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长征观后感(通用五篇)

03-24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永远的长征观后感”相关的文章,您知道怎样记录好作品名的观后感吗?通过写作我们可以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写观后感可以从原作整体出发发表感想,请将本网页加入收藏夹方便再次查看!

永远的长征观后感(篇1)

漫漫长征路,二万五千里!中国的第一支长征军是**红军(红锋)。1934年10月10日,他从江西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吴起镇,与陕西红军会师。

行程达25000余里,走完了长征!

在长征路上,最艰难的还是——过草地。荒无人烟的水草地,究竟吞噬了多少勇士的生命?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在长征的路上,其次艰难的便是爬雪山。多少勇士的生命消失在雪山的雪地里。

在长征途中,英雄肖华(1916-1985)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肖华不仅战功赫赫,而且才华横溢,他创作的《长征组歌》仍被广泛流传。他的夫人——11岁参加红军,用稚嫩的双脚走完了长征的全程!

长征对于人类的生存、斗争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价值。今天,作为长征精神的后代,13亿多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开始新的长征!

写作水平的提高必须不断获得生活的积累,这包括读书、工作、娱乐、交流、以及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等,你需要随时将这些存储在大脑中,并在字里行间中应用。终身学习是不断创造优秀作品的源泉。

永远的长征观后感(篇2)

两万五千里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的距离。可八十年前的红军全凭双脚一步一个脚印的丈量了

这段旅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历史记录。

两万五千里是一个可怕的数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的距离。可八十年前的红军全凭双脚一步一个脚印的丈量了

这段旅程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历史记录。

翻开《永远的长征》一书,一股墨香扑鼻而来,鲜活的

事迹,惊险的场景,感人的故事让我手不释卷,读着读着,

我仿佛穿越到了八十年前。我身穿军服,背着一个破烂的小

黄包,正随着红军队伍向前走去。呼啸的北风夹着鹅毛般的

雪花阻挡着部队的前行,薄薄的破棉衣已抵挡不住寒冷的天气,只见战士们个个脸冻得通红,边前行边搓着冰冷的双手。忽然,前面传来一声,“有人被冻死了。”我连忙向不

在远处,有一个老兵,他的盔甲越过一棵光秃秃的树

干旁。他一动不动,像一尊雕像,被雪覆盖着

无法辨认,但可以看出,他的神态十分镇定,十分安详,十

分端庄。右手中指和食指指间有一小部分干烟。火已经被雪扑灭了,他的左手微微向前伸,好像在向战友借火。单

那件又薄又破的衣服紧贴着他。看着老战士,我眼眶湿润,

为什么不给他棉衣,不然他就不会冻死了。身边的

一个士兵告诉我他是军需长。一个军需处长,自己没

有给自己发棉衣,而将棉衣让给了战士,这是何等的无私呀!瞬间,大雪已将他深深地埋下,仿佛一座雪山,我缓缓地举

将右手举到眉毛上,向这名老战士致敬!

越过雪山,我们来到一片寂静的森林。初入森林,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团又一团的水草,茂盛的水草长的有一

人多高,草叶绿的发亮。我深入森林时听不到声音。 很安静

得让人害怕,而且越往里**线越来越暗,不远处隐隐约约

几声乌鸦的叫声传来,带来一种不祥的预感。走着走着,前面传来了急促的呼喊声,“快来人,快来人!有几个战士

陷进去了,有几个战士陷进去了!”我们迅速向着前方跑过去,只见几个战士大半身已陷入泥潭,旁边的战士们正想着

各种办法救他们。有的有树干拉,有的用手刨着泥……可怎

么也无法阻止他们继续下陷,眼睁睁地看着泥一点一点的没

在他们的头上,在我们的视线之外。面对泥潭,战士们深

深深地鞠了一躬,眼角的泪水不停地往下流。当我回头看泥泞的时候,我用手擦了擦眼泪,但是我的脚步又向前走了

光阴似箭,红军80年长征胜利。八十年前长征

中的艰辛我们无法想象,《永远的长征》这本书,让我们重

回历史,知道了革命先烈们的坚强与伟大,更让我们明白,

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今天,我们要珍惜美好生活,努力学习,健康成长,用行动传成长征精神。

