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生物教案集合14篇

03-14

常言道,优秀的人都是有自己的事先计划。作为幼儿园的老师,我们都希望小朋友们能在课堂上学到知识,为了防止学生抓不住重点,教案就显得非常重要,教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堂环境中来。您知道幼儿园教案应该要怎么下笔吗?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2024生物教案集合14篇”,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生物教案【篇1】

1教材分析

1.1内容与地位

萨顿的假说运用了类比推理的科学方法,但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和实验的检验。教科书紧结着介绍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即摩尔根果蝇杂交实验。通过对实验过程的介绍分析,引导学生逐步揭开遗传的奥秘,最终证实基因的确位于染色体上。

至此,关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及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遗传规律,在知识结构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认识。在此安排了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对前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1.2教学重点

(1)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孟德尔遗传规律的现代解释。

1.3教学难点

(1)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2)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实验证据。

2学情分析

2.1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孟德尔遗传规律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2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3教学目标设计

3.1知识目标

1、说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理论假说和实验证据。

2、运用有关基因和染色体的知识阐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实质。

3.2能力目标

尝试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解释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3.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像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

4教学方法设计

引导学生体会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关注染色体和基因的关系——引导学生:画减数分裂示意图---引导学生活动:发现基因与染色体的平行关系——介绍萨顿假说——介绍摩尔根实验——学生运用有关染色体和基因的知识解释孟德尔遗传规律——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推断基因与DNA长链的关系——总结

生物教案【篇2】

一、说教材: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介绍的是关于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知识。“生物入侵者”标题生动形象,引起读者注意,文章开头引出说明对象,然后具体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及其危害,再分析生物入侵者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然后写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世界各国对此采取的相应的措施。这是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思路清楚,层次分明。

二、说教学依据:

学生对外入侵比较熟悉,而没有“生物入侵者”的概念。可以从熟悉的外敌入侵的方式,再转入对不熟悉的“生物入侵者”的思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其次阅读科技类文章的目的之一,是筛选信息。此文正好可以让学生抓中心句,整理归纳各部分内容,了解大概文意。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栖息、藩篱、归咎”等词的读音及词义,理解“在劫难逃、五彩斑斓、束手无策、物竞天择、无动于衷”等词语的意思,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四、说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二)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如何看待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五、说教学方法:

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据光明日报(报道,深圳西南海面上的内伶仃岛,一种产于中、南美洲的“植物杀手”薇甘菊在迅速蔓延。它们宛如一张张巨网,黑压压地笼罩在美丽的荔枝树、芭蕉树、相思树上。树木因为沐浴不到阳光而无声无息地死去,鲜花和绿草因为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而枯萎,岛上的土地正蜕变成荒原,素有“植物天堂”美誉的内伶仃岛,可能会被薇甘菊毁于一旦。那么薇甘菊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破坏力呢?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读(多媒体显示)3.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4.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找出来并说说它们的表达效果。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交流。教师选五个小组的组长进行全班交流,每组负责一小题。

(三)、学生自由质疑,由学生共同讨论解答,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并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如何理解在物种迁移过程中的“人为干预”?

(2)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

(3)你知道还有哪些“生物入侵者”吗?你在生活中发现过生物入侵的现象吗?

(四)教师展示学生收集的信息:学生自由展示课下收集的“生物入侵者”的相关材料。教师也可利用手头资料介绍一些生物入侵的例子:①在我国,一种南美水生植物——水葫芦极大地减少了昆明滇池的水面积,当地气候明显干燥,湖中的68种鱼已有38种不复存在。②在西欧,一种北美虾病正在侵袭当地虾,造成当地虾在许多河流中消失。③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一种太平洋海藻覆盖了3000公顷的海底。等等。看来,时至今日“生物入侵者”有随时入侵的可能,我国对“生物入侵者”必须采取了严格的防范措施。

(五)迁移拓展:

1、收集有关“生物入侵者”的信息,加以整理,在班上组织一次以“话说生物入侵者”为题的讨论会。

2、利用网络搜寻有关生物污染的信息,并加以整理,讲给同学们听。

(六)课堂小结《生物入侵者》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条理清晰,说明方法得当,是一篇规范的说明文,写法值得我们初学写作者借鉴。文中介绍的有关生物污染的知识,应学会运用,提高防范意识,加强生态意识,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价值,抵抗外来生物的侵入。

(七)板书设计:

是什么 逻

生物教案【篇3】

一、关于学习目标

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确立了三个学习目标为: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积累本文的美句;

【教学设计】

1、了解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文所使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对象及课时】

初中二年级、一课时。

【教学手段】

实物投影、学生自由讨论发言,教师讲解总结。

【教学方法】

激趣法。

【教学步骤】

一、课文导入

向学生介绍古希腊特洛伊木马的故事,了解什么是入侵者进而提出什么是生物入侵者的概念。

二、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字音

三、转入正文学习,主要通过以下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教学重点(问题由实物投影展出)

形式:学生自由讨论找出问题答案,教师加以总结归纳。

问题一: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答案:课文第一段。

问题二:本文向我们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答案:本文还讲了生物入侵者带来的巨大危害,造成生物入侵增多的原因和途径、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生物入侵者的不同态度以及目前世界各国对生物入侵所采取的相应措施。

四、了解课文内容后,进而探究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明确:

1、使用了逻辑顺序 作用: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举例子、打比方

五、教师总结全文

明确:这是一篇关于生态问题的说明文。它向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生物入侵者以及生物入侵带来的巨大危害,促使我们对这一特殊生态现象的高度警觉。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获得一定的生态知识,还能提高我们的环保意识以及培养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感。

六、板书设计

引出话题:介绍什么是生物入侵者。 第一段

摆出现象:生物入侵者与非生物入侵者的介绍。 第2~4段

《生物入侵者》 探究原因:新鲜水果、蔬菜贸易,跨国宠物贸易。 第5段

揭示态度:两种不同态度(截然相反)。 第6~7段

采取措施:通过议案、成立部门。 第8段

七、作业

抄写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

活泼优美的语言,让学生学会听、知道如何听、怎样用心听;

