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微课件分享13篇

03-26

经过仔细研究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特别推荐了题为“地理微课件”的文章。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工作的一部分,相信老师对写教案课件也并不陌生。教案是激发学生创造力的有效手段。本文内容愿为您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地理微课件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知道该地自然景观是热带雨林景观,能运用图表分析出该地区气候类型为热带季风气候,能说出该地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能够分析出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可持续发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说明该区位置;利用图片认识其自然景观;利用气温降水统计图,分析气候特点;结合位置图,分析地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利用地图了解该地现在的旅游线路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看统计图表,了解旅游业在当地国民经济收入中的重要作用;利用角色扮演,分析从不同角度怎样看待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结合实际资料,讨论旅游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可持续发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保护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教学与学习方法:

1、读图、分析图、图片介绍、讨论、交流

2、小组合作

问题预设:

1、到西双版纳去,怎样选择合适的`交通方式。

2、西双版纳各景点有哪些特色旅游资源?

3、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4、该区与东南亚相邻,是否在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相似。

教学流程:

(一)阅读教材57-64页内容。

(二)分组合作:(5分钟)

完成以下几个问题:

1、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评价其位置有哪些优势?

2、该地的自然景观是什么?典型的动物和植物有哪些?世界上还有地区和该地相似?

3、请根据图7.13气温、降水统计图,确定其气候类型。并结合位置因素分析其气候成因。

4、西双版纳有哪些丰富的旅游资源?归类分析。

5、举例说明傣族文化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三)展示提升:(10分钟)

一组:利用地图,指图分析其地理位置。(在什么省,纬度位置等)

二组:展示图片,说明该地是热带雨林景观,举例:典型的动植物,与东南亚相似。

三组:分析气温和降水的各月变化,确定其热带季风气候,在板图上示范画出夏季风的来向,分析气候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四组:举例归纳该地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图7.14学会分析文化习俗与环境的关系 《西双版纳》教学设计。

(四)穿插巩固:(3分钟)通过小组的相互交流,进行思维拓展。

例题:假如你是一位西双版纳导游员,你怎样向人们宣传西双版纳的旅游优势?

请你拟写一份宣传提纲。

(五)分组合作2:结合第二框题,围绕目标,完成以下问题:(5分钟)

1、读图7.16分析当地从1991-2001年旅游收入的变化,得出什么结论?

2、读图7.15说出西双版纳的景区和旅游路线。(引申:可通过此图,以导游员的身份向游客介绍,按照什么路线去哪些景点,参观什么?)

3、旅游业的发展对经济会有何影响呢?

(创设情景,利用角色扮演,说明此问题,如扮演政府官员、商人、学生、宾馆服务员,从不同角度看待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4、旅游业有下滑趋势,和什么因素有关系呢?结合63页活动题2分析。

5、角色扮演,不同行业的人给西双版纳旅游局出谋划策,谈谈你的高招。

(六)展示提升:(8分钟)

一组:指导分析统计图曲线上升趋势,说明旅游业已成为支柱产业。

二组:创设情境,导游员向游客介绍旅游景点及行走路线。

三组:角色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何看待旅游业对经济的影响。

四组:近年旅游业下滑,举例分析其原因。

五祖:角色扮演,不同行业人给旅游局出主意,献高招。

(七)总结收获:(5分钟)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谈谈收获。

(八)达标测试:(3分钟)

简单题:练习册50页选择题1、3、4、5、7.

中等:填空1-6,选择6、8.

难题:读图拓展51页。

地理微课件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理解和践行我国的民族政策。2.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情感。3.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了解我国的民族构成和文化特色,养成各民族团结和睦的情感。2.通过判读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二)教学难点读图说出我国少数民族的地区分布特点。三、教学策略八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读图归纳能力,能够说出地图的方位和图例,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纳出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特点。从知识上看,在前两节中,学生已经对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有所了解,这将便于学生准确地说出少数民族较多的省区名称,理解民族分布的“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特点,反过来也能加强对五个民族自治区的理解记忆;同时,学生已经知道了我国的人口分布概况,利用我国人口密度线,便于学生对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地区的理解和记忆。本节需要识记的知识内容较多,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教师可设计抢答、连线、拼图等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印象。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周恩来总理关于民族的论述引入新课,激发学生了解民族知识的动机。在落实第一个重点时,为了加深印象,对民族构成和民族文化特色知识的学习,可通过开展学生活动实现,让学生选取民族或自己所属民族进行介绍。需要注意,班级里可能会有学生不希望被当众说出自己是少数民族,此时需要保护学生自尊心,不宜强求。在落实第二个重点时,要结合地图,可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每组选取3~4个民族,就其省区分布范围进行介绍,最后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民族分布特点的总结,突破难点。这样,既巩固了行政区划的内容,又掌握了民族分布特点。四、教学过程1.引入

教师:出示周恩来总理名言: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各民族的灿烂文化。

学生:认识学习民族知识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激发学习兴趣。

2.民族构成

教师:讲解汉族和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提出问题:

哪个少数民族人口最多?

