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03-30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编辑为你整理了以下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通常老师在上课之前会带上教案课件,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教案编写过程是教育教学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这篇文章仅供参考希望大家能够仔细阅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1

教学内容:教材P105、106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练一练”,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建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概念,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长方形纸片2张,正方形纸片1张;直尺1把,三角尺1块。

指出:要知道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比一比。

3.引入新课。

我们认识了线段和直角之后,就可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

1.引入长方形和正方形。

(1)让学生观察数学书的封面,要求学生跟老师一起用手指沿封面的边指一周。

让学生观察黑板的面,教师指一指。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当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

2.认识长方形。

(2)引导学生对折。先说明“对边”,并让学生自己指一指哪些边是对边?

用尺量一量,长方形纸片上4个角都是什么角?

(3)你能总结出,长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学生回答同时,教师把长方形贴在黑板上。

(4)说明长方形的长和宽。让学生指一指。

(1)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片,跟着了老师折一折。

(2)观察一下正方形纸片,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

(3)请同学们拿出直尺量一量,四条边有什么关系?用三角板比一比,四个角有什么特点。

(4)你能总结出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吗?

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

4、总结特征。

(1)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谁来告诉大家,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正方形有什么特点?

(2)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练习二十三第4题。

教学内容:教材P107-109页练习二十三第5-11题,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具准备:

三角尺1把,长8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片2张,任意长方形纸片一张。

1、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

学生说一说各是什么图形。

2、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认识他们的特征,分清哪个是长方形,哪个是正方形。

1、举例说明长方形和正方形。

你平时看到过哪些物品的面是长方形的?哪些物品的面是正方形的?

2、练习二十三第5题。

让学生在书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出示)。

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练习二十三第6题。

让学生在下面量一量。

看谁量得快。你为什么量得这么快呀?有什么好方法吗?为什么?

指出:在同一个长方形里,长相等,宽也相等。在同一个正方形里,边长都相等。

4、练习二十三第7题。

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量一量。

拼成长方形,长是多少呢?宽是多少?

拼成正方形怎么拼?边长是多少?

把其中一个长方形对折,提问:是什么图形?(两种情况)长是多少?宽是多少?或边长是多少?

让学生尝试。

提问:折成的正方形的边长和长方形的哪条边相等?为什么?

让学生先数。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2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征。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观察、操作能力及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具、学具:

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今天上课前,我们先来欣赏一些美丽的图片——(都是一些图形组合成的图片)。

欣赏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发现吗?

是啊,长方形、正方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图形,你们看(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贴在黑板上)。

请大家数一数,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几条边和几个角?再请大家看这个图形,它也有四条边和四个角,它是长方形吗?是正方形吗?看来有四条边、四个角的图形不都是正方形或长方形。那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边和角里面一定还藏着什么秘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中的秘密。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不同意!)。

师:为什么?

因为上下两条边明显长一些,另两条边要短一些。

师:那你们能不能猜想一下,这些边之间到底会有什么关系呢?师:你说的真好,让我们为他的大胆猜想鼓鼓掌吧。他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呢?请同学们4人一组,利用桌子上放着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等材料,分组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要求:利用这些材料中的一种或几种,动脑筋,想办法,研究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比一比,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最多来证明这个结论的对错。(课件中出示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角有什么特点)如果你有了发现,请你先悄悄的说给同学们听听,过一会在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分组活动,然后交流:你用的是什么方法?证明了什么?)。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法都证明一个结论,那就是――?

(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小结:这就证明了我们刚才的猜想是完全正确的!两条长边相对,两条短边也相对,相对着的两条边,叫作对边,长方形有两组对边,(指一下)板书:对边相等。为了使用方便,我们有必要把两组对边区分开来,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作——长,把短边的长叫作——宽。(板书)指一下你手中的长方形的长和宽。

那么长方形角有什么特征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板书:4个角都是直角。

师:同学们开动脑筋,想了许多的办法,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比一比,证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老师真为大家感到高兴,那么同学们,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吗?

你们猜想正方形的边都相等,能用刚才发现长方形特征的方法来验证一下吗?(学生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的努力又验证了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证实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我们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异同。

我们已经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征,那么它们又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特征呢?

相同: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不同: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解决问题。

现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够回答,刚才这个图形为什么既不是正方形又不是长方形了吧?(生答)。

三、应用拓展。

2、操作题,(1)把两副相同的三角尺拼成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2)想办法将长方形纸变成正方形纸。

3、思考题:(1)用8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3)你能拼成一个大长方形吗?试一试,有几种拼法?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老师相信,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你能细心观察、善于动脑,那么不管什么样的数学难题我们都能找到答案,因为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2.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

2.小组合作运用不同方法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直尺、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生:张贴一张“寻亲启事”。

师:前来认亲的图形有: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五边形、长方形、正方形和梯形。(ppt出示)大家都说“我才是王子”“我和国王长得最像”。

师:这时,士兵走了过来,对大家说:“想要见国王和王后,你们需要经过几次筛选”。

师:同学们,想一想筛选的条件是什么?

生1:要有4条边。

生2:要有4个直角。

生3:4条边相等。

二、观察异同点。

师:同学们说的真准确,士兵首先叫有四条边的图形向前迈一步。

师:有哪几个(序号)?

师:被淘汰的图形很沮丧的离开了。

师:士兵又说道:“现在进行第二次筛选,谁的身上有4个直角?”

师: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有4个直角的图形有:。

师:剩下的两个图形里,谁才是正方形国王的儿子呢?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它的四条边都相等。

师:这只是你们的猜想,到底如何,大家一起去验证一下吧!

三、实践验证,汇报交流。

1.验证猜想。

师:拿出剩下的两个图形,通过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方法找找它们的边和角分别有什么特点。

2.汇报交流。

(1).学生介绍长方形的验证结果。

学生汇报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和四个直角,发现长方形的特征。用折一折的办法验证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用三角尺验证直角。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有两组对边分别相等,有四个直角,这样的图形是长方形。(板书:长方形及长方形特征)。

(2).学生介绍正方形的验证结果。

学生汇报正方形四条边的长度且有四个直角,这样的图形叫正方形。用折一折的办法验证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不能只进行横竖对折,还要进行对角对折来说明邻边相等),用三角尺验证直角。

小结: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一样长,有四个直角。(板书:正方形及正方形特征)。

(板书课题)。

师:现在我们帮助国王找到了儿子,国王和王后可高兴了!为了庆祝小王子的归来,举行了一个盛大的舞会。

师:前来认亲的图形都进入了舞会,舞会上国王隆重的介绍了小王子。为了让大家不把正方形和长方形弄混淆,国王把正方形小王子四条边都叫作:边,长方形长度相等的一组边分别叫作:长、宽。(指名学生来介绍长方形和正方形)。

学生通过测量可以得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这是一次不完全归纳的过程,值得花时间让学生经历。比起量的方法,折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推理性,特别是用折的方法验证正方形的四边相等时,受长方形对边相等验证方法的负迁移影响,绝大多数学生都觉得分别沿着两条边对折就可以了。学生学习出现的错误,恰恰是教师应给予指导的地方。于是,教师提问:“怎么能说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沿着对角线斜着对折。其实,再斜着对折一次已经能说明正方形的四边相等了,但教师还继续引导学生把四条边重合在一起,完成更为细致、周密的推理,使数学的本质得以体现。

四、应用特征,深入认识。

1.辨一辨。

(出示平行四边形、直角梯形、菱形、长方形)。

师:下图中,有属于正方形家族的图形吗?(说说理由)。

2.变一变。

师:老师也画了一个长方形,谁能介绍这个长方形长几厘米,宽几厘米?老师觉得这个长方形太瘦了,想把它变得胖一些,你打算怎么拉?用手势比划一下。(慢慢拉成正方形―――继续拉成长方形)。

3.画一画。

师:给舞会上的小王子和长方形画一张画像吧(给出点子图)。

先同桌之间讨论画法再画,画完以后提醒学生对照长、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进行检查。

4.猜一猜。

师:舞会的最后,出现了一位神秘嘉宾,大家猜一猜它是谁呢?

(ppt做效果灯光投射,只能看见图形的两个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4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信息窗2第67—69页。

本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初步理解周长意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充分体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通过测量和计算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探索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探究合作、乐于思考的数学素养。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过程,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在应用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交流、善于合作和主动探究的数学素养。

本节课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难点在对于长方形、正方形和不规则图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1.说导入方法:

本节课的导入采取了回顾旧知,为新知识作铺垫的方法进行,根据教学的需要设计了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个情境,目的在于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关于周长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做好铺垫,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2.说新授教学采用的方法:

①情境串教学法。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创设给花坛围护栏、算游泳池周长、篮球场的周长、给手帕加花边等一系列生活化的情境串,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②猜想验证法。在教学长方形周长这一知识点时,先让学生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教学中,通过猜想,让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通过自己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③讲解法。在对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中,教师在学生归纳总结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讲解,将知识点进一步巩固、深化。

④迁移法。在学习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运用知识迁移法进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学习,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究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①分层练习法。根据学生的实际和教学的需要,设置了基本练习、变式练习和发展练习三种不同层次的练习,力争让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②操作法。在练习中加入了先量一量,再计算图形的周长的题目,目的在于通过测量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进一步巩固周长的意义和周长的计算方法,通过两张长4cm,宽2cm的长方形纸片的拼图游戏,进一步练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初步探究长方形的周长是与其的长、宽之间的关系。

③归纳整理法。在练习中引导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链。

学生们前面已经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及其特点,结合具体情境能理解周长的意义,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及算理是本节课的重难点之一,三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和分析综合的能力,所以我觉得这节课让学生参与周长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显得十分必要,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如下教学模式:动手操作,创设情境——操作体验,初步感知——探索知识由来,抽象概括新知——实践操作,运用延伸。

①小组合作学习。在探究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过程中,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归纳整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②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1、秋天到了,草地进入养护期,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每块花坛需要多少米护栏?(出示课件:目的在于回顾图形周长的意义。)

同学们,我们来帮花匠老爷爷算一算每块草地都需要多少护栏。

四边形的周长怎样求?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匠老爷爷给花坛围上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1、我们三年级一班也接受了一项重要的任务,我们将负责管理学校门口一个长8米,宽4米的花坛。(课件出示情景图)

2、根据图上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数学与学生生活经验密切相关,通过给花坛围护栏这样一个生活化的问题,引出学生对数学问题周长的探索和研究,既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也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主动参与到数学学习活动中。

师:请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花坛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系?

师:根据花坛的长和宽,你能求出花坛的周长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

【设计意图】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明和发现,猜想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猜想验证等环节的设计,引导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合理地提出数学猜想、主动获取数学知识的素养。

1.学生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花坛的周长。

小结:先算一条宽和一条长的长度,乘以2表示有这样的两份。

分别让每一种做法的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出示不同算法的课件,将学生的算理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出来,便于学生理解周长的计算方法。)

师:这里的每一种方法都很棒,你喜欢用那种方法?为什么?

4、怎样得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8米表示长方形的什么,4米呢?

【设计意图】学生的数学素养是在他们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获得。教学中要尽可能的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的平台,尊重学生的实际需要,有效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意识和熟练运用准确、简练的数学语言表达自己数学思想的素养;对学生各种不同的算法,只让他们说清算理即可。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在多次的计算过程中,会逐步实现多种算法的自我优化。算法多样化并不要求学生都能用几种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数学问题,算法多样化的核心是每一个学生个性的思考。在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帮助学生选择最简单、最方便的计算方法。

(1)师:求出长方形花坛的周长也就算出护栏的长度,需要多少钱?我们还需要什么条件?

(2)老师这里有两种护栏的价格,甲种护栏8元/米,乙种护栏9元/米,选择你喜欢的护栏,列式算出需要多少钱。

一个长方形的游泳池,长25米,宽15米,它的周长是多少米?

7、思考:假如我们要求教室地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呢?

1、师:学校又新建了一个花坛,也要围上护栏,你们看这是什么形状的?(正方形)(课件出示情景图)

2、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3、那你们能求出这个花坛的周长吗?

(1)让不同做法的学生谈想法。

(2)你喜欢哪种方法?能具体说一下吗?

5.引导学生说出: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直接用边长乘4就可以求出正方形的周长。

这两个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设计意图】学生在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很容易得出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这个环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护栏计算钱数,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正方形花坛的周长后,教师稍作引导,学生便可以在自我思维碰撞中实现算法的自我优化,培养了学生善于运用知识、方法的迁移解决新问题的素养。

师:今天大家真不简单,经过自己的努力,学会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既然同学们有这么大的本领,老师有几个问题想请教大家。现在我们也来证明一下自己的本领吧!

你们知道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吗?(长方形)老师还知道它的长是28米,宽15米,你们能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吗?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计算方法,全班汇报。

3、为了把这张画装饰得更漂亮,要给它的一周围上边框。要做多长的边框?你看小明做得对吗?(课件出示题目,根据学生作出的判断显示“笑脸”或“哭脸”)

4、老师有一块长为10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手帕,想镶上一圈花边,需要多少厘米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独立计算,全班交流。

5、如果用刚才的那条花边装饰这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手帕,够用吗?、拼一拼,算一算。

引导学生说明原因。

6、每组有两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请你们小组合作分别量出纸片的长和宽,再动手拼一拼,看一看能拼出什么图形,并算一算拼成图形的周长,最后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拼一拼,算一算,组内交流。

利用围墙的一边,用铁栏杆围出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5米,宽10米,要用米长的铁栏杆。

一面广告墙要装上霓虹灯,你能帮设计师算出所需霓虹灯的米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全班交流。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的应该是生活中的知识,因此练习的设计注重从现实生活入手,体现层次性、灵活性、有效性,通过量一量、拼一拼、算一算等形式多样的练习,让学生多种方式、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素养。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呢?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数学问题,希望同学们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用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帮助你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谈收获,既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又是对本节课知识的梳理和再现;提醒学生在生活中关注周长的问题,体现了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素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活动、观察、探究、了解长方形之间的联系。

2、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做一做、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等教学活动,获得研究图形的经验,增强合作探究意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小不同的长方形、正方形纸片若干、学生准备三角尺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学生熟悉的物体,让学生从中找出平面图形。

观察屏幕上这些熟悉的物体,你发现了哪些图形?

学生预设:长方形、正方形。

观察的很仔细,数学来源于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去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板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二、探究新知识

1、分组合作,探究特征

(1)同学们,猜想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征?

学生猜想: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四个角是直角。

师:大家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共同通过动手操作来验证一下。

2、探究特征

(一)长方形的特征

师:我们先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特征。大家的桌子上有长方形纸片、直尺和三角尺。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老师给你提供的学具材料,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找出长方形的特征。提示一点,可以从边和角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学生分组实验,全班交流)

1、学生展示:量一量的方法

2、有没有其他的方法证明?(折一折)

3、认识长方形的对边

刚刚大家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相等。上下两条长边是相对的,左右两条短边也是相对的,我们给相对的两条边起名叫对边。

(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

4、认识长和宽

我们把长方形较长的边叫做长,较短的边叫做宽。(板书)

5、研究角的特点

4个角都是直角

小组合作利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研究长方形角的特点。

通过2次对折,只需量一次就能证明4个角都是直角。

6、总结长方形角的特点

(二)正方形的特征

1、小组合作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每个组把正方形纸片找出来,借助老师提供的直尺和三角尺,一起研究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分组合作探究交流)

师:我们给组成正方形的四条线段起了个名字叫做边。

2、总结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总结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下面我们一起回顾一下这节课的学习。(课件)

3、比较特征

师:仔细观察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他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有想法了吗?同桌二人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长方形的长慢慢缩短,长和宽一样,变成正方形。我们可以说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长方形。

4、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三、解决问题

(1)判断

四条边相等的图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有四条边。

(2)要在信封里放一张纸,它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四条边都相等。猜猜是什么形状的纸(课件显示)

(3)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格数相同,但形状不同的长方形吗?(提供方格纸)

四、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6

3.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长方形和正方形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发展空间思维。

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正确地进行判断。

教具:挂图、小黑板学具:卡片。

1.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地方能看到长方形和正方形,我们教室里就有许多这样的图形。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教室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再适时抽象出图形,帮助学生建立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表象。

2.揭示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1.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初步感知:摆一摆。

长方形有什么特征?

(2)探究特征。

学生分小组通过操作验证自己的猜想。根据摆长方形的过程及用直尺量、把长方形纸对折等活动说明对边相等。可以用三角尺的直角比一比,说明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3)汇报交流。

你发现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学生说说验证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长方形的特征。

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宽。

2.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引导学生利用学习长方形的方法,自己去探究正方形有哪些特征。

正方形有哪些特征?正方形有四条边,都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1)用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长方形。

(2)用16个小正方形拼一个大正方形。

在学生寻找的过程中,提示学生既可以在教室内找,也可以在挂图中找,先找正方形,再找长方形。在学生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长方形的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多指名说说。

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折、量、比等实践活动来验证长方形有四条边和四个直角,两组对边相等的特点。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借助观察、操作,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能用语言进行描述;能在钉子板上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认识五边形、六边形。

2、能力目标: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发展空间想像力和创新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探索、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获得对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直观经验,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同时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正确区分正方形和长方形。

教具准备:

教师准备一张长方形纸片和一张正方形纸片,学生每人两张长方形纸片和两张正方形纸片,钉子板,橡皮筋,直尺和三角尺,每个小组一张记录长方形四条边的表格和一张记录正方形四条边的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复习图形:我们一年级时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看这些交通标志(点击课件),开火车说出它们的形状。其实,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体都是由一些图形构成的,现在让我们去观察、去发现、去体验图形的多姿多彩吧。2、导入新课:老师还有很多的图形你们想办法把它们分类好吗?说出你们这样分类的好处(生:想)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请同学们齐读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研究长方形

a、小组活动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请你找出自己手中的长方形纸片,举起来让大家看看,放下坐好。我们以小组为单位研究,研究之前老师要提个要求,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把身边的这张长方形的纸对折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并用手中直尺和三角尺对每条边和各个角进行度量,你又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说看。

b、汇报交流切换到实物投影,找两个小组指着说说他们的发现。

(生1:这是我们组四个人测量的结果,观察这些数据我们组发现长方形的上边和下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相等。生2如是。)他们两个小组都发现长方形的上边和下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相等,还有哪个小组也发现了这一点请举手。我们都发现了长方形的上边和下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相等,长方形的上边和下边是一组相对的边,叫做对边。左边和右边是长方形的另一组对边。长方形的上边和下边相等、左边和右边相等换句话可以怎么说?(生: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书:对边相等。齐读一遍。

长方形有几组对边?(两组)你发现它们长度一样吗?对,不一样。这组长的边我们就叫它长方形的长,这组短的边我们就叫它长方形的宽。请你摸一摸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本面的长和宽,摸完做好。除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你们组还有哪些发现?(我们组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你们怎么知道的?(我们用三角尺的直角测的)还有哪个组也发现了这个秘密?你们用的什么方法?(也是三角尺的直角测的)其他小组也是用三角尺测的吗?(是)谁上来测一测让大家看看?你接着把这几个直角标出来好吗?大家看是不是四个直角?(是)通过三角尺的测量我们又发现了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把这个结论一起说一遍。

c、总结长方形特征同学真不简单,有这么多发现。谁来总结一下长方形有什么特征?指名说。我们来齐读一遍长方形的特征。看屏幕,(点击课件)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自己说一遍,同位互相说一遍。

2、研究正方形

a、小组活动我们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特征,那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请你拿出你的正方形纸片,用刚才的方法,我们再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一下正方形的特征。请小组长组织好秩序。小组活动,师巡视。

b、汇报交流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组的研究结果?(生:我们组四个人测量的四个正方形结果是:每个正方形的上下左右四条边都相等,这说明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还有哪个小组想说?(生:我们组测量的正方形也是四条边都相等,我们组还发现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你们用的什么方法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生:还是用三角尺)其他小组也同意这两点吗?(同意)看来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板书: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c、总结正方形特征这两点也就是正方形的特征,谁来说一下正方形有什么特征?指名说。(生: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点击课件)看屏幕,齐读一遍。说给同位听一遍。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很多,说说你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三、跟踪练习

现在老师要考察一下你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掌握的怎么样了,看屏幕(点击课件)

1、填出下列图形的边的长度(给出长方形下边和右边的长度,填出上边和左边的长度;给出正方形一条边的长度,填出其余三条边的长度)指名说,并说说为什么。

2、找出图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几个?