欣赏美的声音的能力。

二、关于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掌握会听的人怎样听,不会听的人会怎样以及我们应该怎样听。难点则为学习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幽默,使用排比加强语势,大量使用问句,反问,设问使文章亲切自然以及使用第二人称写作的特点。

三、关于教学设计和施教方法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时间紧、任务重。基于此,围绕教学过程要紧凑、问题设计要有精心的思路,抓主抓重,切中主题,设计了四个问题,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四、关于问题设计

本着面向全体、关注个体的原则,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线,设计了本课的四个问题。前三个问题围绕听展开,注重对课文的学习和理解,第四个问题连接学生情感生活,在课内拓展,旨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了解自己的`听觉,尊重和爱护自己的听觉,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态度。至于拓展探究性问题的设计,也紧紧围绕课文内容展开,而且问题的设置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

五、关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这篇课文探究性问题较多,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有较大的帮助,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在开放的活动中通过尝试,解决问题,探究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用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经历,让学生体验知识的产生、获取过程。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分工协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关于媒体设计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教学环节之间的自然过渡,也为了更好的营造学习氛围,本节课应用的媒体主要有幻灯片、录音和动画设置。分别应用在各环节之间。

生物教案【篇4】

一、 生物的特征:

4、有应激性 5、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6、生长发育 7、能繁殖 8、遗传变异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二、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三、 探究的过程: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 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五、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根据同种或异种的关系,生物因素可分为两种:1、种内关系:种内互助(蚂蚁搬食)、种内斗争(两豹争夺羚羊、争夺栖息地)

2、种间关系:寄生(蛔虫)、竞争(狮子和豹争夺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鸟)

二、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一、 生态系统的组成:

3、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积聚更多,譬如日本的水吴病。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光线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又称粗调):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又称细调)。

1、 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

3、 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加工制成玻片标本。

一、 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以白糖融解的实验为例说明。

分子并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颗粒,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而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三、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有用物质进入,废物排出。

四、 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是细胞内的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糖,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第三章 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三、 经细胞分化形成的各种各样的细胞各自聚集在一起才能行使其功能,这些形态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细胞聚集起来所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四、 几种组织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具有一定形状,能够完成多种功能的结构才能够满足植物体某一方面生命活动的需要,这样的结构叫做器官。

六、 四种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并且以其中的一种组织为主,形成器官。

七、 动物或人体内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构成了系统。

结构:纤毛、表膜、收集管、收缩泡、胞肛、口沟、食物泡、细胞质、细胞核(大核、小核)

生物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解剖并识别鸡翅中的主要组织,认识组织如何构成器官。

⑵理解器官、系统的概念。

⑶能够以人为例,分析说明生物体的结构层次,即能解释细胞是如何组成多细胞生物体的。

2、能力目标

⑴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细胞是怎样组成多细胞生物体的,使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并培养其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⑵通过解剖实验,初步学习生物解剖实验操作与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⑶通过对生物体结构层次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掌握“先整体后局部再整体”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科学观点,并能够认识到生物体与环境相适应的特征。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包括器官、系统两个重要概念。通过解剖观察鸡翅,分析得出不同的组织如何构成器官的,并由此得出器官的概念。以人体为例,说明器官是如何进一步构成人体和动物体的系统,引出系统的概念。

教学重点

⑴器官和系统的基本概念。

⑵了解认识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组织学生进行解剖观察实验。

教学策略

复习导入新课——实验观察——学生展示——讨论——归纳总结——以胃为例引入消化系统——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学课件、胃的模型、新鲜鸡翅、解剖工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复习前面的内容,导入新课。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通过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通过细胞分化形成组织。那么人和动物的受精卵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了那几种组织?(学生回答完后,放映四种组织的图片)

那这些组织又是如何进一步构成动物体植物体的呢?是不是几种组织简单地堆砌就构成了生物体?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实验,解剖观察鸡翅。

2、解剖观察鸡翅。(请学生阅读实验内容)

讲解解剖方法与步骤,指导学生按步骤进行解剖、观察,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认识鸡翅的组织组成。(屏幕上放映实验的方法步骤)方法步骤:

在实验过程中,同学们如果觉得不按课本的实验方法、步骤也可以完成实验目的或者认为自己的方法更好的,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提醒学生实验过程中既要大胆又要细心,若不小心伤到手指要及时向老师报告)

在观察中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⑴构成鸡翅的组织主要有哪几种?

⑵不同的组织在鸡翅上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点?

⑶鸡翅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鸡翅的结构。

讲述:构成鸡翅的组织主要有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四种。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的皮肤在鸡翅的最外面;结缔组织组成的骨位于鸡翅的中央;肌肉组织组成的肌肉附着在骨骼上;肌腱、韧带等结缔组织将肌肉和骨骼连接在一起;当然,鸡翅上也有神经组织,因神经组织是白色的,又较细,不容易观察到。鸡翅的主要功能是飞行运动,主要靠肌肉的收缩,牵引骨骼运动。家鸡由于适应家养环境,鸡翅飞行能力减弱,但被逼急了,它还是会飞的。

3、归纳总结器官的概念。

我们知道翅膀是鸟类飞翔的重要器官,那器官到底是指什么呢?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观察到的鸡翅的结构组成以及我们所讨论的来给器官下一个定义。

(屏幕上显示器官的概念)

4、那么胃是不是一个器官?(屏幕上显示胃的示意图)

为什么说胃是器官呢?(出示胃的模型)

讲述:胃能蠕动说明胃壁内有肌肉组织;胃里面是一个空腔,胃内表面是上皮组织;我们常说肚子饿了,肚子饿了是指什么?是不是说整个腹腔空空的,没有食物?

