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

03-19

写好作文是我们最基本的素质,写作其实本质上也是我们体验生活的过程,如果写不好作文,可以从自身出发有意识的去改变。不会写作文,到底要怎么办?经过小编精心整理,推出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篇1)

一般认为,现代心理学是从德国学者冯特的研究开始的。在冯特之前,关于人类的心理有诸多的探讨,但大多以哲学的形式出现,并没有出现独立的心理学科。在15世纪,随着物理学的发展,人们折服于完美的数学和物理学理论模型,并且认为宇宙万物都可以由机械原理解释,心理学也不免染上了机械决定论的色彩。有代表性的是笛卡尔,笛卡尔认为,心理是身体对于刺激的反射活动,反过来心理也会作用于身体,即所谓的身-心二元理论。

后来,在批判形而上学的诸多作家中,洛克、休谟和穆勒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学派对于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把意识经验分解成元素,复杂的意识是多个元素的组合,组合的过程就是联想,这种组合十分类似于机械的组合。这些观点为后来冯特的研究做了一些铺垫。也有从生理角度研究心理学的学者,比如赫尔姆霍兹测量了身体的反应时间和神经传动时间,韦伯则测量了身体感觉的两点阈值,也叫最小可觉差。比如,我触碰你的肩胛和腰,你肯定可以分辨这是两个地方,但是如果我触碰了你肩胛的两个点,只要这两个点足够近,你就分辨不出来这是两个点,这个足够近的距离就是最小可觉差。

总之,在冯特之前,心理学并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系统的学科。冯特被誉为现代心理学之父,冯特和经验主义学派一样,也把意识经验分解成了元素,包括感觉和感情,其中感情又分为三个维度:愉快/不愉快,紧张/松弛以及兴奋/抑制。这些元素组合以后就是意识经验,冯特不同于经验主义学者的是,他提出了统觉的概念,他认为这种组合不是机械的、静态的组合,而是有机的、积极的组合。一个人要想仔细分析他的意识经验,他就必须能够把意识经验再分解成元素,分解的过程就必须用到内省法,这是一个对于心理学科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方法,同时也是一个争议很大的方法。

同时期,艾宾浩斯研究了人的学习过程,并发现了遗忘曲线,这个遗忘曲线一直到现在还被反复证明是正确的。另外三位学者则从不同角度批判了冯特的理论,布伦塔诺认为冯特的研究集中于心理活动的结果(比如看到了什么),而忽视了心理活动的过程(比如为什么这么看),而这个过程才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斯顿夫则反对冯特把意识分解成元素,他认为心理学的基本数据是现象,是什么就是什么,不需要人为的、抽象的分解,这个分解过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损坏了心理活动的自然过程。屈尔佩则扩展了内省法,冯特的内省法力求让被试者客观的、可量化的描述意识,而屈尔佩则鼓励被试者更多的描述主观感受,并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被试者体验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屈尔佩认为心理学是依赖于经验者的经验事实的科学,而不是冯特理解的不依赖于经验者的客观事实的科学。

后冯特时代的集大成者非铁钦纳莫属,铁钦纳不再关注冯特所关注的元素,而是关注元素的组织过程,或者说构造过程,所以也称为构造主义。为了研究元素的组织过程,就需要更加精确的界定元素,这进而也就需要更加规范的内省法,铁钦纳试图通过标准的提问来规范内省法,但这一试验方法使得受试者刻板的回答问题,遗失了大量的具有心理学意义的信息。铁钦纳的理论受到了学界的普遍批评,以至于铁钦纳本人晚年也不再坚持构造主义,转向维度研究(愉快/不愉快)和斯顿夫倡导的现象学。

不管是前冯特时代还是后冯特时代,心理学研究仍然有意无意的把人看成机械。一直到机能主义的出现,心理学才真正的不再把人看成机械,但机能主义也只是把人拔高到动物的层次,还没有到人的层次。机能主义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机能主义关心的是心理如何发挥它的机能,以使得有机体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机能主义发扬光大的背景是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对于各个人文学科的渗透。机能主义的先驱詹姆斯所着《心理学原理》对冯特和铁钦纳理论形成了较为决裂的对抗。詹姆斯认为心理生活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变化着的总体经验,意识是连续流动的,任何把意识分成独立暂时的尝试注定是扭曲的,并强调意识是机能和目的,是为了有机体能够适应环境,是进化的产物。安杰尔的《心理学》对于机能主义的进一步阐释使得机能主义逐渐获得普遍认可,到1930年,在与冯特和铁钦纳的争论中,机能主义完全取得了胜利。