人口超过500万的少数民族有哪些?

各民族大小不同,法律地位有什么相同点?

学生:回答问题,找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根据图文资料,选取一个少数民族的概况进行介绍。

设计意图:了解主要少数民族人口、文化和分布概况,强化民族平等意识。

3.民族文化教师:展示人民币上不同民族的文字,让学生找出所对应的民族。设计学生活动:连线各民族和与之对应的服饰、节庆景观。学生:体会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性;完成活动,体会我国民族文化的丰富性。设计意图:了解主要少数民族的文化习俗,落实重点。

4.民族分布特点教师:利用民族分布图,让学生分小组选择不同民族,判读分布范围,提问其分布省区名称,引导学生说出民族分布特点,并归纳少数民族的主要分布地区。学生:完成活动,理解记忆。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说出民族分布特征,突破难点。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教师:通过民族分布特点引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出示文字资料,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区域自治的内容和各民族的贡献。学生:阅读材料,理解我国的民族自治政策。设计意图:培养推理能力和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6.小结教师:总结本节内容。学生:做笔记。设计意图:落实知识。

地理微课件 篇3

题目

人口

学习新课标:

解析“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和计算的能力。

教材分析:

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人口的数量、分布与增长,理解我国人口数量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及对策。

能力目标:解析“人口分布图”和“人口增长曲线图”培养学生分析地理图表和计算的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认识我国人口国情与国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价值观。

重点:

我国人口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其分布,人口过多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难点:

人口增长过快、基数过大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教学进度

1课时

自测题整合

重点放在如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开展分层递进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望青年教师参考应用的时,对所提的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板书设计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人口东多西少

[引入]人们常说: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那么我国的人口数量有多少?谁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重点是数据掌握]

[板书]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教师指导读图[1.9 我国人口的增长],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增长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1)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由曲线分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1949—1982的33年中增长4.9亿,82—90的8年中增长1.3亿,最后三年就增长0.6亿。

(2)我国人口基数过大。1949年为5.4亿,第五次人口普查达到12.95亿,占世界的1/5。

2、课堂活动--交流讨论: [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敢于提出问题,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1)新中国成立以前为什么人口增长缓慢?

(2)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什么人口呈直线上升的趋势?

(3) 20世纪70年代,人口增长变缓,主要原因是什么?

(4)通过[1.10 ]图,进一步理解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内涵和重要意义?

[递进式研讨,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渡] 我国人口的特点是:增长速度快、数量大。那么人口的分布式不是均匀的?

[启发学生回答,递进式的交流补充,就能使学生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有着深刻的影响]

[板书]二、人口东多西少

1、课堂活动 [活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彻底完成,不放过任何一个学生]

根据图1.12,完成图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人口密度的计算,并运用人口密度分析我国的人口分布状况?例举我国人口稠密省区与人口稀疏省区。

2、读图[1.11 我国人口密度图]: [指导学生看图分析,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地图的能力]

(1)牢记东、西部划分界线,比较东、西部人口密度的大小,学会运用数据说明我国的人口分布情况?

(2)运用人口增长的理论分析东部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人口密度比西部地区大的原因?[参考自然条件、社会经济以及开发时间的长短等方面]

[小结] [本课内容较少、结构简单,可由学生自我总结一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

[反思] [学生掌握程度,活动交流中的突出表现及不足,巩固知识反馈,递进发展]

地理微课件 篇4

对流层

特征:

(1)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2)气温、湿度的水平分布很不均匀

(3)空气具有强烈的垂直混合(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

大气运动以平流为主

含水汽和杂质极少,云雨现象几乎绝迹

航行层

理想层次: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内

第三章PPT 第26张,高 中 低云

禁止在浓积云中飞行

禁止在积雨云中或积雨云区飞行。

能见度

一是具有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还能够看清楚目标轮廓的最大距离;一是指一定距离内观察目标物的清晰程度。

有地面能见度,有效能见度,最小能见度,跑道能见度,空中能见度,着陆能见度与跑道视程

着陆能见度与跑道视程

着陆能见距离是指飞机在下滑着陆过程中,飞行员能看清跑道近端的最远距离。也是一种空中能见度。

跑道视程(Runway Visual Range)简称RVR。在国际民航组织公约的附件三中有定义:在跑道中线,航空器上的飞行员能看到跑道面上的标志或跑道边界灯或中线灯的距离。

雾可分为辐射雾、平流雾、上坡雾、蒸发雾

雾形成的三个条件

1.空气湿度

2.空气中有一定数量的微粒成为核心

3.温度下降

风切变是指近距离内空间两点间的平均风矢量的差值称为风切变,即在同一高度或不同高度段距离内风向和(或)风速的变化。航空气象学中,低空风切变是指在高度600米以下的风切变。

