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读后感必备

04-25

小时候我们经常会写作文小作文,写作文有利于我们更好去组织语言词汇。写一篇好的作文除了需要更多的阅读外,还需要更多的练习。好的作文一般都具备什么要素?小编特别编辑了“明朝那些事读后感必备”,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篇1

很早就听说这套书,但一直没看过,最近下到ipad里,随手翻翻,居然一口气把全套七本书都看完了。对于一向不太看历史书的我,还真是比较奇怪的事,原因么,就是作者在书的一开始就讲了,历史书也可以写得很好看,我想他做到了。

除了在中学学过历史外,了解到的其他历史知识很多是从一些杂志上看到的历史小故事,没有系统地去读过史书,所以对历史向来都是一知半解。《明朝那些事》以时间为序,依次讲述了明朝历代皇帝及其统治期间的事情,可以説是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明朝三百多年的历史。

既然看完了,下面也来谈谈对这套书的感想。

首先这是一套通俗易懂的书。好书能够广为流传的原因,就是要写得深入浅出,使人人都能看懂,也愿意看,但文字浅白不代表书中的道理肤浅,直白的文字也一样可以承载深刻的道理。例如,作者用一个二维坐标系来评价每一个皇帝,即他是否好,他是否好。

也就是把皇帝分成了四类,两好和两坏的都很少,最多的两类,就是是好皇帝但不是好人,是好人但不是好皇帝,前一种著名的代表人物就是明成祖朱棣。作者在书中说明好皇帝和好人完全是两套不同的评价体系,做人厚黑不可取,但如果厚黑运用得当,完全可以用于做个好皇帝,从而把政绩和人品完全分开,使读者一目了然,不会再纠结于对皇帝的不同评价。

其次,我们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因为是较为系统地介绍明朝历史,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都一一道来,因此对一些著名的历史现象除了表象外也了解到其背后的原因,比如天启皇帝朱由校由于爱做木匠不爱做皇帝而出名,原来是由于其父亲不受祖父万历的待见,导致他未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文化因而不具备做皇帝的能力造成的,以前对这位皇帝只有诧异和鄙视,现在更增加了同情和了解。而风流才子唐伯虎的事迹,由于电影《三笑》、周星驰的《唐伯虎点秋香》等而广为流传,但历史上此人虽确实是个才子,却因考场舞弊而被取消考试资格,终身不得志,因而浪迹于欢场,才得了个风流才子的名号,其实饱含无法施展才华和抱负的心酸

第三,我们对一些历史事实有不同的看法。很多人都看过金庸的《碧血剑》,知道书中的男主就是袁崇焕的儿子(虚构人物),而小説的开头也直接采用了某些史书上的说法,説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由于疑心杀了袁崇焕,导致边关失守,清军入关的结局。但在此书中,作者对这一说法进行了全面解析,说明只是清朝史官为吹捧皇太极而根据《三国演义》的情节杜撰出来的故事而已,从而为崇祯皇帝正名,说明明朝的覆灭是积重难返、气数已尽。

虽説也只是一家之言,但从作者在书中引用资料的丰富程度来看,可信度还是挺高的。

从这本书的历史中,我们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引起一些思考。从天启皇帝的经历可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这也适用于企业。为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还应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和制度。

其中入职培训是帮助新员工更好更快地适应公司环境及岗位,内部及外部业务培训可帮助员工提升处理业务的能力,从而为更好完成业务提供帮助。

总之,这是一套好看的历史书,不但通俗易懂,行文还很幽默风趣,读起来很轻松,可以説是老少皆宜,不失为一套休闲娱乐之余又增长历史知识的好书。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篇2

读史使人明智,读了《明朝那些事》,让明朝成为我最为了解到一个历史时期。作者以诙谐幽默的笔法,向我们描述了几百年前明朝的皇帝、大臣的事情,跌宕起伏,趣味无穷。

明朝是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在读这部明史时,有一位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王守仁。王守仁,明代心学创始人,著名的哲学家、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他最大的哲学贡献就是追求知行合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理念是他一生哲学思想的浓缩。知,即理论;行,即实践。知行合一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王守仁认为古代的圣贤在看到很多人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知上,而忽略了行,认为这样下去会造成浮夸的风气,于是开始强调要知,更要行。不仅要知道,更要做到,这对于读书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可以用于实践的理论才是正确的理论,这个核心教导了不知道多少中国人,甚至是那么多位伟人,至今还有深远的意义。