肚子饿了是指胃排空了,没有食物。 那我们怎么知道胃已经排空了?我们又看不到。这是因为胃壁上有神经组织,这些神经组织将胃排空的信息传给大脑,我们就知道肚子饿了,该吃东西了。除了这三种组织外,胃壁中还有血液等结缔组织。这些组织按一定的顺序结合起来,执行暂时贮存食物和初步消化食物的功能,所以胃属于消化器官。那人体消化食物,吸收营养单靠胃这个器官就可以了吗?

那还需要哪些器官的参与?

牙、舌、食道、胃、肠、肝、胰等都属于器官,它们的结构不完全相同,但它们在人体内以一定的顺序组合在一起,在人体中共同承担消化食物与吸收营养的重要功能。像这样,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的结构就是系统。

牙、舌、食道、胃、肠、肝、胰等器官构成了什么系统?

人体内是不是只有这几种器官?

人体内有没有可能只有消化系统这个系统?

讲述:整个动物体是由多种不同的系统构成的。人体除了要吃东西吸收营养外,还要进行呼吸、运动等等一系列生命活动。高等动物和人体除了消化系统外,还有哪些相应的系统呢?

这八大系统协调配合,使人或动物体完成各种复杂的生命活动。

5、分析人体的结构层次。

(屏幕显示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层次示意图)

结合屏幕上的内容讲解人体的结构层次。

6、结课:现在,动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我们已经很清楚了。那么植物体是不是也由器官构成系统,由系统再构成植物体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植物体的结构组成。1、回顾前面所学的内容,回答提问。

回答: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学生看书思考问题

2、学生阅读实验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材第63页或屏幕上的方法步骤,或者自己的方法,解剖和观察鸡翅的结构。边观察边思考问题。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教师的提问。(回答略)

3、学生归纳出器官的定义:像鸡翅这样,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就形成了器官。

回答:是。

回答(略)

回答:不是。肚子饿了

是指胃里没有食物了。

回答:不可以。

回答:牙、舌、食道、胃、肠、肝、胰等器官。

学生思考回答、讨论

回答:消化系统。

回答:不是。

回答:不可能。

回答: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循环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

思考、讨论,进一步得出人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目标的巩固

1、一群相似的细胞执行一个相同的功能,这群细胞是( )。

a、细胞 b、器官 c、组织 d、系统

2、请指出下列是器官的一组是( )。

a、骨组织和骨 b、血液和肺 c、肝脏和心脏 d、骨组织和血液

3、解剖鸡翅会发现鸡翅皮肤下面有一些微黄色的块状物,它应属于( )。

a、结缔组织 b、上皮组织 c、神经组织 d、保护组织

4、下列结构中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的是( )。

a、骨、皮下脂肪、肌腱 b、骨、血液、消化道的内表面

c、皮下脂肪、肌腱、脊髓 d、心脏、血液、血管

5、消化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

a、消化食物 b、吸收营养

c、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

d、排出不能消化的食物残渣

板书设计

第二节 生物体由器官和系统组成

一、不同组织构成器官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的功能

二、器官构成人和动物体的系统

①系统——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②高等动物和人体的八大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

③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生物教案【篇6】

目的要求:

1、学习制作植物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

2、认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3、练习画细胞结构图。

材料用具:

洋葱鳞片叶,清水,稀典液,镊子,刀片,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一、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

(一)准备

1、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

2、把载玻片放在实验台上,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

(二)制作临时装片

3、用刀片切取一块洋葱鳞片叶或用刀片在洋葱鳞片叶上划“井”字(大约0.5cm2)用镊子从洋葱鳞片叶内侧撕取一小块透明薄膜—内表皮。把撕下的内表皮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用镊子把它展平。

4、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缓缓放下,以免产生气泡,影响观察。

(三)染色

5、把一滴稀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

6、用吸水纸从盖玻片的另一侧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二、观察临时装片

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

三、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依照在低倍镜下观察到的物像,选一个细胞画全各部分,周围的细胞只勾出轮廓就可以了。

四、讨论:

1、制作临时装片时,染色会对细胞产生什么影响?在什么情况下应该使用不经过染色的临时装片?

答:染色可以使细胞的结构显示得更清楚,但是染色剂对活细胞的生物活性往往会有很大影响,有时甚至是死亡。因此,在观察活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应该使用不经染色的临时装片。

2、怎样区别显微镜视野中的细胞和气泡?

答:一般来说,气泡在显微镜中呈现为具有较黑、较宽边缘的图像,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里面往往是一片空白,用镊子尖轻轻压一下盖玻片,气泡就会变形或移动。

五、课外练习

制作黄瓜表层以果肉细胞细胞或黑藻细胞临时装片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生物教案【篇7】

教材分析:

上节已讲遗传,本节讲变异现象。

教学目标:

1、认识到变异是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2、举例说出引起生物变异的原因,举例说出可遗传的变异和不遗传的变异;

3、举例说出遗传育种的几种方法,以及在生产中的应用。

4、初步体验调查生物变异的方法;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调查结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变异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

2、科学探究生物变异的原因。

教学难点:

1、深刻认识生物变异在自然界普遍存在;

2、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及总结规律。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分析和讨论法

教学用具:两个品种的小麦若干,关于变异种类的挂图,和变异现象有关的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二片叶子

(一)变异的现象与概念

在自然界中,与遗传现象一样,变异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提问,讨论:在我们周围,可以看到哪些现象是变异现象?根据同学们的讨论,什么叫做变异?请做一个小结。

变异:生物的亲代与子代之间、子代与子代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称为变异。或生物在生殖过程中,在上下代之间、子代之间表现出的性状差异。

提问:比较遗传和变异两个概念,两个概念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差异?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是通过生物的生殖过程实现的。在生物的生殖过程中,上下代之间的相似性为遗传。但是生物的后代不会也不可能完全与祖先一样。后代在继承亲代特征的主要特点时还会产生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称为变异。所以,我们所说的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变异是在一定范围内的变化。小猫与大猫的样子有所不同,但是小猫仍旧是猫,并没有变为其他生物。

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变异是在遗传的基础上的变异?这种说法是否有根据?

