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继光故事读后感九篇

03-08

初写作文时,大家都比较迷茫,作文是人们疲惫生活的解药,多练习写作,有利于知识储备,提高学习能力。你知道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有思想的作文吗?以下由小编收集整理的《黄继光故事读后感九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篇1

前几天,我读了《黄继光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了黄继光从贫穷到成为解放军后来牺牲的故事。

黄继光小时候家里很贫穷,父亲又被那里的财主给气死了,家里还有一个生病的哥哥和弟弟、妈妈。黄继光小时候很懂事,知道帮妈妈分担家务,少让妈妈生气。慢慢地他听说了红军,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红军,还要当上红军,让财主不敢再欺负人。于是他四处打听红军的消息,由于大家说的都不一致,黄继光只好回去了。

经过黄继光的努力,他终于找到了红军,并当上了红军,实现了他的愿望。可是,他的好运气并不长。没过多长时间,战争又开始了。他就是在那次战争中为了炸敌人的碉堡,永远的离开了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可他的信念还活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一定要为为自己国家献出生命的人报仇,让别的国家不敢再攻击我们。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篇2

英雄们,战士们,谢谢,谢谢,谢谢!下面是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几篇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阅读。

黄继光读后感 

“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每每读到这一句,我都心潮澎涌,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1952年10月,黄继光为了夺下被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顶着炮火向敌人的火力点前进,用手雷炸掉半个敌人的火力点,为了让战士们成功夺下597。9高地,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枪口,帮助战士们夺下597。9高地。

“敌人发现他们了。几发照明弹升上天空,黑夜变成了白天。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

他们冒着浓烟,冒着烈火,匍匐前进。一个战士牺牲了,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摧毁火力点的重任落在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火力点里的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像冰雹一样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啊!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他举起右臂,手雷在探照灯的光亮中闪闪发光。轰!敌人的火力点塌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叫起来,战士们被压在山坡上。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指导员正在着急,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读到这几段,我的眼睛总是热泪盈眶,黄继光扛起重任,顶着炮火,不顾身上的伤痕,继续向前。为了中国,他用自己的身躯堵住枪口,帮助战士们,这种精神,是志愿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主义精神,舍身堵枪口,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我们在教室里读书,都是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每当我想偷懒时,就会想一想那些为新中国或包围国家的英雄时,我就会精神起来。对现在的和平生活,我们应该格外珍惜才对,绝不辜负那些战士们,他们用鲜血证明中国人不是懦夫,只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从自身做起,才能让祖国更好的发展,繁荣富强。

黄继光读后感

记得前几天,我看了《黄继光》这篇课文,是我受益匪浅。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1952年10月19日晚,在朝鲜战争上甘岭战役反击战中,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必须在天亮前占领0号阵地。联合国军设在山顶上的集团火力点,压制住志愿军反击部队不能前进。营参谋长命令第6连组织爆破组炸掉它。第6连向敌军发起五次冲锋,未能摧毁敌军火力点,而且一个又一个战友倒下去。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时间就是生命。在这关键时刻,站在营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坚决地请战:“把任务交给我吧,只要我有一口气,保证完成任务”。黄继光接受任务后,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士向敌军的火力点爬去。黄继光的左臂被打穿,血流如注,身体又多处受伤,但他还是顽强爬向火力点,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黄继光用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使部队很快占领了0号阵地。

读完这篇课文,我被黄继光为国家献出宝贵的生命,这一惊天壮举深深地感动了。

不由得想起自己一次做奥数题的经历。

记得那天我和妈妈在书店买了一本奥数书,回到家我非常兴奋,于是便做了起来,开始做的还挺顺利。我便对妈妈夸下海口说:“妈妈,这本奥数题真是小菜一碟。”妈妈笑眯眯的说:“我非常欣赏你这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一定要有毅力哦。”于是我便一边哼着歌一边做题。做着做着,一只凶猛的“拦路虎”出现了。我思考片刻,便把求助的目光投向了妈妈。谁知妈妈却说:“要迎难而上哦,好好分析分析,自己解决吧!”我顿时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不知所措。我又思考了一会儿,还是不会做。于是我就打起了退堂鼓,对妈妈说:“妈妈这是奥数题嘛,肯定有难题了,你就给我讲讲吧。”在我软磨硬泡下,妈妈终于给我讲了。

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惭愧,在这和平年代我们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是在学习中,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将来何以振新中华。在战争年代,黄继光能为祖国献出宝贵的生命,对每个人而言,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想一想,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轻言放弃是多么的不应该啊!

