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生观后感范本

03-06

您需要什么样的内容幼儿教师教育网的编辑为您量身定制了一篇“中国医生观后感”。看过的电影有时候比看过的书籍更为难忘,被故事情节吸引之后,心中总会有颇多感触。写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写一篇观后感能够帮助我们整合我们的思维。您是否也在思索怎么写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呢?欢迎您来到这里我们的网站会持续更新新内容!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1

病毒可怕吗?可怕。截至目前,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还很不够,尽管科学家在一些机理问题上取得一些进展,但还有很多临床表现尚未找到原因,它是极其的“狡猾”“诡异”。她们不是英雄,更没有身带超级抗体,他们也是普通人,也容易感染。为了科学家的研究,几十万份的标本,都是护士冒着被感染的风险去采集。四川护士郭科蓉去武汉前给老公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如果我抗疫回不去,你就可以看那封信。”当记者询问一名武汉医生时,他说疾病来了,医护人员会冲到前面。在一封封请战书前,我们感动得不禁热泪盈眶。是什么让他们不害怕呢?是责任是使命,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还有成千上万名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建筑工人,他们同样也是最美逆行者。十几天建一所医院,哪有什么“基建狂魔”,只不过是上万普通人在日夜不停地奋斗。在工地的工人说:“每天几拨人,大概七八千人。他上的夜班,夜班是通宵,从晚上六点到白天三点,白班是从早上七点到晚上六点。”一天24小时没有一分钟停下。就是这么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大家聚在一起要快速的完成这个共同的任务,这就是中国速度,也是中国精神。

最美逆行者,人民的抗疫英雄,因为有你们的奋斗牺牲,才有人民的幸福安康。是的,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等到春暖花开时节,武汉的樱花一定会更加艳丽!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2

3月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关于表彰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授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重症救治医疗队等113个集体“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授予丁新民等472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追授徐辉等34位同志“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其中,菏泽市援鄂医护人员兰素萍光荣入选。

兰素萍是曹县人民医院心内科三病区护士长、主管护师,作为我市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队员,她于2月9日奔赴湖北一线,在武汉汉阳方舱医院参与救治工作。

据了解,兰素萍踏上征程当日,恰好是她孩子的生日,一句简单的“生日快乐”,一个匆匆的拥抱,一场简短的出征仪式,这位母亲就奔向了前线。在一线,兰素萍被任命为山东省援鄂医疗队控感组组长、山东省医疗队护理团队总护士长、菏泽市护理组组长,其任务是防止同事出现“职业暴露”,防止院内感染的发生,防止医务人员受到感染。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3

当前,全国人民正在全力以赴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在这场战斗中,医院就是战场,医护人员就是战士。这段时间以来,一个个不畏艰险、主动请缨的医护人员感动着我们,全国各地的医疗队驰援湖北、冲在第一线让人动容。

正巧这段期间一个名为《中国医生》系列纪录片也让我为之动容,里面是无数中国医生用救死扶伤和医道仁心的故事温暖着人心,传递正能量。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展现出病痛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冲击,医生与患者面对共同敌人凝结出的诚挚情感,还有当下医生们所面临的挑战和抉择,既有在应对疑难和重症过程中的判断、选择甚至是冒险,也有面对患者和家属的耐心、诚恳甚至是无奈。

疾病无疑是对人类生命最严酷的拷问,它所带来的冲击不仅是身体和经济上的,还有心理和精神方面的。我印象很深刻的是第一集一条很长的镜头完整记录下了朱良付医生用手机录音,记录他与患者家属手术前的交流告知和环节确认,就这样短短几分钟让我看到了医生面对医疗过程不确定性的无奈,但这并不影响他在一次次寒夜中从家里赶来赴急诊。

可这却让我们反思,在疫情面前中国医生格外耀眼,但在平常他们面临最多的是什么,是医闹,医患纠纷,他们为了保护自己只能录音、签协议,但还是有些医生为此失去了生命、前程。他们在为我们付出健康和精力,他们在拼尽全力救治患者,他们珍惜每次救助的机会,我们应该更多地理解他们,而不是误解、闹事。医生凭借医术给患者带去治愈和慰藉,医生、患者、患者家属是同一条战线上的战友,应对付共同的敌人-疾病本身。只有大家一起加油,一切才会变得更好。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4

所谓习惯,是之于生活中最平常的存在;早起的一杯温水,是习惯;睡前的一杯牛奶,是习惯;疫情面前,他们始终冲在第一线,亦是习惯。他们不是别人,他们是医务工作者、是工作人员,是我们的守护神,是最美的逆行者。

舍身取义化身“守护神”,情义深责任重。是什么让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毅然前往一线?是什么让无数医生护士主动放弃休假、放弃与家人的团聚,请愿前往一线支援武汉?是为了千千万万家庭的安康,为了确保病患得到及时的收治,于是他们转身逆流而上,不是朝着家的灯光,而是背离家的方向;不是走向年夜饭的饭桌,而是奔向急救室的病榻。看着一封封按满红手印的请愿书,他们说“不计报酬、不论生死”,他们说“我是教授,我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我是共产党员,我要冲锋在前”。不觉中,早已泪目,疫情面前,他们选择不放假、不离城、不退缩,他们穿梭在生死之间,用自己的青春挽救别人的生命,为我们构筑起一道牢不可破防控疫情的铜墙铁壁。在此,愿广大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保护好自己,我们等你们回家!