(二)变异的原因

1、外界环境的影响:播放有关的资料,每个学生发放2——3个花生。学生讨论热烈。

提问,讨论:产生花生性状变异的原因?

(可多让几个学生回答、讨论,最后老师给予总结。)

在我们观察到的变异中,有些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影响产生的。在我们刚才提出的变异现象中,哪些是属于这一类?

提问,讨论:同一品种的小麦种在不同的田里,小麦的麦穗有大穗、小穗,产生大穗、小穗的原因可能是什么?你如何证明这些差异是由于环境影响造成的?将大穗和小穗上的种子收获后分别种到田里,它们的后代会如何?

小结:田中小麦的大穗和小穗的变异是由环境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一般是不能遗传的。

提问:什么因素引起的变异可以传递给后代?我们再来看看另一种情况。

2、遗传物质的变化:

提问,讨论:一个孩子单眼皮。但是,他的父母是双眼皮,这种变异是怎样产生的?这种变异是否可以传递给后代呢?

我们从上一节的学习中已经知道,若这个孩子是单眼皮,他的双眼皮的父母的基因组成一定是Aa、Aa。孩子与父母的性状不同,是因为在生殖过程中父母传给了他决定单眼皮的基因。也就是说,他的遗传物质组成与父母有了差异,因此产生了与父母不同的性状。他的这种性状可以是通过生殖过程传递给他的后代。

小结:这种变异是由遗传物质变化引起的,这种变异是可以遗传的。

根据以上变异的原因,我们将变异分为两类:

遗传的变异:变异由遗传物质决定;

不遗传的变异:变异由外界环境影响引起。

请同学们再分析两个例子。

(1)某对色觉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色盲的儿子。

(2)某兄弟二人,哥哥长期在室外工作,弟弟长期在室内工作。哥哥与弟弟相比脸色较黑。哪一种变异可以遗传?为什么?

提出问题:是否由环境影响引起的变异都是不能遗传的变异?

一些环境因素也可能使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若环境影响引起了遗传物质的改变,这样产生的变异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根据这一原理,人类可以利用一些特殊环境因素使遗传物质改变而制造出能遗传的变异为人类所用。

所以,遗传物质是遗传和变异这一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提出问题:变异对生物个体、对生物界会产生什么影响?

(三)变异对生物个体的影响

变异对生物个体有利、还是不利?这要看变异是否有利于生物的生存。我们看两个例子。

小麦要获得高产,人们采取的办法往往是多施肥、多浇水。肥多水多,小麦的茎秆会长高,茎秆高,小麦成熟时容易倒伏,又会造成粮食减产。在这种小麦中,出现矮秆小麦,可以抗倒伏,但不会影响小麦在肥多水多的情况下长大穗。

一些玉米植株发生变异会出现没有叶绿素的'白化苗。绿色植物生长要进行光合作用,这种白化苗就无法生存下去。

提问:高秆小麦变异为矮秆小麦,绿色玉米苗变异为白化苗,这都是变异,他们对生物个体的生存有什么影响?

生物教案【篇8】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细胞中的糖类,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细胞中的糖类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学生在2、3节学习了细胞中的蛋白质和核酸,这两种生物大分子都具有一定的结构层次即元素、基本单位、长链、大分子。这样能更好理解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别及多糖的大分子性,从而培养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通过对糖和脂的分类和比较能更好地培养分类、比较的学习方法。学完本节课后,学生对生命是物质的本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能理解糖类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掌握糖类的组成元素、分类、分布及功能。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自主学习

(2)尝试比较分类的学习方法,体验知识迁移的学习方法。

(3)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2)体会生物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

(3)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教学重点:糖类的种类及作用。课程标准中关于本节内容的第一个要求是概述糖类的种类和作用属理解层次,并与以后要学习的细胞代谢内容联系密切,所以确定为重点。

教学难点:多糖的种类及作用;

二、说学生

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就已经学过一些相关的化学知识,也有一定的实验能力。这都为学习本节的重点知识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难点的教学。而且此年龄段的学生对探究细胞奥秘存在好奇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能力,实施问题探究教学是可行的。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

1、教法:

1)问题探究教学法: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构建过程中。

2)直观教学法:利用投影或挂图,创设形象生动的直观教学氛围。

2、学法:

谈话法、比较分析法、启发式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一系列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引入新课:

先复习上节关于核酸的知识并便于和新授内容衔接。以问题探讨提供的情景和讨论题引入糖的学习。

环节二:细胞中的糖类:

为本节重点内容,分三步突破:

1、老师带领学生学习糖的组成元素、分类及分布,对于难点多糖的种类,采用实例介绍的方式,使学生有直观认识。

2、完成糖的分类、分布表格进一步深入认识糖的分类及分布;在单糖、二糖、多糖的区分中学生会认识到各多糖结构的不同和多糖的形成及水解。

3、通过糖应用,体会糖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对糖的认识更有立体感。通过实例,学生对多糖中淀粉和糖原的储存功能及各糖之间的转化有了深入的认识。

环节三:巩固练习:

课本课后练习题,使对本节知识点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

五、说板书设计

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最后以表格的形式总结本节课的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学生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老师和各位同学。

生物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说出原生生物的主要特征及所包含的类群

2.说出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3.概述藻类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不同的原生生物,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比较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不同原生生物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二.重难点

重点:通过对不同原生生物的学习,进一步体会生物的多样性。

难点:  1.原生动物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2.藻类的.主要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三.教学媒体:

演示草履虫、水绵、衣藻、藻类等图片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同学们,我们今天将要学习一类新的生物---原生生物。在学习新课之前,先了解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展示学习目标(ppt播放):学生齐读。