四、观察比较,寻找异同

现在我们再来观察黑板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想想它们的特征,找找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同位互相交流一下。指名说。(点击课件)看屏幕齐读一遍。相同之处: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都是直角。不同之处:长方形是对边相等,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

五、知识拓展

我们刚才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像这样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就是四边形。你们看这个图形(点击课件,出示五边形),它应该叫什么名字?(五边形)谁来简单说一下五边形的特点?(有五条边,有五个角)(再出示六边形)它又叫什么名字呢?(六边形)说得不错,在数学上多边形都是用边的条数来命名的,有几条边围成的图形就叫几边形。那由八条边围成的图形就叫(八边形),由十条边围成的图形就叫(十边形)。我们以前认识的三角形也可以叫三边形。

你学会给多边形起名字了吗?

六、游戏练习

1、猜图形

同学们认识了这么多图形,现在老师想让你们猜一猜下面是什么图形?(从档案袋中出示一个图形的一部分)学生可能猜正方形、长方形或三角形,根据学生的猜测,将图形全部展示出来。让学生说一说猜对猜错的理由。

2、围图形

a、统一要求同学们看这个钉子板,钉子板上每两个钉之间的距离相等,是2厘米。请同学们拿出你的钉子板,请你用橡皮筋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围完举起来。再围一个边长是4厘米的正方形,围完举起来。

b、自由活动自己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并说说你围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多少。

3、变图形

老师表演一个魔术,仔细看老师把什么图形变成什么图形了(事先做好折痕: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变成长方形)。你们想不想玩?找出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看看怎么就能把长方形变成正方形,把正方形变成长方形?试着操作一下。找两个同学上前边说说自己的做法。最后指出:长方形可以做出边长为宽的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就变成了长方形的一部分,正方形其实就是长和宽都相等的长方形,是长方形的一种特殊情形。

七、谈谈收获

这节课上得高兴吗?那一定也有不少收获吧?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指名说。同学们收获真不少。我们再来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读一遍。这节课孩子们的表现非常棒!

八、课后操作

我们再来欣赏一幅图片(点击课件),漂亮吗?这幅图片有什么特点?你也愿意象这样用我们学过的图形创作一幅有意义的画吗?(愿意)请你们课后操作,下节课我们开个图形拼组作品展示会,看看谁创作的作品既漂亮又有意义。这节课上到这儿,下课。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8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上册)第98--100页。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能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2、比较分子都是1的几个分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纸片、正方形纸、水彩笔。

1、故事引入:在一次愉快的队日活动中,老师让同学们两人一组分食品,小强和小丽拿到的是4个苹果、两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课件演示)你愿意帮他俩分一分吗?怎样分比较公平呢?(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师生交流:“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请拍手表示!”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2”(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2瓶矿泉水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瓶?”学生拍手表示,教师板书“1”(课件演示分的结果);“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个?”(学生无法拍手表示半个)“你会用一个数来表示这半个吗?”

A:(学生中没有用1/2表示)谈话:你们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这个蛋糕的一半,说明你们都很有办法,不过,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更简便而且科学的表示方法。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要表示其中的一份时,可以用1/2来表示。(课件演示)

B:(学生中如果有用1/2表示)谈话:“1/2是什么意思?”(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认识、强化平均分)“你在那里见过二分之一?”(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以肯定。并结合课件演示,介绍分数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数家族的新朋友--分数。(板书课题:认识分数)

1、(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同桌之间相互说一说)

谈话:这一半蛋糕是这个蛋糕的1/2,那么,另一半蛋糕又是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指名板书1/2)为什么也用1/2来表示?(学生表述)大家想的和他一样吗?(课件演示)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3、谈话:“分数该怎样写呢?”(如果是B种情况,让学生讲,师补充;如果是A种情况,师讲解并示范)“写这个数的时候,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这个蛋糕平均分成了几份?”(两份)“2就写在横线的下面,这半个蛋糕是其中的1份,就把1写在横线的上面,这就是分数1/2的写法。”“你们想试一试吗?”

学生自己在练习本上写1/2,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写的,检查一下谁写得更标准、更漂亮。

4、谈话:我们已经会读、会写1/2了,想不想动手做一个1/2呢?

活动要求:拿出老师发的长方形纸,先折一折,再把它的1/2涂上颜色,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

全班交流:你是怎样表示这张纸的1/2的?(把一张纸平均分成2份,涂上其中的一份,就是1/2)把学生的作品贴在1/2下面。

“还有谁与他的折法不一样的?”

提问:他是这样把这张纸平均分成2份的,涂上其中的一份表示1/2,可以吗?还有不一样的吗?(选择不同表示形式的作品也贴在1/2下面)

5、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2题。

(1)(课件出示第1题)学生读题目。

指导完成第1幅图。“这幅图是把这个圆平均分成了几份?这其中的一份怎样表示?请在括号里表示出来。”“你是怎样写的?为什么用1/3来表示?”

其余几幅学生独立填写,完成后集体反馈。“怎样表示?为什么?”

(2)(课件出示第2题)学生读题目。

交流:你选第几幅图?为什么?其他三幅图有什么问题?

强调:只有把一个图形或者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才是它的几分之一。

谈话:“看到这三个分数,你能说出它们谁大谁小吗?”(学生猜测,交流)“究竟谁说的有道理呢?需要大家动手来验证一下,请从老师为你们提供的学具里选择合适的学具,折一折,比一比,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你的发现。”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3、5题。

第一张纸条全部涂色,该怎样表示?

你能根据三张纸条涂色部分的大小,比较出这三个数的大小吗?

(2)、(课件出示第5题)指名读题目,并说出题目的要求。

1、(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6题图。

谈话:这次的黑板报有哪些板块?《科学天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艺术园地》大约占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几?哪一部分大一些?

谈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分数,我们的生活中不光有整数,也有分数。

2、总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今天学习的分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觉得还要学习什么样的分数?让我们课下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分数,好吗?

这节课作为区课改实验观摩课,经过多次修改拿出来后,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作为本节课的实践者,我感觉有两方面做的比较成功:

1、情景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对新知的探索中。在设计本节课时曾设想,怎样才能让新课的引入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呢?经多次“磨课”后,选择了让学生拍手表示物体平均分后的数量.这样一来,表示“半个”就不可能再用一个手指来表示,而需要想其它的办法.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是令人惊叹的,他们在短暂的思考后,有的是把一根手指弯着出示,有的用另一只手挡住或握住另一只手的半根手指,还有的干脆说:没法表示,就写两个字--半个。这时老师提出:“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可以用0.5表示,也有学生提出用分数表示,还有的说用二分之一来表示,老师都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在黑板上用数表示出来。然后老师有选择的告诉学生:“0.5可以表示半个,这是小数,以后会学到,而像这个数(指二分之一)叫做分数,也可以表示半个,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它。”结合课件老师向学生介绍了分数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究数学,学好数学的热情。

2、在教学中注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渗透,使学生会“做数学”。在进行“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这一环节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猜想1/2、1/4和1/8哪个大,哪个小,然后为他们提供试验材料,鼓励他们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在折、涂、比和交流中明确了对于同一个物体(或同样大小的几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数就越小,所以1/2﹥1/4﹥1/8。这样一来,学生对分数的意义以及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会更深刻,对探究数学的兴趣会更大更浓。

由此使我想到:只有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以发展的眼光来看代学生设计教学,才会真正落实课标提出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第58—60页。

[教学目标]: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三角尺人手一副、长方形、正方形纸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一猜他是谁”的游戏。

教师描述某生的外貌特征,学生猜。

问: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出来了?生答(略)。

小结:对呀,这就是他的特征,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特征,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

2、揭题:今天这节数学课,老师就带着小朋友一起去寻找和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

以游戏的形式轻松自然地导入课题,使学生一开始便以一种愉悦的.状况投入到整堂课中,同时对“特征”有了客观形象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呢?

(学生举例)。

演示:如果把刚才找到的物体,沿着边画下来,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

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特征。(电脑出示长方形)。

1、猜测:

小朋友,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长方形,猜一猜,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可能猜测:四个角都是直角;横着的边相等,竖着的边也相等。

[设计意图]:

通过观察、思考、猜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2、验证:

操作要求:下面就请小朋友利用老师发给大家的长方形纸,同桌合作,动手验证。(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

你们找到了长方形的哪些特征?你是怎样发现的?

量的同学用折的方法,折的同学用量的方法再次验证。

相机介绍:对边。

4、小朋友,现在你知道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5、小结:我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出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生可能猜测:四条边的长度相等;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2、自主验证:

师:现在你们想像刚才那样,自己动手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小组交流。

3、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认识周长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能利用对图形的认识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只管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显示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与能力。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⑶谈话:在日常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谈话: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吗?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

谈话: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的特征,仔细观察黑板面、课桌面以及画在黑板上的长方形,你发现了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

谈话:同学们的猜想到底是对还是错呢?我们能用什么办法证明一下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互相讨论,想办法验证一下长方形是不是真的具有这些特点。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的两条边叫做邻边。

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⑷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的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⑹小结:我们通过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的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时,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谈话:我们已经发现并验证了长方形的特征和正方形的特征,那么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小组讨论后在班级内交流,使学生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不同点在边上,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是四条边都相等,也就是说正方形不仅对边相逢,而且邻边也相等。

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⑴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⑵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4、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并展示部分学生作业,要求说出所画图形的每条边的长度。

⑴狗弟弟:我的身后是一个长方形,看得见的两条边分别是8cm、5cm,你知道其它两条边的长度吗?

⑵猪小弟:我的身后藏着一个正方形,可以看到的这条边是6cm,请问:看不见的三条边各是多少cm?

⑶牛大哥:只知道我的身后是一个四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一条边是5cm。聪明的同学,你知道它是什么图形吗?它的每条边可能是多少cm?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又进一步认识、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长方形      有四条边,对边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      有四条边,都相等        有四个角,都是直角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认识周厂的含义,会指出并能测量简单图形的周长。

能利用对图形周厂的认识测量和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

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出示数学书,谈话:同学们,数学课本我们天天都在用,它是我们学习知识的好伙伴,现在你能不能很块指出课本封面的边在哪里吗?

学生用手摸一摸课本封面的四条边,并说一说,指一指。

出示数学作业本,让学生独立摸一摸、找一找作业本封面的周长,再互相看看说说,集体交流。

出示瓷砖、手帕等物品的实物图,让学生指出这些物品的周长。

出示例题图,让学生观察哪里是儿童游泳池池口的周长。

组织学生先独立指出课桌面、三角板的边线,再在小组、班级中交流,分别指出它们的周长。

学生拿出钉子板,在钉子板上围出不同的图形,在小组里交流围的情况,并指出围成的图形的周长,组织学生在班级里反馈做法。从而知道围成的图形的每条边的总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一片树叶,让学生思考怎样才能知道树叶的周长。分组操作,围出树叶的周长,并量一量。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中的各种形状的图形。说明题目要求是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让学生说一说在描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然后独立描出每个图形的边线。

出示“试一试”中的两个图形,问:你能知道下面每个图形的周长各是多少吗?学生独立量一量,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算法。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讨论,明确应先量出每个图形的各条边的长度,然后将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相加算出周长。

“想想做做”4,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并思考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做好后,学生先在小组中交流算法,再在班级中说一说,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想想做做“5,说明题目要求,让学生独立做一做。做好后让学生在小组中充分地交流想法与做法,教师参与交流,了解学生的解题思路,组织学生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反馈学生不同的计算方法。师生共同评析。

“想想做做”3,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不同形状的树叶,在小组中开展操作活动,量出它们的周长大约各是多少厘米,教师参与到学生活动中,了解学生活动情况,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汇报操作的方法及测量结果。

“想想做做”6,让学生在小组中说一说各自的想法,选择简便易行的做法,然后让学生在班级中说一说,交流选择不同的但是合理并符合实际的测量方法。让学生互相测量腰围长度,布置学生课后测量大树树干的周长。

教学目标: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⑴篮球场是什么形状?请指出篮球场的周长。求篮球场的周长就是求什么图形的周长?为什么?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呢?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算法,并说明这样算的理由,然后选出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

⑷问:你喜欢哪一种求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为什么?你认为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计算?

2、学习“试一试”

⑴出示题目:一条正方形手帕才边长是25厘米,它的周长是多少?

⑵学生尝试练习。

⑶小组交流“你是怎样做的?”。班级交流“你喜欢哪一种算法?”

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问:做这两题时,都要先怎样?再怎样?从这里可以看出求长方形的周长时需要什么条件?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独立完成,集体评讲。

问: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动手拼图形,拼好后在小组内互相检查,并口答题目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正确判断长方形或正方形;掌握周长的含义,会测量和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

自由读题,明确题意。

小结:对于不同的实际问题我们可以针对实际情况找出不同的解决策略。

事先发给学生如题中规格的长方形两个。

要求学生先量出数据,再尝试拼出新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思考:拼成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理解题目要求。

学生尝试自主设计。并把自己的设计方案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和讨论。

先引导学生指出这个图形一周的边线,再要求学生独立计算,最后组织对不同方法的交流。

一个长方形操场,长65米,宽25米,小红沿着操场的边跑了3圈,她一共跑了多少米?

李大爷靠墙用竹篱笆围了一个长方形菜地,这块菜地的长是20米,宽是15米。李大爷至少要围多长的篱笆才行?

将一个周长80厘米的正方形剪成4个同样大小、同样形状的长方形(如下图)。剪成的每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教学目标:

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和对图形周长含义的理解,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在操作实践、交流讨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发展数学思考及合作交流能力。

谈话:同学们,课前你们每个小组都分得了一个学具篓,请大家看一看这个学具篓里有什么物体,能告诉老师吗?

谈话这是一根美丽的丝线,谁能告诉老师我们能用这根美丽的丝线做什么?

出示课本插图,明确围成的图案的要求。

谈话:刚才同学们用最方便的方法量出了自己围出的图案的周长,下面你能用尺量出学具篓里的小棒的长度吗?

你能从中选出几根小棒摆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如果学生摆出的不是长方形、正方形,及时提醒注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谈话:请每位同学从学具篓里拿出12个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用这些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长方形,你能拼出几种?你能算出你拼出的大长方形的周长吗?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多媒体演示学生拼的作品。

问:比较这三个长方形的周长,哪个最长,哪个最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谈话:小朋友们自己动手求出了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老师这有两个图形,你能想办法求出它们的周长吗?

学生尝试练习。

问:你分别量了它们的几条边就能知道它的周长了?

谈话:同学们真聪明,你们通过围、摆、拼、量求出了不同图形的周长,老师手里的这块手帕你能估计出它的周长吗?

指名学生进行估计,并将估计结果记录下来。

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周长。

问:你还想估计哪些物体的面的周长呢?自己估一估、量一量、算一算。

单元测试及评讲试卷(两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11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的特点,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共性和各自的特点.

2.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

3.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区别和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如果没有,可用学具代替)、长方形、正方形纸片,实物图片,七巧板、直尺、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8根小棒(6长、2短)

1.小组活动:你能用这8根小棒摆一些图形吗?看哪一个小组摆的又快又多.

2.交流:请各小组到投影上边摆边说有几种.

3.设疑:图形之间有很多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提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各有几条边,几个角?每个角是什么角?它们的边和角的特点都一样吗?这两种图形可不可以变成别的形状?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出示课题)

二、主动探索,研究问题.

1.认识长方形.

(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从学具中拿出长方报纸片来,动手观察一下它的角和边,会发现什么?(与小组内其他同学交流.)

(2)小组汇报:请小组各出一名代表发言,分别说一说通过研究发现了角和边有什么特点,并且说一说怎样想的或者是怎样做的.找几个组说一说.(如果有用折纸这一办法的,请他说明怎样做的,演示一下,并给予表扬)

(3)辩论: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小组讨论)

(4)教师总结:刚才有的同学利用身边的学具量一量,有的同学用折纸这个方法发现长方形相对着的两条边相等,也就是说长方形有两组对边相等,长方形有四个角,四个角都是直角.【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

(5)学生之间交流长方形的特点.每个人都用纸折折看,再验证一下.

2.认识正方形.

(1)独立探索,小组交流.

“同学们,刚才你们自己动手研究了长方形的一些知识,那么正方形的角和边又有什么特点呢?试试看,相信你能行.”

(2)汇报交流:正方形有什么特征呢?(小组互相说)

(3)教师总结.“我们用了同样的方法,验证了正方形的边和角的一些特点,也就是正方形的四条边都是相等的,一样长,四个角都是直角.(继续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

3.小组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联系和区别【演示动画“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师问:长方形与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吗?

(2)教师总结:刚才我们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角特点.发现它们都有四个角,而且四个角都是直角:它们都有四条边,但是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不仅对边相等,而且四条边都相等.

(3)引导学生揭示四边形的概念.

由四边形围成的图形就是“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四边形.

(4)初步练习:在钉子板上围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4.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1)出示:

让学生自己观察发现,能找出什么图形,你想知道有关平行四边形的什么知识?

(2)投影出示画在方格纸上的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知道:它们有4个角,4条边.

教师明确:这些图形也是由四条边围成的图形,我们把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教师说明:这些四边形相对的边之间的宽度总是保持一定的(用直尺演示出对边间的距离不变),我们就说它的对边是平行的,所以我们把这些图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引导学生观察、讨论:借助方格来看一看平行四边形有什么特征?(以小组为单位,研究它的边和角的特点.)

(3)小组研讨,汇报总结.