机能主义的遗产是应用心理学的兴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心理测试被普遍用于征兵活动中;威特默将心理学用于变态行为的治疗和评估;希利建立第一个儿童指导中心,心理学被用于临床;霍桑则把心理学拓展到工业组织中,发展出了工业组织心理学;闵思特伯格进一步发展了工业心理学。

无论如何,在华生倡导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之前,心理学更像是一种人文科学,而华生试图将心理学纳入自然科学的范畴。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应该聚焦于可以观察的客观行为,而不是对于心理活动的主观臆断,只有这样,才能纳入自然科学的研究范围。行为主义肇始于动物心理学的研究,比如巴普洛夫研究狗的条件反射,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典范。爱德华托尔曼发展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称为操作主义,顾名思义,操作主义关注的是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行为必须能够客观观察和操作定义,这有这样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确的研究。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应用,则主要是斯金纳的行为矫治,通过奖励强化一种行为,通过惩罚抑制一种行为,以此来达到是对于不良行为的矫治。以上的这些行为主义仍然有一种倾向,就是把人看成一种机器,或者至多看做一种动物,以此来假定人对于环境的刺激表现出的行为上的反应。而班杜拉开始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对于个体心理的影响,也就是社会对于个人行为的影响,也称为社会行为主义。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心理学最初是把人看成一部机器去研究,后来机能主义和行为主义阶段,心理学终于不再把人看成机器,但也只是把人看成一种高级的动物,只有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阶段,心理学才真正的把人看成人,开始关注人的痛苦、恐惧和困惑。精神分析领域,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的理论既统一又区别,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先驱,弗洛伊德关注人的潜意识,并且认为潜意识才是人格的驱动力,而在弗洛伊德所确定的潜意识里,只有性,再无其他。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问题主要是潜意识与意识的冲突,或者说主要是有关潜意识中的性欲与意识中的性欲被压抑的矛盾问题。不可否认,弗洛伊德的理论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问题是对于潜意识中性欲的地位过于绝对和唯一。阿德勒认为潜意识中不仅有性欲,还有权利欲,权利欲也是人格的驱动之一,而荣格认为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是片面的,潜意识中不仅仅有性欲和权利欲,人类的各种欲求不满都可能成为潜意识中埋下的隐患,并且潜意识在不同的人种中、人类进化的不同时期、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都有不同的内容,而且荣格认为潜意识很可能有预示作用,这使得荣格的理论有点神秘主义。不论是弗洛伊德、阿德勒还是荣格,他们都承认,联接意识和潜意识的桥梁是梦境,所以,通过对于梦境的分析是研究潜意识和精神问题的重要手段。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也许是现代心理学的最高成就,按照马斯洛的理论,人有五个等级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每一个低等级的需求达到满足,人就会追求更高等级的需求。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人性论中,对于人性充满了失望,每个人都是追求性欲和权利欲的可悲个体,他们的精神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这是由肮脏的人性决定的。荣格对于人性稍稍有一些信心,他认为人性不是肮脏和破坏性的,人性也可以是建设性的。而到了马斯洛,则认为人性不仅仅是建设性的,简直就是光辉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力。弗洛伊德只注意到了人的生理需求,阿德勒注意到了安全的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而马斯洛认为人性远远不止于此,自我实现的需求才是人性的光辉所在。

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篇2)

为什么要学习心理学史呢?

其实任何学科都有历史,都要经历萌芽、诞生、发展、成熟等过程,从而最终形成一个完整严谨的学科体系,研究历史可以使人们洞悉曾经发生的事,从中总结出经验指导未来的研究、吸取教训规避可能出现的错误,所以学习历史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也是同样,但为什么心理学特别重视历史研究以至于要专门写书来记录,何以不见生物学史、哲学史或者绘画史?那是因为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直接联系,“一个心理学家如果对他的研究领域缺乏一定程度的历史掌故,他就会歪曲看待当前的情况……错把旧事实和旧观点看成新……仍然不能评价新运动和新方法的意义”,波林的这一段话或许能提醒我们,对历史缺乏了解的匹夫之勇只能带来愚昧的重复。几千、几百年前提出的问题现在仍然没有得到解决,如心与身关系、人性的本质、遗传和环境对人的影响等等,可以说现代心理学同过去心理学的区别不在于所研究的问题,而是在于研究的方法。

