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后感模板8篇

04-29

本文将全方位深入剖析和分析“阿q正传读后感”的多个方面,阅读作者写的作品之后,对生活又有了新的感悟。我们需要保持自己对作品的想法,来进行读后感的写作,请您认真欣赏本页所呈现的内容!

阿q正传读后感 篇1

阿Q ,是中国现代小说中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把阿Q这个连大名都没有,靠打短工维持生计的小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更把他那精神胜利法写得极好笑又发人深思。

文章讲述了清末时期阿Q在未庄的言行举止。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他那著名的精神胜利法。当别人抓住他的辫子,在墙壁上碰了几个响头时,他竟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 ”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疮疤时,他会说:“你还不配„„”就是这样一个有些呆傻的小人物,却也想跟着革命党一起造反。最后,又糊里糊涂的被抓了起来,处以死刑。

读了《阿Q正传》使我不难想到当时的中国,那时的清政府,就像阿Q一样软弱,受尽欧洲列强的欺辱,忍气吞声,讨好他们。虽也有维新变法,但大势已去。当时的国民也是对世事失去了希望,丧失了古人自古留下的民族精神和气节。鲁迅先生借阿Q,警醒世人,拿起刀枪,我们不能受欺辱,我们要反抗到底!这也警示了我们后人,不能失去我们的民族精神。

难道阿Q身上没有些值得我们吸取的东西吗?我想是有的。在阿Q那时的社会也好,在现在也好,生活中处处都是困难和压力,没有很好的心理素质是不行的。虽然在《阿Q正传》里,阿Q的自信与乐观被表现的有些夸张,但还是值得人们借鉴的。若是在人们做实事,心中充满自信,人们一定会做得更好。若是人们遇到困难和挫折能乐观向上,他定能一路向前。这也是人必须的一种能力,是自己意志力的体现。不难想象,如果阿Q有勇气,有志向,有智慧的人,他定不会是这样。想想先天残疾的张海迪阿姨,她不正是有那么些阿Q精神吗?想想越王勾践,他若不像文中的阿Q一样的忍气吞声,乐观坚持,他能有最后的胜利吗?

《阿Q正传》一定还有许多能使人获益的东西,大家也不妨读一读,品一品吧!

大学生读后感

阿q正传读后感 篇2

三毛说过:“如果只是为了看蓝蓝的天空,飞翔的鸟儿,那不叫流浪。”阿q是绝对不会有这种情调的,然而,阿q却称得上是个名符其实的流浪者。

就凭这“名符其实”四个字,阿q又该得意一阵子了,“怎么样,看到没有,老子可是正宗的,你想要还得不到呢!”可谁又能说流浪者不配有爱情?是人,总会有七情六欲,阿q也绝不例外,他想女人想得失眠。

他“喜欢”吴妈,又敢于向吴妈告白这又有什么错?只是那句“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让人觉得似乎含有耍流氓的成分,可是要阿q来引经据典大表爱意,他可能做到吗?

如果他阿q能说出:“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想你,一天用来想我,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他就不是流浪者阿q了,就要改名为诗人阿q或阿q大师,从而受到人们敬仰,可是阿q就是阿q,他只能说出“我和你困觉”这样最直截了当的表白。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一个人不会无缘无故地说出一句话,即使是再最紧迫的情况下说出的话,也是经过一定思考的。”可见,阿q是经过思考才会说出这句话的。

也许阿q失眠的那个晚上,翻来覆去想的就是这句话,只是由于语言水平有限,才使吴妈听上去以为阿q要耍流氓。但吴妈一点也不喜欢阿q吗?那为什么要去城里看阿q被拉到街上?

是因为阿q是流浪者的缘故?还是因为阿q的癞疮疤太刺眼?我觉得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吴妈为了保住自己所谓的名节,从而也加入不惜将阿q送上绝路的行列。

正如*****时期所谓的“成分”问题也使一些人加入了“看客”或“**”的行列。“成分”不好,生活也不会幸福,可是无论是“癞疮疤”还是“成分”都是命中注定社会使然的,爱情之于阿q或吴妈对于阿q,喜欢怎么样,不喜欢又怎么样?社会使然又能改变什么呢?

