叩问课堂读后感必备5篇

03-02

读书不仅能够收获无穷的知识,还能丰富生活,提升自己,我已经把作品这本书读烂了,特别后悔没有早点知道它。 写下对所读书籍的想法和感受,是一个有益的思考和反思的过程,怎么才能把所有的感悟和启示写成一篇读后感呢?来看看幼儿教师教育网为您准备的这篇“叩问课堂读后感”文章,这会对你的前途产生重要影响!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1】

假期里读了学校为大家推荐的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一书,感慨很多。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平时存在但没有思考过的,或者从没有用周彬教授这样的角度去思考过,或是思考但没究其根本……所以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全新的启迪,也使我找到了很多问题的内在原因。因此读此书让我时而豁然开朗,时而瞑目沉思,时而兴奋不已,时而产生共鸣……下面我就谈谈读后的几点体会:

一、换一种眼光看差生

平时的教学中,每个班都有学习好的孩子和学习差的孩子,由此在教师的眼里也就出现了“好学生”和“差学生”之分。在我眼里也不例外。

当我读到书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时,让我深有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比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小学是班里捏泥板凳最差的孩子;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文中还有段话特别令人深思,读出来与老师们共享:当我们用年长者的心态,以一个学科专家的身份去俯视我们的学生时,他们都是笨蛋,除了极为少数的几位天才,因为他们这么小的年龄就可以超越我们多年的知识积累。当我们用朋友的心态,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仰视我们的学生时,他们都是聪明的,除了极为少数的几个笨蛋,因为他们居然和我们自己一样笨。只是我们的笨,表现在无法教会这些笨蛋;而他们的笨,表现在无法领会我们给他们的“教”。换一种眼光看差生,给他们的是另一片天空,给自己的是一份豁然。

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现在很多孩子不愿意读书,这是老师很头疼的一件事。原因何在呢?周教授在“为什么学生就不愿意读书”一节中谈到:用专业的话来说,就是因为学生没有读书的行为动机。如果我们想让学生愿意读书,就应该激发学生读书的学习动机。因为学习动机的存在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没有学习动机,哪怕学生的确在课堂中读书,这种读书的效果也是令人担忧的。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电视中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遥远的大山里有一个状元村,那里的孩子人人发奋学习,先后出了几十个北大、清华生,当记者采访他们为什么这么努力,取得这么骄人的成绩时,孩子们的回答让记者无言以对。他们说,就是为了能走出大山,天天喝上甜水。他们的动力说不上伟大,却那么实在!其实,这就是告诉我们,孩子学习的动力就源于他们的切身需要!我们的孩子们有什么切身需要呢?是自我实现!周教授还分析到:其实,在每个学生心灵中,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在需要。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学生提供自我实现的机会,尤其是通过读书与学习来实现自我的机会,否则学生就会自己想办法,寻找别的方式实现自我,比如调皮捣蛋、不交作业等。由此可见,为学生提供能实现自我需要的舞台是激发他们积极上进的有效途径。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自己将在这一方面多用心,多探索。

三、重新认识师爱

自步入教坛以来,一直信奉教师对学生应有无私的爱,觉得付出爱就能换得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也一直以此为目标时时激励自己。读了《叩问课堂》后,觉得得重新认识师爱了。

周彬教授在书中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也就是说,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才是真正的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前提。”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此,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付出爱,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的爱。当然,或许获取爱的前提是付出爱,但目的应是让学生爱自己。这不是自私,而是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生。当教师对学生的爱没有激发出学生对教师的爱时,教师就是在浪费自己宝贵的情感资源。因为学生不但无法体会到你的爱,甚至可能将教师源于爱而做出的种种行为解读成束缚甚至是找茬。这样的爱,教师付出越多,学生反感情绪越激烈,师生关系越紧张。彼此的委屈和抱怨也会逐步增加。因而我想,教师的爱大概不必润物无声,尽可以让学生看见,让学生听见,爱到学生的心坎里,爱到让学生爱上自己。学生不再厌学,老师不再厌教。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2】

假期里读了学校为大家推荐的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一书,感慨很多。这本书中提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平时存在但没有思考过的,或者从没有用周彬教授这样的角度去思考过,或是思考但没究其根本……所以这本书带给了我很多全新的启迪,也使我找到了很多问题的内在原因。因此读此书让我时而豁然开朗,时而瞑目沉思,时而兴奋不已,时而产生共鸣……下面我就谈谈读后的几点体会:

