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孔子作文

03-07

写作文到什么层次才算是写好了呢?作文是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个性和提高描述能力的重要渠道,通过写作我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关键信息和重要细节。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写出来的作文肯定是不一样的,无法理解“我看孔子作文”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来给您讲讲,此网址所载信息仅供参考请自行判断!

我看孔子作文(篇1)

关于孔子思想议论文

1、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可以没有物质精神享受,但一定不能没有志向与理想。

2、很简单,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则只能停滞不前。

3、有多少人能解释它的意思,又有多少人在自己实际学习的时候真正想到要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的呢?恐怕任何人都能做到前者,但很少人曾经意识到,在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

4、更重要的,他能用最最简洁朴实的语言来概括这些道理,让任何人都能弄懂它们。

5、这样的人,也只能永远停在原地。

6、这只是我在反思自己的时候偶然发现的一点。

7、这就是学而不思。

8、就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例子来说吧。

9、那么,他也就会因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迷惘。

10、试问,有几个人敢说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就真的想到了这12个字并按照孔老夫子这12个字去学习的啊?不可能,因为考试的分量在学业中所占比重太大,为此,不得不为高分而学,这样就只能放弃思的时间。

11、有志者事竟成。任何一位有所成就的人,都是由树立远大目标开始,经过不懈努力,最终取得成功。志向和理想就如同加速器,在放慢脚步时,提供了能量和力量志向和理想就如同划破黑暗的光点,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志向和理想就如同一扇窗,提供了了解未来的一双眼。一个人有了志向,生活就有了希望。

12、(何况,说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不是一部,本来就是主张把论语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忽视掉而只运用那些真理的)就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和观念来说,如果能做到让学生懂得这12字,懂得怎样去学习,也将会是一件相当重大的成就啊!不过我个人感觉,如今的教育效果还远未达到这样的程度。

13、对人来说,理想是一道阳光,没有阳光赋予生命的作用,地球会是一片死寂,毫无生机没有理想的人,会因为失去追求而碌碌无为,就像一只失去翅膀的雄鹰,身体再强壮,也无法拥有那片天空。

14、生活就是这样多方面性的,当你对一个问题不理解时,是选择遗弃它还是深入的思考?当你多次的去深究它的时候,你将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15、如果我们能充分运用祖先留下的智慧呢?我只能说,条件并非不存在,只是我们不善于去发掘和运用罢了。

16、曾皙的言志与其他人不一样,他没有直接用理性的语言述说自己的志向,而是以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太平盛世的和乐景象,在这充满诗意的理想蓝图中,人们潇洒自得,乐趣天然,家国安宁,人民生活美好,人与自然和谐。这种表述深深打动了孔子,他“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或曾皙言的志,抒发的是春风沂水的情怀,实际上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审美境界,是人际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美好理想的充分展示和流露。它既符合儒家的理想,又符合孔子晚年的心态。“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既赞许曽皙言的志,又表达了自己对这理想境界的向往。(意对即可)

17、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是生活。”一个人一旦没有了理想,那他就只是会生存的动物,而不是会生活的人。

18、一个人,只是读书,学习,而不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学习,不深究读了书,学了习做什么用怎么用,只停留在读懂书,而不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

19、正所谓: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向何所底乎?

20、宋朝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

21、现在看来,孔子短短12个字就可以解决天下人的学习方法问题,那半部论胆川册沸夭度差砂倡棘语就能治理天下也不是不可能。

22、我们并非没有通向富强和崛起的条件,只不过,还没有人发现和学会运用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智慧而已。

23、就是这样,中国出现过很多思想家,他们的成就,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去运用与借鉴的。

24、着名的音乐家贝多芬,在双耳失聪的情况下,写出了他一生中最着名的《命运交响曲》,他有理想,他要用音乐与世界沟通,用音乐把自己对钢琴的热爱传递给世界。这不灭的信心和毅力,都来源于他的伟大志向和崇高理想。

25、也许你一时只能理解其中的一点,但当你经历多了,见识丰富了,你再去看时,也许你又会有不一样的理解和体会。

26、我只假设,如果让学生能按照老夫子的方法去学习,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呢?但很明显,有些人还没有体会到这12个字的真正伟大价值,不会运用它们啊。

27、孔子的确是圣人啊,虽然他所主张的某些东西不适合现在这个时代,但也有些东西,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群体中都正确的真理。

2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几天前,忘了为什么,突然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9、相反,一个人,如果只是去思考自己要读什么样的书,要怎样读书,怎么才能取得书中的真经,等到真的面对书时却懒得去读,去学习。

30、可只要你仔细去想一想,这是圣人的话啊!肯定是因为它有着足够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圣人才会说出来。

关于孔子思想议论文

31、相信任何人都能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但有多少人能切实体会到这两句话所包含的玄机呢?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2个字,就将学习方法的真谛明明白白地总结了出来。

32、学了这句话,也知道它的意思,在需要用到它的时候却想不到去运用。

33、司马迁在饱受屈辱后并没有放弃,他苟且偷生,默默地承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摧残,这一切都是为了完成《史记》,了却他父亲生前未完成的愿望。是什么支撑他走下去,又是什么带给他身村的勇气?是理想,是志向给了他光明。

34、这不是学生的错。

35、更没有想过应该用在哪里,怎么去用。

36、而实际上,这12个字,确确实实概括了学习的最最正确的法则。

37、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

38、它只是中国古代许多圣人中的一个人的智慧的一小部分,但就这一小部分就完全可以让我们今天的一些不完善变得更加完善合理。

39、比如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生活中,每一件事,每一句话都有它的多方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40、但悲哀的是,正因为这些东西太朴实了,反而让人们不太重视。

