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陋室铭教案15篇

04-19

我们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和剖析“陋室铭教案”,希望您能够从本文中获取一些参考意见。学生们有一个生动有趣的课堂,离不开老师辛苦准备的教案,需要大家认真编写每份教案课件。教案是教师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陋室铭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以声入情,因声求义,以此感受作品思想内容和韵味情调

2、注意语言的音律节奏,反复朗读,直至能够背诵,努力做到传情达意

3、了解作者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富有韵律的语言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设计

(一)导入: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师范读课文,并提醒学生注意读音和停顿

(三)生朗读课文

(四)介绍作者及铭(见课文)

(五)同桌间借助工具书以及课后注释翻译课文,请同学说说课文意思,老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

在(在乎) 名(著名) 灵(灵气,神气)

斯(这) 惟(只) 德(品德)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鸿(大) 儒(有学问的人)

白丁(原意平民,这里指没有学问的人) 调(调弄)

之(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劳(使。。。。。。劳累)

行(形体,身体) 云(说) 何(什么)

倒装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何陋之有——有何陋

(六)再次朗读课文,并注意停顿

(七)背诵课文(可以以游戏接龙的方式进行)

(八)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呢?这不是矛盾的吗?请大家一起来讨论,到底是否矛盾?

(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正如文章开头第三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正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的。)

1、请找出表现不陋的语句

(谈笑有鸿儒,往来不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作者从交往,愉悦,学习几方面描写出主人追求之不陋,鸿,素,金三字又可以突出主人精神生活的内涵丰富,与陋无缘)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行。突出作者不被荣华富贵,功名利禄所累,这不是他所追求的,可见他的志趣高雅)

2、除了这些语句表现了陋室的不陋,其他语句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周围景色虽然不是很美丽,但可见作者安贫乐道,恬然自适的生活情趣)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把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意在自勉,希望自己也像他们那样虽然居住的屋子简陋,但品德受人景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以孔子的话作结,再次表明自己安贫乐道,洁身自好的品质)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为全文奠定不陋基调。仙,龙是为山,水增色,他们才是最重要的,这里暗指居室的主人。)

3、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有着高尚的品德,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他的什么愿望呢?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板书:安贫乐道)

4、作者在文中表现出来的“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时是值得称道的,在当今有什么意义吗?

(学生讨论,各抒已见,教师作正确引导)

(九)归纳艺术手法,课内外相结合

文章一开头以山、水类比,引出陋室,接着描写陋室,暗示陋室不陋的特点,最后引用孔子的话,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作者借写陋室表达了安贫乐道的情趣,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陋室铭教案 篇2

一;导入新课

有句俗话叫做“金屋,银屋,不如自己的草屋。”自己的草屋尽管再破也是最好的。唐朝诗人刘禹锡也自称他的屋子是陋室,那我们今天就来参观一下——

二;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朝彭城人,祖籍洛阳,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运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安徽和州通判。晚年升为太子宾客,所以世称刘宾客。他和柳宗元友谊很深,与白居易也非常友好。他的诗文都很出色,《秋词》《陋室铭》都是传世佳作,他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深寓哲理,脍炙人口,为世代所传诵。有《刘梦得文集》、《刘宾客文集》、《刘禹锡集》传世。

三;背景

贞元九年(793),刘禹锡中进士后,官至太子宾客,加检校礼部尚书,可谓官运亨通。后因他参加王叔文的永贞革新运动,得罪了当朝权贵宠臣,被德宗皇帝贬至安徽和州当通判。按规定,通判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见这位诗人是从上面贬下来的软柿子,就故意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

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光,搬了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狭小,一次比一次简陋,全家老小根本无法安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刘禹锡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这篇文章,并请他的好朋友,当时的大书法家柳公权书碑勒石,立于门前,以示“纪念”,一时轰动朝野。

四;文体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五;合作探究

1;这篇文章是押韵的。先找出文章的韵脚

答:名、灵、馨、青、丁、经、形、亭,明确基本押ing韵,2;开头的山、水、仙、龙各比喻什么?这样写目的是什么?

答;,山、水喻陋室,仙、龙喻“德馨”,运用比喻和类比引出陋室。3;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

答;陋室不陋

4;“陋室”为什么“不陋”?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惟吾德馨”一句点明主旨,统领全篇。“德馨”是本文文眼。

5;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具体描写陋室的?

答;(1)居室环境。(2)交往人物。(3)日常生活

6;文章如何描写陋室环境呢?

答;“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里是写陋室的优美的自然环境,

一“绿”一“青”,色彩清丽,生意盎然。

7;这个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幽雅恬静

8;“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上”和“入”的妙用,讨论谈看法。答;上,长—爬上;入,映入眼帘;拟人,以动写静,赋予苔藓、草色以人的灵性。“苔藓”也想从台阶爬到陋室,听听主人在说些什么;“草色”也想从窗户窥视主人在干些什么。这样把苔藓和青草写活了,让人觉得春意正浓,生机盎然。

9;.对居室周围环境的'描写,与表明作者“德馨”有什么关系?

答;“绿苔漫上阶沿,青草长满庭院”,表明作者安居陋室,恬然自得,丝毫不感到荒凉、寂寞。这种心境,正是“德馨”的反映。

10;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那里可以看出?

答;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11;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答;鸿儒

12;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

答;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明写朋友实是显现自己“德馨”。与高雅之人交往的必是高雅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

丁。”这是写与室主人交往的人物,博学的人,高雅的人,很有品位,谈笑风生,以交往高雅,来突出自己“德馨”。

13;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

答;调素琴、阅金经。

14;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

答;高雅。在陋室里,兴致所至,可以弹弹古琴,看看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也没有繁冗的公文劳累身心。这是写主人的生活情趣。这两句中,有正面描写即实写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也有反面描写即虚写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对应,“阅金经”与“无案牍之劳形”相对应。这样正反对照,虚实相生,表明了作者恬淡闲适、安贫乐道的高雅情趣。小结;总之,作者从(1)从自然环境的幽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2)从交往人物的儒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从生活情趣的高雅:“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了陋室不陋,这正体现了作者的“德馨”。

15;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答;作者采用了类比的表现手法,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它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希望自己能成为诸葛亮、扬子云那样有志向有抱负的人,

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16;结尾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孔子:想要搬到九夷去居住,有人说:“那里太简陋,怎么能住呢?”孔子说:“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以孔子的话作为结尾,有画龙点睛,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17;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接陋室表达一种不募容利、安贫乐道的情怀。

18;这篇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篇文章的“物”和“志”分别是什么?

答;“物”指的是“陋室”,“志”指的是“德馨”。

六;总结;

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恬淡乐观始终不改变自己的操守。他蔑视那些当朝权贵,厌恶污浊的官场生活。他的甘居陋室,以诸葛亮、杨雄自比,这也正是他正直、高尚节操的反映。

陋室铭教案 篇3

陋室铭教学课件

《陋室铭》这篇文章千古传唱,教师通过自身对文章的理解和喜爱,编写出了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案。下面,就就跟着教师的教学思路,一起来探索陋室铭其中的奥秘,感悟诗词的古风古韵,体会作者刘禹锡给我们带来的心灵洗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 “铭”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

(2)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品味“片言明百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批注法、“知人论文”探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并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安贫乐道的情趣和豪迈的气概

重点:1.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2.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章的主旨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二、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谈

话题:来到嘉兴,就不能不说南湖,谁给我介绍一下南湖?(红船,南湖菱)南湖还有一种特产,就是“南湖菱”谁来介绍一下?