王守仁还是一个伟大的忧国忧民的政治家和天才的军事家。他在正德年间平定宁王叛乱,几乎就是凭一己之力。在没兵、没粮、没政策的情况下,短短三十五天就平定了宁王苦心经营数年的造**。不是宁王无能,而是王守仁确实太高明。王守仁的用兵,虚实结合,讲求以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战果,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胜利。

王守仁他还是一个心系百姓的人,为了百姓免坠涂炭,他孤身一人也要平定宁王叛乱;为了百姓,他不惜违抗皇命,说服掌权太监张永劝阻皇上进入江西;为了百姓,他毅然在暮年出山平定广西少数民族叛乱,最后死在班师的路上。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可以说他把光辉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对我们后人至今有学习和借鉴的意义。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篇3

内容简介:本书讲述的是从永乐夺位的“靖难之役”后开始,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任务为主线,并加入了**的笔法和对人物的心理分析,以及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的一些评价。

备考深外分校期间,在同学手里发现了一本名为《明朝的那些事(万国来朝)》的书,信手翻了几页就爱不释手了。好话借,回来监督妈妈复习功课,一口气读完。至今回味无穷。

这本书从朱棣治国到仁宣盛世,再到土蕃变局,最后以英宗夺门告终。这一系列事件和人物精彩纷呈,可谓高潮迭起,令人眼花缭乱,欲罢不能。《万国来朝》一书没有用“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样空洞的句子来填塞历史,它很生动地向我们描述了北京保卫战的过程。

看完此书是怅惘的,毕竟一个王朝最辉煌的时代就要结束了。所以这本书有温情,有豪情也有凄情。美丽的大明王朝至此便将褪下最美丽的历史华服,只待后人咏叹一句:

“当年明月夜,万国来朝时。”

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在脑海里不断地思考:今天中国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经济?

技术?领土?资源?

错!错!错!

最大的问题是如何让亚洲国家乃至全世界钦佩!

为什么东南亚小国敢于与中国争夺南海?日本为何从中国低价进口资源?为什么我们的资源在日本四处转卖,却翻了一番?

昔日明成祖朱棣南征北战,亚洲无数国家向大明顶礼膜拜,今日东瀛跳梁小丑却敢任意放肆?都是因为中国**这条巨龙打了点“瞌睡。”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礼让三分;人再犯我我必犯人!”如今天下时势亦是如此。中国人**应该像成祖一样,做一些震惊世界的事情!

比如咱到南极点看看,把空间站建了,咱再顺便到月球上去看看,圈出一块地,把五星红旗插上去!算了,先不说这些了吧。

明成祖容忍建文皇帝三年,终于爆发了怨恨。通过“靖难”把建文帝踢**。我不太喜欢建文皇帝。他太软弱了,但他做了我钦佩的事。

成祖攻打南京城时,下令将皇宫烧成灰烬,不留痕迹。他逃跑了,让成祖找到他困扰了他一生。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锐不可当。东南亚小国,俯首称臣。那区区韩国,还跟我们争端午?

把这本书直接交给联合国。800年前,朝鲜没有分离。你们都是大明的附属国!今日去跟“本家”争端午?争何?

争何?校长妈妈在“爱的叮咛”里给我们说过:“日本从中国进口大量低价煤和低价稀土,把煤沉在海里为将来做打算。稀土被制成显示器,然后销往中国!

”如果山西的煤老板不贪点小便宜,如果把稀土的**抬高点。那小日本怎敢放肆?

成祖南征北战,一统中国,打得瓦刺溃不成军,一听朱棣之名,犹如天打雷轰。成吉思汗的皇室威信已不复存在,一个民族诞生了。人民安居乐业,以至朱高炽和他儿子朱瞻基的“仁宣盛世”堪比汉朝的“文景之治”。

有钱的人不会抱怨的。而现在呢?端起碗吃肉,放下碗骂国!

