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名言200句

03-25

“司马懿装病夺去大将军曹爽的军权,其后夺取了政权。”名人格言是历史的见证传承文明引领未来,名人的名言可以启迪我们的生活智慧和哲学思考,你知道的哪些名人格言呢?我们将通过推送信息帮助您了解“司马懿名言”的方方面面,经过阅读这组句子你将获得一些有益的信息和洞察力!

司马懿名言(1--20条)

1、我不期望自己永远顺利,因为那样的人生不精彩。人生不可能永远都是春天和夏天,如果没有秋天和冬天,你就不可能拥有春天和夏天。这和表演的体悟很像,当你不知道悲伤有多悲伤的时候,你的快乐,就不会超越你以前所体验的快乐。于是在人生旅程的风景里,我想要体验的,是春、夏、秋、冬。

2、从反面来看,司马懿万一在高平陵失败,或是司马师及司马昭等子孙不肖,综观司马懿生平,还是功大于过。一如毋丘俭、诸葛诞的叛变虽失败,虽打成败者为寇,但仍不乏有佳评;换句话说,司马懿若不幸失败,以败者为寇的眼光来看,还是不能忽略其生平的治绩。但有趣的是,司马懿在高平陵成功,子孙也成功,结果反而司马懿有奸臣的评价,好像成功的批评比失败的赞扬还差。

3、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励志天下lizhi)

4、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到的都是朋友和师长。”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和他怀着一颗敬畏的人有关,司马懿礼贤下士,善于学习,即使是在家乡种地的老农,司马懿都不耻下问,拜其为师。

5、三国演义最后司马懿用了拖字的办法,不择手段坑蒙拐骗的方法赢了。

6、先看司马懿生平,本为曹魏帝国守护的方面。

7、时间上,曹丕享年四十,曹睿只活了三十又四,父子相加不过七十又四,刚好多司马懿一岁。而司马懿光是从建安十三年就曹操文学椽起算,至嘉平元年发动诛杀曹爽止,献身曹家长达四十一年,成就可归纳成「出将入相」。人生七十古来稀,若是司马懿七十岁就死去,就没有后来的诛杀曹爽之事,因此司马懿安内攘外的一生,不知又该如何评价。

8、童年是生命之父,环境是生命之母。

9、当时曹爽跪在地上看着司马懿说,司马懿你一挥剑就夺取了我们曹家四代的江山。

10、首先是从现有的史料,找不出司马懿背叛曹魏皇家的证据。司马懿对内礼遇魏主及郭太后,对外建武功讨伐不臣,除了高平陵诛杀曹爽党族为人所诟病外。不过曹爽不等于皇室,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并为魏主麾下的爪牙,司马懿隡除曹爽之效果同等于曹爽排挤司马懿。若说司马懿对同级辅政大臣的曹爽诬以犯上欺君,那为曹爽当初对同级辅政大臣的司马懿是否也能算上犯上欺君呢?终其司马懿一生,君主曹芳并未失去魏国大位,硬说司马懿篡夺曹魏,彷佛多言曹操篡夺汉室。事实上皆为子孙所为,不应责由曹操及司马懿,最后曹丕篡汉、司马炎篡魏。

11、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就是坐在那个位子上的感受,可还是有人,想要坐那个位子,这就是人的野心。

12、转守为攻,以静制动。《三国杀》

13、君臣异位的原因不是君弱就是臣强,空穴无风,其来有因。

14、让孙子司马炎背书,不仅是教育子孙,承继大业,同时也对他的一生做了精炼的交代。因而他可以在书声中安然死去。

15、成功的秘诀是热情和毅力。

16、司马懿学习过儒家经典、道家哲学和自家祖传的兵法,有一套自己的知识结构。其中的精华值得我们学习。司马懿最经典的三句话,读懂其中的两句,定是聪明高人!

17、世事关心,要知道顺境不常,人生有起有落。

18、你能忍,我不能。我在那边等着你

19、大多数时候,成功不是资源的问题,而是信心的问题。拥有资源的人如果没有信心就会失败。

20、司马懿为三朝元老。他等到年轻的帝王外出祭拜而造反。

司马懿名言(21--40条)

21、冤有头,债有主:行废帝之事为司马师,命杀帝之事为司马昭,就篡位之事为司马炎,若要论奸说恶,还轮不到司马懿。除非依君君臣臣的观念,既然事魏,终为魏臣,司马家最后居然犯上不敬,追本溯源究底而波及司马懿。子孙连累祖先,责无旁贷,这亦令司马懿所死不瞑目。

22、符合春秋大义未必就是尚书

23、朕已经看惯了,诚惶诚恐背后的做作,也听惯了仁义道德当中蕴藏的卑劣。

24、天机难测,却尽在我掌中。――《三国杀》

25、学会识人,夸人,用人,让天下英才为你所用。

26、审时度势[shěnshíduóshì]

