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6篇

03-09

老师根据事先准备好的教案课件内容给学生上课,每个老师都需要细心筹备教案课件。 详细的教学教案能帮助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最好教案课件是怎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为大家准备了一篇有关“马说教案”的文章,阅读之后相信您一定会受益匪浅!

马说教案 篇1

教学依据:

1.这两篇课文都是大纲规定必须掌握的文言文基本篇目,都是课内讲读课文,教师可以适当运用讲解法。

2.初二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教师应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理解相关文言字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积累相关文言字词,理解两篇课文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背诵两篇课文。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方法、价值观目标:培养合作精神,养成主动提问的习惯。

教学设想:

1.重视朗读,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活动。

疏通字词,一课时分析篇章;也可用三课时,把朗读、背诵单列成一课时,疏通字词、积累文言字词用一课时;也可用四课时,两篇课文的分析各用一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朗读、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一、请学生读“阅读提示”,了解课文的体裁,了解“说”和“序”的区别。

教师补充:1“说”是古代表议论的一种文体,注重文采,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奇巧而言辩。2古代的“序”,是为送别亲友而写的',内容多为颂赞勉励之辞。韩愈扩大了赠序的内容,不仅一般地叙友谊,话别情,而且述主张,议时事,咏怀抱,劝德行等。“序”恳切而意长。

二、朗读:

1.正音:

祗zhǐ骈pián兹zī矧shěn尽粟一石sùdàn董邵南shào槽枥cáolì慕义强仁qiǎng恶知wū感慨kǎi

3.自由读。

5.齐读。

三、疏通字词:

四、积累文言字词,做好字词积累卡片:

1.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sì喂。

不能尽其材“材”同“才”,cái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同“耶”,yé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才美不外见“见”同“现”,xiàn表现,显现。

2.词类活用:

虽有千里之能“千里”,名词活用为动词,日行千里。

其真无马邪不以千里称也

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

安陵君其许寡人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

吾知其必有合也夫以子之不遇时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篇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

二、分析《马说》:

1.用课文中语句回答问题

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千里马的悲惨结局是?表现食马者浅薄愚妄的句子?

“千里马”、“食马者”是有深刻含义的,联系韩愈的生平谈谈他们分别指什么人?

三、分析《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4.第二节“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也”和“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分别有何言外之意?

5.第三节韩愈托董生办哪两件事?

四、拓展训练:

马说教案 篇2

1、积累相关文言字词,背诵全文。

2 结合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字里行间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掌握虚词,实词,品味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客观正确把握本文提出的怀才不遇的观念。 教学重点

1、背诵课文,积累文言词句。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释义。

1、了解文体及作者。

2、疏通文意,掌握重点字词读音及释义。

先提问学生对文体的.掌握和对作者的了解,学生互相补充,师明确。(多媒体播放)

说,也称杂说,是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的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释为“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因其祖籍在昌黎,故世称韩昌黎。他与柳宗元同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他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其散文尤为出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著有《昌黎先生集》。

(一)自学指导:

下面请同学先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我们再请同学轮流读课文,看谁读得准确,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如有读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纠正。

1、指名学生读课文,有错即停。

祇辱于( zhǐ ) 骈死于( pián ) 槽枥 ( cáo )( lì ) 一食或

尽粟一石 ( shí ) ( sù )(dàn ) 食马者( sì ) 才美不外见( xiàn ) 食之不能尽其材( sì ) 其真无马邪( yé )

4、全班齐读,要求读准字音且声音洪亮、流畅。

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小组间合作交流,疏通文意,如有难点,先标注,稍后大家一起解决。

译讲方法:先读一句原文,再解释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最后再连起来整句翻译。

学生再读课文并结合课下注释,试着译读课文,有难点的小组间交流解决,教师巡视,了教学情。

1、指名译讲:指名学生先译讲,发现错误,其余同学帮忙更正,如还是不正确,老师更正。

掌握下列词语:

故虽有名马:即使 祇辱于:只是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食马者:通“饲”,喂 是马也:这 才美不外见:才能;见通“现”,表现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能 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执策而临之:面对 尽其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3、鼓励学生梳理课文中的重点词汇知识,师生共同学习。

1、多媒体出示练习题。

2、指名学生上黑板解答。

3、师生点评纠正。

1、背诵课文。

马说教案 篇3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 所以读(xiàn)。

马说教案 篇4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理解作者托物寓意,以马喻人的写法;培养文言语感,熟读成诵。