讲述:从学习目标上,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掌握这些内容。

授新:原生生物(板书)

ppt展示,找学生回答原生生物的基本特征

讲述:原生生物有真正的细胞核,所以它属于真核生物,这一点要区别于原核生物。

设问:原生生物有哪些类群?是怎样生活的?与人类的关系如何?接下来我们将一一学习。首先我们来了解原生动物。

(一) 原生动物(板书)

1.ppt展示几种原生动物,让学生认识并指出它们的名称。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6页内容,结合ppt上的问题,讨论并交流回答。

4.学生交流回答,教师评价并作补充。

过渡:咱班里有没有养鱼的同学?如果鱼缸长时间不换水的话,鱼缸内壁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后,引入下一内容---藻类。

(二) 藻类(板书)

ppt展示常见的几种藻类植物,学生观看设问:藻类生活在哪里?有什么特征?与人类的干系怎样?指导学生阅读教材37页相关内容,结合ppt讨论下列问题:

藻类生活的环境怎样?它们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什么?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海带属于哪种藻类、有什么特点?藻类的总体特征有哪些?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评价并作补充。Ppt展示讨论问题:藻类在生物圈中有何作用?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学生交流回答,教师评价并作补充。ppt展示赤潮图片,让学生介绍赤潮的相关内容。

(三) 课堂小结:

ppt展示原生动物与藻类的特征及与人类的关系。

(四) 练习检测:

教材38页课后习题,找学生回答,教师评价并作补充。

(五) 作业布置:

生物教案【篇10】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举例说出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2.说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关注我国特有的珍稀动植物。

2.养成爱护生物的情感,认同应该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教学重点

1.生物的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原因。

2.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三、教学难点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主要措施。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指导各小组进行课前调查与信息收集,指导各小组制作ppt或汇报。

2.学生:调查相关内容的信息,与小组的其他成员共同讨论准备汇报内容。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 【设疑导入】你亲眼见过这些生物吗?其实以上的这些动物都已经灭绝了。 看图片(已经灭绝的生物)并思考。 通过对已经灭绝动物的了解,激发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愿望。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其原因 【一起查阅】地球上已经灭绝的物种列表。【提问】1.什么原因加速了物种的灭绝?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主要因素都有哪些呢?请各小组展示汇报他们查阅的内容。教师观看学生的演示文稿,引导学生对各组的表现及交流的信息进行质疑和评价。对各个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 一起查阅:地球上已经灭绝的物种列表,并观看图片世界物种灭绝趋势。小组汇报查阅内容: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环境污染、掠夺式开发和利用、外来物种的影响。 强化学生对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的威胁的认识,为保护生物多样性做铺垫。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提问】那么该如何对生物进行保护呢?(引导学生对各组的表现及交流的信息进行质疑和评价,对各个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课堂辩论】具体情况如何处理呢?我们来进行一场课堂辩论。背景如下:北京郊区某地附近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金雕的栖息地。然而,金雕会捕食当地农民养殖的牲畜,造成经济损失,且贩卖金雕可获得大量收入,因此很多当地农民不惜铤而走险猎杀金雕。请同学根据上述资料,陈述自己的观点,大家共同商讨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 小组讨论,班级讨论,提出方案:就地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迁地保护──建立遗传资源种质库、动物园等。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制定法律法规。农民方陈述:祖祖辈辈居于此地,除耕田外无其他收入来源,若建立自然保护区,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动物保护组织陈述:金雕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应严惩偷猎者,建立自然保护区。政府:我们要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于此同时,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好农民的利益呢?……(自由辩论)一方面建立自然保护区,另一方面开发环境旅游等,让农民的生活好起来,使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和谐发展。 引导学生交流、归纳保护生物的主要措施。通过课堂辩论,引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如何才能合理有效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使学生明白,保护生物并不意味着人类的退出,而是要力争人类与生物在共有的家园和谐共处。 课堂小结 总结。    

生物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3.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4.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5.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的事情。

教学难点

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脆、拦”等5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三弦、和谐、清脆”等词语的意思。

2.熟读课文,能够联系课题,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见过各种各样的生物,有天上飞的,有地上跑的,还有水里游的……【出示课件2-5】你见过表里的生物吗?

板书课文题目《表里的生物》,学生读。

2.本课是著名作家冯至写的文章,记载了他小时候的趣事,你了解作者吗?你课下搜集关于他的资料了吗?

冯至(1905~1993),中国诗人、学者。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直隶涿州(今河北涿州市)人。作品主要有《昨日之歌》等。

3.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学习生字,自读课文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认读。

(2)说一说这些生字都该注意什么?(学生从字的发音、书写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3)教师适当总结。

(4)开火车读生字词,并巩固。

琴弦 清脆 添加 拒绝 恐怖 蟋蟀

2.教师出示要求,学生自读。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认读生字新词。

(2)把课文分成四部分,思考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文章条理不明显,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不要设置障碍。

①小时候,作者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可是没有生命的怀表也能发出声音,父亲又不让作者动。(板书:怀表有声音)

②一次父亲亲手拨开表盖让作者看,他被表里的世界迷住了。(板书:被迷住)

③父亲又一次打开表盖让作者看,并告诉他“这摆来摆去的是一个小蝎子的尾巴,一动就要蜇你”。作者证实了自己的猜测。

④作者逢人就说父亲的表里有一只小蝎子,也不知说了多久。(板书:见人就说)

三、指导默读,提高默读的速度。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出示课件6、7】

小时候的“我”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为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在里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

2.能从文中找到关键语句,理解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能够结合生活经历,与同学交流生活中遇到与文中的“我”类似的趣事。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读一读。

2.开火车读。

3.齐读课题《表里的生物》

4.指名分段读课文。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由读课文。从哪些语句中能体会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十分感兴趣、充满好奇?