其他地方的菱都有角,故称“菱角”,南湖菱与其他地方的菱角不一样,是无角菱据说其他地方的菱角秧苗放到南湖,也会变成无角菱,南湖真是太神奇了

“菱”与“灵”相通,据说,吃了南湖菱会让人有灵气,南湖菱养育了充满灵气的嘉兴人我看不假,在座的同学眼睛都水灵灵的,个个都充满了灵气啊

远在唐朝的时候,嘉兴就孕育了一个充满灵气的青年才俊他就是刘禹锡他出生在嘉兴,吃了不少南湖菱,很有灵气他在老师的指引下,在自己的努力下,满腹经纶19岁时游学当时的京城长安22岁就进士及第,后来年纪轻轻就成了朝廷里的重要官员,深得朝廷重用另外,他写的诗与白居易齐名,他写的文与柳宗元齐名

我们小学里就学过他的一首诗《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只有内心宁静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富有诗情画意的月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陋室铭》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美

1、检查预习情况:注音、句读

2、请同学读没有句读的课文,指出“德馨、案牍”的读音

(三)走进陋室,再读课文,把握主旨1——“高洁”

1、题目是《陋室铭》,了解铭文特点

2、师:陋室铭,陋室铭,刘禹锡想要借这陋室,让自己铭记什么呢?让我能走进陋室,去看个究竟

刘禹锡说:片言可以明百意在《陋室铭》81字的片言中,刘禹锡的百意是什么?下面请自读课文4—7句,根据注释翻译,在翻译的基础上为这几句话做批注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环境幽雅)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友儒雅)

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它给人一种闲适的感觉(生活高雅)(板书:贫乐 调素琴阅金经)

4、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也能如此自得其乐,我们不禁要与刘禹锡对话一番——

示例:问:你这房子都长青苔、长青草了,你还说不陋?

刘:“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是多么幽雅,怎么能说陋呢?

问:看你这穷酸样,估计不会有人与你为友吧?

答:……

问:你既没有丝竹,又没有案牍,你,你还有什么好乐的呢?

答:……

5、由此可见,刘禹锡是一个怎样的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脱俗)(板书:高洁)

板书:调素琴阅金经高洁

6、请大家用快乐、舒缓、愉悦的语气读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劳形”

(四)走近作者,深读课文,把握主旨2——“豪气”

师:刘禹锡为什么能做到安贫乐道呢?文章仅仅表达安贫乐道的主旨吗?要想从“片言”中明白“百意”,我们还要去了解一下作者的经历,这叫做“知人论文”请看资料(出示资料)

“永贞革新”失败后,原在朝廷为官的刘禹锡一贬再贬,断断续续在外漂泊几十年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陋室铭》是他被贬至安徽和州时所作(请同学朗读)

问:上面说他一贬再贬,直到65岁才回到洛阳,一般的人会有怎样的心理?(悲伤、郁闷……)

刘禹锡会怎样去面对呢?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到朗州当司马,十年之后才好不容易被召回京师,他却写了一首诗以桃花讽刺那些权贵,结果再度被贬,十四年后才再度回京十四年啊,世事变迁,沧海桑田不过,刘禹锡还是不改那种桀骜不屈的脾气,他又一次来到玄都观,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附小序:……因再题二十八字,以俟后游

师:他甚至做好了再次被贬的准备这是何等的豪情!这就是有着铮铮铁骨的刘禹锡

刘禹锡回朝如此,那他身处“巴山楚水凄凉地”时又是如何的表现呢?我们来看他写于朗州任上的《秋词》在朗州,回京城遥遥无期,妻子不幸去世,可是我们看看他的这首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学生读)

问:诗中透着一股什么气?(豪气)

师:难怪白居易说: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 板书:写“豪”

1、你能从《陋室铭》字缝间看出刘禹锡暗含的“豪气”吗?(仙、龙,诸葛庐、子云亭)(提示: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几句去读读)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开头三句,看看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根据ppt改第三句话,快速了解“比兴”

2、让我们一起读一读结尾两句,看看这里有没有隐含在其中的“豪气”“诸葛庐、子云亭”的典故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典故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

①是为了说明自己的陋室不陋②说明自己也要像诸葛亮遇到明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和子云一样在文学上名扬天下

3、可见刘禹锡具有怎样的气概?(豪迈)

板书:思诸葛比子云豪迈

4、这样一个大诗豪住在这里,这陋室还会陋吗?

所以他在结尾写道:何陋之有? 加横批:陋室不陋

5、现在,让我们怀着对刘禹锡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崇敬,充满豪情地读最后2句注意,最后一句“何陋之有”读两遍

其实,刘禹锡写《陋室铭》还有一个故事(愤然写作)

据说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当一名小小的通判,和州知县见他是从上面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他半年时间,强迫他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只给他一间只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陋室 刘禹锡愤然提笔写下这篇铭文

师(小结):看来,从这篇仅仅81字的铭文中,不仅可以看出刘禹锡的安贫乐道的高洁志趣,可以读懂他的豪迈的斗志,而且也可以读到他对那知县老儿的愤怒与不屑这真是“片言可以明百意”啊

同学们,你们看,那知县老儿带着随从大摇大摆地过来看刘禹锡的笑话了,我们怎么办?赶紧拿起《陋室铭》,大声的读起来,为刘禹锡出出气,注意,最后的“何陋之有”连读两遍,语气要一遍比一遍强会背的最好背出来

(五)结束语

刘禹锡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

但是……

一间陋室哪里困得住你的铁骨,一片青苔哪里遮得住你的壮志,一本金经哪里掩饰得住你心中的豪情?

我清晰的听到,从那间陋室里,传来一个不羁声音——生活可以贫困,精神不可潦倒。

(六)作业:

1.背诵全文

2.搜集欣赏刘禹锡的诗

3.概括总结文章中心思想

4.文意理解:

A、能概括《陋室铭》一文中心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B、描写陋室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C、表现陋室主人生活情趣的句子有: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D、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E、文章写“孔子云:何陋之有?”的目的是什么?

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F、作者的 “德馨”可以在他的诗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找出见证: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三、课文引申:

(一)扩展资料(分发)——课外阅读

刘禹锡的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

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二)习题讲解:

(三)文章总结:(有考内容总结)(知识点)

托物言志、押韵、骈文、类比、正面描写、反面描写、对偶,衬托、拟人、比喻。

陋室铭教案 篇4

1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陋室铭》是一篇语言、意境兼美的名作。陋室,是作者在和州做官期间住的简易房子,作者为它作铭,托物言志,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抱负和情趣,字里行间流露出对现实的讽刺。文章表现了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值得现代人学习效仿。

2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文体。

2、欣赏图片,进行诵读训练。

3、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掌握文言实词。

4、研讨探究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B、过程与方法:诵读、启发引导点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诵读教学,熟读成诵。

2.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托物言志的写法的领会,从文章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4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意识波动很大,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教育和引导。刘禹锡的《陋室铭》这篇文章,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文章。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教育和引导学生要保持高尚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古人的优秀品质。

5教学策略

在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点拨下,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师设计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探究,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和谐快乐的情境中获得新知和情感体验。

6课前准备

7教学过程

7.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欣赏图片,导入新课、简介作者和文体

1、欣赏图片,营造氛围

2、背景导入,营造气氛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已经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你们知道吗?其实这篇名文是被“气”出来的。

作者因参加当时的政治革新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至安徽和州县做了一名小官。按照规定,他应在县衙里住三间三厢的房子。可是和州知县看人下菜碟,觉得他是被贬下来的,就故意刁难,先安排他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无怨言,反而很高兴,还随意写下一副对联贴在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和州知县知道后很生气,吩咐衙役把刘禹锡的住处从县城南门迁到县城北门,面积又原来的三间减少到一间半。新居位于德胜河边,附近垂柳依依,环境也还可以,刘禹锡仍然不计较,触景生情,又在门上贴了一副对联:“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那位知县见他悠闲自乐,满不在乎,又再次派人把他调到县城中部,而且只给了他一间只能够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小屋。