2、过程与方法:自读法、朗诵法、讨论法、练习法相结合;朗读训练与指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怀才不遇的怨恨之情,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实及原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2、体会作者是怎样以马喻人表达思想感情的。

1、韩愈为什么会产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2、理解作者是怎样托物寓意的。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韩愈的《马说》,看看韩愈又是怎样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教师板书课题:马说 韩愈)

二、回顾文学常识。

师:让我们共同回顾一下有关的文学常识。【播放 课件--作者简介(填空)】哪位同学说说看。

生:韩愈(768~824) 唐 代诗人、 文学 家。字 退之 。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自称 郡望昌黎 ,世称 韩昌黎 。谥号“文”,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 韩柳 ”。他们同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最有名,有“ 文起八代之衰 ”美誉(苏轼)。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师:好。希望大家能熟记于心。那么,谁能结合自己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下标题--马说?

生:“马说”即“说马”,说是古代一种文学体裁。相当于现在的杂文。跟我们学过的“爱莲说”的说,是一个意思。

师:很好。【教师结合课件说明】“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相近。“马说”即说说马、谈谈马的问题。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我们学过的《爱莲说》,就是--说莲可爱。爱莲,即爱君子之德。又如,柳宗元有一篇文章叫《捕蛇者说》,就是--说说捕蛇者的事,柳宗元借说捕蛇者的不幸经历,揭露赋税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老百姓不堪其苦。那么,韩愈借说马的事来说什么呢?我们一起读读课文。

三、音读,读顺文。

师:同学们昨天进行了预习,相信大家预习得都很充分,下面老师想请三名同学来读课文,每人读一段,看看大家预习得怎么样。【生读课文】

师:诵读的第一要求是:读准。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做到不添字、不落字。谁能帮刚才读的同学订正一下字音?

相信同学们在读音方面应该没什么问题了,下面请大家听听录音,拿起笔把文中停顿稍长的地方做个记号。【课件--点击链接】

点拨:“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中间要停顿。 “呜呼”前停顿较长。

师:很好。现在大家齐读一遍,大声读,注意读音与节奏。老师谓同学们配上音乐。

四、义读,读通文。

师:读得真好。其实学习文言文最难的地方就是疏通文意。那老师先把课堂交给大家,根据以前我们积累的一些文言知识,还有大屏幕上的注解,自己疏通一下课文,有疑难的词句做上记号,等下我们解决。(点击课件)(学生自学)

请同学们就近组合,看看自己的疑难能不能在学习小组里面解决。(组内解疑)

大家没了疑问,那老师要考考同学们“策”、“食”、“其”三个字在这篇文章中有几种不同的用法,你们能给老师说明一下吗?(说后屏幕出示)

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把课文翻译一下。(学生翻译)请同学们一起翻译一下课文。

五、研读,读懂文。

师:学习文言文,了解课文大意,进一步体会文言字词句的含义是很重要的,直接牵涉到下一个环节能否准确、恰当地理解课文。请同学们再仔细阅读全文,看屏幕,思考以下问题。(要求:用原句回答)

六、品读,领悟文。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师:正是这些不知马者、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才造成了千里马被埋没。《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也就是中唐时期。其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的遭遇也是这样,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毛遂自荐,可惜不得重用。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但始终郁郁不得志,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人才。

点拨:不难看出,本文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境遇的描叙表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叫托物寓意。那作者从中传达出了怎样的情感呢?

师:韩愈在写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很多时候都表达自己的.愤懑之情,对饲马者的谴责,是不是?那我们能不能把作者的这种感情读出来呢?现在我就要请同学来读一读啦!哪位同学能把这种心情,这种感情读出来?谁敢于接受挑战?推荐一下吧。试一试。可以挑一段,也可以整篇读。

讨论:在韩愈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在我们这个时代,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办?

