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观后感14篇

04-17

说到作文,大部分同学一定很熟悉,作文能让大家的思维更加缜密更加有条理。写作时是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来的,你对优质的作文了解多少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窦娥冤观后感14篇,欢迎你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窦娥冤观后感 篇1

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这是发生在元代的一个悲剧。

穷书生窦天章女儿窦娥,从小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婚后不久,丈夫逝世,婆媳俩相依为命。蔡婆婆讨债,被欠债人胁迫,有生命危险时,被张驴儿父子相救。无赖张驴儿贪图美色,妄图娶窦娥为妻,却被拒绝。张驴儿恼羞成怒,买来毒药打算毒死蔡婆婆,霸占窦娥,不料阴差阳错害死了亲生父亲。公堂上,糊涂官判糊涂案,窦娥为了保护婆婆,被迫认罪。行刑前,窦娥向苍天立下三个誓愿,含冤离开了人世……三年后,窦天章应试高中,重审此案,终于为女儿沉冤昭雪。

读了此书,我心里感慨良多。窦娥是一个孝妇。小时候,父亲为了生活,已经无法养活她,只好送人,年幼的她深知父亲的艰苦,即使心里有万般痛苦,也不任性撒娇。长大了,就是婆婆引狼入室,让她委身于人,她也没做出大逆不道之事,只是同婆婆讲清事理。在公堂上,窦娥宁愿自己去死,也不让婆婆受一点皮肉之伤。最后平反时,她也让父亲照顾好婆婆。

想起这些,我不禁惭愧。在家中,我完全是个骄横的公主。遇到好吃的,我总是抢着吃完,不留一点给父母;每次我心情不好,就把气撒在父母身上,一点也不顾他们的感受;平时在家,我也很爱折腾,比如早餐明明说好吃这个,可吃到一半就不吃了,害得父母在百忙之中还要给我重烧早饭。跟窦娥相比,我无地自容。因此,我下定决心,学习窦娥的优良品质,孝顺父母,做一个让父母幸福的人。

窦娥冤观后感 篇2

窦娥冤读后感

窦娥冤读后感(一)

《窦娥冤》是元代着名杂居家关汉卿的杂居代表作,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民众基础的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窦娥是这部剧中最悲苦的人物,她三岁丧母,七岁被典,十七岁守寡,不幸的生活让她只能守着其父教导的三从四德和婆婆孤苦过活。房子漏水时,天天下雨。为了逃避债务,赛芦医生计划**蔡婆婆。被当地恶棍张艾佛救下的蔡婆婆,又走上了不幸的道路。

不能逼婚的张艾佛,误杀了父亲,怒气冲冲地把罪行栽赃在窦娥身上。被告上公堂的窦娥对官府还是有一些信任的,哪知时局腐败,**横行,被张驴儿买通了的知府为了逼迫窦娥认罪,竟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善良孝顺的窦娥不忍看到婆婆受苦,只好出手,被判死刑。

刑场上的窦娥是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她悲愤的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一言以蔽之,心中的愤慨、委屈、埋怨和指责,昭示着官场的黑暗。穷人太低,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为了表达自己的反抗决心,在临行时她提出三桩誓愿,第一桩誓愿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她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通过这种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第三桩誓愿亢旱三年,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反抗官府的昏庸,官吏的无心正法。

这三个誓词,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表达了窦娥希望通过这三个誓词直接惩罚残酷平庸的**,并希望有一天她的冤情能够得到澄清。三愿也是窦娥抗争精神的兴起,三愿的实现是窦娥抗争的最终结果。

窦娥就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悲剧,可以说狭隘落后的封建思想毒害了女性的一生,女性们结婚生子操劳一生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的被当成繁殖劳动的工具,有的甚至像牲口一样被买来买去。其根源在于落后的封建道德根深蒂固。男人认为男人比女人优越是自然规律,应该享有对女人的控制权。很多女性缺乏自我意识,看不到自己的处境。窦娥虽然有着独立的意识和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她只能在时代背景下看着自己的命运被别人主宰。

窦娥的故事只是成千上万受压迫妇女的缩影。当时不知道有多少女人跟着窦娥的脚步。窦娥三桩誓愿的实现也说明自身反抗的无力,不能依靠自身的力量使冤屈得以洗刷,只能寄希望于外物或虚无缥缈的天地。

生长在新时代的女性们在地位上比封建社会虽有所提高,且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对性别的要求也会越来越明显,但在很多工作岗位和地区对女性还是存在差别对待的,所以希望新时代的女性们时刻警醒,不要被表面现象蒙蔽了双眼,可能的话用一切手段维护自身的基本利益。

窦娥冤读后感(二)

《窦娥冤》是元代着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中国著名汉学家王国维被誉为元代乃至整个戏曲史上的悲剧典范。

作为《窦娥冤》中最悲惨的人物窦娥,是全剧中形象描写最深刻的人物,我对她的感触最为深刻。在我看来,窦娥的主要性格不是坚强而是柔韧。她拒婚、见官、弯腰、惩戒得性为,与其说是突出了她的叛逆精神,不如说是表现了她的妥协性格。当然,窦娥有一个强大和叛逆的一面,但我认为这只是次要和肤浅的。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封为圣人,十七岁丧偶,依山傍水,依山傍水,千里迢迢,一个接一个的厄运几乎毁了她一生的希望。和那个时代所有遭此不幸的女子一样,窦娥只能在今生今世里苦熬苦握,只能将渺茫的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世。窦娥很明显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把尽孝守节的精神支住支撑在了修来世的根基之上的。

