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碎片观后感九篇

03-18

看电影是可以获得感官和心理上的感受,此时不妨将心中所感所想写成观后感。观众的观后感有时能够影响作品的创作者和相关人员,观后感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作品的核心内容,并且加以学习吸收。你知道如何写好一篇作品名观后感吗?如果对“记忆碎片观后感”感到好奇可以从下面的资料入手,借鉴一下或许会有新的感悟!

记忆碎片观后感 篇1

记忆碎片———倒着放的电影

时间:2012.10.19最初接触:微博介绍

看到电影的第一幕,我就感觉到这部电影事先说结局,再说开头的。为什么说感觉而不是知道呢?因为我没看过很多电影,还没到知道结局的程度。

电影故事讲的事一个病人,他会失去短期记忆(10分钟后他刚完成的事情就会被遗忘),他的妻子被强奸致死,他的头也受伤(所以他陷入脑病)。从此,他一直靠记笔记,拍照片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一路来都不容易,期间也遇到被人利用的情况。

在不知孰真孰假的情况下,他一直在调查凶手—john g。到最后,一个关键人物—teddy解开观众心中所有的困惑。男主角从很久之前就已经找到并杀死很多个john g了,一直以来,是他自己要自己饰演一个侦探的角色,不断寻找更多的john g,找完一个后不记录,继续设立谜题让自己去解。

电影的开头很像《致命魔术》也是开头很迷惘,一路一路解开所有的谜。在电影里男主角一直让我很同情,同情他的遭遇,同情他的病,同情他被身边的朋友骗,同情他不知道该信谁,不知道这世界到底是怎样…

看完后,不免又是惊叹一声,真的很伤脑力。但我喜欢这样的电影,也就是说,每一个镜头都有自己的意义。只要错过一个镜头,哪怕是一句话,都赶不上故事。太棒了。看完电影,我总会不经意地回忆和思考我的现实生活。我忘了吗?

我有忘掉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吗?身边告诉我真相的朋友是我的朋友吗?真相是真相吗?

我能相信谁?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我们的记忆可靠吗?这也是男主角和这电影给我最大的冲击。

男主角在电影里说过,人们的记忆根本不可靠。没错,我们会有记错东西的时候,小事就好,如果是大事呢?那我会是另一部电影里的主角吗?

突然间,我感觉到人们生活得多么悲伤,他们的存在多么渺小,他们的本性多么邪恶。

电影情节一环扣一环,拍摄效果跟名字一样,都是以一片一片的男主角的记忆碎片来展示给观众,看似零散实为紧扣。

记忆碎片观后感 篇2

这个电影我观看了两遍,第一遍相对于这部电影来说似走马观花,没看明白,一会黑白一会彩色,明白这是倒叙的电影,但又不是那么顺畅简单的倒叙,导演的剪辑手法比较复杂,高于一般的倒叙电影。

故事的主角是一个没有新鲜记忆的人,一个只靠着照片和纹身,靠着报仇的信念而活着的人。他的记忆从妻子被强暴后就终止了,他始终认为妻子被奸杀,凶手在逃中。他去警察局报案,认识了曾经做过卧底的警察Teddy,同时成了Teddy手上的一个杀人工具。这样的关系持续了一年,主角在teddy的安排下,每每能够杀了所谓的凶手,等到一次次短暂的快乐记忆,Teddy也每每能因此获利,直到有一天,他利用主角杀死了毒贩Jimmy。Teddy得意的把自己的目的告诉了主角。主角为自己所受到的愚弄而愤怒,他决定把自己的下一个复仇的目标对准Teddy,他开着Jimmy的车在酒吧中碰到了Jimmy的情人Natalie,Natalie从主角开的车上,明白主角一定和情人的死有关,于是把主角带回家,在Natalie带有利用性质的帮助下,主角终于在当年杀死Jimmy的地方把Teddy杀死。

看完电影,非常可怜主人公,自己的妻子被人强奸,而自己被歹徒打了一下之后,失去了短期记忆的能力,然后唯一活着的目标就是替妻子报仇,一张张的照片,文字,身体上一条条纹身,然而短期的记忆让他醒来不记得自己做了些什么,要做什么,是好是坏?但是就像别人告诉他的,他报了仇会记得吗?他会一直找一个叫约翰G的人吗?当Lenny知道了真正杀害妻子的凶手是自己时,他强迫自己改变这个记忆,原因是他很痛苦,他想逃避这种内疚的痛苦。同时本身有失忆症,他很容易忘掉真相伪造一个虚假的记忆。原来人的大脑在保存记忆时是有选择性的,去除了那些让自己痛苦的不愉快的,但留下来的却不一定真实。

