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模板

03-06

我给大家推荐一篇优秀的“《中庸》读后感”文章。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作品这本书让很多人都爱不释手。 撰写读后感应坚持实事求是,针对文章核心内容分析。读完本文您将会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

《中庸》读后感(篇1)

《礼记·中庸》是一部儒学家经典书,它在经学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学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

所以,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准备不当,有可能一个整体的命运会被你摧毁。比如,在一次接力赛中,你的队友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可是到你那里的时候,因为你没有准备好,给大家拖了后腿。这时你会都么得懊悔啊!大家的努力就这样毁于一旦,留在自己心中的却只是后悔!而你有可能会想:如果我准备好了,结局是否会被逆转?那我收获的不是满满的自豪和喜悦吗?所以,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啊!

有一次的期中考试期间,我明明知道了要考试,可是心里就想:这些考试的基本题目我都掌握好了,不用复习也可以,作文也写的挺好的,不用再度去复习,反正考的都是书上的,而且只要我用上好词好句、把开头和结尾写好就可以了,也不用再去看作文书,至于数学嘛,只要细心不要把题目算错,把公式背好,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英语只要背就行了,不要太复杂。心里想着这些,我就拿起一本漫画书看了起来,一连好几天的'都是这样。直到期中考试那天,题目才让我大吃一惊,有些题都没接触过,怎么做啊!我心里想:管他三七二十一,随便填个自己觉得可靠的答案就行了。做完了艰难的第一题后,作文可是也让我吃惊,是一个根本没有写过的,我心里就慌了,只好跟着要求胡乱写了一通。最后发下试卷来,才发现自己并不是预料中的那么好。我非常后悔,真希望时间倒流啊!可惜,一切都挽救不回来了,都怪我没有准备好!

我反复的去琢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谛,才发现,其实只要你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再去努力奋斗,成功保准是十拿九稳!

(指导老师:潘莹)。

《中庸》读后感(篇2)

君子是做事认真敬业,坚定执着的人。对自己所做的事充满敬意和诚意,因此会认真对待自己所做的事情,事前认真准备,认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认为“言前定则不驾,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第二十章),只有准备充分了,才会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在这过程中会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做好该事,充分利用好亲人、朋友以及同事领导的力量,广博学习,仔细**,深入思考,认真辨析,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如果遇到不顺或挫折,不仅不会放弃,反而会花比别人多十倍、千倍的精力坚持下去。

他们认为这样最终必然会“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君子是对人友爱,温和有力的人。他们注意通过细节教化他人,对人温和有礼,不会大声训斥他人,听他们讲话,如沐春风,轻松怡人,他们的话平淡却不让人厌倦,简洁而有文采,温和而有道理,如星星,如太阳,给人以方向,给人以温暖,使人们“远之则有望,近之则无厌。”(第二十九章),不论远近都愿意接受他,和他亲近,使“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莫不说。

”(第三十一章)

君子最终也成为有大德的人。君子因为他们的不懈努力和与人为善,最终会得到他们应有的报酬,他们会得到相应的地位,相应的物质报酬,相应的名誉以及应有健康长寿。他们在成就自己的同时也成就了别人,他们的言行逐渐成为天下人效仿的准则,其“动而世为天下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第二十九章)

《中庸》读后感(篇3)

《大学》及其它

近来卒读《大学》《中庸》,使过去支离的认识有了较为完整的眉目。

二千多年前的古人的思想实在令今人所不及——岂止不及,简直令人汗颜。他们对至纯、至善、至美的追求,对道义的恪守,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这与以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而自诩的中华民族而言,不啻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也许你会说,国学热正在悄然兴起,全民都在期盼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国学热的背后有多少虚伪的因子,有多少人仅仅寄希望于物质和利益的“伟大复兴”。国学需要倡导,传统需要继承,古人优秀的思想更要传递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首先应该是思想的复兴,没有思想的复兴,便难有民族的'凝聚。

然而,在利令智昏的当代社会,有钱才是王道,一夜便可成名。企图让人心复古,堪比天方夜谭。偏激乎?悲观乎?看看你的周围,看看现实的社会,多少人为了利益,可以罔顾一切。仁爱和道义在所谓的“成功”面前已沦为笑柄——谁提仁爱和道义会被视为异端一般,固守道义和原则的人简直就是当代“窝囊废”。

昨日,群众又围攻了县委大院。面对竭力劝解的工作人员,一名妇女振振有词:“……你们上班的退了休还有工资,农民咋就没有,咋不把你们的钱分给俺们点……”我愕然!“政策不是对农民挺照顾吗?他们怎么还要分别人的工资。”我乜了一眼乌压压的人群,不由得把手伸进空空的口袋,匆匆赶往学校。

早上,倒地后送医,不治身亡。当时我就懵了……我几乎想得见老师们的义愤填膺,但我又分明感觉到无比心痛,我们——我无法不把自己放在在这个行列当中,尽管事件与我无关——是悲剧的制造者,更是受害者!

