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教案

04-09

我们为您筛选的“荷塘月色教案”一定符合您的期待,请您耐心阅读本文。教案课件既关系到教学步骤,也关系到教学的课程标准,每位老师都要用心的考虑自己的教案课件。教师需要全面考虑教学内容来制定教案。

荷塘月色教案 篇1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荷塘月色》。下面我就按我的备课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 说教材

《荷塘月色》是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本部分学习的重点是鉴赏散文的意境美,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在教学中通过“读”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领悟作者所蕴含的情感,在“读”中品味语言之妙,从而主动探究本文的魅力所在。

二、说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文章的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初中的学习已经使学生有了一定的散文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鉴赏和品味散文的能力,但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审美的技巧和能力上,还有待加强。

2、教学目标制定的理论依据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学习重点是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3、制定教学目标

依据以上分析,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为:

①、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培养学生鉴赏散文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在反复诵读中揣摩重要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掌握一定的赏析散文的方法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流露的情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三个目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通过品读语言,尤其是精彩语段4—5段的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让学生走进作品的情感世界,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流露的复杂的感情

三、 说教法

散文的本质是审美的,因此散文教学很适合鉴赏活动的展开。尤其是,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往往是作者心灵的絮语,很适合于朗读。根据本文的特点和《大纲》要求,在教学时要加强诵读指导,通过诵读让学生感受作者心灵的律动,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 说学法

1、朗读法 形式多样的读、大量的读

2、讨论法 通过提问思考讨论,引导自己思考。

3、质疑法 引导学生从无疑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教学设想

由于《荷塘月色》是篇脍炙人口的美文,读是解读文本的最佳途径。授课中我始终贯穿了“朗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听读和学生自己的朗读来走近文本。初读感受画面美;;二读领略语言美;三读体会情感美;四读投入学生生命体验。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依靠“文本”本身来说话,让学生自己来与文本对话,得出自己的结论。

作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可见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

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这就足够了。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步骤

(一)、导入

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

播放《荷塘月色》Flash影片片头:夏季的一个夜晚,月亮高悬,静静的荷塘中,一朵含苞欲放的荷花,伴着轻柔的音乐,从一片荷叶中探出头来,慢慢绽放。从盛开的荷花花蕊中现出《荷塘月色》的文题及作者。

提问:看到我设计的篇头了吗?看到花儿盛开,心情怎么样?

有一个成语是形容人很高兴的,与花开有关,是什么?心花怒放。

花儿开放是写什么?写景。

你们看到花儿开放,很开心是写什么?写情。

写景是为了什么?抒情。

(导出本课主题)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 皆 情语”。(板书)

(三)、诵读四五段,感知画面美。

引导学生诵读第四五段。

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的美文,充分的朗读是让学生体验这篇文章最好的办法。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读”就是“自主”学习方式的最直接体现。放手让学生读吧,只有读,才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受,在读中思考,在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这一部分大约分这样几步:

(1)学生自由读,之所以不要学生齐读,是因为我觉朗读是一种对文本的再创造过程,而且这种再创造带有鲜明的个体色彩,每个学生的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他朗读时的轻重缓急是不一样的。

(2)第二步,抽学生起来朗读。教师予以适当的评点、指导

(3)教师适时的范读一部分。“美读吟诵”是“回归语文教育的诵读之本”,诵读的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而且,老师的诵读,很容易感染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容易和文本达成共鸣”,使冷冰冰的文字活了起来,使听课的学生在情绪上达到一个高潮。

韩军老师认为诵读有三不在:不在普通话,不在音色美,不在声音大,关键在于走入作者文字之心。程翔老师认为“读书要有一种生命的投入”

(4)再次动情朗读。 听完范读后, 竞读交流:分组竞赛,各组推举优秀者在班上朗读表演。通过多形式朗读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四)、仔细品读,体验感情美

经过几次诵读之后,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感知。再次请学生起来朗读四五段,这次是请学生挑出自己最有体会的语句段,带着感情来读。

(五)、诵读品味,领悟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

多媒体出示问题:第四五段都写了哪些景,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格是怎样的?

在学生充分发言的基础上,教师作必要的启发指点,尤其是在那些容易被忽略之处,以下仅举几例:

1、第四段有哪些演员上场?第五段是给演员制造气氛的,是哪些景物?(引导学生找出四五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2、第四段写荷塘是动态的还是静态的?(理解作者动静结合的写法)

3、荷香与歌声有什么可比的共同点?(领会通感手法的运用)

4、作者为什么要突出荷塘的动态呢?是为了表现什么?(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明确:毛主席在他的《沁园春·长沙》中有一句词“万类霜天竞自由”,他由自然景物的自由自在想到了什么?那么朱自清看到荷叶荷花的自由自在,生机勃勃会产生什么样的愿望呢?追求自由。

5、第五段写月光突出了动态还是静态?(引导学生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分析)

6、心里不宁静朱自清在荷塘月色的美景中暂时获得了宁静。作者对眼前美景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把握感情,体会借景抒情)7、荷塘的一动一静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

(师板书) 荷塘——动态美——追求自由

月色——静态美——暂获平静,陶醉其中

↓ ↓

一切景语 皆 情语

(六)、走近作者,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忧愁

假如你是六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儿女一大家全指望你养活,你工资又不高,你有什么感受?假如你生在七八十年前,经历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看到疯狂屠杀共产党和进步革命青年,你会参加共产党?可是那时共产党的力量很小,随时都可能被杀。那你还要参加共产党。朱自清那时候作何选择呢?他选择了逃避,不参加任何一方。你能理解他的心情吗?

