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汇总五篇)

04-28

你还在苦苦思索如何写作品的读后感吗?看完作者的作品,我们收获了一份宝贵的财富。 在读完书之后,我们需要花时间去思考和总结我们的思考和感受,幼儿教师教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分享一篇关于“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的文章。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篇1

再谈谈对真理的探索及对自我的坚守,现在的大学生写**,许多奔的是“不求有多好,但求能过关”。《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 可是为了中考、高考的需要,许多老师却背道而驰,将作文作为衡量政治觉悟、道德水平高下的标准,要求作文要写得崇高这样才能在中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别的什么也不顾了。

现实社会的一个明显现象,老师,有时候俨然成了一个刽子手,在我们的孩童时期,就开始抹杀我们对真理的探索,对真理的坚守。举一个很显然的例子,小学总是有以“帮妈妈做家务”为题的作文吧,一个真实的例子,某次作文,全班一个学生交了份白卷给老师,老师问他理由,他说他从没帮妈妈做过家务,所以不知道怎么写。后来依旧被老师批评。

而他同龄的同学笑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没做过就不会编吗?就说帮妈妈洗碗啊”。

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不知道如何改变和僵化地处理问题。可是,我更坚持另一种观点,从另一种层面来说,他是真诚的,他坚持了真理,而他周围的同学甚至老师,都在无形地毒害一个人的心灵。显然,他只是这个社会一大群人的缩影。

我们将来也是要当老师的,我喜欢老师这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我们将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真诚,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其次才是怎样学习。就像哈佛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一样,我们需要对真理的探索以及对真理的坚守。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篇2

读完了这本吉本的巨作,不由得想到了许多事。

罗马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开始恐怕是从三大头会议开始的,帝国的瓜分与内战在共和后期不断出现,这使得共和的代表长老院地位不断下降,要不是因为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怜悯,恐怕帝国长老们都不存在了。但是帝权却有了一个更大的挑战警卫军,警卫军拥有比议员更可怕的东西,武器。而共和更使禅让制深入人心,前期没有一个皇帝能连续传给子孙两代。最遗憾的是,罗马的军队对暴君并不反感,因为暴君能给他们更多的财富,如卡拉卡拉,而贤明的皇帝会减少军队福利,只是他们的寿命大大缩短,如塞维鲁的孙子,于是,弑君已成为了罗马的风俗,我随机抽取了二十位皇帝,十二位非自然死亡,概率高达六成。

这些矛盾固然是很重要,但蛮族的入侵更重要,帝国就因此而灭亡。使人感到帝国灭在一群蛮族当中是文明无法继续的遗憾。但回观历史,为什么帝国会衰败?并不是因为军队的无能,而是因为帝国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如此大的财富在一个人手中,无论如何都会使人引发贪欲,这种贪欲无论是谁都无法阻拦,知道这个人生命的逝去。

无论如何,历史已经过去,而当今人们的反思才显得更为重要。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篇3

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诚然,恺撒是一位天才的将领,卓越的统帅,在他的治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恒久光荣。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这后者,自然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实际开创者,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

很多人以为屋大维不过是凭借着恺撒的声望轻而易举地登上帝位的,其实不然。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那么,这个不及中国弱冠之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击败声誉卓着、势力庞大的两位前辈,登上罗马帝国的至高宝座的呢?除却恺撒的余荫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努力。

屋大维外表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性格冷静而敏感,极富洞察力和政治手腕。创业初期,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断然不是雷必达和安东尼的对手,因此不遗余力地扬起恺撒养子的大旗笼络军队,更以同样的身份与上述两位前辈结盟。他们通力合作,历经数次苦战终于剿灭了刺杀恺撒的卡西乌斯和布鲁图斯,血洗了罗马城尤其是元老院。在利用一次偶然的政治事件巧妙地踢开雷必达后,他开始了与安东尼长达数年的周旋。看准了安东尼流连于埃及艳后的怀抱致使军纪废弛的时机,屋大维在长期的厉兵秣马下当机立断,倾尽全力在希腊大败安东尼,随后不给他的敌人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乘胜挥师埃及,彻底消灭了安东尼及其情人克利奥帕特拉的势力。