2.再次阅读课文,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指名反馈。学生结合课文相关的句子谈体会。

【出示课件-14】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也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段话对作者心理描写非常细腻,从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在体会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好,读出作者的好奇和儿童的那份天真。

(板书:心理描写 童真童趣)

我那时以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早晨有鸟叫得很好听……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

(文中的“我”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哪里有死的东西会自己走动,并且能自动地发出和谐的声音呢?充满了童真童趣。)

“我爱听这表的声音。”我一边说一边向着表伸出手去。父亲立刻把我的手拦住了,他说:

“只许听,不许动。”停了一会儿,他又添上一句:

“小孩儿不许动表。”

他这么说,就更增加了表的神秘。“不许动”,里边该是什么东西在响呢?我对于它的好奇心一天比一天增加。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这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我很痛苦。

(大段的心理、动作描写,集中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感,渴望打开那块表探个究竟。)

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

(动作、心理描写,表现了“我”强烈的好奇心,以及好奇心将要满足之时的紧张心情。)

我吓了一跳,蝎子是多么丑恶而恐怖的东西,为什么把它放在这样一个美丽的世界里呢?但是我也感到愉快,证实我的猜测没有错:表里边有一个活的生物。

(弄清缘由之后的满足感。)

我想,大半因为它有好听的声音吧。但是一般的蝎子都没有这么好的声音,也许这里边的蝎子与一般的不同。

(在他的心中充满美妙的东西和奇特的想法,富有童真童趣。)

我有蟋蟀在钵子里,蝈蝈儿在葫芦里,鸟儿在笼子里;父亲却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

(生动的语言描写,表现了儿童有趣的内心世界,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小孩子形象。)

文章中还有很多这样的语段,(比如1、6、15自然段)心理描写夹杂在叙事之中,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小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他共同感受童年的天真无邪。

【出示课件15】

在文中找出这些语言和心理描写的句子,并体会当时人物的内心情感。在体会这些语句的时候要让学生明白,心理描写一是有提示语,易发现。二是没有提示语,难分辨,必须仔细阅读才行。

4.标点符号的特点。

冒号(冒号在本文出现了多次,应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掌握冒号的规范使用)冒号的作用:(1)提起下文(2)提取下文(3)引起下文(4)解释或说明(5)总结上文

以第7自然段为例,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引起下文,究竟是怎样一个美丽的世界呢?文章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段描写要指导学生朗读好,并争取积累下来。

分号:并列的两个分句间的停顿,往往是为说明几个方面的内容时才会使用。第1自然段和16自然段都有这样的句子。

三、拓展练笔

作者回忆了童年的发现,虽然这样的发现或许是那样的可笑,但却是作者记忆中的珍宝,童年的你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吧?请你学习作者边叙事边抒情的方法写一写。

四、作业

【出示课件16、17】

1.思考:

小时候的“我”是个怎样的孩子?

2.学习课文中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写一写你儿时的一段经历或一个发现。

板书设计:

表里的生物

怀表 有声音

被迷住

心理描写 童真童趣

见人就说

教学反思:

《表里的生物》一文,叙述了作者小时候一段幼稚可笑的经历。他认为“凡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听到父亲的怀表发出清脆的声音,就认为里面也一定有一个小生物。他充满了好奇,可是父亲不许他动,这又使他的心很痛苦。一次父亲打开表盖让他看,并说这摆来摆去的小东西是蝎子尾巴,他信以为真,见人就说父亲有一个小蝎子在表里。文章叙述质朴,就像与人倾心交谈自己童年的一件难忘的趣事,所以教师授课时尽量营造这种亲切的氛围,让学生津津有味地学,兴致勃勃地说。

本课教学我把朗读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以读为本、以讲助读”,我认为学习语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外部语言不断内化的过程,实现这一内化的过程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就是朗读。所以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避免老师讲得多,提问得多,大力提倡“以读为主,以读代讲,以讲带动读、以问促进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边读边在想象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去接受潜移默化的语言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入境悟情”是我始终追求的教学境界。

生物教案【篇12】

一、教学目标

分析历年的高考试题可以发现,本单元知识点在高考中一直占有相当大的比分,所考查的内容涵盖生长素的发现、产生、运输、分布、生理作用、应用、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及应用等、该单元的许多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在高考命题时常常可以借助多种生活素材以多种不同的题型呈现,尤其是在非选择题中出现时更是变化丰富、考试题型主要有材料分析、实验分析、实验设计、曲线图表分析、实践应用等,不仅能够很好地考查考生对相关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而且能较为客观地评价考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设计方案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经过高考一轮复习,学生对教材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较好,一些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不必要过多训练,但对难点的突破是有缺陷的,而高考考查灵活多变,有时设计几个知识点的考查,所以在二轮复习时,应注意生长素的生理功能、作用的两重性、顶端优势、生长素类似物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方法等方面、围绕生长素及其他植物激素所设计的实验题、图像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应通过实验设计思路的训练,提高图文转换、图表分析的能力来突破这一重点、要加强对难点的突破和知识的综合运用、

三、教学重点

1、生长激素的生理作用

2、生长素与植物向性运动

3、实验分析与设计

四、教学难点

1、生长素与植物向性运动

2、实验设计和实验分析

五、教学课时:

3课时

第一课时:基础知识回顾;重难点突破之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与植物向性运动

第二课时:实验部分

第三课时:练习讲评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首先,完成知识网络图和植物激素连线题,目的是让学生回忆起教材的基础知识,回忆起这一专题中有哪些内容,各种激素具有怎样的作用,为下面的深入探讨做准备、然后做例1,

植物能感知外界光照变化,调节脱落酸和赤霉素合成,保证冬天(短日照)休眠、夏天(长日照)生长、有关下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A、长日照能促进过程②④,短日照能促进过程⑤⑥

B、10 ℃有利于过程②④,30 ℃有利于过程⑤⑥

C、冬天休眠时,植物体内的赤霉素和脱落酸的含量都会增加

D、长日照能促进所有过程,短日照能抑制所有过程

讲解该题,接下来练习1检测、整个过程8—10分钟

第2步,重难点突破,这是本堂课的关键,着重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二是生长素与植物的向性运动、对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分两个方面,一是生长素的两重性,二是生长素对不同植物以及同种植物不同部位的敏感程度、选择例题