27、回看司马懿的一生,他韬光养晦多年,凭借大半生的准备,找准时机,厚积薄发,一举夺了夺取曹氏天下。

28、然而令他没想到的是,此段书的后文,“螳螂方欲食蝉,而不知黄雀在后,举其颈,欲啄而食之也”,也同样应证了司马氏江山易主的历史趋势。

29、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与言。

30、司马懿教导其子原话:你等年纪轻轻,一遇挫折便松散懈怠,日后怎成大器,你等可知那司徒王朗七十六岁还任军师出征,此正如曹公所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你等要记住,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也,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31、时不我待,华佗治病,我治天下。

32、或曰司马懿不过是为了取代曹爽而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与其凭空猜想可能性,不如直接检视实际发生的经过。首先曹爽拥有「封侯领邑」、「赐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等权臣之实,司马懿拒绝取代皇室或九锡,甚至「固让相国、郡公不受」。其次曹爽侵凌皇室,僭越使用皇家人员及仪式,虽无皇帝之名,已有皇帝之实,司马懿则是恭敬地以臣属事君,而且没有任何对皇室的侵犯。不管是虚伪也好、或有心也好,总之司马懿护卫皇帝与曹爽欺凌皇帝的行为,两相比较,可察君臣分际优劣。

33、但司马懿听了儿子一番言论却非常平静,他问司马昭:“这曹爽比诸葛亮如何?”

34、若把罪名算到篡夺,就有点张冠李戴。实际上真正动手行篡夺另有其人,司马炎才是篡魏的人,正如曹丕才是篡汉的人,可是奸臣之名不是归于曹操,就是归于司马懿。若以篡夺来定罪,司马炎与司马懿之间还隔着司马昭,司马懿要称为奸臣太冤枉。而司马懿高平陵事变的对象才是有僭越之心的权臣,就身分而言,司马懿与曹爽同为辅政大臣,互斗政变不算以下犯上的奸臣。虽《三国演义》渲染造成负面评价,但是司马懿的恶名却始于永嘉之乱的石勒,挟带私恨摧毁司马宗庙,再加上晋室南渡,士家门阀拢断南北,民间遂怪罪起始作俑者的司马懿。后世帝王如唐太宗下命编修晋书时,也不鼓励效法司马懿,所以评价也不高。

35、空城计后司马懿与其子有一段对话而非名言。

36、本句出自第四《军形篇》。这是一个辩证的胜败关。孙子提出要战就要先做到自己不可战胜。同时等待和寻找战胜敌人的机会。所以说不可战胜主要看自己做到没有。要胜敌人主要看敌人是否有破绽。所以胜负是可以知晓和判断的。但是不能强求。这个观点实际上很有现实意义。很多人出于热情,做了不少勉强而为之的事情。结果失败。记得毛泽东在刘邓大军东渡黄河遇到困境的时刻。他并没有指示刘邓大军勇猛杀敌。而是指示‘生存第一、胜利第一’。可见他把自己的生存和不失败放在多么重要的位置。

37、而司马懿一只脚踩在曹爽的背上,哈哈一笑,我一挥剑只需要一天,可是我磨剑磨了50多年。这就体现出司马懿的老奸巨猾和老谋深算,曹爽远不是他的对手。

38、黑白分明并不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否则就是偏见与局限。若站在曹爽的立场来论司马懿,当然是批判邪恶诈骗;若反观站在司马懿的立场,似乎反倒是为了保身自卫的不得已;所以附曹爽则非司马懿,归司马懿则非曹爽,各为其人而结论不同吗?这当然是否定的,会因立场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判断,仍然沦陷于当局者迷惑的处境。杀人灭门的事,不会因为处境不得已而变成正当合理;被杀的受害者,当初真的无辜得罪不该死吗?

39、纵观司马懿的一生,我们不难发现,虽然他最终博弈成功,但是他的经历,并不算一帆风顺。在曹操时期,他备受猜疑,在曹叡、曹芳时期,先有曹休、曹真压他一头,后有曹爽独断专行,他只能保持低调,甚至装病,才能保护自己及家族无损。众所周知,司马懿从来不甘居人下,但是在曹爽把持朝政的时候,他却多年担任没有实权的太傅一职,后来更是远离朝堂,装病在家。由此可见,司马懿的性格中,有着能忍非常能忍的一面。在曹爽权势最盛的时候,他能够想出装病的“妙计”,并能装的惟妙惟肖,可见他非常会演戏。通过忍耐和演戏,降低了对方的防范心理后,他把握住时机,适时出手将其一举诛灭,可见其处事稳准狠。把司马懿性格中的这些特点加以概括之后,我们不妨用阴柔一词来形容。

40、本句出自第三篇《谋攻篇》曹操曰:未战而敌自屈服。把他放在第二位是有道理的。这样的思想对于战争的理念达到了一个顶峰层次。不管什么斗争。就是全面胜利都不是最好的结果。只有不战而使对方心悦诚服才是最佳效果。这是战略层次的顶点。也是老子某些思想的典范。在商战、交友、及竞技中。实际上强调的就是征服对方的心。让对方心诚、心服到骨子里。这种效果自然是最高境界了。

司马懿名言(41--60条)

4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了解透彻,打多少次仗都不会失败。

42、司马懿的这段话,又一次真理了,曹爽虽然通过小手段逼得郭太后移宫,欺主年少似乎能只手遮天,但屡次作死的曹爽真的能笑到最后吗?