同样是白色恐怖下,不同性格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鲁迅会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他的语言象投枪,象匕首,时时体现他的疾恶如仇的性格。而朱自清的性格相对来说较平淡,平和。他从荷塘月色中获得喜悦,他的喜悦是——淡淡的。淡淡的喜悦中还掺杂着哀愁,哀愁也是——:淡淡的。

(七)、学以致用,活用鉴赏方法

品读赏析第四五自然段的基础之后,引导学生用刚才所学的赏析方法分析两个写景片段。

(多媒体展示材料)

寒飒飒雨林风,响潺潺涧下水。香馥馥野花开,密丛丛乱石磊。闹嚷嚷鹿与猿,一队队獐和麂(jǐ)。喧杂杂鸟声多,静悄悄人事靡。那长老,战兢兢心不宁;这马儿,力怯怯蹄难举。选自《西游记》,大家猜猜长老是谁?思考一下这段景物描写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这段景物描写中大家能听到些什么声响?什么发出的?可以断定那是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纷杂声体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再看下一个材料(多媒体展示)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哪句是林黛玉的诗,哪句是史湘云的?为什么?

两人身世相似,都是自小没了双亲,为什么她们笔下会有如此不同的景物?两人性格不同。

无论什么性格的人,都可以写出感人至深的景。

景中必须有情,才会感人。

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希望语文教学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这篇文章的佳处,而且掌握一些赏析散文的手法,学会自己赏析文章。小结本课必不可少因此,在引导学生充分探讨的基础上,教师做一个小结,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体会本文借景抒情的手法,点明在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并告诉学生作者描写的细,来自作家对客观物象观察的细,体味的细。 八、作业:任选校园中一景,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题目自拟。我是这么看待《荷塘月色》的,作者本来就是因为心绪不宁,才出来排解内心苦闷的,作者到底为什么心绪不宁,我们无法知晓,但他把他笔下的景描写的那么美,那么细。可见作者在克制自己,努力让自己专注于眼前的景色,无论是看荷叶还是荷花都是那么精工细描。作者本来是在看景,但美丽的荷塘景色吸引了作者,作者忘我的开始赏景了,随风飘来的荷香,使作者好像听到了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此时的作者已经和景物合二为一了,达到了一种无我之境。

由看景到赏景,引导学生达到无我之境,和学生一起陶醉在这美景之中,永远留在美丽的荷塘,不再回到纷繁杂乱的现实。

荷塘月色教案 篇2

一、导入(2分钟)同学们,荷与月是中国传统文学中常见的两种意象,朱自清把这两种意象结合起来,为我们描绘了一片独特的风景,我们今天这节课就一起来赏析朱自清笔下的荷塘与月色之景。(板书:荷塘月色 朱自清 景)二、美读(4分钟)问题:文章的题目是《荷塘月色》,那么全文集中描写荷塘与月色的是哪两段?明确:第四第五段请两位同学来配乐朗诵第四段第五段。三、赏景(8分钟)1、问题:荷塘和月色的描写,整体上有什么特点?明确:宁静的、优美的、朦胧的、柔美的2、问题:这两段依次写了哪些景物?明确: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月色。3、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自己喜欢的写景的句子,把你的赏析跟大家分享一下。明确:在点评学生的赏析中,指出景物的特点,用了哪些手法等。赏析不到位的,及时点拨。举例如下:(1)荷叶 写荷叶用了比喻,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一种轻盈的、旋转的动态的美感。(2)荷花 在写荷花是用了拟人和博喻。用袅娜、羞涩来形容荷花,让我们联想到它像是美丽的女子那样轻盈和娇羞的神态。就像我们学过的一句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在写荷花时用了比喻,把荷叶比作明珠突出其明亮、比作是星星,突出其多,比作出浴的美人,表现其纯净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3)荷香 在写荷香时用了通感,抓住了歌声特点,若有若无、断断续续的特点。这也正是了香味的特点,只有在特别宁静的时候才能闻得到。(4)流水 在写流水时用的是拟人手法。“脉脉”一词,好像饱含深情,实际上是写池水对荷塘的滋养与养护之情。(5)月光 月光本无形,但是把它比作流水,就有了流动的特点,泻下来,把月光从高处照满荷塘的景色写得很传神。(6)月光 借助叶子和花来写月光。叶子和花在月光下像是梦,突出了月光的朦胧和柔和。四、得法(10分钟)(一)以“荷叶”赏析为例,通过三个赏析的示例分析和升格后的优秀示例的分析,总结赏析景物的要领。荷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示例一:句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叶子比喻成舞女的裙。示例二: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 “亭亭”的一词表现出了荷叶的风姿秀丽,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示例三:采用了比喻,舞女的裙与叶子的自然舒展的形态相似,这个比喻是“多边”的,既它不仅表达了“荷”的高贵,还传达出它的标致、典雅、圣洁、飘逸、灵动、俏峻等魅力,使叶子产生动摇,使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亭亭”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才能清晰地看见叶子舒展的样子,作者联想到舞女的裙。优秀示例: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荷叶的自然舒展比喻成舞女的旋转的裙,突出了荷叶的飘逸、灵动的特点,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亭亭”与“高”相呼应。因为叶子出水很高,所以作者才会看到叶子舒展的样子,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舞女的裙。作者欣赏这样的美景,表现了内心的喜悦之情。明确:示例一:有手法,没有指出景物的具体特点。示例二:有手法,抓住凝练的词语“亭亭”写,缺乏荷叶与裙的相似特点的分析。示例三:有手法,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分析了凝练的语言,运用了联想和想象。缺乏条理,有的地方用词不准确。(二)赏景要领明确:1、抓特点2、找手法3、炼语言4、加想象5、融感情......我们在赏景的时候,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点,看作者用什么手法,怎样运用准确而凝练的语言来突出这种特点。还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和阅读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沟通各种感觉,使客观景物变得亲切可感。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品味作者蕴含在景物中微妙的情感。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丰富的审美体验。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是赏景的要领,其实也是写景的要领。用这样的要领来指导我们写景,会使你描写的景物更加生动和传神,更加有表现力。五、析情(10分钟)以上是我们对景物的赏析和总结。本文是写景抒情的散文,那么景物中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呢?(板书:情)有人认为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中体现作者的喜悦之情,你认同吗?结合文本和写作背景,说说你的理由。明确:淡淡的喜悦 无尽的忧愁(板书:喜悦 忧愁)学生可能找到的文本的依据,言之成理即可。(1)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2)月光是淡淡的(3)月光不能朗照(4)又像笼着轻纱的梦(5)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6)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7)惦着江南(8)写江南采莲的用意(9)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可见,超脱是暂时的,不宁静是长久的,喜悦是淡淡的,忧愁是深远的。这正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正直的进步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内心想暂得解脱,但最终没法解脱的写照。我们学过《雨巷》,这也是大革命失败后进步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苦闷彷徨的表现。同学们可想象一下,撑着油纸伞,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的是戴望舒,背着手在池塘边踱着步子,颇不宁静的是朱自清。六、结语:(3分钟)朱自清把他的喜悦和忧愁寄托在荷塘美景中。他的《荷塘月色》像一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清幽、情致清雅。它又像一幅画,浓淡相宜,虚实相生,韵味无穷。你看,荷花和明月,是这样的景物,其实,大到河流江海,山川日月,小到芥豆之微、青萍之末,我们都可以发现它们异乎寻常的美,所以,生活中并不缺少美,我们需要有发现美的眼睛,还要有感受美的心灵,更重要的是要锻炼我们传达美的能力。

