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秋水读后感

03-31

衷心为您呈现精彩的“庄子秋水读后感”内容,我们诚挚邀请您来领略本页的魅力。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成就,而在于,当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作品让我们的心灵变得富足。 读后感是表达自己对书籍中思想和精神内涵的感悟和理解。

庄子秋水读后感 篇1

读《庄子》有感庄子是我国古代以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今天能有幸读到他的作品《庄子》,心中感到异常兴奋。在读完之后心中有几分感悟,就迫不及待的想要一吐为快。但终究是学习有限,故不能精确的明白,但也深的几分味道。庄子,原名庄周,是战国时代宋国蒙县人。庄子的主要思想是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的,从“道未始有封”,庄子主要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提倡无用,认为大无用就是有用。就像“一棵难看的树被认为无用,有一个木匠要找一棵树作房梁,但这棵树太弯了,没法做房梁;第二个木匠找树做磨的握柄,要弯的,但这棵树太难看了,又没办法;第三个木匠要做车轱辘,但这棵树长得不行,从某方面讲是无用的。但从庄子的角度看,无用就是有用,大无用就是大有作为,所以庄子提倡无用精神(即“道”是无界限差别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逍遥游》的想象奇特怪诞,洋溢着浪漫色彩,追求顺其自然无所依,最终获得无穷的自在自由。其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逍遥”也写作“消摇”,意思是优游自得的样子;“逍遥游”就是没有任何束缚地、自由自在地活动。

赞叹不已!“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

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这篇文章的主体表达了庄子的思想,以及他对当官的见解。反应了庄子不追求功名的消极的态度。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巧用寓言故事,文笔变化多端,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所宣扬的主张是清静无为、以养天年。他对于世间的大小、贵贱、寿夭、是非、得失、荣辱等的解释是相对主义的。他对待社会和人生的思想态度,无论是消极的还是富有启发性的,对后世均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厌恶那个“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社会,拒绝与统治者合作,鄙视富贵利禄,否定鬼神的存在,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他那种妄想逃避现实,追求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的思想,这种思想无论在当时或现在,都是—种消极的、不可能实现的绝对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侯残暴。“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庄子生活在宋国,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庄子看到这些世间的苦难,不自觉的产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我们还可以从庄子本人来看。庄子属于“士人”,这是新产生的阶级,本身无田产,却又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这一类人大概分两类,一类作诸侯贵人的大臣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另一类则是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隐者,他们看到社会的黑暗,不愿自身为人利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庄子就是属于这一类人。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这些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当然就理解了庄子的出世观。从“大知闲闲”到“故寓之无竞”,庄子在其中主要论述了各种主观世界的争论与纠结,是迷失自我的表现,是主观成见所致。庄子认为想要停止争论就得用“莫若以明”的认识方法,排除成见,开放心灵,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纵观《齐物论》,我认为庄子的思想就是乌托邦。他在肯定客观规律性,同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理想终归是超越现实的,庄子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桃花源般美好。在庄子的世界里,万物是合一的,一切都是和谐的,没有战争,没有杀戮与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那里,人们是忘我是的,没有成见,开放心灵。即使不能实现,也至少是其精神支柱,支撑着他活下去,也让我们感触颇深。

庄子秋水读后感 篇2

战乱时期总是先贤涌现之时、思想迸发之时,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似乎让许多人形成了一种儒家情结,分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像,张口就来的儒家名句,仿佛多了对儒家的偏爱而少有倾向道家。个人来讲,相比儒家的阶级礼教,更向往道家的旷达洒脱。年少时不爱读老庄,嫌文言文生涩隐晦,加上年幼没有生活经历,多半是读不懂的。

但越长大却越惊异于庄子的道家思想,而《庄子·秋水》篇中精华之处迄今为止还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庄子的内心世界是安静的,于浮躁自满的药草正好相反。所谓“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遇,都应本着谦逊的态度。

而像河伯这样的傲慢自满,正是人性的反映,这也是庄子所批判的。一句话,狂妄自大的河伯只是井底之蛙。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实在可笑,追根究底,这种情绪是内心的浅薄无知造成的。

而当河伯面对无垠的北海,为自己的言行羞愧难当。正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虽然一个人的见识有限,但我们却可以抑制内心的自傲,因为比我们优秀的事物并不是未之有也,而是有未知也!