一、换一种眼光看差生

平时的教学中,每个班都有学***孩子和学***孩子,由此在教师的眼里也就出现了“好学生”和“差学生”之分。在我眼里也不例外。

当我读到书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时,让我深有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

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的表现质量在教师眼中就会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学***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的学生表现不好,但头脑灵活,沟通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贫困生也可以成为优秀人才。

比如: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科学家爱因斯坦在小学是班里捏泥板凳最差的孩子;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社会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工作岗位,学生也是。我们老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

文中还有段话特别令人深思,读出来与老师们共享:当我们用年长者的心态,以一个学科专家的身份去俯视我们的学生时,他们都是笨蛋,除了极为少数的几位天才,因为他们这么小的年龄就可以超越我们多年的知识积累。当我们用朋友的心态,以一个共同遭遇者的身份去仰视我们的学生时,他们都是聪明的,除了极为少数的几个笨蛋,因为他们居然和我们自己一样笨。

只是我们的笨,表现在无法教会这些笨蛋;而他们的笨,表现在无法领会我们给他们的“教”。换一种眼光看差生,给他们的是另一片天空,给自己的是一份豁然。

二、激发学生的学***

现在很多孩子不愿意读书,这让老师很头疼。原因何在呢?周教授在“为什么学生就不愿意读书”一节中谈到:

从专业角度讲,这是因为学生没有阅读的动力。如果我们想让学生愿意读书,我们应该鼓励他们学习。因为学习的存在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没有学习,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做了阅读,阅读的效果也令人担忧。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电视中曾报道过这样一件事:遥远的大山里有一个状元村,那里的孩子人人发奋学习,先后出了几十个北大、清华生,当记者采访他们为什么这么努力,取得这么骄人的成绩时,孩子们的回答让记者无言以对。他们说这是为了走出大山,每天喝甜水。

他们的动机不是很好,但却是如此真实!其实,这实在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能力来自他们的迫切需要!我们的孩子有什么迫切需要?

这是自我实现!周教授还分析说,事实上,在每个学生的心目中,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在需求。

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为学生提供实现自我的机会,特别是通过阅读和学习。否则,学生会想方设法实现自我,比如淘气、不交作业等。可见,为学生提供一个实现自身需求的舞台,是激励他们进步的有效途径。今后的教育教学中,自己将在这一方面多用心,多探索。

三、重新认识师爱

自步入教坛以来,一直信奉教师对学生应有无私的爱,觉得付出爱就能换得学生对学***爱。也一直以此为目标时时激励自己。读了《叩问课堂》后,觉得得重新认识师爱了。

周彬教授在书中说:“在教与学的互动过程中,学生是否愿意读书,并不是因为家长与教师对他付出多少,而是看学生对家长与教师是否有真爱。也就是说,不是教师爱学生,而是学生爱教师,这才是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真正前提。

”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如此,老师要做的不仅仅是付出爱,更重要的是要努力让自己获取更多的来自学生的爱。当然,获得爱的前提可能是给予爱,但目的应该是让学生爱自己。

这不是自私,而是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为了学生。当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激发学生对教师的爱时,教师就是在浪费宝贵的情感资源。因为学生不仅无法体会到你的爱,还可能将教师的行为从爱诠释为束缚甚至是纠错。

这种爱,老师付出的越多,学生的反感就越强烈,师生关系就越紧张。彼此的委屈和抱怨也会逐步增加。因而我想,教师的爱大概不必润物无声,尽可以让学生看见,让学生听见,爱到学生的心坎里,爱到让学生爱上自己。

学生不再厌学,老师不再厌教。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3】

叩问课堂读后感

叩问课堂读后感(一)

《叩问课堂》这本书,我觉得很多话说到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里,所以决定:一定好好地读读这本书。仔细、认真地阅读了《叩问课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断地变化:

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

周老师在序文中说,如果远离课堂,就不能畅所欲言地谈教育;如果身处课堂,就不能直接面对教育。那么,我们是在一线教师把自己放在教师里,还是让自己远离教师呢?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在现实的课堂中,我们的教师往往抓住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课堂就变成了以教师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厌倦了教学,学生努力学习。教师付出多,而学生未必领情。

这样的课堂对谁更重要呢?如果教师想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可能无法完成学习任务。

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我们可能不尊重教学规律,或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或忽视一些学生的认知水平。当我们埋怨学生笨的时候,其实我们并没有去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不是因为学生笨,而是因为学生根本没有参与课堂。最近在部分学生身上做了试验,我吃惊的发现,那些所谓的差学生,当我不断给他机会,让他展示自己的时候,他的表现竟会如此出色。

但是长期游离课堂之外的他们,这需要教师足够的耐心才行。

当我们能够这样去做、这样去想的时候,就说明我们能够理智地思考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了,我们何苦束缚于课堂之中,为何不尝试走出课堂之外,看看课堂之外的精彩呢?