中国经济在增长,但人民素质却在下降。中国乃礼仪之邦,为什么国民素质和日本等国比起来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不仅是**的单方面责任,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责任!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所有的国家都会来到韩国。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篇4

朱元璋大概想不到,自己有一天会坐上龙椅,贵为天子,君临天下,当初迫不得已跟着造反,不过是为了混口饭吃,但形势不由人,一步一步下来,他这个乞丐和尚出身的人也当上了皇帝。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在那个混乱的年代,群雄角逐,给了豪强们功成名就的机会,但最终登顶的只朱元璋一人而已,朱元璋这个被时势造就的英雄最终也造就了自己的时代。

他大概也不会想到,他的孙子只做了四年的皇帝就被四叔给赶走了;他想不到,自己整顿吏治,严惩贪腐,百年之后,帝国却一片狼藉,千里为官只为财啊,他改变不了;他也想不到,自己废除了丞相,自以为自此之后就是皇帝一人说了算,但另一个叫内阁首辅的官却比丞相还宰相;他想不到,自己手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的铁碑竟然被一个叫王振的太监给撤掉了,之后的刘瑾,魏忠贤等大名鼎鼎的太监一个个比皇帝还风光;他还想不到,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试图给子孙们做个还榜样,却还是有那么多不成器的败家子挥霍着他的江山;他想不到,自己荡平四海,自认此后边疆永固,但有明一代,边患迭起,最后还是被那个他没有放在眼里的女真给替补掉了。他想不到的太多了,两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有多少精彩的事情,多少生动的人,这段好看的历史要是他能想到,那历史的未知性不就没了,还是得有后人来为我们书写这些。

历史很好看,我一直这么认为,但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我才发现,历史可以有趣到这种地步。在我看来,一步有思想的书就是好书,而有思想,能让人接受,深入人心,又是基于事实的,就算是好书了,这本书不但具有这些,还生动有趣,鲜活形象,能达到这么多境界,而作者又是一如此年轻的非专业人士,那只能说是非常好了,五体投地啊!

出于爱好,我比较喜欢历史方面的东西,当然我承认,历史确实比较枯燥,但这本书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读着读着竟然觉得是在看小说,而它确实是基于正史的,不是演义,能把历史白活到这种程度,真是绝了。

当然,形式很重要,一种好的形式可以吸引很多人,但最重要还是得有好的内容,这本书可称得上是内外兼修,表里如一了,内容如形式一般引人入胜。

读历史的作用有很多,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其实不仅仅是这样,手头常备一些历史书籍,不管什么时候看看都有用,这部书出来之后,有这么一套摆在案头,经常翻翻,应该感觉不错吧。困难时,看看朱文正是怎么守住洪都,袁崇焕怎么千辛万苦击退宁远来犯之敌,再想想长征两万五,觉得这点困难不过如此了;失意时,看看杨慎,三朝元老杨廷和之子,状元及第,前途一片大好,曾经意气风发,却也躲不过政治的无情,杖责,监牢,流放,谋杀,他尝了个遍,却能安然处之,专心休学,最终著作等身,名扬天下;骄傲时,看看陈友谅,他是什么下场,想想蓝玉、胡惟庸,骄傲是什么下场,还是被朱元璋给灭了;看看那些个败类,王振徐有贞魏忠贤之类的,你会觉得咱还不是那么差劲;读了杨继盛慷慨赴死,杨涟宁死不屈,就想到了信念的力量真是无穷的,精神真的可以支配肉体,人的意志可以坚定到如此程度,自愧不如感动之余也知道了崇尚正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的人生誓言,他做到了,每每此时,自小心中那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想法总被唤醒,顿感天地如此开阔,正是我辈驰骋时;看看李时珍,想想现在那些个庸医,真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现代社会人人为利而来,但总该讲点职业道德吧;明朝的那些言官,屡屡直言抗上,凛然不屈,宁死不从,现在那些不惟真,只惟上的人该脸红了吧。

明朝历史真是奇怪,嘉靖、万历两个皇帝在位将近百年,虽说多少管点事情,但比起朱元璋朱棣差的不是一点半点,而国家也能运转下去,这可就要归功于那些辅臣了,那两个时代产生了多少优秀的政治家,夏言、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等。明朝官员的内耗是相当厉害的,这些人在你死我活之余还能顺手把国家给治理了,不是一般的强。看着他们的斗争,丝毫不亚于刀光剑影的血拼,步步为营,进进退退,虚虚实实青云直上身败名裂只在旦夕之间,看看那些人,哪一个不是才高学富身手非凡,却也一个个一败涂地,只能感叹,一般人真玩不了政治啊!

