对知音约定第二年中秋在老地方见,可是当伯牙赶去的时候,看到的是钟子期那冰冷的坟墓。原来分手后不久,子期就病死了。在子期墓前,伯牙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大家轻声读一读,你仿佛听到伯牙在说什么?看到他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出示伯牙在墓碑前的一首短歌,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师:同学们,你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我听到了伯牙的哭泣声,他在向老天爷问,为什么?为什么?我好不容易才寻找到的知音,为什么这么快就让他丧失生命?)读出这个句子,把伯牙的这种责问读出来。(我仿佛看到了伯牙把琴摔坏了,而且再也不弹琴了)他是在怎么地摔琴啊?(很伤心,而且很悲痛。)那你把悲痛之情,读出来。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再对谁弹?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三)拓展延伸: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生齐说:绝弦),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请一个孩子把他想说的话读给大家听听。

生:子期,你死了以后,没有人听懂我的琴声。想到你在时,能听得懂我的江山江河。现在我还能找谁来听我的琴呢?所以我只能摔破琴,从此不再弹琴。

生:子期,我已经砸破了琴,掷了弦,世上除了你,我就没有了知音。我继续弹琴,有何用呢?

师:这绝的是弦,不绝的是对知音的怀念之情哪!

生:子期,你死了,我弹琴何用,谁又能听得懂呢?

师:是啊!

生:虽然我有超高的造诣,但你死后,没有人能够了解我,欣赏我,,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从此不再弹琴了。

师:虽然有很高的造诣,但是我从此不再弹琴。同学们,我们在这绝弦中感受到的是伯牙对知音的怀念之情。但是我们古代的精典,古人的情怀,往往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阅读,去领悟。今天我们领悟到的是此时此刻的情怀。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读故事有不同的体会,相信同学们以后再读《伯牙绝弦》。从这绝弦中领悟到更多更多。后人根据这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谱成了这首《高山流水》。拿起书,听着琴声,我们再来回味着这个故事。(放音乐〈高山流水〉学生齐读课文)

(四)背诵古文:

谁把这故事记在了心里,谁来试一试?熟读成诵啊!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读懂了伯牙绝弦这个故事。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体会,习得了方法,最后熟读成诵。古文就是这样,要读书百遍,(学生:其义自见)。

下课!谢谢同学们!

(五)作业超市:

1、必选题:

背诵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2、自选题:

(1)把《伯牙绝弦》改编成课本剧。

(2)把《伯牙绝弦》改写成记叙文。

相信《公开课设计教案》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公开课设计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