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观后感经典9篇

04-04

如何正确的在作品名的观后感里抒发感情呢?在欣赏优秀影视作品时,全身心的投入才能获得更多感悟,这次的观看让自己有诸多领悟。观后感应该注意避免过多的废话和啰嗦,如果对“乡村观后感”感到好奇可以从下面的资料入手,如果这篇文章对你很有用请收藏下来以备查阅!

乡村观后感【篇1】

这是歌颂教师中,

方式最为别致、立意却深远的一篇。

简单的背景,两个平行的空间,承载了教师的重量。

一个是癌症濒死的乡村教师的生活,

一个是星际大战后隔离硅基生命的星际活动。

处于隔离带中的恒星经过

高级碳基生命的文明测试来确定恒星是否是3C级文明,若否,则通过奇点炸弹毁灭它。

地球刚好处于隔离带中,

乡村教师的几个学生也正好是被抽测的对象。

地球是否毁灭就在一念之间。

这个落后的村庄,

最迫切解决的传宗接代都是

通过买卖拐骗妇女来完成的。

女人都是生殖的工作,读书都是没有出路的。

但最后乡村教师和他的学生拯救了一个地球。

临死前坚持上的最后一课,是牛顿三定律

孩子们被测时的准确回答

成了拯救地球的最后一招。

在舰队统帅的眼里,

人类这个没有记忆遗传,相互间用声波进行信息交流,能创造出5B级文明令人难以置信。

而实现的关键就在

“他们有一种个体,有一定数量,分布于这个种群的各个角落,这类个体充当两代生命体之间知识传递的媒介。”

而这个媒介就是 教师。

乡村观后感【篇2】

看到一本书,是吴再柱老师著作《乡村教师突围》。刚一看书籍名的时候,感觉很有意思,“突围”?乡村教师需要“突围”,为什么“突围”?

怎样“突围”?正是有了这些问题,我才仔细研究了这本书。

在我所理解的乡村教师的“突围”,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乡村教育的“围城”中走出,调到市区学校去,改变自己的教育空间;还有一种努力专研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突破乡村教师的局限,让自己的从自身“突围”,成为乡村教师的佼佼者,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

研读《乡村教师突围》后,你可以很浅显的读懂书中所表达的意思:每天有所思,践行自己做乡村教师理想,天天有所得,乐在其中。套用书中他引用的余映潮老师送给他的话:

“磨练的深度决定你的高度!”正因为没有经受多少磨练,所以不要在工作之余埋怨自己的肤浅!这应该是对每一个教师的鞭策。

“贴地而行者,是首先有着对这个世界独特的理解,有着改造这个世界的决心,还有着把内在的思想与外在的世界进行有机结合的策略,也即是说,他们能够让思想接地气,感地温。如果老是觉得自己的工作条件糟糕,幻想着教育的“桃花源”,而不对现实工作中的细小问题一一研究,可想而知,所有的未来不过是空想而已!所有的目标不再好高骛远,而转而的低姿态说不定会让自己一点一点累积,至少可以让自己找到现实中的成就感和生活的幸福感,成为真正的自己!

最后,谢谢你的书,向所有的乡村教师致敬!

乡村观后感【篇3】

磁小游国丽

暑假期间,我有幸听了中国十大班主任之一段惠民的报告,感触颇深。读了段慧民写的《就这样走出乡村》一书,我更是深受震撼。

段老师已经从一名农村小学教师成长为中国十大班主任之一。太难了!联系我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缺点。看了《就这样走出乡村》一书后,我彻悟了,我重新为自己设置了前行的方向,我要多读书,多钻研,勤思考,勤总结,不再为自己的平庸找借口,努力成就自己的事业!

教育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艺术的境界是永无止境的。读了乡村教师——段惠民老师的《就这样走出乡村》一书,震撼于他把“山村教师”这张素描描得更浓,他爱孩子,爱教育,他把山村教师当成了他一生追求的事业。他的每一句话都印证了他那颗单纯的心。

他对教育和孩子的热爱已经渗透到他的灵魂中,这是令人钦佩的!