这也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开国名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这些不必说了,嘉靖到万历这一百年,也是人才济济,东南抗倭有戚继光,镇守辽东,拱卫京师有李成梁,出征朝鲜有李如松,还有谭纶、王崇古、杨博这些文官出身搞军事的也做得有声有色,明朝的江山没有他们估计也做不了这么长时间。戚继光当然是我最服气的了,先是抗倭,每次看戚家军和倭寇的阵亡比例,往往是个位数对四位数,就是想不通他是怎么做到的,真刀真枪的拼能有这么悬殊的差距,鸳鸯阵真有那么厉害?戚家军真的如此勇猛?再是北方守蓟门,十五年屹立不倒,相当于前十任总兵的任职时间总和,看来他不但英勇善战,领兵作战三十多年,未尝一败之外,还精通人情世故,为人慷慨仗义,作为一个纯武将出身的人将领却能写诗著书,在明朝重文轻武的大环境下混的风生水起,等等这些,高山仰止啊!而李成梁就不那么地道了,辽东铁骑纵横天下,他的战功百年少有,但私心太重,贪欲太强,对蒙古女真,他是谁厉害谁打,却也从不做毁灭性打击,一次都打光了他也无功可立了,于是边疆貌似平安无事,其实是养虎为患,最终后金的崛起,努尔哈赤坐大,最终对明朝长期为患他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儿子李如松倒是厉害非凡,远征朝鲜,打得丰臣秀吉手下那些战国名将落花流水,长国人志气,只可惜天妒将才,英年早逝,可惜了。

海瑞算是明朝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影响力之大古今少有,的爆发也有他一份功劳。举人出身,四十做官,还是不入流的教谕,为人又不是一般的正直,这种人头脑里想的都是忠君爱民,廉洁奉公,和官场规则不接轨,按说一辈子是没指望了,但正直的人永远都有,所以正直的他被个别欣赏他的人提拔,官越做越大,事情办得也越来越不靠谱,名声也越来越盛,海瑞是个好人,但这种正直近于刻板,廉洁近于苛刻,奉公近于自虐的行为是不是有点过了?水至清则无鱼,凡事得讲策略,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是有匡扶济世的理想,但理想的跟着现实走啊!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办事只能是日渐封闭,事倍功半了,虽有千古美名但都是虚的,除了道德理想,也得讲技术,看看徐阶张居正,这些人无疑更出色。“知行合一”看来海瑞得学学,徐阶就是王守仁的传人,这一点上他做得很好。说到王守仁,作者把他列为明朝第一号人物,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此人确实厉害,大哲学家,心学的创始人,军事家,单枪匹马能召集千军万马,荡平宁王叛乱,政治家,政治上相当成熟,跟他作对的坏人基本没什么好下场,基本上能在立于不败之地,文学家,著作颇丰。算是传奇人物了。

皇帝不好当,我算了算,明朝的皇帝平均寿命最多也就四十吧,像皇帝这种地位高贵,养尊处优,吃好的喝好的,还有一大帮太医围着转,却寿命不长,什么原因?压力大算是一个吧,整天得提防着谁暗算,谁图谋不轨,心神不宁,生活压力也大,那么多嫔妃,累啊!最主要是治国理政太累,每天得批多少奏折,想多少点子,英年早逝也算正常,当然也有高寿的,像朱元璋、朱棣,这父子俩战乱出来的,长期征战,身体条件好,活六十多七十正常,像嘉靖、万历祖孙俩情况就不一样了,虽说活了五十多,但主要是靠偷懒换来的,不光彩。待遇高就得卖命干活啊!都不容易。

一个朝代,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不是那些皇帝大臣,明朝有多少个皇帝很少有人能说出来,堪比宰相的内阁首辅近百人,真正让人记住的不过十人,历史记住的永远只是那些功勋卓著或是臭名昭著的。就说青史留名的,各行各业都可以,只要是对人类的发展有贡献,浓墨重彩也好,痕迹淡然也罢,史书上都有一笔,后人的评价可就不一样了,当时的小人物现在可以是大人物,当是大名鼎鼎的现在也许无人知晓,像李时珍,像徐霞客,他俩一个医生,一个旅行者,当时或许籍籍无名,现在却是尽人皆知,只因为他们有功于人类;至于那么多名噪一时,位高权重的状元、首辅、尚书有几个能让人记住?