41、这就是因为在学习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这句话还会有用处。

42、人只有有了志向,有了理想,才会有更大的动力去追求生活的品质,这样生活才会有意义。

我看孔子作文(篇2)

韩中李霞

我有幸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这本书,深受启发,真是受益匪浅。只感觉自己教学的心旅又多了一份坚定和从容。读完此书,如沐春风,豁然开朗。

做教师若不学孔子乃是一种缺憾。众所周知,孔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古代的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传道、授业、解惑”,曾被评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他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独特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

孔子的教育思想十非常广泛和全面的:从教育思想到学习思想,从学习原则到教学目的,从教学态度到教学方法,从教师培养到教育手段,形成了一套度到而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育思想源泉。

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14件要学的东西:我只读了这本书的第一部分

1、 在第二节,我认为我们在生活和教学中应该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让孔子的教育思想渗透到我的心中,因为它仍然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他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对素质教育具有有效的现实指导意义。在我看来,他对现代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一、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

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是,讲诚信的人无论何时去**都会受到尊重和爱戴,因此孔子的思想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二、像孔子一样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以说,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教师必备的德行。实践证明,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处处为师的教师,必须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自立教育,做教师,应该是教师的终身追求。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 例如今年寒假为了让学生过一个愉快而有意义的假日呢?我想首先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其次在假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各种生活能力,于是在假期作业除了简单的英语知识作业,我特别增加了动手动脑的小制作,并建议每人上传到班级**群中。可是,假期已过了一大半,没有一人上传作品,心急如焚。

可转念一下,学生可能不知如何做?做什么样子的?突然我看到了洗衣液空瓶,灵机一动,何不利用它来制作一个花盆呢,于是马不停蹄的找来了纸和笔,先设计图案,然后在瓶子上刻印,最后用小剪子依次刻出自己所喜欢的图案。

不一会儿,作品成功了,于是第二天急忙去河间商厦买了自己喜欢的花卉,栽种到自制花盆中,观音莲和碧玉花在花盆中勃勃生机,甚是好看,满心欢喜。迅速拍照上传。学生们看到了我上传的小制作不由地点赞。

在此基础上,我激励学生大胆开动脑筋,老师期待欣赏你们的作品吆,很快学生作品陆陆续续的在**群里上传,我急忙点赞表扬。想不到的是开学当天28人中,学生带来作品23件,看到同学们代来了如此多的作品,于是第一节课进行了“小制作展示”活动。并拍照上传。

后来同学们都展示了自己的作品。看到同学们开心的笑脸,我的心醉了。

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做不到的如何要求别人做到,率先垂范,言传身教的力量不可估量。试想,如果我不给一点建议,也许我得作业只是一句空话,那么老师的威信就会大打折扣。现在,我的学生特别佩服我的做法,这不禁增加了老师的人格魅力,也让学生们愉快地完成了我的假期作业。

“亲其师,信其道。”我相信我的学生在我的指引下会越来越棒的!

我看孔子作文(篇3)

中国的历史就是孔子思想的影响史。《四书五经》成了学校的教科书,我们都应该熟记,下面是一些关于孔子的小故事,孔子和他的弟子,和他的家人,友人,孔子的思想,孔子的佳话向来不断被传扬,这些故事既能增长知识也是很好的写作素材。

孔子的故事精选40则

1、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孔子说:“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2、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3、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孔子说:“给她六斗四升。”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孔子说:“再给她二斗四升。”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孔子说:“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4、孔子说,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5、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有位弟子催促孔子说:“咱们快点走吧。”孔子说:“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6、孔子问礼老子,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宽则得众,苛则失人。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7、孔子向襄子学琴艺,一连十天都弹同一首曲子。襄子让他换首曲子,孔子说:“我还没有掌握弹琴的技法。”一连三番,孔子都以“没有弄懂曲子的情志、不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为由继续弹奏同一首曲子。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终于说“我知道作曲者的为人了,他皮肤黝黑,个头高挑,目光远大,像个统治四方的王者,除了文王还有谁能这样呢!”襄子深拜孔子说:“我老师曾说过这首琴曲是《文王操》。”世间一切事业、学问、技能、德行,如果不能专一坚持,就不会有所作为,所以孔子说“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8、颜渊做人,大智若愚。孔子说:“我跟颜渊说一天的话,他也没有问难的话,好象很傻的样子。等我回头暗暗观察他的行为举止,发现他足以发挥我所教诲的道理,这才发现他一点儿也不傻。”人往往被小聪明限制住了视野,一个有远大理想的人总将目光投向他的事业,沉默着奋斗,而不在乎身边的一些小争执。

9、宰我问道孔子。他说:“对于有仁德的人,别人告诉他井里面掉下去一位仁人,他会跟着下去吗?”孔子说:“为什么要下去呢?君子可以到井边去救人,却不可以陷入井中;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可能被迷惑。”君子做事情的时候,要从符合理性精神的现实逻辑出发,即便追求精神上的更高境界和仁德,也要保持充分的理智,可以被利用,但决不能被糊弄。要用充分理性的精神去生活,成全自己也成全别人。

10、孔子在路上听到有人哭,上前打探,那人说:“我叫丘吾子,我有三个过失,晚年而自觉,追悔莫及:我少时好学,周遍天下,回到家里,父母都去世了,是一失也;长事齐君,君骄奢而失去人心,是二失也;吾平生厚交,而今皆离绝,是三失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遂投水而死。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你们应引以为戒啊!”听了孔夫子的教导,学生们告辞孔子而回家奉养父母的有十三个之多。《论语》有云: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丘吾子的遗憾警示我们:行孝不能等!