半年时间,知县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刘禹锡觉得知县实在欺人太甚,就愤然提笔写下了这篇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并请人刻上石碑,立在门前。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刘禹锡的《陋室铭》(出示教学目标并板书课题)

3、简介作者和文体“铭”

先由学生交流各自准备的有关刘禹锡的资料,然后教师做适当补充。(多媒体出示、请学生朗读)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人。21岁中进士,授官监察御史。他热心支持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官多次。他的散文清新活泼,富有韵味,著有《刘梦得文集》。这篇文章是他被贬官和州时所作。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了一种文体。一般要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屋子。“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居室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活动2【讲授】二、进行诵读训练

1、请同学们认真听课文朗读(学生听清字音和停顿)

2、自由地大声朗读课文(教师:认真倾听,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4、学生自由背诵课文(大约4分钟)

活动3【讲授】三、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掌握文言实词,整体感知

1、教师引导点拨,掌握重点实词含义

斯:(这)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鸿儒:(博学的人。鸿,大。)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调:(调弄,这里指弹琴)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案牍:(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2、学生圈点试着译文

3、小组互动译文,疑难问题全班讨论

4、整体感知,畅谈感受

活动4【活动】四、合作探究,研读揣摩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用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读完后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1.概括全文主旨的是哪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

3.文章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学生自读课文后思考,前后桌四人小组讨论研讨。然后全班交流,学生相互补充,最后统一答案要点: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陋室”扣题。“德馨”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深刻含义是:由于人品的高尚,为陋室增光添彩。

2.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居室环境清幽宁静。

交往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出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

3.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说明“陋室”“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不但说明了“陋室”不“陋”,而且作者以古代名贤自喻,达到了不陋的境界,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活动5【活动】五、走进古人,升华思想

1.请同学们谈谈你对刘禹锡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的看法。

(学生思考讨论,自主表达,教师做适当点拨。)

歌颂:如有人生目标和理想,人品高尚,情趣高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批评:消极避世,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少了无私奉献精神……

活动6【练习】六、巩固练习,强化记忆

1、文中揭示主题的语句是:,。

2、描写陋室环境之雅的语句是:,。

3、写出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语句是:,。

活动7【活动】七、课文小结欣赏乐曲

同学们,短短的一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刘禹锡的美文《陋室铭》,我们领略到他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也能有古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高尚的人格。

活动8【作业】八、布置作业

1.熟读并且背诵全文。

2.请同学们为你的家取个名字,学习刘禹锡,来表达居住在家中的感受吧。

《铭》

活动9【作业】九、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仙————名

水————龙————灵

陋室————德馨————不陋

自然环境往来客人主人情趣

(幽美)(高雅)(优雅)

陋室铭教案 篇5

1.复习“铭”这种文体,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品析词句之美。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要求学生注意韵脚和节奏)师友互读,班内展示,教师评价,全班齐读。

学生自己找出欣赏的句子,进行分析。先独立完成,再师友讨论,最后班内展示。

本文运用 的写法,通过对陋室的描写,表达出作者 的节操和 的情趣。

刘禹锡是否就要在这一间陋室,踏青苔,赏草色,弹古琴,读佛经,自得其乐,终老一生呢?他甘心吗?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去,便引诗情到碧霄。

同学们,这就是刘禹锡,自然界的秋天在他的眼里尚且诗情盎然,他又怎么会躲到人生的秋天里去自怨自艾呢?

刘禹锡怎么可能让一间小小陋室困住了自己高贵的心?

彭城刘禹锡,诗豪者也。

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

这是作者被贬和州后写的诗句。

可见刘禹锡虽被贬但豪情不减,不甘沉沦,试从文中找出体现他的豪情的词句,大声朗读。

就是这个刘禹锡,留下诗文800多篇,被称为中唐“诗豪”。就是这个刘禹锡,他一生辗转奔波于仕途,虽历经艰辛却痴心不改。就是这个刘禹锡,先后被贬到连州、和州、苏州,但每一个地方的老百姓都“因祸得福”,因为他深入民众,体察民情,勤廉守政,力行教育,为当地的发展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这样乐观豁达,这样富有生命活力的一个刘禹锡,怎么可能“独善其身”“隐居避世”呢?

(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悟刘禹锡的人格魅力。可查阅资料,不少于300字)

陋室铭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陋室铭》的背景和作者韩愈;


掌握《陋室铭》的基本内容;


理解《陋室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阅读《陋室铭》,让学生明白真正的尊严和价值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个人的精神追求;


培养学生的诚实待人、勤奋向上和积极向善的品质。


二、教学准备


1.教学文本:


《陋室铭》一篇;


相关课外阅读资料。


2.教学辅助工具:


电子白板、投影仪。


三、教学过程


1.导入(10分钟)


通过投影仪展示一幅画,画的是一间古色古香的小屋,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们觉得这幅画中的小屋是怎样的地方?它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在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引入《陋室铭》的话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古代名著《陋室铭》,它讲述了一个贫穷却心怀追求的文人的故事。”同时,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板书上。


2.阅读(15分钟)


教师逐段指导学生阅读《陋室铭》,并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韩愈把这个贫穷的小屋比作“理想的家园”?韩愈在文中有什么感受和思考?


3.讨论(2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彼此的观点:《陋室铭》给你们的启示是什么?你们觉得真正的尊严和价值在于什么?提请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表自己小组的意见。


4.分享(10分钟)


请选取几个小组的代表,就讨论结果进行分享,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5.拓展(15分钟)


通过投影仪展示一些文人书画的作品,配以相关的音乐,让学生感受文人士人格的高尚和精神的追求。鼓励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尽情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理想。


6.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总结《陋室铭》的思想和情感,并提醒学生将这些思想和情感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7.作业布置(5分钟)


要求学生在家中继续阅读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并用自己的话发表一篇300字的读后感。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陋室铭》的基本内容,也能够理解《陋室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意愿。通过深入的阅读和思考,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真正的尊严和价值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个人的精神追求。同时,通过拓展环节的创设,拓宽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培养了他们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陋室铭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引导学生完成当堂背诵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对文章精妙新颖构思的分析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师:提一个问题让大家选择一下: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须说若干句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设有一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你要哪个?

2、简介作者、解题,揭示目标:铭文体的初步认识,作者介绍,找寻压韵

二、初读课文,要求大声朗读,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停顿。

1、学生自由读。

2、指名读(注意正音、句读)。

3、教师范读。

4、齐读。

三、理解课文内容,能粗译课文。

1、自由读课文或默看注释,理解句意,读懂课文。遇到疑难,互相讨论。时间:5分钟。(教师巡视,解决疑难。)

2、学生质疑,教师引导学生解决。

3、指名粗译课文(分组译文,最后一句教师承包)。

4、齐读课文,形成完整印象。

师:陋室陋吗?

