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焦裕禄观后感八篇

04-30

现在你是否对写作品名观后感一筹莫展呢? 把收获记录下来,以观后感的形式反思,会更有收获,写作品名观后感要注意一些什么,这篇“电影焦裕禄观后感”是幼儿教师教育网的心血之作希望它能够被您欣赏,欢迎浏览我们的网站获取更多有用信息!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篇1】

记得第一次看《焦裕禄》是在六七岁时,现在,已不记得是第几次看了。这不太明智。我总觉得银幕上衣衫褴褛的焦裕禄很奇怪很可怜。看看银幕上的这个县委书记,很“寒酸”。

《焦裕禄》

记得第一次看《焦裕禄》是在六七岁时,现在,已不记得是第几次看了。这不太明智。我总觉得银幕上衣衫褴褛的焦裕禄很奇怪很可怜。看看银幕上的这个县委书记,很“寒酸”。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焦裕禄书记送一个大学生而大学生却没有走,焦裕禄扭着头眼里噙着泪看着那个提着行李的大学生,不知怎地,不谙世事的我心里掠过一丝令人捉摸不透的感觉,酸酸的………

如今重温电影,我看到了一个黄沙吓不走,洪水挡不住,盐碱难不住的焦裕禄,片中,患有严重肝病的焦裕禄凭着一个共产党员坚定的信念,一心为偏僻穷苦的山区兰考,为兰考人民过上好日子,鞠躬尽瘁的工作。忘记了妻子、儿女更忘记了自己。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治理“三害”;他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奋斗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电影《焦裕禄》深深震撼着**者的心灵,一个共产党人的崇高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看到影片里焦裕禄书记带着人冒着风沙去乡村考察,我忽然想起来电影《雷锋》中有个场景,作为通讯员的雷锋跟着县长下乡,银幕上的县长带着干粮背着草帽,赤着脚走在水田旁,我想这也许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吧!不到一年的时间焦裕禄书记基本跑遍了兰考县大多数的行政村,兰考当时是盐碱地风沙天,但焦裕禄书记愣是靠着一辆自行车走村串乡,稍不留神就会摔在沙堆下面,而且还是自己带干粮。影片中焦裕禄书记总在想怎样才能让兰考县的人民富起来,兰考的气候适宜种泡桐,既能防风固沙又能创收,焦裕禄书记就一直想在县里推广种植,这样就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他的心里想的是:

一个共产主义干部,就是想办法让人民长期富裕起来。

焦裕禄取消了该县干部的职务,因此受到了闲人的诽谤和诽谤。然而,困难并没有吓倒他,反而坚定了他改变兰考贫困面貌的决心。有一个场景,我很感动:

天下着大雪,很多人要去讨饭,焦裕禄书记带着人去劝,去求。有什么办法,人民吃不饱啊!看着这些老人和孩子,焦裕禄心里像一把刀,反省着自己的失职,可他却只被调到兰考几天?

焦裕禄书记虽然已处于肝癌晚期,但他仍然坚持到山区和农村去抗旱排涝、治沙种树。每当他的肝病发作,疼痛难忍时,他就采取了独特的**方法“压迫止痛法”——用茶缸、抽屉或者桌角顶住腹部来减轻分散身体上的疼痛。在一次调察中,他的**病,一阵肝痛让豆豆大汗不断地从额头冒出来,承受着巨大的疼痛却不哼。

翻开历史,我看到一位伟大的共产党员,他的思想感动了几千年。走进历史,踏上前人留下的足迹,走进穷苦的兰考,一片荒凉,我看到了一个平凡的人——焦裕禄。融入历史,融入滚滚江水,融入真实故事,融入优秀共产党员的优美赞歌。

感受历史,感受一张更加亲切的脸,感受阳光般的光辉,感受一双大手抚摩着这个令人担忧的地方。

我不想谈电影里的具体情节。我只想向焦裕禄学习,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 《焦裕禄》

记得第一次看《焦裕禄》是在六七岁时,现在,已不记得是第几次看了。这不太明智。我总觉得银幕上衣衫褴褛的焦裕禄很奇怪很可怜。看看银幕上的这个县委书记,很“寒酸”。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篇2】

历史会对每个人公正的评价--《焦裕禄》电影观后感(一)

上世纪60年代,盐碱、沙尘暴和内涝是兰考人面前的三座大山。能否逾越关乎群众的基本温饱,关乎民心所向,关乎党在群众中的声誉、形象。

早上,一个瘦削的中年男子背着一个包走在兰考县萧条的街道上,那就是焦裕禄。当他遇到一个卖杂品的小贩时,他问县委在**。小贩匆匆走开,谎称自己不知道。我们知道小贩在街上叫卖。我们怎么可能不知道县委在**?