荷塘月色教案 篇3

教学设想:

这是一堂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课,应充分运用媒体手段,将画面、文字、以及音乐有机地结合。《荷塘月色》全文笼上了朦胧、淡雅的韵味。因而,采用琵琶乐《春江花月夜》将使画面更显得诗情画意,仿佛伴着音乐漫步在荷塘边。在激活课堂气氛上,可采取组间竞争法。

教学步骤: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1))

现在,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的荷塘,使我们想起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起宋朝文学家周敦颐笔下的“爱莲”,想起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格,朴实无华的风姿,还有那顺乎自然的美姿。白天的荷塘如此优美,夜晚的荷塘,在柔柔的月光下是否更美呢?

(出示幻灯片(2))

说来奇怪,不同的事物投射到不同人的心里,会反映出不同的形象。马致远曾叹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以如此萧索、凄绝的笔触来描写秋。而刘禹锡却高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无独有偶,陆游曾很狠地道“恶竹当须斩万竿”,而郑板桥却用一生一世的热情以诗以画来歌颂竹。这正是因为艺术家笔下的一事一物都打上了作者的主观情感的烙印。今天我们就跟随朱自清的脚步,去欣赏荷塘美景,去追问作者的情怀。

二、 点明教学目标。(出示幻灯片(3))

上课之前,咱们有必要先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三、 介绍作者朱自清生平及写作背景。

说起朱自清,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学过他的《春》、《背影》。请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朱自清。

(学生讲述作者生平)(出示幻灯片(4))

我们知道,要真正理解文章的内涵,有必要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学生讲述时代背景)

四、 探究作者的情感路线。

写作背景往往支配着作者的情感,在大革命失败后,作为民主主义知识分子的朱自清一直徘徊在投身革命与为了家人而暂且超然的矛盾之中。因而,文章的开篇就点明了“心里颇不宁静”,为全文打下了情感的基调。(出示幻灯片(5))

让学生来分析作者的情感路线。

点拨:试想,当你遭遇不佳的成绩,当你受到朋友的误会,当你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你的内心是不平静的。于是,你自然要出去散心,你暂且地陶醉于荷塘月色,但最终你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之中。于是,喜悦淡淡,哀愁淡淡。

在明确作者的情感的基础上,让我们细细地去欣赏去品味那荷塘那月色。

(学生找出描写“月色中的荷塘”及“荷塘中的月色”相应的段落。)

五、 重点分析第(4)(5)节。

1、(出示幻灯片(6)(7))

请同学来配乐朗诵。

请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去想象,让咱们的思维跟着音乐跟着朗诵声去欣赏美景。

2、思考:作者写了什么,是怎样写的?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请学生来描述通过想象看到的画面。

4、根据课文,回答思考题。(采取组间竞争法)