创业不易,守业尤难。舅公兼养父恺撒被刺的情景历历在目,怎能不让性情敏感的屋大维夙夜担忧?他清楚的知道恺撒的被杀并非来自强大的权力而主要源于可怕的夸耀,于是便终其一生对元老院保持相当的敬意,对人民许诺以古老的自由。他放弃危险的执政官一职,转而一步一步地摄取保民官、监察官以及大祭司这些最尊贵而且最能博得人民爱戴的官位,并安于第一公民的盛誉。他极其审慎地使用着自己的权力,尽力不去冒犯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共和思想,却逐渐地越来越严密地控制着帝国的各种最高权力。到了其统治的后期,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号,但罗马的人民,已经基于长年来的巨大爱戴而习惯于服从稳坐宫廷中那位拥有最高权威的人所下达的一切命令了。

当然,在小心翼翼地巩固着自身地位的同时,作为一位有着远见的政治家,屋大维也为帝国的稳定做出了很多富于建设性的工作。早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深切地感受到,经历了数百年的东征西讨,罗马的疆域已经空前的广大,不能再进行盲目的扩张。于是他在军事和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计划的改革,建立了驻扎在边境而不得干涉内政的常备军和专用来保护自己的禁卫军,并以怀柔政策对待罗马漫长边境线以外不安分的蛮族这一政策在后续诸帝中也有很好的延续。他还大量兴建神庙、剧院和道路等公共工程,使得罗马的宗教、贸易、邮政和交通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总之,他的大量工作,都直接促进了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时代、从对外扩张到对内发展的转型,并使得罗马文明在各项方面都达到前无古人的辉煌和鼎盛。

赞曰:中国各朝多以开国太祖最为尊贵,同样的,奥古斯都大帝亦无愧于罗马帝国最伟大君主的称号(尽管他从未自称皇帝)。在他漫长而光荣的一生中,无论是巩固自身地位还是巩固罗马权威的作为,都展现出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惊人地体现了中国先哲老子所言夫不争,则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原则,终成一代英主。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篇4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曾经灿烂强大的罗马帝国是如何走向没落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1】