生:不陋。

5、师:那么,本文又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陋室不陋的?试结合文章的语言加以分析。

2。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大声朗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馨

对偶拟人描环境——青

衬托对仗夸朋友——雅

实对比话生活——静

类比暗含立志向——高

引经据典表态度——乐

③小结写法:托物言志(板书:托物言志)

投影:“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4、齐读,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五、集体背诵。

学生互相背诵、师生竞赛、学生齐背

六、总结(略)

七、赠言和练习

知识点

【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重点字词解释】:在:在于。名:出名,著名。灵:灵验、神奇。斯:此,这。是:表判断。陋室:简陋的屋子。惟:只、只要。吾:我的。馨:香气,比喻品德高尚。

【赏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开篇大气,为全文奠定不陋基调,既显得出手不凡,也为以后的陋室歌功颂德埋下了伏笔。

(2)文章开头几句以山水作类比,引出陋室,以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德”,以“名”“灵”衬“馨”,暗示陋室不陋。“德馨”两字点明文章主旨。

(3)以“不高”“不深”衬托“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衬托“馨”,暗示陋室因为主人“德馨”而生辉。

(4)“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由山、水、仙、龙入题,以类比方式开头,引出陋室的寓意,以“德馨”统领全篇。

【译文】: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龙就灵验了。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好(也就不感到简陋了)。

【原文】: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重点字词解释】:苔痕:苔藓留下的痕迹。帘:草帘、竹帘。上:长到、爬到。鸿儒:大儒、博学的人,即大学问家,指博学而又品德高尚的人。鸿:同“洪”,大。儒:旧指读书人。白丁:平民,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赏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拟人、对偶,以动写静,使景物人格化,描写自然环境的宁静、清幽,不俗。流露出对景色的喜爱之情,暗示陋室不陋。

(2)“淡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室主人交往之雅致,不俗。暗示陋室不陋。当然也从侧面交代了作者看不起劳动人民,表现了作者的阶级局限性。

【译文】:苔藓长到阶石上,痕迹碧绿;草色映入竹帘里,满目青葱。到这里谈笑的都是学问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知识浅薄的平民。

【原文】: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重点字词解释】:调素琴:弹奏不加装饰的琴。调:调弄、弹奏。素琴:不加装饰的古琴。金经:指佛经,指用泥金书写的佛经《金刚经》。丝竹:指琴、瑟、箫、笛管等乐器的总称,指嘈杂的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之(乱耳):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的作用。乱耳:扰乱双耳。乱:使……乱,使……扰乱。案牍(dú):官府的公文。劳形:使身体劳累。劳:使……劳累。形:形体、身体。

【赏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主人生活情趣高雅,不俗,暗示陋室不陋,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紧扣“惟吾德馨”,既为“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语“何陋之有”张目。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原文】: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重点字词解释】:南阳:地名,今河南省南阳市西。诸葛亮在出山之前,曾在南阳卧龙岗中隐居躬耕。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蜀汉丞相,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仕前曾隐居南阳郡隆中山中。扬雄,字子云,西汉时文学家,蜀郡成都人。庐,简陋的小屋子。何陋之有:即“有何之陋”,属于宾语前置。之,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全句译为:有什么简陋的呢?

【赏析】

(1)“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以诸葛庐、子云亭与陋室作类比,反映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进一步表达了作者的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

(2)“何陋之有?”引用、反问,说明陋室不陋,画龙点睛,总结全文,表示对最高道德规范着意追求的坚定信念。“何陋之有?”一句,语出《论语?子罕》,原话是“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作者截取后一句引为证据,作全文的总结,暗含着以“君子”自居,进一步突出作者高洁傲岸的志趣与抱负。“何陋之有”回应上文“惟吾德馨”。

【译文】:南阳有诸葛亮的茅屋,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小结】:本文托物言志,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作者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写法上,本文语言优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浑然一体,类比、对偶、引用,句式整齐,音调和谐,节奏明快,充满音乐美,艺术魅力极强。

【填空题】

(1)本文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体现陋室环境清幽,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体现作者交往之雅的句子(从日常交往方面写出“陋室不陋”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体现作者活动情趣的句子:A正面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B反面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6)全文中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义相同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7)文中运用了类比手法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8)文中有两处运用了虚、实结合的的写法:第一处实写:谈笑有鸿儒。虚写:往来无白丁。第二处实写:可以调素琴,阅金经。虚写: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铭文一般都压韵,并常用排比、对偶句。本文为骈体文,就用了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字韵脚,使文章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谐美,而又变化有致,不拘一格,读起来抑扬顿挫,毫无呆板之感。

(10)文章从三方面写陋室不陋:写陋室环境,突出环境之雅;写陋室之人,突出交往之雅;写陋室之事,突出情趣之雅。

【问答题】

1、作者开头说自己的屋子是陋室,为什么到最后又说何陋之有?这不是矛盾吗?

答:陋是针对房子本身的简陋讲的,而不陋是说主人的精神品质高尚的话就不觉得陋了。陋是指物质上的,而不陋是指精神上的。开头前三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中的“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是文章的中心句,后面的文章都是围绕这一句话展开。

2、身居陋室,却不以为陋是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作者想借陋室表达什么愿望?表现了作者怎样生活情趣?

答:表达了他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表现了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之道,你如何让看?

答:(1)可取。因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2)不可取。因为作者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4、试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

答:表现作者对官宦们寻欢作乐生活的批判,反衬作者生活情趣高雅,表现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不慕荣利的情趣。

教学反思

一、分层次的朗读教学贯穿文章的始终。

这篇课文文质兼美、篇幅短小,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学习本文时,让朗读贯穿整堂课,学生在读中感知语言,在读中揣摩作者的感情,充分“发挥文章的巨大感染力”。我设计了几个朗读环节:

1、讲完背景故事后,学生已有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我于是进行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短文的优美语言和意味,产生阅读的欲望。

2、学生自由读,这是初读,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初步进入文本。

3、指名朗读,要求读出情感。读后学生带着对文章的理解进行点评,对什么地方应该重读,什么地方应该轻读,什么地方应该停顿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学生根据自己提出的看法再读课文,就不仅读出了情感,更读出文章的韵味。

4、女同学朗读,男同学画出描写陋室的语句,品析这些语句是如何来表现陋室不陋的。在这样的几轮朗读之后,学生已能当堂背诵,而且并不太有文字难度的文章,已经理解得比较好了。

二、想出新颖的导入方式吸引学生对文章的感悟。

刘禹锡的《陋室铭》运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安贫乐道的情趣。这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去甚远,如果学生不知道刘禹锡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了这篇不朽的名篇,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在导入部分以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了解到这是一篇不畏权势的战斗檄文,从而带着对刘禹锡铮铮傲骨的佩服学习此文,品味其儒雅高傲之感,激发学习兴趣。

三、巧妙的设计提问,引导学生逐步走入文本

精心设计问题,并形成一个问题链,让这些问题逐步深入地把整篇文章的内容串联起来,每个问题都让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挖掘其意义,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的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最后运用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前后呼应把它连接在一起,融汇贯通,把全篇课文的讲析内容全部带了出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串珠成链”的整体把握效果。这种方式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不让人觉得死气沉沉,而且问题与问题之间环环相扣,从屋外到屋内,从景—人—趣,一步步地随着学生自主地交流探讨深入进去,使学生在深入的过程中理解全文。

四、培养学生主动质疑,大胆发问的习惯和能力。

在疏通字词这个环节,我改变了以往以老师串讲为主的方法,而采用同学互相质疑、解答的方法,鼓励学生从书中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然后同学们互相解答。对于重、难点教师适当点拨、强调。

但可惜的是这个环节安排的时间太少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与现今实际使用的活的语言相去甚远的古代书面语,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学生连字面意思都还没有搞懂,就很难理解此文的深层含义了,因此掌握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应该是本文的学习重点。可是,我因害怕设计的内容上不完,有意缩短了这个环节,使很多重要的字词没有得到解答,学生没有很好的理解,因而在后面了解文章主旨这一环节时,出现了一次短暂的冷场,虽然这次冷场被我巧妙的解决了,但仍然感到遗憾。

