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经典

03-14

一本好书帮助我们跟他人有沟通的话题,我们在读作者写的作品时,不能马观花地读,需要仔细地领会。 写读后感有助于我们发现书中细节和隐含意义,读后感怎么写更精彩?如果您对这个话题还不是很了解可以尝试阅读一下“论语读后感”,谢谢您的喜爱和支持我们会更加努力望多多关注我们的网站!

论语读后感 篇1

“半部《论语》治天下”出自宋朝名臣赵普之口。赵普辅佐赵匡胤登上皇帝宝座。他先后辅佐两任皇帝治理国家,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功臣,享誉四海。当问及赵普读书情况,他开口直言:“我平生的学问,只有半部论语而已。”

《论语》本身不长,半部《论语》更短。赵普靠半部《论语》治国理政,成绩卓著,他的智慧不言而喻。赵普的言行告诉我们:读书不在多,只在精、在懂。一般地说,多读书是好事,读书不消化书的精髓,不去身体力行其道理,夸夸其谈,纸上谈兵,无助于事业成功。赵普会读书、善读书,重视知行统一,不作秀、不张扬,运用孔子宣传的求实求是的哲理,成功地辅佐大宋两任皇帝以礼理政,造福百姓,赢得了后人敬佩。

“成功”是一个有魄力的字眼。世上没有人不期待自己的事业、商业、科研、升学获得成功。诸多人生活中不遗余力地寻找成功的秘诀。有人寄希望于拜读东方介绍成功秘诀的《厚黑学》,有人向师于卡耐基,有人认为成功学是西方的专利。这些人却有眼不识泰山,忽视了国人成功的秘诀。日本巨商涩泽荣一选择读《论语》,他说:“我的成功秘诀是读《论语》加算盘。”可见《论语》是成功宝典。

时下,有少数人认为:孔子的那一套“迂腐”、“古板”,与时代格格不入。这是非理性之言,是浮躁无知之言。正是《论语》保藏着许多被今人遗忘的智慧,正是这些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获得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现在每年有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尊孔、学孔的客人来孔子家乡曲阜参观学习调研。孔子学院遍布许多国家,学习孔子学说的人越来越多,孔子文化的魅力与日月同辉映。

在中国,成功学研究的第一人是孔子。他的门下“贤人七十,弟子三千。”他把教育引入平民,他的教育思想早已植根国人心中。孔子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而求知者也。”孔子一向重视修身养性。他说:“德之不修,学习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人无完人,不怕有错,有错就改,不怕失面子,不怕担责任。人的恶行皆源于虚荣心。成功的秘诀并非从天而降,它在人的心中。当一个人知道如何做人,他寻找的成功秘诀就会出现在他面前。

读《论语》就是读孔子。孔子是圣人,已达到大仁、大义、大诚、大美、大智大勇的境界。他走遍列国宣讲做人之道,受到认可,也遭到讽刺,说他是“丧家之犬”。他知道后就幽默地说:“我是丧家之犬”,一笑了之,返程后著书立说。

读《论语》也是在读我们自己。以《论语》为圣典,融会贯通其内涵,拜师孔子,反观自己,认识自己,看清自己的不是,不护短,自觉修身养性,坚持“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心态,以君子坦荡荡的胸怀,沿着《论语》的精神之路,一定能够走向成功。

论语读后感 篇2

翻开那本一稍有泛黄的书,第一张便是《论语》,其中最为显目的便是: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顾名思义,只读书去不知道思考,就会迷惑不解;思而不学则殆,顾名思义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倦怠无所得。回想这一段的读书的确验证了这句话!