封建礼教一直束缚着国人,尤其是妇女。

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足不出户,想出用又长又臭的裹脚布把脚里三层、外三层地裹住,还美其名曰“三寸金莲”。结果呢?目的是达到了,可这“妙计”的***是吓人的。

妇女的脚骨折断,疼痛难忍是一方面,足不出户,不知天下事,又长又臭的裹脚布把妇女的思想也裹了个密不透风。什么追求自由,为爱奋斗,结果只能以悲剧收场,也落下了一个不可重复的节日恶名。可是悲剧还是子孙代代或残或缺的延续着。

再说千古大师孔老二又雪上加霜地填上了几笔,这几笔更是给封建礼教加上了个感叹号,使其根深蒂固。

这吴妈正是很好的遗传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名节保护得连碰都碰不得,普通人的思想尚且禁锢于如此,又何况他阿q呢?这个头上长着癞疮疤,比人低几等的流浪者,即便吴妈着实有点喜欢他,可这是关系到名节的大事啊,哪能因小失大?要怪就怪阿q他自己,要是他不是个踉踉跄跄、衣着破破烂烂的流浪者;要是他不是个头上长着癞疮疤被人高兴时拿来当笑料,不顺心时连看看都觉得碍眼,恨不得给他来碰几个响头的流浪者……总之跟阿q在一起,简直是往我吴妈名节上泼污水,这可是万万划不来使不得的。

就这样,我们的阿q,可怜的流浪者的爱情,被吴妈这等小女子的名节,这封建的礼教所谓思想给断送了前途,还死活地把命给搭上,这就是流浪者的爱情,悲哉!

阿q正传读后感 篇3

长衫人物吆喝着“不许跪”,但阿Q还是不由自主地跪下了。这种面对统治阶级的支配权利时自然而然跪下并接受支配的反应,反映出阿Q作为社会最底层遭受压迫的农民,在封建社会饱受权势欺压的小人物,内心却不由自主地将这种支配关系和奴性内化了。

在这样充满等级秩序的封建社会结构中,统治阶级的支配权已经得到了合法化,在统治者与被统治者长期分化的状态下,形塑着每一个被统治者的认知和惯习,以至于他们面对统治阶级时,竟然自愿屈服任其统治。阿Q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社会中,收到这种统治文化的熏陶,以至于内心已经接受并认同了自己的阶级身份,在处于被统治的状态下主动改变自己的动作语言等反应,使其更符合自己的阶级身份。

这种支配关系和不平等的社会结构已经成功地取得了社会合法性,内化与每个人的心中并形塑着他们的惯习。以至于身处这种社会环境下的个人已经自觉认同并主动维护这一等级秩序,本质上是符号资本的合法化与统治关系的合法化。

阿q正传读后感 篇4

QQ糖吃过么?小小的,黏黏的,嚼在牙间弹弹的。似乎很难将他嚼烂,但最终还是要将他吞下肚去,觉出他的那股味道。

近一个世纪前,就有一个中国人首先品尝了一颗QQ糖。他蹙额凭轩,远望亭台市街。却见人们虽满脸堆笑,却隐隐一派阴鸷之相。他用嘴角勾勒出一个苦涩的弧度,他的眼睛里闪烁着坚毅而炽烈的光芒。他便是鲁迅,这个审视着身处世界的战士,这个咀嚼着QQ糖的作家。他决定在他的书中记录这粒QQ糖被吞噬消化的过程,于是写下了四个字:阿Q正传。

鲁迅的嘴角微微抽搐了一下,似乎是觉得这粒QQ糖很是弹牙,再口间弥散的滋味也很是糟糕。总之,是那么的难以下咽。

可是一粒翻滚在旧中国封建社会中的QQ糖,就算再Q,也终难逃脱被毁灭的命运。在滚滚封建社会的洪流中,阿Q被那黑色腥臭的脓液悄无声息地吞噬了。可悲的是,直到他死,仍旧没弄清自身的处境,仍旧一厢情愿地桎梧自己所筑的精神乐园里。兴许只有在回忆到路边杂沓人群眼睛里冰冷漠然的神情时,才会拾捡到一丝对自己潦倒浑噩半世的怜悯与哀伤吧。

鲁迅咀嚼着,咀嚼着。这位战士也知道,类似于自己创作的阿Q,又何止这一个?放眼彼世,纷纷乱道,苍苍天地,可怜何处无阿Q?这些“夸大狂”、“色情狂”、“卫道精神论者”、“麻木不仁者”与“投机卑怯者”,太多太多,充溢在社会各个角落。在洋人洋枪洋科技面前苟延残喘、瞠目结舌;在熟人朋友街坊面前胡吹大气、唯我独尊。阿Q时代啊,血蒙蒙的阿Q时代啊!难道非等到女人们的双双脚被裹成“三寸金莲”,等到红鼻头白面皮的异族和留着小胡子的岛国渔夫在国土上烧杀劫掠后才能停止那可笑的“精神胜利法”吗?也许,鲁迅同道们正在渴求、在憧憬:那方正义的红何时得燎旺大地九洲,那片先进的黄何时能团结南北大江。他们勇敢地提着心中的那盏灯,舔舐着心中的食粮与梦想,继续作战。

一粒小小的“QQ糖”,也能咀嚼出一个时代的味道,关键在于,是将它提炼,还是任其霉烂。但我坚信,如今的中国,莫说是小小的“制糖工艺”,就是制造智能手机、超薄电视,乃至于火箭飞机,也是小菜一碟。那些昔日的“异族”们,用今年春晚赵本山小品中的话说:“美国人不也找咱借钱来了吗”。至于“制人工艺”么,那被吞噬在深渊的阿Q,只能是“前车之鉴,后世之师”!