我看孔子作文(篇4)

我知道,今天所有人都认识你,可是他们认识的你早已不是你真正的模样。

第一次看到你,是在一张晕染着岁月痕迹的画上。神情端庄,颔首施礼,目光中隐隐露出点哀伤与无奈。要不是底下写着“孔子”二字,我还真想不到这个人就是你。

那个你是那么谦恭有礼,是那么和蔼可亲,总感觉有一种独特的人格魅力从画像中散发出来。

第一次读有关你的书,是《论语》。“温故而知新”让我懂得了学习的方法;“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让我懂得了为人处事;“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让我懂得了修身养性……这些载着历史芬芳奔流到我面前的句子,让我受宠若惊。

喜欢上你,源于那些句子。于是,课外阅读了一些关于你的文章,才发现那些富有活力的句子下掩藏着一颗孤独寂寞的心。

千年前的春秋末年,那是一个百家争鸣的时期,但不是每一家最后都能笑傲朝廷,大部分优秀的思想家最后都落寞得徘徊在庙堂与江湖的边缘,其中就包括了你。

周室衰微,礼乐崩坏,你心痛不已,领着一批学生离开鲁国,到各国去推行你那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热心政治活动的你周游列国14年,先后到过卫、曹、宋、郑、陈、楚等国,希望有机会推行你的政治主张。奈何,那个时候,大国忙着争霸的战争,小国面临着被吞并的危险,整个时代正发生变革。你所宣传的恢复周朝初年礼乐制度的主张,没有人接受。各国国君对你敬而远之,尊敬你却从不重用你。如铁屋中的呐喊,振臂高呼,却无人响应,这是怎么样的悲哀,这是怎样的寂寞啊!微斯人,吾谁与归?

也许还有个颜回可以与你同乐,但命运与你再次开了个大玩笑。这个你最得意的门生,这个能举一反十的门生,这个你赞其好学,而且还以“仁人”相许的学生,这个最具你风范,深得你真传的学生,却,早早地离开了你。《论语》中有多条是记录你失去颜回后的真情流露,如:“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你一直都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可当你失去颜回的时候,你的伤痛如同地底喷出的岩浆,不可抑制,应该说你“失态”了,你没能做到“发乎情止乎礼”。失去他,等于失去另一个你自己,从今往后,你注定会更寂寞,更孤独。

那个一直陪伴你周游列国的人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留给你的回忆,使人欢欣,却更使人寂寞。

梦想折翼,回到鲁国,回到那个梦想最初开始的地方,回到自己灵魂的最终栖息地。从此,你专心一志在家里编书和教授学生,直到73岁死去。

后来,很多很多人研究你的思想;后来,很多很多人研究你的著作;后来很多很多人研究你。在他们的研究中,你渐渐褪去了你当初的模样,成了别人眼中的他。

可我还是愿意去触摸你的内心世界,看看那个真实的你。

杏坛。讲学。

不知道你望着那些求学若渴的学生时,眼眸里是否闪过颜回的影子?

雪夜。孤灯。

不知道你执笔删订《春秋》时,心里是否澎湃起了当初那份炙热的政治理想?

我看孔子作文(篇5)

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小编整理了下面关于孔子的名言警句,更多关于孔子的作文素材尽在99作文网。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解释: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因难呢?

2、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释:用功读书便忘记了吃饭,陶醉在学问里,便忘了忧愁,不知道衰老要到来。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解释: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解释:一个真正的有责任的人,必须具有坚韧的意志,因为他背负的责任重大而实现的道路很漫长。因为以仁为自己的责任,所以是重大的责任。因为以生命的结束作为任务的结束,所以实现仁的道路是漫长而遥远的。

5、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解释: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

6、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解释:(对于老师的学问与道德),我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我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不可穷尽。看着它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各种典籍来丰富我的知识,又用各种礼节来约束我的言行,使我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直到我用尽了我的全力。

7、朽木不可雕也。

解释: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无可救药。亦作“朽木难雕”。亦作“朽木不雕”。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解释: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一、文学,即知名学。研究如何提高知名度,二、行学,规范人们行为,使人们的言行举止有章可循。三、忠学,是修养学。是培养人自觉自愿地做自己该做的事。四、信学,是知人辨事之学,是培养人判断力的学问。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宽广,能够包容别人;小人爱斤斤计较,心胸狭窄。

10、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解释:意思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11、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释:他的聪明可以学得来,他的装傻别人赶不上。

12、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解释: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1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解释:鸟快要死的时候,鸣叫的声音是悲哀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出来的话也是善良的。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解释:孔子说:中等资质以上的人,可以告诉他深奥的道理;中等资质以下的人就很难让他了解深奥的道理了。

16、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解释: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18、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解释: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1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解释:学习而不思考,人会被知识的表象所蒙蔽;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因为疑惑而更加危险。

20、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解释: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22、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去传播,这是道德所唾弃的。

23、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解释:正确的话,能不听从吗?必须认真改正错误,才算可贵。恭顺的话,能不使人高兴吗?

24、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解释: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25、见得思义。

解释:意思是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26、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解释:见到好的人、好的事,生怕来不及向他学习,做迟了。看到了恶人或做坏事,就像是接触到热得发烫的水一样,想要立刻离开,避得远远的。

27、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解释:说一个真正有学问,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君子,只忧道之不行,不考虑生活的问题;比如耕种田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忧虑自己的为人,并不担心是否贫穷

28、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犹穿窬之盗也与!