爸爸给我买了一本《史记》,忒厚了,随意翻书看看,枯燥的内容填满了整个大脑!真想去给爸爸提提意见,但是想想,多长点儿知识也行,这样到初中的时候学历史比较容易,也可以在写文章方面更有深度些!于是前几天坚持每天读一小时的《史记》,并且认真做好笔记。

然而我第一遍读的时候,有点儿囫囵吞枣的感觉,知识看故事情节,有些自己感兴趣的,荒谬的记在本上。但好景不长,一次和爸爸一起逛街,走着走着,爸爸就谈起了读书,询问我这一段读的怎么样。说实话,我读的不怎么样。

在问我一些人的故事时,我前言不搭后语,结结巴巴,甚至张冠李戴,连打架常说的勾践、项羽、大禹、秦桓公一些人也统统抛在脑后,直到爸爸提醒了,才能说出个别个常听大人们讲的故事,也算勉强过关了。但结果却不开心。我们两个不幸地回家了。又一次捧起那本枯燥的书看。

现在想起来,还是对那本书朦朦胧胧,那些故事情节常常在脑海中若隐若现。现在我要上初中了,我不能总是读那些肤浅的书,是时候读更深刻的书了。但我似乎对这种书不感兴趣。我只是喜欢开心和享受那些笑话。说实话,即使到了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班六年级的学生似乎很幼稚,我们几乎对历史充耳不闻。

有些语文课上老师讲一些历史,没有一位同学洗耳恭听,我也在内!

在嘴里反反复复说着这句《论语》,的确有很大的感受,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不仅是给我的,也是给那些和我经历过同样经历的朋友的。你应该考虑阅读,在思考中发现知识!

论语读后感 篇3

论语读后感50字(一)

读了《论语》的一些文章,使我又多了些知识。今后我要多读《论语》的书,提高自己的水平,卫祖国的卫来做出贡献。

论语读后感50字(二)

我想像曾子说的那样,每天反思两次,这样我会好起来的。我还要继续背《论语》,牢记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继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论语读后感50字(三)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论语读后感50字(四)

《论语》这本书不仅让我学到如何关心和孝敬父母,还让我学到了如何对待学习、如何做人等方面的道理,它真是一本好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论语读后感50字(五)

《论语》是我国的国悴,他使我们了解做人之道,履行做人之道,以实际行动传播做人之道,重读《论语》,我的收获真的很大。

论语读后感50字(六)

孔子和他的徒弟曾子所写的《论语十篇》都是关于学习的,每一篇都是值得学习、改进和努力的。如果你学习,你将成为一个像孔子一样的作家。

论语读后感50字(七)

论语读后感 篇4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自古就有一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中国的统治者也有很多人用此治理天下,在今天这个日新月异,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现实生活中的处处不合时宜,让每个人都难免会感到有缺憾事和不如意感,也许我们无力去改变事实,而通过《论语》的解读,可以改变我们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之中的缺憾和苦难,如何在工作中把这种缺憾转化为动力和力量,把工作做得更好更实。人生百年,孰能无憾?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下来,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一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还要尽可能地用自己所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我们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在《论语》中孔子谈理想时,并不认为志向越高远就越好,真正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定力与信念。无论你的理想是大是小,实现所有理想的基础,在于找到内心的真正感受,一个人的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

我们都想要建立一个大的坐标,让我们从自知之明去建立心灵的智慧,在我们每一天忙碌的间歇里面,给自己一点点心灵的仪式,而不至于像个人格分裂的演员一样不敢面对自己的内心,其实在今天这样一个后工业文明的社会里,论语所想传递出的是这样一种温柔的思想力量,淡定的、清明的理念,它鼓励了我们对内心的关照,让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的理想是有根的。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也如此,从身边朋友的身上也可以直接的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好的朋友如一本好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让你接触到外面的精彩。对方是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就可以看到他自己的价值取向,朋友的好坏可以影响到你的人生。

论语读后感 篇5

管理学院

2012年思想政治理论社会实践

阅读书目:《论语》

研讨组成员:

组长: 王智明

组员:杨爽彭春兰王戬徐通

马文静余若杰

想必大家从小时候起就知道《论语》了,对其中很多篇章也是耳熟能详。所以我们小组在这学期的思想课上选的书是我们熟悉的《论语》。我们开展了《论语》学习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和交流,加深对《论语》的了解。

以下是我们小组的见解与感想。

《论语》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一的孔子**所记载的孔子言行集。它写在战国早期。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集,它用简洁而有意义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言讲。其中所记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诲之言,或简单应答,点到即止;或启**辩,侃侃而谈;富于变化,娓娓动人。