读了这篇课文,我默默地下定了决心,我要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拼搏,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黄继光读后感 

中国历史整整上下五千年,中国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无数伟人、科学家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事迹,他们流芳百世、名垂千史,被后人所敬仰,其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黄继光了。

黄继光1930年出生于一个贫农的家庭里,小时候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地主的压迫,十分痛苦。后来他加入民兵,又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可惜的是,这个年轻的军人,却在1952年10月在上甘岭战役中光荣牺牲。

上甘岭战役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战役,黄继光所在的营已经连续战斗了整整四天四夜,第五天晚上接到了上级的命令,要在黎明之前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在战役中,遇到敌人的疯狂射击,部队连续冲锋都没成功。英勇的士兵们几次冲锋突击都没有成功,如果不在黎明前将高地的主峰攻下那已经夺回的山头就会全部丢失。就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关头,黄继光自告奋勇,坚定的接受了任务,带了两个战士,拿着手雷,喊了句“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向敌人迈进。可是敌人发现了他们,无数炸弹朝他们丢去,炮弹在他们周围爆炸。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匍匐前进。一个战士被炮火无情地抹去了生命,另一个战士也负伤了。这个重任一下子就落到了黄继光一个人的肩上。敌人把机枪对准黄继光,子弹密密麻麻地射过来,黄继光肩上腿上都负了伤。他就这样用自己的生命,一点一点更加顽强地向前爬……

黄继光突然站起来了!面对敌人的子弹,他毫不退缩,举起右臂——轰!敌人的火力点炸了半边,黄继光晕倒了。战士们赶紧冲上去,不料才冲到半路,敌人的机枪又射起子弹来,战士们被敌人拦在山坡上。天快亮了,规定的时间马上到了。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发射子弹的枪口扑了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子弹。“冲啊”战士们终于打败了敌人 为黄继光报了仇。

革命英雄们的光荣牺牲,才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美满,他们用自己的血和肉,书写出新的中国!英勇的黄继光啊,你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作为祖国的花朵,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使祖国更加的强盛发达!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篇3

《英雄黄继光》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英雄黄继光叔叔的故事,我很难过。英雄黄继光叔叔在抗美援朝斗争中为国家安全献出了宝贵生命。他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

故事告诉我们:1957年10月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大叔的部队被挡在零位。危急关头,他带领两名士兵冲上去,摧毁了敌人的许多火力点。

两名战士,一名牺牲,一名负伤。他也受了重伤。他利用手榴弹爆炸的烟雾,把受伤的尸体拖到最后一个起火点。他扔掉了最后一颗手榴弹。手雷把美军炸掉半边,同时他也晕了过去。

部队发起冲锋时,美军的机枪又吼叫起来。向志愿军冲锋部队疯狂扫射。这时,黄继光大叔醒了过来,他忍着疼痛,爬上碉堡打孔,毅然跳了起来。

用胸膛挡住敌人的眼睛,用生命为战友开辟道路。叔叔死时年仅21岁,读到这儿,我不由地哭了。史学家司马迁曾说过: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黄继光叔叔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得有意义,死得有价值!我们将永远怀念他。

看完英雄黄继光叔叔的故事,我对他充满了敬意。我们现在的和平年代,正是多少烈士抛头颅、洒热血,经过千辛万苦与敌人殊死搏斗换来的,我们一定要发扬先烈的这种无私无畏的精神,勤奋学习,珍惜时光,以取得优秀的成绩,将来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篇4

70年来,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砥砺奋进,谱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人乐章。“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而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皆无长生不灭者。然若果有此人,皆生命之总和,方能达到长盛不衰。在国家出现危难之时,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为国效力,这样的人,称为英雄。

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1930年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曾当过儿童团团长和民兵,被评为民兵模范。1951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作战勇敢,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在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所在营与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军激战4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连续组织3次爆破均未奏效。关键时刻,时任某部6连通信员的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担负爆破任务。他带领2名战士勇敢机智地连续摧毁敌人几个火力点,一名战友不幸牺牲,另一名战友身负重伤,他的左臂也被打穿。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他在多处负伤,弹药用尽的情况下,为了战斗的胜利,顽强地向火力点爬去,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壮烈捐躯。在黄继光英雄壮举的激励下,部队迅速攻占零号阵地,全歼守敌两个营。

王绍明出生在天津静海县一个贫苦农家,籍贯在吉林省长春市。如今是保定市军休一所的一名军休干部。他1929年4月出生,1946年3月参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18岁的王绍明参加了东北民主联军,在一纵2师6团当战士,参加了“三下江南”“四战四平”以及辽沈、平津等著名战役,后来随四野南下作战,从白山黑水一直打到西南边陲。战火硝烟中,他入了党,先后当上副排长、排长、副指导员。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岁月,他浴血奋战,多次立功受奖。在抗美援朝的战斗中受伤,肺部现仍存有四块弹片。