我们的生活何尝不是,经历悲欢离合,选择想记住的,屏蔽悲伤,生活总要继续,也不能沉浸于伤心的事情。而有些不如意事,选择性的忘掉,停留在心里,不泛涟漪。

记忆碎片观后感 篇3

一直都不是很喜欢看电影,总觉得电影的节奏太快了,很多时候还来不及回味就结束了,而且,稍微一走神就感觉错过了很多东西。但不可否认的是一部好的电影让人不厌百回看,一遍又一遍的思考一遍有一遍的感悟,《记忆碎片》这部电影更是个中翘楚。

电影开头有点恐怖,再加上**的渲染,让我的心一下子提出来。我想,这部电影可能是一部恐怖片,于是我为自己做了一个心理上的预设,开始认真地**。然而,当问题来了,我发现我看得越多,我就越不能理解它。将近两个小时,我几乎看了三分之二的电影,然后才慢慢了解对方。

下面我将就自己的一点理解谈谈对《记忆碎片》这部电影的感受。

在这部电影中,导演用一种类似我们语文中的倒叙的手法营造出了一种扑朔迷离的氛围,片头便给我们呈现了有短期记忆障碍的男主角连纳的生活,其间掺杂着现实与记忆的交织,最后呈现出这件事情的最原始的本来面貌,让人豁然开朗,原来连纳的记忆障碍是这么回事,同时也让人心酸地感受到连纳的破碎的生活和他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如同连纳这个“侦探”一样,被连纳的一举一动牵制着,在连纳那具有记忆的一张张**和一段段文字的指引下去寻找所谓的真凶。正是在这种对真凶的探求下,突然出现一个反转大结局,原来甘约翰早就被连纳杀害了,原来真如连纳所说的一样他有一种病,这种病不单单是失去的记忆,看到最后我们才明白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期待和继续下去的勇气。

莲娜妻子遇害是他记忆中最清晰的事情,所以对于有短期记忆障碍的莲娜来说,复仇已经成为忆中信念、忆中动力、忆中坚持面对失去的过去和未来的理由。他每醒来都会问“我在哪?”,然后急忙看自己的纹身、字条,这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迷茫、脆弱的连纳,他的生活随着他一觉醒来又变成一片空白,这种孤立无援的触感再配上他那句“我应该告诉过你我有一种病”又使得他的这种坚强更心酸。

另外,看完这部电影总感觉连纳应该是意识到自己的病的,比如影片中连纳老是赤裸着自己身体看自己纹身,照镜子等等都能感觉到他那种不安和脆弱,也就是说他应该是有感觉到自己的问题,但他在逃避这种潜意识,正如泰迪所说的“你只记得你内心想记得的事”,这也预示着连纳对自己所存的内心深处的迷茫和焦虑。故事里也有暗示。普雷兹·森的故事和莉娜的镜头的交织和变化也是一种暗示。赞森是莉安娜,真正生病的是莉安娜。凡此种种都预示了连纳的人生。

最后,经过这么多的事情,莲娜再次复仇,他的人生目标再次完成。他的轮回还会继续吗?电影给我们留白,我们也不得而知。但是这种看似“苟且偷生”的生活却让人由衷的赞叹和佩服,对于连纳来说这是对生命的坚守和礼赞,也希望他能从这种煎熬中解脱过一种真正宁静平和的生活。

最后,我还是缺乏对电影的欣赏。以上只是我看完电影后的感觉。不知道是否符合创作意图,希望老师批评指正。

记忆碎片观后感 篇4

除了《盗梦空间》外,我觉得《记忆碎片》是我看过的最复杂最难以看懂的电影了。看完影片后,我上网搜索了一下影评,发现有不少人和我一样,不知电影所云。现在把我的理解,结合相关影评谈一下我对该影片的感受。

影片中,导演用了一种极少被采用的倒叙手法营造出一种扑朔迷离的氛围,让观众深刻地感受间歇性记忆障碍给男主角带来的破碎的生活以及复杂的内心世界。我们如同一个个侦探,被男主角的一举一动牵制着,在看似真实记忆一张又一张相片、一段又一段文字的指引下去寻找那所谓的真凶。