43、请看吧,我已掌控历史的大势,司马氏终将立于时代之巅!《三国杀》

44、主公,臣今日急请你来,除临终欲图一见

45、秉承着这个为人处事原则,司马懿对杨修、诸葛亮等对手们都充满尊敬,甚至对害过他的人都不存恨意,在生死时刻总能得以和解。

46、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

47、回顾司马懿一生,他不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智谋上,都能与诸葛亮平起平坐,他的一生的智谋,足以值得我们学习!

48、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自负自大,更不可恃才傲物。

49、前路坎坷,更要放手一搏。

50、孙子兵法》是讲以强胜弱,不是讲以弱胜强。

51、人生路上,要懂得珍惜眼前人,不要等到失去后才后悔莫及。

52、老物不足惜,虑困我好儿耳!《三国演义》

53、司马懿讨伐曹爽正好是清君侧,为魏国尽心而忠心耿耿。

54、大丈夫,出身贫贱并不是耻辱,能屈能伸,方为丈夫。《三国演义》

55、为了过上美好的生活,我们必须处理好与“四个老人”的关系。那四个老人呢?是爸爸、老师、老板和妻子。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管理我的关系与我的父亲,我的老师,我的老板和我的妻子。幸福的一天,所有的“四旧”关系都得到妥善处理。

56、司马懿装病夺去大将军曹爽的军权,其后夺取了政权。

57、臣宁忠孝而死,不愿忤逆而生。

58、司马懿家族还采取残忍的办法,对反对司马懿的一个杀。对官僚贵族采取拉笼的办法,获取贵族的支持,还采取了装胧作哑的办法。

59、第四,一生当中,不会有什么所谓的敌人,他们都是你的老师和朋友!

60、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只有明确了我们要追寻的意义,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

司马懿名言(61--80条)

61、无论是爱情、职场、人生、还是育儿上,司马懿都很有一番自己的见解,不仅有精彩剧情,更难得的是能学到不少人生的奥秘。

62、第三,败而不伤,败而不耻,要懂得善败,才会知道成功;

63、每个人都必须找到生命的意义。他需要做一份迫使他真正找到时间感的工作。一个人拥有的空闲时间越少,他就会越了解时间的价值并充分利用时间。

64、且夫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系,安有常则;你我皆在这天下熔炉之中,朕都不干提圆满,更何况你和他了。

65、曹爽毫不顾忌同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要逼郭太后迁宫,以此来架空年幼的皇帝。

66、二战初,德国凭借闪电战所向披靡,横扫当世号称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国。在侵略苏联前期,也是进军神速。但是进入苏联腹地,却由于战线拉的过长而陷入持久战。长期的持久战消耗了德国巨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生产力(当时德国军工生产的武器近3/4用在了苏联战场,苏联战场的军队占总军队人数的2/3)并最终导致了战事的逆转。同样在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海战中,日本指挥官南云忠一为了让攻击美国舰队的轰炸机有战斗机的掩护,而让整个航空战队推迟了5分钟出发。而恰恰在这5分钟里,美国的俯冲轰炸机趁虚而入,一举击沉日本3艘航空母舰,彻底扭转了战局。这是非常好的反例。

67、在新三国演义当中,司马懿在夺取了曹魏的政权之后,有这样一句台词。

68、这普天之下莫非黄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我一个学子最大的抱负,就是找到一个君王,臣之,辅之。也许,我还能和他一起结束这乱世。

69、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征东辽哥》

70、遇到挫折就放弃了,还做什么大事!《三国演义》

71、天机难测,却尽在我掌中。《三国杀》

72、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我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我见过的鬼比你见过的人还多。

73、孤家寡人,不是平白叫的。

74、以偏盖全则失之全貌,虽有优缺,何不在优点赞扬,而在缺点批评呢?现在流行以一小污而抹黑所有优点,或者以美化漂白来遮盖污点,反变成隐恶扬善或讳言颂丑,失其黑应其暗,明属其亮的应有特性。

75、虞姬:听飞鸟振翅携风的决绝与凛冽。

76、“我只想这一生一世耳朵都在夫人手里”

77、暗中部局,谋事先谋人

78、阴谋论者常以「南诸葛,北司马」并称,其实不然,与其说是权臣夺占,不如说是君失人心。

79、当老天为你关上一扇窗的同时,衪一定会替你开启另一扇,只要你愿意,一定可以透过它看见更蓝的天空。

80、司马懿积极征取低层的军官对其支持,这些低层军队将军们官员们都支持政变,终于战胜了曹魏政权。

司马懿名言(81--100条)

81、韬光养晦,鹰视狼顾,老谋深算,老奸巨猾,审时度势

82、倘若他料想之后浮沉之事,又怎会停步于螳螂捕蝉的歌功颂德?倘若他未能料想,又怎会选择背诵黄雀在后的警示名言?