陋室铭教案 篇8

过程与方法: 课前进行复习和预习,掌握学过的文言词语的用法。课后进行后测,巩固本课重点词句及文章主旨的理解。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1、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古代有一位读书人。他官至三品之上,是朝中核心层领导人物。但因参与“永贞革新”,得罪了朝廷权贵宠臣,被贬至安徽和州(今和县)做通判。按规定,他这个京城的官儿,应住在州府,可和州知事受权贵唆使,不按政策办事,却把他排斥在城南郊外临江而居。对此,他不但不埋怨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并撰写对联一副贴于门上:“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 。”此乃一迁。

和州知事没有达到目的,心里很不平衡,便将他从城南郊外折腾到城北郊外,住房也由原来的三间减为一间半,心说我看你还乐不乐?通过这次折腾,他的住房虽然小了,不临江,但靠河,河边杨柳依依,煞是好看!他心胸豁达,乐观向上,很是满足,便又撰写了一副对联贴于门上:“杨柳青青河水平,人在和州心在京。”此乃二迁。

和州知事见他仍很高兴,气就不打一处来,他恼羞成怒,说你不是喜欢江河风景吗?今天我就叫你既不临江,也不靠河,住房也只給一间仅能容下一榻一桌的小屋,这回就叫你去哭吧!

谁知这个人住进小屋后,依然笑口常开,兴趣不减,触景生情,遂写下了流芳千古的名篇《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并请人刻碑立于门前,以志鞭策自己。和州知事这个心怀叵测的老儿,真的.没辙了!这就是这个人三迁“迁出”的至今仍为人们传诵的《陋室铭》。

听完上面的故事,你猜他是谁?你觉得这个人是个怎样的人?

1、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唐顺宗时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又连任刺史等官职,《陋室铭》就是他被贬后任和州刺史时所写。他和柳宗元交谊很深。

2、铭原来是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陋室铭”,意思是刻在鄙陋居室里的文章。

(二)、初读课文,品韵会文。

①学生自读。请同学们放声自由朗读一遍,读时注意字音、停顿,读正确、流利。

②听录音。请同学们认真听,对照录音,看着字音,停顿是否正确。

③抽生读。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来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节奏,读得顺畅,读出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能给予正确评价,生评后,教师给予恰当评价,并适时点拨、指导。

(三)、研读课文,推文究理。

1、分析课文(多媒体出示问题)请同学们在前后桌展开讨论。

①找出文章的主旨句。说一说本文紧扣那个词,分别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 你对陋室主人的初步印象是怎样的?

(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德馨 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等三个方面表达了主人的节操、情趣。傲岸高洁、超凡脱俗)

②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答:借山、水引出陋室,以仙、龙引出“德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比喻、类比。)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

(答:运用类比的手法。诸葛亮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其才能、德行,为世人所景仰;扬子云是西汉著名学者,为世人所推崇。提及此二人,作者引以自况,以古贤居住的“草庐”“子云亭”来衬托“陋室”,表示陋室主人也具有他们的志趣、操守与抱负。)

④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答: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⑤文章题目为“陋室铭”,文中又说“何陋之有”,这些矛盾吗?通过以上分

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答:不矛盾,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2、小结:《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文中通过对居室的描绘,极力形容不陋,表达了自己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借陋室以言志,这里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四)品读课文,赏文悟境。

音韵美:这是一篇铭文,铭文有押韵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韵脚字,说一说所押之韵,并且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感受它的音韵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⒈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⑴有仙则名 名: ⑵斯是陋室 斯: ⑶惟吾德馨 馨: ⑷谈笑有鸿儒 鸿儒: ⑸何陋之有 何: ⑹无白丁 白丁: ⑺调素琴 调: ⑻无案牍之劳形 劳: 形:

⒉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

⑴①无丝竹之乱耳 之: ②何陋之有 之: ③辍耕之垄上 之: ④操蛇之神闻之 之:

⒊身居陋室,却不感到简陋,你对此有何看法?

⒋⑴《陋室铭》的作者是( ),( )代 ( )家。

“陋室”意为( ),

①本文的主旨句是( )。

②本文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

③表现纵情畅怀、谈笑风生情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⑶指出“龙”、“仙”比喻什么?

⑷《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作者通过这篇铭文,表达了自己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生活情趣。

⒌下边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有错误的一项是( )。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案:⒈⑴著名 ⑵这 ⑶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⑷什么 ⑸大;旧指读书人 ⑹平民 ⑺调弄 ⑻使„„劳累;形体 ⒉⑴①助词,处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②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③动词,到、往;助词“的” ④代词,它,指愚公移山这件事。 ⑵①扰乱 ②战乱 ⒊围绕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不要在意外物条件的好坏来谈即可。⒋⑴刘禹锡 唐 文学家 简陋的屋子;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⑵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③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⑶比喻道德高尚的人。⑷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 ⒌B

陋室铭教案 篇9

,

经过作者反复描写陪衬,文章主旨已经突出,意思似乎已经写尽,可是毕竟作者是大手笔,再用另外的写作手法向深处开拓主题。(出示南阳诸葛庐图)

14.教师讲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诸葛庐就是东汉末年诸葛亮隐居南阳隆中时居住过的草庐;子云亭是指西汉学者扬雄住过并写作《太玄经》的亭子。这两句话是说我这个陋室正如南阳诸葛庐的草庐,又像四川扬子云的亭子。作者采用的是类比的写法(板书: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原来也是陋室,由于他们的主人德才兼备而闻名天下,那么我的陋室不也会如此么?

15.提问:作者在这里用草庐和玄亭比陋室,其用意还是在说明陋室不陋吗?

回答:不是,而是已隐含着自己远大的志向。要做一个像他们一样的人。

教师肯定:很对。(板书:暗含、志向)

陋室铭教案 篇10

《陋室铭》教案

一、文学常识

1.作者:刘禹锡:字:梦得唐代诗人,文学家,哲学家,著有《刘宾客集》

2.本文选自《全唐文》,我们学过他的诗《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其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3.“陋室”室名,意思为简陋。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成为一种文体。特征:一般都用韵。

二、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点题句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全文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写陋室环境,突出景色之雅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写室中人,突出交往之雅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5.写室中事,突出情趣之雅之句: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老形。

6.以古代名人自比的语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7.全文画龙点睛的句子:孔子云:“河陋之有”?

8.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句子:惟吾德馨。

9.写陋室环境与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表达了陋室主人雅致澹泊的生活情趣的句子:苔痕上阶绿……无案牍之劳形。

10.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11.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三、文章主题

文章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四、行文思路

1.一层:点明全文主旨,说明陋室不陋在于室主人品德高尚。

二层: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和日常生活,表达了作者高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三层:总结全文,点明陋室不陋。

2.本文是以“陋室”二字扣题,以“德馨”二字统领全篇。

3.本文的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五、内容理解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用到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1)对偶、比喻、起兴、类比。(2)以虚衬实,以比喻起兴,用类比的方法以次引出陋室,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

2.“仙”和“龙”比喻什么?最能概括文意的语句是什么?

品德高尚的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作者是从几个方面对陋室进行描写的?突出了陋室怎样的特点?

写居室环境:清交往人物:儒日常生活:闲、雅的特点。

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什么修辞手法?“上”和“入”有什么好处?

(1)对偶、拟人(2)“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5.文中有两处用了实写和虚写相结合的方法,分别是哪两处?

(1)实:谈笑有鸿儒虚:往来无白丁

(2)实:可以调琴素,阅金经虚: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可以调琴素”照应了哪句?“阅金经”照应了哪句?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7.作者以古代名贤自比的语句是哪几句?有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不同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类比

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沉,表明室主人也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在更高的境界上颂扬了“惟吾德馨”。

8.以孔子的话作结尾用意何在?