解释:外表严厉而内心虚弱,这类的小人,就像是挖墙洞的小偷。

29、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解释:生来就知道的是最上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的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才学习的又是次一等的人;遇到困难仍然不学习的人是最下等的了!“

30、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的人,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3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解释:军队可以丧失主帅,一个人不可丧失志气。意思是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之志矣。

32、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释:我愿老年人得到安逸,朋友们相互信任,少年人得到关怀。

3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解释:到了严寒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不落叶的。正如”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

3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解释:既有志于学习和追求真理却又以贫困为耻辱的读书人,不值得与他讨论真理。

35、朝闻道,夕死可矣。

解释:早晨学得真理,当天晚上死掉也不后悔。”意思是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3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解释: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所作所为,不仅了解他的过去,还要观察他的现在,这样的话,对那个人的了解还会不全面吗?

3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释: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从中获得新知识的人,就可以做老师了。

38、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解释: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事吗?

39、道不同,不相为谋。

解释:政治主张不同,不互相探讨。这里讲的是一条结交的原则,以道同为原则,道不同,不相为谋。因为彼此政治主张不同,就无法互相探讨。交友也是一样,不同道的人难以相友。

4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解释:过去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4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解释:懂得学业的人不如喜爱学业的人,喜爱学业的人不如以从事学业为快乐的人。

42、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43、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解释:君子严格要求自己,小人苛刻要求别人。

44、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解释: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去促成别人的坏事。

4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解释:君子心胸坦荡故待人接物犹如行走在平坦大道上,安祥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患失,故常怀忧虑之心。

46、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解释:有过错不改正,才是真错。

47、小不忍,则乱大谋。

解释:小事上不能忍耐,就会坏了大事。这里的小事包括小忿怒和小仁小惠两个意思,即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

48、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解释: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忧患很快就会出现。

4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解释: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

50、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解释:君子应该说话谨慎,做事勤劳敏捷。

51、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解释:热衷于传播小道消息的行为,是对道德的背弃。

5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解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加给别人。

5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解释:用公平正直来对待怨恨,以恩德来报答恩德。

54、听其言而观其行。

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才肯相信。

55、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解释:不在那个职位,就不谋划那方面的政事。

56、名不正,则言不顺。

解释:名分不正,说话就不能顺理成章。

57、割鸡焉用牛刀?

解释:杀鸡何必用宰牛的刀呢?

58、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解释:执政者不因人说好听的话就提拔他们,也不因他是坏人就鄙弃他说过的正确的话。

59、有教无类

解释:我对凡来求学的人,都无区别地加以教育。

60、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解释:懂就就懂,不懂就说不懂,才是聪明人。

61、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解释:对可以交往的人而不与之交往,是错失了人;对不可以交谈的人而与之交谈,是失言。”他认为只有聪明人(知者)才能做到既不失人又不失言。

我看孔子作文(篇6)

最近读了《学学孔子怎样当老师》一书,颇受启发。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理论家,而且是我国伟大的古代教育家,他一生主要从事“传道、授业、解惑”,他所积累的丰富教学经验,以及独具风格的教育思想,是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宝贵的遗产。

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14件需要学习的事情:

1.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2.像孔子一样以身作则。3.像孔子一样约之以礼。

4.像孔子一样重视自省。5.像孔子一样终身学习。6.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

7.像孔子一样对待学生一视同仁。8.像孔子一样关爱学生。9.像孔子一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0.像孔子一样启发式教学。11.像孔子一样学思并重。12.像孔子一样因材施教。

13.像孔子一样教学相长。14.像孔子一样重视实践。

以上14点内容通俗易懂,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教学经验。可我们今天有哪位教师可以做到呢?诚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转型,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物质丰富、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但是社会问题也比较突出,不少问题已直接影响到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拜金主义、信仰迷离等不良思想侵蚀着教师的思想,许多教师无心从事教育事业,而是把事业当“职业”,我真心希望广大教职工能从这本书中汲取营养,

让孔子的教育思想渗透到每一位教师的心中,因为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他的教育思想对我国今天的教育实践,特别是对素质教育具有有效的现实指导意义。我认为他对现代教育有很大的影响。

以下是我个人的认识观点:

一、像孔子一样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中华民族优良道

道德传统的重要内容是,讲诚信的人无论何时去**都会受到尊重和爱戴,因此孔子的思想应该是做人的基本品质,应该成为一种习惯。

二、像孔子一样以身作则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

换言之,以身作则是教师必备的美德。实践证明品德高尚、专业精湛、处处为人师便的教师必然在学生中享有

崇高的威信。自立教育,做教师,应该是教师的终身追求。

三、像孔子一样重视自省

我认为在教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学会反思。反思可

以让人警醒、清醒、智慧。孔子成为圣人,成为万世师表与他有强烈的自省意识分不开,我建议今天的老师们借鉴一下。

四、像孔子一样终身学习

每年我们都在继续教育,收费,效果如何?不说

也罢。终身学习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我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个意思,让我们把这种教育思想踏实做下去。

五、像孔子一样诲人不倦

孔子说:“如果说我做到了圣与仁,那我可不敢当,但是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到厌烦的去做,不知疲倦地教会别人,那我却没问题。”让我们记住这句话吧!