顺风切变:沿航迹(顺飞机飞行方向)顺风增大或逆风减小,以及飞机从逆风进入无风或顺风区。

逆风切变:沿航迹逆风增大或顺风减小,以及飞机从顺风进入无风或逆风区。

低空风切变的事故特征

①风切变事故都发生在飞行高度低于300米的起飞和着陆飞行阶段,其中尤以着陆 为最多。

②现代大、中型喷气运输机的风切变飞行事故比重较大。

③风切变事故与雷暴天气条件关系密切。

④风切变飞行事故的出现时间和季节无一定的规律。

地理微课件 篇5


地图是人类认识和理解地理世界的重要工具,通过地图,我们可以了解土地的形状、地貌、资源、人类活动等。在地理教学中,地图是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工具。本教案将介绍如何有效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理解地图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


2. 技能目标:能够正确阅读和理解地图,能够运用地图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地球家园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地图的基本要素和读图技巧;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进行实际问题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使用地图的经验,如使用导航软件、查找地铁线路等。通过学生的分享,引发他们对地图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概念阐述:


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地图,并介绍地图的定义、种类和作用。引导学生认识地图是一幅缩小了的地球平面图,可以反映地球上各种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


3. 地图的基本要素:


介绍地图的基本要素,包括图例、比例尺、方位角、经线和纬线等。通过实际地图实例,讲解这些要素的作用和意义。


4. 地图的种类:


介绍不同种类的地图,如政治地图、物质地图、气候地图、经济地图等,并讲解它们各自反映的地理信息。通过对比不同种类地图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和综合判断能力。


5. 地图的应用:


通过实际案例,讲解地图的应用。如使用地图分析交通拥堵原因、规划旅行路线、了解土地利用情况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分享。


6. 实践操作:


组织学生进行地图阅读和解析的实践活动。根据给定的地图,学生通过阅读图例、比例尺等要素,回答问题、解析信息等。教师引导和点评学生的解答过程,帮助他们提高解图的能力。


7. 拓展延伸:


组织学生进行地图绘制或设计活动,在小组内制作一个地图,可以是自己生活区域、理想国家或旅行景点等。学生可以通过绘图软件或手工绘制,合理安排地图的要素,并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创意。


四、教学评价:


1. 通过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考察学生对地图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通过学生的地图设计作品,考察他们的创造力和综合能力;


3. 对学生的地图阅读和解析过程进行点评和评价,帮助他们发现不足和提高能力。


五、板书设计:



- 教学目标


- 概念阐述


- 地图的基本要素


- 地图的种类


- 地图的应用


- 实践操作


- 拓展延伸


六、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地理课的教学,学生们对地图的认识和理解得到了提高,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也得到了激发。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在地图的阅读、理解和解析能力方面也有了明显的进步。同时,学生们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和锻炼。以后的教学中,还可以更加注重学生对地图的应用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实际案例供他们分析和解决。

地理微课件 篇6

1.下列一些自然现象,由地球自转造成的是

A.昼夜长短的变化B.四季变化现象

C.昼夜现象D.昼夜交替现象

2.太阳直射最北、最南的界线是

A.南回归线和北极圈B.北极圈和南极圈

C.北回归线和南极圈D.北回归线和南回归线

3.下面是同样图幅的地图,你若采用比例尺的地图是

A.建平县行政图B.朝阳市行政图

C.辽宁省行政图D.中国行政图

4.下列山脉为两个大洲分界线的是

A.阿尔卑斯山脉B.喜马拉雅山脉

C.乌拉尔山脉D.大分水岭

5.东半球的经度范围是

A.0°和180°之间B.20°E和160°W之间

C.20°W以西到160°ED.20°W以东到160°E

6.关于地球上海陆分布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世界海陆分布很不均匀B.南半球陆地多于北半球

C.西半球陆地多于东半球D.陆半球陆地多于海洋

7.地球上,海洋所占的比例是:

A.71%B.29%C.50%D.39%

8.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洋是

A.太平洋B.大西洋

C.印度洋D.北冰洋

9.下列词语中,描述天气的是

A.风和日丽B.长夏无冬

C.四季如春D.常年湿润

10.如果你爸爸今天要到南非出差(南半球),你将会建议带

A.春装B.夏装

C.秋装D.冬装

11.20xx年8月13日台风“查理”袭击美国,下列天气符号中,表示台风的是:

12.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地形因素B.海陆因素

C.洋流因素D.纬度位置

13.下列地区中多地形雨的是

A.沿海地区B.长江三角洲

C.喜马拉雅山北坡D.喜马拉雅山南坡

14.中央气象台天气预报:青岛3月17日气温为2~8℃,2℃是指一天中什么时候的气温

A.午夜B.日出前后

C.日落之后D.早晨8时

15.造成世界气候地区差异的原因是

A.各地区社会经济条件不同B.各地区风俗习惯不同

C.各地农业发展水平不同D.影响气候的因素不同

16.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比较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是

