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关于法治心得体会必备8篇

04-17

关于法治心得体会【篇1】

法治像个接力棒,一代又一代往前推进,法律人共同体必须坚守一些共同的法治信仰,法官和法学生必须有共同的梦想。已经毕业多年的我们,是否还有这样的激情和梦想?我们对法治的追求是否已经在改变还是在坚持?是本文写作的动因。

十八大召开,新一届领导班子提出“中国梦”的宏伟蓝图,这给迷乱的时代传递出强大的正能量。每年法学毕业的庆典日,看到老师们给出的种种鼓舞人心的祝福和希望,为年轻的勇士们送上了拼杀的征途,“法治梦”再次激荡和吹响。

每个人都是造梦者,执掌法律的而法官们,身陷其间,要问问了:我们是否还有梦?我们有着什么样的梦?法治梦能否在我们一代又一代法律人的努力中变成现实?这是当下的法官们必须做出的回答。

人不能行尸走肉地活着,活着的意义就是有梦想、有希望的生活。问题是,岁月的流逝,时事的变换,梦想是否还在坚守,还是已经放弃?我们是否更加坚定,还是已经破灭?

这样说,是今日很多人已经不爱做梦或无梦可做了。在世俗、功利的社会大潮裹挟中,在司法权威日渐衰落的环境中,在各种现实、困难、障碍的冲击中,很多人变成了纯粹的机械,麻木、彷徨,低迷、无望,很多人只在为职业而生存着。梦想,年轻的梦想、学生时代的梦想,已变得非常遥远和忧伤。

这种状况,显然是很负能量的,显然是危险的。

中国梦必须是法治梦。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崛起,国力强大,gdp相当于2000年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荷兰七国的gdp之和。中国人已经从沉睡中唤醒,中国已经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今人类社会和世界政治的基本格局。然而,法治的进步不如经济的进展令人刮目相看,怎么让法治与经济一样腾飞出彩,既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和责任,更是确保中国真正强大的基石。

法治承载着一个国家的立国理想,构筑起一个国家的治国大厦。国家和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法治提出如此广泛、如此迫切的要求和希望。真正意义上的强大,不是看有多么炫耀的cdp或外汇贮备,有多少豪华高楼、摩天大厦,有多少尖端科技“上天入地”,而是人民是否过上了自由、平等的生活,这样的生活是否有完善的法律保障。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除了在经济、文化上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外,应该在法律上、制度上证明自己的优越性,应该对世界做出贡献。而这个贡献,就是致力于建设法治中国,建设是一个公平、正义的法治社会,沿着宪法所体现的民主、法治和尊重人权方向,让每个中国公民都感觉到公平、公正,感受到安全和尊严。

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中国有悠久的人治传统,有破坏法治的恶性和冲动。法治梦作为中国梦的坚强保障和动力,是对本届政府改革雄心和的良心的艰巨考验,是中国真正崛起和强大的起点和终点,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必须去做的真梦、大梦。中国梦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复兴梦,也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自我实现之梦。我们需要实现什么?需要实现幸福,而要实现幸福,离不开法治的关切和保障。没有法治做后盾,国家和社会不可能长治久安,权利、利益无法保障,自由、幸福将大打折扣。中国人要过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就必须靠我们全体中国人来共筑法治梦。

那么,法治梦到底应该是个什么梦呢?法治的核心是限权和保民,没有法治的约束,权力就会肆无忌惮,公民就没有基本的人身安全。而要实现这个梦想,就要不折不扣地推行宪政,把权力关进笼子,限制和约束政府的行政权,确保司法独立,实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任何组织、任何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凌驾于宪法和法律之上的特权;而没有保民的举措,人民就不会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治梦要着力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权利和发展权利,毫不偏袒地为所有人提供法律保护,让宪法确定的权利得到真正的落实和保障,一旦走到司法程序,每个人都能得到公平对待,每一个案件都得到公平处理。让每个人不因地位、身份、财产的不同而有不公正的际遇。

