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状闪电读后感

03-14

读后感是人对书中事物的感叹,说出来世间真理,阅读了作品后,我真的感慨万分,经常不由得沉思起来。我们要从书中的思想和道理去着手,准备读后感。经过栏目小编反复调试这个“球状闪电读后感”终于达到了我们的标准,仅供参考阅读的文章内容!

球状闪电读后感【篇1】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人类苦于渺小而毁于自大;“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乘科幻之翼,我们脱离卑微琐碎的庸常生活,又以更宏大广阔的视野反思自身。刘慈欣的《球状闪电》就以不长的篇幅折射出多重光芒:天马行空的奇思妙想、瑰丽隽永的理想主义和大气磅礴的史诗风格,令我沉醉,也带我飞翔。

科幻之翼

《球状闪电》的创作缘起是刘慈欣亲眼目睹了“球状闪电”,并在同年阅读了两本克拉克的科幻小说,奠定了他的科幻理念:科幻的真正魅力在于创造一个想象中的事物或世界。刘慈欣创造了“球状闪电”,这种过去和现在都不存在,在未来也不太可能存在的事物反而有很强的吸引力。

书中有一段话至少出现了两次,“我们都是凡人,虽然我们用超过凡人的努力去探寻,可我们还是凡人,只能在基础理论提供的框架中进行推演,不可能越雷池半步,否则就像步入没有空气的虚空一样,但在这个框架中,我们什么也推演不出来”,球状闪电俨然成了一个谜,大量的数学推演和实验都无法破解它,吸引了许多人献出生命……但世上总有一些超越凡俗的人,能把所有人都想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这大概就是想象力高于知识的体现:知识是枯燥的、呆板的,而想象力是灵动的、有穿透力的;想象是灵魂,而知识只是作者构架和描述自己的想象的工具。通过常识、通过知识,我们读者去理解作者的科学想象,领略又一个世界,并触及作者的精神和思想,以此反思生活,观照内心。

球状闪电读后感【篇2】

被大刘的作品迷住了,从最初在电影院里看到流浪地球时候的不以为然,到耐着性子拜读《三体》(三体前半段读不进去,看到中间才变得兴趣浓厚,看到最后赞为观止。)以及现在读球状闪电,熟悉了大刘的叙述风格,静下心来慢慢地体会故事中的悲欢离合,不骄不躁。因为开始相信大刘会带给我一个又一个心灵上的撞击,会让我闭起眼来认真的思索一些在忙碌和麻木的生活中很少会思考到的问题。

故事中的主线人物作者居然没给起个名字,而我居然是看了一半后在一个人的评论中意识到这个问题的,看来男主角的名字有或者没有果然不是特别重要啊!可是所有的人都有名字,就单单主角没有名字是不是惨了点。呵呵!

直到故事的最后我还在惦记着陈博士的爸妈,期待幻想着他的爸妈会在文章的后半部分里出现,尤其是当他回家看见了头发后,这种期待变得更强烈了可惜直到最后也没能如愿。大刘的科幻是那种给人很真实感的那种科幻,所以,我期待的东西才不会出现。

林云,一个故事中绝对主角的女孩,从她第一次出现在我的视野里(白衣飘飘,轻盈灵动),我就喜欢上了她。乃至后来她做了什么我都没有办法停止对她的偏爱。无论她做了什么,到最后都只是失去母亲的可怜的小女孩,心疼她。她选择杀死那群孩子的时候,心里很难过,心疼孩子可是依然无法恨她。我偏爱的没有道理。

球状闪电读后感【篇3】

这本书是最近搬家过程中发现的,以前没读过的书都被我搬到新书架上,等着一本本的读完。

一天,准确的说是昨天晚上一直到今天,有空就看的状态一口气读完的。

刘慈欣的三体,我之前读过也写过,觉得这个人太牛了,靠自己的想象力创建了一个宏伟的宇宙视觉的体系。这本球状闪电,目录前有这么一句话“本书中对球状闪电特性和行为描写均已真是历史记录为依据”这才是你看完后意犹未尽的感觉,虽然是虚构的,然而有那么真实。我一直都说矛盾同时存在的都是厉害的,虚构和真实同时存在的感受,足以说明这本书的厉害。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在15岁生日之夜,遇到球形闪电,父母意外双亡开始的。球形闪电在一瞬间穿过书柜,冰箱把父母变成灰,而书柜和冰箱甚至父母坐过的凳子都是完好无损的,而冰箱里面的生的事物都熟了,而主角陈博士的贴身衣服被烧成灰,而身体无恙,一切就从这种无法解释的超自然现象开始。

从此,陈博士开始追逐球形闪电的真相。学气象,发现其实要学电磁学和物理,发现要建立模型,更该学的是数学。一个大学生,没有那个年纪的生活,只泡在图书馆学这些艰深枯燥的理科。书里的每一个人物甚至每一个情景的描述都很有深意,也很有用,是很多后续的伏笔。

