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推荐八篇)

04-17

栏目小编倾心制作了这份“人间词话读后感”希望给您不一样的体验,作品这本书在阅读后让人有着颇多的生活感悟。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写出一篇有意义的读后感,有关作品的优秀读后感都有哪些特点呢?本文对您有益请收藏留作备用!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1)

读后感——读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感

王国维作为晚晴的大儒家,在吸收西方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开始改变自己的旧观念,以新的视角审视中国的旧文学。他把中西文艺思想和新思想融为一体,在中国旧文艺流派中开辟了一条新路。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就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在晚晴的背景下,他在文化领域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初读《人间词话》,犹如踏入了一个新鲜的领域。虽然从小学开始,我们都接触过诗歌、歌曲和赋,但也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但对于王国维先生这种独到而高深的评析,还真是有点“雾里看花”,似乎明白又似乎不明白。

表面上看,它的格式与之前我们所学到的诗词大同小异,甚至有人误解《人间词话》是王国维的诗词著作。事实上,他自然而然地将传统的形式、概念和术语融入到新的视角中,对中国旧文学进行了批判。我认为,他的做法跟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有相似之处,借助封建传统的外衣,让世人更好的接触到西方先进的思想。

夏承焘认为《人间词话》“可以作为王氏一家的艺术论读”王国维对诗词研究之深,《人间词话》在诗词方面涉及面之广,致使我们难以全面地认知《人间词话》这本书。但我所能做的只是描述我能意识到的,就像盲人摸大象一样。

人生的三大境界

大多数人最初接触到王国维先生的评词是从他的那三句精辟的论断开始的: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可不历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这三个境界是王国维对历史上众多伟大的商业专家和大学提问者的深刻反思。学历史的我们都能够认识到历史是存在它的必然关联的。王国维还找到了伟人成功的共同逻辑,并用三个字生动地表达出来。

第一境界,“西风凋碧树”描述了一夜间,树上碧绿的树叶片片凋落。时间在变,事情在变,事情在变,人们的心态也在变。但是人的路在何方呢?

未来又会是怎样的呢?从这句诗词当中,我感受到的是迷茫,“望尽天涯路”,无限的迷惘心底。在这样的迷失自我的情况之下,我们应该“立志”,找到自己的目标。

如果在任何事情上都没有明确的方向,无论是知识还是事业,我们都将无从下手,更有可能半途而废。因此王国维先生所表述的第一境界是“立志”,摆脱自己目前的迷茫。

在第二个领域,有了坚定的目标,我们就能朝着既定的方向前进。即使痛苦艰难也要“不悔”,甚至甘愿为之“憔悴”。无论是身体上的压力还是精神上的压力,你都可以为这个目标而抗拒。

其实一旦有了目标和寄托就会奋力拼搏,因为那是自己愿意做的,就如同我们说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那么对你而言,工作就不是劳累而是乐趣。如果你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说明你距离成功已经更近一步了。

第三个境界,这句诗词描述的是一个很欣喜的场面。从第一二境界的艰苦卓绝地“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终于寻得成功。不管你做什么,都会有曲折。如果你不放弃,经过一番努力你会成功的。

当你成功的时候,你会再次感到惊讶,因为它一直在我们不在乎的地方等待。因为当你获得成功时,你会感叹,成功似乎很简单,似乎就在你面前。

除此之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作为文学艺术在时代承上启下的过渡,对现代诗歌的写作也是具有不可忽略的现实意义。现代诗歌顺应时代要求,用贴近群众的白话文创作。它形式自由,内容开放。按照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对诗歌所提出的要求,那在现代诗歌的创作方面我们就需要注意几点。

首先是诗歌要有意境。在书中,王国维开篇就提出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见境界的重要性。

其后又详细地说明了“境界”,认为境界有“造景”和“写景”之分,“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等等。王国维认为“境界”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找出了名篇佳作的主要共通点。他认为那些传唱不衰的诗歌和名句都是在“有境界”的情况下产生的。

二是诗歌要寓情于景,情境交融。《人间词话》对“情”和“景”的关系也有很深入的探讨。他说“昔人论诗词,有语境、情境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家多以景寓情”等等。