如今,中国的司法处在高歌法治与信仰危机并存的时代。一方面,人们为改革开放以来法治取得的巨大进步而感到欣慰,另一方面,厌法、弃法、玩法、压法的情形还很突出。进入这个职场的法律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前行道路上的很多挫折、失败或反复,在改变着一些人的方向和追求,消褪着我们的青春和梦想。当梦想一次又一次被现实嘲笑、讽刺、打击时,一些人已经没有了昔日对法治的希望、梦想和信仰,一些人已经变得失望、悲观,甚至妥协、放弃。“陷入墨水一般浓稠的黑暗里去”。走到这个节骨眼上,何去何从?是对我们梦想的考验,也是我们必须做出的选择。

1920年,胡适在《时事新报》发表《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一文中提出:社会是种种势力造成的,改造社会须要改造社会的种种势力。这种改造一定是零碎的改造——一点一滴的改造,一尺一步的改造。无论你的志愿如何宏大,理想如何彻底,计划如何伟大,你总不能笼统的改造,你总不能不做这种“得寸进寸,得尺进尺”的工夫。

法治作为一项实践的事业,不能靠幻想,不能停留在书本上的呼喊和宣言,法律的生命在于实施,法治的点滴进步必须靠实际的行动和艰难的推动。如果没有“具体法治”,如果没有永不放弃、永不抛弃的“许三多”精神,如果没有“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的毅力和担当,法治是不可能自动来临的。

今天的法官们,有必要重温一下,当年我们对法治许下了什么样的誓言,有必要看看今天各种大学法学院教授们给年轻学子们的毕业寄语。我们深深镶嵌于这个国家的法治脉络中,法治的成败与我们息息相关。在时光岁月的缓慢推进中,尽管有很多痛苦犹如图钉一样,会随着滚滚车轮扎进我们的心中,但无论多么痛苦,我们都要坚守、坚定、坚持,我们必须继续把这个梦做下去,像一块一块的铺路石一样,不断不断地垒起法治的大厦,像一个出征的勇士一样,一点一点地把横亘在通过往正义之路上的各种困惑和问题消除、扫平。这是时代留给我们的梦,这也是我们给时代提交的答案。如电影《小时代》里说的:在内心里保留着希望,保留着不甘心放弃的跳动的心。在大大的绝望里小小地努力着。

关于法治心得体会【篇2】

作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我深知校园法治警示教育的重要性,也深切体会到了其带来的警醒和启示。在接受本科教育的三年中,我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体验到了许多法治的现象和感悟,它们不仅使我更加了解法治,还使我更加自省和相信。在这篇文章中,我想和读者探讨我的经验和体验,以便更好地理解校园法治警示教育。

校园法治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为了深化法治建设,推动高等教育规范化发展,完善校园治理体系,优化校园文化和提高学生法律素质的有益措施。而校园法治警示教育,也就是针对校园违法、违纪现象进行的教育,是校园法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学生来说,校园法治警示教育能够加强法律意识、自我约束、严守法纪,增强法制思维,从而在校园中起到规范和引领的作用。

第二段:校园规则和法律的关系。

校园法治教育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听从校规和法律的意识和能力,学习校规和法律的知识。校规是高等学校的行为准则和处理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限制学生的行为,维护学校正常的秩序与安全。然而,法律是校规的最高评判标准,即便是校规也要服从法律的规定。因此,我们应该用法律规范和约束校园行为,树立法制思维,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

校园法治警示教育是日益被重视的高校教育方式之一。在校园中,通过警示教育,我们可以了解到校园内各个方面违法、违规行为的实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反思和检讨,使学生意识到其行为的严重性,从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范。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法制教育,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逐渐增强学生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虽然校园法治警示教育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但实际上校园法治警示教育模式和效果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许多学校的警示教育模式仍在固定形式,学生难以深入理解和相信教育的真正意义;另外,警示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需要更加多元化和高效化。可见,要从事警示教育,学校更需要在人才培养上下功夫,让他们在学校养成对法治的意识、对规则的遵守等健康心态。