精准监控成为“保卫神”,措施全应对稳。疫情爆发以来,各地紧急响应,截至25日21时,除尚未发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疑似或确诊病例的西藏外,所有发现新型肺炎病例的省份均已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多地卫生系统、公安系统全部取消休假,全员在岗,全身心投入到疫情防控之中,时刻坚守岗位,带班值班,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各基层组织积极参与疫情防控,成立疫情防控尖刀班,以村民小组为战区,包组连户、责任到人,做到“宣传家喻户晓、排查精准到人、监测各家隔离、村口份分兵把守、情况每日一报”,一系列的措施快、准、稳,有条不紊的缓解了群众的紧张情绪。唯愿在众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尽早战胜疫情。

众志成城全民“鼓励神”,同命运共风雨。随着疫情的态势不断严峻,众多防护物资,如:护目镜、N95口罩、一次性医用口罩、防护服、手术衣、防护面罩等出现了严重短缺的现象。就连医院,也已经不能满足病患的需求。武汉市蔡甸区,一座崭新的“小汤山”——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在拔地而起,无数建筑工人和前线的医护人员一起奋战,争分夺秒筑建起一道道抗击病魔的医护城墙。河南、福建、浙江等地的医用防护品生产线,也马力全开、春节不休息,尽最大所能为一线奋斗的战士们提供最有力的物资保障。在接到武汉的紧急救援后,来自全国各地的救援物资,也在源源不断的运往武汉。希望所有的群众们高度重视,保护好自己、也是保护好他人,我们共同努力,战胜病毒!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英雄,灾难面前,他们毅然逆向前行,不畏生死,他们当之无愧是这个时代的英雄,向英雄致敬,愿英雄早日归来。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5

生日,本该是在鲜花和祝福中浪漫地度过的。但妈妈今年35岁的生日却与以往不同。妈妈的礼物没有选择奢侈的包包和精致的蛋糕,而是对爸爸说带着我们姐弟俩去看一场有意义的电影——《中国医生》。

在遇到危险时,人的本能就是逃跑。而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从来就不是一句空话就能解决的,是需要付出汗水、泪水甚至是生命才可能做到。抗疫期间人们不再以身材和容貌来审视他人,而是一位位看不清脸,穿着沉重的防护服,用黑色防水笔在背后写下一个个名字的白衣天使成为了我们心中的最美逆行者。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了不可思议的奇迹。电影中张定远是武汉金银潭医院的院长,这个医院虽然不大,但它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第一所接收医院。

小文是一位顶着大肚子的孕妇。她被感染了新冠肺炎后,和她的丈夫金仔来医院检查。但被告要排队隔离,金仔朝着医生大发雷霆。但无济于事,俩人只好无奈地回家隔离,心中对医生充满了怨气。小俩口子住在一个几十平米的房间里,用些塑料袋拼拼凑凑的连成了一面“墙”。小文和还未出生的小宝宝在隔离墙里面,金仔在外面做着饭,憧憬着和小宝宝在一起的生活。虽然这里条件比较简陋,但他们俩口子的生活却是有滋有味的。后来医院有了床位,小文被接进医院。她去时对金仔说了一句话感动了多少观众啊!“金仔,就算天塌下来我也要把他生下来。”这种坚定的语气代表着多少母亲为了孩子不惜一切的心啊!

张定远虽然是医院的院长,她的老婆也被“恶魔”缠上了身,但由于医院内病床有限,张院长还是让自己被感染的老婆耐心等待。我们可以想想张定远作为院长肯定是有能力让自己的老婆接受治疗的,但他没有这么做。我们可以看出张院长在病人面前是一位一视同仁、大公无私的英雄。

重症医学科主任文婷,在医院是独挡一面的医生,冷静地统筹局面。可她也是一位母亲,除夕前夕,年幼的女儿发来微信:“妈妈,大年三十能回来吗?”她只能压抑住想念给女儿回复:“回不来了,对不起!”随后她抬起头,脸上布满了口罩的勒痕与泪痕。她知道,“对不起”三字太沉重,这个回答对一个年幼的孩子来说很残忍。可他们真的没有办法回家过年,此时的武汉正需要他们,国家正需要他们。累了,休息时大部分医护人员都睡在地上,防护服也不会脱,因为不断有病人送过来。饿了渴了,泡面矿泉水应付,所有人都无怨无悔。这就是我们的白甲勇士,因为人民需要他们。他们唯有对不起自己和家人。那一刻,是愧疚,是委屈,是心酸……