永远的长征观后感(篇3)

长征,两万五千里,历时两年,经过14个省,跨过24条大河,翻越18座大山。。。一些数字总能让我们感叹这场战略性转移的宏大。而看过了纪录片后,我更被一种强大的力量震撼,久久不语。

首篇《红军不怕远征难》,带着浓厚的乐观欢快甚至喜庆的气氛来到我的眼前,我不禁有些怀疑长征中那些听的人们热泪盈眶的故事是否有艺术效果。可是看着看着,原本还有些躁动的同学们安静了,凝重了,沉默了,看着荧屏上可能还带着夸张的战斗场面,漫天的硝烟,炮弹的轰鸣,我不由得有些发毛:若是我只是跟着他们打一场仗,会不会就吓得躲在战壕里瑟瑟发抖哭爹喊娘,甚至临阵脱逃?尤其记得血战湘江,飞夺泸定桥,湘江战役,近九万红军伤亡五万,湘江被红军的鲜血染成了红河,于是便留下了“三年不食湘江鱼,十年不喝湘江水”,血红的江水,无情的淹没了无数年轻的生命。泸定桥那一段看完之后,我更是觉得我可能一段时间之内都不怎么敢走铁索桥了,那个冲到桥头却在顷刻间消失在汹涌的波涛中的人更是让我触目惊心,只是一瞬间啊,在这漫漫长征途中,有多少人是这样一瞬间就没了踪迹?

最让我倍感扎心的是长征胜利会师后那一段,几个主演的脸一一扫过去,却渐渐的变成了灰色,他们的脸上还带着骄傲,灿烂的笑容,从那以后却只能是墙上的黑白照片。在建设新中国的漫漫长路里,有多少人只是还未完全褪去稚气的青年,热血沸腾,却为了国家的危亡甘愿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义无反顾的冲上战场,今天还在脸前微笑的人,明天就成了沼泽地里的英魂,雪山上的丰碑,河底的忠骨,还有国民党的枪下鬼,那该是怎样绝望的事情!并没有人真正无畏死亡,可有信仰的人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追求而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若干年之后,也许长征会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一些人,一些事,值得我们用心记住,因为那永远是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

永远的长征观后感(篇4)

几个星期前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名叫《永远的长征》的书,一开始就被标题吸引住了。想长征怎么是永远的呢?于是我一口气把它读完了。

长征是什么?长征是对人类极限的挑战,是对人类能够坚持的理想信念的挑战,是对人类能够克服的困难的挑战。

长征,二万五千里的长征,是多么可怕啊,而红军们坚持不懈,终于走过了这二万五千里路,毛主席还作了一首诗《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几十年过去了,万水千山间,红军征战的痕迹渐渐湮灭,但岁月长河中,一代中华优秀儿女用热血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却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民族的今天和未来。

长征是中国人民的史诗,用自己的脚步和鲜血铭刻在我们心中。它就像一条鲜红的丝带,给人类、给子孙后代留下永久的纪忆。

读完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长征的意义。虽然长征再也不会来了,但长征精神永远存在。长征途中长眠的烈士们,他们的精神将永垂不朽!

永远的长征观后感(篇5)

观后感学院:环境工程与化学学院

专业:工业分析技术

学号:z18065204

姓名:宋涛

2019年是长征胜利83周年,在本周三晚上(2019.04.24)组织部召集我们**纪录片《永远的长征》,我们有幸一次次,亲吻历史,历史有幸,一次次亲历伟大。

当时光流过80年,当岁月穿行数十载当岁月,当我们再度捧起那艰辛与苦难,当我们再度亲吻那带血的土地,我们不能不身怀敬仰、敬重和敬畏,我们不得不歌吟英雄,呼喊伟大。有人把长征比作地球上的红飘带,有人把它称作征服人类极限的挑战,有人追随它,不停地检视它的遥远与艰难,也有人为它不断发出呼唤,而我们则在思索与敬慕中再出发,去**那些永远也将不完的故事我们的出发,就从一本珍藏的红军号谱说起。1934年10月的一天,红军长征的集会响起。八万**红军在嘹亮的军号声中离开**苏区,踏上了漫长而艰苦的征程。