她艰苦的岁月不是对今生的怀念,而是对末日的恐惧。为了避免来世遭遇同样的不幸,她必须孝顺和细心。而今生的命运越是凶猛,她培育来生的想法就越坚定。

经历了诸多不幸的窦娥,苦熬苦守,度日如年;醒时忧,梦时愁,见花流泪,望月伤心。她不能放弃的是来世最后一丝希望。

当张驴儿要做她的丈夫时,她毅然回绝,虽然这当中也含有对无赖张驴儿的鄙视和反抗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我一马难将两鞍鞘,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嫁别人,其实做不得。她一再劝说蔡婆婆不要再婚的原因,仍然是这种贞节观,她认为女人不守贞节是一种可悲可耻的行为。可见,即便不是张驴儿,而是换了一位痴情胜过张君瑞、豪贵可追陶朱公、才比子建、貌如潘安的人,她也一样不会嫁的。

窦娥信天信命、尽孝守节之外,还信官府。当张驴威胁丈夫时,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这位**。她本以为官府会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肝胆虚实。

她在公堂上慷慨陈词、义正辞严地为自己辩白,显然也是将官府看成了是一个能够主持正义的地方。直到被问成死罪之后,她还执迷不悟地以为尚有官吏们还覆勘的可能,可最后她还是含冤被斩。

孝道、守节、信天命、信**都在窦娥的死中起到了作用。只要其中一个在她心里放得开,窦娥不义之死的命运就可能改变。

总的来说,关汉卿是通过《窦娥冤》来抒发自己对遭受封建制度压迫的无辜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批判与反抗,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光彩夺目的宝石。

窦娥冤读后感(三)

在09年一个星期天的上午,我读完了《窦娥冤》这本**,书中描写了窦娥的一生。她原名端云。窦娥的一生充满了悲剧。三岁时,她母亲去世了。六岁时,她被父亲卖给了蔡婆婆。17岁时,她被恶棍张艾佛陷害斩首。虽然她只活了17年,但她从懂事起,心里就有了孝道的想法。

可谁也没有想到碰上了张驴儿这个无赖,没娶成窦娥为妻,反而嫁祸于她,更没想到公堂上的判官接受了张驴儿的贿赂,便定张驴儿无罪,还给蔡婆婆用刑,窦娥知道婆婆年迈体弱,禁不起刑罚,便委屈的承认自己有罪,第二天就被砍了头。在刑场上,窦娥立下了三个誓言:泼血训白、六月飞雪、三年干旱。

后来一一显灵了。

元代的关汉卿正是通过四大古典对剧之《窦娥冤》来揭露封建时代的残暴,官场的黑暗腐败,斥责了流氓恶棍的卑鄙行径,颂扬了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表现了作者对人民不幸遭遇的同情,从这个戏剧里,我也懂得了要爱护老人的优良传统。

窦娥冤观后感 篇3

记不得是第几次观看河南豫剧《窦娥冤》了,每次看后都会心情沉重,随着剧情发展心境键入。为古人担忧、悲泣。一曲千古流唱的窦娥冤,感天动地,让人断肠。

窦家之女名叫端云,自幼丧母,父亲将她抚养成人,并许配蔡门为妻,完婚之后,父亲便依依不舍的前去京城赶考。端云嫁入蔡门后,婆婆将其改名为窦娥,谁知窦娥天生的苦命,新婚不久,丈夫就死于天命,丢下她们一老一少两个寡妇。一日婆婆出去讨帐,债主为了赖账,将窦娥婆婆骗至郊外,欲将其勒死,被前来此处的张驴父子救下,当张驴父子知悉窦娥婆婆家境之后,便心起歹意,硬逼窦娥婆媳嫁于张驴父子为妻,窦娥婆婆羞辱难当,坚决不从,张驴父子威胁老婆婆说如若不从就将其勒死,老婆婆无奈,将张驴父子带回到家中,张驴父子对窦娥婆媳百般调戏,怎奈窦娥生性刚烈,弄得张驴父子难以如愿,所以张驴之子就心生歹意,趁窦娥给婆婆端羊肚汤之机,便将毒药放至汤中,让窦娥端于婆婆服用,本想借窦娥之手除掉婆婆,然后逼窦娥与其成婚,谁料窦娥婆婆身体欠安,不思茶饭,张驴父亲正在眼馋,见婆婆不思饮用,便端起一饮而尽,结果一命鸣乎,张驴见状,便将窦娥告上公堂,硬说窦娥药杀公爹,在重金收买之下,可恶的昏官硬判窦娥死罪,重刑之下窦娥宁死不招,无奈昏官欲将窦娥婆婆大刑加身,为了不让年迈的婆婆身受皮肉之苦,窦娥无奈含冤招认。被打入死牢。赴刑场之时,窦娥柔情满怀,苦苦思念父亲,“一腔恨压心头怨气难消,佩枷锁赴刑场怎能心甘,临刑前望京师苦苦思念,血泪啼啼久等待,心急煎烈盼父来,早来片刻咱能见,迟来一步相见难”。行刑之前窦娥满腔悲愤指天骂地许下三桩誓愿,“善恶错堪你枉为天,清浊不辨你枉为地,苍天若知我窦娥冤,誓愿应在这山阳县,第一桩,穷尽东海千倾水,难洗窦娥一身冤,沾沾青天神灵显,收去甘露旱三年;第二桩:热血不把大地染,血溅白廉挂高竿;第三桩:满天乌云为我聚,西北风儿为我旋,苍天若知我窦娥冤,皑皑白雪把我掩,一身清白留人间。果然窦娥死后,六月天下大雪,楚州旱三年,鲜血飞溅挂高竿。

常言说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艺术取之于生活,来源于生活,自古就有无道的昏官,为了蝇头小利,不惜闷着良心草菅人命。老天爷也有打瞌睡的时候,所以就有了屈打成招的冤假错案发生,还好,窦娥的父亲在她死后终于为她平反昭雪,惩治了恶人,总算皆大欢喜!