83、是好的敌人。做事情,没有的完美,只有的错误。

84、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这是司马懿打败曹氏勋贵的原因,在魏蜀之战中,曹真始终是大司马大将军,而司马懿只是一个副将,然而绝大数的胜仗都出于司马懿之手,同样,魏吴大战中的曹休和司马懿也是如此。这句话也是曹爽和司马懿之争中,司马懿胜出的原因。

85、司马懿的这5句话,句句都是经典,如果能读懂两句就够用一生了

86、生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是不可避免的。每当你面临选择的时候,当你感到恐惧和怀疑的时候,就像面对一个小通道。事实上,你可以抬起你的腿跳过它。就是这么简单。在许多困难面前,人们只需要有勇气抬一抬腿。

87、中国从古至今发生的一切大事都需要三个条件:“势”是指人民的愿望;“局”是指力量的比较;“变化”指的是时间和条件。

88、听说,你比我聪明?(司马懿遇到诸葛亮时几率触发)《王者荣耀》

89、内政方面,供应补给,使前线无后顾之忧,曹丕还认为「内镇百姓,外供军资」的司马懿有当年刘邦的萧何之风,比较起蜀汉向有粮尽退兵的传统,曹魏军事占尽优势的其中原因之一,后勤保持不断的功劳,首当其冲。上邽、淮北的屯田;天水、京兆、安南的冶铁、灌溉国渠、引水广槽渠,建设晋坡及东南诸坡。结果灌溉良田广达数千顷,国家因此得到充实。

90、人生需要信仰,要有坚定的信念,不要轻言放弃,更不可迷失方向。

91、少生气,保持生活饮食规律,把你厉害的人熬死,你就赢了。

92、再次看曹爽对魏主曹芳的忠诚方面,曹芳年幼登基,本与郭太后同住。曹爽先是迁太后回永宁宫,分割郭太后与曹芳相隔两地。一方面又擅权独断,除了广布党羽,还更改原有的制度,魏主无法禁止,曹爽何止功高以震主。二方面又广纳诸妾,连曹睿的后宫佳丽都不放过,又使用皇家专属的技术员、乐队、还有武装禁兵,身为臣属却用君王节度,僭越之心,俨然以皇帝自居。虽然曹芳不是曹睿的亲生儿子,但是曹爽既占曹睿的才人,又用曹睿的师工、鼓吹、禁兵,曹睿生前还是魏国皇帝之尊,曹爽忝为辅政大臣,才是真正犯上欺君。

93、鹰视狼顾[yīngshìlánggù]

94、能开战叫勇气,会收兵叫智慧。人生就像跑高速,开车的人得记住,懂得踩油门那叫力量,懂得踩刹车那叫智慧。多愁善感的句子

95、机遇如昙花一现,虽然美丽,但转瞬即逝。

96、韬光养晦[tāoguāngyǎnghuì]

97、“你们是来打仗的,还是来斗气的?那些一心想赢的人,就能赢到最后吗?打仗,先要学的是善败,败而不耻,败而不伤,才真的能笑到最后。”

98、老奸巨猾[lǎojiānjùhuá]

99、煽阴风点鬼火,或造谣于接头或策反与密室,惟恐天下不乱,企图乱中夺权,大有炸平庐山,停止地球转动之势

100、汉高祖诛杀项羽得天下汉光武诛杀王莽而得天下这样的英雄却生出这么一个拿不起刀来的儿孙!

司马懿名言(101--120条)

101、人这一辈子不光活个生死,总得活个对错。”在司马懿的一生,很少见他犯错,在当世人眼中他最大的错误便是中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殊不知这个他故意为之的。

102、“臣园中有榆,其上有蝉。蝉方奋翼悲鸣,欲饮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后,曲其颈,欲攫而食之也”,只听稚子司马炎郎朗书声,从背如流。听着背书之声,一片安然中,司马懿走向了生命的终结。

103、司马懿对对手和敌人的尊敬,让我们看到他的胸襟和气量。

104、本句出自《形篇》。(曹操曰:有谋与无虑也。故善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正。善用兵者,先修治为不可胜之道,保法度不失敌之败乱也。〕这个胜兵是指处于胜利地位的军队还是能够取得胜利的军队。看来有不同的理解。可能二者皆有。其意思大致就是‘胜兵’之军队通过先制造胜利的态势然后向敌人挑战展开进攻,‘败兵’之军队被迫先行作战然后设法谋求胜利的态势转向防守。修道保法的理解曹操说的还是很正确。先修不可胜之道。而再保法度。从商战、交友、竞技角度看就是要坚守一些不败的原则。锤炼一些实用的礼数和方法。

105、在三国时期,司马懿这个人,可算得上是真真切切成了大事的人了。那么,他到底有哪些过人之处呢?除了能隐忍,活的久之外,他还说了这10句话,句句震耳欲聋,引人深思,但第5句,很多人都做不到!