庄严的教室里只能听到激情的解说和雄伟的背景**。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面从眼前闪过。面对国民党蒋介石的百万大军围追堵截,一场场残酷的战斗使无数的年轻红军战士倒在战场,牺牲时很多没有留下姓名;不少杰出的红军将领也长眠在征途中,如军团参谋长邓萍、军政委吴焕先、师长洪超、陈树湘等。

据不完全统计,长征途中有80多名师级干部牺牲。

长征为什么如此伟大?如此有生命力?对中国的革命影响如此深远呢?

当你看了长征路线图你就会有了答案。**红军从瑞金出发、血战湘江、夺娄山关、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懋功会师、过草地、激战腊子口、大会师到达延安并奠基西北,长征宣告胜利结束。整个行程二万五千多里,横跨十一个省,所经过的地方全是中国当时最偏远贫困的地区。

高山大河,险关隘口,雪山草地,冰雪严寒,缺吃少穿。据后来的统计,红军长征三路的雪山多达75座。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8座。

山顶常年积雪,气温低至零下二三十度,狂风卷着大雪与冰雹披头盖脸砸来,让人睁不开眼睛迈不开脚步。极端低温很短时间就能把一个人冻死,况且红军将士衣着单薄食不裹腹。广袤的水草,在川康边境500公里处,也是红军面前的一个食人泥潭。许多红军战士没能活着走出去。

与恶劣的自然条件相比,国民党的重围更加残酷,飞机轰炸,子弹雨点不断。红军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呢?靠得就是对中国革命必胜的信念,对共产主义必胜的信仰。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服从命令、听党指挥,始终萦绕在每一位红军指挥员和战士的心头。**红军从瑞金出发时有8万多人,最后到达陕北时有1万多人。多大的损失啊。虽然人数少了,但是剩下的都是精英。

毛主席说过这些人可以以一当千。正是这些带有钢铁一志的革命种子,在后来的斗争中发展壮大,成为一股革命洪流,打破了蒋氏王朝在中国的黑暗统治,建立了新中国。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党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为什么足够的资源在这场斗争中失败了?其根本原因是国民党代表了资产阶级少数民族的利益,缺乏崇高的信仰,军阀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争斗,不可能团结起来。当官为发财当兵为吃饭,谁又愿意为这腐败的**和官老爷卖命呢?

相反,在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中,每一个战士都有崇高的信念和坚定的革命意志。共产党人不谋私利,官兵平等。比如,方志敏去世时只有一支钢笔和一只怀表;刘志丹去世时口袋里只有半支铅笔。

共产党人做革命不是为了发财。红军战士大多是自愿参军的穷人子女。革命情、同志情、战友情时刻在每个红军指战员的胸中激荡,危急关头总是冲锋在前不怕牺牲。

在中国革命史上,王明、博古、李德领导的左倾教条主义和保守主义,使红军损失惨重,直接导致第五次反苏失败,最后被迫放弃苏区,开始长征。好在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翼教条主义,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关键时刻,红军得救,中国革命得救。

长征注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外部艰难险阻没有一刻不存在,党内斗争一定时期也是相当激烈,同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斗争;同张国焘的**党**红军的行为斗争并取得最后胜利。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在生死悠关时刻拨乱反正使革命走向正轨呢?这取决于三种工作方式: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一切从实际出发,无论是政治工作还是行军打仗都要从实际出发,决不能生搬照抄;党与群众就是鱼水关系,一切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同志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隐瞒缺点错误,不搞****,有错误及时纠正。

这些都保证了一切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直到革命胜利。

长征的硝烟早已烟消云散,但人们对长征的思念和怀念还没有结束。长征精神在新时代又焕发出新的活力。也就是说,我们要始终牢记本意,牢记使命,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胜利,夺取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