窦娥冤观后感 篇4

今天,我们学校开展了一年一度的科技节,为此,我们班的集体同学都踊跃参加。虽然我们没有得第一,但得了第二名。这都归功于同学们的努力付出。

吸管桥比赛马上开始了,我们站在桌子边十分紧张,连大气也不敢喘一下。胡诗梦担心的问我:“那桥的做法还记得吗?”我胸有成竹地说:“放心,我记得。”

比赛开始了,我们和以往的做法一样,只是速度快了不少,所以很粗心。直到做了一大半时,才发现底下支架不坚固,桥面不平整……大家只好乱缠一通。而胡诗梦说一点我做一点,当时,我真想放弃。我一会儿改这一会儿改那,手忙脚乱,再加上耳边有催促的声音,我的脑子快炸了。我一个大老粗,手本来就不灵活,还让我连吸管,粘胶带。结果越忙越乱。我们好不容易才做完。

比赛完了,本来是自信满满,准备交上去。可有一句话让我十分来气,那是吕昕哲在让我们放弃:“顾晨杰,不如你们放弃吧,反正桥没我们坚固。”在我看来,这句话是不团结的,因为我们在为班级在比赛,而不是个人,这种话让我觉得很可悲。

当时有同学听了马上说“你们要扔就扔你们自己的,顾晨杰一组做得比你们坚固。”吕昕哲却理直气壮地说:“那又不一定。”我们说不过他,心里有些不服气,他这种话说明了他是一意孤行没有团结意识的人,他一个人的力量再强大,也强不过一群人。

科技节的这件事我永远也忘不了。比赛结果出来了,我们班得了第二名。

这次比赛,我知道了做事要仔细,不能放过一点误差。有人认为我们做小事可以不仔细,做大事也不用太认真,那是不对的,因为盖房子误差只要有一毫米,就可以让一座房子倒塌。

我们还要团结,不能自私自利,因为他这样做不但没有集体性,更没有团结性,也会让人与人之间失掉友谊。作为六(2)班的一员,我认为学习差一点没事,可品德不高尚才是大事。

窦娥冤观后感 篇5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5261戏剧作家。他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表达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劳动妇女的深切同情。《窦娥冤》是中国古典四大悲剧之一,作者关汉卿塑造了窦娥这一平民妇女的典型形象。窦娥这个人物在世界文学历史上是一个典型的悲剧代表。他笔下的窦娥是一个很丰满的形象,不甘屈辱,不畏强暴,善良又质朴对亲人细致体贴;原本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安分守己的普通妇女,她把自己的不幸遭遇归之于命运,她希望能洗清她的清白,支持她对地痞无赖的抗争。

窦娥出身于书香门第,接受儒家的思想和教育,她的父亲窦天章把“三从四德”当作教条来约束窦娥,窦娥善良、温和、守礼节、懂孝道、明事理,就是这样一个人,她却遭受了人世间的诸多不幸,直到最终被残暴的恶势所迫害。

窦娥在张驴儿的淫威面前窦娥强烈反抗,誓死不从,张驴儿见要挟窦娥不成功,便转儿诬告窦娥害死张老头。公堂上,张驴儿用银子疏通贪官,要窦娥用命来偿还父亲的命。窦娥受尽贪官的拷打,但善良的窦娥,看到一边战战栗栗、不停发抖的蔡婆婆,不由得想到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缺银两,把自己买给蔡婆婆为儿媳,想到自己的先夫,想到和蔡婆婆相依为命,形影不离,由婆婆一手把她拉扯大以及儿时与婆婆玩闹的情景,不由浮现在眼前。已近六十岁的老人,又如何经受得起这群如狼似虎衙役的拷打?如果,让婆婆受到这般酷刑,我又怎么能对得起我那死去的丈夫!善良的窦娥,自己虽然正在倍受酷刑的折磨,心里还在考虑着她面前唯一的亲人——蔡婆婆。为了使蔡婆婆免受拷打,窦娥牙根一咬把毒杀张老头的罪刑揽了下来……。窦娥表现出了善良、无畏的精神,做为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品性进一步得到展现。

窦娥的命运如此悲苦,她遭受了丧母、离父、亡夫的一系列不幸,但她没有任何怨言,认为自己厄运都是因为“前世烧香不到头,今生甘愿受苦罹难”,劝自己,也劝别人“早将来世修”,

但是窦娥的思想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即对多舛命运的抗争,当张驴儿父子闯进窦娥家时,她表示了对他们和婆婆的不满,即使婆婆已经允许了,已成了不能改的事实了,但窦娥并不甘心受这种命运的摆布,对蔡婆婆进行了大胆地批判,对张驴儿予以了强烈的怒斥。窦娥的反叛精神也在对话中表现的淋漓尽至,窦娥不甘屈辱,勇于反抗。

窦娥丈夫死后,她只有“侍婆守孝”,是个言词应口的孝顺媳妇。但她不是一个任人捏合,逆来顺受的弱女子。她身上充满一种“力”,充满一股对正义追求的“力”,当张驴儿闯进她家并拉她堂结亲时,她断然拒绝,推张驴儿一跤,在张驴儿你子面前,窦娥像一位凛然不可侵犯的女神,这都是受到了封建礼教的影响。