我坚信!我坚信!

阿q正传读后感 篇5

今天我读了《阿Q正传》,从鲁迅带有批判性的文章中感受到了鲁迅通过阿Q神往革命,又被窃取了革命权力的反革命势力所杀害的艺术描写,深刻地揭示了阿Q“精神胜利法”的种种表现和它严重的危害性,启发人们振奋起来,砸碎阻碍自己前进的精神枷锁;同时也深刻地批判了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从而对辛亥革命失败的不可避免性作了艺术的总结。

本文运用白描的手法,把事物描写的生动形象,例如赵太爷不让阿Q姓赵,形象的把赵太爷霸道野蛮的地主形象描写了出来。

我觉得阿Q还有些乐观吧,在“当别人嘲笑他头上的癞头疮疤时,他以此为荣,还说:”你还不配……“”在现实生活中,当有人嘲笑某个男生时,那个男生不仅会大打出手,男生们应该向阿Q学习,宽容大度一些,乐观一些。

阿Q“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极深印记。与此同时,

他作过一些努力,包括投机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阿Q依然是阿Q。物质上的绝望,必然要用精神来安慰。

阿q正传读后感 篇6

《阿q正传》这部小说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故事讲述了一个穷困潦倒却自以为是的“阿q”的传奇经历,展示了中国旧社会的种种弊端和人性的丑恶。


阿q是一个身无分文,性格狡猾的小人物,他在贫穷的生活中总是自我安慰,将自己包装成一个“英雄”,总是自以为是、自鸣得意。他喜欢用“照镜子”来自我安慰,认为自己不输给任何人。但实际上,他只是一个一事无成的庸人,整天想着如何博取别人的同情和怜悯。


阿q的性格和行为常常让人感到可笑和可悲,他总是自以为是地估计着自己的实力,却不断地碰壁。面对挫折和失败,他总是用一种幽默的方式来处理,但这种幽默却掩盖不住他内心的空虚和无助。阿q在小说中屡次受到打击,但他却总是表现出一种顽强的生存意志,从而成为了一个令人难以捉摸的角色。


阿q在小说中虽然是一个失败者,但他的形象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悲哀和悲剧性的命运成了小说的主题之一,让读者对中国旧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阿q这个角色,鲁迅先生讽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官民之间的矛盾,揭示了深层次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阿q正传》是一部充满讽刺和讥讽的小说,通过对阿q这一“英雄”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小说中对阿q的描写生动而细致,使得读者对他的形象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对阿q的塑造,鲁迅先生在小说中展现了对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和反思,引领着读者思考人性的本质和社会的真相。


《阿q正传》是一部充满深刻哲理的小说,通过对一个失败者的塑造,揭示了中国旧社会的诸多问题和不公。阿q这一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底层人物和弱势群体,他的遭遇和命运让人深感痛心和心痛。通过阅读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旧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从而引发对当今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反思。

阿q正传读后感 篇7

流浪者阿q——读《阿q正传》有感

《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人们在这篇小说里看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现实和民族劣性,而我看到的只是流浪,阿q以及整个民族的流浪。

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个流浪的民族,但在那个绝望的时代,人们不断地流浪,找不到方向。三毛说过:“如果只是为了看蓝蓝的天空,飞翔的鸟儿,那不叫流浪。

”阿q是绝对不会有这种高雅情调的,他就是个名符其实的流浪者。

在辛亥革命历史舞台上,在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中,我们的流浪者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孤苦伶仃地寄住在土谷祠里,只靠给人家打短工来维持生计。他从来没有自己的房子。他除了自己什么都没有。经济条件和社会现实迫使他一直游荡。

在漂泊的过程中,阿q发现自己也需要女人,他甚至希望女人失去睡眠。这对一直没有什么追求的阿q是从来没有的,于是他的那句“我和你困觉,我和你困觉。”横空出世了。

作为流浪者,阿q是不懂诗意的,或许他对吴妈吟诵“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出生,一天用来死亡,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想你,一天用来想我,我只有两天时间用来把握,一天用来希望,一天用来绝望……”,今天的阿q会有不同的结局,可是他没有学习文化的权利,连姓氏都是奢侈品的人是不配懂这些的,或许吴妈也不懂,但人家不是有姓氏的人么。于是在爱情这条路上阿q注定流浪了。

或许阿q本来是可以交几个朋友的,可是为什么现实是他和小d王胡他们势同水火,我们是不是也可以想象小d和王胡也是水火不容的呢?阿q欺善怕恶,没有朋友是注定的吧,流浪者是没有朋友的,他的劣根性决定他只能孑然一身。

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流浪者。他从城里回来时曾向别人大谈其杀革命党的见闻,嘴里津津乐道着“杀头,好看!好看!