在我看来,男主角的失忆并不是纯粹地向他自己所说的那种生理失忆无法构造先的记忆,而恰恰如男主角对虚构情节中Sammy的病情判断一样,其实Lenny自己才是真正的心理失忆。也许很多人都对他的悲惨遭遇感到同情,并对他看似发自肺腑的内心独白信以为真,但其实这只是他不能接受是自己害死妻子的事实而自欺欺人的心理暗示,事实上,在大多数情况下,他的记忆只能维持十分钟,但是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他却可以记得很清楚,甚至把那些记忆当成是病发前就有的记忆,也就是说,Lenny能够自创或者虚构出一些记忆,而这一部分记忆并不会像他病发后真正经历而留下的记忆那样只维持十分钟,相反会一直存在,甚至成为他复仇的依据和动力。

至于如何分辨哪些是Lenny真实的记忆,哪些是他虚构的记忆,这是非常困难的。我反对那些以为追求完全清晰化的人物事件分析,因为我觉得影片中的人物和事件仅仅只是导演表达主旨思想的一种方式,所以,我们要探究并且能探究的只是影片背后的内在本质。 在我看来,该影片的本质是告诉我们记忆是不完全真实的,因为人的趋利避害性会让我们不自觉地选择那些有利的记忆,而过滤掉那些不利的记忆,甚至有时可能会为了某些需要而一遭一些根本不存在的记忆。但是,不管这些记忆真实与否,我们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些记忆,因为这些记忆不仅仅只是对过去的铭记,同时也是对未来的设想,它可以引导我们作出判断,成为支撑我们生活下去的精神支柱。我不敢去想,如果没有了记忆,我们要如何生活下去。亲手害死自己的妻子,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件事啊,难道男主角没有想过一死谢罪吗?我相信他的心灵早已备受煎熬,甚至想过一死了之,但是,生命是可贵的,为了给自己一个活着的理由,他给自己心理暗示,凭借那些记忆碎片像侦探那样活着,人们也许会鄙视这种苟且偷生式的生活,但是,又有什么比生命更可贵,又有什么比活着更有意义呢?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去嘲笑坚强地活下去的人儿,他们是世上最可爱的人。

如此看来,记忆的真实与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为自己拥有的记忆而坚强、勇敢地活着。

记忆碎片观后感 篇5

今天我和姐姐去书店买书,我买了一本《记忆碎片》,我看见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名字所迷祝

回家后我开始读了,我在读的时候还不忘了解它有些词的意思(注;因为这本书有很多地方用的是以前的语言。)我花了2天时间看完了它,这2天我的心都是揪着的,因为这本书写得十分感人,看了之后我想哭。因为它写了1945年的时候的事,我发现1945年的人民们过得十分艰苦,要逃跑还要探敌情。它讲述了:1945年的时候有一个木棉岛,那里的人们十分苦一边注意敌情一边要找回自己家的主人,确保主人的安全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名1112岁的小孩他的爷爷以前是一个叫血魂组里的人以前呢也曾经被敌人抓起来过差点就被腰斩了

看了之后我十分同情那时候的一些被腰斩的人们我也十分的珍惜现在的世界我以前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十分坚苦,但是看了这本书后我开始改变想法了,不再认为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十分坚苦了。我反倒认为现在我活的世界十分和平和快乐,没有以前的战争了,也没有以前的恐惧了

故事相对比较简单,人物的登场没有更多似是而非的地方,排除了情绪的干扰,当我们更多从利益动因入手分析其他人围绕一个思维上的残疾人展开的角力之后,情节是很容易理清楚的。

记忆碎片观后感 篇6

内容简介:一个垂死的男人带着一把枪,拖着伤残不堪的身体,深夜来到一间林中破屋,试图撬开屋子主人的口,找到自己空白记忆的真相。然而,从他那破碎的记忆残骸里打捞上来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的事实:在一个版本里,他在一场意外中失去了怀孕在身的妻子;而在另一个版本中,他心爱的妻子依然活着,却完全不记得他是谁……“你有没有听过一个故事,然后希望自己永远不会知道结局?”