板书设计:(出示幻灯片(8))、(插入幻灯片(9))

(运用黑板给每小组打分)

5、语言的品味。

(1)叠词的运用及作用。

(让学生去掉叠词朗读)比较语感效果。

如:荷塘上面,弥望的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舞女的裙。

(学生讨论)

教师明确:叠词有两大作用。

A、 有实观效应,使所要表现的事物更形象。

B、 富有音律美,读来朗朗上口。

(2)关键词的品味。(组间竞争,教师总结)

点缀:与“零星”相照应,写出花与叶子的和谐美。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白”。

袅娜:形容女子体态柔美的样子,实指荷花的盛开状。赋予人的美感。

羞涩:指含苞欲放的荷花,使我们想起徐志摩的诗“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泻:与喻体“流水”相呼应,增强了月光的流动感,进而还有一种对浓浓的奶白色的月光的质感。

浮:反映了水气与月色的交织,雾的轻柔,自下而上逐渐扩散的特征。

洗:月光下的荷花、荷叶蒙上了一层薄薄的晴朗的乳白色,增添了美感。(可用蛋清,荔枝的绡来比较引导想象联想)

6、鉴赏。

(出示幻灯片(10))

让学生来讲述画面的特征。

归纳:

(1) 音律美(叠词)

(2) 措辞美

(3) 修辞美(比喻、拟人、对比、通感)

(4) 画面美(淡雅、朦胧、幽美)

(出示幻灯片(11))

六、 忆江南。

面对如此美景,作者陶醉其间。但陶醉是暂时的,他又不得不回到现实之中。于是,作者追忆起江南的采莲来了。(出示幻灯片(12))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1、 学生朗读该诗。

2、 探讨作者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对摆脱黑暗现实和置身宁静祥和的生活的向往。其实,文章的结构就像一个圆圆的荷塘。从家里出去,又回到家里。与其说这是一篇美文,还毋宁说是朱先生的一次美丽的梦游。梦里的荷塘再美也必然要回到现实之中。

月色是淡淡的。荷塘的美景是淡淡的。哀愁是淡淡的。喜悦也是淡淡的。淡雅、朦胧、幽美的荷塘,正是作者的情感的投影,这样,景与情就形成了和谐的完美的统一。

咱们今天的游程就到此结束。

七、 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一篇美文往往在遣词造句上非常讲究准确、形象、生动。我们在理解上,必须做到与语境相结合,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充分运用以前学过的置换法、比较法、删除法、添加法。

在古代,人们更注重用字,称之为炼字。卢延让在《苦吟》中写道“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现在,咱们也来试着去吟安几个字吧!

(出示幻灯片(13))

小试锋芒:

溪涨清风面,月繁星满天。

数只船浦口,声笛起山前。

提示:该诗描写的是闲适恬静、清幽自然的夏季夜景。

提醒学生运用情景设想,运用诗词对仗。

(采取小组竞争法)

荷塘月色教案 篇4

1.赏析写景抒情散文。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荷塘月色》讲义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的写景抒情名篇,主要写夏日月夜信步游赏北大清华荷塘园时的见闻感受,堪称精品中的精品。“语言大师”的桂冠当之无愧。叙事散文《背影》中写父子车站送别:“父亲的背影混进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的眼泪又来了”一个“混”字传递的父爱,多少人流了多少泪!荷塘月色则寄情山水,流露出钟爱大自然的儒雅情怀。

游踪(行文外线):那些日子“心里颇不宁静”,那个无眠的夜晚,乘妻子哄睡闰儿之际,披上大衣,带上门,背着手踱着小步,只身向日日夜夜经过的荷塘信步走去。到了荷塘之后,心游神驰,沉浸陶醉在如诗如画如歌的一方小小人间天堂。醒过神来,已是月淡星稀,夜深人静,余兴未尽,又沿着来路回去。轻轻推开虚掩的家门,妻儿深睡。作者按照“去荷塘----到荷塘----离荷塘”的行踪组织材料,形象的说,行踪是个“圆”。人短促简单的一生何尝不是一个圆?万事万物的轨迹何尝不是一个圆?

意脉(行文内线):仔细把握,会发现作者轻轻跳跃的脉搏。这不,开篇明示:这几天心里颇步宁静。为啥子呢?并未暗示,不得而知。作者想不想静呢?想啊!于是独步朝并不陌生的荷塘而来,一路幽静,寻求难得的宁静。到啦!到了这个“世外桃源”物我两忘,性灵的愉悦任凭如水月光擦洗,缕缕花香浸渍,淡淡微风抚摸。此情此境,作者用心灵之眼,洞察大自然的纯美。用心灵之耳,聆听大自然的清音。光明清澈,很静,也很净!一“蛙”一“蝉”激起千层浪,半夜蛙鸣蝉叫,推波助澜,更是浮想翩翩。这里以动衬静,静景更静。和王藉诗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之手法,如出一辙。顿时,思绪穿越时空,飞越万水千山,直至江南的鱼戏莲叶间,惦记“低头弄莲”的采莲人!得了,多么清纯的民俗民风,历经不宁静的生活,阔别重逢,感慨万般。人之一生,也都不是在追求类似的终极目标吗?