106、行事要有计划,不要盲目冲动,更不可贸然妄为。

107、公无渡河,公竟渡河,究竟该怎样渡过这条河?

108、本篇其他佳句还有如:‘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攻其所不守也攻其所必救’。

109、还记当年,臣与陛下指青山为誓

110、年轻时辅佐曹丕时,最大的对手是杨修,然而在杨修因鸡肋事件被曹操判死刑后,司马懿却主动请求曹操让他见杨修。

111、一句话,就点出了司马懿不和曹爽一般计较的原因,不是怯懦,只是先保有一份敬畏之心。

112、古人云:得民心者可为天子;得天子心者可为诸侯;得诸侯心者只可为大夫。不知尔等可以笼络何人之心?中原人心,尽可笼络。笼络人心,一统天下。

113、所以有人指出‘胜利并不是属于力量强大的一方,而属于善于把握时机的一方。’——陶珏铭(一位现代战争评论家)

114、这句话表现出的是对家庭的责任以及对妻子的忠诚,只有家中和睦,才能走的更加长远。

115、处事要明辨是非,不要心存偏见,更不可将私人情绪带到公共事务中。

116、游戏中的司马懿是典型的傲娇属性……哼!我怎么可能会软弱呢,不过要是有你在,我就……别让我再往下说!(《真·三国无双6》)昭儿,我战事进行的很顺利啊!但是你主动提出帮忙的话,为父倒是不介意...(《真·三国无双6》)你,你可不要误会,我不过是把多出来的给你而已。(《真·三国无双6》)司马懿: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诸葛亮,不要扯我的后腿啊!

117、第二,不要和看起来愚蠢的事情较真,遇到愚蠢可以向它低头;

118、历史上无数的战例也证明了这点:

119、一言:想四面讨好,含情脉脉,只会虚伪地让人更看不起你!

120、这是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内容。本人认为是最经典的名句。故把他排在第一位。曹操曰:势盛必衰,形露必败,故能因敌变化,取胜若神。其实,这句话的含义远远不止这些。他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要时刻冷静科学地分析当前的局面。对局面的微妙变化都应当了如指掌。只有根据局面的变化而不断改善应对方式才是最好的策略。这个精神在战术层面上显得更为重要。不管是商战,还是兵战;不管是交友、还是创业;不管是竞技,还是谈判。时刻保持对局面的透彻分析和针对性的应对是每个决策和行动者必备的素养。

司马懿名言(121--140条)

121、一别数日 山川悠远 你可安好啊?――《虎啸龙吟》

122、有的蠢货,四季都在扇扇子。(嘲讽诸葛亮)——《王者荣耀》

123、刘备以诈力虏刘璋,蜀人未附而远争江陵,此机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汉中,益州震动,进兵临之,势必瓦解。圣人不能违时,亦不可失时也!

124、《孙子兵法》讲“计”,不是奇谋巧计,而是计算的计,是现代的SWOT分析,从五事七计中打分,能胜就打,不能胜就不打。所以孙子不相信以弱胜强,那是小概率事情。我们经常抱着取巧的心理,认为自己就是那小概率事情的主角,实际上这是无知的表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孙子不会拿国家民族的命运,去赌小概率事件。打得赢,也要算代价。

125、世事如棋,感恩姑娘,愿为一子,和我一起,对弈人生。司马懿此生,足矣。

126、原谅别人的不原谅,理解别人的误解,理解别人的误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领导者。

127、这是兵贵神速的理念。是第二篇《作战篇》。〔曹操曰:久则不利。兵犹火也,不戢将自焚也。〕即作战只求胜利,作战久了会挫伤战士士气,进攻敌人的城池也会缺乏战力,国家的经济也会受到巨大的消耗,其他国家也会趁虚而入。所以为求用兵精巧而进军缓慢,最终胜利的战例,从来没有听说过。

128、人在这一生中,当顺风顺水时,那就不是一种技能,逆风逆水时,行走时,能以正常的心态,找到出路,不乱,这就是所谓的一种技能。

129、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魏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130、祢衡锋芒毕露,不知检点,自寻死路

131、司马昭忿忿不平地对父亲说,曹爽实在太过分了,这是在凌辱司马家,忍无可忍之时就无需再忍。

132、“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要学会敬畏自己的对手’