这也折射出当时的“三害”横行已经影响到了党群关系。紧接着一群穿着破烂的孩子围住了他,要馒头吃,他把全部的干粮分给了他们。一大早,孩子们本应围坐在桌子旁等着父母送来丰盛的早餐,但残酷的现实是:

带着工作在街上乞讨上百顿饭,也忍受着县委工作人员的训斥。孩子都这样,更别说大人了,这无疑给刚到的焦裕禄当头棒喝,他并未就此知难而退,而是昂起头迎难而上。他知道,在这种情况下,越需要共产党人站出来献身。

窗外风呼呼地刮,如诉如泣;屋内烟一根一根地冒,焦裕禄焦虑万分。正如郑板桥一首诗写道:“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上任的第一晚,焦裕禄听到的不是风沙声,而是群众饱受风沙之苦、饥肠辘辘的呻吟声。他失眠了,天不亮就骑车下乡考察了。

刚到县委时,焦裕禄坐在角落里,听别人对他的评价。他什么也没说。在这个时时都有兰考人逃荒要饭的年景,他知道多说无益,实干才是最要紧的。他带领县委全体工作人员来到兰考县火车站,那里有很多人离开兰考乞讨食物。

他知道,只有让党员更加了解人民群众的现状,真正打动他们的心,才能团结起来,带领人民群众走出困境,翻越三座大山,赢得人民群众的心。

百姓的冷暖时刻牵动着他的心。当其他同事坐在县委办公室时,他一个人,一支笔、一本书,挨家挨户向人民学习。他知道,人在劳动的第一线,智慧是无穷的,力量是巨大的,他们最了解自己的环境。

当工作人员建议他派人下去调研一下,然后给他汇报情况时,他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他亲自带队到高高的沙丘上找风,并带头冒雨深入田间排除险情。

他有一颗“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心。

人才,在那个人都吃不饱,甚至时常饿死人的年代,是个奢侈品。作为县委书记的焦裕禄体现了共产党人**远瞩的眼光,为了留住治盐碱地的科技人才,他不顾奔跑会加剧自己肝病的疼痛的危险,奋力追赶准备坐火车回无锡老家的小魏,用一小包兰考的土和自己的真诚感动了小魏,使得兰考治理盐碱地有了一定的人才支撑;为防止大批优秀党员干部像老厂长那样因为营养不良而得浮肿病死亡,保护党的宝贵财富,他甚至顶着受处分的危险违反统购统销的规定,为奋斗在生产一线的患病党员干部保证粮食**。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很快找到了解决“三害”的方案,那就是挖排水沟,种花生、大枣、泡桐。

而他自己,不顾自己的肝病,即使在风雨中一次又一次跌倒在办公桌前,也坚定地站起来,直到被送到医院。直到生命危在旦夕的那一刻,他还惦记着兰考人和兰考人

“三害”的治理情况,也忘不了嘱咐潘建县长给他带麦穗看看,这是公而忘私,心系百姓。有一个镜头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他忘我的工作热情,他推着自行车和一位工作人员下乡行走在沙丘上,一阵风把他吹着翻滚了下去,他起来第一句话不是说自己摔疼了,却是“今天的风可真大啊!”。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才一年多,却在群众心中铸起了一座永恒的丰碑。群众的眼睛是明亮的。他们真的可以弯腰为群众办事,群众就会为你立碑。影片开始兰考县人民为迁坟的焦裕禄同志披麻戴孝扶灵送葬,哭声直达九天,这是对焦裕禄同志何等的历史肯定啊。

面对第二书记吴荣先那句“我认为你在政治上是有野心”的质疑,焦裕禄只淡淡地回了一句“我相信历史会对每一个人作出公正的评价的”。这句话是焦裕禄同志所作的最大的注脚。

虽然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50年了,但他的事迹永远为人们传颂,他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的、现在的、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他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

我们的党员干部在这次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过程中,要以焦裕禄同志为榜样,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以严的标准,严的措施,严的纪律坚决反对“四风”,珍惜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盯住作风问题不放,从今天起,从具体事情做起,像焦裕禄同志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作为检察院的一名反贪干警,在**反映焦裕禄同志事迹的电影后感触颇深,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检察反贪工作必须依靠群众的观点,坚决摒弃自身存在的“四风”问题,践行“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扎实反贪业务素质,积极投入到“顺民意、赢民心”的反贪肃贿工作中。