影片中张小枫的父母都感染了新冠肺炎,在医院中辞别人世。当她收到医院给送来的双亲死亡通知书时,她的脸上没有太多表情,但在口罩之下谁能想像到她的悲伤、迷茫、绝望、痛苦和恐惧呢?她也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孩子啊!面对父母的离世她没有大哭大闹,但谁能感受埋在她大悲下的无声痛苦啊!她接过爸爸妈妈仅留下来遗物悄然地说出唯一的一句台词:“叔叔,一个没爸没妈的孩子该怎么办呢?”幕前的观众早已泣不成声。

“人在希望就在,国家可以把家底都拿出来,就是要把病人一个一个救活。”就如钟南山院士所说的:“武汉是能过关的,武汉本就是一个英雄的城市。”

国家投入全部资源,全国各地医护人员响应号召支援武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家的实力,就是我们战胜疫情的底气。疫情之后,全国各地赶赴武汉支援新冠肺炎疫情的医护人员有42322人,2020年1月24日至2020年3月1日,全国累计派出344支国家医疗队(其中中医医疗队17支,军队医疗队3支)。

疫情还未结束,我们也还要继续坚持做好防疫措施,不给医生添麻烦,不给国家添乱。《中国医生》是对过去历史的记录,更是给最美逆行者的赞礼。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却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中国医生!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6

昆明市延安医院、昆明市儿童医院、昆明市妇幼保健院、云南昆钢医院(昆明市第四人民医院)4家医院举行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仪式,共有40余名医护人员将赴湖北咸宁进行支援。

昆明市延安医院有5名医生、7名护士,共12人参加援鄂抗疫医疗队。其中7人是共产党员,3人是高级职称专家,学历方面,5人是博士、硕士学历。涵盖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心血管专科、感染性疾病科。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心内科党支部书记周旭是此次昆明市延安医院出征医疗队的队长,也是医院第一个提交请战书的人。“我参加过2003年非典医疗队,积累了相对完整的呼吸道传染病防控经验。这次疫情有部分确诊患者有心血管疾病,我去到当地能更好地为这部分患者提供诊疗服务。”周旭说。

“昆明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昆明市儿童医院援助湖北医疗队启程仪式上,12名队员喊出口号。担任医疗队医师组组长的高瑾说:“我们将在湖北疫情一线,发挥自己的专业医疗特长,全力抗击疫情。”

2月11日晚7点,安宁市医共体举行援助湖北医疗队出征仪式。来自云南昆钢医院(昆明市第四人民医院)的10名医护人员将作为医共体派出的首批医疗队驰援湖北咸宁。这支医疗队包括2名医生、8名护理人员,其中党员2人,队员们分别来自重症医学科、呼吸内科、感染性疾病科、肾内科等科室。同时,安宁市医共体紧急召开会议,医共体内的云南昆钢医院、安宁市人民医院、安宁市中医医院通力协作组建队伍并筹集物资,正式出发!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7

近日上映的纪录片《中国医生》获得热烈反响,引发社会思考。这部电影呈现出真实动人的风格基调,医务人员们逆行出征、白衣为甲、舍生忘死挽救生命的举动让人为之泪目,疫情之下举国同心、协同配合、彼此鼓舞互助的人情温暖令人动容。

电影中张涵予演的院长,正是以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为原型。为了让自己的表演更接近原型人物,张涵予赶到武汉,按照张定宇院长的日常那样每天开会、 查房,以一种“较真”的`方式还原出真实的生活状态,力争在神情、做事风络等细节中体现真实的角色原型。

袁泉饰演的ICU科主任文婷,虽然饰演的这个角色语言不多,但是袁泉却用坚毅有力的眼神和态度传递出医护人员不同凡响的气场,刻画出抗疫一线人内心的无奈与背后的牺性,令人动容。电影里有一个镜头给我印象很深,就是张子枫出演的3分钟的片段。这段短短3分钟的片段将我的情感带上一个高潮。她代表所有在疫情中失去父母的孩子发出的呼唤。“一个人没有了爸爸妈妈该怎么办”一句台词令我感同身受。

中国医生观后感 篇8

《中国医生》这部电影,是记录不平凡的2020年的影片,让我心潮澎湃,几度热泪盈眶。

这部电影很让人感动,但让我最感动的片段是:被他们称之为老张的一个老爷爷插管成功。过了几天,医生们发现老张这几天状态都很好,于是医生们准备给他拔管。有一个医生真的给他拔管了,医生以为成功了,竖着大拇指说:“我们是最棒的,你很快就可以回家见你的老婆和女儿了。”老张也竖起大拇指,于是那个医生去抢救别的病人……当他回来时,老张却因为心梗而死亡,抢救也救不活,他就这样死了,我不禁感叹生命是如此脆弱。

金银潭的医院的院长张定宇,隐瞒自己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家里感染病毒的妻子,坚守在抗击疫情的最前线;还有成千上万的医护人员们被口罩磨破了脸颊,汗水湿透了他们的衣服,每天只能吃泡面和睡两小时的觉。

在影片的最后,武汉“重启”,万物复苏,人们的生活恢复正常。正是有许许多多的中国医生奋战在疫情一线,中国人民的生活才能回归正轨。让我们向所有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