例题:如图表示不同浓度生长素对某植物生长的影响,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顶芽生长占优势时侧芽生长素的合成受到抑制

B、适宜茎生长的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往往抑制根的生长

C、曲线表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D、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处理扦插枝条,生根数量可能相同

该题能较好的反应两重性问题,然后进行总结板书

总结:生长素促进生长与其浓度关系的分析

(1)当生长素浓度小于i时均为“低浓度”,高于i时才会抑制植物生长,称为“高浓度”、

(2)曲线中OH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增强、

(3)曲线中HC段表明:随生长素浓度升高,促进生长作用减弱(但仍为促进生长)、

(4)H点表示促进生长的最适浓度为g、

(5)C点表示促进生长的“阈值”,即大于C点所示生长素浓度,将会使生长受抑制、

接下来,进入敏感程度的学习,许多学生不能准确把握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度不同,通过学生分析甲乙两图,得出结论,然后习题讲解

例下图是一平放的活植物茎尖,另将2个琼脂块A、B置于如图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生长素浓度:A>B;生长速度:背地侧>向地侧

B、生长素浓度:A

C、生长素浓度:A=B;生长速度:背地侧=向地侧

D、生长素浓度:A向地侧

总结:生长素在植物体的运输是极性运输,在植物体内只能从形态学的上端运向下端,因此首先要判断生长素的运输方向,然后再综合考虑重力的影响,才可以判断浓度、若本题将“茎尖”换为“根尖”,则结果应是D项、因为根尖对生长素比茎尖更敏感,背地侧生长素浓度低生长得快,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反而抑制生长、从前面的例题中,需要考虑到重力的影响,这是植物向性运动的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引出生长素与植物向性运动、对于相性运动,由于右面有实验专题会涉及,所以此处略讲,选择两道习题进行讲解、最后归纳:

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等敏感性的差异↘

归纳:诱导因素(光、重力等)→生长素(或生长抑制剂)不均匀分布→不均匀生长

整个过程大约30—32分钟完成、

第二课时,着重解决有关植物激素的实验分析和实验设计、围绕生长素及其他植物激素所设计的实验题、图像题是历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应通过实验设计思路的训练,提高图文转换、图表分析的能力来突破这一重点、对单一变量的控制、无关变量的控制、对照组的设置等学生有些模糊,首先一起回忆实验生长素的发现过程中的对照实验,以及每个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问题、时间五分钟左右、然后将实验方法分成四类:

(1)验证生长素的产生部位在尖端、

(2)验证生长素的横向运输发生在尖端、

(3)验证生长素的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

(4)探究重力和单侧光对生长素分布的影响程度,让学生一一填写到学案上,分别请学生讲述实验过程和所写答案,教师适时补充,时间十分钟左右、将整个有关植物激素的实验类型分成7大类,

1)暗盒开孔类、

2)云母片插入法、

3)切割移植类、

4)锡纸遮盖类、

5)旋转类、

6)幼苗横置类、

7)失重类,

学生自行阅读理解,有不懂的地方及时提问,时间大约8分钟,然后例题巩固:例5(xxxx·北京卷,29)为研究细胞分裂素的生理作用,研究者将菜豆幼苗制成的插条插入蒸馏水中(图1)、对插条的处理方法及结果见图2、

(1)细胞分裂素是一种植物激素、它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xx,再被运输到作用部位,对生长发育起x作用的xx有机物、

(2)制备插条时除去根系和幼芽的主要目的是xx;插条插在蒸馏水中而不是营养液中培养的原因是xx 、

(3)从图2中可知,对插条进行的实验处理包括xx 、

(4)在实验Ⅰ中,对A叶进行实验处理,导致B叶xx 、该实验的对照处理是xx、

(5)实验Ⅱ、Ⅲ、Ⅳ的结果表明,B叶的'生长与A叶的关系是xx、

(6)研究者推测“细胞分裂素能够引起营养物质向细胞分裂素所在部位运输”、为证明此推测,用图1所示插条去除B叶后进行实验,实验组应选择的操作最少包括xx(填选项前的符号)、

a、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1叶

b、用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c、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1叶

d、用14C淀粉溶液涂抹A2叶

e、用14C氨基酸溶液涂抹A2叶

f、用14C细胞分裂素溶液涂抹A2叶

g、检测A1叶的放射性强度

最后,对于实验设计题,

4、实验设计

例6:(20xx年四川卷)萝卜的生长发育过程受多种激素的共同调节,其中细胞分裂素起着重要作用、

①细胞分裂素主要存在于xx部位,其中主要生理功能是促进xx和xx 、

②研究还发现,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为验证这一结论,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

涂抹14C标记

氨基酸溶液

材料用具: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含14C标记氨基酸的溶液(氨基酸可被叶片吸收并在叶片内移动),蒸馏水,棉签,检测放射性强度的设备等、

实验步骤:

第一步: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在叶片

左半叶某一部位涂抹含14C标记氨基酸的溶液(如图所示)、

第二步:

第三步:

第四步:

实验结果:

答案、

①正在进行细胞分裂(根尖等处)细胞分裂组织分化

②实验步骤

第二步:将叶片均分为两组,编号为a、b、

第三步:在a组叶片右半叶某一部位涂抹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在b组叶片的相应部位涂抹等量的蒸馏水、

实验结果:a组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的放射性强度高于b组叶片涂抹蒸馏水部位的放射性强度、

本题为是一道开放性、灵活性较强的实验设计题,是一道很好的能力考查题,整题中包括实验设计的原则、方法、过程、结果都涉及到了,是一道比较全面考察的习题、实验设计大概15分钟左右

第三课时:前面两节课布置了导学习题以及自命的植物激素调节试卷,利用第三节课进行习题讲解、

生物教案【篇13】

一、教材分析

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而新陈代谢的进行又离不开酶的催化作用,因此,了解酶的作用和本质,为理解细胞中复杂的生命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本节内容还与选修模块的相关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例如,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等,都是以“酶与代谢”部分的相关内容为基础的。此外,学生通过有关酶的的探究性学习活动获得的技能,对进一步学习生物技术实践等知识起到保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