窦娥性格中既有温柔贤慧的一面,又有刚烈坚毅 的一面。贤慧媳妇的苦难令人回肠荡气,悲从中来;刚烈性格的抗争,叫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窦娥的刚烈性格满足了悲剧在这方面的要求,从而使《窦娥冤》的悲剧冲突具有不可调和的尖锐性。

窦娥在临死前,怨天责地,并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飞溅悬挂在旗枪上的丈二白练上;二要在三伏天,降下三尺瑞雪,以证其冤;三要楚州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个誓言都应验了,死后窦娥千方百计寻找父亲申冤等等这些情节都反映了她对命运的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这种既任命又不任命的矛盾性格,才使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可信。

窦娥冤观后感 篇6

窦娥被称为历史上最怨的妇女。以前我都不知道为什么她怨直到今天看《窦娥冤》才知道她有多怨……

窦娥因为父亲上京赶考把她卖给了蔡婆婆当童养媳。可没想到才过了两年没到的时间丈夫死了。窦娥就和蔡婆婆相依为命。有一天有一个流氓叫张驴儿去她家威胁蔡婆婆把窦娥嫁给他爹,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后来张驴儿又叫窦娥嫁给他。窦娥不愿意还骂了他。张驴儿怀恨在心他让窦娥做汤然后在里面下了毒,汤给了蔡婆婆,蔡婆婆不喝就让张驴儿他爹喝了,

张驴儿把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楚州知府桃杌(音wù)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可看窦娥很孝顺)

贪官桃杌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雪,遮盖她的尸体(窦娥是个热血女子);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那时候,正是六月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后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贪官桃杌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大家应该和我一样都为窦娥这种精神感到骄傲因为中国竟有这种宁死不屈的女子,也为她的事感到难过。谁说女子不如男,历史上有许多英雄好汉但女子也有,窦娥就是这样的女子。我们女孩子不比男孩弱,不能被男孩欺负加油!

窦娥冤观后感 篇7

在之前与古代文学打交道的过程以及从小受到的教育中中,我们更多接触的是唐诗宋词这一类的文学作品。唐诗大多是格律诗,语言整齐而精炼,字字珠玑,具有极大的音韵美。而宋词虽然少了一些形式上的约束,也讲究炼字,短短几十字,以简练的文字来表达深远的意蕴。而本学期所学的元杂剧却与之截然不同,是融合歌舞的表演艺术,我们现今读到的元杂剧语言通俗易懂,情感明晰,是更直白生动更有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文学作品。

在粗粗了解元杂剧的体制后,我阅读了关汉卿所著的窦娥冤,它是传统的杂剧,沿用了四折加楔子的方式来叙述,楔子讲述窦端云如何来到蔡婆婆家,第一折作为开端写流氓张驴儿胁迫窦娥婆媳嫁给他父子为妻,第二折写窦娥因孝顺之心被太守严刑逼供,蒙受不白之冤,这是情节的发展,第三折是本剧的高潮,写窦娥受刑,血染三尺白绫,六月飞雪,第四折是全剧的结尾,窦娥之父为其洗冤,制裁恶人。

其中,第三折窦娥临死前,爆发出的怒火成为了传唱至今的经典。她说: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一段气势汹汹的唱词对天地的指责大胆而惊人,唱出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一反之前窦娥善良温顺的摸样,给予鲜明的对比效果,更突出了窦娥对于封建统治的控诉,是反抗意识的觉醒。窦娥指天发出三个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飞雪,三年大旱,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誓愿一一实现,以种种不可思议的迹象向全世界证明了她多么无辜。

最终,窦娥的冤屈被平反,但以鬼魂的形态去倾诉而非人,这本身对封建社会不公平制度的一种讽刺,在官僚制度的层层阻碍下,不以鬼魂之身是不无法接触当权者的。以鬼魂诉冤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发生的。让我们做一个假设,假设窦天章不曾一举及第,不曾官拜参知政事,终其一生只是个庸碌无为的落魄书生,也许对窦娥的冤案就会投诉无门,反遭迫害,窦娥永远蒙受冤屈。平反冤屈最终还是基于掌权者的意愿,而非真正的公平正义,这是作为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共同的无奈。

窦娥冤观后感 篇8

人为?天命?

人为还是天命?想要感天动地的窦娥,她拷问天地,发下誓言,这么一个相信天命的女人,最终还是靠自身的力量才得以沉冤昭雪。这是,我们不禁要问,在那充满因果报应的命运中,人类有多强大?

佛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总是希望善恶终有报,窦娥也曾执着的相信着命运的安排。

在她的一生中,孝道和守法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即使在这样悲惨的生活中,她也不允许自己违背自己心中的一点道德标准。她以为这样做就是行善,就可以修得美好来世。甚至在抱怨的时候,她不怨人,不怨事,她只怨天怨地。

天命,似乎成了窦娥面对一切的原因。

窦娥一出场,便发出:“满腹闲愁,多年禁受,天知否?”的哀怨,生活中的痛苦,她默默承受,与当时其他人一样,时常用“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八个字聊以**。

以致在她临行前也不忘向上天质问:“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充分的证明了窦娥在生前有多么的相信这个不存在的“天”。

人们就是这么虔诚的走进了命运的怪圈中,义无反顾的坚守着那些烙印在思想中的东西。“执着”在剧中就像是一朵艳丽的毒花,表面上看来窦娥是个坚贞、力尽孝则的动人形象,但在这表面之下,何尝不是对封建礼教的执着呢?窦娥抱怨说,她没有抱怨把她关进监狱的张驴子,也没有抱怨错误判刑的愚蠢**,也没有抱怨当时的社会制度。