缩短距离,向标杆靠拢——《焦裕禄》观后感(二)

焦裕禄同志逝世已经50年了,但他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他是一个为民实事求是的模范,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他艰苦朴素,严于律己,克己奉公,和群众同甘共苦,一起战洪水,探流沙,查风口,**最艰苦,**就有他的身影。

他实事求是,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他怀有一颗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系百姓,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的忠诚,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治理“三害”;他时刻把人民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想的仍是麦子的长势、群众的生活;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的奋斗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人民群众中树立起一座无坚不摧的精神丰碑。

焦裕禄同志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他的精神是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集中体现,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好教材。我们要学习焦裕禄精神,以焦裕禄同志为镜,比较自我,修养自我,缩短距离,逐步走近。

一是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牢记宗旨、心系群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惟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大力提倡服务群众的作风。

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名人民教师,我们代表的就是党和**的形象,当我们面对群众诉求时,是否还记得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否拥有像焦裕禄同志一样的赤子之心、人民情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们要像焦裕禄同志一样心系百姓,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焦裕禄同志对人民群众的热爱,值得每一位党员干部用心去感受,用行动去实践。作为教师,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根据行业的发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理念等方面进行创新。同时,要重视教学和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社会责任感和行业责任感。

二是学习和发扬焦裕禄同志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大力弘扬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教师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群体,因为无论学校的方针政策如何,教师都是学生直接接触的对象和知识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从有效的交流开始的。因此,学生要想向教师学习知识,首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的‘重要的人’,师生关系是否和谐与融洽,作为学生能否受到老师的关注、欣赏和鼓励,这对学生心情和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师生关系的好坏取决于教师。”

尽管与焦裕禄同志那个时代相比,在我们今天的工作中,虽然工作内容不同,但相同的是我们都会面临困难,面临困境。在困难面前,我们是知难而上,还是畏惧退缩?工作方法采取的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

还是推诿扯皮,知难而退?

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问计群众、实地考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立足本职做贡献,一心一意服务群众,服务学生。对待任何一件小事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将教学工作做得尽善尽美,在工作中努力做到求真务实,脚踏实地,不图虚名,扎扎实实地把党和国家各项决策和工作落到实处,把学校交予的任务落到实处。

我们应多站在学生的立场考虑问题,关注学生的诉求,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焦裕禄同志是真心为群众着想,而教师的教授对象是学生,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教授知识外,还应该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考虑问题,如学生的基础知识是否适应老师的教学进度。在课间和课后老师应该多和学生沟通,了解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

要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加强自己的业务学习,不断改善自身的服务能力,以便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尽量抽出时间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

要充分尊重学生,听取他们的意见,建立平等,紧密的关系,而不是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老师,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支持。

三是学习和弘扬焦裕禄同志廉洁奉公、勤政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大力提倡敬业奉献的作风。

焦裕禄离开我们已经五十年了,但是他的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精神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以焦裕禄为榜样,发扬奉献精神,努力钻研业务,关爱每一个学生,为学生的一生幸福奠基。要学习焦裕禄的廉洁自律的作风,克勤克俭,廉洁从教。

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公,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率先垂范。他那正直无私、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作风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在当今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加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决不能用来为个人谋取私利。

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作为教师党员应该以集体利益为重,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植根于思想和行动中,力戒“四风”,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干成事、出亮点,为建设美丽芜湖县添砖加瓦,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总而言之,通过这次观影学习,我们要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明确努力学习提高的方向,感受到时代和社会赋予我们的重任。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以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推进课程改革为载体,端正教育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提高教学技能,做到教好书,育好人。并时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加强学习,认真履行好岗位职责,保持共产党员的优良作风,用工作成绩回报党的关怀,用实际行动缩短与楷模的距离,向标杆靠拢,表达对党的忠诚。

焦桐逢甘雨,兰考树丰碑——观电影《焦裕禄》有感(三)

二十四年前,当我还是一名师范学校的学生时,第一次**了电影《焦裕禄》,颇有感触;二十四年后,我再次**了这部影片,心灵又一次受到了震撼。

1964年5月14日晨,焦裕禄同志因患肝癌晚期不治,与世长辞,近十万群众自愿赶来,组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送葬队伍,一路护送焦裕禄同志的骨灰回兰考,完成他生前留下的“死了也要看着兰考人民把沙丘治好”的遗愿。影片开头艺术地再现了这一幕,当焦裕禄同志的棺木下葬入土的一瞬,全体送葬群众一齐跪了下去,与此同时,人民心中的一座丰碑永远地树了起来!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篇3】