可以说论语是一种唯美的精神食粮,它源自于生活,却高于生命,它揭示生命的真相,告知你做人的应有归宿,让每个人都去重塑生命的厚重,它里边有当今人缺失的信仰,有现代人遗失的道德观,有让我们受用一生的生命感悟。

我们小组研讨的第一则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可以说影响了两三代人,仿佛那个让年轻人无法兼顾的父亲背影,啃噬着每一个游子的心,常心怀咎责;而《游子吟》里的慈母手中线到身上衣,更是如影随形,牵动着万千远游孩子的心无日不宁。可是,这温情究竟有多少人能够承受?放眼今天,“地球村”已然成形,天各一方的“远游”基本上是新世代必然的生活形态。

然而一句“父母在,不远游”,看似做为孝亲的善意提醒,却让子女心有挂碍,唯恐“子欲养而亲不待”成真,以至于无时无刻不卷在一种莫名的梦魇中。例如,我最害怕在深夜接到家乡的**。其实,每个生命体各自终有其归属,谁也陪不了,因此时空相隔本属正常,我们就是欠个“明白”。

明白什么?为人父母要明白先照顾好自己,注重健康之外,还有属于自己的生活重心,体现自我价值的精神生活,就不会早晚盯牢儿女,唠叨着他们赶快结婚生孙子以填补晚年生活,却往往制造了“隔代教养”诸多后遗症;要不日日巴望着孩子回家省亲,能做的就是搞些吃喝饮食,孩子走后又留下二老相对无言、各自心酸。这有什么意义呢?

前人盲从于“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社会价值意识,自己都活不好,还找个人共苦,更不自量力地在“传宗接代”的名义下,拖了几个孩子一起受罪,然后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感受父母的艰辛养育而为此内疚不已。一方面使得孩子看着父母辛劳于心不忍,总想报偿,另方面战战兢兢,就怕沾染上“不孝”污名,导致彼此产生了极其纠葛的“情结”,等有朝自己当了父母,又理直气壮地“压迫”儿女必须懂得反哺报恩。换言之,整个亲情关系难以轻松,老是在辛酸、心疼、负疚、讨好,照顾别人情绪里的小心翼翼,一旦对方表现或反应不如所望,爱恨情仇、创伤愤怒接踵而来,这不正是我们平常总能看到的家庭矛盾冲突吗?

““父母在,不远游”,后面还有句“游必有方”当然算是权宜,但我们关心的是,我们文化教育根底里过度强调“孝亲”,究竟对我们的亲密关系商数是正还是负性居多?以今日社会普遍欠缺人文素养来看,我们应先求完善个人,亦即每个男女修养好自己,理解个体独立的意义,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懂得尊重他人,则就不需要依附别人的情感关系,以证明自己存在,也不会动辄担心或论断孝顺与否。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短短的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许多事实。其一是不要只以自己为中心,为所欲为。现在,有那么一些人,个人欲望极度膨胀,他想干什么就想干什么,甚至达到了要强求别人的喜好、兴趣要与自己的喜好兴趣一致的地步,毫不顾及他人的个性与感受。

人就像磁铁。他们总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从他们的思想、感情、爱好和兴趣去接近他们是不对的。然而,人毕竟不是磁铁。因为年龄、性别、文化、职业、经验、性格等方面的差异,他们不可能都被你吸引。即使是磁铁,也只能吸引同一种金属,更不用说吸引不同的人了。

其二是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既然人的各个方面总是存在千差万别,那么,我们无论做什么,都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决不能只顾及自身感受而忽略他人感受。自己喜欢的,别人不一定就喜欢,不能强求于人喜欢,自己不想要的,别人也更可能不想要,那就更不应该强加于人。

三是避免心胸狭窄、宽宏大量。人们喜欢有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这是人性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如前所说,人都是有着千差万别的,你一生中总不能处处事事都是同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吧,那就需要我们切忌心胸狭窄,宜宽宏大量,做事处人要大度些,长远些。