爱一直是我们生活的主题,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当我读周老师的书时,我也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有爱的教育吗?问题是这样的爱是否对学生有意义,是否是无意义的爱,使学生无法感知爱,以及如何进行教育。

师爱是普世之爱。老师应该爱所有的学生,特别是所谓的问题学生。当我们的爱能滋润事物,无声地传达给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共鸣时,教育也就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相反,我们对学生的爱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又如何能起到教育的作用。也许我们会由爱生恨。

爱实课堂教学不断焕发新的活力,使心与心更加贴近,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实现了课堂教学的和谐。教师的爱使教师更加投入学生、课堂和教育,学生的爱才能真正使课堂保持青春和活力。

这样看来,课堂教学对谁更重要呢?我想,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很重要。对教师而言,教师在课外的所有投入,都在课堂教学上得以体现,教师的人生价值在这里升华,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这里得以体现,教师的教学技艺在这里充分展示,当我们能够以愉悦的心情结束课堂的时候,当我们能够微笑着走出教室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是成功的。

对学生而言,课堂是自我表现的舞台,课堂是自己解决疑问的地方,课堂是交换意见的地方,课堂更是求知的地方,当教师能够引领自己在知识的殿堂里遨游,当自己的智慧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的时候,学生是快乐的。这样的课堂教学对学生能不重要吗?

可是,课堂教学对我好象永远都是一个谜,我只有不断走进课堂,研究课堂,不断去发现问题,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同时,我又不得不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审视课堂,思考课堂,方能揭开课堂教学的谜底。然而,面对课堂教学,我想我将永远是一个学习者。

总之,这本书耐人寻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开启高效课堂教学大们的金钥匙。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都必将给每一位教师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叩问课堂读后感(二)

读了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文章处处引人思考,直言不讳解读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现象,令人深思。这本书主张,教师不应把课堂当成一场表演,审视学生为什么不愿意读书,从而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让学生走出迷宫。交给教师课堂中的进退的办法,调动起学生学***极性,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

这些耐人寻味的案例故事为教师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教育的一盏明灯。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总是不自觉地给学生贴上标签。他是一个学习型的学生,其中一些直接被归类为贫困生。《叩问课堂》一章中提出:好生与差生:

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在当今社会,考试成绩依然占据着指挥棒的地位,是考试教师的法宝,也是学生的生命线。这种统一单一的传统笔试评价体系抹杀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使个性化教学成为空谈。

教师在学生心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甚至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教师以服从为标准评价学生的现象,这种情感偏好是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表现出来的,但它确实存在。

本书揭示了这一评价标准的危害,即影响学生创造力的发展,束缚学生提问的精神,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其实,每个学生都想得到老师的认可和表扬,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教师需要有一双聪明的眼睛来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教给学生。

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爱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基本需要。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教育无小事,教师无小事。教师要严于律己,言行一致,处处以道德规范要求自己。教师是学生中最亲近、最受尊敬的人,他们往往成为学生最直接的榜样。

教师的崇高人格,就会像一丝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影响着学生的人格。

教师的劳苦功高是我们承认的,学生的勤奋苦读也是我们理解的,可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现实问题却是不容忽视的。课程既要体现共同性,也要体现差异性。新课程从课程目标到教材内容都体现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多样化,允许学生发展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现代教育中教师所承担的教育任务已由传授知识型教育转变为能力素质培养型教育。教师素质对学生有着决定性影响,只有德才兼备的教师,才能在学生心中树立威信,才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才能激发学生学***极性,才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

叩问课堂读后感(三)

最近,我阅读了周彬博士的另一本好书《叩问课堂》。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看完这篇文章,我对周彬博士前言中的第一句话有了更深的理解:

如果远离课堂,似乎我们无法畅谈教育;如果置身课堂,却又无法直面教育。

但话又说回来,我们是一线的教师,每天都必须置身于课堂,又怎能不直面教育!

置身于课堂,我们该如何去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喜欢我们所创设的课堂氛围?或许我们该用博学多识、用旁征博引去吸引学生;或许我们该用我们的慈爱去赢得学生对我们课堂的爱;或许我们用我们的知识再加上一定的教育教学技巧去吸引学生?