六、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的思想

我建议记住“有教无类”这个词,今天仍有部分教师面对学生不是一视同仁。

七、关爱学生的思想

这是我们谈得最多的一个词语。记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真正的教育存在于人与人心理距离最短的时刻,存在于无言的感动之中,爱是开启学生心理大门的钥匙。

八、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非常重要,我们往往在教学中会面对一些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习动机的学生,面对这种情况就要懂得如何挖掘学生爱学乐学的内动力。

九、启发式教学思想

今天,学习孔子的教化原则的核心和实质是处理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系

关系,引导和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易于学习,乐于学习,主动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十、因材施教思想

今天,我们都期待着更高的考试分数。我认为这值得思考。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高分,而且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得到良好的发展。记住:成功的教育不在于选择合适的受教育者,而在于为不同的受教育者提供合适的教育。

我看孔子作文(篇7)

上个月我们研究了《孔子学徒》一文,我从文章中读到:孔子小时候家贫,爱读书,30岁就成了 一位影响深远的老师。 名师,弟子三千。

但是孔子还是很谦虚的,他想上一个更高的层次。 他听说比他大三十岁左右的老子是个品德高尚的老人,于是离开曲阜去读书。 在老子,他天天陪在老师身边,随时请教。 老子毫无保留地把所有的知识都传授给了他。 他们都是学识渊博的圣人!

孔子说:复习旧知新,才能为师; 三个人一起练,一定有我的老师; 如果你时不时地学习和学习,是不是很愉快?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是知道。 这些都是流传至今的名言。

孔子的学问这么高,但他还是很谦虚。 我的成绩不是很好,为什么不努力学习,每天进步呢? 孔子读书的时候,环境很差,他还是要努力学习。 30岁时,他继续读书。 他从不放弃学习良好的道德。 每天,他都要求自己进步一点。 给行动的人!

我看孔子作文(篇8)

孔子因材施教

——高二(9)欧阳羽欣

今天我要讲的是《孔子因材施教》中的第三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这一则非常短小精炼,此篇目可概括为:子路问孔子从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一个是"先",一个是"劳",再有是"无倦".

所谓"先",就是一切要为人之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先"的观念,即从《论语》这里来的。中国政治哲学解释"先"字,多半用老子的话"外其身而后身存".在为政、处事之中,作为领导者,应当站在他人面前。这是领导者以身作则的体现。只有为人先,才能带动其他人一起行动,使其他人勤劳。因此,"先"是"劳"的前提。

第二点,"劳之".这个和我们一般的理解不太一样。为政应让百姓安逸享乐,而为何要"劳之"呢?左丘明的《国语》一书中,有一篇《敬姜论劳逸》,叙述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对儿子的一番教训,她说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练:"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人应该在劳苦中磨炼;一个人环境好,什么都安逸,就非常容易堕落。国家、民族也是这样。因此,纵观长远格局,领导者纵容百姓享乐,不如拥有"忧患意识",从自己开始"劳",带动他人勤劳、向上、奋进,而不仅仅安于现状,做到"先之""劳之".

然而子路还不满足。孔子又说 "无倦",这两个字在文字表面上看起来就是不厌倦,不松懈;说人话就是,自己不要"懒得做"."无倦"这一点在我看来其实是最难的。"先之""劳之",可能只是一时之为,而"无倦"则强调的是,要把"先之""劳之"作为习惯,持之以恒。这需要领导者拥有极大的责任心和耐心,但是一旦做到,一定会得到"治之至"的效果。

可以看出,短短的"先之""劳之""无倦"这三点,却涵盖了身为领导者应当做到的三个重要的原则。而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也可以与之类比,受益匪浅。

那么,孔子为什么对子路作这样的答复?这一篇为何放在《孔子因材施教》中,而不列为《孔子论政》?

这就要说到因材施教:孔子根据不同的问政之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况来提出不同的建议。

纵观《孔子因材施教》中,有关孔子论政的三篇,分别是齐景公、季康子、子路三人向孔子问政。

先谈本篇。子路的个性伉直好勇、直爽、有侠气,但是他脾气一来,要么"算了!"或者"干吧!",要么不做,要么就冲动做事。因此,孔子教导子路,从政时,要秉持子路伉直好勇、敢为人先的个性,要"先之",进而"劳之".我想,正是因为子路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人之先,因此他继续发问。而孔子这次提出的是要子路"无倦",不放弃,持之以恒。这一点对于子路而言,有实际的改进意义,因此他不再发问。我们便可以看出,孔子从子路的性格特点出发,先对于其伉直好勇提出从政的原则,然后根据其不足之处,再提出进一步"无倦"的从政原则。

而对于齐景公、季康子,孔子根据齐景公内宠甚多,政治腐败,君臣父子之道大坏,因而提出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为季康子为诸臣之首,带头欺君,导致鲁国政局混乱,上下弥漫不正之风,而孔子教导他为政者要"正".试想孔子用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答复去回答其他人的问题,都是解决不了提问者疑惑的,因此,孔子才真正做到了,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性格、处境,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因材施教,而这篇《孔子因材施教》便是最好的体现。如此的教学,也不愧被称为"万师之表".而身为如此良师的学生,又怎能不受益匪浅呢?

其实我非常喜欢子路的个性。他曾经是个粗人,但在孔子面前,敢说、敢做,性格直爽。我觉得他和老师孔子的关系,更像是互相促进的朋友,在孔子困顿,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路也一直陪伴着他。而子路,最后惨死在了官权争斗之中,得知子路死讯后,孔子悲痛十分,我想,这样的悲痛,更是失去挚友的一种无奈与哀伤。

《佝偻承蜩》

高二(7)班  李芳涵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痀偻承蜩这篇文章,首先我们来看下痀偻承蜩的字面解释:眼睛只盯着蝉的翅膀,其他什么都不看;用来比喻做事专注、全神贯注。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大致结构。在这篇文章中,文章语言简洁、脉络清晰,可以根据段落将文章分成三层:在第一段中,作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及故事的由来;第二段是文章的主体,作者以孔子的一问与老者的一答阐述了承蜩犹掇之道;最后第三段总结全文,点明寓意。