平行四边形  角:4个

边:四条 相对的边相等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 篇12

《认识长方形与正方形》教学设计

正定县南牛学区东洋庄小学

张丽??萍

教学内容:纪教育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30-32页。教学目标:

1、在动手绘图和分类活动中,体验直观认识矩形和正方形的过程。 2.可以识别长方形和正方形。

3..初步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6个面的特征。 感受你周围丰富的图形世界。教学重点: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教学难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区别。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一个较大的长方体立方体、绘制的图形和教学课件。学生带来一些长方体、立方体对象和白皮书。

教学链接

首先,创造一个情境,引入新的课程。

1.教师讲话,引导学生观看教学课件,并为所认识的图形命名。

老师: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喜欢玩积木吧?在本课中,我们将一起玩积木。请仔细观察桌子上的物品。你能命名这个项目并显示它是什么形状吗?

学生举起积木介绍:

●这是一个长方体。

●这叫做立方体。

??

2.展示长方体教具,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箱观察,在“告诉我一下”中提出问题(2),让学生有时间观察、计算和思考。交流时,给学生表达长方体不同数量和不同形状的机会,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六个边的可能情况:(1)六个边都是长方形。 (2) 4 个面是矩形,2 个面是正方形。

老师:现在,让你再拿起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仔细观察,数一下它有几条边?看它的脸型。

学生的数量,老师要注意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数量。

老师:谁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数的?一个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

学生反映,一方面,老师注重学生人数的方法;

3.展示立方体教具供学生观察。 在“告诉我”中提出问题 (1),让学生有时间观察、计算和思考。让学生谈谈他们是如何计数的。让学生了解一个立方体有 6 个面,所有面都是正方形。

老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拿起一个立方体纸盒仔细观察。数一数它有几面?看看它的脸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观察、数数、教师巡视。

老师:谁能告诉我怎么数?一个立方体有多少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同学们可能有以下几种编号方法:

(1)我先数了一周4个,两边各2个。一个立方体有六个面,所有面都是正方形。 (2) 我一一数。

(3) 我在计数时在表面标记了序列号。

1,

2, 3? ?,一共六张脸。 (4) 随意数数。 (很容易出错。)

首先让学生充分交流。如果出现错误的数字,可以启发学生找出错误数字的原因,然后再用教具演示数字1和2的两种方法。

老师拿着一个长方体和一个立方体。这个长方体有几个面?一个立方体有多少个面?结合学生的判断,为防止混淆,可提示学生标记数字,便于区分。学生讨论后回答。

3.老师一手拿着一个长方形积木(较大,长宽高差较大),一手拿着画好的人物。 让学生确定是从哪张脸中画出来的。在学生判断的基础上,教师介绍了追踪的方法。

老师:同学们,看看这幅画。告诉你,老师就是从这个长方体中画出来的。谁能看出老师画的是哪张脸?用手指点。

老师根据学生的判断,比较地图上的方块,并介绍它们是如何绘制的。

2.自我探索

1、提出画图形的要求,让学生从自己的物品中找出长方形和立方体,指出不同的图形,用自己喜欢的颜色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并鼓励他们多画几个形状。

老师:请从积木中找出长方形和立方体,按照老师的方法在纸上画出不同的形状,然后涂上你喜欢的颜色。看看谁画的图形更多。

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作画情况。

2. 展示学生画的图形,请学生描述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哪一面,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图形的形状。如果学生说出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随机介绍正方形和长方形。

老师:大家画得很仔细。谁让大家看你画的图?指出你正在绘制立方体或长方体的哪一面?你能告诉我绘制的图形是什么样的吗?

●我在长方体上画了最小的脸,长方体。 ●我在方卷原木上画了一个脸,它是方正的。

??

在交流的过程中,如果有同学直接说画的是矩形还是正方形,老师会肯定。如:

老师:是!这种正方形称为立方体。谁画了一个正方形,举起来给大家看。

学生举起图片,老师检查学生举起是否正确。

老师:这个比较长的图叫什么名字?

学生发言后,举起画出的矩形进行检查。

如果学生先说矩形,通过过程进行调整。

如果学生不能说出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直接提示问题或介绍。

3. 切一个切口,分一个点。要求学生剪下画出的图形,按照小组学习的要求进行分类。

老师:现在,请把你画的形状剪下来,和小组里的学生放在一起。然后看看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贴在两张纸上。

教师要注意巡视,了解学生的分类。

老师:让每组展示你的分数结果。

各组把成绩结果贴在黑板上。

4.交流各组的分类结果,让学生在用自己的话描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上,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老师:大家互相欣赏一下,看看哪个组的图形最多?积分,对吧?

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

老师: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形状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

学生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同。只要是对的,就给它信用。

老师:这样的长方形的图形叫做长方形,这样的正方形和正方形的图形叫做正方形。

在一组对应的图形下绘制矩形和正方形。

5. 提出一个提议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哪些物品有矩形面,哪些物品有方形面。给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注意学生表达是否正确,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老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例如:桌子的表面是长的

正方形的,我们用的手是正方形的。你还知道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很多,老师需要及时进行对话和指导。如:

生:国旗是长方形的。

老师:是的!国旗的形状是长方形的。

学生:课本是长方形的。

老师:同学们,请看,我们的课本这么厚,是一个长方体,应该说课本的表面是一个长方形。

如果学生说铅笔盒的表面是长方形的,老师让学生拿出不同的铅笔盒观察比较,判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不是。

三、综合应用

1.展示魔方教具供学生观察。问“告诉我”中的问题 1,让学生有时间观察、计算和思考。让学生谈谈他们是如何计数的。让学生了解一个立方体有 6 个面,所有面都是正方形。

老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拿起一个立方体纸盒仔细观察。数一数它有几面?看看它的脸是什么形状的?

学生观察、数数、教师巡视。

老师:谁能告诉我怎么数?一个立方体有多少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

同学们可能有以下几种编号方法:

(1)我先每周数4个,然后两边数2个。一个立方体有六个面,所有面都是正方形。

(2) 我一一数。

(3) 我在数的时候在表面上标了序号。

1,

2, 3 ? ?,一共六张脸。

(4) 随意数数。 (很容易出错。)

首先让学生充分交流。如果出现错误的数字,可以启发学生找出错误数字的原因,然后再用教具演示数字1和2的两种方法。

2.展示长方体教具,让学生拿出一个长方体纸箱观察,在谈话中提出问题(2),给学生时间观察、计数和思考。交流时,给学生表达长方体不同数量和不同形状的机会,让学生了解长方体六个边的可能情况:(1)六个边都是长方形。 (2) 4 个面是矩形,2 个面是正方形。

老师:现在,让你再拿起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仔细观察,数一下它有几条边?看它的脸型。

学生的数量,老师要注意不同形状的长方体的数量。

老师:谁能告诉我你是怎么数的?一个长方体有多少个面,它们是什么形状?

学生反映,一方面,老师注重学生人数的方法;

四、课堂练习1.练习一个练习

问题1:课件演示:观察下图,有多少个矩形?多少个正方形?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2

请仔细观察,这个图形机器人上的矩形是什么?哪些是正方形?自由讨论,老师指导。教师巡视并对绘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问题3.

《实践与实践》对课本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观察图形,发现图形的奥秘。

黑板书写设计:

长方形

有4条边和4条边

相对的两条边等长且4 人人平等

济教版数学

《认识矩形和正方形》

教案

南牛学区东阳庄,正定县小学

张丽??萍

Yjs21.coM更多幼师资料延伸读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


新来的老师需要事先准备好上课需要用到的教案和课件资料。每一位老师都应该自己仔细设计教案和课件。教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指导,所以老师在编写教案和课件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通过仔细研究,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为您制作了这份出色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希望对您有所帮助!请注意,此文仅供参考阅读之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1)

一、 说教材

1、 说课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上海试用本)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0~112页的例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课内容是在前几册直观认识角、线段以及三角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会进行周长的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的兴趣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为后一节课学习周长公式的变式运用及拓展打基础,同时又为后继四五年级的长、正方形的面积及长、正方体的学习作铺垫,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内容。本课内容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主要还是以直观为主,通过讨论交流,围围描描等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3、 本课的教学目标:

根据二期课改教学大纲的理念、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本课可确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 使学生理解周长的含义;

②会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过程能力与方法:① 通过围一围、描一描等操作活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周长的概念;

②通过学生的主动探究,合作讨论,配以媒体的直观演示,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归纳出常用的周长计算公式,使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得以提高。

(3)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喜好的实际操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4、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根据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周长的含义,会进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概念及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得出;而要突破难点的教学关键就是:通过多种学生喜好的实践操作活动,调动学生各种感观,来协调感性认识,并通过合作学习将得到的直观感受加以内化,从而更好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并形成一定的探究学习的方式。

二、 说教法

爱迪生曾说过:“我从来没有做过一次偶然的发明,我的一切发明都是深思熟虑实验的结果。”教学也是一样,学生的动作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让他们亲手去描一描,围一围,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形象化、具体化,在动手操作中进行认识和理解,在合作讨论和交流中进行完善和内化,在练习与运用中进行对比,排除误区,得以巩固。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面向全体,人人动手

本课内容概念性较强,又较抽象,如果单纯是教师演示或个别学生演示,必然会有部分学生因为得不到亲身的体验而无法建立正确的概念或建立残缺的概念。因此,结合教师摆小棒、部分学生上前指一指图形的周长这两个示范性的初步感知活动,我又让每个学生挑选练习纸上2~3个喜欢的图形描出周长,这样,每个学生都有了亲自动手的机会而不再是纯粹的一个旁观者。

2、激发主动,积极参与

三年级的学生,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因此要通过个人的探究归纳出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显然对很多同学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在小组讨论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聆听别人的方法,这样可以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主动思考,并在讨论中相互取长补短,得出比较全面的方法。在这一小组探究的活动中,人人都是学习的主人,主体性和主动性得以体现,一些思维、概括能力较弱的学生也被带动起来。

3、师生配合,多边互动

本课教师的作用体现在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组织以及帮助学生整理探究学习的成果。特别是在学生交流时,教师配以媒体展示,让学生通过媒体的展示,判断学习的成果是否正确,并在此基础上,辅导学生优选方法,加工成常用的计算公式。在第二次讨论学习后,安排学生看书,既是利用教材对前面活动成果的一个加强,又留给学生消化与质疑的余地。

三、 说学法

“一切真理都要让学生自己去获得,由他重新发明,而不是草率地传递给他。”为此,在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动手围围,描描,让学生养成勤动手的学习习惯。学生通过自主的小组学习、讨论,经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尝试去发现和创造自己未知领域中的知识,这就是创新意识的培养,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通过阅读教材进行质疑,通过练习中判断题的解答,让学生学会用比较的方法排除干扰,巩固成果。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力求形成的一种学习方法和能力,为此本节课在这方面也下了一定的功夫。

四、 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主要安排了以下的几个环节

(一)、周长的含义

▲这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同时又是一个难点,如何来突破这个难点呢?我是这样安排的:

1、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三角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三角形三条边长度的和,叫做三角形的周长。

演示:三小棒摆成一直线

2、 出示一个(小棒搭成)四边形:

这是一个什么图形?由哪几条线段组成?

(出示周长概念):四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叫做四边形的周长。

▲这两次出示由教师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初步体会周长的含义。

3、出示钉板(围着各种图形),让学生上来用手指描一描各个图形的周长。

▲由几个学生上来操作,一是检测前两次观察后对概念的理解程度,二是继续加强学生对周长的直观感受和理解。

完成练习纸:选择你喜欢的2~3个图形,用彩色笔描出它的周长。

▲面向全体学生,每个同学都可以在动手操作中体会、理解周长的含义,同时又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

4、揭示课题:(指钉板上长方形和正方形)今天我们着重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怎么计算的。

(二)、操作感知,探究方法

▲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的主体部分,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本课的关键环节。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我安排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长方形的周长

▲《大纲》中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由于上一环节中,学生已经充分地感知了周长的含义,认知结构已有了调整和重组,所以在这一层次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并就本小组讨论的结果作好记录,使讨论不流于形式。学生应该很明白接下来的学习任务,在讨论探究的时间里,每个学生都享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同时也拥有批判不同算法的权利,这段时间是真正属于他们的'。对于学生而言,把问题交给他们远比把结果交给他们有挑战性,更容易使他们有成功的情绪体验,学习上的探究能力得以发展,合作意识得以加强,组内成员相互取长补短。

1、 出示一个长方形(媒体):

它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周长是多少?

(1)学生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2)交流汇报。配以媒体演示。

▲此时应该是学生努力探索的精彩呈现,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对自己的成果的正确性是十分关注的,利用这一时间,不失时机地配以媒体的演示,一方面让学生巩固讨论学习已有的认识,另一方面也帮助学生辨别学习结果的正确性。

板书: 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

(3)方法比较,得出常用公式。

根据四边形的周长概念,这四个算式都正确吗?你觉得哪个最简便? (5+4)×2

5+4表示什么?表示一份长与宽),配以媒体演示

乘以2表示什么?(有这样的两份),配以媒体演示

这个算式也就是(以媒体演示)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将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从而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较为简便的算法,并引导学生概括为计算公式,此时学生的认识就由感性上升为理性。

2、 如果用字母C表示长方形的周长,a表示长的长度,b表示宽的长度;

长方形周长公式可以写成: C=(a+b) ×2

练习利用公式求长方形的周长。(媒体)

3、 出示例1,指导书写格式

解: C=(a+b) ×2 先写公式

=(25+15)×2 代入数据

=40×2

=80(米) 要写单位名称

答:………………………………。

▲其实解答例1已是水到渠成的事,这里只需指导学生一个规范的解题格式。

第二层次:正方形的周长

▲这一层次基于上一层次的认识,学生应该有能力解决,但可能方法的选择上有一些偏差,因此,这里采用学生讨论的学习方式,主要使学生全体能对正方形的特征重新唤起,进而应对这种四边相等的特征,采用合理优化的解答方法。

1、 出示正方形,a=5cm

这个正方形周长怎样求?为什么?

2、 学生讨论,并交流:(配以媒体演示)

板书: (5+5)×2=20 cm 5×4=20 cm

3、 为什么这里可以乘以4?

(正方形有四条边,四条边都相等。)

4、 可以得出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5、 如果用字母怎样表示正方形的周长,

板书:C= a ×4

6、练习利用公式求正方形的周长。(媒体)

第三层次:看书,划出概念,质疑。

▲这一层次主要对学生刚刚形成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进行重温和整理,培养学生对教材的阅读习惯及敢于质疑的学习精神。

(三)、巩固反馈

1.完成P112 练一练

2.A册34页第二题。

3. 媒体出示判断题

4.根据要求在钉板上围长方形或正方形

(1)围一个长5cm,宽4cm的长方形,口答周长。

(2)围一个边长3cm正方形,口答周长。

*(3)围一个周长是12cm的长方形,怎么围?(拓展题,视时间)

▲由于这是第一课时,练习也以实践操作题居多。目的还是为了巩固学生头脑中周长的概念。在第2个练习之后安排了第3个练习,使学生在比较中排除干扰,强化所学的知识。第4个练习的第(3)小题是一个拓展题,视时间,如果充足,在课堂上讨论;如果时间比较紧张,则安排学生课后思考,使学生课堂上已掌握的知识得以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

(四)、总结整理:通过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A册P34;每日精练P68。

附板书: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5+5+4+4=18cm

5+4+5+4=18cm

5×2+4×2=18cm

(5+4)×2=18cm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 ×2

C=(a+b) ×2

(5+5)×2=20 cm

5×4=20 cm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 a ×4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2)

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我的说课包括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六大板块。

说教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第五册,这部分教材是在学生认识周长的基础上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教材以学生熟悉的学校篮球场为题材,提出了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联系场地的形状,探索、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并在交流的基础上确认或逐步完善。对于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则安排在试一试中让学生独立探究、计算,再通过交流发现规律、掌握方法。想想做做从直接看图计算。量一量获取有关数据再计算,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最后在图形的拼摆中关注图形周长的变化,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又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里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立足于学生的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展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从低年级到高年级的过渡,学生要接受知识的变化,要接思维方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变化。是小学阶段比较重要的阶段。总体来看,学生的计算能力比较强,只要认真,基本能很好的完成计算,但是口算和估算的能力不是很强。抽象概括能力不强,从以有的计算方法习惯中抽象出法则的能力要训练。学生根据应用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恰当的提出中间温暖体,确立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这样的分析综合能力不高。此外学生的类推迁移能力有待于进一步的训练,很多学生不能在学会了例题的解答思路后顺利的类推出解答的方法。在学习了新知识后,学生不能很好的探讨出计算和解答的规律。

说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会根据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说教学重难点、重点:

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难点:运用周长的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说教法:

1、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选择的平台。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篮球场的形状提出求周长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对周长的认识先自己想想猜猜,再算算试试,允许他们按照自己的思考进行计算。接着,让他们汇报各自的算法,引导学生去体会和理解不同的算法,把握不同算法间的相互联系。再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自己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

2、引导学生在认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

3、充分发挥多媒体直观、具动感、易交流的优势,更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舞台。

说学法: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课题。

1、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周长,谁来举例说明周长是什么意思?(教师可多让几位学生举例说说,学生的回答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有困难可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三角板、课桌面、树干等说起,再逐步抽象到一些平面图形的周长指什么。)

2、拿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纸,让学生上去指一指它们的周长各是指哪里的长度。[通过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等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对周长的认识从形象感知逐渐深入到建立表象的层面,同时也使用权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举例以及指一指知道了周长的意思,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一个问题。

二、探索交流、展开新课。

1、投影出示课本上的例题,学生读题。

2、理清题意。

师:谁来指一指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在哪儿,并告诉同学们哪条边是26米,哪条边是14米?师:看懂了题目的意思,谁来告诉同学们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理解的?(通过指一指、想一想使学生认识到求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篮球场四条边长度的总和。)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看来同学们对题意理解得很清楚,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道题你准备怎样解答?(这里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自己想的方法来算一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做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师:从同学们的脸上我就知道大家都成功了,谁愿意把自己的方法拿到前面来展示一下?

(学生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要求学生说出这样做的道理。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板书)

学生的方法可能有以下这四种:

(1)26+14+26+14=80(米)

(2)26+26+14+14=80(米)

(3)26*2=52(米)

14*2=28(米)

52+24=80(米)

(4)26+14=40(米)

40*2=80(米)

师:大家已经总结了四种方法,用这四种方法计算这个长方形篮场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这里求长方形篮球场的周长无论用哪种方法都要知道它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用哪一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这里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说完整的话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更要注意调控课堂。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理解的角度不同,各人喜欢的方法肯定有所不同。在讨论四种方法时可能对第1种方法和第2种方法不屑一顾,从而有些不耐烦,教师要及时对该同学的发言进行肯定并重复,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从而渗透体现新课标鼓励算法多样化的新理念。)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学生交流后请一名学生总结一下。)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是有这么几种,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

4、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对个别差的可稍作指点。集体订正后可粗略统计正确情况。)

5、试一试。

师:通过这两题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掌握得很好,如课换成正方形如何求它的周长呢?(投影出示试一试)

师:这题是老师把算式写在黑板上再来分析呢?还是同学们偿试一下自己解答呢?

[这里由学生自己作主,充分体现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致力把学生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更进一步说明老师心目中有学生,把尊重学生放在首位。]

(学生练习,静等几分钟。)

师: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各是怎样算的,同时看看你们那一组出现了哪几种不同的方法?