置身于课堂,天天面对学生,一届又一届,时间久了,我们更***随意地讲那些烂熟于心的教材内容,而对讲台下的一茬又一茬学生熟视无睹。旧调重弹、老调常弹,必然让人生厌,别人厌自然导致自己烦,怎么办?或许我们该象学生那样多补补课,充充电,不让自己的教学资源枯竭?

或许我们应该象驾驶员,虽然技术一流,但只要一上路,面对高速路、山路、弯路、滑路,要有不同的应对方法,我们面对不同的学生也应有不同的方法的技巧、甚至教学的要求,可能的话,我们可以减慢车速,或许那样学生会学得更愉快,车子开得更平稳,走过了泥泞,说不定师生齐心协力,教学的效果会惊人。

置身于课堂,我们面对的是几十个学生,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从理论上讲他们都想学好,我们也希望他们个个都很强,可现实并不是这样的,有多少学生就有多少个样,就有多少种思想,但我们的要求是:做得最好,争得第一!

于是望着几十双眼睛,我们的眼神是不一样的、心态是不一样的,对成绩好的、成绩差的、调皮捣蛋的我们会用不同的眼神不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他们也是聪明的,对于我们的所说所做,他们是心领神会的,他们在我们的眼神暗示下做着自己该做的事,做着我们期望的事事后想起来,我们真的希望他们那样吗?不是的!

看来是我们的要求出差错了?或许,面对几十个学生,我们应该让他们差异发展;或许我们的要求应该是:只要你做得更好!

那样学生就会笑了,我们也会笑了。

置身于课堂,我们有很多的无奈:我们要进行大考、小考,去折磨学生也折磨我们自己;我们必须把公开课当作作秀,我们还不得不由于社会的需要、由于功利的思想深入到学校这块净土,我们有许多的不得不。

置身于课堂我们去《叩问课堂》,真的有许多疑问、许多问题难以直面,不过读了《叩问课堂》,让我看到了自己想说又说不出来的问题,想答又答不上的一些问题,更多的是让我从这些问题中更深地思考我该怎么做,怎样才能改变我自己。我想这应该是我最大的收获。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4】

正值暑假,我有幸认真拜读了周彬老师的《叩问课堂》。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情不自禁地用笔勾勒出触动心弦的文字,认真地写下笔记。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研究者对现代课堂教学的观察和思考,以及一位教育传播者对教育教学的热情和看法。

这本书共分五辑,从“教师与教学”、“学生与学习”、“育分与育人”、“课堂与课程”、到“成绩与成长”。他们都充满了周斌老师的教育智慧和教学见识,体现了他浓厚的教育情怀和人文情怀。

《叩问课堂》对课堂进行多方位的、系统性的思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课堂。仔细读来,真是受益匪浅、影响深远。

一、如何正确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

课堂是我们进行 “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是我们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在如今的课堂教学中,不难发现有些教师的课堂教学偏离了我们的教育实质,这些老师没有认真地研究教学内容和我们的学生,没有正确地理解我们的教育理念;也没有深入地钻研我们的教学方法.他们往往把课堂教学当作是一场教学秀,在课堂中进行大量的表演和游戏,让人感觉课堂中气氛浓烈,同学们个个争先.

但细细体味学生似乎没学到任何有用的东西,我们的教学目标更是无从实现.还有些教师还是保留着以前的教学模式,一切以知识教学为中心.同学们从这些老师的课堂中学到了大量的课本知识,但却存在着无法弥补的精神缺损,其实我们的教学课堂不仅仅是让同学们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的场所,更是我们进行德育教学,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主阵地.

我们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给给予同学们精准详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同学们的的精神文化,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让从我们课堂中走出来的学生将来成为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高尚道德品质,能够传播正能量的人才.

以上是我的一点儿粗浅认识,离周老师思想精髓还差深远,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不断深入的去思考,去领会,并在每堂课中感受到自己的进步,感受到自己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感受到作为教师的尊严和幸福。

叩问课堂读后感【篇5】

最近认真阅读了华东师范大学周彬教授的《叩问课堂》一书,感慨颇深,觉得很多话说到了我们一线教师的心里,所以决定一定好好地读读这本书。

仔细、认真地阅读了《叩问课堂》的一些篇章,心情也不断地变化:浅浅地一看,心情激动;仔细品味又一阵汗颜;认真反思,又有一种无奈的感觉。周教授在这本书中主要针对目前课堂上(以中学课堂为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批判,并表达了自己对真实有效课堂的理解。

作者从远离课堂的一个旁观者的独特角度解读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种种弊端。读后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该书从五个方面把课堂分析的淋漓尽致。

一、莫把课堂当秀场;

二、让学生学习走出迷失之境;