明朝的特务算是封建王朝里登峰造极的吧。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这些组织,无所不为,监视、抓捕、审讯、绑票、暗杀等等,虽说威风八面,但一个政府如果用这么一些恐怖手段去统治大众,它的脆弱也可见一斑了。还是讲法制的好,要想坐稳了江山,搞这些是不行的。

王朝更迭是历史规律,中国更有趣,封建社会的大一统王朝没有一个能超过三百年的,汉唐明清,都是二百多年,秦隋元则是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几十年而已。明朝开国之初,灭北元,下西洋,修大典,四海归一,万国臣服,泱泱大国,何等尊崇。但岁月流逝,当这些繁华都已成旧日往事,帝国风光不再时,鞑靼瓦剌又是俘虏皇帝又是兵临京城,东瀛小国也敢骚扰侵犯,虽说一次次化解危机,但不难看出,大明帝国已渐渐走向没落,最后苟延残喘也逃不过历史的宿命,被革掉了。

想起诸葛亮的一句话: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国家的强盛,需要一大批人才的支持,但凡盛世,无不是君主励精图治,臣下各司其职,建言献策,一心为国。而那些黑暗的年代则是各有各的不同,有主上昏庸不堪,有奸臣蒙蔽圣听,有阉党为非作歹,有党锢之争,有外戚作乱,但社会大众永远都是决定历史走向的,当群众的愤怒达到了顶点,揭竿而起时,王朝末路就到了。明朝也是如此,后期魏忠贤一折腾,皇太极在关外骚扰,国内又有天灾,政府还要加派三饷,去剿这个灭那个,那些当官的还照贪不误,老百姓也不是摇钱树,活不下去就反了他,大明最终是谁也没剿就被老百姓给灭了。

明朝那些事儿,那么多的事,那么多的人,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精彩生动的历史故事,读了之后真是感触不少,毕竟才读了一遍,多读几遍,每一次读应该都有不同的感触,这就是读书读史的乐趣所在吧!

明朝那些事读后感 篇5

张弛,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蒋集小学六年级五班,12岁导师:马翠霞

通讯地址: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蒋集镇中心小学

联系**:151邮箱:

前不久,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明朝那些事儿》里面写了很多事,令我感受颇多。

这本书主要是写朱元璋怎样从一个贫苦的放牛娃经过重重难关变成一个元朝的毁灭者和明朝的统治者的。让我觉得《明朝那些事儿》中最精彩的,也是最有收获的就是朱元璋在鄱阳湖和陈友谅的决一死战。这场战争没有逃脱,只有输赢;没有举旗投降,只有生和死;没有不公正,只有胜利者和失败者。

这场战争,让我看到了古人的智慧,因为朱元璋和陈友兰的水军差距太大。一边是类似现代航空母舰的超级战舰,另一边是从敌人手中缴获的木质战舰。强势的一面是陈友兰,弱势的一面是朱元璋的水战工具。

不要看朱元璋的船对于陈友谅的战舰来说是不堪一击,但朱元璋凭借自己的智慧,利用敌人战舰的行动能力笨重的缺点想出了一个个绝妙的策略,击退了**的战舰。

后来,朱元璋在危急关头用自己惊人的智慧冷静思考,终于在背水一战的情况下扭转了失败的局面,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一道道难关还在等待着朱元璋……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这本书,我从古代人那里学到了赢得胜利的宝贵方法——冷静。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一定会经常遇到各种困难和难题,每当这时,有人会很急躁,总是难以静下心来思考,不会思考了,这样怎么能解决问题?

冷静和智慧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法宝。在生活中,在学习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冷静地思考,不要乱动,这样会使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变得更好!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