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宽恕待人。我们虽不能人人都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但绝不可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更不可为自己私利,强求于人、损害他人。总之,做人处事不要只以个人为中心,以个人为标尺,要大度要宽宏,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教育原则。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决无贵贱之分,但在先天素质上却存在着差异,个性、爱好、秉赋等方面更是丰富多彩,大异其趣。矛盾必须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学生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培养和教育的方法也应不同。

因材施教是孔子首先提出并实施的。新时代的教师,更应该深入、准确地掌握各类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制定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秉赋都能充分显露出来并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热爱学生,弘扬师爱,一定要同教书育人紧密结合,把师爱渗透、融合于教书育人的实践之中。

在这里,师爱与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前提。教育界定了师爱的目的和方向,赋予了这种职业情感特殊的科学内涵;师爱,则有力地推动着育人的实践,赋予这一实践过程以活力。总之,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是对每一个教师的教育实践提出的一项最关键、最核心的道德要求,也是师德修养的关键的核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的这句话受到许多人的赞赏。他如此博学,还能虚心向别人学习,精神十分可贵。但更可贵的是,他不仅要把好人当老师,还要把坏人当老师,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他的话对指导我们处理事务,培养自己和增进知识很有用。在当今社会,很多人总是傲慢自大。他们认为别人不如自己。因此,他们没有发展。因此,我们必须坚决制止这种行为。

其实,没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别人的长处,克服自己的短处。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可能在某一方面是权威的、是专家,但是在另一方面很可能知之甚少,这就需要我们想别人学习、不耻下问。

同样,在这个社会,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和方法看待问题,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只有我们放开心胸,广泛的接纳世间万事万物,学习别人身上的优点,检讨自己的缺点与不足,那么世间万物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

我们小组通过对这四项原则的讨论,对《论语》有了更深的理解。《论语》历经两千年。它虽然不完全适合我们现在的思想,但毕竟是经典中的经典。经典不会过期。我们应该批判地继承这些文化。

以下是我们小组的总结和经验。

总结.孔子用生命谱写了追求真理的一生,他对真理的追求超过了生命的本身,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这是一种何等的生命境界,这是我们现在无法理解更无法超越的,孔子是一个看透人生的人,身体力行于自己的学说,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所以行事的理想就是建立美好的人性,以礼乐为手段,以仁爱为基础,他参透人生而学知天命,是一个一生都在要求自己的人。

他提倡仁爱思想,就是仁者爱人的思想,这种爱是一种推己及人的爱,所以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在这种树国的理想下,孔子不忘记树人,所以他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总是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因为他心怀天下,因为他心系万民,他身体力行的推行自己的治世之方,遭受过拒绝,品尝过冷漠,经历过误会,体会过辛酸,在颠簸中度过了坎坷的一生,最后孔子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体现了那种大无畏的博大精神,在孔子的余年,他教书育人,不遗余力的推广自己的学说,最终成为了万世师表。孔子是对富贵淡然的人,因为他的生命的精彩是崇尚仁爱,致力于自己的礼乐思想,所以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追求“富而好礼” 鄙视那种“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在意内心的富足,而不是物质的拥用,所以,孔在追求在道,孔子在道的追求上超过了富贵贫贱,于今天的笑贫不笑娼比起来,这正是说明了道德的沦丧。

心得体会.

杨爽: 对于《论语》其实最早我并不感兴趣,因为从初中开始语文书本中就有一些《论语》句子,深奥难懂的结果总是让我从心眼里开始厌恶,什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些大而无用的空话,正是与朋友一起调侃时的荒唐之语,但这次进一步真正的把论语认真了解后,我才发现,我误解了这本传世之作,只是那些迂腐的人以自己狭隘的意识挑取了自认为的精华,那些在论语上可以通达人生的重要部分却被无情的学雪藏,只为用论语看人生,用论语感悟生活。

彭春兰:

《论语》教我学会了怎样做人,给我们的生命之树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在这次研讨会上我学到了很多。我们做事情也要讲究分寸,做到什么程度需要分析明白。

我们做的事情不一定分好与坏,而是时间,当我们做对与错的时候,应该分为不同的场合。可能同是一件事情这个时候做就不应该,换个时间做就对了,我们人应该随时避免心灵资源的浪费。人不能被自己欺骗。如果他们不得不欺骗自己,他们还能相信谁?