A.干旱的沙漠B.原始的热带雨林

C.寒冷的极地D.中低纬度的沿海

17.下列四幅图是同纬度的四个地区,其中气温日较差最小的是:

18.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依据是

A.军事力量强弱B.开发历史早晚

C.经济发展水平D.人口多少

19.下列关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中国目前还是发展中国家B.发达国家都位于北半球

C.发展中国家都是二战后独立的D.发展中国家都位于南半球

20.发展中国家大多分布在

A.亚洲、非洲、拉丁美洲B.北美洲、欧洲、大洋洲

C.拉丁美洲、欧洲、大洋洲D.亚洲、欧洲、北美洲

二、综合题(21题8分,22题11分,23题9分,24题10分,

25题11分26题11分,共60分)

21.根据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材料:A、B、C三个人同乘一辆飞机去非洲救助难民,A、B、C三人都信奉宗教,途中三人交谈,A说我是英国人,每个礼拜都去教堂做礼拜;B说我是穆斯林,我们的宗教活动在清真寺进行;C说我来自泰国,在我们国家,寺院遍布全国。

请回答:

(1)A信奉教,这一宗教主要分布在洲、洲和大洋洲。

(2)B信奉教,主要分布在洲的西部和东南部,洲的北部和东部。

(3)C信奉教,现在主要分布在亚洲的和。

(4)世界上有一半的人信仰宗教,在中国,多数人(信、不信)教,维吾尔族、回族等多信仰教。

22.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上比例尺改为数字式是1:,即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米。

(2)用直尺量算一下,可知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则其实地距离是米。

(3)甲山在乙山的方向。

(4)图上表示高度的数字,指的是高度;试估算山顶甲的海拔高度是。

(5)若山顶乙的海拔为495米,计算乙山顶与B地的相对高度是。

(6)如果要从A、B两处爬山,则选择从处爬山要容易些。

(7)填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地形名称:DE

23.根据材料,回答下面问题。

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

世界2213

非洲3814

北美洲]149

亚洲814

欧洲1011

大洋洲711

(1)计算表中各洲20xx年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请把计算出的数值填在表中空格内。

(2)比较人口自然增长率,的是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是洲。

(3)世界上人口的分布特点是,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为了解决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类必须控制自己,做到的生育,使人口的增长与的发展相适应,与相协调。

24.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内容。

(1)大洲:①②③④⑤⑥;

(2)大洋:⑧⑨;

(3)从东、西半球看,大洲⑦属于;

(4)大洲①和大洲②的分界线是。

25.读A、B两地(北半球)气温年变化曲线图和年降水量的月份分配图,完成下列问题。

(1)A地最低气温出现在月;气温出现在月;此地气温年较差大约是;说明此地气温的年变化:。

(2)B地哪几个月份降水较多;那几个月份降水较少;

说明此地降水的季节变化。

(3)B地的气候类型是

①热带雨林气候②温带海洋性气候③地中海气候④寒带气候

(4)A地的气候特征是

①全年温和多雨②全年高温多雨

③终年寒冷干燥④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5)你知道判断气候特征的'两个重要指标是什么

;。

26.读世界人种的分布图,回答下面问题。

(1)根据人类体质方面的特征,人类可以分为、和三个主要人种。三大人种在世界上既有大范围的分布区,又有小范围的分布。世界上所有的人种都是的,没有优劣之分。

(2)白种人主要分布在洲、洲的北部以及北美洲的中部、南美洲的东南部和大洋洲等地。

(3)黄种人主要分布在洲的东部、洲的北部和南美洲等地。

(4)黑种人主要分布在洲。

地理微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多方面培养学生读图方法和运用地图的能力,使学生领会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明确掌握地图知识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设祖国所应具备的文化素质之一。

[知识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图上的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以及等高线等基础知识。

2.学会运用比例尺在图上量算两地间的距离,以及在地图上辨认方向。

3.初步学会在各种地形图上判断地势高低起伏状况,以备将来能用在生活和生产上。

4.在地图上识别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种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离,在地图上识别方向、填绘常用图例和注记。

6.在各种地图上,学会判断地势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读图分析能力。

7.能够使用目的(如旅游)确定所选择的地图类型及其比例尺。

8.举例说明一到两种现代高科技地图(例如遥感图像和电子地图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点

1.比例尺的计算公式和线段比例尺。

2.经纬地图上辨别方向。

3.用海拔计算地面高度。

4.等高线稠稀与坡度徒缓。

5.分层设色地形图。

教学难点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别以及与地图内容详略的关系。

2.在经纬地图上辨别方向。

3.在等高线图上识别各种地表形态。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地图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很多方便,如交通旅游、行军打仗、资源调查、天气预报等,往往都离不开地图,这就要求人们会读地图、用地图,那么,识辨地图上的方向,是读图、用图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板书

地图的基本要素——方向

[讲授新课]

提出问题

在地球仪上是如何辨别方向的?地图上的方向应该如何辨别呢?地图上的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应该如何确定呢?