然而河伯在一睹北海的波澜壮阔后的态度转变令人动容。就像无知所犯下的错误并不可怕,知错能改则善莫大焉,便有了这段自省之语:“野语有之曰: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最为可怕的是无法认清自己的渺小,骄傲的心态无法改变,这才是悲哀之至。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

但是,人类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即人类应该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认知行为是无限的,这也是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课题。我们应该怀着膜拜的心,谦虚的向大自然求教,去**发现真理。戒骄戒躁,谦逊自明。

这才是《秋水》向我们传递的人生真理。

而再联想庄子的其他作品,又能感受到《秋水》中也有“无为”“平等”的朴素辩证法的体现。庄子作为最早的无**主义者之一,并不主张混乱无序,而是一种在众生地位上的平等独立和自由,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抛弃一切虚假善良、虚假仁爱、虚假意图等伟大的伪君子。他认为万物是没有贵贱的区别的,所谓“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从事物的不同方面看总会得到不尽相同的结果,不能单从一面盖棺定论,这样来说,世间万物时贵时贱不过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够全面罢了,究事物的本质来说是没有分别的。

基于这种无分别,事物的有用无用之说也是荒谬的,就像《庄子·内篇·人间世》的最后一段所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

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以为有用却招致祸患,以为无用便遭受摒弃,面对这般悖论,如何才得两全?其实无用便是有用,大无用便是大有作为,其他一切为了游泳而不尊重自然的行为都是“妄为”。

“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即不要用人为去毁灭天然,不要用有意的作为去毁灭自然的禀性,不要为获取虚名而不遗余力。谨慎地持守自然的禀性而不丧失,这就叫返归本真,这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古今中外有许多哲学家将这世界看得很透彻,可惜太多有尼采、海明威等看透却看不破,不被身边人理解的他们是孤独的,所以最终只能选择了自杀。而庄子看透也看破了这个世界,当看透的灵魂落入尘世,它是难以融合的,便会衍生出孤寂与恐惧,所以相反于儒家“入世”的思想是他的“无为”“出世”。大概正如清人胡文英对他的评价:

“庄子眼极冷,心肠极热。眼冷,故是非不管。心肠热,故感慨万分。

虽知无用,而未能忘情,到底是热肠挂住。虽不能忘情,而终不下手,到底是冷眼看穿”。也许只有学会看不起生活中的得失,用一颗平常心去面对发生的一切,才能成为一个看透生活全部味道的大家庭!

庄子秋水读后感 篇3

《庄子秋水》中,秋水时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顺流东行,遇北海若,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自身的渺小也暴露无遗。

满招损,谦受益。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须知五岳之外,别有他山之尊,我们应该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学习态度,只有这样,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

满招损,骄傲的人是永远不能成功的。河伯在有限的环境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如果河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多么悲哀啊。在我们的学习中,我们不能为自己取得的一点点小成绩而骄傲自满。我们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只有不断地学好专业课程,多看一些有意义的好书,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才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

河伯至于北海,感叹自己的渺小。人,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要经常反省自己,不能囿于自己有限的见识而自满自足。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谦受益,谦虚使人进步。“舟车之所通,谷食之所生,人处一焉。”相对于宇宙万物,人是很微小的。世界之大,个人所作所为,都是渺小的。人生有涯而学海无涯,一个人不管知识多么渊博,也不过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有保持谦虚的学习态度,保持“三人行,必有吾师”的求学人生,才能实现人生理想。

富兰克林曾说:缺少谦虚就是缺少见识。牛顿说过,“我不知道人家怎样看我,但是在我自己看来,我就像一个在海滩上的小孩子,偶尔拾到较为光滑的圆石,而真理的大海我并未发现。”这种谦虚的胸怀,不正是牛顿取得不朽成就的基础吗?