我们要深入学习宣传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他们那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为人们所敬仰,他们的英雄事迹成为人们学习的楷模。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黄继光》,战斗英雄黄继光的英勇事迹使我非常感动,他为我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一九五二年十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黄继光的营队接到上级命令,必须占领5979高地。进攻开始了,战士们一个个向高地冲去,可敌人火力太猛,阻止了我军的进攻,黄继光非常愤怒,他向营长坚定地说:“让我去炸掉这个火力点吧。”营长同意了,黄继光就带领了两名战士冲向火力点,敌人发现了他们 ,子弹向他们射去,两名战士牺牲了,黄继光也受了重伤, 但他用尽全身力气爬到敌人的火力点前,把手雷扔了进去 ,敌人的火力点炸塌了,可机枪的子弹像冰雹一样还是射来。黄继光猛地一下站了起来,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枪口。我军这时向敌人冲上前去,消灭了敌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黄继光为了祖国、为了朝鲜人民光荣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我知道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的鲜血换来的,他们虽然牺牲了,但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学习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而献身的精神,使自己成为一个 勇敢的、大公无私的人,我一定还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长大以后为祖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今天,我读了一篇文章,题目叫《黄继光》

黄继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个闪烁着金色光芒的名字咯了我们无比的震撼。再一次战斗中,黄继光为了抵挡敌人的活力点,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人的枪口,这位中华英雄倒在了抗美援朝的战场上。

故事读到这里,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由黄继光,我先到了许多在战场上补习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为了引开敌人,而走向绝路的狼牙山五壮士;在凶如豺狼虎豹的鬼子面前毫无畏惧的雨来,在敌人严刑拷打瞎扔不屈服的刘胡兰。这些革命烈士正在用自己的身躯来函为国家的尊严。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人,我们的祖国,这只东方雄鹰才能搏击更广阔的天空。国家前进的步伐,把破旧马车踏碎,换上了飞速奔腾的“铁马”。一座座植入云天的高楼代替了古老的瓦房,神七的飞天和太空行走,验证了中国国抗天使也的飞速发展。祖国走向成功的道路并非外国热看到的那样平坦,许许多多的困难成了巨人的绊脚石。我们不能低头,要把祖国走向成功的到了铲平。

祖国的明天是充满竞争的,让我们以个人的知识作为自己的武器,向更美好的明天发起挑战,迎接崭新的一天。

翻开中国五千年历史的长卷,一页,又一页……我发现了祖国的血脉:多少爱国的华夏儿女,多少惊天动地的故事,让我们深深感动。

我以前在一本书上读到了一个爱国故事——。里面讲到:在上甘岭战役中,敌人占领的597。9高地,密集的火力网打的战士抬不起头来。前去爆破的三个小组成员都牺牲了。眼看着天亮前攻不下阵地了,黄继光带领着两个战士再次前去爆破。一个战士中弹牺牲了,另一个也负伤了,接近敌人火力点的黄继光已身负重伤,身边没有一样武器,危机时刻,黄继光用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喷着火舌的枪眼。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读后,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泪水已在眼眶里打转,因为正是黄继光这种为国牺牲在所不辞的精神打动了我的心。都说人有两种死:要么重于泰山,要么轻于鸿毛。黄继光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死,他死的有意义,死的伟大。

这些可歌可泣的事迹还有很多,我想到了抗日英雄赵一曼,死在敌人铡刀下的刘胡兰和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等等无数先烈,他们不都是为了祖国今天的幸福而死的吗?

亲爱的祖国母亲,让我们用行动去表示我对你深深的爱,那就是努力学习,让我们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祖国。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的五年级学的一片文章—《黄继光》吗?虽然这是一片选读课文,但我却久久不能忘怀。

黄继光,是一位英勇的站士,他的精神实在令我佩服,让人自叹不如。

1952年的一次战争,上甘岭战役打响了,这是朝鲜战场上最激烈的一次阵地战,这开战,可牺牲了不计其数位的战士,黄断光叔叔在大家左右为难时挺身而出,来想与敌人同归于尽,但因为迟迟找不出机会,手雷也没了,竟用自己伟大的胸膛,挡住敌人的机关枪,减弱了火力,让战争取得了胜利。

天啊!这是人干的事吗?就是铜墙铁壁都要被伤着,更何谈是血肉之躯,假如,你是黄断光叔叔,你会这样做么,你敢这样想么?还不是他那种精忠报国的心,才使他有如此大勇气!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黄断光叔叔虽然牺牲了,却让整个团队、甚至整个中国命运改变了,这是“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如果再让他重新再来一次,他也同样会这样的。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文化,有勤劳的人民,也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这都是我们祖国的荣耀,我们作为祖国的少年,我们怎能不爱祖国?怎么不为建设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在战争年代,我们的祖国涌现一个个英勇的中华儿女,他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想着报效祖国,让东方雄狮女从噩梦起、崛起,在这无数个中华儿女的名列中,我了解了黄继光为国献身的事迹。