三、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进退之道;

四、课堂教学何以为师生共享;

五、考试成绩究竟是谁的命根。

既找出了我们现在课堂中存在的弊端,也告诉我们课堂今后的发展,以及老师和学生应如何来面对课堂,如何理解课堂。在这本书中,周彬老师对于课堂的认识谈得非常透彻。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堂上大的环节到小的细节,读后都让我受益匪浅。当今的课堂如何教,周老师的一句“莫把课堂当秀场”,直接明了地指出当今的课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课堂,真实是课堂的生命,师爱是课堂的灵魂,学生自主积极地学习是课堂的血液。

《叩问课堂》之叩问教师。作者告诉我们:课堂对于教师而言,犹如人的脸面般光艳照人,如果仅从美化脸面上做文章,涂脂抹粉,而不顾及内在的品质,抛弃课堂背后的东西,就课堂论课堂,会渐行渐远。我们应该跳出课堂看课堂,让我们离课堂远一点,就能把课堂看得更清楚更明白,就会消除对课堂已充溢的感性,培育更多的理性。

可见,我们不要把目光局限于课堂,一定要把目光放开放远,从自身专业素养、外部条件等课堂外的宏观认识上去理性思考,这样也许你会对课堂教学问题认识得更深刻、更持久。对照自己的课堂不难发现:课堂上的问题只是冰山之一角,真正的根子其实还远远地躲在课外呢!

《叩问课堂》之叩问学生。周教授从“学生为什么无心于课堂”谈起,原因是有些课堂并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舞台,或者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让学生喜欢上课堂只有两种可能:一是学生能够真切地参与课堂,学生参与者课堂的程度越深,学生对课堂的喜欢程度就越大;二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堂教学是属于“自己的”课堂,学生对课堂的主人翁意识越浓,学生对课堂的热爱程度就越大。从周教授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实质上,学生无心于课堂之责任还在于教师。我们的课堂就好比一个剧场,不管多么精彩的演剧,旁观者注定是要离场的。学生当不上导演,如果也无法成为主人公,甚至连群众演员也当不上,也就注定了他们离场的必然。尤其对于公开课的“作秀”作者更是分析得入木三分。

《叩问课堂》之讨伐分数。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教师的法宝”,对于考试分数,又何止是学生的命根;它还是教师的命根、学校的命根与家长的命根。正是考试分数主体多元化,考试分数功利化与教育教学眼前化等现象异化了当前的教育教学。我想:我们教师也许无力改变大环境,可我们完全有责任把我们自身做好,并潜移默化地调整学生的态度和思想,教师是一份良心活,我们既为人师,就要用心搞真教育,走真正的育人之路。第二辑当中“好生与差生:只是教师的一种观念”的观点最让我感触。什么学生是差生?在当今“分数高于一切”的指挥棒下,很多教育工作者认为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是差生。那么,学生表现的好坏,也会在教师的眼中形成完全不同的观念。对学生的评价也有所不同。

学习不是人生的全部,“差生”不等于样样都差,成绩仅反映的是孩子的某一方面而不是全部。有些学生虽成绩不好,但大脑却非常灵活,交际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间的关系。古今中外的事实证明,差生同样也可以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德国大诗人海涅是学校里众人皆知的后进生;数学家巴比基和文学家玛阿特因为成绩差常被罚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来,却成为举世闻名的人物;达尔文读中学时,因成绩不良而被教师、家长视为“智力低下的人”;大诗人拜伦在小学读书时,成绩也是全班倒数第一;爱迪生在读小学时被誉为“爱捣蛋的孩子……”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人才,每个人都应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学生也是如此,而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作为教师,我们在上好自己课的同时,还要时刻懂得如何关心差生、尊重差生和热爱差生。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必将使差生在学习过程有良好的心境、愉悦的情绪来激发积极认识和意志活动。教师要像爱护自己子女那样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和他们交朋友、鼓励他们大胆发问,不厌其烦地给予解答、从内心深处注意发现他们的难处和可爱之处,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及时地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予表扬和鼓励,使他们找回自尊、树立信心。

教师应该有一种观念: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因材施教,树立每个学生能成才的观念,当尽一切努力教育学生。

周教授认为:真正要提高教学质量,应从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做起,让教师充满教学魅力,让课堂充满活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在课堂里,这才是真正能提高教学质量的课堂,才是我们所追求的课堂!

总之,这本书,耐人寻味,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是一把打开优质课堂教学之门的金钥匙。这本书,无论从思想上还是行动上必然给我们每一位教师带来深刻的震撼和洗礼。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