人的行为要有分寸。做什么事情都要懂得适度。

王戬: 《论语》,孔子智慧之精华,他告诉了我怎样做人,怎样处事。做人,就应该要不能只修饰外貌,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做人,就应该要对所有的人都要以爱心对待,也要多亲近有仁德的人;做人,就应该要假若发现了自己的任何缺点和过失,必须得勇于改过,不能故意不改,并装作没发现;成为一个男人,我们应该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做事,这是成为男人的基本要求。

徐通: 在《论语》中我知道了如果你想具有大海般渊博的知识,就应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汲取他们的点滴长处。如果说拜能者为师是理所当然的话,那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就容易做到了。

首先,你必须放下你强烈的虚荣心。不要为了一时的荣耀而假装理解。结果就是无聊可笑。

马文静:

《论语》让我了解了中国人是一个讲忠信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评判体系当中,并不崇尚英雄,因为有“成王败寇”但是今天被大家熟知的历史人物,不是非大功,而是有较高的道德标准,具有较高的武功的人在历史上有一个称呼叫英雄,当失去道德标准的是枭雄,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武功最高的不是公关,谋略相比当中诸葛和司马势当,而留下千古美名却只有关公、诸葛独得,原因就是他们具有忠信的最高品质,他们因为较高的道德榜样而被封为万世之表,中国人的神都是人的化身,而这个神一定是道德至高无上的人。

余若杰:

《论语》字里行间流露着孔子及其再传**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孔子作为中国文明史中最重要的教育家,他的许多谋生技能的知能细节固然没有保存下来,但是他的人生智能的谈话却成了绵延两千年的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智能宝典,当我们阅读吟诵他的话语之时,每一句话都可以让人从中找到自己生命的目标。

王智明:

我们在这门思想课上开展的读书学习活动,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论语》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

作为这个小组的小组长,我认为这次活动开展的很有必要也很成功。《论语》在今天虽然没有了古代至高的地位,但它终究是一部经典著作仍然值得我们去学习。这次研讨活动让我对《论语》有了新的认识,,对知识有了新的渴望,对人生有了新的追求,它对我有着积极的进步意义。

论语读后感 篇6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定有许多艰难险阻,乍看似无法完成,怯懦退之,还是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需有百折不挠、迎难而上、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是勇敢,还是固执愚蠢?不能妄下结论,得视具体情况而定。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多次碰壁后已知自己的主张、抱负不能实现,仍然坚定地为之奋斗,这是执著。谁知道再多试几次就不会出现转机呀,或许下一次就成功了呢?孔子就这样坚持着,许多人觉得他好傻。可他毕竟努力过,就算知其不可而偏要为之,因为他是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啊。

然而有一些人不曾尝试过,就已退缩,心想“绝对不可能完成的”。或许是真不可以,可也要试试,就算跌倒又怎样,重新站起,继续昂首向前。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蛹化蝶,经受破茧之痛,生命的光芒虽短暂,但过程却是那般艰辛,可它没有退缩,多了一次体验,多了一份精彩。

可有时知道不可为那就不要做,死钻牛角尖,到时受伤最多的就是自己。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有范围的,出界了,结果可想而知。可以执著,但不可以固执,否则最终以愚蠢代之,就泥足深陷了。

在范围之内哪怕不行也要竭尽全力去做,成功伴着汗水,喜悦伴着艰辛,胜利属于永远坚持不懈者。遇到磨难,不要逃避,勇往直前,须知磨难也是助你成功的垫脚石。

“百步九折萦岩峦”,你可曾学会知难而进,逆水行舟,我的朋友?坚定自己的信念,向前走,你一定会到达胜利的终点。

知其不可而为之,诚哉,斯言!

论语读后感 篇7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言论的语录,古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的重要性。

《论语》的创始者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关于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个方面的言论。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过来是孔子说:“学习知识后,时常去温习,不也很快乐吗?