1952年10月19日晚,黄继光的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的高地反击,他们必须在天亮之前拿下0号阵地,为整个反击战奠定基础。战斗开始后,进展情况比预想的还要顺利,这时,突然发现山顶有一个敌人的集团火力点,使志愿军受到压制不能前进,营参谋长命令6连必须炸掉它。从黄昏7时30分到晚上10时30分6连已向敌人发起了5次冲锋。但仍未摧毁。在这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让自己去炸掉火力点,参谋长同意了他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友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他们趁照明弹的亮光巧妙地前进,开始敌人没有发现他们,当离敌人火力点只有30多米的时候,两名战友相继倒下了。黄继光的左臂和左肩中了两弹,血流如注,但他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人中心火力点前进。只剩下八九米的时候,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两挺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死命地吼叫着,志愿军的冲锋又受到阻止。黄继光再次受伤倒下。这时天就要亮了,40分钟的期限就要到了,黄继光跃身而起,冲着那狂喷火舌的枪口,冲着那侵略者的顽固堡垒,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黄继光用他那年轻的生命,开辟了志愿军胜利前进的道路。

读了这篇文章,我深刻地感受到黄继光的那颗爱国的心,他那英雄的壮举和不朽的业绩将会永世长存,我要学习黄继光爱国的心,爱我的祖国,现在我就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成为祖国的栋梁,加油吧!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篇6

小学作文频道小编[向日葵般旳坚强丶]今天给大家整理了《《黄继光的故事》读后感》的优秀作文,这篇《黄继光的故事》读后感共有400字,是一篇很优秀的原创作文,这篇《黄继光的故事》读后感很值得大家参考和学习。

1930年11月20日,黄继光出生在四川中江的一个的村庄里,他自小家庭贫困,他的父亲在他六七岁时就因饱受地主的欺压病恨交加而去世了,所以,黄继光从小就帮地主放牛放羊割草。

黄继光长大了,成为了一个热爱祖国的小伙子,1949年的冬天,村子解放了,黄继光不但第一批成为了会员还当上了民兵,1940年,抗美园站开始了,黄继光报了名,但是很遗憾由于他身材较矮所以没被选中,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参军营长被黄继光的热情感动了,所以,被破格入取。

上甘岭战役时,黄继光不管自己的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躯挡住了敌军的枪淋弹雨,顿时敌军与我军都惊呆了,没想到,黄继光打断了自己的腿,却为保卫祖国那片神圣的领土而贡献出了自己的身躯与生命。

黄继光真是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有些人认为自己的生命很重要,但黄继光却不顾自己的生命,去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他为了让他们的后代有幸福的生活,就因此献出了自己那宝贵的生命啊!

 

    二年级:廖淑月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篇7

在抗美援朝战争的英雄名录中,有一位年仅21岁的英雄,他的名字早已和上甘岭战役一起传遍中朝大地。他,就是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疯狂扫射的枪眼,为部队铺平冲锋道路而壮烈牺牲的伟大战士黄继光。

黄继光,1931年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六七岁时,他便和哥哥们一起下地干活,上山砍柴、割草。父亲去世后,10岁出头的他被迫到地主家打工抵债。在苦难中挣扎的母亲告诉他,长大后一定要为穷苦人闹翻身出力。1951年3月,黄继光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成为村里第一个报名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人。参军后,他被分配到某部二营六连当通信员,同年7月随部队跨过鸭绿江赴朝作战。

在党组织的培养下,黄继光努力学习政治、军事和文化知识,于1952年7月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部队中,他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中旬,美帝国主义侵略者开始向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前沿阵地——上甘岭发起猛烈进攻,上甘岭战役打响了。黄继光所在营在与以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和南朝鲜伪军激战四昼夜后,于19日夜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部队接连攻占3个阵地后,受阻于零号阵地前。此时,营参谋长心急如焚:天亮前若攻不下敌方阵地,天亮后敌人就会发挥空中火力优势,部队将遭受重大伤亡。要夺取高地,就必须拿下零号阵地这个火力点!

关键时刻,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承担爆破任务。他掏出早已写好的决心书交给参谋长,恳切地说:“首长,让我去吧!”参谋长沉思片刻,命令他带领两名战士执行爆破火力点的任务。

受领任务后,黄继光等3人马上呈扇形状分开,分3路向敌方阵地匍匐前进。他们机智勇敢地摧毁了敌人的数个火力点,但在交战中也伤亡惨重:黄继光的两名战友一死一伤,他自己的左臂也被打穿。在此情况下,面对敌人的猛烈扫射,黄继光毫无畏惧,他忍着伤痛,拖着受伤的身体继续匍匐前行,并接连投下几枚手雷。当后续部队趁势发起冲锋时,残存地堡内的敌人机枪又开始疯狂扫射,此时的黄继光弹药已用尽,身体也多处负伤。为了战斗的胜利,他艰难地爬到敌火力点侧面,在靠近地堡射孔时,奋力一扑,用自己的胸膛,死死地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敌人的机枪顿时哑了,但黄继光却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时被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委会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以及“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在战斗最紧要的关头,为了胜利而英勇慷慨地献出自己的生命。他的壮烈行为鼓舞了部队的斗志,教育了全国人民,表现了他高度的阶级觉悟和对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无限忠诚,他的英勇壮举和英雄故事将代代传承、永留史册。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篇8