一、焦裕禄来兰考报道

焦裕禄接到上级指令,来到兰考县委员会报道。路上他遇到了一群上来准备抢干粮的乞丐,还都是孩子,焦裕禄没有反抗,反而是把身上所有的干粮给了孩子们,从这群孩子们就能看到兰考的贫穷有多么厉害。

焦裕禄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个百姓因为生活苦难抢东西被干部打骂,他立刻制止,非常愤怒地批评了干部,对着百姓说是因为党的工作没有做好,对不起乡亲。

2、焦裕禄会议教育干部提议发放物资解决群众生活

焦裕禄第一次参加县委会议,他就带着干部们到火车站去看看。一来到火车站,现场的情景让人震惊。

回来后继续会议,说,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今天火车站的情景,故土难离啊,同志们,这些灾民都是我们的父老兄弟,骨肉乡亲,这大雪天的,他们拖家带口,背井离乡,心里头是啥滋味啊,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却让他们讨饭碗四处流浪,我们还不感到羞耻和痛心吗?站台上堆得像小山的物资,大家都看到了,群众在挨饿,在受冻,在骂娘,可国家调用来的大量物资,挤压在车站已经整整八天了,风吹雪打,无人问津,这是犯罪啊,同志们!为什么不尽快送到群众手中去呢?在这大雪封门的时候,咋们当干部的不能坐在办公室围着炉子喝热茶,要心里想着群众,他们生活得咋样,缺不缺吃,短不短烧,有没有棉衣穿,过年能不能吃顿饺子,庄稼和牲口都咋样啊。我建议,明天一早,县委和县人委的全体干部都上火车站,把囤积的物资尽早发放到群众手中去。

这时候,焦裕禄拿出了特殊供应本,凭这个可以到商业部门拿到稀罕的副食品,鸡蛋啊,肉,香油,看看窝头,再看看这供应本。大家心里头啥滋味啊?干部潘念说,我早就建议取消这个小本,领导干部生活搞特殊化,群众早就有意见了。可有人说吴县长不同意。接着焦裕禄说实行民主集中,同意潘念的意见,举手表决,结果顺利通过。

三、焦裕禄找吴县长商谈物资问题,意见不合不欢而散。

晚上,焦裕禄找到吴县长,谈救灾物资的事情。焦裕禄说,老吴,救灾工作牵扯到千家万户,连着全县人民的心,刻不容缓啊,我们的工作不是做给上面看的,群众满意才是唯一的标准。我们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群众满意的事党会不满意?反过来说的话,群众不满意的事,党会满意?吴县长不为所动,不屑的说,群众有时觉悟不高,目光短浅,往往只看到了一时的温饱,看不到长远和未来,焦裕禄质疑道,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得上什么今后和将来?吴县长:老焦,你这话危险啊。焦裕禄:看到哪些挨饿受冻、背井离乡的老百姓,我不得不怎么说。吴县长:你刚来,这里有句俗话,灾区灾干,这些年来好多干部就是被眼前的暂时想象所迷惑,栽了大跟头。焦裕禄:暂时现象?再不彻底治理灾害,改善群众生活,发生逃荒要饭,饿死人的现象,我们都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吴县长:饿死几个人算什么,关键是我们不能在政治上犯错误。焦裕禄:你这话,从感情上我实在无法接受。接着焦裕禄愤怒离去。

四、焦裕禄发放物资

焦裕禄主动调遣物资解决群众温饱问题,,挨家挨户给百姓送粮食和钱。一进门,问哈这老大爷,说,老大爷,我是您的儿子,是毛**派我来看你的。老百姓非常感激涕零,神情地望着焦书记,就像是看到了毛**一样。

5、焦裕禄回家带头执行新政策

焦裕禄回家,看到孩子们非常高兴,吃饭的时候,焦裕禄看到大米问是怎么回事,焦裕禄老婆说,这是吴县长特批的20斤大米,还亲自送到家里来了,可以照顾你的慢性病,吴县长可真是个热心肠的人啊,这个家也是他帮着张罗的。焦裕禄说,上面做了规定,取消干部的特殊化,我怎么能带头不执行呢?