吉本将自己想象成文明巅峰时期的世故贤哲,因此心智的广度和深度足以涵盖古今和万国。

如果他生活在叔季的生活中,他的理解力就会相形见绌。

如果他不够贤能或世故,愚昧或热忱就会扭曲他的视野。

他的认知图景不难概括:世界充满了杂草和灌木,只有两颗参天大树----古典(希腊罗马)和近代(**教欧洲)。

前者的自由与荣耀变得出众,伟大的遗物只能被同样伟大的继承人理解,奴隶和野蛮人只能为自己感到羞耻。

作为一个现代欧洲的绅士,他当然是罗马宗主最合适的知己。

从罗马和平的极盛之世到穷途末路,世界曾经有过更加伟大的戏剧吗?大幕从两安东尼的盛世拉开,回顾奥古斯都有毒的遗产。

唯一的x看到了凯撒的命运,明白共和国的威望仍然不能被轻视。

为了权力的本质,他愿意放弃权力的外表,安抚罗马人民的自尊,但他却通过挖墙脚的方式偷走了他们的遗产。

奥古斯都没有忘记混合沙子,不知不觉地改变了参议院的组成,最后将其变成橡皮图章。

他假装像辛辛那提时代的普通公民一样,为自己的朋友竞选执政官拉选票,可惜这时的执政官已经只剩下主持祭祀和典礼的权力。

罗马的面包与竞技、埃及的财富和资源、日耳曼的大路和辎重都掌握“第一公民的家奴-文官和雇佣军手中。

元首预见到军团**的可怕,企图用形式上的共和传统束缚他们,然而失去生命的制度只能稍稍拖延不可避免的结局。

随着朱利安·克劳迪斯王朝的灭亡,帝国成了军团的战利品。

自由已经熄灭,而自由产生的繁荣与强盛如日中天。

严冬的信息内在于果实累累的金秋,人类的一切辉煌无不如此!初期的罗马帝国犹如一棵果核生虫的果子,腐烂还没有到达果肉。

京师在接二连三的宫廷政变和无法无天的**中战栗,外省却享受到久违的和平。

军团是罗马动乱的力量,但却是各省秩序的捍卫者。

坏皇帝的暴行危害京师,好皇帝的德政造福外省。

不知不觉中,京城和其他省份的实力发生了变化。

维斯巴芗以后,外省的军团战胜了京师的禁卫军。

最初,他们的腐化程度较轻,产生了提图斯和五贤帝,一度使塔西陀抱有希望,也许秩序和自由能在哲人王的治下协调一致。

但是,仅仅基于皇帝个人修养的美德是不可靠的。

康茂德以后,帝国稳步走进下坡路。

塞维利亚饮鸩止渴,靠扩充军队安抚动乱世期。结果,报应落在后人身上,他们都死在军团手中。

共和国的公民曾经征服了世界,帝国的残余人民只能依靠皇帝剥削的外省福利食品。

腐化从罗马扩散到意大利,从意大利扩散到外省;把元老院和罗马人民的政权送给了禁卫军,将禁卫军的政权送给外省军团,最后将全军和全国送给了蛮族雇佣兵。

现在,只有野蛮人还保持着武术精神。

他们问鼎中原,只是时间问题。

第一个野蛮皇帝马克辛,通过抢劫城市和富人来丰富他和他的士兵的口袋。

骄傲的罗马人终于发现,共和国的最后阴影结束后,东方服从习俗的命运将落在他们身上。

然而,参议院要摆脱马克西姆已经为时已晚,却无法阻止军队的报复。

军队拥立的皇帝哀叹自己朝不保夕的命运,等待下一次事变的来临。

在这个游戏中,每个人都是输家。

奥勒良试图利用太阳神的力量来恐吓士兵,维持相对稳定的统治。

东方宗教的力量大增,但却未能挽救他和他的后继者的命运。

戴克里先试图用四帝共治的手段吓阻未来的觊觎者,因为他们不可能同时除掉四位皇帝;但他自己选择的四位继承人自己火并起来,造成的危害并不更少。

在这一过程中,罗马官僚机构迅速扩张,吞并了剩余的城市自治权。

税收日益繁重,经济日益凋敝,人口日益减少。

最终,戴克里先的继承人之一君士坦丁决定依靠新宗教击败所有反对者,统一帝国。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篇5

著名拜占庭历史学家j. b. bury曾经指出,“如果硬要说有谁要对东部帝国的分崩离析负责的话,那么就只有伟大的查士丁尼了。”

的确,爱德华吉本的后半生都在“怀千年往事,发思古幽情”。他将罗马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划分成了三个阶段:一是罗马帝国从图拉真至安东尼家族在位的鼎盛时期逐步走向衰落,西半部最终为蛮族所倾覆;其次,从查士丁尼复兴东罗马帝国到查理曼帝国的兴起,他建立了第二个西方帝国,即日耳曼帝国;第三,六个世纪以来,从西方帝国的重建到君士坦丁堡的衰落,以及十字军东征的军史历世纪其对希腊帝国的蹂躏。

这些对我们常人来说反复难懂的历史,他却句句谨慎,使其趣味横生。爱德华所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历史著作,共有六卷,分期出版。

不仅如此,爱德华并非如常人一般以时间为顺序,而是注重罗马帝国史的内在联系,以此来勾画出了罗马帝国由兴盛逐步走向没落的各个阶段。

当然,《罗马帝国衰亡史》,我没有读完,我只是选取了其实部分章节阅读,但是,从我所选读的那一小部分文字上来看,我喜欢其中忠实的阐述,更喜欢爱德华的历史批判精神,冒着可能会受到众人非议的风险,他在文中隐喻讽刺的口吻对**教的传统教说做出批判,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

现在的我们需要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历史错误的批评,更多的是在平常做人,做文章时的批判精神,质疑精神,对真理的探索以及对自我的坚守。

先说说批判性精神和质疑精神,有人说雷锋精神就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很多人都并不觉得如此。如果只是教育国民做好人好事,用我们传统的道德精神就够了根本就不用大费周章。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继承和发扬民族精神,而不是雷锋精神。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其中就有这么一句“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所以歌唱雷锋的歌,其实是让人忠于共产党。为什么学习雷锋精神是一个简单的运动,为什么要和一个政党联系起来?雷锋精神完全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更准确地说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世界上有雷锋,但没有雷锋精神。是政治斗争孕育了雷锋精神。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批判性的思考。当然,批判性思维不等于这种否定,不等于事事都对着干和唱反调,而是指接受别人的理论、思想或言论时要善于起疑、存疑和质疑,以自己独立的理性的思考将其一一过滤,然后决定对错和取舍。