上甘岭,方圆不过3.7平方公里的两个小山头。因为六十多年前的那场惨烈战役,这个朝鲜地名被中国人永远铭记。

43个昼夜的拉锯战,山头被炮火削低两米,化成一米多厚的齑粉……美国人始终想不通,他们动用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炮火密度,付出了两万多人伤亡的代价,为何就是没能攻下这两座山头?

那不只是两座山头,更是中国军队的精神地标。每一抔泥土里,都浸透着中国军人的英雄血,饱含着舍生忘死的英雄气。上万名中国军人以血肉之躯,筑起了这个无法撼动的堡垒。

这里最广为人知的英雄叫黄继光,人民军队历史上两位特级战斗英雄之一。危急时刻,他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正在喷射火舌的枪眼。挺身一扑的决绝身影,震慑敌胆,化作上甘岭高耸的丰碑。

然而,这个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近年来却在网络上被怀疑、被恶搞。

黄继光的故事,其实早该被中国人熟知、铭记。我们的讲述,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还原英雄真正的真相。

普通一兵

今年4月底,一位山东老人奔波数千公里,来到了四川省中江县——黄继光的家乡。他是黄继光的亲密战友、生死兄弟,来兑现63年前的一句承诺。

上甘岭战役前夕,黄继光半开玩笑地对他说:“咱们约好,如果我死了,你就给我家里写信。如果你死了,我就给你家写信,还要去家里看一看。”

不久之后,上甘岭战役进行到白热化的时候,黄继光英勇牺牲。

英雄的生命,如流星般灿烂而短暂,直到牺牲都没有留下一张照片。李继德看到黄继光牺牲时的壮烈,却在很多年里都不知道黄继光已是举国传颂的英雄。

黄继光牺牲后不久,李继德也身负重伤,归国后退伍。他的家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一个黄河大堤下的小村子,闭塞偏远。李继德只知道黄继光是四川中江人,六十年间,他给中江县写过信,信封上写不出收信人而石沉大海,没有回音。直到今年,在当地媒体的帮助下,李继德才终于能够兑现当年的承诺,到黄继光的家乡看一看。

抚摸着黄继光的雕像,老人老泪纵横,哽咽着叫“黄大哥”。那是六十多年前的称呼,“他叫我‘小李子’。”老人说。

雕像栩栩如生,李继德却不能完全认可,“像是挺像,就是雕得胖了点。我们那个时候在战场上,吃了上顿没有下顿,用雪和着炒面吃,哪有那么胖。”

在他的记忆里,黄继光个子不高,肤色有点黑,瘦瘦小小的,但身体很结实,是典型的四川人相貌。

李继德和黄继光关系要好,一个很重要的机缘是“他是我接的新兵”。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只有16周岁的李继德跑到征兵点报名。由于年龄太小,他被部队拒绝。不甘心的李继德找到征兵干部,积极要求参军入伍。“这个兵有股子劲头,我要了。”征兵干部的一句话,让李继德成为了一名志愿军战士。为了达到参军条件,他的出生年份被提前了四年,登记为1931年。

1951年6月,李继德被编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5团二营六连一排一班,成为该班最年轻的战士。

部队经短暂训练后跨过鸭绿江,入朝参战。大约一个月后,又一批新兵补充到六连。连长万福来带着李继德等几名战士,把新兵迎进了驻地。李继德接过一名新兵的背包,拉着他进了连部——一个山坡上挖出来的地窨子。这个新兵就是黄继光。

黄继光入伍和李继德一样有些波折。因为身材矮小,他起初被征兵干部拒绝了。那时候新中国刚刚成立,又有“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强大精神号召,参军入伍是无数中国热血男儿最大的志向。黄继光几次三番软磨硬泡,最终部队接纳了这个中江贫苦农家的孩子。

“接新兵”是军队里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程序,虽然当时没有条件搞什么仪式,但接新兵的老兵是新兵入伍后接触的第一个战友,两个人往往能结成好朋友。

不过,李继德说黄继光是他“接的新兵”,多少带些玩笑成分,那时候李继德也不过才入伍一个月,还是个新兵蛋子。而且黄继光比李继德大五岁,在此后的交往中,倒是黄继光像个大哥一样时时处处关照他。