第五段:我的感受和建议。

在我参加各种校园活动的同时,也不断参与校园法治警示教育的学习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我进一步构建了自己的法律思维和价值观。透过校园法治教育,我发现法律是一个深入人心且广阔的领域,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自身素质,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更好地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我建议学校应该不断改进校园法治警示教育的有关制度和方法,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让学生更加真切地理解法治和规则,更加有信心面对未来的挑战。同时,学生应该积极参与校园法治教育活动,多关注法律法规的变化,增强自我约束能力和法律知识,为自己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总结上述几点体会之后,我们不难看出,在高校中,校园法治教育和校园法治警示教育是互相依存于关系的,是高校实现法制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实践,从中深刻认识到法治与人才发展的紧密联系,从而在日常行为中发现自身错误并及时改正,使自己成为一个遵纪守法、有道德、责任心强的人。

关于法治心得体会【篇3】

20xx年××月××日至20xx年××月××日为期两天的培训,我有幸参加了龙岩市教学研究室组织的《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培训活动,此次培训是由北京的一位教学经验丰富、且参与了新教材编写的李爽教授给我们讲解。在两天的培训中,我对新教材有了较深入的理解。可以说新教材对我们教师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通过这次培训我所获得的感想与体会可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研发、编写一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充分吸收十年德育课程改革成果,满足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成长需要,促进小学生基本文明素质的养成,反映人类文化成果,充分体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有中国气派的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是教材的编写目的。在于同世界性学校德育变革相接轨,以顺应时代的变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新教材内容编列策略是知识、技能引领,活动穿插,在学习知识、技能中来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同时,在解决日常问题的活动过程中适时地结合学生身边的例子加以讲解,这样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的整体效果。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编符合国家对课程标准制定要求,教材内容丰富,难度适中,对有关基本知识编排和叙述,正确、合理、也符合科学性。

二、教材编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需要处理多方面、多维度的矛盾与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中理清编写思路,形成教材特点。

整体把握新教材不仅可以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只有让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才能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课程知识的主线,才能更好地将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因此较好的整体把握政治新教材、清晰地认识并把握好教材的结构,对于一个新入门的政治教师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三、处理好教材的体系化要求和儿童生活之间的关系,编出真正反映儿童成长需要的教材。整套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的,沿着儿童生活不断变化与发展的逻辑展开。

首先,学生是一个整体的人,其生活是整体性的。

其次,儿童是成长中的人,随着其身心的发展,所涉及的生活领域不断拓展,内容日益丰富,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更加复杂。

另外,教材的构架是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儿童生活的主导性、多向度和它的发展层次,凝练出相应的生活主题,展示比较典型的生活事件,构成相互联系的主题域,对每个主题域的学习目标作出明确的规定。

道德教育的教材与教育过程,就是要帮助学生将这样一个模糊的存在状况明晰化、自觉意识化。

通过李老师的经典剖析,使我认识到应该怎样突破新教材的重点难点;我已经认识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主动学习,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教材贵在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在通俗易懂但却蕴含人生哲理的知识点中轻松愉快的提高内在的政治素养,形成科学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

此次培训,受益匪浅,在李爽老师精彩的讲述中令我对新教材有了一个深入的了解,这将成为我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正确掌握新教材的重难点、驾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宝贵经验。

关于法治心得体会【篇4】

近年我国法治工作在法制建设、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等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要让法治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还有很多事情要做,还有很多路要走。