在今天这个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年代,认识自身的有限,更加谦虚、勤奋地学习,尤为重要。进入了大学,并不代表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人才造就未来,社会需要人才,但不需要庸才。做社会有用之才,需要每日的坚持,每日的进步,用知识丰富自己,提高个人修养。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一个自满的人,是不会知礼,知义的。懂的自谦,才会明白礼义廉耻。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

我看庄子的绝对自由中国传统的美学体系博大精深、难以尽述。而公认的对此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以及其他的一些小的学派,这些思想的不断变化和融合,影响和决定着中国传统的艺术思想。这些学派除了禅宗几乎都是起源于春秋战国的轴心时代,在那时表现为百家争鸣的诸子学派。在这里我想谈谈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思想和影响。我们学的是庄子的代表作之一文章《秋水》。

老实说这篇文章的主题并不是很清楚的,因为它的内容很多,涉猎得也很广,但都很高深。随处的一些内容都可以看到庄子的精神世界,尤其是那种对绝对自由的追求,那种忘我的不惜代价的追求!作为道家的庄子崇尚“天道”自然之道,具有鲜明的超功利倾向。鲁迅对他的评价是:汪洋,恢宏,恣睢。“他认为能观于天地而体道得道的理想人格,应当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与造化同流,与日月同辉,游乎四海之外。”(《艺术学概论》彭吉象)记得台湾也有个文学家喜欢庄子,姓陈,研究的是道家,但只对庄子的自由思想大为欣赏,极其讨厌专制制度,后来被台大赶走了;虽然后来平了反,可他自己反而不在乎。中国文人很多都是陷落在这种圈子中而不得自拔了,其实这是很可叹的。中国现在的这种思想似乎更是膨胀到了恐怖的地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做到了很多以前梦想中的事情,于是对永生的自由的追求大幅度的崛起。首先是武侠,然后是玄幻,还有现在的很多另类文学,老少皆喜的金庸,男生喜欢的黄易,女生喜欢的安妮。这些的这些其实正在不可遏制地吞噬着很多人的思想!

《秋水》中,“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至于北海......望洋向若叹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尚书》曰:“满招损,谦得益”人们无论身处何种状态,面对人或事,都应该本着谦逊的态度。狂妄自大,骄傲自满,是人性劣根的体现,不宜提倡。

文章开始,河伯骄傲自满的情绪达到了极至。一个“尽”字充分体现了此时的河伯片面的、绝对的、主观的看问题、看这繁复的大千世界!孰不知,此时的河伯只是身处无数江河之一的黄河......河伯在有限的空间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使河伯过于自负,这是一种见识的浅陋。

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无论观察人或物都要用全面的、客观的,发展的观点。只站在个人主观的、狭隘的立场上看问题,就会犯河伯那样的错误。我们更不能骄傲自满。为自己取得点滴成绩而得意忘形。要跳出自身主观的狭隘圈子,开阔视野。骄傲的人是难以有所作为的。

河伯至北海,面对无垠的大海,在现实面前惭愧自责。这种勇于纠正自己错误,谦虚的态度是可贵的。今天更应提倡。画家齐白石,当看到明代徐渭的画作时,佩服得五体投地,遂刻了一方印章“甘为青藤门下走狗”其虔诚、谦虚的态度令人敬仰。通过他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前无古人的一代国画宗师。如果河伯没有改变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将永远看不到大海,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那将是更加悲哀的!