“班里一共16个人,黄继光对我最照顾,吃饭时老是给我夹菜,说我个子大、吃得多。”老人回忆。“我们睡一个大通铺,头碰头,什么话都说,什么事都聊。”

接新兵的短暂交流中,李继德知道了黄继光的名字和家乡。

关于黄继光的名字,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他原名“黄继广”,牺牲后的报道中被错写成“黄继光”,就此将错就错。记者在黄继光纪念馆中看到黄继光第一次立三等功的证书,上面登记的名字确实是“黄继广”。

李继德回忆,黄继光的四川口音很重,自我介绍时说的是“黄继光”还是“黄继广”,他根本听不出分别,第一印象就是“黄继光”。不过,他确实在战士姓名登记中看到过“黄继广”,很多战友也都认为“黄继广”的名字才是正确的。在李继德浓重的山东口音里,“光”和“广”的发音同样难以区分。这个连的战士以四川、山东居多,且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在黄继光牺牲前,没有人纠缠他名字的具体写法。

一个更合理的解释是,黄继光本人基本不识字,他留下的文字、包括家信都是请人代笔。“黄继光”或是“黄继广”的姓名记录,很可能是代笔人按照自己的耳音随机写下。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原第45师宣传科副科长、在战报中写下黄继光名字的李明天,曾专门询问过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黄妈妈回答:“过去有时写黄继光,也有时写黄继广,这两个字都好。”

黄继光脑子灵,一教就会,身体素质出众,万福来非常喜欢这个在训练中表现突出的新兵。他把黄继光看做“一块好钢”,很快就让他担任了自己的通信员。

在基层连队中,被连长挑选出来当通信员的,都是战士中的佼佼者。李继德说,新兵训练结束配发武器,班里仅有的两杆冲锋枪发给了他和黄继光。那是当时部队里最先进的单兵武器,只配给最出色的战士。提及此事,李继德至今仍带着几分骄傲。

黄继光给连长当了大约一年的通信员,1952年10月,他被营参谋长张广生看上了,调到营部任参谋长通信员。李继德则被营长秦长贵相中,当上了营长的警卫员。

通信员、警卫员其实没什么分别,都有两大任务,一是保障首长的安全,二是在战斗中传送作战命令。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敌军火力强大,我军电台、电话等通信手段都不能保证随时畅通,大量的作战命令,就要靠通信员穿越枪林弹雨去亲口传达。

通信员、警卫员并不是一线战斗人员,却往往要担负九死一生的任务。黄继光第一次立三等功,就是因为多次出色地完成了这样的任务。

上甘岭战役前夕,师电影队到基层连队慰问,播放苏联电影《普通一兵》。电影描写的是卫国战争时期,红军战士马特洛索夫为了战斗胜利,用身体堵住敌人从碉堡里射出的子弹,壮烈献身的故事。

回营部的路上,李继德与黄继光交流起观后感,“我说,这个人真勇敢,是真正的英雄;黄继光说,一个人死能救那么多人,能打胜仗,要是搁着我,我也这么干!”

黄继光真的做了中国的马特洛索夫。

“范佛里特炮击量”

黄继光、李继德这批新兵到部队时,15军刚刚参加完抗美援朝的第五次战役,正在补充休整。那次战役在战史中的评价是“总体上是次胜利,但收尾不理想。”

“不理想”是因为可计算的志愿军人员损失略大于美军。战役结束后,仅15军就补充了新老兵合计1.7万人。此时的15军,还被志愿军当成战略预备队,这是一个算不上主力部队的定位。

李继德回忆,初入朝鲜时,他们除了新兵训练外,很长时间是在后方修路,或者是为前线部队运输给养。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倚仗着空中优势,对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狂轰滥炸。处在休整期的15军不能上阵杀敌,休整长达9个月。将士们干着修桥补路的“工兵”和人扛马驮的“运输兵”的活儿,犹如困兽。

15军那时还是一支年轻的部队,其前身是1947年8月成立的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基础出自太行军区及所属分区十几支地方武装。

九纵底子薄,成军短,在解放战争初期,很长时间只能配合主力部队“敲敲边鼓”。直到1948年,攻郑州、战淮海,九纵在中原野战军中打出了威风。淮海战役后,九纵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5军,作为二野渡江先遣军,打过长江,一路挺进到福建,随后又根据中央军委部署,兵锋转向西南,横扫两广……

三年南征北战,15军叱咤沙场,初露虎相霸气。但是当时解放军有多达57个野战军,论起军史战功,军长秦基伟也只能心有不甘地“承认”,15军只能算二等部队。

朝鲜战争的爆发,让15军有了证明自己的机会。1951年,15军作为第二批入朝部队,从四川泸州、内江等地千里跃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

15军首战是参加第五次战役,表现出色,但远未达到38军那样令彭德怀高呼“38军万岁”的显赫。真正让他们扬名立威的战斗还要一年之后。

1952年10月14日清晨,“联合国军”的300余门大炮、27辆坦克、40余架飞机疯狂地向五圣山南的两个小山头倾泻着弹药。上甘岭之战打响。在这片3.7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内,产生了人类战争史上单位面积火力密度的最高纪录!