启发引导

在学生自由发言后,教师指出在地球仪上用经纬线确定方向的方法,同样在地图上适用。然后让学生说说地平面上有哪八个方向?

电脑展示

鼠标点击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然后逐个点击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方向,使学生进一步确认地平面上的八个方向。

读图回答

电脑展示“动物园导游图”让学生读图回答:

①金丝猴馆在熊猫馆的什么方向?(东南)

②虎山在熊猫馆的什么方向?(西北)

③孔雀馆在金丝猴馆的什么方向?(正西)

④在这幅无经纬线、也无其他指示方向的地图上,你是如何来确定方向的?

动物园导游图

点拨归纳

在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补充归纳在这种一般地图上确定方向的方法:面对地图,通常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此基础上,再确定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方向。

读图讨论

电脑展示“某村平面图”,让学生观察该图与刚才的“动物导游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并以学习小组讨论、分析“想一想”提出的问题和归纳公路方向的变化是根据什么来辨别的。

某村平面图

想一想

看右图中公路的方向是怎样变化的?

点拨归纳

在组织学生讨论、小组代表发言后,教师指出:有指向标的地图,根据指向标箭头指示的北方,再确定其他方向。并以辨别图中公路方向发生怎样的变化为例,点击鼠标,在原图上加上虚线,指导学生学会用指向标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样就能很快辨别出公路的方向发生的变化:从左向右公路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延伸,然后转向正东方向延伸。

读图回答

电脑展示“经纬线为平行直线的地图”读图回答:

①A在D的什么方向?

②D在C的什么方向?

③B在D的什么方向?

点拨归纳

在学生议论回答后,并让1~2名学生上讲台指图说一说自己的解答思路。然后教师进行点拨归纳:有经纬的地图,按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来确定方向。并具体说明在经纬线为平行直线图上确定方向的思路和方法。

第一步,根据经纬度数值的变化规律,辨别图上的经线是东经还是西经,纬线是北纬还是南纬。即经度数值向东逐渐增大的为东经(东大东经),向西逐渐增大的为西经(西大西经);纬度数值向北逐渐增大的为北纬(北大北纬),向南逐渐增大的为南纬(南大南纬)。

第二步,根据经纬线确定方向。

①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只有南北方向之分,没有东西方向之别。如图中:A和D的相对位置是正南正北方向,即A在D的北方,D在A的南方。北极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南极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向北极方向为北——A,向南极方向为南——D。

②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只有东西方向之别,没有南北方向之分。如图中:C和D的相对位置是正东正西方向,即C在D的'东方,D在C的西方。地球上东西方向是相对的,地球一周360°,要选择两点之间经度差不超过180°的弧段确定两点的相对位置,沿着地球自转方向,前方的在东——C,后方的在西——D。

③两点既不在同一条经线上,又不在同一条纬线上,就是东北、西北、东南、西南方向了。如图中:D在B的西南方,B在D的东北方。可采用下列方法分析确定:

一是假设组合法

a.先看B、D的东西方向(假设两点在同一条纬线上),B——东,D——西;

b.再看B、D的南北方向(假设两点在同一条经线上),B——北,D——南;

c.各点的方向组合起来,B——东北,D——西南;

d.二者的相对位置:B在D的东北方,D在B的西南方。

二是定位组合法,如B在D的什么方向?

a.确定定向点——B,参照点——D;

b.以D确定B在D的右上方;

c.D点向右——东,向上——北;

d.组合右上——东北,所以,B在D的东北方向。

提出问题

在以北极或南极为中心的经纬地图上,经纬线有什么特点?如何确定方向?

引导分析

电脑展示下图,引导学生边观察、边启发、边分析。

1.经纬线特点:经线呈放射状,纬线呈同心圆(或圆弧形)。

2.辨别南北极:图上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呈逆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北极(如甲图);呈顺时针方向的,则中心是南极(如乙图)。反之,根据图中心是北极,还是南极,也可以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是逆时针,还是顺时针。

3.辨别方向:无论经纬线怎样变形,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永远不变。

对于以北极为中心的经纬地图(甲图),中心是北极,地球的最北点,它周围的各个方向均为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逆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北(D)外南(C),顺西(A)逆东(B)。

对于以南极为中心的经纬地图(乙图),中心是南极,地球的最南点,它的外围各个方向均为北;地球自转的方向呈顺时针,因而辨别方向的方法可归纳为:内南(D)外北(C),顺东(A)逆西(B)。

[课堂]