景点(美景无限):抒写荷塘莲花,分别从叶,花,香,水四处落笔。荷叶如“亭亭的舞女的裙”在清风的吹佛下,手摇臂摆,绝伦精美。荷花含苞待放的花蕾“羞涩地打着朵儿”化静为动,铺展联想的空间,文意跌宕。和(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之句,静景动写手法绝无二致。“羞涩”的意思是“难为情,不好意思”古人形容女子美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花心因何而动?因何而羞?是月光之柔?是清风之爽?是朱自清先生之美?姑且不究。写花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打通且相互移植感觉器官。给人无限遐思。还有下文状写月光月影“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小提琴上奏着的`名曲。”众所周知,鲁彦(《听潮》)一文所写的大海,“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夜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漂在水上”之句,也是如此笔法。荷叶硕大,把水“遮住了”,但细腻的他没有放过流水,流水因受荷叶荷花荷香之美的感染,含情“脉脉”,风情万种。以上工笔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抒写月光,月光下的“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化实为虚,好一个“笼”字!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烟月笼着的是眼前实景,而朱自清先生的“月光”笼着天,笼着地,笼着空灵飘逸的梦!有茅屋听雨的典雅之美!随后顺势一笔带出“一两点路灯光” ,“一带远山”等,可谓白描手笔,随心随意,轻描淡写,意境深远。.与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之境异曲同工。

“荷塘月色”是情结,是心永远的皈依,深深结在心灵的丫枝,素净,淡雅, 绽放所有的美。自然联想到徐志摩难舍难分,魂牵梦绕的“康桥”;卧轨诗人海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房子’”;戴望舒悠长寂寥的“雨巷”……

荷塘月色教案 篇5

1、学习《荷塘月色》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比喻和通感的表达效果。

2、掌握《荷塘月色》刻画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其严谨结构。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普遍意义。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看画面,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一大片碧绿的荷塘。面对此等美景,杨万里赞叹道:“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出了荷花的艳丽的色彩。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写出了荷花的动态。

周敦颐却看到了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洁品格!

可以说,荷花已经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1.我们请一个同学来朗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为什么忽然想起荷塘,深夜离家去荷塘散步?

【解析】因为“这几天心情颇不宁静”,通过宁静的环境衬托并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显示了作者的烦躁、不安,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全文的第一句是文章的“文眼”。

2.那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作者如此“不宁静”呢?

【解析】关于朱自清心情“不宁静”的原因,有人认为是源于对蒋介石4.12反革命政变的愤懑,联系到朱自清当时的思想背景和这篇文章的写作时间,这不能说没有道理;也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的思乡之情,因为结尾作者说“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还有人认为是源于作者作为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人生十字路口而产生的苦闷、彷徨;甚至还有人根据一些史料,认为朱自清的“不宁静”是源于家庭生活的不和谐;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规定一个权威性的唯一答案,应该允许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请一个同学来读一下第二段。(评点学生的朗读)请一位同学找出小路的特点,并说说作者在这一段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析]:曲折、幽僻、树多是小路的特点。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寂寞);没有月光(阴森森)——淡淡月光(很好),这一对比就给以往那种阴冷的氛围蒙上一层朦朦胧胧的诗意,形成了静悄、幽寂、朦胧的氛围,这也是笼罩全文的氛围。

[提问]:这一段是讲作者去荷塘的感受,请说说这种感受的具体内容。怎么理解这种感受?

[解析]:重点理解这个句子: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作者怀着排除烦闷的心情来到荷塘边上,月色淡淡,独步塘岸,似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

作者成了一个“自由的人”。写得很超脱现实,应该说这是作者内心所渴望而在现实达不到的。越是超脱越是自由,便越显出作者在现实中的苦闷。

(四)讲读第4小节: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第4节,并划出本节的比喻句。

[讲解]: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我们先来看这一句:

1、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由此可见,贴切的比喻可以把所要描绘的景物生动、具体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产生身临境的感觉,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具体,起加深印象的作用。

2、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提问]:请问,作者究竟听到歌声没有?在这一句中作者将什么比作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这样写又有什么好处?

[解析]: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把香味比作歌声,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

[提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析]: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钱钟书先生把它叫做‘通感’。人们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五官感知外界事物时,在一般情况下,彼此不能交错;但在特殊情况下,五官功能却能出现互相转化、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也叫“移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举几个例子来说明:

诗人艾青曾写诗这样描绘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你的耳朵在侦察,你的眼睛在倾听……’这也是通感。

又如:“那笛声里有故乡绿色平原上青草的香味,有四月的龙眼花的香味,有太阳的光明。”(郭风《叶笛》)

这个句子笛声里有草的清香,花的芬芳,还有明亮的阳光,三种感觉相融会,那笛声该多么撩人情思。

“吴钩和柳叶眉坐在小堤上歇息,柳叶眉不知怎么心烦意乱地说:‘大哥,你给我吹个小曲儿,要酸酸的,甜甜的,凉凉的……’”

其实,通感并不仅仅在文学作品中才被使用,实际上日常用语中,也常常有通感。比如,说某位同学的声音很粗,难道他的声音是有直径的吗?”

看,现在每一个同学脸上都呈现出甜美的笑容。可是,你们决不认为我是在说你们的笑脸是抹了糖的吧!

3.我们来比较一下这段改动后的文字和原文,看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改动文字:荷塘上面,满是叶子。叶子出水很高,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开着的,有打着朵儿的。微风过处,送来清香。这时候叶子和花也有一丝的颤动,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底下是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1、作者写月色时用了哪些动词?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写了月色?