景物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主观意识而改变。但每一个人对同一景物的感觉都是有区别的。诗歌都是加上了个人情感的,因此王国维也总结“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因此诗歌写景也脱离不了个人感情因素,但要创作出一首好的诗歌不仅需要有感情,还需要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其次是诗歌要含蓄,忌拖泥带水。王国维这样写道“惜不予意境上用力,故觉无言外之味,弦外之响。终不能与于第一流作者也。

”意思是可惜不在已经上下工夫,也就觉得没有言外之意,弦外之响,因此不能成为第一流的作者。其实,一首有境界的诗应该是含蓄的,也就是说,它不能太直接地表达意旨,而是给读者留下一种想象空间。就像为什么鲁迅的小说如此出名,就是因为他的故事里的针砭时弊特色。

人们可以从他的故事中感受和想象一些个人经历。如果一首诗以作者想直接表达的内容写完,它就像一杯白开水,变成了诗歌形式的散文。

四是诗人要多感悟生活,勤于思考。现代诗歌不同于古代诗歌,它更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而古诗词,更多的是文人的情感表达,他们都有文化,有一定的阶级地位人群。

融合中西文艺思想的王国维也对诗人提出了更贴近现代诗歌的要求。他提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能生气。

出乎其外,故能高致”,“诗人必有轻视外物之意,故能以奴仆命风月。又必有重视外物之意,故能与花鸟共忧乐”,“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等等。

因此,写好一首诗,生活、工作和思想的体验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但是只有丰富的阅历还远远不够,还要勤于思考。“两句三年得”,诗歌需要灵感,灵感需要在思考和生活中获取。

最后是要有感而发,不要无病呻吟。刚刚提到创作诗歌需要灵感,而灵感需要思考。创作诗歌不同于考试作文,为任务为应试而作。

“诗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诗人视一切外物,皆游戏之材料也。然其游戏,则以热心为止”,“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此人,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王国维先生留给我们的事实是,我们应该用感情写诗,写真情,不要太牵强。“强扭的瓜不甜”。创作诗歌不能强为,要顺其自然。

当然,正如刚才所说,灵感**于丰富的经验和深入的思考。

许多现代诗歌的伟大作家不使用押韵,这于古代诗歌的严格押韵不同。现代诗歌相较于古代诗歌,朗读的人多了,看懂的人也更多的,但是少了一种韵律的味道。在此,不是想要贬低现代诗歌,抬举古代诗歌。

而是认为我们应该以史为鉴,改善自身。《人间词话》当中有很多的经验道理不限于诗歌范围,更多的是做人的道理。每个人读这本书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如同读诗歌一般,《人间词话》就像一位师傅,将我们带进文学艺术之门,但是修行是要靠个人的领悟的。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2)

穿衣有衣品、下棋有棋品,作词亦有词品,而词人的人品也会投射到词品之中。如果对答词的上下文是一种初级文化游戏的话,那么用词人的一句词来概括这位词人的词品则应该算是相当高级的文化游戏了,这需要你不仅对词非常熟悉,同时要对创作者也有非常深入的了解,从千百句中拈出一句恰到好处的话来概括此千百句的风格,更是对记忆和理解力的双重考验。王静安先生在人间词话中就做过这样的游戏,他曾经用三位词人的词——温庭筠、韦庄、冯正中——分别概括他们各自的词品。