一要从建立健全法制入手。有法可依要求法律法规要完善,做到解决问题能有法可循。法律是治国重器,良法是善治前提。孟子曾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韩非子曾说“国有常法,虽危不乱”,亚里士多德也曾说“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古今中外的名人都意识到了良法对治国的重要性。那么何为良法?韩非子认为,“法与时转则治”。意思就是说良好的法律只有随时代变化,社会才有可能变得稳定。而就目前我国法制体系来说,虽较为完备,但确也存在一些与时代发展不相适应的法规。就拿近年来频频曝出的有关城管暴力执法、校园欺凌、“医闹”等事件来说,就突显了法制不够健全、法律惩罚力度有待加强等问题,这些都有待通过进一步修订、完善法律来解决。

二要坚持“法律至上”。法律在社会系统中居于最高地位并具有最高权威,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律是否至上,特别是权力的运行有没有纳入法律设定的轨道,是区分法治与非法治的主要标志。这就要求任何单位、团体、个人都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尤其是行政机关就要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就要依法审判,执政党要依法执政,要把权力关进法律的笼子里,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对法律要有尊崇之心,遇事找法,办事依法,解决问题靠法。

三要严格执法。韩非子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意思就是执行法令的人坚决,国家就会富强;执行法令的人软弱,国家就会贫弱。严格执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这就要求执法人员必须正确理解法律精神,准确适用法律条文,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办案,真正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同时,对发生的违法行为敢于纠正并秉公执法,不搞"态度执法"、"关系执法"、"人情执法",不得滥用自由裁量权。只有这样,才能坚决维护法律权威和尊严。

四还须公正司法。人们常说,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庭是一切纠纷的终极裁判所,这是法治社会有别于其他权治社会的根本特征。西方法谚有云:“一次不公正的审判比十次犯罪为害尤烈,因为犯罪污染的不过是水流,而不公正的审判污染的却是水源。”司法的不公正直接影响社会公众对法治的信心。英国的拜伦曾说过,“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如果审判机关在审判每起司法案件时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他是何种身份,只要胆敢无视法律、作奸犯科,就必须受到法律的严惩,绝不法外施恩,“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法治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实现依法治国还须从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升领导干部服务意识、加强普法宣传、强化警示教育、简化司法程序等方面着手。

关于法治心得体会【篇5】

暑假来临时,为了加强对学生的法律安全教育,树立遵纪守法、安全第一的理念,提高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7月3日下午,凤凰矿业中学召开了法律安全教育会议。我矿业安全部主任张月池应邀参加了会议。

张科长在会上作了题为《暑假期间学生如何遵纪守法》的讲话。他通过一个真实的例子,从浅到深,从外到内告诉大多数师生什么是犯罪,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和其他相关知识,教育学生努力成为守法的小公民。希望广大学生在暑假期间注意交通安全、游泳安全和用电安全,度过一个安全、快乐、有意义的假期。随后,校长还向张科长颁发了聘书,正式聘请张科长为学校法制校长。要求全校师生深刻理解本次法制安全教育大会的精神,从现在开始,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我们正处于青春期,这是最叛逆的时期。我们总是讨厌父母的纪律。我们喜欢自己做决定,从来没有考虑过事情的.后果。正因为如此,我们对未来的所有愿景立刻变成了泡沫,因为我们选择了错误的道路。针对这一事实,学校举办了法制教育报告会。

关于法治心得体会【篇6】

4月8日,在钉钉群参加了沙河市道德与法治培训,受益匪浅:

一、对一个单元整体的把握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首先要清楚整个单元的内容,包括分几个课时教学,每个课时的内容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2.清楚单元整体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大目标又可以分成哪些子目标,每个目标具体在哪一课时落实。

3.分析整个单元的重难点在哪里,结合平时的教学经验,如何突破这些难点,解决这些重点,尽可能地减少错误。

二、着眼点要“远”、切入点要“准”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必备功课。首先,通熟教材整个体系和单元教材体系,把握整个体系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单元体系要达成的阶段性目标,理清了每个阶段应该干什么,可以干什么。其次,根据预设的阶段性目标展开小任务式的分配,理清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形成阶梯型的块状教学设计。最后,精化每一个课时教学设计。