(讨论后请一组派个代表汇报,其它组如有不同意见可补充。)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了学生探险索、发现知识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又能使组员之间形成观点交锋、思维共享,达到学习互补的目的。]

三、组织练习、巩固新知。

1、想想做做第3题。

(要求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法来解答,集体订正时注意了解全班的正确率。)

2、想想做做第4题、第5题。

(要求学生先默看题目,然后说说对题目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第4题实际上就是求一个长2米、宽1米的长方形的周长。第5题实际上就是求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这里可让前面题目做错的同学上前板演,再有针对性地订正。)

3、想想做做第6题。

师:下面我们来玩一个拼图游戏,大家有兴趣吗?(投影出示题目)

师:请各组同学拿出小正方形纸片,同心合力,先按要求拼出图形,再讨论出问题的答案,同时请组长安排一名同学作好记录。(学生动手操作、合作讨论,教师可参与其中一组。)学生到实物投影仪前汇报,肯定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

师:由此可见,用相同个数的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往往有不同的拼法,而且拼成的各个长方形的周长是不相等的。为什么都是有6个相同的小正方形拼出的和长方形,周长却不同呢?你认为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什么有关?(这里让学生稍作讨论,努力通过学生的回答得出因为拼出的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不同,所以周长也就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拼出的长方形的周长与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短有关。)

课堂小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在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周长,也为今后学校其它图形的周长奠定基础,因而正确理解周长的概念非常重要。根据课标的要求,本节课在教学设计上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动脑思考,动手验证,突出学生主体性。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成为积极的行动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合作者。课上让学生思考、实践、交流,并用所得知识解决问题。

布置作业:

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这节课,我力求改变传统图形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既考虑到数学自身的特点,又遵循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如果在教学中,教师能够适时、科学地对学生的反馈信息加以调控,使教与学产生共鸣,情感产生共振,定会使学生在这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探索过程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也必将得以发展和提高!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专家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交流等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2、使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中的数学,发展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与重要作用。

教学重点:

自主探索,经历多种方法计算周长的过程。

教学难点:

对周长计算算理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图形朋友,看看它们是谁?

依次出示:三角形、长方形、五边形、圆形。

1、指一指。

师:它们的周长是指哪里的长度?(快速指一指)什么是周长?(围成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度)

2、算一算。

问题:谁会算它们的周长?

依次出现数字。

学生说三角形的周长:三条边的长度加起来。6+4+8=18

四边形的周长: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7+3+7+3=20

五边形的周长:五条边的长度加起来。45=20(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

明确:由线段围成的图形,只要知道每一条边线的长度,就能求出图形的周长了。

师:我们已经会算一些图形的周长了,真了不起!圆的周长我们还不会,今后会进一步学习。

揭题:今天我们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希望你有新的收获!

课堂引入从平面图形周长的理解入手,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说说周长计算的方法,用加法计算是学生上节课已有的认识了。有效地复习为学习新知作铺垫。

二、探究周长计算方法

活动一、探究长方形的周长

1、用吸管围一个长方形。

问:你是怎么围的?(一根一根围、两根围的)

你用了几根吸管?(有的用了4根吸管,有的用了2根。)

两种方法问题:你用了多长的吸管?就是要求什么?(周长?)你打算怎样去求?

学生回答时展示:长、宽四条一一注明。

问题:怎么知道你围的这个图形的长与宽?(测量)

请你量一下长与宽,交流数据。标上。

问题:你量了几次?(2次就可以了,4次)

2、完成探究表格。同桌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图形条件周长计算(我的方法)别人的方法146学生探究,师巡视指导

3、交流方法。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算的。学生说理。

方法1:14+6+14+6=40厘米课件展示,一根一根相加。

方法2:14+14+6+6=40厘米两条长加两条宽。

方法3:142=28厘米,62=12厘米,28+12=40厘米课件展示:两条长相等、两条宽相等(你是根据什么这样计算的?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

师说明:加数相同,可以用乘法计算。

方法4:14+6=20厘米,是算的什么?202=40厘米,长和宽和为什么2?。想到这种方法的同学可真不错,谁愿意再来说说看这种方法是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的?听懂了吗,谁再来讲讲。

学生说道理,课件展示:一条长与一条宽相加,还有一组长与宽,所以再2

师生一起看谁能再说说,加深理解。

用手势表示(拇指食指上下相反连接,成长方形)

4、比较择优。

你做了几种方法?你又学到了哪一种方法?

同学们真棒,自己发现了这么多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吗?

明确相同点:不管用哪种方法,都是要求出四条边的总长。都要知道什么条件?(长与宽是多少)

不同点:计算的方法不同、步数不同;越来越简便。

你喜欢哪种方法?说说怎样计算的?

5、生活问题。(课本篮球场的题目)

我们来看一道生活中的问题,出示图片。

你会计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吗?请你算一算。

生疑惑:没有条件。师给出条件。

学生计算。

交流:你怎么算的,怎么想的?

交流学生的想法,理解算理。鼓励择优。

小结:你认为哪种简便就用哪一种计算。

教学提供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天地。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提供尝试探索的空间,学生能主动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求解决途径。同时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不同的想法得到交流,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对于长+宽的理解是个难点,老师给学生的材料中有单根的吸管,还有弯嘴的吸管,都是有意识安排学生去理解难点;通过交流想法,让学生理解算理;用手势表示也能生动地表示周长计算方法。课本例题变成练一练,让学生理解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性。方法的优化上虽说学生喜欢哪种就哪种,但老师应有所偏向,让学生感受到第4种最简便。

活动二、研究正方形的周长

1、出示一块手帕,说明是正方形的。

请你独立探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完成表格二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量出边长,算4条边的总长)

方法1:30+30+30+30=120厘米

方法2:304=120厘米问题:根据什么特点?(正方形每条边都相等)

2、小结:求正方形周长也是要求出四条边的长度和,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用边长4这样的方法来列式计算比较方便。

3、比较归纳。

刚才我们小朋友通过自己的动手摆图形、测量长度,然后计算出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而且想出了很多好方法。真是了不起,你是怎样学到知识的?学生交流

三、应用知识

数学老爷爷听说我们小朋友很聪明,他想来考一考大家,能不能接受挑战?

1、第一关量一量,算一算。

做想想做做第4、5题。各选一个。

2、第二关当个小裁判。

判断:长方形的长是5厘米,宽是4厘米,它的周长是5+4=9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是6分米,它的周长是66=36分米。()

用一根长30厘米的铁丝正好围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周长就是30厘米。()

3、第三关解决生活问题。

①第4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大约需要多少米长的铝合金材料,实际上是求什么?

(长2m,宽1m的长方形的周长)

②想想做做第5题:学生独立练习。

交流:要求花圃四周的栏杆长多少米,实际上是求什么?(边长21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学生练习,集体订正。

在实际建设花圃的过程中,如果工人利用操场边的围墙,围这样一个正方形的花圃(出示图),那要用多少米的栏杆呢?

学生练习,交流明确算3条边的总长。

明确:我们要根据实际问题,灵活地思考,选择合适的方法去算。

4、玩一玩。

折手帕、拼手帕,求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

巩固练习分了层次,首先是对周长计算的基本练习;其次是周长计算方法的理解;第三是生活问题,在第三关又稍作拓展,能让学生结合图说说一面靠墙后周长指哪些线段的长度,进而理解算法,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问题不能死套方法,要理解以后再选择合理的方法。玩一玩加深了知识点,通过折、拼,发现边长的变化,再求周长。

四、课堂总结,巩固新知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真不错,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4)

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85页的内容。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建立了周长的概念以后,着重研究两类规则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问题。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周长的含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在自己的头脑中对“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也建立了相应的概念,这就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非常重要的认知基础,本课教学内容的知识生长点也就在此处。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计算公式,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2、使学生熟练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1、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同学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吧!自从兔子失败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气,就想找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这一天,在遥远的森林里,动物们又举行了一次龟兔赛跑。比赛马上就要开始了,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路线。说:“请运动员小兔沿第一块草坪跑一圈,运动员乌龟沿第二块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着急地说:“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程比乌龟的长!”

师: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乌龟的长呢?咱们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体课件)

你有办法判断出谁跑的路程长吗?

预设:

师:他们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二、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怎么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呢?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准备好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卡片,小组合作,想一想、量一量、算一算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周长应该怎样计算?你们小组能想出几种计算方法?你认为哪种计算方法更好?(注意在讨论之前要先选好记录员、测量员和监督员和汇报员。)

(2)小组汇报解决方法,师板书并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预设:

生1:我们小组讨论的'是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这个长方形卡片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因为长方形有两个长边和两个宽边,所以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是:6×2+4×2=20(厘米)。(师板书)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这个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小组的方法和结果都一样?

师:哪个小组计算的长方形卡片的周长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师:哪个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汇报一下你们的结果?

预设:

生4:我们小组讨论的是正方形卡片的周长的计算。我们先量出正方形卡片的一条边长是5,根据正方形的特点,用5+5+5+5=20(厘米)。

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求长方形卡片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那么现在谁能来总结一下一般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呢?

预设:

师:有这么多方法来计算长方形的周长,每一种方法都很棒,在今后的计算中你喜欢哪种方法就用哪种方法。那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单呢?

师:长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我们总结出来了,下面小组讨论一下正方形的计算公式?

师: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下面我们一起来计算一下兔子和乌龟赛跑的路程吧?

师:开始小兔子说“比赛不公平”,它这种没有经过计算就下结论的做法对不对?这时小兔子会怎么做?

师:是呀,小兔子知错就改,真棒!希望我们也能像小兔那样做一个知错就改的好学生。

师:在这次比赛中,兔子吸取了以往的教训,一心一意的和乌龟比赛,最终取得了胜利。在裁判员猴哥宣布比赛结果的时候,乌龟又不服气了,说:“跑得快算什么,我们一起来比比智力吧!”同学们,你们愿意和他们一起比赛吗?(愿意)好,那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比赛题目吧!

(1)长方的周长=长+宽×2。

(4)一个长方形的长是5米,宽是4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70米。()

(5)用边长相等的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是其中一个正方形周长的2倍。()

3、量一量,算一算。

4、拼一拼,算一算。

两人一组,把两块长10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算一算所拼图形的周长。

5、分一分。把一个正方形分成两个相等的长方形,求出每个长方形的周长。(课件出示)

四、课堂总结。

师:和我们一样,这时候兔子和乌龟的智力比赛也结束了,在比赛中,乌龟取得了胜利。兔子跑得快,乌龟更聪明,兔子和乌龟各有所长,我们用掌声为它们祝贺!其实每个人也都各有所长,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对不对?

兔子和乌龟的比赛结束了,我们这节课也要接近尾声了,请同学们想想:本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简短的话告诉大家吗?

五、课后延伸,解决实际问题。

师:这节课,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课下请同学们:

1、寻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长的知识?

2、小组为单位,搜集数据计算教室门、窗、课桌、凳子面的周长。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课件(篇5)

(一)巧设情境设疑激趣

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好不好?(出示幻灯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在赛场上赛跑,跑道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幻灯片演示)大家快看,喜羊羊获胜了,灰太狼气急败坏地跳起来喊:“不公平,不公平,我的跑道长!”喜羊羊也急了:“我的跑道才长呢!”看来没有人帮忙他们俩可能会无休止的争吵下去了。同学们来猜一猜,谁的跑道长呢?(学生争论)灰太狼可不是光凭我们的猜想就能说服的,我们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验证才能让它心服口服。那么你觉得他们赛跑的路线和我们所学的什么知识有关呢?(复习周长的含义)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问题。(板书课题)

(反思:《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本节课充分利用学生非常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来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题材,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激趣促欲地导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激起主动参与探索学习有关知识的欲望,唱响了“数学自主探索”乐曲的“前奏”,引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问题。)

(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

1、教师提问: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帮助喜羊羊和灰太狼解决周长问题吗?(学生各抒己见,可以用绳子绕跑道一周,然后量出绳子的长度;可以量出每一步的长度,然后看跑了多少步再算;可以直接用尺子量)教师顺势引导:如果用尺子量,需要量出几条边呢?(学生争论后得出长方形只要量一条长和一条宽即可,正方形只要量出一条边即可。)

2、(教师幻灯片出示长方形的长和宽分别是6米和4米,正方形边长是5米。)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给出的数据,小组合作动手实践,帮助喜羊羊和灰太狼解决周长问题。(学生合作探究)

3、交流个性化方法。

师:同学们是用什么方法求出了长方形的周长呢?(学生交流各种算法,并说明各自的理由,教师分别用幻灯片动画演示各种算法,帮助学生理解。)

(1)6+4+6+4=20(米)即:周长=长+宽+长+宽

(2)6×2+4×2=20(米)即:周长=长×2+宽×2

(3)(6+4)×2=20(米)即:周长=(长+宽)×2

师:那么,我们又怎样来求正方形的周长呢?

生1:就是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即:5+5+5+5=20(米)

生2: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用边长乘4就行了,因为正方形的边长都一样长。即:5×4=12(米)

(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已使学生感悟到学习方法,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就由学生主动去探索,展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师:你比较喜欢哪种方法,你觉得哪种算法简便一些呢?说说你的想法。

(反思:由于学生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不同,所使用方法必然是多样的,让学生寻求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并不强求一致,同时又注意引导学生:策略一定要合理而科学。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主动权交还学生,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谈感受中优化算法。体现出学生的思维方式,认识上的差异,培养善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通过操作。交流等学习形式的交互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我们已经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相等,也就是说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跑道一样长,看来比赛是公平的。

师:今后,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但无论用哪一种方法,都必须知道什么条件?

生:求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正方形只要知道边长就能求出周长。

(三)应用生活解决问题

师:赛跑中灰太狼输的是心服口服,灰太狼顿时对周长产生了兴趣,他要求和喜羊羊进行求周长比赛,让我们和他们一起进入求周长闯关赛。

1、(幻灯片出示一张相片长5分米,宽3分米)要给相片做一个相框,至少用多长的木条?

2、(幻灯片出示一块正方形台布边长8分米)要在台布四周缝上花边,花边至少长多少分米?

3、找一件表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物品,想办法求出这个图形的周长。

4、(幻灯片出示一块一面靠墙的长方形菜地)长6米,宽3米,沿着其余三边围上篱笆,篱笆至少要多少米?

5、同学们用周长的知识解决了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掌握的很不错,老师决定奖励大家一张贺卡,(出示正方形贺卡)这个正方形边长1分米,它的周长是多少呢?(学生回答)现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把这张对折的贺卡打开,它变成了一个长方形,谁能求出这个长方形周长呢?(学生各抒己见,老师把贺卡奖励给最爱动脑的学生。)

(反思: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本节课让学生能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周长的实际问题。)

(四)巧设总结争谈收获

师:在闯关赛中灰太狼和喜羊羊不分胜负,灰太狼高兴地回家去了。他写了一篇日记,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

(幻灯片出示)灰太狼日记:在运动会上和喜羊羊赛跑,我输了,但我学会了求周长的好多方法!我最喜欢的方法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今天通过各种比赛我可是大开眼界,长了不少见识。原来周长在生活中应用是这么广泛!不过求周长可得好好动动脑筋。还有,我得好好锻炼身体,要不然就追不上喜羊羊了。(学生发现小括号的问题,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同时再次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灰太狼的收获可真不少,同学们能谈谈你这节课的收获吗?(学生争先恐后的谈收获。)

师:请同学们课后设计周长是16厘米的不同的长方形贺卡。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范例


教学计划和课件是每个教师在学期开始之前需要准备的东西,每个教师都应该认真撰写教学计划和制作课件。好的教学计划和课件能够带来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你是否因为不擅长撰写教学计划和制作课件而感到烦恼呢?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收集了大量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的相关资讯,与大家分享,这也是一种关心和关爱,它能传达出你对学生的关怀之情!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1

教学内容: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第101页的例题 , 练习二十七第1~5题

教学目标:1、通过周长与面积的对比,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数学教案-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2、进一步提高分析、比较、和实践的能力。

重、难点:运用对比方法,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一)、观察这幅图后,你有什么问题?

2、菜地的面积是多少?怎样计算?

3、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4、周长的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

(二)、确定学习目标。

师: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本节课学习1~4个问题(板书在黑板上),其它的问题,大家课后去自行探讨解决。

1、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进行分组,明确每个人的任务,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4人一组,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人。组长负责组织活动,记录员对学习过程与结果做出记录,汇报员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大家一同观察、操作、讨论,总结学习结果。课前分组。形成制度:每个人担任的任务定期进行交换。

围绕以上4 个问题,展开学习。

1、估计教科书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

2、测出手帕、桌面的周长和面积。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这些问题请课后自己去解决好吗?

六、课后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2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7273页)。

2、教材编写特点

长方形与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为此,不论实验教材还是传统教材都是通过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而引入(拓展)其他平面图形的学习。但新课标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在具体安排这块学习内容时,却有如下几点明显的不同:

①关注学生认知规律特点:感知整体深入剖析、特征建构分析应用。如分阶段安排:一年级先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二年级再深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探索;

②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有机联系,同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强化对比感知。如:本册教材就安排在同一课时学习两种图形特征。二者同时学习,不仅需要解决特征认识问题,其实更主要的是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整理与建构。这也是符合及时强化的学习心理要求的。

这种变化及安排蕴含着如下几方面意图:

①加强学生知识结构建构的质量。同一堂课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特征,能够给学生一种整体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比分析,及时区分其各异特点,而完善其认知结构。

②关注教学思考,教学思想的渗入教育。本节课看似研究两种图形的特征及关系,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探索认识,要求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对比分析、概括总结。在这种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数学学习方法,体验一种实验、解决思考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学习方法迁移(策略),加强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培养。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我的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要在充分把握教材设计意图基础上,考虑如下问题:

(1)、学生的现有学习状态是怎样的?即学生现在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知水平何在?因为,学生已接触并初步认识长、正方形。虽说第一次学习目标定位是辨认两种图形,关注整体把握。但现实学生已把握到什么程度?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边、角关系)了解多少?应该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环节安排中考虑要素之一。

(2)、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强化数学学习能力(方法)训练与培养?施用动手实验,合作探索学习方式,是对本课的组织要求之一。要强化实践探索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这就对教学设计的策略选择要求颇高。

(3)、如何突破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认知?有关二者的特征认识,显然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理清二者关系,提升知识结构水平?这应该是本课教学设计中的精心之笔、倾力之作。

二、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利用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其易于演示的特点化难为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试一试,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三、练一练,运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四、说一说,总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沙滩上,积木走过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判断它的形状。认一认并进行分类。

2、寻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由长方形或正方形组成的。

3、教师在黑板上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板书课题。

1、动手操作,探究边、角的特征。

(1)用小棒自主探索拼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每位学生准备牙签和火柴)

(2)、学生投影演示所拼图形,说出拼摆之前是怎样想的?选小棒有什么要求?

在介绍中,通过对话出示对边介绍长、宽、边长。

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的对边,正方形的四条边。

(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角的特征。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等方法验证对相同角是什么角的猜测。做好发现记录。

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个角,都是角。

2、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

①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彩色长方形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②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③想一想:

为什么一会儿是长方形,一会儿是正方形,一会儿又变成长方形了呢?(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要求:画得精细,位置摆放适中,设计美观。

①按要求画。画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②剪下来,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③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④试试剩下的部分至少还能折出几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吗?