对于温庭筠,王静安用“画屏金鹧鸪”(《更漏子》)来概括其词品。原句是“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温庭筠通过《更漏子》描绘了一位女子的闺思之情。大雁从边塞飞过,乌鸦从城墙上飞走 ,词中出现的前两个意象——雁和乌——都是实景,而到了“画屏金鹧鸪”,作者看到了闺房中画屏,画屏本身为实景,但与前两句真实存在的大雁和乌鸦相串联起来,则实中有虚,因为金鹧鸪是秀在画屏上的,而不是实际的鸟。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人物内心的矛盾冲突。就好像在拍摄一部电影,镜头先是在远景,惊起了一群大雁,再向前推,又惊起了城墙上的乌鸦,再一步步向前推,最终推到主人公屋里的画屏上,可是画屏上的鸟却并没有受惊飞走。相反,惊醒的却是深藏闺中女子的心绪。联想到温庭筠的另一句“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我们可以大胆推测画屏绣了一对鹧鸪鸟,反衬之下,形单影只的女子此时心里变化大概逃不出“相思”二字。在动与静、虚与实、远与近之间,词人细腻地刻画出了主人公那种惆怅的儿女情长。虽为唐人,但温庭筠作词是比较多的,但是其题材大多集中在儿女情长上。对于生为男儿身的温庭筠来说,这种带有浓重脂粉味的儿女情长是极其特殊的,特殊在它表达了男儿身中的一种少女情怀,有人甚至将其总结为“男子作闺音”。我们不能将其简单地评论为“滥情”或是“不够爷们 ”,否则历史也不会给予他“花间词派”鼻祖的地位。他所表达的情意绵长、苦闷孤寂大概都与他恃才不羁、长期贬抑紧密关联,而“画屏金鹧鸪”也似乎成为了他逃避现实,遁入虚无的最佳渠道。

同为“花间词派”,对于韦庄,王静安用“弦上黄莺语”来概括其词品。语出韦端己的《菩萨蛮》,“琵琶金翠羽,弦上黄莺语。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这首词是韦庄在回忆与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恋人演奏起镶有金翠玉的琵琶,弦上之音犹如黄莺之语, 好似一对黄鹂鸟之间的对话。美人配美琴,本应温馨的场景道出的却是一份难分难舍的留恋和苦涩。作者听懂了琴语,所以才说道:“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那琴声是在催促我早些回去,如果回得太迟,那绿纱窗下的花便不再盛开了。此处的花指的就是韦庄的恋人,面对韦庄的远行,恋人无法阻拦,只期盼对方早归,这种难以言说的无奈通过琴声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同为表达儿女情长,韦庄与温庭筠相比则多了几分清脆爽朗,就如同那琴语一般。如果可以用咖啡来作比较,那么韦庄与温庭筠之间便是意式与美式咖啡之间的区别。温庭钧的词有如玛奇朵的醇厚浓烈,而韦庄的词则像美式咖啡那样清纯、清淡。因为韦庄适逢晚唐时期,社会动荡,在七十岁官拜宰相之前,他四处漂泊的一生伴随着分离,也见过了太多的生离死别。从长安到成都,黄鹂鸟似乎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了,唯有那声琴语徘徊耳畔,此种遗憾只能通过“弦上黄莺语”表达出来了。

第三位词人——冯延巳,王静安用“和泪试严妆”来概括其词品。语出《菩萨蛮》,“锦壶催画箭,玉佩天涯远。和泪试严妆,落梅飞晓霜。”相较于前两位“花间词派”代表人物,王静安认为冯延巳的词境更加开阔,称之为“深美闳约”。“和泪试严妆”描绘了一位女子面对镜子,一面流泪,一面又在化妆。人前的强颜欢笑与人后的欲说还休,这种矛盾冲突在经过不断堆积终于在某一时刻释放出来,而这些都通过女性化的描写表达出来。蒋勋先生将其归结为“颓废美学”的范畴,当然这不同于我们字面上所理解的意思。经历过唐朝高度向外拓展的历史时期后,五代则进入了一个相对内敛的时期。在内敛之中,呈现出了两种情绪——“自恋”和“自省”,这是一种特殊的创作状态,但可能更加贴近于当时词人的生活常态。女子对镜梳妆,面对镜中的自己,初看是自恋,再看则是自省,在自恋与自省的矛盾过后,女子边流泪边化妆。这是一种脆弱,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坚强?丢掉手中的一切发生大哭才是更加纯粹的软弱,如果说自恋情结是一种自我安慰,那么自省表达的则是一种面对世事无常的坚强。用“和泪试严妆”表达出词人理想与现实貌合神离的一生,恐怕再合适不过了。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3)

中学时听到过做学问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调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境界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来才知道出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它提出了"境界"说。"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境界"说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境界"说当作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作品的优劣,词品的高低,均从"境界"出发。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清朝词派,主要有浙派和常州派。浙派词致力纠正明词末流迂缓淫曼的毛病,崇尚清灵,学习南宋姜夔,张炎的词,不愿迫近北宋词人,不师秦观,黄庭坚,只学张炎,其流蔽在于主清空而流于浮薄,主柔婉而流于纤巧。于是常州派词起而纠正浙派的流弊,提倡深美闳约,沉着醇厚,以立意为本,发挥意内言外之旨,主张应有寄托,推崇周邦彦而轻薄姜夔,张炎。