根据板书提纲进行简单,强调重点在于运用。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下图中为某村路标:

已知该村正西为火车站;(F)

向东有影剧院、农机站;(E、D)

向南为百货商场及乡政府;(B、A)

向北通往县城并经过学校;(G、H)

向西北经过农产品加工厂去林场;(C、I)

该村东南有海滨浴场。(J)

请将下列指路标牌字母代号分别注在路标上,并用简易材料制作出该村的路标(高度为10厘米)。

地理微课件 篇8

教学目标:

1.了解巴西的位置、面积、自然地理环境,典型地形特征及主要的地形单元。

2.了解亚马孙河的水文特征,认识亚马孙河丰富的水利资源。

3.了解亚马孙平原的特点和亚马孙河流域丰富的热带资源,认识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认识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时一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4.了解巴西高原的特点和巴西高原的主要矿产资源及分布,认识巴西工业的主要农业区的分布。

5.了解巴西经济结构的变化,知道巴西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

6.了解巴西地广人稀、人口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了解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巴西利亚的主要城市职能。

教学重点:巴西地形特点及主要地形单元的分布,巴西工农业结构变化和目前的经济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亚马孙平原开发的得与失;巴西利亚成为“人类文化遗产”的原因。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巴西的地形、工农业分布图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

师播放《天才的造就》配巴西足球运动场景的.音像资料。

让学生答出关键词:里约热内卢、贫民窟、足球、巴西、贝利,并说出巴西现在足球巨星:罗纳尔多,引出世界足球王国——巴西。

二、走近巴西

让学生带着探索、学习指南和阅读提示中的问题自学本节内容。

1.位置及地形(播放巴西地形图)

学习小组交流,尝试说出巴西位置及地形特点。

分析其特点:流域面积大,集水区域大,河流落差小,热带雨林气候区降水丰富,说明亚马孙河及其大小支流构成庞大的内河航运网。

练习填空

亚马孙热带雨林有“地球之肺”和“绿色心脏”之称,像吞吐机,吞进大量二氧化碳,吐出大量氧气;像抽水机,吸进大量水分,蒸发大量水分到空气中;此外,土壤具有良好的渗透性。

让学生了解森林资源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等环境作用以及亚马孙热带雨林对世界环境的作用和影响。

目的:对巴西的环境和雨林景观形成表象,知道巴西发展旅游业的自然环境优势。播放热带雨林修路、建房、开荒图片。

分析上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提出问题:热带雨林破坏严重,你能为其保护提出一些好的建议?可引进一些课外资料,如在亚马孙平原开发中外国公司的掠夺式开采和当地居民的迁移式农业等,介绍亚马孙平原开发的得与失。

三、巴西经济(播放工农业分布图)

读图回答课本86页问题,并梳理知识点:

1.服务业、工业、农牧业是巴西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2.热带经济作物:咖啡、甘蔗、天然橡胶。

3.巴西铁矿石储量丰富;

4.巴西高原东南部地区,工农业发达,资源丰富,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集中了全国大部分工业,是重要的经济区。

5.巴西出口的工业产品主要有:汽车、钢板、电子、军工产品等。

6.巴西与巴拉圭合建的伊泰普水电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教师强调巴西的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国家政策和措施对其经济结构变化的巨大影响。

思考:影响巴西经济的条件是什么?

四、城市和人口

学生阅读:巴西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位于东南沿海。里约热内卢、圣保罗和巴西利亚是巴西最为著名的三大城市。通过阅读材料介绍巴西成为“世界人种博物馆”的过程,并点出里约热内卢是全国最大港口和最大旅游中心;圣保罗是全国最大工业中心和金融中心,南美第一大城市。

结合“巴西人口分布图”,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两方面,分析巴西发展工农业的优越条件:

自然方面:地势地平,资源丰富,海岸线长,海港优良。

人文方面:人口密集,劳动力资源和技术资源丰富。

(播放巴西利亚图)

讨论:为什么巴西将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至巴西利亚?而巴西利亚为什么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最年轻的城市?

引导学生读图总结:⑴使内陆和沿海经济得以均衡发展;⑵市内没有大型的、有污染的企业,以政治职能为主;⑶居民区、政府办公区、公共设施等均有绿地分布,各功能区分布合理,环境优美。突出其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绿化工程在环境改造中的作用(人工湖泊)。

角色扮演或小品表演:(由二位学生分别饰演导游员、游客)作为旅行社导游员向游客宣传巴西旅游特点。目的:学会抓事物特别之处,更加明确巴西发展旅游业的资源、位置优势。

五、巴西明天

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亚宛如一架翱翔天宇的大型飞机,这个造型寓意巴西是一个高速起飞的发展中国家。通过学习,你知道巴西除了足球,还有什么闻名世界了吧?