“联合国军”发动的此次攻击名为“摊牌”。

此前,朝鲜战场上经历了难得的一段相对平静。停战谈判已经开始,敌我双方边谈边打、打打谈谈。两军在三八线上对垒,围绕着那条看不到的纬度撕扯角力。到1951年11月以后,战线变得相对稳定,两军对峙。

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寂静一样,战场上的平静,酝酿着更惨烈的厮杀。

“摊牌”行动瞄准的两个小山头,正是志愿军中部战线战略要点、战线中部地区的最高峰五圣山的前沿阵地。一东一西,相距只有150米,互为犄角,是向南楔入“联合国军”阵地的两颗钉子。

东面的537.7高地,由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共享”:我们占据北山,他们控制高地。西面的597.9高地,由3个小山头组成,“联合国军”称之为“三角形山”。两个高地后面的山洼里有个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叫上甘岭。当时没人能料到,这个小村庄将因为这场战事而载入史册。

“摊牌”行动的策划者是“联合国军”地面部队指挥官、美第8集团军司令官范佛里特。按照他的设想,上甘岭在金化以北不到3英里处,双方工事间隔只有200米。如果夺下这些山头,将迫使中朝军队后撤一千多米,改善金化以北的防线态势,从而在即将召开的第七届联合国大会上获得国际外交的主动,并在板门店谈判中取得更多的筹码。

和此前范佛里特被否决的数次进攻计划相比,“摊牌”行动的规模并不算大。范佛里特相当乐观——假如一切按计划行事,5天时间,仅美国第7师和南朝鲜第2师的2个营就可以圆满完成这一使命,付出的代价只是200人的伤亡。

范佛里特的乐观来自手里的“王牌”——大炮。他是美军中最不吝惜炮弹的将军,逢战必先用炮,用则用到疯狂挥霍。他治下的美第八集团军,炮兵的弹药配发基数远远超过美国陆军的规定,以至于美军用他的名字造了个名词——“范佛里特炮击量”。

“摊牌”行动一开始,范佛里特起手就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规模的炮轰。

无数条明灭闪烁的弹道,把拂晓的夜空彻底照亮。炮弹尖利地呼啸着,爆炸声连成一片,滚雷一样持续。据《第十五军军史》记载,仅14日当天,美军就向上甘岭倾泻了30余万发炮弹。最密集时,平均每秒落弹6发。

在坑道中承受着如此火力打击的,正是15军。

1952年4月,15军45000人马由休整地谷山,向五圣山、西方山一线多路开进。这只在第五次战役中伤痕累累的“猛虎”已经休整了9个月,现在,舔干创伤的血痕,抖擞精神重返战场。

在此前的志愿军总部3月作战会议上,彭德怀做出了他在朝鲜的最后一次排兵布阵。因为他头部长了一个瘤子,中央军委决定彭德怀立即回国治疗。

这次作战会议的一个重要决定,是将战略预备队15军拉上去,接替26军的防御阵地。扼守15军西侧阵线的,就是军威赫赫的志愿军王牌38军。15军和38军一起,担负起志愿军最核心位置的战线防御。

15军在解放战争时期隶属二野,一野司令员彭德怀对这支部队并不熟悉。但15军在第五次战役中的表现,让彭德怀决心对其委以重任——15军是那次战役中为数不多的几个战果大过损失的野战军之一。

散会后,彭德怀单独留下了秦基伟。面对着墙壁上的大幅作战地图,彭德怀对肃立身边的秦基伟说:“五圣山是朝鲜中线的门户,失掉五圣山,我们将后退200公里无险可守。你要记住,谁丢了五圣山,谁就要对朝鲜的历史负责。”

这次调兵遣将的非凡意义,在半年后的上甘岭战役中得以显现。

反击

上甘岭战役第一天,范佛里特用他的“炮击量”,把三十余万发炮弹和五百多枚重磅航弹砸到了上甘岭。15军苦心构建了4个多月的地表工事到中午时已荡然无存。曾经植被丰茂的山头寸草未剩,山体岩石都被扒了一层皮,碎石和弹片掺杂在一起,堆积了一尺多厚。

仅第一天,在火力规模空前的炮击和敌人的十余次冲锋中,负责上甘岭两处高地防御的15军第45师就牺牲了五百余人。

而志愿军反击的炮火,这一天只打了三千多发炮弹,不及敌人的百分之一。其中原因,一方面是志愿军的火炮数量和弹药储备根本没有条件与“联合国军”公平对轰,即便是整个上甘岭战役期间,志愿军炮火密度最大时,每天的炮弹发射量也不到4万发,只相当于敌人的十分之一。根本原因,则是范佛里特的“摊牌”出乎15军的意料之外。