”,可是自己当了替死鬼时,无数个流浪者道出了同样的幸灾乐祸。阿q是无知的,就是在决定自己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你看,多么悲哀如此可怜的流浪者!

很多人对鲁迅的这部经典之作做过评价,从女性观、革命观、奴隶性到看客态度,然而在那个特定的年代我们不能对一个可怜的流浪者批评太多不是?

我希望这样的流浪汉只能永远活在文学作品中。其他流浪汉呢,你我,中华民族还是流浪汉。

阿q正传读后感 篇8

众所周知《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上最杰出的小说,所谓“旷代文章数阿Q”。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另一方面,其塑造形象的方法也是相当高明的,其精当的环境描绘,精彩的对话描写,深刻逼真的心理表现,冷峻峭拔、含蓄精练又饱含讽刺的语言都让人赞叹。可以说,《阿Q正传》已经成为后人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它的很多方面都是今人学习的一个典范。

但是,就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也难免有黑子一样,《阿Q正传》也不是白璧无暇,在它第九章《大团圆》的最后写阿Q临刑前看到众看客的眼光的一段心理描绘,在艺术上就存在明显的硬伤。

当阿Q看到那些等着为杀人喝彩的人们,作者这样写到:“这刹那中,他的思想又仿佛旋风似的在脑里一回旋了。四年之前,他曾在山脚下遇见一只饿狼,永是不近不远的跟定他,要吃他的肉。他那时吓得几乎要死,幸而手里有一柄斫柴刀,才得仗这壮了胆,支持到未庄;可是永远记得那狼眼睛,又凶又怯,闪闪的像两颗鬼火,似乎远远的来穿透了他的皮肉。而这会他又看见从来没有见过的更可怕的眼睛了,又钝又锋利,不但已经咀嚼了他的话,并且还要咀嚼他皮肉以外的东西,永远是不远不近的跟他走。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灵魂。”

阿Q是个充满精神胜利的善于自欺欺人的麻木又糊涂的小百姓。以前且不说,就是在决定自己生死的画供时,尚且不知道怎么回事,还懵懵懂懂地立志要画得圆,直到走向刑场,他也没能像窦娥一样觉醒,只是自欺欺人的高叫着“再过二十年又是一个”,连对这个害他至死的社会的最起码的痛恨都没有。阿Q太可悲、太可怜了。可悲又可怜的阿Q怎么会突然产生了深刻的思想,对看客产生了入木三分的认识呢?阿Q不也曾是一个看客吗?不要说阿Q,即使是能对当时社会的黑暗有一定认识的比较清醒的知识分子,又有几人能认识到看客内心的丑陋与阴暗呢?这段描写显然不符合阿Q思想的真实,是作者鲁迅写到这里再也忍无可忍,于是将笔锋一转,借阿Q的联想对看客极尽揭露与鞭挞,是作者用自己的思想代替了阿Q的思想,这显然是文学创作的大忌,在艺术上是失败的。二、即便阿Q有这样深刻的思想,即便这种联想的内容对于阿Q来说是合理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一个走向刑场就要被枪决的人,也决不会再在内心对看客表现出那样的痛彻骨髓的憎恨。他可能会痛恨冤枉自己的所谓革命党;可能依然记恨假洋鬼子不准自己革命以至于落到今天的结局;可能怕让王胡小D辈知道了笑话;也可能自欺欺人地想,未庄谁敢犯杀头的罪,我阿Q就敢了,于是就心满意足地走向死地;当然更可能什么都不想,而只是死前的恐惧。总之,无论如何,在临死前的最后时刻,他是不会单单联想到看客怎么样的。作者这样描写在艺术上也是失真的。

也许这一切作者都知道,但写到这里,作者对看客的憎恶已经难以用理性来控制,也别讲阿Q有没有这么深刻的思想,也别讲在此刻有没有可能去作如此联想,反正即使犯忌,即使做出艺术的牺牲,也要把自己锋利的匕首投枪掷向看客了。也许在这里作者已没法解决思想和艺术的冲突,只好舍艺术而求思想了。尽管《阿Q正传》存在这样的艺术缺憾,但我们还是能够理解作者的良苦用心的。再说,毕竟瑕不掩瑜,即便如此,《阿Q正传》仍不失为我国现代文学上最优秀的小说之一。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