记忆碎片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记忆碎片》不仅仅讲述了一个完整而精美的故事,且承载了太多哲学层面思考问题。记忆与遗忘、现在与过去、得到与失去、感性与理性、寻找与失去、欺骗与信任、清醒与迷失……太多太多的二元悖论话题,让看到最后的读者感受到的,不是终于得知结局的酣畅淋漓,而是为留下一串沉重的长长叹息。 记忆是一个人的思维世界中被演绎......

记忆碎片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比梦靥更惊人的是真相德国心理悬疑小说家塞巴斯蒂安 菲茨克,作为文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越来越被众多悬疑小说的爱好者瞩目,他的悬疑情节以构思严谨著称,《记忆碎片》堪称其中的典范之作。主人公马尔克是一位法律从业人士,他没有顺理成章地去做能够给他带来荣耀和金钱的律师,而是选择了做一名处理问题青少年的街头工作者,他......

记忆碎片观后感 篇7

记忆碎片观后感1:

说到剪辑,我想起的第一部**就是诺兰的《记忆碎片》。

我一直想用个方法准确的形容一下这个**的剪辑,像切香肠,切碎成一段一段又一段,再倒叙正序交叉把它串起来。从前看这部**觉得好神奇,硬是剪得复杂多样答案不一;后来去年又出现了部《云图》,硬是把6个故事切碎重组,貌似想让观众腾云驾雾。

虽然两部**的剪辑形式差不多,不过,作为一名诺兰的粉丝,我还是忍不住为他这部初期的作品摇旗呐喊。其实应该像切碎了一把标尺,按照刻度10-1-9-2-8-3-7-6-4-5的方式排序,倒叙是彩色的,正叙是黑白的。这种交叉编辑的方式让观众不敢懈怠,生怕漏掉一个环节导致无知。

蒙太奇(法文:montage)是音译的外来语,原为建筑学术语,意为构成、装配。后来,电影借用了这一概念,视制逐渐成为影视制作的一个专门名词。

简单地说,蒙太奇就是根据电影要表达的内容和观众的心理顺序,将一部电影拍摄成多个场景,然后按照原创性的思路进行衔接。一言以蔽之:蒙太奇就是把分切的镜头组接起来的手段。

按照这样的解释,要我说,《记忆碎片》就是不按常理出牌,和观众的心理顺序正相反,先按镜头拍摄组合成一个故事,再把这个完整的小故事切碎成n段,惨不忍睹,又用非线性的叙事组合讲述出来。

这大抵是悬疑惊悚故事最出彩的技巧。没有人抵得过结尾的翻盘大逆转,哪怕你已看得昏昏欲睡稀里糊涂…而其实我敢保证,只要你有探索的欲望,它绝对有让你精神抖擞看下去的劲头。

影片开头主人公杀了一个人,然后倒叙一步一步告诉你他怎么杀的、为什么杀;正序一步一步告诉你他是怎样一个人、为什么是这样一个人…然后你充满同情,和患有失忆症的主人公一样表现出迷茫、困惑、不安,却有坚定、执着的精神状态…最后,影片结尾主人公又杀了一个人。

看过片的朋友,无法忘记的应该是主人公的拍立得相机和满身的纹身。作为一个只有10分钟短期记忆的人,这两样东西似乎是不可或缺的;剪贴画,这两样东西也作为主要线索,*拍摄人物、场景、纹身写下原因,事实让探索一步步进行。

最初看完《记忆碎片》那阵,鼓动我买拍立得相机的神经。于是,我就买了,后来用得很少,因为我好像是买来送人的,很乱精神。偶尔,吃西餐的时候,把披萨和牛排切碎,弄得一团糟,然后逐一品尝

会想:世界还存在吗?我想象信这个世界不是我想象的那样,我想象信我所做的事情仍然有意义,尽管它每天都在重复。

我蛮喜欢中文片名的翻译,《记忆碎片》,和影片的剪辑一样,切碎的蒙太奇。关于记忆的**很多,经典的也不少,大多是关于科幻**什么的;而像这部切得这么碎的,又是现实版,还真独一无二。而《云图》,是以时间为主线,6个故事的切换穿插,还是没有这部来得有味道。

英文片名《memento》,纪念品,引起回忆的东西。我认为人的生命是记忆碎片的索引,所以人活在自己的价值观中。

记忆碎片观后感2:

《记忆碎片》这是一场新奇的观影历程,克里斯托弗·诺兰用独特的手法引领我们穿越彩色、黑白的交织,让我们如身为主角一般的感觉走完了一段非凡的光影之旅。

当电影开始枪声结束,莱纳从梦中醒来,一句:“我在**?”,我们也混乱不解的进入其中,黑白的回忆作为注解,彩色的现实一点点为我们呈现故事的始末,我们同莱纳一样也靠着纹身,字条,过往的回忆,获得相同的线索与信息,得到了莱纳的记忆状态,最终随着莱纳的经历、累积、选择的线索,我们也得知了一个我们认为是真相的结局:

“泰德最后的话是真实的,而莱纳的妻子是他自己为其注射药物过量致死的,且莱纳不愿意记住这一事实,不想将杀死妻子的痛苦留在记忆之中,因此不断地给自己制造一个约翰·g的**来追杀。”相信这是大部分观众得到的结局与真相,是直观线索最多,指向最多的结果。

但我有表示过我们看《记忆碎片》时,因为这独特的方法,使我们和莱纳一样也有这种失忆症,获得了这种状态,很多线索、信息都要靠我们自己去选择,选择到底谁可信、谁说慌,选择我们自己想要去相信使我们不会混乱的,选择对我们所认为结局有利、相关的信息。如果做出不同的选择,这一切都将是完全不同的,这是除了故事非凡的叙述方法之外的另一个精彩安排: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就像莱纳只记住自己想记的,记住对自己有利的,而我们在选择过程中也会丢掉其他相悖的线索,完全不去想他,因为他们会使我们陷入混乱,但这些丢掉的其实也一样可以组成结局、真相:莱纳到底在这种状态生活了多久呢?杀了多少人呢?

这没有相关线索;泰德到底是不是警察呢?说的都是不是实话?以前是不是真心实意地在帮助莱纳,没有有力确凿的证据;是否真有**入室作案致使莱纳记忆破碎?

仅凭那些没有其他相关证据证实的**资料不够有力;甚至他到底有没有妻子,爱不爱她,是不是保险公司的调查员等等一切都没有什么直接、具体的证实,都是我们自己从模糊的语言,文字中得到的,如果莱纳可以将自己的经历编织成萨米,那么就同理可以编织出其他的故事,况且如果萨米的经历都是莱纳自己的,那么他在受伤后是怎么记住的这一切?他的缺失记忆的毛病是不是有段介于心理与生理的存在,我们都不能明确得知,所以其实我们只要抓住一条线——莱纳的驱动力,我们就可以组成很多种不同的结果,如此我们可以将以前都推翻,将那段结局丢弃,从新选择后,就可以得出另一段结局:

“萨米,他是一场车祸之后的受害者,他所有的记忆丢失、破碎、混乱,并且不知原因的记忆力无法再持久,没有亲人的他只能在疗养院里生活,混乱且没有目标与动力,而这被调查车祸的警察约翰·盖玛(泰德)所知,萌生了将他插入、替换其他案件中人的身份,利用他来杀人获得私利的想法,随之将那一份**资料经过改编添加后给与萨米,将他替换成了原来案件中的莱纳,当得到这一切的萨米变成了莱纳,他记不清原来的自己,他认为莱纳就是自己,他有了目标,有了驱动力,有了生活的色彩,不用在昏暗的黑白中度日,他为此开始奋斗、努力,他所有的纹身、字条都有了明确的指向,不再像以前一样混乱无序。他完全替换了角色;他深爱上了妻子;他撕掉了**资料中误杀妻子的真相(谎言),从介于心理与生理不能持久记忆的状态完全发展为生理,将真相永远锁住、丢弃,不再改变。而他本来用来牢记自己名字的手背纹身也在完全改变成为莱纳时用惯性记忆思维编织成了谎言之上的谎言,以前残留萨米的混乱记忆也融合在其中为这谎言丰满、着色,从此全身心地踏上了为妻子复仇,追寻**的虚假生活,但当泰德想要摆脱,想要让莱纳认为已经报仇雪恨,可以功成身退之时,他失败了,莱纳潜意识中绝对不能让自己再变成像以前萨米那样的生活,他需要目标,需要驱动力才能使自己还真实的活在这个世界上,所以他不要停下,任何都不能阻挡他,他要无尽的拼图让自己组合再打破,他要自己来制造约翰·g,虽然一切都是虚假。