在这样一个学科背景下,我阅读了舒尔茨的《现代心理学史》,这是一本从历史编纂学的角度来叙述西方心理学发展历程的一本著作,侧重在于对历史线索的分析和阐述。书中记录了从心理学诞生起初到近期的发展脉络,以及对心理学发展有过影响的人物,这些心理学家们的思想和学说晦涩难懂,但他们思想的深度却是我们普通人无法企及的。读了《现代心理学史》我最大的感受是,舒尔茨给我们展现了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各种思想碰撞、争奇斗妍的一幅画卷,并且客观地给予了他们评价,虽然其中不乏舒尔茨个人的观念和感情色彩,但能尽量做到不求全责备已经非常难能可贵。史,是对以往的继承和批判,不能只有继承而没有批判,不能一味地加以批判,也不能以今天的科学发展来强求心理学的过去,任何一种进步都脱离不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时代精神。

现代心理学史上的各个学派都对这门学科有深浅不一的影响,有些学派的理论内容可能已被推翻而只剩下一些名词还被延用于心理学之中,有些学派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前进再度受到重视,心理学史也是不断的尝试错误与修正所累积下来的历史。过去并不代表错误,每一学派的观点虽然都有其历史局限性的一面,但也有其闪耀光芒的一面——它们深刻提示了人类心理过程的规律性,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

读完这本书,个人觉得其中晦涩的理论和学术观点并不会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学习者有多大启发,但我至少学到一点,那就是要通过学“史”培养自己的鉴别力,客观看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得失,掌握其合理的本质。研究历史,实质上是发展战略学的探索,从而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篇3)

《现代心理学史》这本书,是一部关于现代心理学起源与发展的经典之作。读罢此书,我深感心理学的历史与演进,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学科的发展,更是一部关于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以下,是我对于这本书的读后感:

内容方面,该书囊括了心理学发展的关键节点,大到心理学作为一种独立学科的确立,小到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焦点转移。这些阶段的转变,其实都是不可避免的,在这些节点上,心理学都发生了质的飞跃。例如,战后学派的兴起,它们对于心理学探索的角度和视角都有所不同,因而导致了各种学派不断涌现。同样的,人文主义心理学的兴起、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出现,将心理学带入了开创性的新纪元。

书中叙述的一些心理学家的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示。他们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创造了心理学的世界,他们的学术思想更是对我造成了深刻的影响。例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及他对“潜意识”的研究,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我们内心深处的矛盾和不安全感,并启示我要关注自己的心灵健康。

书中还描述了心理学理论架构的构建过程,现代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需要建立理论体系,从而更好的研究人类的行为和思维。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包括:人类的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人类习性与结构、个体差异等,这些理论反映了人类行为和思维的不同方面,帮助我们更好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和思维。

书中也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有些我曾经学过,如随机取样法、控制变量法等,还有些是我未曾接触过的,如非随机试验、相关研究法等。这些实验方法都是为了更准确的研究心理学而生的,通过这些实验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从而对人类进行引导与管理。

总之,《现代心理学史》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读物,不仅为我们讲述了心理学的历史,更为我们提供了深层次的思考和启示,它对于心理学学生来说,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读完这本书,我们将会更加全面的了解现代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更加深入的理解心理学的学术内涵。对于我来说,我希望将来自己也能像这些心理学家一样,在心理学的领域做出自己的贡献!

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篇4)

我不是心理学专业学生,但大学以来已经学习了两门心理学专业课,第一门是大二上学期时所修的《现代心理学史》;另一门是这学期的《社会心理学》。作为一名哲学专业的学生,我始终关注哲学与心理学这两门学科的同和异,关注心理学的学科特色。

大二上学期时,学习《现代心理学史》,师领老师引导我们精读了Duane Schultz所著的《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从哲学对早期心理学的影响,到Wundt于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而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心理学,再到精神分析学说。一路走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心理学从Wundt 开始始终不渝地强调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这里的“科学”一词当然指的是追求客观与精确的自然科学。这正是心理学有别于哲学之处。师领老师曾提到一种观点,即有人认为心理学的方法是科学方法,而哲学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方法。当时的我并不完全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在我看来心理学始终难以作为一门严格的自然科学存在。

这学期学习《社会心理学》后,对自己当初的看法加深了认识。从心理学史来看,Wundt,Tichner等人将内省(introspection)作为心理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这决定了他们所追求的客观与精确难逃质疑。即便是那些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在实验之后进行内省也不可能做到对之前已发生的思维过程做出客观的描述,或多或少的主客观因素都会影响到事后描述的客观性。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在这一问题上更为严重,Duane Schultz曾在《A History of Modern Psychology》一书中专门开辟一节讨论这个问题[1],他指出弗洛伊德的理论本身就排斥科学方法的验证。在我看来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一种人文的诠释,本身不需要通过科学方法检验来确立自己的有效性。我想这正是有人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看作一种解释学理论的原因[2]。