133、司马懿,三国时期辅佐曹魏四代君主的重臣,早年被曹操视为不安于人臣的隐患,晚年又被曹叡临终托孤,委以重任。他用五十年的时间来证明自己是个忠臣,最后却重演了曹家篡汉的一幕。

134、司马懿的种种金句,细细品来对当代人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135、司马懿更是对妻子说出了那句他记了一辈子,也做了一辈子的话,“我只想这一生一世,耳朵都在夫人手里”。

136、一、人不能怯懦,但不能不知敬畏

137、“不要和愚蠢硬碰硬,要学会向愚蠢低头”

138、真理是简单的,真诚是简单的,真正的美有简单的形式。真理越简单,就越能熟练地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出真理,这就是所谓的真智慧。

139、在领导身边工作有三个禁忌:泄漏的禁忌;轻微的禁忌;禁忌的欺骗。

140、应对失败和挫折的四种比较积极的应对方法:1改进;2替代;3合理化;4升华。

司马懿名言(141--160条)

141、一把刀最容易豁口的是刀刃,1条枪最容易磨损的是枪尖,一个团队中最容易受到伤害的是冒尖的骨干。因此作为团队领导,务必要学习并领悟保护刀刃保护枪尖保护优秀的人。

142、原句: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

143、做事要稳重,不要轻率行事,更不要半途而废。

144、司马昭回答道,“蝼蚁尔。”

145、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军事是国家的大事,生死存亡系于此,不可轻举妄动,一定要仔细小心思考,对死亡要有敬畏之心,对战争要谨慎。现实生活中创业一定要谨慎,公司重大战略的决策一定要谨慎。

146、朕受够了你趴在地上,装作谦卑,却控制了我的人生。

147、曹操问他原因,司马懿是这么说的,“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司马懿诚恳的一席话,果然打动了曹操,也越发让曹操从心底欣赏他。

148、谁都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却很少有人能正确面对失败,司马懿就告诉我们,要对失败多一些耐心,才能赢得最后的成功。

149、“败而不伤,败而不耻先要学的是善败”

150、究其一生,是足智多谋之人,他的一生中,我们要研究与学习的还有很多,但是有着其中的5句话,句句都是经典,如果能够读懂其中两句,就够用一生了。

151、我弃袁绍而投明公,那是因为在万古长夜当中,哪怕是一盏微弱的光芒也会让你身不由己地追随这光芒,至死方休,而明公就是这光芒。可是如今二十年过去了,天下大乱未止,而人心的初衷却是渐行渐远,你说,我这一生,到底成全的是什么?

152、高平陵事变怎么说都是司马懿的污点,不过司马懿七十一岁以前的出将入相,不知又有多少人正眼端视。不会因为一片叶片长丑而批评整株树恶劣,更不会因此而说整个森林破败不堪。森林里头又不只一颗树,一颗树的叶子何只成千上百。虽然一粒老鼠屎可以败坏一锅粥,但是这不代表整锅粥都是同样的恶劣,孰知未受污染前的整锅粥不是优良得晶莹剔透?

153、我吃盐比你吃米还多,我过桥比你走路还多,我见鬼比你见人都多。

154、这位三国时期的名人,足智多谋,战功显赫,又小心谨慎,他生前被魏王深信并委以重任,也不负重托为曹魏立下汗马功劳。他的儿子司马昭,就是那位历史上有名的“指鹿为马”之人,并有名言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之”,其子司马昭称王后,追尊他为晋王;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他为高祖宣皇帝,故司马懿也称晋高祖、晋宣帝。

155、司马懿的一生而言,虽有晚年的高平陵事变,不过早年的贡献却可仔细推敲。固然杀人罪孽必须谴责,但是建设杜稷的赞扬,是否到了现代,还是必须吝惜呢?司马懿固然有作错的地方,也不乏有作对的地方,在针对其错事批评之余,是不是也能以同等心态来看待造福功绩,给点掌声呢?这正是当初为文的感叹。

156、学习要勤奋努力,不要沉迷于娱乐消遣中,浪费青春岁月。

157、去争谁比谁强并无意义,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答案,钻死脑筋在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有没有破解彼此之间的战略或战术,今人未必比当事人更清楚。至于偶然与必然也不再多提,因为逻辑上很清楚的事,就不必再当字典多费唇舌。就「诸葛亮一生未曾打败过司马懿」而言,这不过是一件事实的陈述,另外的角度则是「司马懿一生也未曾打败过诸葛亮」,事实同样成立。因此这不代表谁的能力强,抑谁的能力弱。若要扯什么打败的定义,战争目的的达到,那显得冗事多余而未命正鹄。以事实陈述来推断能力评价,立论失足,恰如「魏延一生未曾打败过夏侯懋」,正是讥刺原来「夏侯懋是一个魏延打不赢的三国英雄」,说出来的事实固然正确,但是却有未说出来的谬错。