三、进行单元整体设计的开始每一位老师都应读懂教材,读懂目标。在理解整个教材的编排体系的背景下,细读单元教学目标,然后把目标细化分解,细化到新授课、练习课、整理与复习课的分目标以及各目标之间的联系与递进关系。目标解读充分了,接下来便可以考虑用什么样的载体来开展教学,让孩子能以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当中。

四、平时备课的时候,我喜欢先从网络中找相关的内容来结合书中单元教学目标进行分析,这样会对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比较精准的把握。了解完一个单元大致脉络,然后再对这部分内容在小学阶段的来龙去脉也作一个大致的梳理,像我现在是从小学三年级教到六年级,对于前面的学习活动过程和研究方法都基本了解,那就重点关注一下具体实施研究方案的步骤,这样对这个课题整体把握也会有帮助。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这是对单元进行整体设计的关键。

五、对一个新的单元课题进行设计时,我们一般按这样的步骤走: 

1.先把这一单元的课题内容都看一遍,自已定一个教学目标。 

2.看看自己还有哪方面没有考虑周全。(这样对提高自己把握课题的能力小有帮助!) 

3.定好课时。每一课时具体干什么,要了然于心。

 4.把书上提到的相关内容都梳理一遍。看看哪些环节需要补充进去,哪些需要强化训练。在了解单元整体目标后展开教学,我认为首先要读懂每个课题的意图。其次把握整个体系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和单元体系要达成的阶段性目标,将单元目标细分成课时目标,分析出重、难点。最后精心设计每个课时,尤其是突破重难点的环节要精心设计。在备课组活动时也可以集体讨论,单元中的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

关于法治心得体会【篇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可以列举出几十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必须必须继续贯彻下去。我们要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就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本质,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是建设法治中国唯一正确的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土壤中孕育生长起来的,适应中国社会实际和发展的根本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增强人民福祉,能够在增强社会活力和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开启法治中国建设的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推进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建立在对我国法治特点的准确把握上,坚持以我为主、自主探索;也是充分吸收人类文明有益成果,学习和借鉴世界法治发展的有益经验。立足国情条件,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法治改革,在改革中完善;同时注重把握世界法治发展大势,积极参与世界法治发展建设,促进国内法治与国际法治互动交流,在世界法治文明发展进程中呈现出重要的意义。

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华法律文化传统传承创新的过程,是法治资源得到充分发掘利用的过程。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法律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法律价值系统,沉淀了国家与社会治理的丰富经验。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的成败和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优而用。我们应基于自身的需要和条件,协调法治发展过程中的传统性因素与现代性因素,努力向实现法律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新时代中国法治现代化。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这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安排,赋予了法治现代化建设的中国方案以全新内涵和历史使命。在新时代继续推进我国的法治建设,需要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发展与法治的关系,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充分地发挥法治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程中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使法治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强大动能与机制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巨大光明前景。历史长河奔流不息,全面依法治国不断向纵深推进。法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坚强保障。我们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依法治国,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强起来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法治支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成功经验,必将为人民当家作主作出重大贡献。

关于法治心得体会【篇8】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党员干部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高级干部尤其要以身作则、以上率下。提高党员干部法治思维是全会对党员干部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

党员干部要加强学习,积累法治知识。认真进行法治理念方面的理论学习。要认真学习宪法和宪法性法律,理解国家制度的基本内容、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则,提升法治思维的高度和广度。同时结合各自的业务需要,加强与本行业内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学习,特别是行政执法方面法律法规的学习,夯实法治思维的广度,应用法律方法解决问题、依法行政才能得心应手。

党员干部要贯彻法治理念,严格依法办事。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权等法治理念,把对公平、公正、公开的追求作为执法的习惯,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治权威和公信力。养成用法治理念指导依法行政的良好习惯,使依法履职、依规办事成为领导干部自发的履职导向。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