为什么?因为此时的窦娥还在相信“上天”能平她的冤,能昭她的雪。在质问天地后,更是发下三桩毒誓来唤“天理”。

可是何为“天理”呢?就算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它也只是在向世人诉说窦娥的冤屈有多大,而真正陷害、毁灭她的人却还在逍遥法外。在那些相信命运的人中,命运实际上意味着一个悲惨的人生故事。

在命运中,老百姓的命运往往是悲剧姓的。除了制度、社会等客观因素外,其自身的原因也不容忽视。就算是窦娥,她苦,她冤,但何尝没有自身的因素呢?17岁结婚,守寡三年,对于一个女人来说,生命中最宝贵的青春就这样被浪费了。

可是她没有去寻找自己的幸福,而是在消逝的青春中,用实际行动来实践着封建伦理道德规范。为了守节,当她面对张驴儿的逼婚,是万辞不从,敢于见官;为了尽孝,她可以忍受住“捱千般打拷,万种凌逼”,直打得“肉都飞,血淋漓”,而不愿意让婆婆受一点点伤害。其实,这种孝顺的奉献是为了给下一辈子寄予希望。对于命运的安排,她愿意承受今生的一切苦难,因为她相信来生会幸福而有回报。

这一切的思想就是对“天命”的过分执着,为了修得来世的幸福,窦娥决心做到“我将这婆侍养,我将这服孝守,我言词须应口”。在她看来,这就是行善,是来世得到好果的必经之路。可是这“天命”之路真的行得通吗?

看看结尾处就能明白,窦娥的冤屈能够得以昭雪,很大一部分是归功于她的鬼魂去找了窦天章,并且不断的向她父亲传递出女儿冤死的信息,这桩冤案才得以重新审理。想想看。没有窦娥的鬼魂找爸爸,以后什么事都不会发生,所以人们在这里得到了一个重要的表达。“天命”只是我们自我安慰的一种借口,遇到比我们强大的事物而失败时,总是会说:

“这也许是天意吧”。为什么不去抗争?为什么不去解决困难?

只是看着命运走向毁灭,这叫生死吗?

在中国人的思想里,乐知天命是一种幸福,但它代表的不是无为,而是一种“中庸”之道。可是更多的人把天命认为是任天由命,遇到苦难时候就告诉自己这是天意安排的,把悲愤与无奈发泄给上天,可是上天在哪呢?它不会出来帮助你的痛苦,只是我们。

我想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天命”两个字,而是“乐之”。这是一种处事态度,乐观之外不要过分的去追求什么,不偏不倚,尊重现实,所谓中庸大概就是如此了。

接下来就要说说“人为”的力量了,在《窦娥冤》中,人为的抗争其实鲜少出现,作者为了衬托窦娥的悲惨,于是加重笔墨的在突出社会中的恶势力,让人们产生痛恶。然而,在这样的安排下,窦娥的呻吟未能撼动这些些恶势力的一根毛发。不管她怎么为上天的原因而哭泣,现实并没有改变什么。窦娥死后,她的冤屈也没有得到弥补,这说明当时社会上的人的力量是有限的。

但作者并没有让人们完全失望。他让窦娥的鬼魂去找窦天章。窦天章之后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人之常情。而窦娥的鬼魂去找窦天章这件事带有神话的色彩,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有人质疑,这可以叫做“人为”吗?我认为这是可能的。作者的安排表明**是可以打败的。我相信没有窦娥的鬼魂,另一个正以的人一定会去找窦天章为窦娥报仇。

我们纵观《窦娥冤》整部剧作,尚可算作“人为”的抵抗体现在三处:一处是她与张驴儿的抗争,一处是她与官府的抗争,还有一处就是结尾的鬼魂平冤了。每一处的出现都可算作剧中的高潮,但两次都以失败告终,窦娥的抗争最后都沦为对“天命”的抱怨了。

而第三次的“人为”抗衡就是在告诉人们,我们用自己的力量对面对黑暗势力也是可以取得胜利的。我们虽然不能说人为可以主宰天命,但也不要相信天命一定可以主宰人的作用。我认为“人为”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就像剧中,若窦娥没有与张驴儿的抗争,她就要被再一次买卖了,而后来与官府的抗争,即使失败,但可以让世人了解现实的黑暗,可以让人们以后更好的在黑暗中寻找出路。

其实“人为”与“天命”都是面对社会悲剧的一个态度和方法,有人固执的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叫做“天命”,或是认为任何事情都可以“人为”的改变,这就会钻进一个个牛角尖中去。窦娥对“天命”的信任并没有改变她的悲惨命运,而是后来通过自身的努力而平了冤案,这说明了什么呢?其实这就是回答了开头的那个问题,在充满因果报应的宿命中,“人为”的力量可以是很大的,关键是把握好解决问题的时机。

一味的硬碰硬只能两败俱伤,如同窦娥最终以死来唤天理,不惜发下三桩毒誓来反抗命运的不公。窦娥选择死亡其实就是在做最后一个“人为”的努力,用最悲壮的手段向大家证明着天理尚存。即使她是向“上天”来发誓,但她也是想通过自己的呼喊,让“上天”明白她的冤屈。

这种没有后路的对峙终于让誓言成真,但窦娥自己的生命也被牺牲了。“人为”的抗争往往都会得不偿失,但我们要因此都终止吗?