2、给小动物排队。

36个小动物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它们要排一个整齐的队形,给他们一个建议吧。在方格纸中画下来。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新认识?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已经有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用积木走路留下的痕迹引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心理放松、自由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让学生自主进行拼摆活动,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去回顾、思考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基本知识。

学生已对长方形长、短边有初步认知。为此,应及时引导学生建立长、宽的概念。

二年级小朋友进行探究学习,主要是一种探究意识、习惯方法的培养。此时老师不可太放,任由学生去探。为此,我为学生明确指出探究主题及方法揭示。目的是为促成学生探索行为及行为习惯培养。

生动活泼又简便易行的小游戏,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审美情趣。

通过折一折、想一想,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通过给小动物排队这个实践活动进一步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动脑、动手中主动运用所发现的知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对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和收获,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发展。

点评:

学习几何图形,对低年级同学来讲是较困难的。为此,鼓励并创设学生参与活动机会,是重要的教学组织策略。李老师在本次预案的设计重点力破学生探究活动绩效性及时间控制问题。主要是从如下几方面努力的:

1、针对性的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激励学生思考。

如何让学生直面长方形、正方形新的学习内容?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选择点。一般设计,往往是让学生认图入课。这样,学生第一关注点时,发现所学内容已学习过,便会对后续探索的希望与热情启而不发,动力不足的。为此,让学生在一定学习情境中自然产生或由教师适时引拨新的认识点?会激发学生探求的渴望与激情。预设中,以让学生自主选棒拼长方形、正方形引课。

此意:

①让学生动手,迎合小朋友心理特点,能吸引学生。

②学生独立操作,必将促使他调动原有认知,考虑什么样图形才是长方形、正方形?

③为后续交流埋下时机伏笔。是后续师生交流的话柄生长点。

④过程中势必充分暴露出学生的认知水平现状,是李老师后续组织教学的观察点。

2、本课设计主要着眼于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关系的整体入手组织教学环节。从最初的摆图形,说基本特征开始,主要引起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四条、四边特点关注,这已渗入了二者的共性认识。其次在内容的主探究中,将二者同时以问题呈现,学生边探索长方形,又探索正方形。无意识中,加强学生对二者关系进行自我对比感知,使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探索实践感悟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注重学生在实践中提炼知识的本领,形成整体的能力。

3、新课标中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去交流,从而得出结论。这节课李老师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在整个课堂中,动手操作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去体验、感悟、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如通过折一折量一量说一说这些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索到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并且发现了两者的异同;通过变魔术的活动,让学生在推一推、拉一拉的过程中,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4

教学内容:

苏教版第五册p58-60页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使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的特征,能辨认和区别这两种图形;

2.体现合作竞争的教学思想,培养独立探询问题的能力和全面观察问题的思维方式。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教学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了解他们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教具、学具:

课件、长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钉子板、皮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

(教室里的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一个面,课桌的面和电灯开关的表面都是长方形的,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大家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二:探索新知

1、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课前同学们都准备了一个袋子,在这个袋子里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和其它的平面图形。你能不用眼睛看,很快的从这个袋子里摸出一个长方形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吗?(三角形)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你们摸出的是这个图形(平形四边形)吗?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

那是它(梯形)吗?为什么也不摸出这个图形呢?

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角,为什么你们摸出的不是这个图形呢?

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请学生独立思考后同桌交流。

(2)验证。

通过刚才的游戏,同学们已经初步发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一些特征。但是这个只能作为初步的猜想,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来验证。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几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折一折,量一量,进一步的来研究它们的特征。

学生相互讨论、动手操作、各自有了结论后交流汇报。

生1:我们用直尺量的方法,发现两条长边都是12厘米,两条短边都是9厘米,因此我们认为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2:我们也是用直尺量的,虽然量的结果不同,但也发现两条长边一样长,两条短边也一样长。

生3:我们用铅笔去比的。先比出第一条长边有多长,并在铅笔上做记号,再去看另一条长边是不是也这样长,再用同样的方法比一比两条短边。结果我们也发现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

生4:我们把长方形对折,可以看到两条边完全重合,说明两条长边相等,换个方向对折,又可以看到两条短边也相等。(生边说自己的方法,边演示自己的操作)

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长方形的边有哪些特点呢?你是通过怎样的操作发现的呢?

师小结:我们可以将长方形对折,使它们两组对边分别重合,通过比较我们发现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也可以用量一量的方法,也能发现它的对边是相等的,但是相邻两条边的长度不相等。

我们再来看看长方形的四个角,这四个角都是什么样的角呢?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5

1、在方格纸中小组合作完成一个图形贴画。

2、教案如下:

3、“猜一猜”、“摆一摆”都将成为课堂中学生亲身经历的活动过程。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我创设了各种活动情境,充实学生的实践活动,把培养和发展空间观念的目标落到实处。

4、听算10道,集体对得数。重点讲解25×16

5、通过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6、空间想象能力。

7、新课讲授

8、我们看到了惊人的中国速度十天十夜,7000多名建设者,近千台大型机械设备及运输车……建筑面积

9、李兰娟、90后护士…..

10、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封闭图形,巩固概念。

11、活动过程:

12、正方体、长方形各一个,让幼儿随意摆弄,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与相同。

13、师:不能用重叠法怎么办?(学生小组讨论)

14、师:全对的同学举手,请两位同学带大家一起唱《拍手歌》表示鼓励。好吗?(全班齐动)

15、创设有目的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团结协作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6、明确封闭图形也有大小。它们的大小就是图形的面积。

17、教师分别出示正方形和长方形,让幼儿说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的特征。

18、总结:没有什么岁月静好,面对猎人与熊的对立,结合这次疫情,这样的形容再恰当不过:欲望使人疯狂,骄傲使人类失去了敬畏之心。破坏与自然界的平衡,枪响之后再无赢家!

19、实践运用,解决问题

20、出示面积相近的两个图形,学生比大小。

21、凳子、文具盒等等。这些物体都有面,这些面的面积有大有小。现在,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两个面比一比,哪个面的面积大,哪个面的面积小?

22、固体胶、硬币等)

23、【教材分析】

24、教学反思

25、学具袋(正方形与长方形每生各一个,剪刀、小纸片、硬币等)

26、比较大小、揭示定义。

27、湖北告急!一声呼救,即刻,来自四面八方的支援便一齐涌来:口罩、蔬菜,千里运抵,还有那医疗界“四大天团”,在武汉完成了胜利会师……

28、出示两个正方形,学生讨论并判断是否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让学生知道比较时格子的大小要一样。

29、学生判断,比大小)

30、【教学重点】

31、师:(摸数学书的封面)这是数学书的封面。老师的手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比,哪一个面大?

32、师:数学书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个面大呢?

33、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国之情,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34、正方形等平面图形,也认识了正方体、正方形的周长,到五年级时,他们还将学习不规则图形面积的估计。对物体表面大小的认识,学生也有比较丰富的经验。在学习中通过观察、动手操作对两个图形面积大小进行比较,在这一活动中将让学生大胆利用学具,想出多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考并择出更科学准确的方法。

35、纸条、硬币。大家可以借助这些材料,想办法比较它们的大小。

36、在今天的学习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37、展示学生部分作品,并比较图形面积大小。

38、【教学目标】

39、

40、仅三天后,建设时间同样只有十几天的雷神山医院建成交付,成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的又一个核心阵地。中国速度让国人骄傲,让世界惊叹。

41、生1:课桌面的面积比凳子面的面积大。

42、拓展(小小设计师)

43、正方体,告诉幼儿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

44、能叫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名称,认识它们的主要特征。

45、正方体积木、纸盒

46、理解面积的含义,体验比较策略的多样性。

47、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儿?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学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48、生:数学书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

49、重点:

50、书本40页画一画。

51、给学生的活动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大小比较时,我先让学生分组探讨出比较的方法,然后通过实践、数方格、摆硬币的方法等,这样学生全面、比较能力与合作意识。

52、师:我们拍手的时候,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谁来摸一摸老师的手掌面?(学生摸老师的手掌面)

53、【学生分析】

54、观察比较。

55、世界观和价值观;

56、新课导入

57、目标:

58、教师提出活动具体要求。

59、生:不能,但我们可以用重叠法。(学生上台演示)。

60、用数格子的方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生观察后举手回答。

61、生2:练习本封面的面积比课桌面的面积小。

62、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硬纸片,正方形和正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相等,长方形和长方体的一个面的面积一样大。

63、培养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64、活动准备:

65、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团队协作

66、让同学们对新冠病毒有更深入的了解,消除紧张之心,学会防护措施;

67、创设情境,游戏导入

68、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学具袋中的学具想出多种方法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师巡视指导。

69、揭示面积的含义。

70、揭示定义: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71、通过新冠疫情我们看到了什么?

72、摸一摸,说一说。

73、学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学生选择测量面积比较准确的方法。

74、师:伸出你们的小手,也摆在数学书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75、进一步巩固对正方形和长方形的认识,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

76、奋斗在离感染最近的地方。迎击疫情,他们珍视每一份健康所系、不辞艰辛的医者誓言。

77、活动目的:

78、明确面积一样,图形的形状可以不一样。

79、刺激,各种各样的野生动物成了好食者的盘中餐,一些疾病就从这些生物身上传给了人类。所以,人类应该学会与动物和平共处,敬畏自然,保护自然。

80、生:数学书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81、生:数学书封面的大小就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

82、教学过程:

83、总结:按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六个面,它的每一个面一般都是长方形,正方体也有六个面,每个面都是正方形(用正方形和正方体的每个面重叠比较)它的六个面一样大。

84、引发幼儿学习图形的兴趣。

85、师:(指黑板面)像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你能说一说什么是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吗?

86、师:把刚才的话说完整,好吗?

87、操作实验、研究方法。

88、师引出数格子的方法。

89、实验、验证、有价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这一基本理念。

90、课件出示出示面积接近的正方形和长方形,学生判断面积的大小。

91、跨越万水千山,疫情无情人有情,距离难隔牵挂心。在这场与病魔的殊死较量中,没有一座孤岛,没有一个人是独自在战斗,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展现出了共克时艰的强大正能量。

92、【教学准备】

93、观察法、对比法,让幼儿能直观看到形与体的区别和本质联系,从而了解平面和立体的不同,感知各自的特点,从而解决活动的重难点使活动有效开展。

94、评价尤为重要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还应把激发调动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课堂评判语的激励功能。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的激励性评价,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继续学习的动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尤其对后进学生产生鞭策作用。评价的可持续性更是应该加强的。这节课,我注重了以下几点可持续性的评价:在学生猜测完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大小之后,我的评价: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我们的猜测,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我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但要想离正确答案更进一步的话就应该去验证你的猜测。

95、生:数学书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96、理解面积含义,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

97、让幼儿说出生活中见过哪些物体是长方体。哪些物体是正方体。

98、师:我们把物体的表面画在纸上就是平面图形,观察这些图形,它们有什么特征,有大小嘛?

99、复习巩固认识正方形和长方形。

100、生2:我的手掌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小。

101、初步感知,认识面积

102、师: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近,你能看出它们面积的大小嘛?

103、操作等活动体验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封闭图形面积的大小。

104、国务院快速作出科学决策,各级政府作出积极响应,以最快的速度投入人力、财力,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

105、数学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

106、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感恩之心和爱国之情,思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07、播放一段关于疫情防控的视频。一场疫情,让2020年的春节变得与众不同,在这场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很多用于担当责任的人,因为承担责任是每个人应尽的义务,也是人存在的价值。但是有些人的责任意识并不轻,这些人将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置于危险之中,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108、【学法引导】

109、总结

110、【教学难点】

111、生1:数学书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112、量一量、铺地砖。《什么是面积》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套教材为了改变过去偏重面积计算和单位换算,不重视培养和发慌学生空间观念的现象,把面积的含义单独列开教学。教材安排了以下几个实践活动:一是创设生活具体情境让学生初步感知面积的含义,二是比较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活动体验比较面积大小策略的多样性,三是通过画图的活动加深学生对面积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多多举例说出身边物体的表面或图形的大小,使学生对面积有更感性的认识,真切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过程中,让学生亲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体验知识的形成,培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节课也注重了学生创造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活动中沟通、交流,自觉地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

113、爱国奉献、敬畏法则、守护健康……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并能熟练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让学生学会解决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经历探索活动,进行归纳,概括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发现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并有探究的欲望。

教学重点:探索并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和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特殊性。

1、(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两个图形吗?你能说一说它们分别有什么特点吗?

2、你能分别指出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吗?

3、看来同学们上节课的知识掌握得不错,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

1、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什么?

2、可以怎样知道长和宽的长度?需要测量哪几条边?为什么?

3、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拿出学具长方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测量完了请你在学习单上算一算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1、我们需要测量正方形几条边的长度?

2、请同学们拿出学具正方形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

测量完了请你在学习单上算一算这个正方形的周长。

生2:长方形有两条长,两条宽,所以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生3:6+4表示长加宽的和,表示周长的一半。要求长方形的周长所以要乘2。

让生多说说并理解6+4表示先算一条长加一条宽表示周长的一半。(结合他所说用PPT动态演示)

(1)5+5+5+5=20(厘米),把正方形四条边全部加起来得到它的周长。

(2)5×4=20(厘米),每条边都相等,有4条这样的边。

师:刚刚同学们总结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这几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师:现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允许学生方法的多样性)

师:刚刚同学们总结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这几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都必须要知道这个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认识到求长方形的周长必须要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喜欢哪种方法?并说说这种方法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发现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计算方法,请同学们同桌间互相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生共同小结:在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各种方法中不管怎样列算式,求出的都是围成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的和,以后大家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师:计算正方形的周长的这几种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第二种最简单更好计算)

1、完成数学书85页做一做。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7

一、说教材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82-83页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以及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方法。这节课就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好本单元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于是,我对教材进行了认真地研究。

2.本课教材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教材例1通过先让学生用若干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成3个不同的长方形,并填好表格,让学生通过这个操作初步体会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与宽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例2通过测量面积及试一试,探索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三部分从正方形与长方形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导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第四部分练一练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新知,让学生能利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3.由此我根据教学内容把推导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作为教学重点,而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又是教学的难点。

4.教学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我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中,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演变成长与宽同样长。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的教学内容及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引导学生有序观察,动手实验,自主探究发现、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会运用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利用知识的迁移由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出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②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去发现问题的意识,积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质疑、分析、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③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合作与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练习,将课内外的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操作、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我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基于以上分析,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四、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

(一)问题导入,激发兴趣:

在这里我安排了3道题,第1题用数面积单位的方法求面积。

第2题用面积单位去量的方法求面积。第3题出是一道既难数有难量面积单位的情景下引入新课,这样设计有梯度的问题层层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激发学习兴趣。

第二个环节

(二)实践探究,发现方法

1.动手操作。

先让学生用1平方分米的小正方形,小组合作,在纸上摆一摆,摆出3个你们最喜欢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2.反馈交流。

填完表后,老师带领学一起观察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老师着重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谁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初步发现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评析:这里让学生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师抓住长方形的面积=长×宽这个发现进入第三个环节。

(三)动手实验、验证方法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再来做第二实验。

请各小组测量例2的第一个长方形的长、宽,预留位置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8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认识图形》中的《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72—73页)。

2、教材编写特点

长方形与正方形是最基本的平面图形。为此,不论实验教材还是传统教材都是通过学习长方形、正方形而引入(拓展)其他平面图形的学习。但新课标下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在具体安排这块学习内容时,却有如下几点明显的不同:

①关注学生认知规律特点:感知整体——深入剖析、特征建构——分析应用。如分阶段安排:一年级先让学生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二年级再深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探索;

②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有机联系,同步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特征,强化对比感知。如:本册教材就安排在同一课时学习两种图形特征。二者同时学习,不仅需要解决特征认识问题,其实更主要的是关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整理与建构。这也是符合及时强化的学习心理要求的。

这种变化及安排蕴含着如下几方面意图:

①加强学生知识结构建构的质量。同一堂课学习这两种平面图形特征,能够给学生一种整体印象,同时有助于学生对比分析,及时区分其各异特点,而完善其认知结构。

②关注教学思考,教学思想的渗入教育。本节课看似研究两种图形的特征及关系,但如何有效组织学生探索认识,要求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对比分析、概括总结。在这种探索过程中,让学生掌握一定数学学习方法,体验一种实验、解决思考问题的过程。同时,也要十分关注学习方法迁移(策略),加强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培养。

3、教材内容的核心数学思想

(1)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2)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靠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4、我的思考

本节课的设计要在充分把握教材设计意图基础上,考虑如下问题:

(1)学生的现有学习状态是怎样的?即学生现在对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认知水平何在?因为,学生已接触并初步认识长、正方形。虽说第一次学习目标定位是辨认两种图形,关注整体把握。但现实学生已把握到什么程度?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边、角关系)了解多少?应该是教师教学设计时,环节安排中考虑要素之一。

(2)如何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强化数学学习能力(方法)训练与培养?施用“动手实验,合作探索”学习方式,是对本课的组织要求之一。要强化实践探索的过程性与实效性,这就对教学设计的策略选择要求颇高。

(3)如何突破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认知?有关二者的特征认识,显然是本课的重点及难点内容。如何组织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理清二者关系,提升知识结构水平?这应该是本课教学设计中的精心之笔、倾力之作。

二、学生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学生对主体学习过程的体验,重视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学习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化、观察力、探索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喜好动手操作,对于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事物易感兴趣。本节课设计了拼一拼、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其中既有学生独立学习的过程、又有协作学习的方式,使学生手脑并用,既体会到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又体验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所以本节课我设计学法为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及生活经验,鼓励学生多观察、多讨论、多探究、多协作、多操作,采用了观察法、讨论法、探索协作学习法和操作法,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另外利用多媒体课件色彩鲜艳、动感强烈的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其易于演示的特点化难为易,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在观察图形、总结归纳图形特征的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推拉等活动,使学生获得研究图形的体验、过程与方法。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四、教学过程

活动内容

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设计意图

时间

分配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试一试,探究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三、练一练,运用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四、说一说,

总结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1、(课件出示)沙滩上,积木走过留下了一串串脚印,判断它的形状。认一认并进行分类。

2、寻找教室里有哪些物体的表面是由长方形或正方形组成的。

3、教师在黑板上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纸片,板书课题。

1、动手操作,探究边、角的特征。

(1)用小棒自主探索拼摆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每位学生准备牙签和火柴)

(2)学生投影演示所拼图形,说出拼摆之前是怎样想的?选小棒有什么要求?

在介绍中,通过对话出示“对边”介绍“长”、“宽”、“边长”。

总结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的对边,正方形的四条边。

(3)动手操作,合作探究角的特征。

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算一算等方法验证对相同角是什么角的猜测。做好发现记录。

汇报探究过程及结果。

电脑出示填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个角,都是角。

2、感悟长方形与正方形的关系。①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彩色长方形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②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③想一想:

为什么一会儿是长方形,一会儿是正方形,一会儿又变成长方形了呢?(同桌互说→全班交流)

1、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要求:画得精细,位置摆放适中,设计美观。

①按要求画。

画一个长12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②剪下来,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③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④试试剩下的部分至少还能折出几个最大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吗?