那么我们具体分析第二段也就是第二层的论证结构。"痀偻"一词勾画了捕蝉老人的特殊形象。开头写道"子巧乎!有道邪?"这是孔子在见识了老人高超的捕蝉技巧后所发出的赞叹,后句询问,由此引出老人的大段阐述。对于孔子的疑问,老人先作一个总的回答:"我有道也。"具体阐述苦练捕蝉本领的全过程。"道"是什么呢?先"累丸ニ",再"累三",最后"累五",而结果是什么呢?由"失者锱铢"到"失者十一"到"犹掇之也".如此反复苦练,终于熟能生巧,百发百中了。以三个分句构成的一组排比体现了技艺逐步提高的三个阶段,生动地说明老人高超的捕蝉技艺是苦练得来的。要想掌握一门技艺,即使像捕蝉这种小技艺,也非得下苦功不可。由此可知,苦练基本功就是承蜩犹掇之"道".但此"道"不仅仅是如此,老人接着说:"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这里连用两个比喻,描述承蜩时身体丝毫不动,以示用心专一。"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三句,先将天地大、万物多与蜩翼之小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里用了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式来强调自己不受外界事物千拢,只关注蝉翅的聚精会神态度。"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三句,是对上述七句的总结,突出了形神专一,全神贯注的重要性,很自然得出"何为而不得"的结论。最后老人以反问句介绍自己的阐述,充满了其对自己技术的自信和自豪。而在听完老人的陈述之后,孔子被其精神所感动,就用他的事例来教有学生。孔子对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用志不分"即用心专一,"乃凝于神"即精神高度集中,这八个字概括了全文的中心,点明了这则故事的寓意。"丈人"是古时对老人的尊称,"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句中宾语前置,表达了孔子对痴偻老人的敬重和赞扬。

总结一下文章的主旨:即便先天条件不足,但只要心无旁骛,抵制诱惑,压制欲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一定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说到这里,大家不难会想到我们初中时所学的卖油翁沥油数十年才能滴油入壶而一滴不漏的.故事,卖油翁的"道"是由不断苦练的"技"而来的,而在痀偻承蜩中另外强调了"用心专一"对于得"道"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出处,痀偻成蜩出自庄子的《外篇·达生》。"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那么怎样才能"达生"呢? 本文讨论的就是谈论修心养生的道理。在《庄子·达生》中开篇晓明主旨,"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通晓生命真谛的人,不会去追去于生命没有益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天理的人,不会去追求于命运无可奈何的事情。"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身体得以保全,精神复归本原,天人合一,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即在芸芸众生中,受各种杂念驱使,起心动念,耗尽了精力,大多终生无成事。如何凝聚精神,专一从事,达到至高境界,实为修心之功夫。由此看出,痀偻成蜩这篇文章也是在阐述这个道理,是庄子对通达人生的思考和探索。

《论语七则》

高二(7)班  朱清扬

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论语七则"的最后一则:"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简单介绍一下这一则的出处——《论语·卫灵公》。《论语·卫灵公》包括42章,本篇内容涉及到孔子的"君子小人"观的若干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政治思想,以及孔子在其他方面的言行。其中著名文句有:"无为而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以及今天我们要讲解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接下来我们来翻译一下这句话,这句话的意思是:志士仁人,没有贪身怕死而损害仁道的,只有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成就仁道的。

这句话短短的十六个字中,有两个成语,它们分别是:志士仁人与杀身成仁。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志士仁人。把这个词拆开来解释:志士,指的是有坚决意志和节操的人(出自《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所以这个词合起来所指的是有节操且仁爱的人。

其次,在这句话的最后一个分句中,有杀身成仁这样一个成语。成是成全的意思,仁译为仁爱。而这个成语的意思,我在两本字典中我找到了不同的意思,如下:

①便指为正义而崇高的理想而牺牲生命。(出自《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②舍己救人,引申为大义而牺牲生命。(出自《成语典故辞海》远方出版社)

当提及到孔子的杀身成仁时,我们不免会联想到孟子提出的舍身取义。他们都提出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推护正义,为了成全仁义,可以不要自己的性的观点,可在这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杀身成仁"比较侧重于结果,面对几乎不可能生存的现实,依然抱着必死的决心、成就仁义;而"舍身取义"则比较侧重于过程,在身与义的取舍之中,舍生忘死、成就大义。最为著名的是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临刑前在衣带上写下的绝命词,明确地交代了哺育自己的精神养料与鼓舞自己的精神力量: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这句话的后半句中出现了一个词语:求生害仁。它并非成语,意思也比较简单,指因谋求活命而有伤仁德。

这句话所阐述的是生命与价值观的关系。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自古以来,它激励着多少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首首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文天祥就是这样的志士仁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明了他视死如归,舍身成仁的心迹。当然,杀身以成仁的"杀",可以像谭嗣同一样壮烈——"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也可以如诸葛亮一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可作拘泥的理解。

在1939年的抗日战争期间,丰子恺以《杀身成仁》为题撰文:

贪生恶死,是一切动物的本能,人是动物之一,当然也有这种本能。但人贪生恶死,与其他动物的贪生恶死有点不同:其他动物的贪生恶死是无条件的,人的贪生恶死则为有条件的。古人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几希可说就在于此。

什么叫无条件的?只要吃得着东西就吃,只要逃得脱性命就逃,而不顾其他一切道理,叫做无条件的。

那什么又称为有条件的?照道理可以吃,方才肯吃。照道理活不得,情愿死去。这叫做有条件的。条件就是道理,故人可说是讲道理的动物。比方说嗟来之食的故事,那个齐人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是嗟来之食,这就可以被称为有条件。

作者在文中引录孔子的名言并推阐说:

"求身害仁,就是贪小我而不顾大我;杀身成仁,就是除小我以保全大我"

"人总有一死。失了身体还是小事;倘失了人道,则万人万世沦为禽兽,损失甚大。志士仁人,因富有同情,故能为全体着想,故能杀身成仁".