这的确使词论前进了一大步。而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更是突破浙派,常州派的樊篱,克服两者之弊,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浙派词主清空柔婉,结果导致浮薄纤巧,不真切,王国维的境界说提倡不隔,以纠正浙派词的流弊。他强调写真景物,真感情,要写得真切不隔。这确实击中了浙派词的要害。对于常州派,他反对所有词都必须有寄托的说法,认为并不是有寄托的词才是好词。

王国维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位重要的美学和文学思想家。他第一个试图把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中国传统美学和文学理论中,构成新的美学和文学理论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既集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大成,又开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之先河。在中国美学和文学思想史上,他是从古代向现代过渡的桥梁,起到了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4)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对中国传统词作的分析和总结,并在书中提出了许多新颖独特的个人观点,其中一些沿用至今。并且这些观点不仅仅对词适用,对人生同样适用。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洗礼之后,对中国旧文学反思所作的评论。王国维先生早年从事西方哲学研究。但后来,他厌倦了西方哲学的研究,转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人间词话》便是他这个时期的作品。书中虽然时时体现出他的一些西方思想,但就全书的体裁和批评方式而言,其实与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一类作品,例如李清照的《词论》,是相似的。

此书,在一开始便提出了“境界”这个概念,并且后面绝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着“境界”二字展开的。一开始,王国维先生说:“境界”这个词最重要。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人生同样如此。

我觉得一个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有自己理想,都应该读一些经典着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种高雅的境界,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有了这些,我们可以变得更高!

接着,他又说: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为一个伟大的诗人所创造的境界必须符合自然,他所写的境界必须与他的理想相邻。不仅是词,造境、写境自唐诗便开始兴盛。其代表分别为李白和杜甫,李白的诗,借意象描意境,显得比较深旷,并且包含着一些对永恒哲学的思考,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而杜甫的诗大多借事说事,显得比较务实。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有我无我之境用于处理事情同样适用,若在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皆是以我观物,那么我们必定会以自己的喜恶标准去定义它们。这样,我们常常觉得它们违背了我们的意愿,所以我们感到非常沮丧。荷尔德林说:

人当诗意的栖居。我们怎样才能诗意地生活,并尽最大努力让自己每天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最好的方法是让我们处理相当大的事情。

王国维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三界”的概念。这三个境界不仅是这篇评论的精髓,也是学习、工作和生活态度的精确概括。古今中外,伟大事业和大学生经历了三个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对于作词,在没有接受系统学习之前,我们会觉得作词会是一件很复杂的事,例如什么样的词牌名有什么来历,适用于什么气氛,应该有多少字,韵律应该怎样,这些都是很复杂的。

而对于学习和工作,我们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尚未接触过这类事物,所以我们总是觉得眼前的事物很深奥,很难懂,就像是一条望不到头的天涯路。对于人生态度,在我们人生观形成的初期,难免会对人生发展的方向,人生理想感到迷茫,因此看不到前进的方向。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对于作词,经过初步学习,掌握了作词的基本理论常识之后,便是要漫长的生活中发现有意义的细节、培养自己的感觉。而对于学习和工作,当我们基本入门之后,便是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来熟悉所学的理论知识,同时也能锻炼自己,而大量的训练必定会让我们觉得很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坚持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

对于人生态度,在我们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之后,就必须的为着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奋斗,人生的路毕竟是很漫长的,所以我们的奋斗也许只有到我们离开的时候才能结束吧。但无论是上述哪个方面,我们的付出都是为了我们的理想,所以再辛苦我们也得坚持,再辛苦我们也不会后悔、遗憾。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作词,当我们经过了时间的历练,再回首自己的经历的时候,会发现其实最好的作品应该是出自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而对于学习和工作,当我们经历无数枯燥、机械的训练时,我们会明白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

当我们掌握了这些原则,再回头看自己的路,其实我们已经超出了原来的目标。对于人生,当我们走到人生尽头,获得所有成就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其实在我们走过的路上,会藏着许多我们未曾发现但是却更为深奥的道理。

在《人间词话》中,作者大量的使用“境界”一词来描述所要表达的事物以及情感,“境界”是《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王国维先生之所以用“境界”一词来描述,也许是因为看重于其可以真切生动地表达感受,对于内在的情意和外在描写的景物而言,没有比“境界”更好的词语了,而“境界”是什么东西?也许我们永远也说不清楚!