2、假如把“泻”改成“照”,把“浮”改成“升”,好不好,为什么?

[解析]:当看到“照”字你不会想到流水,而“泻”字唤起了人们对流水的想象,巧妙地写出月光流动轻柔的情态,化静为动,“照”字就显不出这种效果,只有呆板的分。“浮”同样写出一种轻柔的动态,“升”则失之轻柔。

[讲解]:

在这里作者用了静态动写的描写,把画面写活了。“月光如流水”“静静地泻”下来,这具有一种恬静的力度美,而青雾则是薄薄地浮起在荷塘里,朦朦胧胧地四处泛散开来,呈现迷茫空朦的景象,一上一下交结在一起,便是成了牛乳和轻纱。大家想象一下,牛乳和轻纱,自上而下的月光,自下而上的轻纱,是不是很美又很形象? 如流水一般流动

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

2、写出了环境何特点,表现作者怎样的内心?

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并含蓄地表明作者虽完全沉醉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中。——淡淡的哀愁

3、文章中有一句话“这时侯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似乎真的很热闹,而在刚才的分析中却说,这是个“宁静”的环境,这两者是不是互相矛盾?

这是用了反衬的手法,与王维的“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问]:请同学们在这一段中继续找出运用反衬手法的例子。

[解答]:文中用两个“漏”字,借月光、灯光衬托四周的灰暗,以蝉蛙的热闹衬托内心的烦恼。

【总结】第二段着重写荷塘月色的优美景象。有勾勒,有细描,有渲染,有衬托,灵活多样,井井有条。特别是语言运用得准确生动,有神韵,流露作者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与苦闷。

这一段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

1.从课文内容看,作者是边走边看的,看了又有所想,他想到了什么?

江南旧俗。

他为什么会想到江南旧俗呢?

①心里宁静,但宁静里又有淡淡的哀愁。(“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令我到底掂着江南了。”)

②深化主题(回到过去,说明对现实不满,尤其是最后不觉到了家更说明摆脱不了现实,宁静也只是片刻的。)

1、联想: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体现作者怎样的情感。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种思乡的哀愁,这种乡愁正是当时作者苦闷矛盾心情在作者当时苦闷矛盾心情在作品中的投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不平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即景生情 。

2、“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体现作者怎样的心绪。

“我”回到了现实,一切照旧。到这里,我们可以从整体上来把握作者的感情。寂寞、苦闷与彷徨让作者“心里颇不宁静”,于是漫步荷塘进入醒着的“梦”境—“另一世界里”。作者有意地把自己置身于超脱现实的环境中,“这一片天地好象是我的;”“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沉浸在荷塘月色里,流露出淡淡的喜悦却又无法摆脱淡淡的哀愁。“另一世界里的‘我’和现实世界颇不宁静的‘我’拉开了距离。这样的超脱现实的描写越是写得自由自在,则文末写回到现实世界的我也就越显得空虚、烦恼;“路灯是没精打采”的,蝉声和蛙声是热闹的,“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展示出一幅现实世界阴森可怕的图画,巧妙地回应了文首的“颇不宁静”。最后,独步月下荷塘排除烦闷的“我”回到家中,“妻已熟睡好久了”,又再暗示出家中的宁静与和谐反衬出“我”那无法排除的烦闷。

本文写夜游的动机、夜游的联想。从出门到回家,叙述线索清晰而有变化,结构自然严谨。写景层次分明而富有特征,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和哀愁交融在一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凝练而传神。运用比喻、联想、衬托等手法把景象表达得极其真切而富韵味。

荷塘月色教案 篇6

1、知识目标:

熟读课文、积累词语,背诵课文4、5、6段。

2、能力目标:

⑴ 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⑵ 学习文章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形象的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

3、德育目标:

体会作者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思想情感,了解旧时代知识分子不满的现实,迷茫、对自由生活的渴望。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语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炼、优美的特点。

1、朗读教学法。

2、美点寻踪法。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赏析课文的美,背诵课文4、5、6段。

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散文?《春》《背影》朱自清四个闪光点:

2、27岁任清华大学教授。

3、不领美国救济粮,体现民族英雄气概。

4、散文秀丽朴素。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优美散文《荷塘月色》看看作者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描画荷塘月色美景的。

1、多媒体显示荷塘月色优美画面。

2、教师播放配乐朗读录音。

3、教师指导朗读方法:一要正确、清楚,读准字音,不漏字不添字,二要态度自然,语气顺畅,停顿合理,节奏恰当,三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朗读的技巧:停顿、重读、语调、速度。

1、教师请同学谈谈初读课文的感受。

2、美点寻踪:

美表现在课文哪些地方?同学们大胆发言。

⑴ 文题可以知道,本文主要是写荷塘绘月色,课文哪些段落是描写这两种景物的?