回归原文,此章主要谈生命与价值观的关系。孔子的生死观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仁是做人的最高原则。虽然生命对每个人来讲都是十分宝贵的,但还有比生命更可宝贵的,那就是"仁".所以"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的品德。自古至今,它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拋头颅洒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高二(7)班   刘明扬

篑是一种草编的容器,用来盛土什么的。孔子在这做了一个比方,想造一座山,如果连一筐土都没有倒在地上,那停止是因为我停止了,又比如说平地,它本来是平的,然后平地上出现了这么一筐土,是因为我做了这么一件事。

我觉得这就说到了之前我们提到的儒家对于人的主体性的重视,就是进或者止都是我在做,进也是我在进,止也是我在止。冉有说的"非不悦子之道"---我并不是不喜欢老师您所教给我们的道,力不足也---是我没那么大的能力。孔子就说:"力不足者中途而废,今汝画。"---就是能力不足的人会半途而废,半途而废的本义不是我们今天讲的事做到一半不做了,而是说这个人一直在坚持,直到他的能力发挥到极限了,他实在没能力再往前走一点了,于是就停在这了,也就是说这个废不是我主动要去停下来,而是因为受我的能力所限,我遇到天花板了,他仍然强调的是那种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孔子说"今汝画",意思是说你还没有去做这个事呢,就说自己不行了,这实际上就是主动的放弃,主动地给自己划了一个界限。

理解一:这一句主要是在讲一个精进的过程——孔子提倡的某一种进取的意识,永不停歇的进取精神。"虽覆一篑,进,吾往也"——我接着做,那前面的停止是我停的,进也是我自己坚持的,它强调的就是所有成败都是由己的,都是由我自己做的。

理解二:我之前做了很多工作,这件事眼看就要干成了,但是这个时候可能方向不对,或者说这个事我没法再做下去了,因为这个时候可能涉及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如果要完成它,我可能要违背道德,那我就要舍弃它。后面这个"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跟孟子说的"虽千万人吾往也"意思差不多,这个事虽然是刚刚起步,可能这是个大坑,但我想在这堆一座高山,我刚刚才开了个头,而且这件事是非常非常难的,这个难可能是说他需要你付出很多精力和时间,也可能是有很多人反对你,但是这个时候该进,我也要进。

理解三:这是孔子对人评价的一个方面,譬如为山意思是说见到别人建德修业或者做事,可能之前别人已经做了很多,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只差一点,还没做完,就半途而废了,这个人主动停止了,我不会因为他前期付出的努力和所做的功劳大而夸他。后面这譬如平地其实跟前面也是同样的意思了,就是从两个方面去论述。

"子在川上曰"

高二(7)班   韩仰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是诸子喻山水中的一篇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这句话的意思是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的流逝就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的流淌。

意在感叹时间的流逝之快之不间断。

我们面对流逝的时间自然不能只是感叹。可是,我们究竟该怎样做呢?我们近期学的前赤壁赋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先看客人说的话"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其中"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讲的是前文苏子与客在江上游玩的场景"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写的是客对于自身与天地之间的差距太大的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交代了客人的情感:哀叹自身生命的短暂,羡慕自然的无穷无尽。这里面有一种虚无主义色彩(人终将会死去,做的任何事都没有意义。)

这是客人说的话。我们真正要介绍的是苏轼的观点"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前半句话的意思是"不断流逝的就像这江水,其实并没有真正逝去;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但是最终并没有增加或减少。"是苏轼举的例子,这个例子有点难以理解,我们不妨用学过的知识 极限 来理解后面半句:"自变者"指生命,"自不变者"指自己的作为。

Lim人的寿命/自然寿命 约等于55/460000000000等于0

Lim 作为(以作品为例)/时间(传承年代)等于1

(抽象文学解释,不做严谨参考)

这具象地解释了苏轼的意思是尽管人终有一死,但我们还是会在世界上留下痕迹证明我们活过。

诚然苏轼的前半句话就是为了表达 我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 这个观点。

后文写到"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表达了苏轼对于能观赏大自然看不尽的美景的感叹。体现了人活着的意义 留下点什么 即实现自我价值。

我们应对流失的时间亦是如此,要多做点事,留下自己的价值。这,才是孔子的"逝者如斯夫"背后所要表达的!

我看孔子作文(篇9)

2017高考作文素材:孔子的十大贡献

孔子:鲁国诹邑人,一生勤于学习,勇于探索,敢想、敢说、敢做,建树卓著,为人类做出“十大贡献”。下面小编就来分享2017高考作文素材:孔子的十大贡献,希望读者喜欢。

第一、文化上的贡献

我国公元前841年前没有文字史料,是孔子编修的《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把上古文化和文明传承下来的。在孔子时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中,儒家文化一直是中华文化的主线。孔子是中华上古文化的传承人以及5000年中华文化的奠基人。

第二、观念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夏代尊“天命”,商代信“鬼神”,到了西周周公开始“制礼作乐”,“明德慎罚”,转向注重“礼乐文明”。这是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大飞跃。孔子不言所谓有意志有灵验的“天命”和“鬼神”,而对西周的礼乐文明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孔子是引导中国从“有神论”向“无神论”观念转变的第一人。

第三、文学上的贡献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据《史记》记载:“古者,诗三千余篇”,经过孔子整理删定形成了流传至今的《诗经》版本,又叫《诗三百》,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的新篇章,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其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孔子是中国文学史上开创新篇章的第一人。