师:同学们对作者的思想,对课文的主要内容都有了深入的了解。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封建社会埋没了不知多少人才,同学们也学过相关的文章,回忆一下,你知道哪些像韩愈一样被埋没的人才?还记得表达这种怀才不遇思想的词句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欧阳修;“欲为圣明除弊事”的韩愈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许多的人才,想为国家、为百姓做些事,无奈社会-黑暗,多次被贬,结局凄惨。 在韩愈他们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在我们这个时代,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办?请同学们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课件)

2、是金子总会发光,关键在于你是不是真金。

3、不是说能日行千里的马才是好马,能拉车耕地的马只要不偷懒也应该算是好马。

4、既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拥有真本领,又要积极寻找机会,寻找伯乐,大胆展示自己的才华。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的知遇之难,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活于思想开放、有言论自由的新时代,可以做到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肯努力,若干年后的某一天,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马说》中作者愤怒地谴责和嘲讽了封建统治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所造成的千里马被埋没现象。

同学们也处于被教育、被选拔的时期,请谈谈你对现代教育选拔人才的看法,写一个片段的小作文(300-400字)。

马说教案 篇5

1.读顺文章,积累重点生字;

2.读懂文章,梳理文言字词;

一个人的一生,总是在矛盾对立中沉浮。生在晚唐乱世的杜牧虽有济世之才,却无用武之地;乐观豪迈的刘禹锡虽想通过政治革新富国强民,却终究失败被贬谪在凄凉之地二十三年;唐朝文学家韩愈完成的又是一份怎样的人生答卷呢?今天我们学习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一探究竟。

1.读顺文章,积累重点生字;

2.读懂文章,梳理文言字词;

3. 读透文章,理解深刻寓意。

过渡语:同学们,让我们带着目标,首先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重点的文言字词,打好学习的基础,然后根据自学指导,完成自学任务。

(一)自学指导 自己梳理文学常识、文言字词句等知识。(可以结合课下注释和拓展资料中的有关内容)

(二)自学检测(要求:书写认真、规范,不能乱涂乱画,完成后一对一检查并用红笔纠错。)

1.了解作者和文体知识。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祗( ) 骈( ) 一食( )或尽粟一石(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刚才的学习中你有什么疑惑,提出来请大家帮你解决

过渡语:美文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完成下列学习任务,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准备班内展示。

韩愈曾说:“物不平则鸣”。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发出不平之音,激起了古今多才之士的强烈共鸣,这种写法称之为“托物寓意”。读了本文之后,你认为作者托何物寓何意(意,就是情感)?

点拨:《马说》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和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先从正面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性作用,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接着又描绘了千里马别埋没的具体情形,这也是千里马终身受屈辱直至含悲死去的历史。接着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运用三个“不”,一组排比句以及描写食马者洋洋得意的神情和自居的心理。写出了食马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特征。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的发泄。

背景链接: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

过渡语: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愚妄浅薄的食马者何其多,慧眼独具的伯乐何其少,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的悲剧何其常见!所谓“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大同社会,有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1.悟读课文,深入作者灵魂深处,与作者对话。

同学们,周敦颐在《爱莲说》中以物喻人,演绎别样人生。陶渊明似菊淡泊名利,归隐田园其心悠悠;周敦颐如莲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韩愈在《马说》中又有怎样的人生告白呢?假如能穿越历史,梦回唐朝,携手韩愈且歌且行,你会对韩愈说些什么呢?请以“韩愈,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要求150字左右。

2.先小组内展示,修改完善后准备在班内展示。

1.学了本文之后,我收获了些什么(可以是知识收获,可以是情感收获)

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他给了一个人杰出的才华,也许就不会再给他极佳的运气。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怀才不遇,那就做自己的伯乐!

马说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

2.朗读、背诵课文。

3.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材助读: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难以找到出路。通不过科举考试就潦倒终身,即使考上了还要受到种种限制,根本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韩愈自身就经历过这种遭遇,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重用,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封建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好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叫“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之叹。

预习内容及方法指导:

一、摘录字词(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生疏、多音、易错字。)

二、文学常识:1.作者(掌握:名、时、地、评、作)

2.关于“说”的文体知识

三、朗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流畅)

四、翻译: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重点词语的解释在文中做出批注。

五、文言知识整理:重点实词、虚词的解释,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及重点句子的翻译,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1.一词多义 马之千里者 安求其能千里也 而伯乐不常有 之 策之不以其道 其其真无马邪 而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其真不知马也 执策而临之 2.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①食马者:   ②才美不外见: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   ④其真无马邪:“3.词类活用:

4.古今异义:

5.我找到的重点词语解释:

六、整体感知

1.千里马的处境是怎么样的?千里马受到哪些不公正待遇?

2.食马者的.无知都表现在哪些方面?

3.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作者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

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幼儿园教案频道为您编辑的《马说教案6篇》内容,希望能帮到您!同时我们的马说教案专题还有需要您想要的内容,欢迎您访问!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