此外,巴西经济的高速腾飞依靠什么?(激情、坚韧不拔的精神等)

六、作业:复习题

地理微课件 篇9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说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2、阐述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学会利用图表来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掌握基本的'读图技巧。

2、通过城市化的阶段图,分析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3、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性,从而学习运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激发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预测家乡城市化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自城市开始出现以后,城市化的过程就已经开始。但是,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城市化过程所影响的范围和城市化的速度在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表现。

环节二:新课教学

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展示图片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和图“世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发生是在什么时期开始的?

(2)城市化的时间变化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从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的城市化曲线,基本上都是呈一个被拉长了的“S”形态。

2、城市化不同过程的特点

展示图片阅读教材,结合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资料”,思考问题并完成表格: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资料:伦敦1801、1851、1981年的城市扩展。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2)动手设计表格:从城市化水平、发展速度、地域扩张趋势和常见问题四个方面概括城市化不同阶段的特点: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小组探究:对照图2.19“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2.13中几个国家的城市化发展差异,思考: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1)城市化的开始时间有什么不同?

(2)目前各处与城市化的那一阶段?

(3)近20年来,各国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有何差异?

(4)各国城市化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何?

(5)概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教师总结:

《城市化——世界城市化的进程》教学设计

环节三:课后作业

全班各自然小组依次为空气污染调查组、水污染调查组、噪声污染调查组、固体废弃物污染调查组、光污染调查组、交通组、住房组、人口组、就业组、社会秩序组,调查连云港市近年来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要求:

1、网络搜集或走访调查。

2、图文资料真实,且具概括性。

3、注意安全和中学生形象。

地理微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电视台播放城市天气预报常用的天气符号。

2.使学生初步学会阅读天气预报中的卫星云图和简易天气预报图。

3.使学生了解天气预报与人们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1.识别天气预报中常用的天气符号所表示的各种天气现象。

2.学会收听、收看天气预报。

教学难点

城市天气预报图的判读。

教学媒体

录像机、投影仪,卫星云图(挂图或放大的照片),城市天气预报常用天气符号图(可制成板图、挂图或投影片),城市天气预报图(挂图或制成投影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开始学习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板书】第四章中国的天气和气候

【复习提问】请同学们回忆初一地理课所学习过的知识,来说说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复习已有的旧知识引入新课)。

【概括总结】天气是一个地方短时间内大气的具体状况。例如,今天的上午温和晴朗、无风,中午刮起了北风,气温有所降低。这说明天气是时刻变化的。而气候则是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如北京的气候特征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天气预报是指气象台、站对各地的阴晴、风雨、冷热、风力等大气状况的变化,以及台风、寒潮等灾害性天气所发布的预报。

【启发引导】由于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可以对天气进行预报。你能说说天气预报在人们的生活和生产中有什么作用吗?

【学生回答】由于天气是时时刻刻变化着的,而天气状况又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许多方面和生产建设一些部门关系十分密切,如人们出行穿衣、乘车,农作物耕作,城市建筑业等方面。所以,天气预报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每天都要多次播放天气预报,以方便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地理微课件 篇11

人教版八下地理课件

【学习目的】

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 .在简单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

3 .在地图上指出四大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4 .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意义。

【学习重点】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学习难点】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导学指导】

一、知识链接

二、新课导入 阅读课本回答:

1 .地理区域的划分可以分为哪些类型?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地理区域?

2 .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吗,可以同时兼有多重“身份”吗?

3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是按什么划分的?

4 .尝试划分区域活动P3第1题。

5 .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行政区域之间有关系吗(活动P3第2题)?还有哪些事例反映出区域的不同尺度或不同级别呢?

【课堂练习】

一、填空题

1 .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山脉)、____(河流)一致。

2 .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_____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 .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_____、_____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4 .地理区域可以划分为多种类型,如_____、_____和_____等。

5 .在我国四大地理区域中,地势最高的是_____地区,地势最低的是_____地区。

二、选择题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下列哪一条年降水量线最接近?( )

A、200mm B、400m C、800mm D、1600mm

2 .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界线确定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气候差异 B、地形差异 C、河流差异 D、植被差异 3 .从区域的角度看,既是行政区域又是经济区域的是 ( )

A、青藏高原 B、山西 C、深圳 D、山东半岛

4 .下列区域中属于同一尺度的是 ( )

A、深圳、广东 B、北京、重庆 C、香港 D、西藏自治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

5 .我国四大区域中,面积最大的是 (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6 .北方地区不包括哪一个省?