6、焦裕禄遭告状百姓伸冤赢人民爱戴

为了改变基层干部缺油少粮的状况,焦裕禄准备为他们增加口粮配给,吴县长借题发挥,暗自像地委告状,赵专员率调查组了解实情,同时数百名百姓堵在会议室门口,为焦书记鸣冤叫屈,老百姓说,如果要出发焦书记,就到省里到中央,到毛**面前去喊冤。赵专员说自己也是其中一员,同志们,请放心,群众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我的水平不高啊,可我认准了一个真理,看一个干部是好是坏,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就是要看他是不是正真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拥护,焦裕禄同志,光明磊落,襟怀坦白,不管受不受处分,他还是那么的县委书记,人民的好书记。焦裕禄这时忍不住落下了眼泪,被尊重,被理解,被爱戴,他理应获得这样的光环!

七、焦裕禄带头治理洪灾,发病忍痛工作

一天晚上,狂风暴雨,庄稼被淹,焦裕禄带着干部到田地勘察治理,画地形,他们一路淌过被淹没的田地来到村的回忆室,商讨洪灾解决方法。干部们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洪灾,显得很绝望,痛哭鼻涕,焦裕禄非常气愤:你们都是娘们!越说越孬种了,七尺高的汉子,羞愧不?站起来!干部不灵,水牛掉井,越是困难的时候,干部们越是要振奋精神,挺身而出,给群众们做出榜样。你们捻了,群众怎么办啊,也跟你们咧开大嘴哭鼻子啊!同志们,拿出共产党的气魄来,咋们跟老天爷拼一拼。虽然是夜晚,狂风暴雨,电闪雷鸣,焦裕禄依然带着干部们抢救粮食。这时焦裕禄倒在了田里,被扶起来后,焦裕禄忍着疼痛继续劳作,为了鼓舞大家的热情,他提议唱团结就是力量,他就是个正真的革命战士!!!他把干部的力量团结起来,这力量变成了铁,变成了刚,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带着老百姓走向了希望的道路!!!

劳作完后,夜已经很深了,天空依然下着瓢泼大雨,焦裕禄没有回家,他来到办公室,珍惜研究画好的疏通渠道图,这时他已经非常累了,肚子也开始疼了,担心父亲的女儿端着一碗汤来看望父亲,电话响了,焦裕禄强忍着疼痛接起电话,接完双手捂着肚子,一声碎响,焦裕禄望着女儿,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事,女儿扑倒了他的怀里,而焦裕禄说没事,只是有一点点不舒服而已,女儿哭着说,爸爸,咋们回去了,你这样会累死的,你这样会累死的!焦裕禄说,爸爸咋们会死呢,爸爸还没给你卖新衣服呢?女儿很懂事,她不要新衣服,她只要爸爸,其实焦裕禄既是欣慰,要是愧疚。

八.焦裕禄忍病看望老船长

老船长受伤,半死不活,情况非常危险,这时老船长嘴里念叨着老焦,儿子知道父亲想念焦书记,于是硬着头皮去了焦书记的家,请来了生病在床的焦书记,而他丝毫不犹豫,拖着虚弱的身体冒着大雨来到了老船长的家,这时老船长非常自责,不停地说着焦书记不该来,而焦书记则说,你老人家生病了,我怎么能不来,就是下刀子我也要来。老船长和他的家人被焦书记的行为留下了泪水,也这大雨一样,不过那是幸福的泪水。

为了及时拯救老船长,焦书记陪着他的家人赶往医院,没有汽车,推着板车,艰困而遥远的生命之路,他是在用生命去行走啊!!

9、两县委书记彻底翻脸历史给评价

老吴和焦书记在河边探讨抗洪救灾,焦裕禄说,老吴,这次抗洪救灾刚刚开始,你就生病住了院,县委机关和群众对这件事反应很不好。老吴:人吃五谷杂粮的,你能保证你永远不生病,不住院,不进棺材?焦裕禄:咱俩是县委书记,凡事都要往一块想,抗洪救灾是头等大事,可你一点也不热心。老吴:对,我确实不热心,恕我直言,我们两个有很大的分歧,我作为一个领导干部,首先应该抓大事,可你呢?埋头除三害,到处送人情,好像你就是救世主。老焦,我说得重一点,你政治上有野心!你好好地想一想吧,历史会证明你是错误的!焦书记:我相信历史会对每一个人作出公正的评价!