”阅读哈姆雷特,一百个人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不同的我们用不同的想法组成不同的结果,《记忆碎片》这就是一堆不知到底是什么破碎而成的碎片,凌乱又不全,永远不能再组成原来的真颜,所以不要**不可知的真相,而你所要做的只需选择你需要的,组成你想要的。

记忆碎片观后感3:

**一开始有个提示,相片本来是清晰的场面,可是主人公摇了以后,慢慢变成一张底片了,这似乎给了我们一个提示:本片是倒叙的。但是说实话,谁看到这个开头都是一片茫然,再往后看,就更加茫然了,起码30分钟以后你才逐渐明白这部**是倒叙的,而且只要你认真看,你就会发现这部**倒叙的很清楚,黑白的部分和彩色部分是两个场景,彩色部分是很明显的倒叙,黑白部分是正叙。

当我看到后来,我不知道别人,反正我感觉我已经是一个失去了短期记忆的人,看到后来我前面的内容虽然不是忘记了,但是已经混淆了,无法把它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内容,所以我只能看着后面的同时往前翻看,这就是我更喜欢在电脑上看电影的原因,有不明白的地方随时可以翻前去看,而在电视或电影院就无法办到这点。有些电影才用倒叙或闪回只是为了花哨,但是本片不是,完全可以这么说,本片如果不用倒叙,就再也没有合适的方法来拍摄这部**了,主人公是个失去短期记忆的人,所以如果采用正叙的话,我们无法理解这种迷茫的感受,但是采用倒叙的手法,我们和主人公一样的迷茫,一样的不知道之前的事情,当他逃跑的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跑,当dodd向他开枪的时候,我们也和他一样的知道他被人追杀了,但是还是不知道他为什么被人追杀。

本片的主人公,越看到后来我越可怜他,自己的妻子被人**,而自己被歹徒打了一下之后,失去了短期记忆的能力,然后唯一活着的目标就是替妻子报仇,但是就像别人告诉他的,他报了仇会记得吗?他会一直找一个叫约翰 g的人吗?

本片并没有告诉我们事情的真相,在警官与他最后的对话中,警官说出了一些话,但是我们也不知道这是不是事情的真相,警察说约翰 g在一年前就死了,难道说他一直在利用主人公吗?一直利用了一年多?而且在主人公杀死吉米之前,明明给警察拍了像,可是他在后来为什么又要说不认识主人公呢?

这完全没有道理啊?

最后主人公对泰迪懂了杀心,但他并没有直接下手,而是利用了自己没有短期记忆的特点,记下了泰迪的车牌号,从此整个故事开始了,看起来,泰迪、娜塔莉亚都利用了主人公,但是整个故事看起来,是主人公戏耍了他们。

吉米到底是怎么知道萨米的?主人公到底知不知道自己是谁?他是不是就是萨米?

如果他是萨米,他所有关于萨米的故事真的会像泰迪说的那样发生在他身上吗?电影没有给我们答案。

这真的是一部震撼的影片。

记忆碎片观后感 篇8

今天下午就想写的,肚子很痛,于是就睡了。晚上开完会想写,无奈Q很吵,一点多了结束聊天,终于决定还是写写。

一向不想写什么观后感,因为觉得自己还不懂怎么去观,没有一些基础的知识,有的只是近乎盲目的自以为是的我认为,我觉得。其实看完很多电影都有说些什么的欲望,只是真正想记录敲打下来时发现那些字句在我打开这个页面时就消失了,或者是有写零散的东西不知道怎么写下来,又或者一些感受不知道怎么表达。看完记忆碎片,我想,我真的应该开始写东西,不然一直都会这样写不下来。