以反问作结尾,引人深思,呼应上文的“惟吾德馨”,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总结全文,隐含作者以君子自居之意。

9.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诸葛亮深居茅庐,但才高德昭,杨雄才学超世,其居何陋之有。作者用这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陋室又何陋之有呢?这是类比的方法。引用孔子的一句话,用反问的形式呼应了前面的“斯是陋室”,准确地点明了全文主旨。

10.作者持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你是否赞赏?安贫乐道赞赏

11.文中的散句是哪一个?孔子云:“何陋之有”?

12.列举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陋室不陋的例子。杜甫草堂钱钟书的书斋

13.本文描写陋室环境清净淡雅,你喜欢这样的居室环境吗,为什么?

喜欢因为这样的环境对人的身心健康和思想品质有极大影响。

14.本文作者结交的朋友都是“鸿儒”,你喜欢结交什么样的朋友,为什么?

正直、善良、上进的朋友;因为这样的朋友对我们的成长有益。

15.请谈谈你对本文开篇的看法?

本文开篇连用两个比喻起兴,以虚衬实,引出斯是陋室并立意于惟吾德馨,前四句既是形象的比喻以“仙”和“龙”暗喻品德高尚的人,又是事物的类比,表示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以下文字皆由此发生。

16.请就本文对陋室的描写从内容或写法上写一段评注性文字。

写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以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室不陋,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描写处处紧扣“惟吾德馨”一句来写,既为全文主旨“惟吾德馨”作证,又为本文结尾“何陋之有”张目。

六、对联

1.琴棋书画般般皆雅致,春夏秋冬季季有闲情

2.志雅趣雅陋室雅,才高艺高品德高

《陋室铭》一文练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德馨_____调素琴______鸿儒_______案牍_____西蜀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中的字。并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_______名:______灵: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是________斯________惟_________馨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上: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陋室铭》教学反思

刘禹锡的《陋室铭》流传了千百年,聊聊八十一字,作者用凝练工整的语言表达出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如何让刚刚接触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级孩子透过文字来理解作者的思想,把握作品的情感呢?我在进行了深入的文本分析之后,将朗读作为了这节课教学的一个抓手,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安贫乐道的品质。

朗读是我这节课的一个重要抓手,朗读和课文理解是互为补充的,朗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文理解之后,朗读才能更有感情。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每一次让学生朗读都必须问一个“为什么”?这次朗读是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对学生提哪些要求?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学生的朗读能力才会提高,自然也就渗入了对课文的理解。

导入之后,我设计了各种形式的朗读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感知。首先是散读,对学生的要求是大声,意在活跃课堂气氛,营造一个学习文言文的氛围。接下来我特意挑了一个朗读基础不是很好的学生站起来读课文,并提醒其他学生仔细听,挑出他读错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对课文的正音正字。但我还是忽略了一点,应该让学生上黑板写一写“馨”、“鸿”等字,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写字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疏通字词之后我又让一个声音洪亮的学生带领全班齐读了课文,并进一步提出“整齐、准确、流利”的要求。三次朗读,三次要求,完成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在重点读析部分,我设计了一个统领全文的大问题“陋室为什么会被称为陋室?你认为它陋还是不陋?”让学生就此展开讨论,并在文中圈画相关词句。我给了学生将近三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这也是基于“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可能是学生的课前预习比较充分,在“陋”和“不陋”这一问题上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学生能找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认为和作者交往的都是有学问的人,“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可见刘禹锡的平时生活很充实;而且课文中还举到了诸葛亮和杨雄的例子,刘禹锡将自己的房屋和他们的'放在一起,孔子也说了他们的房屋不陋,所以学生认为“陋室”是“不陋”的。在这里我又提醒学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丝竹”也是音乐,“素琴”也是音乐,有何区别呢?这个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度大了一点,所以我还是主动给了学生答案,“素琴”是不加装饰的琴,弹奏出来的是清新高雅的音乐;而“丝竹”是指乐队演奏的音乐,一般只有达官贵人才能享受。这里也能看出刘禹锡不喜欢荣华富贵,而是喜欢过自己有精神追求的生活。

在分析到“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这一句时,有学生认为台阶上长满了青苔,房屋的外面也长了很多青草,所以可以看出陋室是“陋”的。我在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认为这一句应该是表现出陋室的自然环境很清幽,是表现“不陋”的,但是听到学生这样理解,我觉得似乎也可以,于是就顺着他的理解讲了下去。现在看来,这一处课堂上的处理还是有问题的,这两句应该是表现出环境的清幽,正是因为刘禹锡追求的是简单、朴素、朴实无华的生活,所以这样的环境,他是喜欢的,在他眼里是不陋的。当时在课堂上应该对学生进行这样的引导,没有做到正是因为自己对文本的解读还不够通透。

对于文章的前四句,我也是用了一个问题来处理的,“前四句和陋室无关,似乎多余,你怎么看?”学生都说不多余,但似乎可以意会不多余的原因而无法言传。于是我提醒他们关注“山”、“水”、“仙”、“龙”和“陋室”的共通之处,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他们说出“仙”、“龙”对“山”、“水”来说才是重要的,正如在“陋室”中最重要的实际上是“人”,我又追问:“是人的什么呢?”“品德高尚。”说出这一点,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了课文了,可以做总结了,“外表看起来非常简陋的房屋,因为有了优雅的环境,儒雅的友人和高雅的生活,在刘禹锡看来不陋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这个人的品质非常高尚,也就是文中提到的一个词‘德馨’,德馨也就成了支撑这个房屋的一个横梁。”我的板书也设计成了一个房屋的形状,屋顶部分写上陋的表现,房屋的根基是不陋的表现,而横梁就是“德馨”二字。这个板书设计比较形象,对于七年级的孩子来说可能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在对课文进行了理解和分析的基础上,再提问学生刘禹锡写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他们基本可以说出安贫乐道的意思,只是无法准确表达。于是,我给了他们“安贫乐道”这个词,并作了解释。有一个学生提到了“宽容”,我也不假思索地认同了他的观点,现在想来这和我在文本解读时所理解的“豁达”还是有区别的,课堂上没有及时发现还是说明我在解读时没有通透地理解文本。

在理解了文章的基础上,我又要求学生读课文,并且提高了要求,要“生动,有感情”。学生的朗读较整体感知时有了提高。重点读析部分用时二十分钟左右,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设计基本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全文,思路也比较清晰,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落实了“德馨”、“上”、“鸿儒”、“白丁”、“劳”等词的意思。在这过程中也同样存在着不少问题,重点字词的落实还只是浮在表面,没有反复敲打;在分析课文时虽然有朗读,但对一些重点句的朗读还缺乏细致的指导以及示范朗读,这也是自身功力不够的表现,亟待学习和提高。

在拓展迁移部分,我让学生谈读了此文得到的启示是什么?并写成叙议结合的,目的是想让他们将课文中学到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文以载道,对整节课的学习内容也是一个内化。

以有感情的背诵课文作为整节课的结尾,达到巩固的目的。

从整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大的环节没有问题,思路比较清晰,课堂气氛也调动得不错,媒体的适时使用对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了,整节课也是围绕着教学重点展开的。最大的问题还是出在重点字词的敲打落实上。

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重点的文言实词的敲打和落实,文言文要上的有味道,更要实实在在;其次是要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以及文言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比如工具书的使用,课文注释的关注等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再次要关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让学生的发言为我所用。

无论是哪个方面的关注,其实最终都要归结于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解读,只有将这两者都解读通透了,并有机结合,才能上出精彩的课,才能上出真正适应学生的课。

陋室铭教案 篇11

我国是礼仪之邦,是诗的国度,诗歌在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部分诗人也拥有人们的高度赞誉:

诗豪————?