印象深刻的就是:图书馆中的姑娘最后和陈博士结婚了。多年后回到房子中,发现了家中没有那么多的灰,以及一半黑一半白的头发,揭露了被球形闪电击中的人,是以一种宏状态存在,活在另一个肉眼不可见的云状态,只有有任何“观察者”云塌陷,人消失。包括后来陈博士的导师张彬的手稿有已故妻子的笔迹,甚至陈博士的墓碑上有最终捕捉“弦”并且产生聚变的关键公式,都是被球形闪电击中的人给活着的人的提示。

这还不算完,更妙的是最后林云在镜湖上以云状态陈述自己对武器的疯狂心理,以及丁仪看到的林云和核基地被球形闪电武器无差别击中的孩子们的照片,还有最最最后花瓶中偶尔出现的蓝色玫瑰几乎是从头到尾的贯串,让你不断的不断地觉得球形闪电的神一样的存在。

还有一点就是球形闪电的整个书中的递进式的展现过程,层层深入,一层层剥开真相,真的老牛了。一开始的陈博士的谜团,然后张彬导师的忠告告诉没有希望,然后遇到林云,一切开始全力的研究,最后利用home的网络让2000台计算机帮忙计算公式,被发现,陷入僵局,又被一个留言带到西伯利亚,展开更深一层的解密,就是三十年的庞大研究,结果就还是失败,制造出27次球状闪电,但参数无一次一样甚至没有任何规律,无法复现。一丁点的希望之火被冷水浇灭。

就当陷入绝望,陈博士突然想到灯一直在,只是没电,所有没光,悟出了实际球形闪电是一种不常规的结构,根本不需要制作,因为一直都存在,重点应该想怎么找到它发现它。然后就是了捕捉球形闪电,而认识了物理狂人丁仪,后面捕捉并且看到,到制作成武器……每一步都是递进递进递进,抽丝剥茧欲罢不能,这个结构真的是写的太牛了。

特别赞的一本书,强力推荐。好看。

球状闪电读后感【篇4】

强推此书,个人理由如下:

1.人物的出场,情节的递进。球状闪电的研究来源于一次次科研模型的构建失败,加上“它本身在现实世界存在,只待发现和激活”的灵感,丁仪生力军的加入,直到投入军事使用等。一步步递进,阶段性的推波助澜,很有条理。

2.林云的偏执狂热一开始我是不太喜欢的,但又不得不承认不论哪种领域,开拓者们中肯定需要这种不惜代价的狂热者。直到后期她开始展现的柔弱以及描写成长经历的,才能理解到这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伴随着仇恨长大的个体,缺乏母爱,欣赏武器和力量才是强硬的美学,还有军人的职责和国家使命的夹杂。

3.刘大的笔下不乏爱与浪漫,主人公与林云之间的情愫,那是紫水晶瓶里的蓝色量子玫瑰。还有丁仪夜里偷偷擦拭的镶着银边的金色相框。理想,使命,生活之外的,还有爱人眼里清澈的眼神。

4.刘大告诉我的科幻:真正的科幻,应是未知世界的有理有据的观感及描写。实在不行,退而求其次,也应该是某种具体事物。比如本文的球状闪电。

刚看完本书,还被刘大的世界笼罩着

..

在我们看不见的现实世界,充斥着一个个空泡,偶尔某个雷电交加的夜晚,被激发成带着尾焰的火球飘荡在空中。况且,谁又能说,整个现实世界不是处在观察之下,可能是高文明的未知人种,是若隐若现的量子人,是紫水晶瓶里的蓝色玫瑰

PS:这是继《三体》,《流浪地球》之后看的刘大的第三本书。ORZ再次表达对刘大的五体投地的钦佩。已经决定要把刘大所有的书都看一遍了。

球状闪电读后感【篇5】

好久没写读后感了,嗯,也不知道为什么,就特别想给这本书写一个感悟,嗯,可能是因为是男朋友推荐的,所以说才格外注意,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这本书,他本身的确是一个新发现新突破,他算得上是我在科技类图书上的第一本书,之前一直想看三体,但是也因为太长,也因为没有什么机会,就一直没有看,所以他准确的说是科幻类小说上面的第一本书,那么继续,我们来说一下这个内容。

它主要讲的是我和林云,还有丁仪,包括张彬,包括其他一些人之间发生的故事,讲述了关于球状闪电的发现、探索,以及一些人的终身研究却没得到结果,最后却像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发现了重要发现,当然,他还被应用于武器,这方面确实是在道德与伦理方面接受很大的考验。

当然到了最后,随着球状闪电的发现,宏电子的发现,宏原子的发现,还有童年时期林云的生长环境对她的影响,各种各样的人都和球状闪电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说整本书的框架是非常严密,很打动人的,虽然说我是分开把它看完的,但是如果我有时间有精力的时候,我一定会一口气看完的,他真的是很吸引人的一种。

包括以后还想看一些类似于这种的科幻作品,包括刘慈欣的其他作品,还有阿瑟克拉克,和包括阿西莫夫等人的作品,我觉得都可以涉猎一下。

最后我觉得嗯,其实怎么说呢?看完整本书,对大体印象还是有的,但是可能具体细节记不清了,前后顺序记不清了,可能最后作者的一些后记思考比较打动我,具体的观点也记不太清,总之我觉得就是科幻小说存在是有它的意义的,它不应该去想内容会不会发展为现实,而是人类应该一直存在这种想象力。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