十、焦裕禄和妻子

焦裕禄躺着床上,非常难受,妻子要求给他找个大夫,他说没事。妻子边哭边给他擦汗,说,你啊,就是老想着别人,不想想自己的病。

十一、焦裕禄忍病治理风沙再次病倒

焦裕禄带着一个干部顶着大风,在黄土高原准备去实地勘探,始终走在抗灾第一线。因为身体比较虚弱,他不小心跌下黄土坡,下属赶忙过来扶他,说:这种天,你留在家指挥指挥、听听汇报就行了。焦书记则说,吃别人嚼过的膜没有味道!他坚持要去抗灾。焦裕禄:糟糕,今天疼得有点厉害  下属:一定是病加重了,咋们回去吧。焦裕禄:没事,挺挺就过去了。

焦裕禄听报告,关于自救四项措施,这是焦书记肝病发作,记笔记的笔掉到了地上,准备去捡的时候倒下了。

十二、焦裕禄重病住院和惦记救灾情况

焦书记准备去医院了,临行前无数的老百姓来送行,纷纷带来祝福,很多人都掉下了眼泪,而焦书记则说没什么大病,去几天就回来了,劝老百姓回去,都挺忙的,老百姓始终不肯离开,一直等到焦书记消失在视线里。

大女儿找到了大弟弟,发现他在工地做零工,姐姐很生气,劝弟弟不要做了,而弟弟坚持要赚钱,他想为爸爸补补身子,爸爸太瘦了。这是多么孝顺的孩子啊!

躺在病床上,潘来看望。焦书记:老潘,咋兰考的雨大吗?老潘:大,都下了三天三夜。焦书记:庄稼淹了没?老潘:我跑了10多个,包括年年被水演过的地区,情况还不错,不严重。焦书记:你可别骗我啊?老潘:我啥时骗过你啊!咋们去年挖的那条渠和排水工程,都起大作用,群众情绪很稳定。都是大伙都惦记着你。焦书记:老潘,我跟我说实话,我究竟得的是什么病,为什么领导和同志都来看我。老潘哭了,焦书记明白了,但是老潘鼓励焦书记不要灰心,他们都在想办法,希望焦书记保证身体。要走了,焦书记还不忘庄稼,叫老潘下次来的时候带麦穗来。真是操心啊!可下次带麦穗却是永别。

十三、焦裕禄死前

病入膏肓的焦书记奄奄一息,等待他的将是天堂,而无数的老百姓等在外面,他们只能祈祷,可是等待的却是悼念,临死之前,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把我的尸体运到兰考,埋葬在黄土故道的沙丘上。

焦裕禄于1964年5月14日凌晨因肝癌去世,仅仅42岁,正值壮年,可是为了抗灾,他鞠躬尽瘁,忍病工作,与人民群众一起与自然灾害顽强斗争,改变兰考的面貌,他无私奉献,他艰苦奋斗,他亲民爱民,他是人民的好公仆,他是党的好干部,他是我们尊敬的榜样,他值得赞扬,他值得讴歌,他将永垂不朽,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永不改变!!!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篇4】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往

通过**影片《焦裕禄》,我感受到一次心灵的洗礼,重温了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焦裕禄同志,真正感受到了焦裕禄同道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忘我奉献的精神。他对事业兢兢业业,对党组织无穷虔诚,对人民无穷热爱,对同志胸怀坦荡,对家庭严格要求,这些精神永久值得学习。

影片中,焦裕禄和同事来到水灾现场时,想到了兰考县36万群众的疾苦和寒冷。在他病痛袭来的时候他想到的是为党和群众多做事情;在临终前,他心里装的还是人民群众,惟独没有他自己。面对当时兰考县水灾、沙尘暴、盐碱三大自然灾害,广大干部不想来,但来的干部想去,焦裕禄同志迎难而上,坚持原则,团结同志,努力改变兰考的面貌。

他态度坚定,信念坚定,不怕流言蜚语。他显示了我们党革命的坚定和乐观。

他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到群众。他严于律己,作风简单,吃苦在前,他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始终保持着人民公仆的本质。用他的话说“不吃他人嚼过的馍”,就是他这类精神的生动写照。

在艰苦的条件和恶劣的环境下,他有勇气为兰考人民的利益创造性地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坚持焦裕禄同志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

一是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学习,努力提高工作水平。首先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进一步深入学***、县**相关文件精神,省、市领导近期一系列讲话精神,扎实贯彻“民生优先、群众第

一、基层重要”执政理念。二是要加强业务学习,推动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只有与时俱进,才能应对新形势,站在新高度,提高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成效。