158、世间事物瞬息万变,人生远比其短,我们要时刻警醒,珍惜每一刻。

159、有心 不是见色忘义的怦然心动 而是 不离不弃的日久生情。《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160、“臣一路走来,没有敌人,看见的都是朋友和师长”

司马懿名言(161--180条)

161、后世评价何其严厉,正如任重而道远,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有不虞之誉,有求全之毁」。

162、面对张春华的小脾气,司马懿好声安慰她:“外面的事谈得再大,饭总是吃不香,还是家里的饭好吃”,一番话,顿时哄得张春华开心了许多。

163、对于司马懿,我对他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来自京剧里的《空城计》,诸葛亮在城楼上老老实实的把实话说出来,可司马懿就是自以为聪明,以为那是骗人的假话,结果错换良机。司马懿,出身士族,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曾任职过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四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

164、在曹彼篮螅芩虐响瑁蓝献ㄈǎ皇植僮莅阉韭碥采担涫凳羌芸樟怂诔玫目刂迫ā

165、曹爽先欺凌皇室在先,司马懿不过反击曹爽,对魏室而言,司马懿铲除曹爽之行为,亦为清权臣而护皇位。虽然司马懿的出发点更多是为了自已,但是不可否认的,除去曹爽确实有益于皇帝曹芳被权臣把持。

166、在与诸葛亮对阵失败,被抢了陇上小麦后,魏军众将士都十分不满,明明魏军兵力是蜀军数倍,居然还输给了诸葛亮,连司马懿的两个儿子也坐不住了,一起去司马懿帐内抱怨。

167、以军事而言,攘外有讨东北百年大患、阻西南诸葛北伐、退东吴两次入侵;安内有盈旬擒孟达、平定王凌叛变(再加上毋丘俭及诸葛诞合称淮南三叛,三次叛变皆被司马家所平定,不过那是后来司马师以后的事)。

168、诸葛亮平生谨慎,未敢造次行事。若使吾用兵,先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

169、两军交战,可胜则攻;不胜则御;不守则走;不走则降!即无降,当死也!(司马懿拒绝辽东燕王公孙渊投降时所说。)

170、崔琰是真正把清高活进了风骨,不像有些人,只是装装样子,博个虚名。

171、扮猪吃虎,平时不要显摆自己。

172、曹魏皇帝正如汉末的少帝及献帝,国家政局非常不稳,诸臣虎视眈眈,不只司马一族。汉献帝无力抵抗董卓、曹操的欺凌,正如曹芳无力对抗曹爽及司马懿,无奈何大势已去,曹芳已经不如当年的曹操、曹丕等强君之姿。皇权的没落正是司马家兴起的原因,兴其说是权臣进逼,不如说是君弱败象。中央衰微而没落,诸臣奋起有机会,正是秦失其鹿、天下群雄共逐之的现象。曹魏君权旁落,宛如东汉君权弛败,并非来自何进、董卓、曹操、袁绍及黄巾等臣民其中之一的崛起,正因中央无力控制,地方纷纷脱幅而走。曹魏君臣,宛如历史重演。

173、去了司马懿的大帐后,却只见司马懿和管家侯吉居然优哉游哉地打着五禽戏,司马懿倒是非常淡然,问儿子:

174、这是兵法中第一篇《计篇》的名句。〔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攻击对方的方式既要找到对方没有物质准备的地方,更要找到没有心理准备的地方。如果二者都能找到。必然有丰硕的成果。所以不但要研究对方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要研究和推测对方的精神条件。也就是对方的策略、战术、方案。只有在这些策略、战术、方案中找到对方没有顾及到的地方。斗争胜利的可能性才更大。这个名言从反方向思考就是自己要准备充分,考虑周全才不会被对方攻击。

175、习武可制虎豹,集智方取天下。《三国杀》

176、面对曹爽种种咄咄逼人的行径,司马懿的学生钟会上门劝他,“老师,你就甘于这坐而论道的太傅之位吗?”

177、细细想来,他一生都在等待螳螂捕蝉之机。此种隐忍,着实非常人所能及。此种心志,更是坚如磐石无转移。此种思虑,深如幽井深不可测。此种谋略,细如密网滴水不漏。

178、司马懿曾任曹魏的大都督、大将军、太尉、太傅,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73岁去世,辞郡公和殊礼,葬于首阳山。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179、公无渡河,公竟渡河。

180、事有好有坏,陟罚臧否理应公平,毋须顾及当局者迷后,更可审慎斟酌。

司马懿名言(181--200条)

181、司马懿的阴柔,不仅表现在内斗中,在御敌之时,他更是运用的恰到好处。当初诸葛亮驻兵五丈原,他奉命迎敌,却一直坚守不出。蜀军远道而来,粮草运输不便,打不起消耗战,为了逼他出战,诸葛亮命人为他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对他进行羞辱。当今社会,也没有几个男性,能够接受被人称为伪娘,何况是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呢?可是原本应该盛怒的司马懿,却没有愤怒出战,而是收下了这份“大礼”,并向使者询问起了诸葛亮的饮食起居。虽然他的询问,并非因为关心诸葛亮,而是为了判断诸葛亮的身体状况,以便制定接下来的作战计划,但是他面对这等羞辱,却能够面不改色,并不动声色的耗死了诸葛亮,不可谓不阴柔。