2、给小动物排队。

36个小动物要举行广播操比赛,它们要排一个整齐的队形,给他们一个建议吧。在方格纸中画下来。

1、评价本节课自己及其他同学的表现。

2、谈一谈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新认识?是怎样学习的?

学生已经有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用积木走路留下的痕迹引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在心理放松、自由的环境中进入学习状态。

渗透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让学生自主进行拼摆活动,调动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去回顾、思考长方形、正方形边的基本知识。

学生已对长方形长、短边有初步认知。为此,应及时引导学生建立长、宽的概念。

二年级小朋友进行探究学习,主要是一种探究意识、习惯方法的培养。此时老师不可太放,任由学生去探。为此,我为学生明确指出探究主题及方法揭示。目的是为促成学生探索行为及行为习惯培养。

生动活泼又简便易行的小游戏,激发学生求知欲,同时组织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进一步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学生感受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获得对平面图形的直观认识。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审美情趣。

通过折一折、想一想,进一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通过给小动物排队这个实践活动进一步综合运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动脑、动手中主动运用所发现的知识,体验数学的价值。

学生可以评价自己对一节课的学习表现和收获,也可以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生生互动评价,学生既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又共同体验成功,促发展。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9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一、教材分析:

1、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形和三角形,以及直角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也为今后进一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打下了基础。学生已具备最初步的直观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能力,和借助三角尺上的直角来判断直角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为学生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根据以上的分析,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

①、使学生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正确辨认生活中表面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物体。

②、通过观察、测量动手和小组合作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抽象能力。

③、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民主、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习。

3、其中重点:探究长方形、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难点: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得出和验证。

二、接下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我充分认识到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所以本节课我以尝试探究教法为主,精心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最后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设计的思想指导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大胆猜测和自主探索,使其积极地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下,我将全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活动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

1、谈话:今天朱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个老朋友,你们看它们是谁?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吗?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也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活中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这样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顺利进入探究新知的教学。

活动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步骤:

1、观察长方形和正方形图形,大胆猜测它们的特征。

2、猜想证明自己发现的方法。

3、先独立操作证明自己的猜想再在小组内交流探究方法及发现。

4、小组汇报探究方法及结论,教师引导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边角的特征。

5、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每条边的名称。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观察正方形、长方形,对它们的特征有一定的思考和猜测。最后,让学生验证猜想验证概括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遵循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得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丰富学生的表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

活动三:应用拓展,巩固新知。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另外几条边的长度。

2、动手在订纸板上围一围长方形和正方形。

3、动手用三角尺拼一拼长方形和正方形。

4、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5、用纸折长方形和正方形等。

6、用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用16个一样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的正方形。

通过层层有序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练习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贯穿始终,注重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合作意识!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恳请各位领导、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10

教学片断一:

师:线段有长短,我们大家都知道可以用尺子来量;面积有大小,我们用什么量呢?

(反思:这样教学下来,我们发现复习到了,但落实了没有呢?因为学生是第一次来学习面积的计算,需要很规范的语言来讲。在这里没有小结,老师的小结非常的重要。起到提升、巩固的作用。)

师:老师刚才就发给你们很多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你能不能量出(出事长5宽3的)长方形的面积。

(反思:学生喜欢把行和列分开讲,在课上到最后学生还是这样去理解。说明学生整体的想法:我的意思是说行就有几行和每行,说列就要说有几列,每列;不能把两件事并在一起讲。

在上课的时,觉得这里上的有些多,因为时间过了15分钟,小精灵明明的猜想还没出来。最好的时间要让学生思考。)

(反思:学生为什么要去摆呢?没有需要去摆,学生会有意思吗?小精灵的话:其他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呢?学生如果带着这个问题去探索,跟老师布置任务给他们,心情和学习态度是不一样的。或者是这样的'设计:问1:长方形的长、宽与面积单位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如何去沟通长的长度和长摆的个数呢?宽的长度和宽摆的行数?

如:在引题环节,如何让全体的学生想我们的问题?在摆15个和摆长方形的时间长短?

当进行下一个环节时,不知用怎样的语言的引导学生?在教学中,学生的学路是怎样的还没有想清楚?

长方形的长度和摆的个数是一样的吗?还是要把摆的个数抽象到线段的长度。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11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第36—38页。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在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发现、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辨析、沟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联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三角尺人手一副、长方形、正方形纸人手一份。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我们一起来看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

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在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是无处不在的。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研究它们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设计意图]:从日常生活的物体引入图形,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二、自主探究、发现特征:

小朋友,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者正方形呢?

(学生举例)

演示:如果把刚才找到的物体,沿着边画下来,我们就可以得到长方形和正方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长方形的特征。(出示长方形)

(一)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测:

小朋友,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长方形,猜一猜,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呢?

学生可能猜测:四个角都是直角;横着的边相等,竖着的边也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思考、猜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估测能力。

2、验证:

大家是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分别板书:边、角)那小朋友猜测的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对不对呢?还需要动手去验证一下呢!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生交流:折、量、比……

操作要求:下面就请小朋友利用老师发给大家的长方形纸,同桌合作,动手验证。(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汇报:

你们找到了长方形的哪些特征?你是怎样发现的?

量的同学用折的方法,折的同学用量的方法再次验证。

相机介绍:对边。

4、小朋友,现在你知道长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特征呢?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5、小结:我们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发现了长方形的特征,是(学生紧接着一起说)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在不断地体验中感悟出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1、小朋友自己动手研究出了长方形的特征,(课件演示一个长方形逐渐变成一个正方形)那你能猜想一下正方形的有什么特征吗?

生可能猜测:四条边的长度相等;正方形四个角,都是直角。

2、自主验证:

师:现在你们想像刚才那样,自己动手来验证一下吗?

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小组交流。

3、交流汇报:你用什么方法,发现了正方形的哪些特征?学生交流汇报。小结:小朋友们真了不起!这么快就发现了正方形的特征。学生小结。教师完成板书:(每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4、师生小结:

⑴说一说:你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了吗?(指名说、同桌互说)

⑵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相同的特征吗?

汇报:相同点是他们都有四条边和四个角,每个角都是直角。

⑶介绍边的名称:我们通常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把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

[设计意图]:因为学生已有了探索长方形边和角特征的经验,所以再让学生自主探索正方形的特征,是学习方法的一次迁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三、实践操作、感悟体验:

1、估一估:(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数学课本,引导学生认识它的长和宽。

你能估计一下数学书封面的长大约是多少?宽大约是多少吗?(学生估测)

学生量一量。交流。

2、画一画:(想想做做第6题)

小朋友,真能干,已经会量长方形的长与宽了。那你会不会在方格纸上迅速的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呢?完成在作业纸上。(先完成的小朋友,同桌检查一下,画得对不对)。

选择一人的作业全班交流,提问:如果每个小方格的边长是1厘米,你能描述这个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和宽吗?同桌互相介绍自己的图形。

3、拼一拼:(想想做做第2题)

接下来还要请小朋友同桌合作,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尺,分别拼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学生操作。完成后举出,大家互相判断。

4、变一变:(想想做做第3题)

小朋友,喜欢看变魔术吗?师演示: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剪出正方形。

为什么这样折出来就是一个正方形呢?自己动手也折一折,想想到底为什么?学生交流汇报。

5、量一量,填一填。(想想做做第4题)

[设计意图]:练习设计体现了“针对性、灵活性、实效性、趣味性”,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舞台。相关的变式练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的建构起到催化的作用,尤其是“帮一帮”的设计,很好地巩固了本课的内容,而且也凸显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新理念。

四、总结全课、寄托心语: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回想一下我们是怎样找到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这节课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老师相信,在日常生活中不管有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我们人人细心观察、善于动脑,勇敢的去探索、去尝试,那么我们一定会获得成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学习方法、学习结果等进行全面总结,体验学习的成功感。而教师的一番心语,激励着学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传达了教师的人文关怀,真正体现了教师作为引导者的重要作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 篇12

二、解决问题。

(一)、猜想,长方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与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呢?

(二)、学生操作发现规律。

1、分组活动,出示活动要求。

(1)组长主持活动,活动中互相配合,控制音量。

(2)用小正方形摆成不同的长方形(个数可以不同),并照表做好记录。

2、活动反馈。

操作完毕,反馈活动情况。结合反馈结果师板书黑板上的表格:

3、抽象概括: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归纳得出长方形所含的平方厘米正好等于长和宽所含厘米数的乘积。师生共同抽象概括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1、验证: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以用长×宽来计算?出示简单的图形面积计算。让学生快速说出答案。

2、观察讨论正方形的面积公式。

师:这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学生解答。

反馈:对呀!正方形本身就是特殊的长方形嘛!只是长和宽相等的长方形,我们习惯上把正方形的长和宽叫边长,所以正方形的面积= 边长×边长(板书)

三、巩固应用。

1、计算78页“做一做”

2、我们探究学习了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方法,在生活中有很多很多的长方形存在着,这些长方形的面积都是可以运用今天探究得到的方法来计算的,想不想试一试啊?计算数学书本封面和学生卡、黑板的面积。先估计再同桌合作量一量、算一算。(取整厘米数)问:你首先做了什么?

4、已知正方形的边长,对折一次后是什么图形,面积是多少?(备用)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11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幼儿园教师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都会提前准备很多资料。资料主要是指生活学习工作中需要的材料。参考资料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工作才会更加好!那么,你知道优秀的幼师资料是怎样的呢?有请驻留片刻,小编为你推荐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11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篇1】

一、说教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是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信息窗2的内容,隶属于“空间与图形”范畴。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了解了周长的概念,本课是学生关于图形计算知识的第一课时,学好这一内容将为以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过程与方法: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并交流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过程。进行初步有条理的思考。

3、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索交流等活动,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难点是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推导过程。

二、说教法学法为了有效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基于“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知识内容特点,我采用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迁移法和练习法进行教学。

同时新课标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设计教学时我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本课,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分析、交流中全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说教学过程

教法和学法贯穿在教学中的(四)个环节。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三、分层训练,实践应用。四回顾整理,互评激励。下面我就每个教学环节做具体阐述。

教学过程我分为四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情景导入,引出课题。

1、首先和学生一起回忆图形周长的意义,问: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长方形、正方形实物图通过指、说、描出他的周长。

2、利用多媒体出示信息窗2情境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你发现哪些数学信息?根据情景图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可能提出如下问题:长方形花坛护栏有多长?正方形花坛护栏有多长?长方形花坛围上护栏要多少钱?教师有选择的板书。

这样做体现了青岛版教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素材,提出问题的意识。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第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①动手操作、领悟算法要解决围上护栏需要多少钱?先要解决长方形花坛的周长是多少?长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长方形的周长呢?

小组讨论解决方法:小组讨论看你们有几种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小组讨论后汇报学生的算法可能有9+4+9+4=26米;9ⅹ2+4ⅹ2=26米;(9+4)ⅹ2=26米。每种方法我都会问:你是怎么想的?谁听懂了?说的好的,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重复,说的不够完善的,及时让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师:现在我们发现求长方形的周长有这么多的方法,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说说如何计算一个长方形的周长?然后根据课本中甲种护栏多少钱?让学生列出算是:26ⅹ8=208元。

②比较分析、优化算法:

师: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有这么多种,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你最喜欢哪种方法呢?

下面我们每个人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求长方形的周长。出示长方形不同的长和宽三道题,比赛计算它们的周长,看哪个小组算的又快又对,练习长13、宽7,长25、宽15,长18、宽9,在交流时让学生说出你是运用那种方法计算的,为什么这么想?在多次思维的碰撞中,在相互交流中优化最佳算法。让学生自主感悟到(长+宽)ⅹ2这种方法的实用性。

在这个环节中,我尽量让学生多做多说,放手使学生在动手中深刻的体会,并且验证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使学生操作,思维,语言相结合,深刻的体会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这样的设计还有利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锻炼。

③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运用长方形的知识迁移到解决求正方形周长的问题

正方形花坛围上护栏要多少钱?

让学生写出算法,可能有7+7+7+7=28米,7ⅹ4=28米,根据护栏每米9元,算出28ⅹ9=252元。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有了长方形周长的基础进行知识迁移,学生会轻轻松松的总结出来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自主体验不同的计算方法,并实时优化。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第三、巩固运用、形成技能。在练习这个环节,我设置了课本中自主联系第一题作为基本练习,第二题、第六题作为综合练习,(在这里我依据教学重、难点分层设计了以上几个习题,通过练习,既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巩固、记忆,又为第二课时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第四、回顾总结,互评激励。

引导学生从知识、能力、感受三个角度进行总结。最后老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和提升,让每个学生都能自主的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和梳理,养成归纳、自主提升的好习惯。最后布置自主练习3、4题作为今天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及时的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是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先让学生畅谈自己都有哪些收获再让学生评价一下自己或同学在本节课中的表现。

这既是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过程,提炼学习方法。虽然整堂课不乏评价,但课尾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师生互评的方式,可以达到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效果。

四、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设计包括:(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宽+长+宽边长+边长+边长+边长长x2+宽x2边长x4 (长+宽)x2)。

这样的板书设计既条理清楚、简单明了;同时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对学生的学习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结束语: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篇2】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三年级

1、学科:数学

2、学生课前准备:每名学生准备相同规格的长方形、正方形卡片。

教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目标:

1、 通过本课的学习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有一定的认识,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动手抄作的能力。

3、渗透事物之间互相联系、互相转换的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在学生理解周长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有两个例题:例1,例2和做一做的题。例1是求长方形卡片的周长,例2是求正方形卡片的周长,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重点: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概念,通过探究理解、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并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验。

教学难点:

会用多种方法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两条彩带。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自主学习,动手操作,用学生尺先量出边的长度,观察边的长度,发现边长的特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动笔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整节课围绕两张卡片需要彩带长短展开教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

教学过程:

一 ` 激趣引入

1`同学们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过什么新知识吗?

谁能说一说图形的周长是指什么?

2`引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再过几天,国庆节要到了,老师制作了两张卡片,一张是长方行的,一张是正方行的,想在节日里把它送给我的两位好朋友,但又觉得卡片不够漂亮,于是我就想给这两张卡片的一周都镶上彩带(用手演示指一周)。请同学们猜一猜,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一些?哪张卡片需要的彩带更短一些?(生自由猜)

师:看来,同学们各自有各自的想法。其实,我们要比较“两张卡片需要的彩带的长短”,就是要比较“两张卡片的一周的长” (用手演示指一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两张卡片的周长吧!(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二、 实践探究。

1、引导学生探究长方行周长的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例1,组织活动量一量。

师:现在我们用先量后算的方法,先来计算这张长方行卡片的周长吧!

给每名学生都准备长方行的卡片,请学生用学生尺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算一算长方形的周长。(给学生准备的长方形卡片和老师的是一样规格的) 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你们是用什么方法得到长方形的周长的?(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生1:我先量出它的长是6厘米,宽是4厘米,然后用6+6+4+4算出周长是20厘米。

6+6+4+4=20(厘米)

生2:我量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也是6厘米和4厘米。我用6×2算出两个长边的长度,然后用4×2算出两个宽边的长度,再把它们加起来,就是12+8,也等于20厘米。

6×2+4×2=20(厘米)

生3:我先算出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就是6+4=10厘米,因为另一组长边和宽边的长度和这一组是相等的,所以再乘2就可以了,也就是10×2=20厘米。

(6+4)×2=20(厘米)

(3)`引导学生对算法进行优化。

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方法来计算这张长方行卡片的周长,真了不起!在这些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板书:

长方形周长=(长+宽)×2

2` 引导学生探究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1)`课件出示例2,组织活动量一量。

师:现在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生:动手量正方形的边长,并计算正方形的周长。

(2)`组织汇报,交流展示学习成果。

结合汇报,演示课件。

生1:我可以把4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是8+8+8+8.。

8+8+8+8=32(厘米)

生2:因为正方形的每一条边的长度都是相等的,所以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就是8×4.

8×4=32(厘米)

(3)你更喜欢哪一种方法呢?

板书:正方形周长=边长×4

3比较总结。

师: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两张卡片的周长了。现在,谁能说说哪张卡片所需的彩带的长度更长些?

生:正方形卡片需要的彩带更长些。

师演示用彩带围卡片,从直观上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所需彩带的长短。 师:通过刚才的探究活动,我们知道要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很多,归纳观察这些方法,我们发现要计算长方形的周长,一定要先知道长方形的长和宽的长度;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只要知道正方形的一条边长就可以了。我们掌握了这两种周长的计算方法之后,就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了。

三、 巩固知识,综合运用。

1、一个长方形花坛的长是5米,宽是3米。这个花坛的周长是多少米?

2、这是我的一块手帕,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3`判断下面的说法对吗?

(1)长方形长4分米,宽6厘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20分米。

(2)长方形的周长比正方形的周长长。( )

(3)一个长方形周长是20厘米,长是7厘米,宽是3厘米。

4` 这是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长4厘米,宽2厘米。

(1)计算一个长方形周长。

(2)计算拼成的长方形周长。

(3)计算拼成的正行的周长。

四` 总结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吧!谁来谈一谈?