诗豪刘禹锡,我国唐代的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参与王叔文集团革新运动失败以后,被贬到和州当刺史。按照惯例,他到和州应该在县衙拥有九间房子,由于县令的刁难,却被安排在城南面江水立的三间房自里,面对滔滔的江水,他诗兴大发,写下“面对大江观百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豪迈诗篇,也因此激怒县令,被迫搬迁到城北仅一间半的小屋。这里环境宜人,他为此写出了“垂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超俗诗章,又再度激怒了县令,不得不住进仅容一床、一桌、一椅是斗屋陋室。半年三迁居,且越迁越小的窘迫境遇没使他怨天尤人,而是奋笔写下了传世佳作《陋室铭》。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陋室,看看它有什么特别。

2、教师范读,注意节奏,并看看每句最后一个字之间有什么共同特点?

1、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经过一翻诵读相信同学们对诗豪的“陋室”已有了总体认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

————山因仙而出名,水因龙而灵气,为此可得出“室因德而馨(芳香、有名),我们也可说“室不在华,有德则馨”(类推出中心)。

3、刚才我们知道了陋室是因为“德”(主人品德高尚)而“馨”(不陋),在文章中“德”“馨”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①、如此优雅的环境里,来的人多吗?来的又是些什么人?

————少(苔痕上阶绿)。

————是鸿儒(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不是白丁(学识浅薄,品德低下的人)。

②、从交往中可不可以看出“斯是陋室”的主人是个什么人?

置身于优雅之镜,偶尔文雅之士阔论外,简陋陈设的主人干什么、想什么呢?

做 自乐 调(弹奏)素(朴素)琴、阅金经(佛家经典)。

想 超俗 无丝竹(音乐)乱(使……烦乱)耳、无案牍(公文-官职)劳(使……劳费)形(身心)。

4、伫立于草丛之中、布满苔痕、仅容一床、一桌、一椅的斗屋陋室,在“吾”的眼里却显得优雅,再其加交往的高雅、情趣的优雅,以充分地证明了“吾”品德的高尚。为何还写“难言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呢?

从此我们可看出作者给陋室作铭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表达什么情怀?

————铭:就是记载,古代刻在器物或碑石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公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篇幅短小、行文用、意蕴深刻。

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我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琢磨打篮球,寻思游戏厅,可以打瞌睡,观窗景。无书声之乱耳,无复习之劳心,自习说闲话,讲课听不进。心里说,混帐文凭。

天赋不高,有志则行,成绩不佳,发奋则灵。斯是求学,唯苦唯勤,读书破万卷,求知凭悟性,谈笑添学问,思辩助长进,可以明事理,冶性情,无世俗之乱耳,有墨香之赏心。学海巧为舟,书山行捷径,吾辈云:“何乐不为?”

——搜集古代名人的,撰写自己座右铭。

陋室铭教案 篇12


陋室铭是一部中国文学史上非常经典的散文作品,由刘长卿创作于唐代。这部作品以清新简练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小屋的居住环境,但却展现出了作者对境况的独到见解和思考。本篇教案将以“陋室铭”为中心,设计一堂小班课。本次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对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意义有更深入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味和审美能力。


一、教学目标:


1. 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隐含的意义;


2. 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备好教学PPT,其中包括作品原文、一些与作品相关的图片和背景知识介绍等;


2. 为学生准备复印件,包括作品原文、课文解析和相关习题等。


三、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约5分钟)


通过播放一段与陋室相关的视频或展示一些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你们平时住的房子是什么样的?


- 你觉得什么样的环境是理想的居住环境?


步骤二:学习课文(约15分钟)


1. 分发作品原文并带领学生朗读,同时解释一些生词和句子的意义。


2. 带领学生分析课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文章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 作者使用的描写手法,如修辞、象征等;


- 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步骤三:理解课文隐含的意义(约20分钟)


1. 带领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让他们进行讨论:


- 作者通过这个小屋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想?


- 作者在描述陋室时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为什么会选择这些手法?


- 这个小屋隐含了哪些人生哲理和价值观念?


2.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将他们的思考结果记录在黑板上。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并且提供适当的引导。


步骤四: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和审美能力(约15分钟)


1. 准备一些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图片或音乐,展示给学生观看或听取。


2. 引导学生谈论观看或听取的作品所传达的美感和情感。


3. 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作品中的细节,比如色彩、形状、节奏等,并引导学生理解这些细节与作品的整体美感之间的关系。


步骤五:阅读理解和写作训练(约20分钟)


1. 分发相关的习题或要求学生自己思考阅读理解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表达自己的观点。


2. 引导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理想居住环境的短文,要求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逻辑性,使文中表达的意思更加准确和生动。


步骤六:总结和作业布置(约5分钟)


1. 向学生复述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2. 布置相关的作业,比如继续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并对其进行分析,或撰写一篇与文学作品相关的短文。


通过本节课的设计,学生将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思考,学生也能够更好地欣赏和理解美。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他们对于文学和美的热爱,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陋室铭教案 篇13

一﹑感受音韵之美

师: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刘禹锡的《陋室铭》。“铭”者(板书:铭),记载也,在器物或碑石上刻字,表示永记不忘,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体。为了便于广泛传诵,牢记不忘,文字简约的铭文都非常讲究修辞,讲究押韵。本文虽然篇制短小,但运用对偶等修辞,句式整齐,节奏明快,同时通篇协韵(“青”韵通押到底),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了音韵之美,乃韵文也(板书:韵)。

欣赏配乐朗诵《陋室铭》。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一要把节奏韵律读好。

复习节奏的概念(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停顿叫做节奏)。指名根据刚才欣赏的配乐朗诵,朗读文中停顿需要注意的几个重点句子(投影: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要求正确停顿。

师生正读: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②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明快的节奏韵律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二要把韵脚读好。

复习韵脚的概念(放在句尾的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生标出韵脚。生齐声诵读全文,体味押韵的回环往复之美。

师:感受这篇铭文的音韵之美,三要韵译(针对这篇铭文作为韵文的特点,根据韵文韵译的原则),而不是一般的翻译。一般的翻译只注意求索原文的意蕴美,而韵译还注意不失原文的音韵美。这样翻译后,与原文保持一致的美。翻译时,尽量让上下句的字数相等,结构基本一致,同时注意押韵。

学生利用书下注释,结合自己的理解,老师点拨,韵译。

参考韵译:山不在于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在于深,有龙(潜藏)则可降福显

陋室铭教案 篇14

导学目标:

1、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类比写法。

2、理解“骈句”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优美的语言,达到当堂成颂。

3、学习作者不慕名称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热爱追求美好健康的生活。

导学设想:

4、以启发式导学,突出学生主体,采用媒体手段(自制课件)辅助教学。

5、教学以“读”为主线:扣住“初读———认读———精读———创读”四个环节,以“读”贯穿始终。

6、巧设提问以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开学生思路,发展学生智力。

7、导读过程注重突出语言表达能力训练、语言感悟能力训练、创造思维能力训练,以达到“教会——学会——会学”的目的。

导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教师采访学生,由学生书房谈起,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自己的书房。

2、引出课题:作者以“陋室”作铭,而在我们的想象中陋室会陋成什么样子?谁能描绘一下你相象中的陋室?

3、者笔下的陋室究竟是个什么样,是不是陋得一无所有?