电影的介绍要说么?一向不会概括东西。大概的故事就是一个无法制造新记忆的人以为妻子报仇为生存目的,一个警察利用他杀人,一个毒贩的女朋友利用他排除对自己有威胁的人。这部电影对看电影一向不用脑子的我是个挑战。明白了导演的手法之后聚精会神地看,记忆前面的情节,终于勉强看懂了故事情节。电影是顺叙和倒叙并用,以黑白为明显的区分,电影的最后顺叙部分和倒叙部分连接在了一起。这个小小手法真的很巧妙也很挑战观众。在艰辛地弄懂这个故事后,突然觉得如果不是这种叙述手法我根本无法很好地去理解主角,who has a condition,无法想象一个无法制造新记忆的人是怎样的,最后的记忆永远是妻子垂死时无力的眨眼和那张满是雾气的塑料膜。聊电话不知道自己在和谁聊聊什么为什么要聊,外出不知道去某个地方是要干什么,和人面对面聊天不知道他刚刚说过什么做过什么甚至不知道她刚往自己在喝的啤酒吐过口水不知道她刚刚破口大骂自己最爱的人。所有的生活行为依靠纸条,生存理由是身上纹的那句话,JOHN G RAPED AND MURDERED MY WIFE。SAMMY didn"t got a reason,but I got one。他给了自己生存的理由,把生活弄的井井有条,即使只有几分钟的记忆他也未曾遇到大的麻烦,甚至成了调查员。很不明白,生活如此艰辛,为何要继续?那句话只是他给自己的理由,因而TEDDY告诉他一年多前他已经杀死真正的仇人后,他为自己又制造了一个JOHN G。他在为自己制造生存的理由,为此他制造事实,用笔记和纹身误导自己。世界是他想象出来的。

是什么支持一个人在这样的艰辛中活下去?抑或是说他根本不觉得这样有什么悲哀。看着他自然地说出自己的condition,好像在说些别的什么事,觉得很是神奇。他不会记得刚刚的疑惑愤怒伤心,他会一直记得的只有自己生存下来的理由。他所作的事情其实十几分钟后将没有任何意义,一切由那些纸条主宰。

其实,我们生存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不该碰触也无法碰触的问题么。

记忆碎片观后感 篇9

初二下学期。

我发现我的一些朋友与我忽冷忽热,我甚至发现他们在利用我。

郁闷。

那一天,天正下着雨,我真的无法相信,我对我的朋友们那么真诚,为什么他们还会利用我。

我随手抓起书架上的一本书,想消解心中郁闷的心情。

还是她,《贾梅》。

我翻到的那一页,恰好,故事讲的是贾梅交了一个奇怪的朋友——肖茹,那个女孩利用贾梅,借了她们家梯子再转借给男生,甚至对于梯子上的斑斑驳驳的印记有丝毫歉意,她甚至在怄气离家出走时,拉上贾梅去看通宵电影,害的贾梅的家人去派出所报案……

“无耻!”我忍不住骂了一句。

然而,贾梅是怎么对待这个利用自己的女生的呢?

某一天,贾梅突然得知,肖茹的化学没有考好,而受过她的气的同学都不打算把这件事告诉她。

但是,贾梅决定,一定要告诉肖茹这件事——“人干嘛要这样,这样相互嘲笑来嘲笑去,大家的心都会冷掉的,变成一群心上结茧的阴沉沉的家伙!”

直到贾梅提醒肖茹“你要挺住!人都会遇到挫折的!”自我感觉良好的肖茹仍然对这件事没有一知半解。直到化学考试成绩公布,肖茹热情地对贾梅做了一个手势,“她秀美的眼睛亮晶晶的。”

这个手势从此就在她们之间通用了,外人永远不会理解,这一个简单的手势里包含的千言万语!

于是,贾梅又“幸运”地结交了一位好朋友——曾利用过她的肖茹。

忽然之间,真的是忽然之间,我对于贾梅的“幸运”有了全新的见解——贾梅的幸运不是无缘无故的,每一次幸运背后的原因百分之九十都是因为她的质朴,她的活泼,她的可爱与开朗,更重要的是她的纯真与善良,这些美丽的品质打动了她身边许许多多的人,他们喜欢贾梅,认可贾梅,即使不是熟悉贾梅的人,也会被她的质朴可人深深吸引……这一切的一切便带给了贾梅无与伦比的“好运气”。

是的,如果人没有能宽恕过错别人的心胸,如果没有同情他人的善良,究竟还会有多少人认可她,喜欢她呢?

雨还是没有停,然而,阴冷和潮湿感却在瞬间被驱散。

我把《贾梅》放回书架上,决定重新面对我的朋友们。

话说《贾梅》这本书,我仅仅只有些零零碎碎的记忆,每次我失意的时候,我都会想起这个活泼开朗又可爱的女孩,然后猛然翻到书中的某一页,幸运至极,每次我都能靠着这本书重新面对挫折。如此看来,不仅书中的贾梅是“幸运”的,连我们这些读者也多多少少沾了一点光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