3、4、5段。

⑵ 教师范读第三段,学生齐读4、5段。

⑶ 全班分成6组,每两组负担一个段落。围绕文章写了哪些具体景物?体现景物什么特征?运用那些写景?三个问题要求人人参与。

学生讨论交流:

第一组:第四段主要写荷塘美景,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

写景技巧:

① 动静结合先写荷叶后写荷花,这是静的画面,接着写微风过处叶动花颤的情景,这是动的画面。

② 不写一个月处处有月。

第二组:第五段主要写荷塘上的月色。作者借荷叶、荷花、树,写出了月色朦胧的特点。

第三组:第六段写荷塘四周的景色,以树为着眼点。写出了树色、烟雾、远山、灯光、蛙声。

课文中有很多优美的语句,有的用比喻,有的用叠词,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简单分析的喜欢的原因。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比喻的运用,加强语言的生动性,叠词的运用读来节奏鲜明,令人耳目一新。

荷塘月色教案 篇7

一、课文内容分析:

《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之一,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抒情散文。词语的解释和理解比较容易;但本文的写景抒情都比较细腻和朦胧,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必须到位,所以必须先让学生结合注释熟读作品,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作品的景物和情感特色,体味作品的语言风格,激发学生的意象和情感联想,从而带领学生进入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基本感知写景抒情散文情景融合的特点,领略情景交融散文的妙处,掌握此类散文的欣赏及分析方法。

2、学习《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的语言,体会新鲜贴切的比喻表达效果及通感修辞手法的运用。

3、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整体感受本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听录音欣赏《荷塘月色》的韵味。

3、通过反复诵读,感知、品味作品语言来突破学习的难点。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读课文感受荷塘月色美景,并获得美的享受。

三、教学重点:

(1)欣赏和分析作者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叠词等达成的对荷塘月色的成功描写。

(2)讨论理清作者喜与愁相交织的感情线索。

四、教学难点:

作者在作品中流露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哀愁相交织”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策略

1、诵读与赏析相结合;

2、采用小组讨论法进行教学。

六、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初步感知课文;2、品读课文第二部分(写“荷塘”“月色”的4、5、6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荷花以其高洁的形象深为中国人所喜爱,无数的文人墨客为之陶醉,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佳作。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可以说,荷花已成为中国文学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意蕴可谓深远,其意境可谓独特而优美。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荷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板书)

二、解题

1、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则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

2、写作背景: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中国革命处于低潮。朱自清是一位有正义感的作家。他不满于反动派的血腥屠杀,但因受阶级的局限,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本文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

三、听课文录音,初读感知课文并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分三部分:

一(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

二(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

三(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

四、品读课文第二部分(4、5、6段)

提问:听过录音,请大家说说,文章集中笔力写荷塘月色的是哪几个自然段?(4、5、6自然段)

(一)品读第4自然段,看作者是怎样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

1、请一位学生朗读第4自然段

2、让学生为这一段文字取个小标题(结合文题归纳出最合适的——月下荷塘图)

3、师:这段文字描绘了哪些景物?各自有什么特点?(板书)

引导明确:

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

(重点引导学生明确比喻和拟人的用法)

先找出用了比喻的句子;这里用了许多比喻有什么好处呢?例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舒展、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生动地写出了荷叶出水很高、圆形舒展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

找出运用拟人的句子;例析:“袅娜”,本指草木细长柔软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女子体态轻柔优美。羞涩,意思是难为情,态度不自然,是专写人的情态的词。这两个词用来形容荷花妍媚多姿。

4、赏析: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问: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含了几种感官感觉?

清香是嗅觉上的感觉,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是听觉上的感觉。这两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叫通感(我们把五官功能相互转换彼此沟通的现象叫通感,又称移觉)。把嗅觉中感到的香味换成从听觉中去感受、品味,使人产生了对香味的另一具体形象,变换欣赏角度,有焕然一新,奇趣无穷之感。歌声是细柔飘忽,婉转渺茫的,荷香是时有时无,持续不断的。这两种感觉有相似之处,把它们沟通起来,艺术的魅力也就出来了。但在运用这种比喻时一定要注意掌握事物之间在感官的感觉上的相似之处,或在特定环境下有这种沟通一气的感觉,做到妙不可言却不是故弄玄虚。

小结:细致描绘荷塘的容貌,顺序写出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层次井然,委婉精细,栩栩如生,柔美动人。整段没有谈月,但处处有月。写荷叶、写荷花、写荷香、写荷波,都确然是在月光照耀下的。

(二)品读第5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

2、让学生再给这段文字取个小标题(荷塘月色)

3、(略)比喻句赏析:

师:在这一小节中作者也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等等。(“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的”不是比喻句)

4、(重点)体会句子中词语使用的妙处

这一小节中不仅仅句子用得好,一些字也用得非常巧妙。

①辨析:A、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照)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B、薄薄的青雾浮(升)起在荷塘里。

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明确:A、“泻”表现出月光似流水自上而下的动态“照”仅写出光线的照射。B、“浮”表现出雾气朦胧,“升”则失去朦胧之态

②析:“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画”,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师:(总结)可见,虽是一字之差,但表达效果却明显不同,意境也相去甚远。我们要以严谨的姿态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国汉字,在用字方面要仔细推敲。

5、析句: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这一句转折复句是前几句描写月色的总结。作者又一次运用“通感”或“移觉”的修辞说法,把上文描写的月光、树影揉合在一起,在读者面前,既树立视觉形象又树立听觉形象,给读者以清新雅洁的艺术享受。

小结:第五自然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多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工巧熨贴。有光有影,有明有暗,从月光的映照下又进一步写出了荷塘胜景。

(三)品读第6自然段

1、请全班学生朗读第6自然段

2、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思考:

有人认为,这一自然段并没有写月光,请说说认为这一段没有写月光的理由;有人认为这一段其实写了月色,请说说认为这一段写了月色的理由。

3、小结:这一节重点在写树,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角度来写,视线由荷塘内部扩展到荷塘四周。树多而密,重重围住荷塘,与前面的“幽僻”相照应,这是总写四周,接着写近处的树色、树姿、远处的树梢上的远山、又回过头写树缝里的灯光、树上的蝉鸣和水里的蛙声,层次分明,富有立体感,再一次展示出清淡朦胧、宁静深远的环境特点。所有的景物都是在月色笼罩之下的,似乎无一处写月,其实处处体现了月色。

最后一句“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笔锋一转,流露出作者内心的空虚与哀愁。

4、学生比较这三段前后景的不同和情感的不同之处(稍点拨):淡淡的-喜悦-哀愁

五、课堂小结

六、作业设计

背诵课文第四、五、六自然段

荷塘月色教案 篇8

《荷塘月色》是职业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属于散文阅读与欣赏课,这篇文章是朱自清先生最有代表性的一篇写景抒情散文,是典型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荷塘月色》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本单元教学重点的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财经一年级学生,多数对散文有一定了解,从朱自清的《匆匆》到《威尼斯》,对语言美意境美有所领会,但由于我们的学生认识问题肤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阅读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培养形成之中。见于此种情况、教师要充分利用他们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依据学生学习特点、教材特色以及大纲要求,制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如下:(出示课件)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体会本文景物的柔和美、结构的回环美.语言的音乐美。

2、品味语言,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3欣赏荷塘月色的美景,领悟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荷塘月色》的重点是通过4—5段赏析,品味文章语言美,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难点主要有两个:一是作者为什么会有“颇不宁静”的心情,二是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另外教材中引用的《采莲赋》片断,语言较难理解,但注解详细,学生可以据注释自行解决。

目标定位赖于教材分析,学情了解清,而教学目标的完成则有赖于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过程的实施,

如何完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见于本文特点,我的导语设置从创设情境入手,采用音乐配置画面,渲染气氛,引导学生接纳美的熏陶。

抒情的格调为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奠定良好的基调,作者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经历会深深感染学生,增加学生求知欲望

“题好文一半”对>这一课题从荷塘入手,揭开荷塘是原清华大学荷花池的真面纱,再援引“老清华”眼中昔日的荷花池,引导学生去领会朱自清妙笔回春之神奇,从而由解题自然过渡到课文分析。

课文分析至关重要,教学目标要在这里实现;难点要在这解决;教学重点要在这强调;提问式、讲解式、讨论式、朗读式、比较等教学方式要在这充分使用。为了让学生更好欣赏这篇美文,我分二个课时来讲析,这里着重阐述第一课时,

遵循散文教学规律,在整体感知课文基础上,从4—5段切入,品味语言,赏析课文,体会景物的美。首先把握读。播放范读录音,示范中学生听读,在交流听读的感受基础上确定阅读的感情基调,在老师指导朗读方法后,再来齐读重点段落。这样学生有了遵循,诵读就有了美感,也为后面赏析语言打下基础。其次赏析4—5段,品味语言妙处,体会景物特点。对月下荷塘部分采用赏析式教学。1、借助图片形象直观的品味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美。(出示课件)作者描写荷叶,以亭亭的舞女的裙作比,写荷花,以一粒粒明珠、星星、美人作比;写荷香,把荷香若有若无、远远才能闻到的这种感觉与渺茫歌声相通,作者就这样抓住荷塘景物特点运用比喻等修辞形象逼真的写出景物形态美、静态美、动态美。2、采用比较阅读体会本段景物柔和美。出示孙犁《荷花淀》片段,并比较阅读本段与之景物的不同点,品味阳刚之美和柔和之美的差别。3采用删除、替换法体会语言和谐美。将“曲曲折折”“田田”“缕缕”“脉脉”等删去,将比喻、拟人换成一般描写比较阅读,以突显本文语言的和谐之美。

荷塘月光的赏析,在第四段分析基础上由学生自由讨论品味几个动词的妙用,感受“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表达效果。教师可出示课件帮助学生体会。经过探讨,荷塘月光朦胧和谐美便也呈现于眼前。

小结本课必不可少,教师总结本文语言的特点,点明再柔美和谐中透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最后再对这两个画面阅读赏析,伴着音乐使学生整体融入作者所给出的至高艺术境界。至此第一课时便结束。

第二课时重在理解作者情感。在阅读欣赏4—5段基础上以讨论形式完成教学内容。(课件展示)

讨论一:回想4—6段景物描写的特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景物特点?找出表示作者心情的句子。理解作者情感

讨论二:结合时代背景思考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缘于何?

讨论三:作者引用《采莲赋》《西洲曲》中写采莲的事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问题后,将四、五、六段落三合一请学生配乐朗诵

教学效果如何主要通过课堂练习来检测,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练习定位于记忆;

限时背诵第4段,效果可由学生自行评判

如果说练习是教学检测,那么板书则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本课板书设计遵循简明精练,突出重点,形象美观原则。(课件展示)第一课时主要突出“荷塘月色”的特点。

幼儿园教案《荷塘月色教案》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儿教师教育网”是专门为给您提供幼儿园教案而创建的网站。同时,yjs21.com还为您精选准备了荷塘月色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