或许境界就是一种道德修养,也许是一种思想品格,也许是一种行为方式。不过从叶嘉莹着的《王国维及其文学评论》中关于境界的讨论来看,似乎有了一点可以自我安慰的理由,作者认为王国维选择“境界”一词来作为他的评词的特殊用语,是因为这种选择符合中国文人在用词时强调“有出处”的惯例,所以尽管语义含糊模棱到足可以概括一切作品、衡量不同艺术,但也依然为读者所接受。可也许这也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用词的魅力,没有精确的解释,却有很广博的意境,有一种很大气的味道在里面,这是很值得我们为之骄傲的。

总的说来,《人间词话》是近代极富盛名的文学理论批评着作,它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史上的里程碑作品。总结了清代以前所有著名的词体,分析了各各词派的主要人物,最后为学者们研究词作提供了重要资料。此外,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词语分析方法的理论,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不仅可以用于词语的分析,而且对生活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总之,这本书让人受益匪浅,值得一读!

人间词话读后感(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这是我对王先生最早最粗浅的认识。后来虽然知道了王先生的生平,却一直未曾拜读先生的大作,直到这个月在叙事者团队的带领下才拜读了《人间词话》。

我从未想过《人间词话》这样短小,六十四小段,最短者仅一句话,最长的也不过一百五十余字。但没想到它太晦涩了,需要时不时在网上搜索。第一次阅读后,我对大多数段落仍然一无所知。

我别无选择,只能找注释过的版本来阅读。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5)

最近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是一本评论诗家、词家及诗词作品的文艺着作,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好书。读过之后,我不仅享受了在诗的长河中漂泊的美丽和幸福,也激发了我对诗的进一步热爱,这对以后研究和评论古典古诗有一定的启发和帮助。下面简单小结如下:

一、《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是以“境界”来评价词的高下优劣。

在《人间词话》中,王国维认为词以境界为最上,诗人的人格是创造境界的首要条件。词有“隔”与“不隔”之区别。而且还关注作者“忧生”“忧世”的意识。

境界论涉及诗歌创作的方法、观念、语言等问题。他认为诗人的人格是创造境界的首要条件。境界的创造分为“造境”、“写境”;分“有我之境”、“无我之境”,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无我之境”。

要达到“无我之境”需要人生的豁达与释然,“无我之境”优美,“有我之境”宏壮。而且境界并非单独指景物,喜怒哀乐也是人内心的一种境界等等,此外,王国维把“真”作为评词的标尺,认为写景的最佳境界在于即景生情,自然流露,如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一般,他不喜欢过多的雕琢,更喜欢自然清新、感情真挚的作品。

二、《人间词话》对词家的评论精辟独到。

在对词家的评论中如温庭筠的词句秀、韦庄的词骨秀、李煜的词神秀。最高境界是神秀。因此,王国维极力推荐李煜的话。他说,这些词到了李煜那里才开始扩展,他的感情更为深厚,从****的歌变成了士大夫的话。李煜的词是他血和泪的凝聚,他的悲剧改变了词的命运,正是“国家不幸诗家兴,话到沧桑句始工”。

其次是冯延巳。他认为冯延巳的词“深美闳约”,开风气之先。《人间词话》中还多次提到姜夔,王国维对此肯定姜夔的“格调”,但认为姜夔写景状物很“隔”,一直扬北宋词而抑南宋,南宋词人中,他只爱辛弃疾一人,说辛弃疾的词豪放不羁、气度宽宏、情致高雅等。

三、《人间词话》三境界及中国文学发展历程。

《人间词话》第二十六,王国维对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归纳为三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三种境界,原是三首情诗,王国维进行了重新创造加工,并赋予新意,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对后世影响深远。一些名家名句在王国维笔下俯拾皆是,顺手拈来,可见王国维的宏才博学。最后王国维还论述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历程进行了一次恰如其分的总结。

《人间词话》是一本文艺评论,是一本美学着作,更是一本很好的工具书。读书之后,是一种情操的陶冶,是灵魂的升华,有时间就可以再尝一次。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6)

何为公路人的人生?