如果说那名妇女的无理昭示了社会的戾气的话,那么,这出由师生上演的悲剧则直指教育的苍白。学校是社会芜杂的净化器,学校是高尚德行的守护神,然而,师生尚且如是,何怨妇女者更众!难道,这真是我们身处的现实吗?

窗外,一群初三的孩子们在追逐打闹……

忽然,心中一个苍老的声音再次响起,磁性又安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

……

我不由端坐,深情默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庸》读后感(篇4)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自制工艺品的消费情况,我们于2004年3月22日下午在校园内进行了快速抽样调查。据调查本次调查人数共50人,并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分析如下:

读大学中庸有感

目前,上海创业培训中心已开设大学生创业培训班,共招收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应届毕业生62人。《大学》《中庸》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两篇,后来与《论语》《孟子》一起合称四书,是中国古代传统学术的代表著作。真的,我这么多年没有认真学习中国传统作品,不是因为我没有特别的兴趣,就是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

但是当读完《大学》和《中庸》时,方知古人为我们今天留下了多么宝贵的一笔财富。虽然不尽理解,却也能从中感悟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与此同时,上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也对大学生创业采取了政策倾斜:凡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自批准经营日起,1年内免交登记注册费、个体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鉴证费、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等,但此项优惠不适用于建筑、娱乐和广告等行业。《大学》的核心是修身,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一个人立足的根本。

所谓修身,我认为,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就是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不断的学习来充实自己,丰富知识,开阔视野。修身的最好境界有三,一是“识事务”;二是“明事理”;三是“兴事业”。“识事务”即识人,进而正确判断和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人生而为人,是群居动物,不可能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与外界打交道,如何不卑不亢,与人友善相处,是极为重要的。只有不断改进,才能准确地识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明事理”就是说要明白自然事物发展的规律,同时要尊重自然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有的时候要顺其自然,不能太强求。

“明事理”的前提就是要让自己具备各方面的知识与才能,所以学***教育是必不可缺的。“兴事业”,就是说每个人都要有实现自己的理想的抱负,不是说我们在事业上要取得多大的成就,而是人生在世,总需要有些事情来证明自己,让自己活得有成就感,活得有价值,至少让自己过得充实自在。

《大学》里面还讲人要以身作则,要感恩,要勤学。以身作则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却寥寥无几,人们总是对别人要求很高,却经常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这样是不对的。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感恩是一种基本的美德,对于给过你帮助的人,要铭记于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只有怀揣一颗感恩的心,才能够心怀天下。如果人人都能够记得别人的恩惠,不计较个人得失,那么社会的文明必将更进一步。

要勤学,荀子曰“学不止境”,有人云,活到老,学到老。我们每个时间段接收的知识和信息都是有有限的,而且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时代,每时每刻知识都在不断更新,新的事物层出不穷,如果我们停止学习,不努力接收新事物,就会很快被这个社会淘汰。

为了解当前大学生对自制工艺品的消费情况,我们于2004年3月22日下午在校园内进行了快速抽样调查。据调查本次调查人数共50人,并收回有效问卷50份。调查分析如下:

《中庸》的解释是不偏不倚之谓中,不易不更之谓庸。中庸即中和。我想现在很多人误解了中庸的意思。他们认为中庸之道是保持中立,和奶奶做生意,不得罪任何人。事实上,它不是。

通读全文以后,我觉得中庸所想表达的思想是公平公正,落地不悔。所谓公平正义,就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不重视任何一方,不重视人,以理性说服人。所谓落地不悔就是不能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一旦做了决定,就照此执行,而不是朝令夕改,前怕狼后怕虎,迟疑不决,以至于最后一事无成。

据了解,百分之八十的饰品店都推出“diy饰品”来吸引顾客,一方面顺应了年轻一代喜欢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的心理;另一方面,自制饰品**相对较低,可以随时更新换代,也满足了年轻人“喜新厌旧”的需要,因而很受欢迎。《中庸》的核心之一是“则”,则即是标准。这个标准,其实是对己对人统一的标准。

“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是说自己想站得住首先使别人也得站得住,自己做到通达事理首先要使别人也通达事理。这是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实行“仁”的重要原则。如果能做到“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的境界。

这是儒家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这句话跟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表达的意思很一致。如果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都能按照这两句话去做,不要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于别人,相互比较,从别人的角度去思考,就会避免很多矛盾,生活就会更简单。

《大学》和《中庸》的思想中都讲“诚”,《大学》讲“诚意”,就是不自欺是一种自然而内在真实的情感、心思甚至包括欲望的统一状态。“惟天下至诚,为能尽物之性”,至诚尽性是中庸全篇的主旨所在。这句话的意思是,只有世界上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

“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这句话肯定了“诚”的重要地位。《大学》和《中庸》对“诚”虽然表达的方法不尽相同,但是其核心是基本一致的,都是讲求人的最初的本心,或者说是本性。

2、你大部分的零用钱用于何处?