“人为”的结局我们不可预料,但是若不“人为”,也许结局只有一个。宿命只是我们为自己的失败找到的借口,就算是得不偿失,就算是两败俱伤,我们至少曾经有过成功的希望。我相信窦娥在与张爱儿的逼婚和**的愚昧作斗争时,有成功的希望。

我想,就是因为有这个希望,所以她在临行前才会做最后的一搏。即使她把希望寄托在“天理”上,但她还是用自己的行为作出了反抗黑暗的一搏。

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还需要很多次这样的一搏,在没有亲手努力过之前,“天命”只是一个传说。在现今的社会中,“窦娥”的故事还在发生,让我们相信窦娥那总是失败的“人为”吧,因为除开结局,我们需要一种敢于正视一切苦难和不幸的勇气。

窦娥冤观后感 篇9

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窦娥冤》阅读赏析

第一部分: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邪恶残暴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第二部分: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第三部分: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窦娥冤观后感 篇10

前几日,我把这本厚厚的《古文观止》给翻完了,这本书基本收录了从春秋战国到明朝的优秀散文。如果我们能从中吸收到一些营养,一定对我们的散文写作有一些提示和帮助。我们常说散文之所以称为散文,是因为它结构较为松散。但是我发现在《古文观止》中的散文在结构上不仅不散,而且有一些共性。那就是大部分的散文从结构上入手,都可分为现状描述、提出问题、给出答案这三块。

现状描述又被称为背景切入,特别在写事的时候,文章往往需要从时代背景入手,说明发生的时间、地点。出场的人物。比如,李密的《陈情表》,开头大段地描述自己的平生及祖母刘氏的亲情。看似好像是在陈述,其实是在铺垫。为中段提出辞官照顾祖母打下基础。还有《兰亭集序》和苏轼的《前赤壁赋》都有这种背景似的景物描述。为什么一定还有这种现状的描述,俗话说,高潮来的快,还得前戏好。如果你想要读者和你一起high。必须得让他人先进入你的文章,如果没有这些铺垫,那便是假高潮了。

这部分是其实文章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并真正做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文章不提出问题,而只有背景切入,那么就变成了纯粹的景区介绍。应该说,这世上所有的`文章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他都逃不开一个东西——动机。人做事是需要一定的动机的,但是有动机不一定就能把事做成。如果我们做不成,我们就有了问题和冲突。文章便要去解决这些冲突和问题。

窦娥冤观后感 篇11

《窦娥冤》是元代着名杂剧作家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被我国着名国学大师王国维誉为标举全元乃至整个中国戏曲史上的悲剧典范。

作为《窦娥冤》中最悲惨的人物窦娥,是全剧中形象描写最深刻的人物,我对她的感触最为深刻。我觉得,窦娥最主要得性格不是坚强而是柔顺,她的拒嫁、见官、屈招、赴刑等一系列行动与其说是为了突出她的反抗精神,倒不如说是为了呈现她妥协的性格。诚然,窦娥也有坚强和反抗的一面,但我认为那只是次要的和表面的。

窦娥三岁丧母,七岁被典,十七岁守寡,靠山山崩,靠河河千,接二连三的厄运几乎断送了她所有的生活希望。和那个时代所有遭此不幸的女子一样,窦娥只能在今生今世里苦熬苦握,只能将渺茫的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世。窦娥很明显的是在很大程度上把尽孝守节的精神支住支撑在了修来世的根基之上的。她的艰苦岁月,不是对今生的留恋,而是对厄运的恐惧。为了避免在来世遭遇同样的厄运,她只有“言词应口”地尽孝守节。而今生的厄运越是酷烈,她修来世的意念就越坚定。经历了诸多不幸的窦娥,苦熬苦守,度日如年;醒时忧,梦时愁,见花流泪,望月伤心。她最不能放弃的便是这寄托于来世的最后一线希望。

当张驴儿要做她的丈夫时,她毅然回绝,虽然这当中也含有对无赖张驴儿的鄙视和反抗的因素,但最重要的还是因为“我一马难将两鞍鞘,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嫁别人,其实做不得”。她一再劝说蔡婆婆她不要再嫁的理由也仍然是这种贞节观,并且她将女子的不能守节看作是“可悲可耻”的行为。可见,即便不是张驴儿,而是换了一位痴情胜过张君瑞、豪贵可追陶朱公、才比子建、貌如潘安的人,她也一样不会嫁的。

窦娥信天信命、尽孝守节之外,还信官府。当张驴儿以命案相要挟时,她毫不扰豫地选择了“官了”。她本以为官府会“明如镜,清似水,照妾肝胆虚实”。她在公堂上慷慨陈词、义正辞严地为自己辩白,显然也是将官府看成了是一个能够主持正义的地方。直到被问成死罪之后,她还执迷不悟地以为尚有“官吏们还覆勘”的可能,可最后她还是含冤被斩。

尽孝、守节、信天命、信官府这几条都在窦娥赴刑屈死的过程中起了作用,诸条中只要有一条在她的心中有所松动,窦娥冤死的命运或许会改变。

总的来说,关汉卿是通过《窦娥冤》来抒发自己对遭受封建制度压迫的无辜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对封建社会的黑暗进行批判与反抗,是中国文学史上永远光彩夺目的宝石。

窦娥冤观后感 篇12

关汉卿的剧作深刻揭露了元代社会的黑暗,是元代残酷的民族压迫和阶级压迫的一面镜子。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写一个弱小无靠的寡妇窦娥,在贪官桃杌的迫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斩首示众。窦娥的冤案有巨大的典型意义,作家以人命关天关地的高度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封建社会里官吏每(们)无心*,使百姓有口难言这个带普遍意义的问题,强烈地控诉了封建制度与民为敌、残民以逞的罪恶。

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错看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第三折这〔滚绣球〕一曲,通过窦娥血泪的控诉,引起人们对封建社会的现实秩序与传统观念的怀疑,把窦娥悲剧的意义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窦娥冤》阅读赏析

第一部分:

开折,通过监斩官和其他人的行为,描写了一副阴森肃杀的刑场气氛。窦娥便在这种气氛下以犯人的身份上场了。一上场,窦娥便唱了两只曲子:[端正好]、[滚绣球]窦娥首先把自己的冤枉呈现出来,说明自己无辜被判死刑,冤屈惊天动地,临死之前,把控诉的对象指向了天和地。窦娥控诉天地一场戏,极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好文章,千古流传。我们来看一看这段唱词: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一句是说现实世界有它固有的统治秩序,人们的命运掌握在天地的秩序之中。下一句,一个天地也!一声感叹,蕴涵着窦娥无限的感情。有愤激,有委屈,有埋怨,有抗争,有指责,有期待。下一句只合可怎生两个表强烈反问语气的词,表达了窦娥对天地强烈的质问。作为主宰万物、维持现实世界秩序的最高统治者天地,本应该使社会清明,公正无私,却是非不分,曲直不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福贵又寿延。用非常肯定的语气直接指明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坏人得志,好人受欺。这种现实世界的不公平和天地间应该存在的公理形成鲜明的对比,不禁使人对主宰万物的天地产生怀疑。天地也!作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这一句是对前几句的总括性结论,指明了天地并不象人们期望或相信的那样维持现实的公平合理,相反,却和社会上的**的坏人一样,助纣为虐,为虎作伥,残害善良弱小的平民百姓。这句指责,推翻了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对人们现实和精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天地作了深刻的批判。紧接下来,悲愤之气达到极点,便是对天地的直接而强有力的指责和痛斥。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不仅是要推翻天地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进一步要推翻天地在现实世界中的地位。这种对天地的大胆的指责批判在古代以天为上的社会里是不多见的,中国古代人民因为以农业为生,特别重视天。现实世界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被认为是承接天的命令,代替天来行使统治权。因此被称为天子。窦娥的这一段唱词,把自己受冤屈的原因直接归结到了天的身上,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所赖以维系的精神支柱。既是对整个封建专制制度的彻底否定,也是对传统的封建专制思想的否定。具有很强的民主主义精神。这种思想也是关汉卿借窦娥之口抒一己之愤。最后一句哎,只落得两泪涟涟。是愤怒的控诉达到极点之后的转折,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悲愤而又无奈的叹息。

这段话之所以具有非常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精辟而非常概括的语言表达了长期以来人们对社会不平等的强烈愤慨。表达了普通老百姓要求维持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式上,几乎全用口语,既贴近老百姓的语言,又自然流畅,气势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途中,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一个小小的请求,要求从后街走,原因是怕婆婆看见伤心难过,这个小小的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细心。在蔡婆婆将张驴儿父子领回家中,劝说窦娥答应张驴儿父子招亲的要求时,窦娥宁死不从,而且批评了蔡婆婆的软弱和苟且行径。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第二部分:

刑场哭别一场戏,是表现窦娥的性格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内容,也是本剧悲剧因素组成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婆婆能在自己死后看在婆媳情分上祭奠一下自己的坟墓。这段哭诉,哀哀怨怨,与前面的愤怒控诉形成鲜明的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另一方面的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她忍受了命运最艰难困苦的打击,从小失去母亲,七岁时又与相依为命的父亲分离,作了蔡婆婆家的童养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但现实是如此黑暗,即使这样对生活最起码的要求也难以得到满足,最后落得个无辜受刑的结局。窦娥的请求,体现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对*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为造成的,是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吏的腐败,*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第三部分: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由小到大,由弱到强,一步步递升,创造出浓厚的悲剧气氛。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使百姓有口难言。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桩誓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结束。窦娥死去了,但给人间留下了一个勤劳善良、坚强不屈、富于反抗精神的感人形象。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窦娥冤观后感 篇13

这篇文章之所以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是因为它用一种灿烂而通俗的语言表达了人们对社会不平等长期以来的强烈愤慨。它表达了老百姓维护社会公平、惩恶扬善的愿望。在句型上,几乎都是口语,贴近百姓的语言,自然流畅,气势十足,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因此,千百年来盛传不衰。

在去刑场的路上,窦娥向刽子手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要她从后街走,生怕婆婆看到她伤心难过。这个小细节显示了窦娥的善良和细心。在蔡婆婆领着张尔佛父子回家,劝说窦娥同意张尔佛父子的婚约过程中,窦娥宁死不顺从,并批评蔡婆婆的软弱和不屈不挠的行为。窦娥被张驴儿陷害,又被贪官桃杌不分青红皂白问成死罪,经受残酷拷打,拒不承认,当贪官要拷打蔡婆婆时,窦娥顾念到婆婆年迈,经不起酷刑,就含冤承认了贪官要她承认的药死公公的罪行(这在重视纲常伦理的封建社会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在将要赴刑场处斩的路上,窦娥还牵挂着婆婆,怕她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难过,经不起打击。这个细节虽小,却充分反映了窦娥的善良、孝顺。也是对造成冤案的贪官桃杌的强烈讽刺,象这样一个在临死都记挂着婆婆的孝顺媳妇,怎么可能犯下药死公公的大罪呢?