守卫五圣山,易守难攻的上甘岭方向并非防御重点。尽管这里经受着整条战线上最大强度的攻击,但15军判断,敌人的主攻方向可能在西方山,命令那里的第44师加强戒备、严阵以待。负责上甘岭防御的第45师,只是将防守高地的兵力增加到两个营。

15军配属炮兵的注意力一直在西方山一线,来不及转换阵地。能够支援上甘岭的只有榴弹炮3门、山炮6门、野炮6门。这里的志愿军战士们,用血肉之躯扛住敌人的炮火,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冲锋。

许多年后,秦基伟在回忆录中叙述这一天时,很多语句近乎检讨。他仍对上甘岭战役之初的“判断失误”致部队遭受惨重损失痛心不已。他坦露自己的心思:“几十年来我一直心存疑窦,我总认为范佛里特还备有另一种不为人知的阴谋,即在上甘岭战斗登峰造极之时,他的一只眼睛盯着五圣山,另一只眼睛一定瞪得老大窥探我的西方山。”

这绝不是杞人忧天。西方山的旁边就是类似一条大走廊的平康谷地,是志愿军战线上的一大软肋。彭德怀安排38军和15军共同扼守这条谷地,自有用意。

如果范佛里特攻击上甘岭真的是在声东击西,一旦15军抽调第44师的力量,他依托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可以很快转换主攻方向,后果不堪设想。

只是这一次,范佛里特“摊牌”的野心并没有那么大,他想要的就是上甘岭的537.7和597.9两处高地。然而,这场事先看起来没什么难度的战斗,却在第一天就给了范佛里特当头一棒。他的“意外”比秦基伟更甚。

据《第十五军军史》记载,14日整天,我伤亡500余人,歼敌1900余人。“联合国军”的记载则是,主攻597.9高地的美第31团伤亡444人,攻击537.7高地的韩第32团伤亡五百余人,合计约千人。

无论哪个数字更准确,“联合国军”第一天的伤亡就远远超过了整个“摊牌”行动的预期。更关键的是,他们付出了这样的代价,也只是在白天攻取了部分阵地,入夜即被志愿军悉数夺回。

于是,“联合国军”增兵,白天攻击,志愿军夜间反击。两处高地的地表阵地在双方军队的撕咬搏杀中不断易手。当时的“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评价:“这个开始为有限目标的攻击,发展成为一场残忍的挽救面子的恶性赌博。”

作战时间、投入兵力和伤亡情况,都大大超出了“摊牌”的原定计划。范佛里特为了挽回面子,只好硬着头皮不断加码,继续干下去。15军寸步不让,奉陪到底。

原本只是一场营级规模的战斗,阵势越打越大。那两处高地的军事意义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双方为之搏杀的是军队的尊严,比拼的也不再只是装备和火力,更是意志和决心。

黄继光故事读后感 篇9

暑假里,我读了《抗日英雄小故事》这本书,增添了不少我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痛恨。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画面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使我更了解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我军英勇抗战的事迹。

我最为感动,最敬仰的英雄是杨靖宇将军!

1940年2月23日,这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人民心目中的抗日英雄杨靖宇将军倒下了。一群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蜂拥而上,割下了他的头颅,剖开了他的腹部,可是当敌人面对杨靖宇将军的尸体时,完全骇然了,空荡荡的肠胃里,没有一丁点儿的食物。支撑着这位钢铁战士的竟然只是一些枯草,树皮和棉絮!每每看到这里,我都会热泪盈眶……

1940年2月,杨靖宇将军率领直属部队的少部分同志在联系大部队的途中被叛徒告密,陷入日寇的重重包围之中。杨靖宇将军带领部队左冲右突,日夜抗战,始终没有甩开敌人。

为了保护有生力量,杨靖宇将军决定只留下两名警卫员跟随自己,利用自己吸引敌人的注意,让在突围中受伤的战士转移。几天后,杨靖宇将军身边仅有的两个警卫员也在下山寻粮途中被敌人发现,相继遇害。杨靖宇孤身一人与敌人周旋了五昼夜。鬼子劝杨靖宇将军投降,可杨靖宇高声喊道:"共产党员宁死不降!为革命牺牲没有什么可惜!"

日本鬼子恼羞成怒,一次又一次地组织火力朝杨靖宇疯狂扫射,但终因寡不敌众,杨靖宇将军不幸中弹牺牲……

"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灭。"杨靖宇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抗日英雄小故事》一书,将激励我更加认真地读书,更加珍惜现在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永远也不会忘记为抗日战争胜利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他们将永远活在我的心中!永远!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