有远方的朋友不是也很开心吗?如果别人不认识你,但你不怨恨你,你不也算绅士吗?”从着我可以知道孔子是一个热爱学习心胸宽广的人。

有一个故事也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孔子曾向鲁国乐师师襄学习弹琴,师襄满意了可是孔子还不满意,他一定要把歌学透了。我没能向孔子那样学习的彻底。

而我在别人满意后就开始玩了。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过来是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求学,三十岁时能立身处世,四十岁可以不被迷惑,五十岁时懂得自然规律,六十岁时听到什么都能明辨是非,七十岁时能够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礼仪法度。”我可以知道孔子一生都在学习,我应该学习孔子刻苦学习的精神。

读了《论语》我应该刻苦学习为祖国的未来做出贡献。

论语读后感 篇8

前阵子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论语》,带着好奇,我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论语》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叛)矣夫!”意思是:孔子说:“君子要广泛地学习一切知识,并且用礼来约束自己,这样就可以不背离君子之道了。”为了帮助孩子理解,下面还有一个小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小孩很放纵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大家都以为他没出息。一天,他听见有人对自己家的孩子说:“你不要和他玩,他仗着自己家有钱不读书,别跟他学坏了。”他听了后收到深深的警醒,觉得很有道理,从此发奋读书,做了一个有用的人。

是啊,我们要从小严格约束自己,广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能放纵自己。我不由地想起了我自己。这个暑假,我没有能好好管理自己的学习,每次都是在妈妈的再三提醒下做作业、看书。我又想到,我的一个姐姐在常熟市重点中学1200名学生的入学考试中考到了第2名,而她妈妈却向来不太管孩子的学习,我对姐姐的聪明绝顶佩服不已。而妈妈却说,姐姐能取得好成绩,都是靠自己的勤奋与自觉。她没有参加任何辅导班,妈妈也只让她自己学习,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姐姐自己抓重点、做练习,取得了全市第二名的优秀成绩。我想,如果我也像姐姐一样学习,我会不会也会有她那么好的成绩呢?

故事里的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远近闻名的学者,姐姐通过自己的勤奋、自觉取得好成绩,而我却仍然事事靠老师,靠家长,总希望别人推着自己前进。可现在我明白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我们不能靠老师、靠家长,只能靠我自己,靠我的努力,靠我的勤奋。我要像故事中的孩子一样,及时改正错误,自我约束,奋发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论语读后感 篇9

《论语》是家喻户晓的经典作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智慧启迪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后人尊称他为“圣人”。

我喜欢《论语》,不是因为它告诉我们多少修身、齐家、平天下的大道理,而是它充满智慧的语言,是生活的感悟和积累。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就是一句千古名言。意思是说:“把老师教给你的知识和你因此而得到的知识在现实中实践它,是一件令人十分愉快而振奋人心的事。”孔子认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本身应该是件快乐的事。孔子的这句开场白就是告诉弟子们,理论联系实际,把学来的知识放到实践中去才是真正的知识,才能证明你已经把握了知识。而真正懂得知识的人在现实中的运作会兴趣倍增,会自然产生出需要更多知识的充实。我们知道了学习、实践的重要性,我们还要记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学习方法,则是重中之重。只读书学习而不会积极地思考问题,就会茫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读死书。反之,如果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精神疲惫,就成为“纸上谈兵”。这就告诉我们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再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解释为“在温习学过的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那么就可以当老师了。”这也就是对我们学习思考提出的要求,要求我们在学习中不断“温故而知新。”作为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就是真正会学习了。

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等好多精辟的语言,我都很喜欢。至今,有很多成语都是从《论语》中演变而来的,比如:温故知新、不耻下问、诲人不倦、学而不厌、举一反三等。

我喜欢《论语》,篇幅不是很长,所以很多能背,也常在作文中引经据典,有时和人聊天时也会引用一两句,也因此被人说我卖弄学问,但

我喜欢这种感觉。我喜欢《论语》,它使我学到了知识,增长了智慧,也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感谢《论语》,伴我成长。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