而贪官桃杌却是非不明,连这样一个简单的案子都审不明白,糊里糊涂就用酷刑把善良的百姓判成死罪,如此草菅人命的狗官在后文中竟然得到升迁,可见社会是多么黑暗无道。

第二部分:

刑场上的哭闹不仅是窦娥性格表现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剧中悲剧元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刑场上,窦娥再次重申了事实真相和自己的冤情。最后,窦娥向蔡婆婆提出了请求,希望蔡婆婆死后能为自己的坟墓献祭。

这种哭闹、悲伤和怨恨,与之前的愤怒指责形成鲜明对比,是窦娥性格的又一体现。也是窦娥在现实中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性格的写照。它说明窦娥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一个勤劳善良,命运孤苦,没有过多要求的普通劳动妇女。

她遭受了命运最艰难的打击。她小失候失去了母亲。7岁时,她与养父分居,成为蔡婆婆家的儿媳。结婚两年后丈夫又去世。在这种种的命运打击面前,窦娥都忍受了,她只希望能够和婆婆相依为命,过安安稳稳的日子。

但现实是如此的黑暗,即使生活的最低要求很难得到满足,最终一个无辜的判决就结束了。窦娥的要求体现了普通人最基本的要求,也增强了人们对窦娥的同情和对社会黑暗的愤怒。最后,窦娥劝解婆婆,说自己是“没时没运”才落得“不明不暗,负屈衔冤。

”这只是窦娥安慰婆婆的话,并不是说窦娥自己没有怨恨了。因为她的冤屈完全是人类造成的,因为社会的黑暗,官员的腐败,邪恶势力的横行。窦娥也从自己身上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在临刑时提出了三桩誓愿。

第三部分:

关汉卿从“东海孝妇”的传说中得到启示,由之生发开来,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概括丰富的现实社会内容,大胆而精巧地构思出三桩誓愿。这三个誓言,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循序渐进,营造出浓烈的悲剧氛围。

窦娥是无辜的,是冤大屈深的,她不甘心屈从于现实的压迫,她坚信自己的死定会“感天动地”,在人间以奇迹的方式显示出来。第一桩,“血飞白练”,通过这种方式,窦娥向世人显示她的清白无辜。在唱词中,窦娥提到两个典故: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表明她死得和苌弘一样冤屈,和望帝一样凄惨。第二桩,“六月飞雪”,如果说第一桩是通过她自身的奇迹来表明她的冤屈,第二桩则是通过违反常规的自然现象来证明社会的不公平,社会上人为制造的黑暗。

“飞霜六月因邹衍”的冤狱故事,更表明了窦娥所遭受的是人间冤狱。第三桩,亢旱三年。引用“东海孝妇”的故事,矛头更直接地对准昏聩的官府,“这都是官吏们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窦娥希望通过第三桩誓愿,直接惩诫残暴昏聩的官府,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冤屈能够象“东海孝妇”一样,得到昭雪。三桩誓愿,从时间的延续上,一桩比一桩更久长;从空间范围上,一桩比一桩更扩大。三桩誓愿依次递进的过程,也是窦娥反抗精神依次上升的过程,是她斗争的矛头更加明确的过程。

行刑尚未开始,第二桩誓愿就已显示出预兆,更说明了窦娥的冤屈感天动地,社会的黑暗已引起上天的震怒。三愿的实现是窦娥反抗的最终结果,也是悲剧高潮的终结。窦娥死了,却留下了勤劳、善良、坚忍不拔和反抗的动人形象。

也给人间留下了一曲对黑暗社会以死抗争的回肠荡气的悲壮歌曲。

窦娥冤观后感 篇14

《窦娥冤》是元曲四大家之首关汉卿的代表作之一。问世以来,它在民间取得了十分大的影响,先后约有八十六个剧种改编、演出此剧。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说“《窦娥冤》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

这部作品是中国古代悲剧成熟的标志和中国古代悲剧的典范作品,听到这个冤鬼复仇的故事时那种略带恐惧的快意令人记忆犹新。

窦娥一生的遭遇充分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共同的不幸,尤其是妇女的不幸。

窦娥她短短的一生之中,遭到失母丧夫的打击、高利贷的毒害、泼皮流氓的欺压、贪官污吏的毒刑和判决,种种不幸和灾难发生在她身上,令人唏嘘不已。临刑前,满腔悲愤的窦娥许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最后都一一应验,热血长二白练悬,六月飞雪,楚州三年大旱。

窦娥是悲剧的主角,窦娥经历坎坷,是剧中最大的悲剧性人物毋庸置疑。蔡婆婆相与儿媳的经历也很令人感慨,她的前生我们无法得知,但是看看她的下半生:中年丧夫,老来丧子,好不容易在60多岁的时候找到了个接脚的丈夫,却不是一个忠厚足可依靠的老头儿,又领着凶神恶煞不怀好意的儿子还得承受来自儿媳的道德说教和谴责。若仅就人生甘苦而言,老太太历经沧桑,遭不少别人的白眼,本想好好地生活,但是谁曾关心她,谁让他感受一份呵护的温暖,谁给她可以依赖的感觉。

蔡婆婆的人生也是一场悲剧,再看看其他的人。赛卢医,欲谋害蔡婆婆,但被张驴儿父子发现,做恶未遂大彻大悟,想立地成佛。躲到一个僻静的地方来做写善事,不曾想到却向善不能。他在张驴儿的威逼之下,成了杀父的帮凶,此后事发,落了个“发烟瘴地面,永远从军”的下场。张驴儿是个流氓恶鬼千刀万剐他也难解心头之狠。但是他又何尝没有收无常的戏弄,他喜欢上窦娥,又阴差阳错地毒死了自己的父亲,最后也落了个凌迟的下场。

《窦娥冤》里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有意无意地上演着各自不同的悲剧。揭示了人生命中悲剧性的一面,王国维称他为“及列之于世界悲剧中,也无愧色”。《窦娥冤》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蒙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放高利贷、流氓恶霸横行、官吏贪赃枉法、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被压迫的妇女们得不到生命安全财产保障、人民的愤怒和怨恨成为时代的情绪。这就是元代社会状况。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