创业首先要有“风险意识”,要能承受住风险和失败。我们也应该有责任感,对公司、员工和投资者负责。务实精神也必不可少,必须踏实做事;诚然,在当今社会,“诚”也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然而在这个物欲纵流的社会,“诚”又似乎是缺失品,人与人之间产生了信任危机。商人之间在商言商,重利轻义,根本不是以诚为先,于是很多合作关系也不能长久。有的甚至朋友之间也不坦诚,人情凉薄。

有时候,人们会为自己找借口,说不是因为自己不诚实,而是因为别人先不诚实,我们应该这样抱怨吗?如果大家都这样下去,不是恶性循环吗?有时候,我们会说,不是自己不愿意去相信别人,实在是被别人欺骗多了,害怕了,所以开始自我保护,我想这又是另外一个借口,只不过这个借口冠冕堂皇,让人一时间找不到反驳的理由。

(4) 创新能力薄弱其实,“诚”不只是对别人而言的,很多时候是要对得起自己,《大学》《中庸》教给我们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是祖祖辈辈几千年总结出来的真理,没有人愿意活在谎言和欺骗当中,我们对别人真诚就是对自己真诚,既是为了与人更好地相处,也是为了让自己心情舒畅。如果我们都能够从自己做起,以诚待人,社会风气一定会有所改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中华盛世也不会只是传说;以诚待人,才能够发挥自己的本性,才能够珍惜万物,达到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大学》《中庸》,我学到的道理是首先要充实自己,即“修身”;要以身作则,懂得感恩;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最后,诚心是做人的根本。儒家学说这种极致美好的境界,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去坚持不懈努力追求的。

服装、书房、食品、休闲娱乐、小饰品

(五)diy手工艺品的“**弹性化”

《中庸》读后感(篇5)

中国是个千年古国。世界上四大古国中唯一存在时间最长、文化传承没有隔断的国家。古代文化的代表作也数不胜数:《论语》、《大学》、《中庸》……可谓是夫源远者流长,根生者枝茂!

《礼记·中庸》是一部儒学家经典书,它在经学书中的地位早有定论。《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定的四十九篇本,是先秦儒学家学术论文汇编,非一人一时所著。

这部书中,有一句话令我回味无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正是如此,也确实不错。明代的“土木之变”后,明朝皇帝明英宗被俘虏,群龙无首,整个北京城上空弥漫着恐怖的氛围,许多大臣都要迁都以躲避即将到来的灾难。这时,于谦站了出来,说:“我们不该丢下京城,我们要齐心保卫北京城!”于是,于谦就着手整治军队、收敛败军、招募民兵、打造器械盔甲、聚集兵粮……在于谦有条不紊的指挥与准备下,军队士气上升,兵粮充足,北京城城防加固,做好了一切必要的准备后,主动出击,打败了瓦刺军,一雪前耻!我们可以设想一下:文中在大臣们提出迁都的建议之后,于谦站出来反对,也细心的准备好了一切,最终打败了敌人。恰恰相反,于谦虽然站出来反对了,但是没有准备行动,纸上谈兵,那么明朝的后果是什么呢?

所以,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如果准备不当,有可能一个整体的命运会被你摧毁。比如,在一次接力赛中,你的队友都表现得非常出色,可是到你那里的时候,因为你没有准备好,给大家拖了后腿。这时你会都么得懊悔啊!大家的努力就这样毁于一旦,留在自己心中的却只是后悔!而你有可能会想:如果我准备好了,结局是否会被逆转?那我收获的不是满满的自豪和喜悦吗?所以,准备是多么的重要啊!