段老师主张“教就是教做人,育就是是育心灵”,他书中讲述的一系列的故事,让我们体会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教育,让我们爱学生,理解学生,与学生们换位思考。是的,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才能不折不扣的听从老师正确的教导。

当班主任不易,学生有着这样那样,各式各样的麻烦问题,如有处理不好、不当,便会对学生有着深远的甚至是一生的影响。当学生犯错时,最有效的方法是疏导而不是堵塞。通过一个学生犯错误,我们应该教育更多的学生,而不是把犯错误的学生赶出去,因为教育不是好学生的专利。

教育是生命的源泉,可以滋养每个学生的思想和品格。而班主任,又具有能力高度、知识经验数量、责任心强度,影响着教育方式和效果。读完段惠民老师的书,我会以段惠民老师为榜样走进学生们的生活,希望对他们的生活有所帮助。

人,总在学习中成长。教师,也在学习中成熟。读段老师的书让我更加坚定了对教育的热爱。亲爱的老师和朋友们,让我们在幸福中工作,在爱中生活。

乡村观后感【篇4】

当颁奖嘉宾和现场的孩子们齐声向最美乡村教师问声“老师好!”的时候,每位老师都热泪盈眶,这不是简单的问候,是一种尊重、一种认可。相信此刻站在奖台上的老师们,一定会感受到自己事业带来的幸福,

在中华大地上其实有千百万个乡村教师像他们一样在为祖国的未来孩子的明天,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默默地奉献,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奉献青春。因为心中有信念,有理想他们甘受清贫,病痛而无怨无悔。从这些乡村教师的故事中,看到的是教师,放下了“自己”时的勇气与担当。

正是这种抛弃,使得教育的基础不是名利,不是个人的追求,而是一步一步,慢慢地从小爱走向大爱,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当他们的左手年轻,右手倒影时,他们给予的爱已经得到了孩子们的爱的回报。正是在这爱的给予与回报中,他们实现了一种自我价值,获得了爱的温暖,成就了他们的“最美”。他们用自己的坚持和生命来诠释美丽和伟大的爱。他们是世界上最可爱,最美丽的人。

乡村观后感【篇5】

第三章,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在基层的运作,以唐河县为中心,从推行方式和推行系统两方面来考察粮食统购统销政策在基层的运作。政策的实施不仅是经济工作,也是政治工作。政策落实的关键是动员和教育农民。在通过运用召开会议、组织试点、思想互助、评功表模等多种方法对乡村干部和农民进行发动的效果是很显著的,基本达到了动员农民**粮食的目的,农村粮食的统销问题也基本得到了解决。

政策的执行方式决定了执行政策的机构现有的形式和运作模式是暂时的。现有农业合作组织的存在也成为实施粮食政策的重要组织形式。政策的实施也促进了农业合作化的发展。

第四章,粮食统购统销制度与民中国日常生活,这一政策的推行与基层民众的日常生活和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中任何一次政策的调整、变动都会对农民的利益带来不小的冲击和震动。政策实施初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明显降低,生产出现负增长。有些人藏粮不吃甚至要饭,还有些人为了不把自己的粮食实行统购进行大吃大喝挥霍浪费,甚至产生了抢粮风波。

农村的人际关系越来越不和谐,特别是贫农和中农之间的关系。市场化政策实施以来,节约粮食几乎成为居民生活中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从政治上教育城市人民认识到节约粮食对国家的重要性。

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在一定意义上为****解决农业国工业化问题做出了一种战略选择,是计划经济在我国确立的决定性步骤,对于缓解当时的粮食危机的进展局面产生了巨大作用。

乡村观后感【篇6】

我是驼峰中学的一名教师,对于县城的教师来说,我们这样的群体就是属于乡村教师,但是对于许多偏远地区的教师来说,我们又是很不纯粹的乡村教师,毕竟我们学校离县城仅有六七公里的路程。

在暑假中看到一本书,是吴再柱老师著作《乡村教师突围》,刚一看书籍名的时候,感觉很有意思,"突围"?乡村教师需要"突围",为什么"突围"?怎样"突围"?也正是带着这些疑问,我认真研读了这本书。

从全书的整体来看,"突围"是这本著作灵魂之所在。在这本书写的序言中是这样写道的:"吴校长的突围,可谓穷尽了一个教育人所有困囿;但从‘明心见性,直指人心’的情怀来说,这其中的.关键,还是直抵内心的。"

在我所理解的乡村教师的"突围",无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乡村教育的"围城"中走出,调到县城中去,改变自己的教育空间;还有一种努力专研自身教育教学水平,突破乡村教师的局限,让自己的从自身"突围",成为乡村教师的佼佼者,改变自己的教育思想。

对于后者我是格外起敬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这也就意味着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人口数量以农业人口为主,而这部分庞大群体的教育在很大方面依赖于我们的乡村教师,甚至可以说,我们的农村发展需要乡村教师,我们的乡村教师决定整个国家发展的命脉。

在仔细研读《乡村教师突围》的时候,你可以很浅显的读懂书中所表达的意思。因为这本书所书写的是思想,而不是一些文字性的东西,是吴再柱老师日积月累的思想沉淀:每天有所思,天天践行自己做乡村教师理想,天天有所得,乐在其中。