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的有我之境?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无我之境?

我迷惑了。徜徉于《人间词话》这本经典著作中,我焦渴地寻找答案......

晏殊告诉我说,公路人的人生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所经历的外在之苦。

对大多数人来说,他们应该在晚饭后和家人一起看电视剧;应该和朋友一起出去逛街聊天;应该教孩子在灯下写作业等等,但是对于从事公路事业的公路一线工作者而言,这些都只是奢望,他们的的夜生活似乎有些单调,或许还在工地上坚守着岗位,或许在电脑前熬夜画着施工图纸,也或许在床上想家孤枕难眠。作为在贵州大山深处修建道路的公路人,他们身上不但担任着公路项目按计划如期贯通的重任,更承担着多少村民走出大山的希望。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心中默默承受着长时间不能归家,不能家人相聚的孤苦。

柳永告诉我说,公路人的人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所体会的内心之痛。

拿我们兴义公路管理局工程处国道552项目的一线公路人来说,他们每天几乎都要在工地待上17个小时,每天天未亮就起床,鸡鸣5点30分就要快速起床,用清水洗一把脸,30秒漱口,5分钟吃完简单的早餐,就开着皮卡车上工地了,直到晚上11点才从工地回到项目部里休息。所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春天到冬天,都没有休息,连过年都会安排在工地值班。

吃饭时间一再压缩,一线公路建设者大多没有多少顿饭是可以在桌子上吃得,他们大多都是吃“风餐”,也就是把简单的饭菜送到工地上,大家轮流着吃。每天晚上7点,送货车准时到达施工现场,汽车的喇叭声突然被轰鸣的机械声淹没。有时因为要加班铺设路面,工程处建设者们对按时送来的饭菜都来不及吃,直到晚上8点今天的任务完成了,他们才顾不上洗手,从送餐员手中接过用塑料袋装好的晚餐:

两个猪肉包子,两个卷心菜包子,一袋泡菜和一碗粥。这时候饭菜也已经凉了,心里还想着今天油砂的质量情况,左手还抓着一把砂砾,右手的包子已经塞进嘴里,半个包子下肚,一笑露出两排洁白的牙齿。在工地上没那么多讲究,以前吃饭时间还有1个小时,现在工期紧,机械不停工,大家轮着吃,1个人也就十几分钟。

晚上9点,天色已经全黑下来了。今年雨水比较多,每天晚上都可能有一场大雨来袭,一线工作者们在白天一直紧绷的弦还是一点都不能放松,因为工地公路的安全不但关系着国家财产的安全,更关系着老百姓的出行安全,交通安全,生命财产的安全。属于他们的夜晚是打着手电巡查边坡是否有滑坡的情况、是穿着雨衣查看排水工程是否正常、是穿着水桶鞋走在工地上查看施工的小桥是否稳固。

晚上巡查安全回来后,已经是11点半了,时不时公路一线工作者们的手机会响起,是家里的父母的来电,询问他们什么时候可以回来看看;是家里妻子打来的**,问他们什么时候能回家帮忙带孩子;是家里孩子的来电,问爸爸什么时候回来带他去游乐园......工友们表面上为让家里人不担心总是说工程结束后就回来,装着淡定不想家,但是每当夜深人静时,看着胡子一大把,不修边幅的他们总是在被子里悄悄的黯然泪下,他们不是为了自己工作辛苦而流泪,而是为了不能照顾家里年迈的父母而难过,所谓忠孝两难全;我很抱歉不能帮我妻子做家务;为了不能在小孩生病的时候照顾他而难过。他们能够为家里人做的就是节约用钱,把用血汗换来的钱几乎全部打给家里人,或是给一辈子节约不舍得吃,不舍得穿的父母在网上买衣服;买洗衣机给一个人做家务,照顾四位老人的妻子;给小时候没见过父亲的孩子买玩具。

而这点微薄的工资给家里人后,他们就只留一点买廉价烟的钱,在屡屡的清烟中思念家的忧伤慢慢平息下来。

但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公路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般的奉献,农村路才从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盘山公路才从四级公路变成了一级公路,二级公路甚至高速路,城里的公路才从仅有的几条路到建成环城公路……

以我的家乡贵州为例。公路带来的是机遇、财富和发展。贵州高原山地居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全省地貌可概括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三种基本类型,其中92.