二是加强执行力建设,增强本身责任意识。要牢固建立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组织纪律性,果断贯彻落实县委、县人民**的决策部署,牢牢围绕县委、**中心工作,将美好乡村建设每项工作彻彻底底的落实到位,实实在在把工作做好,全心全意为农村群众服务。

三是创新工作,开辟美好乡村建设新局面。一要高质量完成美丽乡村建设,开展等级建设,实现中心村建设全覆盖。二要巩固提升农村垃圾处理全覆盖工作。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篇5】

五、要学习他服务群众、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知难而进、敬业奉献“五大作风”,做到做人要实,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要发扬打钉精神,保持力度和韧性,开好局、收好局,取得好成绩,不断取得作风建设的新成效。焦裕禄同志的良好作风,是我们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建设的明确要求。它不仅继承了党的优良传统,而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焦裕禄被组织安排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没有抱怨,也没有要求任何条件。相反,他主动去工作,很快就和当地人融为一体。为了尽快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状况,他以身作则,带头吃苦,积极带领兰考人民抗击内涝、沙尘暴、盐碱化三大自然灾害,始终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可以说,焦裕禄同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尽了最大努力。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篇6】

3、学习他任劳任怨、甘于奉献的精神。焦裕禄被组织安排到环境条件较差的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时,没有抱怨,也没有要求任何条件。相反,他主动去工作,很快就和当地人融为一体。为了尽快改变兰考的贫困落后状况,他以身作则,带头吃苦,积极带领兰考人民抗击内涝、沙尘暴、盐碱化三大自然灾害,始终坚持带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焦裕禄同志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尽了最大努力。

4、学习他立足本职、热爱本职的思想。焦裕禄同志,无论是在厂矿企业工作,还是在党政机关工作,都能做到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勤勉尽责,展现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

5、 学习他清正廉洁、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据焦裕禄同志的儿子回忆,当时县委大院里有一家戏院。当售票员得知是县委书记的孩子时,并没有让他直接买票。焦裕禄同志了解情况后,不仅批评了孩子,还严厉批评了家人,要求他们第二天补票。从这件小事上可以看出,焦裕禄同志对自己和家人都很严格,不允许自己和家人搞专业化。

作为党员,教师要像焦裕禄同志一样严格,坚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清正廉洁,清正廉洁,白手起家,树立良好的自身形象。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篇7】

焦裕禄:“同志们,今天我是第一次参加县委会,心里头有很多的话想跟大家说,不过,老吴(吴县长)啊,我建议大家先到火车站去看看,请吧”。县委第一次建议大家到火车站看逃荒群众,也要在大雪中看中型车的味道。焦裕禄十分关心全县的灾情和火车站的建设;

看完火车站回来开会,焦裕禄:“党把兰考36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没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却让他们端着讨饭碗四处流浪,我们还不感到羞耻和痛心吗?在这大雪封门的时候,咱们当干部的不能做在家里围着炉子喝热茶,要心里想着群众,他们的生活咋样了,缺不缺吃的,短不短烧,有没有棉被穿,过年能不能吃顿饺子,桩家和牲畜都咋样了”。

焦裕禄心里都装着群众,心里时时刻刻想着群众,没有战胜灾荒是县委领导的责任,体现了他敢于但当,勇于担当。

焦:建议取消“特殊**本”,通过举手表决取消了“特殊**本”。焦裕禄生活不搞特殊化,不搞特权。

与吴县长对话:

焦:“老吴,关于救灾物资我不知道是你具体抓这项工作,不过我已经安排好拉,事先没来得及给你通气(笑),可能有点欠妥”。

吴:“老焦,工作上咱们得互相支持,昨天这事虽然我不在场,可你这样做确实有点让我难堪呀”。

焦:(笑)“这也是为了工作吗”。

吴:“这到是小事,我也是为了工作吗,这几天我一直在忙着筹办一个重要的展览会,省、地有关领导非常的重视,办好了,还要在这里召开经验交流会呢”。把救灾物资的发放作为一件小事,把展览作为一件大事,一个积极,一个消极,充分体现了我们有些领导干部不关心群众,脱离群众,把群众的事情作为一件小事,把面子工程和成果工程作为大事来抓。