宇宙之大,人是渺小的,人生是有限的。但是,人类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既人类应该如何认识外部事物的认知行为是无限的。这也是庄子《秋水》留给后人的中心课题。我们应该怀着膜拜的心,谦虚的向大自然求教,去探讨发现真理。

我们只有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态度,人生之旅才能受益无穷,才能实现人生的理想。虚心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才能巩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才能建设好真正的和谐社会。

庄子秋水读后感 篇4

庄子主张辩证地看待问题。“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

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

”时代的变化会改变人们的眼光,过去的道德准则不能应运到新的社会环境之下。人的价值判断不能脱离社会环境,正如我们不能把阴阳、天地分开一样。

他还主张顺应天命,其实就是道家的“无为”。我想他应当认为,天道自有定数,人的命运,才能,智慧,思想都已经被制订好了线路。一个懂得命运的人不会受到灾难的影响,因为他知道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

人为的力量改变不了天地法则。人们应该明确自身的才能和天赋,就像是单脚的夔不应羡慕有万足的蚿一样。

从全文来看,庄子是一个非常傲慢的人。他不屑当楚国的宰相,甚至不屑于惠子争位。他认为自己的大道才能不足的人无法学会,如果学了的话就像邯郸学步一样,忘记自己原本的本领。

他就像一个无所不知的傲慢的隐士。在先秦诸子百家并起的时候,驾着青云,骑着老牛而过。话语里都打着机锋,透露着些许大智慧。

飘然而来飘然而去,他并不想去改变什么,只是在闲暇之余,透露些人生的秘密。

“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这大概是他对自己人生的写照吧。

庄子秋水读后感 篇5

庄子出生于战国中期的宋代,是继老子之后的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庄子的文章大量使用寓言。寓言的创作使庄子成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鼻祖。并且富有丰富的想象力,文笔变化多端,富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丰富生动,并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的文学语言影响很大。

在古代汉语课上,我们学习了《庄子外篇》中的《秋水》,以河伯的自以为多和海若的未尝自多,形成鲜明对比,构成全篇的主要部分。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使河伯望洋兴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这段话叙述了河伯的自以为多,河伯在有限的世界里,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主观片面的认识,使河伯过于自负,如果河伯没有看到大海,他将永远不知道自己的渺小,如果河伯在看到大海之后还是没有改掉自己骄傲的心态,那么他必将贻笑大方。

所以,做人要“一日三省吾身”,时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勿以己之长而比人之短,勿以己之短而妒人之能”,人,要有自知之明,才能清醒地学习和工作。人生有涯,学海无涯。

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应当时刻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不能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知识和状况,要有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追求真知,追求一种更积极向上的人生,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目标学习,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

“井龟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因为生活环境的局限而束缚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是愚昧者自大的借口。海神说:

“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这正是智者所具有的谦虚态度。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相对于宇宙万物,人类只是“浮游”。世界的大小,个人所作的,只是沧海一粟。

当自己清楚地意识到这点时,我们才能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并且更有目标的去认识、了解社会的全貌。才能更坦然的面对“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挫败感。但是这种平静并不意味着消极,而是让我们拥有良好的态度,毕竟没有人是完美的。

纵观本文,其中心思想是在论说判断、认识的相对性,认识事物的大小、多少、虚盈、始终、贵贱以及生死等都是相对的,其变化是不定的。

所以我们应该记住:全损,微利?不是的。

有个成语叫“邯郸学步”,它的由来正是《庄子外篇》中的《秋水》。

说的是在两千年前,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位少年,不愁吃不愁穿,论长相也算得上中等人材,可他就是缺乏自信心,经常无缘无故地感到事事不如人,低人一等——衣服是人家的好,饭菜是人家的香,站相坐相也是人家高雅。他见什么学什么,学一样丢一样,虽然花样翻新,却始终不能做好一件事,不知道自己该是什么模样。家里的人劝他改一改这个毛病,他认为是家里人管得太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应该这样走路。他看得越多,就越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蠢太丑了。

一天,他在路上遇到几个人,聊天又笑,却听闻邯郸的人们走的很美。他一听到就急忙上前去查。不料想,那几个人看见他,一阵大笑之后扬长而去。

邯郸人走路的姿势有多美?他无法想象。 这成了他的心脏病。终于有一天,他去了远离家人的邯郸,学习走路。

一到邯郸,他感到处处新鲜,简直令人眼花缭乱。看到孩子们走路,他感到活泼而有学问;看到老人走路,他感到稳重而有学问;看到妇女走路,摇摆多姿,学。就这样,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有关这个成语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只会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的人,他们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也就是说,做人不能傲慢,不是谦卑,是虚伪。所以我们应该记住的是:

过满则招损,过谦不受益。

庄子秋水读后感 篇6

精神的自由

——《庄子·秋水》读后感

以前把道家思想典籍一向束之高阁,总觉得太有距离感,轻易不愿意触碰。道家在我印象中一向是晦涩难懂的,它不像儒家典籍是立足于真实世界真实的人之上,因此以往粗浅学习的有关庄子的内容别说背诵,就连朗读也往往磕磕绊绊,略显费劲。

但经过这次接触,我可能毕竟几岁了。毕竟,我经历了更多的事情。我总觉得过去难以理解的词现在有了一些丝的概念,我大概也明白了为什么过去总觉得晦涩难懂。就《庄子·秋水》而言,它的立足点并不是真实世界存在的真实之人上,而是站在一个更广阔的平台、更辽远的视角讲述怎样获得精神自由,怎样能够更好地面对变化的世间,很多内容都是庄子都千年前的古代提出的贴合现代哲学的论点,关于哲学的论述便是相对比较难以理解的部分。

不过好在庄子也同样是一个喜欢并善于讲故事的人,他将枯燥难懂的哲学蕴藏在一个个故事之中,将辩证的思维、精神的自由融汇在日常的对话中。

在庄子的叙述中,一般有两种不同的人,一种是在世俗世界中挣扎、充满欲望的普通人,另一种是有或懂得如何达到更高精神境界的人。

在《河伯与北海》中,河伯便是开始“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而后随着北海若的引领一步步见识到比自己广阔许多的世界,因此“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北海则是那个见识过更广阔世界、拥有更辽远视野的人,在之后二人的对话中,这种区别将更加明显,河伯代表着拘泥于眼前所见的一类人,在他们眼中,大天地而小微末,被大小、远近、时间、生死、盈虚、得失迷乱而不自得,我认为这种观点并不能完全否认,这是代表大部分普通人的观点,被物欲所困扰纠缠的人的困惑。与之相似的还有《蛇与风》中不断羡慕别人拥有东西的众生,《公孙龙与魏牟》中自认为自己学识渊博的公孙龙,《孔子与子路》中高估自己名气的孔子,《庄子与楚臣》中高估名利作用的楚国君臣,《庄子与惠子》中害怕庄子抢夺自己官位、只看到事物表面的惠子……

这些想法其实在生活中都是相当普遍常见的想法,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这样的情况中,被眼前一时的得失、盈虚所蒙蔽,被自己看到、了解到的事物所限制,因此,我们总是囿于自己给自己的限定中,被拘束在自己的眼界里。

这时,象征拥有更为远大视野的北海、魏牟、庄子便会以一个辩证的思维打开我们紧闭的门窗,引进更广阔的美景与我们看,在这些自由之人的描述中,事物表面的大小、时间的长短不再简单,在不同角度中看待会有不同的结论,一时适应的真理可能在不同的境况中并不会依旧获得效果,生死在时间的流里并非完全对立,而是没有阻隔的大路,懂得越多只会越发现天地的辽阔越发现未知的神秘,自己的想法未必能够适合别人。

总而言之,庄子的思想便是要我们跳出给自己限定的圈子,打破束缚我们思维的枷锁,用辩证的角度看待世间万物,要知道,当你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便可以看到以前被视角遮挡的事情,便更能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这就让我们不再局限于眼前的短暂的现实,而要看到被时间、条件所遮挡的东西,这样,我们所困扰的事情也许不过是毫末大小、无须在意的小事,我们坚持骄傲的也不一定真的多么了不起,我们也便可以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真正已经获得的事物是些什么,才能真正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曾有人比喻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正是如此,庄子因为看得太通透、难以获得广泛的理解而孤独,但同样因为看透,他可以顺应规律、按照自己心意怡然潇洒生活,看守自己心灵的月亮。每个人都是如此,倘若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便可以探寻生命的轨迹、前行的规律,顺应规律顺天而行才更符合人生的大道。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