再谈谈对真理的探索及对自我的坚守,现在的大学生写**,许多奔的是“不求有多好,但求能过关”。《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 可是为了中考、高考的需要,许多老师却背道而驰,将作文作为衡量政治觉悟、道德水平高下的标准,要求作文要写得崇高这样才能在中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别的什么也不顾了。

现实社会的一个明显现象,老师,有时候俨然成了一个刽子手,在我们的孩童时期,就开始抹杀我们对真理的探索,对真理的坚守。举一个很显然的例子,小学总是有以“帮妈妈做家务”为题的作文吧,一个真实的例子,某次作文,全班一个学生交了份白卷给老师,老师问他理由,他说他从没帮妈妈做过家务,所以不知道怎么写。后来依旧被老师批评。

而他同龄的同学笑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没做过就不会编吗?就说帮妈妈洗碗啊”。

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不知道如何改变和僵化地处理问题。可是,我更坚持另一种观点,从另一种层面来说,他是真诚的,他坚持了真理,而他周围的同学甚至老师,都在无形地毒害一个人的心灵。显然,他只是这个社会一大群人的缩影。

我们将来也是要当老师的,我喜欢老师这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我们将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真诚,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其次才是怎样学习。就像哈佛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一样,我们需要对真理的探索以及对真理的坚守。

爱德华所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没有编年史的枯燥,亦无演说词的辞藻堆砌,他在忠实的同时,又以不一样的风格趣味化了文章,使我受益颇深。在此,积极推荐大家阅读。

数学与应用数学

罗马帝国衰亡史》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的确,恺撒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总司令。 在他的管理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持久荣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

当然,后者是由于罗马帝国的真正缔造者,奥古斯都大帝,屋大维。

许多人认为,屋大维(octavian)凭借恺撒(caesar)的声望轻易登上了王位,但事实上,他没有。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那么,这个不及中国弱冠之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击败声誉卓著、势力庞大的两位前辈,登上罗马帝国的至高宝座的呢?

除了恺撒的影响,他更应归功于他的个人才能和努力。

屋大维外表文雅,性格沉稳敏感,具有很强的洞察力和政治技巧。创业初期,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断然不是雷必达和安东尼的对手,因此不遗余力地扬起恺撒养子的大旗笼络军队,更以同样的身份与上述两位前辈结盟。他们通力合作,历经数次苦战终于剿灭了刺杀恺撒的卡西乌斯和布鲁图斯,血洗了罗马城尤其是元老院。

在利用一次偶然的政治事件巧妙地赶走了莱必达之后,他开始了与安东尼多年的争吵。看准了安东尼流连于埃及艳后的怀抱致使军纪废弛的时机,屋大维在长期的厉兵秣马下当机立断,倾尽全力在希腊大败安东尼,随后不给他的敌人留下一丝喘息的机会,乘胜挥师埃及,彻底消灭了安东尼及其情人克利奥帕特拉的势力。

创业不易,守业尤难。舅公兼养父恺撒被刺的情景历历在目,怎能不让性情敏感的屋大维夙夜担忧?他清楚的知道恺撒的被杀并非来自强大的权力而主要源于可怕的夸耀,于是便终其一生对元老院保持相当的敬意,对人民许诺以古老的自由。

他放弃危险的执政官一职,转而一步一步地摄取保民官、监察官以及大祭司这些最尊贵而且最能博得人民爱戴的官位,并安于“第一公民”的盛誉。他极其审慎地使用着自己的权力,尽力不去冒犯人民心中根深蒂固的共和思想,却逐渐地越来越严密地控制着帝国的各种最高权力。到了其统治的后期,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号,但罗马的人民,已经基于长年来的巨大爱戴而习惯于服从稳坐宫廷中那位拥有最高权威的人所下达的一切命令了。