A.山东省 B、山西省 C、河北省 D、浙江省

7 .云南省位于的温度带是 ( )

A、亚热带 B、温带 C、寒带 D、热带

8 .上海市属于四大地理区域中的 (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9 .位于我国的第一级阶梯上的地理区域是 ( )

A、青藏地区 B、南方地区 C、北方地区 D、西北地区

10 .我国陆地最低点位于 ( )

A、北方地区 B、南方地区 C、西北地区 D、青藏地区

三、读“中国地理分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将图中大写英文字母代表的地理区域名称填在下列空格内: A、南 方 地 区, B、_____________地区, C、_____________地区,D、_____________地区。

2 .图中C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_________, D地区最突出的自然地理特征是_________。

3 .A、B两地区的地理分界线(图中虚线)是_______岭―_________河一线,

【要点归纳】

不同的地理区域;

2 .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

【拓展练习】

活动P5——6第1、2、3题

地理微课件 篇12

教学目标

一、通过读图使学生了解大洋洲的位置、范围、居民构成、历史演变、在世界交通上的重要地位。

二、通过阅读大洋洲政区图,了解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的位置。从而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教学重点

大洋洲的位置、范围和岛屿。

教学难点

本节无明显难点。

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

教学媒体

大洋洲图、跨越太平洋航海线和海底电缆图。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从今天起,我们从西半球的南、北美洲开始进入到跨东西半球的大洲——大洋洲、南极洲的学习。

现在我们先来学习大洋洲。

【引导读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大洋洲图,思考以下问题:①在图中找到赤道和东160度经线,说出大洋洲跨哪些半球。②在图中找到位于西半球的.群岛,主要位于北半球的群岛,主要位于南半球的群岛。③找出大洋洲的四个岛屿,并说出它们的名称。①哪些重要的纬线从大洋洲穿过?⑤说出大洋洲濒临的大洋。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大洋洲是一个既跨南北半球、又跨东西半球的大洲。大洋洲由一块陆地、三组群岛、四个岛屿组成。即澳大利亚大陆、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美拉尼西亚以及新几内亚岛、新西兰南北岛、塔斯马尼亚岛等组成。大洋洲介于亚洲和南极洲之间.西临印度洋,东临太平洋。南北回归线和赤道均从大洋洲穿过。大洋洲面积近900万平方千米.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澳大利亚大陆位于大洋洲的西南部。新西兰由南北岛屿组成.位于西半球。l万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大致散布在东经140度至西经130度、北纬30度至南纬40度的广阔的大洋中.大洋洲因此而得名。

【引导读图】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跨越太平洋航线和海底电缆”图.说出大洋洲地处哪些大洋之间?大洋洲的位置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学生回答】(略)

【教师小结】大洋洲处于亚洲、北美洲、南美洲和南极洲之间.众多的岛屿对于国际交通运输有着重要的作用。跨越太平洋的海上航线、空中航线和海底电缆都通过这里,轮船和飞机均可在这里获得各种补给。所以大洋洲的地理位置在战略上有着重要意义。而且这里风光旖旎,有许多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地理微课件 篇13

● 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了解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面积和人口。

2、了解香港的地形特点及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方式。

3、知道香港、澳门的经济特征,理解香港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利用资料分析港澳地区和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

● 学习重点: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 学习过程:

学习主题一:人多地狭

1.香港和位于珠江口 ,毗邻 市;澳门位于珠江口 ,毗邻 市。

2.香港由 、 和 三部分及周围200多个岛屿组成。

澳门由 、 三部分组成。

3.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我国政府制定了“ ”政策,祖国内地实行 制度,香港和澳门实行 制度。

4.香港“人多地狭”而且地多、平地少,可供城市发展的土地有限,香港扩展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方式有“上天” 和“下海” 。

学习主题二: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

1.港澳地区 发 达。香港是 中心、 中心、 中心、 中心和 中心。澳门的经济支柱是 。

2. 香港与祖国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祖国内地经济优势: 。

香港的优 势 。

3.香港最大的贸易伙伴是 。香港出口额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 ,高达80%左右。

● 堂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香港 “上天”(建设高层建筑)、“下海”(填海造地),是因为

A.建筑水平高 B.资金充足 C.人多地少 D.眼光远大

2、连接北京和香港九龙的铁路干线是:

A、京沪线 B、京哈线 C、京九线 D、京包线

3.关于香港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世界著 名的金融中心 B.业和旅游业是经济支柱

C.重工业发达 D.重要的自由贸易港

4.关于澳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珠江东侧,北与珠海接壤 B.面积约16平方千米,人口400万

C.经济以业和旅游业为主 D .1999年12月20日回归祖国

5.关于香港位置和范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位于珠江口西侧 B.北面与广东省的深圳市接壤

C.香港地区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

D.总面积超过1万平 方千米

6.香港最大的进出口贸易伙伴是( )。

A.英国 B.美国 C.中国大陆 D.澳门

二、读图题

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地理 事物名称

①(特别行政区) ,②(岛屿) ,③(海域)

④(省级政区) ,⑤(铁路)__________

经济特区A ____ B

(2)①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是-----

(3)香港和祖国内地发展经济的优势分别是什么?

怎样合作的?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地理微课件分享13篇》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地理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