板书设计: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7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篇3】

一年级(下册)直观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二年级(上册)知道这两种图形都是四边形,二年级(下册)认识了线段、直角。本单元继续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目标是:1.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2.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3.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算法。从《课程标准》提出的上述三条教学目标里,可以看到教学方式的变化,突出学生的探索、思考、交流、合作,主动建构知识。内容分成四部分编排:

P58~P60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包括长方形的长、宽,正方形的边长等概念。

P61~P62教学图形的周长。包括周长的含义、测量、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

P63~P65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包括周长的算法和实际应用。

P66~P69单元练习、实践活动。

第58页例题从操作的材料(长方形纸和正方形纸各几张),操作的方法(折、量、比),操作的目的(看长方形、正方形边与角的特点)三个方面给学生十分具体的指导,并用四张照片示范操作活动,让他们在操作中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

第59页交流操作中获得的知识,引导学生把点滴而不系统的认识,变成全面而有结构的知识。“蘑菇”和“辣椒”讲的都是经过整理后的长方形、正方形特点。

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是让学生反思两种图形的特点,对边与角的数量、相互关系有更深的体验。初步感受正方形具有长方形的所有特点。

“想想做做”里多种方法做出长方形和正方形,有钉子板上围、三角尺拼、用纸折剪等。进一步体验图形的特点。

教材里没有给周长下定义,而是通过两个实例让学生领会周长的意义。第一实例是游泳池池口的周长,在具体、直观的情境里,指出“池口边线的长”是池口的周长。初步揭示周长是一周的长度,是线的长度。第二实例用绳子沿树叶的边围一周,量出一周的长。在围的时候进一步体会“一周”,在量的时候加强“周长是长度,可以度量”的认识,先围再量还有“化曲为直”的思想。

例题的素材都是物体表面的周长,从“试一试”起,把周长概念向平面图形迁移,理解平面图形一周的长是它的周长。先解决什么是三角形或四边形的周长,理解它的周长是三条边或四条边的长度和。再思考怎样得到周长,以及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教材让学生经历“概念→策略→实施”的过程,通过解决求图形周长的问题,加强对周长的理解,完善周长的概念。

“想想做做”设计了指、描、量、算等学习活动,进一步体会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周长。尤其是计算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的周长,鼓励算法多样化,为下面探索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算法创造思想基础。

3.周长的计算:人人探索、相互交流长方形周长的算法,推导出正方形周长的算法。

联系熟悉的篮球场,提出求它的周长的问题。回忆“什么是篮球场的周长”,思考“怎样求它的周长”。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周长的算法。

计算长方形四条边长度的和,能够列出不同的算式,每个算式都依据了周长的意义。因此,鼓励算法多样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交流算法要沟通联系,从“萝卜”的算式到“蘑菇”的算式,再到“番茄”的算式是一个有意义的变化过程。交流算法要突破难点,让全体学生都理解“辣椒”的方法。交流算法要突出重点,鼓励学生使用“番茄”或“辣椒”的方法。由于三年级还没有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所以暂时只能分步列式求长方形的周长。

“试一试”教学正方形周长的算法。学生有正方形周长的概念,了解正方形的边的特征,以及求长方形周长的经验,完全能够通过推理得到正方形的周长算法。

教材里没有写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要学生说出怎样计算它们的周长。原因之一是通过算周长加强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和图形特征的应用;原因之二是缺乏表达长方形周长公式的知识基础和认识条件。

“想想做做”减少单纯的列式计算练习。突出先度量长、宽或边长,再计算周长;注意周长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通过拼图形求周长发展空间观念。

二年级(下册)教学了两位数乘一位数,本单元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内容分五部分编排。

P70~P71教学口算整百数乘一位数。这是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时的一步。

P72~P75教学一般情况的三位数乘一位数。包括笔算和估算。

P76~P79教学比较特殊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特殊主要表现在三位数的中间或末尾数位上是0。

P80~P81教学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和连乘两步计算的式题。

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相比,三位数乘一位数要多乘一步,这一步就是几百乘一位数。先教学整百数乘一位数,就为学生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基础上,主动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创造了条件。

第70页例题的第一个问题是计算400×2,学生的各种思考都和4×2=8有联系,能够体会从4×2=8推出400×2=800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例题的第二个问题计算400×3,也可以从4×3=12推算。400×2的积小于1000,400×3的积大于1000,这两个计算把整百数乘一位数的积可能是三位数,也可能是四位数都呈现出来了。

整百数乘一位数不仅是笔算的基础知识,还在估算和解决实际问题时经常使用。因此,“想想做做”里安排了充分的练习。

2.笔算几百几十几乘一位数:突出教学重点,凸现计算难点,培养估计习惯。

第72页例题教学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竖式上已经计算的是三位数个位、十位上的数乘一位数,把百位上的数乘一位数留给学生进行。这样安排是为了突出计算里的新内容,引导学生主动建构新知识。教学这道例题,要让学生了解竖式上已经算了什么,明白还要算什么,尤其要交流积的百位上写几,为什么。

“试一试”独立计算三位数乘一位数,完整经历计算过程,体会计算方法。要从乘的步骤和怎样进位两方面,引导学生总结算法。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学生计算乘法,最会在进位时发生错误。因此,适当加强听算练习,如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乘一位数再加一位数,能有效地减少计算错误。

在初步掌握笔算的基础上,估计积的位数,为估算三位数乘一位数作铺垫。第73页第3题,算算比比同组两题的积的位数。同组的两道题,三位数不同,一位数相同。有利于学生发现261×3的积是三位数的原因:2百乘3的得数小于1000;621×3的积是四位数的原因:6百乘3的得数大于1000。应用这些体验,就能先估计积的位数,再笔算,如第74页第6题。需要说明的是,教材避开了类似158×7这样的题。如果只考虑1百乘7,会判断这题的积是三位数。只有同时考虑十位向百位的进位,才能知道积是四位数。让学生进行这些思考,难度过大、要求偏高。

3.十位上是0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理解和应用“0乘一个数得0”,利用估算支持探索。。

第76页上面的例题,联系直观、形象的情境列出算式0+0+0+=0,再根据乘法的意义改写成0×3=0,体会积为0是合理的。“想一想”算0×7、8×0,把0×3=0的体会迁移过来,从而得到规律:一个数乘0,积是0。显然,这是具体到抽象、个案到规律的过程。既让学生理解规律,又不机械记忆结论。

第76页下面的例题,一个看台有102个座位,求4个看台的座位数的算式是102×4,引出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这是一道新颖的计算题,在几百几十几乘一位数时没有见过。先估计商是三位数,大约是400多,再笔算就会感到0×4这一步应该乘,积的十位上不能漏写0。否则积不会是400多。先安排估计至少能起两点作用,一是把新颖的问题与已有经验联系起来,把特殊情况纳入一般方法中。二是利用估计监控笔算、支持笔算,解决新矛盾。

三位数的十位上是0,它乘一位数,积的十位上可能是0,也可能不是0。“想想做做”第2题联系实例,理解201×3的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0,607×4的积的十位上为什么不是0。再经过第3题的找错与改错,使学生掌握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第78页例题4×120教学两个内容,一是怎样口算,二是比较简便的竖式笔算。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如果计算过程中不需要进位,这样的题一般应能口算;如果计算过程中需要进位,一般列竖式笔算,不要求笔算。

“番茄”从4×12=48得到4×120=480,学生都能像这样口算。“辣椒”的竖式是按原来的笔算方法计算的。通过交流,注意到这题的积的个位上是0,原因在于乘数120的个位上是0。

教材告诉学生,竖式还有新的写法和算法,示范了把120末尾的0暂放一边,先算12×4得48,再在48的末尾上添“0”。教学不仅要清楚地展示竖式的新写法,还要让学生理解这样写的道理以及它比较简便。

“试一试”里的三位数乘数,分别是几百几十的数和整百数。让学生在已经写出的竖式上完成计算,着重体会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得数末尾添适当个数的“0”。教材竖式计算700×9,是为了体会简便竖式的写法与计算。在“想想做做”里没有笔算整百数乘一位数的题目,因为这样的题应该口算。

“想想做做”第1题仍在已写出的竖式上计算,巩固简便竖式的计算步骤与“末尾添0”。从第2题起,才要求学生写出简便的竖式。第3题把乘数中间“0”与末尾“0”编成题组,便于比较,体会算法上的不同处。

5.连乘计算的实际问题:体会数量关系,清晰解题思路,不要求一题多解。

本单元教学连续两步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有利于理解题意和数量关系。如第80页的例题,看图可以想到一共有5×6=30(个)乒乓球;看“每个2元”能想到买1袋要2×5=10(元)钱。这些都是解题的第一步,都能从直观的问题情境里得到。

解答连乘问题一般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数量关系,其实上面的看图(文)想到解题的第一步,就是应用综合法思考。教学要引导学生把这步的结果与另一个条件联系起来继续往下想,实际问题就解决了。

连乘问题的三个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是交叉的,如每袋5个与买6袋、每袋5个与每个2元。所以连乘问题一般都有多种解法。用综合法思路分析数量关系,要抓住两个已知条件之间的一种关系,系统地往下想,找到问题的一种解法。既鼓励学生的解法多样化,又不要求一题多解。

6.单元复习:分别整理口算和笔算,提高估算,渗透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

第1题里是本单元教学的口算,有整百数乘一位数、几百几十的数乘一位数。而两位数乘一位数是乘法里最主要的口算内容。第2题整理笔算,把一般的与特殊的三位数乘一位数组成题组,使它们有机融合。三组题之间还有积的位数的比较。第4题是估算,把三位数看成最接近的整百数,应用整百数乘一位数进行估算。比新授时有了发展。第3题感受同组两题的得数相同,渗透乘法结合律。解决的实际问题更注意贴近生活,对理解题意的要求有所提高。

本单元从不同位置观察比较简单的物体。教学目标是:1.认识长方体形状物体的正面、上面和侧面;2.通过观察长方体形状的物体,知道可能看到几个面;3.学会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物体,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4.根据视图摆出物体。这些内容和目标都是以前小学数学教材里没有的,教学这些内容,有利于发展空间观念。分二部分编排。

P86~P87观察常见的物体。了解长方体形状物体的正、侧、上面,同时可能看到的面。

P88~P89观察3个正方体摆成的几何体。指出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视图摆物体。

1.联系经验,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上面。

学生在生活中初步知道物体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上面和下面。本单元把左面和右面统称侧面,在观察侧面的时候,只在其中选择一个面。

图书柜、洗衣机、电冰箱都是比较熟悉的物体,它们的形状都接近长方体。这些物体的正面是生活中约定的,不受它们摆放的位置变化而变化。确定正面以后,上面与侧面也随之确定。

第87页第3题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关键是确定它们的正面。教材让学生体会,正方体的红色面、长方体的黄色面正朝向他们,习惯上把这两个位置的面称正面。

2.体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

教师和女孩都观察图书柜。教师能同时看到正、侧、上3个面,女孩只看到正、侧2个面。这些事实让学生体会,站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面的个数往往是不同的。第87页第3题,观察放在桌上的文具盒,感受最少看到1个面,最多看到3个面。体会在哪里能看到3个面、哪里只看到2个面,尤其是只能看到1个面的观察位置和方法,对下面的教学非常重要。

第87页第4题分别从正面、从侧面、从上面观察正方体。首先是联系已有的观察经验,理解从正面看,就是只看正方体的正面,要站在它的前面观察;从侧面看,就是只看到它的侧面,可以站在正方体的右边观察;从上面看,只看它的上面,要站在正方体的前面,低头观察。说说看到的图形都是正方形,初步体验平面图形能用来表示看到的形状。第5题里两个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这个长方体,进一步体验如何观察、怎样表示观察的结果。从正面和上面看,视图相同,都是左右相连的两个正方形拼成的长方形。

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之间的转化,是空间观念的一种具体表现。教材编排观察几何体,并用图形表示看到的形状,目的是发展空间观念。教学第88页例题应注意三点。第一,要准备学具,每名学生都用正方体照教科书图画里的样子,摆出几何体进行观察,绝不能观察教科书里的实物图替代观察几何体。第二,要让学生在正确的位置上观察,鼓励他们站在几何体的右边观察侧面。第三,要组织学生说出从正、侧、上面看到的形状,或画草图表示。

“试一试”根据提供的正视图,摆出相应的物体。要引导学生做到两点,一是分析正视图:它是三个正方形组成的,下排有两个正方形且左右相连,上排靠左边有一个正方形。通过这样的分析,构思摆法,发展空间想象力。二是摆出几何体以后,要从正面观察。如果视图符合要求,可以确认摆出的几何体;如果视图不符合要求,则应另摆。“想想做做”第3、4题都是根据视图摆出物体。个别题的答案开放,根据一幅视图能摆出形状不同的几何体。遇到这样的题,要加强交流,加强验证。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篇4】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初步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

图形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特点;能判断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向和格数,

并能在方格纸上将图形按指定方向和格数平移。

2、通过对物体运动现象的感知,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播放音乐:

听到这么欢快的音乐,很想运动吧。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关物体运动的问题。

出示图片。

问:你能根据这些物体运动的方式,把这些运动分成两类吗?

老师归纳:运动路线是曲线的就是旋转,运动路线是直的就是平移。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不同的物体运动方式。

谈话: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是很多的,观察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三.观察图形,深化认识。

学习过程:

小组合作完成。学生汇报交流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么分。

学生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指名回答。

学生做手势。

学生观察。合作交流。你是怎么看的?

要找准平移前的点,再找到平移后的点,数数之间的格数。把书翻到24页画图形。

小结:物体或图形在平移前 与平移后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大小形状是不变的。

四.绘制图形,巩固运用。

1. 做试一试第1题。

2. 做想想做做第5题。

五,总结。

学生画图形。

学生尝试算,交流方法。

1、 过观察和设计花边,进一步认识平移的特点,初步感受平移在生活中

的应用,并初步体验几何图形的完美。

2、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提高学生学习创作

一.、创设情境。

出示:

两个小朋友的手抄报,一个是版面密密麻麻,而另一个的却是在每一小版块之间都有简单的花边,版面清晰而美丽。

老师:花边在报里起到了美化的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美丽”的花边。

出示报纸上的放大的花边,引导学生观察。

出示书上画一画第一个图案。

3. 展示交流学生的作品。

问:你自己在制作时候都注意到了什么?哪些地方是不容易画的,你有什么办法来处理?

4. 再次操作。

完成画一画的第2个图案。

学习过程:

学生分小组讨论:这几条花边有什么特点?猜是怎么制作的?组内进行讨论,老师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篇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9页—10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 同分母分数加减。

2、 整数1减几分之几的分数减法。

教具、学具准备:

西瓜图片,圆片,方格卡片

教学过程:

一、课前练习

1、填空

3/4里有( )个1/4 2/5里有( )个1/5 4/8里有( )个1/8 5/9里有( )个1/9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题

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三、探索新知

1、教学分数的加法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

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2、教学分数的减法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

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

3、教学例3

1)出示1个圆片

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

3)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4)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5)让学生计算

6)全班交流

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先探讨,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5、练习

教科书第100页的1、2题

四、作业

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简单的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大家要理清思路,注意检查,特别是遇上1减几分之几是更应仔细。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篇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7页例2画平行四边形

教学目的:

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形成一定技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钉子板、方格点子纸、七巧板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境,激趣促学

1.多媒体播放动画,激趣促学

(一座漂亮的房子,红窗、绿墙、金色的屋顶)

2.学具操作,沟通旧知.

小房子的墙面是由哪几种图形组成的?以小组为单位围出以上图形,并讨论,每个图形怎样围成的?

3.提出问题,引出新知。

屋顶是什么图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画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

二、主动探索,研究新知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平行四边形.

(1)学生在钉子板上独立围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说明怎样围的.

(2)小组展示各自的作品,并讨论怎样围的.

(3)学生班上展示作品.说明围法,集体辩论

(4)教师总结围法。

我是先用橡皮筋拉出上面一条边,占6个钉(间隔5个空格),再往下数3行,向左错过两个格,横着拉出下面一条边,也占6个钉和上面一条边一样长,围出平行四边形.

2.在格子纸上画平行四边形.

(1)学生独立探索:仿照钉子板上的围法,试着在格子纸上画下来.

(2)小组研讨,交流。

(3)学生展示作品,说明怎样画的.集体研讨辩论.

(4)教师总结画法.

3.基础练习:在方格纸上画出不同方位(解释)的平行四边形来,比一比,看谁画的又标准又多.

三、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基本题(第97页做一做).

右边的图是平行四边形吗?怎样改才能围成平行四边形?

2.变式题.(练习二十四第6、7题)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篇7】

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周长的含义,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2、通过观察、测量和计算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3、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学习活动中体会现实生活里的数学,培养交往、合作和探索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难点:择优选择方法。教学准备: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打篮球吗?一定很熟悉篮球场吧!2、出示例题的挂图,学生仔细观察。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指名学生回答,相机在教学挂图下出示: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教学例题。(1)你能说说什么是周长吗?这个篮球场是什么形状的?你知道它的周长是指哪些吗?怎样才能计算出这个长方形链球场的周长呢?(2)学生自己动手算一算。(3)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计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这样算的理由,最后在全班进行交流。(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书上的四种解法,分别说说它是怎样想的,你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5)在小组里说说长方形周长可以怎样计算。(6)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先量出两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再计算出周长。2、出示“试一试”。(1)说说条件和问题。(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计算,选两位学生板演,让两位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3)在小组里说说正方形周长可以怎样算。(4)巩固练习: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先量出两个正方形的边长,再计算出周长。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1、做“想想做做”第3题学生独立完成,然后交流。2、做“想想做做”第4、5题。明确求的`是什么在练习本上算一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你为什么分别求出长方形的周长和正方形的周长?3、做“想想做做”第6题。第(1)题口答。第(2)题先让学生拼一拼,再解答。四、全课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长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计算?正方形呢?五、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板书设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篇8】

教学内容:

课本第78页例3,第80、81页练习。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二、新课

1、出示例3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求这块玻璃的面积是多少其实就是求什么?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

(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

(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三、综合练习

1、课本81页10

学生读题,理解题目要求后独立完成启发学生看表发现,面积相等的长方形,长和宽越接近,周长就越短,当长和宽相等时,周长最短。

2、学生按题目要求,自己准备图形剪一剪,观察、计算、比较三种不同减法,剩下部分的面积相同,周长不等。第一种情况周长与原正方形周长相等,后两种情况的周昌都比原正方形长,增加了哪几断?

四、小结

五、作业

课本第80页6、7、8、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正确应用公式进行计算。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概括、比较的能力。

3、情意目标:参透数学知识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推导和归纳。

教学准备:

多煤体长方形框架七巧板长方形、正方形纸三角板、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纸板八根小棒(师生共同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我们在一年级就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下面我们先来复习一下。

1、下面图形中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电脑出示)

2、现在老师请你用小棒搭一个长方形,你能很快搭出来吗?搭搭看。

提问:(1)你用了几根小棒?选的是哪四根?

(2)如果要搭一个正方形,你认为应该选哪几根小棒?

(3)那是不是用两根长的,两根短的搭成的一定是长方形呢?(出示)这是长方形吗?

3、导入

为什么我们搭长方形要选两根长的,两根短的,而搭正方形却四根都用长的,或者都用短的呢?这又是什么图形呢?(指)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并认识一种新的图形。(板书课题)

二、新授

1、长方形的特征

(1)请大家拿出长方形纸,我们先来研究长方形有哪些特征(贴图:板:长方形)

一起看要求:(电脑出示)

①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②比一比:用三角板比一比长方形的每一个角,它们分别是什么角?

③量一量: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分别是多少厘米?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2)前后四位同学围成一组,边操作边讨论这三个问题。(板:边、角)。

(3)交流

①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长方形有几条边?(板:四条边),长方形有几个角?(板:四个角)

②长方形的每个角是什么角?你是怎么知道的?

③长方形每条边的长度你量出来了吗?(电脑显示三种结果)

你发现了什么?

指出:虽然长方形的大小不同,但每种长方形中上下两条边都是相等的,左右两条边也是相等的。

继续看屏幕:像这样上下相对的两条边我们把它叫做一组对边,左右相对的两条边也叫做一组对边。长方形有几组对边?那长方形上下两条边相等,左右两条边也相等还可以说成----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板:对边相等)

(4)如果不用尺量,你有没有办法证明长方形对边相等呢?

拿出长方形纸,试试看,同桌两个同学可以讨论一下。

(提示:你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把较长的一组对边放到一起去比一比,把较短的一组对边也放到一起去比一比呢?)

谁想出了好办法?(指名汇报)

(电脑演示)我们还可以用对折的方法来证明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光上下对折,两条较长的边重合,说明这一组对边相等。

放开,再左右对折,两条较短的边也重合,说明这一组对边也相等。

所以长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相等。

(5)小结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数一数,知道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通过比一比,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通过量一量或折一折的方法,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2、长方形的特征

(1)请大家再拿出正方形纸,用同样的方法,也来数一数、比一比、量一量或折一折,看看正方形又有哪些特征呢?