每年我们学校都有老师通过考试调到县城工作,同事们在谈到的时候都是用羡慕的语气,而同样每年有一些偏远乡镇的老师调入到我们学校,所以我们学校就像河流一样,下游的水流出,上游的水流入,很自然的保持了平衡,可是更上游的河流如果光是流失,没有流入,是否会陷入干枯中。这在书中没有看到答案,或许吴再柱老师认为,对于一个乡村教师来说,做最好的自己,努力改变自己对别人的影响就是一种"突围"。

其实,乡村教师中也有很多愿意留在上游的老师,而这样的群体中还是有很多人存在的。农村为创作题材的多篇作品在国家、省市报刊杂志发表。在许多人抱怨"乡村教师"在恶劣环境中的苦与泪之时,他却在这种环境中演绎并享受着他的精彩人生。

改变乡村教师的生存与工作环境是政府的义务,义不容辞。而默默的坚守在农村也是我们乡村教师的使命,是值得所有人敬重一生的光荣,因为乡村教师,需要我们。

乡村观后感【篇7】

一声声稚嫩的童音……

喉头不只一次哽住了,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是的,我被感动了,任何赞美的语言都表达不了我对这些教师的敬意。

这些乡村最美的教师,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只因为他们做了一般人都不能坚持的事而变得不再平凡。这些乡村教师,用自己朴素的心对抗着恶劣的生存环境;用自己执着的信念引领着一批批的孩子叩响求知的大门;用自己无私的付出,成就了山里孩子的人生。老师们用人类最崇高的感情——爱,播种春天,播种理想,播种力量;用语言播种,用彩笔耕耘,用汗水浇灌,用心血滋润。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他们放下了繁华,甘愿躬耕三尺讲台,“为爱而生,向爱而长”,我感动着,心潮澎湃——

他们,为了心中的信念,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伴着穷山恶水,甘受清贫,不辞辛劳,忍受着病痛而无怨无悔。为山区的孩子带来了知识,点燃了希望。

对孩子来说,教师的爱如同孕育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太阳和水那样重要。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如涓涓细流,足以改变孩子的一生。

乡村观后感【篇8】

在暑假里我观看了《乡村女教师》这部电影,这部电影主要阐明了一位女教师为了最求自己的理想而到一个贫穷落后的小乡村里教书,她有理想和坚定的意志,她为了教育下一代,她从沙俄时代就投身到偏僻的西伯利亚去从事教育事业。几十年来,她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祖国培养了无数的人材,受到人民的爱戴,影中的这位女教师,只是苏联千千万万妇女中的一个,她们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贡献出自己的一切,这种高贵的品质,通过这部影片充分的表现出来,从而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乡村、孩子和教育事业的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从这部电影里我看到瓦西里耶夫娜为了革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她任劳任劳任怨的'一生以及对她一生中所教过的学生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我被主人公的奉贤精神和博大的爱心深深地感动,在观看过程中无数次落泪。教育的真正意义不是培养人才,而恰恰是为培养人才奠基。也就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意识,在行为上培养习惯,培养有用的人。

影片中给我们呈现了一副感人的画面:温馨的舞会上,单纯、可爱、善良、漂亮的瓦连卡认识了蒂诺夫,瓦连卡告诉蒂诺夫,她要去当一名乡村女教师,当蒂诺夫问她为什么要到西伯利亚去的时候,她是这样回答的:“那里缺少教育,可是没有人愿意到那里去,我的理想是教育孩子,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的去教。蒂诺夫说:“你的信念正合我的心意,但愿乌拉尔的风暴别把它连根拔掉,别吹断它,别冻坏它。

就是这么一段朴实的语言和对话,深深地使我感到震撼。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理想和信念的支撑,瓦连卡才能勇敢的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把自己的一生真心诚意地奉献给了这个小小的乡村的孩子们。尽管她是那么的害怕,那么的孤独,她也没有退缩,她对着蒂诺夫的相片说:“亲爱的,你看这有多艰难,但是我们说过要感化他们。”是的,坚定的信念成了她的精神支撑点,使她义无反顾的、真心诚意的去教孩子们识字,让孩子们知道白天为什么会变黑、海那边住着什么人、还要教孩子们懂得思想......