焦:“老吴,救灾工作牵扯到千家万户,联系着全县人民的心,刻不容缓呀,我们的工作不是做给上面看的,群众满意才是唯一的标准”。

吴:“你这话我不能同意,应该说党满意、群众满意,这才是衡量工作好坏的标准”。

焦:“我认为这两者是一回事,我们党的宗旨就是为人民服务,群众满意的事,党会不满意呀?反过来说吧,群众不满意的事,党会满意?”。

焦裕禄把群众满不满意看做是检验工作好环的唯一标准,他认为只要群众满意,党就会满意,这是付合党的宗旨的,而象老吴一样的有些同志,一味迎合上级领导的意愿,主要看上级领导脸色办事,把人民群众的事放一边,不关心、不过问,有的还直接损害到群众的彻身利益,长此以往,党与群众就会拉远了距离,党就会脱离群众,这样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对党、对人民都是非常危险的。

吴:(有点不耐烦)“好了好了,这是个很深奥的理论问题,不是今天晚上咱们两能辨论清楚的,不过我认为至少有一点可以明确,群众有时候觉悟不高、目光短浅,往往只看到了眼前的温泡,而看不到长远的今后和将来”。老吴的群众观是错吴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批评群众,不能问自己是否从群众的角度考虑过问题,是否为群众考虑过问题。毛泽东说:

“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吗的知识”。

焦:(突然站起身)“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还谈得上什么今后和将来”。

吴:“老焦,你这话可危险呀”。

焦:(语重心长地)“看到那些唉饿、受冻、背井离乡的老百姓,我不能不这么说”。

吴:“老焦呀,你刚来,这里有句俗话,灾区裁干部,这些干部就是因这眼前的暂时的现象所迷或,裁了大跟斗呀”。

焦:“暂时现象,再不彻底治理“三害”,改善群众生活,再发生逃荒要饭、饿死人的现象,你我都会成为历史的罪人”。焦裕禄把治理“三害”和改善群众生活放在工作的首位,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吴:(不以为然地)“唉呀,饿死几个人算得了什么,关键是我们个人不能在政治上范错误”。有的领导干部只看重个人得失,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二位。即使饿死几个人也不算什么。如毛泽东所说,他们对群众不敏感

“如果把自己看作群众的主人,看作高踞于‘下等人’头上的贵族,那末,不管他们有多大的才能,也是群众所不需要的,他们的工作是没有前途的”。

焦:(走到吴跟前,瞪着他)“这话我从感情上认为实在无法接受”。

吴:“老焦呀,我可是真心实意地为你好呀”。

电影焦裕禄观后感【篇8】

我第一次看这部经典的老电影应该是在小学或初中的某个时候,已经没有多少记忆了。再次走进电影院**这部电影是我对这部电影第一次认真和全面的感悟,过程中有几次泪水在打转,情绪久久不能平静,于是想写出一些感悟来表达对所受教育的敬意。

最质朴的情感永远感人。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一直担心24年前的拍摄技术、24年前的叙事技巧以及追求宏大诚信的宣传引导是否会落在今天,是否与社会的变化不符。但当电影开始时,所有的烦恼都变得多余,真实的画面,简单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这些都吸引了我的心,直到电影结束。

这个经历也转变了我的部分认知,原来时代怎么变迁,科技如何发展,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并未病变,那些淳朴、真诚随着时间的流淌,日久弥新,依旧能让人泪流满面。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领导干部心里有没有真的装着人民群众,自己心里最明白,群众心里也很明白。对群众的感情挂在嘴上是没有用的,要放在心里,体现在行动上。

如果你把群众当家人,就不会先想到自己,就不会只想到自己,就要吃苦耐劳,先奉献。群众也会把你当作自己的孩子、父母,给予支持和尊重。

努力做好顶梁柱和主心骨。领导干部是管理团队和人民群众的领头人,当好领头人就要有顶梁柱的能力和主心骨的精神。顶梁柱的能力就是能够抓住主要矛盾,找准工作方法,解决困难和问题,当然这些不是靠自己闭门造车就能产生的,需要到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群众是和自然最接近的实践者,有很多宝贵的经验,领导干部虚心学习,认真梳理就能从中得到正确的解难题之道。

中坚力量的精神就是激发大家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当然,信心和力量不是喊一喊就有的,必须要自己带头干,自己带头做,“以令率人,不若身先”。领导干部只有冲到前面,人民群众才愿意跟着走。

领导干部毅力越强,群众就会跟的越紧。

无私精神造就幸福的家庭。对于影片内容来说,焦裕禄的家庭无疑是一场悲剧,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作为一个父亲和丈夫的光明磊落、无私奉献,给儿女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父母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儿女也会更加懂事,更加正直,不会出现部分“官二代”那样的纨绔子弟。

领导干部具有无私精神,处处一心为公,家庭不见得富丽堂皇,但一定是幸福平静,踏实稳定。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