第四、哲学上的贡献

《易》原本是一部筮(shì)占之书。孔子使《易》这部筮占之书成为大道之源,成为中国哲学之源。孔子作的《易传》由《易》的“筮占”功能转变到《易》的“德义”层面上来,其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观念已成为人类“求变向上”的思想基础和中国哲学的宝贵财富。孔子是改造《易》使《易》转向哲学,引发易学革命的第一人。

第五、史学上的贡献

孔子编撰的《春秋》是记载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鲁国历史的第一部史书。这部《春秋》仅仅一万余字却记载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可谓言简意丰。《春秋》为我国两千多年史学的'发展创立和奠定了基础,应该说中国史学之父不是司马迁而是孔子。孔子开修史之先河,是为我国史学奠基的第一人。

第六、教育上的贡献

在历史上,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私人学校,在设坛办学、教书育人方面遐迩闻名。

孔子办学是政治家办学。他所选编设置的六种教材——《诗》、《书》、《礼》、《乐》、《易》、《春秋》是为培养多方面人才服务的。孔子注重“文、行、忠、信”的教育,把弟子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进行教学,取得了新的成就。

更为可贵的是,孔子办学主张“有教无类”,实行全民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孔子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论。

第七、德育上的贡献

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道败德失的春秋末期。他不但告诉人们学做人、学文化、学技艺等方面的知识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方面的方法,而且提出了以“中华十大传统美德”(简称“中华十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勤、公、省”为内容的伦理道德观念。孔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道德先师。

第八、体育上的贡献

孔子一向重视体育锻炼。“射”和“御”是孔子开设的六门课程中的两门必修课。“射”是射箭,“御”是驾车。作为先生的孔子很重视射箭,他本人的技艺也很高。为了强健身体,孔子不但重视体育,而且注重营养卫生。同体育锻炼相统一,孔子注重养生之道,为后世逐渐形成的养生学铺设了道路。

第九、美育上的贡献

所谓美育,就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和审美兴趣的教育。孔子是把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一起纳入教育内容的第一位先师。从“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中我们看到,孔子的诗教、乐教除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从政本领之外,还有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修养和审美情趣之意。

第十、政治上的贡献

尽管孔子的政治生涯比较短暂,但是政绩卓著。孔子倡导道德政治。孔子始终把人际的友善、家庭的和美、邻里的和睦、社会的和谐、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太平摆在重要位置。他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政治主张。

孔子所说的德治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法治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孔子在教化世人、稳定社会、安邦治国方面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时空跨越两千多年,回过头去再看孔子,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孔子高瞻远瞩,他提出的“仁政德治”主张,他提出的“小康”和“大同”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政治上做出了重大贡献。

我看孔子作文(篇10)

一粒沙尘,随着风到了他的墓前,在那备荒草掩盖的巨大土堆前,眼泪随着脸庞滑下,似乎穿越了千年的时空,它是他衣角边的一粒沙尘……他站在风中,倚仗凝思,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交相辉映,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抹抹璀璨的金色。他,就是中国的,华人的,乃至世界的万世师表——孔子!它,异世的一粒沙尘,从他呱呱落地,便附上了一片衣角。

从此,那便是一生寄托。它只是静静地陪伴在侧——当第一个字从他口中吐出,它激动地在风中飞舞;当他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时,它激动得差点落下泪来;当他吟诵第一首诗时,它……少年时,他有一段最痛的记忆——父亲走了。他一遍遍地痛呼着父亲,泪珠如雨般落下,嗓音沙哑得难以入耳。它默默地爬上他的脸颊,轻柔地抚摸着。他终于停止了哭泣,因为累了。稚嫩的.脸庞一夜沧桑……光阴流逝,十多年已经消逝在记忆中,当初哭泣的少年已成长为一个儒雅的士大夫。他怀着一个梦,开始了他人生最漫长的旅途。当然,它不会缺席……在那个遥远的年代里,中原大地四分五裂,处处是战乱,处处是哭泣。但狼烟四起的大地没有阻挡住他的脚步,却更坚定了实现那个梦的信念。他风尘仆仆的身影在天地间奔走着,任烈日炙人,任雨雪纷飞,亦无畏惧,亦不停歇。它附在那片衣角上,随着他见证了两千多年前混乱与文明的交融……他无数次带着期盼进入国都,说服各国君主“一人治国”“以德服天下”,却以满腔的失望告终。无数次的枉然,却无丝毫怨言。“无意苦争春”,他只想实现那个梦——一个他日思夜想的大同社会。它随他奔走了数十年,也许是天可见怜,也许是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当他回归故土时,三千弟子无悔地追随于他。

“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各种教育方法开始从他口中提出,在他手中施行。他把他的后半生献给了教育,献给了无数莘莘学子,献给了中华的未来。它依旧在他身旁,静静地聆听他的教义,无时空的隔膜,无心灵的桎梏……那一年,他走了,安祥地长辞了,它随他沉入沙土,弟子三千,为他服丧三年。子贡结庐墓旁,六年的光阴只为陪伴先师。而它,一粒小小的沙尘,用它小小的心,企盼着上苍——今生已无缘,愿来世高山流水。泪洒在风中,千年后的今天,他已是万千敬仰的至圣。但它懂得,他只是一个孤独的智者,一个为追求大同社会而傻傻奔走几十年的痴人,只是他自己——孔子,明丘,字仲尼,鲁国的一个平凡百姓。

我的眼眶湿润了,抬头仰望蓝天,他深邃的目光仿佛穿透历史云层的阴翳,慈祥地观察着子子辈辈。我愿成为那一粒沙尘,跟随他两千五百年!

——后记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