当然,在小心翼翼地巩固着自身地位的同时,作为一位有着远见的政治家,屋大维也为帝国的稳定做出了很多富于建设性的工作。早年的军旅生涯让他深切地感受到,经历了数百年的东征西讨,罗马的疆域已经空前的广大,不能再进行盲目的扩张。于是他在军事和财政制度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精心计划的改革,建立了驻扎在边境而不得干涉内政的常备军和专用来保护自己的禁卫军,并以怀柔政策对待罗马漫长边境线以外不安分的蛮族——这一政策在后续诸帝中也有很好的延续。

他还修建了大量的寺庙、戏院、道路等公公共程,使罗马宗教、**、邮政、交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总之,他的大量工作,都直接促进了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时代、从对外扩张到对内发展的转型,并使得罗马文明在各项方面都达到前无古人的辉煌和鼎盛。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重要的哲学著作。它是西方思想传统中的最重要的经典文本,或者说是奠定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着作,它展示了人类理性对于事物最普遍的面相和终极的原因的探索。本书最终考察了人类知识的形成,进而提出关于普遍知识的理论,从根本上对于我这样纯粹依靠自学的人来说,《形而上学》有些过于深奥了。

部分原因在于我对古希腊各种学派以及一些哲学基本概念的认识不足。另一部分是作品的翻译似乎是半白话半文言,这让我有点不知所措。

抛开这些不谈,我半年多的努力,毕竟还是有些收获的。

亚氏的《形而上学》影响深远。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名词分析的方法。产生不同哲学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对相同名词涵义的不同理解。

抽象名词虽然有自己的通俗意义,但大多数都很模糊,不同范畴的讨论往往有不同的意义。哲学家可以赋予它们特定的意义,然后用它们来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因此,当不同意见的人讨论哲学问题时,他们应该研究每个词的意义,以澄清他们的思想。

在思考问题时,也要明确地界定每个词汇,这样也可以是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

相比较于柏拉图的意式论哲学(抽象而具有普遍性的意式凌驾于个体之上,以一统多)与毕达哥拉斯的数论派哲学(以抽象的数为本体),亚氏以独立的抽象意式与抽象的数皆不能脱离具体物质而存在。譬如说“桌式”须结合具体的材料才能形成桌子,而数则需配合具体单位进行度量方有意义。

亚氏以“四因”来解释一切:物因、式因、动因、极因。

材料是构成特定物质的材料,例如桌子的木材或大理石,球的铁。

式因的含义是“一事物之所以该事物”,如,桌子之所以是桌子在于它的形状与功能、铁球之所以是球在于它是圆形的。式因是抽象的,而非具体的“某张桌子的形状”或“某个球的形状”。特别地,灵魂是人的式因(本因是肉体),但亚氏认为灵魂同时也是本体。

这种歧义可能在于他的老师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认为,形是不能独立于具体事物而存在。

动因。“实体在亚氏那里是运动生成的结果,而不是某个现成的东西。实体生成后,它也将移动和更改。

运动的原因就是动因。”【引用傅正同学】这在《形而上学》中所述甚少,似乎在《物学》中更有详论。

极因。极端原因是世界的源动力,也是世界一切变化和万物生灭的源因。极因是永恒的。

只有至善至美方能永恒,故亚氏谓极因曰“本善”。终极的本善是“元一”,它本身没有原因,它是最早出现的原因,是一切的原因,本善推动着世界前行。

“亚氏将学术分为理论、实用、生产三类”【引用“译者附志”】,以理论为最高尚,理论又分为数学、物学、哲学,亚里士多德以哲学为“第一原理”(物学为“第二原理”),并且给出了哲学的若干主题,称此为“智慧”、为“哲学”。

“古希腊思想的发展渊源于‘神话’,故常含混地称神话学家为哲学家,含混地称‘神话’为哲学。使哲学脱离诗与神话而具有明晰的内容,成为庄严的名词,正式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所从事的学术研究方向。”【引用“译者附志”】后人也称“形而上学”为“第一哲学”。

这样一部宏伟巨著,又是与久远的年**就,在我们今人看来难免会有些瑕疵。据我粗略的了解,目前我只提出三个疑问:

1,亚里士多德以实体为研究范畴,并在解释永恒实体氏以星为例。而星辰亦非永恒,则亚氏的例证不足。这是由于当时科学的不发达。

事实上,人类已经能够发现永恒的物质存在。就连人类自身都不是永恒的。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