有一次的期中考试期间,我明明知道了要考试,可是心里就想:这些考试的基本题目我都掌握好了,不用复习也可以,作文也写的挺好的,不用再度去复习,反正考的都是书上的,而且只要我用上好词好句、把开头和结尾写好就可以了,也不用再去看作文书,至于数学嘛,只要细心不要把题目算错,把公式背好,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英语只要背就行了,不要太复杂。心里想着这些,我就拿起一本漫画书看了起来,一连好几天的都是这样。直到期中考试那天,题目才让我大吃一惊,有些题都没接触过,怎么做啊!我心里想:管他三七二十一,随便填个自己觉得可靠的答案就行了。做完了艰难的第一题后,作文可是也让我吃惊,是一个根本没有写过的,我心里就慌了,只好跟着要求胡乱写了一通。最后发下试卷来,才发现自己并不是预料中的那么好。我非常后悔,真希望时间倒流啊!可惜,一切都挽救不回来了,都怪我没有准备好!

我反复的去琢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的真谛,才发现,其实只要你做好了万全的准备,再去努力奋斗,成功保准是十拿九稳!

(指导老师:潘莹)

《中庸》读后感(篇6)

《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子思所作,是儒家学说经典论著。经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终和《大学》、《论语》、《孟子》并称为“四书”,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中庸》提出的“五达道”、“三达德”、“慎独自修”、“至诚尽性”等内容,对为人处事,人性修养有重要影响。

关于“中庸”,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庸以“诚”和“中”为基本概念,叙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学。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烛照通篇。这句话是一个垂示,犹如凤鸟衔至黄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图》称:黄帝坐于扈阁,凤凰衔书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种瞬间绽现的文采。是一个自天之命、由微之显、从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过程。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达到中和,则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我相分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论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可是,要达到“至诚”的境界又谈何容易呀!特别是我们今天的经济化市场化的社会,达到“至诚”就更加不易。人性是有很多弱点的,归根结底一“贪”字。自古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贪,从而使人们做到知足常乐。总之,读过中庸之后,于为人于处世都受益匪浅,受用终身。

看了《中庸》之后我豁然开朗:就是因为我们怀着对天依赖的心情,让我们变得习惯从天得到鼓励以及活着的动力。可是有没有想过,我们如此景仰、依赖的天又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轻视,抑或是不在乎?高兴了就施舍一点恩惠,不开心了就让你吃点苦。我们应该学习中庸,对天也中庸,不卑不亢,敬畏他但也不迷信他,努力修为自身,让自己达到一种不管怎样都能泰然自若、保持心境平和的境界,平静地面对天给我们的一切,不期待他的眷顾,也不害怕他的降灾,在天不断为难的时候不会去想什么时候才是尽头,而是自强不息并且在苦境中自得其乐,没有什么可以真正影响到我们。或许这样,天反而会尊重我们,也只有这样,我认为两者才是平等的,才能真正的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天人合一。

圣人之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发育万物,峻极于天”。而其基础,是对万物本性,对事物运行规律的敬畏,此之谓“尊德性”;是对事物发生、发展、变化、消亡背后的各种因素的不懈探索,此之谓“道问学”;是目光极于天地万物,而用心尽于精妙幽微;是不断修行调整自己,引导事物发扬本性。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朱熹说:“此五句,大小相资,首尾相应,圣贤所示入德之方莫祥于此,学者宜尽心焉。”

《中庸》读后感(篇7)

《中庸》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认识事物,处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到了宋代将其与《论语》《大学》《孟子》合著“四书”。中庸即中用(庸通用),中不离用,离用则无中。中庸是一种道德标准,要求待人接物保持中正平和,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

中庸强调做人做事的平衡、适度和优化,掌握一个“度”字,无过也无不及,恰到好处,收放自如。中,就是中道而行。中道就是不偏,不偏就是不走极端。中道不行不行,中道不应该不行。天在上,地在下,人居于其中。因为天道、地道都是人做不到的。天生万物人做不到,地厚德载物人也做不到,人是不得不走天地之间的`那条”中道”。“中道者,非天之道,非地之道,人之所以道也,君子之所道也。”中道就是人道,人道就是礼义。这里的礼义是让多数人能够生活安宁的社会规范,是规范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如果说中道即人道,那么人道就是仁道了。仁道是符合人性的,大家都不该违反,都应该照着去做,而且要一直坚持做下去,这就是“常”,所谓“常”,即常有常存。故“庸者,常也”。

所谓“中庸”,就是把仁一直做下去。不行仁,这叫不仁;做了一半,这叫中道而废。中庸的理论依据在于人性,在于对社会运作规律的探究。而中庸之道,指的不偏不倚,是持中求和的处世态度。一个人做事如果不懂得中庸,就会处处受阻,一个人做人如果不懂得低调,就会处处碰壁。但是, 中庸不是随大流,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不是圆滑老练,而是一种均衡之术,是一种保守不偏激的态度,是一种以和为贵的生存智慧。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一、"天命之为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的天然性。

二、"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程序性。

三、“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的实用性。

四、"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的差异性。

五、“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的能动性。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