182、司马懿于是进一步告诉儿子:“与愚蠢硬碰硬拼个头破血流,岂不更愚蠢?人这一生,难免和愚蠢为伍,要学会向愚蠢低头”。

183、本句可以说是普通大众最熟悉的名句了。也是出自《谋攻篇》。其名声虽大,但是也只能排在第四位。核心就是要求斗争者要通晓敌我情况。这是对情报、资料的高要求。当然,这也是非常正确的。记得毛泽东在长征过程中。总是能够躲过蒋介石的包围圈。就是红军的谍报人员水平很高。能够准确破译敌方的密码。从而使毛泽东准确掌握情报。进而为我军制定最好的战略战术方案。如果不知情,可能就要出现错误的判断。事实上毛泽东遵义会议不久就吃过对敌人兵力判断错误的亏。所以情况不明切忌决策。当今社会处在信息时代。对对手的研究,了解也是极为重要的。

184、三国之中,要说最聪明的,其实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司马懿。

185、三国演义里面有一个大赢家――司马懿,他也有一个绰号,叫作“冢虎”,冢虎就是善于隐藏的猛虎,非常符合司马懿隐忍而狠辣的个性。

186、为了人民的福祉,为了世界的福祉,为了人民的福祉,大家一起努力吧。

187、我只知道喜欢一个有多美好,那种感觉就像是生有所恋,苦难中也有希望。

188、行动必有代价,战争代价极大。不要光想着战胜,要算账,值不值得。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傲之主,率领疲惫之民,这国家就要亡了。就像汉武帝穷兵黩武一样。

189、老谋深算[lǎomóushēnsuàn]

190、一般人错认的印象是司马懿篡夺曹魏,若不就演义而就正史,忠奸相当可议。

191、你怎么一夜白头,我不希望我们俩也这样。

192、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193、学会伪装自己的情绪,天塌下来也要保持淡定。

194、我司马懿只此一心,叫做长情,要是不要,你看着办。《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

195、面对挫折要有勇气,不要气馁退缩,更不可抱怨命运不公。

196、本句出自第五篇《势篇》。〔曹操曰:正者当敌,奇兵击不备〕。之所以把他排在第三位。是因为后来唐太宗与李卫公(李靖)问对。专门对孙子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做了探讨。而且水平极高。把‘正’‘奇’的辩证关系阐述的相当透彻。指出了有时看似‘正’实质却是‘奇’,有时看似‘奇’他却是‘正’。‘正’可以转化为‘奇’,‘奇’可以转化为‘正’。“奇正相变,循环无穷”,归结到一点,“孙武所谓‘形人而我无形’,此乃奇正之极致。”虽然用兵在于出其不意,但在预备阶段却应该“教正不教奇”。可见李靖对于兵法之变,谙熟于胸,难怪他一生能有战无败呐!“教正不教奇”。也正是我们事业和学业应当坚守的道理。只有‘正’通者才能出‘奇也’。

197、时机未到,该当孙子就当孙子,时机成熟。该出手时要,斩草除根。

198、这一句出自第十一篇《九地篇》。(曹操曰:佯,愚也。或曰:彼欲进,设伏而退;彼欲去,开而击之先示之以闲空虚弱之处,敌则并向而利之,虽千里可擒其将也,并兵向敌,虽千里能擒其将也,是成事之巧也。一作是谓巧攻成事)这里,“详”通“徉”,意思是说,用兵打仗之事,在于佯顺敌人的意图,集中兵力于一处,就能战而胜之,这就是所谓的打胜仗的巧妙之处。《兵经百篇·顺》中也说:“大凡逆之愈坚者,不如顺以导瑕。最经典的故事当属《郑伯克段于鄢》。郑庄公用的就是‘顺详敌意,并敌一向’的招数。

199、假意推辞在先,后来却又接受,不会是谦虚。曹操虽三辞丞相,但是后来还是接受成为汉相,但司马懿对丞相、九锡、郡公等,在世时侯,坚辞不受,若有野心的话,早就欣然接受。甚至于还上表呈现惶恐,万一四面八方的人会怎么评价为臣的议论。司马懿没有假辞而不受,放弃高官厚禄,终老一生。曹操虽成功不必在他,但是早把环境布置好,大翦汉室,将机会留给曹丕;而司马懿始终没有对曹家作出设计,魏国后来发生不少叛乱,司马家此刻掌握曹魏之说,尚且言之过早。

200、说出圣经,用武力接近上帝。三国豪杰,四朝经济大臣。军队驱赶老虎和豹,养子得到独角兽。诸葛老生羡,可还天地春!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