社学心理学发展至今,有基础性影响的理论不外乎动机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知理论、决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进化论社会心理学等几种,每一种理论都不能成为社会心理研究的一般性理论,也就是说每一种理论的适用范围有限。在S.E.Taylor、L.A.Peplau和D.D.Sears所合著的《社会心理学》一书中,作者也提出了相类似的看法:“现代社会心理学家发现任何单一的一般性理论,如社会学习理论,都不能充分解释他们所研究的课题,因而从不同的理论传统中整合各种观点,就很有实用意义”[3]。相对于结构主义、功能主义、行为主义,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的困难更大,这也正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所在。

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影响他人、及与他人关系的一门科学,社会心理学始终以人为中心。然而人毕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客观对象,人始终是有着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对作为研究对象的个体的研究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始终会干扰研究的客观性。更何况研究者和研究对象都是人,研究者在做心理学研究时的客观性也是相对的。正因为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存在,或者说每一个研究对象的主观性,使得社会心理学家在对实验中的研究对象所表现出的特征进行描述,进而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理论总会有其适用的局限性。

Duane Schultz认为心理学至今仍未发展到范式阶段(The stage of paradigmatic science).我却相信心理学永远不会,也不该发展到范式阶段。研究对象和研究者本身的主观性决定了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所建构出的理论,不可能像牛顿开创的经典力学那样统治学界几百年。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应该像前文引文那样“从不同的理论中整合各种观点”,这也许才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正途。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的威力几乎冲击到了人类学术大厦的每一个角落。甚至连历史学这样的人文学科都像模仿自然科学,将自身建立成科学的史学,这样的努力已经证明是失败的。研究人的学科固然要从自然科学中吸取养分,但人文学科终究无法成为纯粹的自然科学,强调人文学科本身也具有真理性是19世纪末以来西方哲学家所努力的重点。社会心理学的位置正处在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不偏不倚才是最好的态度,这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特色。

现代心理学史读后感(篇5)

心理学是什么?我读了《现代心理学》后才明白心理包含许多方面的知识,如心理与脑,情绪,压力与健康等等,而我认为一个人的心理能影响一个人行为,性格,处事方法等等,所有我觉得作为一个现代人,不仅需要身体的`健康,跟需要心理的健全。

大部分的现代人身体都属于一种亚健康的状态,但是其实我们的心理是否也是一种亚健康的状态呢?随着现代的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的经济加速发展,然而在这种形势下,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也要随这飞速的步伐与时俱进。但是年轻人为了适应这社会的形势过程中往往产生不少的心理上的问题,如在当今的社会的情况下,竞争大,挑战大,难免出现一些心理的问题,现在有不少的学生为了不落后于别人而不科学地埋头苦干,甚至利用休息的时间去读书,却由于心理的压力往往导致考试的成绩底下,继而,引发情绪消极,产生严重心理不平衡,甚至走向极端,当然这不仅仅指学生,社会中各个层次的人都面临这样一个问题。现在有不少的高校的学生有自杀倾向,而且这种倾向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关注。为什么有这样的现象出现呢?学生时代是充满幻想,激情和美好的,而自杀中心里不平衡等等不良心理因素。

所以我认为我们的心理健康在生活中也是举足轻重的。但是现实中往往很多人对此却是抱不屑的态度,他们对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总认为是有不良行为或者是有见不得光的事,觉得去看心理医生是件耻辱的事情;觉得心理不健康就不是正常人!殊不知,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都存在这种心理问题。

青少年是限制行为能力人,不能很好的去梳理这种心理,导致久堵缺梳,容易让人走上极端。鲁迅曾经说过:“不在沉默中灭亡,就在沉默中爆发”,如果这些人把内心的压抑用一个合适,合理的方式去解决,那么或许再次打开报纸的时候就不会让我们为某件事而感到惋惜了。

我现在的观点,是看了《现代心理学》之后的切身感受,我前面有提到心理能影响一个人的思想,行为,性格等等,其实还有一些生理也是可以被心理所牵动的,比如我们常有的失眠也可能是心理上引起的,所以我们不仅要注意自己身体情况,也要注意自身的心理状况。

上面讲到压力与健康方面的心理只不过是心理学一小部分,其实还包括认识心理学,情绪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总之我认为心理是一个人枢纽,能正确的梳理它,你将会拥有年轻心态,顺利的工作,美满的爱情生活。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