5%的地区是山丘。境内山峦众多,群山叠嶂,纵横绵延,山高谷深。地貌特点成为阻碍贵州发展的一大因素所在,所以我们贵州要想发展就必须修路,近年来,我们贵州公路的成果也成为了贵州人的骄傲,建设出了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大桥;2015年,贵州省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成为西部第一省、全国第九省;2017年,建成村通畅率和客运率达到100%;2017年底全省公路总路程达19.4万公里,被交通运输部誉为“小省办大交通”的典范。

这些成果让我们贵州从“蜀道难,黔道更难”的状况变成“天堑变通途,黔道不再难”的好状况。作为公路人,我们必须自我加压,大力弘扬“两路”精神、“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和公路人默默无私奉献的“铺路石”精神,奋战在公路施工一线,为助力脱贫攻坚贡献全部力量。

辛弃疾告诉我们,公路人的人生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不悔。

筑路工人铺的不仅是路,更是人民的希望之路。公路人挥起那被生活擦拭雪亮的铁镐,敲打出无数意象,组合成长长的诗句融入通往希望之路。正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公路工程建设者们却创造着奇迹,他们开山劈地,修路筑桥,将一块块石头变成坚固的挡墙,将一袋袋水泥筑成牢固的铁壁。

在刑台上,他们正在收紧梦想,在搅拌机上,他们在洒青春。他们的意志在钢筋水泥的冰冷下变得坚毅,他们的性格在机器的轰鸣声中变得乐观,他们顶着风,冒着雨,与天做斗争,与地做斗争,要将自然中的资源为我们人类所用,给黑暗的偏远山区的人们带来光明和希望。

苍山不语,自有它的崇高;大地不语,自有它的辽阔。看,在中国大地上......每一条公路都留下了公路的艰辛足迹,披荆斩棘,筚路蓝缕;每座桥上都洒满了公路人的辛劳,山上开敞,水上架桥。

栉风沐雨不辞苦,守护坦途谱新歌! 正是因为一代又一代公路人舍小家为大家,才换来了国家经济的繁荣发展,才换来了人民的幸福安康。也正是因为无数个公路梦,才托起了冉冉升起的中国梦!

也许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悲剧,但面对困难,我们会说:我敢;也许我们没有华丽光纤的外表,但面对挑战,我们会说:我不怕;也许我们没有名气,但面对一条路,我们会说:

我骄傲,我是公路人!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提出的人生三境界,公路人的人生亦是如此,相比前两境界的外在之苦、内心之痛,一代又一代公路人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来诠释和追求第三境界的精神之得,让我深深的体会到在新时代,必须弘扬“两路”精神,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顽强拼搏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开拓创新精神,“道班为家、甘当路石”的爱岗敬业精神,“关心他人、关爱社会”的无私奉献精神,才能成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公路建设养护管理队伍中的一员。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7)

《人间词话》在学界享有十分崇高的地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如朱光潜在《诗的隐与显——关于王静安的〈人间词话〉的几点意见》一文中说:“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王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精到。”王攸欣在《选择、接受与疏离——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朱光潜接受克罗齐美学比较研究》一书中说:

“王国维寥寥几万字的《人间词话》和《红楼梦评论》比朱光潜洋洋几百万字的体系建树在美学史上更有地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第一章上卷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另提出三种“境界”:古之成大事者、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唐代。一代天骄李白不仅是诗人,更是不朽的。“太白纯以气象胜”。

“西风残照,汉家陵阕”,一首小令《忆秦娥》,足以包含千百年来所有诗人的感慨和所有哲人的思索。如果说李白是从唐代文化中诞生的天才诗人,那么温庭筠则是从晚唐文化中培养出来的又一个天才。“飞卿精艳绝人”。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造语精致细腻,绵密隐约。王国维对其评价是“飞卿之词,句秀也。”五代。