在工作中 她真心实意地爱着每一个孩子,她不让一个孩子失学,当善良的她来到失学女学生杜尼雅的家时,看到贫困窘迫的家快要倒塌时,泪水蒙住了她的双眼,即使她只是个势单力薄的女教师,她还是勇敢地冲进了淘金者的家,当这些淘金者为了炫耀自己的富有,争相当众烧掉卢布的时候,瓦连卡掏出了自己微薄的工资,表示要给杜尼雅家盖房子,这些富人终于被感化了,他们也纷纷掏出了自己的钱包。

她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把每个孩子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用爱去感化孩子,用爱心去鼓励孩子。当她的学生去进行中学面试的时候,她像一个母亲那样焦虑的等待;当她的学生因为贫穷而被中学拒绝录取的时候,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即使是这样的伤心,她又不忘记鼓励孩子们要对未来抱有希望:“不要灰心,你会念到书的,好日子总会来的。”

瓦连卡是不幸的,她一生都没有属于自己的孩子,和丈夫相聚的日子屈指可数,十月革命胜利后,眼看着幸福就要到了,而她的丈夫却在战斗中负了重伤并牺牲了。然而,她又是幸福的,她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乡村的孩子们,献给了教育事业,,并且获得了最高的奖赏——列宁勋章。所有的人都为她庆贺,她终于流下了幸福的泪水。

这使我想起她的丈夫临死前说的话:“我回顾过去的一切,我没有遗憾,我为了人类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正是他们夫妇一生的写照。为了淳朴而崇高的理想和信念,他们都献出了自己的一生,甚至生命。

我在观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为他们纯净的爱情、为女教师朴实、善良、奉献的精神,也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感觉她太伟大了,瓦连卡的那句话好像还言犹在耳:“假如我们真心诚意、耐心的去教育、感化他们成为好人,即使是一个最坏的人也会变好,但是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的”去教。”我觉得所有的教育者都应当把这句话当成自己的座右铭。不论什么时候,什么学校,都需要这样的好老师,我们的教育都在呼唤这样的好老师。

请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请记住瓦连卡的这句话:“我们一定要——“真心诚意地”去教。”只有这样,才能像瓦连卡那样把自己的一生真心实意地、无怨无悔地奉献给孩子、学校、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还我们教育的那方净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教育出真正的人才。

看了这部电影对我的启发很大,电影中的感人片段使我久久不能忘怀,使不由得想起一句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燃尽泪始干”“燃烧自已,照亮别人”这些不仅是人们对老师的赞颂同样也是对老师最高竟界的道德要求,我会以此来要求和鞭策自已,对自已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不断提高,不断学习教育名家的教育理论,总之,即使自己老了也会朝着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

乡村观后感【篇9】

开学的第一天,瓦尔瓦拉在教室里等待孩子们的到来,结果一个人都没有,但她仍然坚持对着空荡荡的屋子开始她的开场白。视频2这时她发现有几个孩子在门外听着她的讲话,这是最开始的学生,后来学生就渐渐多了起来。是的,坚定的信念成了她的精神支撑点,使她义无反顾的、真心诚意的去教孩子们识字,让孩子们知道白天为什么会变黑、海那边住着什么人、还要教孩子们懂得思想......

她就像一个母亲,把每个学生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她用爱去感化孩子,用爱去鼓励孩子们。当她的学生去进行中学面试的时候,她像一个母亲那样焦虑的等待;当她的学生因为贫穷而被中学拒绝录取的时候,她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即使是这样伤心,她又不忘鼓励孩子们要对未来抱有希望:不要灰心,你会念到书的。好日子总会来的。

我感动和敬佩瓦尔瓦拉老师对学生所付出的爱心。她心甘情愿从大城市到偏远的小山村教书,她经历过战争的残酷以及爱人的逝去,但她始终不曾放弃对教育的忠诚和执着。教师的爱,对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有了这种爱,师生间才能建立起感情,才能激起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仰慕,从而把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上。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是啊,我小时候的音乐欣赏课就是这样上的,老师一遍又一遍让我们听,听,听,可是我们什么都听不出来。然后就把音乐所表达的内容写在黑板上,我们就抄在音乐书上啊。学唱歌是这样的,老师前面教一句,学生后面跟着唱一句。这样的方式,枯燥又乏味,没有一点点新意,有时候这节课,刚学会了,下节课或许就已经忘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音乐课,应当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潜能得到开发并从中受益。音乐课的全部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

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以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智。教学中,应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和发展不同个性有机结合起来,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才能为学生提供空间。就像电影中的瓦尔瓦拉一样,她义无反顾的、真心诚意的去教孩子们识字,让孩子们知道白天为什么会变黑、海的那边住着什么人、教孩子们懂得思想......她教给孩子他们所需要的一切,抱着坚定的信念,执着的爱,去填补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所缺乏的。

我们的教育也并不完全是为了培养人才,而首先是为了培养人。所以,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尽量去避免那些生硬的、繁难的技巧性训练,应从学生出发,多为他们营造一些在学习中去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自由空间,以激发起他们热爱美、传播美的热情,从而使美能在学生的心灵中生根、发芽、成长、壮大。

在教学中我们要像瓦尔瓦拉那样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各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尽快适应新课标,成为新课标的有效执行者和积极建设者。唯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需求,我们的音乐教育也才能够真正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肩负起培养人、塑造人的神圣使命。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