前后四位同学同样可以讨论一下。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①正方形有四条边,四个角(板:四条边、四个角)

②正方形的每个角都是直角,你是怎样知道的?(板:

都是直角)。

③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你又是怎样知道的?

a(电脑出示,三种正方形)

指出:虽然正方形大小不同,但每个正方形中四条边的长度都是一样的,所以说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板:都相等)

b(电脑演示,折的过程)

要证明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我们只要想办法把正方形的四条边折到一起来比一比,可以先这样折一下,再这样对折一下,正方形的四条边都重合了,说明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3、比较长、正方形的异同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分别具有哪些特征。请大家比较一下: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4、练习画长方形和正方形

如果老师请你们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你们会画吗?(电脑出示)

(1)看书P103,练习二十五第1题

做这道题我们首先要看清每一条边分别点了几小格,那是不是每一条边都要数呢?长方形只要数几条边?为什么?正方形呢?

(2)学生画图

(3)刚才你们画长方形画了几条线段?正方形呢?

指出:像这样由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四边形,长方形是四边形,正方形也是四边形。(板:四边形)

5、认识平行四边形。

(1)请大家找出学具中的四边形,你为什么说它们是四边形?

(2)(举出)请同学们看这个四边形,它是长方形吗?是正方形吗?

我们把这样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板书课题)

平行四边形在我们周围随处可见

比如:(电脑出示)竹篮上的编织图案、篱笆、楼梯扶手。

想一想:你还在哪里见到过平行四边形?(美工刀片、网兜、地板上的花纹)

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留心观察,看看生活中到底还有哪些是平行四边形。

(3)平行四边形又有什么特点呢?

请大家把书翻到P101,看方格纸中的平行四边形(读左边的要求)(贴出)

交流:平行四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板:四条边,四个角)

它的边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知道的?(板:对边相等)

角有什么特点?

指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角不是直角,但也有平行四边形的角是直角,所以平行四边形的角不一定是直角。(板:不一定是直角)

不一定是什么意思?

(4)出示,变换角度,问:这不是平行四边形吗?

指出:虽然平行四边形的角度变了,但它的形状没有变,所以依然是平行四边形。

(5)练习(电脑出示)

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提问:第(3)个为什么不是平行四边形?

5、我们再来做两个有趣的实验

(1)(电脑出示):这是一个长方形,请大家仔细观察,在刚才图形变化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指出:当长方形较长的一组对边逐渐缩短,和另一组较短的对边相等时,就变成了一个正方形。

(2)出示长方形框架:

这是一个长方形框架,(拉一拉)现在还是长方形吗?变成了什么图形?

在刚才拉的过程中,图形的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三、全课总结

1、学生看书P100-101,划出重要内容,想一想,还有没有不懂的地方?

2、今天这节课我们进一步研究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认识了一种新的图形平行四边形。通过学习,我们知道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它们都有四条边,四个角,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不一定是直角。老师还要告诉大家,四边形除了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以外,还包括其它一些图形,今后我们还会进一步学习。

学到这儿,老师再来问问看:

(1)前面你们用小棒搭长方形,为什么选两根长的,两根短的,而搭正方形却用四根长的,或者四根短的呢?

(2)(指)这个图形也是用两根长的,两根短的搭成的,为什么它不是长方形?它是什么图形?

四、巩固练习

1、判断

(1)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都是四边形。()

(2)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一定是正方形。()

(3)平行四边形的一边长5厘米,它的对边也是5厘米。()

2、拼图游戏

(1)用七巧板中的平行四边形和两个小三角形拼一个长方形,再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2)从七巧板中拿一个正方形和两个小三角形,用它们拼一个平行四边形。

五、作业

用七巧板想像拼图。

板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

四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边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形平行四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四个角不一定是直角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篇1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2、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经历探索、验证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指课题并齐读):长方形和正方形。

2、观察:寻找身边的长方形和正方形。

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

3、猜想长方形和正方形有哪些特点?

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然后再互相讨论。

二、自学例1。(15分钟左右)

1、出示合作要求:

①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和直尺、三角板,想一想打算用什么方法验证?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提示:用直尺量,看看出它的每条边长度怎样。

②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去验证;

通过对折,并重点理解对折的方法:引导学生说“把长方形的上下边对折,他们重合在一起,说明上下边相等;同样证明左右边相等。

③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形成小组的意见。

2、集体交流

①学生依照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②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③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划出四个角都是直角。

归纳总结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想想做做第2题。

同桌互相合作,也可以小组间4人一起合作,拼成即可。

(二)对比练习。

1、想想做做第3、4题。

如何在一个长方形里剪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强调: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

(三)综合练习。

1、想想做做第5、6题。

针对学生错例,提醒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图形的注意点。

长方形长是8厘米,宽是2厘米,几个这样的长方形才能拼成一个正方形?借助画图解决,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方法。

四、课堂总结

你这节课有什么新的收获?

教学反思:

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归纳,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够按要求在之上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长方形设图案,发展学生空间想象力和审美意识。

教学重点

1.在活动中尝试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

教具:长方形、正方形。

学具:①附页2上的长方形、正方形;②放一张长方形彩纸的信封;③三角尺、直尺、剪刀。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面上放一些几何图形,请你认一认,它们都是谁?

告诉大家,你是怎样认得这么准确的?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活动一。

学生分组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教师出示若干图形,请同学们说出几号图是正方形,辨认长方形和正方形。

(2)利用学具在小组内探索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点。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进行操作。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本小组的研究结果。

(4)完成填一填。拿着手中的长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间用自己的话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活动二。

通过小游戏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关系。

(1)猜一猜。

信封里装一张长方行纸,露出一部分。请同学们猜一猜:信封里装的彩纸是什么形状的?

(2)拉一拉。

请两个同学到前面拉一拉,(拉动要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彩纸露出部分的变化,长方形--正方形--长方形。

(3)请同学们先自己想一想:为什么一会是长方形,一会是正方形,一会又变成长方形呢?然后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正方形课件


本文编辑为大家挑选了一篇优秀的“正方形课件”,以引发读者深入思考。在授课前,老师通常会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如果老师还没有开始准备,那现在也不晚了。只有在前期充分撰写教案和课件,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们的知识需求。

正方形课件 篇1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同学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局部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和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同学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同学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同学勇于探索,培养同学的探索精神。让同学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同学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同学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同学积极、主动、发明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同学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同学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测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同学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同学“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同学已有的经验动身,让同学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笼统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向同学提供充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同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同学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同学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同学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同学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身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同学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同学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同学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测,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资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生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同学大胆猜测、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同学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想、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同学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同学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想——验证,让同学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发明,培养了同学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优秀教案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

①同学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同学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身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 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方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同学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同学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身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丈量或只丈量长和宽再相乘……)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拼、量,同学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同学猜测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同学去猜测、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同学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发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同学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需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助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同学操作,观察讨论,猜测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沛创设情境、提供协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同学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发明的火花,我们的同学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正方形课件 篇2

一、 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初步练习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教材首先安排学生通过操作活动探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摆长方形并填写表格,又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两个长方形的面积,交流量的方法。再通过“试一试”运用测量面积时的经验思考出一个给出长和宽的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最后讨论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教材接着安排学生依据正方形的特征,运用知识迁移直接探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进行面积计算。练习中先安排看图计算,再安排运用面积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中重视了面积的估计和测量。

2、教学重点难点和教学关键:

教学重点:掌握公式,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教学关键:借助学具操作,找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

二、 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而不是由老师灌输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呆板的机械的学习只能让学生觉得无趣没有生气,所以这节课里我主要是让学生去体验,去感知、去总结,一切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不断探究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学习自我完善的过程。

1、观察比较,进行猜测

在课的一开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教等宽不等长和等长不等宽的两组长方形的面积大小,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进行猜测长方形的面积会和它的什么有关,从而引出新课。

2、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通过动手实验,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学生获得战胜困难、探索成功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通过小组合作,解决学生自己在学习中提出的各种问题,激发学生联糸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实际应用,提高估计意识

在练习中设计一些实际应用和估计的题目,使学生学以至用,提高估算的能力。

三、 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是在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以后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设计教学过程如下:

一、导入复习,并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让学生来猜猜这两张纸面积可能是多少平方厘米?并用摆1平方厘米的小方块的方法来验证。

在学生摆方块的基础上继续提出问题,如果要求一块很大的长方形土地面积或一个长方形游泳池的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就不方便了,甚至是行不通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呢?让学生根据刚才的一次操作猜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

二、小组合作,探索长方形面积公式。

1.这里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灵活多变性,形象直观性,让四人小组合作实验操作。要求: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摆一摆,并把结果记录下来,观察表中的数据找一找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2.唐老鸭的两个画框中要配面积是多少的照片比较合适?

这一次我先让学生利用刚才寻找到的规律,先在作业纸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算算有多少平方厘米?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量长方形的面积再次验证刚才的结论。学生就会想到“沿着长方形的长摆一排面积单位,然后再沿宽摆,就可以知道能摆几排了”这样的方法。经过两次这样的操作以后,教师再进一步地提出:“不用面积单位去摆,能不能用测量和计算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的问题,这样很容易地就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最后再总结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并感受自己发现的长方形面积=长×宽这个规律的正确性和简便性,进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小结,那么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怎样求长方形的面积?

三、观察讨论,探究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

1.在运动变化中,推导出正方形面积公式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先计算长方形面积,再演示宽不变,逐次缩短,最后变长为宽同样长。问:长和宽怎样?它是什么图形?正方形的边长有什么特点?怎样求正方形的面积?然后小组讨论正方形的面积怎样求?

四、巩固练习。

1.小练习。说说什么形状?用什么公式?怎样计算的。书P84第1,2题。

2.比赛,这9格小格每个都有一道题,做对一题可以看到图片的一个角。看看谁先把题目都做对,看到最后的图片。

3.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请各小组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长方形量一量它的长和宽,算一算它的面积是多少?

4、挑战题,帮奶奶设计游泳池。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种根据面积,拉动画面选择合适的长和宽,一种根据面积和周长,选择合适的长和宽)

正方形课件 篇3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小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学好本节课的内容,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会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2.教学难点

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发现过程。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已经具备了观察、比较的意识,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了面积及面积单位,会用面积单位直接测量面积,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打好了基础。

三、教法、学法分析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情景教学法、小组协作法、观察法和发现法三种方法。

由于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多媒体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流程设计

针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下午学校安排咱们班的同学给教学楼前的两块草坪浇水,(课件出示两块草坪)老师准备分成男女两组,请你们自己选择。教师鼓励男生承担较大块的草坪,究竟哪块草坪大呢?(男女生争执不休)怎样比较草坪的大小呢?从而得出要比较草坪的面积。(适时提问什么是面积?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进一步引导如何比较面积大小?你有哪些方法?(重叠、数面积单位)对于面积较大的草坪这两种方法又太麻烦。从而引出本课主题: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

【通过真实情景的创设,自然地引出了本课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了主题的思考,引发了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为学习新知丰富了情趣,为下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二)观察发现,猜一猜

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背后画有一平方厘米的小方格),大小关系为①长相同,宽不同;②宽相同,长不同;③长宽都不同。请学生根据小方格的提示回答三副图的面积,并结合课件演示引导学生观察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当学生得出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有关系之后,引导学生进一步求证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之间的数量关系。

观察课件上的三幅图片的长、宽、面积各是多少,教师板书:

长(厘米) 宽(厘米) 小方格个数 面积(平方厘米)

8 54040

8 64848

7 64242

10 33030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得出:每排的个数(长所包含的个数)×排数(宽所包含的个数)=总个数(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通过观察初步发现:长与宽的乘积正好等于长方形的面积。

(三)自主探究,验一验

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已知长、宽的长方形的面积。

学生先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测量长方形的面积,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根据学生的讨论交流情况教师择机板书得出结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并介绍字母公式S=a×b

【在验证归纳过程中,做到了学生人人参与教学,每个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验证并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里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

(四)灵活应用,迁移方法

在推导正方形面积公式时,没有把它作为例题来教学,而是在练习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时,把一个长8分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6分米、宽6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从长方形的面积计算迁移到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即长和宽相等时,就变成了边长×边长,从而总结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空间观念。

(五)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有了明确认识以后,让学生自己解决课前提出的选草坪的问题。安排相应的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由易到难,采用闯关游戏的方式进行,最后出示有一定难度的综合拓展题目作为作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期待下一课的到来。

在这节课上,我主要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实验—发现—验证-归纳总结等数学活动,让学生经历观察、测量、猜测、验证、想像等过程,在合作探究中归纳总结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学具操作和课件演示,吸引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在学习活动中理解数学知识,积累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科学探究的方法,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形成丰富的数学体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正方形课件 篇4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科书第97—98页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例1。在此之前,学生掌握了面积的含义和面积单位,对面积单位有了一个较深的感性认识,学会了运用面积单位直接度量面积。学好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公式推导及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探究有着重要影响。在学习和研究这一内容后,让学生初步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公式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在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的重点。为了突破重点,长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采用让学生人人动手拼摆,列表观察,分析推导的方法进行。在学生掌握了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大胆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诱发其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

2、学习目标:

⑴、认知目标:

①、理解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并能应用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公式进行计算。

②、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③、渗透“实验——猜想——验证”的数学学习方法,为今后学习其它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

⑵、情感目标:

①、让学生动手实验操作、大胆猜想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②、通过比较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异同,渗透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

3、学习重点: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4、学习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说教法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就是要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强调“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探索、解决数学问题,发现数学规律,获得数学经验;而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全面参与和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评价、关注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水平和情感态度,促使学生向着预定的目标发展的作用。因此,我运用了“摆一摆——猜一猜——验一验——用一用”的教学法,让学生知道身边的数学问题随处可见,能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事情,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学生分小组活动:用小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观察拼成后图形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作好记录。小组汇报拼摆结果,观察统计的数据,小组讨论:通过摆一摆,你们有什么发现?猜一猜: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小组合作进行操作,验证猜想,讨论小结出长方形面计算的公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和有意义的材料,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长5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让学生大胆猜想、自主探究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在活动中拼摆、观察、猜测、验证总结。这样,即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又体现了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学习方式。通过小组的拼摆——猜测——验证,让学生经历从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到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培养了学生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沟通知识,建立联系(摆一摆)

①学生估计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面积大约有多大?

②学生把准备好的学具(面积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卡片)拿出来摆各种长、宽数据不等的长方形,想一想:自己摆出来的图形面积是多少?

2、自主探索,领悟方法(猜一猜)

①教师准备几种不同的长方形,每组选择一种进行探究。

一种:一个长3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

二种: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三种:一个长5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

②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研究,想办法求出各自图形的面积。

学生先讨论、交流想法,再在练习本上求长方形的面积

③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方法。(可能出现的情况:用1平方厘米来测量或只测量长和宽再相乘……)

④师生交流,提炼方法: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呢?(教师相机指导)

通过拼、量,学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宽有关系,并得出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利用迁移,探究知识(验一验)

①引导学生猜想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把一个长7分米、宽5分米的长方形,渐变成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的过程;让学生去猜想、发现其面积的计算方法。

②学生交流、验证计算公式的产生过程是否正确?

③小组交流长方形与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联系。

学生在交流、讨论中知道: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两条相邻边长的积;只是求长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长和宽的长度,而求正方形的面积只需要一条边长的长度。

4、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用一用)

①请你帮老师配玻璃:老师办公桌上的一块玻璃面积是24平方分米,不小心被打碎了,我想配一块和桌面大小相等的玻璃,你们帮忙算一算它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②学校有一块边长16米的正方形园地,中间有一个边长4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是草坪。请你算一算草坪的面积。

在本节课中,我以小组合作学习为基础,让学生操作,观察讨论,猜想验证;在活动探究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充分创设情境、提供帮助、启发诱导的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只要我们积极组织活动,变被动的教为让学生主动的学,那么教与学就能碰撞出创造的火花,我们的学生就会萌发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意识,就会富有创新能力。

正方形课件 篇5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人教版数学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十九章第二节的内容《正方形》。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六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纵观整个初中教材,《正方形》是在学生掌握了平行线、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等有关平面几何知识,并且具备有初步的观察、操作等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出现的。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延续,又是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进行综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要求学生掌握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并能正确运用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简单的计算、推理和论证;

(2)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自学、归纳、计算、逻辑推理等能力;

(3)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渗透事物总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虽然是学习正方形,实际上应起到对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性质和判定的复习、归纳和总结的'作用。所以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是本节教学的重点。

因为没有具体的判定定理,学生不知道从哪里着手来判定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所以把正方形的判定方法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掌握了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已经初步具有主动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学生能对实验进行观察、操作和猜想,但归纳、推理、运用数学的能力还有待加强。所以在教学中,设计了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结论,自己组织语言进行说理,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自主归纳和推理能力。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法分析

针对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自学—交流—归纳--运用'为主线的教学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出正方形性质和判定,再以课堂习题加以巩固,提高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新知识得到巩固和升华。

(二)学法分析

本节课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精神和分析归纳总结能力为出发点,激发并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最大的成功。

四、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知识回顾,提出问题

以提问的形式复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定义及性质之后,引导学生发现矩形、菱形的实质是由平行四边形角度、边长的变化得到的。并启发学生考虑,若这两种变化同时发生在平行四边形上,则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课件,并提出两个问题,矩形、菱形怎样变化后可以成为正方形?由于课件相当直观的展示了这两种变化所需的条件,学生们可以容易的得到结论,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第二环节:自主探索,归纳总结

1、在此基础上,出示本节课的学习课题、学习目标和自学提纲,让学生们知道干什么,怎么干。

2、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通过上面的自学与互动过程,学生可以归纳总结出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由课件演示)

教师通过课件演示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让学生们更加直观的理解并记住正方形的边、角、对角线的相关性质和两种判定方法。并通过填表理解正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认识,体现了教学的第三个目标。

第三个环节:巩固新知,综合运用

以判断对错和选择的练习题,又一次加深对判定方法的认识,而以两个解答题作为例练,巩固了正方形性质和判定的应用。在授课中让学生们互相讲解以达到锻炼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减少课堂疲倦感,再次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第四环节:回顾反思、升华提高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正方形有哪些性质?又有哪些判定方法?

通过从边、角、对角线上来说,加深学生对四边形中重要元素的认识,从而也获得一种记忆的方法,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第五环节: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通过布置必做题和选做题,照顾了学生的差异,并且进一步巩固了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把对知识的巩固学习延伸到课外。

五、板书设计:

以下是板书设计,板书左半部分安排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右面的安排是为了突出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的应用。

(这样板书,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突出重、难点。)

六、教学反思:

1、在探索正方形判定方法的过程中,通过演示课件,得到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一组邻边的变化得到正方形,成功的达到了学生对正方形直观认识,进而探索出正方形的性质和判定。

2、在两道习题的研讨中,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互帮互助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及成功的体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有成功体验。

3、本节课的设计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自学和交流的习惯,并重视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小结设置为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是对本节课知识的归纳,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感谢您阅读“幼儿教师教育网”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课件》一文,希望能解决您找不到幼师资料时遇到的问题和疑惑,同时,yjs21.com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正方形课件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