“冯延巳之词不是五代风格而堂庑特大,开北宋一代风气。”所谓五代风格,就是指追求婉媚、言情不离伤春伤别、场景无非洞房酒筵的词风。而冯延巳独造清语,“高树鹊衔巢,斜月明寒草”疏散闳约,“细雨湿流光”五字便能摄春草之魂,难怪他在五代词人中独受王国维赏识。

冯延巳的君主南唐中主李璟,多才多艺,善诗歌,其词“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王国维以遗老自居,更能玩味此中深意吧。李璟之子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正因如此,兴亡不出宫阙的经历,使他可以用整个生命去咀嚼命运的无常,一旦发言为诗词,其深厚纯绝非常人可比。

李煜难为人间之王,却极称“词中之帝”。词之李后主而眼界始大。“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业,天上人间”,这些词境的开拓以及它独特的话语方式,为宋词的繁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词至北宋而大。不知电影《满城尽带**甲》中的“未央宫”是否出自北宋词人夏竦的“霞散绮,月垂钩,帘卷未央楼”,但范仲淹的“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帐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抑郁苍凉,让我想起了电影中杰王子带领士兵进行决战的那一幕。“北宋倚声家初祖”晏殊工于造语,词作雍容和缓,温润秀洁。

虽然它的内容大多是抒发相思与离别的辛酸,但它往往透露出对人生的反思和感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等精彩的语句,深为后人称许。

与他不同的是,其子晏几道一生耿介孤傲,把对歌女的相思爱恋作为他词的绝对主题,他把对爱情生死不渝的追求最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古之“伤心人”也。欧阳修是北宋初起承前启后的重要词人。受晏殊影响,欧阳修有“绿杨楼外出秋千”之句,仅一个“出”字便是后人所不能达到的。

其《醉翁亭记》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让我们了解到他的自然性情。王国维说,“永叔‘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春风容易别’于豪放之中有沉着之致,所以尤高。”

近人对词的看法

王国维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文学作品所关注的始终是人本身,即使是写景之作,也不能抹去景物背后那双情感的眼睛。王国维理解的“三种境界”。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王国维所谓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未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

第三种则是功夫到家参透真谛的喜悦与释然。王国维这段话鞭辟入里,假使晏、欧诸公在世,想也不得不叹服王氏的才情与睿智吧。只是,这三种境界又有几人能够通通尝遍呢?

有的人未上高楼,就已经先叹息驻足了,更何消说为伊憔悴、蓦然回首呢?学术知识如是,人生目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为了找到和追求人生的目标,先迷茫,再奋斗,再反思,最后达到目标,再进行下一步的追求。

人生目标并不唯一,但无论多少,成功的人生旅途中都交织着矛盾、执着与喜悦。用王老的话给自己一个定位,我们现在处于上下求索的阶段,或曰“潜龙勿用”。希望有一天,我们会乘千里风破万里浪吧。

人间词话读后感(篇8)

高中时有一段时间喜欢上了现代诗,就尝试写了些,然辞藻实在匮乏,文笔过于拙劣,终究不了了之。后来迷上看一些江湖武侠之类的小说,里面常常会穿插一句诗词来引导文意,才发觉古诗词原来比现代诗更有韵味,至此便喜欢上了古诗词(不过还达不到痴迷的地步)。

关于王国维先生,我对他知之甚少,一开始不知从何处听得他的名言(成事业者,必经三境界...),细细分析,愈觉有道理,遂即找到了这本书。实话说,《人间词话》这本书的很多地方,我是看不明白的。必然是因为我阅历太浅,境界太小,又加上最近有要事要做,没有心思慢慢品读。不过王国维先生关于诗词的美学思想仍旧令我折服,何若“有我无我”,何若“意境风骨”,何若“音律曲调”...他都如抽丝剥茧之行对其细细分析。中学时期曾学过的一些诗词也出现在这本书中,虽然读过,背过,默写过,但是这其中的意境在当时的我却未能领会多少,而现在来看,古人一首词中的浪漫足以胜过当今的一部诺贝尔小说。

王国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未有不越第一境第二境而能邃跻第三境者。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