4、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听老师范背课文,想一想你对课文哪些地方感受最深。

二、课文认读:

1、让学生复习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作品的时代背景。

2、结合注释学习“铭”这一古代文体。

明确: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3、组织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要领:读准字音,不添字,不漏字。

4、学生分小组活动,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有质疑处请教老师。

三、课文详解:

1、文章开头两句比较通俗,请学生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明确:名——有名气;灵——有灵异。

2、开篇用有仙之山、有龙之水比喻什么?

明确:陋室。表明陋室也有“名”与“灵”的性质。

3、作者以“仙”、“龙”暗喻什么?

明确:德!

4、文章写出“山”、“水”、“仙”、“龙”其目的是引出什么内容?明确:惟吾德馨。

5、说明:由物及人的、由景及事的写法叫比兴。

引导:陋室狭小简陋,作者却很喜欢它,这一定有其中的奥妙。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6、学生齐读(苔痕上阶绿……劳形)

指导:要讲究朗读节奏,依据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和句意来确定停顿时长。

骈句的特点:字数相同,意思相对。读骈句要掌握节奏特点,一般按句意划分节奏,韵脚要读出延长音。如: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等。

7、文中是怎样描写陋室环境的?找出诗句,并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明确:室中之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引导:青苔长上台阶使台阶变绿,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呈青。绿苔、青草,多么美的色彩!显得恬静、雅致,真使人看了悦目爽心,心旷神怡!这是诗的意境,画的情趣。

8、诗乃语言精品,“青”与“绿”是诗人笔下的爱物,我们学过许多含“青”与“绿”字眼的名句,请学生举出几句。如: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次北固山下》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

9、作者描绘了陋室恬静、雅致的自然环境,还有比这更惬意的精神寄托吗?请大家找出来。

明确:室中之人——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室中之事——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室主人常同一些什么样的人交往?

明确:有学问的人(鸿儒)

11、室主人的精神寄托是做些什么事?

明确:邀客谈笑,窗下抚琴,展卷读经,乐而忘忧,寻求超凡脱俗的真谛。

12、在室主人的心目中陋室是否显得很陋呢?

引导:陋室之中有如此悦目之美景,又有许多可以畅怀大知音以及爽心的雅事,如此种种不俗,无他烦恼,哪有陋之感觉呢!

13、作者为了表白自己身居陋室却其乐无穷,并同历代名人为鉴,谁可以谈这两位名人的故事?

明确:作者用类比的方法引出人们所推宗敬仰的诸葛亮、扬子云,以自己所居之室同两位名人居室“草庐”、“玄亭”媲美。可言是:蓬蒿之下有兰香,茅茨之屋有公王。

14、学生分组朗诵(要求:注重语气和节奏,要读出感情。)

15、课文结尾作者引用孔子的话“何陋之有”作结。这是一个什么语气的句子?引用这句话的用意是强调什么?

明确:反问语气。用意是强调陋室不陋。

16、陋室不陋的根本是惟吾德馨,那么全文中起到统领作用的一个词语是什么?

明确:德馨

17、本文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运用寸托、类比、比喻等多种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十分讲究对仗和炼句炼字,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好文章我们要多读,下面请大家欣赏地齐背课文。(要求:把稳节奏、读出感情)

四、课文创读:

18、文题扩展:

(1)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后,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在当今物质较为丰富的现代生活中,你将如何去面对?(分小组讨论,请英雄登场)

(2)学生活动:每位学生写一到两句名言以指引生活航标。教师抽出有特色的句子自由地组成散文诗,当场诵读。激起学生学习热潮。

19、反馈与调节:(采取小组抢答、小组接龙等形式)

(1)、有一句诗曰:“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本文中与意思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2)、能表达全文主旨意思的是哪一项?

B、作者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C、世人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D、作者希望自己象诸葛亮、扬子云一样居住简陋卧室,以便受世人景仰。

五、发散练习:

20、课文阐明了陋室不陋的结论,这是一种反向立意写法文中不直接写陋室如何“陋”,而是用“德馨”将此“陋”作了彻底否定。这种构思很精妙,下面请同学们从生活中搜集素材,以“傻哥不傻”为题写一400字作文。

陋室铭教案 篇15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借物喻理、托物抒情的写法,理解文章如何通过描绘景物和陋室的生活来表现作者的人生志趣的。

2、体会精妙新颖的构思。

3、当堂背诵全文。

二、教学过程

(一)导语

在上课之前,请大家先来做个选择题:假设有一个王公大厦,要得到它,必须说一辈子违背自己良心的话,做若干件伤天害理的事;还有一间简陋室,那里绿色可人,有知音相伴,只要你想拥有它便在你的眼前。如果是你要哪个呢?

(学生回答:选择后者,因为……)

恭喜你,你的选择居然与一名唐代大名鼎鼎的诗人不谋而合,他便是刘禹锡。你有望成为新时代的刘禹锡!接下来让我们来看一看刘禹锡的《陋室铭》吧!说到刘禹锡,那我们当然就要来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资料。

1、学生自主介绍作者及作品。

点拨: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失败被贬的背景。

2、解题:请一个同学读书下注释,了解“铭”的特点: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顶针提问,研读课文

第一组提问:

1、学生齐读课文,提问:同学们对陋室总的印象如何?(陋室不陋)

2、“陋室”为什么“不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这八个字中哪两个字最为关键?(德馨)

第二组提问:

4、作者的“德馨”表现在何处?(“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五句)

5、(讲析“苔痕”两句的环境,两个用得好的动词、写景的顺序之后)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不多。从“苔痕上阶绿”可以看出)

6、到陋室来的人不多,到底是些什么人呢?(鸿儒)

7、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士,以显现自己“德馨”)

8、朋友走了之后做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9、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

(教学中顺势板书:景、友、趣)

第三组提问:

10、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此)

1

1、作者自叱“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12、那么,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的抱负)

13、由此看来,这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更进一层,是“德馨”的深化)

14、全文结局照应了文中哪一句?(惟吾德馨)

小结:作者通过对陋室的描写和赞颂,抒发了作者甘居陋室、安贫乐道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不慕富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

(三)拓展延伸

赏析刘禹锡的另一首诗《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提示:乌衣巷地处金陵南门朱雀桥附近,为东晋王导、谢安等世家巨族聚居之处。)请你联系刘禹锡的背景来谈谈读过此诗后的感受。

点拨:夕阳斜矣,暮气逼人,在这种冷情调中,野草撒野地开花,似乎在以鲜丽的颜色和蓬勃的生机,反讽着世事的变迁。又似乎在以自由的生命,暗示着曾经繁华盖世的这片地方,已是门庭冷落,车马稀疏,荒草没径了。诗人一点灵感,借一只燕子阅尽世事沧桑。它奇思独具地以一只燕子的飞翔,把王谢巨族聚居之处,及唐朝已变成平常百姓杂居之处,进行了双时空的叠印,从而对如此名门望族的烟消云散发出了充满命运感和废墟感的深长叹息。

(四)作业布置

表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文,在中国古代有许许多多。请同学们在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把它们抄写在本子上,比较一下看看哪一些诗文写得最精彩。

板书设计:

陋室铭刘禹锡

景:优美的自然环境“上”、“入”——以静为动

德馨友:学问渊博的来客主人:具有高雅脱俗的情怀“陋室不陋”

趣:恬然自适的生活主人:安贫乐道的情趣、的原因

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托物言志借陋室以言志,表现自己不贪恋荣华富贵、不与统治阶级同流合污,重视自身修养的思想感情。

相信《最新陋室铭教案15篇》一文能让您有很多收获!“幼儿教师教育网”是您了解幼儿园教案,工作计划的必备网站,请您收藏yjs21.com。同时,编辑还为您精选准备了陋室铭教案专题,希望您能喜欢!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