(2)、阐述细胞代谢的概念

2. 能力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推理、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在有关实验、资料分析、思考与讨论、探究等的问题讨论中,提高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分享信息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承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成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2)、通过小组间的讨论、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精神。

(3)、通过让学生了解酶的发现过程,使学生体会实验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和地位;通过讨论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

2、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四、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三、高一阶段化学的学习,对于纯化学反应已比较熟悉,但是对于细胞内部的化学反应及生物催化剂──酶的认识有限。工业制氨的化学反应是在高温高压并且催化剂作用下进行的,细胞内部却是常温常压的温和状态,而细胞代谢包括一系列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的进行应该有生物催化剂──酶的参与,才能使其高效有序的进行,由此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引入对酶相关知识的学习。

五、教学方法

1.实验法: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实验材料用具的准备、课件制作、学生预习有关内容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图片:多酶片、嫩肉粉、加酶洗衣粉、生物酶牙膏等,并请同学谈谈自己生活中接触过的酶还有哪些,谈谈对酶的了解。

生物教案【篇14】

在教学程序上的总体思路是: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理论,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和学校具体情况,增加授课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紧张而又愉快气氛中掌握所学知识。

一、 以前后为桥梁,精心设计好导言。

用设疑导入法提问"什么是卵式生殖?"然后师生教学精子和卵细胞的特点,展示团藻的有性生过程(教学课件),精子和卵细胞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开始介绍〈〈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成熟〉〉(板书)。什么是减数分裂呢?这节课以动物精子形成过程为例来讲述减数分裂的基本过程。(导入新课)

这样导言,使学生产生一种急需探求的心理,学生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

二、 新课讲授

1. 本节课共交代4个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减 数分裂。 这4个概念对于理解减数分裂整个过程尤为重要,而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是肤浅的,只是简单意义上的背下来,并没有真正体会理解,易造成失误。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则张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学中打破课本原有的教学结构,首先明确概念(板书)。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三个概念,老师先讲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标,最后让学生利用自制的染色体模型,动手操作演示。操作错误的及时纠正,老师归纳总结,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体不可顾名思义认为来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体。这样,通过动手操作演示,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训练思维,加深概念的理解,确立正确的概念。减数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后学习精子形成过程后,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这样的目的,让学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义,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确了概念,那么,精子的形成过程又是怎样的呢?2. 过程

(1) 边讲边贴剪贴图,贴图与所讲的内容要相对应(贴图)。在讲解过程中 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利用剪贴图,将染色体动态变化形成具体、形象化的感性认识。通过老师的"讲"与"演",学生的"听"与"看",按老师的叙述、谈话,找出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的线索,通过师生双边活动,新的信息进入学生头脑中,并与原知识结构挂上钩,达到知识"提升"的目的,体现老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

(2) 层层设疑,设置一系列启发性问题,再逐一解决。如减数分裂第一次分 裂中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掌握减数分裂的关键。提问:1联会时染色体复制没有?2复制为何看不出来?3什么叫四分体?4图中有几个四分体5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丝分裂中期有何区别?6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有丝分裂后期有何不同?7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体数目减半原因是什么

等等,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也是学生积极思维的过程。通过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比较,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扩大思维范围,教会学生在广度上学会思维。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激疑、质疑,不断加大问题的难度,教学生在深度上学会思维。

(3) 通过"动乐爱"教学法,动手,动眼,动脑。

1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与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行为特点。

2动手操作比较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与有丝分裂后期染色 体行为特点

3分析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另一种情况。

4完成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师只贴一个次级精母细胞的`过程)

"动乐爱"教学法既用"动的方法",贯彻"乐的原则",达到"爱"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教学提出,陶先生说"在你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动机,教师'费力少而成功多',否则,'教师收效少而学生苦恼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尤为重要。

激发快乐情绪,产生兴趣和求知欲,大大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从中体会学习生物的无穷乐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同时,通过概念(同源染色体、联会、四分体)和过程四个方面操作,人人动手,动脑,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能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锻炼学生主动思维的能力。如通过动手操作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学生本身产生疑问,为什么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方式的有丝分裂?并能加以正确解释。

总之,选择"动"点,构思"动"作,设计"动"法,让学生在"动"中学,便产生了兴趣,"乐"了便从情感上喜欢,由浅层的喜欢日渐发展到深度的"爱".

(4)在老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始终处于学习情境中,思维性大大调动起来。因势利导,据图观察分析,通过过程讲述让学生总结归纳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DNA变化规律。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

(5)回顾过程,从四个方面范围、时期、特点、结果,让学生看书归纳总结减数分裂的概念。

(6)最后,利用教学软件把精子形成过程完整看一遍。让学生确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唯物主义思想。(展示)。对过程形成直观化的感性认识,加深记忆。

总之,从概念入手,以过程为主线,重点突出变化规律,最终让学生把知识形成网络。

三。小结:

减数第一次分裂六个字概括:联会、分离、减半。减数第二次分裂 四个字概括:分裂、等数。简单明了,记忆深刻。

四。结束语:

生殖细胞除精子外还有卵细胞,卵细胞的形成也经过减数分裂,它的形成过程与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们下一节介绍,请同学们预习。

五。习题设计

为使知识得到反馈巩固,设置由易到难三种梯度题。填充题、选择题和简答题。(略)其中简答题部分,此题选出的目的是

1、强调联会、四分体,联会是四分体的前提和染色体数目减半的基础。

2、有丝分裂中没有的现象。

3、书中同源染色体概念由此提出。

(六)时间分配

导言2分钟,新知识传授25分钟,练习10分钟,总结2分钟,布置作业和结束语1分钟。

(七)板书设计(教学课件)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2024生物教案集合14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儿园教案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生物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